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制度范文

时间:2023-10-21 01:27:47

消毒制度

消毒制度篇1

血液净化室消毒隔离制度

1.对血液透析机定期消毒,严格监测;一次性透析器不得重复使用。

2.工作人员定期体检,操作时必须注意消毒隔离。加强个人防护。

3.进入血液净化室应更衣、换鞋、戴帽子、口罩,严格洗手。

4.应对病人常规进行血液净化前肝功能、肝炎病原学等化验检查。

5.传染病患者血液净化在隔离净化间内进行,固定床位专机透析,采取相应的隔离、消毒措施。急症病人应专机透析。

6.加强透析液制备输入过程的质量监测。

7.对透析中出现发热反应的病人,及时进行血培养,查找感染源,采取控制措施。

8.每月必须对入、出透析器的透析液进行监测,当疑有透析液污染或有严重感染病例时,应增加采样点,如原水口、软化水出口、反渗水出口、透析液配液口等,并及时进行监测。

口腔科消毒隔离制度

1.诊疗区域内应当保证环境整洁,每日对口腔诊疗、清洗、消毒区域进行清洁、消毒每日定时通风或者进行空气净化;对可能造成污染的诊疗环境表面及时进行清洁,消毒处理。每周对环境进行一次彻底的清洁、消毒。

2.进入病人的口腔内的所有诊疗器械,必须达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者灭菌的要求。

3.对每位病人操作前后,必须洗手或手消毒,操作时必须带口罩、帽子,必要时配戴防护镜。

4.凡接触病人伤口和血液的器械(如手机、车针、扩大针、拔牙钳、挺子、凿子、手术刀、牙周刮治器、洁牙器、敷料等)每人用后均应灭菌,常用口腔科检查器、充填器、托盘等每人用后均应消毒。

5.凡接触病人体液、血液的修复、正畸模形等物品,送技工室操作前必须消毒。

6.用后的敷料等感染性废物应及时清理、密闭、焚烧。

内窥镜室消毒隔离制度

1.内窥镜室诊查区、洗涤消毒区、清洁区划分明确,保持室内清洁,操作结束后严格进行消毒处理。

2.不同部位的内镜的诊疗工作应当分室进行;不同部位内镜的清洗消毒工作的设备应当分开。

3.工作人员清洗消毒内镜时,应当穿戴必要的防护用品,包括工作服、防渗透围裙、口罩、帽子、手套等。

4.内镜及附件的数量应当与医院规模和接诊病人数相适应,以保证所用器械在使用前能达到相应的消毒、灭菌合格的要求、保障病人安全。

5.进入人体无菌组织或器官的内窥镜及附件,如腹腔镜、关节镜、脑室镜、膀胱镜、宫腔镜等必须灭菌;消化道内窥镜、阴道镜等必须消毒;活检钳应灭菌处理。

6.用后的内窥镜及附件应立即用流动水清洗,再用多酶洗剂刷洗,清水冲洗清除管道中的残留组织,沥干水分后再进行消毒。

7.浸泡内窥镜的消毒液选择应符合要求,浸泡完全,时间符合要求。

消毒制度篇2

一、一般隔离消毒要求

l、传染病与一般病房(或其他建筑物)应当保持一定或有严密的隔离措施,以防止交叉感染。传染利、结核科和小儿科,均应设有单独的出入口,小儿科门诊,应设有专人进行

预检,遇到传染病可疑有立即隔离。

2、医院的手术室、分娩室(产房)、婴儿室、传染病房、隔离观察室、血库、注射室、药剂制剂室、检验室、供应室以及可以成为传染源的处所等,均应有严格的消毒制度。医

院的门诊和一般病房也应有定期的消毒制度。

3、传染病房应备有单人房间,以便收容需要观察的病员。

4、传染病员所住的病房,应按时进行消毒;用过的家具、器皿、被褥、碗筷等用具必须经过严格消毒后再用。

5、传染病员的排泄物和分泌物,必须经过消毒或净化后再排入下水道。

6、工作人员进病房和诊前,必须穿工作服,在传染病房应穿隔离衣、戴工作帽和口罩(条件许可时应穿特备胶鞋),但不得穿出传染病房。接触病员后应及时洗手。

二、门诊防止交叉感染

l、门诊发现传染病员时,必须按规定上报疫情。

2、在门诊或急诊室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的,应立即就地隔离,进行消毒,并根据情况将患者送入传染病院,传染病或隔离病室。

3、传染病员离开或死亡后,室内床单等应一律更换,并进行终末消毒(方法视病种而定)。

4、传染病流行期间,设立临时检疫岗,对每一个就病员,必须经过初步检查后才能挂号,可疑者进行隔离处理。

5、放射线科及理疗科应将门诊及病房病员的治疗和检查时间严格分开。

6、病员应在指定地区候诊、检查和治疗,不得在门珍各处走动,以防止交叉感染。

7、门诊应设肠道传染病员的专用厕所。

三、住院防止交叉感染

1、住院防止交叉感染。

(1)病员进入病房前应根据情况沐浴或擦澡(危急病员须先进抢救,以后在病房内进行)、理发、剪指甲。

(2)病员进入病房前应测体温,如遇发热的病员应判明发热原因。决定是否进入病房或入隔离待查。

(3)病中的服装应进行清洁处理,如条件许可,病员更换的鞋、袜、衣、裤不得与医院准备之干净服装接触。

(4)无接诊室或住院处者司以进病房后当日进行卫生清洁工作。

2、病房

(1)病员在住院期间,如发现传染病,应按隔离消毒原则处理。

(2)病房经常保持整洁,住院病员应按期沐浴或擦澡、理发、洗头或剪指甲等。

(3)患者用过的便盆、便壶应进行消毒,有传染病的患者(如滴虫阴道炎、肠道寄生虫病、肠道传染病等)应固定使用。脸盆、澡盆,每次用后应及时擦洗与消毒。

(4)患者餐具用后消毒,茶具固定使用并按期消毒。

(5)被脓、血、排泄物所污染的敷料和布类等应采用可靠的力一法进行浸泡消毒后洗涤。必要时再进行煮沸消毒,小件敷料可焚烧处理。

(6)患者的衣服、被单、枕套等应定期更换,必要时随时更换。

(7)有传染病可疑的衣物或污脏之大衣、毛毯、.被褥、枕套及报纸、书刊等应用日光曝晒或用其他方法消毒。

(8)打扫厕所的清洁工具,与打扫其他场所的工具,应严格分开。

3、传染病房(或隔离病室)

除严格执行病房的各项有关规定外。

(l)传染病房的设立应尽量集中,不得与居民住宅或职工宿舍设在同一院内。

(2)遇有急性传染病,应暂时隔离,并尽快转送传染病院,“与地无传染病院的应按急性传染病隔间措施处理。

(3)每病房只能收治同病种的传染病员,如确有困难,可安排在病房一角,。用屏风隔开,同时实行床边隔离。

(4)患者小能随意离开病房。得到医师许可者,可在指定范围内活动。

(5)传染病患者一般禁止探视,特殊情况须经医师或护士长决定。

(6)进入传染病房须穿隔离衣,遇不同病种应更换隔}离衣。

(7)胃肠道传染病员的便盆,遇不同病种应更换隔离衣。

(8)传染病房的地面和墙壁应注意消毒,病员出院或死亡后,病房和用具须作终末消毒(处理方法视病种而异)。

(9)工作人员应定期进行大便化验、大便常规检查、咽喉培养。工作人员患有传染病,特别是呼吸道传染病,须隔离观察,直到检疫期满为止。

四、病员衣物用品污物清洗消毒

1、污物应放置于指定地点,污物箱、痰杯等应带盖,并经常消毒。处理人员应注意安全,避免感染。

2、各种污物应经指定路线送出。传染病房的痰及大便纸、一律焚毁。脓、血污物的敷料应用可靠的方法进行消毒,必要时可焚毁。一般病房可倒入带盖垃圾箱内。

3、化验室、病理解剖室等检验物、标木、尸体及接种动物的处理,均应严格遵守隔离消毒制度。

4、传染病房污衣、被服等必须包好,再送洗衣房,先经过浸泡消毒冲洗后,再进行煮沸消毒。

5、传染病房污衣物、被服等附上明显标志,与一般衣服分开放置和处理。

6、芽胞细菌(破伤风、炭疽、气性坏疽等)感染患者的衣物应用间歇灭菌法消毒。

7、供应室必须将清洁无菌与污染物品绝对分工,凡经传染病员或可疑者使用过的医疗器械应包好并有鲜明标记,及时进行单独消毒处理。对高压消毒器应每次进行指示剂消毒效

果检查,定期进行细菌培养测定。

8、对洗净消毒过的衣物、被褥,定期作采样细菌化验,并登记备查。

消毒制度篇3

 

一、餐用具的洗涤消毒

所有的餐(饮)用具经消毒后,方可使用。

1、热力消毒(程序:除残渣浸泡洗刷清水冲洗热力消毒)

(1)、煮沸消毒:将洗涤好的餐用具放入100度的水中煮沸10分钟,水要浸没。

(2)蒸汽消毒:将洗涤好的餐具放入蒸汽柜内,温度保持100度;消毒时间不得少于15分钟。

(3)红外线消毒:将洗涤好的餐具放入消毒柜内,温度保持100度;消毒时间不得少于15分钟;餐具间要有空隙。

2、药物消毒(对不宜蒸、煮消毒的饮具、茶杯、洒杯可在洗净后用化学药物消毒。程序:除残渣浸泡洗刷药物消毒清水冲)

(1)使用的洗涤剂、消毒剂应当对人体安全、无害,必须经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生产的产品。

(2)消毒液浓度、消毒时间必须严格按消毒液的使用说明进行。(一般用含氯消毒剂,有效氯浓度250ppm,浸泡30分钟)

二、餐用具的保管

消毒制度篇4

一、落实医院感染管理措施

1.产房的环境

(1)产房周围必须清洁,无污染源,与母婴室和新生儿室邻近,相对独立。(2)布局合理,严格区分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各区域之间标志明确,并对各区域内的物品放置有具体的要求,做到洁、污分开,从区域划分上让医护人员强化医院感染意识。(3)墙、天花板、地面无裂隙,表面光滑,有良好的排水系统,便于清洗与清毒。

2.产房的清洁

2.1日常清洁工作。湿式清扫,定时通风换气。产房内桌面、地面每日用1:200“84”消毒液擦拭1次,且必须用产房专用抹布、拖把,有明显标记,每次用后用清水冲洗、悬挂晾干备用。

2.2治疗活动后的清洁工作。每次治疗活动后产房地面受到病人排泄物、呕吐物、分泌物污染时应立即清扫,并用1:200“84”消毒液拖地。

3.消毒、灭菌

3.1产房所用器械的消毒灭菌。对于耐高温、耐高压、耐潮湿的物品多采用压力蒸汽灭菌,尽量避免使用化学消毒剂。如某些金属锐器必须使用化学消毒剂灭菌时,应定时监测化学消毒剂的有效浓度,并定期做细菌培养,以确保消毒效果。

3.2产房空气消毒。(1)紫外线灯管消毒法:每天定时照射1h;每次治疗活动后照射1h,应注意红外线消毒的适宜湿度为20℃~40℃,适宜温度为40%~60%,红外线灯管表面必须保持清洁,每1~2周用酒精纱布或棉球擦拭1次。(2)过氧乙酸熏蒸消毒法:遇有特殊感染病人用过氧乙酸熏蒸消毒,将过氧乙酸稀释成0.5%~1.0%水溶液,加热蒸发,在60%~80%相对湿度、室温下,过氧乙酸用量按1g/m3计算,熏蒸时间为2h。

3.3洗手对手的消毒。产房护理人员经常接触产妇的血液、羊水、分泌物等,手易被大量细菌污染,极易引起感染和交叉感染。所以,洗手是防止医院感染传播的最重要的措施之一。产房护理人员在进入或离开产房前、处理污染物品后、护理特殊感染产妇前后、无菌操作前后均应按六步洗手法认真洗手,并在洗手后进行手的消毒。

3.4无菌技术。无菌技术是预防医院感染的一项重要而基础的技术,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违反,每个医护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并严格遵守。

3.5严格无菌观念,保持慎独精神。进入产房必须更换产房专用衣裤、戴口罩、帽子、换鞋,必须严格无菌观念,避免面对无菌区谈笑、咳嗽、打喷嚏;手臂不可跨越无菌区;无菌物品如疑有污染或已被污染应予以更换并重新灭菌。

3.6无菌物品的管理。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分开放置,并有明显标志;无菌包外需注明物品名称、灭菌日期,无菌包的有效期一般为7天,过期或受潮应重新灭菌;无菌容器(浸泡碘酊、酒精、碘伏)每周消毒、更换2次,并记录。

3.7无菌技术基本操作必须规范。如无菌持物钳的应用、穿脱手术衣、戴无菌手套、取无菌溶液法等。

3.8隔离技术。对患有或疑似传染病的产妇,应在隔离室待产、分娩,按隔离技术规程护理和助产,所有物品严格按照消毒灭菌要求单独处理,用后的一次性物品及胎盘必须放入黄色塑料袋内,密闭运送,无害化处理,产房严格进行终末消毒处理。常用的隔离技术有:戴口罩帽子;手的消毒;穿脱隔离衣和无菌手术衣;戴手套等。

3.9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消毒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消毒效果的监测是评价消毒剂是否有效、消毒方法是否合理、消毒效果是否达标的唯一手段。产房消毒灭菌效果监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产房空气消毒效果监测;(2)医务人员手消毒效果监测;(3)物体表面消毒效果监测;(4)医疗物品消毒效果监测;(5)红外线消毒效果监测;(6)消毒液的监测。

4.0产房污物的处理。(1)将医用垃圾装入黄色塑料袋,密闭运送,采用焚烧处理。使用的污物袋坚韧耐用,不漏水。

(2)使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和输血器等物品进行初步消毒后送供应室集中毁形处理。

4 .产房的环境学监测。产房每天定时用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机照射2h。产妇分娩送回病房后再照射1h,每2周清洗过滤网1次,每月进行环境学监测,符合二类标准(≤200cfu/m3)。对待产室、隔离待产室、洗手间、器械室每日进行紫外线照射1h,灯管表面保持清洁,每周用酒精纱布或棉球擦拭1次,每季度进行灯管强度监测(>70uW/cm2),以确保消毒效果。若监测不达标,立即寻找原因,进行整改。

5.进入产房前准备。工作人员进入产房须戴帽子、口罩,穿专用工作衣,换拖鞋,非工作人员未经允许不得进入产房,孕妇及家属进入待产室说明注意事项,戴帽子、口罩,换拖鞋,拖鞋要求每日刷洗,用含氯消毒液消毒30min,晾干备用,污染时随时更换。

6.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技术操作规范。每天专人检查无菌物品有效期,到期重新灭菌,周一、周四消毒灭菌并更换无菌缸,所有无菌物品、消毒物品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严格会阴冲洗消毒,接产时严格无菌技术操作,新生儿脐带采用气门芯结扎,碘酒、酒精消毒,脐腹带包扎。产包、床单、中单、臀垫均为一次性,用后装入黄色塑料袋,焚烧处理。产床每次使用后用含氯消毒液擦拭,铺一次性床单。接产器械用后先清洗、酶浸泡,水溶性器械油擦拭,包装,高压灭菌。

7.隔离产妇的管理。对疑似患有传染病的孕妇,应在隔离待产室待产,分娩时在隔离分娩室,按隔离技术规程护理和助产,所有物品严格按照消毒灭菌要求单独处理。用后的一次性物品以及胎盘必须放入黄色塑料袋内密闭运送,无害化处理。产房严格进行终末处理,彻底切断传染源和传染途径。

8.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产房护理人员经常接触产妇的血液、羊水、分泌物等,很容易被感染,因此,产房护理人员在执行各种操作时,必须严格执行消毒洗手规范,养成自觉按规范洗手的良好习惯。使用非手触式流动水洗手装置,操作前后使用洁芙柔消毒凝胶进行手消毒,接生时要求做到外科手消毒(≤5cfu/cm3),并每月监测手消毒效果,以预防与控制感染的发生。

消毒制度篇5

关键词:消毒供应中心;手术器械;查对制度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医院感染控制越来越重视,2009年卫生部三个行业标准,其中《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三个规范于2009年12月1日强制执行。 2010年2月~2013年9月我院消毒供应中心增加了手术室手术器械清洗消毒管理工作,消毒供应中心统一清洗、消毒、灭菌,工作量也由此剧增,消毒供应中心对查对制度的执行力将直接影响到医疗用品的灭菌质量[2],为避免手术器械在交接过程中数量、完整性及性能的误差,我们制定并严格落实手术器械核对制度,经过3年时间的运行,达到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方法

1.1 消毒供应中心查对制度的实施

1.1.1 与手术室进行所收器械物品交接核对 核对的项目包括器械的规格、数量、器械的完整性和器械初步情况处理等。做到每一样物品都逐一核对并和交接本上的数字吻合后签名。凡沾有脓血的器械要求手术室护士下手术台后按消毒隔离管理办法及时冲洗预处理,防止血液和污染物干涸在器械上,增加器械后续清洗的难度,从而影响灭菌质量;同时避免残留物凝固而损坏器械。如有特殊感染的器械要求使用者应进行双层密闭包装后做好感染种类标识,以便消毒供应中心按卫生部三个规范中的要求实施清洗消毒灭菌。生锈的器械及时除锈和保养。磨损及不能使用的器械应及时更换。

1.1.2 清洗后的器械进行质量检查 检查器械的清洁度、器械是否完整齐全、配套、性能是否良好,剪刀等锐器是否锋利。利用光源放大镜检查各种管腔器械的咬合处、关节处是否清洗达标,不达标的重洗;器械性能下降影响正常使用时,予以修理和更新。检查合格后的器械进行打包,由双人进行认真仔细核对包内手术器械与手术器械清单无误后方可进行包装,包装时包内器械关节打开,包内放化学指示卡,在包布的最外层附有器械清单,包外贴化学指示胶带,胶带上注明手术包的名称、灭菌期与失效期,预真空灭菌器编号和灭菌批次,并由包装者和检查者双签名字。同时要求手术包外化学指示胶带的填写坚决杜绝涂改,以备使用者将包外标识留存或记录于手术护理记录单上,对于那些关键词或重要数据来说,一旦发生纠纷他们的可信度将大打折扣另一方面也便于实施灭菌后的质量追溯[4]。

1.1.3 规定编号为第一的预真空灭菌器开始灭菌物品全为手术室手术器械及物品,避免和其他科室的物品混装引起手术物品数量误差。每天灭菌前空锅行B-DC测试,由消毒员和质检员核对预真空灭菌器使用前的B-D测试结果是否合格和待灭菌包的状态、核对包的数量。装载按质量标准实施。灭菌完毕注意检查灭菌包的标识如灭菌日期、失效日期、包外化学检测标识、灭菌器编号、批次号、科别、品名、包装者和核对者,并注意检查是否有湿包,化学指示胶带是否脱落,并再次核对数量是否和灭菌前相吻合,灭菌后的手术物品装载于手术室的清洁箱里经专用清洁通道运送到手术室并与手术室护士交接核对。

1.2 消毒供应中心查对制度流程 具体操作包括:手术室送来的器械物品在清洗前都进行画正字逐一核对并和交接本上的数字核对,灭菌前检查各种包的包装质量包外指示胶带及标签是否完整,将不合格包及时检查。若有破损、湿包应视为灭菌失败;若化学指示胶带的色泽未达到要求或可疑时,应重新灭菌,负责灭菌器的工作记录灭菌过程必须严密监测[3],清洗后质量检查合格完好经双人仔细核对无误后方可打包,在最外层包布的里面附有器械清单,包外贴双签名的化学指示胶带。灭菌前和灭菌后都查对物品的品名、数量、质量等,发放消毒无菌物品时,要查对名称、数量、灭菌日期,失效期,做到三查四对,三查:放时查、存时查、发时查;四对:对品名、对数量、对日期、对科室,准确无误后发放给手术室。并和手术室的护士交接核对。

2 结果

护理工作的差错是影响医疗总体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作为衡量护理工作质量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通过加强科室管理,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以及不定期和手术室护士有效沟通,为手术室提供了高质量,数量无误放心的无菌物品,手术器械的使用寿命得到延长,科室间的纠纷得到防范。供应室的查对制度要做到层层把关,责任到人,保证无菌物品的质量,从而保证了医疗护理质量,也保证了自身安全,健全了消毒供应中心的制度,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

3 讨论

长期以来,由于消毒供应中心不是临床一线科室,因此在管理上未引起足够重视。自2009年卫生部《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3个规范于2009年12月1日强制执行以来。我院对消毒供应中心的消毒灭菌工作很重视。按规范要求,消毒供应中心担负着全院各科室所需器械、用具的供应工作,是医院的心脏科室。其中手术器械的查对工作在消毒供应中心显得突出,通过3年的实践,我科认真执行查对制度,为手术室安全手术提供了保障,未发生任何不良事件,科室满意率得到提高;同时消毒供应中心的护士也有一个共识即护理工作中的任何一个差错事故的发生,都是因为在很多细节上的失控和忽视所造成的[5]。消毒供应中心工作繁多,大多数在无人监管之下独立操作,采取自查、相互检查的方法,可查出问题并取到互相监督的作用[6],因此护士要有严谨和慎独的工作态度,强烈的责任心,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细节管理常抓不懈,将差错消灭在萌芽状态。在护理工作中.规范护理清点查对制度,明确制度要求,强化护理人员的职责,可以减少差错事故的发生,也就可以提高护理质量,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7]。

参考文献:

[1]王虹,张秀华.手术器械集中式管理的实施与体会[J].天津护理,2013,21(5):424-425.

[2] 尹家慧.查对制度在供应室工作中的重要性[J].临床合理用药,2010,11,3(21):82.

[3]王平.手术室护理查对制度在防范护理纠纷中的意义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4):690-691.

[4]杨晓光.护理记录书写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9A):59-60.

[5]张小燕,苏永静,黄天雯,等.加强细节管理降低护理风险[J].中国护理管理.2007,7(4):59-61.

[6]杨素清,梁云连,顾勇,等.台州地区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现状调查[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2(2).

消毒制度篇6

关键词:影响;消毒效果;因素

尽管目前动物免疫技术和诊疗技术有了极大的突破,但消毒工作仍然是当前动物防疫工作中阻断疫病传播非常重要、经济实用、而且必须开展的重要措施。养殖圈舍及环境消毒效果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运用不当可能导致消毒效果不好、甚至影响养殖环境和增加病原体的耐药性等,为切实提高养殖圈舍及环境消毒实际效果,促进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的有效开展,本人针对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的特点,现将影响养殖圈舍及环境消毒效果的因素进行浅略分析。

1 消毒药物的选择

x择合适的消毒药物是消毒工作成败的关键因素。如季铵盐类是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因杀菌作用的阳离子具有亲脂性,而革兰氏阳性菌的胞壁含较多的类脂,使其更易被季铵盐类消毒剂灭活。如果要杀死细菌芽孢则应选择高效的化学消毒剂才能取得可靠的消毒效果。

因此,在选择消毒药物的时候应根据养殖场内或整个养殖小区内疫病的流行趋势来合理选择。

2 消毒剂的浓度

消毒剂必须按要求的浓度配制和使用,浓度过高或过低,均会影响消毒效果。一般来说,消毒剂的抗菌作用与其浓度大小和作用时间的长短成正比。浓度越大(乙醇除外),时间越长,消毒效果越好,但对组织的毒性也相应增大;浓度太低,接触时间太短,又往往不能取得消毒效果。所以,在配制消毒剂时,要根据消毒对象的重量、体积(指畜产品)和所要消毒的面积,选择其最有效而又安全的浓度,不可随意加大或减少药物浓度。

3 消毒剂作用的时间

一般消毒剂接触到微生物后,不可能立刻起到消毒作用,必须与其消毒对象作用一定时间才能发挥作用,最快的几秒钟,一般几分钟或几十分钟,长的可达数小时至数天。消毒时间长短,主要取决于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和消毒剂的种类、浓度和温度等。因此,为达到消毒剂作用的时间要求消毒剂的量应充足,一般地面每平方米需要消毒剂1公斤左右。

4 消毒剂作用时温度

大部分消毒剂在较高的温度下,消毒效果好,增强消毒剂的杀菌力,并能缩短消毒时间。一般是每增高10℃,消毒效果增强1~2倍。但个别消毒剂随着温度升高,其杀菌率反而降低。所以,应掌握各种消毒剂的使用温度。

5 环境湿度

湿度对消毒剂作用的影响主要有消毒物品和环境相对湿度两个方面。消毒物品的湿度直接影响到微生物的含水量。如用环氧乙烷消毒时,如细菌含水量太多时则需要延长消毒时间;细菌含水量太少时消毒效果也明显降低;完全脱水的细菌用其消毒时很难将菌杀灭。另外每种气体消毒剂都有其适应的相对湿度范围,如甲醛以相对湿度大于60%为宜,用过氧乙酸消毒时要求相对湿度不低于40%,以60%~80%为宜;直接喷洒消毒及干粉处理地面时也需要较高的相对湿度,使药物潮解后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6 环境的酸碱度

酸碱度的变化可影响某些消毒剂的作用。酸碱度可改变消毒剂的溶解度、离解度和分子结构等,如新洁尔灭等阳离子消毒剂,在碱性环境中杀菌力强;石炭酸、来苏儿、氯消毒剂和碘消毒剂,在酸性环境中杀菌作用增强。再有酸碱度对微生物的生长也有影响,在碱性环境中,细菌带负电荷增多,有利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发挥作用。

7 环境基质

当环境中有机物质(如排泄物、分泌物)存在时,由于消毒剂氧化作用降低或者有机物质能吸附消毒剂,从而会降低消毒剂的杀菌能力。防腐消毒药的抗菌作用与环境中有机物量的多少成反比。常见的有机物如血清、血液、脓液、痰液、粪便、饲料残渣等,对病原菌具有机械性保护作用;其中的蛋白质也消耗药量,使消毒效力降低。所以在应用消毒药前应先用清水将地面、器具、墙壁、皮肤和创面清洗干净,然后再使用消毒剂。有机物影响较大的消毒剂有新洁尔灭、乙醇、次氯酸盐等。

8 微生物的特点

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对不同消毒药的易感性差异很大。一般地,休眠期的芽孢对消毒药的抵抗力比繁殖型细菌大,消毒时所需浓度和时间都要增加。因此,选择消毒剂时要考虑到消毒对象。如要杀死病毒,应选用对病毒消毒效果好的碱性消毒剂。

9 消毒剂的配制和使用

消毒剂的正确配制关系到消毒效果的好坏。洗必泰和季铵盐类消毒剂用70%酒精配制时要比用水配制的穿透力强;酚在水中的溶解度低,制成甲酚皂溶液后可杀灭大多数细菌繁殖体。另外,两种消毒药合用时常常因物理性或化学性的配伍禁忌而使药效降低。配制消毒剂时使用含过多矿物质的硬水,可影响某些消毒剂的杀菌能力。当环境中存在某些消毒剂的中和剂时,影响该消毒剂的杀菌能力。因此,多种消毒剂配合使用时,应该特别慎重。

10 消毒制度

动物生产各个环节的消毒工作必须制定严格的制度,以保证和维持消毒效果。在进行消毒工作时还应严格执行消毒操规程,认真完成消毒任务。

综上所述,影响养殖圈舍及环境消毒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了解和掌握这些特点,对指导养殖场(户)和村级动物防疫员有效地开展养殖消毒工作有着至关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树南,田亚崴,吴浩 - 《今日畜牧兽医》 - 2008

[2]肖玲,王向葵 - 《家禽科学》 - 2013

[3]潘晓峰 - 《当代畜牧》 - 2013

[4]张崴 - 《养殖技术顾问》 - 2013

消毒制度篇7

关键词畜禽养殖场;消毒;误区;解决方法

畜禽养殖场不仅仅要搞好防疫,还要特别重视消毒。但消毒工作存在着许多误区,现就消毒的误区及解决方法提出一些浅见,以供参考。

1消毒误区

1.1消毒程序不科学

消毒前,不彻底清理粪便、污秽杂物就进行消毒,结果因为消毒药的消毒效果受粪便、污秽杂物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不能作用于病菌、病毒,从而达不到消毒的效果。

1.2消毒没有经常化

有的畜禽养殖场消毒工作没有经常化、制度化,不能做到按计划定期消毒或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突击性消毒;而是由饲养员按照自己的兴趣,想到消毒时就消毒,想不到时或工作繁忙时几周甚至于整月都不消毒。

1.3预防消毒不到位

有的养殖户只注重畜禽舍内部饲养环境的消毒,往往忽视畜禽场(舍)出入口和外部环境的消毒。在场舍的出入口,有的没有设消毒池及更衣消毒室;有的虽然按要求设置了相关设施,但管理工作跟不上,尤其是外来人员的出入得不到有效控制和消毒,甚至于那些专门收购贩卖病死畜禽的商贩都可以随意进出,造成外来病菌的传播,疫情蔓延。

1.4消毒药选择不好

有的养殖户错误地认为,消毒剂的气味越浓消毒效果越好,于是就专选气味浓的消毒药剂;有的带畜消毒与外部环境的消毒使用同一种消毒药物、同一种浓度;若某一阶段使用某一消毒剂的效果不错,就认为这种消毒剂适合于该场,因此长期使用这种消毒剂。

1.5消毒方法太单一

有少数养殖者由于本身知识水平较低,不能根据需要和实际情况灵活选用消毒方法。无论是环境消毒还是带畜消毒,预防性消毒还是扑灭疫情时的消毒,进畜前的消毒还是畜禽出栏后的消毒,一律采用喷洒消毒,且喷洒药液剂量严重不足,用药量不足500mL/m2。

1.6药液配制不合理

有的养殖者不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不依据消毒对象配制消毒液的浓度,而是错误地认为浓度越高效果越好;有的不顾或不懂配伍禁忌,随意将2种或2种以上的消毒药混合使用,往往是不仅不能增强消毒效果,而且还会因为药物的拮抗效应,降低了消毒效果,甚至会产生毒害作用;有的不管消毒剂的性质,便将药液一次性配好,长期使用。

2解决办法

2.1科学选药

要在兽医人员指导下,根据消毒对象、要求及消毒的环境条件等,到合法的经营单位选购价格低、易溶于水、对被消毒物无损伤、无残留,在空气中较稳定,且使用方便、对预防和扑灭的疫病有广谱、快速、高效消毒作用的药物。如出入口消毒可选用来苏尔、过氧乙酸等,对外部环境的消毒可用烧碱、过氧乙酸等,带畜消毒宜选用百毒杀、过氧乙酸等。

2.2方法正确

根据消毒环境、消毒对象和被消毒物的种类等不同,选择不同的消毒方法。如对出栏后的畜禽舍的消毒,可用喷洒药液消毒,也可选择薰蒸消毒,还可以选用火焰消毒(砖瓦水泥结构);对畜禽场道路的消毒,可用喷洒药液消毒,也可用火焰消毒,还可撒生石灰;对用具的消毒最好用药液浸泡,也可以用药物喷洒。

2.3精准配药

一要根据消毒环境、消毒对象和被消毒物的种类等不同,按照产品说明书的要求配制实际所需的浓度。如对外界环境的消毒,预防性的氢氧化钠浓度选0.1%~0.3%即可,扑灭疫病时的消毒就选择1%~2%。二要注意选择对药物效果影响小的稀释水,达到清洁、含杂质少、可供饮用的水即可,矿物质含量高的井水或漂白粉含量高的自来水不宜用于稀释消毒药。三要注意药液的温度,一般在30~38℃最好。四要现配现用,不宜久贮。五要确保药液的用量足,要达到500~1 000mL/m2。

2.4程序合理

生产过程中要先清扫,后消毒,清扫要彻底;消毒液喷洒要均匀,喷洒药量要足;作用一段时间后,再清除被消毒物上的污物,重新用消毒剂重复消毒1次;消毒时要从清洁区向被污染区,由里到外,从带畜的到不带畜的循序渐进,这种程序既科学彻底,消毒效果又好。

2.5强化预防

消毒制度篇8

动物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一般要具备三个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缺一不可。动物防疫消毒正是消灭动物疫病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防止动物疫病发生蔓延的重要手段。防疫消毒简便易行,较小的投入可以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常见的消毒包括:物理消毒(紫外线、高温、超声波、电离辐射等)、本文由收集整理化学消毒和生物消毒(生物酶)三大类,由于物理消毒和生物消毒在许多场合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只能在某些特殊的场合下使用,因而化学消毒被视为消毒的主要方法。

1存在问题

(1)对消毒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不少养殖户对动物的生物安全、消毒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消毒麻烦,没有把生物安全、消毒工作看成是贯彻预防为主方针的一项重要措施。因而随意性很大,消毒间隔时间长,没有形成制度。

(2)选择消毒药品单一,使用浓度不规范。有的养殖户长期使用1~2种消毒剂,没有定期更换,致使病原体产生耐药性,影响消毒效果。有的养殖户配制消毒剂时任意增减浓度,消毒剂的配比浓度过低,不能杀灭病原微生物;浓度大,对病原微生物杀灭作用也不一定就强,因为浓度增大的范围是有限的,不一定所有的消毒剂超出限度就会提高消毒效力。

(3)消毒方法与消毒程序不科学。如圈舍没有彻底清扫、冲洗干净,就急忙喷洒消毒药液,使消毒剂先与环境中存在的有机物结合,而对微生物的杀灭作用大为降低,很难达到消毒效果。

(4)所选消毒药品质量不合格。有的养殖户为了省钱,从市场上购进无生产批号、无生产厂家、无生产日期的“三无”消毒药,使用后不但没达到消毒目的,而且影响生产,造成经济损失。

2注意事项

(1)根据不同的病原体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如在酸性环境和碱性环境下应分别使用氯化物类和醛类消毒剂,才可达到良好的消毒效果;当发生病毒及芽孢性疫病时,最好使用碘类或氯化物类消毒剂,而不用季铵盐类消毒剂;复合酚对细菌和真菌有效,但对芽孢和病毒作用不强;三氯异氰脲酸粉、过氧乙酸则对细菌、支原体、病毒等均有效。

(2)按照消毒药物使用说明书的规定与要求配制消毒溶液,配比要准确,不可任意加大或降低药物浓度,喷洒消毒的地方应保持20min以上。

(3)消毒时,以环境高温、高湿为宜。一般温度要求在20℃以上,湿度应保持在65%~75%。

(4)消毒环境中粪、尿、垫草等会影响消毒剂杀菌效力。因此,在消毒前务必清扫消毒场所,并对粪尿等杂物填肥发酵处理。

(5)消毒剂之间存有配伍禁忌。因此,不能将两种不同类型的消毒剂混合使用或同时消毒同一物品;但为防止病原体产生耐药性,影响消毒效果,可将不同类型的消毒剂交替使用。

(6)在对动物进行免疫接种前后1d和当天(共3d)不得对该动物环境场地进行消毒;前后3d(共7d)内不得饮用含消毒剂的饮水。

(7)养殖户根据药物性质、消毒目的、消毒对象和饲养规模的不同,可灵活选用喷雾、喷洒、浸泡、涂擦、冲洗等消毒方法。

(8)消毒药液应现用现配,尽可能在规定的时间内用完。配制好的消毒药液放置时间过长, 会使药液有效浓度降低或完全失效。

3问题思考

(1)消毒是政府行为,和免疫、检疫一样,具有强制性,但一直缺乏系统的、可操作的法规。因此,动物防疫消毒在国家、地方以后的立法中应有具体、明确的规定,并要有可操作性。

(2)消毒不但有强制性而且有社会性,要开展全方位、立体化消毒。凡是动物、动物产品生产、加工、运输、储存,经营单位和个人必须按规定进行防疫消毒。消毒也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发生疫情要进行应急消毒,更重要的是进行经常性预防消毒,教育饲养经营者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3)消毒工作要重点解决冬季消毒,屠宰场点和运载工具消毒是重中之中。凡是新建屠宰场,必须建有冬季能够进行车辆消毒的场所,现有屠宰场应将建设室内车辆洗刷消毒场所列为改造计划。

上一篇:电子商务营销范文 下一篇:投诉中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