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风险管理的措施范文

时间:2023-11-23 18:01:51

合同风险管理的措施

合同风险管理的措施篇1

【Abstract】In the modern economic activities that takes the enterprise as the main body, the role played by the contract file management become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herefore, the importance of the contract file management in the daily business activities of enterprises is also increasingly prominent.

【关键词】合同档案管理;风险;措施

【Keywords】contract file management; risk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5-0106-02

1 引言

我国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让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化经营成为了中国经济活动的新常态。而在市场化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各类合同和档案,是保护和证明这些经营活动合法性的依据,因此显得更加重要。然而,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经营习惯的影响,使许多企业经营者对于合同档案管理工作采取了漠视的态度,由此也提高了合同档案在管理和使用上的风险等级。越来越多的经验教训表明:只有研究和制定出切实有效的档案管理办法,才能从根本上规避这些风险,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和有序经营。

2 合同档案管理风险的主要类型

根据对多个企业合同档案管理工作进行的综合研究可以看出,目前合同档案管理方面的风险已经越来越多,这些风险基本上可归为以下几类。

2.1 管理不善导致的风险

上文讲过,长期计划经济思维和传统经I理念的桎梏造成了合同档案管理工作的严重漏洞和缺位,这一类的风险是目前为止最多的。具体而言,一般表现为以下几条:

①合同格式错误与内容缺失

虽然说中国的市场化进程已经进行多年,但是相关的法制意识还没有跟上。许多企业的合同经手人没有相关的法制观念,对《合同法》的内容知之甚少,以至于其在拟订合同的过程中常常出现合同格式的错误或者必要合同内容的漏填,从而使合同在使用时常常处于被动地位。

②合同档案整理方法不符合要求

在电子化办公模式引入商业领域之后,传统的纸质合同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多的合同档案采用电脑填写和印刷的模式制定。虽然这样给人们带来了方便,但也给合同档案管理带来了一些问题:合同原件对于企业来说十分重要,但很多企业档案管理者却只是索要和保留了传真或者复印件这样的合同形式,这样既不符合合同档案管理的要求,也容易带来合同隐患。

③只签不存造成的混乱

在很多企业经营者眼中都有着一个固有的观念,即“只要签了字、盖了章就完事,存不存无所谓”,因此在签订合同时为了图省事或者出于随意性考虑,企业经营者往往只管签字画押,却并没有告知合同档案管理人员及时将合同档案存档,这就使得档案管理工作产生了严重的混乱,例如遗失,调包等等。这样不仅会影响使用,还会产生一定的法律困境。

④“人治”取代合同档案

中国社会讲究人情世故,在商业活动中更是如此,这就让许多企业管理者在与别人订立契约关系时一味依赖口头或者人情关系,而并不是落于纸面的白纸黑字。这样一来就使得档案管理人员陷入“查无此事”的困境。

2.2 必要或者不必要的违约风险

一般而言,合同档案都是作为证明一段时间内经营活动存在的凭证,只要在规定的时间内都会具有法律效力和约束力。但是必须说明的是,企业经营活动中遇到的情况是随时在变化的,因此违约风险在合同档案使用过程中也是不可忽略的风险类型,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然而现在很多企业经营者法制观念淡漠,契约观念十分滞后,在经营过程中经常出现随意毁约、违约的现象。再加上上文提到的几条风险的共同作用,往往使得企业在违约之后面临严重的法律问题甚至刑事惩罚,这从客观上直接延缓甚至阻碍了企业的正常发展。

2.3 保存过程中的安全风险

合同档案的妥善保存,对于其被正常使用并在关键时刻发挥法律效力是十分重要的,然而,现在很多企业的档案管理者对这一块的责任落实情况令人堪忧。不管是以往的纸质合同档案还是现代化的网络电子档案,安全问题一直都不容忽视。传统纸质合同档案保存管理过程中的防火防盗问题自不用说,在电子化档案时代,网络被攻击、电脑被侵入造成的安全风险也是十分严重的,所以,不论何种条件下做好、做细合同档案的安全保存工作都是不可忽视的。

3 合同档案管理中规避风险的具体措施

上文对企业合同档案管理过程中容易产生的风险的类型和主要表现做了详尽的说明,不难看出,不管是哪一类型的风险,其产生的根本原因都在于合同档案管理工作职责不到位和具体措施不规范。在此,本文特别提出了几条行之有效的规避风险的措施。

3.1 完善企业合同档案管理制度

合同风险管理的措施篇2

关键词:劳动合同法;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劳动规章制度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颁布是一项影响深远的政策。实施新劳动法之后,企业的劳动成本提高了,旧的劳动关系也出现了一些不同。因此,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也应该与时俱进,作出相应的改变。企业应当营造合理的环境,构造合适的管理体系,和谐劳动关系,追求劳动双方的共赢局面。本文对此进行了三方面的详细论述。

一、新《劳动合同法》环境下的绩效管理以及应对方案

人力资源的管理应当基于法律,运用法律,且和绩效管理均衡共同发展。因此,企业应当寻找法律体系当中难以察觉的管理区域,努力改变旧的绩效管理中不合理的部分,以求达到更高的企业效益。其中“不能胜任解除”就是一条值得推敲的条文。

1.不能胜任工作以及业绩目标的制定。出受雇佣者不能胜任的证据,并且要求承担三次举出证据的义务,这就要求企业平时做好监督记录的工作,对相关的文件事件要及时备案。此外,如果受雇佣者是因为工作失职而被辞退,企业应当拿出受雇佣者所做行为造成公司损失严重的证据。

业绩目标的制定应当得到受雇佣者的认可,且企业可以让受雇佣者在相关资料上签字以便日后作为证明。此外,业绩的目标必须条理清晰详细,且有可行性,否则发生纠纷进行处理的时候,形势不利于用人单位一方。

2.不能胜任工作的认定与业绩考核。不管是什么形式的考核,均按法律要求来处理,企业判定受雇佣者能不能胜任工作也需要按法律流程一步一步来进行。首先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考虑主观评估以及实际数据两方面,公平对待劳动双方;然后企业可以多储备一些有关业绩的文件作为证据;考核的结果需要受雇佣者的签字,如果遇到问题应进行实际调查。

3.绩效管理的变通处理。由于解雇受雇佣者按照法律流程比较麻烦,有时选择以下三种措施也可以达到相同的效果。一:劳动双方协商解决,劳动双方可以协商一致解决纠纷,通过经济赔偿等方法取得双方都比较满意的结果;二:劳动双方终止合同,假如合同期限不长,企业能够利用终止合同,以赔偿规定金额的方法解决问题;三:企业完善相关的制度,对企业的管理权利进行清晰的表明,也让受雇佣者对这些制定有足够的了解。

二、新《劳动合同法》环境下的薪酬管理及应对措施

薪酬是劳动双方最关心的方面,合适的薪酬水平不仅可以让受雇佣者努力工作,也可以让公司走得更远。

1.审视薪酬战略,创新薪酬理念,制定阳光薪酬制度。在新的合同法中,工资要求更加公开化、透明化,工资水平要得到职工大会的同意,然后需要受雇佣者的同意,才可以最终决定。此外,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薪酬的公开透明将会吸引越来越多的高学历高技能的人才,反之,他们对内部的决策有更大的参与要求,这也更加促进了薪酬阳光化的实施。

2.调整薪酬构成,按照市场薪酬水平调整企业的薪酬水平。新的合同法明确要求劳动双方都同意之后才能进行合同的更改,这是对受雇佣者的保障,也是对企业的监督,但是不利于企业应对风险,所以企业应当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规避这些风险,比如企业可以将绩效工资加入到受雇佣者的最后所得工资中,这样不仅把企业的业绩水平与受雇佣者的工资挂钩,还大大调动了受雇佣者的劳动积极性,提高他们对自身能力提高的重视。

3.严格执行《劳动合同法》,完善法律法规及相关规章制度。利益是双方的,企业能够根据法律来完善自身的管理制度,以达到劳动双方的平衡;法律也能够通过在企业当中的实践,发现漏洞,完善法制,以便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三、新《劳动合同法》实施下的劳动规章制度的制定以及应对措施

劳动规章制度的制度应当得到劳动双方的确认,不可一方单独确定,目的在于督促受雇佣者履行义务以及保障受雇佣者的权利。

1.劳动规章制度的基本内容。基本内容分为法定以及非法定两方面,前者是在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修订出来的一些固定的条文,包括工资发放以及保险保障等等;后者随真实情况决定的一些动态的条文,包括考核规则以及升级要求等等。

2.劳动规章制度的制定程序要民主。制定的过程首先需要公众表明自己的态度,不管结果通过与否,企业都要接受受雇佣者们的决定;然后再开会进一步讨论制定内容。此外,企业也可以利用邮件调查民众意愿,并且存储邮件信息以便备案。

结果统计出来之后要向大家公布,并且让每一名受雇佣者确认,然后在工作地点公开宣读规章内容,并以影像形式记录现场情况。所得结果需要让职工大会公示。

3.劳动规章制度的制定可以引导企业部门的工作以及职工行为。劳动规章制度内容条理清晰分明,有利于企业员工的自我监督,互相监督,并对企业的管理进行监督。而优秀的规章制度也可以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有利于构造优秀的企业文化,塑造企业灵魂,是企业前进的最大动力。

劳动纠纷层出不穷,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合理解决,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是解决劳动纠纷最基本最有效的措施,而劳动规章制定又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因此,制定完善劳动规章制度是企业刻不容缓的措施之一。

综上所述,本文从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劳动规章制度的制定块内容讨论了新的《劳动合同法》的出面世以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难题,并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建议。新的劳动法对企业策略方面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如果能够合理改善劳资双方的关系,可以提高企业自身的综合实力。随着劳动法的深入实施,旧的劳资关系正渐渐趋于和谐。新的劳动法不仅是改善劳资关系的法律,更是人力资源调配的法律,最终目标是提高受雇佣者的保障以及改善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总之,利用好新的合同法改善人力资源管理能够迎来劳动双方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孟君.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若干影响[J].经济研究导刊, 2009(08):45-47.

[2]李婕莹,李鑫磊.浅谈新劳动合同法下珠三角中小型制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对策[J].中国市场,2011(27):170-171.

合同风险管理的措施篇3

【关键词】分包合同;履约;风险;管控

目前,大部分企业都在进行全面风险管理,分包合同履约风险是建筑企业重要的运营风险之一,采取主动措施预防分包合同履约风险的发生,促进分包合同履约风险管控的规范化,提高分包合同履约风险管控能力和水平,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1 分包合同履约风险管控的主要目标

分包合同履约风险管控的目标:防范或减少分包合同履行风险发生,禁止或降低由此造成的损失。

2 对分包合同履约进行风险评估

项目部在分包合同签订,应在已成立的全面风险管理领导小组的组织下,对已签订的分包合同进行风险评估;一般包括风险辨识、风险分析、风险评价三个步骤

2.1 对分包合同履约进行风险辨识

分包合同履约风险一般包括:分包商主体资格合法性方面的风险,分包工程质量、施工安全方面的风险、投入资源及进度方面的风险、经济方面的风险、资金方面的风险。

2.2 在全面风险领导小组的组织下,根据分包合同,结合分包工程、分包商的具体情况,进行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初步确定各类风险的级别,制定相应的风险管控措施。

2.3 对风险进行动态的管控。一般应每季度进行风险辨识、风险分析、风险评价。

3 分包合同履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风险及管控措施

3.1 分包商主体资格合法性方面的风险管控

主要风险:分包商主体资格不合法。表现在《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建筑业企业资质证书》、《税务登记证》、《安全生产许可证》、《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证》、《法人代表证书》、《法人代表授权委托书》不在有效期内、或未年检、或与承担工程所需不符。

主要管控措施:签订合同前严格审查原件;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建立各类证照的有效期台账,同时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分包商资质证照;

3.2 分包工程质量、安全方面的风险管控

主要风险:因质量和安全事故给承包人和分包商带来较大的经济和声誉损失。

主要管控措施:建立完善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项目部应对分包工程质量、安全采取介入式的管理,严格落实各项质量、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同时项目部应制定质量安全教育、检查、考核及奖惩办法,提高分包商的质量安全意识;根据制定的质量及安全专项措施,积极指导分包商加以落实,切实保障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严格过程控制,预防为主。

3.3 投入的资源及进度方面的风险管控

3.3.1 加强对分包商投入人力资源的管控。

主要风险:人员投入数量与素质与工程施工需要不匹配,影响工程工期、施工质量、施工成本;拖欠工资;人身安全方面的风险。

主要管控措施:项目部应对分包商投入的人力资源制定详细的管理办法。应对分包商投入的人力资源每月进行统计,建立起分包商投入人力资源台账,掌控其人数、人员进退场、人员素质、出勤、工资发放等方面的情况,力促分包商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转移风险。

3.3.2 工程施工用材料的管控。

主要风险:承包人供应材料的超领、超耗、丢失、甚至倒卖。

主要管控措施:建立分包商材料领用、消耗、库存台账;应采取严格控制主材的领用流程,定期核查分包商的库存,根据完成工程量定期核算主材的消耗;防止分包商倒卖和超耗主材,协助分包商节约成本,提高效益。

3.3.3 加强分包商分包商投入施工机械设备管控。

主要风险:设备投入数量、种类与工程施工需要不匹配,影响工程工期、施工质量、施工成本;施工设备运行安全方面的分先。

主要管控措施:应对分包商投入的机械设备每月进行统计,建立起分包商投入机械设备台账,掌控其数量、种类、进退场、工作出勤、租赁费用支付等方面的情况,力促分包商购买相应的财产保险,转移相关风险。

3.3.4 应对分包商投入的资源进行综合分析,促进分包商投入的资源与工程施工进度的匹配;协助分包商适时调整资源投入。

3.4 经济方面的风险管控

主要风险:分包商实际发生施工成本过高,造成亏损,影响工程施工进度及双方协作关系。

主要管控措施:

3.4.1 按照分包商投入的资源及完成工程情况,定期核算分包商的施工成本,掌控其盈亏状况。

3.4.2 对分包商的各项施工采取介入式的方法进行管理,协助和指导分包商降低施工成本,提高盈利能力,实现互利双赢。

3.4.3 项目部应组织学习分包合同,让项目相关人员掌握分包合同条款规定,制定工程价款规定,合理管理和协助分包队伍。

3.4.4 制定并严格落实工程价款结算流程和办法,完善工程量确定及主材扣回的方法和措施,防止超结和漏扣现象的发生。

3.5 施工技术方案的风险管控

主要风险:分包商因施工方案不当,造成施工质量、进度、安全满足不了合同要求,影响施工成本。

主要管控措施:项目部应充分发挥技术优势,积极分析项目施工特点、难点、重点,积极与分包商进行沟通,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技术方案;以利于减少分包商资源投入、节省成本,防范质量、安全、进度、费用方面的风险;保障工程施工顺利进行。

3.6 资金方面的风险管控

主要风险:因借款或工程款超付造成工程价款结算的难度或经济损失。

主要管控措施:

3.6.1 制定资金支付管理办法,严格控制分包商借款。

3.6.2 定期及时办理工程价款结算,及时支付资金。

3.6.3 掌控分包商使用的人力资源工资发放、材料费支付及租赁设备费用支付情况。制定分包商未按时支付前述费用时的相关措施和管控办法。

鉴于目前各项目均成立了综合部、合同管理部、施工技术部、机电物资部、质量管理部、安全管理部、生产管理部、财务管理部等相关的部室,对相关工作进行了分工负责;因此项目各部室在对分包商的分工管理过程中,应加强团结协作、及时沟通交流,加强整体管控能力,提高管理效果。

4 结束语

本文仅对工程分包合同签订以后,针对目前分包合同履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初浅的看法和意见,仅供参考和探讨。

作者简介:

合同风险管理的措施篇4

[关键词]电力工程造价;风险管理;风险识别

电力是社会经济运行发展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基础设施。随着电力需求与日俱增,新增电力工程数量庞大,同时对电力工程的要求也不断提升。电力工程由于其特殊性,在设计、施工建设以及运营维护等各个阶段都蕴含着大量风险因素。传统电力工程比较注重施工和运营阶段的风险控制,但并没有以全生命周期的视角来看待风险管理,特别是在造价阶段对风险缺乏足够的重视。因此,本文借鉴现代风险管理理念,来完善电力工程造价风险管理。

1现代风险管理理念

现代风险管理理念提倡全面和全生命周期的风险管理。首先,根据美国著名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Heinrich)提出的法则,每当存在300个隐患时,就必然要发生29起轻微事故,在这29起轻微事故中,必然有1起重大事故。因此,现代风险管理要求对风险隐患进行全面的排查,对潜在风险毫无觉察或是麻木不仁,将必然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其次,现代风险管理强调全生命周期的持续风险管理,主要流程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措施、风险监控。四个环节构成一个连续的循环,贯穿于项目或生产运营的全过程。因此,按照现代风险管理理念,需要对电力工程造价的全过程进行全面的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措施的制定。

2电力工程造价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首要步骤。对一个项目而言,不仅要确定有哪些潜在风险,还需要分析引起这些风险的主要原因、可能引起的后果以及风险的触发条件等。本文采用流程分析法来识别风险,即对电力工程造价流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风险分析。电力工程造价通常包含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招投标、建设施工、工程收尾、生产运行计价管理等阶段,结合工作实际,分析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风险:在初步设计阶段,总体方案的选择和设计至关重要。如果方案选择不理想,或者设计精度太低,容易导致后续阶段的方案变更,对工期和成本影响较大。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常常由于工程量大、时间紧迫、设计人员缺乏经验等原因,导致施工图设计出现错误或者超出限额,造成施工图局部修改。在招投标阶段,由于电力工程专业性较强,参与招投标的企业较少,如果其中有企业因资质不够、标书不合规等问题退出招投标,则会导致废标,拖延工程进度。在施工建设阶段,如自然灾害和社会突发事件等不可抗力影响工程工期和成本;如果因为意外因素导致工程变更,甲乙方之间会出现纠纷和索赔问题;如果在施工过程中,实际人工费上涨,将导致工程成本上升。在工程收尾阶段,如果法规发生变化,会影响工程验收;如果部分工程验收不通过,将导致工程价款的结算和支付纠纷,给企业造成比较严重的经济损失。

3电力工程造价风险评估

PI矩阵是简单实用的风险评估工具,通过分析风险的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从而评估风险等级。例如,发生概率高、影响程度严重的风险就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高等级风险。电力工程造价风险的PI矩阵中,初步设计精度低、施工过程中的不可抗力以及纠纷是等级较高的风险,方案选择和法规变化是中等风险,施工图修改、人工费上涨以及废标是较低风险。可以看出,电力工程造价的关键风险集中在初步设计、施工过程以及验收结算阶段。

4电力工程造价风险应对措施

常见的风险应对措施包括风险回避、风险转移、风险预防、风险减轻以及风险自留五种,而且对于不同等级的风险,侧重采取的措施也有所不同。对于电力工程造价,风险应对措施的选择主要是:

4.1对于初步设计精度低的问题,应采取风险预防措施,包括:在设计前开展充分的调研、可行性研究和项目论证,提高设计准确性;聘请有经验的设计人员来带领设计团队,或通过系统内外部的培训来提升设计人员的设计水平;建立设计咨询制度,聘请企业外部专家对项目提供评估和咨询;尽量采用成熟的、标准化的设计流程、方法和软件,提高设计稳定性。

4.2对于方案变更以及验收结算所引起的纠纷,同时采取风险预防和风险减轻措施,例如:提高设计和造价质量,减少方案变更的出现;完善合同中的风险条款,在合同中事先约定意外情况对施工的影响以及解决方案,减少纠纷的出现;与合作方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和伙伴关系,及时稳妥地处理纠纷问题,减少双方的损失。

4.3对于自然灾害和社会突发事件等不可抗力,同时采用风险回避、风险分散以及风险减轻措施:首先应采取风险回避措施,加强电力工程区域的环境调查和风险预测,及时与业主沟通,避免在高风险环境下建设施工;其次,采取风险分散措施。由于电力工程对资质和质量要求高,业务外包难度大,因此风险分散的主要办法是为关键设施购买保险,在遭遇不可抗力时通过保险赔偿降低损失;此外,还应采取风险减轻措施,即建立和完善应急预案,在遭遇突发事件时,利用现代信息通讯系统,及时调动设计、施工、抢修等各部门协同应对灾害,减少损失。同时加强日常的预案演练,提高应急预案反应速度和执行效果。

4.4对于法规变化,采取风险分散与风险减轻并行的对策:一方面,在签订合同时,将法规变化因素纳入合同,约定其造成的影响由甲乙双方共同分担。另一方面,当法规发生变化时,及时与业主沟通协商,说明情况,并及时对工程做出调整。

4.5对于施工图修改、人工费上涨以及废标等较低风险,采取风险自留并加以监控的措施。例如,对施工图设计错误进行记录,达到一定界线时纳入设计人员考核;对人工费进行监控和及时的反馈,及时与业主沟通并调整方案;对于废标情况,则事先预留重新招投标的时间。综合上述分析,电力工程造价风险应对措施可以归纳为三个重点:一是完善工程设计体系,减少由于设计变更产生的风险;二是完善合同中的风险条款,减少纠纷和损失;三是完善与合作方的沟通机制,处理好合作伙伴关系,及时协商处理风险,将损失降到最低。

5结束语

本文基于现代风险管理理念,按照电力工程造价流程进行风险识别,运用PI矩阵进行风险评估,并提出了一系列风险应对措施。总体而言,对于现代电力工程造价,必须提高风险管理意识,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优化风险管理体系,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电力工程的建设效率和质量,推动电力工程向着现代化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曾华等.工程项目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2](美)项目管理协会.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第五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合同风险管理的措施篇5

关键词:机电安装工程;安全风险管理;科技生命力

1引言

机电安装是一项综合性、专业性较强的工作,一旦在施工中出现安全管理不到位的情况,将可能直接引发各种安全事故,阻碍机电设备安装的正常运行,甚至危及人员安全。为此,必须对机电安装施工安全予以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施工安全管理。

2机电安装工程的含义和特征

机电安装行业是社会经济和技术迅猛发展下的产物,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各企业对自动化机械设备的应用不断增多,这为机电安装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机遇。机电安装是利用合理的施工方式,将机电设备准确安装在指定位置,其目的是加大企业生产中的管控力度,保证设备的运行的稳定性。机电安装工程所具有的特征主要有:(1)涵盖的专业知识较多;(2)涉及很多新型的施工技术、工艺、材料和设备;(3)工程量较大,施工要求较为严格;(4)精密仪器的组装难度大,组装量较多,与此同时,对于技术人员的要求也较高;(5)对于安装中所需的零部件设备质量和性能有着严格把控;(6)随着控制系统的不但更新,技术水平也在不断完善。

3机电安装安全风险管理的特点

首先,普遍性特征。从客观角度来看,机电安装安全风险管理存在一定的普遍性,贯穿在整个安装环节,影响安装工程的质量。因此,在机电安装工程施工前,工作人员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特征的影响,采用合理的方式降低风险所带来的损失。其次,偶然性和必然性共存的特征。偶然性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对单一事故进行研究而造成的,而必然性结论的得出则是通过全局考虑实现的。因此,在机电安装工程中,需要考虑安全风险客观性特征,结合历年施工中安全事故的发生实行全面、细致的了解与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规律,制定合理的解决措施。不过在研究过程中,不能忽略偶然性的产生,以免影响事故处理效果。最后,可变形特征。在机电安装行业发展过程中,随着应用范围的扩展,建筑规模的增大,使得机电安装工程的施工周期逐渐延长,相应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与此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风险存在的多样性。即使在实际安装施工中,制定合理的风险管理方案,也会因为受到施工环境以及人为因素等的影响,导致其存在一定的变数,增加风险。为此,在机电安装施工中,需要对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预测和分析,并制定合理的防御措施,以降低风险所带来的经济损失,提高工程质量。

4机电安装工程安全风险管理现状

4.1风险识别资料较少,识别难度较大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开展的基础工作,只有通过有效的风险识别才能更好的确定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风险问题,进而制定合理的防控措施,减少危险和损失的形成。不过在风险识别中,其需要以往的工程施工资料作为支撑,实现风险事项的综合和分析,以提高预防措施制定的合理性。但是由于企业重视度的不足,使得资料收集残缺不全,很难为风险识别工作提供帮助,进而增加了风险识别难度。

4.2风险管理意识不高,组织机构落后

安全防范是建筑项目施工中较为重要的环节,不过在机电安装企业中,由于管理人员对风险认识的不足,使得风险管理形同虚设,无法有效落实到实际工作中,进而增加了机电安装施工的危险性。即使一些企业建立了风险管理体系,但是由于管理标准的缺失,使得管理体系缺乏系统性、有效性,大大降低了风险管理效果,增大了安全事故发生概率。

4.3施工人员综合素质较差

在机电安装工程施工中,一线岗位的工作人员大多是由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者担任的,这些人员并未经过专门的安全知识培训,安全意识较为薄弱,往往喜欢按照自身经验开展施工作业,使得安装操作与实际工程的要求不符,导致机电设备运行中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增大了风险系数。

5机电安装工程项目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的完善措施

5.1开展风险识别并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

机电安装工程项目中存在的风险主要来源于五个方面,即人员、技术、材料、设备和环境,在安全风险管理过程中,需要对这五个方面进行合理管控,分析风险产生原因以及可能造成的危害,并有针对性的采取合理解决措施,以提升风险防控的有效性,保证机电安装工程的施工质量和安全。现阶段,机电安装工程中最常见的风险因素主要有设备摆放不规范、使用完成后并未按照具体要求进行规范、施工人员存在无证上岗情况、施工技术操作缺乏标准性、规范性、电防护措施不合理等。风险评估主要有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其中定性评价涵盖了安全检查表、一般综合性评价等内容;而定量评价则是对概率风险予以确定。通过两种评价方法的合理应用,能够更好的控制机电安装施工中存在的风险问题,保证工程的顺利开展,减少损失的形成。

5.2项目风险管理措施

5.2.1回避风险

回避风险措施一般被应用在风险因素系数较大,且无有效的解决方法的情况下,通过该方式的应用,降低风险对机电安装工程带来的影响,减少损失的形成。通常情况下,机电安装企业在遇到这类风险事项时,通常会选用主动放弃项目或或者更改原有实施方案的方式来规避风险。不过同样的,其所需要付出的代价也是较为昂贵的,需要企业认真分析整体局势,慎重选择。

5.2.2转移风险

风险转移是机电安装企业进行风险管理中最常使用的一个方式,其对于降低风险因素带来的损失有着显著效果。风险转移是通过合法化方式,将风险内容转移给其他企业或个人,从而实现风险均摊或者全部转移。目前经常使用的风险转移措施有两种,即财务性保险类措施和非财务类的风险转移措施。前者是通过购买保险,将部分或者全部的风险转移给第三方保险公司,从而降低企业的风险损失。然而由于我国的保险机制尚未健全,所售的保险种类也十分有限,无法完全满足企业对于风险转移的全部需求,因此还有待于进一步健全。后者则是通过出售、转包、分包以及合同等形式将风险进行均摊,降低风险因素对企业带来的损失。

5.2.3预防风险

顾名思义,就是对机电安装工程施工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以及不良影响实行提前预测,并制定合理的解决措施,防止和降低风险因素的发生,保证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和质量。对于机电安装工程而言,预防风险是较为稳妥的一种安全风险管理措施,也是确保机电安装工程顺利开展的重要手段。预防风险的措施主要包括有形措施和无形措施两种,前者一方面可以控制风险因素的扩大,削弱工程影响;另一方面可以降低已有风险,实现风险因素的有效隔离。后者则主要可通过教育培训和制度化管理等措施来予以防范。

5.2.4储备风险

其需要对机电安装工程中存在的安全风险因素予以提出和分析,掌握其特征和规律,从而制定合理应急预案,降低风险对工程施工的影响,合理控制风险因素,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目前较为普遍的储备风险措施主要有费用后备措施和技术后备措施两种,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风险防控措施,从而提高技术使用的合理性,避免成本浪费,确保企业的经济效益。

5.2.5监控风险

监控风险主要是对机电安装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风险项目以及主要结构进行实时监督和管理,并对各类风险因素的变化实行跟踪与识别,从而掌握风险因素的动态变化情况,制定合理的解决措施,削弱风险因素的影响,保证机电安装工程的施工质量与安全。

6结语

合同风险管理的措施篇6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分析;控制措施

建筑工程安全风险是指在建筑施工中出现的危险事情以及伤亡事故,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节奏加快,建筑工程的安全风险也增多,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成为建筑施工的安全隐患。根据调查显示,我国的建筑安全风险多是高空坠落以及火灾。在建筑事故中,施工人员的伤亡数量在增加,财产的损失也呈上升趋势。面对险峻的形式必须加大对建筑施工风险的防范意识,采取正确措施控制险情,降低建筑风险的发生概率。

1 建筑安全风险分析

建筑行业涉及多个生产要素,是多工种合作,因此,施工人员众多。同时建筑工程对施工环境、施工设备的要求也多。一个完整的建筑施工工程,要科学管理的施工工序,协调好施工人员,处理好需要的施工设备,在一个相对好的施工环境下进行施工工作。施工的同时还要保证建筑的质量,发挥建筑的价值。但是,建筑工程的工作量大,工序多,施工环境恶劣加上建筑管理者对建筑安全的不重视都会成为建筑安全风险。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1 施工人员的原因

一个建筑工程需要很多的工作人员,包括负责技术的工作人员、负责监管的工作人员以及其他施工人员。施工人员在建筑施工中的不合理操作是建筑工程发生安全事故的关键原因。在建筑行业存在的一个现象就是施工人员对安全的意识很弱,不重视施工的安全问题,忽视安全问题也为建筑施工埋下隐患。此外,建筑施工对技术人员的要求很高,但是,在大部分建筑中施工人员的素质各异,能力也良莠不齐。部分技术人员不能熟练操作施工设备,在施工设备出现问题时不能及时解决。负责监管的工作人员对建筑施工的细节把握不准确,管理人员没有责任心,对自己的职责认识不足,对工程的监管不到位。

1.2 施工材料的原因

建筑施工需要大量的施工人员,但是没有建筑材料建筑工程也不能完成施工任务。建筑工程需要很多建筑材料,如:木材、钢筋、混凝土、水泥等,建筑材料的安全度高也能保证是建筑的质量。但是,部分建筑采购人员为了贪图利润,在采购中选择伪劣建筑材料,建筑材料的强度不足,建筑安全性也降低。此外,在建筑施工中的设备使用年代久,建筑施工中的多工种合作,设备也是共用,建筑设备的频繁使用也降低了设备的使用寿命。当建筑施工设备处于一个危险状态下或者施工设备在建筑施工中突然失灵,这对建筑工程来说都是很大的安全隐患。

1.3 施工整体环境的影响

环境问题是造成建筑安全风险的外在因素,建筑施工一般都是室外作业,对环境、天气的要求很高。环境是不确定的,当环境变差就造成了建筑施工的风险。很多建筑施工都是高空作业,环境的变化也容易造成施工人员紧张情绪,这也给施工人员带来压力。

1.4 施工中管理问题

当建筑施工管理秩序混乱时也会造成安全事故,建筑施工的管理不止管理施工人员还要管理施工机械。在调查中发现,部分的施工现场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人员没有经过安全培训,面对建筑中的安全问题不了解,没有避免发生事故的能力。在管理施工设备时,随意存放设备,不检查施工设备,不维修保养施工机械,这些管理的缺陷都是造成建筑风险的原因。

2 工程风险因素的辨识与分类

从工程风险是否可以计量的角度对风险进行分类,以确定哪些风险可作定量分析,哪些只能作定性分析,哪些可以作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从性质上分析,可计量风险属于技术性风险,是常规性风险,包括地质地基条件、材料供应、技术规范、设计与施工等造成的风险;非计量风险属于非技术性风险,发生的概率较小,是非常规性风险,包括经济风险、政治风险、不可抗力风险、组织协调风险等。工程合同包含着多种难以界定的变量因素,这些因素都构成项目的风险。从性质上分析,合同风险属于非技术性风险,工程合同中包含了大量的技术性条款,因此,对工程合同的分析既有定最分析又有定性分析。

3 建筑工程安全风险控制

造成建筑施工安全事故的原因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是不能被控制,也不能避免的,这就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问题,降低风险,减少损失。控制风险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回避风险

回避风险是指在建筑施工中对于引起较大损失的风险及时改变计划甚至选择放弃,这种做法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危机,彻底消除影响。回避风险是降低风险的最有效方法,但是也存在弱点,在遇到风险选择放弃,使建筑企业获得的利润少,阻碍建筑企业的发展。在遇到风险选择更改计划可以避免风险,但是另一个施工计划也有可能面对不同的风险。

3.2 缓解风险

在建筑施工中遇到安全风险的时候,采取缓解风险的措施也可以降低风险的发生率,减少损失。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3.2.1 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采用积极有效的措施,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比如在高空作业的下方设置安全网,对施工设备定期保养并安装施工保护装置等;建立健全施工管理制度,规范施工行为,认真查处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应对措施加以修正,降低损失发生的概率;加强施工人员安全知识培训,提高安全施工意识。项目管理人员以及施工人员的不安全行为,成为工程风险的主要因素,因此为了有效的减低安全风险带来的损失,加强人员的安全教育不容忽略。

3.2.2 减少损失分散风险

对出现的安全风险采取有效措施,遏制损失扩展范围,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同时可以借助保险等分担风险带来的损失。

3.3 自留风险

这种控制风险措施需要施工单位具有较强的实力,为承担风险预留一定的费用,从而能够及时补偿风险带来的损失,保证施工少受或者不受影响,一般用来处理残留风险。

3.4 转移风险

转移风险是指建筑工程管理者将风险带来的后果,以及风险应对权利和责任转移给其他经济单位,以达到减少自身损失的目的。建筑工程中风险应对措施并不是孤立的,为了有效控制风险将损失降到最低,可以综合使用应对措施。

结束语

建筑工程风险控制指对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综合分析,选择科学合理的措施加以消除,降低施工中的经济损失,这些措施包括风险回避、风险缓解、风险自留以及风险转移四方面内容,在具体的施工中可以同时使用多种措施,进而有效提高建筑工程施工的安全性,为我国建筑行业安全。稳定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琳.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生产评价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3.

[2]张庆.建筑施工安全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3.

合同风险管理的措施篇7

关建词 风险管理 风险审计应用模型

一 、引言

随着当今技术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日趋复杂,其面临的风险也日趋多样化,风险对企业持续经营及发展的影响也日趋严重。与之相对应,企业管理层对于企业的风险管理也越来越重视,建立风险管理系统( ERM)应对经营过程中的各类风险,已经成为国际上大型企业的普遍管理行为。内部审计作为公司治理的基石之一,将促进企业的风险管理作为自身的主要职责。但是,如何在风险管理流程中履行监控和评价的控制职能,通过评估运营风险管理,提示运营风险,大多数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仍然处于摸索阶段。

二 、风险审计与企业风险管理的关系

21世纪以来,随着企业战略管理的实施,风险战略决策的启用,风险审计成为决定内部审计发展的方向。理论与实践已经证明,经营战略、风险管理和内部审计三者之间协调一致,对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为了内部审计这一职业的成长,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责应该与企业的战略目标、风险管理措施结合起来。

三、 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及流程简述

风险管理是企业的决策层及经营层的职责,制定什么样的内部规章及程序来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风险,是企业管理当局在业务流程中应该予以事前明确规范。具体来说,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鉴别风险;二是区别可控制的风险;三是指出缺乏控制或过度控制的区域并提出建议。

四、 风险管理审计的具体应用

1、建立内部审计信息平台,广泛收集风险因素

要确定风险管理审计的重点及要点,掌握丰富的信息资源是必须的前提条件。具体的做法是针对公司及下属分、子公司、以审计对象为单元,建立审计信息平台,按季度定期收集相关风险信息。信息平台由四部分构成:

(1)基本信息栏

(2)历史审计信息栏

(3)当前信息栏

(4)风险管理信息栏

2、确定风险管理审计重点和要点

在掌握被审计对象的大量风险信息的前提下,我们通过因素分析,确定权重,逐一评分,按重要性原则确定公司风险审计的重点及要点。

(1)根据风险因素企业整体风险的重要性程度,确定每一个风险因素的权重,并对每一个风险因素确定具体的评分标准。

(2)给各种分析因素评分。在对各种风险因素评分时,主要是利用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参考标准,确定该风险因素处于评分标准的哪一个区间,给出相应的分值。

(3)风险排序。将每个审计对象包含的各项风险因素的分值与相应的风险权重相乘并加总,得出每一审计对象所得风险分值。按所得分值从高到低进行风险排序,以确定风险审计对象的重点及要点。

3、风险管理审计的测试

对被审计单位风险管理的测试共分六大模块,旨在明确需要测试的内容,建立相应的测试标准。

六大测试模块分别为:

(1)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情况模块:主要包括风险管理组织体系的建立情况,职责的落实情况,具体的措施情况。

(2)战略风险识别、分析、评估及应对模块:主要包括战略、计划、目标的制定依据测试,被审计单位对外部环境的分析程序测试,被审计单位对自身的优劣势的分析情况。

(3)市场风险识别分析评估及应对模块:主要有被审计单位产品分析程序的测试,竞争对手分析程序的测试,客户及供应商的分析程序测试

(4)财务风险的识别分析评估及应对模块:主要包括对财务预警体系的建立情况的测试,预警作用的实际发挥情况的测试。

(5)运营风险的识别分析评估及应对模块:主要包括公司治理的测试,组织机构职能及其履行的测试,产品结构及技术能力等风险管理程序的测试,各项资源管理中得风险识别评估应对能力的测试

(6)法律风险的识别分析评估及应对模块:主要包括测试被审计单位对法律风险的分析、研究及把握能力,测试应对法律风险的措施执行效果。

4、风险管理的审计评估

(1)评价被审计对象风险管理范围的合理性

对于被审计对象在风险管理范围的确定方面是否全面和合理,通常是利用以下几种方法:PEOW分析、SWOT分析、KSF分析、核心竞争力分析、财务收益分析、会计比率分析等方法。

(2)评价被审计对象风险评估标准的合理性

被审计单位应该根据风险管理对象的不同,建立相应的风险因素评价标准。若被审计对象没有相应的风险评价标准,则应认为是一种缺陷。

(3)评价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功能

结合企业的经营战略,通过对审计单位的识别、分析、评价的职能分工、机构设置和具体业务流程进行检查,测试风险控制流程,评价被审计单位是否能完成风险管理的使命与目标。

(4)被审计单位的风险管理措施

现代企业应对各种风险的措施一般有五种,分别是:规避、控制、保留、转移和利用。每种措施的应用对应于一定的条件,否则就可以认定为不恰当。

①规避措施的评价。被审计单位采用规避措施,应该具备如下条件:风险的发生不可避免或虽可避免但将产生另一新的更大风险;采用规避措施最经济。

②控制措施的评价。如果被审计单位采用控制措施,审计人员应该对控制措施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进行测试,并评价措施是否能将风险控制在审计单位可以接受或承担的范围内。

③风险保留措施的评价。当被审计单位采用风险保留措施时,审计人员应审核该风险是否是不可转移与不可避免,审核处理风险的成本是否大于承担风险所付出的代价,风险可能发生的损失单位是否可以承担的范围内。

④转移措施的评价。如果被审计单位采用保险或财务性非保险等风险转移措施,审计人员应审核其保险条款及保险范围与风险的适应性,财务性非保险转移措施是否存在的法律风险。

⑤风险应用措施的评价。如果被审计单位采用利用措施,审计人员应该对利用风险可以带来的收益与承担风险所付出的成本是否匹配进行,对风险利用措施的系统性及未来效果进行预测并作出评价。

5、评价被审计单位风险监管系统的功能

一个完整的风险监管系统,一般有四个基本要求,即风险管理政策、风险管理的支持结构和资源、实施的方案、持续的评估和审核。

6评价被审计单位风险预警功能

风险评价指标与风险临界点构成风险预警系统的两大支柱。内部审计人员应该审核被审计单位是否根据不同的风险类型建立了标准的风险临界点,主要根据风险的性质(最好是能够定量)、发生的概率、发生的频率,计算出风险数值(风险度),与风险管理的经验层制定的临界点进行对比,以判断被审计单位的风险预警系统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五、结语

合同风险管理的措施篇8

Abstract: With the arrival of international market, many construction companies begin to go abroad to contract international projects. The international projects may have a higher income, while the facing risk factors will be also more and larger. Therefore, the role of risk management in 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projects i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Each company that participating in the international project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risk management,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level of risk management, and strive to obtain higher benefits with smaller risks.

关键词: 国际;工程;风险;管理

Key words: international;engineering;risk;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5-0100-02

0 引言

在当前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施工企业已经走出了国门,到国外承揽国际工程项目。与国内工程项目比较,国际工程项目面临的社会政治环境与市场环境更加复杂多变,所面临的风险因素种类更多、造成的影响更大。因此,风险管理在国际工程项目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风险管理的好坏,有时甚至能决定一个项目的成败。本文试图通过对风险因素的简要辨识与分析,揭示出国际工程项目的主要风险因素,同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风险管理及控制措施供借鉴参考。

1 风险与风险管理

1.1 风险 风险是指预期收益不能实现的可能性和概率,是风险项目实施过程中不确定事件的机会对项目目标所产生的累积不利影响结果。简而言之,工程项目风险是由于不确定性而造成的损失,且损失也不确定。

1.2 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就是通过风险因素的识别、分析与评价,预先选择和制订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并加以实施,以尽可能做到有计划地回避或降低风险,保障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一系列管理行为。

2 国际工程项目风险

2.1 国际工程项目风险的特点 ①风险因素众多,控制难度大;②不可控因素多,需企业外部多方协助;③风险后果严重,除了经济损失与延期损失外,还可能会导致整个项目停滞甚至终止。

2.2 国际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注意事项 ①重视事先控制,认真做好风险的辨识、分析及评价,尤其对于发生概率大、影响力大的风险因素必须进行细致的分析与评价;②根据风险分析与评价结果,在投标前应做出风险回避或降低的措施;③风险控制要多方法、多渠道;④强化全员风险意识,认真执行各项风险预防措施;⑤注重风险监控,及时改进与完善风险管控措施。

3 国际工程项目风险辨识、分析与评价

3.1 风险辨识 风险辨识是风险管理的基础。是指风险管理人员在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之后,运用各种方法对尚未发生的潜在风险以及客观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系统归类和全面识别。风险辨识的主要内容是:识别风险因素中的主要因素,识别风险的性质,识别风险发生的概率,识别风险可能引起的后果大小等。风险辨识的方法主要有专家调查法、访谈法、财务报表法、初始风险清单法、流程图法、风险调查法等。风险识别的方法不是单一使用,尽可能将几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效果会更好。这里,尤其要注意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使用上风险调查的方法。由于工程项目的特殊性,两个不同的项目不可能有完全一致的项目风险。因此,在项目风险识别过程中,花费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风险调查是必不可少的,这既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也是项目风险识别的重要方法。

3.1.1 招投标阶段 招投标阶段是前期决策缔约阶段风险管理与控制的关键阶段,在此阶段,就要通过各种资料及现场勘察,认真仔细地进行项目风险辨识、风险分析与评价。根据风险分析与评价的结论,企业要采取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对风险程度大于企业自身承受能力的,要坚决回避;对于企业可以承受的项目,要根据风险程度的大小制订不同的投标策略。

招投标阶段面临的主要风险有:①对工程项目所在国情况不熟悉,所参考或借鉴的相关资料较少;②工程项目资料不全,无法准确编制标书;③投标策略出现偏差;④标书质量不高,报价缺乏竞争力。

3.1.2 合同缔约阶段 合同缔约阶段是指投标方收到中标通知书后到合同正式签署这一阶段。在此时期,发、承包双方进入了合同细节谈判,虽然大的实质性的内容如价格、主要施工方案等已在投标书中确定不能改变,但仍会有许多细节的问题需要双方共同协商。这些问题一般不会产生大的影响,但有时有的细节很重要,可能因为双方在招投标阶段疏忽,到合同谈判时才发现,而会对合同签署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在此阶段,通过注重细节来规避风险显得尤为重要。

合同缔约阶段面临的风险主要有:①合同范围界定有模糊之处;②合同条款遗漏;③合同条款措辞不清,表达有误;④合同类型选择不当;⑤承发包模式选择不当;⑥合同索赔、合同争议及纠纷解决条款未明确;⑦缺乏法律专业顾问审核,存在较大法律风险。

3.1.3 合同履约阶段 合同履约阶段是指发承包双方签署合同并正式生效后直至合同终止这一阶段。在合同进入履约阶段后,承包商开始真正面临各种风险因素的实际考验,在此阶段风险因素主要有承包商自身因素与外部因素。

承包商自身风险因素主要有:①现场组织机构组建缓慢;②人力资源不足;③准备工作不充分;④资金不足,垫付困难;⑤临建设施规划不合理;⑥在现场工作的国内人员情绪波动大,影响工作;⑦自身管理水平落后,组织管理不力,进度及质量不能满足甲方要求;⑧服务意识淡薄,质保期内维修不力,对企业信誉产生负面影响;⑨因施工质量造成维修,增加成本;⑩质保金不能全额回收。

外部风险因素主要有:①工程款不能及时支付;②国内外分包资源缺乏或价格偏高;③不可抗力;④工程所在国社会政治动荡;⑤汇率损失;⑥通货膨胀;⑦当地分包商索赔或雇用人员难于管理;⑧当地分包商索赔或雇用人员工作能力不强;⑨当地分包商索赔;⑩工程量出现较大变更;{11}当地税法等税收法律或者政策变化导致费用增加;{12}设备材料图纸或建筑工程滞后导致工期拖延,成本增加。

3.2 风险分析与评价 风险分析与评价是指在风险辨识的基础上对风险因素进行进一步的定量定性分析,以找出影响项目的主要的风险因素,从而为采取有效的风险控制防范措施提供依据。①招投标阶段。②合同缔约阶段。合同条款的疏漏与歧义以及不公平的合同条款这些情况发生机率大,给承包商可能带来的损失也大,故是合同缔约阶段的主要风险因素。③合同履约阶段。工程所在国的社会政治稳定与否是首要的风险因素,其实包括汇率变化、通货膨胀、工程量较大变更、工程延误或停滞等发生概率较大,影响较大,故应确定为重要风险因素。

4 后期风险管理

后期风险管理是指在合同履约完毕并且已经终止后的风险管理活动,属于事后管理与控制范畴。在后期风险管理总结经验与教训,提出改过措施,以对以后的工程起到借鉴的作用。因此,此阶段工作是收关之处,虽然对已完工程作用不大,但对提高企业风险管理水平,促进工程风险管理意识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因此,企业应十分重视。由于人们往往加以忽视,故在此特意着重提出。

4.1 风险因素辨识 后期风险管理中主要会存在如下情况:①思想不重视;②分析与评价走形式,不认真、不仔细;③未形成规范的文字材料,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4.2 风险分析与评价 在风险管理与控制中,合同履约完毕后的工程项目分析与评价是对工程的整体分析与总结,发挥着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既是对过去的工程总结,又是未来工程的借鉴。是必不可少的一环,不能被省略或忽视,应充分重视。

5 风险管理措施

在进行风险辨识、风险分析与评价后,企业应根据分析与评价的结果制订相应的风险预防措施,以回避或降低可能发生的风险。总的来说,风险管理措施可分为风险回避与风险降低两类。

5.1 风险回避 风险回避即企业根据风险评价结果,对于超出自己承受能力范围的项目选择放弃或退出。

在招投标阶段如果企业还未投标,风险回避即企业不进行项目投标。此时经济损失较小,一般只为购买标书费加些投标前准备费用。在企业已经投标及合同缔约阶段,选择放弃项目来进行风险回避时的损失相对大些,一般情况下可能会被没收投标保证金。在合同履约阶段,由于企业已进行了大量的前期投入,加上一般情况下都要出具履约函,此时企业如由于自身原因放弃,经济损失及信誉损失就会很大了。由上可以看出,风险回避主要在项目决策前期应用,对企业损失及信誉各方面损失较小。而在合同进入正式履约阶段,企业应主要采取风险降低的方法来控制风险带来的影响。当然,也不能排除在特殊情况下,为了避免更巨大的损失,企业在合同履约阶段终止合同。

5.2 降低风险的措施 对承包商来说,处理风险的方法包括风险转移与风险自留两种。风险转移是对风险造成的损失的承担的转移,是通过合同或非合同的方式将风险转嫁给另一个人或单位的一种风险处理方式。风险转移的措施主要有保险、索赔、通过分包合同转移风险等。

5.2.1 保险 保险是国际工程项目中必不可少的、有效的降低风险的措施。承包商一般投保的险种有工程一切险、货物运输险、第三责任险等,具体投保范围及投保金额可以根据工程具体所在地的情况、承包商自身情况、合同中业主的保险要求等来确定。

5.2.2 索赔 索赔是承包商降低与转移风险的另一有效手段。在合同履约阶段,引起索赔的因素很多,包括:变更、不可抗力、业主原因造成的延误或损失、异常的气候等等。索赔的范围及处理程序等一般都会在合同条款中进行规定,现在国际工程项目中,一般会采取以FIDIC合同文本为底稿的合同条款,如无特意的更改,索赔条款对承包商来说是相对公平的。因此,承包商应利用好这些条款,在索赔事件发生后,及时按合同规定进行索赔,能够有效地降低风险,保证自身合理的经济利益。

5.2.3 通过分包合同进行风险转移 承包商还可以通过工程分包将部分工程分包出去,而通过分包合同来将部分风险进行转移与分散。

6 结束语

如上所述,风险管理应贯穿于项目自前期策划到后期评价的全过程,尤其是前期决策阶段应更加重视风险评估。国际工程项目面临的外部环境及市场错综复杂,参与其中的每个企业都应高度重视风险管理,采取有效措施防范与控制风险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保障工程项目得以顺利实施,圆满实现各项目标。

参考文献:

[1]陈传明,周小虎.管理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9.

[2]干春晖.管理经济学[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

上一篇:中学体育教学的特点范文 下一篇:税收制度改革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