常态化活动方案范文

时间:2023-10-18 12:29:08

常态化活动方案

常态化活动方案篇1

一、确立研究主题是开展常态化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

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主题选择和确定,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如学生确定选择的研究主题比较理想,那么后续活动开展起来就非常顺利,效果肯定非常好;反之,学生们在研究中就会遇到很多困难,要么研究主题脱离学生已有经验,要么学生根本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或者就是人为确定学生不感兴趣,或题目太大,等,导致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失去兴趣。所以,师生们在活动中对将要确立的研究主题要考虑:是不是能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能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否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是否有益?

所以作为指导老师,面对学生需要研究的主题,必须对本次研究活动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遵循循序渐进、以学为本、由浅入深的原则,通过谈话、交流、启发、比较、归纳、精简等方法来引导学生确定研究活动主题。这样的活动主题才切合学校和学生实际、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社会关注的特点,更关键的是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去探究,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

二、制定活动方案是开展常态化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

活动方案是开展活动的必要前提,是整个活动的大致方向。所以活动方案一般包括:活动名称、活动实施者、活动指导者、活动时间、组织形式、活动目标、活动实施步骤、预期成果及表现形式、活动总结评价等内容。制定活动方案时,不妨先让学生根据活动主题,大致确定活动的内容和活动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如活动时间的安排,地点的安排、组织形式,人员的分工合作、活动的总任务和分期任务等都要一一细化,便于在活动中有的放矢。当然在保证活动的有效性的基础上,活动方式要多样化,如调查活动、观察活动、实验活动、社会服务活动等,通过多样化的活动方式,既可以避免活动的枯燥单调,也有利于调动积极性,又让学生在多种实践活动中,充分锻炼与发展多种能力。

在制定活动方案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活动的内容和过程细化,要写清楚活动的具体内容并分步骤把活动的各个环节写出来,要具体、可操作,条理清晰。活动计划越细、越具体,活动的操作性就越强。在具体实施中并不意味着学生要根据方案机械地执行,随着活动的开展,会出现许多让人意想不到的情境,教师要引导学生依据在实际活动中的发展表现和需求,及时调整、修订活动方案。

三、有效指导活动是开展常态化的综合实践活动的保证

作为综合实践老师们此刻必须明确:综合实践活动基本过程和基本活动方式要领,因为它们是综合实践“常态化”实施的基础。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经历确定活动主题,制定活动方案,开展实践活动,交流活动成果,反思活动过程等一系列的活动。学生们在整个活动中,经历探究、实验、调查、考察、服务、社会宣传、公益劳动、设计与制作、技术实践、劳动实践,信息实践,总结与交流,展示与答辩,回报与表演等活动方式,这都离不开综合老师的提前预设与过程中的有效指导。这就意味着教师要明确和掌握这些活动方式的要领,才能有计划且有效地引导学生经历实践。

例如,我在指导《知道废电池危害有多大吗?》这一活动时,我指导学生怎样调查。在引导阶段:同学们,上堂课我们各小组都根据本组的子课题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小组活动方案。在制定方案时,各小组都用到了上网、查文字资料、采访等活动方式。其中上网、查文字资料等方法都是我们在生活中常用的且已经掌握了的方法,只有调查这一方法我们不常见。那么,怎样调查才能切实收到良好的预期效果呢?这其中可是大有学问呢! 我随即引导学生交流后归纳调查方式有典型调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个案调查等。发调查问卷我们要注意什么?

1.要及时、如实地记录调查情况,可不能弄虚作假。

2.询问、交谈、要有礼貌,可不要损坏我们小学生的形象。

3.调查过程中,可能会碰到困难,需要你去克服,可不要退缩。

4.每个小组成员要团结合作、各司其职

……

因此,这个时候的教师适时适度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过程的不同阶段,针对不同的目的和任务,教师要履行不同的指导职责,做出有效的指导行为。有效指导与方法传授非常关键,我们教师在指导开展实践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动态生成和发展。例如,指导学生学会交往,指导学生的方法学习与外出调查、采访的基本礼仪问题,指导学生做好活动记录,指导学生及时发现并解决活动中的问题,以及应注意的安全问题等。所以,教师是综合实践活动中不可代替的独特角色。教师有效指导的程度,直接关系着这门课程的发展,关系着学生的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成绩与鼓舞同在,挑战与困难同在,只有我们一线的综合实践的老师们积极践,努力探索,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真正进入常态化发展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常态化活动方案篇2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策略

2001年课程改革开始实施。根据专家的调查,在我国实施课程改革过程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各地发展不一:有些学校仍未开设该课程;有些学校只是停留在公开课、观摩课上,未进入到常规的课程设置中;还有些学校虽然开设了综合实践课程,但被挤占挪用的现象严重。在本文中,笔者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策略进行浅要分析。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的基本特征

什么是综合时间活动课程的“常态实施”,学界有不同说法。知名学者陈树杰曾在“常态化综合时间活动课程实施策略研讨会”中提出常态实施的特征“分别为课程为必修课程,且当普遍实施;教师能胜任,操作简单便捷;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有明显效果,收获颇多”。

以此笔者认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简单地说就是:“按照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在小学三至六年级普遍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学生周参与课时至少达到一课时。学习内容为与学生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各类问题,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通过实践活动内容的系统建构和有效的校级管理措施,使之成为像语文、数学那样易于操作、易于指导的常态化、实践性的课程。”

二、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的有效策略

(一)规范管理机制,监督课程常态化的有效开展

综合实践课程是一门新课程,自身实施的难度较大,并非考核课程,因此其发展有赖于教师和领导自身的重视程度。从教育行政部门的角度来看,应当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管理的掌控。不要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为“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不检查不要的课程”。

(二)开展师资培训,确保课程常态化的有效进行

为保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实施要加大师资力量的培训,可以从三点入手:第一,培养专职教师的科研能力、管理能力,让教师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第二,可以建议班主任作为该门课程的兼职教师,对课程的管理实施更为方便;第三,学校拥有特长的教师,及学生家长、社区人员、企事业人员以及干部等,均可担任该课程的辅助人员,成为辅导力量,同时应当通过指导工作,让学生完成实践活动体验。各方通过通力合作,使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够有效开展,进而不断提高小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同时,各级的教研机构要发挥好组织协调作用,积极开展各种培训工作,通过培训,让教师认识到工作的重要性,更好地完成课程,不断推广成熟有效的实施策略。

(三)完善策略指导,辅助常态化的有效实施

教师在实施综合课程实践过程中,应当注重指导的策略。

在行为层面上应注重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情感指导。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只是对自己负责,还对整个活动小组负责。第二,个体责任指导。和学生有效交流,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并且积极履行自己的职责。第三,合作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学生积极合作,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第四,社交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学生同其他成员以及老师进行交流,在活动中,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想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此过程予以重视。

同时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四种不同课型:主题生成课、活动策划课、方法指导课、成果汇报课。结合笔者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对每一课型列出了指导策略要求。

1.主题生成课指导策略

指导学生发现主题,寻找主题研究的切入点。

操作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将问题转化为课题 ―全班交流,按兴趣自然分组,分组确定子课题。以“走进树叶吹奏”综合实践活动为例,说明课型操作要求:首先为了让学生接触认识吹叶艺术。课前就向学生们展示了几首树叶吹奏歌曲,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再开展“吹叶知识知多少”主题探究活动,学生们积极交流自己想研究的问题。老师则引导学生进行概括、提炼,将这些问题转化为活动内容,以民主讨论、平等交流的方式帮助学生生成了活动主题,确立活动子课题。

2.活动策划课指导策略

指导学生按兴趣分组;指导学生做好活动方案表;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

操作要求:小组策划,填写和制订活动方案 ―全班交流,学生针对各小组方案展开讨论,修订方案―小组改进方案,进行具体分工。教师重点指导填写“活动方案表”这一环节,表格内容主要有:研究内容、小组成员、具体分工、活动时间地点、研究方法、活动准备、活动过程安排、预期成果等。并根据不同年级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进行有效指导。中年级的可采用“先扶后放”,高年级则采用“质疑问难”的形式。教师进行集中指导后,可由各组合作完成方案表格的填写。表格完成以后,分小组上台展示交流自己的活动方案表,由学生质疑其中的难点,采用师生、生生互动的探讨方式来解决学生提出的困难,既尊重学生的主体参与,又适时体现教师“导”的作用。

3.方法指导课指导策略

引导学生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活动,进行必要的方法指导(包括小组合作分工),提供各方面必要的支持(指导社会调查;指导整理和分析资料;指导成果表现形式等)。

操作要求:“方法指导课”重在教师的引导,可以由辅助指导教师参与指导。在指导内容上,教师侧重以下几个方面:①专业知识的指导,这是学生的探究性学习需要,比如,教学生“如何设计问卷调查”“怎样进行学调查”“如何学会采访” “幻灯片的制作”“怎样汇编主题报告册”等;②了解学生在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及问题,帮助他们克服困难,保证活动的持续进行;③启发引导学生选择恰当的结果呈现方式;④指导学生对实践活动进行适当的反思评价。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方向和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根据学生的活动情况和反馈信息,适时地、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可根据各小组的实际需要,分组指导。

4.成果汇报课指导策略

指导学生整理成果;指导学生对活动进行反思评价;指导学生进行总结交流。

操作要求:对于小学生来说,分组汇报式总结交流是最常见的也是最有实效的:做好课前准备,组织好汇报活动过程,以多种方式评价活动成果。教师在学生汇报过程中抓住契机进行适当的引导、点拨与评价,使课堂活而有效,真正达到资源共享、总结方法、积累经验。促进学生在和谐、互助的氛围中学会合作、学会客观地分析与思考、学会申辩、学会分享与赞美。以笔者指导的“车迷天地”成果汇报课为例:先引导学生简要回顾研究主题及各小组研究的内容并选择本主题的原因,老师简评后,请学生分组以不同方式呈现了活动过程和活动情况。“唯我独车”小队用演示文稿、手抄报等方式汇报了“汽车的历史与发展”;“车行天下”小队用图片展示说明和录像再现等方式汇报“汽车的种类与用途”;“飞车一族”小队用车标故事讲解和抢答的形式与大家分享“汽车标志”;“爱车一族”小队数据图表、相片说明和录像再现等方式汇报“汽车销售与消费的调查”的成果;“骑乐无穷”小队以辩论赛和写倡议书形式展现了“汽车与环保”的关系;“未来小队”则以表演和实物展示了“未来的汽车”构想。师生、生生互动交流中积极评价、质疑、解惑,共同探讨活动方法,并畅谈了活动过程中的收获体会。最后,教师小结并引导学生生成了新的主题。

(四)健全评价体系,推进课程常态化的有效施行

应当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导向、激励作用,推动课程常态有效实施。

1.重视评价指标

要将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方面的状况纳入学校整体办学质量的评价指标。

2.客观制订指标

要制订对学生的客观的发展性评价。关注过程,兼顾结果,强调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形式多样、评价项目多元。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自评、互评、教师评、期末调查评价、综合评价。自评、互评、教师评三方面通过学生过程性表现对照一些评价量规标准进行的形成性评价,期末调查评价是基于学生主题活动实施后通过反馈的信息,了解其实践的真实性和参与度。

3.要建立完善、公正的教师评价体系

教师评价体系不仅影响着教师从事该课程的热情和态度,还能促使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从而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三、课程常态化实施过程中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1.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投入要加大

综合实践课程由于不是考核的重要课程,因此各学校在该方面的资金投入不够。而课程的发展与研发均需要以物质为基础,没有物质基础,课程的发展与研发几乎没有可能性,因此投入十分重要。

2.对活动开展的安全责任问题予以关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同其他课程存在不一样的地方,安全责任问题应当受到重视,因为该课程在一些情况下可能会在教室外开展,安全便存在隐患,重视安全责任问题,是对学生的负责,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内容。

3.对学生的负面体验予以关注

综合实践课程同其他课程相比,评价标准具有多样性,学生在课程中也有不同的感受体验,此时为了达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在课堂中,教师应当对学生的负面体验予以重视,及时采取措施应对。

四、结束语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实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我们应当做到政策制度上下贯通、规范健全;拥有高素质、稳定的专业任课队伍。与此同时,还应当有着完善的科学评价体系,才能确保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的有效实施,这便是本文的写作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周 晶.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形成过程的个案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2]杨 舸.信息技术环境下城郊小学英语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的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2.

[3]林荣真.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的校本策略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11.

常态化活动方案篇3

根据《2020年以案促改制度化常态化工作实施方案》的安排部署和要求,结合我局实际,局党委高度重视,迅速行动,认真开展各项工作,现将2020上半年度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的整体情况。

1、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及时组织召开党委会,研究部署关于推进以案促改制度化常态化工作。会议决定成立以党委书记为组长,副局长为副组长,班子成员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监察室,会上传达《2020年以案促改制度化常态化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明确工作任务与目标。会后印发《2020年以案促改制度化常态化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我局以案促改制度化常态化工作的步骤和方法,要求各支部、各科室,全体职工应按照方案要求认真将以案促改工作落实落细。

2、廉洁教育,提高思想认识。我局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及县委有关精神,动员安排我局主题教育工作,时间6月至8月,为期3个月,组织引导党员干部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委及县委精神上来。党委书记讲了四点意见,副局长主持会议。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以案促改制度化常态化工作为抓手,有效推进主题教育取的实实在在成效。

3、加强廉政风险防控,规范权力运行。结合工作岗位,在全局范围内开展廉政风险防控工作。认真梳理岗位职权,排查廉政风险点,制定防控措施,促进权力规范运行,做到防控重点全覆盖。从决策、执行、监督和行政管理事项、业务工作流程、相关制度等方面入手,分级深入进行排查,成立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对重点科室、重点岗位重新梳理风险点,以科室为单位建立全局廉政风险点管理措施表,落实廉政风险预警处置制度,及时纠正和处置权力运行中的失误和偏差,化解廉政风险,有效预防腐败。

4、全面从严治党,落实“一岗双责”。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进一步细化主体责任清单与监督责任清单,结合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做到责任明确、操作性强,真正把主体责任、监督责任落到实际工作中。制定2020年党风廉政建设目标,根据责任分工,纪委要发挥以案促改制度化常态化的工作特点,认真落实监督责任,积极协助党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主动向党委提出工作建议,加强执纪监督、案件审查、执纪问责,认真落实党内问责条例,对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组织纪律及“四风”问题突出、发生顶风违纪问题,严肃追责,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切实履行一岗双责。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细化分解,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做到年初任务分解“践廉”,年中抓调研督促“查廉”,年末抓考核“评廉”。同时,与中层以上党员干部签订《党风廉政建设承诺书》40份,与各科室签订《纠风目标责任书》80份,进一步从思想上提高清正廉洁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5、专题民主生活会深入开展剖析。积极组织按时开展好专题民主生活会。围绕重点领域、重点岗位和关键环节,深入查找执行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重点科室、重点岗位人员做好关于马存锁违纪违法案例剖析及自我启示报告。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纪律意识、规矩意识,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推进以案促改制度化常态化工作落到实际工作中。

6、落实上级精神,做好重大节日期间廉政谈话工作。每逢重大节点,派驻纪检书记按要求约谈重点岗位负责人,通报违反中央八项规定典型案例,督促其认真履行监管职责,管住手、管住嘴、管住腿、管好车,把好第一道关口,杜绝违反中央八项规定,“四风”问题等违规违纪问题的发生。并要求纠正“四风”工作负责人及相关人员节日期间要保持手机畅通,严格落实“四风”问题值班、报告和督办制度。同时要求各党支部做好节日期间违反中央八项规定、“四风”问题等违规违纪问题的监督检查工作。

7、加强宣传教育,营造浓厚氛围。局纪委坚持在元旦、春节、五一等节日期间给局领导班子成员、全局中层干部及职工发廉政短信;通过观影片、学习身边模范典型等丰富多彩的廉政文化活动,大力宣传廉政工作动态、先进典型,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氛围;创新廉政文化载体,利用网站、宣传栏、微信等载体,及时党风廉政建设相关规章制度,报道反腐倡廉的重大举措,增强廉政文化的宣传声势和效果。

二、案件反思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案件剖析,深刻认识到教训惨痛、发人深省,通过案件深入反思还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工作开展力度有所欠缺。虽然制定了相关的工作制度,但是还是不够全面和完善,并且在制度的执行层面上还是有所欠缺。在平时工作中,主要领导和班子成员存在对业务工作安排部署的较多,跟踪落实方面做得还不够,廉政宣传文化氛围不够浓厚;虽然平时加大了对全体干部职工党风廉政建设暨反腐倡廉的教育力度,但宣传力度不够,形式单一,自觉性、主动性不够。

2、学习不够深入。理论学习讨论得不够深入,有针对性的学习也不够,往往不能触及思想;忙于具体的业务工作,疏于学习。

三、下一步计划。

1、严格执行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规范权利运行,构筑监督体系,进一步提升政治站位。教育全体干部职工深刻理解坚持推进以案促改制度化常态化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党纪党规学习,增强党性观念,坚定理想信念,筑牢思想道德防线;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不越雷池,不碰红线,避免违纪违法行为发生。

2、加强廉政文化教育。始终坚持以学习自警自励,以学习提高自我,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研究分析典型案例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要充分利用集中观看警示教育活动、参加庭审现场等载体强化纪律教育、警示教育,要不定期对重点科室和重点岗位人员加强廉政谈话,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不正之风的能力。

常态化活动方案篇4

(一)基本情况

案主老童(化名),47岁,未婚,贵州黔西人,文盲。今年5月10日,晕倒在路边,被“120”送到医院抢救,诊断脑出血。

(二)家庭情况

父母去世,老童自小离家打工,未婚,逢年过节回家。与家人关系疏远,尤其自母亲去年去世后,常与哥嫂发生冲突。

(三)精神状态情况

老童生病后,身体无法自理,又没有钱支付治疗费用和生活费用,情绪异常低落,对生活失去信心。出院后无人照料,心理十分紧张、焦虑和担心。

老童的亲人也对老童的状态不理不睬,让老童的精神情绪更加低落,整日不言不语。在医院内常目睹危重病人因抢救无效死亡,受到的负面影响很大。

二、需求分析

(一)生命危机

老童入院后首要问题就是生命恢复和康复问题。脑出血幸存者中多数留有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认知障碍、言语吞咽障碍等后遗症。

(二)案主的精神极度低落,影响案主的病情及恢复

(1)案主入院后,疾病的折磨让他行动不便、自理能力下降,负面情绪越来越严重,降低案主的治疗积极性,会进一步延误康复锻炼的良机,导致身体功能的受损。(2)案主由正常人转变为行动不便需要他人照顾的对象,这个突然变化使得他对生活环境及家人、朋友有了更多的需求和依赖,但是这些人给予的支持很少。尤其是面对同屋抢救的病人不断变换。病人常常感觉无助,逐渐丧失了生活的信心。

(三)案主的生活照料问题

案主术后身体恢复较好,但是生活无法完全自理,需要医务人员辅助照料。案主本人平时喜好喝酒,无存款,未参加新农合或医保等,而案主的朋友、房东及老家的亲人都不前来医院看望照料。案主住院期间及出院后都将面临生活照料的问题。

(四)案主的未来生活去向问题

案主在石市无亲属好友,难以为案主提供支援。老家亲人拒绝接案主出院回家。同时,案主表达不想回老家的想法。案主的身体状况已经无需住院治疗。

三、理论支持分析

社会支持理论观点认为,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能够越好地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个人所拥有的资源又可以分为个人资源和社会资源。该理论强调通过干预个人的社会网络来改变其在个人生活中的作用,特别对那些社会网络资源不足或者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不足的个体。

案主老童现在正面临着严峻的危机之中,社会生活能力及其不足,迫切需要社工建立案主的社会支援网络,从各个角度激活案主的支持网络,协助案主恢复到正常的生活轨道上来。

四、工作目标

(1)联系医院的康复资源,为案主提供医疗资源,协助案主进行身体恢复,基本达到案主可以自理生活的状态。(2)从案主的负面心理状态入手,利用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工作等专业知识,协助案主能够正视自己的问题,缓解案主的负面心理情绪,恢复案主的个人生活功能和应对能力,重拾对生活的信心。(3)链接案主的社会支援系统,尤其是志愿者队伍,可以协助社工进行案主的社会关怀、情绪疏导等工作,让案主感受社会的关怀。(4)联系案主的家庭亲属,协商解决案主的未来生活问题,筹建案主的家庭亲属支援系统。(5)利用对社会救助政策的了解,可链接上级民政部门、救助基金会、社会救助站等社会资源,寻求案主未来生活安排问题的解决途径。

五、介入过程

(一)社工首先链接医院的资源,通过医疗救助手段,解决童某的康复问题

社工在这个过程中充当资源链接者角色,为童某联系到医疗康复资源,满足其康复需求。经联系协调,社工得到医院康复科的支持,并为童某制定了康复训练计划。

(二)心理支援介入,协助案主调节心理,恢复精神状态

社工在协助童某做康复训练的同时,一直关注童某的情绪变化,并适时的给予鼓励和支持,及时引导他走出低落的情绪。社工的陪伴使童某有了较强的安全感,其紧张的情绪得到了缓解,面对自身的态度也更为积极乐观,重拾对自己恢复和未来生活的信心,案主的个人功能也逐渐恢复。

(三)与童某的亲属联系,尝试建立家庭支援系统

社工通过与童某的亲属、房东、朋友等进行电话联系,向他们介绍童某的病情及恢复状况,并介绍了亲人的支持对童某康复的重要性,让他们来支持童某。虽然案主的多数亲属对案主的情况也报以同情的态度,但是确实因为经济因素,导致多数亲属不能提供足够的支持。

(四)社会资源的链接

社工联系志愿者队伍,通过定期的探访和陪床,帮助案主逐渐的恢复心情,缓解日常的精神紧张状态,让案主也能够足够的了解社会的发展和动态。有助于案主的精神康复。

(五)转移病房,改善案主的所处环境,减少负面状态的影响

案主问题的产生和解决问的资源都脱离不开其所处的环境。社工为减轻其他患者的负面影响,积极协调,帮助童某调整病房位置,为案主安置到一个更好的环境中,有助于案主精神状态的平复。

(六)整合资源,多方联系,为案主的未来寻找出路

为了更好的解决童某出院康复照料问题,社工采取了多方行动,动用了各方资源。

六、目标完成情况

通过社工的社会支持角度的介入,案主的身体恢复的很好,病情后遗症很小,未来的自理生活能力强;同时,社工也通过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心理介入,协助案主反思自己的生活,减少案主的负面情绪,让案主能够重拾信心,有勇气、积极乐观的生活;社工也通过资源链接,为案主的未来生活需找到合适的出路,未来生活得到保证。最初的工作目标也基本达成,可以结案。

七、服务反思

整体来看,该个案工作是非常完整、成功的。社工从案主的发展角度出发,考虑到案主所面临的问题出发,各个角度分析案主的需求,制定完善的介入方案和计划,积极的采取采取干预手段、链接各种资源来解决案主问题,来促进问题的解决,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在服务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社工在服务过程中,可链接的社会救助资源较少,这也是个案面临最重要的关键问题,这既需要政府、社会投入更多的资源给予支援,也需要社工多下力气,以更积极的态度,从更多方面的角度筹措,给案主更多的支援。

常态化活动方案篇5

 

  根据纪委开展集中警示教育的具体活动要求,XXX展开了一系列相关工作,现报告如下: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安排

为开展好专题警示教育活动,处室负责人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亲自抓落实,在支部会议和业务工作会议上,对教育活动进行专门部署,确保专题警示教育活动取得成效。

二、认真开展相关活动

1. 学习中心支行警示大会的内容和精神,深入开展思想动员,充分认识集中警示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明确反腐败斗争薄弱环节和主要问题。

2. 组织开展专题讨论。认真学习纪委传阅的案件警示文章、反腐倡廉推荐文章,针对现实中的具体案件,召开专题会议,进行讨论交流发言。

3. 将反面典型案例的学习体会应用到对现实具体工作的反思中,联系岗位工作实际查找不足,制定整改措施。

4. 以《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为主要内容,组织开展知识测试,增强对政策的理解和把握。

5. 专题民主生活会。专题民主生活会前,处室领导认真开展了谈心谈话活动。民主生活会上对照党的纪律、党内规章制度、国家法律、党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对照指出的“七个有之”、“五个必须”,结合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违纪案件风险“大起底、大了断”工作,联系个人思想、工作、生活和作风实际,联系个人成长进步经历,联系教育实践活动个人整改措施落实情况,深入查摆“不严不实”问题,深刻进行党性分析。

6. 开展反腐倡廉专题党课。由处室负责人带领处室同志学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等文件,并结合我党反腐历史,举办专题党课。

三、进一步的要求

1. 加强政策的学习和领会,时刻坚守保持廉洁自律的行为规范。

2. 以案为鉴,警钟长鸣,接受广泛的监督,经常性的对照检查。

集中警示教育总结

全市开展李文科吴野松等违纪违法案件专题警示教育活动(简称警示教育活动),是铁岭市委净化和修复政治生态的重要举措,意在找出解决问题,消除案件恶劣影响,打消干部思想顾虑,扭转作风和精神状态,推进铁岭政治生态的山清水秀和经济社会的振兴发展。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认真研究,精心组织,有53干部接受了警示教育,取得明显效果,现就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活动开展情况

1、深刻领会,精心谋划。在7月13日全市召开李文科吴野松等违纪违法案件专题警示教育活动动员大会后,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刘雁召集相关人员亲自过问研究警示教育活动在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如何开展落实,针对活动方案中的相关细节进行研究讨论。对不明事项责成机关党委向市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请示咨询,经请示咨询警示领导小组办公室(叶韫娥)后,对市人大常委会警示教育活动方案进行了修改,对警示活动内容按照时间进行分解,形成下发了《关于印发<市人大常委会开展李文科吴野松等违纪违法案件专题警示教育活动的实施方案>的通知》(铁市人大党委发[2017]11号),为开展好警示教育活动奠定了基础。

2、加强领导,成立组织。为开展好市人大常委会警示教育活动,成立了活动领导小组。组长由党组书记担任,副组长由党组副书记担任,成员由领导班子成员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机关党委,负责日常组织、综合协调等工作。办公室主任由秘书长担任,副主任由两个副秘书长担任,成员由各委办室主任组成,便于各个部门落实任务,开展工作。

3、召开大会,开展动员发动。市人大常委会警示教育活动动员大会7月27日召开。动员大会上,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李东风主持,主要三项议程:一是传达7月13日全市警示教育活动会议精神,特别是会上何焕秋书记重要讲话。二是宣读《市人大常委会开展李文科吴野松等违纪违法案件专题警示教育活动的实施方案》(铁市人大党委发[2017]11号,之前下发各党支部),并提出各环节的具体要求。三是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刘雁讲“廉洁从我做起”专题廉政党课。为落实好这次会议精神,开展好警示教育活动,李东风提出三点意见:一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求班子成员带头以上率下,层层抓好警示教育活动各项任务落实。确保活动不敷衍、不走形式,真正使问题得到解决、干部得到教育、作风得到改进。二是机关上下要把开展警示教育活动与推进当前各项工作结合起来。使警示教育活动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推动人大工作有效结合起来,以各项工作成果检验活动效果。三是机关党员干部要以案为鉴、吸取教训。机关党员领导干部要讲政治、真看齐,讲纪律、守底线,严格用党规党纪衡量自己的行为。

4、精心准备,召开班子民主生活会。在7月7日,按照市纪委、市委组织部下发的《转发<中共辽宁省委纪委机关 中共辽宁省委组织部关于以“开展中央巡视反馈意见整改落实回头看彻底肃清王珉等人恶劣影响进一步净化和修复政治生态”为主题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的通知>的通知》(铁市组发[2017]28号),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召开会议,通过《2017年7月铁岭市人大常委会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实施方案》(铁市人大党组发[2017]9号),部署党组民主生活会事宜。并结合全市开展的李文科吴野松等人违纪违法案板警示教育活动,党组理论中心组开展了“两学三读”学习,深刻汲取辽宁拉票贿选案和王珉、李文科、吴野松等人违纪违法案件教训,提高认识,肃清案件的恶劣影响。班子成员进行了谈心谈话,深入交流,交换意见,既谈工作,也谈思想问题,既谈自身差距,也提醒对方不足。党组成员自己撰写对照检查材料,以案为鉴,对照六个方面问题,反思自己存在的问题,剖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经请示市委组织部和市纪委,在8月1日,市人大常委会领导班子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班子及个人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会后形成民主生活会报告,并把相关材料报组织部。

5、开展“两学三读一讨论一反思”专题学习研讨。8月3日,市人大常委会召开副县处级以上干部参加的党组扩大会议。会上学习7月26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学习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专题研讨班讲话。党组领导成员进行“剖析违纪问题,吸取惨痛教训”专题研讨,发表对案板的认识和危害,并分析原因,提出以案为鉴,结合自己在思想上工作上提高认真,讲政治,守纪律,始终与中央保持一致,肃清案板的影响,为修复铁岭政治生态做出自己贡献。会上要求副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都要结合案件和学习,亲自撰写上交反思体会文章。市人大28名厅处级干部都手写上交反思体会文章,并报市纪委。

6、开展“讲政治、真看齐、守纪律、明底线”谈心谈话活动。在8月11日前,按照警示教育活动要求,分层级开展谈心谈话活动。党组书记与班子成员谈话,班子成员与部分负责人谈,部门负责人与部分副科级以上干部谈,主要围绕李文科、吴野松等违纪违法案件谈自己看法认识,并表态自己以后如何做。通过谈话大家都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从不同视角来看待李文科、吴野松等人违纪违法的原因看法,结合实际谈理想信念、政治观点、社会影响,工作要求,表明立场,亮出自己的想法,起到警示教育的作用。

7、开展“廉洁从我做起”专题支部党课活动。严格按照市委部署,7月27日,全机关警示教育动员大会上,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刘雁讲了“廉洁从我做起”警示教育专题党课。之后,党组领导班子成员分别到所在党支部党员中讲专题廉政党课。宣传党章党规,分析李文科、吴野松等违纪违法案件原因分析,肃清减少李文科、吴野松等违纪违法案件的影响,提高认识,树立信心,坚定理论信念,为改变家乡,振兴铁岭社会发展努力工作。

8、结合专项整治开展自查。按照警示教育工作方案要求,结合人大实际工作,开展“三整治一监督”工作。结合上半年制定的《加强人大队伍建设和发挥人大代表职能作用工作方案》要求和机关纪律要求,针对党员干部中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影响营商环境问题,开展机关纪律整治检查,并定期报送部门人员出缺勤情况。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财务部门和财经委,针对十八大以来,对设立 “小金库”、违规发放津贴补贴、公款吃请、公款旅游和公款送礼等问题等违反财经工作纪律规定的行为进行专项自查,从2013年以来财务账目逐一对项,认真查对,形成清查报告。对于扶贫领域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市人大常委会因不涉及,也不存在。加强县乡人大换届工作指导和监督,成立了县乡两级人大换届选举工作指导组,制定《铁岭市人大常委会指导县乡两级人大换届选举工作方案》(铁岭人大办发[2017]24号),领导班子成员分别带队指导监督各县(市)区人大换届工作,现已深入各指导县(市)区,了解情况,开展工作,并持续深入跟踪指导监督,解决换届中的问题,为县(市)区人大换届顺利开展提供的保障。

9、组织好单位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参加全市集中警示教育活动。组织市人大常委会正副县级领导干部参加全市封闭集中培训,参加市妇联组织的领导干部配偶“家风助廉”、之前上半年组织机关党员干部参观省反腐倡廉展览馆、雷峰纪念馆、市博物馆等活动,提高领导干部的廉政意识、纪律意识和服务意识、宗旨意识。

10、做好警示教育活动的宣传和材料上报工作。按照市纪检委要求,做好“三必审一报告”和民主生活会材料上报,包括警示教育方案、班子民主生活会记录、反思体会文章、关于是否在违规违纪及其他需要说明问题的报告以及民主生活会请示和方案、班子和个人民主生活会发言提纲、民主生活会报告、警示教育总结。在铁岭日报和电视台各报导1次(动员大会)。通过警示教育,普遍党员加强学习,也确保本单位副科级以上干部提高认识,受到了教育,增强纪律意识,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存在的问题

市人大常委会在认真开展警示教育活动,虽然取得一定的教育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个别领导干部重视不够。有个别干部虽然能够参加警示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但在思想上还没有把这次警示教育活动提升到一定的重视高度。

2、个别支部活动开展的不够扎实。有个别党支部还存在开展警示教育学习中,走过场,形式化问题

3、阶段性活动开展特点不够突出。开展警示教育活动,单位活动特点不突出。感觉由于时间较短,只能按照上级要求开展,按部就班,没有明显特色。

三、改进方向

1、把警示教育活动纳入班子和支部重点学习内容。全面从严治党和廉政教育工作是党组织一项长期的重点工作,不是一时一事的任务,要全面纳入以后班子和党支部学习工作当中。

2、把警示教育活动纳入党员活动日当中,多形式接受廉政和警示教育。警示教育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多元化,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教育机关干部,增强廉政观念,提高纪律意识。

3、抓好基层支部建设,把警示教育深入人心。夯实基层党支部建设,把警示教育内容扎根基层党支部学习,让每个党员入脑入心,形成一个良好警示廉政氛围。

常态化活动方案篇6

1 犯罪心理痕迹概述

根据洛卡德物质交换原理:犯罪分子这一物质实体在其心理活动支配下所做的行为必然会与犯罪现场的各种物质实体进行接触,进而发生物质交换,从而留下其犯罪的痕迹[1]。犯罪痕迹分为物质痕迹、意识痕迹和心理痕迹三类。物质痕迹即物证,是指能以其外形特征、所载字迹特征或物质属性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物品、文书、痕迹及视听资料等;意识痕迹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印象痕迹;至于犯罪心理痕迹,学术界目前尚无统一的观点,但笔者认为犯罪心理痕迹属于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活动的过程中遗留在现场的能够反映其年龄、性别、职业特点、性格特征、生活阅历、受教育情况、经济状况、犯罪经验、犯罪动机及目的等心理活动及个性特征的现象和状态,它既有别于物质痕迹,但又以物质痕迹为载体,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在犯罪现场遗留物质痕迹之中,犯罪物质痕迹的分析有助于犯罪心理活动的分析,同样,犯罪心理痕迹的分析能够为犯罪物质痕迹的发现提供方向,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2 犯罪心理学分析的依据

2.1 犯罪心理痕迹存在客观性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人的任何行为都是在其心理活动支配下完成的,行为结束后心理活动还可能持续一段时间,并以记忆的方式保存下来,而人的心理活动又是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环境教育影响形成的,因此人的一定的行为能够反映出人的特定的心理状态、个性特征甚至还原整个人的面貌[2]。罪犯分子在作案过程中其心理活动通常是内在的、隐蔽的,然而犯罪心理活动支配下的犯罪行为及其所造成的后果却是外显暴露的,犯罪行为在破坏或改变客观物质形态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在犯罪客体上及现场痕迹上遗留犯罪分子的心理活动印迹,并以物质化、客观化的形式表现出来。

2.2 犯罪心理痕迹具有稳定性与特殊性

人的心理是人们在主观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漫长实践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当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人们的心理就逐渐趋于成熟和稳定。这种心理稳定性一旦形成,在短时间内往往变化很少。犯罪分子在犯罪过程中,其独特的个性心理势必反映在犯罪的各个环节之中,由此形成特定的犯罪心理痕迹。正是由于人的心理特点具有稳定性,同一罪犯在一段时间内作案时,其选择的作案目标、作案手段、作案工具、作案时间和空间、作案区域等表现出一定相似性或同一性;不同的罪犯由于其心理特点存在差异性,在犯罪构成要素的各个环节中又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一特征为对不同案件进行串并提供了依据。

2.3 犯罪心理痕迹与犯罪行为存在一致性[3]

犯罪行为是指罪犯在一定的心理支配下实施的具有社会危害性、应受到刑事处罚的各种行为的总称,是心理活动的产物和心理状态的反映。而犯罪心理是犯罪行为发生的原因,任何犯罪行为均具有一定的动机和目的,犯罪分子正是基于犯罪心理的支配下实施犯罪行为。为此,犯罪行为只是犯罪心理痕迹的外在体现,二者之间存在一致性,究其实质就是唯物辩证法中的现象与本质的统一问题。

3 犯罪心理痕迹在命案现场勘查中的作用

犯罪心理痕迹分析就是运用哲学、心理学、犯罪心理学、刑事侦查学、现场勘查学、法医学、痕迹检验学等相关学科的原理和知识,运用心理分析的方法,对犯罪分子在现场所遗留的各种物质痕迹进行综合分析,推测犯罪分子在犯罪过程中的独特或稳定的心理活动轨迹以及个性特征的侦查方法。由于犯罪心理痕迹具有客观性、稳定性以及与犯罪行为之间具有一致性等特性,因此,在命案现场勘查过程中,正确运用心理痕迹分析方法有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案件性质、刻画犯罪嫌疑人、甄别伪装现场、全面提取物质痕迹、串并案件以及重建现场等,对明确侦查方向、缩小侦查范围、提高勘查效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1 犯罪心理痕迹分析有助于明确案件性质

意识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结果源于行为,行为源于意识,任何犯罪都是在犯罪心理支配下完成的,特定的环境条件和行为可以形成特定的现场,而特定的心理决定特定的行为。故意杀人案件中,犯罪分子杀人无非是为财、为仇、为情抑或报复社会,作案目标的选择、熟悉环境、准备作案工具、选择作案时间、制定作案过程、选择逃逸路线及隐匿作案工具等一系列行为都是犯罪分子心理特征的反映,为此,在犯罪现场必然遗留其犯罪心理痕迹。通过对隐藏在犯罪现场物质痕迹中的心理痕迹的分析,从而为我们推测犯罪分子的犯罪动机、目的等提供了依据。如在杀人案中,犯罪分子杀人后还切割男死者的阴茎或用棍棒捅刺女死者的阴道、锐器切割女死者的外阴及乳房等,这些多余的犯罪行为往往是奸情杀人的特征。再如现场勘查中发现死者既有财物损失,又检见被他人捆绑的痕迹和身体暴露部位散在浅表划伤等,为此,我们有理由推测该案可能系一起抢劫杀人,捆绑、锐器划伤暴露部位等行为有可能是犯罪分子威逼死者所致。

3.2 犯罪心理痕迹分析有助于甄别伪装现场

犯罪伪装是社会进步和网络时代的消极产物,也是犯罪分子作案手法技能化和隐蔽化的具体体现。一旦犯罪分子对犯罪过程及其犯罪行为进行伪装,而现场勘查人员由于专业能力受限抑或疏忽大意又未识破此伪装,那么侦查工作势必走向歧途、陷入困境,因此,识别犯罪伪装历来是现场勘查工作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由于犯罪心理痕迹能直接反映犯罪分子的心理活动,并隐含其犯罪动机、个性特点、心理状态、与受害者的关系、犯罪经验等等方面的信息,具有物质痕迹和意识痕迹不可替代的信息作用,在分析研判案情时如果能充分利用物质痕迹、意识痕迹和犯罪心理痕迹,那么将会大大提高识别犯罪伪装的能力。在日常检案中,犯罪分子为逃避惩罚或延缓被发现时间,通常故意在犯罪现场制造各种假象,借以迷惑现场勘查人员的侦查方向。犯罪分子对现场的伪装尽管表面上看来显得顺理成章甚至与其他物证痕迹似乎存在一致性,然而正是由于其行为的过分造作、注意里的过分专注,伪装必然会暴露出诸多的反常特性而难以掩盖,最终呈现出的是一些”多余”的或”缺少”的行为、物品、痕迹等,使犯罪分子作案过程与动机、目的之间表现出自相矛盾的结果。通过全面详细对这些反常的物质痕迹的勘查,准确洞悉犯罪分子犯案时的心理特点,如此犯罪分子的伪装将无所遁形,从而有助于确定侦查方向。

3.3 犯罪心理痕迹分析有助于刻画犯罪嫌疑人

心理痕迹与犯罪分子的个性特征之间存在着一致性和独特性,二者连接的“纽带”正是遗留在犯罪现场的物质痕迹、现场环境及其相互关系等,通过对这些物质痕迹所反映出来的心理痕迹分析,就能大致推测出犯罪分子的心理状态,从而为我们进行犯罪嫌疑人刻画提供了条件和依据。如累犯或有过犯罪经验的罪犯预谋杀人,作案时机、进出及逃脱路线的选择更为合理,作案手段更为残忍,伪装伎俩更为高明,反侦察意识更强且主要攻击受害者致命部位等。熟人作案通常为和平入室并乘人不备袭击受害者,受害者防卫附加伤常常偏少,为逃避惩罚或方便抛尸,焚尸或碎尸后多处抛弃等现象时有发生。激情杀人通常就地取材且较少对犯罪现场进行伪装;奸情杀人经常伴随切割或捅刺受害者外生殖器等多余行为。此外,通过对犯罪分子作案动机、作案目标、作案工具、作案手段及相关技能等特点及所持的心理状态的分析,也有利于我们较为准确地推测其性别、年龄、职业、性格特征、生活阅历、受教育情况、经济状况、习惯动作等。

3.4 犯罪心理痕迹分析有助于案件的串并

由于犯罪心理痕迹具有稳定性和特殊性,其支配下完成的犯罪行为也必然带有自身的独特性和相对的稳定性。一般情况下,犯罪分子持同一目的在相同抑或相似的境况下进行杀人,其认识及行为往往表现出一定的相同或相似性,这是基于犯罪分子多次成功犯案后心理不断得到强化而逐渐形成的犯罪动机的动力定型决定的[4]。犯罪分子习惯作案手段取决于习惯性思维,犯案时某种思维方式及其支配下的犯罪行为经过多次重复,明显地反映出习惯性心理特征并表现定势的特点。在这种定式的心理特征支配下进行的犯罪行为所反映出来的心理痕迹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和特殊,从而为我们进行案件串并提供重要依据,尤其适用于累犯、惯犯以及长期从事某一行业的罪犯所犯案件的串并。

3.5 犯罪心理痕迹分析有助于提高现场痕迹的利用价值

物质痕迹是犯罪行为直接作用的结果,而心理痕迹是支配犯罪行为的心理活动,并凝结在外显的行为及结果之中。通过对现场物证痕迹及其规律性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发现及提取犯罪心理痕迹;反之,通过对犯罪心理痕迹所隐含的犯罪动机、个性特点、心理状态、与受害者的关系、犯罪经验等方面的全面分析,也能反作用于物证痕迹的发现,尤其是隐匿的物质痕迹的发现及提取。在命案现场勘查中,把物证痕迹和心理痕迹联系起来作为分析案情的依据时,如能充分利用二者之间的相互印证、相互引证及相互补充的关系,这样有助于提高物质痕迹和心理痕迹的利用价值。

3.6 犯罪心理痕迹分析有助于犯罪现场的重建

所谓命案现场重建,是指利用现场遗留的各种物质要素及其相互联系,运用唯物辨证法的理论合乎逻辑地以抽象、形象或模拟实验的方式重新构建犯罪现场发生的犯罪内容及作案过程,以达到对犯罪行为深入细致分析的目的。由于犯罪现场物质痕迹与心理痕迹存在一致性,将物质痕迹与心理痕迹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运用犯罪心理痕迹分析技术,研究犯罪分子作案过程中所持的心理状态,把握其心理特征,这将有助于加深对犯罪现场各种物质要素的认识,进而为我们更加客观、全面、系统地重建犯罪现场及侦破案件提供理论依据。

4 结语

常态化活动方案篇7

1 高中物理课堂非生态现象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高中物理课堂生态越来越受到重视,在高中物理课堂中开始更多地关注情境创设、学生体验、合作探究,注重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关注物理与生活相联系等.这些转变给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但在现实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仍有一些非生态现象值得我们关注:

1.1 忽视物理概念、规律的建立过程

将学生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建立在习题的训练上,将课堂教学的重心放在应用知识解题的训练上.关注点仍然是学生知识的掌握而不是知识形成过程,造成课堂教学容量过大,增加了学生的负担.

1.2 教学过程重形式、轻本质,新课程的理念未能真正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比如,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却没有搞清楚问题是否值得探究,也不明确合作的分工与协作的内容,甚至不明白该问题探究的重点环节是什么都按部就班地按照探究基本步骤进行,合作探究的形式重于本质.

1.3 学生主体地位依然缺失

在课堂上,教师依然是知识的高度权威,对话停留在教师设计的问题链中,基本是你问我答状态,所有学生无论是否理解了前面的问题,都得跟着老师亦步亦趋,被动地接受课堂教学结论.缺乏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对话,缺少学生主体间的思维互动,削弱了学生的问题意识,知识的自主构建难以体现.

1.4 物理实验不是被强化、而是被弱化

物理学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毋庸置疑,新课程强调物理实验要以全面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更加凸显了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而现实的高中物理课堂中,“演示实验常常不做,分组实验一略而过”的现象非常普遍,很多老师缺乏实验素养,经常在黑板上“讲实验”,或者借助“视频实验”或“课件实验”取代本应实际操作的实验,严重弱化了实验的教育功能.

2 构建高中物理生态课堂的策略

2.1 丰富教学资源,改善课堂生态环境

课堂生态环境包含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它们是构建物理生态课堂的基础.

物质环境是指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一切物质准备,包含教室及其附属设备、相关教学资源等.首先,教室桌椅要根据教学需要摆放.依据讲授式、讨论式、合作探究式等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室桌椅摆放可以是秧田式、环形或小组块状组合等不同的方式.基于案例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组织方式,教室桌椅采用了小组块状的方式,如图1所示.小组合作式的桌椅摆放,给学生一个合作学习的心理暗示,有利于建立学生合作学习的心理预期.其次,要充分利用实物、幻灯片、视频及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源,优化教学内容的表现手法,以助于消除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疲惫感,保持学习的新鲜感.如案例中教学资源准备相当丰富,有:①学生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每组3个,分度值不同的一个,分度值相同的两个)②教师演示用:DIS数字系统一套、力传感器两个、小磁针两个、气垫导轨、微型风扇、遥控电动玩具车③视频:水上飞人、气垫船、火器发射、汽车陷泥地等④反映相互作用的图片若干、无后座力炮图片及介绍网址⑤学生用课前导学案一份、课本文本⑥基于多媒体平台的教室等.

精神环境是激发师生内在动力,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重要生态因子.健康的精神环境具体表现为自由、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在这样的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能相互尊重、平等交流,感受学习的愉悦感和安全感,从而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巧妙的利用资源,搭建适合师生多维互动、平等交流的平台,是建设健康的精神环境的前提.简而言之,课堂生态环境优化有赖于丰富的教学资源准备.

2.2 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增强亲身体验

生态课堂强调学生主体通过亲历学习活动,形成新知识的自主建构.从日常生活经验入手,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将生活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探究.既尊重学生心理认知规律,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案例1 引入课题的视频(水上飞人)如图2,该视频不仅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又符合学生的已有的认知水平,视觉震撼力强,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2 两个同学穿轮滑鞋表演面对面双手互推和面对背一个同学推另一个同学.通过情境体验,认识到一对相互作用力无论是主动或被动,都是同时存在的.

2.3 挖掘教材内涵,突出学科教育功能

新课程改革后的教材似乎变得相对“简单”,这就意味着需要老师读懂、读透教材,教师应该是用教材来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中的有些章节,知识内容比较简单,教师在处理这样的教材时,不能只停留在教材表面所呈现的内容上,而是要深挖教材背后所蕴涵的学科思想,把握好学科的教育功能.“牛顿第三定律”知识内容非常简单,其学科教育功能容易被忽视,笔者认为,本节课可以挖掘并突出学科教育特色的内容有以下两点:

(1)突出本节内容与生活、社会的联系,体现“物理来源生活、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笔者在“牛顿第三定律”的教学设计中充分挖掘一对相互作用力在生产和科技上的应用事例,并利用生活物品设计小实验,关注生态课堂的开放性.

案例3 汽车在路面行驶,前进的动力是什么力?学生普遍认为这个力是发动机施加的.此时利用遥控电动玩具车在讲台上演示:

・开启遥控开关,在桌面上的遥控车正常行驶

・用一根木棒将遥控车驱动轮架起离地,开启遥控开关,发动机运转,汽车不前进

・将遥控车放在如图3的木板上,开启遥控开关,汽车前进,木板后退

案例4 播放气垫船视频(如图4),气垫船前进的动力来源是什么?结合图4中微型风扇在气垫导轨上的运动演示实验,明确动力来源风扇.进一步拓展性提出问题,气垫船的阻力小的原理是什么?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内容有何联系,请上网查询相关资料.

案例5 播放火箭筒发射炮弹视频,感受反作用力的危害,指出在大炮发射时后坐力危害极大,提出拓展性问题:无后坐力炮是不是没有反作用力呢?那它的原理是什么呢?请上网查阅相关资料.

(2)强化课堂实验教学,关注动态生成,凸显物理实验教育功能.

课堂中设计了多个演示实验,除了图3、图4两个演示实验外,还有气垫导轨上磁铁间的相互作用、磁铁与铁芯间的相互作用实验,还有利用两个小磁针(实物投影)演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同一直线上的实验,这些演示实验在激发兴趣、展示现象、启发思维、揭示规律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将探究一对相互作用力的大小关系的演示实验拓展为学生分组实验.

探究一对相互作用力大小关系的实验看似简单,实际上学生在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验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难以预料的问题,如仪器没有选择相同的两把弹簧测力计、测力计没有调零、实验中测力计斜对拉和竖直方向对拉、力的读数没有估读等.这些动态生成资源是学生差异性的反映,在课堂中关注并利用这些资源进行合理引导,通过师生、生生间的多维互动,实现师生共同发展.这一过程对学习良好实验习惯的养成、实验能力的提高和实验素养的提升有相当重要的作用.通过实验中发现的问题,分析分组实验方案的局限性,进一步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引入力传感器实验和DIS数字化信息系统.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如图6),使学生认识到现代科技在物理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体现课堂生态的开放性和关联性.

2.4 运用多样化教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课堂生态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教师主体在课堂教学中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生态课堂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要关注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依据教学内容设计多样化教学活动,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开发,使每个学生都有最大的收获.

案例教学过程主要运用了两种教学组织形式.首先,在学习一对相互作用力的特点时,采用了“学案导学小组合作交流展示归纳结论”的教学组织形式.学案中的问题设置有:①身边存在相互作用力的例子有哪些,请画出它们的示意图?②是否存在单独的作用力而没有反作用力?③是先有作用力,后有反作用力吗?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作用点是否相同?⑤相互接触的物体才有相互作用吗?通过问题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讨论解决疑惑、最后小组交流汇报归纳出结论.其次,在学生探究实验中,采用“自主设计方案交流合作探究”的教学组织形式.这两种教学组织形式的实质是“自主-合作”,它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机统一,在此基础上再灵活地采用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全方位调动课堂生态主体之间的多维互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常态化活动方案篇8

(一)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有关精神(5月上旬前)

1. 各地各单位通过召开党委(党组)会、中心组学习会等形式,及时传达重要指示精神,以及中央和省委、市委、县委有关文件、会议精神,进行谋划安排。

2. 各地各单位党委(党组)根据中央和省委、市委、县委要求精神,结合实际研究贯彻落实措施,制定本地本单位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具体实施意见、年度工作方案以及“讲重作”专题教育实施方案。

3. 各地各单位党委(党组)保留学习教育协调机构,加强力量抓好“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组织协调工作。

4. 各地各单位党委(党组)组织召开工作会议,对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工作进行动员部署。

(二) 组织党员干部认真深入学习

1.5月中旬,各地各单位党委(党组)和基层党组织就学党规、学系列讲话,作出年度学习安排(计划),为党员提供学习资料;特别是严格执行《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若干规定》要求,制定具体贯彻落实措施;党员领导干部根据自身实际制定个人自学计划,认真开展自学。

2.5月中旬前,组织开展向廖俊波同志学习活动,认真学习贯彻重要指示精神,督促指导各级党组织切实做好关心关爱基层一线干部工作。

3.5月20日前,在视察安徽、视察六安一周年之际,扎实开展“三个一”活动。

4.5月—9月,开展“讲重作”专题教育3个专题研讨,分别围绕“讲政治,我们怎么讲”“重规矩,我们怎么做”“作表率,我们怎么办”3个专题开展研讨。

5.“七一”前后,基层党组织利用红色教育基地,开展一次开放式组织生活。

6.深化万堂党课进基层活动,“七一”前后,党支部结合开展纪念建党 96 周年活动,集中安排一次党课;7月底前,结合“四进四促”活动,党员领导干部到基层联系点讲党课,基层党组织书记、普通党员可联系实际,在所在党支部讲一堂党课。

7.7月底前,县里制发《关于进一步落实“”等基本制度严格党内组织生活的通知》《关于建立健全党员活动日制度的意见》等文件,指导基层党支部健全“”、党员活动日等制度。

(三) 深入推进领导干部家风建设工作

1.5月底前,开展“学讲话·立家规·树家风”主题实践活动,完成家规制定工作。

2.6月底前,开展以家风建设为主题的系列文化活动,在领导干部中召开一次座谈会,举办一次优秀家训家书评选活动,在网络媒体、社区文化广场、机关道德讲堂等集中开展书法摄影、展览展示、文艺汇演等宣传活动。

3.7月底前,各地各单位采取实地参观、观看教育片、案例分析等形式,组织领导干部家属接受一次廉政警示教育。

(四) 搭建党员作用发挥平台

1.5月底前,制发《关于在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中全面开展农村党员联系帮扶贫困户活动的通知》,召开农村党员联系帮扶贫困户工作座谈会,持续推动农村党员增强党性意识和宗旨意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2.5月底前,深入推进国有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社会组织开展“四强四优”“三有两评”“双比双争”活动。

3.6月底前,严格落实“单位帮扶、干部驻村、整村包保”脱贫攻坚机制,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开展“四进四促”、“三联三送三促”、“联问帮促”等活动,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党员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作用。

4.6月底前,部署开展社区党员“一句话”服务承诺活动,依托网格化管理和服务,推进党员志愿服务,引导社区党员承诺、晒诺、践诺,促进社区党员在服务居民、维护和谐中发挥作用。

(五) 严肃认真查找问题

1.6月—9月,各乡镇、开发区,县直各单位领导班子成员结合“联问帮促”、“四进四促”、 “三联三送三促”等活动,聚焦脱贫攻坚,开展主题调研(重点围绕三个方面课题进行调研:①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务实举措、精准施策、过细工作等方面是否存在问题,看是否真下了“绣花”功夫;②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过程中确保目标数据实、保障措施实、政策落地实、质量进度实等方面是否存在问题,看总书记视察六安重要讲话精神是否落地生根、开花结果;③在脱贫攻坚中的突出问题整改、跟踪问效、保证工作力度、严格追责问责等方面是否存在问题,看是否推动工作不断深入、取得实效),查找突出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2.6月底前,各乡镇、开发区,县直各单位领导班子以“迎接党的”为主题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

3.12月底前,召开基层党支部组织生活会,深刻进行党性分析,认真查摆存在的问题,严肃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提出整改措施。

4.12月底前,开展民主评议党员(可与支部组织生活会结合进行),党支部综合民主评议情况和党员日常表现,分别确定每名党员的评议等次,对优秀党员予以表扬;对有不合格表现的党员,按照和党内有关规定,区别不同情况,稳妥慎重给予组织处理。

(六)切实抓好问题整改

坚持边学边查、立行立改,做到查找一个解决一个:

1.9月底前,各级党员领导干部针对“讲重作”专题教育3个专题研讨和脱贫攻坚3个课题调研中查找出来的问题,结合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上收集到的意见建议和巡视巡查反馈的问题,制定问题清单和整改台账,着力抓好整改落实。

2.10月底前,指导各地各单位针对本地、本单位党员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中查找出来的问题,健全“负面清单”和整改台账,制定细化整改措施,督促党员对照检查、认真整改。

3.12底前,针对党员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从源头上查找原因、堵塞漏洞,及时健全和完善相关制度规定。

(七) 从严从实开展督导

1.6月底前,制发《关于建立“”纪实报备和督查考核制度的意见》,指导各级党组织严格落实“”制度,推动党内组织生活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

2.运用“两学一做”纪实评价系统和“智慧党建”系统等平台,及时掌握整体进展情况;采取明查和暗访相结合的方式,适时开展实地督导,及时掌握情况,发现和解决问题,推进工作。

3.围绕中央和省委、市委、县委确定的学习教育主要措施,重点围绕基层党组织落实“”等基本制度、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等方面情况,开展专项督导。

上一篇:未成年人犯罪情况分析范文 下一篇:骨科手术血栓预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