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政治与好人社会

时间:2022-09-02 11:18:57

好人政治与好人社会

无论是“好人政治”,还是“好人社会”都不过是一种乌托邦,沿用的是同样的逻辑:以道德方法来解决道德问题。

道德问题已经成为让整个民族蒙羞,乃至恐惧的问题。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并没有带来古人设想的“衣食足,知礼节”,反而产生了相互欺诈、人人自危的“霍布斯丛林”。而官员的失德、公权力信用的滑坡,往往被视为整个社会道德乱象的重要原因,甚至主要原因,因为官员多为社会优秀分子,公权力掌握着改变制度规则的权力。它们的言行不仅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学习模仿的样本。

既然如此,是否要把拯救我们民族道德滑坡的重任托付给道德高尚的官员、好人组成的政府,期待着清明政治从天而降?或者是把所有问题都推卸给腐败的官员,失信的政府,弃绝政治生活,等待着个体道德感的幡然觉醒?显然,无论是“好人政治”,还是“好人社会”都不过是一种乌托邦,沿用的是同样的逻辑:以道德方法来解决道德问题。

固然,道德教化是提高社会道德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在利益多元、观念多样、评价标准重建的今天,道德的约束力面对金钱、权力、美色的诱惑是脆弱的,法律制度才是约束社会行为,具有可预期性的根本手段。不断出现的对道德底线的挑战,不是因为缺乏道德约束,而是因为没有得到预期的制度性惩罚。人们道德感的冷漠,不是因为同情心的丧失,而是因为同情心的施予没有得到制度性保护和奖赏。政治道德落后于社会道德,不是因为官员队伍素质的下降,道德的滑坡,而是因为个别官员胆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挑战本来就脆弱的道德底线,从而也打碎了制度的底线。而他们恰恰又充当着,并被社会公众视为这个制度的代表。

信任感的普遍下降,加剧了社会快速变化过程中产生的自我不确定感,从而催动了繁荣背景下“出逃”心态的蔓延和升级。一方面,想出各种办法来占有更多的资源,利用和操纵制度谋取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则利用各种方式为自己寻找“退路”,谋取安全岛。许多人和群体的行为都高度短期化和利益最大化,这虽然符合个人理性,但是破坏了公共理性的形成,因为这些行为多不顾及自己生活的社区,更不关心整个社会的存在,无法为公共利益的形成提供个体的支持。这些年来,贪官外逃、精英移民、“炫富”行为、社区的凋敝、医患冲突的增多、交通事故中的冷漠,等等现象的出现,无不彰显着这种“出逃”的心态,我们民族引以为豪的故乡情结、克己伦理、守望相助精神,在一次次触犯道德底线的事件中,被破碎和颠覆。

中国历史并不缺乏对道德的呼唤,甚至“为政以德”成为主流政治运行的形式性原则,但是在普通人眼里,政治与道德是相悖的,总是与斗争、流血和残酷联系在一起。“清官政治”因为稀缺而被人们向往,道德化成为了拯救政治的最后稻草,但无法解决政治运行的日常问题。对于社会来说,随着社会的分化,道德评价成为了弱者的权利,道德优势偏向了他们,各阶层之间失去了相互信任的基本标准,好人社会成为了空中楼阁。

既然我们不能期盼用道德救赎来实现好人政治与好人社会,那么就必须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法治建设和制度建设之中。无论对于政治还是社会来说,一套有效的制度,应该让人们珍重道德荣誉感,主动坚守道德底线,而不是相互推卸和埋怨,更不需要顾虑道德付出的个人后果。因此,既要建立起能够激励道德荣誉感提升、保护道德底线的制度,又要防止道德的泛化,用个体道德感滑坡来转移改革的目标,阻碍制度改革的深化。

上一篇:权力,不能是一种“乐趣” 下一篇:中国对美直接投资的美国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