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故事及寓意范文

时间:2023-11-15 12:46:51

寓言故事及寓意

寓言故事及寓意篇1

一、寓言故事寓意现实化的教学策略

之所以称之为寓言故事,是因为其寓意。但是中国古代的很多寓言故事的寓意非常深刻,很难被幼儿理解,对幼儿不具有教育意义。因此挖掘寓言故事的教育价值,使其寓意现实化是寓言故事教学的重点。比如,《拔苗助长》原本的寓意是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然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中班幼儿来说却难以理解。因此我把这个寓言故事的寓意重点放在做事“不要着急”上,这对中班幼儿来说就相对简单多了。

二、寓言故事情节生活化的教学策略

有了现实化的寓意之后,回归生活、在生活中内化吸收是寓言故事的教育价值所在。比如,在寓言故事《拔苗助长》中,当幼儿了解了做事不能太着急后,我就将《拔苗助长》的故事情节进行情境迁移。在幼儿的生活中,确实有很多事情是因为着急了而做不好的。比如,穿裤子太着急了就容易把裤子前后穿反。又如,说话太着急了,说得太快了别人就听不懂。这些经常会发生在幼儿身上的着急事件会引发幼儿的情感共鸣,使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生活中当幼儿着急的时候。教师不妨用“拔苗助长”暗示一下,幼儿往往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更好地发挥寓言故事的教育意义。

三、寓言故事语言原汁化的教学策略

寓言故事短小精悍的原因在于其语言的简单精炼,一件事情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这就是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是现代汉语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在幼儿理解寓言故事的基础上,我们要尊重原创,让幼儿感受原汁原味的寓言故事的语言文化的优美,从而为后续自主阅读寓言故事奠定基础。比如,《掩耳盗铃》《郑人买履》等寓言故事用语对仗工整、平仄有韵。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解释这些字、词的具体含义使幼儿理解。但不要刻意修改寓言故事的名字和其中的内容。使幼儿失去接受古代优秀文化的机会。

四、寓言故事内容画面化的教学策略

寓言故事虽然精炼短小,但是画面感却往往非常丰富。很多寓言故事只要一说名字,一幅灵动的画面就会清晰地浮现在我们眼前。比如寓言故事《画蛇添足》,一条有足的蛇就立刻会飞舞起来;又如寓言故事《买椟还珠》,一个精美的装着珍珠的盒子就会马上闪现在脑海里。因此。把寓言故事画面化是让幼儿理解寓言故事非常简单有效的方法。当然。画面呈现的方式可以有所不同,可以用水墨画、蜡笔画以及其他画面呈现方式。画面的数量可以是单幅,也可以是多幅,以能够有效帮助幼儿理解寓言故事为宜。

寓言故事及寓意篇2

关键词:数字故事;寓言教学;设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5)07-0032-03

网络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置身于信息的海洋,信息量大、容易获得,所以能够把信息组织起来使其具有语境,并富有情感地表达出来就显得极其重要,这就是故事感[1]。传统的讲故事方式一般是以文字表述,比较单一,不够具体,现在利用信息技术的多媒体手段以文字、图片、声音、动画以及影视等方式表征信息,能把故事讲得有形有声有色。

寓言是一类比较特殊的文体,它是根据事实或者改编的故事向人们讲述一个道理,给人以启发。大部分寓言是为了讲述一个道理而改编的,并没有真实的根据,如果用单纯的语言叙述讲授寓言类课程,就显得单调而空洞。而数字故事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最大特点是将感情融入其中,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教师授课的吸引力,促进师生思想的深度互动,将知识技能教育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融合,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2]所以,对数字故事应用于小学语文寓言教学的设计进行研究十分必要。

一、数字故事与小学语文寓言类教学的契合关系

(一)数字故事的内涵

“数字故事”是编写教学故事,并加入声音、图像、音乐等多媒体元素,创造可视化故事的过程,它源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数字故事呈现方式多样,集成了文字、图片、动画等元素,使故事的聆听者可从声音和画面中获得故事内容,比传统叙述形式更具体、直观,并且承载信息量更大[3]。数字故事的魅力不仅来源于作品本身,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创造丰富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数字故事与小学语文寓言教学的契合关系

数字故事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这些特点与寓言教学是相契合的。

1.数字故事的教学内容故事化

数字故事应用于教育中,又可称为教育叙事,是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展开对现象的思索和问题的研究,是将客观过程、真实体验和主观阐释有机融为一体的教育经验的发现和揭示的过程[4]。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寓言中对角色的描绘并不形象,主要是通过角色出人意料的语言、行为、思想方法,用可笑而可悲的结局构成一个完整的、耐人寻味的小故事[5],寓言本身具有故事性,符合数字故事教学内容的特点。

2.数字故事的表征方式可视化

传统的语文课堂只用黑板和粉笔来表达寓言的内容,比较单调,学生们不能充分理解寓意。把寓言设计成数字故事具有明显的优势,利用图、文、声、像充分调动学生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有利于实施情景教学;数字故事的视觉化表达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能力[6],对小学生的表达能力、阅读和书写能力的培养都有一定的帮助作用。数字故事还能够表达丰富多彩的内容,传递的信息量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

3.数字故事的内涵具有教育意义

与其他教学方式相比,数字故事最大的特点是具有教育意义。寓言用故事寄寓道理,语言简洁明了,极具概括性,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数字故事用于寓言教学,将寓言内容丰富化,使寓言故事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生动的故事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寓言的教育意义。

4.数字故事的形式数字化

数字故事体现的就是将文字和故事转化成数字媒体,是提高信息技术使用率的一个很好的方式,也有助于培养教师与学生的视觉素养和多媒体素养。数字故事的“数字化”特征来源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不仅仅是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更多的是强调利用信息技术来创设一种信息化的教学环境,该环境能支持寓言教学创设情境、启发思考、合作学习等多方面要[7]。

二、支持小学语文寓言教学的数字故事设计

(一)数字故事内容的设计

数字故事的主题必须能清晰地反映出制作者的想法,且与教学内容贴合。寓言一般可以分为四类:哲理寓言、劝诫寓言、讽刺寓言和诙谐寓言。教师应根据寓言的类型设计不同的数字故事内容。

1.哲理寓言数字故事内容设计

哲理寓言,在简洁的语言中,透露着极大的智慧,我们要透过表面看本质,在设计时就要侧重寓意的表达。但寓意一般比较隐晦,在设计数字故事内容时最好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化抽象为具体,寓意就不难理解了。比如:《塞翁失马》,在数字故事的结尾处加入一些例子的图片或者视频,如贫困的家境造就坚毅的性格,最终获得成功;再比如:《庖丁解牛》,在故事中就可以呈现拉面师傅“穿针引线”的精彩画面等等。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这些鲜活的例子,因此,哲理寓言的教学也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劝诫寓言数字故事内容设计

劝诫寓言是通过故事来传达历史的经验教训,给人必要的劝导、规诫和警示,以免重蹈覆辙。在设计劝诫寓言时,要侧重表达寓言中事物造成的后果,可以用切合情境的背景音乐或者丰富的配音呈现这些后果,让学生印象深刻,从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反躬自省。比如:《讳疾忌医》,可以用数字故事形象地表现蔡桓公的语气、病痛变化的表现以及最后不可收拾的结果,引导学生感悟故事形象,快速理解寓意。

3.讽刺寓言数字故事内容设计

讽刺寓言暴露和揭示了病态的世态和人心,讽刺的力度比直接批评更大,有的比较含蓄,旁敲侧击;有的非常犀利,直指实质,所以讽刺寓言类的数字故事应注重演绎角色出人意料的语言、行为、思想方法等。比如:《掩耳盗铃》,可以用丰富的动画展现出偷铃人的丑陋行径,让学生通过故事描述寓言中偷铃人的神态,谈谈自己的感悟,这样,锻炼学生语言表达的同时也为作文积累了素材。

4.诙谐寓言数字故事内容设计

诙谐寓言是笑话和寓言的结合体,具有趣味性和娱乐性,但是比单纯的笑话意义更加深刻,能让学生在轻松幽默的情境中领略到寓言故事的深意,在诙谐寓言中教师应注重情境的创设。比如:在《黔驴技穷》中,可以把驴子和老虎相互试探的过程配上轻松搞笑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在欢笑中理解寓意。

(二)数字故事表征形式的设计

好的故事内容+新颖的表征形式=好的数字故事,所以,数字故事表征形式的设计也很重要。笔者对于数字故事表征形式的设计有以下几点思考。

1.创新式设计

普通的数字故事都是具象的,虽然容易理解,但是不够新颖。根据故事内容的不同,可以将数字故事进行创新改造,把一些文字可以翻译成图片、图标、图示等,比如:“水果”用一个色彩丰富的概念图代替,能更好地呈现故事内容;用逼真的图片取代模拟的图片,故事更具说服力;平淡型图片替换成创意型图片,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趣味型图片代替普通型图片,使故事变得生动活泼。当然,和谐的背景音乐和生动的讲解是创新式设计中不可缺少的元素。

2.扮演式设计

数字故事通常都是利用软件制作,而真实的场景才最容易引起共鸣,所以,教师设计制作数字故事时,可以尝试人物扮演的方法。课下预先录制故事,在课堂上进行播放,真实人物的表达能把故事形象化,对于学生理解数字故事内容起到一定的帮助。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录制,让学生根据数字故事内容进行角色扮演,最后,数字故事可以作为生成性材料被保存下来,用到以后的教学中。

3.整合式设计

在进行数字故事设计时,可以将现有的素材嵌到数字故事中,比如电影片段、动画片段等。契合数字故事内容的部分都可以适当地用于数字故事的设计,使数字故事更加立体,更加丰满。

(三)基于教学环节的数字故事设计

在小学语文寓言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教学环节,数字故事的设计侧重点也是不同的。以讲授教学的教学环节为例,数字故事的设计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导入环节的数字故事设计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环节在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利用数字故事进行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习语文课程,快速地跟上学习的节奏。在设计数字故事时,应该充分展示寓言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或者事物的特征,抓住学生的眼球,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到故事中来。这里的数字故事可能不是寓言故事的全部,也许是寓言故事中的一个点或者一个片段。比如:在《狐狸和乌鸦》的导入环节,可以这样设计(如表1)。

表1 《狐狸和乌鸦》导入设计

[画面\&解说\&出示大树:树可以画得很怪,形成一种发生寓言故事的氛围\&这则寓言故事,把我们带到一颗大树下\&添上一个窝\&乌鸦在大树上做了一个窝\&出示狐狸:嘴巴很尖,尾巴长而大\&大树底下有一个洞,狐狸就住在这洞里,故事就发生在这儿,故事的主角就是狐狸和乌鸦\&]

这样的导入激起了学生学习这则寓言的兴趣,学生思维随之进入积极状态[8]。

2.讲授环节数字故事设计

讲授环节是整个课堂中的重要部分,讲解寓言时,一般先让学生通过朗读对寓言进行整体感知,为理解重点句子及寓意做好铺垫。学生对于图声像俱全的数字故事更容易理解,所以,在讲授环节设计数字故事时,应该把整个寓言作为故事内容进行设计,可以用前面讲过的不同的表征形式来设计,经过可视化的方法把寓言表达出来。比如:在《亡羊补牢》的教学中,可以把寓言做成动画的形式,在讲授寓言时,播放数字故事,以其丰富的视听效果刺激学生多种感官,用生动的故事情节吸引学生,让学生对寓言有初步印象,在教师对重点句子和寓意进行点拨时可以结合数字故事中的情节,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等活动。

3.拓展延伸环节数字故事设计

在组织寓言教学时,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有趣的寓言故事本身的分析去揭示和“消化”寓言的真正用意[9]。所以,在寓言教学中,拓展延伸环节是必不可少的,有时教师容易直接将寓意揭示出来,让学生去记忆,学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利用数字故事呈现故事寓意并使其联系生活实际,有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寓意,感悟真善美,鞭笞假恶丑 。比如:在教学《蝉和狐狸》时,可以在课前找一些表演者通过角色扮演的方法扮演寓言中的“狐狸”和“蝉”,将生活中防止上当受骗的方法演绎出来,录制成数字故事,在寓言讲完之后,让学生来看看这些“蝉先生”是怎样拒绝“狐狸”的诱惑的。学习知识是为了更好的应用,把生活实际与寓言的寓意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在明白道理之后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三、结论

在本文的研究中,数字故事的制作是由教师来制作的,所以,数字故事在学科中的应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有条件的情况下,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数字故事的制作,其制作过程为学生提供了一种高质量的学习体验。这种高质量的学习体验,需要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主动参与[10]。数字故事的设计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考虑教学内容,故事形式等等,更是一个与教学长期磨合的过程。数字故事与寓言教学的整合是一次新的尝试,所以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语文学科知识和指导能力,而且还要求教师具有信息技术能力,这样才能在设计和应用数字故事的时候游刃有余,提高课堂质量,创新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 李颂.数字故事:一种新学习和表达方式――以“上海市女教师

的故事大赛”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11,(03):44-46.

[2] 黎加厚.数字故事的教育意义[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06):

9-10.

[3][10] 周静,赵志靖.数字故事设计及其教学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

装备,2011,(36):100-101.

[4][7] 沈慧玲.数字故事应用于教育中的特征探析[J].科教导刊,

2014,(02):58.

[5] 马玉玺.浅谈小学语文寓言教学[J].学周刊,2011,(03):186-187.

[6] 周洁.数字故事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六一小学

儿童哲学校本课程为案例[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03):28-

29.

[8] 李吉林.小学语文情景教学[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195.

寓言故事及寓意篇3

寓言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其文学属性理应得到重视。文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是寓言文学体裁的基本要求。在创作中,有些作者有时一面重视思想性、着力阐释或分解寓意,另一面却忽略寓言的文学性。他们挖空心事去构思、推究思想深刻或别具一格的寓意,而没在蕴含寓意、表现寓意的文学手法上下功夫。如果只寻求思想性,读者仅仅接受直接的思想教育就可以,从体裁上说可以阅读相关政论文、论说文等,从媒体角度看还可以阅读有关报刊、普及图书或观看有关电影、电视片(剧)等,而从教育手段方面考虑还可以有政治课、报告会、讲座等,完全没必要去阅读虚构的、变形化的寓言。那么,读者之所以选择寓言阅读作为接受教育、陶冶情操、砥砺意志的途径,是因为什么呢?恰恰是因为寓言的文学性。如果忽视了寓言的文学性,急功近利地将寓意随便涵纳、穿插或粘贴在没经过巧妙构思的故事里,一定会让作者失望。作者所希望读到的,是富有美学价值、幽默情趣、讽刺意味或智慧启迪的寓言。读这样的作品,读者在阅读之中又潜移默化地领悟了社会与人生的哲理,乃至接受了不同方面的劝告,受到了科学精神的洗礼,等等。通常所说的寓言文体价值,是以作品足够的文学性为前提的。设若某一作品欠缺文学性,即便发表,也难以体现文体功能,因为欠缺文学性的寓言作品会引起读者的反感。尽量增强作品的文学性,应该成为寓言作家们共同努力的目标之一。

二、寓言的思想性

任何体裁、任何风格、任何流派的文学,都离不开思想性。即便是那些号称意识流或者意蕴模糊的作品,也是有思想性的。一方面,那些作品包含不确定、待阐发的思想;另一方面,那些作品体现作者的创作态度、文学理念、美学追求乃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而对于具有公认的责任与使命的寓言文体来说,思想性尤为明显。用文学的方式,主要用故事的形式,去表达思想观念,总体来说,会比直白的说教更有感染力、穿透力、震撼力,也就更能体现文本的效用。正因为如此,将什么样的思想观念纳入或掺进寓言作品,就成了关键问题。寓言作家们应该提振创作的使命感、责任感,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在大的方向上摆正位置。思想寄寓的方式上,既可以在思想正确的前提下进行故事寓意的创新,也可以用故事寓意传扬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规范和人生哲理。至于具体某一作品的创作过程中,要绷紧思想^念之弦,严防沉醉于故事情境的创设、故事情节的演绎而在思想观念方面偏离正轨,也要避免寄寓一种正面的思想观念而隐含一种负面的思想观念。寓言的思想性,实际上还体现于作者的创作态度,而不正确的创作态度则折损作品在故事寓意方面的成效。试想一下,如果一则劝告读者严谨、细致的寓言故事,竟然出现字词、语法、逻辑或知识方面的错误,在编辑把关不严的情况下原封不动地面世,其劝告还能有多少力度?创作态度与寓言思想性的关联,这点以前往往被忽视,应该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

三、寓言与儿童文学的逻辑关系

在文学界内外,寓言长期被当作儿童文学的分支。甚至有的儿童文学理论著作,竟然将寓言与儿童小说、儿童散文、儿童诗、童话等并列,也就是将寓言作为一个整体置于儿童文学的旗下。这种归类以讹传讹,其不良影响已超出归类本身的理论纠葛,事实上已经严重阻碍了寓言的传播和发展。将寓言完全归于儿童文学的直接后果是:儿童看不懂某些作品而排斥寓言,成人不屑于看那种已归于儿童文学的寓言;地面店、网络店也归类尴尬,导致儿童文学、两个板块对于寓言的整体忽视。寓言人长期处于这种模糊的名分下。实际上,从文体上说,完全属于儿童文学的,基本上只有儿歌、童谣、童话。寓言应是与小说、散文、诗歌等并列的一级文体。寓言与儿童文学之间,不是全属于、全包含的从属关系,而是交叉关系,交叉部分就是儿童寓言。正确的归类应是:从儿童文学方面说,儿童寓言与儿童小说、儿童散文、儿童诗、儿歌、童谣、童话等并列,成为儿童文学属下的二级文体;从寓言方面的一种分类来说,儿童寓言与成人寓言并列,成为寓言的二级文体。正是由于二者的交叉关系,以创作儿童寓言为主的寓言作家(如金江),也可并列称为儿童文学作家。以创作成人寓言为主的寓言作家(如黄瑞云),尽管有一小部分作品老少咸宜,然而不宜并列称作儿童文学作家。

四、寓言文体的交叉拓展与创新

有寓友对“童话寓言”的文体称谓不理解,认为童话是童话,寓言是寓言,二者不可混合。我在中国寓言论坛发的跟帖中阐述了我的看法。由于这个问题关系重大,有必要单拎出来,郑重其事地提出,以引起大家注意。实际上,童话寓言的说法,是完全可以的。本质上是寓言,然而是用童话手法写的,这种寓言可读性更强,艺术感染力更强。原则上,只要有明显寓意,就算寓言,而不管其外观形态如何。传统寓言,其实就是散文寓言。寓言要想突破,内容、形式上都应拓展、创新。就形式方面说,边缘文体的出现就是寓言拓展、创新的表现之一。正如散文与诗歌两种文体契合,散文诗文体得以产生。寓言与诗歌两种文体契合,寓言诗文体得以产生;寓言与戏剧两种文体契合,戏剧寓言文体得以产生;寓言与小说两种文体契合,小说寓言文体得以产生……同理,童话与寓言两种文体契合,童话寓言文体得以产生。走出藩篱后,寓言的天地变得豁然开朗。其实,这也是寓言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关键之一。文体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相渗透,互利共进。甚至,有时需要淡化文体标签,多种文体混排,这时是从内容上归类,这种文体交融产生的效应使文体隔阂显得势单力薄。总而言之,不管寓言与何种文体契合,不管其面世的途径是否带有寓言标签,只要本质没变就行,作为寓言人完全没必要担心,反倒应为其拓展、创新而欣慰。

五、跨体寓言的名称

随着社会文化的交汇发展和各式传媒的分头拓展,文学体裁的分化、融合日益加剧。在文体交互影响的背景下,大量的边缘文体涌现。跨体寓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活跃。寓言与小说的跨体,从寓言角度看,可以谓之小说寓言,细分为小小说寓言、闪小说寓言等 ,而从小说角度看,可以谓之寓言小说,细分为寓言小小说、寓言闪小说等;寓言与童话的跨体,从寓言角度看,可以谓之童话寓言,而从童话角度看,可以谓之寓言童话;寓言与诗歌的跨体,从寓言角度看,可以谓之诗歌寓言,而从诗歌角度看,可以谓之寓言诗;寓言与戏剧的跨体,从寓言角度看,可以谓之戏剧寓言,而从戏剧角度看 ,可以谓之寓言剧……凡此种种,两端含义相同,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因而中心词不同。在媒体形态方面,寓言方面的纸质媒体、网络媒体或相应栏目,一贯以寓言为中心词,而在其他文体方面的媒体,则往往以寓言为限定词。在综合媒体,二者皆有,有时则不标文体。这些,无论在何种场合以何种称谓呈现,只要寓言的特质与内核确实存在着,那么从本质上说,它们就都是寓言。

六、寓意的创新与撞车

寓意创新,是寓言作家、作者们努力追求的创作目标之一。而寓意撞车,则是困扰大家的一个普遍问题,避免撞车、另辟蹊径也就成为大家着力思考的重要方面,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创新的、别出心裁的寓意往往能使人拍案叫绝,当然好。寓意上独创性的机会确实有,但是并不多。寓言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文体,在发展过程中,涌现的作家、作品多得难以计数,还有多少寓意没被人写过,可想而知。从寓言史的统计学角度看,寓言的全部篇数远远大于寓意的全部个数,这就是说其中有许多作品存在着寓意重复的现象。曾经有选编者列出初选结果中寓意重复的篇目,征求我的意见,我马上答复:全部收入。寓言作为一种双重结构的文体,仅仅寓意相同或相近,那不能算创作意义上的重复。关键要看其躯体――故事,只要故事不重复、有新意,就是具有创新意识的作品。同样的寓意,一人或多人可以写出不同的故事,同题寓言征文就是集中体现,编故事的水平上见高低。在特定的时空,不同的作家、作者,编不同的故事,以同样的寓意强调同一个主题,仿佛在合奏一部交响乐,远远超出单打独奏的艺术效果。即使在不同的时空,同一个读者,读到不同作者相同或相近寓意的不同故事,其受感动、受教育的概率和效果,也大大超过读单篇故事。

七、寓意的形态

寓意作为寓言的灵魂,其形态也很有讲究。这里所^的形态,就是指寓意的呈现方式。采用的寓意形态是否恰当,有时甚至影响整篇寓言的水平。寓意形态共有三种:隐含式、嵌入式、明示式。隐含式寓意形态指的是,通篇只叙述故事,没有专门的文字点出寓意,而寓意客观存在,只是隐含于故事之中,留待读者去体悟。嵌入式寓意形态指的是,寓意通过角色的话语表达。明示式寓意形态指的是,在故事结束后用归纳事理的方式直接说明寓意。这三种寓意形态,本没有高下之分,而需要根据故事本身揭示寓意的程度、读者的年龄层次去选择。如果故事本身就能明显体现寓意,就没有必要点出寓意,否则就会有画蛇添足之感。在以角色的话语或归纳事理的方式点明寓意时,语句要简短,使寓意成为故事外衣的镶边,而不是成为裙摆。

寓言故事及寓意篇4

【关键词】韩非子;寓言;艺术特点

《韩非子》一书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等。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隽的哲理,凭着它们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一、《韩非子》中寓言的深层意义

《韩非子》全书共10余万言,这部先秦法家的代表著作内有寓言故事三四百则。其中巧妙地运用寓言故事来说理,取材于社会现实,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民间故事的寓言。这些都是韩非子对社会现象深入仔细观察后提炼出的,这些生动的故事,虽然出自特定的环境,但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其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以智慧和启迪。他的寓言浅近而深刻,幽默而冷峻,他把庄子以寓言说理的方法进一步发展,多了一些切近现实的因素,而少了几分道家特有的玄奥,堪称先秦诸子文章中的瑰宝。他的寓言形象而生动地反映了复杂纷纭、变化万千的现实生活,大至时代更迭、国家兴亡,小至个人荣辱,历代王侯,愚夫愚妇,均纳于笔下,可谓跨越时空,巨细无疑。其内容之广泛、事件之纷繁,形象之众多,均堪称先秦寓言之最。

二、韩非子的艺术成就

1.《韩非子》的文学艺术特色

《韩非子》的文学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取材的现实性,寓言故事的题材来源主要是引用和加工古代神话、民间故事;加工和改造历史故事;直接创作。这三个来源几乎包括了先秦寓言来源地各种渠道,形成韩非子寓言集先秦寓言之大成的特点。

但是《韩非子》的寓言故事引用神话并不多,仅有五则,其中纯引神话的一则,继承神话传统、以动物为题材的四则。表现在寓言文学上,便是少幻想;其次,受整个大时代的影响。战国末年,长期的争鸣论辩,已经进入总结性的阶段;深刻的理性批判,已经战胜了传统的宗教蒙昧,神的迷信已不再占据人们内心主导,这样使得寓言不再到神话中去寻找寄托。最后,海域韩非的个性、思想等主管因素有关。韩非继承接受了荀子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是一个务实精神的思想家。

改造加工历史故事:韩非子寓言的题材主要来源对历史故事的加工改造。例如对缘于《左传》的“子罕不受玉”宋之鄙人得璞玉而献于子罕,子罕不受。鄙人曰:“此宝也,宜为君子器,不宜为细人用。”子罕曰:“尔以玉为宝,我以不受子玉为宝。”是鄙人欲玉,而子罕不欲玉。故曰:“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相对于原文进行了压缩改写,叙述、描写不如《左转》细腻。其中原因大概在于韩非是利用此故事打比方,使说理更通俗易懂,所以只需讲明故事的大概。在韩非之前,编年史有春秋、左转;政点与国别史有尚书。国语、战国策;此外,还有一部集合百家的具著《吕氏春秋》、这些史书的出现,为《韩非子》寓言取材于历史故事提供了客观条件。最后,韩非子的贵族身份为他能饱览史籍,韩非子本人学识渊博,思想敏锐,这又为韩非子将大量的历史故事改编为寓言故事提供了主观条件。更何况,韩非著书的目地是为了说服有政治抱负的国君接受法家的思想主张。取材于历史,既切近实际,具有说服力,又易于为君主接受。

直接创造寓言,韩非出了继承转化神话故事,加工改造历史故事之外,还自己虚构创造寓言。他常常将富有的哲理谚语、格言,赋予具体的形象,加以故事化,形成自己的寓言。如“扁鹊见蔡桓公”“皮美为罪”等。

2.语言的艺术特色

(1)文锋犀利。《韩非子》寓言中很有特色:逻辑严密,论述细致,条理清晰;他的思想尖锐,又很自信,所以文风峻峭,锋利无比,语气坚决而专断。犀利峭刻,是《韩非子》总体的文学特色,这在他的寓言中体现得极其鲜明。他借助寓言,裸地宣传某些观点,毫无假借,一语中的,明确揭示事物本质,语言简洁明快,冷峻严厉。

(2)平实机智。韩非寓言,大多选自历史故事或世俗生活,在平实中见生动,寓言主人公,善于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作比喻,借此说服对方。文章从常见的生活现象来推演重大的道理,可谓深刻明切。韩非寓言中的许多人物,善于采取因小及大,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言,把复杂的社会政治现象融入简单明了的比喻,使说辞具有了极强的说服力。韩非集先秦法家思想之大成,构建了完整的法家思想体系。韩非寓言和谐地组合在他的思想体系之中,是形成韩文深刻峭拔、犀利机智的文学特色的重要因素。

3.内容上的艺术特色

(1)形象众多、旨意明确。探求救世的政治方案,是百家争鸣的中心问题。如何才能使人们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张,也是诸子百家特别关注的事。寓言,作为阐述其政治、哲学的重要论据,势必大量选用历史故事加以改造为其所用。正是如此,韩非寓言中便有了大量的历史人物。称韩非寓言为历史人物画廊亦不为过。不仅如此,他还将视野扩到民间,旁及女性,乃至改造神话,从而创造出大量的人物形象。正如陈深在《韩非子评述》中所说的那样“今读其书,上下数千,古今事变,奸臣世主隐微伏匿,下到委巷穷闾妇女婴儿人情曲折,不啻隔垣而洞五脏。”这种纵横古今,人物形象众多的现象,在中国寓言史上是极其罕见的。

(2)情节完整、曲折生动。韩非寓言具有较强的故事性,他的那些文学色彩浓烈的佳作,往往写的曲折起伏、动人心魂、情节完整、首尾相应。无论题材大小,篇幅长短,多能使故事情节层层推进,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4.结构形式上的艺术特色

《韩非子》一书首创了独立的“寓言群”这一结构形式。把内容相关的寓言组织在一起,用来集中论证某一论点。这种具有明确指向的寓言,题旨往往比较单纯明确,即使是较为生动形象化的刻画,也总是着力于形象化的某个侧面的描写,因此,寓言形象化虽鲜明却显得有些单薄,不过,这种单一而又鲜明的形象往往令人过目难忘,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韩非子》使寓言故事群落的结构体制得到了高度的完善,推动了寓言文学的发展。借着寓言群有系统的表达哲学主张,规模庞大,条理井然,是古今中外寓言写作中独一无二的,也是韩非寓言的特色和最大的成就。它们的价值并不仅在于寓言本身更在于其喻体所揭示的富有哲理的层面,《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评价说:“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少恩。”文如其人。正是如此,政治色彩浓厚的《韩非子》,才在先秦寓言中绽放独特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李玲.中国寓言文学的传统与现代化[J].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4)

寓言故事及寓意篇5

[关键词]寓言教学 课堂智慧 探究 想象 发现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1-078

一堂优秀的语文课应该是充满智慧的。教师对文本透彻独到的解读,对教学目标精准的定位,对教学过程精心的设计,对学生机智的激励引导,都是构成智慧课堂的必备因素。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寓言故事都很简短,我总觉得学生一读就懂,没什么可挖掘探究的。可是在聆听了江苏省特级教师姜树华执教的《伊索寓言》一课后,我深为震撼。姜老师从大语文教育观出发,以学生为主体,依托文本,引领学生在品读探究中感悟寓言体裁的特点。对于本课的三个小寓言故事,姜老师既有单个故事的阅读理解,又有三个故事整合的品读感悟;既有听说读写的语言训练,又有思想内涵的深刻体会。姜老师巧妙开发文本资源,深入浅出,教出了语文味,教出了寓言味!

一、体会寓言的有趣,美在探究

上课之前,教师播放动画片《狐狸和乌鸦》,学生们看得津津有味。看完后教师请三名小组代表分别讲述本篇课文中的三则寓言故事(课前布置预习,练讲故事)。讲完后师生共同点评。课前的讲故事,一是检查预习情况,二是达到预热效果,为本节课的学习热身,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课堂学习开始了,姜老师一边板书课题一边问:“我看得出同学们非常喜欢寓言故事,你们为什么喜欢呢?”学生抢着回答:“因为许多伊索寓言故事的主角都是动物,像狐狸呀,老虎呀,乌鸦呀等,这些动物为我们上演了许多精彩有趣的故事,故事还能给我们启发。”姜老师顺势写下“有趣”两字,边写边说:“其实,这‘有趣’就是寓言的一大特点。下面我们就来进行一个有趣的活动,请大家从这三则寓言故事中找出说谎者的‘破绽’,看谁找得准、找得多。”学生对这一问题非常感兴趣,迫不及待地默读、思考、做记号。在接下来的全班交流中,学生纷纷结合文中的词句讲述自己的阅读所得。有的说狐狸言行不一,自欺欺人;有的说狐狸夸大其词,信口开河;还有的说放羊的孩子一开始是虚张声势,后来担心害怕……可见,说谎者终究是会露出马脚的。

第一环节的教学设计真是独具匠心。姜老师抓住三则寓言故事中存在的共同特点――谎言,以寓言“有趣”的特点为突破口,用寻找“破绽”的方式,引导学生愉快地探究品读。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把前后文联系起来分析,感受到了说谎者的虚伪、可笑。姜老师带领学生真正走进了文本中,与文本展开了深层次的对话。学生像寻宝一样,边读边思考,体会到了阅读探究的无穷乐趣。

二、品读寓言的凝练, 美在想象

在探究了寓言“有趣”的特点后,姜老师又设计了一个想象表达的教学环节。他问大家:“狐狸想尽了各种办法去摘葡萄,但是白费劲。他想了哪些办法?又是怎样做的呢?”学生积极思考,小组讨论后纷纷发言。姜老师夸奖道:“大家的想象很丰富,描述也很具体。那伊索为什么不这样详细讲呢?原来作者的目的是要借故事告诉大家一个寓意,他不需要用细节描写来突出故事中人物的个性特点,他只需要精彩有趣的短小情节,这样才能更加鲜明地突出寓意。‘凝练’是寓言的又一大特点。”

姜老师先巧妙利用一个补白,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表达能力,然后进行设问,激发学生思考,并运用形象的比较,启发学生感悟寓言“凝练”的特点。教师充分地开发文本资源,创造性地运用文本,引导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对文本进行二次加工,达到了深度解读的目的。

三、感受寓言的深刻,美在发现

课堂最后,姜老师又引出寓言 “深刻” 的特点。他说:“寓言除了‘有趣’‘凝练’的特点外,还有一个特点――‘深刻’。作者在每则寓言的最后,大都会用一句精辟的话点明故事的寓意。” 接着,教师出示三则寓言的最后一句话,进行引读,然后让学生写写自己对寓意的感悟。学生的发言精彩至极:“欺骗自己真是愚蠢至极。欺骗别人,最终害的还是自己。”“不要被别人的甜言蜜语冲昏头脑。”“记住他人的教训,谨防上当受骗。”……

姜老师最后带领学生集中感悟三则故事的寓意,充分凸显出寓言故事的文体特点。以写感悟结束本课的学习,既是一个写的训练,又是一个与学生对话的过程,学生们各抒己见,这又是一个学习内化的过程。

本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教者的智慧,凸显出“为学生学好语言文字而教”的教学指导思想。姜老师把本课的学习作为一个起点,在阅读中充分地让学生思考、对话、读写,学生的积极性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阅读思维宽广而深远,听说读写能力也得到了有效训练。教者用充满智慧的课堂为学生的阅读打开了一扇大门,指明了一条美丽快乐的阅读之路。

寓言故事及寓意篇6

特级教师盛新凤主张凭借“有效的语文学习活动”这一载体,通过“在学生练的过程中教师艺术、巧妙地穿插引导”这一路径,最大程度地以生为本、让学于生,从而实现“学习有质量、高效地学”这一落点。如果以这种“以练导学”的主张来观照当前的小学寓言教学,能不能构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呢?

一、基于“学的活动”的小学寓言教学模式内涵

一般而言,课堂上既有教师教的行为,也有学生学的行为,而且现实中这两者经常是相互联系,甚至是相互交融的。但是,从研究的角度,我们可以把两者区分开来。下面就从教师“教的活动”推进、组织、启动学生“学的活动”的角度,来研究两篇在“以练导学”主张下的寓言教学。

表格的第一列是教学的五大流程,表格的二、四列是两堂课中学生“学的活动”,三、五列则是两堂课中教师的调节,也就是“教的活动”。两堂课所教的文本虽然各不相同,但通过对这两堂课的梳理、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以练导学”主张下的寓言教学,有五个最主要的关键字:

1.本――选择寓言教学的内容。这是整个教学的根本,“以练导学”主张下寓言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遵循两条原则:首先,要针对寓言这种文体,选择“学生需要学什么”;其次,针对“学的活动”的反馈,选择“学生需要学什么”。

2.读――在检查预习、整体感知、品词析句、自主探究、感受体验等教学的各个环节借助多种形式的读,理解积累言语,习得阅读方法。

3.讲――根据寓言故事短小精悍、情节简单、写法相似等不同于一般写事文章的特点,在课初、课中或课尾尝试复述,从而内化言语,培养概括、想象、表达等言语能力。

4.悟――相比童话、神话、民间故事这些体裁,寄托道理是寓言故事的一个显著特点,因而体悟、思考寓意是寓言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环节,而且寓意的理解不能就事论事,而是需要广泛地联系自身和生活。

5.用――在了解故事、有所感悟、明晓寓意、习得方法或发现规律后,运用言语,深化寓意,掌握寓言类文体的特点。

这五个关键字可以用现代作曲家金厄尔的名言――“最大限度地简化一切”来描述,减少任何一个都有可能导致寓言教学的缺失甚至失败。借助这五个关键字,我们可以构建出一个基于“学的活动”的小学寓言教学基本模式(如下图)。

如图所示,基于“学的活动”的小学寓言教学基本模式包括“读”“讲”“悟”“用”四个学习板块。四个板块统统指向“寓言类文本,学生需要学什么”这个“本”,并在循环往复、螺旋上升中达成课堂教学目标,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二、基于“学的活动”的小学寓言教学模式特点

与传统的寓言教学相比,基于“学的活动”的小学寓言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两个显著特点:

一是活动化。综观整个模式,各个板块的设计不是传统的教师行为或教学行为,而是学生主要的语文学习活动,整个教学流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学的活动”的充分展开。一来,学生通过“读”“讲”“悟”“用”这一系列语文学习活动走进了寓言,暴露了学情,便于教师“顺学而导”“以学定教”;二来,教师在学生“读”“讲”“悟”“用”这一系列语文学习活动中穿插引导、点拨,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课堂上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言语实践。

关于“学的活动”,结合前面两堂课以及其他的寓言教学课例,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寓言故事学习可以有哪些具体的“读”“讲”“悟”“用”的“学的活动”?什么样的“读”“讲”“悟”“用”的“学的活动”才会促使大多数学生有效地学习寓言?把思考的结果汇总归类后,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多样的、具体的“学的活动”,如下表:

二是组块化。“组块”是个心理学概念,原指“各种不同的信息‘比特’整合成较大的信息整体”,这里取其组合、统整之意。如前所述,“活动化”是基于“学的活动”小学寓言教学模式的一个显著特点,但这并不意味着该模式是一系列语文学习活动的顺序罗列或随意堆砌。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此模式可以视作一个由各种“学的活动”组成的寓言教学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读”“讲”“悟”“用”一系列语文学习活动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而是按一定规则组织起来的一个结构化、动态化的整体。为了起到“整体大于各个部分的总和”的效果,协同论认为还必须重视系统各个要素,即各种“学的活动”之间的协同配合,使其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结构。

那么,各种“学的活动”根据什么来组织、协同呢?从上图看,显然不是教师角度的“要教什么”,而是学生角度的“要学什么”。整个模式的运作其实就是教师根据“寓言类文本,学生需要学什么”这个“本”,将一系列的语文学习活动或从先后顺序上进行“组块”,形成“读―讲―悟―用”“讲―读―悟―用”等流程,或从具体内容上进行“组块”,形成“默读圈画―简述大意―交流讨论―情境写话”“移情品读―故事复述―互文比较―自由辩论”等流程,或从顺序和内容两方面同时进行“组块”,形成“讲(简述大意)―读(默读圈画)―悟(角色扮演)―用(自由辩论)”“用(表格梳理)―读(比照朗读)―讲(故事复述)―悟(联系生活)”等流程。

不论是“活动化”还是“组块化”,其背后传递的都是基于“学的活动”的小学寓言教学模式,力图使教学走向“生本”“学本”,也就是力图实现从考虑“教师要教什么”到考虑“学生需要学什么”,从考虑“教师要怎样教”到考虑“学生怎样学才好”的转变。

三、基于“学的活动”的小学寓言教学设计举隅

接下来,我们试着从“活动化”“组块化”的角度,运用基于“学的活动”小学寓言教学模式来设计《滥竽充数》《扁鹊治病》两篇课文的教学,以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1.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滥竽充数》。

这篇寓言,学生需要学的主要有“装腔作势”的含义、寓意的理解、前后对比的结构。据此,可以设计如下流程:

首先用课外链接的古文引入,让学生初读课文。接着,用表格梳理前后两次的原因和结果,在说话训练中大致理解古文关键语句,初步了解课文的结构特点。然后,通过学生品读语句、理解演示“装腔作势”和观看视频、识别分辨“装腔作势”,体悟故事的寓意。最后,请学生参照梳理后的表格,像韩非子一样用这个故事来劝说生活中像南郭先生一样的人。

2.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扁鹊治病》。

这篇课文非常简单,乍一看学生似乎都明白,不过学生真要体会到“就能够”“可以”“也还能”“再也”等细微变化的词语之巧妙,运用它们讲清病情的逐步加重、桓公的不听劝告,从正面来理解寓意却并非易事。因此,可以设计这么一个教学流程:

由于故事简单易懂,故第一步可以让学生通过一个完形填空来自行梳理文脉。第二步,聚焦重点语段,通过“建议几个人来合作读”这一合作朗读活动,厘清病情的不同阶段,体会用词的细微变化,感悟防微杜渐的重要性。第三步,回环全文,关注运用蔡桓公的细微变化,改变人称转述整个故事,感悟蔡桓公的讳疾忌医。最后,联系已学已读的寓言故事,比较其他主人公和蔡桓公的相似之处,实现寓意理解的深化。

寓言故事及寓意篇7

关键词:寓言故事;课堂教学;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2-087-1

寓言故事教学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影响。针对寓言故事的特点,结合小学生的语言发展规律和心理特征,在寓言故事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语文能力可以有如下几种方法:

一、创设情境,感悟寓意,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正如俄国寓言作家陀罗雪维夫所说的那样:“寓言是穿着外衣的真理”。学生只有具体而全面地感受寓体形象和理解故事内容后,才能真正领悟它的寓意。引导学生读懂寓言故事才能理解寓意,寓言故事教学的第一步就是指导学生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形象。我们要运用各种方法去加深学生对寓体形象的感受和故事内容的理解。如利用图画再现和绘声绘色的语言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复述寓言故事、培养小学生的听话能力和说话能力。例如《揠苗助长》教学:

师:刚才有同学说,读书要读出感情,我很赞同。那么知道怎样就能读出感情吗?就是要走进农夫的心里!

师:现在我教你一绝招,那就是——察—言—观—色!

师:现在我们就来找找,哪些词可以让我们察言观色。读一读,画一画,好吗?

生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

(集体交流,教师板书:巴望着十分焦急终于想出了办法筋疲力尽)

师:静静地读这些词,想一想,这个农夫心里在想些什么?(教师贴出相应的农夫表情图)

生:我由“巴望着”一词猜想他的心里会想,苗啊苗啊,快快长吧!

生:我由“十分焦急”一词猜想他心里在想,苗啊苗啊,我已经陪你十几天了,你怎么一点也没有长呀,你真是急死我了!

生:我由“十分焦急”一词猜想他心里会想,我天天来看你,怎么看不到你长呀!

生:由“终于想出了办法”,我猜出农夫心里想,哎呀!我把他们往上拔一截不就长高了吗?

生;由“筋疲力尽”我猜想农夫心里想着,唉!真累呀!我都走不动路了!

……

老师要想通过语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绝招,语言的绝招!这一“绝招”让学生学会了透过语言文字去察言观色,让学生学会了透过词语去猜测人物心里,让学生学会了自己解读语言文字。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能力在老师的这一“绝招”中得到了训练,语文水平在这一“绝招”中提升。

二、利用寓意的哲理性,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寓言故事篇幅短小,往往只有几百个字,但几乎每个故事都是生动有趣、情节富于变化的故事,这样的故事深受小学生的喜爱,也激发了他们阅读的兴趣。然而寓言故事中蕴涵着深刻的生活道理和人生哲理,需要小学生去推敲、感悟言外之意。由于小学生思维的具体性较强,揭示和理解深刻的寓意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们可以创设故事情境,走进故事,培养阅读能力。再看《揠苗助长》的教学。

师:故事的主人公怎能没有名字呢?读读课文,思考一下,你想给他起个什么名字比较好?

(生默读思考,教师巡视。)

生:急性子!因为他是个非常想得到结果的人!

生:急于求成!他想让他的禾苗在一瞬间长高!

生:雷厉风行!因为他一下子就想做得很快!

师:雷厉风行是讲做事的作风,在这里还是急于求成比较恰当!

生:欲速则不达!

生:贪吃嘴!他想让禾苗长得快些,早点吃到粮食。

生:不!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并非贪吃!

师:是呀他巴望禾苗长得快些有错吗?说他是贪吃嘴,这样对待农夫可不公平!

生: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生:等不及!禾苗不可能一天长好,他等不及!

师:他的急有什么错呢?他的急到底错在哪?

生:农夫异想天开,想禾苗一夜长高!

生:他错在方法上,他不知道禾苗的生长规律,所以闹得禾苗都枯死了!

师:你们真能干,读懂了课文,因为他急于求成,违反禾苗的生长规律,所以闹得是竹篮打水——(生接)一场空!

“故事的主人公怎能没有名字!读读课文,思考一下,你想给他起个什么名字比较好?”一语激起千层浪,给主人公起名,多么有意思的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于是学生根据故事内容便开始展示自己起名字的水平,一个个争先恐后。不过要想起到点子上,就得读懂课文,就得找准农夫的特点。这样就激起了学生积极的阅读思维,学生们就能非常投入地走进课文,去阅读,去思考!在理解寓意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利用寓意的教训性,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想象和写作有密切的联系。寓言故事是一个充满了机智、幽默、滑稽、讽刺、胆量和丰富的想象力的世界,能充分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为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我们在教学时要充分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并根据寓言故事的特征设计续写故事、改写故事、仿写故事等教学环节来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如学习了《揠苗助长》这个故事,我们知道了农夫做错事的原因,农夫后来知道了吗?故事后面没有告诉我们,你能想象后面会怎样吗?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续写故事。

寓言故事及寓意篇8

寓言是一种篇幅短小,内容有趣,饱含一定人生经验教训和哲理性的文体,被称为“智慧之花”。世界三大寓言产地一是印度,二是古希腊,三就是中国,纵观整个中国历史,各朝各代都有不同的寓言作品现世,以教化愚民,警醒世人。在古希腊时期,寓言就有“愉教孩提”的事例,在当今的印度,尽管学前教育比较落后,但是于识字辨图之外童话寓言也是教习的一大内容。白本松先生在探讨寓言的作用和功能时曾提到“寓言的某些义理恰试用于不读诗书礼乐,不晓大义之徒。”可见寓言是可以用以学前教育中以教育学前阶段的孩童的。先秦是中国文化文学起源阶段,此时期除了经世致用的圣世经典之外还有很多简单有趣且富有智慧的寓言。“整个先秦寓言的篇数应在1200则以上。这是存留到今日的作品,当时的流传数量一定要比这个数字大得多”由此可见先秦时期的寓言篇目着实很多。不仅数量多,这些寓言饱含的哲理性和智慧性同期可比西方的《伊索寓言》,在国际上“东西辉映,知照万代”。笔者认为,针对学前教育的特性,按照受教对象,教习对象和习得难度三个方面来分析讨论,先秦寓言在学前教育过程中有很大的可行性。

第一,受教对象。学前教育的受教对象一般是指3岁至6岁的未参加国家初级基础教育的适龄儿童。此时期的儿童注意力分散,较难集中,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模仿能力强,同时已经开始有了简单基本的思考能力,已经可以与之交流简单的道理,而且记忆力十分之好,曾有实验证明,3岁至6岁时期背诵的古诗,经其耆老尚记忆犹新。基于这些情况,笔者认为学前教育过程中,如果教授先秦寓言可以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首先,此时期孩童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不宜长篇累牍,如寓言般篇幅短小,短时间内就可以诵读完毕,其时短于孩童注意力分散时间,在孩童还在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习的时候老师就已经诵读完毕,时间易于把握;其次,此时期孩童不具备复杂的思考能力但是已经初现基本的明理能力,先秦寓言的道理一般较简单精辟,无需过度复杂的思考即可明白,与孩童而言吸收适宜,纵有一时不懂之处,可以发挥老师的思想引导作用,而且直接给他们讲道理不如间接讲故事寓于道理让他们理解更合适,也更能抓住他们的注意力;再次,此时期的孩童记忆力良好,若此时教授义理明训之作对于他们的心智启发和人生长远成长都是有好处的,这些经古人实践得来的经验教训实属“前车之鉴”,理当“后事之师”,对孩童的整体人生影响甚重。此外,先秦寓言用古韵,四字成句,易于记诵,老师在诵读时采以歌咏方式,亦可让孩童了解歌咏韵律,于学习歌唱舞蹈等韵律艺术也有帮助,而且孩童好奇多动,模仿能力强,寓言的韵律形式也容易抓住他们的注意力,掘引其好奇模仿的特性,加之引导可以促其知学上进。

第二,教习对象。学前教育的老师都是成年人,其对寓言的理解程度之深应高于普通孩童,不单单是幼儿园的老师,日常家长也是常见的教习对象。从成年人受知受教的知识高度而言,先秦时期的寓言并不是难以讲诵的篇目,于学于家,都可以轻松掌握,不客观拘泥于具体的教学场所,放学路上,饭食桌椅都可以予以教习。先秦寓言的故事短小以致其临摹的场景也是简单易行,可家长,老师与学生配合表演情景剧,一方面给予家长参与教学实践的机会,类似亲子活动,与欢乐间同学同进,两一方面老师也可以与家长多加以沟通和交流,以期寻得更好的教育方式和思想。就此点而言,无论与家长还是幼儿园老师都可以轻松入门,且经济成本与效益之间,明收可见。

第三,习得难度。寓言并非理论性或者实践性很强的文体,其内容暗含的寓理也多较简单易见。寓言有三个要素:寓体,寓理和故事。与西方寓言多以动植物为主不同,先秦的寓言寓体多直接以人为主,“用动植物来做寓体方便一些无法用实际事例来解释的道理通过一种迂回的方式来讲述……但是,这种寓体带给人的感受不亲切,固然似乎现实中并不可能发生”“若寓体本身是一种不可能存在的出现,那么其寓理也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寓体为人,直观可解……其故事纵荒诞也似乎有一定发生的可能,其合理性和合法性至少不会因此而遭受质疑……”由此可见,用动植物的寓言讲授义理,以孩童的智力水平似乎也真是在听故事了,其寓理未尽其意,终不得其效,但是先秦寓言用人来做寓体,以一种可以直观认可的物种种族来解释义理,其故事也贴合实际,因此更容易给孩童一种过往人所发生的经历带来的经验教训,更易于理解和接受;先秦时期的寓言,多讽刺讥笑之作,与凡事之间加以思考,简单理解却含义深刻,思之甚重,不仅有很强的义理,还有很强的思辨性,也即这些义理未必是最终的定论,或许加以更强的思辨也会有其他的含义,这样给予孩童一种并非一种答案的引导,就可引导其以自身的经历来思考符合自身的经验,既继承了古人的智慧,也指导了现实的行为,于理于行都有益处;孩童时期用“道理来讲道理”其效最差,因为孩童还不具备基本的逻辑思考能力,也即不足以思考复杂的问题,因此思辨性道理即使讲出来也是收效甚微,但是孩童愿听故事,原因很简单――有趣,尽管他们未必能完全理解寓言中的道理(当然这个方面依旧需要大人的引导),但是这个故事他们记着了,基于故事本身他们已经能够识记,那么加以引导,其寓理也便于理解了,这样的学习效果才是润物细无声,孩童的成长才是滋润有成果的。

上一篇:考研复习范文 下一篇:全民健身运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