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方法与消毒效果

时间:2022-04-15 04:17:39

消毒方法与消毒效果

消毒的目的是将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杀灭或清除。使之达到无害化。目前常用的消毒方法大致可以分为3类:物理消毒法、化学消毒法和生物消毒法。不同的消毒方法具有不同的消毒效果和相应的适宜条件,因此,在特定条件下,如何顺利开展消毒工作并取得较好的效果,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一般情况下,选择何种消毒方法进行消毒,应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而定;

一是病原微生物的种类。消毒的对象是致病微生物。自然界中各种致病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立克次体、霉原体、衣原体和病毒等,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对消毒处理的耐受性存在很大的差异性。细菌繁殖体、真菌和亲脂性病毒对消毒处理的耐受力很差,使用常用的物理和生物消毒方法以及低效消毒剂都可收到很好的效果。结核杆菌、真菌孢子、亲水性病毒和肉毒杆菌毒素等不是对所有的消毒措施都敏感,甚至对一些消毒措施有较强的耐受力,如对亲水性病毒和结核杆菌使用低效消毒剂无效。但对热力消毒相当敏感;真菌孢子较易被电离辐射所杀灭,但对紫外线抵抗力很强;肉毒杆菌毒素对酸的耐受力较一般细菌繁殖体强很多,但较易被碱性消毒剂破坏。细菌芽胞对大多数消毒处理的耐受力比其他类型微生物强得多,使用化学消毒剂时,只有使用高效消毒剂才有效,中低效消毒剂均不能将其杀灭:物理消毒中使用较强的热力与辐射处理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是处理对象的性质。用同种消毒方法处理不同性质的物品,效果差异性很大。如含氯消毒剂对饮用水消毒具有很好的消毒效果,但对衣物和金属器械等物品进行消毒时具有漂白和腐蚀作用;环氧乙烷气体熏蒸消毒对易于吸收药物的布质切品效果很好。但用于不吸收环氧乙烷的表面(如金属等)则需时较长;压力蒸汽灭菌皮毛制品、煮沸消毒对不能耐100℃的物品等可使处理对象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紫外线对光洁的表面具有较好的消毒效果,但对粗糙的表面及有血迹、痰迹等污染物的物体则消毒效果较差。

三是消毒环境的特点。一方面应考虑当地所具备的条件,另一方面要考虑当地环境对消毒效果的影响。如在水源丰富而方便的地区喷洒消毒药液效果较好,但在缺水地区则只能选用直接喷洒消毒药粉的方法;室内空气消毒时,通风条件较好而外界空气又清洁的地区可以利用自然换气法,通风不良、污染空气长期储留的建筑物内则必需使用药物熏蒸或喷洒方法处理;房屋密闭性好的可使用熏蒸消毒法,密闭性差的则只能使用气溶胶和常量喷雾消毒。在人烟稠密的市区内,不宜使用大量具有刺激性的气体消毒剂,否则会对周围居民健康产生影响。在距火源很近(50米以内)的场所,不宜使用大量环氧乙烷气体消毒,否则易引起燃烧爆炸事故。对大量污水、粪便的化学处理,需考虑是否会引起公害。

四是卫生防疫的要求。不同情况下,疾病传播的机会不同,卫生防疫要求也不一样。传染病流行时,对发病严重的疫区应集中使用高效的消毒药物与器械,并尽快采取消毒措施,而对人迹罕至的地区则可通过限制人员进入、地区性封锁自净;对于医院消毒。凡是高度危险的物品,必须选用灭菌法灭菌,务必使其灭菌指数达到106凡中度危险性物品,一般情况下达到消毒即可。要求杀菌指数达到103以上:对鼠疫、霍乱、非典型肺炎、甲型流感等甲类传染病及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疾病,应采取迅速有效的方法进行消毒处理,宜选用固定的设备与高效的方法;对于病家的随时消毒,因工作量较小,多靠自己进行,并以较为简便的方法开展。对平时的生活用水,经洁治后用常规氯化法消毒即可,但对饮用水在洁治后还需进行特殊处理(如煮沸等)。

无论何种消毒法,其杀菌效果都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有以下几项:

一是处理剂量。消毒处理的剂量包含强度和时间两个因素:强度即指热力消毒中的温度、紫外线消毒中的辐照强度、电离辐射消毒中的辐照剂量,在化学消毒中则表示各种消毒剂的浓度;时间即指所使用消毒方法对病原微生物的作用时间。一般来讲,强度越高,微生物越易死亡,时间越长,微生物遭到杀灭的几率越大。强度的减弱可用延长时间来补偿,但是当强度减弱到一定限度后,即使时间再延长也无杀灭作用了。如煮沸消毒用于细菌繁殖体,一般水沸腾后再煮10~15min即可达到消毒目的;当加热温度为71.7℃时,则需至少保持15tmin;当为62.8~65.6℃时,则至少需要保持30min;当加热至56℃时,则需保持1h;到40℃左右时。即完全失去消毒作用。同样,消毒药物的浓度降低至一定程度后。就只有抑制作用或完全失去抗菌作用,即使延长时间亦不能达到消毒目的。微生物的死亡和消毒作用的穿透都需要一定时间,所以时间的缩短也有一个极限。如:用压力蒸汽(121℃)灭菌法灭菌一般需时15min以上,最快的预真空或脉动真空式压力蒸汽(132℃)灭菌时间亦不得少于4min。化学消毒最长需要数小时以上,短则数分钟即可。因此。消毒时必须明确处理强度和作用时间,并在操作中充分保证。

二是病原微生物的污染程度。病原微生物污染越重,消毒越困难,其原因是病原微生物污染越重,彼此重叠越多,不仅增加了机械保护作用,而且耐力强的个体也随之增多,需要的作用时间将延长,消耗的药物(或能量)也将增加。如甲醛(8%)、异丙醇(67%)与六氯酚(0.5%)混合消毒液浸泡染有枯草杆菌芽胞的刀片时,当每片刀片染有10万个芽胞时需作用3h,染有1000个芽胞时需作用2h,染有10个芽胞时只需30min。紫外线的穿透力很弱,空气尘埃能吸收紫外线而降低杀菌率,空气中含有尘粒800 900个/cm3时,杀菌效能可降低20%~30%,枯草杆菌芽胞在灰尘中悬浮时比在气溶胶中悬浮时对紫外线照射具有更大的抗性。

三是温度。除热力消毒完全依靠温度作用来杀灭微生物外,其他各种消毒方法都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如紫外光源在40℃时的辐射强度最强,温度降低时紫外线的输出减少,温度过高时辐射的紫外线因吸收增多,输出也减少,因此,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对紫外线消毒都不利;电离辐射灭菌时,较高温度有时反可加强细菌芽胞的耐受力,但超过80℃后其耐受力又复减弱;过氧戊二酸的杀菌作用随温度增加而增强,但这种增强变化幅度最大的是在10℃~30℃。呈直线关系,当温度增加到40℃以上时,杀菌作用增加不明显;环氧乙烷气体的杀菌作用与温度有密切的关系,低于7℃熏蒸时药物本身即不能挥发成气体,其杀菌作用在一定范围内随温度升高而加强,但当药物发挥最大作用时再升高温度。其杀菌作用也不再增强。

四是相对湿度。空气紫外线消毒时,空气的相对湿度对消毒效果有影响:相对湿度过高时,空气中的水分增多,可以阻挡紫外线。因此,用紫外线消毒空气时,要求相对湿度最好在60%以下。使用环氧乙

烷或甲醛消毒都有一个最适相对湿度,湿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减低杀灭微生物的效果。直接喷洒消毒剂干粉处理时,需要有较高的相对湿度,以使药物潮解,充分发挥作用。

五是酸碱度。酸碱度的变化可严重影响消毒剂的稳定性和作用效果。例如,季铵盐类化合物在碱性溶液中作用较大,pH为3时杀灭微生物所需剂量要较pH为8时多10倍左右;酚类则在酸性溶液中效果较好,三氯苯酚在pH为6时对伤寒杆菌的石炭酸系数为10,而在pH为10时则降为I;又如戊二醛在酸性条件下稳定,而在碱性条件下杀菌力强,2%戊二醛水溶液作用于细菌芽胞,当在pH为3,6时杀灭99.99%需时35min以上,而在pH为7.8时不到15min即可;当次氯酸盐溶液的pH值由3升至8时,杀菌作用反被削弱。

六是化学拮抗物质。自然条件下,微生物常与很多其他物质混在一起,这些物质往往会影响到消毒处理的效果。例如蛋白质、油脂类有机物包围在微生物外面可妨碍各种消毒因子的穿透。在化学消毒中,有机物本身还可通过化学反应消耗一部分消毒剂。受有机物影响较大的有升汞、次氯酸盐,季铵盐类消毒剂、乙醇等。条件允许时,将污染物品清洗后进行消毒、灭菌效果更好。另外,化学消毒还可有其他拮抗物质。如季铵盐类消毒剂的作用可被肥皂或阴离子洗涤剂所中和,次氯酸盐的作用可被硫代硫酸钠中和。过氧乙酸的作用可被还原剂中和。

七是穿透条件。消毒因子必须接触至病原微生物本身才能起消毒作用。不同消毒因子的穿透能力不同。干热穿透能力就比湿热差,甲醛蒸气穿透能力比环氧乙烷差。在皮肤消毒时,碘酊穿透表层油脂的能力就比碘液强。电离辐射可穿透多种物质,作用到隐藏于物品深处的微生物,而紫外线只能作用于物体表面或浅层液体中的微生物。消毒中所需的穿透时间往往比杀灭微生物时所需的时间长得多,最长的可达十几以至数十小时,如用环氧乙烷消毒大量皮毛时,除要保证有足够的穿透时间外,还需为消毒作用的穿透创造条件。热力消毒时,物品如果包扎太大、太紧,都不利于热力穿透;甲醛熏蒸时,应将衣服散开挂起;化学消毒粪便、痰液时,应将药物与之搅拌均匀等。

八是表面张力。消毒液表面张力的降低有利于药物接触微生物而促进杀灭作用。消毒时可选用表面张力低的溶剂配制消毒液,如用乙醇配制的碘酊较水配制的碘液表面张力低;亦可在消毒液中加入表面活性剂。以降低溶液的表面张力,如往石炭酸溶液中加入某些润湿剂、往氯代二甲苯酚溶液中加入少许饱和脂肪酸肥皂,其杀灭作用都可有所提高。温度提高亦具有降低药液表面张力的作用。

上一篇:要重视的十种疾病征兆 下一篇:病毒究竟“毒”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