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经济形势范文

时间:2023-10-17 01:08:37

当前经济形势

当前经济形势篇1

关键词:中国;经济;发展进程;短期前景;长期趋势

一、中国经济发展的现代化进程

中国从1980年前后进入经济起飞阶段,显现出现代化追赶效应或追赶模式的明显特征。中国经济长期发展历史过程可以总结为如下特点:第一,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的过程,中国国力经历了从强到弱又由弱到强的历史过程。第二,中国人均GDP水平与世界人均水平的相对差距是先拉大而后迅速缩小。第三,在世界性现代化进程中,中国长期闭关锁国,直到1978年以后才日益开放,加快了与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过程。第四,中国迅速缩小与发达国家人文指标的相对差距。第五,改革以来,中国各类生产要素增长及其配置市场化程度增强有助于加速中国的快速增长。

二、中国经济增长的短期前景

1、亚洲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各国在贸易、直接投资、金融等方面的经济相互依赖关系深化,以及信息通讯技术的进步,导致一个国家产生的危机会改变本地区其他国家的宏观经济条件,特别是通过货币危机传导;一个国家的经济萧条会减少其他国家的出口需求;一个国家的币值贬值会增加其他国家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亚洲金融危机从经济增长、国际贸易、金融交易、债权债务关系和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对整个世界经济产生影响,同时也对中国产生愈来愈大的负面影响。亚洲金融危机深化不仅使世界经济增长率减速,而且使国际市场各类非能源产品、能源产品价格大幅度下跌。

从今后来看,亚洲金融危机以及其他地区的经济危机作为外部冲击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将越来越深刻,我们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必须考虑到这些不容忽视的潜在或显性因素,做出现最坏情形的打算为好。

2、国内形势面临的挑战

从1993年以来中国政府实行适度从紧的宏观经济政策,有效的控制高通胀率,由1994年21.4%的高通胀率下降为1997年的0.8%,接近零通胀率,首次成功实现了宏观经济“软着陆”,但由于受到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以及各种长期积累矛盾的作用,从1997年以来,国内经济形势面临严峻的挑战。

第一,经济增长率不断下滑,已低于潜在产出水平。第二,中国制造业生产能力过剩、商品市场供过于求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改革以来中国工业生产能力空前提高。第三,通货紧缩越来越明显,严重打击了生产者的积极性。第四,城镇失业人口急剧增加,创建国以来最高记录。第五,国有企业改革越来越困难,亏损额愈来愈大,利润额愈来愈高少,并出现了巨额净亏损。国有企业乃至整个国有经济既不适应国内市场竞争,也不适应国际竞争,这是多年积累的深层资机制性矛盾,并已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中心问题。

三、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

中国走向21世纪的过程,就是从世界经济大国走向世界经济强国的过程。今后中国还会加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迅速赶上,并在本世纪初期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专业人士对中国经济长期发展趋势进行了如下预测和估计。

1995年中科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预测,2000-2010年期间中国GDP年平均增长率为8.0-8.7%;2010-2020年期间为7.0-7.8%。 按底线方案预测, 1994-2015年中国人均GDP平均年增长率为7.6%,预计到2015年左右,中国GDP总量将超过美国,但是人均GDP仅相当于美国人均水平的1/4。按上限方案预测, 1994-2015年期间中国人均GDP平均增长率为8.1%,中国将于2010年左右GDP总量超过美国,中国人均GDP水平相当于美国的1/4。

1996年美国兰德公司对中国1994-2015年的长期趋势作了预测。他们预测到2006年中国的GDP总量将超过美国,到2010年相当于美国GDP总量的110%,到2015年相当于美国GDP总量的127%,到2010年中国人均GDP相当于美国人均水平的25.6%,到2015年上升为28.9%。

1997年亚洲开发银行发表的《崛起的亚洲》报告对中国经济发展趋势作了三种可能的估计:一是乐观方案,中国将继续进行经济改革,生产力和资本形成保持相对较高的增长速度,1995-2025年期间,中国人均GDP增长率为6.6%;二是悲观方案,中国未进行必要的改革,行业瓶颈将制约整个经济增长,1995-2025年期间中国人均GDP增长率为4.4%;三是基本方案,假设中国仍保持1995年自然和政治条件不变,1995-2025年期间中国人均GDP增长率6.05%,大大高于东亚地区人均GDP增长率(2.8%),略高于东南亚地区人均GDP增长率(为4.5%)。在这一持续性高速增长过程中,中国人均GDP相对于美国人均GDP水平迅速缩小,由1965年的3.2%,提高到1995年的10.8%,到2025年又上升为38.2%。

1998年麦迪逊对中国的未来作出了自认为相当保守的估计。他基本假设条件如下:第一,劳动投入增长相对缓慢,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有所下降,妇女的劳动参与率也有所下降;第二,教育水平增长速度有所放慢;第三,人均资本存量增长速度不会超过5%;第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也会有所放慢。在上述假设情况下,他预测1995-2010年期间中国的GDP年平均增长率由1978-1995年期间的7.5%下降为5.5%,人均GDP增长率大约由6.04%下降为4.5%。既使在这种假设条件下预测,按PPP法计算,到2015年中国的GDP总量将会超过美国,约占世界GDP总量的17%,比1995年提高了近6个百分点;由于中国总人口规模大,那时人均GDP的水平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但是中国的人均GDP仅相当于美国人均水平的1/5,属于中等收入国家,由于中国经济总量大,将在世界扮演最重要的角色。

无论那一种长期预测都表明,如果中国不出现社会动乱、国家分裂和重大经济决策失误,在下世纪初期的10-20年间中国GDP总量将超过美国应当是可预期的发展结果。这表明,中国作为一个后起的工业化国家仅经历了20年的改革开放,就大大缩小了与美国经济总量和人均GDP水平的相对差距。如果我们再能够保持这样的增长趋势的话,20年后中国GDP总量将达到美国经济总量的水平,中国的贸易总量将略低于美国贸易总量,中国的迅速崛起和空前发展将成为跨世纪的世界性重大事件,并将对世界的发展与和平做出积极的贡献。(作者单位 :锦西石化分公司)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机遇与挑战:中国走向21世纪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基本发展战略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2]《国际先驱论坛报》,1999年1月30日。

[3]《中国经济时报》,1999年2月4日。

当前经济形势篇2

对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我们首先要有一种前瞻性的视角。所有发生在今天的大事,以及决定今后发展趋势的大因素,越大的变化,越大的事件,它的酝酿一定越靠前,我们越要往过去的时间里去寻找,这样就越可能发现它的踪迹――也就是要有历史的视角。

比如说次贷危机,说起来是2007年7月出现的,但是我认为它的酝酿可以追溯很长时间。第一个时间段,我认为至少可以追溯到冷战结束。冷战结束导致了新一轮全球化的开始,在新全球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种利润,我把它叫做“新利润”。这个新利润我们直观地看,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中国生产的耐克鞋,沃尔玛收购五块美元,拿到美国本土去卖就是120美元,中间要增长60倍;在中国生产的鼠标1块美元,到美国去卖40美元,增长40倍,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金三角生产的海洛因,两千美元一公斤,到美国要卖十万、二十万美元,增长的幅度也不过就是中国产品现在几十倍这样的一个增值倍数。

关于这种利润,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中,在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里找不到解释。有人说这是一个垄断利润,真是这样吗?当新全球化没有展开,发达国家的产业没有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国际贸易没有像今天发展的时候,垄断早就出现了。历史上帝国主义的出现,正如列宁讲的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时期,早在十九世纪就开始发生了,为什么那时都没有这块利润呢?有人说是知识产权,耐克鞋有知识产权、有无形资产,可是耐克鞋在美国国内生产的时候,怎么就没有这几十倍的利润增值呢?这个也解释不了。什么垄断,什么无形品牌、无形资产、技术等等,都解释不了。

“新利润”的产生导致了一个大的变化,就是发达国家的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物质产业由于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产生了这块新利润,只要把物质产业转移到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资本就可以拿到这块新利润,所以物质生产就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全球化投资贸易模式。在物质产业转移以后,发达国家的资本干什么呢?几乎所有的物质产业,除非发展中国家不具备技术生产条件,物质产品都会被拿到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来生产。发达国家就这样在物质生产领域里全面丧失了比较竞争优势,只要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能生产的,只要我们的生产技术前进一步,物质产品马上就会转移过来。

比如说汽车制造,现在已经过来了,出现爆发性的增长。之后飞机也要拿过来。中国从“十一五”开始计划,“十二五”要投产飞机。随着我们的技术前进一步,物质产业就往这边转移一步,跟着市场、消费就转移一步,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把发达国家的物质产业一步一步掏空了,他们的资本就开始进入到了虚拟资本里面,我把它叫做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也就是虚拟资本主义阶段。在这个阶段,一方面产业转移了,一方面他们从生产物质产品转向了生产金融产品。过去,正如列宁所讲的,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资本输出,现在我们看到什么?整个是倒过来的,叫商品输入、资本输入,是资本逆差、贸易逆差,两大逆差,这明显与传统的过剩型的资本主义是完全不一样了,它是一种新型的形态,颠覆了整个现在传统经济学的理论,把整个社会的、全世界的经济运行都纳入到了一个新的轨道。我们如果不在这个新的轨道里面去认识问题,去看问题,很多问题就看不清楚。如果不采用新的观察角度,那我们就会既不知道这个事情是怎么来的,也不知道这个事情未来怎么去发展。简而言之,就是要用战略的眼光、历史的发展的角度去观察国际国内经济的总体形势。

中国有条件战胜这场危机吗?

首先要承认,这些年中国政府宏观调控的工作进入了一些误区,导致了一些不稳定情况出现。比如说直到目前(编者注:指2008年12月底),投资的回落是一条逐渐向下的曲线,出口到11月份出现了一个急速下降的变化,消费需求是一个比较稳定的略有下降的曲线。而工业生产从2008年8月份以后到9月份开始急剧向下,我把它叫做折线性的变化。比如说从用电量,从钢的产量,还有从工业生产的速度,我们都可以看得出来,需求变化是曲线,但是工业增长出现了折线性变化。不是需求出现了折线性的变化,导致了经济增长出现了这种转折性下挫的变化,而是前一阶段我们过渡的紧缩导致了这种变化,我觉得这都是我们对次贷危机的影响,以及对现在通胀的特殊性质认识不清,所以不恰当地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里,把反通胀放在了第一位,而没有看到经济内生性的收缩已经开始了。在这个时候我们仍然在进行强烈的紧缩,结果没有紧下来物价,紧下来的是经济增长。本来,中国应当是在全球当中唯一一个具有条件战胜这场危机的国家,各方面的条件都具备,但是宏观上如果我们有失误的地方,那就另当别论了。

宏观调控要避免四个误区

我认为在2009年的调控当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可能发生的误区有四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我们对国际环境的判断一定不要偏于乐观。

我很担心大家都抱有盲目的乐观情绪。现在有很多人都在讲次贷危机已经过去了,或者已经过去了多一半,下来就是一个尾声,就是要收场了。如果宏观调控立足于这样的一个判断,那么现在出台的这些反危机措施,包括四万亿也好,还有多少万亿也好,只是作为一个对冲当前危机影响的最终措施。假如我们没有预见到2009年将会受到比2008年严重得多的、更大的冲击,并按照这样一个预期做好各种准备的话,后果将会非常严重。非常遗憾,目前我还看不到这样的一种认识。比如说四万亿,如果说中国的出口5%到10%是正的增长,4万亿是可以解决经济下滑的,是可以保住的。但是如果2009年的出口是负的10%,或者是负的20%,乃至更多的话,这4万亿够吗?分摊下来一年2万亿够吗?我看这远远不够。

为什么说2009年的危机会比2008年要严重得多?我认为2009年的次贷危机会向实体经济传播,并且再向金融市场返冲回来,加重危机的程度。我们知道,美国经济的特点是负债消费,靠居民负债,购买房子、购买汽车、购买各种消费品,他们的房贷、他们的信用卡贷款等等,最后都将通过一个渠道转回到金融市场上变成证券,叫做债款的证券化,以此来维持负债消费的增长。但是,金融市场的崩溃使负债消费通向金融市场的通道断了,所以居民的消费就不可能再有以前那样继续的增长了。这种增长一旦没有了,对美国本土的制造业就形成了一个需求屏障。那么,美国的制造业在没有了全球的竞争力以后,他之所以还能够苟延残喘到今天,有个重要的条件,就是他可以在金融市场上融资,发垃圾债券、发股票等等。而现在,金融市场这场风波切断了它供血的来源,相反,过去给他输血的这个渠道,现在变成了抽血的渠道了。比如说通用公司,大家知道,美国三大汽车之首,现在陷入很大的危机,其中就有360亿美元的无担保抵押债券,整个620亿的负债,现在人家在跟他讨债,日子很难过,向国会去求政府来援助。

一方面,发债券的渠道断了,没法融资了。另一方面,美国的生存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内,实体产业是靠虚拟市场的繁荣来补的。我经常说的一个例子,就是美国的通用公司的金融子公司,它的资产只占总公司的3% ,但是利润占到全公司的40% 。过去单纯发汽车贷款的金融总公司,参加了好多衍生产品的交易,然后大把大把地赚钱。在相当长的时间之内,在很大的程度上,美国的实体产业是靠着虚拟资本来补充实体的,虚拟经济利润来补它实体经济的生存。如果这个来源一断,它的实体产业、教育也好、汽车等等也好,实际上面临的情况都一样。

美国现在不愿意救它的实体产业。美国的金融机构那么多,要花的钱就很多,实体产业实在没法救。相对来说,它的金融机构还有一些全球竞争力,但是它的实体产业,却没有什么全球竞争力。美国国会对三大汽车公司说,你给我拿出一个计划来,我就给了你钱,你以后就能好过一些了。结果这三大汽车公司没底气在国会说出一个好的计划来,国会也就不给他这个钱了……实际上,这个例子就是美国整个物质产业的写照。另一面,美国经济将会受到需求的影响,受到整个金融市场融资断流的影响,受到输血这个血管堵塞断流的影响,生产制造甚至反回去抽血,美国的物质产业就要发生一个非常大的危机。现在(编者注:2008年12月)国会给了通用和克莱斯勒174亿美元的援助款,其中134亿给通用,但是通用拿到这134亿也就撑到2009年四月份,国会可能就不再给它钱。我预计,2009年4月份就是通用倒闭的日子。

如果是这样的话,我预计2009年会有一场美国实体经济企业的倒闭风潮,这个倒闭风潮又会反向过来去影响它的金融市场。怎么影响呢?大家知道美国的上市公司只有两成是金融类股,80%是非金融企业上市,这些企业不好,一定会对美国形成一个非常大的冲击。当年日本泡沫出现了以后,很多人到日本出差回来说觉得日本人很好过,日子并不像发生金融危机的那样恐怖,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发生金融危机以后的十几年当中,日本仍然是一个贸易顺差大国,日本生产的产品除了自己消费,还可以出口。今天,美国是什么情况呢?美国现在食物消费当中的25%要靠进口,40%的消费品要靠进口,如果它的金融市场继续维持现在这个样子,大家都不去买美国的金融产品,那么美国就没有能力去补充经常项目下的逆差,就不能拿金融商品去换我们的实物产品了。居民消费水平下降了,老百姓就不干。奥巴马上来时要这个要那个,期待他的罗斯福新政?什么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的背景是生产过剩,现在是美国要动用一分钱,都得跟国际市场去借。要不到又怎么办呢?因此美国金融危机进一步深化的一个表现,就是它的社会将发生动荡。我看前两天《华尔街日报》上分析说美国的老百姓的储蓄率提高到10%,能够给美国增长1万亿的储蓄,但是如果现在美国的救市需要好几万亿的话,老百姓勒紧了裤腰带也不行。这也是我为什么说中国2009年的通货可能会掉得很猛的一个很大的原因。简言之,美国2009年必然紧缩消费,他紧缩的消费就是我们的减少出口。

我预计,2009年――最快是上半年,最迟是下半年――将有可能会爆发一场货币战争。这是因为,如果美元要崩溃,就会导致美国的金融市场崩溃,进一步导致美国的金融大权彻底丧失。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美国撑不住了,就要打一场战争,在经济手段黔驴技穷之后,动用军事力量挽救美元。我们看,现在美元0.2%的利率是二战以来最低的。要救援美元,美国的金融市场已经拿不出那么多钱来了。新总统奥巴马那8500亿美元在哪儿呢?现在这7000亿花光了以后,后面的钱在哪儿根本就不知道。如果美国实体经济引发了一场新的金融市场崩溃,谁都不去买美国的金融产品,那么它的融资情况就会更差,就更有问题。我们再看,从2008年7月到10月,美元展开了对全球货币的一轮强势,大概对欧元升值了25%。这一段升值,实际上只反映了一个问题,就是全球的不良金融资产都集中在美元资产上。反过来分析,欧洲的金融资产的规模和美国差不多,为什么不是欧元强,为什么欧元不去救?大家都知道这个救的是美国金融机构从全球调动美元,调动到美国去才把美元给买高了。这一点很好佐证,从2008年7月份以后,纽约股市两次跌到了8000点以下,最低的时候到了7552点,为什么是这样?过去美元走强,就是美元资产强,现在是美元强,但美元的资产却往下掉得很厉害,这个反差说明这些钱不是去购买美元资产的,大家都在逃离美元资产。如果说全球的不良资产大部分都集中在美元上面,这场风暴就将刮得更大,资本就会拼命往欧洲跑,因为欧洲是最大的资产池。与亚洲相比,中国很大,但是中国没有开放的市场。日本也不够大,也就是五、六万亿左右的资本市场规模,这样美元就会向欧元方向跑。前一段我们看到,在2008年6月当欧元到了1.6的时候,就爆发了格鲁吉亚和俄罗斯的争端,爆发了北约舰队和俄罗斯舰队在黑海的对峙。在那之前,赖斯到了格鲁吉亚去干了一些什么事情,讲了一些什么话,总之是欧元上升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美国就不干,就一定要搞出一点事情来。我们还看到,当美联储把它的利率这一次一步调到0.25的当天,欧元对美元猛升了5.1,从1.28一下到了1.47,蹦着往上涨。当然,最近这两天又有一天回落。总之,就是这场国际的变化,它会酝酿出很多很多的复杂关系。前一段有人让我说这个仗会怎么打,这个冲突会在什么地方产生,我真是讲不出来。为什么?因为这个需要有很多人研究,研究在欧洲的周边地区有哪些地方是可以撬动的地方,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这些变化都有什么东西,我觉得这恰恰应该是我们研究国际关系的人应该做的,我们在这方面的力量太弱了,我真说不清楚。不过我觉得这个战争恐怕是因为美元崩溃,美国没有了其他手段,只剩下这一招,所以他就要干这个事情。这是第一个问题,就是说,我们对国际经济环境的判断不能太乐观,太乐观了要出问题。

第二个,就是我们对物价的形势判断不能太乐观。

从2008年8月份以后,物价就开始明显地回落。8月份的回落,也是政策调整的一个衔接的点。有人认为正是因为物价开始回落了,中国政府开始刺激经济的政策了,如果是这样认识的话,特别是如果宏观调控当局也持有这种观点的话,我认为就很糟糕。物价从2006年四季度物价开始走高以来,两个因素在影响物价,一个是过低的食品价格,一个是输入型的通胀。比较起来,输入型通胀的影响程度更大一点。那么,从7月份以后,全球的物价都在往下落,而全球的物价往下落使国际资本大量地离开了商品期货市场,回归到美国的金融机构去救市、救金融机构,这样的一个过程才出现的。所以并不是我们控制物价、我们能够把它控制下来。2008年7到10月份,这轮美元的急升使大量的资本从期货市场抽出来,我们今天的物价才能大幅回落下来。但是,反过来也证明了一个道理,就是期货市场,或者是全球CPI的这种波动,全球物价形势的波动,是受制于、或者决定于资本的流动方向的。如果资本大规模地再回归到期货市场,那是一个什么情况呢?而且这种情况很可能大升!如果当这一轮危机相对地平缓、当金融机构调集美元去解决它的这种清算需求大体上结束了的时候,以后这些国际资本它还要回来的。它回来的时候,在很大程度上将不敢再碰衍生性产品了。但是,这个商品期货恐怕还是一个很好的投资方向,所以很有可能他们还要进来。从时间上来看,2009年上半年、或者六月份前后,是美国这一轮的CDO、CDS集中到期的年份,因为我们知道美国的次贷危机,它的高峰是2005年前后,那么一个标准的CDO,或者CDS是五年,所以陆陆续续到期的高峰是2009年。很多机构都预测了在2009年在六月份的时候,是CDO、CDS的到期高峰,是一个清算高峰时期,当这个高峰过去以后,这个资本可能又会要出来。那么出来的话,如果进入到商品期货市场的话,又会把期货给打高了。

我认为,中国经济再走出低谷向一次新的高峰再运动的话,应该在2009年4季度出现经济反弹。如果说,要是正好在反弹的时候,国际的价格又开始抬头,又开始把中国的物价顶起来,那你说,是不是我们又开始面临着过热,在过热与通胀之间必须做出一个宏观调控的选择?我们是不是又开始要把保物价放在第一位了?我很担心发生这样的事情再发生,那就会不断的重复以前的错误。

第三个误区,是关于人民币的汇率问题。

中国现在减少了一点外汇储备,资本外逃现在已经开始出现了。在原来将近两万亿的外汇储备当中,有人计算过,至少有一半是国际热钱。这些国际热钱,我们在国际变动中如果利用得好,如果我们把自己的形势摆布得好,就将会有更多的热钱进来让我们利用。因为我们有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人民币和美元之间,也有一个比较大的利差。

前些年,大量的热钱进来,就是奔着汇差和利差这两个因素来的。但是反过来说,如果我们调控不当,摆布不好,有可能使这些外资就会大量地流出,这对中国是一个非常负面的影响。刚才我讲2009年的外部经济环境的恶化比2008年要更加明显,2009年的出口比2008年还掉得厉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说是为了促进出口而使人民币贬值,是一个非常不理智、非常不明智的选择!但是,恰恰在最近(编者注:指2008年11月底),我们让人民币连续贬值了四天,发出一个强烈的信号是中国要用贬值来促进出口,结果大家看到最近的外汇储备开始大量下降,出现了资本外逃的情况。因为人家来,就是要赚你这个利差和汇差的。如果说真是出了资本大规模的外逃,比如说外逃出去1万亿的话,对中国的货币市场、金融市场等等各方面的影响将是非常不利的。我们不要以为调低人民币汇率,就能够把中国的出口拉上去,如果真是想拉,不如提高出口退税水平,千万不要动汇率。人民币2009年最好的选择就是微幅增长,比如说再有3%的涨幅,这个是最合理的安排,千万不要让它贬值,导致资本外逃。

第四个、最后一个我们要避免的误区,就是我们不要把次贷危机,当做一个绝对的坏事情来看。当经济繁荣的时候,认为任何危险也没有;当次贷危机来的时候,我们又认为眼前一片黑暗,这两种思想都不是辩证的思想,都不是辩证的考虑问题。危机当中有机遇,繁荣当中有危机,我们应该这么去看问题。

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我认为至少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我认为在现在正是中国向亚洲迈出一步的最好时机。在21世纪,中国一定会成为世界的老大,会成为全球的老大,但是你要想成为全球的老大,你首先要成为亚洲的老大。过去,在发达国家经济好的时候,实力强的时候,中国要想向亚洲地区迈进,不让你迈,亚洲国家对你也警惕,但是现在这个时机,亚洲国家依靠的美国、欧洲的出口靠不住了,那么中国如果能拉动他,他会对中国迅速缩短距离。欧洲和美国之间的冲突,以及他们自己家门里边的事,必然要把他们更多的精力分散过去,这正是中国向外走一步、向亚洲走一步的重要时机。我们可以通过把产业链向整个东南亚地区延伸,通过我们的交通技术设施,比如说泛亚公路、泛亚铁路,和航道的整合,将产业链的延伸延长,这对于中国的发展是非常有好处的。另外,我们所面临的生产过剩的问题,如果有一个资本输出带动商品输出的趋势的话,也会很好地化解中国国内生产过剩的模式,所以这个机会可以说是千载难逢,是中国迈向亚洲最好的时机。要说战略,这就是大战略,这是奠定中国在21世纪能够站在世界顶峰的一个重要的一步。如果丧失的这个战略机遇,以后恐怕千载难逢,就难以找到了。

第二点,我们现在处在向海外收购技术、收购品牌、引进人才的一个非常好的时期。因为那些资产是比较便宜的,比如通用公司前几年最高峰时候的市值是560亿美元,到2008年11月通用和福特加起来还不到100亿美元,这个时候对我们而言是一个比较好的时机。进一步,美国政府现在需要中国的钱来支持他,那我们只有买你国债,我们买你的企业你不让,原来买尤里科你不让,现在你还不让吗?你不让我就不给你钱了,这口气能憋死你。所以我们不能够只想持有美国的国债,至少可以拿国债做筹码,增吃你国债可以,但是,你要放宽我对你美国企业的并购。这个时候我们的现金筹码显得非常之重,将会有很强的谈判能力。

最后一点,这些年,就是这几年次贷危机深化的这个时期,是我们中国和平解决的最好机会。解决,美国是一个很大的障碍,大家说你一个经济学家怎么谈这个问题,这都是有关联的。打一场,恐怕也得几百亿美元,如果我们要是能够和平解决,何乐不为?美国的对台政策从属于对华政策,而对华政策,美国对中国的战略利益,我看现在就是两个,第一要中国的产品、廉价的消费品、要中国的资金,这是一个现实的利益;第二个,潜在的利益,就是未来它在和欧洲冲突当中,美国需要中国的支持。仅这两条,就足可以拉住美国,跟他谈判,然后给我们争取和平解决争取一个良好的条件。

当前经济形势篇3

近年来,中央在解决“三农”问题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颇具力度的政策措施,支持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出了几个可喜的变化特点:

第一个特点:当前农业、农村发展遇到的宏观环境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好的“黄金时期”。1978年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遇到两次“黄金时期”,一次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农业、农村通过内部制度创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获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另一次就是最近几年,这次在很大程度上是国家通过一系列的外部制度创新,去推进农业、农村发展的。同以往比较,最近这几年各级政府格外关注和重视“三农”,是向“三农”投入最多、改革力度最大、取得效果最好的时期。比如,一是2004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高达2626亿元,比上年增长了22.5%。二是由于降低和取消农业税,去年农民受益305亿元,今年又将获益210多亿元。三是2004年6月中央决定彻底放开粮食收购市场,农民可以将手中的粮食按市场价格,卖给收购企业或加工企业;同时,中央还将对粮食流通领域的补贴改为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四是中央还对农民实行间接补贴,对稻谷、小麦、大豆等良种进行补贴,对农民购买农机具进行补贴,对农产品加工业进行贴息补助,支持农民调整农业结构。五是全国绝大部分的省市区都对农村信用社进行了改革,为了支持信用社改革,央行拿出近1700亿元的票据和专项再贷款资金,用于置换信用社的不良资产,增加资本金,以帮助农民解决贷款难的问题。

第二个特点:粮食产量出现了恢复性增长,粮食供求关系出现了转折性的变化,粮食安全问题逐渐缓解。从目前来看,全年粮食产量有可能突破9380亿斤,加上大豆、稻谷、小麦进口500亿斤,粮食供求基本平衡。但是在粮食出现恢复性增长以后,仍有三个问题需要注意:一是到底我国自己要生产多少粮食才不会出现粮食安全问题?二是我国一方面要保证食品安全,一方面要进行城市化,同时还要考虑生态环境建设,对此我国能有多少土地资源用于城市化、工业化和生态环境建设?三是我国食品安全的关键是粮食产量还是耕地和资源?笔者认为,从近期看我国粮食安全无忧,但从长期看应注意耕地和水资源短缺问题。

第三个特点:乡镇企业快速增长,农民就业开始逐渐恢复。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的乡镇企业与劳动就业实现了同步增长,农民从乡镇企业获得的工资性收入明显增加。

第四个特点:农民收入打破了1996年以来增幅连续下降的格局,出现了8年以来少有的增幅。在收入迅速增加的情况下,农民消费开始活跃,农村市场也由冷趋暖。

影响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四个因素

在农业、农村经济不断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当前国民经济运行中还存在着四个制约因素,对今年“三农”产生较大的影响,可能将导致农民收入增幅比去年有所下降。

第一,今年我国的粮食价格在高位上下降的可能性要远远大于上升的可能性。首先,2004年末世界粮食库存增加,2005年全球粮食有望增产,这将使世界粮食市场价格呈现下降趋势。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世界粮食展望报告》,2004年末世界粮食库存比上年增加了5562万吨,增长了14.3%,库存粮占世界年度消费量的20.2%,高于公认的18%粮食安全线。又据有关资料分析,今年世界几个粮食主要生产国谷物和大豆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综合上述两大因素,今年全球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价格将会走低。受世界粮食供给增加和市场价格变动的影响,我国粮食价格也会同期发生顺向变动。其次,从国内看,在中央“三农”政策支持下,目前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都比较高,他们不但增加种粮的投入,而且还扩大种植面积,如果天气没有大的灾害,今年粮食还会增产。粮食继续增产,必然会带来市场价格的波动,引起粮食价格下降。因此,今年粮食价格下降会直接制约农民收入的增加。另外,从改革开放以来粮食市场价格变动趋势看,从来没有一年的粮食价格达到顶峰以后还会继续上涨,持续保持两年的粮食高价位水平,一般都是在第二年粮食价格就会由高走低,这是粮食市场供求规律起作用的结果。

第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农村消费品价格同时上涨,直接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并影响农民的收入。尽管政府利用各种手段限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比如给化肥企业补贴,严格监督和控制化肥价格上涨。但从目前的农村市场看,化肥、农膜和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还是上涨了。调查发现,由于石油、煤炭价格上涨,引起下游化肥、农膜价格持续上扬。由于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播种面积扩大,玉米、小麦等良种价格也向上涨。石油市场价格上涨后,柴油也明显涨价了。因此,机耕、机播甚至机收的价格也已经上涨或将要上涨。另外,从消费品价格来看,去年以来农村消费品价格上涨幅度一直要高于城镇1—1.5个百分点。今年以来,这种趋势还在继续。据计算,农民消费资料价格每上涨一个点,每位农民要多支出16元,如果农民比市民的消费价格指数高出1.5个百分点,农民为此一年要比市民多花费25元。和市民相比农民收入低,但在消费品价格上涨过程中,农民却要支付较大的涨价成本。

第三,政府支持农业的政策空间在变小。去年取消农业特产税,降低农业税税率,农民由此受益305亿元,今年27个省取消农业税也就是210多亿元;去年国家对农民直补116亿元,今年预计130亿元,增量补贴不足20亿元。再加上种子和农机具补贴,总额不会超过去年。另外政府对农业的投入,由于特别国债发行减少,今年对农业的投入占国家总投资的比重不会降低,但绝对量难以增加。因此,今年在政策上支持农民增收的空间有限。这样,由政策刺激农民大幅度增加收入的空间将明显小于去年。

第四,今年国家实行双稳健的宏观调控政策,具体内容是减少国债发行,压缩财政赤字,稳定货币供应,继续控制“银根”和“地根”。如果这些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或者继续加强,今年GDP要比上年有所降低。降低以后的直接结果就是,经济发展对全社会的劳动力需求量将比上年降低。而压缩投资和降低GDP增长,首先会降低社会对农民工的需求,这样今年农民进入非农产业就业和进城打工也会遇到一定的困难。

因此,从上述四大因素看,今年农民增收的困难比去年大,增幅很可能要小于去年。如果是这样,今年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可能会再次扩大。

链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建议

第一,在粮食政策上,要采取“多收少进”的调控策略。比如今年一旦小麦上市以后,国家粮库一定要增加收购量,将增产的小麦从市场上转到库存中,以保持市场上粮食供求平衡,从而保障粮食价格在较高的水平上不下跌。“少进”就是今年尽量少进口小麦,避免因进口小麦冲击国内市场。同时,今年玉米可以适当向外多出口一些,以调整国内玉米供求平衡。不要在我国粮食出现供给持续上升的空间里大量进口粮食,这会造成国内供需求失衡,引起粮食价格大跌的局面。

第二,要从源头上扩大化肥等生产资料的供给总量,由此抑制主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在目前这个阶段,核心问题不是对化肥企业补贴,笔者建议要取消这种补贴,把补贴直接给农民,适当扩大化肥、农膜、农药的进口,增加国内供给总量。只有增加主要生产资料的供给总量,才能从源头上抑制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版权所有

第三,国家应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我国人多地少,农民仅靠种植几亩地的粮食和其他作物,很难富裕起来,国家应该拿出一些财政资金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农业增值、农民增收。近几年,国家虽然出台了一些支持主产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政策措施,但力度不大,惠及面小,农民直接收益不多,今后应加大对主产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支持力度,更加突出支持重点。

第四,鼓励农民进城,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面对农民增收困难的矛盾,一定要消除种种限制和歧视,鼓励农民进城打工,从法律上保护农民的权益,为他们提供一个宽松的就业环境。

当前经济形势篇4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理性思考;策略

开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消费水平和居民的收入都得到了快速的提高,同时我国的房地产也得到了快速的增长和发展。房地产在我国具有较强的保值和增值期望加之我国的人民币的升值空间的降低,使得我国人民在进行消费和投资时往会把钱投资到房地产上,导致了当今的房地产经济出现了泡沫化的繁荣景象,虽然在当今国家的相关房地产的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措施使得当前房地产经济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冷淡和下滑趋势,但是如果政府和国家层面没有出台更加强有力的措施进行对土地和房产方面进行改革,房地产经济必然还会出现泡沫化、非理性的繁荣现象。

一、当今房地产经济中出现的非理性化状态简介

1.从当今的经济来看,房地产中的价格弹性与居民的收入弹性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房地产大类中的商品房是居民生活所需要的必要物品,因此,商品房的需求价格弹性会相对较小,也就是说商品房价格的升高或者降低对商品房的需求量影响是很低的。从当今我国的经济发展程度和居民生活收入水平来看,人民购买商品房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比较困难的,导致商品房对于这些人民来说是一个较为奢侈的物品,然而一般的奢侈品相对来说具有比较大的收入弹性,商品房中的这两种性质的存在导致了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之间的矛盾和差距。

2.在当今形式下的房地产价格无法与真正的价值相互匹配。在经济学上商品的价格就是商品价值用货币体现的形式。但是在当今房地产经济形式下,我国的房地产的价格远远超过房地产真正的价值,造成这种现象有以下几点愿意:首先是社会相关统计部门的统计方式和方法各尽不同,导致了各个对房地产的统计数据具有相对较大的差距,这种现象的存在严重的误导了大众消费者;其次,人民生活的硬性需求导致房地产商人为的抬升价格;最后,社会大众媒体和网络的舆论宣传和炒作导致了房地产的价格严重高于实际价值。

3.我国的土地交易和出让方式与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严重相悖。我国的土地交易和出让方式存在着“以产定销”模式,这种模式的具体是在具体土地交易和出让方面事先规划好,然后通过合适的优惠措施引导消费者进行消费,这种以产定销的房地产模式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严重相悖。因此,在当今我国国情下,要改变这种模式以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在交易土地时,土地的位置、大小和相应时机都要有经济市场来决定,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消费需求来引导房产地规划和实施,这种状态下的房地产市场才能够更好的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相符合,从而把房地产经济维持在一个相对安全和稳定的形势之下。

4.我国房地产相关企业迅速盲目的扩张,导致当今房地产经济中出现高负债率和高房屋空置率的现象发生。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镇化高速增长导致房地产迅速扩张,造成了房地产极度“繁荣”的局面,大量涌入到民间的资金房地产建设中的同时由于政府的相对宽松的房地产准入规则,导致了房地产相关企业盲目快速发展,而大部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都是通过民间融资和银行贷款进行房地产的开发,导致了相关房地产开发企业存在着极高的负债率。与此同时,大量建设的房地产与城镇居民的人口数和需求数量形成极大差距,使得房屋空置数量快速升高部分地区甚至出现“鬼城”现象。

二、对促进当前经济形势下房地产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发展提出几点建议和策略

1.通过对社会土地制度的规范达到解决土地财政的效果。我国的房产价格非理性的上升,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我国的土地价格始终降不下来。所以,在逐步解决民生居民的住所问题中政府要灵活的运用国家政策法规,适时和适度的进行房屋建设性用地的土地价格和标准,比如对相关土地买卖进行税收的适当降低、降低过高的房屋建设所需水泥、钢铁等建筑必需品的价格。

2.为降低过高的房地产金融风险需要寻找和开发房地产金融衍生品。房地产经济面临的过高的金融风险需要其他形式的金融产品进行对冲,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进行房地产相关金融产品的设计和交易,这中措施能够把房地产经济中的金融风险和相关衍生品进行对接,缓冲和降低房地产经济中的金融风险。比如,进行房屋的私募基金、信托基金等基金形式的房地产产品的交易。

3.政府需要发挥重要的政府管理职能,采用强有力的措施降低房地产的非理性需要。这种强有力的措施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家庭进行第三套房产的购买行动中需要国家银行不对其发放房屋贷款或者大幅度的提升贷款利率;其次,对于家庭中具有多套房产的居民进行征收房屋的空置税;最后,对于国家居民或者相关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不动产的登记和征收税收措施。

4.政府引导房地产企业进行资源融合。房地产相关企业极度扩张导致房地产行业规范化欠缺,因此,需要政府引导企业或者给予相关有资质的企业进行收购和重组,把零散的房产土地资源进行整合,使房地产行业理性化发展。

三、结语

当今经济形式下房地产经济出现各种不协调和非理性的行为需要政府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对房地产行业进行强有力的规范和整合,促进房屋逐步走向合理以及实现房地产经济走向理性化发展局面。

参考文献:

[1] 周芳. 我国房地产企业融资模式研究[D]. 山东大学.2011.

当前经济形势篇5

一、经济复苏依然乏力

在经历了去年“9.11”和一场轻度经济衰退之后,欧元区经济步入了一条并不乐观的复苏轨道。2002年头两个季度,欧元区经济保持一种相对平缓、但起色不大的回升态势。根据欧盟公布的统计数据,今年一、二季度,十二国实际gdp同比增长0.3%和0.6%,欧盟专家认为,实际增长幅度与oecd估测的潜在经济增长率至少相差1.6个百分点,而且今年头两个季度的增长也是在上年第四季度经济大幅度下滑的基础上的微弱回升。就几个主要大国的具体增长情况而言,表现普遍不好。例如,占欧元区经济规模69.6%的三个大国(德国30.3%、法国21.4%和意大利17.9%)的经济状况明显差于其他国家。例如,法国上半年实际增长仅为0.5%,德国0.3%,而意大利仅为0.2%。这三个国家的增长不仅偏低,而且是欧元区十二国中最低的。欧元区经济运行的经验表明,这三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好坏与否,实际上主导着欧元区经济增长的快慢。

在经济复苏乏力的同时,欧元区失业状况几乎没有多少改善,整个欧元区头两个季度的失业率为8.1%和8.3%,略高于上年。比较突出的是德国的失业人数不断攀升。自去年以来,德国失业规模一直在400万关口徘徊。就失业率情况而言,其他几个国家的失业率甚至超过德国,如西班牙失业率为11.2%,希腊达9.9%,法国和意大利分别为9.0%和8.9%。由于经济复苏乏力,欧元区各成员国大企业盈利水平下降,纷纷裁员,预计三、四季度失业率还会上升至8.4%--8.5%。

今年欧元区经济状况相对乐观的情况是,欧元汇率自今年春季上扬一直保持较高价位,欧元的上扬一度改变了几年来人们对它疲软形象的看法,欧元似乎进入了一个坚挺时期。实际上,欧元汇价的上升,主要原因还不在于欧元区经济自身运行质量的提高。多数观点认为,主要是美国经济复苏乏力和美元汇价长期高估而被迫做得市场调整。同时也要看到,欧元汇价提升也对欧元区出口贸易带来新的挑战。目前比较乐观一点的是,今年上半年欧元区的出口增长折合年率为4.2%(包含欧元区内的贸易量)。欧元区目前的价格水平相对稳定,为2.1%,处于欧洲央行认可的合理区间,而且年初引入欧元和短期油价波动未对物价造成持续性影响。

此外,欧央行上半年对利率几乎未加干预。目前的主导利率水平(3.25%),高于美国(1.75%),虽然对刺激投资有所影响,但欧央行认为,货币供应量增长并不慢(7.3%),货币市场上的资金量相对充足。投资不振并非是利率政策所致。所以,通过减息以刺激投资的观点短期内很难在欧央行内占上风。

二、问题与困难

当前牵制欧元区经济复苏乏力的主要原因仍然在于:欧元区十二个成员国内需不足,增势缓慢,上半年增长仅为0.5%。其实,内需不足早在2000年第三季度就已经出现下降趋势。根据近几年欧元区内需求变化的曲线看,2001年第三季度首次出现负增长,一直持续了近6个月,直到今年2月份才止跌进而出现零增长,所以说,近两年的内需不足及变化趋势基本上与同期经济增长曲线相吻合。而目前的微弱增长只能对应于现实的经济疲软性恢复。

与内需不足对应的还有,欧元区私人消费信心指数和支出双双不振。根据德国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公布的分析报告,自去年第四季度以来,私人消费已连续两个季度呈负增长(-0.1%和-0.7%)。今年第二季度增长为1.6%,表明私人消费增长正处在一个刚刚开始的恢复阶段。根据上世纪后十年的数据分析,除了个别年份私人消费出现短期性快速增长外(欧盟拆除边境限制建立统一大市场、开放电信市场引发电信产品消费热潮或推进欧洲货币联盟等),欧元区私人消费在多数年份呈现一种平缓增长常态。因此,在目前的环境条件下,很难预料欧元区私人消费会出现某种跳跃式增长。

比私人消费更不乐观的是投资领域。据统计,整个设备投资从2000年开始至今已连续6个季度为负增长。设备投资不振首先反映出企业家对前景看淡,不愿意投资,这一点与整个内需不足是密切相关的。其次也与欧元区各成员国正处在产业结构变动和调整的大周期有关。从总体上看,欧元区各国的产业结构偏重于传统产业及产品,偏重于面向外部市场,加上欧元区税收和工资成本长期处在高位且不断上升,内部投资回报和税收条件已经明显不如外部市场特别是新兴市场经济体。近年来,一方面出现了国内设备利用率逐年下降的局面(欧元区内抽样调查平均为80.8%);另一方面各大企业又把一些能吸纳劳动就业的产业向外转移。统计数据显示,欧元区的劳动成本和企业税收负担仍在增加,这种增长又与欧盟现行的社会福利体制和税收政策密切相关,企业家投资信心不足的短期行为必然导致长期投资信心不足。

今年以来,欧洲股市受美国经济和股市影响而动荡不止。股市波动又给实体经济增加了新的不确定性。以德国股市为例,今年以来德国股票市场股价一路下跌,跌至2769点,比年初缩水30%左右,跌幅与美国道指不相上下,而德国的二板市场几近关闭。欧洲其他几家股市也与美、德股市波动情况相近。股票市场的下跌已经远远超出市场自身挤压泡沫的技术调整范围。但由于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的原因,股市动荡的传导机制更加灵敏,从而使调节经济的难度加大。

此外,欧元区还面临一个新的问题是,截止到目前,德国和葡萄牙的财政赤字占gdp比重已经超出欧盟《稳定增长公约》规定的界线(3%),意大利和法国正在逼近这一界线。预示着这几个国家下半年的财政回旋余地更加困难。

三、前景

最近在德国基尔举行的一次世界经济形势研讨会上,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的经济学家对包括三国经济在内的欧元区经济前景持谨慎乐观态度。预测2002年欧元区经济增长大体在0.8%左右,低于去年1.4%的水平。因为,今年欧元区各国经济面临的内外条件,如内需不振、私人消费和投资偏低,部分国家遭受洪灾、世界经济复苏缓慢,正在酝酿策划中的反恐战争及油价变动等因素,而不得不调低其预测值。事实上,其后不久,imf等机构均对今年的预测值做了部分下调。

当前经济形势篇6

关键词:国际经济形势;中国经济;发展现状

近些年来,尽管国际经济一直保持着平稳的增长,但是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有些复杂多变。各个国家经济的不平衡增长和投资环境的动荡不安是当前国际经济局势的主要特征。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爆发的债务危机,给国际紧急局势的稳定蒙上了阴影。中国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的经济必须依赖于稳定的经济形势。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各国经济都受到了明显的冲击,中国的经济同样如此,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已是大势所趋。我国是世界贸易组织的重要成员,经济局势的变化势必会影响我国的经济走势。因此,我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国经济形势的变化,明确中国经济的发展现状,以便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国策。

一、当前国际经济形势浅析

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越来越密切,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稳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必须对国经济形势有准确的把握,获得国际金融、货币、各国政策等经济信息的第一手资料,认清我国经济的发展状况和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位置。金融危机的爆发,任何一个国家能不能独善其身,它对全球经济的打击和影响是极其深远的,经济增速放缓是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必须面临的问题。随着全球各国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的出台,经济复苏的迹象很明显。分析国际经济形势主要看经济影响力较强的美国、欧洲地区和日本。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而且美元是世界最主要的流通货币,美国经济发展的问题关系到的不单单是本国的稳定与繁荣,更关系到乃至全球各国的经济利益。在经济危机的后期,美国经济止住了经济下滑的趋势,经济开始有缓慢的增长。房地产的萧条状况得到扭转、国民的就业情况得到改善,种种利好的经济现象,为改善国际经济严峻的形势打下了一支强心剂。与美国经济形势不同的是,欧洲的经济发展却是另一番景象。欧洲各国经济状况十分严峻,经济发展速度持续走低、欧元表现状况不佳、人民的失业率节节攀升、许多企业都申请国家的财政救济,经济发展水平的降低延缓了国际经济复苏的进程。日本经济也处于缓慢增长的阶段,目前日元持续贬值,但是日本政府积极地货币政策,降低了货币贬值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尽管各国和各地区经济状况悲喜交加,但是总体而言全球经济处于复苏的阶段,经济形势日趋稳定。

二、国际经济形势下的中国经济发展现状

中国的经济比较坚挺,虽然受到了经济危机的影响,但是总体上在动荡的国际经济形势下稳步前进。国家制定了完备的经济发展战略,保就业、促内需等政策的实施,使得我国经济在较低的通货膨胀率下运行。我国的就业率稳步提升,房价得到有效的遏制,但是这不能说明我国经济是完全健康的,自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明显的问题。

(一)宏观调控问题

宏观调控是保持经济稳定的重要因素,也是引导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近些年来,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过于迅猛、CPI指数依旧保持过快的增长势头,不仅给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负担,也让政府宏观调控工作压力重重。尽管领导人审时度势,制订了相应的宏观调控政策,这问题得到了缓解,但是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还是出现了显著的下滑,经济发展的质量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

(二)贸易出口问题

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出口的产品价格低、质量好,受到了国外消费者的青睐。出口是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我国出口商品的增多,这给国外的当地企业形成明显的冲击。出于对本国企业的保护,尤其是西方发达资本主要国家,以各种借口给中国的企业设置了贸易壁垒。贸易保护主义在国际市场盛行,我国企业和外国市场的贸易纠纷案件时有发生,导致许多国内的公司很难进入国外的市场,这对公司的发展是不利的,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三)货币问题

稳定的货币政策有利于经济稳定的运行,我国一直实行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外资、技术源源不断的涌入中国,加以全球汇率的波动使得我国面临着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我国是美国国债最大持有国,近些年来美元的贬值也给我国造成了巨大的国债损失。

三、结语

中国的经济发展不能走闭关锁国的道路,必须与世界各国保持密切的联系。中国经济的稳步前进需要稳定的国际经济形势,当今的国际经济局势处于稳步复苏的阶段,这对我国来说是利好的消息。认清国际经济形势、找到中国经济发展的问题是制定发展国策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马建堂.关于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的几个问题[J].统计研究,2013(01).

当前经济形势篇7

关键词:经济形势 就业 问题

一、前言

现在社会经济已有了很大的好转,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数量正逐步增多,有一定工能力以及学历的就业者也在不断的增加,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岗位数量以及就业者数量差异大这一问题,造成就业形势越来越险峻。所以为了提升就业率,有必要对导致就业难的原因展开详细探讨,通过经济结构的提升来增加就业机会。

二、当前经济形势下的就业问题论述

当前虽然社会中存在就业难这一情况,但并不会导致社会危机发生,这是因为社会经济正在快速发展中,所以市场上仍旧会不断的出现新的就业岗位,同时由于产业升级速度正逐渐加快,各个领域为了扩张发展均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尽管如此,但是就业劳动市场仍旧非常险峻,这是因为现在的主要就职人群为大中专的应届毕业生,这部分人员没有工作经验,再加上最初能拿到的薪资非常低,造成很多大学毕业生频繁的换工作,就业极不稳定;其次是因为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已经出现了大范围的“技工荒”以及“用工荒”这一情况,造成经济形势的危机进一步加重。具体来说在当前经济形势下造成就业难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经济结构问题造成用人需求减少

因为传统产业的萎缩造成其对人员的需求量不断的减少。现在产业结构已经进入到调整期,产业正在逐步向著基础设施以及基础产业方向前进,但是这些产业大部分为资本密集型产业,不需要投入过多的劳动力。但与此同时多个产业也存在招工难这一现象,但这并非为劳动力供应不足所造成的,而是因为劳动力出现技术性以及结构性短缺而造成的。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的逐步深入,就业结构一定会受到大的调整,势必会导致新的就业压力出现。

(二)学校教育以及企业用人之间发生脱节

现在高校教育主要偏向于学历教育,没有考虑到企业单位的用人需求,造成学校传授给学生的理论知识在企业中得不到应用,不能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同时现在很多高等学校均存在“重理论、轻实践”这一问题,造成很多大学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短缺,同时大学生在进入到企业之后需要很长的适应时间,再加上很多的大学生又在等待就业,势必会导致就业危机加剧。

同时现在很多研究生以及本科生不认同服务行业,认为服务行业太苦太累,没有发展的机会,并且不符合自己的身份,所以很多研究生以及本科生宁愿意拿很低的薪酬“当白领”,也不愿意到基层去工作,到社会上去锻炼自己。求职者尤其是很多应届毕业生也存在这样一种问题,也就是对工作的期望过高,对自身的能力高估,但与此同时大学生人员正在逐年的增加,很多企业的用人标准、要求越来越严格,从而造成就业率下降。

三、缓解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优化调整经济结构,拓宽就业容量

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应当注重产业升,以使经济发展以及促进就业可以同步进行,利用优化产业结构等发展来促进第三产业前进,这是因为第三产业中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特别是现在发展前景非常好的是现代服务业,所以需要通过第三产业创造以及发展来促进就业。另外还应当注重第一产业,促进农村城市化发展进程,同时彻底深入的贯彻第三产业链,以产生更多的就业新领域,提升人员的就业机会。另外因为现阶段主要的劳动人员依然为农民,因此一定要坚持以农业内部为就业的主要领域,推动农村经济更好更快的实现产业化,为此应当注重农产品加工行业的发展,形成专业产业链,提升农民的就业面,拓宽农产品渠道,推动农业经济结构出现转型,从而更为全面、深入的促进就业。

另外也应当整合非公有制经济体系,在非公有制经济之中合理的引进各种新兴产业,并开发社会公用事业,使一些合格的非公经济参与到其中,从而使非公经济的高效性以及灵活性得到发挥,从而增加就业岗位,提升就业几率。

(二)提升内需

为了更好的开展经济体制改革,一定要积极的发展现代服务业中出现的障碍,并勇于解决和破除这一障碍,从而使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可以进入到“营改增”试点之中,从而使相关企业、部门的税收负担有所减少,大大增加服务业规模,使其创造出更多的工作岗位,更好的安置就业人员。另外应当对中小企业发展给予更多的支持,使其发展环境得到优化,让中小企业的再就业以及带动就业价值得到有效的发挥,从而保证外部发展环境的优质性。在推动经济社会发生的过程中,需要把就业放在重要的地位,通过小额担保贷款以及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使小微企业的经营生存压力大大减缓,以创业推动就业。

(三)增强就业人员的能力与其素质

很多就业人员难找工作的一大原因是其自身能力的限制,所以就业人员自身应当通过努力学习来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通过学校教育来提升其实践能力,使就业人员通过学习来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通过实习发现自身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并积极主动的改进问题,从而避免工作失误的发生,提升工作效率,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四、结束语

在现阶段的经济形势之下,人们的就业问题正越来越严重,造成社会的发生受到一定的阻碍。所以有必要详细的论述造成就业难的原因,并从多个方面提出缓解这一问题的办法,比如说优化调整经济结构,拓宽就业容量,提升内需,注重第三产业的开发,增强就业人员的能力与其素质。总之通过不断的努力,积极的调整,一定会提升就业率。

参考文献:

[1]何仕.当代中国大学生就业的经济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

[2]蔡P.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下的就业问题[J].中国经贸导刊,2008,16:6-7

[3]王晓彬.经济新常态下促进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

当前经济形势篇8

前言:

近几年,国际经济的发展形势越来越让人摸不透。不确定与不平衡增长,就是国际形势发展的主要特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让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多。美车、欧洲与新兴市场之间的竞争与经济水平的快速提高,让世界经济出现不平衡的发展态势。2008年的一场经济危机,让更多的经济人士开始关注国际经济趋势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作为世界贸易组织的一员,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必然会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影响。在国际经济形势角度下对中国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有利于明晰中国经济发展趋势。

一、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分析

国际经济形势与中国经济发展形势有着密切的关系,要了解中国的经济发展现状,需要先对国际经济发展形势进行了解与分析,掌握国际信息,反思国内经济。就目前情况来看,国际经济的发展形态仍然不太乐观,经济增长的速度较低。但是,与世界经济危机后的经济发展情况相比,经济复苏状态相对稳定。在这样的国际经济发展情况下,美国经济发展速度有小幅度的提高。无论是美国的房地产还是人力资源市场,其紧张情况都得到了一定好转,这给国际经济的复苏带来了机会。然而,欧洲经济的发展情况还较为危险,低迷的经济发展速度,让欧元市场的缓和情况不佳,欧洲的失业率还在不断上升,其经济发展水平的下降已经成为必然的经济发展趋势。日本的经济发展形势与国际经济发展情况很像,处于缓慢增长的状态。日本的经济发展之所以进入氛围状态,是因为日本在货币方面出台了相关政策进行调整,这就使得日元的贬值不会对日本经济的发展造成太大的负面影响。与前几年相比,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已经趋于稳定,但仍然不能确定国际经济形式不会出现大的。国际经济形势显示,国际经济仍然面临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据相关部门的预测,世界经济今年的增长率为3.5个百分点,与去年相比,提出了0.3个百分点。这样国际经济发展现状,仍然让许多经济学人士担心。

二、国际经济形势下的中国经济发展现状

从我国去年的经济发展趋势来看,中国经济一直在国际经济变动中稳定前进。国家所实施的稳步发展经济战略,让我国的市场通货膨胀得到有效控制,并且有效抵制了许多城市房产价格上升的问题。中国经济发展的稳定,并不意味着经济发展中没有问题。在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仍然出现了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1.经济宏观调控方面问题。宏观调控工作质量,对于经济问题的解决以及经济的顺畅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近两年,我国的房地产价格出现过高问题,且CPI的增长速度过快,这对于我国宏观调控工作产生了消极影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从中国国情出发,制定与出台了有效的信贷政策,从而让国民经济指数得到有效调整。但国民经济指数的下降速度过快,给企业内部运营资金产生了问题,运营资金的让企业之间进行业务相互担保,这对于经济发展来讲是不利的。

2.出口经济问题。在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以来,进口与出口成为了国际经济交流的主要方式。在全球经济缓慢复苏以来,美国、日本与欧洲等各方的出口态度发生了较大的转变。中国与日本在钓鱼岛事件的纠纷,让中国国民抵制日货的情绪高涨,这给日本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较大负担。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的国际市场扩展也受到限制。中国的出口受到国际市场需求量的影响,国际需求量的减少,使得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政策越来越多,我国出口经济一度出现困难,这对于我国进出额目标的实现较为不利。

3.房价问题。房价问题,是中国经济中的持续性问题。房价过高,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但是,如果房价的快速得不到合理控制。特别是在最近十年,房价的快速上升让社会中房地产行业需求大大增多。越来越多的社会人力资源与资金流向房地产行业,我国的其它行业发展受到了影响。工业、制造业以及生产业发展过程中,人力、物力与财力不足问题产生。除此之外,金融体系的发展也逐渐受到房地产行业的影响,大大提高了我国金融体系的危险指数。

4.企业资本问题。在国际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跨境企业的数量直线上升。跨境企业在中国的出现,让中国同行企业的竞争激烈程度上升。国际经济的发展形势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国海外市场的扩展战备制定方向。目前,国际经济的复苏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企业跨境发展过程中,资金的流向无法得到有效明确。一旦国际经济出现反复动荡,这些资金就很难收回。国际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给我国许多跨境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挑战,也给国有资本管理工作提出了难题。

5.货币问题。针对目前的国际经济形势,许多发展中国家仍然利用宽松的货币政策对国内经济进行调节。对于中国来讲,货币政策的轻松化,使我国的进口经济、技术与资金的引入增多,在全球汇率不断变化的今天,我国面临着较大的通过膨胀压力。国际经济流动性增大,让中国经济出现了稳步回升的趋势,这就促使许多国际市场中的短期资本融入到我国市场内部,而这再一次提高了中国经济的不确定性。

三、结语

上一篇:二手车交易合同范文 下一篇:最后一个人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