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管理调研范文

时间:2023-12-04 23:09:03

合同管理调研

合同管理调研篇1

各位考生:

结合我院各专业考生成绩的实际情况,经请示学校同意,拟接受2016年攻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调剂申请,欢迎满足条件的同学提出调剂申请。

一、 拟接受调剂的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运作管理、管理科学、信息管理、金融服务工程方向)。

二、 调剂的类型:校内外调剂

三、 接受调剂申请的条件

接受报考校内外相同或相近专业,或本科专业相近,已达国家线的考生参加调剂专业的复试,要求考生原则上是毕业于国内重点高校或者报考国内重点高校、英语水平较高。接受调剂专业如下:

原报考专业或本科专业

可调剂专业

单科、总分

管理科学与工程相关专业(包括管理科学与工程类、计算机类;数学与运筹学、自动化类、系统科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运作管理、管理科学、信息管理、金融服务工程方向)

国家线

一、 相关要求和程序

1、请符合条件的校内、校外调剂考生填写“2016年东北财经大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调剂申请表”(见附件),发送电子邮件至[email protected],申请表须重命名为“调剂专业名称-初试总分-考生编号”(如校内-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345-10173**********.doc)。同时请考生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yz.chsi.com.cn/)上的预调剂系统填写预调剂到我校硕士研究生的预调剂信息。考生预调剂信息作为考生调剂的重要依据,填写预调剂信息的考生学校优先调剂。

2、国家分数线公布后,若上述考生达到国家分数线并符合国家调剂政策的相关要求,请在第一时间登陆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研究生考试报名时的网址)中的调剂系统输入调剂信息,我院将审核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中的调剂信息,向符合调剂条件的考生发出复试通知。

二、 复试有关事宜

1、复试流程:学院统一组织复试,以学校研究生院确定时间为准。复试含外语听力、专业课笔试(复试参考书目详见我校2016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综合面试。

2、学院联系人:王浩 18742520220 0411-84710475;安斌斌13624090998

东北财经大学2016年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调剂申请表

东北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6年2月

东北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接受2016年攻读工程管理硕士 (MEM)调剂申请的通知

各位考生:

结合我院工程管理硕士(MEM)考生成绩的实际情况,经请示学校同意,接受2016年攻读MEM调剂申请,欢迎满足条件的同学提出调剂申请。

一、 接受调剂申请的条件

接受报考相同或相近专业,达国家线的考生参加调剂专业的复试。接受调剂专业如下:

原报考专业

可调剂专业

单科、总分

备注

管理类专业硕士,包括:

工程管理硕士、

工商管理硕士、

公共管理硕士、

旅游管理硕士、

会计硕士、

图书情报硕士

审计硕士

工程管理硕士(MEM):

1、制造工程管理方向

2、金融信息工程管理方向 

3、大数据挖掘与商务智能方向

国家线

大学本科毕业后有3年工作经验或大专毕业后有5年工作经验的人员

一、 相关要求和程序

1、请符合条件的调剂考生填写“2016年东北财经大学工程管理硕士调剂申请表”(见附件)发送电子邮件至[email protected],申请表须重命名为“调剂专业及方向名称-初试总分-考生编号”(如工程管理硕士金融信息工程管理方向-162-10173**********.doc);同时请考生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yz.chsi.com.cn/)上的预调剂系统填写预调剂到我校工程管理硕士的预调剂信息。考生预调剂信息作为考生调剂的重要依据,填写预调剂信息的考生学校优先调剂。

2、国家分数线公布后,若上述考生达到国家A区分数线并符合国家调剂政策的相关要求,请在第一时间登陆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研究生考试报名时的网址)中的调剂系统输入调剂信息,我院将审核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中的调剂信息,向符合调剂条件的考生发出复试通知。

3、复试有关事宜:

1) 复试流程:学院统一组织复试,以学校研究生院确定时间为准;

复试分为政治、专业课笔试(《项目管理学》,戚安邦,科学出版社2013年)和综合面试、外语口语等。

2)学院联系人:

王老师 18742520220 0411-84710475 安老师13624090998

附件:2016东北财经大学工程管理硕士(MEM)调剂申请表

东北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6年2月

合同管理调研篇2

关键词:苏中地区;农村小学;教育科研负责人;角色认同

中图分类号:G4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1-0047-04

一、问题提出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推进,小学教育科研在提升学校办学层次、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方面的功能越来越凸显出来,越来越多的小学设置了教育科研管理机构,并有专人负责,有力促进了学校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实践表明,教育科研负责人的角色与行为是发挥科研效能的关键。小学教育科研负责人应担任什么样的角色?他们在履行职责时的行为表现如何?人们对此有何认识和期盼?为了厘清这些问题,笔者借2013年暑期组织江苏省中部地区(简称“苏中地区”)农村小学教育科研负责人、小学骨干教师和校长培训之机,进行了调查研究。

二、调查设计

本研究所说的小学教育科研负责人是指小学分管教育科研的校长或教科室主任,他们处于学校工作的管理层,对学校教育科研管理工作负有直接的责任。所谓教育科研管理,目前尚未有一致的看法。一般认为:教育科研管理是指为了指导、规范和发展学校教育科研而进行的一种管理活动,也是学校教育科研规范化、科学化的重要标志。[1]教育科研管理的内容大致包括计划管理、制度管理、组织管理、课题管理、经费管理、成果管理、档案管理等。

本研究将教育科研负责人划分为十种角色。角色的划分和角色行为描述,既关注教育科研负责人的“应然”与“实然”,即关注教育科研负责人应该做什么和实际做什么,又关注教育科研负责人的“事务”与“风格”,即关注教育科研负责人的具体工作职责、行事风格与特征。参照相关文献[2],并通过对专家和行动者的征询,从多个角度去规范、界定教育科研负责人的角色和行为,形成了调查表。十种角色以及相应的行为描述如下:

倡导者:积极提倡小学教育科研,以自身的经历和感悟,特别是以真实事例,鼓励教师参与科研,让教师感受到教育科研的价值。

监督者:及时了解教师教育科研任务进展情况,提出质量要求,并有持续提升的愿景。

顾问:结合教师的需要,为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提供信息、范例、模板、资料,谋划、指导研究选题。

研究者:具有对学校发展、教学实践和科研管理等问题的反思意识和研究行动。

管理者:设计有效的科研管理制度并实施,组织有效的科研活动,并运用信息化手段于管理之中。

促进者:发现教师在教育科研中的问题、优势和需求,及时予以指导,并关注其成长进展。

协调者:与其他校级和中层领导建立合作关系,整合各条块的任务与资源,善于沟通、交流。

帮助者:在教师科研工作需要时提供支持,建立与教师相互信任和理解的心理纽带,帮助教师在研究中体验成功与成长。

中间人:与校长、校外科研管理人员建立良好关系,保持信息通畅,寻求理解与支持。

合作者:关注教师的研究,积极参与其中并贡献智慧,实行资源共享。

接受调查的对象有:小学教育科研负责人58人,非教育科研负责人中校长(包括副校长,下同)49人,教师77人。他们均来自于苏中地区的农村小学,约三分之二调查对象所在学校的规模在1000人以上。问卷中,以角色行为描述项为参照,根据现实状况对不同选项进行赋值。符合程度由高到低分五个等级:非常符合、比较符合、一般符合、较不符合、很不符合,分别赋值5、4、3、2、1。最后,将问卷选项赋值之后的信息输入电脑,通过SPSS11.5软件,算出每个角色行为度的均值,并进行均值差异性检验。均值越大,说明越符合或者越认同;均值越小,说明越不符合或者越不认同。

三、调查结果

1.被调查者基本情况

调查表明,苏中地区农村小学教育科研负责人以具有相当的教育教学经验的中青年教师为主体,年龄基本集中在31-50岁之间,按区段中间值估计,平均年龄约为40.4岁;从教年限集中在11-30年之间,平均从教年限约20.3年;任职年限一般在10年以下,以4-6年者为多,任职的平均年限约为5.3年,说明小学教育科研负责人任职时间不算很短,相对比较稳定,有一定的科研管理实践,对学校科研管理工作应该比较熟悉。这也是近年来学校普遍重视教育科研、注重教育科研负责人队伍建设的一种表现。

接受调查的苏中地区农村小学校长以中青年为主,按区段中间值估计,小学校长的平均年龄约41.6岁,平均从教年限约21.7年,有较长的教育教学经历。接受调查的小学教师平均年龄约33.6岁,平均从教年限约12.1年,是相对比较年轻的一个群体。并且发现,教师职称相对较低,以初、中级为主,对投入教育科研、提升自己的职称抱有积极的态度。

2.对教育科研负责人角色认同的比较分析

将调查所获得的数据信息输入电脑,运用SPSS11.5软件算出三类群体对教育科研负责人角色认同的均值,通过F检验,得到均值的差异性水平。其结果如表3:

(1)三类群体均值大小的比较

调查数据表明,苏中地区农村小学教育科研负责人角色认同的总体均值较高。最低分为3.5273,最高分为4.2000,换算成百分制在70-84分之间,反映了当前苏中地区农村小学的教育科研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其中总体均值较高的前两项是“倡导者”、“研究者”,说明小学教育科研负责人能积极提倡、鼓励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并对学校发展、教学实践和科研管理等问题进行反思和研究。总体均值较低的两项是“顾问”、“帮助者”,说明小学教育科研负责人在应教师需要及时提供支持、帮助和情感抚慰等方面有待加强。

从教师对教育科研负责人角色认同的均值来看,“帮助者”、“协调者”的得分较低(不满60分),这反映了普通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对教育科研负责人善于沟通、交流,建立与教师的信任和理解,及时提供教育科研工作的支持、帮助等角色行为持有潜在期待。

(2)三类群体均值差异性分析

①数据表明,三类群体在两个角色(“监督者”、“中间人”)上存在显著差异(0.05水平),在四个角色(“管理者”、“协调者”、“帮助者”、“合作者”)上存在极其显著差异(0.01水平),而在另外的项目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教育科研负责人与非教育科研负责人在工作职责上存在不同的分工,非教育科研负责人又由校长和教师两种对象组成。这说明身份不同和工作上的不同分工,可能导致他们在角色认同上的差异。

②调查发现,在所有十个角色的认同上,教育科研负责人与非教育科研负责人中的校长的均值比较接近,除教育科研负责人中“倡导者”的均值略高于校长的均值以外,其他项目均为校长的均值略高于教育科研负责人的均值。再经事后检验,这些项目都不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处于管理层的校长和教育科研负责人对教育科研存在相同或相似的需求与价值认同,因为他们的年龄、教龄、职称相仿,一般都已获得中、高级职称,在个人需求上存在趋同性,在考虑学校问题时涉及的因素会比较多,综合性、平衡性主张相对比较明显。

③经进一步检验,教师与另两类群体(教育科研负责人与非教育科研负责人中的校长)在角色认同上的差异是一致的。究其原因,接受调查的教师是农村小学选派来参加培训的教师,一般说来,是学校的骨干力量,他们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对自身有一定要求,有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同时,他们绝大多数为初、中级职称,对提升职称更具有强烈愿望,对教育科研和个人的专业成长有更多的期待。另两类群体都是学校的管理人员或领导,他们与教师在角色认同的六个项目(“监督者”、“中间人”、“管理者”、“协调者”、“帮助者”、“合作者”)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应当引起学校领导和教育科研负责人的关注。

四、思考与建议

1.教育科研负责人应积极扮演好多重角色

教育科研负责人不仅要倡导教育科研,而且要能自己做研究;不仅要对学校科研工作做出设计、实施和评价,还要为教师教育科研提供各种帮助和指导,带领教师共同研究;不仅要做教师教育科研的合作者,还要协调多方关系,为教师开展教育科研营造良好的环境。这就要求教育科研负责人具有多重角色。十种角色的提出,是从多个角度对小学教育科研负责人做出的规范,是“应然”的要求。调查显示,总体均值虽不算低,但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2.教育科研负责人要强化“协调者”、“帮助者”角色意识和能力

调查显示,在总均值中“协调者”、“帮助者”、“中间人”得分较低,特别是教师对“协调者”、“帮助者”角色的给分未能及格。说明教育科研负责人与其他校级和中层领导、与校外科研管理人员、与教师的沟通能力和建立良好关系的能力有待提高。沟通、协调能力是教育科研负责人的重要素质,这一现状也启示培训机构,在相关培训项目的设计中,不要只注重科研方法和教育理论知识的培训,有必要设置专门的管理素养模块,对科研管理者加强管理素养的培训。在与一些教育科研负责人交流时,他们也认为,平时工作忙,无暇静下心来读书,现代教育理论功底浅薄,分析思考问题缺乏深度,工作力不从心,难以带领、帮助教师进行教育科研。这也是他们难以扮演“帮助者”这一角色的缘故。

3.教育科研负责人应关注不同群体的需要

不同对象对教育科研存在不同的需求和价值认同。三类群体均值的差异性检验告诉我们,他们在教育科研负责人“监督者”、“中间人”的角色认同上存在显著差异,在“管理者”、“协调者”、“帮助者”、“合作者”角色认同上存在极其显著差异。经进一步检验还可以看出,普通教师与另两类群体在角色认同上的差异是一致的。这说明学校领导者(校长和教育科研负责人)存在角色认同的趋同性,而他们与普通教师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这表明教育科研负责人的工作现状、角色行为与教师的期待差异明显。

小学教育科研负责人有其身份的特殊性,自己认为应当主要担当“倡导者”和“协调者”角色,这一点从均值中可以看出。但对教师来说,他们的需求是多样化的,有时在科研认识上也会存在一些偏颇。比如,科研思想不明确,把科研单纯当作是做大项目、写大文章。其实,转化一个学生、带好一个班级、一种学习策略干预等都是教育研究问题。又如,科研的被动化、功利化也比较普遍,小学教师常常因高校、研究机构专家的要求,只是做一些研究的辅工作,他们的目的很大程度是为了评优、评职称。同时我们看到,农村小学已有的研究,大多数表现为教师个体研究,团体合作研究很少。这些都需要教育科研负责人根据不同群体的情况和需要给予引导和帮助。学校应设立自己的研究课题,这些贴近学校实际、贴近教师实际,有助于解决学校自身发展问题的研究更有价值。本着全员参与、分层要求、循序渐进、分类推动的原则,让不同的对象在教育科研中都能找到位置,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4.要提升农村小学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水平

当前,教育科研繁荣的背后有些浮躁,把课题研究当门面,“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依然存在。浅耕粗作、广种薄收、重复劳动等“粗放式”研究缺乏实效。要提升学校教育科研水平,加强信息化管理是重要途径。要充分利用网络或其它途径构建教师服务平台,及时进行信息、组织培训学习、建立资源共享等,营造浓厚的内、外部科研氛围。对研究选题可以采取“相关——整合,相似——联合”的方式,集中本校、本区域的资源主攻那些具有实际价值,能推动学校特色发展的项目。

5.建立农村小学教育科研负责人同盟,实现资源共享

“科研先导”、“科研兴校”已成为教育实践工作者的共识。但农村小学师资薄弱,教育科研的思想、方法、手段相对落后,缺少专家的指导,研究的氛围不浓。一些农村小学虽注意到与城区强校、邻近小学之间的互动,但总体看来,农村小学教育科研负责人之间的联系较少,与校外同行的交流意识不强。要改变这一面貌,可以通过建立教育科研负责人同盟,促进小学教育科研管理实践性的不断生成与分享。负责人同盟不仅可以在本区域内,也可以向外延伸,或向科研管理部门、研究机构等借力,从交流的内容、范围、层次、深度等方面逐步提升。这样的同盟,在农村小学自主构建的基础上,区县的教育研究管理部门也应该有所作为。比如,成立小学教育科研管理研究工作室,吸纳相关区域小学教育科研负责人参与其中,开展合作,为农村小学教育科研负责人提供发展平台。

参考文献:

[1]丁勇.管理学原理[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253.

[2]冯明.上海市小学教育科研负责人角色的实证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9(6).

Study on Role Identity of Education Research Leaders in Rural Primary

Schools of Central Jiangsu Province

LIU Jiu-cheng & GUO Zhao-ming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225002, China)

Abstract: Roles of education research leaders mainly include advocate, supervisor, consultant, researcher, administrator, facilitator, coordinator, helper, mediator, and cooperator. It is indicated in the study that the average value of role identity is high as a whole, with the highest of advocate and researcher roles, while the lowest of consultant and helper roles. There exi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roles of supervisor and mediator, and extreme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roles of administrator, coordinator, helper, and cooperator.

合同管理调研篇3

内容摘要:以实际管理工作为研究背景,从数理逻辑、信息安全等理论角度研究了协同管理工作中的有效性和协调性。在理论基础上研究了部门、单位间因关联业务、数据进行协同管理时所遵循的规则。

关键词:协同管理 有效性 协调性 数理逻辑

协同的概念界定

协同的概念源自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主要应用于大系统控制。杜栋(2008)详细定义了协同及协同管理的概念,而且还对协同管理的过程、协同管理的实现进行了研究,同时还提及了“竞争―合作―协调”的协同运行机制;刘翔(2004)重点研究了协同管理的实现方法,刘纯、贺佐成(2007)研究了高校电子政务协同管理模式,赵晓敏(2008)及林跃翔、邱祥锋(2007)分别从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角度研究了协同管理的实现,谢亮等人(2006)从合作与信任机制、沟通与协调机制、激励与约束机制、风险防范机制等四方面研究了第三方物流联盟协同管理运作的机制。

本文则从数理逻辑、信息安全的角度研究协同管理工作中的有效性和协调性。据各政府机关及行政事业单位、企业的部门组织机构可以看出,各单位的组织管理机构图多为树形,处于该树同一层次叶节点的部门之间、不同层次叶节点的部门之间存在相互沟通合作管理部分关联工作;而且,本单位与上级主管部门之间、与下级单位或下属单位之间也存在合作管理关联业务的关系。于此,协同被应用于管理研究领域,以提高同一单位部门间、不同单位间管理工作的效率。部门间或单位间实施协同管理的驱动因素是他们具有部分关联的业务、数据等须彼此共同协商处理,或共同鉴定、共享数据等,在此过程中,有效性和协调性是必须遵守的。形式化语言属于自然语言,自然语言源自自然现象和事物,是对其归纳和书面的文字、数学公式的表达,它能表达自然现象和事物的本质;而且事物和自然现象之间有联系、因果关系等,形式化推演则能较好地体现出其联系和因果关系,具有直观形象的优点。

协同管理中的有效性

(一)有效性的有关定义和定理

自然语言可以形式化描述,采用形式化逻辑公式表示,对这些公式可用自然形式化逻辑推理或公理推演,最终得出结论。我们对下面的符号作说明,∑代表公式集,A代表公式,├代表形式可推出,符号表示存在量词、用符号表示全称量词。有效性是属于语义概念,陆钟万(2002)对其定义为:(论域中的可满足性,有效性)设公式集∑Form(&),公式A∈Form(&)。

A在D中是有效的,当且仅当对于任何以D为论域的赋值v,Av=1。此外,有效性的相关定理如下:A是有效的,当且仅当A是不可满足的。A(u1,…,un)是有效的,当且仅当x1,…,xnA(x1,…,xn)是有效的。

(二) 协同管理中的有效性形式化推演

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根据功能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子系统,这些子系统独自实现特定的功能,如何让这些子系统协调一致、为了实现公共的管理目标高效率地运行,各子系统之间交互协作机制和通信机制是协同管理所必需考虑的重点。这不仅是协同管理的研究重点,而且是人工智能及分布式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在人工制智能中,各子系统通信方式按连接类型主要分为4种情况:黑板模式、联邦方式、广播方式、点到点方式。各子系统之间交互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交互协议和交互策略。本文重点研究各子系统间实现协同管理的交互协议所遵循的规则,即协同管理中的有效性和协调性。部门、单位间因关联业务、数据而不可避免进行协同管理,见图1。

假设某项管理工作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管理目标,且该管理工作涉及不同的单位或部门,为了实现该管理工作必须共同遵循相关的文件规定,对某业务数据、事件等的审核认定必须符合同一标准。本文假设这些规定形式化为命题公式A1 ,A2……An,对待审核业务数据、事件等的审核认定标准形式化定为命题公式B1, B2……Bn,本文把该管理工作当作一项系统工程S,按照不同的功能模块分解为子系统S1, S2……Sn,定义公式集Form(&)为本管理系统工程S所有的管理规章、文件规定等对应的形式化公式集。显然,A1,A2……An∈Form(&)、B1,B2……Bn∈Form(&),设A1,A2……An,B1,B2……Bn构成的集合为∑,∑Form(&)。在管理工作中,例如某些部门或单位的管理文件对某一事件的管理具有关联属性k时(见图1),对该事件管理所涉及的文件规定形式化约定为A(u1,…un),u1,…un为不同部门或单位对此关联属性k的具体规定,此时,管理协同是必须的,假设与该关联属性有关的所有不同部门、单位文件的规定作为论域D,则以论域D的所有赋值v,A(u1,…un)v=1,则可以说对此事件的协同管理是有效的,否则是不有效的。在实际管理工作中,由于部门间、单位间的合作及沟通工作做得不够,会出现协同管理的不有效性,这就需要彼此协商对具有关联属性事件管理的文件规定,做到一致,避免A(u1,…un)v≠1的情况。

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企业等在进行业务管理时,不可避免部门或单位间发生业务往来、数据共享等问题,例如对食品卫生管理监督,技术监督局在生产环节对其卫生进行监督,工商管理局在流通领域对该产品进行是否过质保期检查,产品的卫生是否合格必均须在技术监督局和工商管理局的监督管理之下,监督检查结果均为合格,可以称该产品的卫生合格问题是有效的,否则不满足有效性。再如高校的教师科研考核问题,人事管理部门和科研管理部门对不同类别科研项目的积分标准、对其科研论文级别的评定标准必须一致,即教师所承担的科研项目及科研论文分别在人事管理部门和科研管理部门按照相关文件规定进行核定,且核定结果的积分或等级相同,可对该老师的科研考核结果是有效的。对同一事件或数据在不同部门或单位间的认定标准是否一致,这将是下一节研究的协调性。

协同管理中的协调性

协调性是属于语法概念,陆钟万(2002)定义为:∑Form(&)是协调的,当且仅当不存在A∈Form(&),使得∑├A并且∑├ A。

对协同管理中的协调性,定义如下:

Ai Form(&),若∑├Ai,且∑├ Ai(1≤i≤n),则该管理工作系统是不协调的,是自相矛盾的;当且仅当不存在Ai∈Form(&),使得∑├Ai并且∑├ Ai,则该管理工作系统是协调的。

各部门、各单位间在进行协同管理时,在对关联的同一业务、数据作认定、审核、评级等行政处理时,所依据的文件规定标准必须一致,这样才能确保所认定、审核、评级的结果一致,否则会导致各部门、各单位对同一业务或数据的审核或评级结果各异,导致协同管理混乱不堪,各部门和单位间对关联的同一业务或数据的判定各持己见。假设集合∑代表各部门、或各单位对关联的同一业务或数据进行管理时所涉及的审核、认定、评级等行政处理时所依据的文件规定、管理条例等,则Ai代表多部门或多单位间对其进行上述行政处理的结果,协同管理的结果是∑├Ai与|=├ Ai之间选择唯一,不能两者同存,这就是协同管理的协调性。

形式化表示及形式化推演在实际应用中可行性分析

事物对象的形式化,即论域。就管理学来说,管理分为管理的主体和客体,即分为管理方和被管理方,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管理方即管理主体可以为人或事物,如大到国家事务行政、地方行政管理,小到单位或部门的行政、事物管理等;管理主体可以为物,例如信息管理系统,利用它,可以实现高效率的管理工作,近年来随着办公自动化和信息化的普及,信息管理系统被越来越多的单位采用;被管理的主体也可以分为人和物,如对人事管理等。由此,管理的主体和客体是具体的,而且是量化的,可用形式化论域来定义,即研究对象的集合或者范围,表示为D。在一阶逻辑中,研究对象可量化,用符号表示存在量词,即在论域D中,存在一个个体;用符号表示全称量词,即论域D中所有的个体。例如,假设论域D1表示全体大学生,变元y表示大学生,则存在一个大学生可形式化表示为y,这样就将研究对象形式化地量化了。

实际问题规则化。对于管理、行政等具体工作,无不涉及具体的规章制度、办事流程等,与形式化推演中的推理规则、公式、公理等对应,可将前者形式化定义。形式化推演规则之一的可传递性,在实际问题中也是符合自然规律的,例如,实际问题的亲属关系也满足传递性,甲是乙的亲属,乙是丙的亲属,则甲也是丙的亲属,该论断无论从形式化的角度还是自然规律,该结论都是正确、合乎常理的。最后讨论从语法和语义的角度实际问题的推演问题,符号├表示从形式上可推导出,是属于语法的范畴;符号|=表示从逻辑上可推导出,是属于语义的范畴。

应用实例分析

本文以高校科研管理为例,研究协同管理中的有效性和协调性。高校科研管理涉及对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及成果级别的鉴定,同时还涉及对项目经费的管理,涉及不同部门。这样,不同部门之间因管理业务相关的科研项目及成果级别认定、项目经费等业务及数据相关而进行协同管理。科研管理部门对项目及科研成果的等级评定是根据有关部门的文件规定进行的,另一方面,人事管理部门在进行年度考核时对教师承担科研项目及取得的科研成果也要进行等级认定,认定的标准也按照其相关管理文件规定。这样,对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及其取得成果进行认定这一业务,发生在不同的管理部门,协同管理要求以上两个管理部门对某位教师承担的同一科研项目或同一成果的认定等级的结果必须完全一致,否则就不协调。

再如对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一方面,科研管理部门须了解某老师所承担课题的项目经费使用范围、经费余额等,因此,就该老师承担的科研项目而言,科研管理部门必须对其建立一个数据库,以记录相关信息;另一方面,财务部门最终对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经费的实际借款、报销等行政处理,在此之前,须经过科研管理部门的审批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的合理性,财务管理部门只是审核票据的有效性,同时还要根据本部门数据库中的记录数据决定是否有经费可报销。由此,某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经费不仅在科研管理部门审核是可满足的,而且经过财务管理部门的审核也是可满足的,即A(u1,u2)v=1,其中u1代表在科研管理部门进行科研经费借款或报销审核,u2代表在财务管理部门进行科研经费借款或报销审核,赋值v代表某老师,A(u1,u2)v表示某老师分别在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管理部门进行科研项目经费的借款或报销办理事件。若A(u1,u2)v≠1,则说明对该老师所承担的科研项目经费的协同管理出现了差错,这就是协同管理有效性的体现。

本文认为,协同管理发生的前提是大自然及社会普遍联系的原理,事物与事物、人与人、人与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基石使得管理工作要求部门、单位及个人之间协同起来,高效率地搞好管理工作;协同管理的重要条件是事物与事物、人与人、人与事物之间的属性相关和相互间关联的传递性。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多部门、多单位间在进行关联业务、数据行政处理时,不自觉地遵守了协调性和有效性,本文以信息安全领域的集合理论、协调性、有效性等理论为基础,以形式化理论推演为技术手段,研究了协同管理的理论根源。

参考文献:

1.杜栋.协同、协同管理与协同管理系统[J].现代管理科学,2008(2)

2.刘翔.协同管理的方法[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5)

3.刘纯,贺佐成.高校电子政务协同模式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07

4.赵晓敏.基于多智体的供应链协同管理[J].商业研究,2006/21

5.林跃翔,邱祥锋等.基于协同管理的水利信息化研究[J].测绘科学,2007增刊

6.陆钟万.面向计算机科学的数理逻辑[M]. 科学出版社,2002

7.王君华.基于系统协同管理的概念模型[J].经济师,2006(9)

合同管理调研篇4

高校的科研管理是校内进行的系统性工作,是科学应用行为。高校作为国家的技术创新的源泉地,是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生力军,不但承担了一大批科技创新基地或平台建设,而且积极承担了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等一系列科研任务,使高校的科研管理创新能力增强,知识贡献与社会服务能力快速提高。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的科研管理成功与否。在新时期,高校的科研管理具有高度复杂性,加上高校的科研管理的理念相对落后等多方面原因,高校的科研管理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需要改进,以下论文正是基于此,提出了高校的科研管理的内容以及运行模式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了高校的科研管理模式改进的几点建议,提出了高校应该加强科研管理理念和科研管理机制的创新,出台相关政策激励科研人员的工作热情等措施。

1.高校科研管理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1.1 高校的科研管理涉及的几点主要内容

高校的科研管理的综合水平可以反映大学管理水平,可以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因此高校的科研管理的职能是提高高校综合水平,为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其中高校科研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科研项目管理、科研经费管理、专利、论文、著作管理、科研机构管理等方面的内容。首先,科研项目管理包括科研纵向课题、横向课题等项目的管理。纵向科研项目是指国家、省部、厅局的专项科研计划项目,横向科研项目企业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课题,项目经费来自企业。综合管理包括科研经费管理、科研成果管理、科研机构管理等主要包括科研成果鉴定、科技项目鉴定和专利申请的审核、知识产权利用以及学校相关科研成果的宣传和展示等方面。最后,学校科研管理部门是大学科研工作的主要业务管理单位,对本校的科研管理工作应该做好规划工作,同时对学校的科研工作应该做好协调与指挥等工作,这些也是学校科研管理部门的工作目标,高校应该根据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进行本单位的科研工作的实施工作,保证本校的科研管理工作能够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学校的全体教师和科研工作人员应该积极参与其中,共同完成学校的教学,科研等多方面的协调工作,做好教学与科研之间的相互促进。

1.2 高校科研管理的几点主要特点

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实质上是高校行政管理部门面向全校科技人员服务的全部过程,高校科研管理是用定量分析方法研究科研过程中的诸多事情,高校科研管理具有开放性和复杂性的特点。高校科研管理职能决定了它是一个服务性的管理系统。首先,高校科研管理具有高度的开放性。高校的科研过程管理的开放性涉及到科研的立项是开放的,科研成果的管理也是开放性的,同时,在当前市场化经济潮流之下,科研成果的转化也是开放性的,即任何科研成果都有可能转化为企业生成的动力,直接将技术应用与企业技术的革新。此也决定了科研的效益具有市场化的特点。因此,作为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应该重视科研管理工作的开放性特点,同时应该利用该特点开展高校科研资源的管理工作,将科研资源和研究环境的管理与应用都符合开放性的特点。其次,科研管理具有高度的复杂性:高校科研管理的对象是人以及人的科研活动,此间的管理工作需要全面考虑到人和科研项目之间的关系,综合考虑科研管理的综合性特点,充分利用各个学科的不同特点进行科研项目和科研工作的管理,同时也应该利用各个学科的不同知识体系来进行科研机构的管理,促进科研管理机构的有序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具体地来说,高校的科研管理机构应该针对本校的实情开展科研的考核与管理工作,针对教学人员与科研人员应该给予不同的考核体系,完善他们之间的工作协调性,因此,科研工作具有高度复杂性。

2.高校创新科研管理模式的建立与运行实践

高校的科研管理模式和运行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二者是相互联系的,比方说,学校的科研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的目标应该是高度一致的,这二者的主要目标都应该是把大学的科研活动与社会的发展需求联系起来,促进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有效有序进行运行。为了能够达到此目标,本论文提出如下几点具体建议,期望能够对高校科研管理机构的运行提供实践层面的参考。

2.1 科研工作要面向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

教学和科研是高校的基本职能,此间科研工作是教学工作的发展和提高。对高校来说,科研活动的缺乏会使学校停滞不前,甚至威胁学校生存的质量。科学研究能为教学改革提供知识源泉。随着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社会对科技的需求越来越多,生了一些新的学科和新的研究方向,这些新的学科和研究方向的出现,要求高校根据研究项目的需要及时调整或重组科学研究的学科组织,正确处理好科研与学科建设的关系。对高校的学科建设来说,学科建设要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方向为主要标志,学科建设方向要以科研的需要而不断调整。学校科技工作要加大成果的激励力度,推进科研工作上层次、上水平。

2.2 努力培养学科领军人物

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应该符合本校的科研实力的实际情况,符合学校主要科研骨干的科研方向需求,在科研硬件的配置方面应该切合学校科研骨干的科研需求,同时学校在学科梯队建设的时候应该主要考虑到科研骨干的科研工作的顺利实施的人员需求和硬件条件需求,以期能够通过科研骨干建立科研创新团队,保证科研工作的顺利实施与开展,同时,科研管理部门应该做好其中的协调工作,保证学科的发展以及科研工作的开展能够围绕科研骨干进行。此举可以促进多学科多部门之间的协调性,促进新兴学科的良性发展,同时,科研团队的建立也有利与院系的综合科研力量的提高,对学校的整体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3 建立高效的科研激励机制

高校的科研激励机制非常重要,当前,很多高校的科研激励机制仅仅是落实在经济方面,对于科研工作者的晋升等激励渠道相对考虑的较少,这使得有相应需求的科研工作者的科研工作积极性受到一定程度的打击,不利于高校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不利于高校科研工作管理,具体而言,高校应该鼓励科研工作成为较为突出的人员参与学校科研工作管理,同时也可以通过学校层面来组织由科研成果突出的人员定期举办学术活动,这些都有利于学校科研工作的良性发展,增加学校科研氛围,促进多学科,多个团队之间的相互合作与共同发展。

3.结论

合同管理调研篇5

关键词:高校;科研经费;预算管理

高等学校因其软硬件实力雄厚,在我国的科研体系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科研经费拨款越来越多。为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高等学校可采取预算管理作为科研经费管理的手段。结合国际先进经验可以看出,只有加强预算意识,建立与科研活动相匹配的经费预算管理机制,才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但从实践看,我国高校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存在很多问题。

一、高校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的问题

高校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没有独立的预算编制机构、编制理念淡薄、没有预算执行与调整机制、预算考核缺失。

(一)没有独立的预算编制机构

我国高校没有独立的科研经费预算编制部门,科研经费预算编制多是由科研项目负责人独立完成。项目负责人对财务制度知之甚少,无法保证预算的详细、科学、完整,项目研究过程中也难以保证按预算执行。科研部门只关注项目是否能够顺利立项,很少注意项目经费是如何使用的,而现行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中并未规定财务处参与经费预算的制定。项目负责人、科研部门、财务部门各自为政,没有一个独立的机构保证三方可以共同制定科学合理的科研经费预算。

(二)预算编制理念淡薄

科研项目组成员预算观念薄弱,普遍认为编制科研经费预算只是为了应付项目立项的需要,申请下来的科研经费就是自己的私有财产,无需受预算的限制,财务处和科研处更无权干涉,在这样一种理念的指导下,编制的预算无科学合理性科研,更达不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更高层次的要求了。

(三)没有预算执行与调整机制

科研项目负责人在项目申报完成,获得经费后,重视的是项目的进展,研究成果的水平,其关注点通常不在预算执行上。作为科研经费管理部门的科研处、财务处,缺乏项目经费使用及预算调整制度,使得项目在实际执行中,出现超预算甚至是无预算支出的情况,无法及时得到纠正。

(四)没有预算考核机制

我国科研项目结项,考核的只有科研成果,如是否有、是否申请了专利等。并未要求对科研经费使用效率和效果进行考核。编制科研经费预算的初衷是为了激励科研经费使用者合理使用科研经费,用有限经费获得更大的科研成果,但是科研经费预算考核机制的缺失,使得预算本身的激励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二、高等学校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的总体构想

运用预算管理控制高校科研经费既符合现行科研制度的规定,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能够促使科研经费高效使用。下面从高校科研经费预算组织机构、内容两方面论述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的总体构想。

(一)高校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的组织结构

目前,高校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形同虚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项目负责人、科研处、财务处三个部门各自为政,没有一个独立的机构为其沟通协调提供便利条件。要想使预算管理发挥作用,必须建立严谨完备的科研预算管理组织机构。该机构由预算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责任部门组成。1.预算管理委员会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委员会是预算管理的最高权力机构,是整个预算管理组织机构的中心。职能在于审议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制度、编制方法、编制程序;审议科研项目预算方案;审议科研项目执行过程中的预算调整;协调预算执行中各职能部门、科研项目负责人的矛盾等。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委员会成员主要有:主管副校长、科研处长、财务处长。2.预算管理办公室预算管理办公室是委员会的常设机构,负责日常科研经费预算管理。职能在于:制定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制度、编制方法、程序,并报预算管理委员会审议;指导各科研项目组编制经费预算,并将方案报预算管理委员会审议;指导各科研项目组调整经费预算,审查方案的合理性,对不合理的方案予以驳回;建立预算考核机制,并报预算管理委员会审议;对项目组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调解矛盾等。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办公室成员由科研项目组成员、科研处和财务处共同组成。3.预算责任部门各科研项目组是预算责任部门,项目组组长是科研项目预算负责人。职能在于:在预算管理办公室的指导下编制项目经费预算;在科研过程中严格执行预算;向预算管理办公室及委员会反馈项目经费使用情况并接受监督检查;制定预算调整方案等。

(二)高等学校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的内容

预算管理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与控制、预算考评与激励①等方面内容,本文运用预算管理高校科研经费也涉及这三个方面。预算编制是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的开端,其编制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预算能否顺利执行,预算考评能否发挥作用,预算编制前应做好科学规划,充分考虑完成科研项目所需要的全部资源及相关制度的要求,合理、具体、科学的编制预算,避免因预算不合理造成科研项目无法完成的情况出现。预算执行是指以预算为标准组织实施科研生产活动的行为,是预算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环节,包括从预算立项审批下达到项目结束的全过程。②预算执行的过程,是不断纠正—反馈—纠正的过程。由预算管理办公室负责要求各项目组及时反馈执行情况,对偏差较大的项目,预算管理办公室有权要求项目负责人调整预算或改变科研活动的经费支出结构。预算考评与激励是对科研项目预算的执行结果的一种评价,对于预算执行好的项目予以额外经费奖励,对于超预算支出项目不予报销。只有建立有效的考评激励机制,才能保证项目经费预算的刚性,有效保障项目按预算执行。

三、高校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的实施流程

本文将从科研经费预算编制、科研经费预算执行、科研经费预算考评与激励三个方面构建科研经费预算管理体系。

(一)科研经费预算编制

科研项目预算分为项目收入预算和项目支出预算。纵向科研经费的来源包括政府拨款和高校配套两部分,横向科研经费则来自于企业投入和高校配套,这部分比较简单。科研项目预算的重点在于支出预算。研究科研经费支出预算要具体分析科研经费支出的内容。科研经费支出专用设备费、材料费、会议费、差旅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管理费等,下面将以材料费及管理费为例,论述如何分明细项目编制科研经费支出预算。材料费是指进行项目研究、开发、实验所需的原材料、低值易耗品、零配件的购置费用,以及为此发生的运输费等。理工类高校科研项目多涉及此项支出。在编制此项预算时,要考虑项目实验的次数,每次材料的用量及材料的单价,再分别汇总。管理费指研制项目应分摊的管理费。包括办公费、水电费、取暖费、图书费、维修费、保险费、审计费等。预计管理费支出金额时需将发生费用汇总。在科研项目收入算及支出分项预算编制完成后,应将收入预算及各支出预算数据进行汇总,填制科研项目预算汇总表。

(二)科研经费预算的执行

科研经费预算执行是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的关键一环。预算是支出的依据,预算管理办公室应在执行中严格监控。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应注意下面几个问题。1.应对项目经费进行分解前述编制的项目经费预算涵盖了整个项目周期的收入和支出,如果到项目结束时再考察各项支出是否超出了预算金额,预算控制就失去了价值。因此,要将整个项目周期的项目收支预算根据项目实施的进度分解到各个预算年度及支出项目中去。2.建立相关部门参与的全过程预算控制体系预算编制是科研经费管理的事前控制,预算执行则是事中控制,建立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预算控制体系,在制度的保障下,项目负责人、财务处、科研处各司其职。经费预算经预算管理委员会批准后下发,科研项目组成员依据预算进行经费支出,科研处根据预算对项目的进展情况进行控制,财务处依据批复的预算审核经费开支,对符合预算的支出予以报销。财务处、科研处定时汇总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偏差,及时向项目负责人及预算管理委员会进行反馈。3.严格控制预算调整科研经费预算是项目组进行科研支出的准绳,一般经批准的预算不应调整。但科研项目是具有周期性的,科研工作有一定不确定因素,如国内政策变化、科研项目组人员调整、科研研究方法变化等内因外因都会导致科研经费支出偏离预算。为保证科研任务顺利完成及科研成果的质量,必须建立制度,完善预算调整机制。预算调整机制应明确数据分析周期、预算调整主体、各部门在预算调整中的职责等内容。预算调整可由项目负责人主动提出,也可由预算管理办公室在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控中,发现较大偏差后,提示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应向预算管理办公室提出预算调整申请,列明调整原因。预算管理办公室重点对调整原因进行分析,若为正常原因,由预算管理办公室撰写报告,提交预算管理委员会审批,并根据额度决定是否需要向科研项目主管部门按程序重新申报;若为非正常原因,预算管理办公室应对项目负责人提出的申请予以驳回,并要求项目负责人按预算调整经费支出,或自行承担不能报销部分支出。

(三)科研经费预算的考评

科研经费预算考评的主体应为预算管理办公室。在科研课题结项时,应进行项目经费结项,将项目预算的收支情况与实际数相比较,特别关注经费支出项目的实际使用情况,在科研经费预算的调整部分已述及,对于不能调整预算的超支,要求项目组自行承担经费超支带来的损失,这只是考评后奖惩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科研经费预算的考评应纳入高校科研任务考评体系中去,对于超出预算的开支、不按预算用途使用的开支、不允许调整预算的开支,应在相应的奖惩制度中规定措施予以惩罚,而对于严格按照预算使用经费的科研项目,应制定相应的奖励措施。

四、结语

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的不足,并提出了构建有效的科研经费预算管理体系。该体系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即总体构想,第二个层次即具体实施流程,对科研经费实施全员(项目组成员、财务处、科研处)全过程(事前、事中、事后)的预算管理。虽然国家有相关文件要求科研经费进行预算管理,但没有具体实施办法,本文也只是对管理会计中的全面预算管理运用于科研经费管理进行初步探讨,在奖惩措施方面考虑不足,没有对文科类高校和理工科类高校科研经费使用情况的不同特点进行区别研究,没有针对横向课题和纵向课题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探讨,这些都有待进一步研究。财注释:①史焱.S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1.②孙玉红.华光研究所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的问题与对策[D].吉林大学,2009.

参考文献:

[1]许进军,粟学俐,陈可夫.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0(12).

[2]史焱.S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1.

[3]孙玉红.华光研究所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的问题与对策[D].吉林大学,2009.

[4]崔惠绒,梅东滨,周翊.浅议科研经费的合理规范使用[J].当代经济,2012(11).

合同管理调研篇6

关键词:科研经费;协调式管理;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2-0088-02

教学、学科、科研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如果教学、学科是高校发展的基本保证,那么,科研则是高校向纵深方向发展的重要保障。没有科研,高校就无法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无法让高校始终站在知识前沿,立于不败之地。正是科研的重要地位,使得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高校都将科研能力作为进一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一项指标。科研地位的提升,为财务工作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科研经费管理的困难:大量科研经费的涌入,不同课题项目来源,繁杂的经费使用科目等,使得科研经费管理困难重重,其中包括协调式管理。

一、协调式管理的概念

协调,是指和谐一致;配合得当。协调式管理就是正确处理组织内外的各种关系,为组织正常运转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科研经费的协调式管理就是涉及科研经费使用各个对象的相互协调,将这些对象协调起来之后共同参与到科研经费的管理工作,形成一个管理体系,而不是单纯依靠科研财务人员管理,这样才能更好地扼制目前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二、科研经费管理链的要素

在科研经费管理链中,主要有科研项目管理部门、科研经费管理部门、科研项目负责人和资产管理部门。其中科研项目管理部门主要负责科研项目的传达、审核、上报以及科研项目的其他管理工作;科研经费管理部门主要负责科研经费的接收、报销、成本核算等;科研项目负责人负责具体的科研项目研究;资产管理部门负责科研经费购置资产的验收、保管等工作。

科研项目负责人通过科研管理部门上报科研项目;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项目按照相关要求审核,并组织专家评委进行校内评审,通过的项目送往相关部门评选;上级部门评审通过的科研项目下达后,支撑项目的经费按要求划拨到科研管理单位财务部门,科研人员应当按照科研财务相关规定进行日常的报销业务;在科研过程中为科研购置的资产则需要到资产管理部门登记,由资产管理部门统一管理。

三、非协调式发展模式下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科研经费制度不健全,执行力度不到位

科研经费制度是用以规范科研经费使用的一道屏障,良好的运行制度可以更好地保证整个科研经费流转的过程。但是,当前高校往往存在着科研经费制度不健全,即没有专门针对科研经费管理与使用的文件,科研财务人员在报账过程中或者依据相关的财经制度,或者依据多年的报账经验,而没有具体的执行依据;有些高校有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但是却束之高阁,不进行定期充实与完善,在出现新的科研经费使用问题时依然找不到报销依据。因此,要做好整个科研经费的管理与使用工作,首要的就是做好科研经费制度的宏观管理工作,并保证其切实可行。

(二)科研项目负责人科研经费财务理念淡薄

科研经费是用以支持科研人员做好科研工作的重要保障,科研经费要专款专用,除却一定比例的招待费等费用之外,其他与科研无关的费用都不能列示到经费当中,并且科研经费要按照预算严格使用。但是这两个条件在高校实际科研经费报销中却往往难以实现。如有些科研负责人认为经费是自己申请的,自己有完全的支配权,经费管理部门只不过是负责保管经费而已,各类与科研无关的票据,如餐饮发票、洗浴发票等,都要求实报实销,完全忽略自身依托于学校、需要遵守相关科研财经纪律的现状;科研项目申请人在申请项目填制预算经费使用情况时,往往未考虑实际情况随意填列,这样在实际使用资金过程中就会出现短支、超支或未列入预算的状况。

(三)科研项目管理部门与科研经费管理部门脱节

项目管理部门是管理各项科研项目的部门,经费管理部门是管理科研经费的部门,两个部门在整个科研链中是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科研部门需要对科研人员报批的科研项目经费进行审核,但往往由于缺少专业的财务知识和经费管理经验,任由申请人自行填列经费预算,只要明确规定的经费填报比例合理就不再进一步测评经费的可行性,以及科研经费与科研项目的匹配性,导致科研项目负责人在报账时会出现所报经费未列预算、超支使用经费预算等问题。因此,在项目申请过程中除却项目申请本身的前瞻性等问题,对科研经费结构的合理性、有效性、匹配性进行专业测评也是科研项目申请的必备要素,为科研项目日后能够顺利完成提供充分、合理的资金保障。

(四)科研经费管理部门与资产管理部门切合问题

在科研过程中,科研人员需要购置各种资产用于支撑科研项目的需要。购置资产过程涉及两个部门:科研经费管理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前者负责经费的列支,后者负责所购置资产的具体保管工作。在两个部门之间就出现一个结合点,即资产的账物相符情况。从理论上来讲,经费管理部门的资产数据应与资产管理部门的资产数据相一致,但是由于资产数量多,品种杂,有些资产存在着非正常损耗等特点,使得资产对账工作困难重重。当前高校资产普遍存在重复购置、浪费、流失和闲置现象,特别是科研经费购置资产往往物随人走,如此一来,学校很难做到固定资产的合理配置与资源共享。另外,学校没有将科研成果、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做账务处理,由此会产生一些后续的侵权事件等。

四、建立协调模式下的科研经费管理体系

非协调式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各项矛盾的主要解决办法就是建立协调模式下的科研经费管理体系,即将涉及科研项目的各个部门看做科研链中的个体,使其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共同做好科研经费管理工作。

(一)制定规范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保证实施到位

制度是制约行为的一种规范,制度的有效实施是保证规范执行到位的必要条件,因此,在协调模式下实现科研经费管理体系的良好运转,有效的经费管理制度是先决条件。在遵循国家有关财务法律、法规的前提下,结合地方性规章、制度,制定出符合学校实际的科研经费规章制度,如科研预算的执行标准、招待费(交通费、人员经费)的使用比例、资产购置占用预算的比例等,从而做到财务管理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为科研管理做好制度保障。同时,学校应加强科研制度的执行力度和宣传工作,保证科研制度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

(二)加强项目负责人的财务意识

在整个科研过程中,科研成果是科研的目标,也是科研人员投入精力最多的部分。因此,科研人员往往会认为在辛苦做科研项目的同时,通过自身努力申请下来的科研经费具有自我支配权,而资金管理部门则是代管资金而已,从而在财务报账时对于财务人员提出的报销不规范等问题不屑一顾,认为财务人员无权过问资金使用情况。追根溯源,这是科研人员财务理念的结果。经过历史的发展与沿革,财务已从最初的单纯记账逐渐转变为宏观、微观相结合的财务管理,即不仅要做好资金的日常流动监督,而且要对资金使用合理、规范性等进行监督和分析,而这点意识,除却从事财务工作人员外,其他领域人员却知之甚少,财务意识仍停留于最初的记账过程。因此,对项目负责人开展财务理念灌疏,或在项目申请时列明科研经费使用规定等方式引起项目负责人的财务意识,可以保证财务工作的畅通。

(三)科研链中个体的全程参与

财务贯穿各领域的工作,做好财务工作的前提就是要充分了解熟悉本领域的工作内容与流程,从而指导财务因地制宜地设置核算科目、核算方法等。但在实际工作中,财务工作却被架空,只是按相应制度进行科目设置,在具体核算时不能真实地反映本单位、本领域的财务状况,这本身就违背了财务初衷。因此,让本领域财务人员亲身参与到工作流程中,会对财务核算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科研经费存在预算虚列现象,如果在科研评审中,有财务人员的参与,用自身经验审核经费预算的合理性,从经费起点开始掌控,对于后续经费的管理与使用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四)加强资产管理,防止资产流失

加强资产管理,防止资产流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做好经费管理部门与资产管理部门的对账工作。即因资产种类繁杂、数量多的原因,为两个部门的对账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现今许多高校都在寻求各种解决办法,让实物与价值更切合,更好地加强高校资产的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做好无形资产的管理工作。科研项目的一个特殊性就是存在科研成果、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从价值上来讲,这些无形资产可能会比有形资产带来更大的价值,高校应按照无形资产管理方法,尽快将无形资产列入财务管理当中,更好地去保护无形资产以及相关人员的利益。

(五)建立有效的信息网络平台系统

在当前的信息化时代,网络平台管理是协调各部门工作的一种有效手段。在科研经费管理链中建立有科研特性的信息网络平台,不仅能够进一步加强科研经费管理各部门的协调性,而且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加强科研成本控制,细化科研经费的管理。譬如,建立科研数据库之后,科研人员可以随时掌握项目经费的各项开支情况,科研部门、财务部门也可以随时了解各项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而实现信息共享。通过网络平台,科研人员、科研部门、财务部门之间搭建了一座沟通的桥梁,解除了信息孤立,实现了各信息系统的联动,提高了科研单位的整体运作效率,为领导决策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高建丽.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机制的研

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7).

[2]王鲜萍.高校教学、科研协调发展的机制及基本方略研

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5).

[3]张学清.实践科学发展观 促进我校教学科研协调发展

合同管理调研篇7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经过对有效问卷结果的统计分析,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了解了幼儿园园长培训的有关情况:

(一)关于园长的知识背景及能力层次1996年国家教委制定了幼儿园园长的任职资格、职责和岗位要求,在任职资格方面强调幼儿园园长需要具备幼儿师范及以上学历,并具有幼儿园高级教师职务,持有园长岗位培训证书。从表1.1表明,园长们的学历全部都在高中以上(含中专),其中,83.5%的园长达到幼儿师范及以上学历,71.4%的园长是大专以上学历。可见,园长的学历水平基本符合园长任职资格中的学历要求。表1.2表明:61.6%的园长已获得幼教高级或小学高级职称,有的还是中学高级职称,可见,大多数园长的职务符合园长任职资格中的职务要求。从表1.3看出:82.8%的园长所学习的专业是学前或学校教育。再从表1.4看出,90.2%的园长认为自己对0~6岁婴幼儿科学保育知识有相当程度的了解;这些数据显示绝大部分园长都具备一定的专业背景和知识背景。调查中发现,90%以上的园长年龄在30岁以上,50%以上的园长任园长职务在10年以上,90%的园长是负责园的全面工作,显示大多数园长都有一定的工作、管理经验。但从表1.5和表1.6中,我们也可以发现,未参加任何职务培训的园长达到30.3%,而参加过提高培训或高级研修的园长仅占26.5%;接近60%的园长参加培训的时间是在上个世纪。在21世纪的今天,知识更新日新月异,学前教育改革空前受到重视,社会现实复杂多样化,而园长们仅根据自己的经验及已有的知识进行教育、管理会有些力不从心。当调查中问到:“你自己愿意参加园长培训吗?”选择“愿意”和“非常愿意”的园长各占了一半;在回答“你对幼儿园管理工作是否感到有压力”的问题时,仅有8.9%的园长表示很少有压力,30%的园长表示经常、甚至总是感到有压力。这说明,不管从园长自身或者现实的需要,园长培训都是必需的。

(二)关于幼儿园的性质、级别及办学理念本次调查以城区幼儿园为主,兼顾县城及乡镇幼儿园(约占35%)。调查发现,这些幼儿园中有三分之二是属于私办或社会力量办学,未定级别的幼儿园的比例达到70%;市一级以上幼儿园(含市一级示范园和省级示范园)仅占20%。由此可见,幼儿园的办园质量需要进一步提升。作为管理者——园长,则需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管理、领导水平。另外,问卷还从幼儿园园长的管理风格、选用的教材、课程设置、教研情况及园所面临的主要挑战等方面反映幼儿园的办园理念。从表2.1中可以发现,有36.6%的园长是借助自己的专业背景实施管理,有26.7%的园长认为自己的管理是民主的、规范化的。而在一项关于培训内容的需求中,接近80%的园长认为自己急需幼儿园管理的知识,急需增加园长领导力和执行力的培训,需要具有更多教职工管理与激励艺术,但他们对于当前形势下幼儿园发展与团队建设问题似乎又不太重视,大约45%的园长认为这一问题并不是目前所急需解决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园长们希望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但他们尚需更新其理念,以与当前形势的发展相匹配。这在另一项“关于目前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所面临的挑战”的调查也得到反映(表2.2)。调查显示,最多人次选择的是“缺乏对新的教育教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而“观念陈旧”选择的人次最少。调查还显示,园长们认为培训最主要的目的在于“开阔视野,获得学科和教改前沿知识”及“提高管理能力”;66.7%的幼儿园从未申报过科研课题,仅有1.1%的幼儿园采用园本课程(见表2.3、表2.4)。可见,园长们习惯于拿来主义的思想,希望能更快速地看到措施实施的结果,而至于这一结果是否具有可持续性考虑不多。

(三)关于园长的培训要求1.培训的内容在一项关于“目前你在工作中所欠缺的知识”的调查中,选择人次最多的是“幼教改革动态”,远高于其它选项,紧随其后的是“团队管理知识”、“法律法规知识”,这两项选择的人次非常接近。“课程改革知识”和“科研知识”处于中间位置,“后勤管理知识”和“人文知识”则被垫底。这与目前所倡导的“以人为本”、注重人文环境创设的理念相违背。在另一项关于“园长急需培训内容”的调查中,被园长们选为急需培训的内容的前三项分别是:幼儿园管理与园长的领导力、执行力,幼儿园的安全与风险防范,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幼儿园管理方面的培训被视为较重要的内容,这也许是与园长自身的角色地位有关;而法规知识的被重视,则凸显制度化、规范化及风险管理意识的深入人心,当然也与当前的形势密切相关。而“幼教改革热点分析”的选择则排位较靠后,这似乎与前一项选择存有矛盾。我们的看法是,由于学习途径的多样化,尤其是网络的发展,使园长们比较容易把握一些改革热点,但改革动态的把握则需具有广阔的视野,具备深度的思考、分析能力,掌握一定的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这或许是园长们所欠缺的,也与其不重视有关。“管理者的思维素质”培训内容的选择排位远低于前三项;科研方法的培训内容也只是位列中间。可以看出,园长们较少使用园本教材,科研热情不高。当然,这与园长们所强调的培训内容的实用性是相吻合的。值得肯定的是,园长们比较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至于是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是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则有待进一步了解。2.关于培训的方式在一项关于培训方式的有效性调查中,园长们认为“观摩为主,授课为辅”的培训方式是最有效的,其次是“分阶段培训:专题报告-以小组形式专题研究-实践观摩、讲评-考察”的方式。园长们最推崇的讲授方式是“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讨论结合”,其选择的频次远高于“理论讲授”和“案例分析讨论”这两种方式。这说明园长们希望培训具有针对性和实操性,理论与实践要紧密结合。3.关于培训的时间从表3.1和表3.2可发现,选择5~10天的培训时间的人数最多,其次是5天以内,而且园长们更认可短期集中培训。综合园长的培训要求调查情况,可以看出,园长们更倾向于选择参加实用性强的培训,他们追求在短时间内即能见到较明显的成效。这从某种程度上体现出参与调查的这些园长的教育和管理理念,提醒我们在教育培训上既要考虑园长的实际需要,培训要针对幼儿教育中所存在的具有共性的问题;又要把握好幼教改革发展的趋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培训要为幼儿园的长远发展提供帮助。

(四)结论本次调查结果表明:1.大多数园长受过一定的专业训练,且有一定的管理、教学实践经验,但园长们仍然有较强的意愿参加培训,希望进一步提升自己。2.园长们重视新信息、新观念的获取,但新理念并没有真正得到很好地落实。在培训中,要注意强化园长们把理念转化为行动的意识,提高新理念运用于实践的力度。3.园长们重视教育管理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的获取及应用,这与其角色地位密切相关,但教育培训也要重视人文知识的传播,才能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4.要强化园长们的教科研意识。培训工作主要帮助园长和教师获得间接经验,而教科研活动则是园长和老师们针对实践中的问题,以自我研究为主,获得的是直接经验,其结果具有更强的针对性。5.在培训方式上,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阶段集中培训最有效。

二、调查研究得出的建议

以上调查显示,园长们一般都具有较高的学历,专业性强,教学实践经验丰富,绝大部分园长都具备一定的专业背景和知识背景。但她们从事的是基层单位的领导工作,虽有一定的专业及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但对教育科学理论还是欠缺系统的学习,缺乏对教育发展内在规律的深刻把握,缺乏对教育发展现状的深度思考和分析,对幼儿园的管理还是停留在经验主义的基础上,不能充分发挥其领导力和执行力,教育科研能力也相对薄弱,教育的前瞻性不够[2]。根据以上特点和调研的结果,我们对园长培训课程设置及培训模式提出如下建议:

(一)综合理论指导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结合随着我国幼教改革的快速发展,在幼儿教育领域呈现出丰富的教育理论研究及教育实践研究成果,宣传和推广这些研究成果应成为园长培训工作的重要任务。因此,在培训课程设置中,要重点开设既有理论深度又能剖析热点问题的讲座,帮助园长们了解幼教科研的新成果及发展方向,了解幼儿园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及先进的管理理念,进而提高园长们的教育能力和管理水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实践者的经验、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实践者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为目的的课程,体现实践者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尤其注重转变实践者那种单一的以间接知识的传授和间接知识的积累为主要目的的学习方式,强调实践者的实践性学习方式,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比其他任何课程都更强调实践者对实际的活动过程的亲历和体验,其目的是综合技能的形成和能力的提高。对于幼儿园园长培训,这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包括教育考察、督导评估、交流经验甚至是跟岗锻炼等形式。内容应涉及到幼儿园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幼儿园的教学管理、总务管理等。在幼儿园园长培训的课程设置上,必须强调“理论指导课程”及“实践活动课程”的结合,我们常可见到这样一种情形:在培训过程中听取了有关专家教授的讲座或专题报告后,实践者通常的反应就是理论挺好的,也应该那样做,但却不知道具体应该“怎么做”。从我们的调查中也显示,园长们重视新信息、新观念的获取,但新理念并没有真正得到落实。所以,我们强调在培训中,要注意强化园长们把理念转化为行动的意识和能力。实际上,实践者需要理论,需要理论作为其实施教育的指导思想,如果没有理论作基础,失去了指导思想,便容易偏离教育原则。而最终的目的是让理论帮助她们提升、帮助她们与实践进行沟通。而如果仅具理论知识而不懂运用,理论就会变成空谈。因此,只有两者紧密结合,才能发挥积极作用。

(二)园本行动研究课程与教育基础理论研究课程相结合幼儿园的教科研工作与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密切相关,又相互促进。园长是带头人,幼儿园的教科研工作需要园长的主导和组织。要通过提高园长们的教科研意识,来带动全园的教科研积极性。新时期的幼儿园园长,应该成为科研型的领导者。而在我们的调查中,66.7%的幼儿园从未申报过科研课题,可见园长们的科研热情普遍不高。培训工作的重要目标是要提高园长的教科研意识和能力,培养能动的学习主体。而实现这种目标的最好方法就是园本行动研究课程的设置,做到研训一体,即培训与园本行动研究相结合。所谓“教育基础理论研究”,是在已有的客观现实材料及思想理论材料的基础上,运用各种逻辑的和非逻辑的方式进行加工整理,以理论思维水平的知识形式反映客观教育规律的一种研究。其目的在于更好的把握及加深对教育教学活动的普遍原理和原则的认识或建立新理论,从而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幼儿园园长培训,必须强调“园本行动研究课程”及“教育基础理论研究课程”的结合。园本行动研究主要是将行动和研究的过程融合,行动研究中,被研究者不再是研究的客体或对象,他们既是研究的客体又是研究得主体。园本行动研究即从本园的实际工作需要出发,在研究者自身的实际工作中寻找问(课)题,并进行研究,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善教育行为的目的。而教育基础理论研究课程的学习,又能促使研究者对自己工作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能够从探究、理性、科学的角度去审视,去研究,这不仅可以解决问题,而且可以提高其自身的理论素养,减少工作中的盲目性[3]。

(三)专题系列课程与地方特色课程相结合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不同管理体制、不同类型、不同办学形式、不同层次的幼儿园。因此,幼儿园园长培训应有不同的需求,培训课程的设置也应适应不同的需求。在课程的设置中,除了岗位培训的统一要求,提高培训的课程设置应走向多层次和“精细化”,即以专题的形式进行深入的探讨。教育专题是指在实施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专门对某个目标题目内容的集中收集。它可以对其在多个层面、多个视野上展开立体化的研究,也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于一个主题在广度上与深度上的信息需求。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差异极大,可供利用的教育资源也不尽相同。利用本地资源、开发地方特色课程,成为不同地域、不同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建设的时代要求。地方课程致力于受教育者与社会生活及社区发展的联系,在内容的选择上,地方特色课程的内容应以地方社会生活和社区发展的现实为依据,体现地方和社区的基本知识,如地方或社区的乡土历史、乡土地理、社区结构、地域经济、传统文化等等。或向受教育者传授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能力,如社区研究、社区服务、社区发展规划等公益活动的基本能力[4]。在内容的组织上,可以专题和综合课的形式来组织。在我们的调查中,仅有1.1%的幼儿园采用园本课程,地方特色课程的设置为幼儿园探讨开发园本课程提供载体,也能调动幼儿园开发课程的能动性和自主性。因此,要加强本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对课程内容进行拓展,挖掘本地区的特色,教学中不断加入新鲜的内容,尽现课程内在的张力。

(四)培训模式多样化,满足多种培训需求前面多项调查中表明,目前各幼儿园园长的学历水平不同,任职年限不同,职称级别不同,所以园长们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肯定有很大的差异。正因如此,不同层次水平的园长他们对培训的需求也就不同,有的园长及其后备园长只需要园长岗位培训,有的园长则要求参加提高培训甚至是高级研修。不同层次的培训所对应的培训课程和培训方式应该有较大的区别,才能满足不同层次园长的培训需求。另外,各幼儿园的师资情况、人力安排等也不大相同,他们需要的培训类型会有不同。有条件的园长可以采用全脱产培训方式进行短期集中培训,采取专家做专题报告、案例分析、小组问题研讨、跨地区考察和实践观摩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没条件的园长可以用业余、自学的方式进行,在专家的引领下,采用在岗自培的方式,进行在职园本培训,并注重与幼儿园规范发展与时俱进。随着新世纪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人们不断对教育提出新的需求,在这种形势下,我们不能按照现阶段由岗位培训到提高培训逐级递进的程序构建园长培训的课程体系,而是必须扩展课程编制的形式,既包含教育基础理论又吸纳新的教育研究成果,还要总结实践过程中创造的成功经验。只有灵活、多样的课程体系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只有精选的课程内容才能符合现实的需求。我们也要注重培训模式的多样化,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条件的园长的需求,充分体现针对性、实践性与操作性,更好地提高园长的教育能力和管理水平。

合同管理调研篇8

进入新世纪,韩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随之步入新的历史阶段。它在短短的40余年时间内一举跻身中等发达国家后,正积极筹划跨入发达国家的门槛。近年来,政府进一步加大了科技体制和政策的改革力度,推出了一系列旨在强化国家对科技发展宏观管理和协调的政策措施。

总统亲自担任国家科委委员长

为从根本上解决国家科技管理方面存在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机构重叠、投资重复等弊端,韩国政府加快了对国家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调整步伐:

一、强化了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职能和作用

作为国家科技发展的宏观决策部门,由总统亲自担任国家科委委员长。该委员会主要负责制定、实施与调整国家科技长远发展规划及创新政策,调整和分配研发预算;审议国家标准政策、知识产权政策和技术金融政策;管理基础研究会、产业技术研究会和公共技术研究会等。政府任命科技副总理兼科技部长兼任国家科委副委员长,国家科委的上述职能事实上也由科技部实施。

二、建立科技部主导下的国家科技宏观协调和管理机制

2004年,政府通过修订《政府组织法》和《科学技术基本法》,把科技部长提升为副总理级,使其成为位于财政经济副总理和教育副总理之后的第三位副总理,进一步强化了科技部作为科技主管部门的宏观决策和计划调控职能:(一)原分散在产业资源部、信息通信部、教育部、农业部等有关部委的各领域科技政策,统一划归科技部掌管协调;(二)国家研发预算的划拨和管理等,也交由科技部执行;(三)国家研发中长期计划的制定,科研计划及预算的综合调整,对科技政策和产业政策及人才政策的综合企划与调整,对国家研发工作进行调查、分析、评价及成果管理等,交由科技部下属新组建的“科学技术创新本部”(副部级)掌管和实施;(四)原由科技部承担的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支援等具体研发促进职能,交由产业资源部、信息通信部、教育部、建设交通部执行;科技部重点从事大型集成技术、萌芽技术、目的性基础研究和科普等。科技部通过下放权力、减少中间环节等手段,努力提高办事效率。例如:把需部长和副部长裁决的大事比率分别由目前的5.2%和11.25%减至4.6%和10%;建立远程网络化办公系统,使负责人在家中或出差在外时,也能及时处理各项公务。

三、建立与科技有关的部长会议制度

由副总理兼科技部长任部长会议议长,委员由财政经济部、教育部等12个政府部门部长、国务调整室长、总统秘书室政策企划首席、情报科学技术助理及科技创新本部长组成。由科技部主持每月的定期例会,主要任务是从全局角度协调与科技创新有关各政府部门的政策和计划。

通过对上述国家科技管理机构的改革与调整,科技部除涉及国家科学技术的大政方针由国家科委委员长(总统)主持决议外,科学技术基本计划、地方科学技术振兴计划等,均由国家科委副委员长(副总理兼科技部长)主持制定和实施,以科技部为主导的国家科技宏观管理协调机制基本形成。

把政府研究院所从所属政府部门中分离出来

韩国科技部提出要通过研发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变以往的分散型研发体制为集中型研发体制,变对发达国家“模仿、追击型”研发模式为“创新型”研发模式,大幅提高研发效率,不断增加原创性研发比重,从根本上提高国家科技、经济竞争力。

一.建立研究会,优化资源配置

参照德国研究会模式,把政府研究院所从所属政府部门中分离出来,按不同领域分别组成“基础研究会”、“产业技术研究会”、“公共技术研究会”并将其置于国家科委的管辖之下。各研究会对下属的各研究院所的研发计划和实绩、经营状况进行评价,并对合作研究给予必要支持。

二.发挥企业创新主体的作用

企业的研发投入在国家研发投入总额中所占比率高达75%左右,是国家创新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企业研发机构去年突破1万家后,国家从政策上重点支持企业提高创新能力,计划到2008年把制造业创新企业所占比率由目前的40%提高到50%;到2012年建立10所具有世界水平的以研究为主的大学,使其成为基础和未来新技术的研发基地;国家科研院所朝专业化、大型化方向迈进,重点满足国家原创技术、大型集成技术等战略储备技术开发。各创新主体间建立网络化合作、协调关系,相互学习,共同发展。

三.大力支持产学研合作研发

通过修订《合作研究开发促进法》和《科学技术革新特别法》,进一步把发展产学研合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同时,多方采取措施支持产学研合作,主要措施包括:国家科研课题实施对象的选定推行产学研优先政策;国家科研院所的研发设施对产学研优先开放;不断扩大对产学研信息、人才交流和人才培养的支持;建立以大学为中心的产学研合作园区和地区合作开发支援团等。此外,由科学财团出资在全国理工大学建立的数十家“科学研究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对推动跨部门、跨学科的基础和应用技术开发,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建立公正、公开、透明的评估、评价体系

一.建立公正、公开、透明的评估、评价体系

建立“韩国科学技术企划评价院”,重点从事科技发展的中长期调查、分析和预测,对国家科研计划实施调查、分析、评价和调整,对科技部主管的重点科研项目进行评价和管理等。首先,根据本部门科研计划和成果指标进行自我评价,再由国家科委对其中的重大项目进行每3年为一周期的定期深入评价,评价结果将反映到次年度的科研经费划拨中。具体评价业务将由科技部内外专家构成的“成果评价委员会”实施。颁布实行《研究开发成果评价法》,引入以成果为中心的评价制度,为评价、评估提供法律依据。

二.加速科研成果转化

科技部从结构和制度上入手加速建立成果转化机制,在主管部委的协调下组成富民合作的成果实用化促进团,并以促进团为中心构筑各部委间的合作体制,制定详细成果转化促进计划,对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产品销售的全过程给予系统支持。政府的科技预算向产业化领域倾斜,支持各有关部委培植和发展创新型中小企业和风险企业;通过建立大德研发特区和创新群体,构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网络化、开放化的研发体系,加速成果扩散和推广。

三.改革国家科研预算及分配体系

上一篇:房地产经济管理范文 下一篇:商业合同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