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的英雄范文

时间:2023-10-11 05:51:04

抗日战争的英雄篇1

[关键词] 抗战题材影片;英雄人物;形象;定位;分析

大公无私的英雄,国家的解放和民族的独立是这些英雄的惟一精神信仰“作为阶级代言人,阶级属性置换了个人的情感,英雄人物的爱恨情仇被囚禁在阶级的范畴之内,因而这一时期的英雄形象单一纯粹。”

新中国成立初期,抗战的胜利使得我们祖国的人民都被一种革命乐观主义激情感染,就连这一时期的抗战题材影片都被强烈的乐观主义精神充斥着,这一时期的抗战题材影片通常通过夸张和二元对立的叙事手法对战争进行一定的艺术加工,利用镜头的俯仰来对敌军和抗战英雄进行刻画,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所以这一时期的抗战影片中,好人和坏人的界限分明,敌我关系也十分清晰,因此这一时期的英雄形象都是单一纯粹的,他们是党和人民的代言人,没有个人情感,也没有任何缺点,他们是大公无私的,只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作为惟一信仰,然而这样的英雄人物形象也是高高在上,与实际生活不符的,这样一个冷冰冰的英雄是无法打动人心的,而且也显得十分虚假,于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终于世界其他国家关系的缓和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使得我国人民的眼界越来越宽阔,于是开始用一种包容的眼光和平和的心态来审视战争和抗战英雄,于是,在对抗战英雄的形象塑造上面,人们开始更加青睐于“有血有肉”的英雄,他们不是完美的战神,他们也有许多普通人会有的缺点,但是他们却是一个个真实丰满的人,这样的英雄形象才能更加地贴近现实生活,打动人心。

一、抗战影片中英雄形象塑造的形成与转变

抗战题材的影片在我国影漫漫的电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独具我国历史文化特色的电影主题,在其发展历史中,不同时期的导演都对典型抗战英雄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了一定的尝试,希望通过这些英雄人物来表现中国人性格中的闪光点本色,并以此激励国人铭记历史,向这些英雄人物学习其高尚的道德品质。

我国第一部抗战题材影片是1953年由田汉、夏衍、许幸之等人拍摄的《风云儿女》,其中就塑造了两个典型的英雄人物形象——辛白华和梁质甫。新中国成立之后,又出品了许多诸如《地道战》《地雷战》《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平原游击队》等优秀抗战题材影片,塑造了许多英雄人物形象,像1965年我国经典电影《地道战》中的民兵队长高传宝,1962年《地雷战》中的民兵队长赵虎,1956年《铁道游击队》中的游击队长刘洪,1995年《敌后武工队》中的敌后武工队队长魏强以及1955年《平原游击队》中的游击队队长李向阳等。近年来,优秀的抗战题材影片也是层出不穷,像2009年上映的由新生代导演陆川等制作的电影《南京!南京!》中就塑造了陆剑雄这一英雄形象,陆剑雄是精锐部队中的下级军官,在日军破城之际,因为来不及撤离而陷入日军的包围中,但是他没有投降,而是组织战友进行了殊死抵抗,陆剑雄便是一个典型的置生死于度外的抗战英雄形象,然而上述英雄人物都是以严肃正直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他们往往不苟言笑,没有私心和欲望,将革命作为自己惟一的目标和信仰,但是随着人们认知水平的提高,便开始对这些冷冰冰的英雄人物有了一定的质疑,因为人无完人,即使是英雄,也会有普通人都会有的缺点,他们不会一直都是这么高尚的,也会有走错路的时候,但是他们能够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这样有血有肉的英雄人物开始越来越受欢迎,于是,这样的英雄形象也开始出现在银幕上,例如,2005年上映的抗战题材电视剧《亮剑》的李云龙便是对传统英雄人物形象的巨大颠覆,尽管他智勇双全,英勇霸气,有着英雄人物的气概,但是他为人高傲不羁,桀骜不驯,又个性急躁,喜欢爆粗口,从表面上看,如同街头地痞流氓,但是李云龙却是一个真正的抗战英雄,该剧通过一种全新的视角对抗战英雄进行审视和定位,塑造了李云龙这么一个有血有肉的抗战英雄形象,给人的感觉更加饱满真实,因而更加能够打动人心。中国抗战题材影片对抗战英雄人物形象的塑造经历了从单一纯粹到丰富立体的转变,开始重视对人物真实个性的探究,对英雄人物的塑造也更加复杂全面,可以让观众从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面去了解一段真实的抗战史和一些有血有肉的英雄人物,从而可以进一步激发我国民众对于民族精神、抗战精神以及人性问题的探讨和反思。

二、理想化的英雄理念和相关典例分析

新中国成立初期受战争胜利的激励,我国人民心中都充满着自豪感和乐观精神,因而这一时期的抗战题材影片也被浪漫主义传奇色彩和乐观主义精神充斥着,从而塑造除了众多英勇无匹、大公无私、正直刚强的英雄人物形象,他们是作为本阶级的代言人,其阶级属性完全置换了个人情感,只将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作为惟一信仰和目标,其个人的爱恨情仇完全被禁锢在阶级范畴以内,因而这一时期的英雄形象单一而纯粹。在本单元中,我们将结合几部经典抗战影片中的典型英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1.《地雷战》中的赵虎。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东北地区,胶东抗日革命根据地附近的几个村庄经常遭日伪军惨绝人寰的袭击和“扫荡”,为了抵制日军的残暴行径,保障村民的利益,赵家庄的民兵队队长赵虎通过集合群众的力量想出应对措施,他们一方面集合各个村庄的村民组成民兵联防队来壮大民兵队的武装力量,一方面通过在日伪据点周遭埋地雷来防止日军进入村庄,日军为对付地雷阵搬来扫雷工兵进行排雷,并成功地攻入了赵家庄进行肆无忌惮的烧杀抢掠,赵虎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对地雷技术进行改进防止日方工兵扫雷,于是在日军再次进攻村庄时,他带领民兵在八路军主力部队的配合下,通过地雷阵的巧妙布局,运用自造的地雷诸如钉子雷、铁夹子雷、子母雷、头发丝雷、连环雷、碎石雷等土雷全歼日军,救回俘虏,给予日军沉重的打击。

2.《平原游击队》中的李向阳。1943年的秋天,日寇对我军的华北抗日根据进行疯狂“扫荡”,为了牵制敌军的增援力量和保护公粮,游击队队长李向阳奉命率领部队深入到位于日寇据点后方的李庄,不料,地主杨老宗为了谋取个人私利,出卖了共产党,将李向阳等的行踪告诉了日寇中队长松井,松井率日军对李庄进行扫荡,李向阳为了躲避扫荡,带领游击队队员和李庄百姓进入地道中对日军进行突袭,并与日军斗智斗勇,却再次在杨老宗的背叛下抵抗失败,李向阳为了营救李庄人民群众组织部队攻打日军,迫使松井将日军守卫从李庄撤回,李向阳接着对李庄进行第三次进攻,打死了大汉奸杨老宗,并且火烧日军粮食,设下埋伏,全歼松井部队。

赵虎和李向阳都是我国抗战题材影片中传统英雄人物形象的典型代表。

三、世俗化的英雄理念和相关典例分析

其实抗战英雄人物的形象并不是一直这么理想化的,在十七年抗战文学小说的早期,即从1949到195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被称作英雄理念改写时期,这一时期对抗战英雄形象的塑造注重表现其凡人的一面,把抗战英雄放在现实生活的角度中进行描写,将英雄的优秀品质与个人的爱恨情仇结合,他们是不够完美的世俗化的英雄,但是他们的人生和性格都是丰富多彩的,更能够打动人心,例如,刚愎自用立场不坚定的韦茂和、苦闷彷徨的残疾军人辛大刚、忠厚老实缺乏阶级觉悟的黑牛等,他们都是世俗化英雄形象的典型代表。直到19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中期,理想化的英雄主义开始产生和发展,这一时期文学作品中的英雄形象开始走向纯粹化的理想主义极端,这一民族大义和爱国主义开始凌驾于个人情感之上,阶级属性开始处于一种绝对的统治地位,纯粹的理想和信念充斥着英雄的思想和人生,这样的英雄给人的感觉更像是神话传说中的战神,没有一丝缺陷,但是却显得遥远而陌生。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开始正视英雄身上的缺点,不再将英雄理想化,也不再将所有的英雄塑造成千人一面的虚假形象,反而更想了解他们真实的一面,想要看到一个有血有肉,有缺点但是也勇敢的真正的人民英雄。所以,现今的荧幕中,世俗化的英雄形象再次回到人们的视线,他们丰富复杂的性格使得他们的英雄形象更加真实和具备感染力。在本单元,我们将结合近年来抗战题材影片中的世俗化典型英雄形象进行定位和分析。

1.《亮剑》中的李云龙。李云龙是共产党八路军独立团的团长,在其独具特色的战略部署和指挥作战下,独立团屡建奇功,给予日寇沉重打击,以后又与国名党国军团长楚云飞合作抗敌,两人双剑合璧无往而不胜,最终两人声名大噪并且成为出生入死的战友。新中国成立之后,李云龙向上级请求参与朝鲜战争,却没有被批准,反而被送去南京军事学院学习,最终使自己的野战经验在理论的学习中得到升华,于是在学校毕业回到老部队之后,李云龙组建我军第一支特种部队,为新中国的建设立下汗马功劳。《亮剑》中的李云龙完全颠覆了传统的英雄形象,他虽有大智大勇,愿意为祖国和民族的独立复兴抛头颅洒热血,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男儿,但是他也是一个农民,没有多少文化,经常出口成“脏”,并且为人狂傲不羁、桀骜不驯,经常不听从上级的指挥派遣,这样一个不够完美的铁血军人的形象反而使其显得更加真实可爱,更加容易被观众所喜爱接受。

2.《鬼子来了》中的马大三。导演姜文在这部电影中一改主流抗战影片沉重庄严的叙事手法,通过马大三这么一个滑稽的小人物来表现一种全新的抗战英雄形象。马大三不能算作是一个英雄,他只是一个贫苦可怜、饱受欺压的农民,他并不懂得什么民族大义、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在他们眼中,日本人和欺压他们的地主是没有什么两样的,他们都是坏人,而作为一个只想求的生存的小农民,他们身上有奴性有怯懦,他们对日本人点头哈腰,但是他们却不忍心杀害日军俘虏,但是他们之所以显得那般卑微不反抗,其实只是为了保护自己生存的权利,许多人会瞧不起这些人,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其崇高的人性,更能够引起广大群众的反思,他们在精神上给予日军以冲击,所以他们也是英雄。

四、结 语

抗战题材影片中的英雄人物形象由理想化走向世俗化是一种必然趋势,我们必须全面地去了解英雄的故事,看到其品质中的闪光点,也要看到其世俗的一面,这样才是一个真正的人,一个有血有肉的英雄,这样才能激起受众对战争和人性进行更深层次的反思。

[参考文献]

[1] 李俊.中国抗战电影巡礼[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6(03).

[2] 黎晓东.试论电视剧《八路军》的史诗化审美追求[D].北京:中国传媒大学,2006.

抗日战争的英雄篇2

活动背景:

“卢沟桥事变”即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七十九周年

活动目的:

为了活跃学校的文化气氛,丰富同学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开阔视野。同时,让大家对抗日战争的历史和当今的国际形势有一个更好的认识,居安思危,培养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主题:

毋忘国耻,爱国读书

活动时间:第xx周~第xx周

活动项目:

一、纪念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七十八周年文化宣传周活动。

1.以主题展板的形式介绍“卢沟桥事变“的历史以及抗日英雄的事迹

2.广播站,记者团开展系列宣传活动

“观看抗战电影,纪念抗战英雄”,为同学们播放一系列主题鲜明,类容精彩的抗日战争题材电影

三、抗日战争纪念馆参观活动

1.组织各班团干部,优秀团员到卢沟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参观,宣誓,缅怀抗战英雄及遇难同胞

2.倡议全校各专业院系,各班组织同学到卢沟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参观,宣誓,缅怀抗战英雄及遇难同胞

四、“毋忘国耻,爱国读书”签名活

开展以主题“毋忘国耻,爱国读书”的长卷签名活动,号召同学们以实际行动参与纪念活动,缅怀先烈,牢记历史教训,激励自己

五、主题班团活动

以各班为单位,组织开展学习抗战历史,纪念抗战英雄的活动

六、主题讲座

抗日战争的英雄篇3

一. 活动目的: 通过活动,让 抗战精神 在新时期发扬光大,传承后世,铭记历史,拥抱未来,不断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全民族的自信力和凝聚力。

二 .活动准备:

1 .收集英雄故事;

2 .表演节目的同学进行排练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

生1:9月的摇篮,摇出了白鸽飞满蓝天。

一声声鸽哨一声声祝福,撒落在高山,撒落在平原。

生2:面对和平与幸福,我们怎能忘记过去,

而今天,在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的今天,

我们不会不怀念,

我们不会不重温65年前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

一位位抗日英雄,一幕幕场景在我们眼前闪过。

一朵朵鲜花,述说着当年的故事,

是他们的英勇铺就出今天光辉的征途。

(二)回顾介绍抗日英雄的事迹

1.请听抗日英雄故事介绍。(左权)

生1:长江和黄河唱着抗日英雄的赞歌,

歌声震荡着山河。

纪念碑展示出他们的伟岸,国旗上浸满他们的血汗。

他们的身躯,已化作一座座高山,

他们的胸脯,已变为一片片平原。

每当南风吹来的时候,我总听到那深情的述说,

述说着英雄的故事。

生2:英雄的事迹气壮山河,让人荡气回肠。

生1:可是,同学们,更多的英雄我们并不知道他们姓什么,叫什么。

生2:大山野里,风儿问我,你知道他们的姓名吗?在小河边,水波问我,你知道他们的姓名吗?我摇头说不知道。他们的身躯在山野,在河边长眠,我们怎能忘记这一切。

生1:是的,我们应该记住他们的英雄事迹,应该感谢他们,感谢党给我们带来的幸福生活。让我们放歌高唱吧!请听歌曲我向党来唱支歌。

(三)介绍抗日小英雄

生2听!红星闪闪,脚步声声!那是我们的同龄人,战争时代的小英雄向我们走来。

请听我们身边的英雄故事。

生1:小兵张嘎是一位勇敢的小英雄,他的事迹值得我们去学习

生2:是的,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出现了很多的小英雄,王二小就是其中的一位,请听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

(齐唱《歌唱二小放牛郎》)

(四)学英雄、谈感想

生1:同学们,就是那一个个英雄伴我们成长,给我们力量,教我们去克服困难。

生2:英雄故事永远留在我们心中,英雄的精神永远伴在我们身旁,激励我们成长!请听诗朗诵感动 抗日精神

(诗朗诵感动 抗日精神

生1:一个个故事,说不完我们的思念;一首首赞歌,说不完我们的崇敬。是英雄们用美好的青春,用闪光的年华,迎来了春天,迎来了光明。在新世纪中,就让英雄伴我们成长吧。

活动目的

利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这一契机,教育和引导学生牢记历史,树立理想,报效祖国,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责任心。

二、活动准备

搜集中国人民抗战图片及抗战英雄故事,歌曲。

三、活动过程

1.宣布活动开始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在这样的日子里,我们在一年级教室里举行一次班队活动,活动的主题就是感动抗日精神。出旗仪式,宣布活动开始。

教师讲述:

7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祖国已远离了战火。可是,我们不能忘记,70年前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中华大地的斑斑血痕。不能忘记这场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历史就是一部鲜活的教科书,它将屈辱深深地刻在中国人的脸上,也将仇狠深深地烙在人们的心中!(出示图片)

2.让学生说说看图片后的感想。让学生自由说说也可讨论。

3. 教师:我们这里正好有南京大屠杀的录音故事,让我们去感受一下日本侵略者的残暴嘴脸。(听录音)

4.让我们用歌声来表达自己的心声吧。(播放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并学唱这首歌。

5.师讲述王二小的故事,生说感受。也可让学生自己说关于抗日的故事。

6.小结:抗战八年,千千万万中国人手挽手,心连心,抛头颅,洒热血,用鲜血,用生命,用智慧筑起了一道钢铁长城,打得日本鬼子落花流水。人类热爱和平,世界需要和平!同学们,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树立理想,振兴民族,创造一个独立自主、繁荣富强、和平安宁的中国!

7.在国歌声中结束这次队活动。

抗日战争的英雄篇4

中国抗战文学之所以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使子孙后代能够不断从中领略悲壮的美和吸取昂扬奋发的精神营养,是与它所表现的崇高思想主题分不开的。

反法西斯战争被今天的许多年轻作家所描写,他们依靠史料和非凡的艺术想象,填补了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些空白……

中国作家为世界人民保存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许多值得永远珍惜的历史画卷。他们还会以手中的笔,去不断耕耘这片展现历史惨剧也饱含深刻历史教训的文学土壤,去为反对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去为保卫世界和平而战斗!

反法西斯战争虽然已过去60年,但它的历史教训和文学表现,仍然永远活在我国各族人民的心中,也会永远被世界进步人类所铭记。

这场由德意日法西斯挑起的战争激起全世界人民的愤怒和反抗,并且终于以侵略者的失败和反法西斯各国联合战线的胜利而结束。这场战争给我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带来空前的考验和锻炼。河山沦陷,民族危亡,使百年来不断蒙受侵略的中国人民惊醒起来,走向团结战斗。而我国作家也深深卷入其中,并使这场战争的悲惨而壮烈的画卷和中华民族抗击侵略者的英勇气概、英雄业绩,都深深地留存在半个多世纪来的中国文学中,特别是留存在《世界反法西斯文学书系》50卷和《大后方文学书系》、《解放区文学书系》等大型丛书中。反法西斯战争,特别是我国的抗日战争,是中国20世纪文学所描写的最重要的题材之一。这方面的作品不仅燃烧着血与火,也燃烧着民族反抗侵略、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与自由的伟大精神,非但鼓舞当年全国军民去浴血奋战,而且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的子孙去为反对邪恶的黑暗势力,追求美好的光明未来而斗争。

反法西斯战争使中国文学大大加强了自己的战斗性

我国有过各种各样的文学。但忧国忧民、抒发豪情壮志的文学却总如长虹一样贯穿于国家漫长的文学历史中。反法西斯战争使中国人民和作家在惨烈的经历中痛感必须团结起来,必须以笔当刀枪。这场战争中文学战斗性的加强是与我国作家当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大团结分不开。抗日战争使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1938年3月27日经共产党员作家阳翰笙等的多方协商,在汉口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由国民党员邵力子担任主席,500多位作家出席会议,并选出郭沫若、丁玲、老舍、胡风、巴金、朱自清、田汉、郁达夫、胡秋原、陈西滢、张恨水、茅盾、夏衍、张道藩、王平陵等45人为理事。由于文艺界走向大团结,就有可能同仇敌忾,共同把笔锋去针对日本侵略者,针对侵略成性的法西斯主义。

诗歌、短剧、战地通讯和报告文学成为当时文学的轻骑兵。诗歌中像田间的《给战斗者》、艾青的《向太阳》;短剧中像崔嵬、张瑞芳演出的《放下你的鞭子》,还有报告文学中众多作家的作品,都以充沛而昂扬的战斗激情,或控诉敌人,或歌颂抗战。各战场的情况成为报告文学报道的重要内容。当时许多作家参加战地服务团,许多艺术家参加抗日演出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战文艺运动,如火如荼,成为当时吸引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史无前例的最为波澜壮阔的景观。不但延安、晋冀鲁豫各人民抗日根据地都有广泛的反法西斯文艺创作,丁玲、周立波、沙汀、何其芳、孙犁、刘白羽、魏巍等著名革命作家都写过战斗的篇什。即使在大后方,在国民党统治区也有大量爱国作家用自己的笔去战斗。巴金曾以《火》命名自己的长篇“抗战三部曲”。老舍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也是抗战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篇章。至于在日本侵略者占领的沦陷区,反法西斯的抗战文学在侵略者的高压下也不断破土而出。上世纪末即被日本占领的台湾,不但反抗侵略者的斗争屡起屡伏,抗争的文学也络绎不绝,像赖和的《斗闹热》、《一杆‘称仔’》,杨逵的《送报夫》、《模范村》和吴浊流的长篇小说《亚细亚孤儿》等都是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暴虐统治和唤起抗争的代表作。“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相继沦陷,抗争的文学便立即崛起。罗烽、舒群、山丁等作家都有许多创作。在鲁迅帮助下出版的萧军的《八月的乡村》和萧红的《生死场》更是这方面著名的长篇。上海被占领后的“孤岛文学”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更以众多的作品,构成我国反法西斯战争文学的重要一翼。像当时留在上海租界的知名作家郑振铎、李健吾、许杰、柯灵、于伶、陆蠡等都坚持民族气节,为孤岛抗争的文学作出自己的贡献。随着战事的发展,茅盾、夏衍、胡风、宋之的、萧红等大批作家还从大陆先后来到香港,使香港与内地的桂林、重庆一样,一时文化人云集,成为抗战文艺勃兴的营地之一。

反法西斯战争的文学把中国文学的战斗性提到了空前的高度,使文学在动员全民抗战上起了极大的精神鼓舞的作用。毛泽东在1942年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学艺术可以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这个论断正是对当时文学实际情况的生动概括。

反法西斯战争赋予当时的中国文学以崇高的思想主题

20世纪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全球范围出现了风起云涌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从而,反对殖民主义,反对侵略与奴役,捍卫国家独立和民族自由,实现人民民主,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这是人类历史进步的一个新的阶段。法西斯主义完全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思潮,是以人压迫人作为前提的专制主义思潮。它建立在种族歧视,强者奴役弱者、侵夺弱者的思想基础上。因而法西斯主义者发动的战争完全是非正义战争。他们到处屠戮无辜人民的罪行可以说是历史上令人发指的最黑暗的罪行。所以反法西斯战争本身就是一个正义而崇高的事业。它之所以能够动员亿万人民团结起来抗争,绝非偶然。反法西斯战争的文学就是对于侵略奴役的黑暗罪行的愤怒控诉,就是对于国家独立与民族解放的热烈追求,就是对于正义事业的激情洋溢的讴歌。当时中国最活跃的诗人艾青的诗句可以说突出地表现了我国反法西斯战争文学的上述崇高主题。这种主题也贯串于老舍的著名长篇小说《四世同堂》中。它以北京胡同里的普通老百姓在日本侵略者占领下的悲惨命运为背景,写出一个善良的民族如何一步步被逼向忍无可忍的抗争。小说所勾勒的历史画卷成为“哪里有压迫,那里就有反抗”的象征!老舍由于自己生活的局限,没有正面写到当时燃遍广大地区的如火如荼的抗争。这种正义凛然的抗争,为当时站在反法西斯战线的许多作家所描写。从前述萧军的《八月的乡村》到抗战之初上演的话剧《保卫卢沟桥》、《八百壮士》、《台儿庄》,直到后来大批的诗歌、报告文学、通讯、速写和小说,无不贯串这种反侵略、保和平、争独立、求解放的主题。

当时国、共两党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使得爱国主义成为全民族认同的思想旗帜。尽管不同地区的文学各有自己的特色。但在反对侵略、保卫国家独立上,除了极少数投敌当汉奸的败类外,所有作家都是一致的。高扬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思想旗帜,必然使得我国文学声援了别的国家的反殖民地斗争。例如对朝鲜、越南、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反殖民斗争的声援。事实上,当时有许多中国作家侨居这些国家,他们都写了不少抗战文学。像到了南洋的郁达夫就是著名的一个,而且他最终于印度尼西亚牺牲在日本侵略者的屠刀之下。有些中国作家还描写了其他战场的反法西斯战争。像著名作家萧乾,当时作为驻欧记者,就以系列的战地通讯报道了欧洲盟军战胜德意轴心国家的过程,为反对法西斯暴行和法西斯思想做出自己的贡献。

转贴于

思想性永远是衡量文学价值的重要标准。应当说,我国反法西斯战争文学所以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使子孙后代能够不断从中领略悲壮的美和吸取昂扬奋发的精神营养,正是与它所表现的崇高思想主题分不开。

反法西斯战争使中国文学涌现了大批爱国英雄的光辉形象

描绘历代爱国英雄的形象,是中国文学的光荣传统之一。英雄主义是与人民的乐观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战斗意志、无私无畏的高贵品质联系在一起的。它从来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也是中华民族历尽磨难,能够前仆后继,始终巍然屹立东方大地的品格根基。差不多每一时代的文学都力图塑造自己时代的英雄形象,并以它去教育和鼓舞人们高歌前进!反法西斯战争提供了一个残酷的契机,它在空前的规模上为我们的民族设置了一个考验意志与毅力、智慧与才能的非常际遇,就像坚固的磐石在任何打击下不但不变形,而且会发出耀眼的火花一样,人民的英雄也在非凡的斗争中迸射火星,茁壮成长。这样的英雄形象在文学中得到热情的描写和表现,理所必然。

不但像吉鸿昌、张自忠这样的爱国将领的形象被不止一部作品所描写。作为抗日的民族英雄,他们的光辉形象永远留在中国人民的记忆中。像东北抗日民主联军的杨靖宇、赵一曼这样的英勇指挥员,像《八女投江》中悲壮地投江的女英雄群像,像《狼牙山五壮士》中浴血死战、弹尽援绝而投崖的五壮士,都因文学作品的传播,而成为中国人民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人物。像冯德英的长篇小说《苦菜花》所塑造的母亲的形象,像话剧《革命自有后来人》中描绘的铁路工人李玉和的形象,都是在敌人的淫威面前,宁死不屈,表现出中国人民那种传统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伟大品格。这样的英雄人物形象在我国现代和当代文学中简直灿若繁星,何止成千上万!

我国反法西斯战争文学不但着力塑造了许多中国人民的英雄形象,而且也相当注意塑造援助我国抗战的国际友人的英雄形象。周而复的长篇纪实小说《白求恩》用朴素的笔墨所描绘的加拿大友人白求恩大夫,他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以自己精湛的医术为救治中国的伤病员服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终于奉献出自己的生命,就是突出的例子!白求恩精神作为一种国际主义精神,通过多种文学作品的传播,如今也已被中国人民和世界进步人类所永远记取。

中国人民的英雄品格还表现在《黄河大合唱》这样的宏伟乐章中。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这部雄伟浑壮的大合唱,是诗与音乐完美结合的杰作。

而这种英雄主义在文学中的表现,更使这时期的中国文学获得前所未有的鼓舞力量。我国反法斯战争文学中的英雄人物的形象,大大丰富了我国文学的英雄画廊,可以说不仅激励了当代的读者,而且还将激励一代又一代读者,成为他们心目中爱国主义的象征,成为他们心目中崇高思想情愫的鲜明而光辉的旗帜。

反法西斯战争使文学获得人类所格外珍惜的历史认识价值

战争自然是坏事,因为它给人类带来大量的伤亡和灾难。我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伤亡竟达3500万人之多,财产损失计数千亿美元。但战争却往往使文学获得某种驱动力和旺盛的生命,获得人类所格外珍惜的历史认识价值。法国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狄德罗说过:“什么时代产生诗人?那是在经历了大灾难和大忧患以后,当困乏的人民开始喘息的时候。那时想像力被伤心惨目的景象所激动,就会描绘出那些后世未曾亲身经历的人所不认识的事物。”中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正给中国文学提供了这样的驱动力。这场战争不仅使亲身经历的作家激发了创作的灵感,使他们能够描写出后世未曾亲身经历的人所不认识的事物。在战争期间他们也许无暇创作长篇巨著,而战争结束以后,由于所感所受,不吐不快,他们必定要写出长篇巨著。事实也正是如此。在战争期间产生的大量诗歌、小说、戏剧和散文,作为当时人们战斗的真实记录,作为历史事件与时代精神的生动镜子,其史料价值自不可估量!而正面描写这场反法西期战争的厚重之作,多产生于新中国成立的前后。像人们所熟悉的《吕梁英雄传》、《新儿女英雄传》、《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等就是。而更具史诗规模的作品,甚至到九十年代才陆续问世。像李尔重的《新战争与和平》、王火的《战争与人》、周而复的《长城万里图》等多达上百万或数百万字的多卷作品,都差不多描绘了战争的全过程,无论虚构或写实,都涉及许多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长城万里图》描写的真实历史人物便多达数百个,结构恢宏,有类历史演义,举凡重要的历史战役,莫不有真实的描绘。前后六卷,共380万字,作者耗时十年才完成。这样的创作当然具有很高的历史认识价值。其中对于平型关大捷、台儿庄血战、南京大屠杀等都有令人惊心动魄的真实描绘,确实是后来的作家所难以做到的。

战争也确实使天才的作家思如泉涌,使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在中国现代最著名的作家中,除了鲁迅在1936年逝世,其他像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丁玲、夏衍、艾青等有影响的作家,都是在战争的岁月中继续施展才华,写出许多引起人民强烈共鸣的作品,从而才奠定了他们作为文学大师的崇高地位的。

可贵的是,反法西斯战争还被今天的许多年轻作家所描写,他们依靠史料和非凡的艺术想像,填补了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些空白。例如周梅森的系列中篇小说对于国民党军队抗战的描写。中国军队远征缅甸和越南的艰苦战斗经历,还有中国海军官兵在英国参加欧洲第二战场开辟的战役和中国人参加苏联红军反击德国法西斯的战斗等题材,最近也见诸青年作家的笔端。不久前新获茅盾文学奖的五部作品中就有三部写到抗日战争,这就是张洁的《无字》、冯宗璞的《东藏记》、徐贵祥的《历史的天空》。可见,我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历史经历和历史作用,在文学中得到多少作家的生动的表现。

可以说,中国作家为世界人民保存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许多值得人类永远珍惜的历史画卷,从中世界人民不仅可以感受到我国人民为正义而战的英雄气概,而且也可以认识到这场战争超越以往任何时代战争所造成的惨重苦难。阅读这部分中国文学,能够使人们更痛恨战争,更珍惜和热爱来之不易的和平。

抗日战争的英雄篇5

学习抗战精神心得感悟1   1931年9月18日,日军悍然发动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沦陷,日本帝国主义企图以武力征服中国。那一刻起,铁蹄踏进家门;那一夜起,枪炮的火光照亮了天空。14年间,祖国大地,处处烽火,中华儿女浴血奋战,3500多万同胞伤亡。

  今天,抗日战争已成历史,但抗战精神从未远去,早已镌刻在中华民族的基因中。抗日战场上,众多青年学生响应抗战投笔从戎,奔赴前线奋勇杀敌,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卫祖国河山,成为抗日战争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力量。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当代青年应努力将伟大抗战精神继承和弘扬下去,砥砺精神意志,牢记肩上重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拭亮心灵之镜,扫除思想灰尘。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战斗在最前线,“九一八”事变发生3天后,中共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吹响中华民族抗日救亡的第一声号角。在14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对敌作战12.5万次,消灭日伪军170多万人,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无数历史证明,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新中国。90年后的今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开启,年轻干部生逢伟大时代,要传承好抗战精神,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砥砺对党的赤诚忠心,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折不扣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筑牢对党忠诚之魂,以高标准、严要求谱写新时代的华丽篇章。

  常鸣警醒之钟,坚持砥砺前行。鉴往事,知来者。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鲜血与抗争写就的历史警示我们:落后就要挨打,软弱必招欺凌。在长达14年的浴血奋战中,从白山黑水到珠江两岸,从长城内外到大江南北,无论条件多么艰苦、形势多么险恶、战争多么残酷,伟大的中华儿女始终顽强不屈,向世界展示了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无数优秀共产党人向世界展现了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谱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抵御外侮的伟大篇章。新时代年轻干部要以史为鉴,增强忧患意识,丰富理论知识,切实提高防范化解各种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到信访维稳一线、乡村振兴一线实践锻炼,开阔视野、增加阅历,把风险化为机遇,把挑战化为动力,把抗战精神和抗战记忆化为冲刺民族复兴的斗志,擘画新时代更加绚丽的画卷。

  擂起奋进之鼓,汇聚磅礴力量。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抗日战场上,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创造性地开展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铁道战,给予日本侵略者沉重打击,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的胜利,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年轻干部应把“人民”二字烙于心笃于行,永葆“赶考”心态,俯下身、沉下心,深入到群众中去,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把群众的小事当成自己的大事,把群众的难事当成自己的心事,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为人民群众带去“及时雨”,奉上“安心茶”,把人民群众的心凝聚起来,以鱼水深情凝聚起无穷力量,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奋勇前进。

学习抗战精神心得感悟2

  今天,是新中国诞生72周年,国庆典礼上场面十分隆重。上午,举行向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献花篮仪式。

  这个仪式主要向人们传承着过去的故事和力量,时刻让后代记住过去一百七十多年走过的艰辛的道路。致敬仪式是致敬历史能激发开创的勇气。

  全国各界首都代表一同聚集在天安门广场上,向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献花篮仪式开始。

  开始,先奏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全场人员肃立,五星红旗也随风招展。接着,全场人员向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烈士们默哀。最后,向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献花篮。战士们昂首挺胸地走向会场中央,抬起花篮,走到庄严而神圣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前,放下花篮。转过头,那魁梧的身材,站立在神圣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之上,也是值得自豪的。

  纪念碑上的金色碑文,集体表现了中华人民不屈不挠,永垂不朽的伟大民族精神。

  参加仪式的首都各界代表排着整齐的队伍,依次登上纪念碑基座。队伍中,有战功卓着的老战士、老同志;有胸佩奖章的先进人物、有工人、农人、工作者、学校师生;有人民解放军战士和部队官兵;有少数民族群众;有少先队员……

  在这个时刻,大家都怀着激动的心情,追念无数先辈的丰功伟绩。

学习抗战精神心得感悟3

  弘扬伟大抗日精神,需要涵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从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迅速调整方针,首先提出武装抗日的爱国主义主张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思想。正是这种以大局为重、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爱国主义,为抗战凝聚了广泛力量。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员干部必须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牢牢把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个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守护好、建设好我们伟大的国家。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需要培育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据不完全统计,中国人民群众伤亡3120余万人,军队伤亡380余万人,军民伤亡3500余万人,占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国伤亡人数总和的1/3还多。这是多么的壮烈!“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大无畏精神,值得每一位党员干部铭记,并且在抗洪救灾、疫情防控战役中学习,弘扬!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需要锻造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他们的名字,彪炳史册。战争年代我们需要英雄,和平年代我们更需要学习英雄身上血战到底的英雄精神。党员干部当以抗日英雄为榜样,自觉扛起时代重任,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做到“党员身份亮出来,关键时刻站出来,生死关头豁出来”,用行动书写忠诚、干净、担当。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需要树立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从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时起,到1945年9月结束,抗日战争一共持续了14年。这14年里,毛主席提出了“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科学论断,彰显出中国人民必胜的信念。在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的今天,党员干部更要始终保持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劲头,在统筹高质量发展与疫情防控中,抢险滩、涉深水、打硬仗,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抗日战争的英雄篇6

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既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培养少年儿童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红色先锋,立志争当先锋,我校各班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利用少先队活动课组织学生通过班班通观看《红领巾剧场》系列剧目,并组织开展观后感、学习心得等活动。

微电视剧共10集,包括《卢沟桥事变之王冷斋》、《华侨抗日领袖——陈嘉庚》、《东进抗日——叶飞》、《抗日华侨女英雄——李林》、《福建抗日战役——大湖之战》、《狼牙山五壮士》等经典抗日故事。每集10多分钟,以抗战故事、本土名人、少年英雄为蓝本,择选普通少先队员为演员出演剧中人物。微电视剧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看,同学们专注的眼神,严肃的表情,相信大家一定深受鼓舞,获益匪浅。

红领巾剧场观后感300字(二)

为贯彻落实"从小学会做人,从小学会立志,从小学会创造"重要讲话精神,团福建省委、福建省少工委拓展福建少先队"先锋行动"内涵,近期结合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主题,与福建省委教工委、福建省电视台公共频道携手打造《红领巾剧场》微电视剧。

据介绍,《红领巾剧场》第一季共10集微电视剧,包括《卢沟桥事变之王冷斋》、《华侨抗日领袖——陈嘉庚》、《东进抗日——叶飞》、《抗日华侨女英雄——李林》、《福建抗日战役——大湖之战》、《狼牙山五壮士》等经典抗日故事,自8月2日起至10月11日每周日晚19点在福建电视台公共频道播出。微电视剧以抗战故事、本土名人、少年英雄为蓝本,择选普通少先队员为演员,经短期专业培训后出演剧中人物。

抗日战争的英雄篇7

[关键词] 前17年;战争电影;历史意蕴

前17年时期,中国刚刚从几十年的革命民族解放战争与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中获得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全国人民还沉浸在新中国成立的喜悦之中和对革命历史与战争的回顾之中。这个时期,艺术热情澎湃,洋溢着革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融合的激情。以第三代导演为主的艺术家,将他们满腔的热情与对祖国的挚爱,对英雄的崇敬,对伟大社会主义未来的憧憬,都化为了一幕幕的镜头语言,孕育出了那个时代特有的中国革命战争史诗影片。

中国前17年的历史背景与战争影片概述

1949年新中国诞生之后,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的新高潮。一方面人民欢喜鼓舞,对未来美好的社会主义蓝图充满了无比的激动和憧憬,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刚刚才建立新的制度和国家,国家加强了政治意识形态,继续加大了对残余的反革命分子的镇压。国家发动了一系列的革命斗争和大运动,著名的有抗美援朝斗争、“三反”“五反”革命斗争,反斗争、“运动”及阶级斗争扩大化运动。在前17年的革命文艺路线上,虽然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初步繁荣了社会主义文艺作品,一系列的文艺斗争依然让文学和艺术遭到了最为严厉的打击。首先是全国最早开始的对“新红学”的批判,①接着是全国大范围内的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②再接着是对文学及电影人性论的批判。在电影批评界,因为苏联导演格·丘赫莱依说“中国电影是教条主义和反艺术的思想方法的标本”,不表现“感情”,“中国艺术家光靠教条主义和推理是不可能拍出好片子来的”③。于是,中国的文艺报等对其进行了猛烈的反击。这时,凡是带有人性的电影作品都打上了毒草,《青春之歌》《三家巷》《达吉和她的父亲》《李慧娘》《谢瑶环》《北国江南》《早春二月》等关于普遍人性的审美意绪被看做表现了“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感情遭受了批判。

虽然如此,中国的前17年在极端的阶级斗争背景下,仍然拍摄出了不少优秀的战争影片。苏联电影的表现模式,对中国电影产生了比较深刻的影响。“战壕派”局部战争与“全景式”战争场面的作品,在中国电影里都得到了比较好的再现。前17年战争电影的导演,主要是中国第三代电影导演,很多是来自革命苏区,经历了战火纷飞的残酷战争环境,对战争有着直接的生死体验,对中国革命与抗日战争的民族解放战争有着鲜明的政治态度和革命情感,因此,在第三代导演的努力下,前17年战争电影取得了至今依然可以感到自豪的成就。第三代导演的主流倾向是描绘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那时期的导演、编剧及演员等,大都直接亲历过战争,他们的情感和思维方式都带着那个年代里的纯朴与真挚的东西。这种高度的契合和响应,造就了《地雷战》《地道战》等中国战争电影至今无人超越的高度。《地雷战》与《地道战》的拷贝仍位居中国电影的第一位,尤其后者的观影人次超过了18亿。

中国前17年战争影片的历史画卷与历史意蕴

前17年的战争影片,由于战争刚刚结束,大多数导演是战区而来,所以,即使是战争故事片,也具有丰富的历史意蕴。通过这些战争电影,我们看到了中国革命曲折艰难的道路,看到了战争的残酷与敌人的野蛮,看到了英雄们在共产主义思想的伟大理想精神感召下勇于牺牲宝贵生命的战斗精神。前17年战争电影,全方位地展现了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及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的壮丽画卷。一段段胶片,凝聚着中国人民血与火的历史写照。

首先,前17年战争电影,反映了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残酷性。在反动派统治的旧中国,“天是黑沉沉的天,地是黑沉沉地”(舞剧《东方红》解说词),人民饱受剥削和压迫,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工农兵联合起来进行了反帝反封建主义的革命斗争。1959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了表现红军长征的电影《万水千山》,红军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翻雪山,过草地,打过腊子口,终于到达陕北会师,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不退缩、不畏惧的英雄气概,影片恢弘大气,令人振奋。电影《金沙江畔》也是反映红军长征途中困守金沙江畔的艰难岁月,在党的民族政策的感动下,彝族土司同胞终于同意红军通过,并且支持北上抗日。1966年珠江电影制片厂依琳导演的《大浪淘沙》,表现了1927年7月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极其复杂严峻的形势,武汉反革命叛乱的前夕,兄弟四人却各自走上了不同的道路,甚至成了彼此的阶级敌人。靳恭绶、顾达明枪决了叛徒余宏奎,跟随革命队伍参加了同志领导的秋收起义,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该片令人耳目一新,大量的实景拍摄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此片观影据说达到了28亿次。让人最难忘的是一部描写女共产党员坚贞不屈的早期电影《党的女儿》,这部作品拍摄于1958年,根据王愿坚小说《党费》改编,由田华主演。该片女共产党员李玉梅在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白色恐怖下死里逃生的故事,李玉梅与另外两位女党员自发成立了党支部,在面临敌人包围时,为了掩护通讯员小程,李玉梅挺身而出,英勇就义。虽然是一出悲剧电影,却具有浓烈的英雄主义、理想主义气氛,也具有阶级朴素人性与情感。《兵临城下》是60年代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一部非常广受欢迎的战斗故事片,表现了解放战争时期的东北战场的激烈对峙的复杂形势,影片揭示了主人公赵崇武从坚持反动立场到弃暗投明的过程,体现了我党将政治斗争与军事斗争的结合战略路线,也显示了我军的政治威力。影片注重挖掘人物内心世界,刻画在面临命运抉择时的焦躁、矛盾及复杂的心理,取得了较强的艺术效果。1963年汤晓丹导演的《红日》是一部规模宏大的全景式的战斗故事影片。影片以恢弘的气势和细腻的笔触,准确地把握住了战役过程和人物的命运,精心刻画了敌我双方20多个富有个性的正反面人物,对双方高级指挥员形象的塑造很成功。影片插曲“一座座青山紧相连,一朵朵白云绕山间,一片片梯田一层层绿,一阵阵歌声随风传,哎,谁不说俺家乡好得呀儿哟……”几乎家喻户晓。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反映国内革命战争的影片还有《红色娘子军》《智取华山》《突破乌江》《风雪大别山》《冬梅》《沙漠追匪记》《无名岛》《刘胡兰》《五更寒》《英雄虎胆》《独立大队》《战火中的青春》《羌笛颂》《黎明的河边》《草原上的人们》《边寨烽火》《大地重光》《海魂》《林则徐》《林海雪原》《碧海丹心》等无数再现历史真实图景的优秀影片。

其次,前17年的战争电影,反映了伟大的抗日帝国主义侵略斗争。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涌现了大量的中国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影片,激励了无数前方、后方的抗战儿女。“在中国的土地上,绝不允许你们横行霸道!”这是《平原游击队》中李向阳最经典、也是最令观众骄傲的一句台词,被后人称为20世纪中国人最扬眉吐气的一句话,至今仍牢牢记在国人的心中。1958年拍摄的《狼牙山五壮士》讲述了1941的秋天五位抗日英雄胜利地完成了阻击敌人,掩护人民群众和连队转移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在弹尽粮绝,就要被敌人俘虏时,毅然跳崖,以身殉国,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乐章。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德林、胡福才五位英雄在跳崖时候高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震耳欲聋,他们用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一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三进山城》是长春电影制片厂于1965年拍摄的一部战争影片,反映的是日伪“大扫荡”时期的抗战故事,刻画了足智多谋、骁勇善战的八路军指战员的形象,情节跌宕起伏,悬念扣人心弦,矛盾冲突复杂,是一部优秀传奇的惊险战斗故事片。1956年拍摄的《铁道游击队》,反映游击队传奇性的战斗生活,铁路线上扒铁路,劫火车,情节惊心动魄,险象环生,将抒情元素与战争紧张相融合,具有乐观主义的革命精神,插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深受人们喜欢,广为流传。《苦菜花》是根据冯德英的同名小说改编,反映了山东胶东半岛在抗战时期,村里地下党组织领导农民进行武装暴动,建立抗日民主政府的故事。影片从一个家庭故事展开:“将主人公母亲冯大娘置于严峻复杂的斗争漩涡中和民族与个人、生与死重大抉择面前,挖掘了其善良、勤劳、朴素、内心道德崇高、具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民族凝聚力的形象,塑造了一位典型英雄母亲形象。”④《平原游击队》《鸡毛信》《小兵张嘎》《柳堡的故事》《野火春风斗古城》《地道战》《地雷战》等。

第三,前17年的战争电影,再现了中国抗美援朝的国际主义精神。最代表作品是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两部杰作《上甘岭》与《英雄儿女》。电影《上甘岭》是第一部表现抗美援朝的经典影片,根据电影文学剧本《二十四天》改编,取材于著名的上甘岭战役。影片讲述了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某部八连,在连长张忠发的率领下,坚守阵地,与敌人浴血奋战,最终取得胜利。为熟悉生活,编导人员赴朝鲜前线与战士们一起亲身感受,半年时间中访问了一百多人,记录了几十万字的材料。电影中的插曲《我的祖国》唱遍大江南北,经久不衰。《英雄儿女》长春电影制片厂1964年摄制的一部经典电影,根据巴金小说《团圆》改编的。抗美援朝时期时期,兄妹王成、王芳同上战场,王成在坚守无名高地的战斗中壮烈牺牲,王芳在政委王文清的帮助下以哥哥的精神为榜样,为战士服务。最终她和养父王复标,亲生父亲王文清在朝鲜战场上团圆了。片中英雄王成的形象深入人心,插曲《英雄赞歌》也流传甚广。将人情与炮火连天的战场气氛相融合,既洋溢着革命激情,又深蕴着亲情与道德力量。片中昂然一曲《英雄赞歌》,被一代代中华儿女传唱。1959年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奇袭》也是一部抗美援朝的经典性作品,

总之,新中国前17年虽然弹指一挥间,但其拍摄的战争电影数量是相当惊人的,掀起了我国第一个战争电影的高峰。这些战争电影,真实地再现了中国人民的解放历程,再现了英雄们的丰功伟绩,电影表现的经典情节、经典人物、经典场面,永远在人们脑海中成了抹不去的记忆。前17年战争电影,反映了我国第三代导演群体的艺术人格和艺术魅力,共和国艺术史上将永远记载着崔嵬、伊琳、王晓棠、王炎、王家乙、李昂、苏里、武兆堤、华纯……毕生把心血献给电影艺术事业的导演们。

注释:

① 1954年在国家领导人支持下,全国开展了红学批判运动,这是文艺界最早的批判运动之一,主要对象是胡适、俞平伯的红学。

② 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1951年5月10日《人民日报》社论发起批判电影《武训传》的运动,是新中国成立后震动整个思想界的大事。

③ 张光年:《现代修正主义的艺术标本——评格·丘赫莱依的影片及其言论》,《文艺报》,1963年第11期。

④ 皇甫宜川:《中国战争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160页。

抗日战争的英雄篇8

民间文化:农民英雄叙事的文化模式

民间文化是由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自发创造的,并存在于民间传统中的民众通俗文化。诸如《吕梁英雄传》《沂蒙》等当代电视剧对农民英雄形象的塑造离不开民间文化土壤,也只有抓住这点,农民英雄形象才可能更鲜活、更深刻。《中国地》最吸引观众眼球的就是民间抗日故事,是展示民风民俗的原生态作品。它遵循民间自身的生活逻辑,跳出军事题材电视剧宏大叙事的樊篱,实践了一条民间文化与英雄形象创新之路。

《中国地》成功塑造了充满民间文化色彩的农民英雄形象赵老嘎,他最闪亮的地方就是其“嘎”性和民间性,是全剧的灵魂人物。赵老嘎是一个农民,也是清风岭的领头人,负责村里的日常事务和安全防卫。他妥当处理各种事务,协调各方利益,带领全村坚持抗日,固守“中国地”。他重“义”,截了国军武器,让结拜兄弟二脑袋、三骨棒先挑选;三骨棒的地盘遭日军洗劫,他不计前嫌,前往救援;当大家怀疑三骨棒是汉奸,他在没有可靠证据的情况不乱猜疑。他对待家人从严,因好赌的三弟屡教不改,令人按住灌马粪以示惩罚。因大儿子赵永志在村外另娶与其断绝父子关系。女婿投敌当汉奸,他义愤填膺,几次欲为民除害。他救下寻仇的七巧将其安顿并给予照顾。他抓住朝阳县长马应民想为女婿出气,可当证实马应民是抗日义士后,立即给了盘缠将其放走。他接纳抗联队伍来清风岭休整,当得知曹军长的父亲就是自己的救命恩人后,他知恩图报,在自己弹药不多的情况下,送弹药报答,并多次援助曹军长打击日军。曹军长被俘上刑场,他带着儿子涉险试图营救。他目光短浅、愚昧顽固,只知道保护清风岭不被日军占领。但就是这个执拗、性格刚烈的赵老嘎十分看重伦理、重情重义、知恩图报。他的身上既存在着小农经济下的缺陷与不足,也散发着民间的处世智慧。

除了赵老嘎,其他农民英雄人物也都在民间文化的丰富、复杂中彰显了光辉的人性,如二叔。二叔上了年纪,但枪法好,和年轻人一起参加抗战。他承受失去儿子的痛苦,忍受因儿媳妇带来的耻辱,又同情秀春母子俩的艰苦日子,同情赵老二一家不能相认的痛苦。他内心纠结,不管赵老嘎怎么示好,怎么道歉,他都无动于衷。他无法原谅赵老二一家,但又暗中保护儿媳妇的安全,帮助他们修路,显示了农民最朴素、动人的一面。赵老二一身好武艺,多次挽救村人。他深爱秀春,但悖于村规一直无法相认。他留在村里却无法与妻子、孩子相认,每次遇到只能默默相望。当二叔答应把路修通就可以让他一家团圆,他便白天练兵晚上修路,几年如一日。这期间,二叔觉得他可怜,让他放弃修路一家团圆去,他却说答应了把路修通就一定做到。赵老二是一个隐忍的英雄。二脑袋是天沟的头领,因天沟被日军烧毁,带着一帮人投靠清风岭。他做事莽撞,不思进取,但其性格具有明显的两面性。在清风岭,他惩罚清风岭的人向赵老嘎示威;见熊军长武器好,军阶高,他就要投靠。他在清风岭能够这么长时间没发生变故,只是因为顾及女儿的最原始的护犊之情,以及对大哥赵老嘎的敬重,最后因救赵老嘎被杀。这些生来原始、朴素的民间习气并不妨碍他成为抗日英雄。

日常生活:农民英雄叙事的内容模式

《中国地》摒弃了宏大战争场面营造和宏大的主流话语叙事,选择日常生活为表现内容和英雄形象服务。正如编剧赵冬苓表示:“这部剧不是军事题材,它不是写中日如何作战的。在更大程度上,它是写那时的中国人的。所以从创作之初,我们的全部注意力就集中在剧中的中国人身上,包括他们彼此相处中如何明争暗斗,关键时刻生死相助的故事,以及他们身上民族精神的觉醒、爱情的产生、人性的升华。”《中国地》贯穿全剧的是家族故事,是赵老嘎一家在抗日背景下的家庭冲突。赵老嘎是一家之主,脾气暴躁,总是训斥孩子。他缺乏教育孩子的方法,对孩子的婚姻、日常生活的举止都进行干涉,力图按其标准发展,可结果总是遭到孩子的反对,以至形成激烈的矛盾冲突。如对儿子永志的婚姻,对永清没完没了的训斥,对大女婿做汉奸、与大女儿划清界线等等。赵老嘎一家琐碎的日常生活经过编织,成了矛盾冲突的精彩,展现了农民英雄人性的一面。

该剧着墨颇多的还有爱情故事。赵老二与秀春无法相认的煎熬之爱、永志与翠翠毫无感情基础的痛苦之爱、永清与翠翠日久生情的叔嫂之爱、秀珠与陈庆生的“满洲国”的无奈之爱、北村次郎与桃花的异国之情等。这些爱情故事构成了作品的重要内容,也形成了多条情节发展线索,深化了人物性格。虽说是置于抗日战争这个大背景下,感情从产生到发展,从挣扎到破灭,从遇到挫折到顺利解决,诸多的尴尬和豪迈,以及14年里漫长的无奈,这一切在日常生活和细腻情感中让人为之动容。

除此,村里的“东家长来西家短”的日常琐事也搬上了荧屏。比如儿子不听母亲的话,母亲要求赵老嘎评理;家里没米下锅,找赵老嘎诉苦;村里人在清风岭生产布料、磨面;秀春挑水,被村里女人指指点点……中国农村生活的琐碎事情以一种极其从容的姿态在剧中得以演绎。

日常生活作为该剧的重要存在,形成了两方面的功能:一是从电视剧的整体效果来看,它为抗日剧寻求一种区别于硝烟战火的日常化叙事模式,为观众带来新鲜的审美体验;二是有利于农民英雄形象的立体化塑造。在战争中,英雄的性格大同小异,基本上是勇敢、顽强、不怕牺牲等正面、光辉的形象,而日常生活为了解英雄打开了另一扇门,英雄在日常生活中呈现了战争现场无法呈现的一面。比如战争中的赵老嘎是铁铮铮的汉子,充满了男人的血性和雄壮,但在日常生活中,他愚昧、野蛮、无知、粗鲁的一面被暴露无遗。

“卡里斯玛”:农民英雄叙事的救赎模式

在当代电视剧的农民英雄的成长历程中,往往会受到具有神性人物的引导和帮助,从而完成英雄的最终成长,比如《亮剑》《历史的天空》《我的兄弟叫顺溜》等电视剧都是明显存在这种现象。我们借助“卡里斯玛”这个概念来分析当代电视剧中普遍存在的小人物塑造路径和情节结构。“卡里斯玛”(Christmas),意思为神助的人物。德国社会学家韦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它的内涵,用它指在社会各领域具有原创性、富于神圣感召力品质的人物,即“艺术符号系统创造者、位于人物结构中心的、与神圣历史动力源相接触的、富于原创性和感召力的人物。”①农民英雄往往是一身草莽习气、缺乏认清抗战形势和国家救亡的能力,是卡里斯玛启蒙和救赎的群体。

《中国地》的农民英雄赵老嘎、永清、二脑袋、七巧等都是需要启蒙的对象,也正是因为卡里斯玛的启蒙,他们的思想才能得以蜕变,最终实现“对其民间叙事形式的粗糙外表进行了更加精细完美的艺术打磨,并被融入更加系统化的政治意识形态表现内涵,进而使其演变成为一种形象述说中国无产阶级革命艰难困苦历程的英雄史诗建构”②。剧中出现了多个卡里斯玛,考古学家王思凯、向明、马应明、抗日联军女军医林茵、曹军长等。他们有着开明的思想、开阔的视野,以不同的形式为清风岭的农民英雄启蒙。王思凯教永清读书识字,为赵老嘎讲解俄狄浦斯情结;林茵劝服七巧从个人的痛苦中走出来,投身到民族解放斗争中去;向明、马应明向赵老嘎赠送中国地图、著作《论持久战》,介绍国内抗战形势等都是卡里斯玛对农民英雄的启蒙方式。

赵老嘎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不是军人,更不是战略家。一听到永志回家介绍外面的沦陷局势,迅速找来结拜兄弟二脑袋、三骨棒商讨,最终达成一方有难、二方支援的保住清风岭策略。永志多次劝说他出山抗日,王思凯也劝他要有大局观念,赵老嘎却做出了小农意识的自然反应“山外的事情我管不着,我只管清风岭一亩三分地”“谁爱抗抗去,老子不抗”等类似的话。他的抗日视野一直局限于保护清风岭这个家,完全没有国家、民族的概念。

后来,曹军长出现了。曹军长黄浦军校毕业,后加入共产党,在战争中受到重创,来到清风岭休整。曹军长之所以能够救赎赵老嘎,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曹军长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宏大的抗日视野外,他作为赵老嘎救命恩人的儿子也是完成启蒙和救赎的重要原因。赵老嘎的感恩之情,使得曹军长的启蒙工作得以顺利展开。曹军长队伍严明的纪律和精神风貌,让他佩服不已。他认真聆听曹军长对抗战形势的分析,在曹军长离开后,赵老嘎开始严格要求保庄队向抗联队伍学习,并把抗日视野投向清风岭以外。后来在与共产党之间,他经过仔细考虑后选择了与共产党一起抗日。他学习共产党的游击战术,将鬼子各个击破,逐渐明白了全中国都是“中国地”,渐渐形成了民族、国家的概念。直到这时,赵老嘎作为一个充满小农意识、民间习气的农民英雄最终得以嬗变。与此同时,他的成长历程在神谕的启蒙和救赎中最终得以完成。(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栏目责编:曾 鸣

注释:①王一川:《中国现代卡里斯玛典型》,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页。

上一篇:描写月的诗句范文 下一篇:奇幻旅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