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的故事范文

时间:2023-09-30 15:59:44

抗日战争的故事

抗日战争的故事篇1

我最喜欢看的电视节目是中央六频道的节目,那儿有很多电影节目,特别是革命战争故事片我最喜欢看,有抗日战争的故事片和解放战争的故事片。

我看的电影当中,印象最深的是抗日战争中的《地雷战》,这个故事写出日本强盗侵略中国,实得烧光、抢光、杀光三光政策,害得我国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无家可归这种苦难的生活。而国民党反动派不但不抗日,还和日本强盗共同来欺压中国人民,调转抢头对付抗日的共产党和八路军。而我们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把日本强盗和国民党反动派打得落花流水,举手投降,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伟大的胜利。如果我生长在那个时代,我也会和红孩子那样和敌人斗争到底。

通过电影频道中的革命故事,教育了我要热爱祖国,仇恨敌人,我们要奋发图强,为中华崛起而努力学习,学好本领把自己的祖国建设和更加美好,更加繁荣富强。

抗日战争的故事篇2

淑英是电视剧《绝战》中的女主角,《绝战》是由广西电影集团、北京金菲林影视策划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由马鲁剑执导,石凉、温峥嵘、王骏毅、陶宇佳领衔主演的战争历史剧。

该剧以1944年抗战史上“桂林保卫战”为故事背景,讲述了桂系、军统、共产党与日军间谍斗智斗勇的故事,故事主线致力于还原那段广西儿女悲壮抗日的峥嵘岁月,剧中首次将八百壮士在日军施放毒气的七星岩溶洞中拼死抵抗、全部壮烈殉国的惨烈一幕搬上荧屏。

该剧改编自根据抗日战争历史上被称为“最令日军胆寒的战役”——“桂林保卫战”。1944年,在外无援兵,内无补充,国民党当局行将放弃的局面下,广西桂林当地一万多名自发组织起来的民团民兵,在中共的带领下英勇抗击抗击入侵日军,给予精锐的日军野战军以重创。

《绝战》在视觉元素和故事设置上做足功课,既有恢弘壮烈的大场面交战,也有短兵相接的近距离肉搏;而作为副线的情报战争,同样伴随着惊险刺激的谍战情节和令人揪心的感情纠葛。纪实大背景之下不乏虚构细节的填补,抗日群像素描至于勾勒丰满个性人物,这样的虚实结合、点面相连,使得《绝战》具备了真实厚重的历史意义和扣人心弦的观赏价值。

(来源:文章屋网 )

抗日战争的故事篇3

一、“群戏”设定中的戏谑方式

铁道游击队的事迹众所周知,改编自铁道游击队事迹的影视作品曾经轰动一时,包括2005年王新民执导的《铁道游击队》和2015年由钱雁秋导演的电视剧《飞虎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另外,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还出现了大量同名电影。相对于电视剧而言,电影《铁道飞虎》虽然也改编自铁道游击队的真实故事,但是省去了相当多的情节,故事冲突相对集中,对演员的要求也更高。而导演丁晟更是在原故事的基础上,打破原有的情节设定和角色安排,进行了一番彻底的改编。故事开始,飞虎队成员在大哥马原(成龙饰)的带领下,扒火车,对付日本鬼子,无非就是出于个人恩怨――马原的老婆和父亲都死在日本鬼子的枪下。整个飞虎队也基本处于无组织、无纪律、无装备的“三无状态”,用“神”小范老板(王凯饰)的话就是“太不正规了”。从这个角度来说,观众也不难猜到电影改编的初衷――避免角色过度被束缚。离开了条条框框的束缚,飞虎队的成员就是土生土长的老百姓,他们的出发点很简单,却很实在,没有过多的爱国情怀的渲染,而是实实在在地憎恶日本鬼子。影片中甚至连一句“多余的”爱国口号都没有,“少说话”也成为大哥马原的口头禅,但是他们确实是在做保家卫国之事。他们对付日本鬼子,救治伤员(王大陆饰),甚至最开始并不知道炸桥的原因,却还是为了实现伤员的最后遗愿去炸大桥。憨厚淳朴的鲁西南农民形象跃然银幕,让观众倍感亲切。

影片中的群戏部分令人印象深刻。由成龙饰演的大哥马原,在电影中自觉融入了集体,使得主角也进入群戏之中,不存在过度拔高“大哥”形象之嫌。相对于其他抗日题材的电影和电视剧来说,基本都不会采取群戏的叙事方式,每个剧本中都会有一个“核心主角”,这个人物身上会集中众多的优点,甚至会对其形象进行刻意的拔高。因此,许多影视作品中就会出现众多“高大全”的人物形象。“高大全”典型人物的塑造,符合特定的时代要求和时代审美,但是,随着观众审美风格的转变,这种脱离现实人物客观形象的刻意塑造并不能得到观众的普遍认可。单就电影《铁道飞虎》中的正面人物而言,导演确实处理得较为妥当,群戏的戏份安排,使整部电影中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发光点和立足点。这种戏份设定,很容易让人想到2009年上映的电影《风声》。作为中国大陆首部真正意义上的谍战电影,它在戏份安排上也采取了群戏的设置,包括李冰冰、黄晓明、周迅、苏有朋在内的众多明星的精湛演技,《风声》也成为华语电影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影片《铁道飞虎》采取了这样的戏份安排方式,对传统的故事进行大胆改编,使得整部电影可圈可点。

另外,影片中除了正面人物采取群戏的戏份设定外,日本军官也没有采取“脸谱化”的人物设定。众多细节的直观展示,加之到处充斥着喜剧元素和幽默因子,电影的整体节奏并不沉闷。浓郁的鲁西南地域特色,使得《铁道飞虎》的特色非常明显――吃煎饼卷大葱的飞虎队,睡土炕的鲁西南民居。特别是脍炙人口的山东民歌――《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确实为电影增色不少。但值得注意的是,故事片《铁道游击队》的插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创作于1956年,是为了歌颂英勇的鲁西南的铁道游击队战士而作,放在抗日电影中由片中角色唱出,很显然与时代不符,作为一部抗日电影,这样的瑕疵不容忽视。

二、 叙事方式的继承与创新

开头的成功与否,决定了观众对于整部电影的期待值。众所周知,很多导演在电影的开头总会经过一番精密“布置”。很多电影的开头看似简单,却匠心独运,能在十几分钟甚至几分钟之内就抓住观众的兴趣点,成为一部经典之作。作为一部“老瓶装新酒”的电影,怎样才能在原故事的基础上脱颖而出,如何让开头更加吸引观众,电影《铁道飞虎》进行了大量尝试。

定格人物时采用了漫画定格的方式,幽默俏皮,生动活泼,成为影片的一个亮点。除此之外,电影开头和结尾显然都是导演刻意安排的,开头的一段,缅怀先烈的小朋友参观当年铁道飞虎队时期的火车,从风箱里看到一只画着长着翅膀的小老虎,接着风箱打开,铁道飞虎队的故事徐徐展开。而当铁道飞虎队炸完大桥,完成使命之后,故事戛然而止。画面又回到了现实生活中,这时候则是一名老师讲完故事后,小朋友若有所思。这样的故事引入和Y尾方式很显然不是电影《铁道飞虎》的独创。2014年徐克导演的电影《智取威虎山》同样采用了这种方法。不仅时空不同,地点甚至从中国直接到了美国纽约,以旅美华人吉米(韩庚饰)的眼光,回顾了上个世纪四五十年生在东北林海雪原的剿匪故事。结尾甚至出现了吉米和几个战士在一起吃饭看电视的场景。以这样的角度作为整个故事的切入点,很显然是一定程度上的创新,让观众从叙事者的角度冷静地观看整部影片,最后又及时将观众拉出剧情,不至于“入戏过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种独特的故事介入深受华语电影导演的欢迎。但是这样的叙述视角,很容易让观众觉得这是一段回忆,是一段相隔久远的故事,故事相对疏离,距离感的产生,又让观众对整部电影缺乏整体的认同感。

为了弥补正面描绘战争场面的缺失,导演将故事节奏尽可能的加快,包括救伤员、炸大桥等片段都安排得极为紧贴。后期剪辑的处理到位,使得整部电影看起来节奏鲜明利落,毫不拖泥带水。另外,相对于其他抗日题材的电影来讲,这部电影的一个看点,便是打破原有的故事模式,大胆进行尝试和创新。电影中最重要的故事载体就是火车,为了使画面不显得过于单调沉闷,导演还特意将画面的基调设置得更加明艳,火车也没有一丝陈旧的气息,整部电影弥漫着乐观主义的精神。即便是在飞虎队员和日本军官山口对抗的情节中,也依然笑料百出。另外,为了追求电影画面的“真实感”,也为了给观众带来更加真实的视觉体验,导演也是费了心思,下了“血本”。据说为了拍摄“撞火车”这一场景,剧组专门制作了重达几十吨的火车模型来进行实拍。而在拍摄“炸大桥”的场景时,也耗费巨资,用混凝土搭建了真实的大桥来引爆。

三、 艺术性与真实性的失衡

近几年的华语影视圈,出现了众多反映抗日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据统计,每年反映抗日战争的电影和电视剧作品就有几百部,但是就水平来看,质量参差不齐。以至于出现了“手撕鬼子”“裤裆藏手雷”等雷人的影视剧片段,成为让人哭笑不得的“抗日神剧”。很显然,这些作品并没有尊重现实,而是披着武侠、爱情题材而进行的对于战争的亵渎和误解,以至于产生了诸多不良的影响。作为一部贺岁档电影,《铁道飞虎》很显然没有摆脱这类“抗日神剧”的影响。

(一)喜剧元素的过度渗透

作为华语电影圈中德高望重的功夫巨星成龙,在整部电影中并没有过多的武打镜头,而是将重点放在“喜剧效果”上。对于一部商业电影来说,充斥着很多喜剧元素本无可厚非,但是作为一部反映抗日战争的电影,显得格外戏谑和荒诞。电影中有两处细节,一处是日本军官犯错误时剖腹自尽的场景。日本军官畏畏缩缩,迟迟不敢剖腹,打开在托盘里用布盖着的“剖腹工具”,原来是一把类似杀猪刀的巨型刀。喜剧效果是达到了,但是在观众看来,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成为了一个笑话,甚至这个日本军官并没有传说中的讨厌。早期上映的电影《血战钢锯岭》中,也有一段同样的“剖腹场景”,但却显得格外严肃和隆重。抗日战争中,为何中国战场死亡这么多人,为何中国经历了8年抗战,这和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不无关系。日本兵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效忠自己的天皇,只有上层社会中拥有极高地位的武士才有资格剖腹,日本的普通百姓是不能剖腹的。因此,剖腹在日本人尤其是战争中战败的日本人看来,是一件极为崇高和隆重的事情,不容一点亵渎。电影在处理这段情节的时候,很显然重点放在喜剧效果上,而忽视了对于真实情景的再现。另外一处是,日本军官山口(池内博之饰)在吃了给驴吃的药之后,竟然对着枣庄火车站站长舔舌头,一副春心大动的样子,喜剧效果十分明显。这两处特意加入的喜剧元素,让观众爆笑的同时,也不禁成为观众吐槽的重点。作为一部抗日电影,喜剧元素的过度渗透,显得过于刻意和戏谑。

(二)不符合史实的故事情节

铁道飞虎队的年代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这一时期日本鬼子在中国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令人发指的南京大屠杀就发生在日本攻占南京后,残忍杀害了30余万中国同胞。在许多珍贵的历史史实和照片中更是记录了侵华日军的斑斑罪行。但是在电影《铁道飞虎》中,却让观众感觉刻意淡化了侵华日军的丑恶,作为一部反映侵华战争的抗日电影,做到相对客观公正是导演对观众应有的态度。作为贺岁片,导演的初衷是减少血腥镜头对观众的刺激,但是在电影中,很多场景真实性有待加强。日本军官中出现高军衔的女军官,这在历史上几乎不存在。而导演丁晟也曾坦言,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平衡影片中的男女比例,看起砀加平衡和谐。而矢野浩二饰演的一个日本军官更是耍得了乖,卖得了萌,而且相当爱笑,让观众感觉侵华日军并不是历史上的穷凶极恶,而是能和当地人和平共处,这显然并不符合历史事实。从这个角度来讲,作为一部抗战影片,对观众的教育意义不大。

结语

抗日战争的故事篇4

来安县汊河镇中心学校采正龙

一、活动背景

围绕少先队活动课的目标——“培养少年儿童对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感情”结合当前时事以及四年级队员的特点,设计该方案。

1、通过书籍、电视、网络等途径队员对抗日战争的历史及相关知识并不陌生,社会上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氛围也很浓厚。

2、四年级学生的收集资料能力和分组合作互助的能力,经过之前的锻炼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活动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以及革命英雄的英雄事迹。

2、过程与方法:各小队接受任务通过多方面途径学习和收集相关资料。通过朗读、小品、器乐演奏、绘画等表现形式,引导队员感悟英雄的精神,激发爱国之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帮助激发队员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勉励队员以实际行动来为祖国添彩。

二、活动准备

辅导员准备:微视频、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PPT

队员准备:

1、自主设计和策划队会活动。

2、观看微视频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

3、各小队展开相关讨论,在课上跟大家交流分享。

4、各小队根据兴趣、特长编排节目。

三、活动实施过程

队会仪式(3分钟)——活动导入(2分钟)——活动展示(30分钟)——活动总结(3分钟)——活动仪式(2分钟)

一、队会仪式

1、整理队伍,清点人数,三级报告;

2、辅导员同意开会并预祝队会取得成功;

3、出旗(奏出旗曲)、敬礼;

4、齐唱《少年先锋队队歌》;

5、中队长宣布“与英雄同行为祖国添彩”少先队活动课开始,请主持人上场。

二、活动导入

今年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70年前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这标志着长达八年的抗战终于结束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个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现在,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少先队活动课的主题。

三、活动过程

(一)回顾历史

1、回顾微视频

2、针对队员们课前完成的自主学习任务单对他们进行提问(你们都学了哪些有关抗战的历史?)

第一小队搜集抗日战争真实照片并做简单介绍:

1、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民奋起抵抗,拉开了全民抗战的序幕。

2、淞沪会战,日军轰炸上海南站,炸死候车室内的妇孺200余名。这个满身鲜血的婴儿因伤痛、惊恐和失去母亲而嚎啕大哭。

3、南京大屠杀,30万以上中国同胞被日军残忍杀害。

4、长沙会战、徐州会战、太原会战,中国人民一直顽强地战斗着。

5、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军签署投降书。9月3日,被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设计意图:观看微视频将队员带入抗日战争的历史中,队员们自己动手搜集整理的抗战照片生动直观的将战争的残酷、人民的顽强抵抗展现出来。搜集资料的过程也是队员们自主学习、体验、感悟的过程。】

(二)追忆英雄

1、小品《二小放牛郎》

主持人:看到这些照片,相信队员们的内心一定非常震撼,血淋淋的历史摆在我们的眼前,多少英雄儿女奉献了自己的生命换来当今的和平。

第二小队表演英雄小故事《二小放牛郎》。

2、英雄故事

主持人:每一首动听的歌曲背后都有着一段感人的故事,有多少与大家同龄的孩子们,为了今天的幸福而血染疆场,你们还知道哪些英雄的故事呢?(交流讨论搜集的抗日英雄)

3、抗日儿童团

主持人:在抗战时期,有一群跟我们差不多大的孩子,他们成立的抗日儿童团,也就是我们少年先锋队的前身。他们当时使用的武器——红缨枪。(观看《开心第一课》中肖爷爷教耍红缨枪)

第三小队展示如何操练红缨枪。

4、唱响红歌

主持人:为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的英雄们不怕牺牲、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赞歌。

第四小队歌舞表演《映山红》(葫芦丝伴奏)

5、绘画展示

第五小队:我们了解了抗日战争的历史,学习了英雄的故事,深受感动,我们小队决定以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为主题创做了纪念信封,我们要以史为鉴,珍爱和平。(展示手工绘画纪念信封)

【设计意图:这个队员们都熟悉的抗日小英雄引出今天的主题“与英雄同行”,队员之间交流、学习英雄的故事,感悟英雄们大无畏的精神。通过模拟抗日儿童团,操练红缨枪的训练加强了队员们的组织性、纪律性。各小队充分利用自己的特长,采用歌曲、舞蹈、葫芦丝、绘画的方式表达对英雄的敬意。】

(三)当代英雄

1、畅谈当代英雄

主持人:那么在当今社会,还有没有值得我们学习的英雄呢?(交流讨论自己心目中的当代英雄)

2、向英雄致敬

全体起立献上少先队员最崇高的敬礼!(全体队员起立、立正、敬礼)

【设计意图:由抗日英雄联系到当今社会的英雄,不同的时期,英雄的事迹并不相同,但他们的内心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都是相同的,号召队员们向英雄学习,向英雄致敬。】

(四)为国添彩

1、诗歌朗诵(我的祖国)

主持人:祖国,我们亲爱的祖国,你是我们心中最伟大的信仰,指引着我们前进。

第六小队诗歌朗诵(我的祖国)

2、畅谈如何为祖国添彩

主持人:我们是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未来建设祖国、建设家园的重任就落在了我们身上,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做,,长大才能担负起这个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交流讨论畅谈想法)

3、集体宣誓

我们是英雄的子孙,未来是属于我们的时代,学习英雄的精神,接过英雄前辈的旗帜,从现在起坚定立志,把祖国的强盛当成自己的梦想。我们要:城市善良、勇敢自信、自立自强,做伟大祖国的接班人。(全体起立,举起右拳)

4、合唱《团结就是力量》

全体队员合唱《团结就是力量》,号召大家集小力合成大力,共同努力为祖国添彩。(钢琴伴奏)

【设计意图:由诗歌朗诵《我的祖国》将课堂的氛围推向高潮,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由英雄的事迹帮助学生结合自身讨论,如何学习英雄的精神,为我们的祖国添彩,将爱国的热情华为具体的行动,在誓言中立志,在歌曲中团结,万众一心,为祖国的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活动总结

辅导员在队员们活动小结的基础上,对队员们的表现予以肯定,提出希望,并号召队员向英雄学习,将为祖国添彩的愿望化为一个个小的目标,用行动去完成。

五、队会仪式

1、呼号

2、退旗(奏退旗曲)、敬礼

3、宣布活动结束

引导要点

本节活动课课前辅导员要根据队员的特长、兴趣爱好进行分队。通过微课的学习,以及课前多种途径的搜集完成自主活动任务单,引导队员自主准备相关的节目,辅导员在课前给予相应的指导。由于课前的学习和搜集,在课堂上队员有话可说,能积极发言,主动参加讨论,在课后能把课上的理解转化为自觉的精神。

活动评价

这一课的主题是“与英雄同行,为祖国添彩”。本节课结合中国抗日战争胜利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由抗日战争中英雄联系到当今和平年代的英雄,并从他们身上寻找出可敬、可学的精神品格。

本节课,课前学生观察微课、搜集资料、排练节目,准备充分,这位他们在课堂上的翻转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课堂上分为4个篇章。在“回顾历史”中,队员们观看视频、图片,聆听讲解,深刻的了解抗日战争的残酷以及中国人民的顽强斗争,感悟当今和平生活来之不易。在“追忆英雄”这个环节,队员们观看小品,讲述英雄故事,模拟英雄训练,唱响英雄赞歌,寻找抗日战争中英雄身上顽强拼搏、英勇无畏的精神品格。在“当代英雄”中,队员们交流学习当代英雄的事迹,引导队员感悟到不同时期的英雄都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祖国做贡献。在“为国添彩”这一环节,号召队员们争当新时代的小英雄,用实际行动,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祖国添彩。

整个活动下来,队员们全员参与,以自主活动为主,展现了他们资料搜集能力、组织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变现力。队员们为英雄的精神深深感动,并且确立里自己为祖国添彩的目标,决心实现一个个小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努力。

课前自主活动任务单

一、学习指南

1、学习主题

与英雄同行为祖国添彩

2、达成目标

①学习了解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背后的历史。

②学习了解抗日英雄及抗日儿童团的故事,继承革命传统,传承革命精神。

③培养团队意识,充分发挥自身特长。

④学会感恩、追求和平,逐步形成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意情怀。

⑤激发探究热情,培养合格品质,融入集体。

3、学习方法建议

通过书籍、网络、父母等途径搜集、摘抄;

和小队成员合作互助,共同学习;

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从身边的谈感想。

4、课堂学习形式预告

课堂交流探讨、视频观看、节目展示等

二、学习任务

1、观看微课,记录下抗日战争历史上的重要事件。

2、通过书籍、网络、父母等途径搜寻一个抗日英雄故事。

3、在当今社会中,你心目中的英雄是谁?

抗日战争的故事篇5

关于《永不磨灭的番号》(以下简称“番号”),溢美之词已经太多。如今电视观众的共识是――这是一部难得的好剧。好看、好笑、好玩。但在表面热闹渐渐退去后,此剧的章法、情怀还有想象力才如同礁石一般从海面上浮现出来。

何谓章法?章法即最普遍有效的手段,人类无论人种、民族、文明程度,讲故事的方式大体相同――融合了人物命运、外部事件、矛盾冲突等等元素的大情节叙事模式可以涵盖绝大部分故事类型。“番号”中以李大本事为首的一群抗日战场上的“散兵游勇”,历经了一段跌宕起伏的传奇,各自的命运因此发生转变。这些转变同时关照人物的灵魂,比如李大本事,从毁灭性的战争创伤中重新走出,在民族战争的洗礼中体味到至为宝贵的境界。这是该剧的大章法,有了大章法还要有小章法,小章法具体到每一场戏该怎么写怎么拍。篇幅所限,我们只举一个例子,“番号”中的动作戏极为精彩,通常编剧会在写到动作场面时以“此处激战十分钟”之类的话一笔带过,但“番号”中的动作戏显然是有详细描写的,“番号”用实打实的上百场动作戏告诉我们,追逐、打斗、枪战的场面首先关照的是故事走向、人物性格,其次才是视听刺激。每一拳打出去都是有原因的,每一枪开出来都是有目标的,逃跑是情节的转折,追逐是推动故事发展的力量。这样写这样拍的戏,怎能不好看?

何谓情怀?情怀是故事所散发出来的光晕,是作者和观众之间的心灵交互。战争故事中的情怀源自两个方面,一是战争中正义和邪恶的划分,当然,正义和邪恶都是相对的,这个问题暂且不谈,中国人的抗战剧有一个最大公约数的情怀――民族主义。打鬼子的人都是民族英雄,从霍去病到岳飞到戚继光再到数不清的抗日英雄,他们的作为对于普通观众有天然、强大的感染力。情怀在另一方面源自人性,这个相对于民族主义而言,更具体、更触手可及。人性的情怀更深源自人的卑微,个体的力量之于战争是渺小的,个体在战争中所受的伤害又是巨大的。面对死亡,任何的胆怯、恐惧、逃避,甚至是背叛都有其合理的解读层面。英雄并非一个符号,英雄首先是一个人。这些话虽已耳熟能详,但落实起来却总会成为最大的问题,因为我们容易被一些既定的更为宏大的意识形态所左右。“番号”当中那些人物,抗日英雄――共军、国军、土匪,全部毫不迟疑地依从一个人性的基本原则。甚至是日军、皇协军,也全部都在这个基本原则的框架之内,只是略有夸张扭曲。情怀在人性原则的基础之上,会轻松超越民族主义,上升到一个更加纯粹的高度。否则,斯皮尔伯格作为一个犹太人,怎么去拍描写一个德国人拯救犹太人的《辛德勒名单》?

最后谈一下想象力,电影学院的杜庆春老师将“番号”一类的电视剧称为“抗日幻想剧”,此言精辟!在抗战题材领域,中国人想象力在章法和情怀的基础上,正在任意翱翔。幻想并不等于妄想,能够在心灵疮疤上幻想的民族才真的有希望。

抗日战争的故事篇6

抗战的故事该如何讲述,是一个关乎历史记忆和现实文化建构的问题。进入新世纪后,大片时代来临,多元的人性化角度和更丰富的戏剧化的处理方式,使中国电影在政治立场和文人情怀上的惯性被打破,开始尝试多点突击。

高群书、陆川等导演以“伪纪录片”(《东京审判》《南京南京》)形式讲述抗战;在题材开掘上,不再局限于上世纪以敌后战场为主体的游击战争描写,而是突出了全民族抗战的伟大壮举,不仅较为真实地再现了正面战场,而且别开生面地发掘了中国抗战的世界史意义。

但是,商业时代既促成了抗战题材创作的向上转向,也有掉头向下之势。一方面是一些以“战士成长”为包装的励志故事(如连续剧《我的兄弟叫顺溜》),以迎合现代社会对个人奋斗及成功的渴望,本质上近乎“杜拉拉升职记”式的抗战版;另一方面则是娱乐至死倾向,大量“抗日神剧”无异于糟蹋着抗战题材资源库,戏谑中的“横店抗日根据地”成为真实抗战根据地的对立物。娱乐元素正在扭曲那段悲天动地的历史。

可以说,抗战题材作品刚从阶级斗争的框架中松绑,又被装进消费主义的框架中,却始终没有真正装进史观框架(历史化叙述)之中。而史诗的根基正在于史,无史不诗。

另一些有些想法的导演,如张艺谋,他的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金陵十二钗》,力图在全球化文化的逻辑下,引导一种超民族国家的主体体验和情感结构,却既没有得到国人的认同,也无力回应当下中国民族主义思想的真实困惑。因为全球化文化是“一种记忆力弱的文化”,无法令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经验和记忆苏醒并复活。

而且,目前史学对抗战题材文艺作品创作所能提供的支持不足。史学界往往难以正视抗战时中国国际地位无足轻重、没有资格与大国平等对话这个事实。

国际史学界公认的“二战”开始时间是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导致英法对德宣战,只有大国参与之后,才算“世界大战”。而1937年7月7日的中日全面开战只算区域战争。

从世界史角度观察中国抗战,是中国诞生类似于《诺曼底登陆日》、《莫斯科保卫战》、《辛德勒名单》、《寻找大兵瑞恩》等“二战”经典之作的前提。

抗日战争的故事篇7

暑假里,我阅读了抗日战争小故事《九 一八事变》,了解了中国的抗日原因。

1931年8月18日晚上,关东军故意到辽宁沈阳附近的东北军北大营附近,用准备好的炸药包炸毁了柳条湖铁路,却故意制造中国军人炸毁铁路的假现场,挑起了侵略战争。当天晚上十点,日本关东军向北大营中国军队进攻,震惊中外的“9.18”事变暴发了,把中国军队从睡梦中惊醒。中国军队“装弹入膛,准备还击”,却收到国民党上级的命令“不许抵抗”,官兵们抱枪痛哭,被日军占领营地。

19日零点50分,日军又进攻沈阳城,各地日军乘13列军车增加兵力,19日早晨沈阳被占领。沈阳城里一片狼籍,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机关、学校、银行、邮局都被破坏,中国银行4000万两白银被抢,工厂停工,商店关门,路上几乎没有人。紧接着,日军又占领了沈阳兵工厂和东塔机场。这次事变,给中国带来18亿元以上的损失,还抢走许多武器、262架新战机、3019门大炮、26辆战车,机关枪5864挺……“9.18”事变以后,日本关东军又占领了营口、安东、长春等地方,从此中国失去了东三省,抗日战争打响了!

我读了这个抗日小故事,心中感到非常气愤,日军象强盗一样侵略了我们祖国。经过千辛万苦的斗争,中国人民一直到1945年才把日军赶出中国。我们一定要不忘历史教训,珍惜现在的和平!

抗日战争的故事篇8

一、指导思想

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青少年忧患意识及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民族精神教育融入未成年人学习和日常生活之中,激励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而努力奋斗。

二、活动时间

2015年3月10月

三、活动内容

1.充分利用每周周一的升旗仪式,通过升国旗、唱国歌、国旗下讲话、道德学堂等形式对学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学生牢记历史,奋发学习,立志振兴中华。

2.各班召开一次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为主题的班队会;出一期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为主题的成长报;举行一次勿望国耻、振兴中华为主题的作文比赛。

3. 积极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读书、征文、知识竞赛活动。结合读书节,引导学生广泛读抗日故事,写心得体会;开展一次以弘扬爱国主义为主旋律,以永远的抗战,永远的丰碑和知我家乡、爱我家乡、我为家乡作贡献 为主题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读书征文竞赛活动。

4.组织学生适时收看爱国主义教育录像或以抗日战争为体裁的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并开展影评活动。

上一篇:难忘的一课作文范文 下一篇:设备安装施工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