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器范文

时间:2023-11-20 12:06:40

大国重器篇1

何广凌

在公司组织观看《大国重器》我已经是第3次观看,对这部影片的导演我还是比较赞。

这影片中能突出现代社会企业的紧迫感,心酸,努力,创新,追赶,领先等情节。从第一集国家博弈到第六集制造强国。对我的感触很大,能在表面看出一个国家由落后走向强盛的波线。

在另一方面影片表面上我们对那些企业感慨不易。但是我们还可以在另一方面看出,中国还有点自己的东西外,更多的是紧迫感。如果这个影片能拍到50集,那中国才算真正强大起来。我们这些是世界领先的企业,其依赖核心还是国外,大部分依然是粗活。中国也许军事航空方面有些技术是可以做到的,但是能够大规模相对廉价的生产,大型舰船发动机的生产,客机发动机生产,战斗机的发动机的生产,高性能汽车发动机的生产以及各种尖端科技的研究和普及能力等等。

当然也有许多比较高端的装备,比“如嫦娥3号”和“玉兔”月球车的电容和太阳能电板。能承受在-100℃到+100℃环境里长时间工作而不被影响还普及社会当中。这就是企业努力和奋斗创新的成果,这就是不日不夜的研究创新和实验加失败最终才能出合格的高端产品,缩短差距,这都是走向强国的必走之路。

我们只有不断劳动创造,而决不是整天埋怨,只有创造一个又一个辉煌才能支撑起中国的支柱。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国家的强盛在于工业,工业在于装备制造,装备制造在于创新,创新在于人才。

大国重器篇2

5月5日,中国人自己的大飞机C919首飞成功,舷窗外是蔚蓝而广阔的天空。此前中国科学院于5月3日对外宣布,世界首台 10 比特光量子计算机研发成功,并且,这台计算机采用的架构还具有继续增加量子位数目和提高采样率的能力。

中国仿佛进入“每天都释放惊喜”的时代。

不论是飞船天舟、大飞机C919,还是充满“玄幻感”的量子计算机,都在不断诠释着“中国力量”,以及其中包含的变革、创新、开放和超越等诸多意义。显然,在全球经济仍然面临诸多不确定性的语境下,以创新引领转型升级的中国经济让每一个对其充满善意期待的人都更有信心。

大飞机上天、航母下水、高铁走向世界、量子计算机问世……在有着5000年悠久文明、经历过积弱积贫苦难、正在走向复兴梦想的中国大地上,“大国重器”接踵而至带来的自豪在微信朋友圈霸屏。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也想得更深和看得更远:全新的、多维度的战略发展平台已然搭建起来,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不仅能跟全球顶尖创新体系对标,在更先进、更高附加值和更充满想象力的领域,中国强大的竞争力正在全面形成。

网友亲切地将C919称为“胖9”。从首飞到商业飞行,“胖9”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胖9”放飞的不只是航空产业的梦想――凝聚着22个省市、200多家企业、近20万人的共同托举之力,这架大飞机其实承载了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制造业强国的崭新发展理念。

什么是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怎样的目标引领?转型升级有没有可触摸的蓝图?在蔚蓝的天空,带着后发优势的“胖9”能给人诸多启迪。

中国商飞上海大场总装车间门前,“永不放弃”的碑刻见证了“胖9”的诞生和起飞,也使人想起的一席话:“大型客机研发和生产制造能力是一个国家航空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重要标志。”

毫无疑问,C919客机代表的不仅是当下中国民用飞机制造的最高水平,也体现着中国工业制造的综合能力,是中国现代制造业攀登上一个新高峰的标志。从“运十”到“胖9”的40多年艰难曲折的逐梦历程,洒满了科学家、企业家和中国工匠的汗水和泪水,中国经济也一度在“几亿件衬衣换一架飞机”的阶段徘徊。

“常常想起2014年珠海航展期间,中国商飞举办‘大飞机之夜’晚会,原‘运十’副总设计师程不时用小提琴独奏《天鹅之死》那凄婉的乐声。”在C919首飞现场,有人充满深情地写下了这样的文字。而已届高龄的程不时表示,我们买飞机的钱,用崭新的百元面额钞票堆起来,已经比上海的百座金茂大厦要高……令人欣慰和值得期待的是,我们的大飞机终究起飞了。

一架大飞机关联着一个万亿美元级别的巨大市场和更庞大的配套产业链条,其具有的产业带动、创新引领意义,其实远不止@些――因研制大飞机而搭建的创新链、供应链和价值链,或能使身处转型升级阵痛之中的企业家有更开阔的思路和视野。正是站在转型升级的战略高度,业内外专家相信,一架带着中国标签的大飞机的腾空而起,有着太多的标志性意义――“如果没有国之重器的发展,就没有中国产业的‘黄金龙骨’。”

这个“黄金龙骨”,是更有科技和市场竞争力的支柱产业体系。

寻找新动能,打造新引擎,以创新引领产业结构升级,正是当下中国经济矢志努力的转型目标和变革方向。“如果中国能够在航空领域真正成功,那它基本上可以说会无所不成。”国外观察家的这一判断,也从另一个维度揭示了大飞机等“大国重器”具有的战略意义――应对资本收益边际加速递减,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抵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彼岸,中国需要更专注于创新、更着眼于长远和更具有可持续性的发展动能。

主导工业革命以来200多年世界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始终是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

大国重器篇3

随着人们对口腔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口腔医疗的需求已从洗牙、拔牙、补牙升级到种植、正畸等领域,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预计,到2020年相关领域产品及服务的市场规模将突破4000亿元,但在我国口腔医疗市场中,种植类、正畸托槽等产品95%的市场被进口品牌占据,国产口腔依托器械要实现“进口替代”面临三大瓶颈亟待重视。

一是模仿多、精度不高,质量难保证。当前我国内口腔医疗品牌在外形、材料、加工等方面都是仿照国外,难以跟国外品牌竞争。曾经在国内某种植牙生产厂家工作的徐明(化名)表示,日韩和国产种植牙大部分都是从模仿开始的,目前,日韩的产品已经发展到第四代,初步具备了辨识度,有了自己的专业设计,而国内的产品还达不到这一水平。此外,我国基础工业不够强,精密度不够高,在种植、正畸类医疗器械这种需要“严丝合缝”的领域表现欠佳。如国产产品的成品率不高,同一批产品的质量参差不齐,存在卫生处理不到位,有残留微生物、碎屑等问题。

二是资金投入大,回报周期长,总在跟跑。近年来口腔医疗行业正日益成为资本市场新宠,但是资本盲目加持,导致行业发展混乱局面。拜博医疗集团创始人、董事长黎昌仁指出,很多风投并不懂医疗,只是一味扩张,在人才管理、团队建设、技术培训、技术领先等方面造成短板,很多事倍功半甚至最终不得不收缩战线。另一方面,国内注册路途漫长,难以与外资新品形成正面竞争 。如某企业从2012年就开始研制国内植体,至今已投资3000万元,但离产品上市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可能等产品真正上市销售时已成了过时产品。

三是市场被“进口”占据,“洋器材”习惯性被看好。韩国品牌虽然质量比欧美差一点,但是性价比高,又肯在诊所培训、推广上花大力气,所以近年来韩国品牌在我国口腔机构比较有市场,相比之下,国产产品由于缺少雄厚资金往往难以进行大量的市场推广。此外,医生、患者习惯性认为进口好,如部分医疗机构从院长到设备处长、医生都习惯性认为进口好,心理上看不起国产品牌,导致国产器械实现“进口替代”面临困局。

大国重器篇4

一、我军武器装备建设必须服务于国家安全利益和军事战略要求

我军武器装备建设的水平,是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对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有过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邓小平曾精辟地概括道:“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之一,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地位。”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军武器装备建设对我国在下世纪国际战略格局中占据主动地位仍然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军军事战略是党和国家根本性的军事政策,历来都是指导武装力量建设的基本依据。武器装备建设必须服务于军事战略要求,坚持“打什仗造什么武器”,在战略目标和战略方针的指导下,合理确定其建设的规模、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当前,我军武器装备建设必须在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的指导和统揽下,根据高技术条件下作战的特点,制定和调整武器装备发展计划,优化我军武器装备体系结构。

二、武器装备建设必须考虑国家的经济承受能力,在服从大局的前提下求得发展

武器装备建设是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依靠国家投资,因此必然要受制于国家的经济实力。武器装备建设几十年来的实践证明:经济建设上去了,武器装备发展就顺利;反之,武器装备发展就会遇到困难。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军当前武器装备建设经费需求与供给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因此,必须从国情、军情出发,始终把经济可承受性作为今后武器装备建设的重要考虑因素,力求在增强武器装备性能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控制和降低武器装备全寿命费用。

需要指出提,强调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并不意味着我军武器装备建设只能消极等待,无所作为。当前,一是要合理确定国防投入比例,相应改善武器装备,加速国防现代化;二是要在有限的武器装备建设经费的条件下,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合理谋划,精打细算,力争使有限的经费发挥最大的效益。

三、武器装备建设必须将立足点始终放在自力更生上,同时抓住机遇积极扩大对外合作

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不但是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也是我军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必须始终遵循的一条基本规律。

六七十年代,我国在完全或基本上没有外援的状况下,成功研制“两弹一星”的历史已雄辩地证明,只要方向对头,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措施得当,我们能够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甚至可能在某些高科技领域直接进入前沿,创造出令世界惊叹的成就。冷战的结束,并没有改变西方发达国家企图袭断高新技术、推行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实质。这就决定了我们买不到也不起那些尖端的关键性国防科学技术和武器装备。因此,在新形势下,我军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必须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但是,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我国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要改变落后局面,除了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以外,必须积极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装备。在五十、八十和九十年代,我们分别抓住对外交流的有利时机,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引进了一些先进技术、设备和智力,对于我国国防科技事业的起步和发展,对某些武器装备研制水平的提高,对部队作战能力的增强,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需要指出的是,引进只是一种手段,目的在于消化吸收。因此,必须把引进和消化吸收结合起来,在引进和消化吸收的基础上,提高我军武器装备的自主创新能力。

四、武器装备建设必须坚持军事需求牵引和技术推动相结合

我国武器装备建设的发展历史表明:只有把军事需求牵引和技术推动真正结合起来,才能“搞得出,有用处”的武器装备。需求始终起导向作用,技术始终起支撑作用。实践证明:过高的军事能力需求不是导致经济上支持不了,就是导致技术上实现不了;过低的或过于笼统的军事能力需求,不是导致整体作战效能达不到要求,就是导致对系统发展在技术上失控。对技术推动力估计过高,往往导致型号研制或预先研究的草率上马、中途下马、最终不了了之;对技术推动力估计不足,往往导致成果完成之日就是装备过时之时。

强调“军事需求牵引”,就是根据军事战略方针牵引出我军需要具备的军事能力,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军武器装备建设提供中长期需求,以把握武器装备建设的方向。强调技术推动,应当特别重视那些突破常规发展思路、能为实现较大跨度发展提供机遇的新技术,以及那些最能克敌制胜而又投入较少的新技术。

军事需求牵引和技术推动的结合,首先体现在预先研究层次上,通过不同层次技术演示、验证,为型号研制和现有武器装备改造提供可用的先进技术;其次体现在型号研制层次上,武器装备的需要与可能相结合是经过型号研制、生产环节实现的。在既有需要、又有可能的条件下,才能得到现实的武器装备。

五、武器装备建设必须坚持缩短战线、突出重点,集中力量突破

我国武器装备建设的实践反复证明,集中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有重点地发展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是一条成功的经验,是我军武器装备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我国国情军情的客观要求。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武器装备的工业基础、科技能力和经济承受能力都不及西方大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拿不出太多的钱来发展武器装备,我军武器装备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全面改善。为此,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分清主次先后、轻重缓急,把有限的武器装备经费用于必须、用之得当,真正用在刀刃上。

落实“缩短战线、突出重点”的原则,关键是要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紧密结合我国的国情、军情,把握当今军事领域的变革和武器装备建设的大趋势,加强战略研究和顶层设计。从全局上确定重点目标、重点任务,确定优先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关键主战装备。根据国家财力的可能,统一制定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把突出重点的思想贯彻到规划计划上,切实搞好需求与可能的平衡,同时下决心压缩非重点项目,减少重复分散,优先保障重点项目的经费需求,使有限的经费真正形成拳头,集中力量加快新型武器装备尤其是部级重点型号的研制进程。

六、武器装备建设必须坚持科技先行的方针,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关键作用

坚持科技先行是武器装备建设规律的客观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已雄辩地证明:科学技术尤其是关键的高新技术,是推动武器装备建设、提高作战效能的最活跃的因素。二战后,一大批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并广泛地运用于军事领域,推动着武器装备发生重大变革,对军队战斗力增长起了重大作用。

五十年代中期,在国家经济力量、科学技术和工业基础都还很薄弱的情况下,毛泽东高瞻远瞩提出我国国防科技的发展要以尖端技术为重点。六十年代初期,面对当时严峻的国内外形势,第一代领导核心坚决顶住“下马”风,毅然决定继续发展国防尖端技术。经过艰苦奋斗,我国国防尖端科技进和了世界前列,并有力地带动了我军一般武器装备的研制和改进,从而推动了我军武器装备的现代化建设。邓小平主持中央军委工作后,十分重视国防科技发展,相继提出“科研要走在前面”,必须“加速改进军队的装备”。“七五”以来,我军进一步加快国防科技发展步伐,加强预先研究,重点突破关键技术,实施国防关键技术计划,通过重大背景技术项目预先研究,促进预先研究和型号研制的有机衔接,在武器装备建设上取得了丰硕成果。

七、武器装备建设必须以形成和提高战斗力为标准,逐步建立高、中、低档合理搭配的武器装备体系

武器装备建设要以有利于提高战斗力为根本标准,成体系、按系统综合配套发展,重点提高武器装备体系的整体效能。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是在一定的战场环境条件下体系对体系的对抗。因此,要从体系的角度研究武器装备的建设。武器、平台、支援保障系统等必须统一设计,协调发展,齐装配套,才能使武器装备尽快形成战斗力。“六五”以前,我军主要是填补单元武器的空白。从“六五”计划以来,则注意了按系统、综合配套地发展,比较快地定型装备了一批新的武器系统。从“八五”后期到“九五”,关于成体系建设的思想不仅从认识上得到了统一,而且加强了对武器装备基本体系的顶层设计。今后,我军应继续把重点放在提高武器装备体系的整体质量和效能上。

加强我军武器装备体系建设,必须重视并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必须注重防御手段和进攻手段的均衡发展,在各种进攻手段中,必须掌握一些既能起威慑作用、又具有实战能力的“杀手锏”武器。其次,必须高度重视融指挥控制、情报侦察、预警探测、通信、电子对抗和其他军事信息保障等主要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的建设。第三,在保持必要的有效自卫核威慑能力的同时,重点发展高技术常规武器。第四,我军武器装备发展应坚持走基本型道路,在基本型基础上根据作战需要搞派生型和发展型。第五,必须坚持研制新型武器装备和改造现有武器装备“两条腿走路”的方针,特别重视利用成熟的高新技术改造现有武器装备,构成高、中、低档合理搭配的武器装备体系。

八、武器装备建设必须强化管理,努力提高管理效益

科学管理和科学技术已成为武器装备建设乃至军队现代化的两大“翅膀”。当前,世界范围内军事领域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知识经济的兴起,给武器装备管理提出了更主的要求。江主席明确提出:科学管理,是兴国之道,也是兴军之道;向管理要效益,“管理要天天抓。”

武器装备建设涉及研究、设计,试制、生产、维修直至退役的全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正在探索建立适应武器装备建设客观规律的管理方法,即武器装备全系统、全寿命管理方法。武器装备全系统管理,强调既要着眼于单元武器装备的协调配套,又要重视各种武器装备在整个武器装备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强调顶层设计和系统集成;武器装备全寿命管理,强调从武器装备建设总体目标和全寿命期考虑问题,科学划分全寿命的各阶段并确定各阶段的管理目标,实现有限装备建设资源在全寿命期的优化配置。

总装备部的成立,为实行全寿命管理提供了组织保证,但要真正实现装备的全系统和全寿命管理,必须做到:一是提高对全寿命管理的认识;二是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制度;三是大力加强装备管理人才建设;四是要切实抓好武器装备科学化、制度化、经常化管理。

九、武器装备建设必须坚持集中统一领导,加强科学化民主化决策,切实抓好大办协同

武器装备建设事关国家安危,其大政方针、资源分配和重大计划必须由党和国家统一领导。

武器装备建设的发展方向、目标、重点,以及重大武器装备建设的决策,涉及面广,面临的矛盾错综复杂。因此,必须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为少走弯路,避免失误,在决策中要注重严格决策程序,完善决策制度,注意发挥决策咨询机构的作用,尤其要十分注重各方面专家的意见,善于集中群体的智慧,努力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组织全国力量,齐心协力,协调一致地开展攻关,是我国武器装备建设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经验之一。五六十年代,为了尽快研制生产出我军各军兵种急需的主战装备,为了加快核武器的研制,军工率先实放了最广泛的全国大协作。现在,我们正处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变革中,武器装备建设既要注意发挥市场调节的功能,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同时也必须强化全国一盘棋思想,发扬大力协同的优良传统,依靠和动员各方面的力量,确保武器装备建设任务的完成。

大国重器篇5

【关键词】医疗器械;现状;发展对策

1 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现状

我国的医疗器械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到2015年底,全国医疗器械行业产值已突破1000亿元,医疗器械工业企业近1万多家,生产品种达8 000多个,已能够生产部分高科技产品如CT、核磁共振、彩超、γ刀等。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疗器械技术含量不高,不少核心技术仍被发达国家大公司垄断,而且所占国际市场份额不足2%。

由于庞大的消费群体和政府的积极支持,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发展空间极为广阔,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①经济发展加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口逐步老龄化,医疗服务需求升级,促进了医疗消费的增长和医疗器械的需求; ②医院信息化引发了医疗器械需求增长。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医疗领域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引发了对影像化、数字化等高精尖医疗设备的需求增长,给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③国家政策变化带动医疗器械需求增长。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逐步降低了医院对药品收入的依赖程度,提高医疗服务收入是医院减少对药品收入依赖程度的重要途径,由此产生的对中高档医疗设备的需求将构成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一个持续动力;④加入WTO 后,我国医疗器械出口的外向度加大,加入国际市场的空间更为广阔;⑤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将促进医疗器械消费的增加,我国现有医疗机构总数达20万家,其中县级以上的医院只有2万家,医疗仪器设备的水平较差,亟待提高,这给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虽然国内医疗器械市场在不断扩大,但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在很大程度上还保留着传统的生产模式,技术水平仅处于中、低档,低水平重复生产现象严重,竞争能力较差。在我国医疗器械行业销售收入排名前10位的企业中,外资、合资企业就有7家;前50名企业中,合资、外资企业的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都在50%以上,外资和合资企业成为国内医疗器械市场的主力军。我国除了超声聚焦等少数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外,技术总体水平和国外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这种状况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

2 影响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因素

2.1 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制约了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速度和方向。社会医疗卫生总费用的水平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以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例来估计。我国在20世纪末社会卫生费用约占GNP的5%左右,远低于美国(早在1993年美国已经达到了19%)。现阶段,一方面由于人民消费水平有限,医院经济实力较差,大多数中、下层医院买不起也用不起昂贵的现代化医疗设备;另一方面受国家和企业财力的限制,资金投入相对较少,医疗器械开发能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

2.2 技术因素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技术水平相对较低,这是影响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资料显示,我国医疗器械产品的总体水平比发达国家落后15年,主要医疗器械产品达到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不到5%,产品可靠性差、性能落后,市场竞争力弱。即使是中低档医疗器械产品,我们也不能与发达国家相比。以呼吸机为例,产品平均无故障时间仅200h左右,而国外产品高达3 000h。另外,当今医疗器械产品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产品被仿制的可能性大为减小,竞争壁垒大大提高。总之,相对低下的技术水平,削弱了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竞争力,极大影响着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

2.3 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涵盖诸多方面的内容,比较复杂。诸如:企业所有制结构的转换;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医疗保健体制的变革;国家政策的扶持等等,这些都影响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随着改革的深入,制约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将逐步得到解决。

3 提高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

3.1 国家政策扶持和保护

产业的快速发展,有赖于产业政策的助推器作用,而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政策中还存在着制约因素,需要进一步进行改革:①国家制定一些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欧洲和日本的医疗器械行业是作为福利行业进行扶持的,我国可以借鉴参考;②要在政府采购政策上给予相应的扶持。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采购国内医疗器械产品;③建立和健全医疗器械方面的标准认证体系,加强认证力度,争取早日与国际标准接轨;④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把面广量大的医疗器械作为发展重点,通过调整医疗器械产业、产品和企业组织结构,鼓励企业联合兼并,实现规模经济,以提高生产集中度和市场占有率;⑤医疗器械行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资金密集的高技术产业,目前状况下,单个企业无论是资金上还是技术上都难以完成大规模的研发,政府需要在科研基金上倾斜。

3.2 企业自身竞争实力的提高

企业要在强化研发能力、提高营销水平、调整产品结构、重视质量管理以及加强交流合作等方面多作努力,增强自身实力。这是提高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竞争力的关键。

(1)强化研发能力。医疗器械产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资金密集的高技术产业,涉及到医药、机械、电子、塑料等多个行业,科技含量相对较高。目前,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严重缺乏研发和规模生产实力。因此,强化研发能力,加速产品的升级换代,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是当前我国医疗器械企业的当务之急。

(2)提高营销水平。在与国际龙头企业的竞争中,本土化的直销将成为国内企业的优势,而诚信度低、网络脆弱的模式则是进口产品市场营销的软肋。因此,发挥直销优势,重视名牌效应,提高营销水平,是国内企业赢得竞争的有力武器。

(3)调整产品结构。优先发展经济实用的、高质量的中低档产品,不能片面强调高、精、尖产品,而应综合考虑疗效好、质量可靠、成本低的产品。要开展市场分析和需求预测,生产适销对路产品,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重视质量管理。我国的医疗设备较国外产品在质量和售后服务上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重视产品质量管理,加强售后服务,是我国医疗器械企业赢得市场竞争的长远大计。

(5)加强交流合作。国内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加强交流合作,提高我国医疗器械行业整体水平,并积极扩大对外交往,并与世界上主要经济体(区域)的一些重要知名企业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达到“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大国重器篇6

关键词 大学音乐 乐器演奏 艺术性

一、大学音乐教学中乐器演奏的现状

(一)乐器演奏教学方式的落后。

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始终是制约我国教育事业进步的重大阻碍,同时它还波及影响到了我国大学音乐教学的进程。乐器演奏教学方式的落后,使得我国大学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举步维艰,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传统的音乐教育方式偏向于音乐理论和乐器操作的分开学习,这样容易导致音乐理论知识的教授和乐器演奏的实际操作脱离分开。如此造成的后果是理论知识过于死板,实际演奏过于僵化,综合而来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同时得到提升;其次,传统的音乐教育方式在乐器的演奏教学方面有保守的倾向,这种倾向的主要表现是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乐器演奏的单一性和国别性,忽视了音乐艺术的和谐和统一,单纯的只是要求同种乐器的演奏,这样,不利于我国音乐事业的对外开放和世界融合。落后的乐器演奏教学方式只会是成为阻碍我国音乐事业发展的绊脚石。

(二)乐器演奏教学目标的淡化。

教学目标是教育事业的前进方向,没有明确的乐器演奏教学目标,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就没有了前进的方向指示。目前,我国大学音乐教育过程中过于淡化的教学目标使得乐器演奏教学的前进方向很不明确。乐器演奏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演奏的外在表演和华丽演出,而忽视了对乐器演奏的美学欣赏和艺术提升,这样的教学现状说明了我国大学音乐教育的乐器演奏教学仅仅只是为了表演而演奏,而不是致力于通过乐器演奏提升同学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艺术修养素质。如此功利化、外在化的教学过程淡化了乐器演奏精神提升的内涵,在这样的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我国大学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讲不会走得很远。

(三)乐器演奏教学中资源的缺乏。

大学音乐教育目的是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艺术修养,乐器演奏作为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美学欣赏的重要手段。但是目前我国大学音乐教育由于种种原因,在乐器演奏教学中的资源是相当缺乏的:首先,大学乐器教学缺乏最基本的物质基础——音乐乐器,由于在音乐教学方面的投资过少,使得大学音乐在教授过程中有许多学生没有乐器进行实战操练,所以学生学到的永远只是书本上的片面知识;另一方面,乐器演奏教学还缺乏必要的师资能源,乐器教学的专业老师太少,这样使得乐器演奏教学中只能涉及到比较窄的范围,同学们的音乐层次可能就得不到提高。乐器演奏教学资源的缺乏在物质和实力方面都制约了大学音乐教学的发展,它还抑制我国高等音乐教育事业的开拓。

大学教育需要培育的是双向人才、多素质青年;大学音乐教育需要提升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艺术修养、美学素质。作为发展大学生德智体美一部分的音乐教育是必须得到不断完善的,而乐器演奏教学作为大学音乐教学的重要组织部分,紧跟时代潮流,促进音乐事业的发展也是必须的。所以在大学音乐事业蒸蒸日上的今天,仍然需要不断完善大学音乐教育。

二、如何改变大学音乐教学中乐器演奏的现状

(一)提升乐器演奏教学方式。

要想在乐器演奏教学方式上取得重大突破,就必须使大学音乐教学方式紧跟时代潮流。首先,必须改变传统的理论和实际相脱离教学模式,确立新的、科学的教学方式:音乐理论知识和乐器操作实际相结合,在教授音乐基本的知识的同时强化乐器的实际操作,两者要同时重视,不能厚此薄彼;其次,要注重对外开放,在乐器演奏过程中吸收和引进新的演奏方式和乐器材料,并尝试将外来的乐器演奏和本国的乐器演奏相结合,从而产生新的演奏模式,给我国的大学音乐教育事业注入新的血液。

(二)明确乐器演奏教学的目标。

明确乐器演奏教学的目标是促进我国大学音乐教育事业发展必须关注且重视的。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我国大学音乐事业的发展才有了前进的方向,只有确立了科学的目标,大学音乐教学中乐器演奏才能健康发展。明确的乐器演奏教学目标指的是乐器演奏必须重视音乐精神的演绎、艺术内涵的表达,而不能仅仅是为了表演而演奏,更重要的是要揣摩音乐的内在实质,将音乐的精神通过乐器的演奏传达出来,这才是乐器演奏的艺术性的体现,才是音乐教学最重要的意义作用。在明确的乐器演奏教学目标的指示下,我国大学音乐教育事业将会取得重大突破和飞速发展。

(三)加大对乐器演奏教育的投资。

乐器演奏教育的资源缺乏主要表现在物质资源和教师资源上,所以要加大对乐器演奏教育的投资,必须着力于对物质和人才的支持上。首先,要落实好大学音乐教育在乐器方面的投资上,确保在乐器演奏过程中同学们都能够实际的进行乐器的操作;其次要加大对专业乐器演奏教师的培养上,尽力多的培育出能够在熟悉操作乐器的同时还能够演绎出音乐表演的精神实质,简单说就是要培养技术和涵养双休的教师人才。在物力和人力双赢的情况下,我国的大学音乐教育事业将会迎来新的发展空间。

三、总结

总而言之,大学音乐教育在促进大学生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方面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关注大学音乐教育、重视乐器演奏的艺术性是当下发展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刻不容缓的任务。通过提升大学音乐教育中乐器演奏的教学方式、确立明确的乐器演奏目标、加大对乐器演奏教育的投资这三方面的努力,让我国大学音乐教学中乐器演奏的艺术性紧跟时代潮流,那么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必将取得更加飞速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吉伟.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器乐教学[D].萃英集--青海省教育委员会、青海省教育学会优秀教育论文集,2000.

[2]孟凡虹.高校音乐教育调整教师培养方式初探[J].中国音乐教育,2007,12.

大国重器篇7

关键词:工业机器人;技术现状;产业化发展;信息技术;智能化技术;自动化技术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P242 文章编号:1009-2374(2017)03-0003-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7.03.002

1 国内工业机器人技术与产业发展现状

据有关数据,我国在2013年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机器人市场,2014年机器人销售量占全球的1/4,达到22.5万台。我国工业机器人面临着历史上难得的发展机遇,经济社会转型、政策红利等都扩大了机器人的销售。我国制造业正从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转型,2015年我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计划”,将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制造、个性化制造方向发展,制造产业具有更高的敏捷性,对市场的反应更加迅速。在英国、美国、日本纷纷提出“再工业化”的大背景下,各国再次重视制造业的发展升级,一些老牌工业强国想要夺回制造业强国的地位。工业4.0时代已经悄然来到,工业制造与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紧密结合,大量智能技术被应用到工业生产中,机器人成为工业生产提高生产效率的主力军。富士康等公司早已引入大量机器人代替人工诙,最近几年大量工厂裁员,开始用机器人来完成生产,同时节约生产成本。

我国制造业长期以来还处于工业2.0或者工业3.0时代,制造业大而不强,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发展倒逼工业产业升级,我国将改变长期以来依靠廉价劳动力、污染环境、消耗资源的粗放发展的模式,转向依靠科学技术,提高生产效率的发展模式上来,将实现更加精细化、环境友好化的发展模式。国家《机器人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草案已经基本制定完成,将和“中国制造2025计划”一起构成中国机器人发展的蓝图,机器人产业将可能成为新的蓝海。我国长期以来依赖低廉劳动价格,中国制造在国际占有较大份额,随着国内人工成本的上升,机器人代替劳动者成为工业企业的首选。工业机器人及其配套自动化装置正在成为一个新型的产业,并将在未来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

作用。

我国机器人产业预计在“十三五”末将会突破千亿,2013年我国机器人超过日本。现在国内工业机器人形式多样,包括焊接、喷涂、注塑、搬运、冲压等各类机器人。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在自动导引车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广州数码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工业机器人可以进行机床上下料,天津大学在机器人上取得技术突破,获得多项美国专利。

2 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若干思考

机器人产业是高科技产业,实现规模效应才能很大程度上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机器人产业需要相关的产业发展基础,包括集成商、零配件商、整机制造商等,机器人产业的发展需要相应的市场培育。通过培育市场认可的具有较大规模的机器人生产龙头企业和零部件生产企业,推进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培养产业链发展。

2.1 工业机器人的规模化市场应用是前提

工业机器人的应用需要结合具体的市场需求,在特定的工艺和环境条件下,工业机器人才能发挥作用;工业机器人应用的发展要先行,一些搬运、打磨、喷涂、装配等活动需要繁杂的人工劳动,需要通过相应的智能传送、检测、操作装置紧密结合,促进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工业机器人的投入与产出要比相同产业自动化机器的效率更高,企业才会考虑使用工业机器人,其次根据需要考虑机器人的型号和性能。

机器人产业需要具有较大市场规模才能体现出规模效应,才能实现盈利,产销数量较少时很难盈利,只有超过一定销售量时,才会盈利。因此应重视发展工业机器人零件供应商和集成装配商,扩大工业机器人产业规模。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消失,工业生产中繁杂的人力劳动将逐渐被机器人取代。

2.2 国产工业机器人的主机成本与可靠性是核心

实行产业化的机器人需要具有较合理的价格,并且具有较高的可靠度。机器人自动化效率的实现,需要扩大机器人产业链,增加对机器人的投入,形成品牌效应。通过相应手段打通机器人上下游供应链,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机器人生产成本。工业机器人的可靠性依赖材料、优化技术、加工工艺和集成调度等技术的可靠性,国产机器人高速运转构件、插口、按钮、元器件等容易出现问题,加工精度低降低了零件的可靠性。只有工业机器人具有较低的成本和可靠的运行效能,才能获得市场的认可,进而促进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2.3 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是关键

工业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对机器人性能有重要影响,我国的工业机器人长期依赖进口。高精度减速器、伺服电动机、驱动器等核心零件是决定机器人性能的关键,这些零部件需要具有较高的通用性、模块化程度。

我国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性能制约了我国机器人产业的竞争力,高精密度减速器等方面与国外有着较大差距。机器人创新不够,很多技术依赖仿制,自主创新、科研能力不够,一些关键技术缺乏突破,造成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缓慢。

2.4 技术与商务创新是工业机器人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出路

我国的机器人企业要重视品牌效应,树立正确的发展战略,提高机器人产品的价值,重视技术创新,制造用户满意的产品。通过新材料,减少机器人的自重,通过对仿生手的创新,提高机器人手臂工作的灵活性,利用自主导航实现工业机器人的导航,创造新型结构降低高端制造成本,进行人机交互技术研究,实现工业机器人示教工作。此外,可以探索工业机器人销售、租赁、保险服务创新,通过商业模式的发展,推动工业机器人市场的发展。通过技术创新,形成我国高端制造,同时推动工业机器人商业化,才是促进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关键。

2.5 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秩序化、规范化

随着我国工业机器人快速发展,许多企业看好机器人巨大的经济效益,很多企业纷纷开展机器人研究和制造,企业实力和科研能力参差不齐,在制造业市场上恶性竞争,此外一些企业进行大而全的研发,一些具备一定技术的企业纷纷开始机器人整机生产,但目前仍没有形成从研制到生产、销售、服务的完整供应链。工业机器人由于l展水平比较低,工业机器人市场发展缺少秩序,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化的市场约束,造成机器人标准不一致,零配件相互不适用,增加了社会成本。

2.6 机器人工业化发展战略

工业机器人发展需要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因此需要坚持工业规模化发展,逐步培育机器人产业发展,加快智能制造和装备技术的发展,对材料研究突破,促进导航、识别技术等前沿技术的发展。加快经济型机器人研发,加快焊接、搬运等机器人融入工业生产,发挥智能机器人在医疗、能源、教育等行业的应用。机器人制造企业要树立正确的科技价值观,重视对品牌知名度的培养,重视对高附加值机器人产品的研发,通过技术创新引领机器人行业健康发展。国家要重视机器人供应链的培育,保护本土企业的成长,扶持企业做大做强。

国家对创新创业大力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社会新形态,创新是社会进步的源泉,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体现。创新驱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将国家计划和产业创新驱动进行紧密结合,通过机器人研发和测试平台,对机器人产业进行大力支持,促进机器人服务和技术的提高,加快机器人产业化进程。同时发展机器人产业集群,扩大机器人的规模效应,培育机器人的品牌。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头脑的研发队伍,通过提高人才素质,建立一支精通业务、懂管理,同时具有全球视野的管理人才。国家应该制定相关的机器人制度和标准,建立科学的安全指标体系,为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我国机器人产业在新时期下,应抓住机遇,理性发展,重视技术创新和原始创新,鼓励各地开展机器人产业园和示范区,通过主体带动部件,加快产业化进程。

3 结语

工业4.0时代已经到来,工业生产日益智能化,随着老牌工业强国“再工业化”意识的增强,对我国制造业将会造成较大的冲击,我国人口红利逐渐降低后,更需要通过技术创新,提高我国工业化发展进程,加快工业化转型。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是促进我国工业制造智能化、个性化的基础,是提高我国工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并且我国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劳动工人数量逐渐减少,迫切需要提高技术竞争力,进行设备升级改造。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空间巨大,随着与信息技术的紧密结合,机器人的功能也将越来越完善,有朝一日终将成为大众产品。随着国家“十三五”计划对智能制造和机器人的重视,将在未来一段时期内,迎来机器人发展的新热潮,也将有力支撑我国工业产业升级,促进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松国.六自由度串联机器人运动优化与轨迹跟踪控

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9.

[2] 苏炳恩.基于EtherCAT总线的六轴工业机器人控制系

统研究与开发[D].华南理工大学,2013.

[3] 张红霞,徐会波,聂晶晶.湖北省工业机器人产业化

发展技术路线图设计[J].机电工程技术,2015,

(10).

[4] 柳倩,桂建军,杨小薇,曲艳丽.工业机器人传感控

制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态势――基于专利文献计量分

析视角[J].机器人,2016,(5).

[5] 王田苗,陈殿生,陶永,李剑.改变世界的智能

机器――智能机器人发展思考[J].科技导报,2015,

(21).

[6] 张炜.从日本机器人技术的现状看机器人技术产业化

发展[J].机器人技术与应用,2006,(3).

[7] 戚祯祥.驱控一体化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研究及软件

大国重器篇8

机器人进入了灿烂的年华。它将越来越强地影响人们的工作与生活,也必将助力我国的智能制造,满足百姓的民生需求。

我国已成最大机器人消费国

近十年来,有关机器人的讨论不断出现,它被说成是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四大技术之一,引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技术之一,12项引领全球经济变革的颠覆性技术之一,以及2015年世界十大技术之一。世界上很多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经济体国家,纷纷将机器人作为国家计划进行重点规划和部署。例如,美国将现在的机器人与20世纪的互联网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欧盟启动了全球最大民用机器人研发计划――“SPARC”等。

也就是在这一时期,我国的机器人进口数量快速增长。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的统计报告,在2000年我国仅进口380台工业机器人,2013年进口了36860台。这13年间,进口数量增长了两个数量级。工业机器人2013年全球销售量约17.9万台,需求达到了历史最高点,同比增长12%;其中,在中国销售量约3.7万台,销售量全球排名第一,同比增长60%。中国市场2013年占全球机器人市场的1/5,2014年已上升到1/4,这切实地反映出我国对机器人的需求。中国已成为最大的机器人消费国。

机器人市场空间巨大

我国经济发展形势决定了对机器人的需求。从当前看,制造业中劳动力短缺与工人工资的上升,使得人力成本上升。企业都在寻求替代办法,机器人显然是被优先选用的,因为机器人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产值迅速提高,但是我国劳动生产率还很低,我们万名产业工人中拥有机器人的数量,还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制造业的转型与升级,对机器人提出了巨大需求。从长远看,新一轮科技进步,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智能制造是制造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而机器人是智能制造的主要技术支撑,这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工业机器人在我国有巨大的市场空间,服务机器人也同样具备巨大的发展空间。各种各样为了满足不同需求的特种机器人、康复与助老助残机器人、医疗辅助机器人等服务机器人,在我国都有明显需求。现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将激励大家制造出各种用途的机器人。

机器人技术发展成绩显著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已掌握了工业机器人的设计技术,积累了应用经验。国内很多单位在机器人技术研究中,已经取得了投入实际应用的成果。例如,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是最早从事机器人技术研究的单位之一,被誉为中国机器人事业的摇篮,目前是“机器人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依托单位。这里研制的工业机器人和AGV自动导引车,拉开了中国机器人产业化的序幕,而求援与反恐移动机器人、旋翼飞行机器人、五自由度高压水切割机器人、激光加工机器人,以及面向深海、极地等极端环境科学探索和资源开发需求研制出的长航程自治水下机器人、从水下观测北极冰盖的北极科考机器人、南极极地科考机器人和6000米无人无缆潜器“潜龙一号”等多项成果,也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创造了我国机器人事业的多项第一。另外,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机器人技术不仅在各地被采用,而且在航天领域取得突出应用成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脑外科辅助机器人也被成功用于医疗实践;中广核公司研制的多项核电站机器人也在核电建设中成功应用。

我国机器人的先驱企业已基本走上自主良性发展的道路。以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自2009年成功实现创业板首批上市,目前公司市值达500亿元人民币,已成为国内机器人自动化领域的龙头企业。与此同时,我国的工业机器人产品也填补多项国内空白,洁净(真空)机器人多次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与封锁,大量替代进口。移动机器人产品被众多国际知名企业列为重点采购目标,特种机器人在国防重点领域得到批量应用。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除生产机器人产品外,还是成套机床数控系统的供应商。广州启帆、南京埃斯顿等公司也各具特色,逐渐摸索出了适合自身的良性发展模式,在我国机器人产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技术和制造能力有待提高

整体上看,我们的工业机器人生产企业规模还偏小,市场占有率还比较低,一些关键元部件的品质与国际先进产品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技术创新能力还在发展中,服务机器人的规模产业还很少。

指出:“我国将成为机器人的最大市场,但我们的技术和制造能力能不能应对这场竞争?我们不仅要把我国机器人水平提高上去,而且要尽可能多地占领市场。”为此,我们必须增强弱项,壮大我们的企业。同时,为了未来的竞争力,必须关注机器人的发展趋势,开展研究,做好技术储备。

目前来看,制造行业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用户的个性化要求越来越强烈。这就需要灵活的制造系统,要求生产线变更所需的时间大幅度缩短。对于采用无线通信,包括传送带或AGV车、机器人等加工机器组成的生产系统,未来应能在几天之内完成重组,而不是现在的几周甚至几个月。各个部件连接上之后,应该实现“即连即用”,而不必经过漫长的调试。面对这样的要求,机器人必须提高运动能力和快速编程能力。现在的工业机器人由于绝对定位精度低,快速高精度标定是一个难题。下一步,采用信息技术实现快速高精度的三点定位将成为关键技术。

未来的人机合作

人类发明了机器代替人劳动,并不是要把自己排除在外。未来,机器人将可与人共处。目前,在飞机和造船等许多制造业中,部件都是由高度自动化的精密设备加工,但是飞机装配、船舶焊接等工作还主要靠人工,缺乏灵活的设备协助。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中的许多手工工作,现在的机器人还没法胜任。由于机器人的在线感知能力远低于人,无法接收抽象命令,无法与人高效交流,再加上缺乏适当的安全机制,使得机器人仍然是游离于人之外的机械物体。

未来的人机合作会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佳方案,能与人合作的机器人是理想的作业装备,机器人要想很好地服务于人,必须与人融为一体。而与人共融的程度,将是机器人发展的一个重要坐标。

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将不断推动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例如,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技术发展,将为机器人提供强大的“后脑”,提高其智能水平。与脑科学结合,可以使机器人的一些行为直接受控于人。与生命科学的结合,将产生类生命机器人。我们有理由相信:机器人面临着灿烂的明天。

上一篇:城南旧事范文 下一篇:烟花易冷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