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故事读后感范文

时间:2023-10-14 12:49:32

寓言故事读后感

寓言故事读后感篇1

关键词:寓言教学;疏通文意;体会道理;捕捉意图;拓展延伸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10-0024-02

寓言是一种讽喻或寄托的故事,是一种形象与寓意相结合的文学体裁。优秀的寓言故事里有着丰厚的思想容量,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需要学生们去领悟言外之意、品评味外之味。在寓言王国里,狐狸和狼、小鹿和老虎不再是一种动物,它们是人格化了的“人”,就是人的言行举止也大多显得怪诞奇异,这些都能使学生难以忘怀。小学语文教材中精选了不少文质兼美的寓言故事,那么,小学寓言故事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 指导疏通文意,把握故事内容

小学阶段有不少寓言故事课文,比如《亡羊补牢》、《南辕北辙》、《井底之蛙》等,寓言故事常常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教学时,首先,让学生了解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弄清故事的情节,也就是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那么,如何使学生弄清故事情节,把握故事内容呢?

指导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字词。比方说《亡羊补牢》一文中“亡”和“牢”的意思,这两个字所表达的意思和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因此,教学中面对三年级的孩子要指导他们学会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还理解“后悔”“接受”这两个词意,引导学生读书讨论,想想从“后悔”一词你了解到了什么?从“接受”一词明白了什么?

加强朗读指导,启发学生把故事中表达的意思读出来。如学习“亡羊补牢”时,可以使用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的方法,让学生体会邻居对养羊人的关心和养羊人对丢羊这件事的态度。

二、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蕴涵道理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寓言故事篇幅短小,往往只有上百个字,但是几乎每一则寓言,都有一个生动有趣、情节富于变化的故事,同时语言精练简洁易于朗读,这样的故事深受小学生的喜爱,从而激发了他们阅读的兴趣。寓言故事往往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形象地反映人们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就像慈爱聪明的长者,总是语重心长地告诉人们一些生活道理和人生哲理。由于小学生形象思维较强,理解能力较差,缺乏感性经验,要揭示和理解深刻的寓意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寓言故事教学中,我们可以创设故事情境并让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在阅读寓言故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在学习寓言故事时,一定要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身边以及在电视、电影或读过的故事里所知道的类似的人。比方说:学习了《亡羊补牢》可以让学生说说生活中你有没有犯过和养羊人一样的错误?如果你是养羊人你会怎么做?还有学习了《南辕北辙》可以谈一谈这个人错在哪里?你想对这个楚国人说些什么?学习了寓言故事你收获了些什么?让学生在阅读课文中通过理解、提取、分析、概括信息找出问题的答案。这样学生在阅读中揭示和理解了寓意,同时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三、捕捉编者意图,了解寓言特点

寓言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在汉语言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那么编者在小学语文中选编寓言的目的是什么呢?我们学习寓言哪些特点呢?

首先,从形式上看,寓言故事的特征:一是语言精练简洁,概括性极强,极富表现力;二是篇幅短小精悍,结构严谨,是叙事性文学作品中最简短的一种。寓言故事虽然篇幅短小,但却是一个充满机智、幽默、滑稽、胆识和丰富想象力的世界,它对自然界的动物、植物赋予了人类丰富的思想情感和基本的善恶观,蕴涵着深刻的哲理。由于要在短小的故事中蕴涵丰富深刻的哲理,把讽刺对象的本质充分地揭示出来,让人们在嘲笑故事丑角荒诞可笑的行为之余,感悟生活的哲理,因此,要求寓言故事的语言既要精炼概括,极富表现力,又要幽默、风趣。此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寓言故事很好地吸收了象征、夸张、拟人等艺术表现手法,增添了更加丰富的文学色彩,使寓言故事的情节更具曲折性和趣味性。寓言故事凭借形象夸张的形象、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和丰富深刻的哲理性、教育性赢得了儿童的喜爱,也成为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文学体裁,为学生的写作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其次,要注意教给孩子学会区别寓言和童话,他们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很大的区别。童话是一种富有幻想色彩的故事。有幻想才有童话,它以少年儿童认识、理解的人或事物为描写对象,通过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童话有诗一般优美的意境和语言,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四、 注重拓展延伸,增加文化积累

(一)推荐寓言故事书

教师要给学生推荐一些寓言作品,让学生大量阅读中外寓言故事,如:《伊索寓言》、《中国古代寓言》、《中外寓言名著故事精品》以及相关的成语故事、历史故事等有关书籍,并向学生提出每人每周不少于两篇故事的阅读要求。从而使学生对寓言这一体裁文章有更深一层次的了解,拓展他们的视野,扩大他们的阅读量。学生逐渐从被动读书转变为主动读书,对语文学习起了推动、促进的作用。

(二)组织寓言故事会

老师在学生大量阅读中外寓言故事的基础上,趁热打铁、组织寓言故事会,用不同的形式诠释自己对寓言故事的理解,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改编后的相声、小品、课本剧等等,以此来推动学生对寓言故事学习的兴趣。

(三)编写寓言故事

想象和写作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和发挥想象力对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积极作用。寓言故事是一个充满了机智、幽默、滑稽、讽刺、胆识和丰富的想象力的世界,十分符合小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为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提供良好的契机。通常情况下寓言故事的寓意深刻而具有多面性,语言精炼简洁。还有的寓言只讲故事没有明说道理,在结尾对故事的结局或人物的命运或作品的寓意给读者留下了广阔想象空间,让读者自己品味、辨析、感悟。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并根据寓言故事的特征设计续写寓言故事、改写寓言故事、仿写寓言故事等教学环节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1.续写寓言故事。有的寓言故事的结尾言已尽而意无穷,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特点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写下有可能发生的故事结局,不一定要求有标准、统一的结局。

如寓言故事《狼和小羊》的故事结局没有说明可怜的小羊的最后命运如何,我们可以利用这一艺术空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续写之后可能发生的事情,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首先,让学生读课文最后一句话:“狼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然后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凶恶的狼向小羊扑去时的动画,让学生充分感受狼的凶狠,小羊的弱小、无助,为可怜的小羊被狼吃掉而痛惜。也可以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小羊最后被狼吃掉了吗?如果没有,小羊是怎样获救的呢?”并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思维,想出解救小羊的办法。最后,在学生充分说出办法的基础上,要求以“小羊获救”为题,写一段话。

在学生充分阅读寓言故事的基础上感受问题情境的特定角色,从不同的角度、不同思路展开创造性的联想,为写出有特色的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寓言故事往往具有角色少、故事情节简单但富于变化的特征。因此,可以添加情节和增添角色,进行多角度叙述,续写寓言故事。另外,故事总是从反面给读者以教育,所以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在教学时可以通过对寓言角色接受教训后做正面的描述,进行续写故事。

2.改写寓言故事。改写寓言故事的教学环节,可以根据寓言故事的寓意具有深刻的教训性、角色少和形象夸张可笑的特征设计。例如,《狐假虎威》这则寓言故事讽刺老虎的凶残、愚蠢和狐狸的狡猾、仗势欺人的可恶行为。因此,利用寓意的多面性可以在故事中增加角色,给人以更多的教育。如在小动物看见老虎来了纷纷逃走时,一只犀牛来了,它建议老虎站在旁边观看,让狐狸自己向前走,结果老虎恍然大悟。

寓言故事读后感篇2

学 生:我读过《伊索寓言》。

贾老师:那是古希腊的作品。

学 生:我读过《克雷洛夫寓言》。

贾老师:很好!那是俄国的作品。别光说外国的啊,寓言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相当盛行,在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经常通过寓言阐明道理。时至今日,我国的文学作品中保存了许多当时流行的优秀寓言呢。谁能从小学课本里举几个中国古代寓言作品的例子说说?

学 生:《自相矛盾》《拔苗助长》《守株待兔》……

贾老师:记性真好。读了这么多寓言作品,大家知道什么是寓言吗?谁能试着给它下一个定义?

学 生:我觉得寓言就是一个故事,里面往往包含着一点道理。

贾老师:是的。请看课件——

[课件呈现]寓言:是带有讽刺或劝解性的故事。

贾老师:寓言的定义清楚了,大家能否说说,寓言作品一般具有哪些特征?

学 生:从我读过的不少寓言作品看,它们的篇幅一般都不太长。

贾老师:嗯。还有吗?

学 生:我发现寓言故事中的主人公有人,也有动植物,甚至还有神仙鬼怪之类的。

贾老师:你很会思考。谁再接着补充?

学 生:寓言作品中,经常使用夸张、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

贾老师:大家总结得不错。寓言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寄寓在简单的故事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语言简洁锋利,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

学 生:老师,像《古代寓言二则》这样的课文,我们该如何去阅读学习呢?

贾老师:对于像《古代寓言二则》这样的古代经典寓言作品,我们不妨采用下述“三步曲”进行阅读学习。第一步:感知“言”,听作者说事。

学 生:“感知‘言’”怎么理解啊?

贾老师:“故事+寓意”是寓言的一般行文模式,我们可在整体感知全文的基础上,从其记叙部分(即“言”部分)切入,借助注释,把相关文字大意搞清楚,然后,试着用自己的话把作者所讲述之事表达出来。在概括事情之时,要力求把作者所说事情的要素交代清楚,过程陈述明白。

学 生:哦。那第二步呢?

贾老师:第二步,把握“寓”,挖寄托之意。

学 生:(俏皮地)愿闻其详。

贾老师:我们可捕捉寓言中议论性的语句(即“寓”部分),对寓言中的故事进行“多角度提炼”——展开发散思维,由故事中的人、事、物等某一点出发,展开发散思维,力求获得独特的体验和理性的提升。

学 生:(点头)有道理!

贾老师:第三步:读出“我”,汲有益养料。

学 生:什么叫“读出‘我’”?

贾老师:阅读的最高境界,是读出自我,进行创造性阅读。对于古代先贤的这类短小精悍的寓言作品,作为现代人,我们在阅读学习过程中,要能以全新的眼光去进行审视,联系实际,努力读出自我。

学 生:这三步确实不错,按照这个方法去学习《古代寓言二则》,一定能读出“真味”。

贾老师:事实上,无论什么寓言,中国的,外国的,古代的,现代的,采用上述方法阅读,一定会获益匪浅。

寓言故事读后感篇3

一、趣味性体现在贴近学生的生活

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教师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低年级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富有童心,努力还原寓言故事的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教学《鹬蚌相争》我是这样设置导入的:

师:同学们好,今天老师问一个问题,你们可要大胆地回答,从小到大,你和别人打过架吗?

生1:我打过架,和我朋友打的架。

生2:我和同桌打了架。

师:你们是怎么打架的呢?

生1:我用拳头打的。

生2:我还用话来吓唬他。

师:今天我们的课堂上也来了两个小家伙,它们也因为一件事打架,好,我们就请出这两个小家伙。(课件出示鹬和蚌的图片)

当然,趣味的体现需要教师在精炼的语言文字里挖掘发现,采用课本剧、表演读等一些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感悟故事的内容,使教学充满趣味,同时让故事的道理留在孩子的心里。《鹬蚌相争》设置的一个表演环节就把趣味课堂推向了高潮:

师:现在,请一只“鹬”和一个“蚌”上来,让它们斗一斗。(师伸出两个拳头示范争斗)

两学生在老师的提示语下表演争斗。

学生的表演在寓言的世界里得到满足。表演更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对生活的理解。在表演的时候,学习就是游戏,课堂充满了孩子们的笑声,故事的趣味性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趣味性体现在多种形式的朗读

寓言一般短小精悍,一味地强调多读,不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不注意读书的多样化,在朗读中不光要求学生的朗读貌似,而且更要求神似。需要学生不仅会读课文中的对话,而且要学会联系上下文揣摩课文中人物的心情。榱税镏学生更好地进入角色,一些关键词句背后都有许多让学生发掘探讨的内容,让学生把体会的情感用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指导朗读《鹬蚌相争》第一自然段:

师:河蚌在晒太阳是什么感受呀?

生:很舒服的感受。

师:你来做一做河蚌“张开”的动作。

(生表演河蚌张开的动作。)

师:这真是一只快乐的河蚌,享受着阳光的照耀,谁来读一读这句话,要读出河蚌的快乐哟。

师:这是一只怎样的鹬呀?

生1:凶猛的鹬。

生2:饥饿的鹬。

师:请你读一读这句话,要读出鹬的凶猛、饥饿哟。(学生有感情地读。)

从“猛地”这个词你读出了什么?

生:鹬的动作特别快。

师:你来做一做鹬的动作。(学生表演鹬的动作。)

师:河蚌有什么动作呢?读出什么?

生1:我从“急忙”读出河蚌也很快。

生2:我从“牢牢地”这一词读出蚌很用力。

师:做一做蚌的动作。(学生表演河蚌动作。)

师:听了同学们朗读呀,老师也想读一读。(师范读,一边读一边做动作。)

师:同学们,你们也想这样读吗?你们也试一试,读一读。

学生一边读,一边做动作。(学生在动作的配合下朗读得更有感情。)

三、趣味性体现在思维与表达训练中

一则好的寓言往往具有无限的张力。学生收获的不仅是故事的内容,更多的是从多元的角度进行的思维训练,寓言教学就要启发学生智慧,在思维的训练与表达中感悟故事的趣味。

如《鹬蚌相争》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环节:

师:多可爱的两个小家伙!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了……一天过去了,它们还在斗!这个争斗的过程是怎样的,同学们想一想?(两分钟思考时间)

生1:一个小时了,鹬威胁蚌说:“你不松开壳儿,你就会死的。”

蚌说:“我就夹着你不放,你也会死。”

生2:两个小时了,鹬还在说:“我就要吃你的肉!”

蚌说:“我是不会松开口的,大不了我们同归于尽。”

生3:一天过去了,它们又渴又饿又累,已经说不出话来了,但是鹬啄着肉,蚌还是紧紧夹住对方。

师:同学们想象得真好,这两个小家伙就是这样互不相让。我们再看看他们相争的结果。

在寓言教学中,学生学习的收获不仅是故事,更多的是从多元角度进行的表达训练。

四、趣味性体现在寓意与生活的联系

故事是寓意的载体,寓意是寓言的灵魂,揭示寓意的过程就是把寓言中的形象转移到现实生活中去的过程,寓言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向真善美的方向靠拢,这里教师的点拨作用就必不可少了,同时,我们要相信学生的智慧,要让学生联系故事内容谈自己的生活,在生活中找到寓言故事的影子,并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这里要注意不同学段对寓意的揭示深度不一样。《鹬蚌相争》一课我是这样揭示寓意的:

师:这两个家伙被渔夫捉住了,它们的下场会怎样?

生1:被渔夫吃了。

生2:被渔夫做成了烤串在大街上卖。

师:你们看这样的相争值不值,该不该?

生:不值,不应该!

师:我们同学们遇到争吵以后还能不能打架了?

生:打架只会两败俱伤,对双方都不利。应该互相谦让,这就是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师:学习了《鹬蚌相争》的故事,让你想起了生活中的哪些故事?来,和大家讲讲你的故事吧?

寓言故事读后感篇4

一、谈话导入,明确学习方法

同学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是怎么学习寓言的?(使学生知道,学习寓言要了解寓言故事,懂得其中讲的道理。)

本课的两则寓言与以前学过的寓言相比有什么不同?(使学生知道,学习文言文要把语句读通顺,借助注释理解句子意思,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学习本课,首先要读懂、读通,然后讲寓言故事,明白其中道理,最后读熟并能背诵。)

二、读通语句,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1先学《矛与盾》。教师范读,领读。使学生读准字音,知道如何断句停顿,读出句子语气。

2学生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通顺,读流畅。然后,整体感知寓言大意,试着说一说。

三、读懂课文,对照注释自悟句意文意

1自己边读句子边看课后注释,揣摩句子意思。

2小组合作练习说句意,提出不好理解或说不通顺的词句。

3全班交流质疑。教师重点指导难句:“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引导学生注意三句中“之”字的意思。

强调:用现代语言表达古文句子的意思,句子形式可以灵活些,说法不必强求一致,意思不错即可。

4把句子意思连起来,练习讲寓言故事。先自己讲,再指名讲。评议:讲得是否正确,语句是否通顺连贯。

四、明确寓意,联系实际受到启发

1小组讨论:(1)卖矛又卖盾的人可笑在哪里?帮那个人总结一下教训;(2)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情?举例说一说。

2班级交流讨论结果。教师指导点拨: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不实事求是,使自己陷入自相矛盾尴尬境地的人,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讲究分寸。

五、熟读背诵,进行语言积累

1练习读出感情,再分角色演读(分叙述人,卖矛与盾的人,观看的人),体会寓言的情境。

2练习背诵课文。

3读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自读自悟,读通、读懂每句话

1学习《郑人买履》。学生自读课文,边读句子边看注释,同桌合作,尝试说一说句子的意思。

2全班交流:句子怎么读,句子是什么意思;学生评议,教师点拨引导。

一句一句地研读,指导理解句子意思、读通顺。使学生领悟,只有理解词句的意思,才能把语句读得正确、通顺。

重点指导难句:“至之市而忘操之。”“何不试之以足?”引导学生注意“之”字的意思。

二、讲寓言故事,理解寓意,联系生活想开去

1自己练习讲寓言故事,再小组讲,全班讲。

2小组、班级讨论:郑国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哪里?从这则寓言联系生活想开去,你能悟出寓言告诉人们的一个什么道理?举出实例说一说。

教师点拨:这则寓言讽刺了那种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三、熟读、背诵课文,领悟、积累语言

1练习读熟;分角色演读,体会寓言意境。

2出示课后“思考·练习”第二题中的五个句子,练习说句意,注意比较认识“之”字的不同意思。

寓言故事读后感篇5

[教材分析]

《亡羊补牢》选自人教版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第十二册第二单元《寓言二则》中的一则。这个寓言故事内容浅显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选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让聋哑学生了解寓言表达上的特点,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学情分析]

聋哑学生已经适应了寓言故事,课堂表现良好。每个活动聋哑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聋哑学生学会了联系实际,联系身边的事情,联系自身的实践。

[设计思路]

聋哑学生是未成年人的一部分,因此,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位聋哑学生的发展,让聋哑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注重教师与聋哑学生的交往互动,为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提供了时间与空间,从而使教师和聋哑学生实现知识共享、教学相长,达到共同发展。

[活动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结合本组课文的训练意图和我们班聋哑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活动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亡羊补牢”的寓言故事,以及这个成语的意思。

2.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体会寓言所蕴含的道理,懂得做错了事要及时纠正。

[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本课的内容、特点,我确定了本课的重难点:

引导聋哑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联系实际,联系身边的事情,联系自身的实践,谈一谈感想。

[活动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谈话,出示图片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你们看,看到这些图片,你想起了什么?

生:坐井观天、拔苗助长、自相矛盾。

师: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生:……(略)

师:对,像这样的小故事中蕴藏着一个大道理的故事,我们就称它为寓言故事。

2.解题“寓言”

“寓”就是“寄托、包含”的意思;“言”就是“讲道理”的意思。

二、初读解题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你们知道“亡、牢”的意思了吗?

生:①“亡”是丢失的意思,因为被狼叨走了,养羊人的羊丢失了。②“牢”是指羊圈,羊圈就是羊住的地方。

2.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生:因为羊圈破了个窟窿,羊被狼叼走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

3.看了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们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生:因为羊圈破了个窟窿,羊被狼叼走了。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亡羊(第一至第四自然段)

(1)那养羊人共丢失了几只羊?请找出句子读一读。

(2)读一读,出示句子:

(3)读懂:

(4)思考:

(5)演示:让学生自己选择角色来演示。看了他们的演示,你们有什么要说的吗?

(6)归纳:

(7)小结:

(8)想象:养羊人不听街坊的劝告,不修羊圈,结果养羊人丢失了两只羊后,他心里会怎么想,怎么做呢?请愿展开你们的想象。

2.补牢(第五自然段)

(1)齐读第五自然段。

(2)说明(出示挂图):

(3)思考: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

————(师板书:后悔 赶快堵)

(4)演示:指名学生演示这个片段,可适当增加一些内容,比如养羊人的心理活动,可通过语言、动作来表现。

(5)小结:

3.体会寓意:

4.讲故事、说成语:

四、明理

1.同学们,对正在修羊圈的养羊人,你心里有什么话想对他说?

2.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情,联系学习,联系实际,联系身边的事情,联系自身的实践,谈一谈你的感想。

3.小结: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五、拓展

“亡羊补牢”这个故事原来出自于一个八字成语,后面还有四个字,你们知道吗?(出示: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师板书:为时不晚)

六、总结

我们祖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像这样的故事很多,课后希望你们多去看看寓言故事,下节课,我们要举行一个寓言故事交流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亡羊补牢》是一个寓言故事,文章短小精悍,了解故事,读懂寓言所蕴涵的道理,这既是寓言学习的主要目标,也是寓言学习的方法。在教学时我把学习的目标与方法清晰地教给聋哑学生,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扎实进行,即使聋哑学生不能理解,也一步步地引导聋哑学生,让聋哑学生发现答案。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本节课中,我觉得对聋哑学生的关注层面还不够全面,聋哑学生的个别手势语朗读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希望以后在教学上能多研究,多琢磨,不断提高我的教学水平,让语文课堂更加精彩,让聋哑学生爱上语文,感受语文的无限魅力。

寓言故事读后感篇6

作为同课异构,刘正生和刘须锦两位老师的课例,在内容和教法上自有相近的地方,如都重视学法指导和运用、都重视对文本本身的关注、都重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当然,作为一位语文名师,刘正生老师的教学自有其过人之处。如该课在学法指导中注意深化语言训练,而这种训练由于安排得那么巧妙,渗透得那么自然,因而能够给人一种空灵而厚重的美好感受。

该课的结构也很简洁:抓住一个问题、引出一段古文、进行一次演练、补写一个结尾、自留一个作业。这也是教法——学法——用法教学步骤的具体化,但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语言训练实实在在,显得真实、扎实、丰满。

首先是检查预习,了解学生预习中哪些字音容易读错、哪句话不太好读,查一下课文读得怎么样等,质朴实在,没有什么花架子。而教师问学生“学习这课最应该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又很自然地导出本课的学习重点:如何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任何学习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都需要一定知识作为进一步发展的支撑点。在本课学习中,就须要了解寓言的相关知识。在这里,教者不是向学生硬灌相关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借助“文前提示”把握寓言的基本特征——寓言一般都是说明某个道理的;引入法国寓言作家拉·封丹说的“一个寓言可以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帮助学生把握寓言由故事和道理两部分构成,懂得“要明白这个道理首先要读懂这个故事”。这些抽象的知识由于教师恰当引导,学生接受起来显得自然而不生硬。

接着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要求说说两则寓言各讲了什么故事。当学生概括《伯乐相马》故事出现困难时,教者逐步引导,让学生明确按起因、经过、结果几个要素来概括是比较简洁的,所以当学生概括《鲁王养鸟》的主要内容时就很顺畅。这反映出教者能够针对学生现场学习中的困难和需要,灵活应对,通过教给学生概括故事的方法,并通过用法学会概括故事,使语言训练显得本色自然。

教者善于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不见痕迹地渗透学法。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概括故事后,针对《伯乐相马》故事后,仅仅提供诱导语来侧面暗示而没有直接点明寓意这一情况,针对学生对这一类型的寓言的寓意概括起来比较困难的具体情况,教师一方面指导学生思考、感悟;另一方面指导学生联系社会生活实际,通过类比的方式来理解《伯乐相马》的寓意。这样,在行云流水的教学过程中演示了如何揭示寓意的方法:知、悟、联的方法,即知道讲了什么故事、悟出要说明的道理、联系生活实际深入体会。接着又通过归纳的方式概括出学法。这样将学法融于具体的教学过程,将感知和理性、具体与抽象结合起来,做到学教一体、融教于学,既便于学生理解和操作,又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

在此基础上,教者指导学生运用知、悟、联的方法学习《鲁王养鸟》,概括寓言中包含的道理。由于前面的具体示范,学生很快就运用该法理清了寓意,实现了学法迁移。

不过,在学习《鲁王养鸟》中,更值得关注的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渴望,引出了该寓言的原文。

该段文言一出现,就引发了学生惊讶:何其简洁!这种惊讶本身就足见文言给学生带来的震撼和冲击。紧接着,由学生默读、个别指名读,教师对难点地方范读、领读,在读的训练中帮助学生熟悉文言、畅谈感受,认识到文言语言典雅、庄重、凝练、有韵味的特点。在文言理解方面,教者不是用串讲法一字一句讲,而是采用教师读白话学生读文言的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文言的积极性,为学生爱读文言打开了一扇天窗。这样的训练和拓展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学习面,而且使学生对中国寓言的了解和学习向深度方面又迈进了一步。

由此,刘老师又进一步迁移深化,出示了文言寓言“叶公好龙”,让学生读、悟寓言的寓意。这样既承接前面所学的文言文的方法,又复习了先前所学揭示寓意的方法,使学法得到更熟练的掌握。

刘老师的学法指导,不仅让学生向读教材外的寓言迁移,而且向写迁移,出示了一个趣味横生的现代故事,要求采用课文中揭示寓意的方法,模仿课文揭示寓意的句式及内涵,在妙趣横生的续写、续说中总绾课文的结构和寓意。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刘老师作业布置的方式也很有意思:自留一个作业。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要求,可以自主确定寓言学习方面的作业,这反映了刘老师对学生的高度信任,对学生的极大尊重。同时,我们从学生给自己布置的各式各样的作业中,既看到语文训练的开放性,也看到语文训练完全可以从同质性训练走向异质性训练,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总之,刘老师的这一课,不仅教给学生学法,而且在学法运用中采取多样的语言训练形式,使课堂始终充满着浓郁的语文味,使教学过程既显得空灵洒脱,又显得厚重大方。

刘须锦:在用法中放飞创造思维

同课异构是最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教学探讨方式,通过同课异构既可以了解不同教师的教学个性,也可以发现教学的共性规律在教学中如何得到具象化显现。刘正生和刘须锦老师同课异构的《寓言二则》既展示了略读性寓言类教学的一般要求,也反映了两位教师的不同追求。

刘须锦老师倡导语文教学思维,认为语文教学应按照语文的思维方式,通过简洁的教学模式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思维方式,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当然,实现语文教学思维须要根据具体课文的特点,根据课文的文体特征,教给学生学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用法中放飞学生的创造思维。

我们来看课例。《寓言二则》的教学结构其实很简单,不过是方法审视 —— 一目十行、内容比较 —— 版本勾连、阅读前奏 —— 关注“提示”、寓意阐释 —— 多元统一、学法迁移 —— 鲁王养鸟、寓言统合 —— 提升认知、方法巩固 —— 阅读延伸七步,但就是在这么简单的“教法——学法——用法”教学结构中,却蕴涵着丰富的内容。

寓言故事读后感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寓言教学

小学语文寓言教学对策寓言是一种古老的文学形态,通过短小精悍的故事来彰显故事背后深刻的思想性内容,同时也带给读者审美感受。目前,受多种文学形式的竞争影响,现当代基础语文教育中,寓言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有逐渐边缘化的倾向,而长教版教材积极引入了大量的寓言课文内容,本文从多角度分析了寓言教学的具体实施对策。

一、借助多媒体技术完成寓言教学

借助多媒体技术完成寓言教学其优势明显,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做到:第一,借助多媒体技术来让学生形成身临其境的感受。例如,《滥竽充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播放这个寓意的动画片,让学生直接感受故事内容,学生不仅可以接受到大量的教学信息,而且能获得清晰明快的感受。图、声、文的配合,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使注意力更集中,因而提高课堂效率。第二,要借助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能够自己讲故事。例如,教学《滥竽充数》在观看完动画片之后,让学生自己讲故事,并通过多媒体传播出去,形成讲故事的一个小型的评比活动,学生的理解更为深刻,也能够将寓意之中的道理讲出来。当然,还要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有关“滥竽充数”的生活经历。当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讲出寓言故事的内容,讲故事中揭示的道理,教师会以为他们已经理解的很好了,可是,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谈感受时,却常常说的那么牵强。这是因为他们的生活经历太少。学生也许体会较少,那么教师就要适当引导,创设情境,请同学们举出生活中的例子。第三,借助多媒w技术请同学们模拟寓言故事内容的具体情节,特别是多媒体课件教学以后,寓言中人物夸张的动作和表情栩栩如生的展现在了学生的视野中,形象有趣的故事情节紧扣学生的心悬,随着故事情节发展的层层深入,学生的兴趣点也随之升高。例如,教学《滥竽充数》的过程中,借助多媒体技术教师能够让学生更深刻地感觉到南郭先生“混入”之前有什么表现?“混”的情况怎么样?“混”的结果怎么样?当然,寓言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技术好处较多,但是要注意多媒体手段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手段,而要与传统的手段有机结合;运用多媒体开展教学时,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优选适当的教学策略,不要盲目追求教学手段的新颖性。

二、教材拓展思路完美寓言教学

小学语文寓言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教材内容的拓展,让学生能够对寓言故事有更为深刻的了解和更深层次的思考。教师应善于阅读教学情境的创设,引领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之中,促使其产生主动参与的兴趣,激发其进行拓展阅读的热情。而在一定的阅读情境之中,学生也会容易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更加深入地体会文章内涵。在这些丰富的感知认识之后,在学生心里留下的是对人物的充满个性化的理解,留下的是更想走进人物的兴趣冲动。

案例:教学《南辕北辙》的拓展片段

1.教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学习了这则语言,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2.学生回答:不能向楚国人那样分析问题;我们要听其他人的建议;出门时要做出正确的计划。

3.教师启发:同学们说的都很好,老师又一个建议,大家想一想如果目的与行动方式是相反的,那么目标能够实现吗?

学生齐:不可能

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楚国人是不是行动与目的不一致呢?

4.学生总结:行动和目的相反是永远也达不到目的的。

5.同学们请大家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类似的事情。

6.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7.教师提出问题: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我们要怎样避免这样的事情呢?

生:有目标之后要做出正确的判断,明确方向。

生:有目标之后要有正确的行动。

生:我以后绝不会做背道而驰的事情。

8.与南辕北辙相关的名言内容,请同学们记录一下。

对于一艘没有航向的船来说,任何方向的风都是逆风!――英格兰谚语

常问路的人,不迷失方向。――芬兰谚语

如果你不知道你要到哪儿去,那通常你哪儿也去不了。――西方谚语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O,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中庸》

语文的外延是社会生活,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阅读体验,自觉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把语文的触角延伸,这样的教学设计就是让学生有很多的拓展机会,拓展思维,形成知识储备,这样就能够使得寓言学习更具丰富性的内容,学生兴趣浓厚,思考更有深度。课堂之外的课外阅读拓展则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只有抓好课内和课外这两个同等重要的学习环节,那么我们的教学才是完整的,我们学生获取的知识才是系统的。

三、多种方法提炼寓言道理

小学语文寓言教学要让学生能够文本阅读掌握寓言道理,而对于教师来讲要揭示这种道理则要采用多种有效的方式才能够实现。第一,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语言来揭示道理。例如,教学《爱美的梅花鹿》“咦!这是我吗?”“嗬,我的身段那么匀称,简直可以做模特儿啦!”“嘿,我的角枝枝杈杈的,精美别致,好像美丽的珊瑚!若是像猴子那样顶一个毛茸茸的秃瓢,真羞死人了。”从这些语言教学之中可以看出梅花鹿的虚荣、骄傲的心理特点。第二,引导学生分析故事情节来揭示道理。例如,教学《爱美的梅花鹿》的时候,请同学们分析梅花鹿面对危险时,快速奔跑;鹿角挂住树枝时,梅花鹿的心理产生了变化。如此情节分析,学生才能够总结寓言故事的道理:美丽的东西不一定实用,最可贵的东西往往是朴实无华的,实用也是一种美。第三,要分析关键性的句子理解道理。例如,《滥竽充数》文中“总是”一词显示了齐宣王不顾质量只讲排场的心理;“不要……而要……”则将齐闵王与其父亲完全不同的笃实特点彰显无遗;而南郭先生的描写则使用了“混”“鼓”等字,将其充混其中的丑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寓言故事读后感篇8

摘 要:童话是儿童最喜欢的文学形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小学语文教材中选有一定数量的童话和寓言,非常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小学语文教师应重视童话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语文教师应有效指导学生进行童话和寓言的阅读,扩大童话的阅读范围,提高童话的鉴赏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童话教学;探究分析

童话作为儿童最为喜爱的文学形式,其潜在的价值对语文教学具有重大的影响。童话教学就是利用儿童的特点,在课堂中通过童话的形式来进行课堂教学,这是表达童年特殊体验的一种文学样式。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童话和寓言教学的对策。

一、强化童话朗读,培养学生童话语感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最常用的手段之一,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也可帮助学生深化理解文本内容,领悟文本主题,感悟文本思想情感,为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朗读能让学生动口、动眼、动脑,调动多种感官进行。童话和寓言故事语言浅显易懂,教师在教学中完全可以让学生以朗读为主,通过朗读有所感悟。教师以生动活泼、饱含情感的语言为小学生朗读示范,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吸引到故事中去,更能激发学生情感,以情感激发学生想像。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朗读,朗读那些语言优美、情感丰富的段落,让学生在自己和老师的朗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的过程是语言、情感与思想交融的过程。教师在朗读童话和寓言的时候,自己必须进入故事角色,读得有声有色,读得入情入景,读出各个人物的语言和心声,全身心地投入朗读,进入人物的角色状态。只有老师读好了,才能调动起学生朗读和学习的口味,才能使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读得有滋有味,学得津津有味,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在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语言感知力,强化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教师可由朗读入手,指导学生进行多种学习活动,使其通过自由朗读、分组朗读、表演朗读等活动来感知童话故事的语言之美,感受童话的内容之美,并逐步提高语言感知力,为今后语文学习奠定坚实基础。例如学习童话故事《蘑菇该奖给谁》时,语文教师可引导孩子们扮演兔子妈妈、小白兔以及小黑兔等角色,然后结合自己的经验与体会,有感情地读读这些角色所说的语句,正确读出不同角色的语气,在朗读过程中,学生还可佩戴一定的头饰,加上一定的动作与表情,再现文中情景,实现创造性的学习目标,培养学生感悟能力,让他们更深刻地领悟课文,提高语言感知能力与朗读能力。

二、指导小学生分析、领悟童话和寓言中的道理

(一)人物形象分析

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对童话和寓言中人物形象的集中分析,故事情节的具体分析,领悟做人或生活的道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理解童话和寓言中的人生道理。如《蚂蚁和蝈蝈》,蚂蚁们在烈日下辛苦搬运粮食,蝈蝈们却在树阴下唱歌、睡觉,可是冬天来临了,蚂蚁躲在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而蝈蝈又冷又饿。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熟悉故事情节,最后懂得要像蚂蚁那样辛勤劳动,防患于未然,不能像蝈蝈那样先行享乐,不顾后果。

(二)角色语言分析

教师还要指导学生通过对童话和寓言中角色扮演的分析,加深理解故事蕴含的深刻道理。如《狼和小羊》,从狼和小羊的三次对话中,可以看出狼的无理、虚伪、凶残,可以看出小羊的温和、善良。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分析它们的对话,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狼的本性。

(三)揭示的特点规律分析

教师还要要指导学生分析童话和寓言中事物的特点或发展规律,理解故事蕴含的深刻道理。如《拔苗助长》,通过对禾苗的生长规律的揭示,以及农夫违反植物生长的自然规律的刻画,告诉读者,事物发展都有客观规律,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得糟糕。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审美情感是人内心世界的精神满足,是体验语言魅力的源动力,也是培养儿童想像力的重要途径之一。童话借助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荒诞却又张弛有力的故事情节塑造着丰富审美情感的想像。童话通过这些真善美的形象化身表达着对人类、对幸福生活的期待和向往。儿童在阅读童话的过程中,会体验一种五彩斑斓、令人感动的美好。阅读葛翠林的童话,学生会体验到生命的优美和和谐;阅读张天翼的童话,学生在荒诞的人物事件中体验冷幽默的魅力。儿童在阅读过程会形成丰富的审美经验,会使儿童对美好的感受日渐敏锐,心灵逐渐丰盈。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在阅读童话过程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真善美的内涵,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作为童话教学的培养目标之一。

四、组织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扩充课堂教学

语文教师要重视课外阅读,为学生推选或者提供一定的童话作品,并适时指导,让学生在课文自主阅读活动中拓宽知识面,丰富语言积累,提高学习能力。当然,在x择语文课外阅读作品时,教师注意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出发点,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的导向,精选故事性强、语言生动、富有情趣的童话作品,而不是以教师喜好来选择儿童课外读物。如学习了《狼和小羊》的故事,可选择《笨狼的故事》等课外读物;再如学习《小稻秧脱险记》后,《木偶奇遇记》《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等都是不错的课外读物;学习了《蜗牛的奖杯》,可指导学生课后阅读《宝葫芦的秘密》等。此外,教师还可定期组织读书会,让学生相互交流读书心得与体会,相互推荐课外读物,以拓宽视野,扩充知识。

上一篇:走在回家的路上作文范文 下一篇:桂花雨教学反思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