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观后感范文

时间:2023-09-19 13:52:46

大国崛起观后感篇1

国际贸易地理这门课程,老师给我们看了很多的《大国崛起》系类节目,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特别是英国的崛起,让我感慨很多,我们作为中华民族未来的接班人,应该要了解历史,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英国的成功崛起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敢于创新、敢于挑战位未知的未来,抓住机遇,适时的改革,开辟一条有利于中国发展的道路,这是我们的责任与任务。

英国的崛起是在比较开放,自由宗教的环境下开启的,一些科学家在这个时候敢于创新,标新立异,蒸汽机的发明者——瓦特,在当时,他的实验没有被世俗宗教所批判,没有被王室所阻挠,所以,这样的历史环境给瓦特提供了自由发明创造的机会于有利的环境,当他的实验成功时,利 用到工业当中,使英国的工业飞速的发展,从而成为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领导者,时代的先锋者,无与伦比,把一些亚洲国家远远地抛在后面,而中国是闭关锁国的政策,殊不知外面的世界已经发生了开天辟地的进步,中国还一直处于落后封建的农业和基础的手工业。当一声炮响轰开了中国的大门时,这时的中国只能处于挨打的地位,一系列的侵占领土、赔款的条约接二连三的签订,那时,中国被轰醒了。

1588年,伊丽莎白继承王位时,从英吉利海峡那边,不断地传来了西班牙和葡萄牙航海家探险成功的发财消息,这个时候是一个寻求新大陆,成为海上霸主的时代,这对于雄心勃勃的伊丽莎白来说是一个挑战的机会,一个成为海上霸主的机会,她认为这个时代,谁抢到先机,接受新的思想,谁先抢到海上霸主的地位谁就会先发展起来,成为第一强国,自从英国以弱小的力量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后,英国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大西洋海上的霸主,又风骚了数百年。

还有,在伊丽莎白时期,她合理的处理了国王与庄主贵族的 权利与利益,各个知道自己应该拥有什么,做好自己的本分,这成为了不成文的法律,各个尽其所职。伊丽莎白的智慧与胆识不得不让我们佩服,从而她永远不会在英国人民的记忆中消失,乃至世界人民。每个国家的兴旺发达都离不开一个有魄力的国王。

在英国经济不稳的年代,伊丽莎白一世看到了海洋的潜力,明智的向海上扩充势力,以充盈国库。而面对当时的海上霸主西班牙的声讨时,沉着的打退他们的舰队,并赶走了海上的马车夫——荷兰,从此谱写英国的海上历史。在面对和贵族们的关系时,看清了国家的局势,严格遵守大宪章的条例,和贵族们处在了一个微妙的平衡点上。伊丽莎白去世之后,英国陷入了内战,在那个混乱的年代里,英国人民在不断的摸索着新的,适合自己国家的管理体制,终于在光荣革命之后实行了君主立宪制度,走上了强大的道路。

同时,英国的文化,戏剧也深深的影响着世界,他的古典文化值得我们考究。

大国崛起观后感篇2

经过《大国崛起》使我对世界历史有了一个新的了解,对日本有了一个新的看法,对荷兰知道的更加具体。

日本,一个永远都在向强国学习的国家,一个令人痛恨又佩服的国家。它只尊重强者,与它为邻,你必须摆脱弱者的身份。日本的明治维新始于1868年,1871年岩仓使节团厨房欧美学习。这与当时的清朝很类似。然而,他们在段段20年间就发展到可以另朝鲜俯首称臣的地步。在二战后的一片废墟上,他们仅仅用了18年的时间,就成为世界经济第二强国,实在令人佩服。可他们在战争时残酷对待中国又使人痛恨。

荷兰,至今还那么富有,不仅因为他们有会挣钱的思想,还有他们的辛苦付出。1.当西班牙宣称荷兰是它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的时候,荷兰人认同了;当西班牙把荷兰当作了自己的一个省的时候,荷兰人也没有异议;当西班牙派来了总督的时候,荷兰人也接受了,可是当西班牙皇帝把手伸向了荷兰人的钱袋的时候,荷兰人起义了……2.起义的荷兰一下子拥有了一个国家,可他们对政治权利却不感兴趣,于是把自己的国家委托给了英国女王来管理,这在中国是多么匪夷所思啊。3.荷兰人对金钱和利润的追求更是令人匪夷所思,当时很多欧洲人来中国做生意,都很头疼要向中国皇帝三拜九叩,只有荷兰人“欣然下跪”他们说道:“我们只是不想为了所谓的尊严,丧失巨大的商业利益。”这可真直接啊!

看了这些,我真的了解到为什么中国现在比别的国家落后一些,为什么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因为在中国的清代还流行的是“还珠格格”的生活,而英国已经进入了工业革命,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等等的生活都快要步如现代化的进程。原因就在于中国的发展比较迟,不过中国发展的速度是很快的,年收入以百分之九点几的速度增长,中国的发展、中国的崛起都给其他大国造成了恐惧。

大国崛起观后感篇3

一、《大国崛起》的思想启示

《大国崛起》是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历时3年创作完成的,共12集,以每集50分钟,纵横捭阖地讲述了500年间世界上9大强国(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崛起的历史,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15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原先割裂的世界开始真正意义上地联成了一个整体,彼此隔膜的世界各国开始相互认识和了解,也展开了相互的竞争。在近现代以来的世界舞台上,上述九9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先后登场,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大国崛起》一片为讨论国家发展问题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历史资源和文明资源。全片展示了9国通过不同方式、在不同时期内完成的强国历程,既体现出各自鲜明的不可重复的时代特征和民族个性,同时也探讨了某些相通的规律,为中国的崛起带来了很多思想上的启示。

从《大国崛起》一片,我们可以看出每个国家都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战略文化,国家与国际体系尤其与主要大国的战略互动,对国家的命运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虽说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灿烂文明、辽阔疆域的大国,但至今为止却处在一个的弱势地位。中华民族该如何振兴,中国采取何种战略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之路将会产生迥异的效果。总书记曾指出“要坚持走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各国友好相处,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同各国的交流和合作。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做贡献”。要想达到预定的战略目标应防止与强权进行正面的对抗,要开拓更广的回旋空间,在互动过程中创造条件,抓住机遇,推进中国与国际体系的良性互动并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其实,只有中国社会变革与进步的历程不可逆转,中华民族复兴才能最终得以实现。

中华民族的复兴以及伴随而来的中国与国际体系关系的深刻调整,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中国只有及时的适应世界政治特征的演变,调整好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才能够真正摆脱国际体系对中国崛起的有形和无形的束缚,走适应中国国情与发展的和平崛起之路。

总结大国成功的经验,吸取大国衰败的教训,以史为鉴,探寻中国崛起之路,指明中国发展方向,这正是纪录片《大国崛起》所要向我们传达的深刻思想内容。

二、《大国崛起》的创作特色

首先,该片第一次用电视纪录片方式,以宏大叙事的篇章,将五百年来世界大国的历史立体地、直观地呈现给了观众。它并不是一部以挖掘历史细节或揭秘历史真相为目的的考古式纪录片;它不拘泥于历史的支脉,不进行过多的评论,而更注重历史带给现实的思考。葡萄牙和西班牙,这两个国家拉开了真正意义上的大国之旅的序幕。影片从恩里克组织的航海计划开始为我们展开了人类征服海洋时代的宏大篇章,从穿越海洋到发现新大陆,从殖民到反抗,从政治分裂到民主共和,从工业革命到经济发展……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让我们领略了9大国500年间的历史进程,同时我们也看到作为国家主流新闻媒体对于当今500年世界风云变换的国际舞台的评价,确实叫人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畅快和激情。

其次,艺术化的表达,绚丽的场景,恰到好处的剪辑节奏以及动画制作的加盟,让这部《大国崛起》有了更多的出众之处。该片的动画部分共有60多分钟。在描绘法国历史时,首先是将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日记展现在人们眼前,随着镜头的推近,我们看到日记上只有一行字“14日,星期二,无事”。然而正是这一天,攻占巴士底狱事件发生。紧接着,画面切入博物馆中一幅描绘攻占监狱情景的名画,继而,三维动画效果在这里加入,画中的人物都动了起来,生动的再现了众人涌向监狱的景象。执行总编导周艳说:“每一集,通过影像史料与文物遗存,借助动画手段再现历史瞬间。”历史的描述容易表现得刻板凝滞,所以剪辑节奏的控制尤其关键,而《大国崛起》在镜头的转化速度上控制得很好,加上动画与真实景色、与文物、与黑白影像跳进跳出,宏大的场景与细节镜头的层叠交替,使书本上的历史一下子鲜活了起来。

《大国崛起》试图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为当下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寻找借鉴;试图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以寻找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为叙述平台;试图在风云四起的历史变迁中,寻找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力量。总策划之一袁正明给《大国崛起》提出了这样的创作要求:“以宽广的世界眼光关注别国的历史,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力求为中国科学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考。”这部片子没有局限特定的政治背景,没有过多的教条,在一个开放的空间中让观众自由的思考。这也是《大国崛起》不同于其它纪录片的一个主要特色。

三、《大国崛起》对纪录片创作的革新

首先,从它宏大叙事的传播技巧来看,宏大叙事本意是一种“完整的叙事”。用麦吉尔的话说,是无所不包的叙述,有主题性、目的性、连贯性和统一性。一部纪录片利用史学上宏大叙事的手法,不仅仅是为我们揭示了9大国崛起的那一段历史,更是利用宏大叙事的政治特质――这里的“政治”,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关于国家及社会治理的政治内涵,更是后现代主义者所阐释的强调即将某种意志强加于人的以强凌弱的权力政治的内涵――传达了电视创作人的希望和寄托。自从中国进入了市场经济的时代,国力尤其是经济实力大为增强,需要民族自信,需要提升在国际社会的音量,今天的中国面临新的社会转型的状态,也逐渐开始向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大国迈进。中国的崛起被西方战略家认为说,将是二十一世纪国际关系中最为确定的发展趋势之一。如何崛起,走怎样的崛起之路,是近年来政界、学术界以及关心中国发展的广大群众最为关心的话题之一,这个时候《大国崛起》为我们叙述了风云变幻的500年间9大国的崛起之路,这让我们在回顾历史的时候,突然发现那些被我们遗忘的东西,正如该片最后一集“大道行思”中所说的让历史照亮未来的行程。让我们在了解别国崛起史时,或借鉴,或反思,探求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发展的崛起之路,这正是宏大叙事为我们带来的效果。

不过有观点指出,宏大叙事的问题常常是我们究竟站在什么地方编织这个宏大宫殿的,这样的大局是否很难把握,常常变得空洞泛泛。事实上从《大国崛起》我们就可以看出,这里的宏大叙事不仅仅是全局的概述,更是深入每个国家通过细节和典型让宏大的宫殿具体了起来,生动了起来,有了一定的思想深度。所以说宏大叙事不仅要大气,更要有深度。通过全面整体的把握那些重要的历史,以及重大事件,深入了解事件背后的意义,既提升了人们的精神境界,又能够为国家发展提供方向。这样纪录片既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并以一种豪迈的气派,激荡着人们的心情。

其次,电视传媒业的高度发展,为新纪录片带来了技术上的支撑,也为纪录片的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平台。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记录影像的技术手段迈上了数字化的新台阶。物质手段与技术手段的飞跃性的变革必将带来一场关于影像记录观念的深刻变革。《大国崛起》一片在短短的12集里让观众看到了跨越500年,纵横9大国的历史之旅,在电脑特技和三维动画制作处理运用中,观众仿佛亲临那每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感受着现场的惊心动魄。为了尽可能地帮助观众理解那些遥远的、别国的历史,该片用电脑特技复原了大量重要的历史画面,如: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航海探险、荷兰的大型商船队、英国全盛时期进行第一届万国工业产品大博览会的水晶宫、法国大革命攻陷巴士底狱、德国的第一个火车站、美国黑船逼迫日本开国、彼得大帝兴建圣彼得堡、苏联讨论第一个五年计划、五月花号抵达美洲等等。再次,网络的兴起也对纪录片的推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网络作为高科技产物,可以看作是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出现的第四媒介。网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让更多的人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观看。网络又为我们开辟出了一个很大的交流平台,我们在观看过纪录片之后的感受,可以随时的发表并与别人讨论。《大国崛起》在网络上每天数以千记的点击率和下载量,关于大国崛起的评论性的文章的访问量也更是过万,这足以说明网络更增强了观众对片子的关注度,也可以在第一时间向大众传播有意义的思想,提高国民的思想意识。

好的纪录片不仅具有社会价值,还应有好的经济效益。纪录片应拓宽发行渠道,建立发行网络,不仅在电视台播得好,还要考虑制成录像带、影碟,甚至同步出版的书籍在市场销得好。关于这一点,《大国崛起》的运作就十分契合这种商业化的运作规律,在光盘的销量上有很大的成功后,趁热打铁,在之后出版发行的系列丛书《大国崛起》也收到了很好的反响。

总的来说,《大国崛起》利用宏大的叙事,深度的追求,新鲜的视角,绚丽的画面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幅历史画卷,不仅让我们看到了纪录片全新的创作方式,更重要的是将其传达的精神深入到我们心中:以强国为师,振奋民族精神,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努力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一个强大的、和平的中国的崛起必将成功。

参考文献

①唐晋 主编:《大国崛起》系列丛书,人民出版社,2007

②方方:《中国记录片发展史》,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

③《央视12集纪录片大国崛起总体介绍》,新浪财经,finance.省略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2010级媒体经营管理系研究生)

大国崛起观后感篇4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和平崛起 大国关系

依据国际政治学现实主义理论,一个新兴大国的崛起就意味着世界权力的重新分配,必然导致国际体系的剧烈变革,战争则一直是其变革的主要机制。[1] 所以,一个国家经济增长过快总会引起世界的疑虑与不安。虽然中国近十几年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她与历史上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有着明显的不同,其根本区别是中国走的是一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与本国国情和时代背景相适应的和平崛起道路。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平崛起则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全方位战略,因此科学发展观与和平崛起有着密切的关系,科学发展观是和平崛起的指导思想和核心理念,本质上决定了中国的和平崛起之路,而和平崛起道路则是中国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必然选择。

一、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为和平崛起提供精神保证

一个国家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中国的和平崛起需要一种正确的发展理念来指导,对内要保证发展的方向性,对外要保证发展手段选择的正确性。复旦大学林尚立教授在考察战前日本国家发展时指出,军国主义把日本变得强大的时候,也把它引向了失败,进而总结出:一个宏大目标如果没有正确的精神和合理的价值,那么这个目标带来的不一定是希望和憧憬,也不一定是光明和幸福。[2]西方国家崛起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形形色色的侵略理论,如“陆权论”、“海权论”、“地缘政治学”,这些理论都为其侵略行为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科学理论,它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理念,和平崛起战略正是建立在科学发展观这一科学理念基础之上,是其在对外政策上的延伸和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其核心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价值,以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为最高理想,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发展,[3] 其内容包含两方面:对内实现“天人合一”的自然境界;对外追求“协和万邦”的大同理想”,这在外交思想上则表现为追求公正、正义、和睦相处。这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特征和我们党的政治本色。外交是内政的延伸,和平崛起正是构筑在国内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之上,没有国内的科学发展理论为指导,就不会有对外的和平崛起。回顾德国、日本的历史,我们会看到,德国以“复仇”情绪作为国家崛起的精神动力,而日本则以“布国威于四方”作为崛起理念,最终导致战争和自己的失败。与之相比较,其区别在于德日缺乏正确的发展理论,而我们则重视构建一个和平崛起的思想基础。

二、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科学的发展方式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和平崛起提供物质保证

大国的崛起必须有充裕的物质保证,所以它应首先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只有经济的发展方能为其提供充裕的物质保证。上海社会科学院黄仁伟研究员认为,大国的崛起必须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能力,中国的和平崛起首先要全面提升综合国力。[4] 因此,和平崛起首先要求的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有效解决经济增长、市场扩展和资源短缺等一系列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只能依靠科学的发展方式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德、日法西斯以战争为手段掠夺资源,扩展市场导致了崛起过程的中断,苏联由于发展缓慢而在崛起中失败,这些都是源于非科学的发展方式。这是我们必须借鉴的历史教训。

科学发展观主张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科学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改变近代以来实现国家崛起的传统方式和手段。针对目前发展中面临的资源短缺、能源匮乏问题,中国坚持以科技进步而非“战争扩张”的方式作为解决手段,正确处理各种国内、国际矛盾,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现实性与长远性的可持续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中国勇敢地参与全球化进程,充分把自己的优势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通过国际贸易、国际投资、跨国生产等和平方式从国际市场引进资源、能源,以科学的理念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促进全球资源流动加快,促进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增强,走向市场化、开放化,从根本上避免历史上以战争为手段解决上述问题的现象。

三、科学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为和平崛起提供全方位保证

大国崛起不仅是政治、军事的崛起,也包括经济、文化在内的全方面发展。任何一种不均衡的社会发展都将制约该国的崛起进程,甚至导致其中断。因此,中国的和平发展不能只重视硬实力的增长而忽视软实力的建设,必须立足于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

国内制度弊端是国际冲突的根源,和平崛起必须是全面、协调发展,这既需要全面、系统的制度建设和能力建设,也需要国民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和平崛起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协调的原则,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实现三个文明建设互相协调、互相促进、全面推进。[5]必须依据本国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改革,推进经济市场化和政治民主化;同时,文化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它是大国崛起的重要部分。中国社会科学院于沛研究员认为:“独立的、繁荣的民族文化,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同物质力量一样,也是民族国家崛起的不可或缺的基础和前提之一,而且在特定的、具体的大国崛起必须有文化上的保证”,[6]国家在崛起过程中,如果不加强民族的文化建设、如果不相应地提高全民族素质,容易引发狂热的民族主义思潮,每当遇到重大挫折时,极易把国家导向战争轨道,历史上,德日都是因为本国存在着浓厚的封建残余而使民主政治体制建设中断,走向法西斯专政。这种制度上的不足在狂热的极端民族主义的推动下,国家把战争作为实现国家崛起的唯一手段,进而引发了灾难性后果。因此,必须注重国家软实力建设和国民素质的提高。

科学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全面发展是它的一个基本特征,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全方位协调发展。指导经济发展的同时,致力于国家软实力建设。软实力建设是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国家政治体制的完善和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科学发展观不仅以科技为手段,为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动力和智力支持,而且要求我们以科学的眼光立足发展,完善各项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同时,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民众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宽广的世界眼光;促进政治制度民主化建设,确保人民当家作主,充分调动人民参与发展的积极性,形成良好舆论环境,建立有效的国内危机处理机制和舆论导向机制,从而避免极端民族思潮的泛滥引起的国家战略畸形发展。由此可见,科学发展观强调民主建设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既为和平崛起指明的方向,也为和平崛起提供软实力上的保证。

四、和平崛起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必然选择,坚持科学发展观是大国负责任的表现

“大国”不仅意味着能力,也意味着责任。因为任何大国在崛起过程中,必然对世界产生深刻影响,这就要求崛起中的大国不仅要妥善处理国内发展问题,而且还要正确处理对外政治、经济关系。德国、日本、苏联都以挑战霸权的方式崛起,结果引发了一战、二战和冷战,使自己陷入“零和”博弈的困境中,导致了自身崛起进程的中断,其影响扩及全球,贯穿百年。中国已经及时地发现了自身庞大的经济规模及高速增长对世界的影响,尤其是自身经济增长方式与世界资源和能源需求压力的密切关系,因此对国际社会的高度负责是“和平崛起”的重要内容。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发展,而中国的发展也必将深刻影响世界,针对近年盛行的“中国威胁论”,中国政府多次声明中国的发展是“和平地发展”而非战争地崛起;中国政府在加入WTO时也庄严地承诺遵守国际规则;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中,中国以实际行动表明了对国际社会的高度责任感。这充分证明发展的中国也是负责的大国。因此,我国把和平崛起既作为发展目标,也作为发展方式,为此把科学发展观提到战略高度,以科学的发展理念和方式实现和谐、可持续发展,不以扩张作为发展的手段,不以他国的牺牲作为发展的基础,并以自身的发展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发展观是和平崛起的全面保证。因此,科学发展观就是和平的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是大国负责任的表现。

国家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取决于国家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和对自身发展模式的主观选择。我国的和平崛起首先充分利用了全球化这一良好的外部环,在自身发展模式上,我国摈弃了以往的战争崛起之路,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探索新型的和平发展之路。和平崛起道路是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一条全新道路,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郑重选择和庄严承诺。科学发展观以其科学的理论、深刻的内涵对中国的和平崛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它要求中国的发展必须体现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中国的发展必须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关怀理念,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价值。其次,中国的发展必须体现出“和谐发展”的核心目标,中国的发展将促进国内稳定,利于世界和平。第三,中国的发展必须体现出“可持续性”的特征,中国的发展不是建立在牺牲他国利益的基础之上,而是基于自身内敛式发展和与世界的同步发展。由此可见,科学发展观既决定了中国的和平崛起,也为和平崛起提供了有力保障。

[1] [美] 罗伯特·吉尔平著,武军译:《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13页

[2] 林尚立:《政党政治与现代化:日本的历史与现实》,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545页。

[3] 冷 溶:《科学发展观的政治意义》,《政治学研究》,2005年第3期。

[4] 黄仁伟:《大国兴衰的历史比较》,《世界史》(人大复印资料),2004年11期。

[5] 林其屏:《科学发展观:中国“和平崛起”的指导观》,《天府新论》2004年第4期。

大国崛起观后感篇5

历史的车轮于五四时期开始行进得激烈而决速,这是一次崛起的开端。启蒙和救亡两大任务并存,文化和发展的要求如被普罗米修斯带入人间的火种,点燃了学人的激情,甚至白热化。但时代的危亡和剧烈的现实斗争迫使社会救亡又一次压倒了思想启蒙,于是崛起开始于艰难的革命,而这一切开端的出现都没有我们的存在,看不到现场而且不可能经历,使得我们对其感到陌生与迷茫,没有开始的记忆,于是难以涉及过程。看不到过程的我们,难以对现有崛起的局面心存感激,崛起成为青年心中的理所当然,然后是安然、所谓的坦然以及漠然,漠然如我们,如何感动于崛起中父辈们的苦难与坚持?

爱的日子里/我知道了疲倦/不再像一个孩子/有过多的渴望/我懂得了宏大的悲哀(小君《平静的日子》)

诗人在《平静的日子》里提到了“宏大的悲哀”的意象结构,他对那个翻腾激荡的大时代做出了深刻洞察与本质把握。他认为这“宏大的悲哀”来源于“过多的渴望”,而我们不得不对那个父辈的时代表现出诧异,那是一个欲求不得的时代,一个等待崛起的时代。大量的“渴望”成为“等待崛起”的牺牲品,缺乏节制的现代主义者用“宏大的欲求”画出了“宏大的悲哀”,而如今当所有的一切都显示出“充分、自由和广泛宽容”之后,“宏大的欲求”得以实现,我们又会制造出宏大的什么?我们以倾听者的姿态站在了崛起后社会的次高层,我们等待用新的认识发展和继续崛起的途程,而当我们终有一日成为叙事者,已汲取的认知成为新的道德条律和发展规则,又肯定了发展是必然的趋势,新的崛起又会如何唤醒和激发我们及后辈人潜在的情绪?

我们发出了诘问,但是不一定有答案,也不一定需要答案。

当目光从思想爆发一路划到了后新时期文学泛滥,中国的崛起使整个社会经济上升了一个台阶,我们所切身感受的不再是父辈们的“之乎者也”和“素衣俭食”,而是尽可能高的物质消费和尽可能低的精神需求,正如“快餐文化”对我们的浸染,如今能坐下来或者愿意坐下来仔细伏首文化的青年不在多数,经济的崛起为我们拓宽视野提供条件,却又使可以更加开放自由汲取的文化养料被弃置于青年需求选单的后位,而“小资”、“权钱交易”等诸多不适龄的社会方式却排在了前头。这些趋势在无声中叩问社会与教育的引导责任,而崛起始终不是主导诱因。

我在希望/在想/但不知为什么/我没有领到蜡笔/没有得到一个彩色的时刻(顾城《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后新时期的理想被欲求与发展的洪流湮没,我们看不到一个彩色的世界,这是在崛起途中和崛起后出现的苦难,由此我们想起了一个跻身于其中的焦虑的身影,是顾城的身影,他用寂寞的笔触和孩子的姿态表现出了一种身处崛起过程当中而无力重塑大众主流精神世界的无奈。他没有太多的宏愿,他要的仅仅是一个环境,极端思潮让他停止了探寻的脚步。我们也许不能够汲取一个纯粹的环境中最精纯的意识宝藏,但是理应尽力保护好自己的心灵和思想,在继续崛起的途中,我们可能会被迫选择不同的方式拒绝或接纳,也会有来源于不同地域的艺术形态影响我们的价值观念,我们如何保护好自己的自主判断立场,不至于随波逐流?我们如何坚守自己的认识和改造的原则,不至于跟风趋同?

当下正在剧烈变动中的中国社会,这个轰轰然前进的大时代,为身为青年的我们带来了众多的世俗理想和审美理想,也渐渐使我们在逆流而上时专注于前进的速度而忽视了谦逊、诚敏与矜持。诚然,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作为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度,曾经处于人类社会金字塔顶端的人群,肯定有着更为跌宕更为恢宏的命运,更为大气的释放与奋斗能力,这是一个无法改变的客观事实,而错误在于部分青年从此热衷于此种事实背后所体现出的求富心态和不遗余力的攀比。其实巨变中的我们有理由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有资格抓紧其中的机遇和挑战,因为我们担负起的还有创造、记录和讲述的使命。

崛起的浪潮打翻了原先撑着的保护伞,伞下是嫩生生的心灵和思想,被迫经历风雨是一次苦难中的试飞,迎面而来的有挑战的辛苦、享受的安然和机遇的转瞬即逝,于是惟我们记住了过程,才不致安然沉溺于崛起所带来的优越之中,我们仍有资格讲出属于这个民族的故事,我们仍有义务讲出属于这段历史的故事。

大国崛起观后感篇6

观点一:中国傲慢

源于自信和恐慌

伊兹拉莱维奇曾任法国主流媒体《世界报》评论员和《回声报》编辑部主任,在中国问题研究上较有建树,2005年所著《当中国改变世界的时候》一书,也登上了法国畅销书榜。他在《中国的傲慢》一书的提要中称,在今后10年,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凭借各方面的成功和巨额外汇储备,中国已经不再听正在衰落的西方的教训,反之要给西方、给世界以教训了。该书还用大量事例试图证明:中国已成为一个傲慢的经济强国,她开始报复,有意向世界强加中国标准。

在对话中,伊兹拉莱维奇认为,崛起的中国似乎正以一种难以忍受的傲慢,刺痛着欧洲。2008年金融海啸以来,世界陷入一场难以自拔的经济危机,中国不但幸免于难,而且蓬勃发展,经济保持强劲增长的势头。成功让中国人赢回了自信,甚至自傲。他说:“他们有一种扳回一局的得意感,然而这种胸有成竹有时候显得狂妄自大。在过去的18个月里,我见到了很多和中国人有接触的政客、商人,他们全部在某个场合或是某次谈话中都透露出这个信息。即使是一些对中国市场很有兴趣的大股东也毫不犹豫地为某些中国人的行为感到惋惜,比如中国不再尊重游戏的规则,他们排斥西方企业合资。……当然,中国的飞速发展给中国人带来的无比自信,甚至傲慢无礼,也是事实。”

伊兹拉莱维奇称,中国的“傲慢”既来自自信,又来自恐慌。“这种‘傲慢’的信号来自多方面。时而来自一种优越感,时而又来自无法掩饰的集体焦虑感。中国依旧是一个相对贫困的国家,可是却持有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这种过分贮备表现出对未来的恐惧。他们知道,他们曾经发展的优势――人口和出口,如今正逐渐失去。今后他们必须创造出另一种建立在创新、内需和生产力上的增长模式。他们现在的问题是:现存的政治体制是否可以帮助完成这种转型?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在过去30年中每年平均以10%增长,这源于党和国家领导的保证。但是他们可以放缓这种速度吗?这是他们的焦虑所在:他们没有忘记日本维持30年强势增长后止步不前。”

观点二:不是中国傲慢,

是欧洲人不适应中国崛起

德斯坦则强调要在更广阔的历史与现实背景上理解中国崛起的种种表现。他指出,如果说中国人表现出傲慢,那可能只是对欧洲人或让欧洲人敏感到中国的傲慢。就对西方人表现出傲慢而言,那是因为欧洲列强曾经强加给中国种种不平等条约,中国人屈辱的历史记忆让他们今天表现得分外自信;就欧洲人敏感而言,那是因为过去一直是欧洲人傲慢,现在中国人在他们面前表现出平等的自信,他们就不适应了,不可忍受了,开始谈论“中国威胁”。

德斯坦认为,发展是中国的权利,过去30年中国是成功的。中国有卓越的领导人、活跃的企业家、勤奋的劳动者,他们发展经济、控制人口,缓解了能源与环境的压力,为世界繁荣与和平做出贡献。他说,一些人认为,三四十年后,中国将会成为另一个“超级美国”,这些人实际上只了解美国,不了解中国。中国不想称霸世界,也不想被世界霸权所左右。了解中国要记住两个关键:一是中国从来没有称霸世界的野心,他们关注的是中国本身,中国的领土完整与国家统一,所以他们在、上毫不妥协,哪怕是诉诸战争也在所不惜;二是中国注重集体,团结一致,有强大的国家组织能力与协调能力,这也是中国强大之所在。

德斯坦也不同意中国是因为不自信而表现傲慢的观点。所谓中国的“傲慢”,其实更是一种对自己的“自信”。他回忆道:“过去,中国领导人参加国际会议时不大表态,而今,他们与其他人有同样的话要说,他们意识到,有人要强加给他们一些东西,例如在货币问题上,不能由美国财长来决定中国的货币兑换率,告诉中国人该如何做。中国领导人的态度是可以理解的。”他分析说,在傲慢的西方面前,中国的发展面临着国内国外许多困难,增长与分配问题、环境与资源问题、人口与失业问题、内需消费与社会保障问题,等等。中国领导人面临着种种棘手的问题,他们积极而富于活力地面对并解决这些难题。

两种不同“中国观”的背后

德斯坦与伊兹拉莱维奇的论争,代表着当今法国乃至西方世界对中国的两种典型看法:一是从“中国崛起”看出“中国威胁”,既强调中国自身危机重重,又强调中国发展给世界带来威胁。另一种看法从“中国崛起”看出新的发展模式,看出全球化新秩序,或世界秩序走向合理的趋势。

持“中国崛起论”与“中国”观的法国人,往往出于不同的政治派别、职业背景与知识状况。“中国崛起论”论者大多是政治上的左派与资深的政治家,他们或者对法国社会政治不满并持批判态度,或者因为政治经验历练而更宽容更实际,因为有更丰富的中国知识,他们更了解中国同情中国。相反,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者大多持“中国”观点。媒体也是如此,这与法国媒体的性质与特点有关。法国或西方媒体习惯于报道负面信息,习惯于对新闻事件持批判态度,也习惯于迎合读者。赞美中国的文章可能没有读者,但批判中国的文章一定引起社会关注。德斯坦与伊兹拉莱维奇的争论,就能说明这一问题。一部正面讨论“中国崛起”的著作可能没有多少读者,但一部捕风捉影甚至无中生有地讨论“中国威胁”的著作,却可能得到热捧。

不论持“中国崛起论”或“中国”,他们都是从西方的知识与价值出发,理解或误解中国,他们看到的是“法国的中国”。“中国崛起论”者关注中国的发展模式对法国有什么借鉴意义,法国如何办好自己的事;“中国”者担心中国发展威胁到法国或欧盟的国际地位,思考如何“遏制”中国。

面对法国乃至整个西方的中国观,不管多么离奇不合理,我们都应该借“西方之镜”反思自身,不为偏见与恶意的诋毁所愤慨,也不为赞美所陶醉。宽容大度、冷静平和、理智友善,才是正确的态度。

大国崛起观后感篇7

河南完成由小到大的跨越得益于不断解放思想

改革开放30年来,河南省完成了由小到大的跨越,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省向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和有影响的文化大省的重大转变。这得益于全省上下始终坚持把解放思想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主线,走出了一条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推进科学发展、加快中原崛起的路子。

正是从“等、靠、要”的精神状态和常规发展思想中解放出来,我们坚决摒弃小富即安、小进即满的小农意识,坚决摒弃坐井观天、夜郎自大的内陆意识,坚决摒弃因循守旧、按部就班的保守意识,先后提出了“一高一低”、“两个较高”、“两大跨越”等战略目标,推动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正是从“一大二公”的传统所有制理念中解放出来,我们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对非公有经济实行“三放”方针,从而极大地激发了社会活力。我省非公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1978年为3.6%,2000年为36.9%,2007年超过60%。

正是从传统的发展模式中解放出来,我们明确了中原崛起的显著标志是基本实现工业化、人均生产总值等主要发展指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走在中部地区崛起的前列;中原崛起总目标是“农业先进、工业发达、文化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人民富裕”,指引河南经济社会沿着科学发展的轨道健康发展。

正是从习惯于单纯抓“粮、棉、油”的旧理念、旧套路中解放出来,我们明确了以工业化为主导的“三化”方略,逐步形成了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能源化工、有色、食品等战略支撑产业,并大胆突破传统的工业化模式,走出了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正是破除均衡发展的观念,我们以发展县域经济为切入点,启动“18罗汉闹中原”的强县扩权试点,形成了当今“中部十强县,郑州占五席”的局面;我们充分发挥中原城市群的互补优势和聚合优势,使其竞争力在全国15个城市群中位居第7,在中部位居首位。

正是破除了“文化属于消费不能产出”,以及重经济轻文化的思想束缚。我们提出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把软实力变为硬实力,以硬实力带动软实力,从而为河南的进一步快速发展拓展了广阔的空间。

历史昭示我们,必须以思想的新解放促进发展的新跨越;必须站在新的起点上,走出思维的“峡谷”,冲破陈旧观念的“大山”,跃上发展的新境界。

加快中原崛起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

中原崛起提出5年多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审视中原崛起,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动中原崛起,必须继续解放思想。

以人为本的中原崛起,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今天我们讲中原崛起,必然是以人为本的中原崛起。而实现以人为本的中原崛起,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摒弃“见物不见人”的传统观念,把民生问题放在发展的首位。要把“增长度”、“协调度”、“持续度”、“和谐度”、“幸福度”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

协调发展的中原崛起,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对河南来说,协调发展的重要任务是加快服务业发展,改变三产长期落后的局面,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靠二产拉动向三次产业协同拉动转变。为此,必须从旧的产品观、产业观、财富观中解放出来,推动服务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从产业竞争的角度看,我们还应抢占国际产业分工和国内区域产业分工制高点,加速推动产业链向上端(研发、知识产业)和下端(现代服务业)拓展,实现产业发展高端化。

跨越式发展的中原崛起,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实现中原崛起,必须以“跨越”促“崛起”,问题在于怎么跨越。从国内经验看,沿海地区凭借区位优势,工业取得了飞速发展。河南的跨越发展,必须在全面审视自身所拥有的资源禀赋、经济存量和发展潜力的基础上,把本地区新型工业化放在全国乃至全球经济的大视野中,因地制宜,扎实推进。

永续发展的中原崛起,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中原崛起是一个历史性任务,其成败要经得起历史检验。在中原崛起中,要有历史眼光和历史责任感,如对资源不能掠夺性利用,要有永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中原崛起面对着复杂的矛盾和问题,我们不仅需要保持务实精神和作风,更需要有仰望天空、面向未来的博怀。要防止以所谓“务实”排斥科学理性,防止没有前瞻性视野,只关心眼前的事情。

开放大推动的中原崛起,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放大推动,要求我们克服狭隘意识,了解外部世界,熟知业界动态。一些研究表明,全球经济正经历自工业革命以来规模最大的转型,经济全球化所引起的商品、服务、资本、信息、技术、劳务等要素的全球流动和配置呈加剧之势。所以,要重新思考我们的对外开放战略怎么实施的问题,要加快“走出去”步伐,树立“省外即外”意识,坚持对内对外开放并举,加快形成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

两大跨越的中原崛起,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要在解放思想的基础上,以改革创新为突破口,通过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强化文化原动力,提高文化创新力,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在文化产业方面,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注重培育竞争主体、文化品牌和消费市场,注重打造产业链、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做好文化产业布局,以重点突破带动全面推进。还要建立两大跨越的互动机制,以互动促交流,以互动除障碍,以互动促发展、促跨越。

以“新解放”促进“新崛起”的着力点

以“新解放”促进“新崛起”,应重点研究解决以下几个重要问题:

如何转变传统发展方式的思维定式。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打破计划经济模式的同时也逐渐形成并习惯了一套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如片面强调以经济建设为重心、忽视政治文化社会的协调发展,片面强调以GDP为中心,以物的增长为本,忽视人的全面需要,等等。显然,这些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已经成为“新解放”、“新崛起”的思想障碍。如何突破这些阻碍科学发展的思维定式,把解放思想的着力点放在培育科学发展精神、树立科学发展理念上来,已成为以“新解放”促进“新崛起”,“新崛起”必须解决的重大而迫切的问题。

如何冲破影响科学发展的既得利益格局。传统发展方式在形成特定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同时,也形成了利益格局和造就了一批既得利益者。有些既得利益者担心转变发展方式会损害自己的既得利益,不愿意继续推进改革,造成科学发展的许多重要决策、举措难以落实,日益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的阻碍者,甚至反对者。因此,以“新解放”促进“新崛起”,“新崛起”必须突破当前利益格局的制约,重构有利于推动科学发展的新的利益格局和动力机制。

大国崛起观后感篇8

【关键词】中国崛起;大国经验;借鉴;战略举措

中图分类号:D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在世界近代史上,大国的崛起有似流星般转瞬即逝的,有国运长久兴旺的。归其原因,兴衰在于是否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方针,崛起之中和崛起之后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是本文接下来讨论的重点问题。

中国崛起势不可挡

中国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文化的独特性,而是其影响力的普遍性。中国是一个致力于和平崛起的国家,它的行为也充分体现了谦卑精神和不干涉原则,并希望与所有国家都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就中国崛起而言 ,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中国的发展已经具有世界意义。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建设速度和经济规模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又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这就使一些西方政治家 、理论家怀疑或曲解中国崛起 ,再加上意识形态、地缘政治带来的隔膜 、个别妖魔化中国的恶意炒作,对我国的国际形象有所影响。这种状况带来 了如何看待中国崛起的问题 ,即如何使中国的发展与国际社会的民众进行文化和心理上的沟通,让国际社会接受中国发展 ,尊重中国发展的正当性。“内外兼修,和平融入”的理念和主张使中国崛起更具有理论的穿透力和现实的针对性。

三、通过“内外兼修、和平融入”方式崛起

今天的中国力量急剧发展,正处于地区大国向世界强国崛起的进程中,如何确定正确的崛起应对战略,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可持续性发展。中国的崛起应对战略是为解决中国在崛起过程中和崛起后的相关事宜而制定的战略,其目的是要保障中国顺利的、和平的崛起。

崛起应对战略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维持崛起之果。在近代历史上,存在两条大国崛起道路,一条是因武而兴,亦因武而亡;另一条则是内源式、和平式的崛起和维持崛起之路。英国在实现崛起后,总体上和平地对待现存的国际体系,在硬实力跃居世界第一后,并未寻求在欧陆的统治地位,而是继续实施平衡战略,避免了在与列强的争霸中消耗掉自己的实力。同样美国在完成崛起后,也谨慎地遵守孤立主义原则,没有过早卷入欧洲的权力争斗,更没有主动挑战现存体系,使得美国成功地将实力维持至二战前夕并在战后继续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英美维持崛起果实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是制定了正确的应对战略,获得相对安宁的发展环境。

针对中国当前的形势,我们应该靠和平方式实现崛起,并在崛起后致力于维持和平,壮大实力。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内外兼修。对内,要不断增强自身的硬实力和软实力,将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内部行为与对外行为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服务于中国的崛起大业。

在对外战略方面,最主要的是做到和平融入。所谓和平融入是指中国对现存的国际社会、国际体系、国际秩序和国际体制采取维持现状并积极参与的基本行为取向。和平融入意味着中国要实现和平式崛起,并在崛起后和平地融入现有的国际体系之中。明确地展示中国在崛起过程中和崛起后对待国际体系和国际社会的基本态度,保持走和平发展之路,用和平的手段获得能源、市场和资金。

四、通过发展模式、中华文化更好的提升软实力

软实力是国家的精神和灵魂,能使国家具备独特性和区分度,如果为国际社会带来清新空气的制度或文化创新被普遍认可,那么其提供者无疑亦可乘势而上,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的崛起不仅仅需要物质实力,更需要文化和精神实力,只有软实力,才能使中国的崛起具有传世之价值,才能真正实行王道,而不是霸道。

1.中国模式是构成中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软实力包括吸引力和影响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积累的经济发展和国力增长道路这一发展模式的吸引力,这被部分学者称为“中国模式”或“北京共识”,其核心是,在保持独立的同时实现经济公平的、高质量的增长,将重大的经济改革和小规模的政治改革有机结合起来。虽然中国模式还存在很多不足,但只要中国政府努力践行并加强宣传力度,它完全可以成为中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证明,近年来中国的发展模式与和平的外交行为已经塑造了良好的国际形象,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人民的认同!

2.中华文化是构成中国软实力的第二个重要组成部分。

与西方文明不同,中华文化具有独特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即使在现代社会,它的某些治国理念和行为规范仍然保持着强大的吸引力,中华文化中的集体主义理念,和为贵、和平、和谐等思想使它与追求利益、强权,以自我为中心的西方文明有着显著的区分度,从而保持着独特的吸引力。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提升它的影响力并合理运用到中国的对外实践中同样是中国软实力的重要构成。

五、多战略双管齐下应对霸权

在所有的崛起战略中,对当前中国来说,最重要的是如何应对现存的强大霸权国美国。在应对霸权国的战略上,古典的思想提供给我们的智慧是权力平衡,最关键的是避免单一战略,寻求丰富的战略组合,针对不同的问题领域,采取不同的战略方针,将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有机地结合起来,灵活性与坚定性结合起来,多种战略手段多管齐下。

1.核心利益问题上,要善于合纵,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来应对霸权国挑战。

在经济斗争、外交、国际治理等领域,中国应该更多地将战术性的韬光养晦与战略性的有所作为结合起来,在这些领域,不妨适当灵活,避免与霸权国迎头相撞。

将双边与多边机制结合起来,建立多层次的对话沟通渠道。

中国一方面要增强自己的国力;另一方面则应谨慎地使用力量,尤其重要的是通过全方位的外交努力如双边、多边的对话、会议、国际机制等,尽全力加强与霸权国的沟通,其目的是,对于双方确实存在的现实利益冲突和矛盾对立,力图减轻或化解。

3.应该实行贴身战略。

加强对美互动,但须多元化、复杂化,除了核心利益外,竞争与合作并存,多种手段并用,避免问题单一化,大力营造相互依赖而不是单向依赖的局面,降低脆弱性相互依赖,增强敏感性相互依赖的程度,不仅让中国敏感于美国之行为,也让美国敏感于中国之行为。

六、正确处理与各国的军事和外交的关系

大国崛起应对的第二个战略问题是以何种手段处理国家的对外关系,以获得有利于已的国际环境。不断崛起的中国,面对国际上不断抛出的“”,我们应当冷静思考,始终坚持“和平崛起”,同时一手戒备,一手合作。戒备任何一种可能造成颠覆的言论,对于涉及台湾以及中国问题不予让步,给予反击。同时加大同周边国家的合作,建立稳定并能彼此信赖的良好关系。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以及影响力不断加大的今天 ,我们试图以一种大国的姿态来做出对于世界和平与安全的承诺 。虽然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但这一论断只是反映了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基本态势与发展趋势,并不意味着世界已实现持久和平。应对不同的国际形势和外交形势,我们要沉着应对,多策略应对。

七、结语

中国的崛起是必然的,如何在崛起中和崛起后保护胜利果实,值得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借鉴经验,运用创新思维实现强国梦。

参考资料:

[1]任东来.大国崛起的制度框架和思想传统—以美国为例的讨论[J].战略与管理,2004,(4)

[2]王智军.中国模式及其世界命运[J].社会主义研究,2005,(3)

上一篇:生活即教育范文 下一篇:寿司的做法和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