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寓言的方式学习寓言

时间:2022-08-30 11:16:00

用寓言的方式学习寓言

黄厚江执教《黔之驴》令人耳目一新。究其实质,广而言之就是用语文的方式学习语文,小而言之就是用寓言的方式教学生学习寓言。黄厚江在江苏靖江“苏派语文研讨会”上执教过这篇课文,在江苏师范大学“国培班”上也执教过这篇课文,两个课例虽有差异,但是黄厚江追求的课堂教学理念是一致的。剖析黄厚江的这个课例,也许能给苦寻“语文味”的老师们一点启示。

一、何谓用寓言的方式

所谓用寓言的方式,就是把握寓言这种文体的一般规律。那么,寓言的规律是什么?这对一位初中学生来说不是什么难事,因为他们从小学就读寓言,熟知寓言的基本特征。黄厚江老师在课堂中专门安排了一个环节,讨论寓言的特点:

师:哪位同学能说说什么叫寓言,寓言有什么特征?

生:故事并不是真实存在的,而且以动物为主。

师:很好。这个话用肯定的说法,就是故事大多数是虚构的,往往主要是以动物为主要形象。寓言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再想一想,有没有人想到的?

生:哲理性。

师:告诉人们一个道理,通过什么告诉人们道理?故事。那么注意,寓言的故事是大的还是小的?长的还是短的?

生:小的。短的。

师:对。你看,大家这么一交流,寓言的特点就出来了,它往往是要通过一个小故事来讲一个道理,而故事的主角往往是动物,几乎没有人、

在这个环节学生研讨了寓言的特点,得出的结论是寓言具有形象性、故事性、哲理性这样几个基本特征。这就教给了学生认知寓言的基本规律。

二、如何用寓言的方式学习寓言

根据寓言规律学习寓言这是语文学习的捷径。当下的语文教学太多的是模糊阅读方式――整体感知、局部推敲、研究总结、拓展延伸。似乎这种方式可以解决阅读教学的所有问题。实践证明,模糊阅读方式是低效的,因为它忽略了文体的阅读规律。我们不妨看看黄厚江设计的学习活动。

(一)研究三个形象

寓言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它往往都会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这则寓言有三个艺术形象,好事者、驴子、老虎。后两者的形象是十分鲜明的。把握这些形象对读懂这则寓言有实际价值。黄厚江老师在品读课文时不时地与学生研究三个形象。

师:课文里第一次写驴子的句子是哪一句?

生:“黔无驴”。

师:“有好事者,船载以入。”什么叫“船载”?

生:用船装载。

师:这个句子是写驴子的什么?

生:来历。

师:接下去写什么?

生:“放之山下。”

师:驴子到了那边没用处,放在山下。这是写什么?写驴子的处境吧?接下去呢?

生:“庞然大物。”

师:“庞然大物”是写驴的什么?

生:形态。

师:在老虎眼里驴子非常大。还有吗?

生:“驴一鸣。”

师:对。“驴一鸣”是什么意思?

生:驴叫:

师:说叫声当然可以,我觉得这个很重要。驴子在什么情况下叫的?在老虎想侵犯它的时候对不对?

生:对。

师:它一叫把老虎吓跑了。还写了什么?

生:“胜怒,蹄之。”

师:“蹄之”,这也是写它的特长。一是“鸣”――

生:一是“蹄”。

师:“蹄”本来是名词,这里是用蹄踢,用作动词了,其他句子有没有写驴的?还有“无异能”,还有最后一句,写老虎吃驴,也是间接写驴。

经过上述研读讨论,学生可以得出结论,驴子是个庞然大物,具有鸣、蹄两种技能;老虎则善观察、善体验、敢行动。好事者在文中作用不大,作者着墨不多,故而形象也不太鲜明。

(二)研究三个故事

在这则寓言里包含三个形象,从三个形象的角度可以把这则寓言分解为三个故事。让学生读书分解故事实际上就是细读课文,弄清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经过勾画圈点,很快就可以讲出这三则故事,我们不妨看看学生讲的老虎的故事:

生:我是一只虎,生活在贵州,以前我们贵州没有驴,可是有人把一头驴运到贵州,然后放到山下。我看到了它,是一个很大的怪物,还以为它是一个神。我躲在树林里看着它。之后,我稍稍向它靠近,非常小心谨慎,但还是不知道它有什么本事。有一天,它突然叫了一声,我非常害怕。我以为它要吃我,就逃到远处。过了一会儿,我觉得它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后来我熟悉了它的声音我在它身边来回走动,还是不敢和它搏斗。再过了一会儿,我便开始它,它很生气,踢了我一下我想它就这一点技能。然后我就跳过去,咬断了它的喉咙,吃了它的肉。

黄老师让学生讲故事,看上去很简单朴实,却隐含着学语文的玄机。语文学习需要读书、概括、讲解,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应用语言文字的过程。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不得不调动思维、驱遣语言,进行复述。而且,让学生讲故事,实际上也就把握了寓言故事性的特点。

(三)研究一个道理

寓言总是要讲述一个道理,给人以启迪。读者一般将这个道理称之为哲理。大多数教师喜欢和盘托出,把这个哲理告诉学生。最终学生记住了结论,并没有掌握解读寓言寓意的方法。黄厚江老师采取讨论的方法,力图教给学生解读寓言哲理的方法。我们看看黄老师的处理方法:

师:作者为什么以“黔之驴”为题不以“黔之虎”为题?

生:我认为文章最后是老虎吃了驴。引出一个成语叫“黔驴技穷”,它告诉我们人要有一身本领,不然就会像驴子那样被老虎吃掉。

生:作者用驴的愚昧来衬托老虎的机智。

师:“黔无驴”是从驴开始的,最后一句话“断其喉。尽其肉,乃去”是以老虎结束的,对不对?看来有问题。柳宗元是通过一个驴的故事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这里就要涉及背景。柳宗元生活在中唐时期,很有真才实学,但却没有得到重用。朝廷里拥有高位的人看上去很了不起,实际上没有什么本领。柳宗元写这个寓言来讽刺那些像驴一样的人。其实刚才两个同学都讲了,说作者是用驴的愚蠢来衬托虎的机智。我也说用虎的机智来反衬驴的愚蠢。用驴的蠢来表现虎的智,用虎的智表现驴的蠢,是什么写法?

生:对比

师:作者通过对比把他的爱憎之情表现得非常鲜明。他赞赏老虎。对不对?他讽刺了驴。但我和他不一样,我们班同学有没有像黄老师一样,喜欢驴、同情驴的有没有?没有?有一个。你是同情驴啊?还是喜欢驴啊?说说原因。

生:因为这个地方原来没有驴,可能就是以前有,后来因为火的原因全都消失了。

师:我们来想一想这个题目的意思,怎么翻译?

生:贵州的驴子。

师:想一想这样的翻译好不好?

生:没有本事的驴子。

师:这个跟原文离得太远了,凭空想象那可不行,你看一个题目其实有很大空间,我以为最准确的理解应该是一头被――被什么?被带到贵州的驴子,或者一共从外地来到贵州的驴子。为什么这么讲呢?我有我的想法。大家都说驴的下场是因为驴没有什么本领,其实驴的本领是叫吗?这是讽刺吧?驴可以拉车,可以拉磨。在北方,谁家里有一头毛驴那可不得了的,所以驴是有本领的。驴的悲剧是谁造成的?

生:好事者。

黄老师从题目入手进行研究,让学生自己否定自己。学生在研讨的过程中获得了新的认识,获得了深层次阅读认知。

三、启示

黄老师的这节课受到了听课者的好评,大家认为这节课像语文课,有语文昧。究其实质,是黄老师根据阅读寓言的规律引导学生学习寓言,故而才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细细品味这节课,我认为读者可以从三个方面得到启发。

第一,语文课的第一要义是学习语言。语文课程的性质是什么,近百年来一直争论不休。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好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这些表述廓清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纷争,为语文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黄厚江老师这堂课处处体现了学习语言这个本位。具体地说,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字音。在学生读课文时,强调了学生容易读错的几个地方。

2.文言句读。在读书时,黄老师一再强调要读准句读,在读的过程中要理解文意,还要揣摩字里行间的内涵。

3.成语。《黔之驴》有几个成语家喻户晓,很常用。黄老师让学生找出这些成语,学生很快就找到了“黔驴技穷”“黔驴之技”“庞然大物”。针对“庞然大物”这个词,黄老师让学生辨析“姚明是中国男篮的庞然大物”对不对,经过比较,学生发现姚明个子大但能力强,不能说他是庞然大物。庞然大物是指大而无用的东西。

第二,语文课效率来自语文学习活动。现在的语文学习活动往往流于形式,黄厚江老师却把学习活动搞得有声有色。

1.读书。读书是文言文学习的基本功,黄老师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情感。课堂上有自己默读、出声读、教师泛读、教师教读、学生齐读、学生浏览性阅读等等。学生读得充分。

2.研究形象。老师和学生一起,一句一句地去找寻形象的每一个方面。学生知道了驴子的举动是鸣、蹄,还知道了老虎“视、近、倚、冲、跳”等特点。

3.研究三个故事。柳宗元写的一则寓言,在黄老师的课堂上变成了三个故事,学生在讲述三个故事的时候就已经细读课文,进行了概括整理加工。

4.研究寓言的哲理。这个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点,上文已经分析过,黄老师是带领学生围绕题目的理解进行的,学生不仅理解了哲理,也对课题有了新的认识。

5.学习成语。从揣摩词语的活动中可以看出,黄老师课堂开展的是语文学习活动,不是那些为了哗众取宠的“非语文活动”。

第三,语文课要关注学生的语文素养。温儒敏先生指出:“所谓‘语文素养’,是指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在黄厚江老师的课堂上,我们发现,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都有实践活动,在文章学(寓言特点)、文学(形象分析)、语言学(词语、成语)等方面都有涉及。可以说,黄厚江老师不仅仅关注了课文本身,还关注了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上一篇:浅谈网络中控在高校多媒体教室中的管理维护与... 下一篇:如何积极有效的应对雾霾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