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流程管理范文

时间:2023-08-17 16:54:23

合同流程管理

合同流程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合同管理;决策机制;流程管理

一、医院加强合同管理的必要性

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以及国家新医改政策的有效推行,医疗需求的增加、医疗市场扩大,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已进入一个持续增长时期,随着医院建设投入的增加,医疗单位基建、采购、合作与协作等经济事项大量增多。为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更好地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签订合法的经济合同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医院内部控制不规范、决策机制不完善、合同执行、监督管理不到位的问题凸显,防范经济和法律风险,遏制经济纠纷,维护医院利益和权益,建立合同考察、论证、决策、招标、审核、执行、监督的全过程管理制度势在必行。

二、目前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应该签订合同的经济事项不签订合同

医院内部控制不规范,存在某些科室和领导以各种理由,不请示、不汇报,自行安排施工或采购的情况。大额项目未与对方签订合同就实施,造成要求不明,责任不清,验收、结算、付款无据可循,没有可靠的法律保障,存在较大的违约和纠纷风险。

2.合同签订前的决策程序不完善

合同签订前未对相关项目进行市场、政策、方向等方面的评估,进而对合同缔约目的、预期效果进行决策性分析,形成合同决策意见,没有履行完整的考察、论证、决策程序。

3.合同执行过程中没有有效监督

合同执行、监督制度不完善,责任不清,合同具体问题不进行交接,部门之间有效沟通少,造成合同履行和监督不到位。合同签订后未及时与财务、审计、纪委等监督部门进行交底,造成合同执行、结算过程中监督部门无法对隐蔽工程、商品质量等及时验收、监督,无法规避潜在风险。

4.存在大量的格式合同

合同条文一般承办科室安排施工方或供货方拟定,条款梳理不仔细,而施工方和供货方拟定的合同细节一般都对自己有利。

三、合同管理不到位的原因分析

1.医院没有根据最新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及相关制度应用指南》制定和完善内控制度,没有专门的合同管理规定,没有完整的合同决策、招标、责任追究制度体系,导致各部门在实际工作中无章可循,无法可依,相互推诿,降低了工作效率,提高了经营风险,缺乏有力的制度保障。

2.责任不明确,没有指定合同管理和监督部门,合同履行过程中的监管制度不完善,监管力度差。

3.承办科室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专业知识匮乏,项目前期调查、论证不到位,调查、论证阶段过分依赖供货方和施工方。

4.没有充分发挥医院各专业委员会的作用,各专业委员会形同虚设,没有在调查、论证及决策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四、医院合同管理建议

1.做好前期控制工作,做好风险管理

(1)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促进合同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法律化。完整的合同管理制度应包括:项目的申请、审批、授权、考察调研、论证、招标洽谈、决策、审核、执行管理、监督管理、结算管理、后期管理程序。明确院级领导的责任,明确合同管理部门。

(2)明确责任,做好前期调查、论证工作。明确各职能科室的职责范围,归口管理。一般的项目申请应有效益分析,大型项目的申请应有可行性分析,并经医院指定的部门审核。大型项目的论证应由承办科室在相关部门的监督下组织,参考医院现行的《万元以上仪器设备论证审批表》制定项目论证审批表,论证过程中发挥各专业委员会的作用。

(3)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和定价程序。根据项目性质和前期调查论证结果向院领导汇报后,选择合理的采购方式,采取协议采购、招标采购、谈判采购、询价比价等多种采购方式相结合的办法,形成完整的采购方案,合理确定采购价格。组织定价过程中,充分发挥承办科室、各专业委员会、监督部门、及有关技术、经济专家的作用。建立重大合同决策机制,必要时应参考法律顾问的意见。

2.注重流程管理,建立标准流程

(1)加强过程管理,做好各环节记录,确保各环节资料的追溯性,及时追踪履行情况。申请、论证、签订依据、采购方式、组织程序、执行、监督、存档、信息传递等过程有明确规定。

(2)明确各承办科室的合同管理岗位,制定在前期论证、文本起草、审批、审核、备案,授权方面的责任和管理办法,制度合同文本管理、履行、纠纷处理等流程管理制度,做到合同管理从始至终都处于有效的控制状态。

(3)加强签订环节管理。建立合同专用章制度,专人管理,分散医院公章的使用和管理压力。完善合同审批单,加强合同审批单的作用,合同签订过程中签订依据、洽谈纪要附在合同审批单后面作为重要审批依据。尽量不用乙方的格式合同,各承办科室根据项目性质和内容,在一定时期内形成自己的格式合同。

(4)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资源,开发专门的档案管理软件。合同签订后,承办科室首先送档案管理科存档,由档案管理科编号,档案管理科扫描后,存于数据库备查,相关职能科室根据医院赋予的查询权限查询合同等。节约合同存放空间、节约人力、物力。

3.明确责任,加强合同执行监督

(1)明确各类合同的监督部门。

(2)建立采购验收制度,大型项目的验收工作由承办科室组织,成立专门的验收组织,抽调参与论证和合同讨论的人员参与验收及纠纷处理工作,出具验收报告。异常情况书面汇报,及时处理。

(3)探讨合同的考核办法,指定的合同监督部门和预算办定期进行合同履行情况评估,纳入各科室的绩效考核。

五、标准的合同流程的建立

以基建项目为例,探讨标准合同管理流程的建立:

1.申请:基建科根据医院的发展情况提出需求,作出可行性论证报告,提交分管院领导审批。

2.审批:分管院领导根据基建科的申请提交党委会讨论,大型项目提交职代会讨论,根据党委会和职代会的讨论意见,反馈基建科。

3.授权:院领导授权基建科和相关科室共同进行考察调研和论证。

4.考察调研、论证:基建科和相关科室进行考察调研,收集潜在施工方的资料,包括其资质、实力、信誉、以前施工案例等,进行详细的论证并将论证结果提交分管领导审批。

5.招标洽谈:分管领导和院长根据项目性质进行决策,大型项目提交院党委或职代会同意后,提交院内招标管理部门,由招标管理部门组织、履行完整的招标洽谈程序,大型项目公开招标,招标过程中应有必要的监督部门如纪委、审计等的监督。

6.决策:招标结束后招标管理部门和基建科共同向分管领导汇报,由分管领导提交党委会决策,决策结果反馈招标管理部门和基建科。

7.合同审核:由基建科起草合同文本,分别经招标办、纪委、财务、审计等监督部门审核后由院领导签批。

8.执行:基建科将合同向财务、审计、纪委等相关科室进行交底、存档,有条件的医院用信息系统进行交底,并按合同组织施工,合同执行过程中的需要的建筑材料、设备等每项都要走这样一个完整的流程。

9.监督:基建科在建设过程中对施工进度、隐蔽工程等及时在监督科室监督下组织验收,大型项目应有监理公司的参与或全过程管理。财务部门根据基建科和监督部门共同签署的验收单和付款通知单支付进度款。

10.结算管理:工程完工后基建科将结算申请报送相关部门审核结算,大型项目应委托外审机构进行结算,结算结果由纪委、审计等监督部门审核,并报分管领导、院长审批,财务部门根据结算审批意见支付工程款,并根据合同留足质保金。

11.合同执行审计:监督部门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各承办科室的合同执行审计,监督合同的执行情况,了解合作方的需求,对审计结果向院领导汇报和审批,审核结果与经济责任挂钩,提高合同执行部门的责任心。

探讨用完整的合同管理流程约束经济行为,做好医院内部控制,提高经济效益,将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杜绝招标过程中的人为因素,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促进行风和廉政建设,控制医院经营风险。

参考文献:

[1]王丽娟.浅谈医院合同管理的现状和对策[J].医院信息,2010,1(3):33-70.

[2]陈凌.探析医院经济合同管理[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0,1(21):62-63.

合同流程管理范文第2篇

流程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手段,已经得到了企业管理界的广泛认同。流程管理的核心是流程,而流程管理是以规范化流程构造为中心,通过流程将工作任务布置到流程中的各个部门和岗位,并通过绩效体系实施考核,将压力和激励成功地传导到企业的各个层次,使员工都能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并持续提高业务绩效的一种系统性管理方法。控制是流程管理的重要目的之一,内部控制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基于一定环境和系统下对风险的管理过程。随着企业管理幅度与深度的不断加深、企业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内部控制已经与流程管理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流程管理也成为企业控制的基础。作为企业规范化管理的重要工具,它通过将企业的信息和业务按照流程来管理,为各信息和业务设置流转步骤来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因此,企业管理者必须通过将单纯的内控文件管理工作变成更具全局意义的企业流程管理,在加强内部控制的同时,持续实现企业业务流程的改进与提高。

作为施工企业,其产品主要是工程项目,施工生产具有流动性和单件性的特点,施工生产周期长,消耗大,施工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生产具有不均衡性和波动性,项目施工环境非常不稳定,项目施工过程中也存在着过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在这样的环境中很难执行一套固定不变的、僵化的工作流程。同时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也经常涉及到与来自外部的各种单位发生关系,这些单位各有各的工作方式、方法和企业文化,如业主、设计单位、监理单位、供应商等,除非与它们建立了伙伴关系并达成高度一致,否则它们通常是不会遵守其他企业所制定的工作规定。基于施工企业的特点,加强工程项目内部控制显得尤其重要,如何制订一套符合工程项目内部控制特点的流程并予以执行是当前施工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施工企业精细化管理的要求。

二、内部审计控制流程管理的要求

工程项目从中标开始至验收,一般需要涉及到设计部门、采购部门、财务部门、预算部门等,项目进行的过程就是一个合同履行的过程,也是流程被执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项目经理对整个合同履行流程的计划、执行、控制和收尾直接负责,是流程的负责人。但工程项目的特殊性决定了不能完全采用普通流程管理的方法,工程项目流程管理具体有以下要求:

(一)管理性工作与实施性工作的区分 工程项目中的工作内容,除了如施工方案制订和施工图纸设计这些实施性工作外。项目经理部还必须完成其它相关的行政和管理性工作,如分包结算、材料采购、机构租赁、合同管理等。管理性工作是项目经理部中具有共性的工作,是经常和重复性发生的工作,对这样的管理性工作,必须加大规范和精细化管理的力度,减少管理的任意性和粗放性,这是内部控制的重点,也是流程管理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分级流程描述与流程责任确定 项目经理部在实施项目过程中,面临着大量跨单位、部门、专业的协调问题。如业主、设计、监理、分包商和供应商之间跨单位的工作界面,工程、预算、财务、物资和机械等跨部门之间的工作界面,这些界面关系的处理是项目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通过分级流程描述和流程责任确定可以很好地解决项目运营中跨部门和岗位的工作协同与控制问题。

三、流程管理在工程项目内部审计控制中的应用

工程项目流程控制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设计工程项目没有建立的流程,强化控制手段;二是对现有流程的执行进行严格控制。控制流程设计的步骤如下:第一,初步建立控制流程。梳理工程项目业务流程、定义流程,对每项经济业务的初始点和终点都作出描述,并将相关环节串起来形成流程关系。第二,分级描述并确定控制点。确定找出哪些是重要业务活动,流程中的所有环节必须明确内容及其控制目标和标准,且这些标准必须是可以量化的。由于每个流程会涉及到很多环节、部门,所以每个流程中和各个环节都要有一一的任务描述,即对流程的说明。第三,内部控制体系建立。经过相关部门的人员确认,哪些流程属于内部控制范围,存在哪些控制风险,形成完整的内部流程控制体系。根据工程项目的业务特点,单个控制流程的必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流程图,描述业务流程关系和所经过的从起点到终点的岗位,并标明哪一个环节有风险点和控制点;二是流程描述,对所有岗位环节的任务(做什么、怎么做、什么时间完成等)进行描述;三是风险描述与控制文档。以工程项目中最见的分包结算与付款控制流程的建立来举例说明:

(一)初步建立分包结算与付款流程图 具体如图1所示。

(二)相关责任、岗位、风险控制点的描述 不相容职务和岗位:分包成本预算的编制与审批;询价和确定劳务分包商;分包合同的订立和执行;分包工程验收与结算;结算与审批;付款审批与付款执行。主要的风险点和控制点:分包成本预算的编制与审批;分包商的选择与审批;合同的订立、更改、复核及执行控制;工程验收和结算控制;应付款的入账和付款控制。风险控制目标:所有的分包行为都有责任成本预算;成本预算的编制合理合规,充分满足项目成本控制目标;劳务分包商的选择要在资信审查的基础上力求项目成本控制目标的最大实现;分包合同的订立合理合规,最大程度防范经营风险;现场签证与过程结算及时;应付款的管理与付款程序符合公司规定,避免现金损失。相关支持性内控制度和文档:相关部门岗位职责;责任成本管理办法;分包合同管理办法;物资管理办法;资金管理办法;相关的文档,如合格分包商名册、合同范本、结算单、材料核销单、资金审批单等。

(三)确认相关内容,形成完整的控制体系并予以执行 依据以上方法,还可以建立货币资金管理控制流程、采购与付款流程、存货管理流程、固定资产管理流程、成本费用管理、建筑产品销售和收款、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质量管理流程、工期进度管理流程、环境管理流程、人力资源管理流程等各方面的控制体系。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有条件的话,对已经成熟的工作流程还可以借助信息化管理,不仅可以促成企业管理文化的改变,而且可以显著提升管理绩效。

四、流程管理在工程项目内部审计控制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项目管理制度不能代替控制流程 制度与流程是相互补充的,与流程相比,制度是以约束性和控制性为导向的,通常没有做到明显的授权,流程在可执行性上优于制度。制度所描述的通常是应该怎么做、必须怎么做的问题,对应该由谁来做、哪个部门或岗位来做通常没有具体的规定;而流程除了通过流程图描述部门和岗位之间的上下游关系之外,对于整个流程活动也有非常具体而全面的描述,流程具有更强的可执行性和持续改进性。

(二)内控流程管理的统一与唯一 工程项目中各种类型的流程项目(如质量管理、内控管理、流程自动化、BPR)所依据的流程描述都应该是一致的,而不能各自为政相互割裂。只有在统一业务流程管理基础上的内控管理才能够最大化的发挥其管理效力。同时,统一的业务流程管理平台可以支撑企业流程的不断更新与自动化。

合同流程管理范文第3篇

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进入调整期,增长速度明显放缓。我国市场下滑的同时使得各类企业的发展步履维艰,而企业也面临着错综复杂的风险与难以应对的挑战。在这样的环境与背景下,企业必须将经营重点置于风险管理工作上,在关注外部风险的同时,更需要对内部的业务流程管理进行严格而科学的管控,如此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一席之地,并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企业业务流程管理对于抵抗风险的重要性,以流程管理为视角,对企业风险管理模式的构建进行分析与讨论,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流程管理;企业;风险管理模式;构建

企业业务流程管理是以吸纳业务流程重组、流程再造思想与工具为支撑要素,采用综合性的方法强化组织战略,旨在强化业务操作的精细性与规范化的一种管理方式。对其进行合理运用可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企业内外部响应速度,最终巩固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以业务流程为入手点,将风险管理有效融入流程环节中,实现与企业现有管理框架的耦合,是构建基于流程管理方式下企业风险管理模式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充分发挥风险管理工作有效性的必要手段。

一、流程管理概念综述

流程管理是一种综合性与系统性较强的管理方法。流程可以看作是一种路线图,主要涵盖以完成某项工作为目标,相关数据、信息、资料在不同单位、部门、人员之间传递的网络。流程管理的中心是规范化的流程构造,以该流程构造为核心,将各项工作任务分配到各部门或各岗位,以绩效体系为载体,对考核工作实施与落实,将目标与激励成功传导至企业各层次,使每位员工均明确自身岗位职责,从而推动流程的良性运转。与此同时,将系统性的工作进行流程化处理,可以清楚而详细地将若干作业项目和它们的关联人员及其相互工作关系进行描述,进而实现目标的精细化管控。流程管理包括流程梳理、流程优化、流程固化三个阶段。流程梳理是对企业现行完整业务内容与活动过程的摸底展现,在对企业流程体系进行规划与调整的同时,可以为企业内部实现全面流程管理思想普及和手段落实提供不竭动力;流程优化是在流程梳理的基础之上,具有选择性地运用流程管理理念及信息技术工具对重点业务领域及关键流程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与优化;流程固化则聚焦于将经过分析优化的新业务流程,借助制度、标准、信息系统等多种形式提高管理工作的规范性与显性化。

二、构建基于流程管理的企业风险管理模式的可行性与现实意义

企业内部的一系列业务流程集成了企业的运营与发展,而所有单体业务流程中的活动或“子流程”是这些业务的支撑要素。基于此,要想推动企业稳定而高效的运营,需要以流程为着手点,提高其运作效率。现阶段,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经过不断地迭代演变,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大型企业内部管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实际业务流程中融入风险管理思想与手段之后,业务流程经历了综合性与系统性的设计与改造,突破了以往各种“信息孤岛”的状态,从而初步构建了以流程管理为基础的企业风险管理模式。

1.企业风险管理与流程管理的目标一致企业要想充分发挥风险管理的功能作用,使之成为企业经济效益提升的支撑,首要任务是强化企业风险点的控制与管理,并提高其有效性。而流程管理在关注业务流程风险点的同时,还需要对流程成本、效益、质量等因素进行综合性考虑。以此看来,企业风险管理与流程管理在管理方法与关注点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然而两者具有高度的目标一致性,且均统一于企业的战略目标,服务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流程管理是企业风险管理实现显性化的导向企业要想提高风险管理工作的可操作性与科学性,就必须将风险管理与流程有效地融合起来,构建以业务流程管理为基础支撑的风险管理模式,将错综复杂的风险管理活动进行转变,使其以流程输入、输出为导向,提高其动态化与层次性,同时以业务流程中无数个“工作流”为支撑要素,将关键控制点推送到业务流程中,将风险管理与业务流程有效融合,进而提高风险管理的显性化。

3.业务流程是企业开展风险管理的基础支撑作为一种循环流程,企业风险管理主要包括业务分析、业务流程梳理、风险识别、风险评估、提出风险控制策略、实施风险管控、管控效果反馈与改进等环节,因此其属于一种业务流程为支撑要素,以信息系统为平台,切实实施风险预警、监控与管理改进的闭环管理模式。其工作的开展与进行主要以企业各业务流程为依托,通过对风险点进行辨识,构建风险识别、分析、管控、改进等多环节为一体的风险管理框架,进而以业务流程为基础的风险管控机制,实现企业各业务重要运营活动与运营单元的安全管控。由此可见,企业风险管理与业务流程管理具有极为紧密的联系,企业开展风险管理需要以业务流程为基础支撑。

三、流程管理视角下企业风险管理模式构建的相关措施

要想构建并实施以流程管理为基础要素的企业风险管理模式,并提高其科学性与显性化,就必须将企业业务流程管理框架设计作为风险管理的头绪,采取由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互动方式梳理企业目标领域的业务流程,推动并实现每一层业务流程的目标,进而促进企业总战略目标的实现。最终将风险管理流程框架与具体业务风险管理流程有机结合起来,并在该体系中对风险点与关键流程管理环节进行详细描述,如此可以将流程管理有效的融入到企业风险管理工作中,提高风险管理工作的可行性与显性化。

1.确立基于流程管理的企业风险管理的“三道防线”为了构建基于流程管理的企业风险管理模式框架,首要任务是确立企业风险管理的“三道防线”,为实现基于流程管理的企业风险管理显性化创造有效的基础条件。以大型施工企业为例,第一道防线是经营部与采购部,主要涉及工作包括招投标、预决算、材料采购、设备采购等,施工企业需要注意招投标工程项目的前期评估和预测,并强化对招投标报价风险的控制,对合同进行科学化管理,同时需要构建有效的成本管理与分析系统;而关于预决算过程,施工企业需要对工程施工的所有影响因素进行充分的考虑,对其中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提前做好应对措施;在材料与设备采购方面,施工企业需要通过证件检查与取样试验的方式,保证其使用性能与质量,避免材料与设备质量问题造成工程施工出现安全与质量问题。第二道防线是工程部与安监部。主要包括分包管理、质量控制、施工协控、设备安监、安全文明等工作,施工企业需要认清合法分包的界限,及时、规范、严谨地签订合同,并对各环节委托授权进行严格审查;在质量控制过程中,施工企业需要针对风险源与事故多发工序进行严格控制,规范施工工艺与操作行为,及时处理质量问题与安全隐患;而对施工中的机械设备进行定期的安全监督与检查极为必要,可以有效防止机械设备故障造成的工程安全与质量问题;与此同时,强化企业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可以从根本上降低施工风险出现的概率。第三道防线是财务部与办公室。针对施工准备、施工过程、竣工结算等阶段,对施工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进行严格的决算与把控,并竭力在合同审查中为施工企业争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办公室需要加强行政、人事、信息等方面的管理,规范行政制度,强化企业员工的岗位责任心,防止信息泄露,充分发挥企业风险控制的辅助作用。

2.流程管理视角下企业风险管理体系设计企业需要以全部业务流程的构成情况为逻辑架构,并将其视为风险管理工作的骨架与脉络,在基于流程管理的企业风险管理体系设计过程中,首要任务是打破传统职能部门与组织机构的流程组织方式,对企业业务流程的顶层结构明确定义,并以分层方式对指导框架进行细化,对一层进行完善以后,才允许进行下一层指导框架的处理与构建。在基于流程管理的风险管理体系中,各单位的战略规划、业务流程与职责、业务流程图及目录梳理成果等是构成体系的基本要素与支撑,对企业各部门的主要业务职责和业务特点进行了集中反映;在该体系中,企业需要以企业的战略规划与规章制度作为牵引动力,为该体系的高效运转注入源源不竭的推动力量;与此同时,企业要想构建基于流程管理的风险管理模式,还需要对国际上流程框架的案例进行充分参考与借鉴,例如ERP模型、APQC模型等,借助这些案例,企业可以对价值链为线索的流程组织方式理解得更充分。

3.基于流程管理的企业风险管理模式的精细化分析以体系设计的角度来看,业务流程梳理是构建基于流程管理企业风险管理模式的必要条件。如图1所示,首先对企业各个业务流程的性质与涉及的领域进行分析与参考,从流程的始端对风险进行辨识评估和内控诊断,对业务流程框架进行确定。然后需要对该框架实施风险分析与缺陷认定,建立起风险管理与业务流程的接口,并在这个过程中对重点业务流程进行确定和明确,而后需要对风险信息与业务流程一一对应的关系进行绘制,最终编制出“风险—流程控制矩阵”。企业的部门管理者、业务复杂人或业务骨干均需要参与到业务梳理中来,形成一个负责流程梳理工作的团队,该团队需要任用不同的人才负责相应层次的业务梳理与描述,并扩展业务梳理的覆盖面与范围,保证覆盖到所有业务活动。提高该模式的精细化需要构建详细的流程细化模型,主要包括:规范合理的主流程模型、子流程模型、具体操作流程模型、各项模板及相关指导文件、其中各流程模型包含的责任主体及参与单位。提高基于流程管理的企业风险管理工作的精细化,有助于企业提高风险管理工作的规范性与科学化。

四、A企业构建基于业务流程的风险管理思路及措施

我国大型施工企业A企业开展了全企业范围内的风险管理流程,在确定了业务流程框架以后,按照重点风险排序,企业将物资采购选定为重大风险进行管理控制。企业将“基于业务流程”作为控制采购风险的入手点,围绕业务流程的关键控制点,对制度设计、职权行使与监管等方面的风险进行了排查与控制。第一步,该企业工作组针对物资流程,对其现状与环节进行了摸底,明确了流程设计中的不足与缺陷,与物资采购负责与监管部门协同合作,依照《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与企业运营实际情况,对物资采购制度与流程规范进行了完善与优化,提高物资采购的可行性、合理性与科学性;第二步,依照流程节点对物资采购的风险点进行明确,例如:采购方案的制订与选择、与供应商的合作、招投标或比价采购、合同的签订、货物的检查与试验、货款的支付等;第三步,对业务流程关键控制点依据所涉及的岗位进行风险辨识分析,对其中可能存在的物资采购风险进行排查,例如:招投标或比价采购过程中暗箱操作、审批流程存在缺陷、材料取样试验不严格等;第四步,充分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的方法,对物资采购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分析,依据岗位工作重要性和控制金额两个因素对物资采购风险的影响程度进行描述与确定;第五步,制订物资采购风险评价标准,依据物资采购风险发生的概率与影响程度,进行分值的划分,依照从高到低的顺序,将风险发生概率与影响程度依照1、2、3、4、5五个等级进行归类;第六步,鼓励所有岗位人员评价物资采购风险重要性,而后编制物资采购风险排序表,进而绘制如图2所示的风险重要性水平图谱。图谱中,黑色区域(A)的风险等级为高危风险,A企业需要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防范、解决;灰色区域(B)为中等风险,A企业需要对此提高重视程度,并掌握其实时动态;白色区域(C)为低等级风险,通常情况下为企业可以接受的风险。依据物资采购风险重要性水平图谱,A企业可以高效、高质量地完成物资采购工作的风险控制。

五、结论

构建基于流程管理的企业风险管理模式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与复杂性,该模式逻辑架构层次分明,具有较强的精细化与规范化,对于细化分析业务流程,明确业务流程中的风险环节与操作,凸显关键风险控制点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意义。同时可以将具体的风险因素的排查与风险控制点的管控落实到相应部门,明确岗位“权、责、利”的科学分配,最终使业务流程成为桥梁,提高风险管理工作的固化与显性化,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锋.财务风险在经营活动中的定位[J].中国商贸,2015(,4):35-36.

[2]王怡文,柯柏成.美国企业高阶管理阶层对风险管理观念之剖析[J].中国内部审计,2015(,1):58-60.

[3]杜放,冯家杰.我国企业风险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探析[J].物流技术,2014(,23):103-105.

[4]程强,顾新.基于COSO风险管理的知识链知识转化风险防范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5(,5):45-48,34.

[5]李慧领,江楠,张建,等.基于HAZOP与LOPA的锅炉水处理系统风险评估方法及应用[J].化工进展,2015(,2):576-580,585.1

合同流程管理范文第4篇

我说:表单模板设计,追求精细化管理。

企业花费大量的精力建立了厚厚的标准化操作手册,但是如果不能找到简单有效的落实方法,也是纸上谈兵,不能落地。特别是大规模重复的流程,复杂的地方不是流程的优化,而是如何找到易于落实的机制,让最佳实践能变成所有人的行为,使流程变得易于操作,才是问题的关键。

“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表单化、表单IT化”,充分说明了从流程的设计到流程的执行落地的发展趋势。但是实际情况是,在工作同时,鲜少有人会频繁地翻看看厚厚的操作手册,对于企业领导者来说,必须将指导融入到业务操作过程中去,结合到具体操作的表单模板上,并辅助相应的IT工具支持,才能使流程变得可操作和可落地。

表单模板的设计体现了企业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其设计有以下关键要点:

第一,通过表单模板设计,落实管理要求和流程优化思路

我们以某企业品牌传播推广管理为例,该企业面临的问题在品牌的传播和推广方面,对同一品牌传播推广主题不统一,线上线下活动之间不协同,总部策划的活动和区域活动之间存在的冲突等,这样会浪费大量的营销资源。通过对问题的分析,确定流程的改进目标:实现品牌的一体化管理,自上而下保证品牌管理的一致性;并决定重点从年度计划制定流程着手进行改进。先在公司发展战略中确定品牌定位和发展目标,接下来根据品牌调研情况确定未来的品牌传播推广主题和策略,依据品牌传播主题,由媒介、品牌推广、公关、销售等部门一起讨论形成下一年的品牌传播推广项目计划。(如表1)显示了该企业品牌传播推广年度计划制定的模板示例。通过这个表单,围绕该品牌既定的品牌传播推广主题,制定年度项目计划。从区域和时间跨度上,检查广告、公关、路演、促销等线上线下活动的配合和协同,从而达成整合营销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项目目标和预算的对比可以分析不同活动的投入产出,为提高营销费用投入有效性的分析奠定基础。

第二,在表单模板设计中融入操作指导

曾经遇到一个流程上的审批人员抱怨说某申请流程,申请者提报的信息不全的问题导致每次申请流程都要被退回好几次。即使进行系统的企业岗位培训之后,但是由于岗位调动频繁。所以企业管理者不得不重复地做一些工作。那么,难道不能把企业对申请内容的要求和审核标准写在申请的表单模板上,让申请者提前知道呢?

有的企业有大量的工作流,其表单模板设计往往就是申请内容_空格,审批人1、2,3_空格,这样的申请表不但让申请人迷茫,审批人在使用过程中也必须多次查阅制度说明。如果在表单模板的设计中就考虑将流程的检查要求、专业知识融入到表单模板中,直接呈现在使用者面前,使使用者在用时直接对照说明和注意事项,就能够一次性把工作做好。(如表2)显示了某企业合同审批表单模板的部分示例,使合同审批人的工作不只是笼统的签字,更要对照审核要求进行细致的检查。

第三,表单字段结构化,为后续的经营分析奠定基础

某企业对销售代表的客户走访管理,以前都是走访回来提交一份走访报告,然后出差费用报销,但是客户服务部门的管理者发现,这些走访获取的信息对公司的客户管理没有什么价值,因为一份简单格式的走访报告,其包含的信息根本无法用以统计分析和应用。因此需要对走访表单进一步细化设计,进行字段结构化(见表3),这样基于标准化的值集选项,可从不同维度进行数据信息的统计,为决策分析提供支持。这也是我们所说的数据标准化工作。通过各业务领域的表单数据标准化,为未来企业搭建经营分析系统奠定了基础。

王玉荣女士 AMT集团副总裁,流程管理领域知名专家,被誉为中国流程管理第一人。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硕士,博士阶段师从我国系统工程与管理工程领域权威专家、管理领域唯一的工程院院士汪应洛教授。受聘于上海市发改委的管理信息化专家、中国通用技术集团公司聘请的信息化建设专家。王玉荣女士于2006 年获得由国际管理学会颁发的“中国卓越管理专家”称号。她还曾带领AMT率先在中国开展了变“流程再造”为“流程管理”的普及宣传,著有《流程管理》(第1/2/3版)、《流程管理实战案例》、《流程革命2.0——让战略落地的流程管理》等经典畅销书籍。王玉荣博客:请登录畅享网搜索“王玉荣谈流程”。

合同流程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精益建造体系;TFV理论;生产转换;生产流程;价值管理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作者简介:曹东育(1966—),男,银川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副站长。

一、传统建造体系的建筑管理模式

20世纪中期,一些工程、结构和建筑( AEC) 公司里,大多都采用生产转换模式理论。转换模式把生产过程看成是从输入输出的转换过程。生产过程又分为很多个子过程,子过程又再分为多个子过程,最低层次的子过程称之为活动,如下图所示:

转换模式的终极目标是实现成本最小化。转换模式采用的方法有物料需求计划( MRP) 、工作分解结构法、组织任务图等。由于转换模式忽略了建筑管理中流程和价值的作用、忽略了转换过程中的非增值活动、忽略了各子过程相互之间的影响,只集中注意力在子过程的效率与成本的最大化上,基本没有考虑工作流和价值流,阻碍了整个项目的流动性,建造效率大大降低。

二、TFV理论

生产过程中存在三种生产理论,即生产转换理论、生产流程理论和价值理论。随着生产理论研究的深入,丹麦学者Lauris Koskela对生产转换理论、生产流程理论和价值理论进行整合,形成了一套新的理论——TFV( Transformation- Flow- Value)生产理论。生产转换理论、生产流程理论和价值理论三者之间的区别如下表所示:

通过上表可知,转换理论侧重于增加增值转换活动,流程理论侧重于消除非增值活动,价值理论从用户的角度来控制生产过程,这三种理论在建筑生产中相辅相成。运用TFV理论可以设计、控制和改进生产系统,一系列工作流实现了顾客的价值,利用合同直接与顾客或通过承包人顺利完成转换活动的传递。

三、精益建造体系的建筑管理模式

基于TFV理论,精益建造体系从生产转换、生产流程和价值这三个方面考虑建筑生产,运用任务管理、流程管理和价值管理,实现最大化利润和最小化浪费,同时以顾客为中心,尽可能地满足顾客的需要。丹麦学者Lauris Koskela于1993年在IGLC(International Group of Lean Construction)大会上首次提出“精益建造”(Lean Construction)概念。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中可知,建筑生产可看做一个为顾客创造价值的循环。生产过程为:价值生产生产转换生产流程价值生产;管理的重心主要为:价值管理(分析顾客需求,按需求设计建筑产品)任务管理(与相关人员签订合同,分包转换过程)流程管理(工作流管理)价值管理(产品交付给顾客)。该循环的管理重心随着生产过程的转变而变化,三种管理既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共同管理建筑生产过程,完美实现项目的交付,从而实现顾客的最大化价值。

四、应用案例

(一)任务管理和流程管理

丹麦最大的建造商Morten H jgaard成立的一个建筑公司采用了精益建造体系的建筑管理模式来建设项目。研究专家向公司的各名管理层和普通员工介绍了该模式的原理和方法,并设立了目标,预计可获得利润3美元到丹麦克朗2000万。

该模式主要运用了任务管理和流程管理,最终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任务管理和流程管理的关系好似阴和阳,将其运用到同一个项目上,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任务管理主要负责的是常规项目的管理,流程管理主要负责的是各相关单位员工之间的团队建设以及最后计划者体系的工作安排。在2002年中期,该公司约有20个项目运用该模式进行项目建设,据有关资料显示,项目建设生产率提高了>10% ,公司的利润及员工的收入增加了10% -20% ,且更有效地确保了现场施工人员的个人安全。

(二)价值管理和流程管理

丹麦著名的NIRAS咨询建筑公司也使用了该模式,该公司在6个项目中运用价值管理了解顾客的需求,得到的结果很相似,现场生产率、公司利润及员工的收入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大获成功。在设计阶段采用价值管理,并研究了一套新的流程来改进建造过程的复杂性,这是其获得成功的原因。工作人员常常组织团队讨论项目的各个环节,他们在工作过程中开非正式会议,参会人员包括价值管理人员和流程管理人员。

五、结语

综上所述,精益建造体系的建筑管理模式在项目管理运用中是可行的。运用该建筑管理模式,可以缩短工期,降低成本和增加顾客满意度,提高生产率,在建筑业中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肖智军,党新民.精益生产方式JIT[M]. 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

[2] 赵璐. 基于精益建造的成本管理[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5.

[3] Hal Macomber and Greg A.Howell. Linguistic Ac-tion:Construction to the theory of Lean Construction[C],Proceedings IGLC- 11,USA ,2003.

合同流程管理范文第6篇

【关键词】机械设备;制造;项目管理;提升

核电压力容器、石油化工压力容器等特种机械设备制造过程中,对于过程控制、质量管理、内外接口管理等综合管理要求高,一般制造类企业都存在项目管理水平低、工作效率低的问题,直接影响到产品能否按交货期、保证质量地交付用户,同时,如果能够足够重视,也能够以此为契机,实现企业整体管理水平持续、平稳地发展进步。

1 基本思路的根据和来源

(1)工作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表单化、表单信息化、最终实现工作直接信息化。期间面临的主要障碍:首先是现行的制度还不健全、很多工作没有形成制度;其次是有制度但培训不到位,导致了一些操作者和员工不知道如何把事情做正确。

(2)科学管理定义之一: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简单的事情可操作化,可操作的事情度量化、数字化,度量化、数字化的事情考评化。

2 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思路

(1) 通过需求分析建立公司生产平台化管理系统软件,如已有部分信息化管理工具,则需要与现有信息化工具进行对接。

(2) 针对现有的档案管理、工艺系统、生产作业系统、物流系统等信息化管理工具的利用率不高、使用效果不好的情况,及时组织各部门进行培训、学习,要充分利用,每个部门在应用过程中发现其不适用或不足之处,随时提出,上报信息化推进小组,统一向信息化建设牵头部门反馈,不断改进,发挥最大作用。在培训和应用过程中,积累并归纳出使用教程,作为新员工标准化培训之用。

(3)在预算允许且不与现行信息化建设工作冲突的前提下,建议引进P6、SAP等项目软件,推进进度、生产考核、技术准备考核、资源和进度分析的信息化管理。

3 流程化、制度化的工作思路

3.1 分阶段推进流程管理

(1)流程管理培训阶段,组织编制流程管理培训教材,优化流程模板;组织各单位业务管理人员培训。

(2)流程梳理阶段,各单位的业务及流程进行梳理,分层级、分岗位地对各项业务进行确认,按行政编制分别形成各层级的业务流程目录。

(3)流程建立、优化阶段,各单位根据经过审核后的流程目录,按照公司流程模板和编制要求编制流程;对描述不完整、不清晰或与实际需求不符的现有业务流程进行优化。

3.2 建立流程管理长效机制

主要步骤:(1)构建完整的业务流程体系;(2)制订流程管理制度;(3)建立流程定期检查工作机制;(4)建立动态优化机制;(5)通过信息化手段推进流程管理。

4 标准化的工作思路

如果全体员工尤其是各级管理干部,长久地忙于具体事务,思考不够,就会导致公司发展进步出现停滞、反复。项目管理人员能腾出更多时间去做一些更有价值和深度的思考、研究工作。简要以下述两个方面为例进行论述。

4.1 针对文件管理,进一步项目管理员职责的专业化分工

对于当前占用项目管理人员较多时间和精力的文件收发、登帐、转发各技术和质量保证部门审查等常规工作,成立专门文档组,将文件处理环节单独分离,通过归纳、总结、编制程序文件、购买或请信息化主管单位协助编制一些文件收发、登记、查询的软件,逐步形成不同种类设备制造体系文件收发管理的标准化、流程化和信息化。

4.2 制造流程和技术方案方面

在前期项目制造过程中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采取了各种各样的临时应对措施,但对于很多问题的根本原因分析都不到位,也比较少能做到根本解决,必须通过有目标、有套路的总结、学习、研究,把各种大大小小的问题归纳提炼,进行标准化和模块化,把解决的方案固化,把大量的临时工艺转化为正式化工艺措施,不断推进持续改进和专业化、标准化。

5 专业化的工作思路

5.1 编制专业化生产数据流向图,以专业化设备为中心的主要思路,将核电设备制造过程中的过程控制要求加入其中。

5.2 专业化生产标准化基础管理工作

专业化过程固化代码和外购、外来件设计组别的形成。组织各设计贯标部门,会同信息技术部按照专业化分工制定核电、民品、石化等不同种类设备的设备清单、零件图号固化、专业化生产组织工作,并制定出相应设计、生产管理流程。

5.3 专业化生产组织基础管理工作

专业化过程固化代码只反映该专业化生产零件的生产工序过程和各工艺专业之间业务的衔接、工艺技术准备界定归属的关系,不代表生产过程委托方式。各子公司、事业部相互之间和各公司内部分厂之间均以经济形式进行委托和进行财务结算。

5.4 专业化生产实际执行过程

5.4.1 合同制造内容分解

总公司依据各类合同内容并依照产品设备清单以及各子公司、事业部专业化生产的能力,将总公司生产的具有以总公司签订的各类产品、科研、技改等合同进行首次分解,并以产品号为单元分解下达到各相关子公司和事业部,并将信息录入到相关生产管理程序中。

5.4.2 合同制造内容细化

各子公司、事业部生产计划管理部门接到总公司生产计划部所下达的合同分解信息后,对接到的生产任务按照专业化生产分工原则进行再细化,按设备清单将分产品号逐一分解到相关包产单位。同时将该分产品号分解到包产单位的信息录入到相关生产管理程序系统中。

5.4.3 工艺准备和组织生产原则

按照专业化生产原则,已经界定下放由原子公司、事业部技术质量部工艺部门所进行编制的工艺部分须由各包产分厂自行编制,编制不了的部分委托到事业部工艺部门。

6 结语

合同流程管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风险防范;控制措施

1合同风险的具体表现形式

按照合同管理的性质,可将合同管理风险分为可控风险和不可控风险、内部管理风险和外部环境风险、直接管理风险和间接管理风险等。

1.1 可控风险和不可控风险

按照风险防范控制的等级划分,合同管理风险可分为可控风险和不可控风险。可控风险是在合同管理过程中,通过实施规范化的流程管理,进行信用风险评价、履约风险评估、合同争议解决、合同解除管理等,最大限度地规避或降低风险。不可控风险是指由于受宏观经济环境、政治、政策、法律以及自然灾害事故等因素影响,造成合同不能正常签订、履行。

1.2内部管理风险和外部环境风险

合同管理的主观风险受内部和外部主观因素的影响,很多是可以规避的。内部管理风险是由于合同管理制度不健全、流程管理不规范、监督不到位、人员素质较低等因素,造成在合同签订、履行、变更或转移、解除过程中存在风险,这种风险可导致企业经营决策失误或带来巨大损失。外部环境风险是由于合同对方信用等级较低、不正当竞争以及财务状况不佳等因素,造成的蓄意欺诈或违约导致合同管理风险。

1.3 直接管理风险和间接管理风险

合同管理的风险可分为直接管理风险和间接管理风险。直接管理风险是企业自身在直接参与合同管理全过程中,由于在合同评审、履约、变更或转移方面存在管理不规范、制度机制不健全、监督不到位等因素,给合同管理带来的直接风险。

间接管理风险是企业自身在间接参与合同管理的全过程中,由于合同中的联合体成员、分包方及第三方等多方面原因,造成合同的履约、变更或转移、终止等方面存在的管理风险。

2合同管理风险的成因分析

合同管理风险贯穿于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或转移、终止等各个环节。导致合同管理风险的主要原因可分为以下方面:

2.1 外部环境方面

外部环境因素是导致合同管理风险的客观因素,主要涉及经济环境变化、政策和法律法规调整、自然灾害事故等不可控因素。经济环境变化因素受国际经济全球一体化、市场经济发展和政治、社会形势等影响较大,只能提前进行预测和进行必要的风险规避。政策和法律法规调整因素主要是国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对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现行法律法规的适当调整,调整的内容、时限、幅度可在一定范围内搜集和预测,相对经济环境变化风险可控程度高。自然灾害事故因素偶然性较强,很难提前进行预测,在合同签订和履行中,可通过风险转嫁等进行分担。

2.2 风险防范与控制方面

风险防范与控制意识因素是导致合同管理风险的主观因素,主要涉及对合同的风险意识、法律意识、责任意识等因素。风险意识因素是对合同隐含的风险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缺少必要的风险防范与控制措施。如在合同中经常出现责权利不平衡,罚责不对等的情况,使承包方在苛刻的条件下,被动地承受质量、付款、索赔等方面的诸多风险。法律意识因素是在合同的签订和履行全过程中,对现行的法律法规掌握不深,重视程度不够,对合同条款未做仔细推敲,未按现行政策和法律法规签订和履行合同,不能有效地规避合同法律风险。例如:一些建筑工程在开工后再补签合同,存在较大风险。责任意识因素是对合同管理风险防范与控制的认识程度不高、责任意识淡薄,造成风险防范与控制措施失灵,给合同管理带来风险。

2.3合同管理制度方面

合同管理制度方面是导致合同管理风险的关键因素,主要涉及合同评审制度、成本核定制度、工程款支付制度、结算管理制度等因素。合同评审制度因素是各部门在合同评审中未按评审程序、内容、标准、时限等进行评审,致使合同不能正常签订或存在履约风险。成本核定制度因素是未按成本核定制度进行成本分析、核定,造成经营风险。工程款支付制度因素是一些单位未按合同条件支付工程款或随意挪用工程款,对各类分包/分供合同的付款不能加以有效控制,导致合同履行存在风险。结算制度因素是由于结算制度不完善,不能及时对已竣工项目进行结算;对以往项目不能及时进行清理、核查数据;监督管理工作不到位等,导致结算不能顺利进行,合同履约不能圆满完成。

2.4人员素质方面

人员素质方面是导致合同管理风险的重要因素,主要涉及人员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等因素。知识结构因素是合同管理人员由于知识结构单一或对经济社会变化的敏锐性不强,缺乏对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变化、政策和法律法规等的准确分析、预测,造成合同在签订和履约过程中存在一定风险。能力水平因素是合同管理人员未能发现合同中条款不合理的风险;发现问题,但未提出合理性改进意见的风险;起草合同人员未采纳合同审核人员提出的合理化建议的风险等,致使合同管理过程中存在风险。

3合同风险管理与具体控制措施

在合同管理的实践中,建立健全合同管理风险防范与控制体系可以有效降低合同风险、提高经济效益和实现科学化、制度化管理。合同管理风险防范与控制体系可分为合同流程管理体系、合同文本体系、信用评价体系、风险预警体系、信息化管理体系、人才培养体系等内容。

3.1建立健全流程管理体系

合同流程管理一般由合同调研、策划、谈判、拟定合同文本、审核、签订、履行、变更或转让、终止、存档等环节构成。明确流程管理各个环节的责任主体、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确保每个环节有制度、有落实是合同管理的重要内容。实施对合同的全过程监管,就要在合同的准备阶段、签署阶段、履行阶段和履行后管理阶段,指定专人进行监管,开展综合评价,以确保签约合同主体合法、内容合法、合同表示真实、条款完备、表述规范、签订手续和形式完备,能有效防范与控制合同风险,实现合同流程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

3.2建立健全合同文本体系

合同文本风险是指合同条款不合理的风险。主要表现在合同条款存在的不合理、不完整、不严密;合同内容违反法律法规等方面。控制风险的主要方法是严格执行评审制度。因此,要根据国家规范化合同示范文本,综合考虑合同的类型、管理方式等不同要素,建立本单位的合同标准文本体系。并密切关注国内外有关合同文本的发展变化,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同时,拓展思路,及时补充完善合同文本体系,力求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使合同管理与投标报价、成本核定和结算管理有机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发挥合同管理的作用。

3.3 建立健全信用评价体系

建立健全信用评价体系是使合同双方增强互信、加强合作、确保合同签订和履行顺利进行的平台。为此,应建立并完善分级信用等级制度,对合同当事人的组织机构、经营现状、财务状况等情况进行信用评价,划分等级,建立合同对象的商业信用档案等,并纳入日常动态管理。在合同签订和履行的过程中,对于信用良好的单位可给予优先考虑,反之,则从严掌握。

3.4 建立健全风险预警体系

实施合同管理全过程风险预警是降低合同风险的有效途径。为此,应建立并完善风险评估制度,通过对合同对象的信用等级进行分析,在合同的签订、履行等全过程分阶段进行风险评估,以及时发现风险隐患,并实行分级分类预警,果断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要建立信息会商制度,通过对合同管理过程中的风险评估,对发现的风险隐患,会同有关部门进行集体会商,研究防范和控制措施。在实践中,对各单位合同中潜在的风险、条款的合理性以及收益情况进行认真负责的评判,特别是对所报收益过低、甚至是亏损的项目,应要求其找出问题的根源和风险之所在,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并上报详细的报告,对如何化解风险进行详细说明,以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风险。要建立风险跟踪制度,对发现的风险隐患,在合同管理的过程中,要实时跟踪、反馈和预警,努力降低合同风险。

3.5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体系是有效控制成本、降低风险、提高效率的重要手段。信息化管理体系可包括业主信息管理、总(分)包合同管理、项目制造成本核定管理、项目施工预算管理、项目结算管理、项目成本风险管理等内容,可通过互联网或单位内部局域网实现各单位的互联互通,实现数据的实时更新,全面掌握合同管理的全过程。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推广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执行力差、管理人为因素大的问题,能够有效实现过程管理控制,适时反映合同管理状况,最终达到对合同管理过程加以控制的目的。

3.6 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体系

加强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是确保合同有效管理的重要前提。为此,应建立并完善专业人员选拔任用机制,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并建立专业人员考核机制,对合同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责任意识、风险防范与控制能力、合同履约情况等进行科学有效的考核,逐步提高专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并在整个管理系统,营造重视合同管理、尊重人才的氛围,为合同管理的有效实施提供人才保障。

4结语

合同流程管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关键链技术 进度管理 研究综述

由于一些企业的项目进度管理体制不健全,导致了相关项目进度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不协调性以及盲目性等问题,这就加大了在管理过程中出现漏洞的机会,为整个项目的顺利进行埋下了隐患,使得整个项目受到影响,究其根本,是由于在整个项目进行过程中,高新的管理技术没有得到合理的引入以及应用,这就导致了,在工期上的施工时间变得更为长期,因此无论在员工的薪水上和施工的投入上都有着比较大的消耗。针对于这种情况而言,就需要项目进度管理时,将先进的管理技术加入其中,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项目的正常运行,而关键链技术正是比较合适的管理技术之一。

一、关键链项目进度管理技术的意义

王章礼,刘强,杨艺在2012年3月发表了《基于关键链方法的审计项目进度管理研究》一文,在文中明确的介绍了关键链项目进度管理技术的概念及意义,认为所谓的关键链技术实际上指的是一种新的项目进度管理手段,该项技术以约束理论为基础,是当下比较备受关注的管理技术之一。对于该项技术而言,其不单单是在一定程度上对工序的执行时间进行了协调,而且还对于工序间存在着的紧前关系进行了限制,同时,对于工序间所积压的资源冲突进行了缓和,着重研究方向倾向于在整个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对项目流程施以更为科学的动态管理。目前来说这项项目进度管理技术的发展还不完善,仍旧需要大量地研究进行优化。

二、关键链项目进度管理技术的内容

(一)关键链项目进度管理技术中的流程管理

我国著名工程师张斌,在对开张35kV变电站增容改造项目进行研究分析时,也同样对关键链项目进度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于2012年6月发表了《基于模糊关键链法的工程进度管理研究――以开张35kV变电站增容改造项目为例》一文,在文中对关键链项目进度管理技术中的流程管理展开了进一步的论述,认为对于关键链项目进度管理技术中的流程管理来说,主要是运用流程管理来建造设计好生产体系,将软性管理作为为其本质,流程管理的主要目标就是不仅要做好各部门的协调管理的工作,而且还要有一套相关的可预测生产的流程,流程管理主要是在现场进行,如果流程管理在室内进行,不了解现场的实际,就会给工作人员的实地工作带来困难,从而影响工作的质量与效率,进而达不到流程管理的目的,使各个关节进行均衡的管理。

(二)关键链项目进度管理技术中的任务管理

在张斌的研究基础上,罗岳斌,赵英俊,王华等人也在2013年对于关键链项目进度管理技术进行了认真的剖析和探索,并且提出了“任务管理”的概念,所谓的关键链项目进度管理技术中的任务管理,实际上指的是运用任务管理来进行工程的设计,把硬性管理作为其本质,它把与客户的合同安排作为管理的主要内容,并根据客户的实际需要进行生产设计,进而以合同进行约束,由于建筑的项目具有唯一的特性,所以任务管理在制造业中尤为重要,一般的合同管理包括处罚与索赔两项,同时还有对奖金与报酬的管理、低成本与竣工核查清单以及准时交付等,对于任务管理来说,其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主要是在于工期延误时,有没有可用的竣工核查清单。

(三)关键链项目进度管理技术中的价值管理

2013年是我国发展迅速的一年,在这一年中我国相当多的重点项目进行了实施,例如在2013年,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新开工重点工程就已经达到了20项。对于一些项目而言,其工序的开展与运行更是遵循了关键链项目进度管理技术的相关理论,极大地优化了自身价值同时也降低了成本价值,针对这种现象,唐建波,关昕,马力等人又提出了一项新的理论,那就是关键链项目进度管理技术中的价值管理,关键链项目进度管理技术中的价值管理的概念为运用价值管理来传递给客户所需要的价值信息,它是以一种硬性的方式来完成生产的设计体系和以一种柔性的方式来创造客户的价值,给予服务于市场的管理即为价值管理,所以,在客户进行表达的同时,管理者必须及时的理解,并且尽可能实现价值的参数,确保实现顾客在建造流程中所需要的价值。价值管理对于顾客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对于整个工程团队而言则不是最优的,价值管理是否成功的关键就是顾客的满意程度。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国家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发展项目即将被开发出来,带给人们乃至于全国更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对于这些项目而言,其本身重要性的发挥需要具备一定的辅助技术来帮助其完成,由此一来,不仅要对发展项目进行创新,还需要对相应的项目管理技术进行革新,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项目运行的稳定性,为我国打下良好的经济效益基础,并且带来更好地发展前景,进而保证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我国具备着更大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王章礼,刘强,杨艺.基于关键链方法的审计项目进度管理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2]张斌.基于模糊关键链法的工程进度管理研究――以开张35kV变电站增容改造项目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12.

[3]罗岳斌,赵英俊,王华.基于改进蚁群算法的关键链项目进度管理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4.

合同流程管理范文第9篇

我说:克服部门鸿沟,促成跨部门协作。

关于三大既有绩效考核模式――关键绩效指标、平衡计分卡(BSC)和经济增加值(EVA),这里简要介绍一下(见图1)。

在企业和市场发展的不同阶段,应分别采取不同的绩效管理策略和方法(见图2)。

KPI:适用于操作控制 / 计划导向 / 开拓扩展期,单一、统一的业务结构。

BSC:适用于战略控制 / 计划与结果相结合 / 战略转型期,一元向多元转变的阶段。

EVA:适用于财务控制 / 结果导向 / 行业成熟期,多元业务结构,着重成本管理。

即使在同一个组织内,也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层级相适应的绩效管理体系(见图3)。

关于三大既有绩效考核模式和面向流程的绩效考核的关系,我们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个方面,不必过分强调面向流程的绩效考核是多么标新立异、与传统不同,面向流程的绩效可以作为一个应用原则,渗透到三大既有绩效考核模式中,即形成面向流程的KPI,BSC和EVA。其实,从传统KPI到BSC的发展,就引入流程的重要维度,不再是财务业绩指标的单一维度,否则怎么叫“平衡计分卡”呢?

第二个方面,三大既有绩效考核模式往往把指标放在具体岗位和个人上,面向流程的绩效考核提倡把指标放在协同团队上,前者往往造成部门(岗位)之间的对立鸿沟,后者促进跨部门协作成为可能。

在科层制、垂直职能制的企业里,无人对流程负责,所有的目标分解、绩效考核、汇报、监控,都强调绩效,是基于目标的KPI管理体系,一律按部门来分割。落实到岗位个人,KPI对应业绩合同,以业绩合同为核心保障业绩的实现。结果很容易造成:

 基于目标的KPI不一定和流程相联系,对流程内部的过程控制点往往挖掘不深。

 一旦出现异常、目标没有完成,就只针对部门和个人进行异常分析、查找责任,把责任归咎于部门和个人。

 不同KPI的对立带来相应岗位负责人之间的对立,“屁股决定脑袋”,在流程协作上各扫门前雪,竭力强调部门指标或部门利益的重要性。

 在企业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把“岗位职责”、“岗位KPI”搞得越精细,部门鸿沟就越深。

 把组织结构调整、人事调整作为重要的优化和适应变革的手段。

因此,指标设计可以由委员会和一个核心小组负责,提倡群体决策而非个人决策,提倡群体建设性讨论而非个人拍板决定,提倡跨部门、跨岗位坐在联合办公室里一起办公、一起开会、一起协作,而不是隔着墙争辩,提倡部门经理去熟悉跨部门的业务、成为委员会和小组中的复合型人才、了解其他部门的业务从而理解支持,不提倡每个部门的经理只熟悉自己一亩三分地的业务而导致在心理上就屏蔽和不理解其他部门的声音。

这是一个深刻的转变。“按照部门管理、经理人成为专业人才”是很多企业人觉得天经地义的事情,垂直职能管理从1900年发展至今也已经用了近百年时间,逐步让经理人习惯于垂直职能管理。因此,要习惯于跨部门协同作战,把跨岗位协作办公视为常态,是一个深刻而艰巨的转变,我们不期望各个企业在一夜之间拆除所有部门的隔墙,但我们可以从某一个流程开始去探索和实践,把指标放在协同团队上,促进跨部门协作成为可能。这种协作团队有以下特征:

 强调流程结果,从端到端的流程的整体来考虑流程的效益和成本,以流程为核心保障业绩的实现。

 不仅关注结果指标,也提倡对流程内部的过程控制点进行深入挖掘和管控。

 一旦出现异常,流程的KPI目标值没有达成,应面向流程而非部门或个人开展异常分析,即对事不对人。

 把流程标准化、流程优化、流程创新作为重要的优化和适应变革的手段。

王玉荣女士 AMT 集团副总裁,流程管理领域知名专家,被誉为中国流程管理第一人。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硕士,博士阶段师从我国系统工程与管理工程领域权威专家、管理领域唯一的工程院院士汪应洛教授。受聘于上海发改委的管理信息化专家、中国通用技术集团公司聘请的信息化建设专家。王玉荣女士于 2006 年获得由国际管理学会颁发的“中国卓越管理专家”称号。她还曾带领AMT率先在中国开展了变“流程再造”为“流程管理”的普及宣传,著有《流程管理》(第 1 / 2 / 3 版)、《流程管理实战案例》等经典畅销书籍。王玉

合同流程管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房地产;流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F29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房地产开发流程管理的意义

房地产企业本身就是为了创造利益,创造利益的途径就是房地产开发流程。成功的企业必然有成功的流程,成功的流程又需要流程管理,以达到持续地改善和优化。

1、流程能够带来价值。(1)每个流程都有输入和输出。(2)每个流程都有顾客(3)每个流程都有一个核心的处理对象,一个大的流程往往是实现一个对象的生命周期。(4)流程往往是跨职能部门的。表面上看,企业组织是以业务和职能部门来划分的,但实际上起作用的是流程。

2、流程决定客户满意度。流程的起点和终点都是顾客,它运行的情况会直接影响客户的满意程度,流程运转的是否通畅、快速、准确、灵活,直接决定了用户是否可能满意。

3、优化的流程能够提高竞争力。深入了解企业目前的运作流程,分析和进行流程的优化,进行有效的监控和管理,并在不断的应用中持续优化和改进,使企业在持续的流程改进中获得更多的效益。优化企业的业务流程,并从优化的业务流程中创造更多的效益。业务流程管理能使企业达成战略目标。

二、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为工具为流程管理提供管理平台

ISO9000体现了系统化管理的思想,ISO9000运用PDCA持续改进的管理循环为流程管理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工具,通过ISO9000体系,使内部的管理更加系统和相互协调,为流程管理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管理平台。ISO9000强调过程管理的思想,通过对房地产开发业务的全过程和管理活动进行分析,从市场调研、项目论证、项目策划、规划及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项目建设过程管理、项目营销推广和销售、合同管理、交付、入伙、售后服务等业务流程以及相关的关键性管理流程的分析;对原有流程进行梳理,分析研究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流程进行优化,对关键性流程,比如:规划与设计、成本管理、供应商的管理、销售管理、房产办证流程等实施流程再造,做到流程既合理高效,又切实控制有效,提高公司的效益,同时使运作流程更加清晰。

三、以绩效管理、目标管理为基础为流程管理提供保障

1、绩效管理、目标管理及流程管理之间的关系。绩效管理、目标管理及流程管理之间有着很多联系,它们之间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绩效管理首先需要确定目标,而目标又通过流程来实现。流程管理同样需要确定流程的目标,而目标的实现程度又反映了流程本身的绩效。因此绩效管理、目标管理及流程管理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绩效管理是流程管理的基本保障,流程管理是绩效管理的基础。

2、绩效管理的意义。通过基于战略的绩效管理体系,可以衡量流程的效率,同时也为流程的有效运作、有效执行提供了基本保障,进而确保企业的绩效水平,使企业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保障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岗位责任体系是实现公司发展战略及部门目标的基础管理保障,其指导思想就是以引导并推动岗位工作沿公司战略轨道前进为出发点,激励岗位工作,体现岗位价值,促进岗位工作效率,提高工作效果。岗位绩效考核就是保障岗位取得良好的绩效,保障流程的有效执行,通过理顺流程来分清流程节点,确定工作流程流经部门具体岗位,并由具体岗位来实现各流程节点的工作;通过界定流程节点来明确工作内容。

3、实施绩效管理时,应与流程管理有效的紧密结合起来。绩效管理过程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是要确定绩效管理的目标,对企业确定企业的目标,对部门确定部门的目标,对流程要确定流程的目标,对员工要确定员工的目标,如何确定这些目标,以及如何将组织的目标有效地分解到各流程、部门及员工,以及如何确定目标的层次是绩效管理中最关键的过程。基于战略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与流程有关的运行程序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明确企业战略目标。必须先确定企业的发展战略,并由此确定企业的具体目标。 (2)明确各部门的工作使命,确定部门KPI。对公司的战略、企业目标和年度计划进行层层分解,形成部门的关键绩效指标(KPI)。 (3)进行岗位分析,确定员工KPI。明确本部门每个职位的目的和使命,规定该职位的各项职责与任务,明确各职位之间、各职位与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职位在部门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房地产开发运作流程

为规范公司房地产开发活动,完善和落实公司房地产开发矩阵式管理运作模式,制定了公司房地产开发业务流程管理办法。本办法适用于公司房地产项目的开发过程。整个房地产项目的开发管理,按照由四个中心与项目部共同参与的矩阵式管理流程来运作。

投资策划中心负责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制定《项目整体计划》、负责项目前期策划、方案设计、经济技术初评、经济技术评估,参与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评审,对《项目赢利及成本目标》、项目建设中重大设计变更进行审核,提交《项目赢利成本分析报告》。工程管理中心参与项目可行性研究、前期策划报告和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的评审,经济技术初评、经济技术评估,负责内部组织的大额工程及采购项目招标,负责大额工程及采购项目的标底编制,对工程现场巡查,对《项目成本管理计划》、《项目招标方案》、项目建设中重大设计变更进行审核,提交《项目工程报告》。房产营销中心参与项目可行性研究、前期策划报告和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的评审,负责制定《营销推广方案的细化和调整》,对项目定价、营销费用、销售实施方案等进行审核,了解销售动态,提交《项目营销报告》。客户服务中心参与前期策划报告和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的评审,负责物业管理公司的招投标,审核合同文本,对入伙和客户服务工作进行指导,了解客户投诉处理情况,提交《客户满意度调查报告》。项目部参与项目前期策划、方案设计,负责项目在当地开工建设所需的各项法律手续,负责编制《项目建设工程实施计划书》,负责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景观设计,勘探测绘及监理方的选择和实施,负责拟定《项目赢利及成本目标》、《项目成本管理计划》、《项目招标方案》,负责由政府组织的工程及采购项目招标、较小金额工程及采购项目招标、工程现场管理、工程结算、项目销售、入伙、客户服务等,提交《项目管理报告》。

五、加强房地产工程施工管理

1、加强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工程施工质量问题不仅关系到工程寿命和使用功能,给使用单位和人民生活带来困难,而且也关系着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加强质量管理:①应建立合理可行的质量保证体系,将工程的质量工作落到实处;②加强人、材料和机械各个要素的管理。人是质量控制的核心,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树立工程质量第一的观念;施工材料作为建筑产品的主体,对材料质量的控制是工程质量控制的关键;工程施工的机械直接影响了施工项目的进度和质量,选好用好工程机械设备非常重要。所以,应该根据工程项目的具体特点,综合考虑各种环境因素,实施有效的控制,为保证工程质量及安全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2、加强工程施工安全管理

①要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以及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②要加强管理人员及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加大对他们安全知识的培训力度,使他们不仅了解安全知识,而且能主动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3、加强工程施工进度计划管理

工程施工过程中要对施工进展状态进行观测,掌握进展动态,对项目进展状态的观测通常采用日常观测和定期观测方法。日常观测法是指随着项目的进展,不断观测记录每一项工作的实际开始时间、实际完成时间、实际进展时间、实际消耗的资源、目前状况等内容,以此作为进度控制的依据。定期观测是指每隔一定时间对项目进度计划执行情况进行一次较为全面的观测、检测;检查各工作之间逻辑关系的变化,检查各工作的进度和关键路线的变化情况,以便更好地发掘潜力,调整或优化资源。

六、结语

综上所述,房地产开发是一项涉及多方面的复杂的工作,但是为了确保房地产开发的质量,管理人员要做到事无巨细,严格按照各项规章制度对其流程实施管理,为企业的房地产项目顺利开发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谢经荣.房地产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上一篇:出游安全教育范文 下一篇:市场经济发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