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范文

时间:2023-11-18 09:46:29

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

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篇1

关键词:健康教育;整体护理;传染病;传染病护理;效果评价

传染病是临床中特殊的病种,而传染病患者的护理对于传染病的治疗和预后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健康教育在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中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并取得一定的显著效果,作为一种有效手段,它的作用及影响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与认可[1]。以收集肠道传染病患者病例为研究对象,开展如下研究,以探讨健康教育在传染病患者护理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笔者共接触并收集肠道传染病患者资料87例,以此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4例,女33例,平均年龄(30.25±4.43)岁。所有患者的体征和症状符合肠道传染病常规诊断标准,大多有腹痛、腹泻、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胃肠道症状,有些伴有头痛、发热、肢体酸痛、全身中毒症状[2]。

1.2  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对照研究法,在开展健康教育前后分别调查研究对象对于疾病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以评价护理健康教育的临床意义。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3作为数据录入软件,运用SPSS 13.0统计软件行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在开展健康教育之前,研究对象对于肠道传染病的健康保健知识认知率普遍偏低,而在开展健康教育之后,认知率明显提高,且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健康教育前后肠道传染病患者相关知识认知率(%)

知识内容教育前教育后P值肠道传染病主要包括有哪些?43.3389.93>0.05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预防肠道传染病?32.9290.44>0.05肠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21.1391.27>0.05肠道传染病预后效果如何?23.4693.31>0.05肠道传染病的常备治疗药物有哪些?31.7492.29>0.053 讨论

近年来,健康教育作为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受到重视。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健康教育后使患者了解更多的与健康相关的知识,并且使其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传染病患者的特殊性决定了健康教育在传染病整体护理中的重要角色,因此在面对传染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过程中,不能只局限在护理工作中,而应在整个传染病的预防以及控制过程之中坚持。健康教育实施的好坏不仅是影响治疗预后效果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整体护理及评价质量的重要指标[3-5]。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开展健康教育后,传染病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认知率明显提高,提示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及临床意义。因此,在护理的整个过程中,必须有效开展健康教育。并且要注意将护理程序贯穿于健康教育中,通过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不断完善和提高健康教育质量,充分体现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及时性和全面性。针对传染病的特殊性,要注意把握护理的重点环节,综合考虑影响传染病发生与流行的诸多因素,围绕传染病的防治为中心,确定健康教育的对象、内容、方法、时机等,开展符合人群需求的健康教育。

总之,健康教育作为护理中的“一个干预过程”,有助于患者充分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预后及预防等相关内容,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帮助患者调整心态,积极配合治疗,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

4 参考文献

[1] 李立明.流行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9.

[2] 肖贵轩,杨  坤,刘武垣,等.健康教育对控制肠道传染病的效果评价[J].中国公共管理,2008,24(4):423.

[3] 苏晓婷,姜  戈.健康教育在传染病预防控制中的作用探讨[J].中国健康教育,2002,18(11):722.

[4] 张胜年.上海市主要传染病流行趋势和防治对策[J].世界感染杂志,2005,1(1):25.

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篇2

现阶段属肠道传染病易发期。为了切实抓好肠道传染病防治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要高度重视当前的肠道传染病防治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部门行政一把手为疫病防治第一责任人,要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担负起肠道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领导责任。各级预防保健工作领导小组要积极开展工作,确保各项防治措施落到实处。

二、要加大安全饮水和改水工作力度。各地特别是仙下河和通顺河中下游沿岸的镇(场)以及各自来水厂要严格按照有关卫生法律法规规定开展饮水消毒,确保提供合格卫生饮用水;要把改水工作作为当前的头等大事,迅速组织村民打井,暂时没有条件打井的地方,要组织专人负责村民的缸水消毒,保证广大村民的饮水安全。

三、要加强健康教育和卫生防病知识宣传。各地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墙报、传单、专栏等多种形式向广大群众宣传以预防肠道传染病为主的卫生防病知识,让群众养成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饭前便后洗手等良好的卫生习惯。同时,要广泛发动群众,以治理环境、除害灭病、饮水消毒管理和粪便无害化处理为重点,组织开展大规模的爱国卫生运动。教育部门要在放暑假前对学生进行一次夏季肠道传染病防治基本知识的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四、要加大食品卫生检查执法力度。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食品卫生标准,组织有关人员对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进行严格的监督检查,重点抓好食品和餐具消毒的质量监测,确保食品的卫生质量。已出现急性肠道传染病的区域,所有餐馆和食品生产厂家必须停止生产经营。

五、要建立疫病报告和诊疗制度。各地卫生部门要加强急性肠道传染病的报告管理,确保报告24小时通畅、及时;要认真搜索腹泻病人,做到逢泻必检、逢疑必报。各社会医疗机构和村医务室发现腹泻病人应及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部门报告,并将病人转入当地卫生院隔离治疗,不得自行留治。凡应报未报,贻误防治时机,造成疾病传播或流行的,要依法追究有关当事人的法律责任。

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篇3

谨防传染病

1.胃肠消化道传染性疾病:夏季高温水源易污染、食品易变质,再者人体消化道充血,消化功能下降,很易患胃肠消化道的传染性疾病。常见如下几种:①沙门氏菌属感染:为多种沙门氏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由于沙门氏菌有300余种,分布极广,如各种动物的肠道及蛋类内、苍蝇、跳虱、老鼠等可携带。污染的手和餐具常为病原菌传播的媒介。当人食用了被沙门氏菌污染的食物和饮料4~12小时后,出现寒意、发热,伴呕吐、腹痛、腹泻水便或脓血便、恶臭。严重时可出现中毒症状。发病以后,首先要对症治疗:止吐(用灭吐灵、胃复安、吗丁林)、止痛(阿托品、654―2)、止泻(蒙脱石、易蒙停)。其次,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再次,使用抗生素,消灭细菌。预防措施:杜绝食用不卫生食品和污染的饮料,餐具要消毒,污染物要合理消毒处理。

2.食物中毒:凡摄取被细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物引起急性中毒性胃肠炎和其他症状称食物中毒。多发生在夏秋季,可暴发或易集体发病。以呕吐、腹痛、腹泻为主要表现。严重的可失水和有中毒症状。常见有嗜盐菌、致病大肠杆菌、产气荚膜菌及葡萄球菌、沙门氏菌。预防:(1)食物有肉毒杆菌时发酸、变味等,切勿食用。(2)罐头鼓起、色香味改变,煮沸后丢弃,不可喂食家畜。(3)腌腊食物及家庭自制的瓶装食物要煮沸6~10分钟后方可进食。(4)市场购买的熟食,最好蒸后食用。

3.细菌性痢疾: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以结肠化脓性炎症为主要病变,并以全身中毒症状、腹痛、腹泻脓血便以及里急后重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的中毒性痢疾是细菌性痢疾的危重临床类型(中医称封口痢),由于细菌的内毒素的毒力太大,结肠黏膜的炎性反应还未来得及表现出来,而全身中毒症状先表现,可致高烧、抽风、惊厥、昏迷、休克,死亡率很高。儿童多发,全年发病,以夏秋两季最多见。主要因摄入了被痢疾杆状细菌污染的食物、饮料等,经口感染。苍蝇是活跃传播者,通过污染的手也可传播痢疾细菌。通过手传播是非流行季节散发病例的主要途径。

4.霍乱:由霍乱弧菌所致的烈性肠道传染病,多以大流行发生。临床以吐、泻米汤样排泄物,严重失水、肌肉痉挛及尿闭为特征,多因休克、尿毒症及酸中毒死亡,死亡率很高。我国此病虽已消灭,但改革开放以来,国际交流增多,难免有海外病人流入境内。所以仍要预防霍乱,隔离病人、消毒污物、控制每一个传染源,加强群防意识。

5.急性出血性肠炎:病因不清,可能与梭状?胞菌感染有关,死亡率较高。

肠胃道传染性疾病的治疗原则,大同小异:一般治疗,为让消化道减轻负荷,要吃流食或半流食、低脂好消化食物。另外是对症治疗。最重要的是病因治疗,根据不同的病因,正确!择和使用抗生素。最重要的在于预防,全民应有相关疾病的知识,讲究卫生,养成饭前洗手的好习惯,不食有问题的食品。一旦有病症马上看医生,以防成为传染源。

防病毒感染性疾病

1.呼吸道感染:夏季病毒感染多由腺病毒3~7型引起,其他尚有埃可、柯萨奇等病毒。可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热伤风)、咽―结膜炎、急性阻塞性喉―气管―支气管炎、流行性胸痛。另外,腺病毒8型易引起流行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所以,不要到未经消毒的游泳池游泳,杜绝公用毛巾,防止用脏手频繁地擦眼睛。空调应适度,防止开空调温度偏低,吹得关节疼痛、全身发紧不适,抵抗力下降,易遭病毒感染,患上呼吸道感染。

2.神经系统感染:

(1)病毒性脑炎:①夏秋季蚊虫猖獗,由带毒蚊虫叮咬之后易患病毒性脑炎。在沿海地区库蚊和黑斑蚊叮咬后,从蚊虫唾液中释放的乙型病毒性脑炎病毒,进入人体血液后,可以发病,为流行性乙型病毒性脑炎。②在森林地区被蚊虫叮咬而患的脑炎,称为森林脑炎。③无菌性脑膜炎:多由腮腺炎病毒、灰质炎病毒及肠道病毒引起。

(2)脊髓灰质炎:又称小儿麻痹症,由灰质炎病毒1、2、3型引起小儿麻痹症,也是夏季多见。发病后可以发生肢体运动障碍、呼吸肌收缩障碍。后者有生命危险。

3.病毒性胃肠炎:轮状病毒、星状病毒、腺病毒等可引起病毒性胃肠炎,轮状病毒多引起秋季小儿腹泻。

4.病毒性肝炎:夏季人们户外活动多,外出旅游、游泳、露天就餐等,大大增加感染病毒性乙肝及病毒性戊肝的机会。甲肝是世界范围的传染病。人感染了甲型肝炎病毒后潜伏期为2~7周。临床可表现为黄疸型和无黄疸型,前者多见,后者因症状轻不易被发现。而黄疸型在黄疸没出现前,可有似上感样表现,低、中度发热,乏力,恶心,纳差,大便稀等消化道症状。一旦黄疸出现(尿黄先于巩膜及皮肤3~5天),发烧即消退。经输液、保肝治疗(肝太乐、肝利欣)及中药(川芎嗪、肝舒颗粒)治疗,预后良好,多数大约一个月恢复,少数持续到两个月。

5.出疹性病毒性疾病:出疹性疾病有许多种,其中流行性出血热,一年有两次发病高峰,在夏季5~6月或秋冬10~12月是流行高峰,黑脊鼠为传播媒介。临床上表现为高烧期、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我国南方为多发疫区。如果不及时治疗,死亡率很高。

6.心肌、心包病毒感染:常由肠道病毒、EB病毒等引起。临床表现为胸闷、气憋、心悸、心动过速、心电图异常。心包发炎时可发现心包积液和心包摩擦音,二者均应住院治疗。

7.其他感染:

(1)手足口病:以5岁以下小儿为多见,传染性很强。表现为低热、流涕、吐泻及手、足、口腔黏膜有小疱疹。预后良好。

(2)登革热:广东、广西多见,7~8月是发病高峰期。

对病毒性疾病的防治:抗生素对多种病毒均无杀灭或抑制作用,但病毒感染时常合并细菌感染,所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用一些抗生素使用是必要的。此外,掌握疾病的有关知识,加强对疾病的认识,提高人群免疫力是预防病毒感染的关键。也可以接种相关疫苗进行预防。消灭疾病传播的中间宿主,如灭鼠、蚊、蝇等。对疫区要监控,不到未消毒场所游泳。儿童少到公共场所。注意个人、环境及饮食卫生。药物预防在医生指导下正确使用。一旦发病,临床出现相关疾病的症状时,不要自治,以免延误时间,要尽早到医院求治,力求早期发现,快速确诊,有效治疗。

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篇4

肠道病毒也是一个庞大的微生物家族,病毒种类与分型很多,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也多样,病毒的分离培养与鉴定也较复杂,确实给医生诊断、治疗与防病都带来许多实际问题。

肠道病毒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新型肠道病毒。此外,还有轮状病毒、诺瓦克病毒等。它们有共同的生物学特征,比如,各类肠道病毒流行于全球,见于春末至深秋季节;各类肠道病毒最初都暂居于人类肠道;除轮状病毒属于脱氧核糖核酸类病毒外,其他病毒均属于核糖核酸类病毒;病毒的体积极微小,直径一般在20~30纳米;病毒对一般理化因素抵抗力强,能抗75%乙醇和5%煤酚皂液,仅对氧化消毒剂敏感;病毒在室温下活力稳定,并能耐低温,但不耐高温,65℃30分钟即失去活力;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既多样,且轻重悬殊,同时有更多的无症状病毒携带者存在。

肠道病毒的传播与流行,并不局限于肠道途径传播,还有着明显的呼吸道传播途径。患者及无症状的病毒携带者,从粪便、鼻咽部都可排出病毒,鼻咽部只在发病之初的一周内排出病毒,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但时间较短;而在粪便中,排出的病毒可存活2~10周之久,污染饮水、食物,可以经口感染。由于肠道病毒的传播途径,病毒感染多发生在春季和夏秋季,冬季较少。患者以儿童较多见,尤其是在儿童集体机构中,成人患病较少。

肠道病毒感染常见的类型有:

脊髓灰质炎这类病毒感染致腿瘸残疾,已在消灭中。

无菌性脑膜炎可见于新生儿和儿童,起病可急可缓,患者有发热、厌食、精神萎靡、恶心、腹痛、腹泻,还伴有咽疼、肌肉疼等症状,进而出现头痛、呕吐、嗜睡、谵妄、惊厥、颈强直。病程7~10天,大都不发生瘫痪,多无后遗症。

急性心肌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婴幼儿多见,炎症可累及心包。起病突然,开始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很快发生烦躁、阵咳、面色苍白、呼吸困难,症状似肺炎,但气短、胸闷、心率显著增快、心前区疼痛,迅速出现心力衰竭现象。新生儿发病严重,病势凶险。

手足口病我国自1983年证实手足口病由柯萨奇病毒引起以来,每年都在一些局部地区出现散发或流行,患者经呼吸道、肠道排出病毒,借鼻咽分泌物、食物、饮水及污染衣物、玩具、食具、手巾等传播。多见于幼小儿童和学龄儿童,成人也可感染。起病不明显,可有低热、也可不发热,有轻微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先见细小红疹,出现在手指、手掌、足部、口腔黏膜、膝部、臀部、会,1~2天间在少数皮疹处形成水疱,疱疹比水痘小,一般十几个、几十个,如绿豆粒大,为单房性,不融合,内含透明液体,全身症状似有加重。仅口腔内疱疹破溃成溃疡,咀嚼时疼痛,患儿拒乳拒食,流口水。3~4天后疱疹液吸收,不结痂皮,不留痕迹。患儿应在儿科诊治,不必去口腔科或皮肤科就诊,采取对症治疗,皮疹、疱疹不需外用药,预后良好。重症者可见局部淋巴结肿大,有混合感染时病情加重。

流行性肌痛多散发,也有局部地区流行。起病突然,高热,肌肉疼痛,可遍及全身,以胸腹部肌痛显著,活动时疼痛加剧,累及肋肌、膈肌时呼吸浅表似肺炎。或伴有咽痛、腹泻,淋巴结肿大,肝脾可肿大。病情可反复发作,多能自愈。

出疹性疾病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中度发热,皮疹为斑丘疹,近似风疹。皮疹1~3天消退,无脱屑,不留痕迹。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红眼病)

夏秋季高发,青壮年人发病较多;潜伏期短,半天到一天;起病急,一眼先病,眼有异物感、刺激样、烧灼样或痒感,继而眼部刺疼,眼睑红肿,眼结膜出血,出血点散在,很快波及另一眼。不同于常见的、有脓样分泌物的急性结膜炎。少数患者发烧、头疼、咽痛。传染性强,经手、毛巾、脸盆等生活用品在家庭及集体单位传播,游泳池水、浴池水受到污染可引起爆发。红肿、出血多在7~10天内完全吸收,病程1~2周,恢复良好。

肠道病毒感染还可致呼吸道感染、婴幼儿腹泻、疱疹性咽峡炎、脑炎,孕妇感染可致胎儿先天性畸形等症。此外,轮状病毒、诺瓦克病毒等还可引起儿童和成人的流行性腹泻,如因水源受到污染可引起大范围流行。

对于肠道病毒感染,应向基层医生培训知识,提高认症水平,按传染病规范处理,防止医院内传播,控制早期病例,控制扩大流行。

一旦发生肠道病毒感染,基层卫生工作人员应及时向疾病预防与控制机构报告,卫生主管部门要向当地群众普及预防知识,消除盲目疑虑心理,配合医生防治,对症治疗多可痊愈,肠道病毒感染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

对于肠道病毒感染重在预防,肠道病毒随着饮水、饮食和接触传染,也可以通过病人排出的呼吸道分泌物经空气传播。要注意个人卫生,个人专用的洗漱用具,室内经常开窗通风,平时坚持运动锻炼,增强体质,保持抗病能力。还要关注当地卫生部门的疾病信息及预防措施,儿童不要接触患肠道病毒感染的病人,以防传染。

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篇5

一、各街道、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做好手足口病、人禽流感、登革热等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针对本地区发生传染病流行的危险因素和重点问题,周密部署,制定预案,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加强组织领导和监督检查。各单位之间要加强沟通与协调,切实形成部门间联防联控工作机制。

二、各街道、各部门要广泛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进一步加大环境卫生的整治力度,清理病媒生物的孳生环境,做好改水改厕和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近期,我区将在辖区范围内开展“五清一消杀”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即“清垃圾、清厕所、清沟河塘、清洁街巷、清摊点、一消杀”,以全面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有效预防疫病的发生。各街道、各单位要按责任范围,切实做好盲流窝点的清理工作;城管、环卫部门要积极配合各街道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商、城管执法要组织专项清理行动,加大对流动摊贩的清理力度。

三、各街道、各社区居委会、工业片区要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活动,特别要引导市民群众养成饭前便后洗手、保持室内通风的良好个人卫生生活习惯。全面科学地宣传和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我防护意识。

四、辖区各中小学和托幼机构要切实加强学生儿童的卫生防病工作,特别是以手足口病为主的春夏季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按照有关规定严格实行晨检制度,确保及早发现、及时治疗。教育部门要切实加强对辖区各中小学和托幼机构的督促检查和指导。

五、卫生行政部门要认真组织医务人员学习《关于加强手足口病等肠道病毒感染性疾病防控工作的通知》、《转发关于印发〈肠道病毒(EV71)感染诊疗指南(08年版)的通知》的精神,开展传染病防治专业人员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和医疗技术培训,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发现和报告手足口病、人禽流感等传染病的能力及预防控制、临床诊断和救治水平。

六、卫生监督部门要加强对食品、饮用水和公共场所卫生的专项整治工作,落实餐饮业和饮用水的卫生监管措施,有针对性地对餐饮业、饮用水和公共场所开展卫生监督检查,防止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发生。

七、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加强病例报告和疫情监测,坚持每日审核和分析医疗卫生机构疫情报告情况,并主动加强预警预测工作。要做好托幼机构、中小学、医院、建设工地、农贸市场、流动人口聚居地等重点单位和人群的疫情监测管理,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一旦发现传染病疫情,要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采取果断措施加以控制,防止疫情扩散蔓延。

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篇6

【关键词】 健康教育;儿童蛲虫感染;肠道寄生虫;寄生虫;防治

蛲虫病是全球性寄生虫感染疾病,在儿童的发病率较高,我国在1989年-1992年首次进行了人体寄生虫病的普查,结果显示,在我国12岁以下儿童蛲虫感染达到了23%,部分地区甚至达到了90%以上[1]。且蛲虫感染方式多样且简单,容易发生反复的感染,且儿童的良好卫生习惯尚未形成,进行集体的幼儿园等生活更容易引起群体的感染发生。使用药物对儿童蛲虫感染主要作用为治疗,不利于对蛲虫感染的预防[2]。健康教育是目前认为儿童蛲虫感染预防的主要方法,本文总结了健康教育防止儿童蛲虫感染的预防效果,并总结其注意事项。

1 蛲虫感染的临床特点

蛲虫是袋形动物门目动物,主要寄生在人体的肠道末端、结肠及盲肠,进而导致蛲虫感染。蛲虫感染在全世界均有发生,且多在家庭、幼儿园及小学儿童中发生传染。

蛲虫的成虫主要寄生在人体的肠腔内,严重的感染还会寄生在胃部和食道,以肠内容物、血液和组织为食物。在睡眠、括约肌松弛时,此虫会下移并将卵产于周围和会阴的皮肤褶皱。氧气充足时卵会迅速地发育。

蛲虫感染的发生原因主要是由于患儿发痒使用手抓后,感染期卵会污染手部,通过―手―口的方式产生自我感染;另一方面,感染期虫卵也会落在衣服、玩具、食物等处,通过口和空气吸入等方式产生感染[3]。

而蛲虫感染轻度的患儿一般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严重的感染患儿会导致营养不良、代谢紊乱,部分患儿还会出现出血、发炎、腹膜炎、肉芽肿、阑尾炎、泌尿生殖道感染等。患儿多伴有和会的瘙痒,有消化道临床症状如腹痛和腹泻,精神兴奋、失眠、夜惊、异嗜食等。

2 健康教育在蛲虫感染中的应用方法

2.1 健康教育内容 对蛲虫感染的健康教育中,首先要注意了解当地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了解既往的流行病学特点,并适时地对寄生虫疾病进行预防。

健康教育中,首先要让儿童、家长、教师等对蛲虫有足够的认识,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饭前洗手,并可以勤剪指甲,不能吮吸手指。家长要对儿童勤换内裤,勤更换儿童的被褥。在集体中生活的儿童,如幼儿园要注意分床分铺,床位之间要有距离。对儿童的衣服、玩具、食器定期进行消毒,使用碘溶液等处理[4]。

对已经患有蛲虫病的患儿,更要注意将患儿不良的生活习惯改掉,勤剪指甲,勤洗,做到饭前便后洗手,并注意更换衣服。患儿在晚上睡觉之前要穿满档的裤子,并每日清晨使用肥皂和温水擦洗周围,将内裤换下煮沸和消毒。患儿家庭中要注意空气清新,不能灰尘飞扬。

2.2 健康教育方法 健康教育中,要注意成立专门的宣传教育小组,进而制定对应的规章制度,制定好蛲虫预防的宣传方法,定期开展健康教育的措施;其次,要注意健康教育方法多样,可以将健康教育内容制定成册,发放到每个公民中;还可以通过宣传单、海报等形式开展;社区工作人员也要定期到居民的生活环境中进行检查,以改善居住环境的卫生情况,对利于蛲虫感染的传播途径进行预防,并指导饮食,使居民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此外还可以不定期地开展蛲虫感染的健康知识讲座。适时地制定健康教育的方法,总结宣传内容。将蛲虫感染的预防及治疗资料发放给患者和患者家属,让他们扩大宣传的范围。

此外,还可以建立固定的健康教育宣传栏,内容包括蛲虫的传播途径、感染的方法和临床表现。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建立寄生虫标本馆[5],让患者对蛲虫疾病有一定的了解,尤其在预防感染中更加高度地重视。医院及防疫机构还可以建立热线咨询电话,耐心地回答关于蛲虫感染的疑问,联合信息网络咨询服务,通过电子邮件等方法及时反馈。

3 健康教育防治蛲虫感染的效果

健康教育防治蛲虫感染首先会直接使蛲虫感染率降低。对儿童来说,儿童正处于学习和行为形成的阶段,通过生动有趣的健康教育,可以有效地让儿童形成自我保护的意识,进而培养其良好的卫生习惯,减少并控制蛲虫的传播。

同时,健康教育还可以明显提高居民对蛲虫感染的认识程度,使其能够主动就医检查,使蛲虫感染的患者可以更早地得到治疗。

4 小 结

蛲虫感染在世界范围均有流行,发病中以3-9岁的儿童最为常见,其感染与居住的环境、不卫生的习惯有关系[6]。我国是蛲虫感染严重流行的国家,既往多使用药物驱虫进行防治,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消耗有限的药物资源,并仅能够进行短期控制感染,长期效果较差。而使用健康教育则是较好的方法,可以对儿童、家属、教师等进行指导,使其了解到蛲虫感染的预防及治疗方法,养成儿童较好的生活习惯,以更好地防止蛲虫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张倩,陈颖丹,许隆祺,等.寄生虫病综合防治5种健康教育传播方式的应用与效果[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1,23(5):510-514.

[2] 黎学铭,陈颖丹,许隆祺,等.我国农村土源性寄生虫病防治新模式探讨[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1,23(6):719-721.

[3] 陈卫兵.加强健康教育对肠道寄生虫疾病的预防作用[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12):796.

[4] 黄广兰,区方奇,伍铁梅,等.广西平乐县人体寄生虫感染现状调查[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2,29(3):481-482,485.

[5] 邵林刚.加强健康教育对肠道寄生虫疾病的预防的作用研究[J].按摩与康复医学(下旬刊),2012,3(11):433-434.

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篇7

【关键词】 传染病;疾病暴发流行;流行病学研究;学生保健服务

【中图分类号】 R 183.4 R 18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7-0869-02

学校肠道传染病暴发疫情传播快,社会影响大,如不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将严重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及师生的身体健康,加重家长及社会的经济负担。为掌握云南省学校肠道传染病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现将云南省2006-2008年报告的学校肠道传染病暴发疫情分析如下。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云南省各州(市)2006-2008年报告的学校肠道传染病暴发疫情资料和部分现场调查资料。

1.2 肠道传染病的诊断 参照《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6001-1995) 、《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6002-1995) 、《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7010-1997)、《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7012-1997) 进行。肠道传染病暴发疫情的界定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及《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进行。

1.3 资料统计分析 数据资料采用Excel 2003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所获资料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云南省2006-2008年共报告学校肠道传染病暴发疫情22起,涉及病种4种,发病993例,无死亡病例。其中2006年报告10起469例,2007年5起247例,2008年7起277例。暴发疫情起数及病例数在所涉及的病种中均以甲肝为最多(10起388例),其次为感染性腹泻(5起315例)、细菌性痢疾(4起162例)和伤寒+副伤寒(3起128例),见表1。

2.2 分布特征

2.2.1 地区分布 2006-2008年,云南省16个州(市)中,除玉溪市、楚雄州、临沧市、保山市、西双版纳州及迪庆州6个州(市)外,其余10个州(市)均有学校肠道传染病暴发疫情报告。22起学校肠道传染病暴发疫情分布在10个州(市)的21个县(市、区)中,其中昆明市报告4起,昭通市、红河州、丽江市各报告3起,文山州、大理州、怒江州各报告2起,曲靖市、普洱市、德宏州各报告1起。

22起暴发疫情中,18起分布在中小学内,占81.8%(18/22),其中16起分布在农村地区的中小学中,占72.7%(16/22);而托幼机构及大学内各分布2起,分别占9.1%(2/22)。见表2。

2.2.2 时间分布 各季节均有学校肠道传染病暴发疫情发生,但以4-6月为高发月份(72.73%),符合夏季肠道传染病高发的特征。

2.2.3 人群分布 托幼机构儿童(3~6岁)28例,占2.82%(28/993);中小学生(7~18岁)792例,占79.76%(792/993),其中农村中小学生729例,占73.41%(729/993);大学生(19~22岁)173例,占17.42%(173/993)。见表2。

993例病例中,男生557例,女生436例,男女性别比为1∶0.78。

2.3 暴发因素 报告的22起学校肠道传染病暴发疫情中,因水源受到污染而引起暴发的9起(40.91%),因食物受到污染而引起暴发的8起(36.36%),因生活密切接触传染源而引起暴发的5起(22.73%)。

3 讨论

2006-2008年云南省报告的学校肠道传染病暴发疫情绝大部分发生于农村地区的中小学,发病人群主要为中小学生,主要为经水传播型暴发,其次为经食物传播型暴发和经接触传播型暴发,这与杭州市、桂林市、台州市报道情况基本一致[1-4]。经水传播型暴发多为农村改水、改厕不彻底,自来水水源受到致病菌污染,学生经常喝未经消毒处理的生水等不良习惯所致。经食物传播型暴发多发生于卫生条件差的集体食堂,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学校食堂。农村地区中小学校由于卫生工作不够完善,食堂卫生条件差,食物及水源的卫生质量得不到保障,有的学校甚至没有符合卫生标准的饮用水,且部分学生还经常食用校外无证摊贩的食物,这些均是引起肠道传染病暴发的高危因素。另外,学生由于共同学习和居住,相互接触较多,有相同的居住环境、饮用水源及食物等,当致病菌污染水源、食物或学生中有肠道传染病病人,且又不注意隔离治疗时,就极易导致肠道传染病暴发疫情的发生。

针对农村地区中小学肠道传染病高发的特点,应加大农村改水、改厕及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力度,加强学校食堂及校外无证摊贩的卫生监督及管理工作,确保学生的饮食卫生。同时,还要加强对广大学生的健康教育,大力宣传肠道传染病的预防知识,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其预防疾病的能力,从而控制学校肠道传染病暴发疫情的发生。

4 参考文献

[1] 孙昼,黄诚孝,邓晶,等.杭州市2000-2002年急性肠道传染病爆发疫情分析.浙江预防医学,2004,16(12):13-13.

[2] 孙昼,黄诚孝,邓晶,等.杭州市2003年急性肠道传染病暴发疫情分析,疾病监测,2005,20(1):10-11.

[3] 周清喜,秦友燕,廖艳.2000-2005年桂林市寄宿学校肠道传染病疫情分析.职业与健康,2007,23(20):1856-1857.

[4] 张宗祥.2004年台州市急性肠道传染病暴发疫情分析.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7,8(4):432-433.

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篇8

近期,我国一些地区出现肠道病毒71型感染(EV71)引发的手足口病疫情,患者多为婴幼儿。目前,个别地方出现少数患儿因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损害,经全力抢救无效死亡。EV71等部分肠道病毒感染性疾病没有疫苗和特异性预防及治疗方法,在5—7月份手足口病等肠道病毒感染性疾病将出现高峰,为做好手足口病等肠道病毒感染性疾病的防控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组织领导

按照市、区的统一部署,由镇政府统一领导本镇范围内的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成立镇防治手足口病疫情领导小组,具体组织、协调全镇手足口病疫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各村(居)委、有关企事业单位均要成立相关的工作小组,负责本单位的手足口病疫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

二、职责分工

领导小组根据市、区工作要求,按属地化原则,负责辖区内手足口病疫情现场处置的前期指挥、协调、管理,协调好当地医疗机构、派出所、村(居)委及相关单位的关系,确保现场防治手足口病疫情的措施及时落实。

1、各医疗机构负责执行预防控制手足口病疫情的各项技术方案,负责掌握疫情动态、疫情信息的报告和现场卫生处置;对幼托机构、学校开展排摸工作;开展专项宣教,提高居民防病意识;按照分级分工原则,辖区内小事件调查处置,密切接触者追踪;疫点环境消毒;并向政府提供疫情控制的措施和建议,切实保护易感人群,防止疫情扩散。

2、、盛桥派出所、镇综治办组织公安干警、外口办参与镇手足口病疫情现场处置,对辖区内村(居)委外来婴幼儿进行排摸,协助政府及有关部门及时封锁可疑区域,做好疫点、疫区现场封锁的治安管理工作。

3、各村(居)委在辖区内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认真治理环境卫生,切实加强食品及饮用水安全,减少肠道病毒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同时,要面向社会群众深入开展手足口病等肠道病毒感染性疾病的防控知识宣传,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4、各幼托机构、学校认真做好晨检工作,并做好炊具、水龙头、厕所、食堂等器具和场所的消毒,要做到空气流通,及时与家长沟通,如爆发疫情,要及时停课。

5、镇食品药品监督站要加强对餐饮业、食堂、生活饮用水的监督检查。

三、人员保障

有关单位要确保现场处置应急队伍到位,在现场处置中,派出所、医疗机构根据镇手足口病疫情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落实人员到达现场。

各医疗单位要积极配合镇手足口病疫情领导小组,做好手足口病疫情的预防、治疗工作必须的诊断、治疗、抢救、药品、药械的采购和储备工作。镇手足口病疫情领导小组办公室确保车辆的调度、使用。

区镇人民政府

上一篇:房地产开发工程管理的要点范文 下一篇:双减课堂教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