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设计的意义和作用范文

时间:2023-10-31 13:23:03

化工设计的意义和作用

化工设计的意义和作用篇1

[关键词] 设计风格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自然生态化高科技风格

现代商业设计风格作为创造性思维和设计实践活动的整体化品格特征,以视觉化语言反映出系统的思想和严密的形式体系。现代商业设计风格的形成,一方面反映一个时代的设计文化水平,另一方面也是一个历史时期社会观念、审美意识、价值取向在设计上的物态化表现。因此,设计风格的形成受其所处时代和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并随着时代的演变而不断发生变化。

现代商业设计发展史表明,现代设计的孕育、发生、发展的过程,是一种风格形成的历史,自工业时代以来,世界设计风格走过了由功能化、理性化、装饰化发展在历程,而在众多的设计派系中,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设计以其鲜明的思想旗帜和突出的时代风格,在世界范围内起着决定性影响,在进行社会民主主我思潮和为人类大众服务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也应该看到现代主义极端发展产生的刻板、单调,甚至由专制带来的沉闷空气,给现代设计的健康化、多元化发展带来不良影响。因此,观照反思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设计流派的成因及其思想脉络,是探索现代设计多元风格及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

一、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特征及影响

随着工业革命的不断深入发展,工业化大生产依靠科学技术在创造了前所未有的高效率、高产值,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在德国,许多设计师的设计立场就是受社会工程立场影响的,它强调设计为德意志民族创造更好的条件。由此可见,他们进行的社会工程活动即是对社会进行改革。然后,德国为了追寻包豪斯早期的理想主义,建立了乌尔姆设计学院,重申“艺术与科学”的主张。从德国开始现代设计以来,第一次把理想主义的功能性主张完全在工业生产上体现出来。乌尔姆的教育体系为二战后现代设计人才培养和观念设计思想的建立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欧洲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北欧国家如丹麦、瑞典、芬兰的现代设计把现代设计同传统结合起来,即体现对历史的尊重,又表现出对形式和装饰的克制,形成具有一定地域风格的特色,他们提出要走德国人的理性主义道路,而不用德国人简单的几何外形。他们采用某些有机形态和原始材料,被称为“有机功能主义”。南欧的设计,意大利最为突出,意大利人把设计作为一种文化来看待,不单纯把它看作赚钱的工具,小批量、高品质成了意大利设计的优势。

美国的设计起源于商业。1933年,希特勒关闭包豪斯之后,格罗佩斯、迈耶、纳吉、米斯・凡德洛等人移居美国,他们的到来使以往没有理论基础的美国设计有了主心骨――设计的伦理、思想意识、教学体系。在富裕的美国,包豪斯的为大众设计的观念被湮灭了,但美国提供的广袤土地和强大的经济支持再次燃起了设计师们的热情,美国现代主义风格是美国的商业潮流同德国的理念结合的产物,这种风格农渐波及世界各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二、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特征及影响

“后现代主义”具有向现代主义挑战或否认现代主义的内涵。设计上的后现代主义内容比较明确,如同设计上的现代主义,设计上的现代主义也是从建筑设计开始发展起来的。从意识形态上看设计上的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国际主义的一种装饰性发展,其中心是反对米斯・凡德洛的“少就是多”的减少主义风格,主张以装饰手法来达到视觉上的丰富,提倡满足心理要求,而不仅仅是以单调的功能主义为中心。

从20世纪60年代,后现代主义应运而生并受到欢迎,它强调设计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反对简单化、模式化,认为设计应提倡装饰,并使其有历史的延续性,但又不拘泥于传统的逻辑思维方式,在构图吸取其他艺术和自然科学概念。因此,其设计风格的表征为:讲文脉与多样化,追求人情味;崇尚并运用隐喻手法,大胆运用装饰。

后现代主义设计的主要情绪就是重文脉传统,追寻历史装饰艺术,主伙今天的设计是历史流传下来的文化统一体延续的一部分,但并不是简单的照抄照搬,而是主张对传统有选择、有改造。在传统中有代表意味的部分加以肢解、裁取、分离、提炼,然后用现代意识和现代高科技手段进行概托、抽象、再创造,用现代材料和科学技术创造出既有传统意味又有现代感的产品。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背景依然是在现代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风格特征和艺术主张是对现代主义进行否定。但抹不掉是在后现代主义大师们身上留有现代主义设计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精练成熟的技法,以及现代主义风格的精华。今天看来,后现代主义的功积在于唤起人们对现代设计发展历程的重新认识和评价。80年代以来,后现代风格的演变原则的深入和现代主义一样,正以一种特有的设计思维形式和设计风格特征,反映着工业时代以来社会、文化发展的历程。

三、现代设计多元化风格指向并存

现代设计、后现代主义在90年代受到社会现实的挑战后,改变了过去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一种风格、流派统霸天下的局面。解构主义、新现代主义、历史折衷主义等等繁多流派,此起彼伏,各领。当代设计师受商业主义的诱导,为了满足不同层面使用者的文化需求,不得不去改革设计风格趋向,适合大众。随着设计考虑的设计范围日益增大、涉及学科面广,出现了互相兼容的现象,即学科的交叉化、覆盖化。一方面在设计的处理手法上从社会发展和现代人的需求出发,使其设计走向多元化的形态体系和多层次的组织方法;另一方面,在设计的界面装饰、陈设、艺术品的形态、色彩及环境要素上,充分考虑新的社会结构下人们的生活情趣、审美取向诸多方面的需要,注重设计的传统文化内涵与多元的现代文化的完美结合,运用隐寓、象征手法,创造出具有文化价值、符合人性特征的多元设计空间。

四、现代设计的自然生态化风格趋向

工业时代创造了一个技术的世界,解决了许多社会现实问题,却没有考虑到对未来产生的后果,土地的减少,气候变暖、能源的枯竭,垃圾遍地,如果按照过去工业发展模式一味发展下去,这个地球将不再是人类社会。遵循自然法则,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来改善环境、创造环境、取得与自然的调和,由生态问题导致人们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必将会影响到设计风格中。近年来各门类设计中出现“绿色设计主题”完全反映了人们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心态。生态化作为21世界设计的主旋律,其一是社会环保责任让人类最大限度地接近自然、享受自然带来的清新、优美;其二,社会环境主题将启发设计师将自然界中的植物、水体、山石运用模拟手法引入现实生活、工作空间。所有这些设计特点,都是以自然中的形式、材料、结构和人与自然的有机结合为主要内容,其设计风格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与自然亲近的愿望。

五、现代设计的地域性及新生传统的风格趋向

当今文化格局发生了重大的转变,跨国文化交流在全球文化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文化工业与大众传媒人国际化进程以不可逆转的速度发展,而面对这种世界化,个性觉醒是压倒一切的需要,即对特性的需要,包括以民族文化为背景的区域设计特色的需要。人们从外来先进设计产品身上产生的高品质百生感觉,更加珍视从本民族传统内部衍生出来的东西,并有意识地表现自己的独特性,越来越有目的地发展地区性设计,追求地域特性、地方特色、民族文化。

在当前设计流派和设计风格的多元化格局中,已经体现了对地域、个性、传统风格]形式关注的倾向,芬兰设计成为世界设计中一个非常特殊的、异军突起的力量,出现了几个世界著名设计大师,如比塔皮奥、威卡拉、萨帕涅娃等。他们的设计,不仅具有国际语言特征,而且在设计风格的地域性、个性化传统与现代结合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求实践,代表了当代设计的一种风格走向。

现代设计实践表明,现代设计的地域特色、个性风格的表现是建立在对本民族、本地区传统文化的挖掘、继承与借鉴创新的基础之上的。而绝不能盲目的去追逐时兴的风格潮流,把民族符号加到设计中去,忽略了对自己传统文化的深层研究,这样,其设计风格只能步入后尘而丧失自己的个性特征,更没有地域特色,无自己传统之根,民族之根的设计,其结合是整体设计创作领域,社会的个性和独特形态遭到破坏,设计风格也将在所谓的“世界趋向”中变得单调、乏味、豪无生气。因此,对地域个性风格的尊重与传统风格的继承创新,必然会成为知识经济时代设计的又一发展潮流而受到普遍重视。

六、现代设计的“高科技”风格走向

现代设计的“高科技”风格是从祖安・克朗和苏珊・斯莱辛1978年的著作《高科技》中产生的,这个术语在设计上特指两个不同层次的内容:一是技术性的风格,强调工业技术的特征;二是高品味、高科技的高是指“高品味”,把设计对象从平民大众中抽出来成为上层人的特定所有。现代科技的进步将会极大地影响设计风格的发展,工业化时期的高科技风格把工业环境中的技术特征引入家用产品和室内空间设计,它的特点是运用精细的技术结构,非常讲究现代工业材料和工业加工技术的运用,达到具有工业化象征性的特点。

化工设计的意义和作用篇2

关键词:绿色设计;当代功能主义;以人为本;拓展;契合

中图分类号:F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6-0185-03

一、绿色设计是当代设计领域不可违背的原则

(一)绿色设计概念提出的背景

18世纪中叶的英国工业革命,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这场革命为世界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为人类的进步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在这场革命中,工业设计也应运而生,成为推动工业革命助推器。因此说,工业设计是工业革命后的产物,同时也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二百多年的工业发展在为人类创造了现代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的同时,也带来相当大的负面影响。首先,由于产品生产的需要,大大加速了资源及能源的消耗;其次,工业生产也引发了对环境的污染、生态的失衡以及诸多全球性环境问题。如:以碳经济引发的温室效应,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使人类的生存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再次,随着消费品的大量普及,新产品源源不断地推出,特别是工业设计的过度商业化,使设计成了鼓励人们无度消费的重要介质,如:“有计划的商品废止制”就是这种现象的极端产物,产品的生命周期因此而日趋缩短,这大大增加了所谓“废旧产品”的数量,特别是家电消费类商品。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工业设计师们不得不考虑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不得不考虑在拯救地球的生存中的职责和作用,“绿色设计”的理念也就随之产生了。

20世纪60年代,美国设计理论家威克多・巴巴纳克在《为真实世界而设计》一书中,强调设计工作的社会伦理价值,认为设计师应认真考虑有限地球资源的使用问题,并为保护地球的环境服务,这一理论对后来的绿色设计思想产生了直接影响。虽然当时维克多的理论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但之后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提高,人类越来越意识到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可利用资源的日趋枯竭等问题将直接影响到人类文明的繁衍,从而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首先掀起了“绿色消费”的浪潮,继而席卷全球。无氟冰箱、环保彩电等绿色产品不断涌现,广大消费者对绿色产品也越来越崇尚。到了20世纪90年代,绿色设计成为设计技术研究的热点问题。

(二)绿色设计的定义

绿色设计(Green Design)是20世纪的最后几十年中兴起的设计思潮之一,总体上属于理性主义设计理想中的一环;是当今世界的“绿色环境”命题,是关于自然、社会、与人的关系问题的思考在产品设计、生产、流通领域的表现。

绿色设计也被称为生态设计(Ecelogical Design)、环境设计(Design for Envila3nment)、环境意识设计(EnvironmentalConscious Design,ECD)等;是建立在产品周期理论上以绿色产品作为绿色设计的最终体现,即在产品及其寿命周期全过程的设计中,充分考虑产品功能、质量、开发周期和成本的同时,优化各种相关因素,着重考虑产品环境属性(可拆卸性、可回收性、可维护性、可重复利用性等),并将其作为设计目标,在满足环境目标要求的同时,保证产品应有的使用功能、使用寿命和造型等。绿色设计的基本思想旨在将环境性能作为产品的设计目标和出发点,创造出符合生态环境良性循环规律的设计系统。从更广义的角度上来理解“绿色设计”,可以将其视野扩大到全社会的绿色服务意识、绿色文化意识及整个环境系统的要求上来。

就工业设计而言,绿色设计的核心可归结为“3R”原则,即Reduce少量化,物尽其能;Reuse再利用;Recycle资源再生。不仅要减少物质和能源的消耗,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而且要使产品及零部件能够方便地分类回收并再生循环或重新利用。1994年,菲利普・斯塔克为沙巴公司设计的一台电视机,机壳采用了一种用可回收高密度纤维模压成形,其暖调的色彩,使人产生一种很自然的亲和性,该设计开创了电器绿色设计的先河(见图1)。

(三)绿色设计的特征

由绿色设计的定义可以看出,绿色设计是以绿色技术为原则所进行的产品设计与服务设计,它是针对传统设计的种种不足而提出的全新设计理念与方法。这种理念与方法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功能全程性。绿色设计将产品的生产由传统的“生产一使用”过程扩展为“生产―使用一回收处理”的过程,也就是“从摇篮到再现”的过程。这种被贯彻以新功能和价值认识的设计思想与策略便于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全面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环境问题,以及材料的循环、利用和废弃物处置等。只有对产品生命周期进行总体考量,才能进行绿色设计的整体优化。

2.环境亲和性。绿色设计有利于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设计过程中对产品环境需求的分析考虑是辨别绿色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要避免废弃物的产生,就要注意使用再造加工技术或是废弃物管理方法来协调产品设计,使零部件材料在产品达到寿命周期时,以最低的成本,最高的再生值回收、利用,从根本上解决设计与环境的矛盾问题。

3.价值创新性。绿色设计可以在不同层面上进行价值创造,概括地说可以归结为三个层面:(1)在结构与零部件设计中体现的结构技术与产品设计的层面;(2)在材料与工艺选择中体现的污染防范技术与产品设计的层面;(3)在人与环境整体关系中体现的创新技术、提高产品总体价值的层面。

(四)发展绿色设计的意义

1.绿色设计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重要战略思想,它强调人类的发展要保持公平性、持续性和共同性。当今人类面临着人口膨胀、自然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人类对地球无节制地开发利用、日常生活中制造的大量垃圾,给自身生存环境造成极大的危机。面对这样的现实,人们开始意识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中国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创造业大国的文化创意产业策略,正是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之一。正如本文所述,绿色设计是当代设计领域不可违背的原则,它从设计的根源上引导生产向可持续、无害化的方向发展,成为解决环境与发展的平衡点。

2.绿色设计引领绿色消费。绿色消费理念的产生,是对传统模式深刻反思后的创新,也是人类经过理性选择和道德自律的结果。绿色消费理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调查显示,中国71.3%的消费者认为,发展环保产业、开发绿色产

品对改善中国环境大有好处;53.8%的消费者愿意购买如绿色食品、绿色建材和绿色家电等绿色产品……。

由绿色设计引导形成的绿色消费理念,是有利于人类生活向良好的环境发展的一种消费理念,因而呈现出强有力的发展趋势。这也为绿色设计成为当代设计领域重要思想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功能主义对绿色设计的拓展

(一)当代功能主义

功能主义设计思想形成于20世纪,是设计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设计思想。早在18世纪时,功能主义作为一个哲学名词就已出现。随着工业革命带来的设计史上的巨大变革,功能主义也随之被赋予新的意义。作为现代主义设计的核心理念,功能主义要求设计要注重产品的功能性与实用性,简而言之就是功能至上。虽然这种思想在当时来说具有跨时代的意义,但是过于理性化的设计却存在着一定的弊病:设计忽视了产品的审美性,也就忽视了人对产品的情感因素;过于单调的设计使人的情绪得不到释放,越来越多的心理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因此到了当代,设计的功能主义又有了新的发展,更为强调“以人为本”的功能性理念。这种理念使“人性化”成为产品设计的焦点,将“人”放在了产品设计的第一位,强调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产品是为人而设计,设计应满足人的需求。进入21世纪,人们的要求已不再是单一的层面,人们更需要人性的关怀。产品设计是与生活紧密相联系的,只有从感性的、生理的到关心心理需求的设计,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正如马斯洛所说,人的需求是一个从生理需求不断上升到尊重的需求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的过程。满足功能只是最基本的需求(见图2)。

(二)当代功能主义设计目前存在的误区

当代功能主义设计的核心可以简言之“以人为本”。但这里所指的人并不仅仅只是一个个体,更是一个集合。确切地讲,这个集合包括“社会”、“环境”、“人”等诸多因素。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可以看到在以往的产品设计中,由于过分强调设计所针对的个体,却也忽略了人的宏观概念乃至社会和环境因素,从而导致诸如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种种问题的出现。因此产品的设计应该是在满足人(个体)的需求(包括功能性、安全性、舒适性、经济性、审美性等等)的同时,还能更好地协调各个因素问的关系。这也许正是目前功能主义设计容易进入的一个误区。比方说现在有很多产品,虽然在功能性、美学性上实现了设计的目标,却在生产或使用的过程中对环境和生态造成了破坏,对于这样的产品我们又怎能将它算作是当代功能主义真正意义上的产物呢?

(三)绿色设计的理念与当代功能主义思维的有机结合

1.将绿色设计的理念融入当代功能主义思维。产品设计中的“绿色”理念涵盖的内容十分广阔。其不仅要利用绿色技术解决好产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还要解决好人与产品、产品与社会环境、人与环境(自然和社会)的关系,真正实现“人―机―环境”的协调发展。随着绿色设计思维的不断深化扩展。人们逐步意识到绿色设计不仅仅是针对产品结构的易拆卸性:清洁的生产过程以及废弃后回收的优化设计,而是应该从根本上利用设计引导消费者向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发展。就此而言,工业设计师们显现出较其他专业所独有的优势,这种优势通过产品对使用者“消费行为”、“使用行为”及“态度”的影响表现出来。因而,将绿色设计理念融入到当代功能主义的思维中,作为对当代功能主义的思维的补充,将当代功能主义设计的概念进行拓展。通过对产品“以人为本”的设计研究来引导绿色消费,引导消费者转向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

2.绿色设计理念与当代功能主义思维的契合点。虽然将绿色设计理念融入到当代功能主义思维是对当代功能主义思维引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拓展,但有时两者在产品设计中融合时会产生矛盾。那么为了消除这种矛盾,我们就应该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契合点,使产品在以人为本和绿色保护之间获得最佳的平衡点。如何消除这种矛盾呢?首先设计师应在产品设计之前深入研究目标群体的需求层次;然后在以人为本设计的同时进行产品的环境兼容性分析,并在不影响产品使用寿命的前提下,通过对产品造型的适当简化、材料的合理选择以及是否循环、组合设计的巧妙运用,使产品在以人为本和环保之间获得最佳的平衡点。此外,设计师也有责任通过设计不断向人们展示绿色设计本身就是一种美,引导人们正确的消费,从而间接促进以人为本产品的环境协调性。1996年,威利姆・比尔・斯登夫和顿・晗・维克共同开发的一种用于办公的座椅,以人的足、膝、腰三个部位为轴心,配合入的坐姿的变换,设置了手动调节装置,以便随时调节座椅的形态,使之增加座面和靠背对人体的合理、有效的支撑点,采用具有弹性、透气性和触感均良好的织物绷面,使人感到舒适。座椅靠背和框架采用强化聚酯,扶手和椅子的腿、支架等部分采用高强度特制铝合金制作,不仅结实耐用,方便组装、拆卸和维修,而且节省资源,有利于回收,不但对人是一种关怀,对环境也体现了深切的关注,实现了当代功能主义与绿色设计统一。这也将成为功能主义在新时代的新的发展趋势(见图3)。

三、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绿色设计理论不断成熟,特别是将其与当代功能主义思维的有机结合,使设计能够为人们提供更为宜人的产品,这不仅让消费者受益,同时也能促进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这种可持续不仅是资源、环境的可持续,还应该是包含人类情感世界的可持续。设计被视为一种兼具理想主义色彩与强烈社会责任的工作。因此,当代设计应该是具有一定伦理道德观念的行为,不是只满足某个人或一小部分人的需求就可以了,而是要符合大部分人群的心理需求甚至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将绿色设计的理念融入到当代功能主义思维,寻求到一个两者间的最佳契合点,从而促进产品进一步满足人类更深层次的需求,体现出设计的伦理道德观念。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可以把绿色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促进绿色设计与当代功能主义的融合,真正实现“人―机―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许 平.潘玉林.现代十大设计理念――绿色设计[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

[2]杨明朗.蔡克中.工业设计未来之路――绿色设计[J].包装工程2001,(3).

[3]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4]裘 成.韩春明.通过工业设计看绿色设计[J].科技经济市场,2007,(1).

[5]蔡克中.余伟伟.基于环境意识的人性化产品设计[J].包装工程2006,(6).

[6]黄志斌.刘志峰.当代生态哲学及绿色设计方法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

[7]朱庚华.耿勇.工业生态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8]任工昌.高晋.王平,以人性化为导向构建绿色设计战略体系叨,包装工程,2009,(1),

[9]柳冠中.设计文化论[M].哈尔滨:黑龙江科技出版社,1999.

[10]丁玉兰.人机工程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11]杨保健.杨明忠.绿色设计在工业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c].会议2007国际工业设计研讨会暨第12届全国工业设计学术年会2007国际工业设计研讨会暨第12届全国工业设计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07.

[12]孙志伟.工业设计中的“绿色设计”[J].装备制造技术,2009,(7).

化工设计的意义和作用篇3

[关键词]戴维・乔纳森;教育技术;教学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3-0005-05

一、戴维・乔纳森其人

戴维・乔纳森,国际教学系统设计领域著名学者,现为美国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杰出教授,信息科学与学习技术系问题解决研究中心主任。乔纳森博士曾在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科罗拉多大学、北卡罗纳大学等大学任教,还曾先后在新家坡南洋理工大学、挪威卑尔根大学、奥地利格拉茨大学信息处理研究所、荷兰吐温特大学、以及英格兰赫瑞瓦特大学(Heriot-Watt University)计算机支持学习研究所等世界上多所大学或国际研究机构任教或访问。他还曾在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美国教育研究协会学习与教学部、美国培训与开发协会、基于计算机的教学系统开发委员会等多家专业协会和研究机构任职。

乔纳森博士研究领域非常广泛,涉及视觉文化、认知风格、教学设计、基于计算机的学习、超媒体、建构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以及认知工具等。当前研究主要关注问题解决、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学习中认知工具的开发、认知建模与认知任务分析等领域,并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到目前为止,乔纳森博士发表了160多篇论文,32本著作,参与编写著作章节56篇。有影响的专著有:《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1996,2004)、《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2000)、《学会用技术解决问题:一个建构主义者的观点》(2003)、《学会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指南》(2004)、《用技术建模》(2006)、《学习解决复杂的科学问题》(2007)、《通过技术进行有意义学习》(2008)等。

乔纳森博士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国际学术交流等方面贡献卓著,曾获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特殊贡献奖”(1992,with Tom Duffy)、“终身成就奖”(2004)、“杰出服务奖(Distinguished ServiceAward)”(2006)等奖项,以及美国教育研究协会教育专业部“杰出著作奖”(2007)等多个奖项。论文和著作曾获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教学开发部“教学开发杰出著作奖”(1997、1998)、教育传播基金会“James w・Brown出版奖”(1994、1997)以及教师教育部“杰出著作奖”(2005)等。

二、戴维・乔纳森学术思想与实践

在20世纪90年代,学习领域的理论发展经历了一次科学的革命,引发了教学系统设计领域的重大转型。乔纳森就是这场变革的代表者和引领者之一。他提出的教学系统范式转变观点、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理论和相关的研究实践在国际教学系统设计领域享有盛名,被认为是继加涅(RobertM.Gagne)、梅瑞尔(David Merrill)之后美国教育技术学领域的第三代领军人物。

1 教学系统设计的新范型――乔纳森的教育技术思想

乔纳森主要的学术研究领域是教学系统设计,但是我们很难仅将他称之为教育技术专家。纵观乔纳森的学术文章和著作,不难发现他的研究领域范围非常广泛,既包括理论探究,也包括技术开发实践;既涉及微观的基础认知活动研究,也涉及宏观的教育变革研究。他自己也认为教育技术、认知科学、学习科学等均属于他的研究领域,哪个领域都不能排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乔纳森的学术思想体系。

(1)有意义学习和问题解决――乔纳森学术研究和实践的学习观

在乔纳森诸多的学术研究和实践中,“绝大多数工作都是围绕一个潜在的目标――在我力所能及的任何地方尝试去改变学习文化”。作为一位忠实的建构主义者,乔纳森的工作大都是以“有意义学习”和“问题解决”为核心而展开的。

在历史上,由于认识论、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的不同,描述学习的理论有100多种:学习被看作是大脑的生化活动、是相对持久的行为变化、是信息加工、是记忆与回忆;学习是知识建构、是概念的变化、是境脉的变化、是活动、是社会协商、是混沌……乔纳森从客观主义与建构主义视角对学习认识进行了分类,在总结梳理、列举分析各种学习理论的基础上,他提出了自己对学习的理解:学习是需要意志的、有意图的、积极的、自觉的、建构的实践,是意图――行动――反思的活动(如图1)。其中,意图是区分人和动物学习的根本,是一个真正的标准,是所有行为主义者都不能解释的问题!通过对日常学习活动和学校学习进行观察分析,乔纳森认为,只有当学习者制定意义时,有意义学习才能发生。有意义学习具有五种属性:有意图的(反思的/自律的)、主动的(操作的/关注的)、建构的(明晰的/反思的)、合作的(会话的/协作的)、真实的(复杂的/境脉的)。这五种属性彼此关联、相互作用、相互依赖(见图2)。

乔纳森认为,教育的未来应该将焦点放在有意义的学习上,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让学生学会怎样推理、决策和解决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复杂问题。“当人们在场景中解决问题时,他们在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因为参与问题解决的学习者往往会以主动的、建构的、合作的、真实的、有意图的方式开展学习活动。为了更有效的促进有意义学习,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问题解决成为乔纳森近些年来研究的核心内容。

乔纳森认为,在日常生活和专业领域中,人们每天都要解决很多问题。而传统的问题解决理论――用一个模型解决所有的问题――很难支持各种类型问题解决。他根据问题的结构性维度,在良构问题到非良构问题的连续统一之间区分了十一种问题类型,依次为逻辑问题、算法问题、故事问题、规则应用问题、决策问题、故障排除问题、诊断解决问题、技巧/策略问题、案例/系统分析问题、设计问题、两难问题、概括等。他认为“如果教学技术专家能阐释清楚每种问题的性质、问题表征、以及在解决各种问题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认知和情感过程,那么我们也就可以明确哪些个体差异因素可能与这些过程相互关联,也就可以为支持各种问题类型解决的学习构建教学设计方法”。因而,在对问题进行分类的基础上,乔纳森还对每种问题的特点和认知活动进行分析、创建心智模型。此外,他还对问题解决的关键认知技能进行了研究,目前,他认为,在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要有三种关键的认知技能:类比推理、因果推理以及讨论。

(2) “用技术学习”――乔纳森的技术观

以“媒体人”起家的乔纳森对媒体技术有着浓厚的兴趣,也一直从事着与技术相关的实践和研究工作。从电视、音视

频技术、计算机、多媒体到互联网技术,在多年的媒体技术应用和教学工作实践中,乔纳森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技术观。

在乔纳森看来,技术不仅仅是硬件,还包括促进学习的任何一种方法,以及促使学习者参与所作的设计与环境。源于其拥有认知科学的知识背景,他特别强调支持认知活动的思维技术的研究,尤其是认知工具的研究。他认为“认知工具是指触发学习者思考并辅助特定认知过程的计算机工具。”常用的认知工具有语义组织工具(数据库、语义网络)、动态建模工具(专家系统、概念图、系统建模工具、微世界)、信息解释工具(视觉化工具)、超媒体以及交流对话工具等”。

关于学习与技术的关系,教育技术界的许多学者都做过论述。乔纳森认为,在传统教学中,技术往往被用作是知识传递的工具。人们通过与技术交互,从技术中接受信息并且尝试去理解这些信息。技术作为信息的载体和学生的导师,学习者是“从技术中学习”。这种技术传递教学信息的观念是错误的。技术不应该被用做被动的学习者运输和传递设计者信息的工具,而应该作为学习者学习的工具,让学生参与有意义的学习,即“用技术学习”。因为当学习者作为被动接受存储技术所传递的那些需要处理的信息的“容器”时,他们并没有进行有意义的学习,而当学生把技术作为开发和分享自己的“食物”的工具时,他们在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在问题解决活动中,技术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技术作为认知工具,帮助学习者表征、建构自己的世界观和理论;技术作为社会中介支持在对话和交流中学习;技术作为学习的伙伴,与学习者一起分担共同的认知任务,支持在反思中学习。此外,技术可以帮助学习者搜索信息,进行信息查询;可以作为知识表征的工具对学习任务和问题空间进行建模;可以作为建模工具和交流工具支持决策。这些对技术的理解为其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的技术设计提供了观念和方向上的指引。

(3)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乔纳森的教学设计思想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知识的建构”,学习是“意义的社会协商”,强调学习的真实性、情境性、复杂性。基于此种学习隐喻,乔纳森认为,要促进学习者有意义的学习,特别是有目的的知识建构,应该给学习者创建适当的学习环境,走向建构主义指导下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主要工作就是设计学习环境,让学习者在真实境脉中进行有意义学习,实现个体和群体知识的建构。1999年乔纳森提出了活动理论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框架,并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地对其进行精细化和体系化研究,尤其在技术支持的知识表征、思维技术、认知工具、概念转变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逐渐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学习环境设计理论体系。

在乔纳森的教学设计观中,学习活动分析是整个教学设计活动的基点,活动理论作为学习活动分析和学习环境设计的基本框架。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模型包括六个要素:(1)问题/项目空间:即选择一个问题做为学习焦点。(2)相关案例:提供相关的案例或工作范例以启动基于案例的推理、提高弹性认知。(3)信息资源:即提供学习者能够及时获得的可供选择的信息。(4)认知工具,促使学习者参与并辅助特定认知过程的计算机工具,包括问题/任务表征工具、知识建模工具、操作支持工具和信息收集工具。(5)对话和协作工具,即提供对话交流工具,支持对话共同体、学习者共同体和知识建构共同体。(6)社会/境脉支持,即为学习环境提供物理的、组织的、社会文化的或境脉的支持。六个要素相互关联,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问题是整个学习环境设计的焦点和核心,其他五个要素的设计都要围绕着问题进行。

2 学科建设――戴维・乔纳森的教育技术实践

实践是理论研究的源头活水,戴维・乔纳森在教学设计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来源于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的双向互动。他所做的实践工作绝大多数是关于教学设计方面的。在1990年,建构主义认识论逐渐得到广泛支持,但却很少在学校和课堂中进行实践,因为很难确定支撑建构主义的理论原则。为了促进学校教学实践的变革,乔纳森在理论上提倡建构主义引导教学系统的变革的同时,还在实践层面不断进行技术设计开发、开展各种实证性研究。诸如研究和设计了多种认知与建模工具以支持学习者的认知建构过程;开展专家系统、案例库、微世界等在教学中具体应用方式的实证研究;设计开发真实、具体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案例等。这些工作使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模型逐渐精细化、体系化,其可操作性和对实践的指导性不断得到增强。这些教育实践的实证性研究同时也证实了建构主义信念的有效性,从而推动了建构主义思想在学校教育乃至非正式教育中的传播和推广,促进了教学设计领域的实践转型。

此外,乔纳森在教育技术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所工作过的大学中,他负责设计和修正了多所学校的硕士、博士学位课程和人才培养计划等项目。并且为硕士、博士研究生开设了许多课程,开发了相关的课程材料。其中,由乔纳森主编的《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1996年第1版,2004年第2版) “这是第一本系统总结教育技术前人研究的著作,这个领域渴望和等待了许多年”。可以说这是教育技术学领域的一本巨著,成为教育技术学领域研究生和从业者的必读书目。

三、戴维・乔纳森学术思想评介

1 乔纳森学术思想的重构和解读

作为人物思想研究,对其学术生涯以及其理论体系孕育与发展的领域境脉进行考察,进而对其理论和实践研究进行解读和重构是非常必要的,从中可以更加深刻的理解其思想的内涵。

乔纳森的学术生涯和生活经历非常丰富,跨越了多个学科和专业。大学学习工商管理专业,校园兼职“媒体人”的体验让他对媒体技术产生了兴趣,并且确定这就是他所追求的东西。工作后不久他就重返学校,攻读初等教育“教育媒体”专业硕士学位课程,进行教育媒体与技术方面的学习。1976年,他获得了Temple大学教育技术和教育心理学专业教育学博士学位。随后在北卡洛琳娜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专修计算机科学、统计学和哲学。在攻读博士期间,乔纳森几乎修完了所能学到的所有学习心理学方面的课程。从那时起,他就开始研究技术在知识表征中的作用,并成为他一生的研究主题之一。这些丰富的学习经历与实践工作为其以后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宽广而坚实的基础――乔纳森的研究跨越了教育技术、认知科学和学习科学领域,使得他在教学系统转型期间能够成为教育技术领域的领潮者。

20世纪90年代初,学习理论领域发生了深刻变革。学习的建构主义观、情境观、社会文化观的兴起引发了教学系统设计领域的转型。乔纳森率先从认识论视角对教学设计范式转变进行了哲学反思,提出了教学设计哲学范式应该从客观主义走向建构主义。他提出应该研究支持建构主义学习观念的教学设计模式。1999年,他提出了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框架,并对其组成要素进行了深入研究。

在阅读其文章、著作的过程中,不难发现“超文本”、“建构主义”、“有意义学习”、“问题解决”、“心智模型”、“认知工具”、“建模”、“学习环境设计”是其学术研究和实践工作中的高频关键词。在分析其学术研究和实践工作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建构主义为乔纳森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认识论和哲学基础。有意义学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乔纳森所有工作的目标。问题解决作为最有效的有意义学习方式,是其理论和实践工作的核心。创设基于问题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是实现其教育理想的有效手段。心智模型、认知工具、建模的研究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和建构主义教学实践提供了技术和方法支持。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学习者可以充分发挥其主体能动作用,借助建模和认知工具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通过深度思考,实现概念转变,达到有意义的学习(关系结构图见图3)。

2 乔纳森的学术贡献与启示

乔纳森的研究横跨教育技术、学习科学等几个不同的学科与领域,且在这些学科与领域中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对包括教育技术学在内的学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也给予我们诸多的思考和启发。

(1)乔纳森引领了教学系统设计研究的转型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建构主义思潮、情境认知与社会文化理论研究的兴起,学习理论发生了深刻的科学革命。学习领域的深刻变革也促发了教学系统设计领域的巨大转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与开发成为教学系统领域新的研究方向。

1990年,乔纳森率先指出教学系统设计领域要发生一场革命。1991年,乔纳森在《教育技术研究与开发》(ETR&D)杂志上发表文章“客观主义与建构主义:我们需要新的范式吗?”,从认识论视角对教学设计范式转变进行了哲学反思,认为教学系统设计哲学范式应该从客观主义走向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应该由教学系统设计转向学习环境设计。“就在那个时期,我们这个领域走向了一个新的、不同的方向,这对教学技术来说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分水岭。”1990年代中期,针对梅瑞尔等人提出的应该将教学设计建立在科学基石之上、坚持教学设计专业化发展路线的观点,乔纳森发表了《教学设计理论中的确定性、决定论和可预测性:来自科学的教训》一文,批评了以实证客观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教学设计模型,并对有关学习情境的特定假设提出质疑。乔纳森等人认为教学设计领域应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建议运用解释学、模糊逻辑和混沌理论作为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并依据这些理论的启迪在教学设计层面上做出一些创新性的努力,进一步明确了教学设计的未来走向。近20年来,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问题以及研究方法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站在教育技术峰顶”的乔纳森就是这场变革的引领者和推动者之一。

(2)乔纳森促进了教学设计与学习科学的融合

乔纳森的主要研究领域在教学设计领域,他认为教育技术领域“一直是一个技术驱动的领域而不是学习驱动的领域。……但是,如果我们以分析技术而不是分析学习为出发点,那么我们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教学设计的重心应该放在对学习过程的支持上。所以,他不仅在宏观上从哲学、认识论层次论述和引领了教学系统设计的转型,而且,还在微观层次上从学习科学视角对知识建构和心智模型进行了研究,使得建构主义思想得以在教学实践中实现和推广。

学习科学与教学系统设计是两个非常相关的领域,在应用技术促进人的高级学习方面有着共同的研究旨趣。乔纳森认为“教学设计与学习科学是设计教学的两个不同的方面。教学系统技术源自行为主义的传统,关注教学传播。其基本假设是:如果你能够更有效的传递教学,那么学生就会学得更多。学习科学更多地关注交互,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一个主动的参与者,而非仅仅是呈现知识的解释者。”乔纳森认为“在建构主义方面,我的主要工作是推动了教学系统技术向学习科学的方向发展。”其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模型的突出特点就是对微观知识建构过程的关注,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技术支持。而且,其对认知过程和认知技能的研究在某些程度上已经超越了教学设计的研究范畴,而更加趋向于学习科学的研究领域。

(3)乔纳森为教育技术学青年学子树立了榜样

作为教学系统设计新一代的领军人物,乔纳森引领了20世纪90年代教学系统技术的转型。在文献研读以及与乔纳森交流过程中,我们发现他是一位充满激情、充满好奇心的学者,也是一位对目标理想执著追求的“攀登者”。虽然他涉足领域非常广泛,但是多年来一直围绕“问题解决”进行研究和实践。从他的教育背景和学术生涯中,我们不难看出,乔纳森之所以取得了如此重大的成就,一个重要根源就在于其深厚的多学科背景、宽广的多学科交叉研究的视野和宽阔而包容的多元化研究路线。他的商务管理学士、基础教育研究的教育学硕士、教育媒体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的教育学博士学位,以及和后来从事的计算机科学、统计学和哲学的博士后研究,对于他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宽广而坚实的基础。此外,强烈的问题意识、满怀激情的探究问题、对教育技术学学习变革与教学矢志不渝的追求以及开放的心态都是其能够取得如此成就所不可或缺的。

教育技术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与认知科学、学习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诸多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于我国教育技术学青年学子而言,乔纳森的学术生涯和学术成果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在学习和研究实践中,我们应当以更加宽广的学术胸怀、广阔的学术视野和扎实的相关学科学术基础,深入到的学习和教学情境与现场之中,开展教育技术学的学习和研究。唯有如此,教育技术学对人类学习和教育教学的价值才能得以体现,教育技术学的学术地位才能够得到认可,教育技术学应有的学术尊严才能得以维护。

四 结语

乔纳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系统设计、学习环境、有意义学习和用技术解决问题。他虽然涉猎教育技术、认知科学、学习科学等领域,但是,他仍然可以说是一位教育技术学家,其研究的关注点代表着教育技术学学术共同体的研究取向,代表着教育技术学领域的前沿与方向。

化工设计的意义和作用篇4

关键词:回型纹;符号;产品设计

回型纹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文化之一,极具代表性,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回纹纹样之所以留存至今,主要是在其简洁凝练的构成形式背后有着更加深层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这种文化底蕴与中国人的天地生成观念相一致。在这种文化底蕴的基础上衍生出设计思维,对传统纹样的挖掘与创新研究同时加入现代设计元素,赋予产品新的现代意义,设计出富有民族特色且有生命力的作品。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审美需求不断改变,对产品的需求不只停留在功能上的满足,而更注重精神层面的感受,追求形态的美感和文化的意义。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古典文化元素产生兴趣,但中国传统纹样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还大多停留在表面,多为装饰性,没有深究其文化意义给产品设计带来的创新,与产品设计没有很好地融合。

1.2 课题研究目的

从回型纹入手,是因为回纹在中国传统纹样发展中历史悠久,自成体系,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视觉冲击,形式变换多种多样。以产品符号学的角度,将传统回纹图案拆解重塑,多维化设计创新,突破传统纹样的局限性,希望可以将中国传统回型纹元素与现代造型相融合,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给产品设计注入新的生命。

1.3 课题研究意义

中国传统纹样回型纹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纹样之一,不仅仅在中国,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着独特的符号魅力,成为当今社会中不可缺失的符号。越来越多的产品注重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提炼升华。

2 传统“回纹”的符号内涵

符号是具有意义的,意义也总是以符号的形式来表现的。符号的建构作用就是在知觉符号与其意义之间建立联系,并把这种联系呈现在我们的意识之中。其本质是主观意识形态与客观存在对象之间的一个中介,表示一个具体的意义。回型纹是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之一,表达了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九九归一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精髓。设计者是符号的编辑者,是信息的传达者,而使用者是符号的解释着,是信息的接受者。所以设计者将符号所要表达的信息通过产品来传递给使用者,意味着产品被符号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回纹纹路样式中的单纯与简洁、规整与秩序,构成了回纹独特的外部轮廓。其单纯与简洁的造型方法决定了回纹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规整与秩序的轮廓框架加强了纹样的视觉张力。

3 “回纹”符号在文创产品中的应用实践―竹迹系列产品设计

“竹迹”系列产品设计从中国传统的“回”形符号元素入手,以竹之痕迹为设计思想,将中国传统的竹木工艺与现代产品设计相结合,设计中含有竹编工艺、榫卯结构和陶瓷艺术,很大程度体现了现代设计与传统的工艺的融合与发展。

3.1 “回纹”符号传统形式美

回纹艺术符号经过时间和人文的不断改变升华,完成了一个意向化的过程,这种过程实则为一种从回纹本身到一种特殊情感的升华。

运用现代设计方法、理念对传统元素进行提炼与升华,使其融入现代造型设计。木质框架的形态以回形符号为雏形,获得“通用模K”的元素,即回纹符号中简洁明朗的转折

合理运用通用模块不但没有违背符号本身深远绵长的特点,还能使得整体造型拥有迂回绵延、不紧不慢的节奏感,与现代设计所追求的形式美不谋而合。做到取其形――“形”似,更要做到传其神――“神”似,通过产品的整体意象来使人们产生情感共鸣,达到赋予设计长久生命力的目的。

3.2 “回纹”符号平面到立体的呈现

回纹从远古时期沿用至今,经历了时间的洗礼,变换出各种不同的形式。竹迹系列设计不拘于传统回纹平面的束缚,将回纹线条立体化,体现空间的扩张感和线条的空间趣味性,与三维空间完美的融合在一起,符合现代的审美需求。既起到对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的作用,又能够赋予产品现代意义,在传统与创新中找到平衡点。

3.3 “回纹”符号开放性的结构设计

竹迹系列产品设计将“回”形符号进行空间的延伸和扭曲,结构的开放性让用户拥有了更多的空间,也是产品与使用者之间形成了无形的互动,颠覆了以往对传统纹样的设计。

桌椅部分主要分为分为竹编内芯和木质框架,内芯以木板制成基础的支架,在支架上用竹篾固定出井字形纹路,用竹篾进行不规则的穿插和编织。木框架圆角衔接部分采用榫卯结构,更加扎实灵活,在功能和结构上都与整体设计理念相呼应。

4 小结

回纹是传统文化瑰宝,是先人智慧的结晶,是我们设计创作的不竭源泉。民族文化的发展与创新都是建立在对传统文明的继承这一基础之上,如果没有继承发扬,也就没有所谓的创新;如果没有创新,那么继承发展也将失去其本身的意义;因此继承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只有深入的去领悟传统纹样所传达的艺术精神,把握传统造型中的蕴含的文化精髓,这样的继承才是有活力有意义的。

现代艺术设计必须把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结合,与时代相融合,在夯实传统基石的同时努力寻求“变化”之道,运用现代设计思维,把现代设计理念、大众审美倾向融入到设计中,创造出更加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和创造性的设计。

参考文献:

[1]杨艳石,阮向群.传统回纹纹样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运用[J],《包装工程》,2013(22):112-114

[2]薛青,范文龙.《包装工程》,设计符号学及其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探析[J],2007,28(4):99-101

[3]回纹简介[EB/OL]2013-02-05.http:///view/

[4]胡飞.基于群体文化学的产品语义设计程序与方法[J],2004年国际工业设计研讨会暨第九届全国工业设计学术年会论文集,2004.

[5]杨永波.传统回纹纹样及应用于现代设计的启示[J].艺术与设计论),2011(11):51.

[6]何杨,新中式家具创新设计方法.家具与室内装饰,第二期.2005

[7]胡飞!杨瑞,《设计符号与产品语意一理论!方法及应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P87

作者简介:

李敏,女,1971.10,湖北武汉;湖北工业大学工业设计学院,硕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可持续产品设计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指导性项目(编号2012G073 )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计划重点项目(D20141405)

化工设计的意义和作用篇5

近年来,环境问题已经得到了世界各国,各地区人们的高度重视和努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世界人口增加,资源问题日益严重,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土地沙漠化等问题,并没有因为人们科技能力的提升而得到进一步地遏制,反而,各项指标都在进一步恶化。

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水土流失十分。自建国以来,国家从未停止过对黄土高原、黄河的治理。但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历经几十年,虽然有一些成果,但成功恢复的范围小,且投入代价高,很难做到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恢复的平衡。

工业设计致力于为人类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而其本身也具有全球道义的任务范畴。环境问题亟待解决,破坏至今,人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且付出努力去改变,工业设计者则希望通过产品创意和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实现减少人们对环境的进一步破坏,增进生态重建工作的效率,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等,最终使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达到良性发展,使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得以实施。

1、 现代意义的生态重建

1.1生态重建的概念

生态重建是指在原始的自然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情况下,人们通过人工修复或自然恢复的方式,将已被破坏了的环境进行重建,以达到预期的环境条件。国际生态重建学会正式定义:“生态reconstruction是一个协助生态整体性的恢复与管理的过程,生态整体性包括一个在生物多样性、生态过程和结构,地区与历史范围与可持续化实践等变异性的严格范围”国际生态重建学会提出重建生态系统的特征,可大致归纳如下:

(1)重建的生态系统具有适当的群落结构,应尽可能由当地种构成。

(2)已重建生态系统必须具有本文由收集整理正常的自我维持能力,能维持种群繁育,并在现存环境状况下具有长期坚持的潜力。

(3)自然环境应适当与重建生态系统种群的持续繁衍,是为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发展所必需的。

(4)已重建生态系统具有足够的适应力,耐受当地环境中发生的正常周期性压力时间或因偶然干扰时间而波动。

以上特点,指明了生态重建所要达到的预期状况,为生态重建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具有指导作用。[1]

1.2生态重建所涉及的工作

在研究生态恢复这一课题的过程中,笔者建立了简单的模型,认为人是已经被破坏了的环境的作用主体,而环境这一客体又会直接影响作为主体的人的生存和发展。也发现,模型中的各个系统,想要正常运作,甚至达到良性循环,除了要有良好的组织框架,也不能忽视各个小的细节,只有各个环节都正常运作,才能保证达到好的效果。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兴修水利、控制放牧、修筑梯田、植树造林、绿地保养是这一系统中的五大活动,要想做好生态重建工作,必须保证这几个部分的工作科学有序地进行。同时,连接各个小系统之间的保障工作也很关键,比如,做为实施所有这些工程的人,多为当地居民,他们需要有足够的生活保障,因为,在西北地区农村,经济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重建工作是否能顺利进行。

2、工业设计作用的实现

2.1工业设计的概念

2006年国际工业设计协会理事会(icsid)给工业设计作了如下的定义:设计是一种创造活动,其目的是确立产品多向度的品质、过程、服务及其整个生命周期系统,因此,设计是科技人性化创新的核心因素,也是文化与经济交流至关重要的因素。工业设计专注于解决人与社会,人与产品之间的矛盾,甚至是人与自然间的矛盾。

2.2工业设计的作用和实现方式

对于现代设计,包括了“以机器为本”“以人为本”“以自然为本”的设计价值体系,这三者之间都由社会背景和生产需要决定,有着较为明显的时代性和继承性。[2]在工业设计史中,人们逐渐发掘出了其所具有的社会价值。工业设计协会理事会(icsid)在给出工业设计定义时,也概括了他的任务至少包括:

(1)增强全球可持续化发展和对环境的保护(全球道义)

(2)赋予人类社会整体,个人与集体的利益与自由

(3)决定用户,生产者和市场领导者(社会道义)

(4)不论世界如何全球化,支援文化多样性(文化道义)

(5)赋予产品、服务和系统与其特性在形式(符号的、语义学)的表达并与它们的内涵相协调(审美的、美学)一致。[3]

在以上所阐述的工业设计任务中,以全球道义为己任,具体体现在增强全球可持续化发展和对环境的保护方面,这对于从工业设计的角度对生态恢复做出贡献具有积极的提示意义。产品是设计最终的落脚点,但工业设计者不可局限,需要努力进行学科思维的交融,因为这样可以促进更多的创新。工业设计学科或行业拥有系统的创新理论,虽然最终落脚在产品上,但是其创新思维方法可以与其他学科进行交融,甚至指导其进行生产活动。

3、工业设计在生态重建工作中发挥作用

3.1工业设计在环境问题中的探索.在思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设计者通过不同方式的探索,做出了有意义的设计。针对生态恢复的设计,可以从恢复生态本身出发,利用现代科技和更有效的方式,辅助人工进行重建活动。比如曾有来自瑞典umeå university大学的工业者 anna-karin bergkvist创意出一款四足、全地形的植树机器人。该植树机器人每次可以装载320颗树苗,完全自主地浇水植树。这样设计出来的机械直接作用于自然,相当于智能化的机器人,替代了人工,能为人们提供极大的便利。但并非工业设计者都需要设计出这样或那样的机器人,如果没有技术支撑,做出的设计纯属外观设计,对于实际工作是没有价值的。意大利设计师hyperlink gaberiele piamanti设计的“bliodomestico”太阳能淡水蒸馏器,用简单的设计帮助发展中国家人民从海水或咸水中提取安全无菌的饮用水。这一设计是设计师本人通过对非洲某些热带国家的实地调查,发现当地其实并非缺水,而是有大量的海水或者不洁净的水。设计师设计出的淡水蒸馏器,人们操作十分方便,满足了当地人基本的生活用水需求。[4]

这种根据实际情况,不产生附加污染和高额经济代价,并且解决环境中人的实际生活需求的设计,间接满足了自然本身的需求,符合“以自然为本”的理念,同样也是一种对环境的贡献,设计者需要有这样的思路。

3.2黄土高原地区生态重建现状

一般认为,黄土高原地区属于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地表植被缺乏,水土流失严重,雨水冲刷导致地表沟壑纵横。针对这一情况,国家曾成立了“西北水土保持生物土壤研究所”,将水土保持工作作为中心任务和主要发展方向。在整个治理过程中,国家主要采用的是工程类的方法进行治理,以“因地制宜”为主要思想,建立适合于各区域的治理与开发模式,如陕北安塞试区建立的丘陵沟壑区纸坊沟“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实体模型、陕西长武试区建立的高原沟壑区沟坡高效开发模型、宁夏固原试区创建的“上黄经验”等等。[5]黄土高原地区生态恢复的工作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资源利用、植树造林、土壤改良等等。在植被恢复中,国家通过投入科研力量,对当时当地的自然条件进行评估,恢复原有生态系统中的植被或者引进能够适应其条件的新物种,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后期比如林地保护等工作较难维持,最终导致生态恢复效果很差。还有其他牵涉到诸多细节问题的工作,必须通过深入细致的研究,对这些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才能保证投入的劳动不被浪费,生态得到真正的重建。

3.3 积极寻找有意义的设计点

设计师拥有环保的态度,需要作出各种积极有效的设计尝试。选择以黄土高原地区生态重建为目标,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进行思考:一、调查人对环境的破坏方式,以减少进一步破坏为目标;二、针对某一个具体的方面进行设计;三、把目标定为对现有资源更有效地利用。而设计者的关注点可以很多。前文提到的植树造林机器人,是把目光聚焦在植树造林活动中,我们也可以在兴修水利、控制放牧、修筑梯田、绿地保养等各个方面寻找自己的设计点。再比如,保证人的生活状况也很重要,也是很好的关注点。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设计过程中还需要考虑设计的本土化和效益最大化,比如工程机械的设计需要考虑当地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还有居民生活用品的设计需要考虑能对生态重建起到作用,而不能“跑题”。

对于这些设计点,笔者同样举出例子,探讨水资源如何有效利用的解决方案:水对于黄土高原有着特殊的额意义,可想而知,如果生态恢复区居民连基本的生活用水都难以保障,又怎能保障生态恢复的正常进行,所以水资源的利用成为重要课题。笔者以解决当地居民生活用水和兼顾农业用水为设计目标,通过分析该地区气候条件分析得出,黄土高原地区并非真正缺乏降水,只是雨水会集中在每年的7-9月。所以,如果能整合现如今国际上已有的雨水收集技术,空气集水技术和水循环农业系统,在满足解决问题的条件下,尽量控制成本,对于该生态系统中的人这一环节是十分有意义的,对于生态重建工作来说是一种有力的支持。再比如对于国家支持建设的试验区,可以从工业设计的角度,进行更合理,更人性化的设计探索,使科技与人,与自然有更加和谐的相处方式,将力量发挥到最大,等等。

黄土高原的生态重建工作是一个典型的范例,而重建工作在世界各个地区的发展各有不同,但将工业设计思维投入其中却有着同样巨大的潜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工业设计者将会在这一环节发挥重要的作用。

4、结语

化工设计的意义和作用篇6

中图分类号:J503 文献标识码:A

曾经盛极一时的“艺术与手工艺运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便已颓败。然而,该运动的影响却一直存留于后世手工艺人的作品中。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英国“科茨沃德学派”(Cotswold School)以及四、五十年代的美国“木工艺运动”(Woodcraft Movement)陆续登场以后,“手工艺复兴运动”也在延续着“艺术与手工艺运动”的余脉。所谓“手工艺复兴运动”(Craft Revival Movement),一般是指从20世纪70年代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在英美两国出现的一场艺术与设计运动,其目的是发扬传统手工艺之精髓、并使之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当时的社会生产出现了由批量化到小规模、多样化转变的趋势,并且随着中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与大众文化的全面兴起,多元化成为了当代设计发展的基本趋势,而传统手工艺的复兴则成了多样化的选择之一。此外,手工艺也迎合了人们回归自然、重拾人性的内心需要。这些都促成了“手工艺复兴运动”的产生。

“手工艺复兴运动”主要局限于家具手工艺领域,美国的家具设计师温戴尔•卡索是该运动中极为重要的设计师,他是美国“手工艺复兴运动”的领导者,又被誉为“美国艺术家具运动之父”。温戴尔•卡索挑战了传统的家具概念,以雕塑化的手法进行家具创作,将家具设计提升到艺术的层面,重构了“家具制造的艺术传统”,其思想可以追溯到艺术与手工艺运动时期的约翰•拉斯金、威廉•莫里斯等前辈。

一、温戴尔•卡索的生活背景

温戴尔•卡索生于1932年11月6日,童年生活在堪萨斯州的一个小镇上。1958年,他获得堪萨斯大学(University of Kansas)工业设计专业的学士学位。虽然其父亦为家具设计师,然而温戴尔•卡索对绘画、雕塑的兴趣始终胜于家具设计,于是他又继续攻读了堪萨斯大学的雕塑专业,并于1961年取得了该专业的硕士学位。毕业后他来到纽约州的罗彻斯特,在美国手工艺人学校(the School of American Craftsmen)教书,并建立一间个人工作室。同时,他还担任了罗彻斯特理工学院(the Rochester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木工艺系的系主任。1980年他在纽约州的Scottsville开设温戴尔•卡索学校,此后长期生活与工作在Scottsville。

在他长期的职业生涯中,温戴尔•卡索获得过很多荣誉,比如1994年美国手工艺博物馆发起的“美国手工艺运动的梦想”奖、1997年美国手工艺委员会颁发的金奖,他还获得过一些国家级基金会的资助,比如第凡内基金会奖。他也举办过很多场个展、参加过无数场群展,作品被世界各大博物馆收藏。

二、温戴尔•卡索的作品分期

1960年代至1970年代,温戴尔•卡索常用木材设计有机家具,作品具有强烈的雕塑感,与新艺术风格的作品有着某种类似之处(图1)。他的家具作品甚至能雕刻出衣服的褶皱感。(图2)除了木材以外,这个时期温戴尔•卡索还喜用塑料设计出球状物品,尽管生产于40年多前,那些物品如今看起来仍然新鲜、动人。

由于世界范围内石油危机的爆发,温戴尔•卡索放弃塑料材料,而更多地采用玻璃纤维作为原材料进行家具设计(图3),与意大利的波普设计有着类似之处。波普设计运动是个形式主义的设计风潮,它产生的背景与战后日益形成的西方丰裕社会、青少年消费市场、反叛立场,特别是对现代主义设计和国际主义设计的反感有密切关系,波普运动追求新颖、古怪、新奇的旨趣。受意大利波普家具运动的影响,他为Beylerian和Stendig公司设计的作品,其中Molar椅是他古怪风格的典型例子(图4、5)。

1980年代至1990年代,温戴尔•卡索开始探索在自己的作品表现后现代主义折衷风格的可能性。对现代主义设计的反叛和批评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开始。意大利“反主流设计”、英美“波普设计”等激进设计思潮就是“后现代主义”设计向“现代主义”设计理念挑战的前奏,并对当时的产品设计市场产生了巨大冲击波,使产品在形式上和功能上以更加开放和多样的姿态来面对消费市场。温戴尔•卡索作品的造型、颜色以及折衷的风格,都可见出后现代主义的某种特征(图6)。那些稚拙可爱、色彩鲜艳的物品,我们很容易联想到迈克尔•格雷夫斯(Michael Graves)与意大利孟菲斯集团的主将埃托•索特萨斯(Ettore Sottsass)的作品(图7)。温戴尔•卡索还专门设计了一件物品,名字就叫“向孟菲斯致敬”,足见他对孟菲斯的喜爱。此外,温戴尔•卡索还常常将不相干的具象物体在同一作品中同构,隐现着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超现实主义的影响(图8)。

2000年以来,温戴尔•卡索越来越倾向于使用金属材料(铜、钢铁和铝等)和其它贵重材料(图9),他对材料有着非同一般的理解。他还大量借鉴上个世纪30年代法国装饰艺术风格,比如他设计的“拱钟”,太阳光芒般的线条以及金字塔的造型,都是装饰艺术的典型语言;他设计的“魔术师桌”由三角形与长方形构成,也是装饰艺术的常见风格(图10)。虽然他的部分作品还保留着以前的抽象有机形,但这个时期他的作品还呈现出简洁、硬朗的趋向。

三、雕塑化的家具――温戴尔•卡索艺术家具的创作方式

在家具设计方面,如果说约翰•麦克皮斯代表着“工艺材料派”,弗雷德•巴尔代表着“技术时尚派”,那么温戴尔•卡索则是“艺术表现派”的代表。温戴尔•卡索是美术学院体系培养出来的手工艺家,无疑,手工艺的艺术表现力会成为他极为关注的内容。温戴尔•卡索本科期间学的是工业设计,而硕士期间钻研的是雕塑,这样的学习背景让他很自然地将家具设计与雕塑嫁接在一起。

学院里接触到的现代主义雕塑大师,比如亨利•摩尔、亚历山大•考尔德等,他们的作品风格会很自然地渗透到温戴尔•卡索的作品中来(图11)。他还设计了一款名为“摩尔先生”的椅子向亨利•摩尔致敬(图12)。温戴尔•卡索的抽象有机形的形式语言,与当时的现代主义雕塑的主流风格是一脉相承的。在他的观念中,家具也可以是一种特殊的雕塑,甚至有人说他是借用家具作为媒介进行雕塑的创作。

这种雕塑化家具的创作,也得益于艾罗•沙里宁(Eero Saarinen)和查尔斯•伊姆斯(Charles Eames)“有机主义”的影响与启发。温戴尔•卡索早期作品多采用胶合板层压技术,而后采用雕刻手法塑造成预想的有机造型。他专注于层积材技术,1965年创作的大型胡桃木图书馆雕塑是他运用层积材的代表作。作品主要由椅子、书桌和中间的螺旋形支柱组成,旁边还有一张凳子。1977设计的地铁椅也是这种方法制作的(图13)。

应该说,从别的领域中借鉴艺术语言,再回到本领域中进行艺术创作,能够极大地丰富本领域的艺术表现力,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拓展本领域的艺术表现范围。今天的艺术家、设计师和建筑师崇尚自如地穿行于不同的媒介与创造方式之间,用新材料、新技术的实验来创造艺术表现性的多样形式。温戴尔•卡索以雕塑的手法进行家具创作,无疑具有开拓性的意义。而雕塑的艺术创作语言也被建筑创作所借鉴,比如柯布西耶;被产品设计所采用,比如菲利普•斯塔克等。

温戴尔•卡索的一句话可以概括他的作品:“我希望,在追求物品的实用性之外,追求一点物品本身的形式美。”他的这一“形式美”是依靠雕塑的语言达成的。他以木材、塑料、玻璃纤维、铜、铝等为材料的独特设计,模糊了物品的功能性与雕塑的审美性之间的差异,混淆了设计师与雕刻家的界限。他为住宅客户、公共空间、教堂所做的家具设计,是对材料表现力的一种探索,呈现出比较高水平的手工艺。温戴尔•卡索从来就没有打算用机器来生产他的作品,与其他手工艺复兴运动的设计师一样,他坚持认为,机器做出的产品,远不能与他们手工做出的作品相媲美。他的作品保持着幽默与反讽的意味,加上其折衷的创作手法,我们能够看出他与后现代主义的一致性。

安东尼•高迪以雕塑化的手法创作出让人惊叹的艺术味极浓的建筑,我们赞叹他飞扬的才情。然而住在里面的人却总感到功能的缺陷,比如采光不足,空间也无法合理利用等等。温戴尔•卡索也存在这样的问题。由于他刻意追求技术与艺术的完美,而忽视功能的实现,所以许多人认为他的作品更像是雕刻,而不是家具。在很长一段时间,温戴尔•卡索的价值没有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近年来,当人们重视审视他的作品,才认识到温戴尔•卡索的尝试作为一种前卫性的探索,对于丰富家具艺术的表现力,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四、温戴尔•卡索艺术家具创作的启示

1、“手工艺”拉近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距离

“手工艺”是相对于机器生产而言的。手工艺的特点是手工艺人的创作行为具有生命力和灵动性。它是活的,通过手工创造出的产品能和我们对话,能让我们感触到人类的奇思妙想和灵巧双手的巧夺天工及人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动。温戴尔•卡索是美术学院体系培养出来的手工艺家,手工艺精神和艺术表现力在他的艺术化家具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他把自然界提供的材料转换成了另一种产品,再现了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那种和谐的情感,迎合了人们回归自然、重拾人性的内心需要。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取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机械化生产的产品无法取代人们对手工制品的需求,从人文立场看今天的设计,尤其是在手艺,理想、才分、直觉被机器生产所扼杀的所谓系统设计时代,温戴尔•卡索的尝试显得弥足珍贵。当现代社会以工业生产摧毁手工艺的时候,在我们的身体与现代文明不断冲撞的过程中,本文希望通过对温戴尔•卡索艺术家具作品的解读,“手”的意义能被重新发现。

2、“创造”是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存在的根本

在西方心理学界,创造通常是根据人的活动结果来定义的,认为富有创造能力的人具有创造创新性产品的能力。在“中国家具设计高峰论坛”上,许柏鸣博士曾言:“中国家具的原创设计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家具业的关键问题,何谓原创?就是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有创造性的创意设计。”原创设计也就是某种意义上的先锋派的前卫设计,是对传统设计理念的突破,温戴尔•卡索的尝试就是基于对传统制造工艺和技术的一种革命。这种革命性的行为是与当代科技、文化、艺术的进步相关联的。虽然在一段时间内温戴尔•卡索的价值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但在今天业界重提中国家具领域滞后、没有出家具设计大师、没有出现传世经典之作的时候,温戴尔•卡索创造过程给予了我们很好的启示:运用创造性的思维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结构去思考,去寻找困扰中国家具业的问题答案与解决办法。

3、“融合”现代设计的必然趋势

当代家具设计的主流风格是融合了现代设计各个风格流派、各种工艺材料、倾诉着设计师对设计的自我理解、适合国际范围内公众审美情趣的国际化设计风格,这是对现代设计的一种认知。从历史文脉的角度来看,任何设计中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并不是孤立和对立的,而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互动的过程。这种互动一方面指传统文化对现代文明产生的影响,另一方面现代文明也会对传统思想产生颠覆性的改变。温戴尔•卡索以雕塑的手法进行家具创作,无疑具有这一开拓性的意义,他穿行于不同的艺术形式与创造方式之间,融合不同的艺术语言,应用不同的新材料、新技术进行实践,闯出一条既简洁明朗、真实诚挚、形式统一,又具有真正“后现代主义”意味的艺术家具之路。他的成功也给我们思考中国当代家具设计提供了参照,我们该怎样继承传统家具设计思想的精髓?怎样用现代审美观念来认识家具意义?怎样创造与现代生活和现代科学技术相融洽的、具有手工艺精神的“中国品牌”和设计大师?

4、“形式”从某种意义上决定着作品的价值

形式在艺术创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艺术品美的源泉和美的生长地,是艺术美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创作过程既是内容追寻形式的过程,也是形式创造内容的过程,形式使内容得以物化和显现。无疑,温戴尔•卡索是懂得形式之重要的,他曾说过:“我在追求物品的实用性之外,追求一点物品本身的形式美。”在温戴尔•卡索的艺术家具创作中,“形式”是他首先面对的问题,这与我们常用“内容决定形式”来判断一件作品好坏的思维模式有悖,正如庄子说:“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篇》)他的意思是“言”(形式)只是显现“意”(内容)的次要工具而已。其实,艺术创作是一种建构性活动,是追求秩序的活动,它不仅仅是内容在追寻形式,也是形式在再造内容。我们从“孟菲斯”的一系列作品中读到了这种信息,在温戴尔•卡索的艺术家具创作中也感受到了这种再造过程,这或许就是中国当代家具设计的一种可选择性的追求吧。

五、结语

温戴尔•卡索以雕塑的手法进行家具创作,其开拓性的意义正是我们需要学习和借鉴的。“借”与“学”对于设计创新十分重要。温戴尔•卡索的创作手法让我们从中得到启示,触类旁通地获得设计创意上的灵感比我们把眼睛死死地盯在对某些作品的无谓争论上显得更为重要。事实上,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优秀设计占有非常大的比重。以家具为例,中国明式家具的综合成就是举世公认的,在欧美,无数设计大师都曾以中国家具为创作原型,设计出风靡世界的现代家具,比如丹麦家具设计师汉斯•维纳(Hans Wegner)以中国明代椅子为原型设计出的简洁大方的“中国椅”系列(图14),成为家具设计史上的精华之作。而中国人自己却常常对自己宝贵的设计遗产视而不见,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珍视自已的设计遗产,并在“他山之石”中触类旁通,才能开拓出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家具设计之路。[XC]

化工设计的意义和作用篇7

关键词:传统扇;语义内涵;文化元素;设计应用

中国素来就有制扇王国的美誉,中国扇文化历史久远,据历史记载,扇子在我国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期,它凝聚了几千年来的社会思想变化过程及审美创新的一个认知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扇子也逐渐由使用功能、象征功能转变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被广大传统文化爱好者所收藏或作为道具出现在舞台上。几千年来凝聚在扇子中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非常丰富,其中涵盖的文化元素很值得我们考究,对当代设计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传统符号作为传统文化的思想载体,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征,是现代设计与传统文化的契合点,目前传统扇元素的现代设计应用更多地体现在平面设计和服装设计领域。这里,本文将对传统扇文化元素在产品设计领域的应用进行探讨,为文化产品的开发设计提供更多理论支撑。

1传统扇符号的语义分析

对于符号,许多前辈和学者根据符号论的观点,认为符号都具备“能指”和“所指”特性,从语义学角度来讲也就是符号的“外延”和“内涵”的关系。外延语义由产品形象直接说明产品物理层面的内容,属于明示义;内涵性语义由产品形象间接说明产品物质内容以外的感性层面,属于暗示义。正如,我们接触扇子的时候,它呈现给我们的是具体的有使用价值的物体,而并非由形态、材料等构成的简单人造物,造“物”不是目的,而“物”是实现目的的媒介和载体,因此在对扇子进行命名时就赋予了它一定的象征功能。在这里,扇子借造型、结构、材料等元素来表达其干什么用、怎么用等物理层面内容属于“显性”的外延语义,通过形态传递出的权贵、平民、婉约、雅士、文人等感性信息属于“隐性”的内涵语义。由此来看,传统扇符合符号学特性,这里,笔者从传统扇符号的外延和内涵层面出发来探讨扇文化因子的提取和应用,为扇符号与现代产品的融合寻找理性的方法和平衡点。

2传统扇文化元素设计应用层面的划分

由前面所提到的传统扇子的外延语义和内涵语义出发,外延传达的是明示意的物理层面,内涵语义传达的是暗示意的感性精神层面。换句话说,外延与内涵属于“显性”与“隐性”的关系,由此可将扇文化元素的设计应用分为三个层面:初级、中级、高级。设计层面的划分为扇文化元素的设计应用提供更明晰的思路,如图1所示。初级层面目的是增加产品装饰性、观赏性,通过设计师对可视化设计因子的提取、变形、组合、重构等设计加工,后导入到产品设计中以增加产品的文化意蕴,应用过程中需要结合具体产品及语境选择合适符号特征,并且保证文化符号与产品之间的协调性,这也依赖于设计师水平,最终实现文化符号与现代产品的完美融合。中级层面比初级层面增加一个层次,除了保证美观性更要保证文化符号与产品形态或功能的契合性,避免流于表面的设计。可通过分析产品特征及文化符号特征,然后进行形态或结构关联并建立形态对应关系,利用文化符号置换产品中某个形态或功能符号,增加产品文化内涵的同时保证产品机能角色与象征角色和谐性。高级层面的应用属于文化内涵层面的应用,需要提取传统扇的文化内涵因子,通过对传统扇的行为习俗、意识形态、象征内涵等抽象内容的语义词汇进行收集、筛选、提炼和转化,再通过语义关联法进行发散,最后通过隐喻手法导入产品设计中,包括视觉隐喻和交互隐喻。使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体会到其中的文化寓意和精神内涵,从而达到情感的共鸣。这一层面除了设计师水平还与用户的文化水平有很大关系,不同用户的文化背景、教育程度、生活经历的不同都可能会影响到对文化内涵信息的解读,因此这一设计层面也是最难捉摸的。

3传统扇文化元素设计应用原则

3.1功能性原则

功能性是作为产品最基本的属性,也是产品存在的依据,产品功能按照等级可划分为物理功能、生理功能、精神功能和社会功能,物理功能是作为一件产品首要满足的基础功能,生理功能、精神功能等是在满足物理功能的基础上实现的,传统文化符号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目的是增加产品的文化意蕴和精神内涵,实现的是精神功能层面,因此在文化符号的应用过程中对产品的角色功能的实现要有所侧重,避免产品物理角色和象征角色的信息混乱。

3.2审美性原则

产品一般具有功能属性和审美属性双重属性,审美性是从美学角度去审视一件产品时所必备的要求。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21世纪,除了产品的功能,形式美感是吸引客户的重要因素之一,产品的美观性是从心理感知层面满足客户对美的追求。因此文化符号在设计应用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提炼与变化,达到与产品形象的和谐统一,避免流于表面的设计,以确保产品的设计感与美观度。

3.3创新性原则

创新性是产品设计感及商业价值的重要体现,没有创新性的产品不易赢得市场,任何作为商业产品出现、且具有一定消费价值的物都有它独特的、与众不同的点,无论是产品功能、使用方式或是产品形态都应有它新颖之处,这是作为一件商品赢得市场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文化符号的应用过程中也应根据产品特点进行设计加工,体现出新颖之处,同时也是对文化符号注入新的内涵使其重生的过程,更是为了满足当代消费者对产品商业价值的追求。

3.4文化象征性原则

文化象征性即产品有一定的文化意蕴或民族格调,用户在产品的使用过程中能够解读其中的文化信息进而满足用户的文化需求,一定程度上也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这也是传统文化符号应用的初衷,文化象征原则在产品中一般体现在传统符号的“形”和文化内涵的“意”上,一般通过显性文化符号要素的视觉传达或是文化内涵的隐喻表达等形式。

4传统扇文化元素设计应用的方法流程及应用实践

4.1传统扇文化元素设计应用的方法流程

针对传统扇文化笔者归纳总结出了其设计应用的方法流程:1.确定传统扇素材主题——2.提取文化设计因子——3.设计因子整合、筛选——4.选择产品设计对象——5.设计应用。具体设计方法流程图见图2。1.确定传统扇素材主题。扇子类别有很多,不同类别的扇子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义内涵,如团扇与女性有着千丝万缕联系、折扇一般与文人雅士有着密切关系、羽扇一般象征着运筹帷幄的智慧、倚仗扇通常象征着权利与地位等,因此在传统扇文化元素的现代应用过程中避免语义信息的混乱,首先要选择扇主题,这样有了明确的主题在应用过程中也就更易对产品语意进行“编码”,更利于用户对产品角色信息的“解码”。2.提取文化设计因子。文化因子的提取根据前面确定的扇类别进行提取,传统扇的文化设计因子包括直观的视觉要素(形态、色彩、纹样等)和抽象层面的文化内涵。视觉要素是民族风格的直接展现也最为直观,抽象层面的文化内涵包括意识形态、行为习俗、无形精神等内在层次,文化内涵因子的提取主要通过语义词汇的提炼及语义关联,以隐喻的手法引入产品设计中,其中包括视觉隐喻和交互隐喻等。3.设计因子整合、筛选。这一步是对前面提取的设计因子进行归纳及筛选的过程,包含“显性”设计因子和“隐性”内涵因子。“显性”设计因子的提取主要通过用户意象感知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进行提取,“隐性”内涵因子的提取主要针对文化内涵、意识形态、行为习俗进行分析并提取描述性语义词汇,再将语义词汇进行语义关联、语义发散,从中筛选可取内涵性词汇转化为可视化设计形式,用户通过视觉或交互体验其中隐喻的文化内涵。4.寻找产品设计对象。在传统扇的文化因子提取之后根据关联法寻找可应用的产品对象,由于文化元素不适合应用于任何产品,因此设计对象要有所选择。可运用形态关联、结构关联、语义关联的方法寻找设计因子与产品的契合点从中确定设计对象,使文化符号的运用协调自然并传递出文化象征语义。5.设计应用。设计应用过程根据产品语意学设计程序,一般确定设计对象之后分析产品语境并设定产品角色,根据所提取的设计因子进行角色诠释,最后进行设计评估。

4.2传统扇文化元素的设计应用实践

文化元素的设计应用主要是增加产品的文化意蕴和民族个性,以赋予产品更多的是精神内涵,因此“象征角色”是文化产品设计中重要突出的角色特征,产品“象征角色”比重较高时相应“机能角色”就要降低。为避免产品角色混乱,文化元素的设计应用在选取产品对象时侧重机能角色偏低的产品更利于文化语义的传达,这里以台灯设计为例进行设计验证。这里选团扇类别为设计主题与台灯设计进行关联,团扇自古与女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这里设计一款针对女性用户的台灯。具体设计因子提取过程不作详细叙述,针对设计方法流进行简单分析。根据用户感知调查分析了解到大众对团扇形态认知程度最高的描述是圆形、椭圆形,事实上,梅花形、马蹄形等也是在圆的基础上进行变形的,因此这里以圆形扇面作为形态共性设计因子来进行发散,色彩上选取团扇材质属性的暖黄色,给人以温馨复古的情怀,以团扇形态因子的运用来传递出古典、优雅、传统的文化内涵,设计效果图见图3。

5结语

文化符号是在历史的不断发展中沉淀下来的民族精神的标志,是民族文化的映射,也反映着我们共同的民族心理,将其引入产品设计中能够唤起用户的民族情怀,同时有利于民族性设计品牌的树立。本文以民族传统扇文化为研究对象,针对扇文化元素的应用提出了一套系统理性的设计方法,并且通过实际设计有效地增加了产品的文化内涵,证明了其方法的可行性,为传统扇文化产品的开发设计提供了一条理性明晰的思路,并为其他文化产品的开发设计提供了更多理论支撑和依据。

作者:许晓云 冯静静 单位: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家祺,吕静.产品语义学在城市路灯形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设计,2014

[2]王向峰.扇子的审美文化内涵与价值[N].沈阳工程学院院报(社会科学版),2012(3)

[3]孙斌宾.浅析现代产品设计中的语义学[J].设计,2012

[4]耿葵花,产品地域性设计研究.包装工程,2012(5)

[5]金心,王伟伟.传统文化设计元素提取模型研究与应用[J].包装工程,2014,35(6)

[6]熊文丽.基于产品语义学的传统文化符号的应用的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1

化工设计的意义和作用篇8

中国传统纹饰与符号学

苏珊.朗格符号学理论体系认为:艺术是人类创造的一种特殊的符号形式,是人类情感的表现,艺术与情感的关系亦如河床与河流之间一样互为影响,互相作用。文章以人的情感涵义为出发点,研究传统纹饰这种符号为现代设计之用可行的理论实现方法。

1.传统纹饰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几千年以来文明的硕果。纹样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一种符号,一直贯穿于中华文明发展的始末,并随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而变化着,她体现着各个时期人们的情感和心理,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我国的传统纹样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有简单的纹身、岩画等。到了奴隶社会,手工业开始出现,出现了简洁、粗旷的青铜器纹饰。再到封建社会,手工艺发展起来,出现了更为精美,繁复的各种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吉祥图案等。

我国传统纹样发展非常有时代特色,各种文化涵义厚重的纹样往往都体现某个特定时期。原始社会时期纹样素材一般取材于自然,常见代表纹样有几何纹样、植物纹样、人面纹、鱼纹、蛙纹、鸟纹、网纹、水纹、日月星晨纹等。

夏商周时期人们崇尚武力,纹饰多为夸张的人面纹,表现为比较写实的人面形象,或有人面和动物的组合纹样,亦是早期动物崇拜的一种真实写照。这个时期的纹样简洁凝练,庄严肃穆,具有强烈的神话色彩;周代纹样继承夏商的传统,周人偏爱雷纹,比夏商时期更为注重纹饰的美感。夏商时期常见的纹样有夔龙纹、夔凤纹、饕餮纹、狻猊纹、动物纹、人面纹、雷纹、方格纹,云纹、乳丁纹、漩涡纹及象形文字等。

春秋战国时期纹样造型在几何化、抽象化的处理上运用的更为灵动,富于对比和变化,多以四方连续为主,常见纹样有蟠螭纹、几何纹、狩猎纹、龙纹、鸟兽纹、蟠虺纹、动物纹等。

秦汉时期政商高度统一,动物纹和人物纹较为流行。

魏晋时期常有战乱,社会动荡,佛教文化开始新盛起来,佛教纹样空前盛行,出现了有人物飞天纹、宝相花纹、忍冬纹、八宝纹、莲花纹等。

大唐盛世为传统纹样的发展开创了新时代,中外文化交融,各式纹样产生并广泛运用,最流行的纹样有卷草纹和宝相花纹。

两宋时期花鸟纹盛行。

辽金时期纹样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豪放,质朴,以花草纹为主,多大花大叶。常见纹样有双龙纹、双凤纹、鸳鸯纹、碟恋花纹、花卉纹等。

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时期最后的王朝,是中国传统纹样发展的高峰。这个时期的题材多。应用范围空前广泛,最大特点是吉祥纹样大面积运用,讲究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吉祥图案、吉祥风俗、吉祥俗语广为流传,对后世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常见的纹样有动物纹、花鸟纹、吉祥纹、宗教纹、人物纹、博古纹等。

2.符号学与现代美术符号学

符号是一门研究符号结构和生命的科学,是有关研究符号、符号现象和符号体系的一般理论,它以符号为研究对象,研究符号的性质,符号的发展变化规律,符号的意义,研究符号与符号、符号与人类活动、符号与思维反映、符号与客体之间的关系。

“符号学”在人类思想史发展过程中始终担任重要角色,作为跨学科方法论,正在成为当代社会人文科学论和方法论探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涉及一切社会人文科学,作为普通语义学或文化逻辑学,正成为文化理论和比较文化理论的基本方法论之一,其影响直接关系到东方文明传统现代化的问题。

符号学理论体系从出现到至今已经广泛运用到 、戏剧、语言、 、广告传播、产品设计等学科领域。那么具体而言,什么是可理解的符号的涵义?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遇见一些用一种事物指代另一种事物的做法,如:交通信号等中红灯表示“停”,绿灯表示“行”通常我们以前者的表象理解后者的涵义,由此得出前者为后者的符号,后者为前者的意义。由此可见,符号是“指示”和“指示物”的一种象征。

符号的本质在于意义,现代美术学符号研究就是研究认识和应用社会环境中人为事物的象征内涵,并关注意义如何融入艺术生活环境。罗兰.巴特认为符号的构成是能指和所指的统一体,并从功能性和实用性的意义上阐发了“能指”,“所指”和“意指”:能指是指一种物质性的单纯相关物;所指是事物的心理体现,是通过符号所指的某事物;意指是一个将所指与能指结合成一体的过程,过程的产物即是符号。

艺术设计领域中文字与图像、形态与空间、材质与色彩、光与影等符号能指要素的物理属性,这些是人们对设计作品感知的第一印象,也是对设计作品的最基本感性认识,是设计作品意义得以存在的物质媒介和表现基础。

从艺术符号的内涵意义上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常见的设计作品一般包含三层意义:第一层意义是真实可见的现实;第二层意义是直接意指;第三层意义一般为作品的比喻,隐喻。包装设计中,其造型、结构、图像、文字、色彩、材质都需要反映出商品特质。如:饮料广告首先可直观观察到是塑料瓶,之后我们感受到塑料是适合饮料的包装材料,然后再衍生出它便携和利于储藏的第三层意义。

乔治.奈尔森说:“器物是文化遗留在它专属时空中的痕迹。”产品所体现的不仅仅是其具有的使用价值,还包括社会科技的体现,创造者和使用者共同使用使其成为历史沉淀,文化源流,地域特征等历史脉络的“象征”。比如原始社会时期的彩陶:符号的使用不仅仅是表现自然物象,它超越了表象成为具有复杂观念和想象的语言形式。彩陶上的纹饰除图像之外更体现了一定共同体的标志,如:民族图腾或崇拜标记。彩陶文化给我们展示的不单单是一件粗陋的工具,这些器物的造型和纹饰,蕴含其中的意义有:当时的生产生活方式,人们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理解,是时代历史缩影。在当时,水和食物是生活的中心,简单的一件陶器蕴含着丰富的意义。

到了封建社会时期,统治者将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幻化成一种威严和狰狞的符号,饕餮纹之所以具有威吓的神秘力量,不在于纹样本身表现的造型怪异的动物,而在于其指示的权威神力。

传统纹饰在民族文化的意义上,通过文化层次的符号意义为感悟,召唤出特定的文化感觉,社会意义,历史意义或者信仰,仪式,风俗等深层涵义,表现出一种自然历史文化的记忆脉络。

中国传统纹饰符号应用形式

中国传统纹饰蕴含中华民族最原本的创造和审美精神,使中国的设计作品在国际视野中更富民族特色。由于传统纹饰的有效合理运用,这些特定的意义符号,越来越让世人认识及了解,也让更多的中国现代设计师得到认可。从传统中探寻民族特色设计,不是简单的直线继承,而是一种发展中的取舍,是在民族传统中融入现代意识的新的创造。在充分理解传统纹饰符号的文化内涵之上,取其“形”,延其“意”,传其“神”将传统纹饰深厚的寓意形式,智慧和精神融入到现代艺术设计之中。

1.传统纹饰符号的直接取用

现代艺术设计并不等同于抛弃一切传统的东西,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摒弃遗忘传统,而且在任何历史发展时期,传统都是存在且不断发展变化的。现代设计中合理运用传统符号更可以体现出创意和时代感。我们国家的传统纹饰符号体系资源非常丰富,运用最多最突出的以吉祥符号为首,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经典最有代表性的内容。如“龙凤、麒麟、云纹、回纹水纹、太极八卦、中国结、佛教图案等设计者经常把他们与现代设计结合起来融为一体。中国传统纹饰符号有些在装饰和技巧上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有些艺术性强的,有高超的处理手法和装饰形式的可直接取用,应用到现代艺术设计之中。但是这种直接取用也不是盲目的,要讲究方法和技巧,首先得注意取用量需适度,取用手法的合理性,需要有条理,尽量别把多种不同时期符号元素同时取用,要讲究文化脉络。然后还得注意现代设计题材的吻合,要考虑其暗含的文化寓意是否切合主题。

2.传统符号的提取和重组

中国传统图案种类多样,在现代艺术设计中需对诉求的主题特征,用途和受众的审美习惯做好研究,以此做为参考依据再进行作品设计。设计者运用各种设计规律,文化内涵将传统纹饰加以提炼整合再融入到现代设计之中。在设计过程中,遵循现代艺术创作法则,将部分传统装饰纹样进行抽象变形,使之具有现代形式感。如:凤凰卫视中文台的台标,以中国吉祥纹饰中的“凤鸟”为原型,以八卦喜相逢形式安排结构造型,两只凤凰抽象变形,环绕盘旋,形式优美大方,结构饱满。设计者还可以在已有传统纹样中挑选可被现代设计吸收的图案元素,将其重新构成。如:中国联通标志,取用中国佛教吉祥图案之中的盘长,取其部分结构重新构成,结合寓意“吉祥通达”与形式上达成和谐统一的整体,其也是视觉设计中传统符号运用的一个经典案例。

这些将传统艺术符号进行创新设计的方法于我们而言是大有裨益的,有很强的适应性,可运用范围广。注意使用方法不能简单罗列拼接,需在了解对象和底蕴的前提之下进行有机的结合,在充分理解原纹饰的造型形式和特点之后,保证所提取元素具代表性,理性的将传统纹饰符号提炼出最符合现代审美观念的设计元素。

中国传统纹饰符号应用

1. 中国传统纹饰符号与平面设计

平面设计是以信息传达为过程的,可以说平面设计的这个过程本质上讲就是利用平面媒介传达信息,在二维空间对视觉对象进行设计和筹划,这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符号定义的表达方式,它以符号的方式和原理为依据和手法。对于符号的运用是否准确合理,以“指示物”可以准确表达“指示”的信息,成为了平面设计作品成功最为关键的一步。

平面设计也称为视觉传达设计,是以视觉和心理为机能,以图形符号和色彩为主要视觉元素,以各媒介为载体的视觉化设计。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历史,造就各种艺术形式的形成:国画、书法、剪纸、泥塑、年画等,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念都能为现代艺术设计者提供营养和思路。中国传统艺术讲究均衡和内在的节律,这既符合科学规律也与艺术形式美法则原理相呼应。

中国传统纹饰经过中华民族文化的漫长历史历练,形成了各具内涵的图形和纹样。将这些有强烈民族特征的符号形象合理运用到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完成学术理论到实际操作运用的过程,这是一个双赢的过程,我们国家的设计作品既有特色创意,又能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推向国际。

在市场上多见包装设计运用传统纹样中的龙凤、喜鹊、云纹、如意纹、太极八卦、百寿纹等,既满足了消费者审美意象也体现了东方文化艺术特色,表达了从古至今人民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在标志设计中,艺术设计大师靳埭强的作品多处可见传统元素符号,靳埭强设计有限公司的标志是方胜图案造型,体现了民族和现代感的完美结合。方胜是中国特有吉祥文化图形符号,涵义有同心双合,彼此相通的美好意愿。这个案例是中国传统纹饰和现代审美的完美结合;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标志“中国印――舞动的北京”运用中国传统艺术中书法特有的写意手法,以“中国结”和“太极拳”的传统意象符号做了巧妙的重组,再加上五环标志完美体现了中国特色与奥林匹克精神的结合。奥运会徽也相应将中国传统印章形式与运动人形相结合,造型简练,动感飘逸,充满张力。人形造型间也透出了北京的“京”字造型,体现举办地的气势,表达了中国精神和神韵。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亦不奢赞言此设计是:“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国传统文化意境的完美之作。”

2. 中国传统纹饰符号与产品设计

产品设计近十几年以来产生了符号语意学研究热潮,他们认为设计一种产品也就是设计语言。对产品的诠释不能脱离它的社会文化脉络,产品的意义不仅表现在外表,还与其环境生活实际和使用功能等密切相关。

在人类文明空前发展的高度,产品设计这种有文化属性的产物与文化的传承和结合的趋势愈加明显,现代设计亦需要传统符号来表现设计思维和设计理念,也可以说产品设计是文化层次上的传统艺术语言。人类文明得以传承发展,是因为其自身的传承性,经过历史的冲刷,大部分优秀的作品得以流传下来,新的创造在旧有的基础上萌生。人类的文明几千年以来就以这样的方式继续着发展。这样看来,可以说设计本质就是文化的传承和超越。因为我们国家的传统民族积淀足够深厚,传统文化才具有足够底蕴来承载产品设计。

20世纪初法国设计师埃米尔. 加勒生产了带有“心灵意境”的家具,被称为“会说话的家具”,这种家具的外型经常使用一些自然材料,如:树枝、树叶或精美的木材将植物的“心灵”艺术性的转接到家具之中。我们观察一件物品的同时,他们说出自己的产生、使用技术、来自的文化源流同时也告诉我们一些使用者的生活方式,价值观等信息。这就要求作为设计师首先得了解这些语言,然后才能赋予器物们说话的能力。2008年奥运会火炬造型是模拟纸卷的形态,因为纸不仅是中国四大发明更是人类文明传递的使者,再者使用的云纹和红色是我国传统纹样和古漆器常用色,为奥运精神传递着宽容豁达,天地人和的东方精神。

设计是时代特色的反映,同时也是时代精神的体现,设计将人们的精神风貌体现在造物之中,造物则实现人们的物质生活,而贯穿始终人们的生活方式则是文化的载体。时代特色和美学随时展而变化,设计肩负着艺术表现和创造力是的双重使命。我们把传统常用的符号结构重组,以达到引人注目,发人深省的信息传达目的,这种手法的运用将我国一些传统的纹饰符号重新构成到新的载体之上,使之既新颖又有历史的印记.中国传统艺术美学观念对现代设计的影响是深刻巨大的,它突破了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片面性,这是经过高度提炼产生的精华,积淀了形式美规律要求的形式之美。正因如此,它极富生命力。

(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作者简介:唐丽雅(1981-),女,湖南邵阳人,湖北工业大学工程硕士,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民间艺术,艺术设计。

上一篇:见习教师心得范文 下一篇:半年总结汇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