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故事范文

时间:2023-11-09 16:33:00

二十四孝故事

二十四孝故事篇1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02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03 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04 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05 芦衣顺母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06 鹿乳奉亲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07 戏彩娱亲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_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08 卖身葬父

二十四孝故事篇2

关键词: 浙西传统文化 孝文化 表现形式

孝文化指在孝敬父母的问题上所形成的观念系统。《文化学辞典》对“孝文化”的阐述是:“中华古代文化的一种范式,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之一,被古代百姓所普遍接受。”中国“孝文化”是在华厦千年历史中孕育、诞生和发展起来的。孝的思想观念经过历代圣哲与统治层的大力倡导,已经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成为中华民族深层的文化心理积淀,不仅影响中国历朝历代人的思想,而且成为支配人们行为的准则和评判人之德行的标准。

衢州,古称姑蔑、大末、信安,唐初因境内三衢山而得名“衢”。衢州地处浙江西部,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秀丽的一方山水,勤劳而智慧的劳动人民,孕育出灿烂的历史文化。而一处处史迹,一件件文物,一个个名人在述说着衢州六千年的历史文明,“孝文化”活生生地存在其中。根据浙西衢州的历史痕迹和平日工作的接触,“地名”、“牌坊”、“祠庙”、“戏曲”、“雕刻”与“口头传说”等均对“孝文化”进行了有力的阐述与表现。

一、有关“孝地名”文化的表现形态

今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信安街道“沙湾村”古地名“孝悌里”,位于城市北面衢江南岸。作为古地名,忠实地记载一则千年以前的“孝悌”故事和相关“孝悌”文化遗存。“孝悌里”于《明一统志》中载:“在府城北五里,宋赵宅,赵丧继母与弟赵拊结庐守墓三年,足不出庐。”县令榜其孝悌,南宋文学家楼钥题书“忠孝之家”,因此沙湾村又称“孝悌里”。但孝悌里作为村庄地名已鲜为人知,仅在历史文献中能查阅。

中国的孝悌文化,孝在传统文化中排在第二,即忠、孝、节、义。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孝,成为基本道德观念之一,也是“人道”之行为准则:亲亲、长长、尊尊的自律规范。地名“孝悌里”用最简单明了的孝悌文化,对广大民众宣传尊重、供养长辈,“人道”之行为准则。亲亲、长长、尊尊的自律规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教育素材。

以地名形态表现“孝”文化的在全国各地也有存在,也是农耕社会宣传、传播“孝悌”文化的有效办法和工具。例如:山西省“孝义”县,以县人郑兴孝孝义得名。湖北省有“孝感”县,以南朝孝子董黯立为县名。浙江省湖州原有“孝丰”县,相传孝丰历代多孝子故名,并县后称孝丰镇。金华市有“孝顺”镇,相传古时有许姓孝子孝顺父母得名。江西省东乡县东有“孝岗”镇,源自孝子岗地名。四川德阳市有“孝泉”镇,以东汉孝子姜诗家居园中泉池“孝感跃鲤”诏名“孝感泉”得名。此外还有广州“光孝路”、“光孝寺”;徽州“慈孝里”;南京“孝陵”等以“孝”命(得)名的地名,作为地名标识在留存。每一处地名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孝”文化典故,也是传播、记录“孝”文化的一种形态。

二、有关“孝牌坊”文化的表现形态

衢州北门外赵故里沙湾村“孝悌里”牌坊,又称“忠孝之家”牌楼。旧志按:其地在今城北,名书院。上仅住村民十余户,无复有赵氏子孙居之,牌坊已圮,然残碑、断碣略犹有存者。此牌坊为四柱三门五楼青石牌楼(坊),原立于沙湾村书院自然村口。坊额为正面书“忠孝”,背面书“忠孝之家”。最早坊额为苏公(东坡)所书,因时间久远字迹已模糊不清。到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衢州知府林明伦出北郊过“孝悌里”时,有感并书“忠孝”,额序:“衢州孝悌里宋清献。”此坊虽已残圯,但其内涵和孝悌精神尚存,是孝道文化传播的遗址。

以牌坊(牌楼)形态表现“孝”文化的在大江南北,各地曾普遍存在,也是农耕社会宣传、传播“孝”文化的有效办法和工具。以安徽黄山歙县为例有:“慈孝里”牌坊(在富竭乡棠越村);“黄氏节孝坊”(在郑村乡郑村);“旌孝坊”(在潭渡乡);“双节孝坊”(在许村乡环泉村);“章氏节孝坊”(在北岸乡青林凹村);“节孝坊”(在定潭乡);“汪氏节孝坊”(在溪头乡蓝田村);“宋享遐妻节孝坊”(在上丰乡潜口村);“方氏节孝坊”(在富竭乡稠墅村);“吴氏节孝坊”(在富竭乡稠墅村)等,不胜枚举。

以牌坊(楼)传播“孝”文化,是一种具有广泛宣传效果的手段。作为古代城市雕塑的牌坊,立于街头渡口,时时刻刻地向过往行人传播“孝”道德文化。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由于对以牌坊(楼)传播“孝”文化的愚昧无知,使各地古牌坊被大量拆毁破坏。牌坊虽然消失殆尽,成为“隐性“孝”文化遗产”,但其历史文化内涵仍然存在。

牌坊俗称牌楼,又称坊表。古人言可为坊,行可为表,坊表名义见于《礼经》。宋以后乃用以表扬人物,而揭橥之名曰“牌坊”。每一处“孝”牌坊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孝”文化典故,牌坊也是传播、记录“孝”文化一种形态。作为城市雕塑“牌坊”是以一种高贵形态出现的点缀建筑,且具有传统儒家智慧和道德的文化内涵。

三、有关“祠庙孝悌”文化的表现形态

以祠庙传播“孝悌”文化最典型的是“周王庙”,全称周宣灵王庙,亦称周孝子祠,在浙江境内(钱塘江流域)较多。衢州周王庙,位于城内下营街,南宋时为周雄而立,系浙江和江西各地周王庙的祖庙,供奉周王漆布金身。据志书记载:周雄系新城县人(今富阳新登),宋淳熙戊申(1188)三月初四日生。幼时随父到衢行商,与衍圣公孔文远同学,相交甚密。嘉定初,周雄24岁时,因母病祷于婺源之五显圣王庙。归舟至衢,闻母死讯,即仰天捶胸一恸而绝,其尸僵立舟中不仆,衢人异之。南宗孔氏家庙衍圣公孔文远感其诚孝,为其捐款漆身塑像立庙以祀。由此可见,周王庙始建于宋嘉定四年(1211)。

“周孝子祠”庙内雕刻有二十四孝图。内涵是传承中国的孝悌文化,孝在传统文化中排在第二,即忠、孝、节、义。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孝,成为基本道德观念之一,也是“人道”之行为准则:亲亲、长长、尊尊的自律规范。孟子《离娄上》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一词。所谓不孝的三种情况指:(1)对父母的过错曲意顺从,使父母陷于“不义”;(2)家中贫困,父母年老,子女不供养父母;(3)不娶妻,没有儿子,断绝子嗣。传统的“孝”以血缘“亲亲”关系为纽带,以个体家庭经济为基础。“周孝子祠”用最简单明了的孝悌文化,对广大百姓民众宣传尊重、供养长辈,“人道”之行为准则:亲亲、长长、尊尊的自律规范。

以祠庙形态表现“孝悌”文化的在各地普遍存在,也是农耕社会宣传、传播“孝悌”文化的有效办法和工具,以祠庙为中心,使广大民众接受“孝悌”文化的教育(熏陶)。

四、有关“戏曲孝悌”文化的表现形态

戏曲文化在明、清二朝代得以充分发展,作为农耕文明时代,戏曲是社会中重要的娱乐活动。衢州在明、清二朝代“周宣灵王庙会”旧时以农历三月初四到四月初八,为周宣灵王之诞辰,连续演出三十五日的戏曲,以示庆典,亦称“周王庙会”。因为庙会以看戏曲为主,所以俗称:“看三月三”。

庙会以旧时衢州城关为核心,各街坊社隅,均分社迎神,沿街张幔植台,演剧以乐神。大街小巷热闹非凡。清郑桂东有诗说到此事:“农忙时节入城来,歌舞沿街挤不开,三月三连四月八,大周王庙看开台。”

庙会实际上是一次传统孝文化的大宣传。所演戏剧有西安高腔的《孝顺歌》、《母子相会》、《三孝子》、《孝守节》、《连中三元》、《香山显灵》等;衢州昆腔的《桂花亭》、《状元拜堂》、《烂柯山》、《渔家乐》、《宝莲灯》等,以及务剧、徽戏、浙西目连戏等,类似今朝的戏曲大会演。

以戏曲形态表现“孝悌”文化的在各地曾普遍存在,也是农耕社会宣传、传播“孝悌”文化的有效办法和工具,在岁时节令、庙会佛节、寿庆婚礼、会馆庆典等场合,深受广大民众的欢迎。

五、有关“孝雕刻”文化的表现形态

在衢州市柯城区航埠镇万川村,有一座陈氏祠堂的砖雕“二十四个孝”,陈氏祠堂的“二十四孝”砖雕是在1915年所雕,至今已有90多年的历史。它是浙西地区现存砖雕中的极品,保存完整,堪称历史文化瑰宝。全国各地在古建筑由采用雕刻技法,用石雕、木雕、砖雕等材料,采用圆雕、透雕、浮雕、平雕、线雕等表现手法,把二十四孝图的人物故事雕刻得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给人以艺术享受,把“孝感动天”、“亲尝汤药”等二十四个孝故事刻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其工艺精湛,人物造型古朴,构图巧妙,保存完整。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将二十四个行孝的故事,以人物为主体,以山水、花草、禽兽、楼阁等为衬托,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地传播儒家思想的画图,栩栩如生,实现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完美统一。例如:在普陀山法雨寺有一组著名的“二十四孝”石雕图组,在社旗县山陕会馆发现的元朝画家郭居敬绘制的、用灰色大理石雕刻在柱础上的二十四个孝图,在衢州周宣灵王庙存“二十四孝”木雕图组。每一则故事都详细记录了当时的年代、人物和孝举,图文并茂,雅俗共赏,既独立成章,又可连成一片,组成一幅大气、朴拙、本色、自然的考文化作品。

同时在民间民居中,也存在大量的以“孝文化”为内容的建筑装饰构件,在石材、木材、青砖等材料上,将孝的故事以人物为主体,以山水、花草、禽兽、楼阁等为衬托,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地传播儒家思想的画面,栩栩如生,实现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统一,在日常生活中起到教化的作用。

六、有关“孝口头传说”文化的表现形态

二十四位孝子的感人故事,相传为元代郭居敬选辑的,它流传了700余年,几乎达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对弘扬孝道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二十四孝”及各地方版的“孝”文化故事源于我国民间,多以口头形式流传至今。

《搜神记》这则故事虽然只有179字,非常简练,但有头有尾、有始有终、有情有节,十分完整,并为董永卖身葬父这个故事首开神话之端。其实,早在三国魏槽植的《灵芝篇》这首诗中,就有了这则故事的轮廓。由此证明,董永卖身葬父的故事发生在三国之前。

随着时代的推移,这个故事广为流传,除民间口头传说外,也被文人写进了传奇及剧本。宋、元诸本就有《董永遇仙传》,戏文有《董秀才遇仙记》等,都使故事有了神话色彩。同时,董永也由一个原本只是个“半耕半读”的穷农民,变成了一介黄门秀才。在敦煌变文中的《董永行孝》,亦与上述传说大同小异。而且,明代心一子的《遇仙记》、顾觉宇的《织锦记》等传奇中,也都说董永是个秀才。到了清代,许多地方剧种都趋循上述,并以浓墨重彩进行渲染,使故事更生动感人。这无疑是文人对董永贤孝勤劳的品德的一种敬慕,对恩爱夫妻被人拆散的一种同情,并寄托了一种美好的企盼和诚挚的祝愿。

“孝”文化中传承着中国古代哲学范畴的“道”思想,体现人生观和政治理想。“人道”为人之道或社会规范,《礼记》提出:“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人道之大者也。”对于“道德”,老子以“道”为天下万物之本原或普遍规律。“德”为“道”之分,即事物的特殊规律或特性。亦作为社会伦理准则,用以评价个人品德、修养、行为的善恶。古人以孝悌、清廉文化用祠庙供奉祭祀形式予以宣传,教育民众。这应是构筑和谐社会的基础。孝悌等伦理思想,亦称“德政”,《论语・为政》:“德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用德和礼加以感仪,例则可使之知耻之心。和谐社会的构筑,必须有理论基础,教育(基地)办法。古人这种实实在在,一目了然、行之有效地用“祠庙”供奉祭祀的形式;用“戏曲”表演的形式;用“地名”记载的形式;以“牌坊”表彰的形式,用“口头传说”文化的表现形态等形态应加以宣传,以更好地教育民众。

二十四孝故事篇3

《二十四孝》是元代郭居敬编录,另有说法为其弟郭守正,第三种说法是郭居业撰。流传于后世的版本较多,但是故事一致,仅是在排列次序上有所区别。本文以明朝版本《二十四孝图》为文本,进行评析。(一)孝感动天。舜作为儒家推崇的上古帝王,是内圣外王的重要代表,实现了由孝顺到忠君到治理天下的理想序列。舜的原生家庭比较糟糕,父亲瞎子,生母早亡,继母泼辣,后母所生弟弟性格狂傲。面对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舜选择孝顺服从,由此感应天地,获得大象、小鸟、雷电的帮助;并且由此上达天听,授予大权,成功继位。在这个故事中,较为重要的关节点是由孝顺获得感天动地的效果,从而在世俗生活中获得经济利益、政治权力和社会地位。换言之,当孝顺无法感动天地时,如何支撑内在合理性?(二)亲尝汤药。刘恒作为皇帝,母亲生病三年,衣不解带,夜不合眼,精心服侍,亲尝汤药。这故事看点在于皇帝是真实人物,有据可查,不是凭空捏造的。但是疑点在于,皇帝每天日理万机,国事繁重,后宫佳丽三千,宫斗重重。皇帝能够有那么多精力去伺候母亲吗?故事价值意义在于,皇帝孝顺,被封为道德楷模,其他人必须无条件向其学习。这是政治权力向道德权力的扩张和占领,是政统、道统、法统的相互支持。(三)啮指痛心。孔子弟子曾参上山打柴,家中来客,母亲咬手指,产生心电感应,曾参奔赴回家待客。在这里,“跪问其故”非常有意思。对自己母亲说话,为什么需要跪着?这种潜在的不平等是等级制度固化的彰显。在皇权时代,百姓跪拜县官,臣子跪拜君王,是约定俗成的社会交往礼仪。仅由这一相类似的动作能够看见孝顺与忠君的同质性。(四)芦衣顺母。闵子骞家庭环境与舜相似,早年丧母,后母虐待。父亲知道实休掉后母,闵子骞反来劝阻,后母改过,从此一家人幸福和谐地生活在一起。在这里,我嗅到浓浓的琼瑶味道。闵子骞如同一朵圣洁的白莲花,后母虐我千百遍,我待后母如圣人。这种做法仅靠道德感召,单纯依靠以德报怨促使后母人格升华,价值观逆转效果如何?我对此持保留意见。(五)百里负米。子路为双亲背负米百里。这个故事较为正常,类似于一位居于高位的凤凰男矜持的忆往追昔。故事里没有血淋淋的杀子选择。疑点在于,背负米百里是否值得,难道不可以就近买米吗?难道唯有用一百公里的距离来衬托子路的虔诚和愚蠢?并且,孝顺与位居高位之间缺乏直接的关联性。这里更多是身居高位的子路,在生活和事业双丰收,物质生活极度奢华之后,志得意满地回头遥望。(六)鹿乳奉亲。郯子孝顺父母,装扮成鹿皮,取鹿乳娱亲。郯子作为一个小国的君王,还需要事必躬亲,难道不能指派侍卫、宠臣和下属去获取鹿乳?显然,这是罔顾逻辑的主题先行式撰写方法。同时,对于父母患病后过度索求的病态要求,郯子选择无底线地顺从,这种病患与亲属的相处模式在今天是负面评价居多。“病人家庭(在该故事中即病人之子)对病人予取予求,无异于对这种讹诈行为的纵容,却被叙事者视为美德。”[3](七)戏彩娱亲。隐士老莱子七十岁为取悦双亲,身着彩衣,假装跌倒,学小孩啼哭,愚孝成分颇重。老莱子作为道家隐士的代表,这一事件表明孝顺价值观不仅局限于儒家学说内部,对于追求纯朴、复归自然的道家同样适用。古语云,人生七十古来稀。老莱子活到七十岁,父母应当至少九十岁,这侧面表明家境殷实,衣食无忧。这潜在地在孝顺与富裕之间做了关联,喻示着孝顺能够通达富裕。(八)刻木事亲。丁兰将死去父母刻为雕像,事奉敬仰。妻子作为恶毒配角出现了,针刺雕像,竟然流血垂泪。妻子被尚未谋面,尚未出场的父母通过丁兰之手抛弃了。愚忠的丁兰对于极权统治自然是温顺的绵羊,但是对于妻子恐怕是噩梦的来源。在汉代,妻子家庭地位卑下,一言不合就被抛弃。故事中隐含的敌意在于,父母通灵不是去帮助家庭和睦复兴,而是去毁灭;不是去惩恶扬善,而是将妻子塑造为打扰父子、母子亲情的潜在敌人和外来的破坏者。德国心理治疗大师伯特•海灵格的家庭系统排列理论重要指向是夫妻关系第一,夫妻与孩子关系第二,其它关系第三。在现代社会中,父子关系、母子关系逾越了夫妻关系,往往带来家庭关系的紊乱。(九)卖身葬父。董永被迫卖身葬父,遇到仙女垂怜,不仅与之结为露水夫妻,而且运用法力织布,偿还欠款。故事里面的奇迹在于孝顺拥有沟通神灵的力量,从而获取仙女帮助,财色兼收。这样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实际上将孝作为交换利益的工具。(十)埋儿奉母。为了母亲活下去,郭巨准备活埋自己的儿子。转折点在于,郭巨挖矿时获得天赐黄金。这是二十四孝中最令人为不寒而栗的故事。我不禁想到,如果没有挖到黄金,儿子就活生生地被杀掉了。难道,郭巨再没有其他选择,例如将小孩送人,例如自己多去挣钱,为何选择如此极端的境遇。其中,有一句“妻不敢违”。妻子不愿意,难道不能有其它选择吗?妻子不能够带着孩子重新生活吗?在这里我想起了清官海瑞,他是一位有名的孝子。但是,他五岁女儿从男仆手中吃东西,为此被逼饿死;他头两位妻子与婆婆不和,先后被休,最后一位妻子与妾先后自杀。这如同鲁迅所言,中国历史渗透着大写的吃人二字。抹灭人性的恶行道貌岸然,以孝顺的名义占据道德制高点,心安理得地做着惨绝人伦的恶行。(十一)涌泉跃鲤。婆婆爱吃鲤鱼,媳妇只能够天天做鱼,逆来顺受。并且,由于狂风大作,妻子取水晚归,竟被姜诗怀疑怠慢母亲,将其逐出家门。经过曲折,终于和好如初。这时候,神迹现身,家里有了堪比自来水的泉水,有了自动送上门的鲤鱼。这一故事是对中国家庭千古难题婆媳矛盾的范式解读。婆婆掌握家庭的绝对控制权,媳妇唯有谨小慎微,等待媳妇熬成婆的那一天。这故事潜在隐喻是,孝顺具有神灵互动的巨大能量。令人不舒服的地方在于,丈夫具有幻想狂倾向,因取水晚归,就欲休妻;那以后会不会因为做饭难吃,坐姿倾斜,言语声音较大等莫须有原因,再次休妻?(十二)拾葚异器。蔡顺孤儿出生,孝顺母亲,桑树果实好些给母亲,差的留给自己。他的行为感动赤眉,赐给白米和牛蹄。这隐含社会反动势力对于孝道的价值认可,并且喻示着孝顺能够带来与强权者的物质授予。(十三)怀橘遗亲。陆绩随父亲到袁术家做客,偷拿橘子,被发现后,称偷橘子是给母亲,由此得到大家称赞。这一故事隐含意义是:偷窃他人财物是错误的;但是,在孝顺名义下,偷拿他人物品是褒扬。在汉代,礼法交融,逐渐礼大于法,孝顺大于法。中国文化的糊涂账在于将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混为一谈。在孝顺的名义上,一切皆可为之。(十四)行佣供母。江革少年父亲去世,与母亲相依为命。遇到劫匪,哭泣告知上有老母,得以逃命。即便跌入赤贫状态,尽力孝顺。这一故事隐喻在于劫匪遵循和认同孝道价值观。并且,江革成为孝廉,从屌丝阶层青云直上,成为官宦阶层,孝道的现实功利价值体现的淋漓尽致。时下,这一求饶模式已经戏剧化了,上有八十岁老母,下有三岁小孩,这已经成为狗血般经典套路。(十五)扇枕温衾。黄香九岁丧母,一心伺候父亲,夏天扇扇子,冬天暖床。获得太守表彰。这故事表述的是,黄香不能够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必须以父亲的需要为第一位的。这样的行为呈现,是他内心真实的自由的想法,还是被父母刻意塑造为一个父母利益至上的木偶?这就非常值得思考了。(十六)闻雷泣墓。隐士王裒母亲生前惧怕打雷。死后遇到雷天,王裒奔到坟墓前面,痛哭流涕。巨婴国中谈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恋母情结,在这里用起来恰如其分,即王裒尽管生理成人,但是在心理上尚处于哺乳阶段,尚未断奶。(十七)恣蚊饱血。吴猛八岁,家里贫穷,无钱买蚊帐,他自告奋勇充当吸蚊器,为了父母少受叮咬。八岁小孩人生观尚未定型,为了父母可以无限度的牺牲,这种牺牲是为了什么,是为了父母的荣光,为了迎合父母潜在的需求,是付出到了没有自我的限度?可见,中国传统孝道教育是培养出没有独立意识,没有自我边界的空心人,而不是有独立意识,有独立判断能力的公民。(十八)卧冰求鲤。王祥幼年丧母,继母恶毒,父亲不喜,陷入悲惨生活。王祥孝顺如初,为了继母吃鱼,脱掉衣服卧于冰上。奇迹出现了,冰面消融。两条鲤鱼越出冰面。故事主线依然是孝顺感动天地,这使得充满受虐倾向的行为艺术获得传统伦理学的解释。反过来,如果没有奇迹,王祥是否裸冻死在冰面上。(十九)扼虎救父。杨香是一名十四岁的女孩。为了救父亲,爆发洪荒之力,与老虎搏斗并胜利。杨香举动是下意识的,但是未尝有太多的思考,更多的是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和对亲人即将丧命的愤怒。这一故事奇迹在于十四岁的小女孩打败了穷凶极恶的老虎。现实中可能性是,如同北京动物园的老虎一样,老虎不费吹灰之力干掉了杨香和她的父亲。(二十)哭竹生笋。孟宗的父亲早逝,母亲年老病重,在冬天蛮横无理地要求吃竹笋。孟宗计无所出,抱着竹子号啕大哭。奇迹出现了,竹子冬天长出竹笋,母亲吃后痊愈了。这里的关键点是,竹笋如果没有出现,孟宗哭声消逝在冰冷的竹林,一切依旧。孝顺到没有个体独立思考,七尺男儿面对母亲无理取闹唯有哭泣,这也是挺悲伤。(二十一)尝粪忧心。庾黔娄刚当上县令,感应到父亲病重,抛弃官位赶回家中。尝父亲粪便,并且向北斗星辰祷告,愿意代替父亲送死。这是一个含义丰富的故事。有很多尚未出场的人物,她们如同中国画的留白一般,给予人无限的遐想。例如,庾黔娄的妻子对于由县官变为平民的地位落差如何看待,庾黔娄的母亲对于抛弃官位如何看待,对于学习越王勾践一般品尝粪便如何看待,庾黔娄为何不可以先请一个月事假,回家看望父母,或者将父母接到身边照顾?当然,对于主题先行的叙事模式,需要有矛盾冲突,在做官和照顾父亲中做一个斩钉截铁地极端选择。估计编撰者未意识到的是,这一选择隐喻在为皇权服务和为家族服务中,忠君是排在第二位的。(二十二)乳姑不怠。崔山南的祖母唐夫人到六十岁,还用乳汁喂养婆婆长孙夫人。这个故事有些玄幻色彩。一是唐夫人为何到了六十岁还有乳汁,这不符合生理常识。二是唐夫人作为官宦之家,难道找不到奶妈?需要这样子去作秀吗?三是难道没有更加好的孝顺方式?这个故事隐喻在于孝顺与崔山南官居高位有隐蔽的联系,换言之,孝顺带来功利角度的家运昌顺。(二十三)弃官寻母。朱寿昌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妒忌,被迫出嫁。五十年之后,朱寿昌弃官寻母,终于在陕西找到。这个故事潜在含义在于:第一,大家庭中妻妾之间的矛盾天生不可调和,最终刀刃相见。第二,为何需要等到五十年,等到五十七岁才去寻找,不可以提前吗,不担心生母死亡吗,要知道古代人平均寿命四五十岁啊。第三,他对于嫡母、父亲没有怨恨吗,还是不敢有怨恨。第四,孝顺的对象是谁,是生母还是嫡母。(二十四)涤亲溺器。黄庭坚身居太史,竭尽孝顺,每晚亲自为母亲洗涤夜壶。这一故事看点在于,孝顺必须通过洗涤夜壶来表现吗?仆人哪里去了,侍女哪里去了,做秀成分过于实际情况吗?

二、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庭教育角度的简要启示

在上面的论述中,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二十四孝》不合时宜的诸多方面。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庭教育方面,评析《二十四孝》有以下两方面价值:(一)孝顺需要有边界意识。在中国民族潜意识心理中,孝顺具有核心的伦理价值。这也是南方周末《刺死辱母者》引起如此强烈的舆论反响的重要根源。孝顺的核心在于顺从父母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与传统的孝道相比,新孝道需要具有边界意识,即自己成为独立自主、独立思考的个体。在此基础上,个体对于父母需求和回应在独立思考之后,有限度给予满足和回应。(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庭教育需要培养儿童的真实个性。《二十四孝》是一本古代的启蒙读物。它的教育群体是针对儿童。这种培养模式在某种意义上是压抑儿童的天性,要求儿童以父母的喜怒哀乐为自己价值抉择的标杆。这种培养模式违背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容易埋下心理疾病隐患,造就人格分裂或者伪君子式的双面人。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庭教育需要遵照儿童心理成长规律,引导儿童自由表现自我的真实个性,培养儿童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此基础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公民教育为基础,展开爱国教育、诚信教育、敬业教育和友善教育。

作者:曾永安 单位:咸阳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夏康达.从“二十四孝图”说开去[J].道德与文明,1997,2:46

[2]陈谷嘉等.论《二十四孝》的人伦道德价值[J].伦理学研究,2008,4:78

二十四孝故事篇4

孝义故事图画以雕塑、石刻的形式传承已久,在我国的民间流传了近两千年。据考证,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晚期,这个时期的孝义故事大概只有十多种。

系统的二十四孝故事,在唐代已经初步形成,以说唱的形式在民间传播。宋、金、辽、元时,中原地区,特别是北方地区二十四孝故事流传就更为广泛了。据考古发掘资料显示,这类故事的壁画、石刻泥塑、瓷器及纸品等在同一时期不同的地区有多种形式,同一时期、同一地区、相同题材的二十四孝故事,其表现的图案也不尽相同,然其主要的内容却是相近似的。

明清两代以后,成熟的二十四孝故事体系的涉猎面愈来愈广,出现了《后二十四孝》、《女二十四孝》,又有把历代的二十四孝故事及不同地区的二十四孝故事汇集成《百孝图》、《一百二十孝图》、《二百四十孝图》等。

弘扬孝道文化,提高全体国民的基本道德素养,是当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目的是倡导尊老、敬老、助老、互爱的传统美德,重塑与重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道德伦理文化体系,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健康发展。“二十四孝”用故事的形式诠释了“孝”的内涵,使“孝”这个道德观念嵌入了每个炎黄子孙的血液里,形成了我们的道德标准和道德认可,让我们每个华夏儿女都深知孝敬父母是我们的责任,是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不孝敬父母是与社会道德背道而驰的,是为社会大众所唾弃的。特别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我们不仅需要的是对“孝”这一道德观念的认可,更重要的在于用实际行动去践行,使孝道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新的历史阶段更进一步发扬光大。

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收藏的带有题榜的二十四孝浮雕砖,约为北宋初期(公元900-1000年)雕刻而成,保存至今,且品相完好,实属难得。砖雕图案中的人物以圆塑技法为主,融浅浮雕、线刻和绘画技法为一体,将故事情节、人物、器具等刻画得神情并茂、栩栩如生,并刻有人物姓名。这在已发现的同类题材的雕塑装饰中是较为少见的,具有较高的文物研究保护价值。

舜子行孝惊天

舜是史前人物,传说其性情温和孝敬。但其父亲思想顽固,母亲性情刁蛮,弟弟为人傲慢。三个人都不喜欢舜,常常想陷害他,生活中总是为难舜,一有机会就用木棍击打他。而舜不但不恨,反而孝亲更甚。他的这种孝亲行为感动了苍天。舜一个人耕耘于历山,每天都是辛勤劳作,天委派大象为之耕,群鸟代之耘。尧皇闻之孝贤,以天下让之。

曾母啮指呼儿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代鲁国人,是孔子最著名的弟子之一。曾参学识渊博,在学术上不但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同时还自成一体。少年时,常采薪山中。家有客人到来,其母无措,盼望曾参快快归还,就啮其右指,参忽然感到自己右臂非常疼痛,于是负薪速归,其问母何故,母曰:“有客来无措,所以啮指呼唤你。”母子心形相连,感应至深。

闵损单衣顺母

闵损,字子骞,春秋鲁国人,孔子弟子之一。闵损早年丧母,后娘对亲生二子衣内以棉絮,予闵损衣以芦花。一日,闵损跟随父亲驾车,因为感到特别的寒冷而失手,父亲非常愤怒,斥责鞭打闵损,这时闵损衣服里的芦花飞出,其父问其原因后,欲逐出后母,损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父受感动,免于驱逐,母悔改从贤,待三子如一。

郯子鹿乳奉亲

郯子,春秋时郑国人,从小讲孝道。十岁时,父母亲都已年事衰老,且都患有眼疾,有人说食用鹿乳可治。于是郯子身披鹿皮,头戴鹿角进入深山,混迹鹿群中,想取鹿乳供奉双亲,为父母亲治疗眼疾。猎人视以为是真鹿,正要用矛刺之,郯子掀起身上的鹿皮,并告以实情,狩猎者敬其孝行,便赠以鹿乳,并护送郯子出山,父母饮鹿乳,眼睛复明。

老莱子戏彩娱亲: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人,侍奉二老至亲至孝,及至老莱子七十岁后依然不称老,经常穿着五色彩衣,学孩童嬉戏于庭堂前,以博取父母亲的高兴。一天,老莱子因取水上堂失脚跌倒,惟恐父母心疼,于是就顺势躺倒在地,学作婴儿啼哭的样子。千方百计让父母欢心,笑口常开。当时的楚国国君听说老莱子的孝行后,聘之为官,世代传为美谈。

鲁义姑抱侄弃子

战国时,齐国派兵攻打鲁国,征战途中看见前面有一位妇人领着两个孩子,抱小携大,正在匆匆逃奔。待骑马的武士追到时,妇人却抱大儿放弃小儿躲避。武士觉得非常奇怪,追赶上问是何原因。妇人说:大孩子是夫兄的儿子,小孩是我的亲子。抛弃私爱。齐兵闻听,敬其为义姑,都说在鲁国一位普通的妇人都可以做到这样,鲁不可攻,鲁国得到一时的安宁。

董永卖身葬父

董永,西汉千乘人,年少时失去母亲,独自养父。父亡无力埋葬,借钱安葬父亲,并对债主说:“若无钱,当以身作奴。”将往为奴,于路逢一妇人,求为永妻。永领妻至钱主处,钱主说:为我织绢千匹抵债。十天后织足绢,债主放夫妇二人离去。行至相逢处,妻子对董永说:我是天上织女,感君至孝,天使我偿债,今君事了,不得久停。言毕飞腾而去。

田真哭萌紫荆

田真,西汉时人。田真共有兄弟三人,父母去世后田真三兄弟意欲分家自立。三人出门后,见屋前一棵茂盛的紫荆树,三荆同株,接叶连荫,忽然枯萎。田真见状伤感非常,劝喻兄弟三从宜合不宜分,他说:“木犹欲聚,况我同胞兄弟,反要分离。”听罢田真的话,目睹此情此景,两个兄弟也非常伤感,重新检点分家的行为。自此兄弟和睦,相好如初。

鲍山背母趋熟

鲍山又名鲍出,字文才,东汉时人。早年丧父,自己单独和母亲居住在一起。妆时天下盗贼并起,衣食无着落,便与母亲一起逃难,趋熟就食,哪里庄稼熟了就走到哪里。道路艰险,车骑不稳,用筐笼背母避难,备经险阻。一天,路遇盗贼持刀欲砍,鲍山苦苦哀求说:你如果杀了我,老母亲就无人供养了,于是盗贼止手,免于劫杀。乡里人称鲍山为大孝子。

姜诗孝感天地

姜诗,东汉人。妻庞氏,夫妇奉母至孝。母亲平时好饮江水,又喜欢吃鱼。为了满足老人的生活要求,姜诗经常去六七里外汲江水、打鱼,夫妻劳作,不辞苦。他们的这种孝行感动了上天。一天,在他们的房舍侧忽然涌出一眼清泉,味道如江水一般,而且每天还跃出两条鲤鱼,让其就近取之以供母亲用。这就是由于自身的精诚感动了苍天的孝感之故事。

丁兰剖木为母

丁兰,东汉河内人,自幼丧母,从未对母亲行事奉养,常思念母亲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便用木头刻母亲像,每日侍奉之如生,凡事和木母商议。一日三餐先敬亲而后食,出行必告,终年不怠。丁兰的妻子戏以针刺木母手指,木母眼泪双流,手指出血。丁兰很是奇怪。后来了解到了实情后,很是愤怒,坚决不原谅妻子的错误,将妻子休弃,仍供亲如一,终年不怠。

郭巨为母埋儿

郭巨,东汉河南林县人,奉母至孝,有子。母常减食喂孙,身体日见衰弱。郭巨对妻子说:贫穷不能供养母亲,儿子又分食,将儿埋掉节食奉母,儿可再有,母不可复得。妻不敢违拗,于是便随郭巨一起掘地三尺,发现地里埋有黄金一匣,有数百两,上有铁券书:“赐孝子郭巨”。于是,夫妻二人持归奉母育儿。此虽孝心感动天地,然埋儿之举,不宜效法。

蔡顺为母采椹

蔡顺,东汉人。少年时便丧父,此后一人侍母至孝。当时正值东汉王莽之乱,天下蒙难,年年饥荒,奉母不足。蔡顺拾桑椹供养母亲,并以不同的盆器盛装起来。有人看到很不理解,便问蔡顺这是何故。蔡顺回答说,黑者已经熟了,味道甜美,这些用来孝敬我的母亲,红者还没有熟透,味道不好,这些我自己食用。闻者敬其孝,赠以米肉,以示敬意。

赵孝宗将小替大

东汉时,王莽篡政致天下大乱,民不聊生。人饥则自相残食。赵孝宗一家隐于山中。有一天赵孝宗的哥哥不幸被在山中流窜的饿贼捉住,饿贼欲食其肉,赵孝宗闻听后,急忙把自己捆起来去见饿贼说:“他多日没有饭吃,饿瘦了,不如我胖大,愿意交换。”饿贼闻听后,很是感慨赵孝宗的义举,对自己的行为也感到羞愧无比,于是将兄弟两人都放回家。

曹娥泣父投江

曹娥,年十四岁,东汉人,家住会稽上虞。曹娥的父亲不慎溺水而死,曹娥悲痛万分,终日沿江号泣,连续十七日,昼夜不绝,但终不能追寻到父亲的尸骸。于是曹娥自己也舍身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此事在当地流传甚广,皆称曹娥为孝女,并立孝女碑,建孝女祠。还将其所居村镇更名为“曹娥镇”,殉父之江更名为“曹娥江”。

元觉劝父孝祖

元觉又名原谷,东汉人氏。在他年十五岁时,祖父年老体衰,父母非常厌弃,常欲抛弃不再供养,元觉苦苦劝说,父母依然不从。其父母作绷床抬至山野处弃之,元觉随父母去,将绷床拖回。父亲问他:“要此不祥之物做什么呢?”元觉回答:“拿回去等你们以后老了用,就不再做了。”父母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遂载祖父归养,尽责尽孝,元觉堪称孝孙。

陆绩怀桔遗亲

三国时,吴国人陆绩,年仅六岁便随父去九江拜见当时的大将军袁术。袁术用桔接待他们父子二人。陆绩取三枚桔子放入自己的怀中。临别告辞时,怀中的桔子堕落到了地上。袁术很是奇怪地问他:“陆郎作宾客而怀桔为何?”陆绩跪地回答:“带回家里去孝敬我的老母亲。”袁术当时感到惊奇不已,敬仰其孝心。长大成人后,陆绩以多学多才,孝义闻名。

王祥卧冰求鲤

王祥,字休征,魏晋时代人。王祥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父亲为其找来继母。其继母因体弱多病,需要食用生鱼以缓解病情。当时正值天寒地冻,河流冰封。于是,王祥解开衣服卧在冰河上。最终把冰封的河面用自己的体温暖化开,鲜活的鲤鱼也跃然而出。王祥把新鲜的鲤鱼送回家中供继母食用。继母果然病愈。晋武帝即位,敬其孝贤,拜为太保之职。

韩伯愈洒泪行孝

韩伯愈,魏晋时人。犯有过错后,他的母亲以手杖击打。这时韩伯愈泪如雨下,痛哭失声。伯愈的母亲很是奇怪,便问道:“以往你犯有过错,我责打你时,你从来不哭,今日为何痛哭流泣呢?”伯愈回答说:“以往我犯有过错时,母亲责打我,时时感到疼痛,所以不哭;而今母亲年老力哀,虽然也是用手杖责打,但不能让我感到疼痛,所以我才伤感下泪啊。”

孟宗哭竹生笋

孟宗,魏晋时人。孟宗自幼丧母,继母平时最喜爱食用新鲜的竹笋。一年的冬天,继母生病,想喝用竹笋做的汤。时值冬季,大地一片枯黄。孟宗走入竹林,只见林中叶落、草枯,无计可得,抱竹而泣,其孝行惊动了天地。不一会儿,地面上忽然开裂,渐渐地生出了鲜嫩的竹笋。见此景,孟宗大喜,赶快采集了新鲜的竹笋回到家中,作汤奉母,母亲病愈。

杨香女为父扼虎

杨香女,魏晋时人。十四岁时,有一天,随父亲在田间割稻,忽然田地里窜出一只猛虎。只见这只猛虎将其父拽去,就在这万分危急之时,杨香女勇猛地冲了上去,用尽全身的力气,死死地扼住老虎的脖颈,宁死不放。老虎被扼住了脖颈,难于呼吸,拼命地挣扎,无奈杨香女扼住不放。最后,老虎不得不放开了杨香女之父仓皇而逃,父女无恙,脱难而归。

王武子妻割股供亲

王武子,唐代开元年间河阳人氏。壮年时从军,征涉湖州,十年不归。王武子的妻子在家侍奉老人及尽孝道。家中非常贫困,于是王武子妻便日夜织履,养家糊口,艰难度日。王武子的母亲久病不愈,有人说,老人的这种病“若得人肉食之,病才能好。”母亲问道:“到哪里才能找到人肉?”王武子妻听到这种说法后,立即割取自己身上的肉作羹,奉送婆母。

刘殷哀父得粟

十六国时,赵国人刘殷,七岁时父亲便不幸去世,刘殷痛不欲生,哀泣终日。他的孝心感动了仙人。于是,仙人托梦于他,并告知,在他家西边篱笆下有粟米若干,请他自己挖出并食用。刘殷醒后便按照梦中仙人的指点,到自家西侧的篱笆下挖掘。果然看到地下埋藏着粟米若干。刘殷将其取出,看到封箱上还清楚地刻写着铭记:“七年粟百石,赐孝子刘殷。”

刘明达卖子救母

刘明达,不见于其他《孝子传》及史籍,唯敦煌遗书《孝子传》有载。刘明达家有妻儿老母。是年天灾,饥荒四起,家中粮食不足以养活一家老小。面对这一状况,刘明达很是焦虑。特别是看到老母日渐消瘦,儿子长大,正值能吃的时候。于是就在逃荒的路上把儿子卖给了一位王姓将军。刘明达的妻子见儿子被卖掉,连声呼唤,儿子已远去,肝肠寸断,遂身亡。

二十四孝故事篇5

1、《艺文类聚》卷二十引《列女传》:“老莱子孝养二亲,行年七十,婴儿自娱,着五色彩衣。尝取浆上堂,跌仆,因卧地为小儿啼。或弄乌鸟于亲侧。”

2、又《太平御览》卷四一三引师觉授《孝子传》:“老莱子者,楚人,行年七十,父母俱存,至孝蒸蒸(同烝烝,淳厚的样子)。常著斑烂之衣,为亲取饮,上堂脚肤(音diē,肤是肿,疑为跌误),恐伤父母之心,因僵仆,为婴儿啼。孔子曰:‘父母老,常言不称老,为其伤老也。’若老莱子,可谓不失孺子之心也。”此事又见唐.徐坚《初学记》卷十七“孝弟四”引《孝子传》。

3、老莱子是春秋时楚隐士。为避世乱,耕于蒙山之阳。老莱子“戏彩娱亲”属于传说故事,是二十四孝之一,在我国民间流传很广。后因以“戏彩”、“老莱衣”用为宣扬封建道,表示孝事父母至老不衰的典故。“老莱衣”又常喻指彩衣稚饰。三国魏.曹植《灵芝篇》:“伯瑜年七十,彩衣以娱亲。”(见《宋书》“乐志”四)唐.刘禹锡《洛中送崔司业使君扶侍赴唐州》诗:“风鸣骕骦马,日照老莱衣。”

4、连动在父母面前,穿彩衣,做游戏,使父母欢乐。形容奉养父母至为孝顺。《高士传》:“老莱子孝养亲,年七十父母犹存,身着五色采衣,为婴儿戏于亲前,取食上堂,诈跌卧地,因为儿啼,欲亲之喜。”

(来源:文章屋网 )

二十四孝故事篇6

五一班全体

                                  2019年4月18日

一、授课时间:2019年4月19日下午第一节

二、授课名称:感恩父母

三、授课教师:主讲 :

四、教学目标:

1、一维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孩子们回忆父母为自己做过的让自己感动的事情。这样学生可以在心里初步形成感恩的概念。

2、二维过程与方法目标:要根据孩子们的接受能力具体设计,学生能够了解二十四孝的故事,包括所涉及到的人物,孝行。带学生朗读有关感恩父母的诗歌,请孩子们聆听歌曲《听妈妈的话》。

3、三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和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使学生们知道要感恩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平时多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不要和父母拌嘴,惹他们不高兴。

五、教学内容:

课时一:感恩父母

1、用PPT展示二十四孝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并进行简单的了解。

通过这些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给学生们讲解二十四孝的故事(挑选三个重点讲解)。

(1)卧冰求鲤

晋朝时期,有个叫王祥的人,心地善良。他幼年时失去了母亲。后来继母朱氏对他不慈爱,时常在他父亲面前说三道四,搬弄是非。他父亲对他也逐渐冷淡。

王祥的继母喜欢吃鲤鱼。有一年冬天,天气很冷,冰冻三尺,王祥为了能得到鲤鱼,赤身卧在冰上。他浑身冻得通红,仍在冰上祷告求鲤鱼。正在他祷告之时,他右边的冰突然开裂。王祥喜出望外,正准备跳入河中捉鱼时,忽从冰缝中跳出两条活蹦乱跳的鲤鱼。王祥高兴极了,就把两条鲤鱼带回家供奉给继母。

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

(2)亲尝汤药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刘邦的三儿子刘恒,即后来的汉文帝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刘恒对他的母亲皇太后很孝顺,从来也不怠慢。

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他母亲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刘恒亲自为母亲煎药汤,并且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每次看到母亲睡了,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刘恒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

刘恒孝顺母亲的事,在朝野广为流传。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子。

(3)扼虎救亲

晋朝时,有一位叫杨香的孝子,十四岁的时候就经常跟着父亲去田里收割庄稼。有一天,突然一只老虎把他的父亲衔去。当时杨香手无寸铁,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须去救自己的父亲,于是不顾自身的危险,立即爬上虎背,紧紧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终于松口逃走。他的父亲也就脱离虎口,保全了性命。

3、带孩子们一起朗读诗歌《父母》

您们如春

用青春哺育我的懵懂

放纵我的顽皮

您们如夏

用心血标立我的人生

包容我的不羁

您们如秋

秋收的喜悦

无法掩盖您们沧桑的脸颊

您们如冬

不在有傲然挺立身姿

只剩下那两鬓已白的发

您们的一生如斑斓的四季

用心血浇筑着我人生的广厦

4、给孩子们播放音频《听妈妈的话》。

5、对于本节课所讲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概括,之后总结升华所讲的教案,告诉学生,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好好听父母的话,在家里做个乖孩子哦。

六、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了解二十四孝的故事,知道课堂上重点讲解的四个故事中的人物和孝行。

2、学生们能够形成感恩父母的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孝敬父母,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二)教学难点

1、学生能够认识二十四孝中的人物,并指出相应的孝行。

2、学生能够理解为什么要感恩父母。

3、学生能够用实际行动去感恩父母。

七、教学方法:指导教学法,讲解法,谈话法,练习法

八、教学过程:

1、先问学生们爱不爱自己的父母(学生们会说爱),再问父母爱不爱我们(学生们会说爱),接着让学生们回忆父母为自己做过的让自己感动的事(比如生病时父母的悉心照料,天冷时给我们加衣等),适当给学生提示,再由他们自由发挥。(5min)

2、正式进入课堂,开始讲解二十四孝故事,让学生观看二十四孝图片,并和学生一起讨论听完故事后的感想,用PPT做连线的小题目,检测学生对二十四孝中人物和对应孝行的掌握程度(如果学生回答错误,要及时纠正)。(16min)

3、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诗歌《父母》,听音乐《听妈妈的话》。(8min)

4、给学生发送精美的信封和信纸,要求学生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封信,说出自己的感恩之情。(学生可能想说的话比较多或者思绪还没有整理清楚,要说明这封信可以在课下完成,但是一定要拿给自己的父母看。)(10min)

九、总结可能出现问题及反思:

①多媒体设施不能打开,PPT无法正常播放。

②孩子们大部分没有好好听主讲人讲课。

③个别孩子情绪低落或对课程内容兴趣不高。

解决方法:

①先找负责人检查,如果确定不能打开,可以把相关重点板书出来给孩子们看。

②助教在主讲人讲课时间,应该好好负责管理自己小组的学生,对他们进行督促。

③可以在下课后选择单独和情绪低落的孩子进行交流,了解孩子的情况之后,对孩子进行针对性的调节。

反思:1、教学内容丰富,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

2、教学内容可以更精简,讲解每一块内容的时间要把握好,注意侧重点。如果因为某一块内容讲解时间过长导致学生感到枯燥,转移了注意力,我们可以加快讲课速度,过渡到下一个新的内容,重新拉回学生的注意力。

3、连线练习时把学生分成几组,进行抢答,对回答正确的组提出表扬。

注意事项:1、保证孩子们的安全;

2、维持好课堂纪律。

二十四孝故事篇7

一、临沂“孝”文化特征

(一)临沂“孝”文化的地域特征

在民间广泛流传的《二十四孝》故事,其中有七孝的故事发生在临沂。可以说临沂的孝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沂蒙孝文化既有中国传统孝文化的普遍性,也有他自己的特色性。以这七孝为例为代表分析古代沂蒙人的“孝”传统,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孝养,这是从物质生活方面给父母以生活保障。如鹿乳奉亲的郯子、负米养亲的仲由。二是孝顺,即遵照、顺从父母的意旨行事,可称之为顺意,这个方面是精神层面的。如闵损单衣奉亲、卧冰求鲤的王祥等。三是孝尊。孝不仅在物质上精神上给与父母满足,更要在内心真正的尊敬父母,为父母着想,爱戴父母。如戏彩娱亲的老莱子、啮指痛心的曾参、闻雷泣墓的王裒。上述的孝养、孝顺、孝敬仅是根据故事情节所做的一个简单的划分,而孝的内涵是不能这样截然分开的。这些孝子不论采取的是何种方式,其实都是将“孝”内化成自己内心的一种准则、一种情感,自觉地去孝顺父母的这样一种行为。

(二)临沂“孝”文化的普遍特征

临沂地处鲁南,受鲁国儒家文化的影响,所以临沂孝文化也具有山东孝文化的其他层面的一些普遍特征:一、忠孝两全。对国家而言,自古忠臣多出于孝子,孝忠相通,孝始忠结。二、推恩及人。这是对他人而言。在与人相处中,应推己及人,推恩及人,使孝道得以升华,这是中国孝道的最高境界。三、生育后代。这是对后人而言。人类生命是一个链条,生育后代既是生命延续与民族繁衍的需要,也是承继孝道文化的责任与义务。

(三)临沂“孝”文化的当代特征

一方面,当代临沂孝子事迹和孝悌故事更是层出不穷,“十大孝星”、“十大敬老楷模”、“十大模范老人”事迹感人,影响深远。另一方面,近几年,临沂市老龄化趋势将进一步加速,临沂老年人口达到了181.9万人,占临沂市户籍人口总数的16.34%,为全省老年人口第一大市。半自理和不能自理的老年人达到了30多万人,临沂老年老龄化加快,出现了高龄老人多、“空巢”老人多、农村老人多等特点,在老龄事业的发展还不能满足老龄人口迅速增长需求的情况下,在对待老人、养老方面还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有些不孝顺老人的风气抬头,个别地方甚至出现触目惊心的虐老案件。这些情况说明,在新形势下弘扬孝道文化,并将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临沂“孝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的主要途径

在临沂继承发扬孝传统文化不仅是现实的需要,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呼唤。

(一)突出创新,以孝文化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

1、突出理论创新,在批判继承创新孝文化。在扬弃中凝练孝敬美德。今天,时代进步了,社会发展了,对中华民族传统的孝道观念不能全盘吸收,而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正如指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让中华传统孝文化熠熠生辉。临沂传统的孝文化既有值得当代我们传承学习的地方,也有一些与现代文化建设不相适应的地方,我们必须建设与现代文明社会相适应的新孝道,处理好“二个关系”。首先,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其次,处理好民间风俗与政策法规的关系。

2、突出实践创新,形成孝文化传承常新效应。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要不断发挥孝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关键是要实践创新,构建一系列长效机制。首先,要推行孝道仪式化。孝既应发自内心、也要需要有载体、有仪式,无论是正在行孝,还是教儿女如何学习尽孝,都需一套约定俗成的程序,或简或繁,有之,方可学可效,便于传承。其次,要把孝提到公共文化的高度,把孝文化纳入公共文化体系中,在实践中进一步创新。今天进行公共文化创新,则可与养老、老人文化、老人社区建设相联系,对传统孝文化进行当代创新。

(二)推动孝敬美德融入生活,把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

以“四进”为载体,开展“行孝”系列活动。第一,“孝文化”进机关开,展了以“感恩”、“回报”为主要内容的“四个一”活动,号召各单位干部职工每周回家看望一次双方老人,每季度为老人安排一次体检,每半年给老人买一件新衣服,每年为老人安排一次旅游。各单位建立完善了“个人德孝行为”管理档案,把德孝情况作为晋级评先的重要依据。第二,“孝文化”进农村,开展了以日常生活中的问候、关爱为主要内容的“四个一”活动,即每天给老人清扫一次卫生、每周给老人洗一次澡、每月给老人改善一次生活、每年给老人拆洗一次被褥。村委会将这些情况作为评选“十星级文明户”的重要依据,定期评议。第三,“孝文化”进校园,在广大中小学校重点开展了以“问、帮、写、读”为主要内容的“四个一”活动,即每天向父母问一声好、每周帮父母做一件家务、每学期向父母写一封感恩信、每年和父母共读一本尊老敬老书,并激励学生争当“孝亲敬老”的好孩子。第四,“孝文化”进社区,各级妇联妇联在广大妇女中开展了争当“好儿媳”活动,让更多的妇女参与到崇孝敬老活动中来。通过不同形式的活动,从不同角度找准相应群体的情感共鸣点,营造出“家家倡文明,户户讲和谐,个个求上进,人人促发展”的良好氛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活动更具有亲和力。

(三)以“孝敬”切入开展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事半功倍

孝敬教育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孝敬与爱国主义一脉同源。孝敬源于爱父母的家庭关系,国由家组成,家是国的缩小,国是家的放大,“父母之邦”即为祖国,孝敬是爱国心的根源,爱国心不仅包括对故乡的情感,更包含着对父母的依恋和对祖先的崇拜。孝敬与廉政是相生相依的共同体,廉政是孝敬理念在公权关系中的具体体现。孝敬是社会文明的基础。实现社会文明,建设美好社会,创造美好生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人类的社会本性和所追求的基本价值。孝敬以致诚信。孝敬教育和谐身心、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孝敬体现人生奉献与自强不息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以孝敬切入,开展爱国、廉洁、社会公德、诚信、和谐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沂市委党校)

二十四孝故事篇8

据《新京报》消息,2012年8月13日,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共同新版“二十四孝”行动标准。该报道说,与传统的“二十四孝”相比,此次出炉的“新二十四孝”更简洁易懂,朗朗上口;不仅包括“教父母学会上网”、“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等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的行动准则,还包括“支持单身父母再婚”、“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等观念突破和对老年人的心理关怀。此标准一经,随即引起了舆论热议。

“做不到”与“做得到”

新浪网友“相濡以沫丰”:看了“新二十四孝”标准了吗?汗颜!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不知编写者能做到几条?

网易“世界真未好”:说教的人,请把自己做好,自己都做不到,如何教别人!看看这个社会现实吧,有多少不是说一套做一套的?再说了,又有几个人有时间、有条件做到条条框框里规定的东西?孝的表达有多种,爱的方式有很多,每个家庭的情况不一样,情感的交流不一样,表达的方式不一样,只要心中有爱,该如何表达,就看自己愿意用哪种方式去表达。

东方网陈强:试想,连北大校长周其凤都不能常回家看看老母亲,何况那些在生活底层苦苦打拼的农民工呢?当连最基本的“常回家看看”都无法实现,其他那些所谓的“教父母学会上网”、“带父母一起出席重要的活动”、“带父母去旅行或故地重游”、“和父母一起锻炼身体”之类的“孝”,也就更只能是空谈,只能是一些多数人实现不了的“理想”,这些理想化的“孝”最终只能成为笑谈。

新浪博主王学进:逐条对照“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很惭愧,我没几条符合,堪称不孝之子。但熟悉我的乡人却称我为孝子,因为我侍奉了病瘫在床的母亲26年,虽然没教会她上网,也没为她举办过生日宴会,但我爱她,从不嫌弃她,侍奉她吃喝拉撒睡,自认做到了人子的本分。

钟翠英老人:这个标准定得太好了,老人就是需要这些关怀,但是孩子们却不懂,希望他们看了以后能够学一学。我最希望孩子能带自己一起旅行,因为他们每次旅行都是把我们扔在家里。

亚心网姜弘源:相形之下,如果将“新二十四孝”条文中的“父母”置换成“儿女”,大多数成年人都做得到或者做到了:为父母(儿女)举办生日宴会、给父母(儿女)做饭、每周给父母(儿女)打个电话、父母(儿女)的零花钱不能少、仔细聆听父母(儿女)的事、经常为父母(儿女)拍照。

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骆承烈教授:拿“教会父母上网”这一条标准来说,现在社会已经是网络社会,网上所拥有的海量信息对满足老年人对信息的需求量有着很好的帮助作用;而为父母购买保险一项还可以在老年人身体或其他方面遇到问题时,为整个家庭提供帮助,减轻子女的经济负担。因此,这样“与时俱进”的标准是能产生积极作用的。

并非是一个标准化问题

《南方都市报》评论:中国正在进入一个老龄化社会,年轻人又活得如此压力山大。如果要对老年人受到的关怀进行量化,那么最该被量化的其实是公共服务水准。放眼“新二十四孝”,诸如为父母建立“关爱卡”、定期带父母做体检、为父母购买保险等,做子女的当然应该操心,但哪一条不更像是职能部门的责任?

华声在线邓海英:要想每一个子女能定时、定期都回家看看父母,陪陪老人,光有温暖的法律条文是不够的,光有“新二十四孝”的口头宣传也是不够的。在呼吁子女增强孝敬之心之外,还得需要各个单位的配合,需要后续一系列的保障制度。除此之外,“常回家看看”常常成为奢谈,最本质的原因还是城乡二元差距问题。如果城乡一体化进一步推进,年轻人不需要过多地涌入城市,那么孝敬父母的儿女们“常回家看看”也就水到渠成了。

千龙网石城客:尽孝、养老,表面上看是很私人化的事情,是单纯的民间叙事,实际上是重大的社会问题,与国家制度建设息息相关。没有养老体制的基本保障,没有户籍制度的深入变革,没有公共服务的健全,乃至于没有人性化的休假制度,做子女的想好好服侍老人,并不容易。由此而言,新二十四孝为新时代做子女的提供了尽孝的标准,也为相关部门以及制度改进提出了要求。

《京华时报》傅达林:其实,无论旧二十四孝故事,还是新二十四孝标准,都不是要用强制力去践行的法律条文,所能罗列的内容也并非要求每个人都要逐条做到;其深层价值在于背后的行为导向功能,旨在为年轻一代提供指引。所以,不要纠缠于二十四孝标准是否科学、是否有操作性、是否需要强制力保障,而是要找回孝的文化根源,找回用心孝敬老人的自己的方式。因为,这是我们品德形成的基础,也是维系家国精神的心理情感。

“孝”就一个字

《燕赵都市报》闫昌:无论你如何不待见“新二十四孝”,但必须承认,将孝顺的标准量化到具体的实际生活当中,无疑是一种进步。“听听老人们的故事,给父母拍照”都需要拿出来被议论对错,可想而知,我们日常行孝的缺位,已经欠下多少感情的债务。透过“标准”中的具体细节,可以看出更多的无奈。本应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的行动,现在却需要大张旗鼓地摆出推广的架势,可见行孝的氛围在现实空间中变得多么稀薄。

上一篇:户外活动研究范文 下一篇:电脑营销渠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