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门诊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09-15 13:47:08

肠道门诊工作计划

肠道门诊工作计划篇1

20**年,全镇传染病防制、疫情管理工作以甲型流感、人禽流感、霍乱、不明原因肺炎等重大疾病防制为重点,加强疾病监测和疫情信息管理,全面落实各项防治措施,继续加大督导、培训力度,努力提高综合防治能力,进一步提高传染病重大疫情预测预警能力,确保我镇不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

一、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

要着重规范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程序,狠抓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加大对疫情信息的利用,加强疫情预测预警,为我镇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及时、准确和科学的决策依据。

1、高度重视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工作,落实各项制度,强化责任意识,确保直报网络正常运行。对每个网络直报单位要进行网络直报技术现场工作指导,提高网络直报工作质量。促使网络直报月报告率达100%。

2、定期对疫情进行分析,全面掌握辖区内的疫情动态,每日对门诊日志进行审核,每月5日、15日、25日对门诊日志实行双填字制度,定期对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的疫情信息报告质量进行评价,包括报告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以及重卡等情况。

3、加强传染病疫情的预测预警工作,定期及时书写预测预报报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县卫生局,充分利用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系统,对传染病信息进行实时监控,通过浏览报告卡片,主动搜索报告病例的聚集现象,及时发现潜在的传染病暴发,特别是出现时间、空间等病例聚集情况时,要实时做出预警。对网络直报预警系统每日浏览一次,同时对存在预警信息进行核实,如是暴发疫情,要迅速采取防控措施,防止疫情蔓延,并将结果反馈至市疾控中心。切实做到传染病监测完成率达100%;暴发疫情、散发疫情规范处置,暴发疫情调查率达100%。

4、继续指导辖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规范门诊登记、传染病疫情信息核对、传染病报告卡的填报、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等工作,明确传染病疫情报告流程,确保医疗卫生机构相关科室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衔接,保证疫情报告及时、科学、准确,杜绝迟报、瞒报、漏报现象发生。促使疫情报告督导覆盖率达100%;医疗机构无传染病漏报。同时,严格遵循《全国传染病疫情漏报调查方案》要求,每年要开展一次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疫情漏报调查,评估辖区传染病疫情报告现状,并将调查结果及时上报市疾病控制中心。

5、传染病疫情管理人员每天必须不少于2次上网审核直报单位所报卡片,按照《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的要求及时审核卡片之外,还要求每天15:00之前的报告卡15:00之前必须审核。医疗卫生机构网络直报点每天15:00之前诊断的报告卡必须当日进行网络直报。疫情直报点对疑似病例要及时进行核实订正;对逻辑错误卡片要及时进行核实订正;在每日审卡完成后,对年初至当日已确认的卡片进行查重;每日查看疫情网络直报系统公告栏,对上级相关工作要求做出安排部署和落实,并做好工作记录;每月将《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的传染病报告卡和统计报表导出后,以电子文档形式保存。

6、接到职责范围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后,要立即对信息进行审核。信息确实者应于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其中,事件相关信息级别只能选择未分级。在网络直报的同时,立即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县卫生局和县疾控中心,并配合县疾控中心在进行网络直报的第二个工作日之前对所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分级确认,并于分级后2小时内通过网络直报系统进行订正分级。

7、按照《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试行)》要求,逐步做好死亡病例监测工作。

二、传染病防制工作

(一)人禽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防控

1、要加强对辖区内医疗机构的发热门诊的管理,密切注视呼吸发热病人的动态情况,督导检查辖区内呼吸发热门诊做好病人就诊登记,提高监测工作质量。

2、医疗卫生机构严格按照卫生部的《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排查和管理方案》要求,做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监测、排查和管理工作。要做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传染病的诊疗、预防控制和流行病学调查等相关知识的培训工作,提高早期发现病人的意识和诊疗能力。一旦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医院应在12小时内组织专家会诊,仍不能明确诊断的应立即进行网络直报。

3、继续开展呼吸道传染病的监测工作,及时掌握人群中流感样病例的发生及其流行特征,以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控制流感或流感样病例的暴发或流行。

4、强化与教育系统的协作配合,指导各级各类学校学校、托幼机构建立流感、水痘、猩红热等呼吸道传染病症状监测系统,落实晨检和缺课登记制度。一旦学校、托幼机构出现发热、咳嗽、皮疹等相关症状聚集性发病现象,要立即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处置,确诊疫情后指导学校做好消毒和密切接触者管理,必要时进行预防接种。若突发事件相关信息报告标准,要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按规定进行事件的首次报告、进程报告和结案报告。

5、及时开展免疫接种,做好重点人群的保护工作。各预防接种门诊要充分认识流感、水痘、肺炎、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等疫苗接种的重要性,积极做好组织、宣传、发动工作,让群众充分认识疫苗接种的重要意义,自觉接种疫苗,提高重点人群的保护率。

(二)急性肠道传染病

要高度重视我县急性肠道传染病防控工作,进一步加强领导,明确职责,统一部署,要严防霍乱、手足口病等急性肠道传染病暴发事件的发生。

1、各村卫生室要强化工作责任,专人负责肠道传染病防控工作,要完善急性肠道传染病各项应急预案,理顺肠道传染病工作流程。要建立健全肠道传染病应急机动队,并做好机动队培训、演练工作,提升应急机动队应急处置能力,同时要配备必要的药械、交通工具及个人防护用品等物资储备,切实做好急性肠道传染病应急处置准备工作。

2、加强腹泻病门诊监测工作

加强对腹泻病门诊和专桌的督导、管理工作,腹泻病门诊实行独立区域,20**年5月1日~10月31日实行24小时开诊。要强化医疗机构全员培训工作,认真执行预检分诊制度,腹泻症状病人首先要到腹泻病门诊排查治疗,确保及时发现和隔离急性肠道传染病病人。腹泻病门诊医务、检验人员要熟练掌握腹泻病诊断、治疗、抢救、检验、疫情报告、抢救知识,认真做好腹泻病人的就诊专册登记,做到“有泻必登、有泻必查、有泻必治、有泻必报”,不得有任何漏项。县级腹泻病门诊霍乱快诊率必须达到100%,可疑标本必须经由检验人员或腹泻病门诊医务人员按要求封存,详细登记基本资料后,及时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鉴定。

3、加强疫情报告,严格疫情处理

各村卫生室及本科室要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发现霍乱等肠道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时,要用最快办法逐级向县卫生局和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霍乱病人或疑似病人要尽快上送菌株进行鉴定。对霍乱疫情,要按照卫生部《霍乱防治手册》的具体要求,及时进行处理。其工作重点是迅速划定疫点、疫区,严格隔离、彻底治疗病人和带菌者,快速灭蝇、彻底消毒饮水和外环境,对密切接触者及疫区的现症腹泻病人采便检验和预防性服药,搞好环境和食品卫生。

5、认真做好手足口病、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痢疾、伤寒等的监测和防控

医疗卫生机构要加强对手足口病、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痢疾、伤寒等的防治工作,开展全员培训做好传染病预检分诊和诊治,轻症病例以门诊对症治疗为主。对重症病例应迅速转入上级医疗机构住院治疗,重点救治,同时采集标本送检。要加强对其他传染病的监测与管理,掌握疫情动态,提高对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的处理能力。

6、卫生宣教

要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利用广播、宣传单、黑板报、标语等形式,大力宣传《传染病防治法》、《食品卫生法》和急性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以提高群众的防病能力和自我保健意识;各腹泻病门诊要在5-10月份经常进行预防肠道传染病卫生知识宣传。要印发预防肠道传染病知识宣传单,做好重点人群的预防霍乱、手足口病等急性肠道传染病健康教育工作。

(三)自然疫源性疾病

1、狂犬病防治工作

(1)我院按照《狂犬病暴露处置门诊设置规范(试行)》和《旬阳县疾控中心狂犬病监测方案》等要求,加强对辖区医疗机构狂犬病暴露处置门诊的技术指导,及时掌握暴露数量和处置情况。各村卫生室狂犬病门诊要每月5日前将上月狂犬病暴露人群门诊登记情况形成文档,同时汇总上月暴露和处置情况加盖单位公章后上报甘溪中心卫生院。

(2)科学有效处置疑似狂犬伤人事件,遏制狂犬病疫情;发现可疑犬伤人事件要立即报告县卫生局和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有关情况进行调查,组织人员对暴露人员根据暴露程度,进行相应处理。

2、乙脑防治工作

(1)广泛开展卫生宣传,在流行季节做好防病措施,教育群众发现可疑症状,及时就医,以免延误治疗。

(2)加强乙脑疫苗接种,保护重点人群。

(3)加强业务培训,强化医疗机构培训,及时发现和转诊病人,坚决避免延误治疗现象发生。要加强疫情报告,防止漏报和迟报,要做好个案流行病学调查,控制发病率和病死率;发现疫情,要尽快进行调查和处理。发现暴发和出现死亡病例,要立即进行调查处理,并及时上报调查处理报告。

3、钩体病防治工作

(1)在流行季节前广泛开展宣传,提高群众(特别是农民)对该病的防病知识的知晓率,教育群众发现可疑症状,及时就医,以免延误治疗。

(2)加强疫苗接种,保护重点人群。

(3)加强医疗机构业务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此病诊疗水平,及时发现和转诊病人,坚决避免延误治疗现象发生。要加强疫情报告,防止漏报和迟报,要做好个案流行病学调查,控制发病率,降低死亡率;发现疫情,要尽快进行调查和处理。发现暴发和出现死亡病例,要立即进行调查处理,并及时上报调查处理报告。

(四)传染病检验检测工作

按照各种传染病检验检测工作要求,为做好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及时得到传染病实验室检测支持,为传染病预防控制提供依据,各村卫生室要配合甘溪中心卫生院,努力做好甲型流感和手足口病的重症病例的实验室样品采集,对麻疹、乙脑、钩体病等我县高发传染病要采集血液标本。

三、应急机制建设

1、举办重点传染病防制培训,以逐级培训机制继续加强基层的应对能力;

2、开展那呼吸道、肠道传染病应急处置的演练,提高应对突发重大疫情、传染病暴发疫情应急处置能力,做好防护物资准备和后勤保障工作,及时预测预警,规范处理、有效控制传染病疫情。

四、传染病防控督导工作

肠道门诊工作计划篇2

【关键词】 护理程序; 无痛胃肠镜; 应用

Nursing procedure in the application with painless reviewed it check LI Ya-xin. Fifth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Wulumuqi 83001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effect of method of applying nursing procedure cooperated with painless stomach-endoscopy.Methods To use painless technology department examined 4489 cases of gastroscopy patients,using nursing procedures nursing,raised related issues, targeted for care, get the best care and results.Results 4489 cases of 2 patients than in patients with poor bowel preparation can not be completed,the rest were successfully completed inspection. 24 h,survey results showed:990 cases with particular satisfaction by patients in 1000 cases,10 patients were satisfied, not satisfied with 0 case.Effect on the care of all patients was 100% satisfied, more traditional inspection methods hav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patient satisfaction rate.Conclusion The nursing process applied to the process painless gastroscopy,in which patients receive nursing systems, high-quality care, and feel the warmth of human caring and human response,in which patients receive the satisfaction and sense of security,and fully reflects the “people-oriented, patient-centered” meaning the overall care,and fully demonstrated the function of the multiple roles of nurses to expand the scope of care.

【Key words】 Nursing procedure Painless stomach-endoscopy Applying

无痛胃肠镜是借助无痛技术,适当应用镇静剂,使患者在浅麻醉状态下进行胃肠镜检查,整个过程具有无痛、舒适、麻醉并发症极少、患者能够早期苏醒,无活动和意识障碍[1]等优点。笔者所在医院消化科2008年9月~2010年4月采用无痛技术进行胃肠镜检查的患者共4489例,应用护理程序的护理工作方法,消除了患者的紧张、忧虑情绪,使其能够安全、满意地完成检查和治疗,现将护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9月~2010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开展无痛胃镜2972例,无痛肠镜1517例,男2290例,女2199例,年龄14~84岁。其中门诊患者1717例,住院患者2772例。采用2%利多卡因和丙泊酚作为麻醉用药,常规使用心电监护仪进行安全监护。在麻醉期间运用护理程序的方法进行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护理效果。

1.2 护理方法

1.2.1 术前护理

1.2.1.1 术前访视 检查前与患者事先预约,有计划、有目的、系统的收集患者资料,并制定出个体护理计划。

1.2.1.2 胃肠道准备 患者行无痛胃肠镜检查前均行肝功、相关免疫、心电图等检查。胃镜检查当天禁食水。肠镜检查前嘱患者检查前1 d进无渣饮食,检查当日禁食,晨11时开始服洗肠补液粉(成分为钠、镁、钾盐)29.25 g,加开水3000 ml冲服,或口服辉灵磷酸钠口服补液盐45 ml加水1500 ml,以起到清洁肠道的作用。便秘患者检查前一日可口服缓泻剂。肠镜检查前首先评估患者饮食水及腹泻情况,若仍排粪渣可给予清结灌肠,直到解出大便为清水样。

1.2.1.3 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对无痛胃肠镜检查配合知识缺乏,存在焦虑和恐惧心理,护理人员应在术前向患者详细介绍检查过程及配合方法,介绍无痛性诊疗的安全性经验。对患者进行心理舒导,以解除患者紧张心理,使其主动参与检查过程的配合。

1.2.1.4 用物准备 术前准备检查用的普通或电子肠镜仪及配套器材,常规准备心电监护仪,输液物品全套,2%利多卡因、丙泊酚、氧气瓶,抢救药品和气管插管等抢救用物。

1.2.2 术中护理

1.2.2.1 胃镜检查时评估患者有无义齿,取出义齿后协助患者采取左侧卧位,佩带咬口器,小面罩鼻吸氧,建立有效静脉通路。

1.2.2.2 肠镜检查时协助患者采取舒适左侧屈膝卧位,暴露臀部,注意保暖和遮挡,臀下垫臀垫。遵医嘱给患者吸氧,建立有效静脉通路。

1.2.2.3 术中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全程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瞳孔、血压、心率、呼吸频率、氧饱和度的变化,如有氧饱和度下降可加大氧流量,维持氧饱和度,确保患者安全。

1.2.3 检查后护理 检查结束后评估患者全身情况,常规维持吸氧和监护,改平卧位观察患者的意识恢复情况。患者大部分在5 min内清醒,其中最迟者10 min内清醒。住院患者清醒后做好记录送至病房与护士交班。门诊患者由专人看护30~60 min,防止坠床等意外发生。在观察期间不断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感受,同时评价护理效果。告知患者于检查后12 h内不可饮酒,2~3 d进少渣易消化的半流食,禁辛辣食物,如有治疗性操作则根据医嘱进食。肠镜检查后24 h内不能驾驶机动车、行高空作业及精细工作等。待患者步态恢复正常后方可离开检查室。

2 结果

4489例患者中除2例患者肠道准备极差未能完成外,其余均顺利完成检查。笔者在患者返回病房24 h后,运用住院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发放1000张调查表,全部收回。结果显示,特别满意者990例,基本满意者10例,不满意0例。所有患者对护理效果满意度达100%,较传统的检查方法患者满意率有了明显提高。

3 讨论

传统的胃肠镜检查存在一定的痛苦,由于传统的胃肠镜检查对受检者的生理、心理及病理影响很大。部分病例不能完成肠镜检查,影响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采用无痛胃肠镜检查技术,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患者的痛苦[2],提高了疾病诊断率和治愈率,值得推广应用。肠镜检查操作中除了需医生技术娴熟外,医护人员的默契配合,准确的评估病情,找出护理问题,针对问题制订周密的护理计划,有的放矢的实施护理,对减少患者痛苦提高诊断率至关重要[3]。

护理程序(nursing process)1955年由Lydia Hall首先提出,是指导护理人员以满足护理对象的身心需要,恢复或增进护理对象的健康为目标,运用系统方法实施计划性、连续性、全面整体护理的一种理论与实践模式,是以促进和恢复患者的健康为目标所进行的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的护理活动。将护理程序运用于无痛胃肠镜过程中,4489例患者问卷调查,患者对护理效果满意度为100%,较传统的检查方法患者满意率有了明显提高。

综上所述,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使患者得到护理人员系统的、高质量护理,同时感受到人性关怀的温暖与人性的回复,使患者获得了满足感和安全感,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内涵,展现了护士的多重角色功能,扩大了护理的范畴。

参 考 文 献

[1] 王析.无痛胃镜检查的整体护理体会.河北医学,2007,1(3):364-365.

[2] 洪琳.舒适护理应用于手术室护理的探讨.中华护理杂志,2002,37(8):583-584.

[3] 李改焕.内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

肠道门诊工作计划篇3

一、20*年工作完成情况

(一)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做好卫生防病工作。

2、全力以赴,做好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工作。

闻讯而动,卫生局及时启动禽流感防控工作。结合区位特点,制定完善了禽流感防控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进一步明确各部门职责。坚持早布控、广宣传、持续动态监察执法,向居民开展宣传和教育,强化候鸟聚集地区的监测。把禽流感纳入今年秋冬季节呼吸道传染病防控的重点,组织对医务人员进行禽流感防控知识的全员培训和考核。

3、传染病综合防治和预防保健工作措施得到落实,各项工作按计划完成。

继续保持计划免疫工作高质量高接种率水平。截止20*年10月,全区学龄前儿童免疫接种接种率99.86%,开展了外来儿童查漏、补种工作。推进免疫预防规范化门诊建设工作。严格执行群体性疫苗接种工作有关规定,确保免疫预防各项工作管理规范化。

严格传染病网络直报工作,降低漏报率,主动搜索不明原因肺炎病例。预防和控制季节性传染病爆发流行,夏季肠道门诊、冬季呼吸道门诊按时开诊。加强建筑工地、集贸市场等流动人口集中地区的防病管理。有效处置了新街口地区短期内集中发生的流行性出血热疫情。

加强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对艾滋病疫情实行网络专报;加大重点人群监测力度,落实国务院“四免一关怀”政策,开展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

落实市政府关于完善突发传染病医疗救治体系建设的折子工程,在*区确定18家医疗机构分别建设标准传染病诊室、传染病门诊和传染病隔离留观病房及4家急救分站。通过协调和督导,在规定时间完成建设,及时开诊。

妇幼工作落实“一法两纲”,指标继续保持全市较好水平。20*年1-10月,全区孕产妇死亡率0/十万,婴儿死亡率1.68‰。加大婚检宣传力度,在全市率先实现居民免费自愿婚检。自愿婚检人数呈现逐步上升趋势,较去年同期显著增长。

精神卫生防治工作加强,启动控制精神抑郁障碍项目。开展了智力残疾人员的需求调查。截至10月,为无职业、无报销渠道、无收入的贫困精神病人免费门诊1748人次,共投入费用15万元余。试行精神病紧急救助工作前移的措施,区内精神病人救助绿色通道不断完善,重大节日期间未发生精神疾患者肇事肇祸事件。

坚持落实《*区慢性病防治规范》,以重点疾病为突破口,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健康教育工作,依托社区卫生服务平台,与辖区大医院合作,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控制工作。

4、做好个人工作总结报告,不断加强卫生监督执法,保证人民群众健康。

(二)优化医疗资源,强化医院管理。

配合*区城市改造,根据区属医疗机构发展专科特色和社区卫生服务的定位目标,本着做精专科、做强社区的发展思路,优化区属卫生资源。原护国寺中医医院和原厂桥医院整合形成了*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和什刹海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二龙路医院和原德外医院整合形成了*市肛肠医院和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在短期内即呈现了可喜的发展趋势。资源整合、互补优势的举措初见成效。

在医疗机构开展“以病人为中心,提高医疗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和“创建人民满意医院”活动。在医疗质量、服务特色、基础建设、人才培养、绩效管理等方面找差距,抓管理,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能力。

区卫生局加强对医疗质量的监管与指导。对医疗文书质量和检验科工作进行了专项督导;开展口腔诊疗器械消毒培训,防范医源性感染;巩固医疗机构评审成果,强化医疗机构持续改进意识。

(三)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发展空间不断拓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进一步加强。

本着“布局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完善”的原则,在区发改委的支持下,进一步完善*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设置规划,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已改造了部分基础条件较差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改善了服务环境,社区卫生服务量明显上升。

二、20*年工作基本思路

2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区卫生局重点将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实现区域公共卫生资源的整合,实现公共卫生大厦良性运转,发挥在保障公共卫生中的中坚作用

在新的一年要继续加强公共卫生建设,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为“十一五规划”的实施打下基础。要积极落实区委、区政府的决定整合区域公共卫生资源,提高对中央机关的保障水平,提高公共卫生资源使用效率,提高全区居民公共卫生的享受程度和公平性。使公共卫生建设成为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基础工程之一。建立公共卫生大厦是*区委区政府加强公共卫生建设的重要举措,在全市尚属首例,意义重大。20*年要做好各机构的搬迁工作,按照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要求和未来工作的开展设置各个机构的科室及职能,优化内部运行机制,使整合后各机构尽快实现良性运转。

(二)进一步强化疾病防治特别是对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力度

进一步巩固疾病防控的工作基础,完善传染病门诊、计划免疫规范门诊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传染病防控措施;增强和完善全区防病网络组织建设;加强防病队伍培训,提高防病队伍素质;加大对健康教育、预防接种、流行病调查和传染病管理支持力度。切实落实全区疾病预防的各项措施。

(三)做好2011年卫生工作计划,继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落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调整规划

(四)在总结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在全区7个街道办事处派驻卫生监督执法站,实现综合执法下移的工作模式。

推进卫生监督机制改革,为保障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即使到位,继续积极前移工作,在总结20*年卫生监督执法派驻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开卫生监督站下移工作。并试行综合执法下移。

(五)加强医疗卫生机构管理,做好社区卫生工作总结

巩固“医院管理年”和“创建人民满意的医院”工作成绩,进一步加强对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的管理。加强对医疗市场的监管,保障人民群众的医疗安全。

(六)加强对区老年病院、*市肛肠医院等卫生机构的基础建设管理,争取老年病院工程竣工,保证肛肠医院工程立项开工,保证基建经费的合理使用。

肠道门诊工作计划篇4

徐州医学院门诊部,江苏徐州 221009

[摘要] 目的 为了解高校发热病例特点,以指导临床诊治,防控感染性疾病。方法 对2013 年1—12 月首诊于医学院门诊部的404 例发热学生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 结果 该组发热病例以中、低度发热为主,大一学生多于大二及大三,且以呼吸及消化系统感染性疾病高发。 结论 感染是高校发热病例的主要致病因素,应加强探索呼吸系统常见病的发热原因及诊治规律,注意筛查并隔离传染性疾病,防止疾病蔓延。

关键词 发热;高校;感染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

[中图分类号] R44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9(a)-0153-03

[作者简介] 李红(1968-),女,安徽明光人,本科,主治医师,主要从事内科诊疗与高校保健工作。

发热是医院门诊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其病种繁多,是内科临床诊治的重点及难点。目前由于流感、禽流感、SARA病例的出现,对学校、集体场所等人群聚集地方发热病例的筛查及诊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更好的预防并早期诊治发热性病例,及早发现具有流行病学特征的门诊发热病例,现对2013年1—12月间首诊于该高校门诊的404例发热学生病例进行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3年度1—12月所有首诊于该高校门诊的发热学生病例。

1.2 诊断标准

全部病例判定发热以腋下测量体温升高为标准,测量前排除影响体温测试的各种因素,测量不少于10 min以达恒温。正常腋温在36~37℃,若腋温>37 ℃尤其超过37.2 ℃,可初步认为发热[1]。其中低热为37.2~38 ℃,中度热为38.1~39 ℃,高热为39.1~40 ℃,>40 ℃为超高热。

1.3 资料收集

所有患者均详细登记个人资料,测体温、问病史、进行体检,必要时选择血尿粪常规、X线摄片或至上级医院做其他相关辅助检查,做出初步诊断,及时治疗;不能诊断的发热待查病例转诊至上级医院,转诊后及时随访,补全后续资料。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版本统计软件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率及构成比进行描述,并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①404例发热学生病例中,女生226例,男生178例,年龄17~28岁,平均20.37岁,以低热及中度热为主,高热较少,超高热仅1例。男女生患病人数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61,P>0.05)。男女患病人数占比及发热程度构成比,见表1。

②首诊于该高校门诊并能够确诊的363例发热病例中,发病原因以上呼吸道感染为最多,计295例,占总病例数达73.02%,其次依次为急性(胃)肠炎、胃肠型感冒、支气管炎、肺炎等,未发现有传染病暴发情况。因条件所限该校门诊不能确诊的41例病例以‘发热待查’转诊至上级医院。发热患者疾病构成,见表2。

③41例‘发热待查’病例转诊至上级医院后,20例因种种原因失访,另21例经追踪随访获得准确信息,其中仍以上呼吸道感染最多,计13例,2例肺结核位居第二。具体发热待查病例后续随访情况,见表3。

④404例发热学生病例按年级划分,以大一、大二、大三为多,患病率依次递减。因医学院校专业最后1年均在外实习,五年制专业大四在外见习较多,故大四发热病例明显减少及大五发热病例没有均为情理之中。该校研究生1年级基本在校上课,后期在临床一线较多,故发热病例也较少。发热患者年级分布见表4。

⑤404例发热病例按发病月份划分,以9、10月较多;3、4、5、6月及11、12月相差不多;1、2、7、8月份分别因在校时间长短(寒暑假原因)发热病例数表现出对应的因果关系,即在校时间越长的月份发热病例越多。具体发热患者月份分布,见表5。

3 讨论

该校2013年404例发热病例整体情况类似往年,未发现传染病暴发情况。从表4中可以看出,大一、大二、大三病例较多,其中尤以大一新生为多;而在表5中,以9、10月为多。综合表4表5可以看出,秋季为发热疾病比较集中的时期。大一学生对新环境不适应,缺乏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加之军训,且9月暑热尚存,最易患病,历年如此,已成规律。建议学校各相关部门应及时做好大学新生的健康教育和各项后勤保障,以提高学生防病治病能力。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公众的知识水平和自我防护能力[2],而高校是宣教的最佳场所之一。

综合表2及表3可以看出,即便急性胃肠炎不全是因感染(有些为理化因素导致)所致,在所有404例发热病例中,综合各种感染性疾病占比亦达到了90%以上。这说明近几十年来,人们与感染性疾病的斗争,因抗生素的出现虽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由于抗生素的泛用和滥用已导致了生态的紊乱,加速了细菌遗传耐药的进化[3],感染性疾病仍是威胁高校学生健康的重要因素。在高校感染性疾病中最常见的是呼吸系统感染,占比达80.45%(包括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肺结核、猩红热、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第2位的是消化系统疾病,占比达11.14%(包括急性胃肠炎、胃肠型感冒、菌痢)。

肠道门诊工作计划篇5

【关键词】肠疾病;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The application of multidetector CT curved planar reformations on intestinal diseases

TIAN Su-wei,HAN Ming-jun.Department of Radiology,the Fifth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Zhuhai City,Guangdong 519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value of multidetector CT(MDCT)curved planar reformations(CPR)in diagnosis of intestinal diseases.Methods Thin slice scans were used to acquire images on 49 patients of intestinal diseases,and CPR technique was used to reconstruct the images along the direction of intestine.The surgery and pathology were regarded as gold standard.Results The successful rate of CPR technique was 100%.CPR could show the intestinal diseases clearly.The accuracy of CPR on localizing diagnosis was 100%,the accuracy of qualitative diagnosis was 91.8%(45/49).Conclusion CPR can directly display intestinal diseases.CPR is an efficient supplement to CT axial images and 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images,has satisfactory diagnostic effect and application value.

【Key words】Intestinal diseases;Tomography;X-ray computed

肠道病变的临床表现常缺乏特异性,诊断较为困难,通常采用钡餐造影或钡灌肠、内窥镜和超声检查,但上述检查手段各有不足。随着多排螺旋CT(multidetector CT,MDCT)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种后处理技术日益成熟,曲面重建(curved planar reformations,CPR)肠管成像技术就是其中一种,其在观察肠道病变的范围及肠腔狭窄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能指导临床术前制定完善的治疗方案。本文通过对49例肠道病变患者行MDCT薄层扫描和CPR肠管成像,探讨CPR技术在肠道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和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1月至2008年9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肠道病变患者共49例,其中男31例,女18例,年龄26~83岁,平均56岁。临床症状:腹痛25例,腹胀16例,呕吐10例,便血或黑便12例,停止排便排气8例。

1.2 方法 本组除临床提示肠梗阻的患者外,检查前晚用番泻叶清洁肠道,将2%的复方泛影葡胺溶液900 ml均分2等份间隔8 h服用,检查当天空腹。采用西门子SOMATOM Sensation 16螺旋CT扫描机,常规取仰卧位,根据病情确定扫描部位。7例只行CT平扫,42例后行增强。扫描参数:电压120 kV,电流120~160 mA,螺距(pitch)1.0,准直1.5 mm,采集层厚8 mm,重建层厚2 mm,重建间隔1 mm;增强扫描时,经肘静脉团注优维显300 mgI/ml,100 ml,速率为2.5~3.0 ml/s。传至Wizard后处理工作站,以横轴位像为基础,结合冠状位、矢状位及斜位像,沿肠管的解剖结构走行选点画线,沿所选路径得到包含该路径全长的CPR图像。由2名高年资医师独立进行评价,评价项目包括病变部位和具体病种。所有病例均未给出提示性诊断。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统计MDCT CPR肠管成像技术的定位和病因诊断能力。

2 结果

2.1 手术病理结果 49例肠道病变中,十二指肠类癌1例,十二指肠腺癌2例,空肠良性间质瘤1例,回肠粘连性肠梗阻1例,盲升结肠淋巴瘤伴肠套叠1例,升结肠腺癌2例,横结肠腺癌2例,乙状结肠息肉1例,乙状结肠粘连性肠梗阻1例,乙状结肠腺癌5例,乙状结肠印戒细胞癌2例,乙状结肠-直肠息肉1例,乙状结肠-直肠淋巴瘤1例,乙状结肠-直肠腺癌3例,直肠恶性间质瘤1例,直肠腺癌23例,回肠、回盲部、乙状结肠、直肠多发淋巴瘤伴肠套叠1例。

2.2 CPR图像重建时间不超过5 min,肠管成像成功率为100%。CPR图像清晰,显示一段肠管连贯性强,能显示病变的直接征象和周围结构的关系,定位诊断准确率为100%,病因诊断准确率为91.8%(45/49)。

3 讨论

MDCT扫描采集的数据为容积性,能多方位任意角度重建图像,原始图像可经薄层重建,明显提高了Z轴方向的空间分辨率,消除了部分容积效应伪影和呼吸运动、肠管蠕动造成的阶梯状伪影[1]。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是腹部诊断常用的后处理技术,可以很好地显示病变,但难以在同一平面完整显示一段迂曲的肠管,而CPR恰恰克服这个缺点,它是图像为一个像素的厚度垂直于所选路径的图像,可以通过路径的选择将感兴趣的迂曲器官全程及邻近组织在一幅二维图像上展现出来,尤其适于管状或条带状的结构[2]。

CPR肠管成像技术无需特殊扫描,图像质量接近于横轴位,在一幅图像上完整显示一段肠管,能直观显示肠道病变及其与邻近正常肠管的关系,较准确显示病变肠管受累范围、肠壁受侵增厚、肠腔狭窄、肠套叠及肠梗阻形态,本组病例中各种肠道病变的CPR表现各有特征。

①肠癌:共40例,39例诊断正确,CPR图像可以看到肠壁不规则增厚,部分形成肿块影向肠腔内突入,肠腔狭窄,常侵犯肠壁外,浆膜面毛糙,周围脂肪间隙模糊,局部淋巴结可肿大(图1)。肠癌合并肠梗阻较为常见[3],但本组中仅见5例,分析原因可能是本组直肠癌所占比例较大且晚期病例较少。1例结肠癌误诊为淋巴瘤。文献报道[4],淋巴瘤和肠癌的鉴别要点为:淋巴瘤累及肠段较长,肠腔变窄不明显,一般无肠梗阻表现,而肠癌则相对较局限,常常伴有肠腔狭窄及肠梗阻;盲肠淋巴瘤常常直接累及末段回肠,而大肠癌则少见;淋巴瘤受累肠段周围脂肪界面清晰,很少直接向周围脂肪浸润,而肠癌则常常通过浆膜直接向周围浸润;淋巴瘤常不伴有溃疡,少数为表浅溃疡,溃疡边缘平滑,而肠癌常伴有局限性较大的边缘不规则的溃疡;淋巴瘤可表现为多发弥漫性浸润,而肠癌则相对较少;淋巴瘤常表现为密度均一的肿块,而较大的肠癌肿块可伴有缺血坏死的低密度区,且后者强化效果高于前者。分析本例误诊的原因可能是病灶呈轻度均匀性强化、周围脂肪间隙清晰且不伴有肠梗阻。

②淋巴瘤:共3例,2例诊断正确,CPR见肠壁显著不规则增厚,可形成肿块影,向肠腔内突入,密度均匀,肠腔不狭窄,周围可见淋巴结肿大;2例均伴有肠套叠,1例回肠末段套入盲升结肠,1例乙状结肠套入直肠,套叠段肠管呈套筒状,肠壁明显增厚,可见同心管状影(图2)。另1例淋巴瘤误诊为肠癌,有研究指出[5],B细胞型淋巴瘤MDCT增强有较特异的表现,病灶呈轻、中度均质强化,可伴溃疡形成,据此可与结肠癌相鉴别;而T细胞型淋巴瘤多见病灶呈不均质强化,表现与结肠癌相似,CT扫描很难鉴别,常需病理诊断。本例误诊病例的术后病理是T细胞型淋巴瘤。

③间质瘤:共2例,1例为良性间质瘤,CPR图像可见以向肠腔外生长为主的肿块,边界清楚光滑,呈类圆形,有浅分叶,平扫密度均匀,增强后呈明显均匀强化(图3)。1例为恶性间质瘤,肿块内部密度不均,呈不均匀强化。在肠间质瘤以下征象多提示恶性:肿瘤体积>4cm;肿瘤密度不均,内出现液化坏死区;不均匀强化;与邻近结构分界不清,血管被肿块包绕;出现远处转移等[6,7]。诊断正确的2例均见到提示相应良恶性的CT征象。

④肠息肉:共2例,均诊断错误,1例漏诊乙状结肠息肉,回顾性分析图像发现是因为肠管舒张不佳,且结肠息肉较小,如采用CT仿真结肠镜(CT virtual colonoscopy,CTVC)和全景内镜显示(panoramic endoscopy,PE)技术即可提高息肉的检出率[8]。另1例将肠息肉误诊为肠癌,结肠息肉是结肠癌主要的癌前病变[9],单纯应用CT鉴别尚有一定困难,尤其是当息肉较大、密度不均时,需结合临床病史和钡灌肠检查。

⑤粘连性肠梗阻:共2例,均有手术史,CPR可见条片状软组织密度影粘连于骶前,邻近肠管牵扯成团块状,其近段肠管扩张,而远段肠腔狭窄,肠管皱缩(图4)。有文献提出[10],粘连性肠梗阻的直接征象是粘连带和肠管皱缩,本组中均可见到。

CPR肠管重建是选点划线,图像质量极大地依赖于操作者的技术水平和划曲线的准确性,可人为地将病变排除在外或将非病变划入。不准确的定位或定位点数量不够,可导致曲线从肠管滑脱,形成假性狭窄[1],这需要操作者有丰富的后处理经验。当曲面的路径向后折拢时将发生镜像伪影,感兴趣区周围器官结构将出现轻到重度变形[2],本组病例中并未出现。CPR图像虽然可以完整显示病变段肠管的全貌,但因为几何失真在曲面上测量不准确[2],应结合轴位和MPR图像。

综上所述,CPR肠管成像技术操作简单,图像直观,显示一段肠管连贯性强,能从不同方位和角度清晰地显示病变段肠管受侵范围、肠壁累及情况等,配合横轴位和MPR图像,能明确肠道病变,帮助显示复杂的解剖关系,有利于临床医生制订治疗方案,具有很好的诊断作用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礼同,李澄,薛贞龙,等.MSCT曲面重建肠管成像技术的应用.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4,15(9):517-519.

[2] Desser TS,Sommer FG,Jeffrey RB Jr.Value of curved planar reformations in MDCT of abdominal pathology.AJR,2004,182(6):1477-1484.

[3] 何永礼,吴益夫.结直肠癌合并肠梗阻的外科治疗-附78例报告.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8,17(2): 109-113.

[4] 赵修义,张雪林,郑卫权,等.原发性大肠淋巴瘤的CT检查价值.临床放射学杂志,2003,22(5):394-396.

[5] 王锡明,武乐斌,张云亭,等.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在结肠淋巴瘤诊断中的应用.中华肿瘤杂志,2006,28(11):876-878.

[6] 周东辉,纪建松,邵初晓,等.螺旋CT与重建技术对小肠间质瘤的诊断价值.中华肿瘤杂志,2007,29(9):713-716.

[7] 尚东平,刘林祥,马祥兴,等.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08,6(1):23-26.

[8] 李智勇,王克礼,刘丹,等.结肠息肉的CT结肠成像与结肠镜的对照研究.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5,21(10):1540-1542.

[9] 王建平,高凤声.416例大肠息肉的内镜治疗.中国内镜杂志,2006,12(11):1229-1231.

肠道门诊工作计划篇6

[关键词] 发热;高校;感染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

[中图分类号] R44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9(a)-0153-03

发热是医院门诊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其病种繁多,是内科临床诊治的重点及难点。目前由于流感、禽流感、SARA病例的出现,对学校、集体场所等人群聚集地方发热病例的筛查及诊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更好的预防并早期诊治发热性病例,及早发现具有流行病学特征的门诊发热病例,现对2013年1―12月间首诊于该高校门诊的404例发热学生病例进行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3年度1―12月所有首诊于该高校门诊的发热学生病例。

1.2 诊断标准

全部病例判定发热以腋下测量体温升高为标准,测量前排除影响体温测试的各种因素,测量不少于10 min以达恒温。正常腋温在36~37℃,若腋温>37 ℃尤其超过37.2 ℃,可初步认为发热[1]。其中低热为37.2~38 ℃,中度热为38.1~39 ℃,高热为39.1~40 ℃,>40 ℃为超高热。

1.3 资料收集

所有患者均详细登记个人资料,测体温、问病史、进行体检,必要时选择血尿粪常规、X线摄片或至上级医院做其他相关辅助检查,做出初步诊断,及时治疗;不能诊断的发热待查病例转诊至上级医院,转诊后及时随访,补全后续资料。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版本统计软件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率及构成比进行描述,并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①404例发热学生病例中,女生226例,男生178例,年龄17~28岁,平均20.37岁,以低热及中度热为主,高热较少,超高热仅1例。男女生患病人数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61,P>0.05)。男女患病人数占比及发热程度构成比,见表1。

②首诊于该高校门诊并能够确诊的363例发热病例中,发病原因以上呼吸道感染为最多,计295例,占总病例数达73.02%,其次依次为急性(胃)肠炎、胃肠型感冒、支气管炎、肺炎等,未发现有传染病暴况。因条件所限该校门诊不能确诊的41例病例以‘发热待查’转诊至上级医院。发热患者疾病构成,见表2。

③41例‘发热待查’病例转诊至上级医院后,20例因种种原因失访,另21例经追踪随访获得准确信息,其中仍以上呼吸道感染最多,计13例,2例肺结核位居第二。具体发热待查病例后续随访情况,见表3。

④404例发热学生病例按年级划分,以大一、大二、大三为多,患病率依次递减。因医学院校专业最后1年均在外实习,五年制专业大四在外见习较多,故大四发热病例明显减少及大五发热病例没有均为情理之中。该校研究生1年级基本在校上课,后期在临床一线较多,故发热病例也较少。发热患者年级分布见表4。

⑤404例发热病例按发病月份划分,以9、10月较多;3、4、5、6月及11、12月相差不多;1、2、7、8月份分别因在校时间长短(寒暑假原因)发热病例数表现出对应的因果关系,即在校时间越长的月份发热病例越多。具体发热患者月份分布,见表5。

3 讨论

该校2013年404例发热病例整体情况类似往年,未发现传染病暴况。从表4中可以看出,大一、大二、大三病例较多,其中尤以大一新生为多;而在表5中,以9、10月为多。综合表4表5可以看出,秋季为发热疾病比较集中的时期。大一学生对新环境不适应,缺乏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加之军训,且9月暑热尚存,最易患病,历年如此,已成规律。建议学校各相关部门应及时做好大学新生的健康教育和各项后勤保障,以提高学生防病治病能力。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公众的知识水平和自我防护能力[2],而高校是宣教的最佳场所之一。

综合表2及表3可以看出,即便急性胃肠炎不全是因感染(有些为理化因素导致)所致,在所有404例发热病例中,综合各种感染性疾病占比亦达到了90%以上。这说明近几十年来,人们与感染性疾病的斗争,因抗生素的出现虽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由于抗生素的泛用和滥用已导致了生态的紊乱,加速了细菌遗传耐药的进化[3],感染性疾病仍是威胁高校学生健康的重要因素。在高校感染性疾病中最常见的是呼吸系统感染,占比达80.45%(包括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肺结核、猩红热、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第2位的是消化系统疾病,占比达11.14%(包括急性胃肠炎、胃肠型感冒、菌痢)。

肠道门诊工作计划篇7

一、积极完成医院的各项指令性任务

护理部作为职能部门,能较好地做好上情下达、下情上递工作。围绕医院的中心工作,较好地完成医院布置的各项任务。动员全院护理人员利用休息时间,参加肠道门诊工作,确保了肠道门诊顺利进行。参加卫生局中心血站献血服务10人次,干部体检数百余人次,外出公益服务15余人次,

二、 围绕创建“二甲”医院的工作重心,积极开展工作

1.为落实“二甲”评审的各项准备工作,护理部按照“二甲”护理管理评审标准,就相关各项工作进行分解安排,要求各部门在完成日常工作的前提下,确保质量地按照日程安排完成各项工作。护理定期对各科室的准备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并对存在的问题作相应的指导。

肠道门诊工作计划篇8

猪沙门氏菌病又称副伤寒,是仔猪常见的一种肠道传染病,成年猪很少发生。临诊上多表现为败血症和肠炎,也可使怀孕的母猪发生流产。目前认为引起猪副伤寒的主要是猪霍乱沙门氏菌及其变种猪伤寒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及其哥本哈根变种、肠炎沙门氏菌等。猪霍乱沙门氏菌(SaJmoneEachoieraesuis)是导致2~4月龄仔猪副伤寒的主要病原,感染猪后引起急性败血症、慢性坏死性肠炎、顽固性下痢等典型症状。该菌常引起断奶仔猪大批发病,如果伴发或继发感染其他病原时死亡率较高。及时的诊断、治疗及采取科学合理的预防控制措施可防止或减少该病造成的损失。

1 沙门氏菌病的诊断

沙门氏菌病的诊断一般根据流行病学、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作出初步诊断,然后取病猪的血液、内脏器官、粪便等做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和其他实验室诊断。

1.1 临床诊断

猪沙门氏菌病在临诊上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型。急性型即败血型,病猪体温突然升高,不食,后期呼吸困难、下痢,耳根、胸前和腹下皮肤有紫红色斑点,病程2~4 d,病死率很高。临床多见亚急性型和慢性型。病猪体温升高、寒颤,眼睛有黏性或脓性分泌物,少数角膜混浊甚至溃疡。病猪食欲不振,起初便秘后下痢,粪便呈淡黄色或灰绿色,恶臭。部分病猪皮肤出现弥漫性湿疹和浅表溃疡。

1.2 病理诊断

急性病猪主要为败血症的病理变化,睥肿大,颜色暗中带蓝,坚硬如橡皮,切面呈蓝红色,脾髓质不软化。淋巴结和肝肾不同程度肿大,充血和出血。有时肝实质有极细小的黄灰色坏死小点。全身黏膜、浆膜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斑点,胃肠黏膜可见急性卡他性炎症。亚急性型和慢性型的特征性病变为坏死性肠炎,盲肠、结肠肠壁增厚,黏膜上覆盖有一层弥漫性坏死性如腐乳状物质,剥开可见底部红色,边缘不规则的溃疡面。肠系膜淋巴结索状肿胀,部分变成干酪样。40 猪业科学SWINE INDUSTRY SCIENCE 2009年第l2期脾稍肿大,肝有时可见黄灰色坏死小点。

1.3 实验室诊断

1.3.1 细菌学方法 采取病猪的粪、尿或肝、肾、肠系膜淋巴结,流产胎儿的胃内容物,流产病猪的子宫分泌物少许等作涂片镜检或分离培养鉴定。将彼检材料制成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沙门氏菌呈两端椭圆或卯圆形,不运动,不形成芽孢和荚膜的革兰氏阴性杆菌。粪拭子等病料接种于选择性富集肉汤(SS增菌培养基)中,37℃培养过夜。取细菌富集样本接种于麦康凯琼脂,将无色透明或中间有黑色圆点的单菌落接种SS琼脂,取典型菌落接种于三糖铁(TSI)试管,37℃培养l8~24 h,观察底层葡萄糖产酸或产酸产气,产生硫化氢变棕黑色,上层斜面乳糖不分解,不变色则可初步判定为沙门氏菌。取沙门氏菌典型菌落接种生化鉴定管,37℃培养18~24h,参考GB 4789.4—1994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有关沙门氏菌检验的标准进行结果判断。生化检验阳性菌进一步做血清分型鉴定。用接种环挑取单菌落,于玻片上均匀涂布于沙门氏菌标准血清中,顺时针摇晃玻片1~ 2 min,发生凝集者为阳性,呈均匀浑浊者为阴性,并以生理盐水为对照。试验结果根据厂家的血清型列表解读,参照Kauffmann—White沙门氏菌血清型命名系统判定。

1.3.2 分子生物学方法PCR方法已经很成熟地用于沙门氏菌属的快速诊断。invA基因是沙门氏菌属细菌的看家基因 OllSCkeepingKene), 自Rahn等1992年建立并证明扩增invA基因可以作为检测沙门氏菌的特异方法后,在扩增invA的基础上建立了各种PCR方法,并证实从各种病料中能特异性检测出沙门氏菌。徐引弟通过优化引物,建立了扩增invA基因的PCR检测方法,从临床病料中扩增的invA基因序列与猪霍乱沙门氏菌参考序列同源性达99%以上。而实时PCR方法因其高敏感性,高特异性及操作方便而受到青睐。DNA结合染料、荧光寡核苷酸、分子标识、荧光共振探针及TaqMan探针等均被应用到实时PCR方法中。Rodriguez等用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扩增invA基因鉴定沙门氏菌属细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能达到100%。另外脉冲场凝胶电泳、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可变数量串联重复、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全自动核糖体分型技术等都被研究者用来检测沙门氏菌。

1.3.3 免疫学诊断方法 免疫学诊断方法是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原理检测病原或抗体。目前主要有免疫荧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及胶体金技术等。

2 沙门氏菌病的预防控制

2.1 综合性防疫卫生措施

平时科学合理地饲养管理猪群。圈舍应科学规划布局,猪群不宜过大和过分拥挤,气候变化时注意做好猪群的防寒、防暑工作。给予猪群优质而易消化的多样化饲料和清洁的饮水。防止突然更换饲料,减少应激。采用添加抗生素的饲料添加剂,如加入100 g/t金霉素或100 g/t磺胺二甲基嘧啶,不仅对沙门氏菌病有预防作用,还可促进猪只的生长发育。但是要关注地方耐药菌株的出现,及时更换药物。做好圈舍和器具的卫生、消毒工作,定期杀虫灭鼠,进行粪便无害化处理。

尽量坚持自繁自养,不从疫区引进猪只。引进猪只应严格执行检测与隔离制度,应先隔离观察1个月后,检测证明无病后方可合群并圈,严防疫源传人。初生仔猪尽早吃初乳以获得足够的母源抗体。耐过猪不能作种猪使用。治愈的仔猪多数带菌,应隔离饲养,为了防止疾病传播,以淘汰为宜如发现疑似猪副伤寒病例,应立即隔离饲养,定时观察,并做进一步的诊断治疗。及时清除疑似病例的污染物,严格消毒圈舍设施和周围环境。

确诊的病猪应及时隔离治疗。治疗可选用氟甲砜霉素、土霉素、新霉素、氟哌酸、强力霉素、盐酸环丙沙星等药物,应结合药敏试验选择致病菌敏感的药物。治疗时不能在治疗取得一定疗效后立即停药,而应持续用药4~7 d,以避病情复发而导致不必要的死亡。在治疗过程中加强护理并增加营养,提高仔猪的抵抗力,有利于康复。对慢性病例在使用抗菌药物的同时,应进行补液、解毒、强心、收敛等对症治疗。同一猪群的其他易感猪只则可紧急接种疫苗。病死猪和淘汰猪的尸体与粪便进行焚烧或深埋,做到无害化处理。

2.2 免疫预防措施

除一般的综合性防疫外,实施猪群保健计划,提前进行疫苗接种可以有效地预防沙门氏菌病的发生。疫苗也应根据猪群状况科学合理地选择。目前在我国预防猪沙门氏菌病的疫苗主要有多价副伤寒死菌苗、单价死菌苗和仔猪副伤寒毒冻干菌苗等。

上一篇:围保门诊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戒烟门诊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