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好事新闻报道范文

时间:2023-11-19 00:37:11

好人好事新闻报道

好人好事新闻报道篇1

关键词:电视新闻;文学手法;运用;对策

保证报道的真实性是当前新闻行业发展的关键,而对新闻报道有着直接影响的便是新闻编稿人员的文学能力和电视新闻的后期处理和编辑。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新闻报道也开始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电视新闻打破了传统的写作手法,将文学手法融入其中,产生了全新的新闻主义,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电视新闻的渲染力和可读性。[1]

一、电视新闻报道中运用文学手法的重要性

一般情况下,新闻的价值主要是由以下三个方面来决定的。[2]首先是新闻事件自身因素,不受主观的影响属于新闻的客观因素;其次是新闻报道人员对新闻事件的持续深入挖掘和报道;最后便是新闻报道人员对新闻事件的真实报道,主要影响因素是新闻报道人的语言和思维能力。将文学手法运用到新闻报道中能够将新闻事件的价值更好地呈现出来。

(一)更好地突出新闻报道主题

在新闻报道中新闻主题起着重要作用。在电视新闻报道中,为了更好地突显新闻主题,必须认真对待电视新闻制作的每一个环节,无论是新闻稿件的结构安排、材料的挖掘还是写作手法,都需要精心的安排。从这一点来看,文学作品和新闻报道存在着极大的相似性。特别是一些具有深度的新闻报道,借助文学手法能够将新闻主题更好地呈现出来。

(二)有助于提升电视新闻报道的可看性

将文学手法运用到电视新闻报道中,能够使新闻报道中的人物和情节更具渲染力,使观众产生共鸣,让观众进行深刻的反思,从而进一步提升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和思考性。

(三)提高电视新闻报道的渲染力

将文学手法运用到电视新闻报道中,能够使新闻报道的内容结构和内涵得到升华,达到最佳的状态。想要写出让观众感同身受的电视新闻稿件,就需要编写人员细心、认真地挖掘事件的深层内涵,将丰富的事件材料与新闻叙事完美地结合起来,使文章达到情景交融的状态,从而增强文章的渲染力,引发读者深思,带给读者一定的启示。只有这样才能将新闻报道的价值发挥出来。

二、电视新闻报道中文学手法的运用对策

(一)编写具有艺术性的新闻标题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看书看皮,看报看题”。一般情况下,新闻标题能够将电视新闻报道中的真实性展现出来,新闻标题是新闻报道价值体现的关键所在。运用文学手法编写新闻主题,能够使其更具艺术性,从而紧紧抓住读者的眼球,吸引读者阅读。例如,在对高空作业工作进行报道时,可以采用比喻的方法,标题可以编写成《蜘蛛人命悬一线》,将作业人比喻成蜘蛛人,吸引读者阅读,进而了解高空作业的危险性。此外还可以采用拟人的写作手法,如《APEC走了,蓝咋办》《神八回家》等,通过将事件拟人化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从而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沉思。

(二)进一步突出新闻事件矛盾

在电视新闻报道中,新闻事件中的矛盾和冲突是吸引读者阅读的关键,具有戏剧性的矛盾冲突能够更好地引发观众思索。在文学创作中,采用具有戏剧性的矛盾和冲突能够更好地烘托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可以运用文学手法将真实的事件戏剧化。文学作品可以创造典型,而在报道新闻事件时必须选择典型事件,这样才能更好地反映当前的社会现象,引起人们的共鸣。电视新闻具有时长性和专题性特征,所以选取的新闻事件和人物也必须具有一定的特性。通过矛盾将事件和人物立体化、个性化,所以在编写新闻报道时,编稿人员会特意刻画和深化事件矛盾,从而提升新闻的感染力。例如,在对患者进行报道时,可以先描述温暖和唯美的画面,随后再描绘灰暗的画面,这样可以形成鲜明的对比,使新闻报道的价值最大化。

(三)将文字解说与镜头结合

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可以通过直观立体的画面进行观看,若只是采用文字解说,则不能达到共鸣的效果,所以只有将文字解说与镜头“说话”完美的结合,才能使电视新闻报道更具感染力。首先,可以将蒙太奇手法运用到镜头的剪辑和制作中,可以将不同时间、地点发生的事故,通过相同秒数组合,利用蒙太奇的手法呈现给观众。其次是拍摄渲染力强的画面,进而更好地凸显出新闻主体。最后是通过摄像造型语言对生活场景进行提炼,从而提高新闻报道所具有的艺术感染力。例如,在报道古建筑拆除时,为了表现出人们不舍的心情以及古建筑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延时拍摄,通过造型语言将人们对古建筑的情感表达出来,从而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通过剪辑形式留白

留白是我国传统绘画艺术中常用的创作手法,在文学作品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在电视新闻报道中采用留白的方式能够缓解新闻报道的节奏,使新闻具有张弛度。留白可以使镜头剪辑更具内涵,给观众留下想象的空间。例如,在对一些事件进行报道时,被采访人可能会因为意外出现“无言以对”的情况,若将这些尴尬和沉默通过镜头展现出来,会给观众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感觉。

三、结语

通过对电视新闻报道中运用文学手法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文学手法可使新闻报道更具感染力,更好地达到了新闻报道的预期效果。通过一系列对策的提出,希望能够助推电视新闻业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额尔敦陶格陶.文学写作手法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分析[J].西部广播电视,2014(21):67.

[2]姚一铭.新闻特稿的文学性写作手法[J].中国地市报人,2016(6):55-56.

好人好事新闻报道篇2

关键词 新闻采编;工作思路角度;新闻质量;创新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8-0008-02

近年来,我国社会不断发展,而且速度非常快,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涌现出来的新问题也越来越多。对于这些新的问题,新闻工作者一定要用合理的方法把这些新闻很好的展现出来,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而目前的新闻报到却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目前的新闻当中“三多”的现象比较严重,使得许多观众对新闻产生了厌烦的心理。新闻的“三多”现象主要表现在:首先,现在许多新闻报道有许多的会议报道;其次,现在许多新闻容易把目光聚集到官员身上,对官员进行逐一的介绍,这样肯定会使得观众产生厌烦的心理;最后,目前许多新闻报道中参杂这许多低俗广告,这些广告使得新闻的质量大大折扣。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新闻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吸引力。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必须对新闻做出一定的改善,我们要保证新闻能够吸引广大人民群众。要使新闻能够吸引广大人民群众,我们必须要从人民群众的角度出发,使得新闻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这样广大人民群众就会很自然的被吸引过来。宣传工作也同样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宣传工作要充分把党的政策和方针很好的体现。

1 设定正确的新闻角度来报道新闻

1.1 新闻角度的内涵

新闻报道主要是为了把事件完整的展示给其它人,从而使得更多的人了解这件事情的过程。新闻报道相比于写作而言,新闻报道的角度相对较多,写作一般是从正面直接的阐明问题,而新闻报道则要从不同的侧面对事件做一个阐述。当然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一件事情会有不同的看法,这样就使得新闻报道比写作更能吸引广大人民群众。

每一个事件都有许多的方面组成,我们在对事件进行报到时要尽量注意到每个方面,这样才能把整个时间更加全面的展示给广大人民群众。事件的每一个组成点都可以作为一个报道的角度,把世间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报道,就会给广大人人民群众提供不同的信息,这样我们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就要对新闻角度做充分的考虑,使得事件能够更好的展示给广大人民群众。

1.2 进行新闻报到时要从群众的角度出发

进行新闻报道时,我们要从广大人民群众的角度出发,这样才能更好的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兴趣。目前,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对会议的比较反感,主要是由于会议的内容不容易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因此我们对会议内容进行新闻报道时就要从群众的角度出发,使得会议的内容能够很好的被群众了解,对不容易理解的地方可以进行必要的分析和讲解,这样广大群众就不会感觉到枯燥乏味,也能了解到会议的内容对他们的影响。这样会使得广大群众能更好的了解新闻,从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兴趣。

另外,我们进行新闻报道时要注意选择新闻的内容,我们可以选择时下较热的新闻作为重点来报道,这样就更能吸引广大人民群众的眼球,从而获得更高的灌注度。我们还要对播报新闻的形式做出调整,做出一定的创新,这样广大人民群众就更容易接受。

2 采取一定的措施提高新闻的可看性

我们在对新闻进行报道时,一定要注重对新闻报道的形式,这样才能更好的增加新闻的可看性。对党和国家的新闻向广大人民群众展示时,一定要从群众的角度考虑,考虑他们的接受程度。我们要适当的对报道的形式进行调整,使得群众能更容易的接受新闻的内容。另外,对于党和国家的一些新提出的方针政策和相关领导人的一些工作指示我们一定要用群众能够很好接受的方式报道出来,使得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及时了解到党的最新方针政策。在进行报道时,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有趣的方式和方针政策更好的结合,这样也能够使得新闻的吸引力增强,广大人民群众也更乐于接受。

3 对播报新闻的方式做出调整,更利于广大人民群众接受

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中,新闻播报员往往都是直接按照稿子进行播报,广大的人民群众对于这种播报方式由于长期的接触,已经产生了厌烦的心理。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必须要对新闻播报的方式做出调整,以便可以更好的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新闻播音员可以模仿主持人的方式对新闻进行播报,这样可以使得广大人民群众在轻松的氛围下了解新闻。新闻播音员在进行播报时可以形成自己独特的播报风格,这样对更好的吸引群众很有帮助,这样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还可以形成明星效应。这样对电视台和群众之间的沟通很有帮助,能够保证沟通的顺利进行。新闻播报员在进行播报时,要注意语气和用词方面的一些调整,要利用一定的手法把新闻的主要内容很好的报道给广大人民群众,这样也使得群众能更好的把握新闻的内容,避免他们不能很好的理解,从而产生厌烦的心理。播报员在进行播报时,要注意运气的运用,语气可以运用得当就可以保证群众很自然的接受新闻内容。这种主持人类型的新闻播报员目前许多节目开始采取这种措施,并且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采用这种新闻播报方式,可以使得播音员能够呈现在观众的面前。另外,电视台还可以采取一些手段使得观众和播音员之间能通过一些方式进行交流,使得广大群众参与到新闻播报当中,这样不仅提高了广大群众的兴趣,还可以使得广大群众在收听新闻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够及时解决。

4 结论

随着广大人民群众对新闻报道的要求越来越高,新闻采编工作必须要根据实际的形势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新闻报道能更好的为广大群众接受。这样新闻报道才能更好的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这也是我们进行新闻报道的目的。面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我们一定要采取科学的手段进行解决,从而使得新闻报道有一个美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

[1]张波.浅议新闻采编工作中的团队精神[J].科技风,2010(17).

[2]刘志.论电视新闻报道对隐私权的侵害[J].当代传播,2011(4).

[3]罗桂全.哲学视角在新闻报道中的意义及方法[J].新闻界,2011(4).

好人好事新闻报道篇3

电视新闻发挥舆论导向作用,是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基本国情有关的,电视新闻作为联系党和群众的桥梁,必须要发挥好社会的舆论导向作用。如果电视新闻没有发挥好舆论导向作用,就很有可能给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人民的安康带来隐患,威胁国家的安全和稳定发展,不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电视新闻的舆论导向作用,是党和国家赋予新闻媒体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是关系着党和国家命运的舆论宣传工作。这就要求电视新闻工作者必须在实际工作中牢记自身所担负的神圣使命,发挥好电视新闻的舆论导向作用,坚持新闻报道在政治上与党和国家的立场一致,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电视新闻发挥舆论导向作用,需要在电视新闻报道时灵活采用多种多样的报道方式,生动地体现党的政治观点、方针政策,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报道新闻。电视新闻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以独特的视频传播方式超越了其他的大众传播媒体,吸引了观众的收看,成为强势媒体中重要的成员。人们在习惯了平面媒体和广播新闻的新闻接受方式后,被电视新闻多媒体化的表达深深吸引,感受到电视新闻直观鲜活的生动画面带来的视觉享受,于是收看电视新闻就成了越来越多观众的首选。电视新闻拥有大量的忠实观众,具有很高的受众基础,这就更要求电视新闻要发挥好舆论导向作用,在向受众播放新闻时,要注意选取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电视新闻进行播放,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价值观,抵制低俗的电视新闻,保证电视新闻的质量和水平,发挥好电视新闻的舆论导向作用。作为电视新闻工作者更要发挥好舆论导向的“把关人”作用,杜绝不符合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电视新闻出现,把那些体现党的意识和人民群众需求的电视新闻生动呈现出来,紧紧围绕党的工作重心,走近百姓生活,挖掘百姓生活中的有价值的点滴事件,讲求电视新闻宣传艺术,不断提高电视新闻的引导水平,用高质量的电视新闻内容吸引人民群众。

二、电视新闻发挥好舆论导向作用的具体途径

(一)把握新闻的时效性

电视新闻工作者要始终注重新闻的时效性,第一时间把重大新闻事件传播给观众,尤其是针对突发性的灾难事件,电视新闻工作者尤其要重视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利用电视新闻传播的优势,把新闻事件有效传播给观众,打破观众对灾难事件的猜测和误解。电视新闻在新闻传播上有一定的权威性,传播的新闻内容可信性比较强,当突发性灾难事件发生时,人们对灾难事件处于一种恐慌状态中,极易产生对灾难事件的种种猜测,再加上各种新媒体的传播,受众非常容易轻信一些不明确的消息或谣言。一旦谣言利用互联网传播迅速的特点得到广泛传播,就会给社会稳定带来威胁,不利于正确信息的传播,还会在人们心中产生恐慌感,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不法分子所利用。这个时候,电视新闻就要充分发挥好舆论导向作用,第一时间最新事实消息,利用电视新闻的权威性和公信力,给观众带来正确的新闻信息,打消观众心中的恐慌和不安,遏制网络谣言的传播,发挥好电视新闻的舆论导向作用。

(二)注意新闻报道方法

电视新闻在新闻报道时,还要注意采用合适的新闻报道方法,抓住强势新闻事件进行报道,突出有关的主干新闻,将整个新闻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全方面地展示给观众,利用具体事实报道新闻,用事实引导观众,充分发挥好电视新闻的舆论导向作用。以汶川地震事件的报道为例,中央电视台充分发挥部级电视台的报道优势,对震区灾害情况、震后的救援情况进行实时报道,派出优秀新闻记者奔赴灾区一线,采写出大量有说服力的事实新闻,通过电视新闻镜头传达给观众,激发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救灾的热情。电视新闻以鲜活的画面为背景,改变了之前报道新闻事件的表现形式,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新闻,让观众更加广泛地了解新闻。电视新闻要想发挥好舆论引导作用,就必须充分利用好电视新闻报道的特征和优势,开设有特色的电视新闻栏目,抓住观众的视线,为电视新闻的舆论作用发挥创造良好的群众基础。例如,一些地方台开通的有关民生类新闻栏目,从本地普通百姓的生活入手,挖掘基层百姓生活中的典型事件,树立百姓身边的好模范与好典型,用人民群众喜欢的电视新闻表达方式进行播送,拉近了与人民群众的距离,更有效地发挥了电视新闻的舆论导向作用。

好人好事新闻报道篇4

【关键词】新闻记者实事求是新闻导向

一、前言

新闻记者所从事的是特殊的职业,我们心底的责任就显得格外的庄严而又神圣。记者的职业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媒体乃人类文化与文明传播、传承的枢纽,是因为媒体乃社会机体健康与否的良医,是因为媒体关联着每一位社会成员的心灵世界,是因为媒体直接影响着社会进步与进化的进程。新闻,是媒体对于正在发生的社会事实的反映。要搞好新闻报道,就要让受众获知比消息更生动的内幕,比内幕更生动的见解。只有这样,才能打破新闻报道存在着的死板浅薄的沉闷局面,把新闻盘活、写好。因此,我们要求的新闻,在对事实的反映过程中,不仅要有感性的,更要有理性的;不仅要反映程序性的,更要反映规律性的。要有血有肉,有筋有骨。作为一个合格的新闻记者,必须在掌握好新闻特点的同时,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不断提高对新闻的宏观驾驭能力,实事求是的努力把好新闻报道关。

二、新闻报道要有全局观念

新闻报道有没有全局意识,将成为记者决定一则新闻报不报道、如何报道的重要前提。社会上的大众活动五花八门,只有把所报道的事实放到全地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大背景中去观察、去分析、去研究,才能避免新闻报道中就事论事、不得要领、浅尝辄止等问题。在采编新闻的过程中,树立全局意识,就必须先确定新闻的采编选题背景是什么,即报道的针对性是什么。这个针对性首先是指当前运行的热点话题是什么,然后是媒体对事实可能披露的程度,这些都需要新闻记者在掌握微观事例的同时,熟悉宏观情况:胸有全局才能一览众山小。如果没有对全局的把握,仅靠微观事例,就很难采编到一则真正有价值的好新闻。立足全局看局部,一定要有全局新问题、新思考、新观点与局部新情况、新事例的对应和整合,否则,报道就会出现不足,让人读来深奥枯燥,感到头重脚轻,就是让人觉得像看多棱镜,事实庞杂,眼花缭乱,难以达到预期目的。

新闻记者的采访不仅要有全局观念,还要深入地感知眼前存在的事物,还要掌握许多背景,了解和预测那些隐蔽的、过去的和未知的情况。如此,仅凭观察显然不够,这时候所要推重的便是记者的思考能力。新闻记者应集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及运动思维的全部优势,形成一种卓然不群的独特思维品质,敏捷性、紧张性、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便是这种心理素质的浓缩。可以说,新闻记者从准备采访到稿件的完成,其整个活动都是一个思考的过程。能否在这个过程中根据客观事物的变化迅速做出反映和判定,并能随时修正和改变原有计划,顺藤摸瓜,寻找新问题,发掘新线索,就是对记者思维敏感性的检验。所谓“机遇采访”和“突发新闻”的捕捉尤其需要这样的心理素质,这就是常说的新闻敏感。采访时要边听、边记、边观察、边思维,迅速判断,抉择写什么、怎样写;写作的过程更要追求快捷,争分夺秒,倚马可得。这种心理素质对于现场采访和现场主持节目的电视记者尤为必要。思维的广阔性要求记者要善于全面地思考问题,抓住事物多方面的联络,举一反三。而思维的独立性则要求记者善于透过问题的现象,深入问题内核,揭示事物的本质,从简单的、普遍的现象中发掘深刻的主题。记者的许多有影响的“深度报道”、“追踪报道”和“连续报道”等正是有赖于记者这样的心理素质与全局观念。

三、新闻报道要强调真实性

新闻记者对事实真实地反映,是新闻的根本。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但新闻记者对事实的报道,却又难免会带有主观性因素。所以,任何见诸媒体的新闻,都是认识事实和披露事实的一种意识化了的活动结果。新闻应当用事实说话,应当是合乎客观实际的。但纯客观的报道又是不存在的。报与不报、多报与少报、报到什么程度,在报道中反映怎样的价值判断等等,都明显地受着主观因素的制约。

然而,真实地报道事实,这是新闻的生命。新闻的真实性原则,要求新闻报道不违反现象真实和本质真实。要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强化存真意识,就必须处理好客观报道与主观选择的关系。所以,如何准确地选择新闻事实,就要根据新闻价值标准,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当然,在客观报道中,都程度不同地包含着倾向。但倾向不是偏见。在报道中要求新闻工作者严格按照事实展开准确的叙述,说合乎事实和有充分事实根据的话,不在报道中夹带个人偏见,不夸大成绩和掩饰缺点。倾向在一般情况下只是潜藏在文字的背后。有些报道,受众认为不真实,并不是报道的事实不存在,而是因为以偏概全。所以,要坚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从主观上讲,就必须要考察分析它所处的具体环境,具体条件,切忌不恰当地下结论。

总之,媒体的报道,一定要与时俱进,要不断发现新问题,研究新情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把那些最具典型意义,最有指导价值,最能引起注意和重视的事实,呈现给受众,以服务和引导社会活动和人民群众的生活。

四、新闻报道要有社会责任感

新闻记者所从事的是特殊的职业,我们心底的责任就显得格外的庄严而又神圣。记者的职业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媒体乃人类文化与文明传播、传承的枢纽,是因为媒体乃社会机体健康与否的“良医”,是因为媒体关联着每一位社会成员的心灵世界,是因为媒体直接影响着社会进步与进化的进程。一个没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人,不适合做记者;一个没有为人类文明献身精神的人,也不合适当记者。而记者职业要求的底线是职业精神和道德,我们不能不清楚底线,也不能忘记高标。既然做了记者,既然从事了新闻职业,那么,除了社会公众的利益,我们没有什么放弃不了的利益。除了人类所追求的真理和正义,我们没有什么值得患得患失。如果我们忠诚地履行了记者的职业操守,那也不过是尽了记者的本分和义务。

社会是由不同的职业组成,我们从事新闻职业,就是向社会签署了一份契约,忠于职守是这个契约的核心,履行记者职责和义务是契约的要求,遵守记者职业道德和纪律是契约的规定。我们既然是新闻职业人,同时也就是契约人,于是,我们活得并不轻松,也不省力,却活得很有价值,很有意义。因为记者职业对社会的运转来说应是不可或缺的,每一位新闻职业人都应具备服务于社会的责任。

五、结论

新闻媒体的自身价值往往表现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一般来说,社会效益主要表现为媒体的公信力;经济效益主要表现为媒体的收视率。新闻记者的价值则是通过新闻作品反映出来,新闻记者的职业素质和新闻导向正是在不断的新闻实践和新闻创新的过程中逐步确立并显现出来。

参考文献

好人好事新闻报道篇5

关键词:新闻稿件;质量

Abstract: How does the article in view of enhance the news manuscript the quality, how discussed the news to write anything and write the good content the question.

Key words: news manuscript;quality

说到新闻的写作,多数人都知道,新闻要具备五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经过和事情的结果。有些通讯员说:我经常给报纸、电台投稿,五要素也具备,可是投的多,采用的不多,这是什么原因呢?笔者觉得这就要解决好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

1 新闻写什么呢

(1)要写新事,写不见和少见的新闻;我们知道: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比如:有些事件属于特别新鲜或突发的,或者是重大的事件,你在第一时间进行报道,只要具备5个W,字数不要求太多,一二百字也可,三四百字也可,这类新闻一定受听众或读者的欢迎,编辑在编发稿件时一般会采用。有时一些重大或突发事件的发生,虽然有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发生,但还没有结果,事态还在继续,作为首次报道,应首先把事件发生的消息告知读者或听众,编辑在编发稿件时也会采用。然后再对发生的事件继续进行后续报道,对了解到的还在发生中的事件在当前的结果进行报道,同时对事件发生过程中所涉及的相关信息进行梳理,然后进行综合报道。有时候,有些重大事件发生后,在处理事件的过程中,会不断涌现出更超越事件本身分量,具有更大的社会意义的新闻,这就为新闻报道者提供了更大的报道空间,此时的后续报道也尤为重要,听众或读者也非常关注,作为新闻编辑也特别注重,此时报道者,应及时跟踪,把有价值的东西进行报道,与编辑部配合及时播发。

(2)写新好事,就是效果好、办法好的经验和做法。这些新闻线索往往是从简报、工作总结、汇报材料、信息里找新闻眼,把一些呆板的简报变成鲜活的新闻。

(3)写故事,生动的、活泼的、有趣的东西必有含义,这就要求我们深思考,找由头,挖掘情景,了解背景,写出综合性的新闻,这样的新闻要符合主旋律,体现新闻正义。

(4)写新故事,新闻宣传要突出“团结鼓劲、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主基调,要特别注重发挥教育和引导的功能。因此,对负面的事情正面写,这就要求记者或通讯员要通过现象看本质,换位思考问题。这就告诉我们:①新闻稿件要具有时效性,要及时发现新闻线索,以最快的速度赶赴新闻现场进行采访报道,把最新的消息告知广大听众或读者。②新闻稿件要有深度。

2 要提高新闻的深度

如何提高新闻的深度是由一个记者或通讯员的自身素质和能力所决定的。素质和能力涵盖了好多方面的内容,包括思想、品格、性格、写作基础、概念、写作方法,还要博览群书,等等。新闻是一门综合学科,写新闻应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用心感受,只要心中有大局,努力实践,都会写出好新闻。要写好新闻,一定要掌握与政策稳合的基本点、群众关心的焦点和热点、新闻事实的规律点。评价一条新闻,首先要看它有没有思想性,因为思想就是灵魂,有思想性的新闻必须是真实的,写的角度不同,含金量就不同,含金量是新闻的内涵。一般来说,重要新闻、头条新闻应该是承诺少、解读多。对重要新闻延伸探索的话,就是深度报道,注重挖掘内涵、注重来龙去脉,善于背景的利用,引深故事,推波助澜。

3 如何写出好新闻

(1)写新闻要有眼光。一个记者或通讯员要想写出好新闻,必须有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能力,通过现象去思考问题,要善于对事物分析,选角度、求突破。要抓住脉搏找准切口,细心研究。我们平时要多听广播、多读报纸、多看电视新闻,从中掌握新闻媒体当前重点宣传报道哪些方面的新闻,作者抓住新闻点就等于找到了泉眼,再进行归纳再提升,有针对性地为新闻媒体投稿,这样,命中率就比较高了。

(2)新闻要有品位。要使物质的质量达到一定水平,就要做很多考虑去分析研究,提高改进,我们写新闻时,就要考虑用什么样的形式表达出什么样的目的。有品位的记者写出有品位的作品不容易,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了解事物的真谛,做到学习永恒的4个转变,即:从有文凭向有能力转变,从阶段性学习向终身学习转变,从学习什么向学会什么转变,从学有专长到一专多长转变。

好人好事新闻报道篇6

关键词:县级电视台;新闻报道;思考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6-0261-01

“三贴近”是新时期新闻宣传工作的方针、原则和要求。“三贴近”就是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三贴近”是方法和要求,按照“三贴近”的要求和电视新闻规律,在电视新闻报道的求真、求新、求快、求广上下真功夫、作好文章。

一、求真。新闻必须真实,这是一切新闻传媒必须遵循的原则,是新闻的生命。所以在新形势下,新闻的真实性更要引起新闻从业人员的高度重视。

1、事实必须真实。大家都知道,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新闻真实首先是事实必须真实。但是由于记者采访浮在面上,不深入基层,不贴近实际,不深入调查研究,仅凭被采访对象所提供的材料就写稿子、拍片子,从而造成报道失真。如,拍宁安市某乡镇掀起了农田水利建设高潮的片子,这时多数乡镇还没行动,为了好发稿,就以点概面,说成全市掀起水利建设高潮。这样的片子播出后,有些观众就会疑问:俺乡里还没搞水利工程,电视台又在吹牛说假话。这些现象在群众中造成不好的影响。所以新闻工作者必须端正思想,要用认真负责的态度,贴近群众,深入生活,做细致的采访,确保事实的真实。

2、表现手法必须真实。电视新闻的形象化特点,要求报道事实必须真实,而且视听结合的形象传播也要真实可信。也就是说,真实性与真实感要统一。真实性就是事实的客观存在,这是第一性的。真实感就是新闻报道的事实在人脑中的反映,这是第二性的。这样讲是符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

首先是拍摄。形象画面是电视新闻的基础语言。电视新闻真实首先画面要真实,尽量不要用摆拍、补拍等组织拍摄的手法,要尽最大努力在新闻现场用挑、等、抢的拍摄手法去抓拍。

其次是画面组接。就象写文章,要注意语句的通顺、流畅和修辞一样,电视新闻的画面组接也要连贯流畅,符合事实逻辑。它是电视语言的语法修辞。合理的组接是声画的有机结合,形成的统一体,能给观众以流畅感、美感、真实感。不合理的组接会破坏新闻的表现力和真实性

所以说,失真的报道就会失去群众的信任,就是远离了“三贴近”的要求,新闻也就没有了生命力。

二、求新。就是新闻要有新意,新闻是否“新”也是判断新闻价值的重要依据之一。电视新闻报道的求新,要做到角度新、立意新、表现手法新。

1、角度新。新闻角度是记者以新闻敏感挖掘、表现事物的新闻价值时所选取的角度,是记者采访报道的着眼点和侧重点,新闻角度选取的如何,最能体现出记者的业务水平。

抓角度要抓事物有特点的那一面,抓住个性,报道就有新意。特别是我们现在的会议报道、经济报道,基本是一个模式,太陈旧,观众最不愿意看的。所以,我们要在不违背新闻规律的前提下,广开思路,把会议报道、经济报道与实际工作、与群众的生产生活结合起来,贴近一些,探索出新的报道形式,寻找出新的报道角度,提高这类新闻的可视性。

2、立意新。立意,主题是新闻的灵魂。记者只有在吃透上级精神,摸清下级情况的基础上,从宏观上把握事物,才能提炼出有新意的主题。要想立意新,最简便的方法就是以小见大,从小处着手,提炼大主题。如,2007年报道报道宁安市民营经济、招商引资成效显著的新闻,一般性的报道就是项目多少个、从业人员多少、引资额多少等,这样没有任何新意。如果从民营经济和招商引资为下岗职工提供了多少个就业岗位这个角度报道,新闻就不会落入俗套,因为下岗再就业被提到了确保社会稳定这一高度来认识,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这样以小见大去写,新闻稿件就有了新意,也容易上发稿。

3、表现新。电视新闻具有多符号的优势。(画面、声音、文字、图表、特技等)我们要充分发挥出这些优势,使报道更真实、更自然、更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更具可视性。

三、求快。新闻是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要做到最快的发现新闻事实,最快地采访到手,最快地播发出去,如果落在别人或其它媒体后面,稿子可能就发不出去,即使发出去,也有拾人牙慧之感。

四、求广。就是新闻报道的广泛性。新闻媒介面向大众,它的传播是向整个社会开放的。所以新闻具有广泛性,也称为社会性。广泛性对新闻价值也起着制约作用。越面向大众,面向大多数人的新闻,越受群众欢迎。我们记者选题取材的内容要考虑与群众的关系,要考虑是否为绝大多数人所关心,并使之接近群众,贴近生活。虽然我们县级台受很多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制约,题材不会这么广泛,但记者也要克服困难,想尽办法,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采访到各类题材的新闻,力争在节目时间内报道更多、更广泛的新闻事件,以广泛的题材、丰富的信息吸引观众。

好人好事新闻报道篇7

关键词 《钱江晚报》非事件性新闻报道

中图分类号 G210 文献标识码 A

在新闻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非事件性新闻已成为媒体提高报道层次,提供独家新闻的最可靠的来源。然而,从另一方面看,非事件性新闻也是采编的一大难点。在新闻实践中,这种报道“难做”、“难做好”、“难做得好看”,受众不爱听、不爱看。本文拟结合《钱江晚报》的采编实践,就非事件性新闻报道创新谈几点思考。

一、非事件性新闻的定义

1997年版的《新闻学大辞典》这样定义非事件性新闻:“即对一段时间内或若干空间里发生的诸多事实、情况、事件的综合反映,揭示带有分析性、启发性的总体性情况、倾向或经验等。”这类新闻的特点是:(1)重在反映某些新闻事件在一定阶段内所呈现的相对稳定状态时的状况。反映其总体情况、规律性或经验性。(2)其新闻容量较丰富,一般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新闻事件,或某些情况的综合归纳。(3)对新闻事件的时效性要求不严,而注重新闻本身的透视性与概括性的高度统一,重在对新闻事件的分析指导和对主题思想的挖掘。非事件性新闻包括典型报道、深度报道、经验性消息、述评性消息等等。

而事件性新闻是指以某个独立的新闻事件为核心而展开的新闻报道,其事物变动的时态是突发性或跃进性的。因具体情况的不同,还可进一步分为突发性事件和可预见性事件。

与事件性新闻相比,笔者认为非事件性新闻的5个w具有独特的特征:

when:是一段时间内,非一时的,没有明显的起止日期;

where:是较广大范围内,非一地的。

who:常常是事关众多人的,而非个人或少数人,没有明确的主人公。

what:常常是没有明显的事件。

why:非事件性新闻都有一个问题的内核,比一般的事件性新闻有更大的分析价值,更挑战记者的质疑能力。

从唯物论的观点来看,非事件性新闻就相当于事物中的某一矛盾仍在量变,还未达到质变的临界点,但它往往是事物的主要矛盾(这也是我们要发掘它的原因)。因此,非事件性新闻往往具有很高的含金量。而事件性新闻则是矛盾爆发的瞬间,这个矛盾可以是事物的主要矛盾,也有可能是次要矛盾。只不过爆发了。所以引起人们的关注。事件性新闻和非事件性也可以互相转化。如一起矿难是事件性新闻。而探究矿难频发的原因,就成了非事件性新闻的选题了。

正如美国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终身教授梅尔文・门策所说:“有时候,一种长期持续加温的情形会突然成为讨论和注意的主题。历史学家或许把这种情况描述为某种观念,这种新观念意味着某个时代已经到来。它一旦到来,媒体马上开始穷追猛打。”

由上可见,非事件性新闻和事件性新闻相比,就像是水底的暗流和水面的浪花。非事件性新闻所关注的是社会一个时期的较主要矛盾,是读者的真正关切所在,因而做好非事件性新闻,就能够更好地引领舆论。

二、非事件性新闻的挑战

与事件性新闻相比,非事件性新闻更挑战记者的发现力,他要发现能引起社会上大多数人兴趣,但以前从未被注意过的事物。完成一个非事件性新闻报道,就是揭示“人人眼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潜在新闻的过程,也是从低级报道向高级报道的跃升过程。

如每年春天。杭州街头都会摆出很多现炒龙井茶的大锅。店家利用现炒龙井的表演大摆噱头,宣扬茶叶的新鲜。然而,对于这种司空见惯的现象,记者却打了一个问号――这样炒出来的茶好吗?采访了几家著名的茶厂后,果不其然,专家介绍,茶叶炒制需要多道工序,现炒茶根本不可能做到。掌握这一信息后,记者马上写出了《现炒茶都那么香吗?》一文。这篇非事件性报道见报后,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如果没有发现力,没有独立思考,这样的独家报道何以发掘?

三、做好非事件性新闻的思路

怎样增强非事件性新闻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我认为要打好两张牌:一是做硬,彰显非事件性新闻的新闻性;二是做活,突出细节、故事和人物,把非事件向事件性转化。

1 做硬,在突出新闻性上下工夫

一条新闻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如何,关键在于其中的含金量多少。非事件性新闻虽然是非事性的,但正如上文所述,它往往反映的是社会的主要矛盾、热难疑点,新闻性毋庸置疑。因此,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把它的新闻性尽可能地发掘出来。怎样突出非事性新闻的新闻性,笔者认为主要有如下思路:

(1)找悬念:以悬念牵引,凸显新闻

在杭州钱塘江边,有一栋高4l层的电信枢纽大楼,建造之初曾是浙江第一高楼。然而,这个第一楼却5年多未能建成,一直赤膊立在江边。于是,一个传闻在杭州乃至浙江越传越火:“浙江第一楼一杭州第二长途通信枢纽大楼造歪了,要炸掉了!”尽管谣言沸腾,却一直没有人出来作一澄清。浙江第一楼似乎真的在众人口中摇摇欲“歪”。

2003年8月开始,《钱江晚报》派出多名记者,对歪楼进行了长达2个多月的调查,最终形成了《破解浙江第一楼之谜》的独立调查报道。在这个报道中,一开始就牢牢抓住楼有没有歪这个最大悬念,通过走访现场、业主、设计方、施工方、监理方、纪检部门等多个单位,在澄清了工程为什么工期漫长、有没有腐败现象等诸多问题后,最后记者邀请权威第三方实地检测,以铁的数据,击碎了歪楼的传言。

由于整个报道始终紧扣悬念,如抽丝剥茧般,层层剥开了第一楼之上的重重迷雾,所以充满了张力,刊出后收到了热烈反响。

(2)找由头,引爆新闻的导火索

非事件性新闻的报道的对象往往已存在多时,所以有时候需要一个新闻由头。通俗的说,也就是把闻一个新闻进入公众视野,成为热点的时机,把软变硬、虚变实。

记者在报道西湖隧道的“卡门”问题时,就是等待了一个“由头”。

横贯西湖湖底的西湖隧道在2003年建成后,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然而,隧道却限高3米,断然拒绝了高大的旅游大巴通行。无疑,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选题,但报道时机尚不成熟。

此后,西湖隧道在短短的半年内,一共发生了近40起车祸。最高记录是一天内连续发生6起。都是大巴卡在了隧道口。隔三岔五的大巴“卡门”事故,一再刺激人们的眼球。是工程缩水?还是设计失误?

这时,这一事件已成为公众话题。记者果断介入,追访各方当事人,通过艰苦的调查,终于解开“卡门”之谜。原来,由于西湖湖滨地域狭小,如果真要建4,5米高的隧道,为了解决接坡的问题,就会涉及到大量的房屋拆迁和道路改造,一个大型商业区也得拆除,所以有关部门在设计时就只能退而求其次。

由于这篇报道及时回应了热点问题,在读者中引起了很好的反响。

寻找新闻由头可以有如下方法:A,事实的新变动,B,与事实相关的事物的新变动。c,的契机,D,记者的发现

力。

(3)找事件――采取“记者亲历”等采访形式,使“非事件”显现“事件”特色

“六人晚餐”是西方上世纪90年代初兴起的一种都市交友方式,后传入我国。杭州这几年也开始流行“六人晚餐”活动。怎样把这样一种时尚,做成新闻呢?钱江晚报《新民生》记者策划了一个亲历式的报道。记者不暴露真实身份,而是充当了六人晚餐的参与者之一。这样采访使非事件性新闻素材,拥有了具体的时间地点和生动的过程,让本来难以具备完整始末的事情随着“亲历”而显现新闻性。

2 做活,突破时空限制,突出新概念和人物

做活非事件性新闻,主要是指通过创造性的采访和写作,突破时空的限制,使新闻显示出强烈的新鲜感和人情味。

(1)概念化:在概念包装上下工夫。

概念化,实则是赋予人们司空见惯的事物一个新名词,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提炼和升化。

好的概念。可以让人有“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如全球化、全球500强、飘一代等概念的提出。国内如《新周刊》等就经常运用这一手法。

当然,要领包装离不开真正的新闻。正如杨兴锋所说,它是记者在深入采访的基础上,对新闻价值的更深理解和对新闻意义的更高提升,是一种升华,是一种发现,是记者、编辑对新闻深化理解并升华到概念层次的结果。

(2)故事化。在写人物上下功夫。

将非事件新闻已经或可能影响到的普通人引入新闻中,通过讲述此人生活发生的变化,使读者因关注人物的命运不知不觉地被带入新闻主题,从而增加了新闻的人情味和贴近性。有人称这种写法为华尔街日报体。

有人总结这种写法是:一、以一个最典型的人物开头(或者是一个典型的场景,或者是典型人物的一句直接引语),这个典型人物,需要比较精心的挑选,这个人物的经历或者看法,应该是最好的一个例子。二、进一步说明这个人物的身份,然后很自然的说明背景,这个背景,就应该是常规写法中的导语部分,也就是借交待背景交待清楚新闻要素。互、进一步对这个人物结合背景进行深化,阐释新闻主题,或者提供另一个例子增强说服力。

钱江晚报关于杭州凯悦饭店马拉松工程的报道中,就是用一个关键人物引出了故事:“4月的杭州,西湖如醉了一般。两年前的4月,到杭州度假的胡云耿第一次在莺飞草长的西湖边邂逅了未完工的凯悦酒店。他想,下次来杭一定要下榻这里。方不枉费了这一湖秀水。胡先生自己也没有想到,半年后他本人就‘住’进了这幢‘烂’了有年头的半拉子酒店里――他荣任凯悦的第10任总经理。”这样,顺理成章地就引出了对凯悦这一的西湖边的烂尾工程的调查。

但是,这一写法的大忌是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或不加采访编造人物故事的做法。这不但影响到新闻的真实准确,还会使读者有上当的感觉。

好人好事新闻报道篇8

【关键词】新闻 故事化 真实性

新闻界前辈徐铸成曾言,记者好比厨师,做新闻也是一门讲究“烹饪”的艺术,通过前期采访,有了好的原料,在后期编辑时还要精心选料、设计好菜谱。那么,什么样的菜式和特色最惹观众喜欢呢?答案无疑是细节化、情节化、故事化。

“新闻报道故事化”如今是我国新闻报道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已作为一种报道方式被广泛运用,渗透到新闻报道的各个领域。何谓新闻故事化呢?比较公认的定义是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富兰克林所谓:“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突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新闻故事化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和贴近性,契合了受众深层次阅读需求,起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但另一方面,新闻故事化手法的不当运用,也易造成对新闻本质特性的伤害,使新闻的真实性遭到质疑。

一、故事化新闻的勃兴

“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真实性和时效性是新闻两个基本特征,而真实性更是新闻的生命、最本质属性。对“故事”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真实的或虚构的用做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由此看出,故事是采用文学的表现手法对真实的或虚构的事情进行生动的加工创造,适合于口头讲述的、通俗易懂的叙事文学体裁,具有情节的跌宕起伏、人物的形象鲜明、语言的通俗易懂等特点。不难发现,新闻与故事,有着本质特性的差异。

传统的新闻报道“倒金字塔”结构,强调的是信息和传达,对新闻作为故事叙述的生动和文学美感侧重不多。随着媒介的发展、受众需求的拓展,故事和新闻的结合越来越紧密。把新闻事实用讲故事的方式展现出来的新闻故事化报道方式被大量采用,并且受到了受众的广泛欢迎和喜爱,也大大提高了新闻的传播效果。如今,“新闻故事化”表现手法被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竞相运用,因其摒弃了单一、简单的叙述性报道,充分运用了事件富有戏剧性的故事情节,赋予其新的审美理念和深层意味,满足了受众对信息的好奇心和阅读欲。

新闻是传播信息,是一件很严肃的事,“讲故事”是一种文艺娱乐,有人担心用讲故事的形式来说新闻,不仅缺乏信息量,而且还流于庸俗,导致新闻娱乐化。故事化新闻,虽带有故事这个定语,但它仍属于新闻的范畴,具有新闻的本质特性,新闻故事化只是采用故事化这种表现手法来对新闻进行报道和传播,新闻的本质真实性和时效性依旧不变。

二、故事化新闻表现技巧

新闻学就是事学,新闻就是报道事实,讲故事应该是新闻最基本的特征和最基本的表现手法。离开讲故事,即使是新闻评论,也会艰涩枯燥乏味。优秀的新闻报道就应当是生动的故事。用讲故事的方式写新闻报道,那么新闻报道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死板、生硬、单调、枯燥的毛病,变得吸引人、打动人、感染人,从而易于传播,更收功效。因此,以简练、生动、流畅又逻辑清晰的语言来讲清楚一个故事,应成为一名记者和编辑的基本功。

1、用心构思

有了好的故事内容,还必须构思好,否则,故事就会被浪费了。首先要给故事一个定位,对故事的外在形式和内在价值有个准确认知和把握。故事基本上有两种:单一型故事和复合型故事。单一型的故事,本身具有独一无二的吸引力,并且有头有尾,十分完整,不乏细节。只要将这个故事展开,就非常有趣、有益,这有点类似通常所说的“事件性报道”。复合型的故事,可以看作一个“大”故事、“总”故事,需要把类似的几个事例集纳、综合在一起,这大多用于综述、专稿、特稿、调查报告等。对故事有了准确定位,亦即对故事的内容、形式、价值有了准确判断,将决定你下一步的写作是否成功。

2、凸显主角

新闻是因“人”而生动的。在新闻的诸要素中,新闻人物是主角,是构成新闻的主体。因此在采写新闻时要做到见物更要见人。抓主角,新闻报道才能鲜活起来。要选择那些能够引起读者兴趣的人作为主角,这样读者才会对你的文章产生兴趣,才能让你阐述的观点在他们中间引起反响。凸显主角,需要在人物性格刻画上下功夫。首先记者必须对主角有着充分的了解,不能只是单纯地列出人物的姓名、职业、年龄等等,那样无法让读者去了解你想要刻画的人物,达不到栩栩如生的刻画效果,也不能光说他很聪明、滑稽等,必须细致传神地描述他的言行,通过具体事例和在事件冲突中的表现,展示一个人的性格。

3、题材有趣

趣味性是新闻价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众对新闻越感兴趣,新闻的价值就越大。作为媒体,只有让所刊播的新闻让更多的受众记住、认可、产生共鸣,才能获得最大的宣传效果,趣味性可以让新闻事实充满情趣、富有人情味、更能引起受众的兴趣。因此,记者应尽可能地捕捉件中有新意的情节和细节,通过有画面感的描写和场景设置,细致入微地展现新闻现场,让读者如临其境,使听众的关注点落在与自己一样的普通人的身上,不知不觉地被带入主题,增加了新闻的人情味和贴近性。

4、突出细节

细节是新闻中最生动、最传神、最具吸引力的地方。当新闻报道过后,在受众的脑海里逐步消减,形象日趋模糊,而传神的细节,如一句话、一个细小动作等,往往能触动人的心灵,让人留下深刻印象。如《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一文中,有这样的一段描述:想到也许这是同年迈多病的老母亲的最后一面,孔繁森再也抑制不住内心感情,“扑通”跪倒在母亲面前:“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娘,您要多保重!”说完流着泪给母亲深深磕了一个头。这些点滴的感人情节,很能打动人的心灵,读后让人留下隽永印象。

5、注重描写

没有场景描写,故事就没法讲。一个好的环境描写包括了视觉感受、听觉感受、嗅觉感受和触觉感受四个部分。在写作中,记者要注重描述,运用各种感觉,将看到的、听到的、触摸到的描写出来,让听众仿佛身临其境。也就是说,不要直接告诉听众发生了什么,而是要用自己的描写让他们去感觉发生了什么。如路透社消息《美国提案被击败中国将进入联合国》一稿中,就写到:“联合国的代表们今晚击败了美国为保住台湾在联合国的席位所作的努力,从而为北京进入联合国铺了道路。代表们在走廊里大声发笑,他们唱歌,欢笑,喊叫,拍桌子,有人甚至跳起舞来……”这些形象的描写,把读者仿佛带回到那个场景中。

此外,用讲故事的方式写新闻报道,语法、文法、逻辑、修辞等文字的基本方面也不能忽视,要注重运用文字的魅力来叙述好故事。一要尽可能做到具体,不要大而化之地用模糊语言,多用实在的具体的让人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语言。二要多用动词,少用形容词。动词使人不感到枯燥,形容词使人对新闻产生疑虑。三要简洁,单刀直入,开门见山,不拖泥带水。四要有交谈感,作者给读者的感觉是个别聊天,而不是在体育馆里听演讲。五要有连贯性,故事要顺畅,一气呵成,不阻梗,不中断人的兴趣。为此,就要解决好过渡段落,写好转折和过渡;交代来历出处,以证实信息的可靠性;解释说明,不让读者纳闷和产生困惑。

三、如何找到好故事

既然讲好故事,对新闻的成功意义重大,那么如何才能找到好的故事?好的故事素材靠发现、靠寻找、靠筛选。

首先,要有故事意识。故事意识即故事敏感,如果新闻感麻木,就会对故事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白白错过。其次是要广泛阅读,从有关出版物和文字材料中寻找选题,从采访对象的有关总结、报告、讲话、笔记等书面材料中寻找故事,包括故事线索、故事的蛛丝马迹。

找到好故事,还要广交朋友,多和“消息灵通人士”沟通,通过他们提供故事信息;和采访对象多聊天,闲谈、侃大山,看似非正规的采访,往往是发现故事线索的最佳途径,随和地放下架子的聊天,往往能听到一些你所求之不得的故事。

四、新闻报道泛故事化隐忧

新闻报道泛故事化的现象也带来了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从故事情节来说,在新闻报道采编制作过程中,记者难免会有故意展现故事情节曲折性、夸大或扭曲人物形象,以表现故事的离奇,从而忽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原则。记者过多的人为安排和主观情感的记录,使得新闻故事多有失实。如近年来媒体发生的纸馅包子、中国海军索马里护航逼出跟踪潜艇、女老大包养16男等,虽然故事性十足、绘声绘色,但没有了真实性,给媒体公信力造成极大损害。其次,情节讲究逻辑性,很多媒体也因没有那么多传奇色彩的人、事作素材,出现泛故事化现象,导致人物形象很是苍白,很多报道、节目显得越发矫揉造作,不伦不类。

上一篇:诚实与信任作文范文 下一篇:生日礼物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