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管理标准范文

时间:2023-10-29 11:04:36

合同管理标准

合同管理标准篇1

西方有句谚语,财富的一半是合同,合同在经济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大数据时代下的经济活动具有种类繁多、数据量大等特点,这需要企业的管理者具备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合同管理贯穿经济活动的整个流程,合同管理能力的高低则是管理者流程优化能力的重要体现。合同管理具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作为商务活动的集合,包括前期考察、调研、谈判、拟定文本、签订等环节;二是对经济活动的监督与控制,是企业风险控制的重要环节,包括对合同履行风险的控制,以及合同各环节的参与者的监督。利用标准化的管理方法进行企业合同管理,可以更为有效地避免签订对企业不利的合同、提高合同管理工作效率。

二、当前合同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管理者对合同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多数企业管理者重生产、重订单、轻管理,尤其对合同管理不够重视,有的企业没有相关的合同管理制度,有的企业没有专门负责合同管理的部门或管理人员,有的虽有相关合同管理制度及合同管理部门,但管理混乱或无序。企业管理者对合同管理工作的无视或不够重视,造成合同管理工作主题缺失或管理无序。

2.合同审核不严,缺乏风险控制机制。由于很多企业没有专门负责合同审核的法律事务部门或企业法律顾问,有些企业设立了法务部门,但企业法务部门的法律顾问和各有关人员在合同管理中的具体责任和权限的规定不够明确,不能充分或有效地发挥其作用。如在合同谈判和签订时把关不严、合同条款表达含糊、法律或合规性审核不够严格、合同履行监督不到位等问题,将会给企业经营带来潜在风险。

3.合同的管理和履行效率低下。企业缺乏高效、科学的合同管理制度及审核程序,合同的洽谈、起草、审核、签约、履行等环节无法紧密衔接,造成合同管理无序混乱,合同履行效率降低;合同履行过程中缺乏准确高效监督及反馈程序,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消极影响。

4.缺乏标准化管理体系。没有制定涵盖合同起草、谈判、审核、签订、履行、监督的合同管理制度和统一的合同编码体系,使合同管理缺乏制度依据;没有按照一定的程序对履行合同条款的能力进行评审,对于企业常用业务合同进行文本格式化和通用条款优化等标准化工作没有开展。

三、合同管理标准化的必要性

合同管理也是一门科学,要尊重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在大数据时代下,合同管理亟待建立科学的标准体系,使企业合同管理标准实用可行。

1.推行合同管理标准化是经济和时展的客观要求。各种经济合同客观地反映着生产和流通的现实经济情况,它作为联系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各环节的纽带与桥梁,在保障生产生活、经济发展顺利进行,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进行,混合所有制和大数据引领经济发展新时代的到来,企业改革和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各经济体之间的联系愈加活跃,经济合同的数量也随之增加,构成了大数据时代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元素,社会经济和时代的发展,就客观地向我们提出了合同管理标准化的问题。

2.合同管理的现状是推行合同管理标准化的潜在动力。由于非标准化合同管理带来诸多问题,给经济合同的审核、履行、监督等环节带来很大困难与不便。要做到提升经济合同的履约率,减少合同纠纷,减少合同管理方面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必须实施合同管理的标准化,大力推行合同管理制度化、编码体系的标准化、内容条款规范化,以及合同文本格式统一化。

3.合同管理标准化是降低合同管理沟通成本和提升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通过合同管理的标准化,可把合同管理的各项业务活动内容、业务间的衔接关系、各自承担的责任、工作程序等用标准的形式加以明确,这样可以使合同管理工作规范化、程序化,大大提升合同管理工作的效率。

四、合同管理标准体系的模式

企业合同管理纷繁复杂,在大体上可将标准体系划分为管理和操作两个层面:

1.管理层次包括《合同分类编码体系》、《合同审核管理标准》、《销售(采购)合同管理标准》、《特殊合同类管理标准》等标准,这些管理标准分别对合同分类编码及各类型的合同在拟定、审核、签订及履行全过程中的管理部门及其职责、管理方式及程序等做出明确规定。

2.操作层次包括《合同格式文本标准》、《合同要约推荐标准》等标准,格式文本是企业结合自身业务特点,一般在积累总结经济活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完善的,完备成熟的格式文本不仅可保护自身合法权益,还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五、合同管理标准化的具体措施

1.合同管理制度的动态化。制度是基础,没有制度,任何管理工作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合同管理工作亦是如此。任何企业都要建立健全适合于自身的的合同管理制度。首先要看有没有合同管理制度,其次要看合同管理流程有没有严格按照合同管理制度执行,最后要看现有的制度是否适应目前的企业合同管理,若不适应,则要对制度进行修改,将合同管理制度纳入动态化管理,合同管理制度要随着合同管理工作的发展、管理范围和形势的变化而改进,不能一劳永逸,更不能让制度成为制约合同管理工作的瓶颈。

2.合同编码体系的清晰化。一个企业的合同的编码体系一般包括合同承办部门的代码、合同签订日期、合同序号、合同分类等,在合同编码体系中,合同承办部门代码和合同分类较为重要,一个能够清晰地表达了合同承办的主体,一个能够清晰地反映合同的类型,合同承办部门代码一般以部门英文缩写或部门在企业的习惯性代号作为编码,合同分类一般按照合同的经济性质分为销售合同、采购合同、技术合同、担保合同等,合同分类看似简单,但直接关系到合同处理的方法,如果处理不好,会为以后的合同管理流程带来很多不便。

3.合同审核流程的层次化。企业的合同管理要有一个明确的合同审核流程,审核流程要分类制定,各审核人员要责权清晰,层次分明,将一般合同、重大合同、特殊合同审核和签订的权限具体化,由于合同履行和监管也大多是由合同审核的参与人负责,通过完善合同审核流程,将合同审核流程层次化,进而明确各层次在合同管理中的权限与职责。

4.合同档案管理的日常化。合同管理中的档案管理工作极为重要,它是一个与合同管理相关数据的归集、整理的过程,在大数据时代,合同数据更加复杂,应当更加重视合同档案管理工作。合同承办人或者合同管理人员要按照合同管理的相关规定主动收集合同相关数据,包括合同签订前的项目审批文件、考察、咨询、谈判会议记录、法律及合规性审核等材料,合同履行过程中的标的物签收、核验、合同变更等材料,合同履行后的经济效果评价、合同总结等材料,形成完备的合同管理档案。合同档案要纳入常态化管理,做到合同管理数据随产生、随收集,做到洽商记录不过夜、合同备案和审核意见表填制不过夜。

5.合同管理相关岗位的互控化。合同管理相关岗位的工作是一个互相衔接、联动的体系,每个岗位虽然分工不同,但对其他岗位都有纠错、互控的责任和义务,这样才能相互促进,提升合同管理的水平。

6.合同文本的格式化。合同文本的格式化首先以合同法为前提,尤其是格式化合同涵盖了法律规定的主要条款,在客观上起到了法制宣传的作用,提高合同参与者的法律意识和履行合同的自觉性,加强合同文本格式化的普及,也可大大减少经济合同纠纷。

7.合同管理的信息化。在大数据时代,信息化是提升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也是促进合同管理标准化的重要保障,要应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加强合同管理工作,开发适用企业自身的合同管理软件系统,加强合同处理流程的信息化,不断提升合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六、结束语

企业要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和合同管理规范的需要,制定出适合自身的经济合同管理体系标准,同时,要充分发挥现代科技手段,不断提高经济合同的管理水平,更好地适应大数据时代下的现代化经济交流。

合同管理标准篇2

一、前 言

本标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能源基础与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深圳达实智能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大成律师事务所、山东融世华租赁有限公司、上海久隆电力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硕人海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华联律师事务所、施耐德电气(中国)投资有限公司、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挪威船级社(中国)有限公司、远大能源利用管理有限公司、新时空(北京)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鹏程、陈海红、赵明、谌树忠、李铁牛、钱靖、于力、王康、程丹明、聂海亮、刘昕、何生、范莉莉、贾洲平、刘秋生、罗丽芬、李明奎、邢向丰。

二、合同能源管理技术通则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合同能源管理的术语和定义、技术要求和参考合同文本。

本标准适用于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实施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2587 用能设备能量平衡通则

GB/T 2589 综合能耗计算通则

GB/T 3484 企业能量平衡通则

GB/T 13234 企业节能量计算方法

GB/T 15316 节能监测技术通则

GB/T 17166 企业能源审计技术通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合同能源管理 energy performance contracting; EPC

节能服务公司与用能单位以契约形式约定节能项目的节能目标,节能服务公司为实现节能目标向用能单位提供必要的服务,用能单位以节能效益支付节能服务公司的投入及其合理利润的节能服务机制。

3.2 合同能源管理项目 energy performance contracting project

以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实施的节能项目。

3.3 节能服务公司 energy services company; ESCO

提供用能状况诊断、节能项目设计、融资、改造(施工、设备安装、调试)、运行管理等服务的专业化公司。

3.4 能耗基准 energy consumption baseline

由用能单位和节能服务公司共同确认的,用能单位或用能设备、环节在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前某一时间段内的能源消耗状况。

3.5 项目节能量 project energy savings

在满足同等需求或达到同等目标的前提下,通过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实施,用能单位或用能设备、环节的能源消耗相对于能耗基准的减少量。

4 技术要求

4.1 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要素包括用能状况诊断、能耗基准确定、节能措施、量化的节能目标、节能效益分享方式、测量和验证方案等。

4.2 用能状况诊断可按照GB/T 2587、GB/T 3484、GB/T 15316、GB/T 17166及相关标准执行。

4.3 能耗基准确定可按照GB/T 2589、GB/T 13234及相关标准执行,并应得到双方的确认。

4.4 节能措施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产业政策要求以及工艺、设备等相关标准的规定。

4.5 测量和验证是通过测试、计量、计算和分析等方式确定项目能耗基准及项目节能量、节能率或能源费用节约的活动。测量和验证方案作为合同的必要内容应充分参照已有的标准规范成果,并遵循以下原则:

A)准确性。应准确反映用能单位实际能耗状况和预期的及达到的节能目标。

B)完整性。应充分考虑所有影响实现节能目标的因素,对重要的影响因素应进行量化分析。

C)透明性。应对双方公开相关技术细节,避免合同实施过程中可能的争议。

4.6 项目节能量的确定可按照GB/T 13234及相关标准规范执行。

4.7 能耗基准确定、测量和验证等工作可委托合同双方认可的第三方机构进行监督审核。

5 合同文本

合同管理标准篇3

【关键词】城市道路、标准化

1. 城市道路施工项目标准化的特点

为了搞好城市道路施工项目标准化,就必须把握城市道路施工项目的特点,针对这些特点,才能制定出比较切实可行的各项标准。城市道路施工项目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城市道路施工项目的多样性、复杂性。

城市道路施工项目管理的对象是城市道路工程,按照城市道路工程的使用功能不同,项目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即便是使用功能、结构类型相同的项目,建造在不同地区,也因建设条件不同,在施工方法、施工工艺、地基处理等方面也就有所不同。

1.2 城市道路施工项目目标的明确性。

城市道路施工项目的目标有成果性目标和约束性目标。成果性目标是指城市道路项目的功能性要求,约束性目标是指限制条件。

1.3 城市道路施工项目作为施工项目管理对象的整体性。

一个施工项目,是一个整体管理对象,在按其需要配置生产要素时,必须以总体效益的提高为标准,做到总体优化。

1.4 施工队伍的分散性、流动性。

城市道路产品是固定的,而操作人员是流动的,这与工业产品的生产正好相反;一个城市道路施工项目确定后,施工队伍就要进入不同的现场进行施工操作,一个城市道路施工企业还可能同时要在若干个工地上进行作业,这就给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如何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项目管理标准,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1.5 施工涉及面广、综合性强。

从施工项目经理部内部来说,组织施工是多工种的综合作业,各工种的配合衔接,各种材料、施工机具配套供应,协调组织,要得到企业的全力支持;从外部来说,往往需要一些专业化企业、公用事业、运输、市政设施、劳务等其他部门的配合协作,涉及面很广,而且有很强的综合性,在这种情况下要取得比较理想的预期效果,就必须有各个岗位人员的工作标准。

2. 城市道路施工项目标准化的内容.

城市道路施工项目标准化的内容是关于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的制定、实施和考核。

2.1 技术标准。

城市道路施工项目主要是贯彻执行国家、行业颁发的各种工程建设施工及验收规范、设计规范、建筑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及安全卫生标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频发的施工操作规程、分项工程工艺标准;国家、行业和地方颁发的各种建筑材料、半成品质量标准和检验试验方法标准等技术标准。对于目前尚无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的施工新技术、新工艺,要进行科学研究并在取得大量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施工项目技术标准。但是,由于开展施工项目标准化工作无论从广度、深度或标准化意识等方面都尚未达到应有的程度。目前,制定技术标准的数量很少。在合同情况下,执行合同标准。技术标准是对“物”而言的。

2.2 管理标准。

管理标准是:“对企业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管理事项所制定的标准”。也就是说:管理标准是包括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全部管理内容、管理程序、管理要求等方面的标准。施工项目主要贯彻执行管理基础标准、信息管理标准、方针目标管理标准、计划统计管理标准、合同预算管理标准、生产管理标准、技术管理标准、物资管理标准、设备管理标准、能源管理标准、运输管理标准、试验检验管理标准、劳动工资及人事教育管理标准、安全生产管理标准、财务成本管理标准、审计管理标准、档案管理标准、计量管理标准等管理标准。这些标准要在施工项目管理中贯彻执行,但又有侧重。管理标准是对“事”而言的。

2.3 工作标准。

工作标准为:“对企业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工作事项所制定的标准”。施工项目一般应制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干部通用工作标准(包括决策层、中层、一般干部工作标准);生产岗位工人通用工作标准;生产岗位工人专用工作标准等。工作标准是对“人”而言的。

3. 城市道路施工项目标准化的任务.

标准化工作的任务是“制定标准、组织实施标准和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在城市道路施工项目标准化的管理工作中,应设置标准化工作机构,配备专、兼职标准化人员,设置相应的标准化管理机构,具体负责项目的标准化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监督和考核,以保证项目标准化工作的顺利开展。.

4. 城市道路施工项目标准化管理工作.

城市道路施工项目标准化管理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4.1 标准化教育和宣传普及工作。标准化教育、宣传和普及工作,是推动标准化事业向前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各级标准管理部门的工作任务之一。

4.2 标准的贯彻实施。对于城市道路施工项目来说,在技术标准方面主要是贯彻实施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本企业制定的技术标准。在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方面主要是执行企业制定的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组织实施各类标准,并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和考核。技术标准的实施是自然和必须的,而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的贯彻实施往往被忽视,事实上贯彻实施好工作标准是实现管理标准的基础,贯彻实施好管理标准是实现技术标准的基础。因此,城市道路施工项目标准化管理工作的重点抓好工作标准和管理标准的贯彻实施,尤其是抓好工作标准的贯彻实施。

4.3 城市道路施工项目标准考核的内容。

(1)技术标准的考核。主要是以施工项目为对象,检查工程施工中对工程建设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贯彻执行情况,按照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进行分部分项和单位工程的质量评定。

(2)管理标准的考核。根据施工项目的管理目标和承包责任书规定的要求,在解决项目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完成管理工作任务、面向基层、为基层服务、以及和有关业务部门的配合协作等方面,采取上下结合的方式对部门进行评议,最后通过综合评分,排出当月名次,执行好的应给予奖励。

(3)工作标准的考核。将各岗位工作标准按条、款分解成若干子项,根据每个人完成的工作的数量的多少和工作质量的优劣,经过自评后,由本部门领导按工作标准进行考核、评分。

合同管理标准篇4

一、我区合同能源管理发展面临重大历史机遇

我国自1997年引进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后,各级政府部门给予高度关注,许多政府文件中明确提出要把推广合同能源管理作为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我区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给予大力支持。

从国家层面上来说,我国政府逐年加大对合同能源管理的扶持力度。自2010年起,国务院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多个文件,从财政上、税收优惠上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中,明确提出要“实施能效领跑者计划和合同能源管理工程,形成节能能力2200万吨标准煤”,“推进公共机构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将公共机构合同能源管理服务纳入政府采购范围”和“严格落实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所得税减免政策”,合同能源管理在全国聚力促进节能减排、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面临重大历史发展机遇。

从地方层面上来说,我区正深入贯彻落实重要讲话精神和“8337”发展思路,加快实现“把内蒙古建成保障首都、服务华北、面向全国的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及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目标。我区政府2013年安排了8.01亿元节能专项资金,加大了对合同能源管理、技术改造等领域的支持力度。我区是煤炭大省、能源大省,煤炭产业依然占主导地位,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大多实施在工业领域,可改造项目较多,单个项目年节能量大,节能空间广阔。我区完成的33个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年节能量超过16万吨标准煤,单个项目年节能量超过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有15个,占总数的45.45%。

2013年底至2014年初,自治区发改委等有关部门编制印发了有关合同能源管理财政奖励资金实施细则、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报备管理办法、节能服务机构备案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为合同能源管理财政奖励资金申请、项目备案和申报、节能服务机构监督和管理等制定了标准、明确了程序,为下一步在全区范围内全面推广合同能源管理,促进合同能源管理有序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我区合同能源管理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尽管合同能源管理在我区拥有广阔发展前景,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相较其他省市,我区注册备案的节能服务公司和实施项目数量少、业务范围窄

从获得国家备案资格的节能服务公司数量上看,北京市累计达448家,上海市382家,河北省102家,山东省284家,我区仅20家,占全国备案总数的0.6%。据调研,上海市节能服务公司注册资金总规模达100多亿,从业人员3万多人,年均完成项目200余个,节能服务范围涉及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多个领域。相较之下,我区4年内申请财政奖励资金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共33个,业务范围在工业领域,其他领域均未有所涉及。这些项目中,区内注册成立的节能服务公司实施改造的项目仅2个,公司业务发展缓慢,实力较弱。

二是我区合同能源管理发展起步较晚,部分配套政策尚不完善

我区在2013年明确了全区发改部门及财政部门为合同能源管理工作的管理部门后,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文件,全区合同能源管理开始走向有序发展。但其它配套政策,如第三方节能量审核机构管理办法、公共机构合同能源管理实施细则、合同能源管理融资机制等尚未制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区合同能源管理发展。

三是地方财政奖励扶持力度不大,仅奖励符合国家申请标准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

我国部分省市采用国家奖励政策和地方奖励政策两种模式,加大力度支持本地开展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符合国家财政奖励政策支持范围的,采用国家奖励政策模式,在中央财政奖励标准240元/吨标准煤的基础上,北京市对工业领域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地方配套财政奖励标准为360元/吨标准煤,对非工业领域项目地方配套财政奖励标准为560元/吨标准煤;上海市地方配套财政奖励为360元/吨标准煤,山西省为160元/吨标准煤。符合地方财政奖励政策支持范围的,采用地方奖励政策模式,北京市地方奖励标准为450元/吨标准煤,上海市为500元/吨标准煤,山西省为350元/吨标准煤。

目前我区只采用国家奖励政策模式,对符合国家政策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地方配套财政奖励资金仅为60元/吨标准煤,扶持力度偏低。自2013年至今,国家仍未开展第六批节能服务公司备案工作,我区很多新成立的节能服务公司因不能在国家备案而无法申请国家财政奖励资金。对这些公司实施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我区也未出台相关财政奖励政策,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区合同能源管理的发展。

三、促进我区合同能源管理发展的几点建议

为了营造有利于我区合同能源管理发展的政策和市场环境,引导合同能源管理健康发展,借鉴北京、上海等省市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提出以下建议:

(一)抓紧建设合同能源管理“四大平台”

1.建设合同能源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按照我区合同能源管理相关文件规定,争取尽快落实合同能源管理专项资金,加快自治区合同能源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一是利用公共服务平台打造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库、节能服务机构库、合同能源管理专家库,以便有关部门、企业查询应用;二是建设网络申报系统,实现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备案,节能服务公司报备、财政奖励资金申请等网上申报、审核和回复,为企业提供高效便捷服务;三是实施推荐“优秀”目录制度,利用公共服务平台推荐优秀的节能服务公司、节能技术与产品、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等。

2.建设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技术对接服务平台。建议由自治区发改委牵头,节能中心、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及相关行业协会联合形成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技术对接服务平台,每年定期举办自治区节能环保产业合作峰会,以不同主题、不同形式举办“供需见面会”、节能技术和产品推广会、银企对接会、节能环保展览会等,开展重点用能企业、建筑大户、节能服务机构、金融机构之间的对接活动,推进我区合同能源服务市场化建设。

3.建设合同能源管理融资服务平台。银监会《关于绿色信贷工作的意见》,要求银行业切实将绿色信贷理念融入到银行经营活动之中,积极支持绿色、循环和低碳产业发展。2013年,上海市有关部门与13家银行签署百亿授信合作备忘录,推出“合同能源管理未来收益权质押百亿绿色信贷”服务,创新了10项融资模式和金融产品,并承诺在“十二五”期间以未来收益权质押形式,为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提供总额130亿元的绿色信贷。我区可参考上海市相关做法,联合银行业内人士开展相关调研、召开座谈会,探索研究、协商洽谈,创新推出有利于我区合同能源管理发展的绿色信贷产品和融资方案。

4.建设合同能源管理信用评价平台。借鉴上海市开展节能服务行业信用评价活动经验,制定信用评价办法,建设信用评价体系,对与合同能源项目相关的节能服务公司、用能单位、第三方节能量审核机构、金融机构等开展信用等级评级,促进企业及相关部门自律,为自治区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提供全面和全程的信用评价,为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融资各方提供保障。

(二)抓紧完善合同能源管理相关配套措施

1.加大财政奖励资金扶持力度。为了鼓励我区企业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实施节能改造项目,参照其他省市做法,建议从自治区节能减排专项资金中划拨一部分,作为地方配套合同能源管理专项资金,提高地方财政奖励额度。符合国家财政奖励政策支持范围的项目,奖励资金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负担,中央财政奖励标准为240元/吨标准煤,地方配套资金由60元/吨标准煤提高到260元/吨标准煤;制定我区合同能源管理财政奖励扶持政策,符合我区扶持范围的项目,奖励资金由自治区财政负担,节能效益分享型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按年节能量奖励,奖励标准为400元/吨标准煤。

试点开展能源费用托管型和节能量保证型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单个项目年节能量300吨标煤以上的,自治区财政给予一次性奖励,标准为300元/吨标准煤。各级财政安排一定的工作经费,用于承担合同能源管理相关平台建设,节能服务公司和节能量审核机构审核备案管理,项目监督检查等。

2.加大重点领域合同能源管理推广力度。一是在公共机构领域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按照国务院《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相关要求,研究制定我区公共机构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相关政策,建立公共机构能源计量、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制定和实施公共机构能耗使用定额标准和用能支出标准,强化年度节能减排目标考核,下达公共机构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计划;重点选择能耗高、潜力大的公共机构开展合同能源管理试点示范,并给予财政奖励补助,将公共机构合同能源管理服务纳入政府采购范围。二是在建筑和城市公用设施领域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支持和鼓励节能服务机构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为既有建筑、城市道路绿色照明、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城市供水等基础设施实施节能改造。

3.加大合同能源管理监管力度。一是按照我区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备案、节能服务公司报备有关政策,进一步加强项目和机构入库动态管理,加强项目全过程监督和节能服务机构考核,规范项目申报、评审、现场核查以及财政奖励资金申请相关程序。二是积极培育我区第三方节能量审核和能效监测机构,制定节能量审核机构管理办法,明确相关资质和工作要求,确保科学合理、高效公正地开展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节能量审核工作。

合同管理标准篇5

创新是每个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不竭源泉和动力。企业的创新应从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需求出发,构建和运用新的管理方法、新的管理手段和新的管理模式或要素组合引入企业管理系统以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促进企业的发展,这就是管理创新。在企业发展壮大的过程,随着业务的增长和管理水平的不断上升,会产生大量的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等文件,企业就可以在构建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对这些文件进行科学的管理,同时注入新的管理创新理念来提升管理效率。例如:企业可以对各类体系文件进行系统的整合,然后导入PDCA这样一种科学的文件管理模式,形成独具特色的一体化文件分类体系,从而提高文件管理的有效性和效率,有效地推进企业的文件管理创新上水平。

一、企业标准化管理活动的开展

第一,标准化。企业标准化就是为在生产、经营、管理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的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工业企业在建立与健全标准化工作机制的同时,应紧密结合生产和实际工作,以高标准、严要求、重落实的工作标准来确保企业标准化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并且不断地完善标准体系。同时依托管理创新,把企业先进的管理标准和技术标准与国家或行业标准相结合,瞄准国际先进水平,不断地完善与创新标准的内容,真正做到以文件管理创新为手段为企业管理服务的理念贯穿到各项工作的始终。

第二,企业标准体系建立的重要性。现代企业科学管理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管理体系标准化。但是,很多企业在文件化的过程中由于没有建立标准体系,且缺乏对文件的有效控制,影响了企业的管理效率。有的企业只重视产品标准的制定和贯彻,忽视与产品标准相配套的其他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有些企业标准化竞争的意识不强,没有把标准化作为适应经济发展的战略途径;有的企业在制定标准的时候并没有把产品的质量、安全、生产率、节能降耗、成本控制等确定过程的关键绩效指标的内容进行标准化;有的企业管理机制落后,企业标准化科研成果少或缺乏将自主知识产权固化在标准中加以保护,标准体系不完善;有的企业管理层对文件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虽然付出很多时间和精力组织分类,结果却也不尽人意等等。这些都是工业企业标准化管理暴露出的差距和不足。因此,对企业而言,建立健全的管理标准体系,只有夯实“企业标准体系”这块地基,才能有效地促进企业形成一套系统、协调、完善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

做好企业标准化工作,对开发新产品、改善经营管理、调整产品结构等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特别使得产品生产加工步入标准化管理轨道,加强企业标准化管理,也是促进公司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有力手段。第一,企业为实现战略目标,将其生产服务、经营、管理全过程需要实施的标准,运用系统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将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标准化要素加以识别、制定标准、建立标准体系后进行系统管理,有利于发挥标准化的系统效应,有助于企业提高管理效率和有效性。第二,企业对体系文件进行系统整合管理,使文件管理变得井然有序,为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三,通过标准体系的建立、实施与改进,企业能够提升各项管理工作的协同水平,为建立起良好的企业秩序,同时也为企业追求“卓越绩效”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标准体系表——板块模式

第一,企业标准体系表模式。企业标准体系表主要适用于公司建立、健全、完善标准体系,为企业和员工了解企业标准化的整体蓝图提供了依据。作为促进企业标准的组成实现科学、合理、有序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企业产品开发创新、加快技术改造和提高经济效益以及实现企业科学管理的标准化指导文件。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

简易模式:主要按技术标准体系、管理标准体系和工作标准体系直接展开,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标准数量较少,标准的层次结构关系较为简单的中小型企业。

集成模式:主要分为三层,第一层是基础标准,第二层为企业技术标准体系和管理标准体系,第三层是企业工作标准体系。此模式适用于大多数工业企业,对于服务性企业、其他非盈利的组织机构,特别是跨国、跨省公司,采用此模式进行管理更加适合。

板块模式:主要采用功能归口型结构和层次结构相结合的表达形式,由企业基础管理板块、资源管理板块、产品实现或服务提供板块、检查改进板块组成,形成四大类功能分别归口的结构。此模式特别适用于实施过“质量管理体系”的企业或组织,涵盖了基础的技术、管理和工作标准。

第二,选择板块模式。

首先,板块模式选择的依据。

根据企业的方针目标,建立以企业基础管理板块、资源管理板块、产品实现或服务提供板块、检查改进板块形成的板块模式体系,以技术标准体系为主体,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体系相配套,包括企业标准化工作管理要求在内的企业标准体系。

运用最新科技、生产操作和管理经验,不断优化标准体系结构,使各管理模块的标准体系始终处于相互关联、相互协调功能的最佳状态。

评价和确认是推动体系运行和保持体系有效性的动力所在,在各管理模块建立的基础上,持续改进标准体系的有效性。

其次,板块模式选择的优势。

选择板块模式的标准体系表应与工业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管理相契合。企业在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通过梳理企业有关的生产经营管理过程和整体业务流程的关键点,确定以功能归口型结构和层次结构相结合的板块模式的运用。通过分析了解到:板块模式的选择更适合现代工业企业体制比较健全、流程管理较为顺畅、标准较为清晰和完善的企业。

在此基础上,再导入PDCA的科学管理模式进行优化,建立起一体化的文件分类管理模式,能够使工业企业的文件管理最终实现系统整合、检索快捷高效,并达到知识共享的目的。

第三,PDCA文件管理模式的构建及运用。

首先,PDCA管理模式的导入。

科学的管理首先体现于科学的方法。PDCA循环方法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最先提出。工业企业进行全面质量管理的程序基本是按PDCA的模式推进。PDCA循环的四个阶段,体现着科学认识论的一种管理手段和一套科学的工作程序。PDCA管理模式的导入,具体可以运用在企业标准体系建立后,结合工业企业自身的生产实际和管理侧重点,然后运用PDCA的管理模式对文件进行重新整合。具体内容如下:

企业综合管理(P):包含整体策划管理标准、党政行政管理标准和企业工作标准;

资源管理(D):包含人力资源、基础设施、信息资源、工作环境、供方及合作关系、自然资源和财务资源的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

产品实现及服务提供(D):包含产品标准、过程策划、采购管理、生产工艺、质量保证方面的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

测量分析与改进(C、A):包含过程检测、数据分析、改进管理方面的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

其次,PDCA文件管理模式的优势。

企业标准化的持续改进,是企业整体业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企业标准化水平的同时,不断适应生产、经营、管理等要求能力的周而复始、循环上升的过程。为此,在标准化过程中结合PDCA的管理模式对文件进行管理,也是企业标准体系运行和改进的重要方法。企业建立起以标准体系为基础,导入PDCA的文件管理模式,对各类体系文件进行系统整合并优化,形成企业的一体化文件分类体系的优点在于:

运用PDCA的文件管理模式,能使业务与文件的契合水平不断地得到提升。一方面,通过分析企业综合管理、资源管理、产品实现及服务提供、测量分析与改进这四大模块的文件,对照部门和个人业务的内容,员工可以衡量自己的业务水平与文件的要求是否一致,并在PDCA思路的指导下,更好地改进业务水平并提高文件的执行力。另一方面,管理人员能够系统地了解公司整体运作模式,清晰整个业务流程,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公司的流程管理,促进公司的整体业务流程的不断优化。

有效地促进企业标准体系和标准化运作过程的优化。按照PDCA的管理思路,企业明确了体系建设的重点,在指导编制有关的标准的组织实施过程和对标准的实施进行有效地监督与改进,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企业标准体系进行规划、测量、评价、分析和改进,能大大地提升工业企业的标准体系管理水平。

展现出企业文件管理的全局性和系统性,促进实现企业文件管理的系统整合,检索快捷、高效化和知识共享的目标。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真正地使企业文件管理体系实现系统化、层次化、合理化、高效化,明确了企业标准化工作的努力方向,有利于我们工业企业结合实际生产管理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文件管理新路子。

结束语:企业管理的系统化、高效化是企业稳定与发展的重要力量。工业企业在标准体系的建设中,应系统地识别并梳理企业综合管理过程、主要业务过程以及支持过程,并实施监测与改进。在此基础上,结合运用PDCA科学的管理方法对各类体系文件进行系统整合,重点结合企业的生产经营实际,建立起一个高效的、一体化的文件管理平台。这不仅能够促进公司的整体业务流程的优化,提升企业文件管理的档次,也促使文件管理这一软实力转变成有力的竞争力来支撑和提升企业管理创新更上水平。

合同管理标准篇6

关键词:标准化、流程、五位一体、供应链

国家电网天津市电力公司物资供应公司(以下简称“物资公司”)创建于2012年,主要负责国家电网天津市电力公司(以下简称“市公司”)系统内的物资计划、物资合同签约服务、催交催运、现场服务、配合物资结算等物资供应服务工作;负责市公司层面业务支撑和实施机构在所在地的物资供应业务;负责机电设备、材料的招标;负责电网建设物资、小型基建、工程设计、勘探、施工、监理的招标;负责承担国家电网公司委托的电网物资招标等各项工作。

一、建设背景

2010年,市公司以基建、财务业务为试点,展开流程梳理、制度融合、风控融合等研究性工作;2011年,启动以流程为核心的标准化推广工程;2012年,结合“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开展流程调整和推广、标准体系建设,流程与岗位、制度、标准、绩效、风控体系融合等,流程管理平台进入上线试运行;2013年,随着标准化体系建设的深入推进,流程管理平台升级为“五位一体”协同管理平台;2015年,全面深化应用“五位一体”,推动企业实现卓越运营。在标准化推广工程中,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五位一体”建设路径。

“五位一体”主要包括流程、职责、制度、标准、考核五大要素。通过“五位一体”建设,将制度、标准、职责、考核、风控等要素全部融入流程相应环节,并打通各要素间的关联通道和与员工的“交流”渠道,可以实现各类资源随着业务运转自动匹配到岗位、到人,是实现企业标准化管理目标的重要一环。

为巩固提升“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成果,深化应用“五位一体”,物资公司紧密围绕新体系全面落地、常态化高质量运营,以全过程质量管控体系为保障,以成效诊断评估、先进平台工具应用、科学理论体系创新为着力点,积极开展标准化建设工作。结合物资公司特点及当前的物资供应现状,全面分析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具体的策略研究,全面提升物资的供应质量,保障物资集约化工作的稳步推进。

物资供应链包括需求计划、招标采购、合同管理、质量监督、仓储管理、配送管理、供应商管理、废旧物资和应急物资管理等业务管理体系。通过分析各体系的业务环节及其相互关系,供应链管理体系建设仍然具有管理薄弱和管理短板问题,在各个环节体现出目标分散、界面不清、管控能力不足等问题,管理体系尚未形成管理合力,严重阻碍卓越供应链的建设。

实施标准化的首要方法是建立起以流程为主线的标准体系,在此基础上开展一体化、系统化的标准化工作,强化执行、持续提升。物资公司紧抓流程建设,紧密围绕市公司“五位一体”协同机制建设,将流程与岗位职责、制度、标准、考核以及风控体系融合,深入推进供应链标准体系建设,打通专业、部门、层级壁垒,实现供应链标准化管理,提高工作协同和业务执行效率,推动物资管理体系的协同运转,有效支撑市公司卓越运营建设。

二、内涵和做法

1.融合多管理体系的供应链标准体系建设的内涵

结合物资管理专业特色,紧密围绕企业发展战略,以提高工作效率、提升企业效益为根本,应用先进管理理念和工具,通过梳理流程、匹配制度标准,明确风险点和落实绩效考核,建立卓越供应链标准体系,以成效诊断评估、先进平台工具应用和科学理论体系创新为重点,建立常态化运行机制,提升人财物集约化水平,推动各项业务的纵向贯通、横向协同,推进标准化建设,提升卓越供应链质量管理水平。

2.融合多管理体系的供应链标准体系建设的主要做法

在建设卓越供应链标准体系的过程中,需要以解决供应链全过程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为重点,对全过程进行细致的分析诊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突出重点,落实责任,强化执行力,促进物资管理实现精益化、运营管控协同化、保障支撑实用化。

(1)系统梳理供应链流程和优化再造,建立完善的供应链运作标准。

物资公司结合“五位一体”管理理念与方法,组建项目组对物资供应链进行深入的分析,系统梳理实际业务流程,并对流程相关的制度、标准、考核以及岗位等要素进行全面细致的匹配,落实绩效考核,明确风险点、潜在风险点,对各流程进行横向、纵向研究,明确流程衔接关系,研究分析影响供应链质量提升的主观及客观因素,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对应的改进提升建议,编制《基于“五位一体”协同机制的卓越供应链流程节点质量提升指南》,全面构建包含物资计划、招标、采购、合同、供应及质量监督全业务链条的卓越供应链标准体系。

(2)系统梳理端到端流程,保障流程体系的完整性。

以核心业务、价值创造为主线,结合运营监控及业务价值链解析要求,对供应链端到端流程及相关业务流程中存在的流程断点、接口错误等问题进行梳理诊断,确保端到端流程横向协同、纵向贯通、运转顺畅,为端到端流程绩效监控及分析奠定工作基础,保障物资管理业务链的紧密链接和高效运转。

首先,划定流程范围,明确各部门责任流程与配合流程。根据各部门业务及岗位设置情况,比对实际业务与“五位一体”管理平台中的业务流程,查找需要调整的流程,增加缺失流程,力求供应链标准体系涵盖所有实际业务。然后,以流程为媒介,协调各专业部门的业务关系,加强业务流程的末端融合,力求避免业务孤岛,后端业务对前端业务形成支撑,有效打通从物资计划至质量监督的供应链通道,确保形成合力,促进内部业务互补。最后,立足整体,从宏观上建立与实际业务相符的流程树,理清业务流程中各个流程的衔接问题。

(3)深入分析制度规范,完善实际业务流程。

参考“五位一体”管理平台,拆分《物资管理通用制度》(36项)以及2015年国家电网公司印发的《国家电网公司招标活动管理细则》等6项通用制度,认真分析制度规范,整理规范业务流程图,并结合实际业务流程进行对比分析,有效识别影响流程准确执行的问题及其成因。

通过匹配制度,供应链大部分业务流程均严格按照制度规范执行,但也有少数流程需要进一步完善提升,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实际业务流程与制度相互冲突、实际业务流程与制度存在差异。对于这两种情况,在匹配过程中,综合考虑实际业务与制度之间的关系,分析优缺点,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例如:《国家电网公司仓储业务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第八十一条规定“验收过程中如发现单据不齐、与实物不相符或物资有缺陷、数量有差异的,应要求供应商补足或退换,在单据上做好详细记录,供应商或送货人员签字确认。”

制度解读:货物交接或验收不合格需换货或退货。

合同管理标准篇7

关键词:企业管理;标准体系;管理体系;体系认证;多体系运行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406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12-0191-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12.091

企业标准体系是指在企业内部,按照一定的联系,建立相关的标准。这些标准主要包括管理标准、工作标准。所有标准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创新标准化企业已经在环境、质量、健康、职业等多方面取得了管理体系的认证,而其他管理体系的建立,应该充分考虑到与标准体系进行有机结合。本文主要讲述了服务标准体系与其他管理体系的需求分析、可行性分析、方法研究以及实效探讨四方面内容。

1 服务标准体系与其他管理体系整合的需求

1.1 其他管理体系涉及面狭窄

在每种管理体系下,存在着独立的组织领域,并且具有单一化的性质。比如,在质量管理体系中,主要包括组织的目标、程序、职责等内容。针对环境管理体系来讲,其内容主要为土壤、大气、水等自然物质以及文化环境、社会环境等。从健康职业管理上来讲,该组织主要是对人体的健康进行测评,并根据实际的结果,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与措施,进行有效干预,保证人类的身体健康。在安全标准化管理中,针对组织生产流程环节以及各个岗位,加大监管的力度,确保管理的质量。以上管理体系只能在本组织中发挥作用,离开了具体的组织,也就失去了原有的功能。

1.2 其他管理体系认证工作的弊端

其他管理体系在运行的过程中,需要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复审和认证。在复审与认证的过程中,需要发挥第三方组织中介的作用。由于组织管理体系不同,因此在认证质量方面也存在不同的水平。鉴于此,应该选择实力雄厚的组织机构来认定。但是,即便如此,社会第三方中介依然存在着很大的缺陷。比如,在认定完成之后,没有对管理体系进行有效的监督与管理,从而造成了监管方面的空白。在这种情况下,导致管理体系弊端不断暴露,从而不能正常发挥自身的功能。

1.3 多体系运行增加了组织管理成本

一部分服务性组织为了提升企业管理、服务以及经营质量,更好地实现科学、全面管理,往往会盲目地建立多种管理体系,将会导致管理局面出现“几张皮”的尴尬局面,大幅度地提升了服务类组织管理的难度。对于各个体系之间,相互调节、无缝对接以及盲区管理等一系列问题都未给出一个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法,多体系运行不但增加了组织管理的成本,提升了管理难度,而且也大大降低了组织经营的效率。

2 服务标准体系与其他管理体系整合的可行性

2.1 认真分析管理体系的兼容性,确保每个管理体系文件的内统与格式符合标准

使其达到规范性文件的“标准”,要与IEC/ISO相互协调。然而,在建设标准的过程中,要求融入其他管理体系的文件,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管理体系的工作效率,而且使整个管理体系更加合理、科学。同时,其框架和结构都不用做太大的改变。也就是说,新纳入标准除了属于自身体系外,还属于整个标准体系。采用这种纳入方式后,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了企业内部组织的成本,尤其是解决了管理体系重复的问题。

2.2 对服务标准的包容性进行分析

该体系在整个组织管理体系中,规模最大。具体包括这些环节:组织、服务、管理、经营等。在服务体系中,标准与事项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组织管理体系的包容性。而管理体系发挥了领域内的功能后,有助于推进标准体系的正常运行。该组织体系中,将部分文件置入其中,以此来分析未被覆盖的文件,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规范与标准。如此在标准体系与其他管理体系整合后,便能够形成一种有机整体。最后要对各类体系的理论基础和管理原则一致性进行分析,服务类标注化试点环节包括:成立由领导负责机构,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建立层次分明、合理科学、可以满足需求的服务标准体系;根据当前标准体系的运行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相关检查机制。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巨大的经济、社会价值,并进一步发挥品牌效应。

2.3 质量、健康、环境等因素保持协调

在组织管理体系中,要求质量、健康、环境等因素保持协调,充分领导带头、全员参与的作用,创新工作的方式与方法,以此来建立策划、执行、检查、处理的工作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为企业标准体系与其他管理系统有机结合打下坚实的基础。

3 服务标准体系与其他管理体系整合的办法与措施

3.1 建立健全标准服务体系构架

在服务业标准化组织中,服务标准体系属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通用标准体系的主要目的是提供标准化服务,保证体系的正常运行。可以说,服务保证体系是整个组织体系的核心部分。为了不断提高标准体系的运行效率,必须建立健全服务标准体系。由于服务标准体系的设计结构比较科学、合理,所以在与其他管理体系进行整合时,不会改变整个框架结构。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对每个管理体系中的文件性质进行分析、甄别。然后确定出纳入标准的具体文件,并放入对应的位置当中。对这些文件进行分类后,将其分散至标准体系各个子系统之中,实现标准体系和其他管理体系的有效整合。

3.2 为服务业组织提供了便利

对管理体系的文件进行识别、分类后,使其融入到服务业标准管理中,这样大大提高了文件管理的效率。另外,为了提高实施的便捷性,就要对每个子系统进行整理,从而将国家管理标准、企业管理标准、地方管理标准集中在一起。服务标准体系与其他管理体系有效地整合在一起,极大地方便了服务业务组织的管理与实施。

3.3 对纳入标准体系的文件进行双重编号

不同管理体系的文件,其编号也是不同的。当这些文件被纳入服务标准体系后,应该按照具体编号的方法,对所纳入的文件在此进行编号,让管理体系中纳入的文件拥有双重编号,如此便容易对文件进行识别、管理。这样可以使服务标准体系更加规范化、标准化,同时也提高了体系的运行效率。

3.4 遵循优化、协调、统一原则

企业标准化原理是优化、协调、简化以及统一,标准化体系的建立也要遵守该原则。合理、科学的标准体系要能够和组织的实际相结合,要覆盖组织的服务、管理以及经营等各个领域,使其具备可实施性、可操作性以及前沿性等。企业标准体系并非内容越多、越杂、越大就越好,因此在对体系进行整合时,并非盲目的兼收并畜,而是要识别管理体系中的文件,将能够符合标准的文件纳入其中,对于一些不符合标准的文件不能强行纳入其中。

4 服务标准体系与其他管理体系整合的实效

4.1 根据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不断进行完善、补充

具体表现为:对服务流程以及组织管理进行有机整合,使其能够达到国家环境、卫生、安全以及保护消费者权益等相关法规法律的目标要求,使其能够完善和补充管理体系间的误区和盲点,对文件间的交叉、重叠以及矛盾进行合理的协调与优化,使其能够更好地对环境保护、安全保障、服务质量保障、工作效率提升以及成本降低起到支撑性作用,要对其他管理体系中理论较强、不易操作、宏观等文件进行补充和细化,以此来增强两种体系整合后的实效性以及可操作性。所以体系整合的过程,也是对其他管理体系进行完善、补充以及细化的过程。

4.2 对多种管理体系的理论进行有效结合

每种管理体系都有优势与不足,例如质量管理体系,它是目前质量管理领域中的一种管理体系,主要的管理思想为:明确顾客以及其他方的期望和需要求,也就是合理分析顾客的要求。确定组织目标以及过程和资源,对于测量过程的效率以及有效性设计合理的方法采用所设定的方法测量过程。明确不合规格的措施,建立以及应用能够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整个过程。在实际服务业组织中,质量管理体系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究其原因,关键是没能评价以及识别顾客感受以及期望方面的不足,对服务需求没有进行具体的量化分析。服务标准体系对如下内容也有了明确的规范要求: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识别是影响服务质量的重要过程,应该要严格控制;对服务的适宜性、有效性以及顾客的满意程度采用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以及评价,对某些未能达到服务效果的服务要做出进一步的优化和改善,如此才能使得服务标准体系与其他管理体系整合的过程中,也能够相互弥补,使其管理效率得到最大化的提升。

4.3 服务业试点管理体制确保了整合后体系能够有效运行

服务试点乃是省级以及部级试点,省级试点主要由直辖市、自治区、各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进行管理和组织,并且与相关部门进行有效合作、相互推进。部级试点工作主要有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改革发展委员会进行管理和组织,并与国务院中的相关部门共同协作推进。试点工作流程:申请受理实施指导

经验宣传跟踪考核复查,这些流程的各个环节都将被纳入行政管理部门系统管理之中,在此机制下,将其他管理体系整合到标准体系中,促进了其他管理体系的发展,使得其他管理体系效力得到极大的提升。

5 结语

目前,我国企业中往往存在多个管理体系,这种现状为标准体系与其他管理体系的整合奠定了基础。各种管理体系的存在虽然对于企业的管理有着一定的作用,但是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多种管理体系极易导致企业管理形成空白或者误区。因此,单个或多个质量管理体系并不能将企业标准体系取而代之,要将企业标准气体与其他管理体系进行有效的整合,充分发挥出它真正的效力。

参考文献

[1] 邱晓燕,李宝珠,李宁.服务标准体系与其他管理体系整合的方法和实效研究[J].标准科学,2014,(3).

[2] 程宇和,袁飞,唐禹夏.化工企业安全标准化与OHSMS整合体系绩效考核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9,(11).

[3] 徐小龙,何军.管理体系一体化整合问题探析[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7,(2).

[4] 钱方.电力市场下诸暨市供电公司营销策略及直购电收益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2015.

合同管理标准篇8

本文由质量管理体制和企业标准化运营两个体制,讨论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通过质量管理体制和企业标准化运营之间的对比度,论认证质量管理体系工作的基础是标准化运营,而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工作也可以对标准化工作起到务实性作用,二者相辅相成、互惠互利、互为支撑、互为前进。使企业明显的获得经济盈利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

质量管理体系;企业标准化;关系

在1991年由国务院的管理条例后,我国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开始进入较快的发展时期。如今已经是市场经济全球化,中国企业如想得到国内外的认可,势必要从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方向前进,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之所以能得到全球的的认可,原因在于它是一个可以提供合格产品或高效服务的第三方认可,使供应方和需求方对企业产品的质量建立良好的信心和保证。

1 企业管理标准和质量管理体系的定义

1.1 企业的标准化管理体系

企业的标准化管理体系涉及广泛,企业管理制度的职业素质标准、岗位职责标准、岗位考评标准、企业形象管理、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生产管理、技术研发及设备管理、质量管理、物控管理等方面,是企业的管理运行中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同时也为企业步入平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企业在实行标准化管理时,要在落实国家在关于标准化工作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方针前提下,建立起完善的技术标准。以管理标准为基础,工作标准为保障,实行企业标准管理体系。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标准化管理部门,由此部门负责管理本企业的标准化实施工作,设立适应本企业发展的标准化管理体系,组织进行对本企业工作标准的落实和实施进行有力的监督和检查

1.2 质量管理体系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普遍采用的质量管理体系其最新的标准ISO9001:2008。

质量管理体系展开就是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一般情况下,包括制定质量要求、目标及质量的策划、控制、保证和质量改进等工作。实现质量管理的方法目标,有效合理地展开各项工作的质量管理,势必建立起相应的管理机制。质量管理体系是由企业内部建立,为确保产品的质量。它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选用不同的体系要素加以融合,加强企业从设计研制到生产、检验以及销售所使用全过程的产品质量管理,并形成标准化、制度化,成为企业内部质量工作的检验标准。

2 质量管理体系和企业标准化

2.1 质量管理体系和企业标准化的定位

对企业组织的现代化生产以及科学管理有着重要影响的就是企业的标准化,同样,企业标准化也是推进企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提升科学管理的水平以及约束产品的质量都起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可见,企业标准化也是企业组织的生产、管理、经营的一个基础。企业标准化的建设和管理与企业内部的技术管理、计划管理,产品的质量管理和生产管理一样,皆是企业的一项重要的管理职能。它是其他行驶管理系统的依据和基础,同样也服务于各个管理系统。

对于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它是建立在质量体系文件化的基础上实行,严格控制产品的生产过程,加强产品的质量管理,提升企业服务和产品的质量,使产品的生产全过程实现程序化、规范化、合理化的管理。

2.2 强化质量管理体系和企业标准化体系

两者皆拥有一个共同特征是利用文件化来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调控,监督产品的质量,使其达到技术标准要求。企业如需加强管理指标,就要对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管,运用其管理标准、工作标准、技术标准为企业的管理全过程进行制约,而企业标准化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都为以上标准提供了依据和法律的支持,使其由传统的人治转型到法制。

3 培训是了解及运行质量管理体系和标准化的基础

目前世界上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都是有ISO 9000族的标准执行的。而企业想要执行这项标准就要组织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对ISO 9000族的质量管理和相关标准进行针对性极强的培训和学习,让企业工作人员了解并重视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并结合实际操作制定一套适合企业发展的体系文件,使生产经营得每一个环节都有文件的要求和制约,对于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严格把关,标准化执行。而标准化就是围绕其标准进行的活动。

由此可见,对于企业开展一系列的质量管理体系是国家认证其标准化工作的一个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途径。企业通过这项认证可以让标准化工作得到平稳的发展和认定。并且标准化的工作地位也可以得到提高和巩固,使标准化工作推动企业的质量管理向前迈进。企业做好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和标准化工作才能有效的推进产品的质量和企业流程的稳固,也为质量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 标准化和质量管理体系之间的关系

从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过程及步骤以及标准化的定位中我们可以直观的体会出,标准化和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都有一些相似之处,他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相互扶持、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互惠互利等词语来形容。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工作和标准化的工作的相交点都是标准,离开标准,就没有标准化的工作,没有标准,质量管理体系就无从认证。他们的工作过程都是相同的,标准化工作本身就是制定标准、实施标准,对应标准,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是了解GB/ TI 9000 标准为基础,然后制定一系列应对本单位的标准并对其实施和监督。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标准化过程和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工作都是相同的,都是围绕其标准的制定、实施、监督、用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来确定企业的标准化是否做的合格而扎实,针对标准化的工作前进全靠质量管理的认证。双方离开谁都无法站稳脚跟。

5 结语

由此可见,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工作基础是标准化,而促使标准化工作不断前进和发展也是质量管理体系,它们的共同目标都是使企业得到显著的经济盈利和社会效益。其一,质量管理体系是联系客户的关系纽带,是突破经营技术武器;其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可以节省许多反复检验的花销;其三,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可以合理有效的质量体系;其四,产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可以保障消费者权益和国家的经济效益,其五,国家推行质量管理体系,可以增强企业对于产品的质量保证。由以上几点我们可以看出,质量管理体系作为一种国家对于企业产品质量的宏观监管手段,对于国家及消费者是非常有利的。而企业通过这种监管手段的开展,亦能提升企业的管理制度和企业形象。

【参考文献】

[1]宋子明.做好标准化为企业质量文化建设夯实基础[A].云南省机械工程学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论坛论文集[C].云南省机械工程学会:,2014:17.

[2]高文东,张锦祥.弹好标准化管理“三部曲”,持续增强企业竞争力[A].2012年度标准化学术研究论文集[C].2012:4.

【作者简介】

上一篇:教学衔接范文 下一篇:法务合同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