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活动研究范文

时间:2023-09-19 03:47:08

户外活动研究

户外活动研究篇1

关键词:幼儿园;混龄幼儿;户外运动;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4-0072-01

幼儿园积极开展混龄户外体育运动,有益于幼儿的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有助于幼儿活泼开朗性格的形成。如何开展幼儿园混龄户外体育活动,怎样提高活动的质量,与活动的方式、合适的活动材料和器具的提供密切相关。一直以来,幼儿园开设的户外体育运动大多数都是同年龄、同一班参加,运动的过程中伙伴单一,形式单调,活动环境拥挤,从而在运动中师幼之间、幼儿之间的互动不够,最终达不到运动的目的。如何进行有效的户外活动改革呢?经过探究与实践,认为开展混龄户外体育活动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一、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制定各种小器械的阶段目标

科学的教育目标是教师开展混龄户外体育活动的指导思想和制订计划的依据,教师只有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科学地制定目标,才能引导幼儿参与各种活动。可以根据小器械一物多玩的特点,制定如下三个阶段的目标。一是初级阶段(小班为主):注重培养兴趣,让幼儿在摆弄小器械的过程中,发展跑、跳、钻、爬等基本动作。二是发展阶段(中班为主):在各种基本动作和技能技巧的基础上,促进幼儿间合作能力的提高。三是飞跃发展阶段(大班为主):注重各种综合能力的发展,如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和表达力。以呼啦圈为例,小班幼儿可以把呼啦圈当作方向盘玩开汽车游戏、把呼啦圈竖起来排成山洞玩钻山洞的游戏,还可以从把呼啦圈放在地上做小兔跳的游戏逐步过渡到转动呼啦圈;中班幼儿学会在不同部位转动呼啦圈后,尝试两人合作玩小鸟飞游戏(两人前后同向站立,双手各握呼啦圈,边跑边有节奏地扇动),多人合作拼出花、火车等不同的造型;大班幼儿则可以编排各种呼啦圈操,通过队形变化使呼啦圈的旋转、蹦跳、摆动等动作得以综合体现。

二、创设多种混龄户外体育运动环境

(1)开展多样混龄户外体育的区域活动。根据各个年龄段幼儿不同动作发展的水平,可以因地制宜地设置蹦跳区、平衡区、走跑区、投掷区、球类区和综合区。这么多的区域,要让各个年龄段的幼儿自主选择,互相交流,促进相互之间的交流互动。在间断性分时段活动中,让相应的教师管理某一区域,混龄幼儿依据自己的心愿及兴趣选择伙伴与区域进行运动。为了使区域活动内容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在运动的过程中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教师可以运用交换的形式,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其他区域的运动,以促进幼儿基本动作得到全面发展。例如,在运动过程中,幼儿既可在平衡区玩“在体操凳上行走”,也可以在蹦跳区玩“跨过体操凳”,还可以在综合区利用体操凳进行比赛性游戏。

(2)设置丰富多样的户外体育活动器材和玩具材料。为了使混龄户外体育活动取得更好的效果,幼儿园可以增加较为新颖或具有比赛性的玩具材料,比如两人合作骑车、一人骑车、跳木马、羊角球。根据混龄幼儿运动的需要,结合混龄幼儿户外体育运动内容多样化的特点,本着节俭、实用、自制、新颖的原则,教师可利用幼儿身边材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挖掘潜力,自制许多户外体育活动器具。比如轮胎、酸奶瓶、沙包、易拉罐,这些物质是每个幼儿天天都能看见、时时都能接触到的,对幼儿来说并不稀奇。可是,经过老师的精心制作,一件件新颖、有趣的玩具展现在孩子们面前,孩子们爱不释手,如获至宝。这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探究欲,吸引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

三、发挥自制小器械一物多玩的功能

运动材料既是激发幼儿兴趣的器材,又是开展混龄户外体育运动的物质前提。幼儿教师要尊重幼儿的意愿、兴趣,鼓励幼儿一个人或结伴去想、去玩、去发现、去创造,大胆地把不同的玩法展现在同学们面前。在一物多玩中,教师要注重以下几点。第一,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特点提供不同的活动器具。比如,用易拉罐可以做成不同的活动器具――拖拉玩具、保龄球、梅花桩等。活动时,幼儿可以自由选择:小班幼儿对拖拉玩具情有独钟,中班幼儿玩易拉罐做的保龄球不亦乐乎,大班幼儿对高难度的梅花桩流连忘返。不同的活动器具满足了不同年龄幼儿的需要,成了混龄户外体育活动中一道独特风景。第二,解放幼儿的双手,让孩子在活动中寻找乐趣。一物多玩中,幼儿不再是成人包办,他们通过自己的手拿到玩具,并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下,动脑、动手,体验到活动的乐趣,想玩、要玩,并玩出花样。

四、结束语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学前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健康活泼、好奇探究、文明乐群、勇敢自信,有初步责任感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儿童。混龄户外体育活动的开展,给了幼儿充分探究和锻炼的机会,培养了不同年龄段孩子之间的合作能力。它不仅能让幼儿在自主的运动过程中、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而且还可以培养幼儿的创新、合作精神,体验成功的快乐,为孩子今后能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钱秀华.在我国幼儿园实践混龄教育的困难与建议[J].学前教育研究,2008(02).

户外活动研究篇2

一、感统训练与幼儿晨间锻炼的融合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晨间锻炼的开展是幼儿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开端,所以,如何有效地将感统训练与晨间活动融合,使幼儿得到良好的训练、有一个好的精神状态,就显得至关重要。首先我们意识到晨间活动中感统训练的价值所在,在大班幼儿晨间活动中以孩子的兴趣为起点,以感统训练器械的投放为主线,以老师的组织形式和指导为支架,层层深入。其中我们尤其注重活动器械的投放。现代幼儿园的设施是越来越丰富,特别有些大型活动器械为幼儿感统训练提供了较好的物质基础,不仅给孩子带来了玩的快乐,同时也发展了幼儿各方面的运动能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也会慢慢降低对这些传统器械的热情。于是,我们把自制的活动器械作为主要活动器械,丰富晨间户外活动器械。例如,把幼儿旧鞋子加上牢固的辅助物品做成各种小动物脚的大鞋,孩子们穿上这些又重又大的鞋跨越各种障碍物,训练幼儿的身体控制能力;在小布袋上缝上许多软硬不同的布球,大班孩子将身体钻进布袋内,戴上眼罩躺在地板上听音滚动,幼儿身体朝声音方向的滚动能大大促进幼儿本体感觉的提升,又能有效地提高幼儿身体的触摸觉等等。感统训练与大班幼儿晨间活动的整合,不仅使幼儿的感觉统合能力得到了提升,而且进一步丰富了晨间活动的内容,增加了晨间活动的趣味性。

二、感统训练与散步活动的有效融合

午饭后的散步是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一个小环节,也是幼儿每天要进行的一项活动。那么如何将感统训练与大班幼儿的散步活动进行有效的融合呢?从散步活动内容来看,我们可以结合幼儿园现有的场地和器械,选择一些活动量较小、适合饭后进行的一些感统训练活动。如游戏“倒退走”,通过练习变换双臂动作倒退走,练习无视觉补偿时不同的平衡感及身体协调性;游戏“走长梯”,练习有序地走过高30一40厘米的长梯,增强空间知觉和走的平衡能力;游戏“有趣的楼梯”,听口令变换手臂动作上下楼梯,增强空间平衡感和四肢协调能力;游戏“冰人和公鸡”,练习听口令迅速单脚站立不动,增强身体控制能力;游戏“脚后跟走”,用脚跟口令走不同的方向,练习脚部灵活性维持倾斜的平衡感;游戏“爬梯子”,通过双膝双脚在梯子上向前爬,增强身体协调能力及空间协调感等等。

三、感统训练与下午游戏活动的融合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班幼儿身心发展趋于平稳,此时正是活动能力迅速发展时期,对各项动作能够建立很好的条件反射,可以进行较复杂的动作练习。而幼儿园一些常规的户外游戏活动已远远不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活动力,针对大班幼儿这一身心发展的特点,我们创新、改编了形式多样的具有一定难度的挑战性的感统游戏,利用下午户外游戏活动的时间对孩子进行了训练。首先,设计幼儿感兴趣并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感统训练游戏,鼓励幼儿主动参与。任何学习都必须在自动自发的情况下才能真正有效,找到孩子可以自己尽心玩的活动并不是不用指导孩子而让孩子自由发展,实际上,有效地指导是非常重要的。活动应该是让孩子愿意去做的,只有当孩子能自动自发地投入活动中时,看似简单的活动,就发挥了促进感觉统合能力发展的重要作用。所以,在游戏设计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重游戏的感统训练价值,更应注重游戏的趣味性,避免出现枯燥反复训练方式。如训练计划动作及两侧协调统合能力发展的户外游戏“铁索桥”:将一条长5―6米的粗绳距地面高约60厘米固定。幼儿背躺在滑板上双腿抬高交叉至于绳子上方。颈部向上抬起,以双手攀绳而行,由绳索的一端爬到另一端。在这个活动当中,老师需要关注和指导的重点是:幼儿的颈部能否保持直立?双手动作是否协调?行进的过程中身体是否保持平衡?孩子在游戏中如果出现情绪上的焦虑和紧张,老师应该细心地观察,及时调整游戏的难度或者使用鼓励的话语。例如,用“你能行”、“试试看”来有效地化解。孩子逐步认知自己能力的成长会增强自信心;其次,感统训练游戏的内容因人而异。由于孩子感觉统合发展的水平不一样,感觉统合训练又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因此,根据孩子的个体特点进行感觉统合训练显得十分重要。视觉、听觉、触觉及前庭觉等各种感觉的发展都非常重要,特别是触觉和前庭觉,应让孩子在一天当中有多种多样的感觉体验。在一定的阶段内,既要使肌体的各个部位、各个项目全面开展,交替进行,又要注意采用多样化的练习手段防止单调。这样,才能使感觉的各项功能得到改善,促进幼儿各感官的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

户外活动研究篇3

关键词: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组织;研究探索

当前,我国的很多家长都有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导致很多幼儿没有充分的时间参与户外体育活动,身体素质较差。同时,很多幼儿园由于空间小、活动器材少等原因,很少组织体育活动,即使偶尔组织也放在室内进行,这在无形中都降低了体育活动的质量和效果。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在本文中从优化户外体育活动形式、丰富户外体育活动器材、加强户外体育活动指导、保证户外体育活动效果等四方面,探讨了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的组织方法,以期对广大幼儿教师有所借鉴参考。

一、优化户外体育活动形式

当前,幼儿园开展户外体育活动主要是以班级为单位,此外教师可以采用班级混合的组织形式,交替开展活动,每个班级的教师负责指定区域幼儿的活动指导和安全管理。在混合活动的过程中,能促进幼儿之间的交往交流,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和团结互助能力。教师可以采用集中活动与分散互动相结合的方式,灵活设置不同的活动空间,确保让幼儿拥有活动的选择权,使户外体育活动更富有特色,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特点。同时,可以在主题活动中整合户外体育活动内容,把活动寓于游戏情景之中,使活动更加新颖生动,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有目的、有计划地规范幼儿的基本动作。

二、丰富户外体育活动器材

户外体育活动成功的关键是幼儿对活动材料的操作运用能力。幼儿园要增大投入,充分设置木梯、平衡木、秋千等户外体育活动器械,为幼儿参与户外体育活动提供硬件设施保障。要积极利用废旧物品,通过收集绳类、线类、纸类、盒类等物品,制作相应的户外活动器械。要依托幼儿家长的力量,引导其与幼儿进行亲子交流、器械制作,切实弥补幼儿户外体育活动材料不足的现状。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器械的特点,将各类体育活动有效融入教学中,使每一件器械、每一项活动都具备独特的教育内容,有效提高器械的使用效率,使活动效果更加突出,全面促进幼儿钻、爬、跑、跳、平衡等运动能力的训练,努力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

三、加强户外体育活动指导

在幼儿开展户外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有较强的指导能力和超前的目标意识,在确保幼儿安全问题的同时,使户外体育活动效果更加凸显。教师要帮助幼儿树立规则观,活动中要帮助幼儿分好角色,给幼儿讲明活动方式方法,让每个幼儿都有尝试、参与的机会,了解把握好自身的职责分工,在开心活动的同时,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教师要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品德意识,部分淘气的幼儿在活动中经常乱跑,甚至干扰别的幼儿参与活动,导致活动无法持续进行。遇到此类情况,教师要善于指导,利用这些淘气幼儿的特点,让他们充当“小警察”监督员,培养他们的责任心,这样不仅有利于体育活动的组织开展,也可以使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对幼儿活动给予指导帮助,确保活动持续、有效地开展。

四、保证户外体育活动效果

当前我国幼儿园的户外活动场地、设施比较有限,同时由于考虑到安全因素,教师多把活动安排在室内,这在无形之中就降低了体育活动的质量。教师只有善于拓展户外活动的空间,将户外活动与幼儿实际结合起来,才能提升幼儿户外体育活动的效果。要充分利用幼儿园的自然环境,将走廊、草坪、树木等作为幼儿们自由活动的场所,引导幼儿们进入这些场地自由地开展各类游戏、活动。要搞好户外活动的区域设计,在户外场地科学地设置球区、绳区、钻爬区、科学区、休闲区等不同区域,使户外体育活动与区角游戏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活动的多维化发展。可以说,户外体育活动与幼儿园的其他教学活动是互为依托、一脉相承的。只有合理地进行区域整合,才能使各类资源得到更加充分的运用,发挥活动的最大效能,激发幼儿参与户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幼儿教师要充分发挥户外体育活动自由、自主、轻松、愉快的优势,让幼儿积极参与到活动中,使他们得到身体、心理的全面协调发展。教师只有真正的优化户外体育活动形式,不断丰富户外体育活动器材,及时加强户外体育活动指导,才能有效保证户外体育活动效果,使幼儿的德、智、体等方面能力素质都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碧.幼儿园体育活动现状分析与思考[J].华章:教学探索,2007(Z2).

[2]季素华.关注幼儿身体健康,提高幼儿园健康教育质量[J].学前教育研究,2008(11).

户外活动研究篇4

 

一、营造乐于玩耍的户外体育活动环境,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1. 搭建适宜的活动场地,激发活动兴趣

 

幼儿园可以采取下列方法对原有场地进行改造:设置谜道和不同标志,使幼儿能够按照走跑跳的要求走出来;利用旧轮胎搭建平衡木,训练幼儿的平衡能力;将闲置的花圃改造成多功能区,发挥不同的作用;在进门的路上画上各种线条作为园区指路向导;门厅走廊悬挂小玩具,让幼儿拍打,发展上下肢动作;院墙壁上画上各种运动造型,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门厅四壁粘贴幼儿平时参与体育活动的剪影,每天来园时幼儿都竞相寻找自己的身影。

 

2. 创设区域运动环境,积极参与探索

 

根据幼儿身体活动的基本技能发展要求并结合园内场地的实际情况,可以将园区划分为不同的运动区(平衡区、球类区、钻爬区、投掷区等),同时提供不同的活动器材,让幼儿自主选择,进行自由分散活动。例如,在投掷区,幼儿利用草飞镖、布沙包练习;在钻爬区,利用草垫、纸盒手掌、蛇皮袋山洞练习;在跑跳区,幼儿用PVC棒摆放成各种几何图形,进行模仿跳练习。

 

二、丰富乐于学习的户外体育活动器材,最大限度地利用乡土资源

 

户外体育活动的形式多样,有利于提高幼儿活动的积极性,而体育器械则是幼儿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硬件条件。但由于受到教育经费的限制,农村幼儿园的体育活动器材相对比较匮乏,因此,可以巧妙地利用本土资源优势和其他活动方式来弥补这一不足。

 

1. 废物利用,弥补器械的不足

 

日常工作中,教师可以留心收集废旧自然物品,用来制作体育活动器具,以弥补体育活动器材的不足。木头、竹子、草、蛇皮袋、纸盒等都是天然的运动材料,经过教师和幼儿共同的加工制作,就会成为孩子们最喜欢的体育活动器材。这些材料制成的器材在体育活动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如易拉罐、竹子可以做行走的高跷;草圈可以用来滚动和跳跃;饮料瓶做可以成保龄球;将蛇皮袋套在身上,可以练习袋鼠跳;布条、可乐瓶可以用来做飞镖。

 

2. 共享乡土资源,家长助力幼儿户外体育活动

 

幼儿园的许多活动都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例如,将渔网的四角拉起可以进行“拉鱼”的游戏,既能训练幼儿跑的动作,也可以使幼儿体验到家长劳作的不易。这些材料虽不精美,但却是幼儿所熟悉的,而且幼儿也特别喜欢家长做的玩具,在不知不觉中增进了幼儿和家长之间的情感。

 

3. 本土化的民间体育游戏

 

在园区开展民间体育游戏也是不错的方法。民间体育游戏对器材的要求相对要简单些,甚至不需要使用体育器械也能够开展活动。例如,在“占山头”游戏中,报纸是唯一的道具,把报纸从整张到一半再到四分之一,再逐渐变小,几个幼儿兴奋地围着单脚站立,体会着游戏的乐趣。“两人三足”游戏用到的活动道具也不多,只需要用绳子将脚绑住即可,待幼儿学会协调后,再逐渐加大难度,让其绕着障碍物或在平衡木上移动。

 

三、启发乐于成长的户外体育活动玩法,丰富园本课程的实践内容

 

1. 鼓励幼儿主动尝试,由高控制变为幼儿自主活动

 

教师在日常活动教学中,应鼓励幼儿积极主动去尝试,弱化教师的控制力度。在大班“小猴探宝“的活动中,教师在布置好环境并交代规则后,并没有按照以往既定的过程来开展活动,而是让幼儿自行利用手中的布条拼放图像,尝试不同的跳法。通过此种方式,幼儿的参与积极性被完全调动了起来,每个幼儿都很开心,活动任务也在愉悦的氛围中完成。

 

2. 关注活动中的幼儿,由走热闹到形成科学指导

 

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能力差异创设出不同的游戏情境,并进行科学的活动指导。如在“小兔采蘑菇”活动时,教师在明确主题和游戏规则后,在活动中增加了情境,并根据幼儿能力的不同进行了分组,能力差的从轮胎上走过去,能力强的从梯子走过去,待幼儿能够大胆探索新的玩法后,再将小组合并。在此过程中,幼儿既掌握了各种技能,同时也感到了快乐与满足。

 

3. 体验多种玩法,在探索中获得乐趣

 

在体育活动中,幼儿对器械会产生极大的兴趣,教师在教会幼儿一般玩法后,可以启发引导幼儿开发新玩法,而且一旦发现新的玩法,便让幼儿介绍给同伴,培养幼儿的互助和共享精神。例如,幼儿会发现草圈不仅可以当飞镖玩,还可以在地上滚着玩,这种一物多玩的形式,能让幼儿自由选择,结伴共玩,给予了幼儿更多的主动权。

 

四、结束语

 

挖掘农村资源,优化幼儿户外体育游戏,是教师从现实需要出发,立足幼儿园实际而开展的活动。同时,以游戏为主,开展多样的户外体育活动,让各个年龄段的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活动,既提高了幼儿的身体素质,也促进了学生的成长。

 

户外活动研究篇5

调研基本情况说明

1. 调研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带动人口流动的加快,大量人口从农村涌向城市,从中小城市流向大城市。北京市随迁老人能否适应随迁生活?北京随迁老人在居住区中的参与度怎样?如何从设计角度缓解随迁老人的寂寞感?笔者对以上问题做了深入调查研究,希望能从中找到合理的答案。

2. 调研目的及意义

论文从北京市居住区内随迁老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角度进行研究,发放调查问卷,以期寻找出随迁老人面临的心理问题为北京市老年工作提出指导建议,并从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角度提出适于随迁老人生理及心理需求的居住区老年户外活动场地的设计。

3. 相关概念

此次调研对象为北京市海淀区居住区内老年人,随迁区域包括北京市内不同区域随迁老人、农村向城市随迁老人、外省向北京随迁老人。

4. 调研范围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由于学习及工作的限制,老年人已经日渐成为居住区的长时间使用者,因此,对居住区内的人员较集中的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更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调研以北京市海淀区的芙蓉里小区、上地西里、上地东里以及怡美家园等四个居住区为调研地点,采取随机问卷调查,选取上午7时-10时,老年人外出较多的时间段,人流量较大,确保了调研的普遍性。

调研与分析

1. 文献资料调查

居住区内随迁老人的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缺失是急需重视,其生活质量有待提高。拥有十四区两县的我国首都北京自2010年以来常住人口达到1961万人,2009年末北京市的外来及流动人口人口已经超过1.47亿人,其中老年人口已增至202.4万人占总人口的16.9%。北京市随迁老人占全国随迁老人总人数的46.3%,可见对北京市随迁老人的心理需求调查可以帮助这一边缘群体得到充分的精神支持和情感慰藉的。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住区规划在兼顾不同年龄层对住宅需要的同时,如何适应老龄社会,从老年人自身特殊的生理、心理需求和行为特征出发,创造一个多向适应而又充满活力和人情味的住区环境,是当前住区规划设计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2. 实地考察

课题确定后,笔者对上地西里居住区进行了一次试调查;得出初步结论后,及时调整调研计划,扩大调研区域,并进行细致考察。通过实地考察,我们发现被调查的居住区老年户外活动空间普遍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空间通透感差,缺乏安全性设计:因随迁老人从熟悉的地方搬迁至陌生的环境,与邻里缺乏沟通,常产生陌生感。一旦迷失方向,随迁老人便难以寻找求助机会,因此加强空间组织安排有利于增加随迁老人的安全感。

地域联系不强,可识别性差:因地域的变化,随迁老人比常住老人的记忆力和辨别力下降更显著。标志性设计的缺失会给随迁老人空间方位的辨别能力带来一定障碍。上地西里及芙蓉里小区均存在此类问题。

居住区交流空间少:随迁老人的孤独感需要交流来消除和宣泄。被调查的居住区中上地西里、上地东里的交流空间均设置较少,座椅设置缺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随迁老人的社会交流机会,缺少对随迁老人的关注设计。

在对实地的调研与分析中可看出,目前众多的居住区户外设计都疏于对老年人尤其是随迁老人的心理特殊需求的关注,将来也许会导致一些社会问题。针对越来越突出的城市养老问题,城市居住区户外环境设计应尊重老年人的生理及心理需求,从老年人的角度考虑,多方位设计结合,为北京市随迁老人创造一个舒适、优美、整洁的居住区户外活动空间。

3. 问卷调查

调查问卷分别从随迁老人心理需求及对所在居住区户外空间设计参与度与需求度来探讨适于随迁老人新生活的居住区户外环境设计。

本次调查中北京市随迁老人对其所在居住区内的活动场所使用情况多集中于宅间活动场所,占总人数的56.7%、中心广场24.5%、体育活动区10.0%、绿化区域8.8%;在户外空间中,随迁老人多注重交往便利设计、安全无障碍设计,其次是休闲娱乐设计;在所希望的可以增加的居住区户外空间中增加的设计元素为:健康散步道(9.5%)、休闲广场(20.5%)、休闲亭廊(19.8%)、停留座椅(6.4%)、标识系统(3.8%)、紧急呼叫系统(5.9%)、花草绿茵(30.5%)、观赏水景(0.5%)、健身运动场(3.1%)。

从调查中可知随迁老人对居住区户外空间的使用具有一定的时段性。那么与其他年龄群体共同使用一个面积较大功能多样的广场可以有效的缓解随迁老人的交流压力,增加随迁老人有规律地参加社区活动的机会,还能强健老年人的身体素质,从生理和心理需求方面提高随迁老人对居住区户外空间的使用率。

结 语

居住区户外老年活动空间设计可以站在老年人角度考虑空间的设计问题,从而积极引导随迁老人参与户外活动,满足随迁老人的生理及心理需求,充实随迁老人的精神生活。北京随迁老人是北京市的边缘人群,是大城市环境下的与居住区环境关系最为密切的群体,生活环境是随迁老人生命的重要依托,他们比任何人更需要一个安全、方便和舒适的居住环境。我们应尊重城市随迁老人的特殊需求,建立利于老年人身心、身体健康及生活、起居的舒适的居住区生活,相信关注随迁老人就是在关注我们自己!

(第一作者单位: 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 第二作者单位: 福建三松集团 第三作者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

作者简介:

邹仁君 单位名称: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 职位:主任工程师

张 冲 单位名称:福建三松集团 职位:景观设计师

户外活动研究篇6

种植地是幼儿认识自然的小窗口,虽然只是一个小天地,但是却蕴含着大奥秘。本班幼儿的生源主要来源于外来务工人员,幼儿在假期接触自然的机会非常多,从家长层面来说,本班的家长有很多在种植、饲养方面有独特的经验。因此,种植地的创设对孩子们来说非常地亲切。陶行知老先生提出:“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让孩子有机会去接触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的儿童教育思想,这与陈鹤琴老先生的“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的活教育理论不谋而合。所以我们希望能够通过种植地让幼儿用手去摸,用眼去看,用耳去听,用嘴去尝,用脑子去想,拓展和创新课程内容,激发幼儿主动探究的兴趣。

实施路径――最好的东西不是独来的

(一)我的天地听我的

种植地究竟应该种什么?栽什么?养什么?老师创设的种植地环境往往一成不变,这样会给幼儿带来一种视觉上的疲劳,时间一长,幼儿对老师指导下创设的种植地会逐渐地失去兴趣。考虑到让幼儿永远有新鲜感和好奇心。在种植地的创设伊始,我们征求了幼儿的意见,孩子们用绘画的形式、讨论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心目中的种植地的样子。有的孩子觉得种植地应该种上漂亮的植物,看了心情好;有的觉得春天到了,该养些蝌蚪了;有的觉得我们有种植地的,该种些蔬菜,到时候还能收获品尝;还有的想看看怎样的方法能够使土豆发芽发的更快一点……

我们同时邀请了小中大不同年龄层次的幼儿对种植地的创设提出自己的想法,我们把孩子的需要一一记下来,仔细分析。

(二)从幼儿中来,到幼儿中去

种植地是自己创设了,幼儿便有了兴趣,他们每天来园时、餐后、离园时都会去观察自己种植的植物。也会拿起观察记录表记录自己的发现。我们会挑选幼儿中观察到的问题,引导幼儿去讨论,课程资源应运而生,从中挑选有价值的,生成一次有意义的活动,激发幼儿去寻找问题的答案,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幼儿学会主动。每次户外混龄活动时,都会看到不同年龄层次的幼儿,有的浇水,有的拔草,有的松土,有的观察,甚至会看到大班的幼儿带着小中班的孩子一起商量和观察植物的变化。

活动成效――师生共成长

(一)海的味道和山的味道

根据幼儿的需要,结合班级种植地的实际情况,我们的种植地创设起来了。孩子们兴趣勃勃,在老师的支持和引导下,我们将种植地规划为“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我们亲切地将各种植物称之为“山的味道”,将小鱼等动物称之为“海的味道”。

种植地就是大自然的缩影,因此我们将种植地规划为种植区、观赏区、饲养区,让孩子在多样化的种植地里感受大自然的奥秘。在种植区里我们种植了大蒜、葱、辣椒、西红柿、空心菜、香菜、黄瓜、冬瓜、茄子等多种植物。在观赏区里我们摆放了吊兰、多肉、仙人掌、芦荟等好看的色彩丰富的植物。在饲养区,我们饲养了小蝌蚪、小鱼、小螃蟹三种小动物。我们将种植区分为两块:一块在教室门口,一块在幼儿园的种植地里。教室门口日照时间较短,而幼儿园的种植地里能够长时间获得阳光的照耀。我们在两块地方都种上了西红柿、茄子和辣椒。通过这样的比较种植,让幼儿从中发现问题去进行多方的探究。

(二)我得到尊重时便有了兴趣

幼儿对于亲手创设的种植地往往更加关注和爱护。他们每天观察,期待着植物的生长变化。有时,他们异常惊喜:香菜发芽了,番茄叶子长大了……

有时他们十分困惑:番茄怎么长着长着倒了,辣椒上面怎么又虫子,教室门口中的蔬菜为什么没有菜地里种的好……许多幼儿对此议论纷纷。

我们觉得幼儿的这一发现正是教育契机,从幼儿的疑问人手可以引发一系列关于植物的主题探究活动。于是,我们鼓励幼儿调动已有经验大胆猜测,并让他们自由阐述理由:“可能是土太少,营养不够”,“也许是泡沫箱太小,固定不好”,“可能是没有晒到足够的太阳”……

可是,怎么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呢?这时,我们启发不同年龄层次的幼儿尝试运用多种途径寻求帮助:有的回家求助于有种植经验的家长,有的查阅图书,有的和家长一起上网搜索。我们会发现不同年龄层次的幼儿想到的办法不一样,小年龄段的一般只会寻求父母的帮助,但是大班幼儿会尝试连续观察,寻找答案,再对答案进行验证。有些小年龄段的幼儿也会跟随着大班幼儿,去验证自己的猜想。

然后,我们组织幼儿讨论交流,将收集来的资料与大家分享,展示,以积累更多有关植物生长的知识经验。班级里姚宇嘉的爷爷发现番茄的种植问题后,找来竹竿、绳子帮助番茄固定住,并且还带来了化肥,亲自给植物施肥。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是最好的教育内容。正是因为对自然角植物的生长产生了浓厚兴趣,幼儿成了主动的发现者与探究者,进行了一系列探究活动。而这种探究活动又激发了他们更深层次的观察与思考,使他们对植物的探究热情持续升温。种植地的独特价值就体现在这里。

(三)一波三折的观察记录表

我们的观察记录表经历了一波三折,起初设计的记录表只是让幼儿给植物浇浇水、松松土等,表格严格,比较适合小班,中班幼儿,但是开放性不大,因而流于形式。

经过观察后,我们调整了记录表,在记录表中加入“我的发现”这一栏,让幼儿去发现植物的变化并且记录下来,表格虽有了创新,但是还是有一些选项供幼儿选择,框死了幼儿的主动性,并且记录表并不是人手一份,有些孩子记录有上文没下文。

为了激发幼儿更加主动的发现和探索欲望,我们再次调整了记录表,将记录表中的选项全部删掉,给每位幼儿一份空白的纸,连续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不光是孩子的能力得到提高,我们老师自己的观察能力,给孩子提供支持的能力也大大地提高了。

个人感悟――孩子的早期阅历都可来自自然角

户外活动研究篇7

一、立论依据

(一)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得到不断的改善。XX年我国开始实行新的休假制度,我国的法定休假日达到了115天,意味着我国居民一年当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闲暇时间。但是随着竞争的加剧,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为了缓解压力各种各样的休闲活动不断涌现,但普通的休闲活动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国内旅行社组织的一些旅游活动,越来越像麦当劳快餐一样来去匆匆,让旅行者错过隐藏在自然风光后的惊喜和乐趣。人们需要的是一种能够回归自然,与自然亲密接触,感受自然的清新又不失惊险刺激,在惊险刺激中释放压力的休闲活动。为此,在一些大都市中形成了一种“有钱有时间又喜欢亲近自然”的“驴友”。这些“驴友”从普通的休闲活动中分离出来,热衷于在大自然中畅游,尤其是一些探险活动,在这种趋势的带动下户外活动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户外运动俱乐部是户外运动适应市场需要的产物,是推动户外运动发展的重要载体。伴随着户外运动的兴起,户外运动俱乐部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至XX年,我国正式登记注册的户外运动俱乐部有700多家,自发性组织户外群体则不计其数,有5000万人经常参加户外运动。

上海作为中国经济水平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也是户外运动最早兴起的城市之一。在上海,户外早已成为一种时尚的代名词。在百度工具栏中输入“上海户外运动”会发现大量的户外运动俱乐部以及户外运动用品商店,民间自发的还没有组建网站的户外运动团体更是大量的存在。1999年上海成立了第一家户外运动俱乐部——白浪户外,XX年开始,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和户外商店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到XX年底,上海登记备案的户外运动俱乐部已有50家,而没有登记的俱乐部有200多家。但纵观已有文献,发展仅有寥寥数篇关于上海户外运动的文章,专门对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的研究还是空白,发展如此迅速却没有引起相关研究领域的重视。本为试对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以期抛砖引玉使得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的研究得到更多的重视,获得更多的研究成果。

1、理论意义

相对于比较成熟的旅行社及旅行社产品而言,户外运动与户外俱乐部的研究确实非常少的。目前关于户外运动仅有的文献主要围绕着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发展、户外运动救援、户外运动网站管理等,专门以户外运动俱乐部的产品——户外运动服务为研究对象的文章比较少,所以存在着一定的理论空白。本文选取上海市的户外运动服务产品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观察、访谈以及问卷调查等方法,一方面理清上海户户外运动俱乐部及户外运动产品发展的现实状况以及特征,发现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它们的发展需求;另一方面, 对上海的户外运动俱乐部市场进行调查,发现消费者的需求偏好、影响因素、期望等,希望能够丰富我国户外运动俱乐部的理论基础与理论结构,同时也进一步补充和完善有关消费者行为,尤其是户外运动消费者行为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

2、实践意义

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较为清晰的了解到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户外运动产品发展的实际状况以及市场需求状况和消费者行为特征。本文的实践意义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宏观层面,二是微观层面。宏观层面的意义在于透过户外运动服务产品所折射出来的问题为上海市在制定和规范户外运动俱乐部发展的政策方面,提供一些有用依据,能够更好的引导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不断的发展。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发展迅速,足以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政府应当加强引导工作,为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的发展提供一个健康的发展环境。微观层面的意义在于,一方面深入了解上海户外运动服务产品的市场需求状况,了解上海户外运动服务产品市场发展规律,并发现户外运动俱乐部在产品组合、组织管理、制度设计、人力资源构成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调查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的客源市场,了解消费者行为特征和消费偏好等为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的发展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与对策。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国外相关研究回顾

西方的休闲思想不同的东方的休闲思想,西方人更强调借助于休闲活动,寻求浓烈和刺激的感官享受并通过具有极大发展张力的活动形式,充实和完善以自我为主题的人格意识。因此,相对于中国语言的“户外运动”,国外更多的是用“特种旅游”或“探险旅游”来表达。特种旅游在西方国家由来已久。在这里并不赘述特种旅游的发展史,在 中输入“adventure tourism”对国外探险旅游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国外对户外探险旅游的研究从最初的概念分析,逐渐发展到对探险旅游的安全、产品、市场、影响乃至专题探险旅游等深层次的研究。研究的地域也从发达国家的传统探险旅游目的地逐渐扩大到全球视野的新兴探险旅游目的地。

1.户外游憩理论研究

关于户外运动的研究,国外主要集中在外游憩理论的研究中。clayne r. jensen在其《美国户外游憩》一书中,研究了户外游憩的基本理论,户外游憩的管理机构、服务组织以及户外运动产于和环境资源保护等方面。robert e. manning在《户期外游憩研究:满意度的探索和研究》中专门对户外游憩参与过程以及满意度进行了详细的阐述。nick hanley等在《户外游憩的新经济学》中,从经济的角度讨论了山脉(攀岩和攀登运动)、森林、河流海洋等集中户外运动的需求评价模式和方法。sung(XX)对探险旅游、探险旅行与生态旅游、商业化的远征探险、户外游憩等相关概念进行了分析。

2.户外探险旅游安全研究

国外的户外探险旅游研究是从关注基本概念开始展开的,随着探险旅游的不断发展,研究的内容逐渐向探险旅游的安全问题、产品、市场、影响乃至专题探险旅游研究等深层次深入。fluker(XX)研究认为虽然人们在生活中会努力降低风险,但是在探险旅游中确实在追逐风险,或至少是接受风险的,这也正是探险旅游的特殊吸引力。但是cater(XX)认为探险旅游不是需要真是的风险,参与商业化的探险旅游活动的游客实际上是在追寻一种恐惧和挑战。本特利等(bentley, mayer,page,chalmers,XX)对新西兰户外探险伤亡活动,克里夫特等人(clift al.,1997)、维克斯和佩奇(wilks & page,XX)及佩奇(page et al.,XX)对苏格兰的探险旅游活动进行专题研究,穆萨等(musa et al.,XX)得出到珠穆朗玛峰国家公园89%的游客会受到高原反应、呼吸疾病以及肠道感染的影响。艾特肯(aitkens,1990)、普劳尔等(prall et al.,1995)、古莱特等(goulet et al.XX,XX1)、哈格尔(hagel,XX)等学者不仅分析了雪上项目的基础数据,而且比较了滑雪与滑雪板运动对身体不同部位的伤害度,头盔和护腕的影响,以及技术及经验的作用。卡伦和佩奇(callander & page,XX)倡导安全经营和规范立法,并从经济学角度来讲,保险制度是旅游赔偿中最符合帕累托效用最大化的一种方式。

3.户外探险旅游产品及市场研究

目前,以户外探险旅游产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文献比较稀少,正如more&averill(XX)中所说的“游憩研究中最受忽视的部分是一个活动中的真是作品”。buckley(XX)从价格、持续时间、团队规模、技术和遥远性等方面研究了探险旅游产品,发现产品可以被整理为从小规模、高难度、高价格到大规模、低难度、低价格。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早期,在西方国家与探险旅游相关的杂志、期刊、设备制造、旅行用商品、零售商和运营商数量得到了迅速发展,由此折射出旅游探险市场出现了迅速的规模化发展。loverseed(1997)认为探险旅游是北美地区增长最快的旅游产业部门。根据加拿大的全国旅游数据显示,超过7300万北美成年人参与过探险休假,近5500万人过去12个月内进行了探险休假(tourism canada.1995)美国一份报告显示,9800万美国成年人(近半数成年人口)过去五年内进行过探险休假。

面对发展势头迅猛的户外探险旅游,不少学者的研究方向也聚焦于此。walle(1997)认为冒险探险和追求知识和见闻的探险分属于不同的目标市场,旅游学者和旅游业者应该能够分辨这一区别。sung(XX)也从探险旅游多样的市场环境因子的概念唯独深入到了探险旅游市场系统的研究,并将探险旅游市场细分为六个类别:普通狂热型、预算青年型、软温和型、高端自然主义者型、家庭休假型、成熟独行者型。

4.户外探险旅游影响

随着户外探险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一系列关联影响也呈现出来,学者对影响的主要研究点在于对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shackley(1996)对印度北部沙漠jaisalmar进行了研究,发现虽然户外探险旅游产业是当地经济的支柱,但是缺乏又显得管理使得就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hendee&dawson(XX)在对北美的荒野管理中发现,向土地管理者控告的多是马匹和背包徒步,骑马者在减少影响方面比其他旅游者少,马匹实际上产生了生态影响。silori(XX)研究了喜马拉雅山脉西部的nanda devi 生物保护圈保护区探险旅游活动的社会经济与生态效应。但研究不仅仅局限在生态学方面,社会学方面的影响研究也是存在的。noy(XX)研究了背包旅游者相互交流和讲述自己的旅行故事对叙述者和听众的意义、与社会文化的联系以及背包旅游在实现旅游者自我转变方面的影响等问题。

国内相关研究回顾

随着户外运动的不断发展壮大,户外运动俱乐部的不断增多,我国户外运动研究开始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通过中国知网的搜索发现我国户外运动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户外运动概念的研究与界定

目前已经有不少国内的学者研究并阐述了户外运动的概念。刘凤香(XX)通过比较户外运动和体育旅游两个概念,辨析了它们之间的关系,认为二者虽都具有异地性、暂时性和非就业性等旅游活动的特点,但能研究重点不同,户外运动着重于“运动”,而体育旅游测侧重于“旅游”。总体来说,户外运动快速发展时期是在中国进入休闲时代后得益于我国休闲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有学者将户外运动与休闲相结合,如李红艳(XX)将户外运动放在休闲的概念下进行探讨,将户外运动视为一种休闲生存状态,认为户外运动是人们在闲暇时间,为了满足自身身体健康、放松和休息、人际交往以及刺激和冒险等多方面的需要,采用体育运动的方式(步行、登山、滑雪、骑自行车等)在山地、水域、荒漠、高原等各种特定自然环境下进行的各种户外体验活动。齐 震(XX)认为休闲与户外运动相辅相成,休闲是户外运动的前提,户外运动是休闲的方式。

2.户外运动俱乐部的研究

互联网在户外运动俱乐部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内对户外运动俱乐部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网络虚拟的户外运动俱乐部,研究大致可分为两个视角。一是户外运动俱乐部的导向引领作用。大多数人接触户外运动都是通过网站引导,以网络为平台进行活动、经验交流、信息反馈等。韩冰,路紫(XX)运用评估框架对户外运动俱乐部网站论坛进行了分析,认为网站论坛的互动作用对个人出行行为具有很强的导引作用。王杨等(XX)以石家庄乐游户外运动俱乐部为例,分析了信息流对人流的导引机制,认为户外运动俱乐部网站在信息沟通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信息的产生、扩散、共享、交换衍生出信息流并对人员流动产生作用。路紫、樊莉莉(XX)以乐游户外运动俱乐部为例,在访问和调查的基础上评估了该网站的服务功能,提出中小型旅游网站进一步发展的新型商业模式,论证了一个地理学所关注的重要问题——电子商务时代地理区位的重要作用。二是户外运动俱乐部在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李久全,高捷(XX)分析指出我国户外运动市场迅速扩大、俱乐部数量快速增加,但也存在着户外活动或赛事数量及盈利能力不足、俱乐部缺乏竞争力等问题,提出举办有影响力的活动或比赛吸引电视转播和赞助、整合户外俱乐部资源提高自身盈利能力等对策。张传统(XX)探讨了探险旅游俱乐部的未来发展模式,认为它是体验经济模式的最好实践舞台,其发展要实现与体验经济对接,并提出了探险旅游俱乐部发展若干思路。

3.户外运动产业研究

在文献搜索过程当中统计显示,户外运动研究成果最多的集中在户外运动产业层面,这也揭示了一个问题,户外运动产业的巨大经济潜力已经引起社会的重视,户外运动产业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朝阳产业。从XX年至XX年底,根据著名的戈尔公司调查以及中国纺织协会户外分会数据,中国户外产品零售总额从23.8亿元增加至近50亿元,户外用品专业店的数量从XX年的1316家增加到XX年的1400家,销售额从XX年的10.6亿元增长到XX年的18亿元。现有的文献对户外运动产业的研究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

(1)宏观层面的研究视角主要在于户外运动产业发展的现状。梁强等(XX)认为“户外”定义狭窄,商家经营思想局限、商家营运策略病态发展是我国户外运动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基于户外运动市场需求特征提出了价值创新策略:重新定义需求内涵;推崇“泛户外”概念;自主创新,提升国产户外品牌的整体竞争力;注重市场服务互动与消费者价值体验。郭进辉(XX)提出了户外运动旅游的概念,分析了我国户外运动的资源开发、组织与运营机构、参与者、户外用品市场发展现状,并提认为加大理论研究力度。扩大户外运动内涵、提高户外运动旅游产业开发意识、完善户外运动旅游管理,建立保障体系才能确保户外运动旅游的健康发展。梁强,王欣(XX)通过对我国户外运动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的剖析,认为中国户外运动产业有两大难题有待攻克:一是行业整体的市场发育程度与规模有待提升,散、小、弱的状况亟待改变,研发投入不足,自主创新乏力;二是停留在制造加工的阶段,缺乏自由品牌的支撑。孙班军,陈永斌(XX)梳理了河北省户外运动产业发展的现状,认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民众思想保守、法律法规制度缺失是影响河北省户外运动产业发展的因素,为此要制定户外运动长远发展规划、培育民众对户外运动的正确理念,制定优惠政策,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梁强等(XX)借助产业经济学scp范式对我国户外运动产业的市场结构、产业运行和产业绩效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认为我国户外运动产业市场集中度低,市场进入壁垒低,产品差别化不大,运营粗放,研发不足。

(2)对户外运动微观层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营销、市场特征、消费等方面。户外运动产营销策略影响最主要的五种因素依次为:市场因素、组织与管理因素、企业选址因素、专业与营销环境因素、资本因素(李香君等,XX)。吴清国等(XX)分析影响中国户外与需求消费因素,认为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人均gdp不断增长,对户外运动的需求不断增加,户外运动发展前景良好。梁强,罗永泰(XX)分析我国户外运动市场消费者需求的特点与产品特征,提出面向体验经济的户外运动产品营销变革:重新定义需求内涵、推崇“泛户外”理念;注重户外市场服务互动与消费者价值体验;营销规划需结合科技、人文和艺术。高建磊等(XX)选取京、沪、穗三个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户外运动发展较快的地区,对三地户外运动群体的消费行为进行分析研究。

4.以个体城市为例,研究户外运动发展

张雅伟(XX)简述户外运动在上海的发展,归纳阐述了户外运动在上海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和劣势,呼吁社会客观对待户外运动的发展,既不要过高估计它的效益,也不要用偶然事件来以偏概全。王莉等(XX),李红艳、肖光来(XX)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北京市户外运动产业发展现状进行调查,认为北京市户外运动产业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规模小,产品种类少且质量不高,缺乏专业人才,俱乐部管理不规范。黄河、朱斌(XX),胡俊、吴敏才(XX),吴宝升等(XX),张西林、王曼娜(XX)分别对桂林市、温州市和湖北省的户外运动发展状况进行了研究。研究了桂林发展户外运动的优劣条件。

5.户外运动风险保障及风险管理研究

在各种户外环境中进行户外运动时存在一些可能引发人体伤害的危险因素,自我国开展户外运动项目以来,风险事故也伴随而来。据XX年中国登山协会登山户外运动事故调查事故小组的《XX中国登山户外运动事故报告》中显示至XX年为止在中国境内进行的官方户外登山活动中共有81人遇难,而且近三年来,遇难人数还在不断的上升。除此之外,大量民间自发组织的户外运动活动中遇难事故的报道也频频出现,引起了社会和舆论的重视,风险问题成为是户外运动发展的一个瓶颈。邹本旭(XX)调查表明由于户外运动本身特点及在我国开展较晚,安全措施方面发展不完善等导致损伤率较高。焦玲玲,章锦河(XX)认为露营旅游相比与传统旅游来说自主性随意性强、内容与形式更为复杂、风险系数高。

户外运动活动存在风险,建立与之相配套的风险保障机制是必不可少的,张进福(XX)认为一个高效完善的旅游安全救援系统应该由核心机构、救援机构、直接机构、间接机构四部分共同组成。王小利,张树夫(XX)认为构建我国探险旅游安全保障体系要加强对探险旅游危险因素的安全感知,对探险资源进行风险评定,建立安全救援系统。李俊,凌浩(XX)认为盈利性户外运动在组织过程中面临三种风险:人的风险、伍的风险、环境风险,推断出盈利性户外运动组织过程的风险管理实际上是风险管理目标的确定、风险管理计划的制定与实施、风险管理效果评估的动态循环过程。邹统钎等(XX)通过探险旅游风险评估及保障机制两个方面对国内外文献进行了梳理分析,认为还未出现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探险旅游安全管理模型和全面保障模型。齐震(XX)认为建立一个以户外运动法规政策为理论指导、以户外运动装备为物质基础、以户外保险和户外救援为两翼保护措施的户外运动安全保障体系,使户外运动俱乐部摆脱民间的组织状态。龚良军,陈然(XX)针对俱乐部日益凸显的管理问题,指出应加强对俱乐部的管理规范化,把经验变成制度,建立科学完备的体系、制度。

6.户外运动法律法规及政策研究

建立健全户外运动的法律法规是保障户外运动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对此学者们已达成共识。龚良军(XX)认为户外运动法学研究十分薄弱,管理体制与运营机制相对于户外运动发展缓慢;法律效力层次低且缺乏适应性;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立法研究少;操作层面上的立法滞后,呼吁加强户外运动立法。李萍等(XX)从地理环境、经济环境、网络环境三方面,对中国户外运动公共政策进行分析,认为中国亟需建立安全救援体系的相关政策,健全户外运动品的质量认证标准。

(三)研究评价

由以上回顾可以发现,国外户外运动研究从最初的主要关注基本概念,逐渐向探险旅游的安全问题、产品、市场、应先个乃至专题探险旅游研究等深层次深入;研究地域从发达国家的传统探险旅游目的地逐渐扩展到全球视野的新兴探险旅游目的地;研究方法中描述性定性分析逐渐减少,实证研究、定量分析方法乃至跨学科研究方法的应用逐渐增多。国内学者对的研究重点在与户外运动产业及户外运动风险保障及安全管理方面,多数是一些描述性的定性分析,多数是从宏观层面的研究,微观问题研究成果欠缺,也没有形成系统化、模式化的研究体系,可以看出,国内外的研究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首先,在研究对象选取上,从目前相关研究的集中度和选题的倾向性来看,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户外运动及其相关行业;二是户外运动风险管理问题。对户外活动的真是存在部分,户外运动服务产品及户外俱乐部的研究却非常少。户外运动的发展能否得到规范,安全问题能否降低都与户外运动俱乐部息息相关,存在一定理论空白。

其次,从研究内容上看,现有的探讨多集中在宏观层面,户外运动俱乐部到底是如何产生的,现阶段的户外运动俱乐部是怎样运营的,它与其他类型的俱乐部有何区别于联系,还没有进行深入探讨。上海作为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拥有庞大的客源市场,其户外运动俱乐部有哪些类型,有多少注册的,多少团体性质的,多少实体店面还都是模糊的。户外俱乐部的户外运动服务产品是怎样设计的,是否真正的对接了市场需求,还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

最后,在研究方法运用上,采用概念性方法进行理性探讨的文献较多,户外运动产业的研究方法一般包括描述性、推理性、数理统计3种类型;户外运动俱乐部的研究方法大多是数理统计方法,定量有余而定性不足,两者结合度不够高。有鉴于此,本研究选取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服务性产品及其客源市场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从休闲学、旅游学的角度来深入研究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力求对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深入了解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客源市场的为上海户外俱乐部的发展做出理论上的贡献。

(四)主要参考文献

[1] 李香君.户外运动产业经营现状与特征分析[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XX(3):124-127.

[2] 王莉,何世权,张慧峰,高侠.对北京市户外运动产业发展状况的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XX(9):1159-1161.

[3] 黄河,朱斌.旅游城市休闲户外运动产业发展研究——以桂林为例[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XX(4):25-27.

[4] 郭进辉.我国会外运的旅游产业发展评述[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XX(5):54-57.

[5] 梁强,李芃松. 基于隐性需求挖掘的户外运动产业价值创新[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XX(3):214-217.

[6] 张鹏飞,陆晶晶.我国户外运动研究现状[j].体育承认教育学刊,XX(5):47-49.

[7] 李久全,高捷.我国户外运动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XX(12):1625-1627.

[8] 梁强,罗永泰,赵伟.户外运动产业的需求挖掘与价值创新策略[j].体育社会科学,XX(3)34-36.

[9] 孙班军,陈永斌.河北省户外运动产业发展制约因素及其对策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XX(1):1-2,17.

[10] 梁强,王欣.微笑曲线视野下我国户外运动产业战略升级思考[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XX(1)4-7.

[11] 韩冰,路紫.户外运动网站论坛功能评估及其互动作用对个人出行行为的导引[j].人文地理,XX(1):58-62.

[12] 王杨,孙中伟,樊莉莉.中国户外运动网站的现状及其对人流的导引——以石家庄乐游户外运动俱乐部网站为例[j].石家庄学院学报,XX(3):84-89.

[13] 李红艳,肖光来.北京市民参与户外运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体育学刊,XX(4):41-43.

[14] 胡俊,吴敏才.桂林市户外运动现状调查与发展空间分析[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XX(2):123-126.

[15] 张雅伟.对上海户外运动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XX(1):71-73.

[16] 李萍,李骅,李艳翎.湖南省户外运动产品消费的实证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XX(6):690-693.

[17] 吴宝升,龚益静,何立.温州户外运动俱乐部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贵州体育科技,XX(3):70-73.

[18] 张西林,王曼娜.户外运动俱乐部规范发展探究——以湖南省为例[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XX(6):95-97.

[19] 李香君,王爱丰.南京户外运动产业营销策略因素分析[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XX(1):45-50.

[20] 吴清国,王涛,王先亮.中国户外运动消费需求趋势分析[c].第22届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体育产业与体育用品业发展论坛论文集,北京,XX:164-167.

[21] 高建磊,张朝晖,辛洪涛.京、沪、穗城市户外运动群体的消费行为研究[j].体育世界,XX(2):35-36.

[22] 梁强,罗永泰.需求导向的我国户外运动产品体验营销创新[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XX(1):17-19.

[23] 袁小飞,阚如良.户外俱乐部提升户外运动着环保素质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XX(2):15-18.

[24] 李萍,李艳翎,李骅.中国户外运动公共政策现状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XX(6):13-15.

[25] 龚君良.中国户外运动立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XX(3):141.

[26] 刘凤香.户外运动与体育旅游的概念与关系辨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XX(2):74-78.

[27] 吴耿安,郑向敏.户外运动安全防范管理初步研究[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XX(3):107-109.

[28] 邹本旭.对山地户外运动的损伤及预防措施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XX(5):108-110.

[29] 李俊,凌浩,陈接华,王会娟.营利性户外运动组织过程风险管理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XX(2):46-49.

[30] 李俊,凌浩.户外运动俱乐部活动组织的风险管理操作程序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XX(3):13-16.

[31] 邹统钎,陈芸,胡晓晨.探险旅游安全管理研究进展[j].旅游学刊,XX(1):86-92.

[32] 路紫,樊莉莉.中小型旅游网站服务功能与商业模式的区位问题——以乐游户外运动俱乐部旅游网站为例[j].人文地理,XX(1):103-106.

[33] 邓宇.中国户外行业的产业链建设[n].中国体育报,XX-10-21(6):12-27(3).

[34] 董范,刘华荣,国伟.户外运动组织与管理[m].北京:中国地质出版社,XX.

[35] 龚良军,陈然. 关于户外运动俱乐部管理机制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XX(6):251-252.

[36] 梁强,杨晓晨,李宗浩. 基于scp范式的我国户外运动产业发展对策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XX(9):60-63.

[37] 齐震. 论我国户外运动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j].管理观察,XX(2):109-191.

[38] 焦玲玲,章锦河. 我国露营旅游发展与安全问题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XX(4):92-95.

三、研究方案

1.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研究目标

通过选取上海市户外运动俱乐部户外运动产品及市场作为研究对象,尝试从理论和实践、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角度对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进行探讨,分析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产生背景、发展现状、客源市场状况以及存在问题。

(2)研究内容

论文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绪论。本章在系统地概括本文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的同时,对国内外相关学术界研究状况进行了梳理,以求为全文提供理论上和研究思路上的铺垫。

第二章,户外运动俱乐部的发展概述。本章简要的概述国内外户外运动及户外俱乐部发展历程,了解户外运动及户外运动俱乐部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深入分析上海户外运动的起源、户外运动俱乐部的产生、发展以及各阶段的特征以及户外运动俱乐部对上海市民休闲旅游活动产生的影响。

第三章,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现状分析。对上海现有的户外运动俱乐部类型、发展模式、基本业务、性质职能、人力资源构成等进行研究;对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现有的户外运动产品即户外运动线路进行细致分类整理,并总结出其现阶段特点。

第四章,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的客源市场状况。了解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消费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参与行为、参与动机。分析各种现状背后的原因,并为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更好的发展提供现实参考依据。

第五章,建议与展望。根据前五章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分析所得出的结论,本章针对性地提出为更好的发展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政府,企业、社会等各方应该做出的努力。指出本文研究存在的不足以及后续应当跟进的研究。

(3)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实际发展情况

2.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客源市场状况

3.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存在的主要问题

4.为更好促进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发展,政府、企业与社会应采取的措施。

2.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第一、文献分析法。论文通过多种途径产业了大量与户外运动俱乐部相关的多方面的文献资料:

(1)internet户外运动俱乐部基本信息检索。户外运动俱乐部网络化发展的特性,本文采用了大量的网络检索。主要是通过百度和google两大检索服务商,以“户外运动俱乐部”和“outdoor sports”为检索词,搜集和了解与户外运动相关的中英文网站和各种相关资料。

(2)学术文献研究:由于户外运动是新兴的研究,关于户外运动俱乐部的研究更是比较稀缺,所以对户外运动俱乐部的研究采用相关主题词检索的方法搜集相关学术研究成果。论文阅了大量国内外有关休闲、旅游、休闲体育、俱乐部、户外运动、发展问题、服务与营销等方面的学术期刊、图书和电子文献。通过对国内外关于户外运动俱乐部相关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了解前人研究的情况,为论文的写作提供构思素材,并奠定论文的理论基础。

第二、问卷调查法。对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进行实地调研;用问卷调查法对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的客源市场状况进行深入了解,以获得更为详实、准确的资料。通过对问卷结果的分析,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第三,比较分析法。通过自身问卷调查得出的相关结论与前人类似研究目的的调查数据相比较,期望从分析中发现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发展特点,发展优势与存在问题。

第四,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方法。本文基于文献理论分析和专业人士访谈所得资料,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进行了定性分析,与此同时,更多地借助定量研究的方法,以问卷调查所得的客观数据为依据,对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发展状况进行量化,以便更清晰直观地反映问题所在和更好地对症下药。

3.本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一,上海户外运动客源市场庞大,户外运动俱乐部数量也相对较多,但是对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的研究却非常欠缺,本文欲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第二,以一般性理论分析为基石,通过对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的实地调研,将现实情况与理论分析上的结果进行比较,更一目了然得得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从而使得相应的对策建议具有更现实的意义。

第三,将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的研究与休闲理论相结合,从休闲的角度阐述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产生、发展的原因与动力。

4.预期的论文进展和成果

时间跨度 论文进展

XX年1月——5月 1、查阅相关文献,完善理论基础

2、完成实证调查

XX年6月上旬 论文开题

XX年6月——XX年12月 进行论文写作

XX年12月 完成论文初稿,给导师审阅

XX年1月——XX年3月 根据指导意见对论文进行修改和完善

户外活动研究篇8

近年来,以山地运动和徒步、远足等为主体的登山户外运动在我国迅速兴起,成为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和都市文化。登山户外人口的出现并形成一定的规模是社会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准后的产物。研究登山户外人口,首先要理清以下几个概念。

1.人口

人口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一定时间、一定地域,实现其生命活动并构成社会生活主体,具有一定数量的人所组成的具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的社会群体(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011)。人口具有自然的和社会的属性,它是有生命活动的生物群体,又是有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社会群体。按照人口学的理论人口的共同特征标志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地理特征标志,另一类是属性特征标志,同时每一类人口必然具备人口规模、人口结构和人口的空间分布3个基本构成要素。

2.体育人口

从人口构成要素来看,体育人口在内涵和基本特征上满足了人口构成要素的要求,因此,体育人口在人口学上作为一种亚人口是成立的。国际上一般把每周参加1次体育活动、每次活动时间20-30min,适宜运动强度,称为经常参加体育人口。把以健康、身心娱乐或以提高运动成绩为目标的每周参加3次体育活动、每次活动时间20-30分钟,适宜运动强度(中等以上强度)称为积极主动参加体育人口,并以这两项指标作为体育人口调查统计和国际体育人口比较的标准。我国体育人口的基本标准是每周参加体育活动不低于3次,每次活动时间30分钟以上,具有与自身体质和所从事的体育项目相适应的中等或中等以上负荷强度者。

3.登山户外人口

登山户外运动是一种融休闲、探险及健身于一体的集体项目群,是一种把探险、运动、文化、人际交流紧密结合起来的生活方式。2003年7月《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报告》显示,登山在体育人动项目中列在第7位,但对登山户外人口并没有明确的界定。随着户外运动的普及发展,登山户外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在注重发展户外人口数量的同时,也开始重视研究户外人口的质量问题,这就涉及到登山户外人口的概念界定与分类研究的问题。在研究和发展登山户外人口的时候,必须对各种户外人口的类型进行划分,并对各类户外人口形成的条件进行分析,研究户外人口转化和流动的机制,这是提出发展登山户外人口对策的先决条件。

美国户外基金会(OIF)的《美国2013年户外休闲参与报告》中对“户外人口(participant in outdoor recreation)”的界定为:在年度内参与户外运动项目(42种项目中的一项及以上)至少一次的人口,并根据参与频率与活跃程度将户外人口分为:首次参与人口(first-time participant)与活跃户外人口(outdoor enthusiast,每周至少两次户外活动)等。

我们可以借鉴国际上对体育人口的界定方式,将登山户外人口界定为广义登山户外人口和狭义登山户外人口。广义登山户外人口是指在总人口中以身心健康、户外休闲娱乐和以追求提高户外运动成绩为目的,直接参加登山户外运动和观赏、关心户外运动的一种社会群体。狭义登山户外人口是指以身心健康、户外休闲娱乐和以追求户外运动成绩为目的,直接参加户外运动和相关活动的社会群体。

>美国户外参与人口报告的经验解析

1.美国户外人口监测组织机构

户外运动在美国受到特别的关注,联邦政府把户外运动提到改善国民身心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加以重视。美国娱乐资源审察委员会(ORRRC)在1962年调查了国家户外休闲的使用程度,1963年推出《户外休闲法案》。2010年,总统奥巴马《21世纪美国大户外运动战略》,主要目标是鼓励美国人到河流水域、国家草原、农场、沙漠、公园、海岸、沙滩等参加户外活动;通过建造户外廊道和绿道、扩大相邻的公园,实现对水、土地、野生物、历史和文化资源的保护。与美国的体育管理体制相一致,户外运动采用的是一种社会管理型管理模式。全国拥有户外运动基金会、户外产业协会、探险旅行商业协会、美国钓鱼协会、美国户外、运动滑雪产业协会等等与户外运动相关的多种多样的协会。这些协会在户外运动的宣传、开展、信息的、推广普及、组织培训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特别是户外产业基金会和户外产业协会。户外产业协会以确保户外产业增长和成功为目标,成立于1989年,它为全美4000多家户外运动的制造商、分销商、供应商、商和零售商提供技术、信息、创新、职业培训和教育等服务,并在相关法律的制定或修改等环节代表成员以维护行业利益。户外产业基金由户外产业协会所建立,以扩大户外运动的参与人口、鼓励和支持国民健康的生活方式为宗旨,是户外产业协会和250多个户外公司公认的慈善合作伙伴,同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进行协作以扩大户外运动参与者,特别是青年参与者。两个协会在扩大户外运动的参与人口和户外运动产业的发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2.美国2013年户外人口参与报告

在当前经济大环境不景气的条件下,户外休闲产业已经成为拉动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和保持持续增长的产业之一。美国户外运动的年产值保守估计是7300亿美元。户外产业在美经济所占比例和重要性要远比人们意识到的大得多和重要得多。自2005年开始,户外休闲产业年增长率大约为5%。近5年来,在美国6岁及以上人群中,参加户外运动的人数占美国当年该年龄阶段总人口的近50%,比例趋于稳定。

据美国户外基金会(OIF)最新出炉的《美国2013年户外休闲参与报告》显示,2012年美国户外运动参与人口(6岁以上)创自2006年调查以来历史之最,总人数达1.419亿,占美国总人口的49.4%,比2011年增长80万(2011年为1.41亿)。此外,美国户外活动总次数达124亿次,平均每名参与者为87.4次。同往年一样,该报告还对美国户外人口参与趋势进行追踪,尤其是青少年的户外活动参与趋势以及户外活动的多样性。该调查发现美国年轻人的户外活动参与状况呈多样性:儿童及青年人参与率与2011年基本持平,然而青少年参与率有所下滑,女孩方面尤为突出,比上年减少6个百分点;男孩继续保持增长,比2010年增加3%。

>我国登山户外参与人口调研的意义

运动是天然的抗忧郁剂,登山户外是现代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自然、简单和健康的解毒剂(Roberson & Babic,2009)。随着我国在消除城乡差异方面的努力,城镇化进程的深入和局部经济圈的形成,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的生活方式将发生改变。作为生活方式中的重要一环,登山户外运动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中国是山地资源丰富的国家,14座8000米以上的山峰有9座在我国国内或边境线上,山峰河流交错,山地资源非常丰富,是开展登山户外运动极佳的场所。在现今中国,登山曾经带有的强烈的国家荣誉色彩已经逐渐消退,而越来越以一种群众性健身运动的面目出现。

我国颁布了《全民健身条例》并将每年8月8日定为全民健身日,标志着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心随之转换。《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明确提出,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组织开展以传统武术运动、冰雪运动、户外运动、群众登山、江河横渡、元旦登高等具有品牌特色、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

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在2013年5月全民健身工作会议上提出:中国的全民健身事业应与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共同进步,要大力培育项目人口,将推动提高本项目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作为重要目标。因此,登山户外人口的现状调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的预测对我国户外运动发展政策的制定意义重大,对于推广普及群众登山健身运动,推崇健康生活理念,引导科学健身意识,培养奋发向上的品质,营造良好的全民健身氛围,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快全面小康建设步伐具有重要价值。

综上所述,登山户外人口的出现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人口现象和体育现象。登山户外人口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体育指标,它反映人们对登山运动的参与程度及亲和程度,它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制定我国登山户外运动发展规划与进行户外运动发展战略研究的重要依据。

专家点评

现阶段登山户外运动的理论研究需要进一步提高,课题成果要突出权威性。此课题是我国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系统的登山户外人口调查与分析,希望可以通过此课题的科学方法得出可靠数据,为登山户外运动的管理和实践提供决策和政策参考依据。

—登山中心主任 李致新

此次关于户外人口分析的课题是具有基础性、开创性、挑战性,并填补国内相关领域空白的大型社会性项目,其成果可以更好地提高政府对户外运动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也可以为登山中心把握户外运动发展趋势、作出科学决策、工作定位、有预见性地开展工作提供重要数据支撑。

—登山中心党委书记 续川

我很早就关注美国的户外产业发展状况,美国户外人口调查是其中一项核心工作,这些工作成果提交给美国政府,作为政府决策的参考依据。美国的这项工作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借鉴作用。国内目前有户外装备方面的调查数据,中国登山协会曾经在10年前承担了国家体育总局的一个课题,对我国登山户外人口进行了估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统计方法,数据的系统性、全面性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提高。另外,我国关于户外资源、户外组织等方面的资料很不完整,如全国登山户外俱乐部的所有数据均没有可靠的来源和依据。一些外国户外装备企业及国内企业曾经咨询我关于登山户外人口、登山户外组织等方面的信息,我只能很羞愧地告诉人家,我们目前没有这样的权威数据。凡此种种,促使我萌生了做这项工作的想法。2012年登山中心启动了科研工作,由中心拨专款开展科研工作,面向社会实行课题招标,但由于每年经费有限,很难支撑起全国登山户外人口调查这样的大型且有挑战性的课题,只能寻求社会支持才可能立项。期间找过几家国内的户外企业尝试合作,最终在曹峻先生的积极努力下由凯乐石品牌资助这个课题,使得这项积极重大的科研课题得以立项实施。2013年,该课题委托给天津财大户外研究所梁强博士主持该课题,通过各方面聘请的专家论证,该课题正式启动实施。我们希望该课题的成果能够为政府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为企业、为社会提供科学的数据,推动我国登山户外运动的科学发展。

—登山中心培训部主任、本课题发起人与顾问 马欣祥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基础研究课题,中国的群众性登山户外运动开展时间不长,但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此课题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了解该项运动发展的状况,对登山户外运动的安全有序开展提供决策依据,也为户外产业的发展指明方向。

上一篇: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范文 下一篇:二十四孝故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