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未来赏析范文

时间:2023-11-18 00:58:25

相信未来赏析篇1

关键词:对话教学;音乐欣赏;探索研究

我校音乐教学积极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等培养模式,让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提升,对未来充满希望,引领学校的艺术教育。艺术特长生是我校特有的风景线。音乐教学别的是对话式和欣赏式音乐教学。

一、高中音乐教学运用对话式音乐教学的探索

(一)平等对待学生开展对话式音乐教学。高中音乐教学中平等对待学生一方面指在人格方面平等对待。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不灌输不让学生被动接受,更不贬低落后学生。另一方面指在知识方面平等对待,承认学生的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即教师不强加自己关于音乐方面的意见和观点给学生,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中心。

(二)爱学生以创造对话式音乐教学。爱,是一种情感,是师生顺利对话的条件。爱学生的表达,不因其看法的幼稚而阻止,不因其看法的不同而批评,而应鼓励学生表达对音乐的体验,打破音乐课堂上教师的独角戏,帮助学生形成对话意识。爱学生的天真,维护学生的天真,让学生在纯洁的对话场景中把握音乐、理解音乐。人性化的对话使得音乐教学有了灵魂。

(三)信任学生是对话式教学必要的条件。信任,意味着对对话者的确认与肯定。一方面信任学生自主主动接受音乐,信任学生的体验的创造性与主动性。在实施对话式教学过程中,学生把对音乐作品的预习、自学、体验与感悟在课堂上分享,教师要及时肯定与表扬。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音乐课堂教学情境、环节的设计,更要鼓励学生走上讲台讲解乐理、鉴赏音乐作品,鼓励学生参与音乐教学反馈以及对改进音乐课堂教学提出意见和建议。

(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对话式教学的目的。帮助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从而形成创新能力。借助课堂引导学生对相关乐理、音乐作品和社会现实作出批判。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音乐的本质,理解音乐表达的情感和美,让学生知道音乐作品产生的背景和负面影响,让学生明白产生这些音乐产品的社会根源和文化根源。引导学生对优秀音乐作品的鉴赏与理解。引导学生对相关乐理进行批判性学习和吸收,并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帮助学生养成批判性思维,培养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素养。

二、高中音乐欣赏教学的研究

(一)影响学习成绩提高的因素分析。学习状态分析。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和记忆的良好学习状态,是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要为学生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调节好学习状态。

学习方法分析。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方法,我们需要针对性的教给学生科学、高效率的学习方法。

用功程度分析。教与学是相互的,学生的积极努力的用功程度,决定学习成绩的高低。

情感因素分析。应该关心学生的情绪情感发展变化,并及时做好积极引导。

心理因素分析。心理是否健康决定人的生活动力与方向。心理的健康是指:是否具有积极意义的心理感觉、对人对事的态度、人格是否健全、是否有安全感等。

(二)高中音乐欣赏的教材人文因素分析。音乐科目的编写指导思想:审美教育、以学生为发展中心,面向全体高中生。课程的设置分为必修课《音乐鉴赏》与选修课(歌唱、舞蹈、歌剧、器乐、创作等)。教材涉及到音乐艺术的各个领域,声乐、器乐、流派、发展、音乐家等。优美音乐会使得学生的身心非常愉快,会更加积极地将愉快的情绪投入到文化课的学习中。对学生文化课的学习增加了知识点和积极的意义。

教材中有许多感恩、励志、释怀、静心之类的因素,可以提高学生审美素养,调整积极学习态度,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专注和成绩的提高。

(三)通俗音乐的欣赏教学意义。通俗音乐的创作和演唱都贴近人们的生活。郁闷、痛苦、失落、悲伤等各种情绪都可以寻找与之相类似宣泄的音乐。通俗音乐有励志的、积极意义的、消极意义的、有情感困惑类的、有悲观厌世的。在课堂音乐欣赏中,应该给予学生积极的正面引导。使他们能鉴别优劣,取其音乐积极的一面、正确梳理自己的情绪,调整好心态。

(四)有针对性的音乐欣赏对学生调节功效分析。针对性的音乐欣赏,对学生的身心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如:学生意志消沉,遭遇挫折,需要欣赏励志类歌曲《海阔天空》《从头再来》《我相信》等。感恩类的,欣赏《母亲》《父H》《懂你》《儿行千里》《白发亲娘》《感恩的心》等。聚会类的《友谊地久天长》《今夜无眠》《难忘今宵》等不同类型的音乐起到的作用不同。利用音乐欣赏调剂好学生的心理和情感状态,鼓励他们用功学习。

(五)高中音乐欣赏色主题教学。高中音乐主题课如:优秀作品配乐朗诵主题课、声乐专题课、励志演讲课、常见心理问题解答课、感恩父母课、节目主持课、健康形体课、面试讲述课、名校欣赏课等。让学生开阔眼界,释放情怀,安心学习、目标明确,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六)积极的音乐欣赏与文化课学习的特效分析。利用业余时间欣赏赏心悦目的轻音乐能很好的调节情绪、缓减疲劳和学习压力,能让人心情愉快。教育学生 根据自己的情绪选择针对性强的音乐来欣赏,很好的调节自己的心理和情绪,做到音乐欣赏与文化课学习相互融合,提高学习效率。

(七)参与艺术展演活动。艺术展演活动可培养学生的自信和成就感,可以给学生创造多角度的展示平台,让学生全面发展,综合能力越强,学生的学习效率越高。

相信未来赏析篇2

著名民俗学家冯骥才说“自古以来,风俗不会一成不变。年的特定情感不会变,但年的方式总在变。”其实一商在变的不仅仅是“年”,我们的另一个传统节日——端午节,它的形式也在变化。到了端午节的时候,倘若手机开着,一些短信会随时随地蹦出来,祝福祉,道平安,这便是近些年陡然兴起、方兴未艾、愈来愈热的短信祝福了。下面的一组有关端午节的短信情真意切,语短词工,读了之后,如一股清风扑面,给我们别样的享受。

(1)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端阳处处祥。祝福亲爱的朋友端午节快乐!

赏析:这则短信采用民歌的形式,既逼真形象的写出了端午节的众多习俗,同时也采用了顶真的修辞,如“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这里上句结尾的词语“香”作下句的开头,这样首尾相连,使邻近的语句、片断、章节首尾顶接,蝉联而下,既贯通语气,又突出事物之间的环环相扣。

(2)“端”起你的幸福,“端”起你的健康,“端”起你的成功,让我们一起来,一起“午”起来吧,来吧,来吧,一起“快乐”吧,端午节快乐吧!

赏析:读了这则短信之后,我们就仿佛置身于端午节那欢乐的氛围中了。这则短信巧妙的采用谐音的修辞,即利用汉字同音或近音的条件,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产生辞趣。如短信中以“午”来代“舞”,这样既与“端午祝福”这个中心联系起来,同时这个字在新的语境中又具有一种新的意义,乍一看使人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给人以特殊的美感。

(3)端午已至,奉上粽子。配料:五颗快乐枣,一把关心米,三钱友情水,用幽默捆扎。/fanwen.chazidian.com) 保值期:五月初五前。

赏析:这是一则值得品读的上好短信,作者思路开阔,想象丰富,在粽子的相关配料前面加上适当的修饰语:快乐、关心、友情,这不仅表现了端午节特定的内含,同时也使粽子富有人情味,增加了欢乐的氛围。(4)万水千山粽是情,糖陷肉陷啥都行。糯米粘着红枣香,棕叶包着朋友情。鸡蛋伴着艾叶煮,平安健康永一生,祝端午节快乐!

赏析:读了这则短信我们倍感温馨,它除了具有浓浓的祝福之情外,在写作上也有鲜明的特色,作者巧妙的使用了压韵的手法,如前四句的最后一个字:“情”“行”“香”“情”,这里压的是“ng”音。这样就使得这则短信具有音乐感,读起来既顺口,又悦耳动听,大大增加了短信的艺术感染力。

(5)我是棕叶你是米,一层一层裹住你;你是牙齿我是米,香香甜甜粘住你:棕子里有多少米,代表我有多想你。记得给我发消息,不然棕子噎死你!

赏析:看了这样的短信,相信每个人都会发出会心的微笑。“记得给我发消息,不然棕子噎死你!”这一句玩笑话,瞬间打破人心的坚冰,消除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让人看了既感到好笑,也感到有一种暖暖的阳光在心头荡漾。另外这则短信的前四句“我是棕叶你是米,一层一层裹住你;你是牙齿我是米,香香甜甜粘住你”巧妙的化用了“我是风儿你是沙,缠缠绵绵到天涯……”的歌词,既表达了自己的祝福,又给人一种别开生面之感,由此可见作者高超的艺术匠心。

(6)桃儿红,杏儿黄,五月初五是端阳,粽子香,包五粮,剥个粽子襄上糖,幸福生活万年长,祝您端午节快乐!

赏析:这则短信虽不长.但内蕴却相当丰富。“桃儿红,杏儿黄,五月初五是端阳”这几句交待了端午的时间和季节特征;“粽子香,包五粮,剥个粽子裹上糖”这几句则介绍了粽子的做法和吃法;“幸福生活万年长,祝您端午节快乐!”这两句则表现了祝福者诚挚的心意。纵观这则短信,我们发现语言虽很质朴,但祝福者的一片心意却溢于言表,这可能就是“天然去雕饰,浓情出淡语”的艺术魅力吧!

(7)端午到了,我送你一个爱心粽子,第一层,体贴!第二层,关怀!第三层,浪漫!第四层,温馨!中间夹层,甜蜜!祝你天天都有一个好心情!

赏析:这则短信想象丰富,它由人们端午时常吃的食物粽子联想到极富人情昧的爱心粽子,从而十分巧妙的把体贴、关怀、浪漫、温馨、甜蜜送给被祝福人,让人读了之后心里暖暖的。这则短信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里就地取材,就地发挥,作者的这种写作机智是值得我们敬佩的,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8)一句平淡如水的问候,很轻:一声平常如纸的祝福,很真;采一片清香的粽叶,包一颖香甜的粽子,装入真情的信息里,送给你:祝端午节快乐!

赏析:相信我们每个人看了这则短信都会感动,是啊,虽然一句平淡如水的问候很轻,但这一声祝福却很真、很甜,很让人感动。作者写这则短信时并没有加入什么“花言巧语”,只是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感受表达出来,却能打动人心。看来我们写文章也是如此,我们所体验的心境就是来自生活本身,要让人领会到这种心境,只要切实地记下事实就够了,无须升华、想象、笔下生花,这样就会使文章显得格外朴实无华、亲切自然。

《精彩端午节短信祝福语赏析》出自:查字典

相信未来赏析篇3

著名民俗学家冯骥才说“自古以来,风俗不会一成不变。年的特定情感不会变,但年的方式总在变。”其实一商在变的不仅仅是“年”,我们的另一个传统节日——端午节,它的形式也在变化。到了端午节的时候,倘若手机开着,一些短信会随时随地蹦出来,祝福祉,道平安,这便是近些年陡然兴起、方兴未艾、愈来愈热的短信祝福了。下面的一组有关端午节的短信情真意切,语短词工,读了之后,如一股清风扑面,给我们别样的享受。

(1)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端阳处处祥。祝福亲爱的朋友端午节快乐!

赏析:这则短信采用民歌的形式,既逼真形象的写出了端午节的众多习俗,同时也采用了顶真的修辞,如“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这里上句结尾的词语“香”作下句的开头,这样首尾相连,使邻近的语句、片断、章节首尾顶接,蝉联而下,既贯通语气,又突出事物之间的环环相扣。

(2)“端”起你的幸福,“端”起你的健康,“端”起你的成功,让我们一起来,一起“午”起来吧,来吧,来吧,一起“快乐”吧,端午节快乐吧!

赏析:读了这则短信之后,我们就仿佛置身于端午节那欢乐的氛围中了。这则短信巧妙的采用谐音的修辞,即利用汉字同音或近音的条件,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产生辞趣。如短信中以“午”来代“舞”,这样既与“端午祝福”这个中心联系起来,同时这个字在新的语境中又具有一种新的意义,乍一看使人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给人以特殊的美感。

(3)端午已至,奉上粽子。配料:五颗快乐枣,一把关心米,三钱友情水,用幽默捆扎。

保值期:五月初五前。

赏析:这是一则值得品读的上好短信,作者思路开阔,想象丰富,在粽子的相关配料前面加上适当的修饰语:快乐、关心、友情,这不仅表现了端午节特定的内含,同时也使粽子富有人情味,增加了欢乐的氛围。(4)万水千山粽是情,糖陷肉陷啥都行。糯米粘着红枣香,棕叶包着朋友情。鸡蛋伴着艾叶煮,平安健康永一生,祝端午节快乐!

赏析:读了这则短信我们倍感温馨,它除了具有浓浓的祝福之情外,在写作上也有鲜明的特色,作者巧妙的使用了压韵的手法,如前四句的最后一个字:“情”“行”“香”“情”,这里压的是“ng”音。这样就使得这则短信具有音乐感,读起来既顺口,又悦耳动听,大大增加了短信的艺术感染力。

(5)我是棕叶你是米,一层一层裹住你;你是牙齿我是米,香香甜甜粘住你:棕子里有多少米,代表我有多想你。记得给我发消息,不然棕子噎死你!

赏析:看了这样的短信,相信每个人都会发出会心的微笑。“记得给我发消息,不然棕子噎死你!”这一句玩笑话,瞬间打破人心的坚冰,消除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让人看了既感到好笑,也感到有一种暖暖的阳光在心头荡漾。另外这则短信的前四句“我是棕叶你是米,一层一层裹住你;你是牙齿我是米,香香甜甜粘住你”巧妙的化用了“我是风儿你是沙,缠缠绵绵到天涯……”的歌词,既表达了自己的祝福,又给人一种别开生面之感,由此可见作者高超的艺术匠心。

(6)桃儿红,杏儿黄,五月初五是端阳,粽子香,包五粮,剥个粽子襄上糖,幸福生活万年长,祝您端午节快乐!

赏析:这则短信虽不长.但内蕴却相当丰富。“桃儿红,杏儿黄,五月初五是端阳”这几句交待了端午的时间和季节特征;“粽子香,包五粮,剥个粽子裹上糖”这几句则介绍了粽子的做法和吃法;“幸福生活万年长,祝您端午节快乐!”这两句则表现了祝福者诚挚的心意。纵观这则短信,我们发现语言虽很质朴,但祝福者的一片心意却溢于言表,这可能就是“天然去雕饰,浓情出淡语”的艺术魅力吧!

(7)端午到了,我送你一个爱心粽子,第一层,体贴!第二层,关怀!第三层,浪漫!第四层,温馨!中间夹层,甜蜜!祝你天天都有一个好心情!

赏析:这则短信想象丰富,它由人们端午时常吃的食物粽子联想到极富人情昧的爱心粽子,从而十分巧妙的把体贴、关怀、浪漫、温馨、甜蜜送给被祝福人,让人读了之后心里暖暖的。这则短信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里就地取材,就地发挥,作者的这种写作机智是值得我们敬佩的,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8)一句平淡如水的问候,很轻:一声平常如纸的祝福,很真;采一片清香的粽叶,包一颖香甜的粽子,装入真情的信息里,送给你:祝端午节快乐!

相信未来赏析篇4

关键词: 语文高考 诗歌鉴赏 “四留意”

诗歌鉴赏是近几年语文高考必考内容之一。根据调查,70%的学生一致认为诗歌鉴赏题是所有语文试题难度最大的题目。究其原因,一是诗歌鉴赏素材浩如烟海,似有不可捉摸的特点。二是古代诗歌是文言的最集中表现形式,语言的跳跃感及古今语序的不同决定了其解读的难度。三是写作背景知识把握方面的障碍。这些都是考生读不懂诗歌的“硬伤”。而且诗歌鉴赏还要求学生快速调动知识积累、审美情趣和解题经验进入作品,感知诗歌形象,品味诗歌语言,领略诗歌的表达技巧,并用语言加以表达。无怪乎许多考生看到此题就“头痛”。

要提高诗歌鉴赏的解题能力,必须掌握科学有效的方法。我认为,在解答诗歌鉴赏题时,做到“四留意”,即留意诗题、留意作者、留意注解、留意考题,就能快速把握诗歌内容,提高答题的准确性。下面就“四留意”进行阐述。

一、留意诗题

留意诗的标题可以帮助你推敲诗歌的意旨。看人先看头,赏析诗歌先赏题,标题即文章的头,富含诸多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考生在鉴赏诗歌时应注意从题中挖掘有效的信息来帮助我们解读诗词,而且有不少诗歌的考题的设置和题目有关,研读诗歌的题目,往往可以得到提示性的暗示。

例1:(2004江苏高考)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诗题为征人怨,诗歌的标题告诉我们这是一首边塞征战诗,诗题中“征人”点明了写作的对象,内容是征人的征战生活,“怨”字指出了这首诗的感情。

例2:(2007江苏高考)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余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诗歌的标题“送人”告诉我们,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诗的感情比较容易把握,往往是依依惜别的情感,或是对朋友的关心祝福之情,等等。考生在解读此诗时扣住具体诗句去把握诗人的情感,这样鉴赏难度就降低了。

例3:(2009全国卷二)

军城早秋

严 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诗题中“军城”点明了地点,也明示了这是一首边塞诗,“早”点明了时间,“秋”点明了季节,“早秋”暗示了一种阴沉紧张萧瑟的气氛。

考生如果注意挖掘这些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去解读诗歌,就可以快速把握诗歌大意。因此在鉴赏古代诗词时一定要认真研读诗题,切忌一瞥而过,错失鉴赏诗歌的有效信息,从而为鉴赏诗歌增加难度。

二、留意作者

鉴赏诗歌要“知人论世”,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人生境遇,不同的人生体验,不同的志趣与追求,而诗歌是诗人思想情感的外化。因此不同诗人的作品就会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表现出不同的感情主基调。如杜甫的诗沉郁顿挫的基调居多,忧国忧民的思想是他的主旋律;而“豪放飘逸”则是李白不变的气度,愤世嫉俗是他人生的观照;“建功报国”是陆游诗永恒的主题;“恬淡优美,含蓄生动”是王维的特质;“清丽俊逸”是李商隐的诗风;“苍凉雄健”是“三曹”的共性。考生把握了诗人的风格,熟悉诗人的人生感悟,解读他的诗歌就不是很难了。

例4:(2005福建高考)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答案: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考生在解答时,如果注意联想李白的诗擅长大胆的夸张和想象的艺术手法,解答就不会出现偏差。

例5:(2009四川高考)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 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做简要分析。

答案: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做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考生如果想到陆游诗歌“建功报国”的主题,理解起来就不难了。

例6:(2010年安徽高考)

岁 暮①

[唐]杜 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做简要分析。

答案: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在鉴赏过程中,考生不但要细读本诗,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明确注释中点明时局背景,而且要做到知人论世,根据平时所学习的杜甫的诗歌,了解杜甫的终生志向,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

为此,考生要关注作者,借助已有的有关诗人的信息帮助解读诗歌,这样可以大大降低鉴赏的难度。

三、留意注解

有些诗歌在诗的下面提供了一些注解,或是对诗中的有关意象做解释,或是介绍诗人的写作背景,考生要紧扣有关信息去解读,绝不能置之不理,或是视而不见,特别是介绍背景的注解,一定要把诗歌放到相应的背景中去揣度,分析诗人在此背景下会怎样的情感,在诗中可能会流露出怎样的思想。

例6:(2009宁夏高考)

鹧鸪天・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

答案: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注解中的“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这个信息非常重要,了解了这一背景,就不会仅仅把诗歌的情感理解成“热爱田园生活”,不会遗漏“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的感情。

例7:(2010年辽宁高考)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陈与义①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 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

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

如果注意到注解中“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这一信息,作者借写景表达“怀旧、失落的感情”就不难理解了。

因此考生在鉴赏诗歌时一定要关注注解,要充分运用注解的信息为鉴赏诗歌服务。

四、留意考题

从具体考题的题干中挖掘信息帮助解读诗歌。其实在许多高考试题中题干本身就为考生鉴赏诗歌提供了许多显性或隐性的信息,考生应注意挖掘把握,让它为我所用。

例8:(2009湖南高考)

三月晦日偶题

秦 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点绛唇

元好问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渺渺予怀,澡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秦词多富情趣,而宋诗多理趣。请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

答案:秦诗之理趣:作者阐述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固然美好,“留春”的痴心儿女对春逝无需遗憾,夏天深幽的树荫也足以怡人。

元词之情趣:作者用“绿窗犹唱”“花落”“莺无语”“烟中树”“暮”“疏雨”“梦”等词语刻意营造春逝之氛围,用“留春”“问春”“寻春”等传达出对春逝的怅惘意绪。

考题明确指出“秦词多富情趣,而宋诗多理趣”,考题告诉了考生这两首诗的内容特点,考生只要根据题目要求,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即可。

例9:(2010年江苏高考)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

答案: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考题明确告诉考生“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考生只要根据要求,结合诗歌内容,就可以分析出:既为送别诗,又点出“别”,当有惜别之意,此为第一层。又因“醉”字,可推出“愁”情,即借酒消愁,此为第二层。“江风引雨”为景语,起烘托此刻悲凉心境的作用,此为第三层。

由此可见,考生掌握了这“四留意”,就能准确而快速地掌握诗歌大意,理解作者情感及写作主旨,从而提高答题速度及准确性,这样,就不会 “望诗而生畏”,可以从容地应对诗歌鉴赏题。

相信未来赏析篇5

【 关键词 】信息技术 音乐欣赏 教学 应用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现代教育教学模式也有了飞速的发展,学生们再也不满足于以前“老师就讲一本书,学生听讲写作业”时代了,视野宽广、信息接受速度飞快、思维活跃的学生们已经不能再接受那种传统的、死板的教育教学模式,只有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形象、直观而富有情趣的教学模式才能调动起学生们的学习欲望,取得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

因此,在学校教育教学中便大量出现了多媒体这种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也是如此,虽然音乐课本身就具有形式多样、气氛活跃、受学生欢迎的特点,但如果能够将信息技术再运用到课堂教学当中可想而知会取得更加良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对于音乐欣赏教学而言,单纯依靠学生通过想象而欣赏的传统模式就远远不如将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这种新教学模式来的更加立体、直观和形象。

那么,怎样实现信息技术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最佳整合呢?从音乐教学的实际来说,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用现代信息技术配合教师对乐曲、歌曲背景因素的介绍。

乐曲和歌曲的背景因素,是围绕乐曲和歌曲的产生而折射的社会历史状况,是音乐作品产生的原因和源泉。音乐教师在给学生介绍某一乐曲的创作背景时,可选用多媒体电脑快捷的手法,恰当加入一些生动的画面配合讲解,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形象地了解到音乐作品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如:欣赏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的主题歌《重整河山待后生》之前,教师一边介绍《四世同堂》的剧情,一边让学生观看剧中主要片段,让学生知道这首歌曲是以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前后的北京为背景,描写了沦陷区广大人民血与泪交织的生活、人民大众逐渐觉醒的过程以及他们顽强不屈、奋起抗敌的精神。学生在欣赏之前,就能很好的了解这首歌曲的背景因素,为学生们进一步欣赏歌曲作好充分的准备。

二、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分析音乐作品的基本要素。

音乐要素是指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包括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和音色。由这些基本因素相互结合,形成了音乐常用的“形式要素”,如:节奏、曲调、和声、调式、曲式等。在分析某一作品的这些基本要素时,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入音乐内容所展现的画面,使学生理解、感受音乐中的基本要素。如:欣赏中国古曲《春江花月夜》的第五段“水云深际时”,让学生边听边看,画面上波浪翻涌,连绵起伏,水鸟在云际鸣叫、飞翔,一会儿在浪花中嬉戏,一会儿在高空中翱翔,自由自在,其乐无穷。富于生气的画面,使学生很自然地理解到作品中琵琶运用颤音、泛音的技法以及其他乐器在音区、音色上所起的作用,更好地起到了帮助学生分析音乐作品的基本要素。

三、用现代信息技术演绎学生所要欣赏的整首乐曲。

教师安排一个作品让学生欣赏,首先要根据作品内容选择与听觉直接相关的视觉画面,这画面可以是直接的演奏场面,也可以是间接的主题联想画面。如:欣赏《蓝色多瑙河》全曲时,让学生一边观赏多瑙河的粼粼波光和沿岸的瑰丽风光,一边倾听华丽、优美的旋律,这种形象与音乐的完美结合,会使他们身临其境,感受到从未有过的美感,对音乐作品会有更全面而深刻的理解。

四、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生记忆乐曲主题。

主题是乐曲中具有特征的、并处于显著地位的旋律。他表现一个完整或相对完整的乐思,为乐曲的核心,是乐曲结构与发展的基本要素。所以教师有必要让学生听唱并记忆乐曲的主题音乐。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主题音乐所反映的画面与听唱结合起来,会有助于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记忆。例如:学生在记忆《沃尔塔瓦河》的主题音乐时,教师可让学生一边随着音乐演唱,一边欣赏沃尔塔瓦河两岸秀丽的风光。这样将视、听、唱结合起来,加强了学生们对作品主题音乐的记忆。

相信未来赏析篇6

"不学诗,无以言。"作为博大精深的中国古文化的典型代表,诗歌在它的发展历程中承载了太多的社会价值意义,也正因如此,作为中国最高级别的人才选拔考试--高考亦将其收纳其中,并且分值占用亦较大(8分)。然而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却屡屡显出捉襟见肘,疲于应付的狼狈之态,笔者从自己的教学经验出发,吸取前辈优秀成果加以整合,并融入自己的教学见解,将诗歌鉴赏题答题策略略作梳理,才疏学陋,姑妄起到抛砖引玉之效,以待后来者的灼见。

一、考纲解读

最新出版的《2010年高考全国统一考试纲要:语文》中对诗歌鉴赏题考核范围做了如下要求:

1、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由此可推导住高考诗歌鉴赏题的两大命题角度:

命题角度一:理解、赏析诗歌的内容。

命题角度二:理解、赏析诗歌语言。

(一)炼字型

(二)语言风格型

命题角度三:分析、鉴赏诗歌的创作技巧。

命题角度四:理解、分析整首诗的情感。

明确命题角度,复习时便可有的放矢,目标明确,但在进入正式的诗歌鉴赏答题之前,诗歌鉴赏题里的某些隐含信息必不可忽视。

二、隐含信息

1、题下注释。近年来,随着高考试题的逐步推进,诗歌鉴赏题中所出名家作品愈来愈少,所选作家出现了"非主流"的倾向,对大多数同学来说,所选诗歌的作者大多是"闻所未闻",故此,一般出题人都会在书下注释中简略介绍作者生活年代及简要人生经历,千万不要忽视了此处细节中隐含的信息,往往文章的主旨就深蕴于此。以2010年高考全国1卷《咏素蝶诗》为例。试题下方有这样一条注释: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思想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联系此人生经历,未读全诗,我们便可大致推断出诗中必蕴含着怀才不遇、期盼得遇明主之意。

2、诗歌题目及文中意象。题为文之眼,题目往往揭示了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进而可以推断出作者在诗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意象即蕴含着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许多意象已经拥有了约定俗成的既有含义,如以梧桐遇秋先陨的特性使其化为象征孤独失意者的意象;以蝉的栖高饮露的特性使其化为象征志行坚贞的高洁之士的意象等等,意象是题目抒感的佐证,也是全文感情抒发的直接载体。题目、意象二者相结合,方可全面透彻理解诗歌的深蕴。以2010年高考江西卷所选之陈与义的《送人归京师》为例: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日落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诗歌题目为《送人归京师》,一个"归"字,暗示友人所去的京师,不仅是其故乡,也是作者的家园所在,友人能归而自己归不得,所以可以想见,文中必蕴含着一份浓烈的故园之思。再看诗歌本文,我们发现了这样几个意象:子规,日落,故园,兵马。子规(杜宇,杜鹃,布谷)源自望帝杜宇的传说,因其叫声凄厉。悲凉凄清,故被赋予为忧愁幽思的代言形象。日落(落日,夕阳,斜阳)因其冉冉下落的场景充满凄凉失落之感,故多被古代文人用于表现游子思妇的苍茫沉郁之情。这两个形象总体来说都是在表现一种"愁思",那么愁源自何处呢?接下来的两个意象就明确的告诉了我们:故园,兵马。作者一愁家园难归,二愁家园之所以难归的根源--兵灾,故此,本文抒发的感情即是:伤离感乱,其中还暗含着对动荡现实的不满。题目暗有所指,意象又呼应、补充了题目。

三、答题策略

语文学科表面看来杂乱无章,实则耐心总结,答题时亦有规律可循,正所谓曲径亦可通幽,试在前辈经验上略加整理:

命题角度一:理解、赏析诗歌的内容。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①描绘画面: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氛围: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感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命题角度二:理解、赏析诗歌语言

(一)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词)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久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二)语言风格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命题角度三:分析、鉴赏诗歌的创作技巧。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达技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命题角度四:理解、分析整首诗的情感。

提问方式: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问变体:这首诗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表明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解答分析: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有五类:①忧国伤时;②人生志向;③思乡怀人;④寄情惜别;⑤人生感慨。

答题步骤:(1)点明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内容概括

(2)结合意象阐释作者是如何展现这种思想感情的。情感分析

(3)简明语言总结这种感情抒发带给读者的阅读感受。

相信未来赏析篇7

一、 从“赏”中激发兴趣,促进思维发展。

“赏”即欣赏、观摩之意。美术欣赏其实是对一件作品的认识,把握创造者思想意图的过程。钢笔风景画是无色彩的黑白灰世界,其绘画语言是点、线、面、形及形式,欣赏要从这个关键入手,激发学生绘画兴趣,提高观察力,促进思维发展。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先预习,欣赏时教师不要急于讲解,要让学生读画片刻,再让学生个别的谈谈对作品的初步印象,然后用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如:画面主要以什么技法为主?给你带来什么感受?是忧郁的还是快乐的?……这样利于激发学生主观感受,发挥其自主性,表述自己的观点。我尝试着将三个层次(画家、教者、学生)的作品并列展示的比较欣赏法,组织学生观展。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欣赏画家、教师作品还不如欣赏与学生水平相近的学生优秀作业更有价值。因为水平相近,更适宜他们模仿,更易激起他们争强好胜、奋起直追的心理。其善于模仿是这个年龄段学生的一大特点,利用这点,我先示范风景画中一草一木的画法,让其学到在课堂上觉得枯燥的透视原理及表现方法,让他们一下惊悟过来,怎样的才好看,用什么方法才更好的体现对事物的情感,从而使学生在欣赏判断过程中深入观察,吸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体验不同类型作品的艺术风格。通过这样的比较欣赏,有利于思维的拓展和判断力的提高。

二、 在“析”里明了画理,提高审美情趣。

“析”就是指分析作品的构成因素是怎样运用的,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才更有利于作品内涵的表达,从而提高其审美情趣。钢笔画兼有线条和色调造型的长处,点移动的轨迹形成线,由于点的大小不同,移动速度和方向不同,随之产生不同相貌和性格的线条,线条的排列、交叉、重叠的多少形成不同深浅层次的色调,并都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如广西版九年义务教材美术第四册中龙圣明的作品《树》,他在其中很好地运用线条和色调来造型,在分析这幅作品时,引导观察了解线条的平直、流畅、寂静、平坦,线条的竖直给人以高耸、挺立之感,线条的轻掠而过显得十分飘逸,动感强烈且带指向性,线条的顿挫粗壮显得苍劲有力,线条的曲折、蜿蜒富有优雅韵律美感。而黑白灰三个层次色条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加强了形的轻重感、软硬感、华丽朴素感、冷暖感及情感倾向。

三、 在“练”中获取技能,增强实践能力。

绘画的技能是在不断的练习过程中培养的,“练”中往往会碰到构图、内容布局等问题,有的学生感到无从下手。在教学中,我是引导学生面对写生对象进行观察、分析、比较,叫他们用假定的横线、竖线、斜线去找位置、找关系,确定主要的描绘对象。“哦!是这样画的。”学生常会这样感叹,其实他们这时已悟出了些门道,我于是及时鼓励学生:“你也能画出这样生动、流畅的线条,不信?试一试吧!”当他们有些拘紧地画出第一条线时,我说:“不错的,就这样大胆画吧!”,“这里用点来画”,“你看其他画法怎样?”一次次的肯定和鼓励让他们树立了信心,勇敢地迈出了新步伐。钢笔线描不像铅笔画可反复涂改,要用线大胆、肯定、果断。练习中可让他们互相观摩,这样即可学到别人的制作过程及制作技巧,也有利于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实践活动。于是学生手下一条条大胆而又有趣的线条跃然纸面,一个个童趣盎然的造型生动地表现出来,成功的喜悦唤醒了他们的信心和尝试的愿望,原来看似高深莫测的画显得浅显容易多了。可见,亲自动手实践,可使学生在主动学习和探索中更快地掌握绘画的一些基本技能,也使学生身心愉悦,并更容易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 从“画”里追求进展,激励创新精神。

相信未来赏析篇8

    一、“教学活动建议”的功能“教学活动建议”是课标中“内容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编写教材课后活动的指南,体现了中小学美术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重视对美术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美术观赏、考察、实验、调查和美术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是围绕“标准”设计的,是达到“标准”的重要途径。

    二、“教学活动建议”的三大特性参考性是指“活动建设”是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提供参考的,而不是固定不变和必须采用的;选择性是指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可根据本校、本地实际情况选择使用;开放性是指“活动”除了可根据条件选择之外,还可以自行设计。

    三、“教学活动建议”的分类及作用根据“教学活动建议”中“活动”的内容、形式和特点,可以把课标中的121项活动归类成附表。

    1、语言交往类活动是指学生自主地运用语言表达自己在美术知识学习过程中的经历和体会,并在交往中应用所学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对收集的美术信息,作出科学的分析和解释的一类活动。如“鼓励学生从课本中选一件最喜欢的作品,通过查阅资料,向同学介绍欣赏作品心得”,“选择自己喜欢的园林,文化广场或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从形式美的角度进行评价,并与同学交流”,“到阅览室翻阅画册、学生读物或观看学生美术作品,找出最喜爱的一件作品,并说明其理由”等等。

    2、模拟情境类活动利用计算机动画演示、学生角色扮演或做实验等形式模拟生活中的场景,展示社会生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使学生身临其境,获得直接经验的一类活动。如“用各种材料制作小型商品,并布置成小小超市或集市,模拟商品交易过程”,“编写自己喜爱的剧本、设计、制作服饰、皮影以及相应的布景或道具,进行表演”等等。

    3、知识技能类活动是指学生根据所给信息或搜集的信息,通过计算机或手中的工具材料,把某些美术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运用美术语言来表现简单的创意,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一类活动。此类活动在“教学活动建议”中所占比重较大,颇具美术特色,凸显学生的美术知识技能,是美术活动成果的主要展示方式。

    4、观赏、体验类活动是指学生自主地对美术事物和美术现象的发生、演变过程进行细致的观赏,从中发现其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如“欣赏情节性较强的中外美术作品,认识该类美术作品的特点”,“以游戏的方式,观察和触摸各种实物,进行感官体验,并作简单的组合造型”,“通过参观或观看录像、图片等,欣赏雕塑和现代工业产品,感受不同材质美;欣赏不同类别的现代设计作品,感受其不同手法与形式感”等。

    5、社会实践类活动(含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校门,深入社会调查、搜集所需信息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类活动。如“以调查、汇报的方式,让学生欣赏所在地区有特色的建筑,了解其艺术形式的特点和功能”,“调查、了解社区或村庄的历史,从美术设计的角度,为自己所在的社区或村庄的未来发展作规划,设计并制作模型”等。

上一篇:做生意的技巧范文 下一篇:上言长相思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