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言长相思范文

时间:2023-09-18 23:36:12

上言长相思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表达能力;培养

数学语言是一种思维的语言,运用它能够简洁而确切地表达和交流思想。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创设为学生互相启发和互相学习的对话机会,帮助学生沟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成了许多数学老师的追求,如何对话成了许多老师精心营造的内容。

一、营造氛围,享受话语权

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也就是教师不能以一种严肃的态度来压抑学生,使学生始终拘谨于教师的眼皮底下,牵着学生完成教学目标,极大地压抑学生的思想和情绪。在教学中,教师要甘愿蹲下身子与学生平等相处,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以一种愉悦、积极、兴奋的心态参与到学习中来,并通过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使个性在活动中张扬。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充分享有话语权。首先训练学生大胆发言,特别是声音宏亮,有精神!课堂上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自主的基础上互动,充分思考、交流,对他们的见解给予积极评价,真正体现教学相长。表扬树立榜样,使学生明确要求后,每节课都结合检查复习、基本训练等教学环节进行训练。要求学生大声回答问题,每个人都要通过“发言声音合格”的达标验收。

二、随时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

(一)教师和教材的示范是学生掌握数学语言的方法

教学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数学语言的科学性、逻辑性、严谨性等的示范作用,努力使语言形象化、趣味化。尽力避免“这样做怎么样”、“对不对”、“好不好”“同意吗”等类习惯问语,消除学生说“半截话”或者用一两个字“好”、“不好”、“是”、“不是”、“对”、“不对”等简单作答的语言环境。鉴于教材编写要求简洁、明白,不可能把什么都写进去,需要在教学时加以指点。如一年级数学“长方形、正方形”一课,教材形象直观地描述了这两种图形,至于什么是长方形,什么是正方形就要靠教师引导学生去认识,边读边交流,然后形成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正确表象。

(二)每节课都是学生形成数学语言的过程

在低年级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为了做好看图说话训练,我对学生进行了一些引导:①先学会看图。要求学生能全面观察,看清图,能简单说出图中有什么,并且有几个。②认真思考,弄懂图意。在看图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能对图的内容进行分析、口述,理清图中的数量关系。③发挥联想,要求学生能把看到的东西,能串联起来。④开口叙述,要求学生能尽量用自己的话进行阐述,并且中心明确,有条理性。这时语言的连贯性是需要有针对性地重点训练的;中年级可以要求学生有条理、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如:在应用题教学中,可以利用教具图表直观演示,训练学生运用数学语言叙述应用题的已知条件、问题,分析思路和解题过程。通过让学生口头叙述解题思路,口头叙述数量关系式,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又提高了解题能力,发展了思维的灵活性。高年级则可要求学生逐步运用数学语言准确、简练且有根据地进行表述。通过训练,不仅提高了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准确性。

(三)小组讨论是学生展示数学语言的最佳方式

小组讨论是课堂中最常见的一种方式。在每个小组中选出小组长、记录员等,当学习中有疑难时,便可请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讨论后请一名代表交流。这样做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也有听别人说的机会;既有面对本组人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又有面对全班同学说的机会。学生为了表达本组的意见,更加主动地思考、倾听、组织,灵活运用新旧知识,都处于主动学习的兴奋中,同时也增加了课堂效率。但是,小组讨论也有不足的地方,如果小组讨论组织的不好,就会成为个别学生的表演时间,而学习困难的学生和内向的学生就会变成听众或者成为局外人,长久下去就会形成两极分化,说的人越说越好,不说的人一句不说。因此,组织小组讨论时要注意人员的搭配和组织的方式,最好是让每一位学生轮流扮演不同的角色,让那些不爱说的学生从被动的参与变成主动参与。

(四)同桌交流是学困生形成数学语言的好途径

小组讨论虽然是展示数学语言的最佳方式,但是由于小组讨论时人数相对来说比较多,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没有机会或者害怕说不好怕大家嘲笑自己,而同桌交流非常方便,也是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发表见解、培养语言能力的好方法。特别是新授课时,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需要用语言及时地总结。同桌二个人比较熟悉,交流起来也没有陌生感,学习困难的学生就不会产生恐惧,能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通过同桌间的互相交流使学生掌握思路,并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而班级中的学习困难生,也可在同桌的带动下,在同桌的带动下,逐步学会叙述、正确解答、大胆发言,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活了学生思维,更提高了教学效果。然而同桌交流只有两个人,如果同桌两个人正好都是学习困难的孩子,他们在交流的时候效果就不会太好,因此,在安排学生座位时要注意人员的搭配,最好是把表述好的孩子和不爱说的孩子搭配的坐,这样他们会互相影响,从而取长补短。

(五)学生小结是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小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小结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清晰地回忆出本课的要点。小学生虽然表达能力有限,但只需正确引导,学生便能正确地概括。如在课堂小结时,老师问学生:“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在回忆整理之后,就会纷纷举手发言,而且连平时不爱说话的和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也很积极。有些学生话虽简洁,却抓住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也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经常进行有目的的课堂小结,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分类等逻辑思维能力,达到智能并进,全面育人的目的。

三、精炼语言,提高条理性

教学中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判断后,要求学生用数学用语,简明准确地回答问题。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概括出定义、法则或公式。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如在教学长方体体积计算时,我设计了如下操作活动:要求学生将18个正方体木块(各表示1立方厘米)摆成形状不同的长方体,边操作边说出所摆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教师分别表示出来后,引导学生观察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并比较算式和相应的形体,发现长方体所占的体积单位正好等于长、宽、高的积,并让学生精练地、完整地叙述出来。当学生语言有错误或冗长时要及时纠正。学生在组织语言的过程中,思维的条理性,准确性就得到了操练。

上言长相思篇2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6A-0085-02

数学语言是数学化了的自然语言,是表达科学思想的通用语言和数学思维的最佳载体。它包含符号语言、文字语言和图表语言,具有简练、抽象、清楚以及形式多样的特点。无论是符号语言还是图表语言,最终让学生理解其含义都要通过文字语言的表述,所以,这里重点阐述数学的文字语言。

一、数学文字语言的特点

1.准确性。

自然语言具有多义性,含糊不清,而数学语言必须准确、严密、清楚,不存在歧义,它是表达数学概念、判断、推理、定理的逻辑思维语言,与富有弹性的文学语言相比,数学语言有一副“铁板的面孔”。它的每个字、词都有确切的含义,不容混淆。“一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二次方程”、“直线和射线”、“钝角和锐角”等,一字之差,表示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词序颠倒,也会表达两种不同的意思,如“全不为零”与“不全为零”、“方程解”与“解方程”等。数学语言中,句子的附加成分常常作为条件,如定义“底面是正多边形的直棱柱”中的定语,定理“平行四边形中,对角线互相平分”中的状语,都是不可增删的条件,这就是数学特有的性质——数学语言的准确性。

2.严谨性。

数学还有一副钢制的骨架——严谨的逻辑。特殊不能代替一般,部分不能代替整体,不能臆断、不能循环论证等。这些特点决定数学概念要表述准确,判断和推理要严密,叙述要合乎逻辑。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做到:讲概念,抓住实质,准确无误;做推理,步步有据,完整周详;得规律,字斟句酌,无懈可击。不仅如此,还要对概念的定义进行解剖,对定理、法则中的关键词语下一番咬文嚼字的功夫,并适当辅以反例,以明确概念的内涵。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指着一张纸的四分之一处说:这是四分之一。这句话准确吗?是不是缺少一些修饰语呢?数字只是一种“表示”符号。注意我这里强调的是一种“表示”,决不能说它“是”什么。如不能指着你的手说这是“5”,而应说这是5个手指头,再如有3棵树,不能指着树说:这是3,而应说这是3棵树。所以,刚才提到的分数初步认识的四分之一正确的说法是:可以用四分之一来表示,或者占这张纸的四分之一,是这张纸的四分之一等。这样的数学语言才准确、严谨、规范。再如,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零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句话里的“同时”、“相同”、“零除外”这些词概括得非常准确、严谨,缺一不可,如果没有这些词分数的基本性质就不成立了。

3.简洁性。

数学的逻辑严谨、高度抽象必然带来数学语言的精练。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事实,要特别注意详略得当,简洁明了,凡重复的或多余的叙述应力求避免,而必须交代的事项则一定要阐述清楚,不可省略。例如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简短的一句话包含了三层意思:研究范围是两个加数,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应该说不能再少一个字了。再如三角形的定义,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只有10个字,“三条”、“线段”、“围成”、“图形”再加上连接词“由”和“的”,概括得严密准确,惜字如金,没有任何多余成份。

二、如何教学数学的文字语言

1.找准每节课的核心数学语言或关键词。

数学内容是由数学语言构成的,数学教学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在教学时要尽量把每一节课的数学知识提炼成一两句数学语言或一两个关键词,紧扣数学语言或关键词展开教学。这样,学生不仅能理解数学知识,更能够发展思维,增长智慧。

如,教学长、正方形的周长,关于周长的描述,“围成物体一周的总长,叫做这个物体的周长”,“围成图形一周的总长,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这里要凸显“一周”、“总长”。

又如,教学“面积”时,“物体表面的大小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面积”。这里要突出“表面”和“封闭图形”,教师在教学时表述要准确、清楚,如黑板面的大小、课桌面的大小、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墙壁面的大小等。

再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中,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

)份,其中的一份是这个物体的(

),这句话要让学生结合具体物体才能够完整地表述出来,就是说,不要求学生用语言概括出分数的意义,但要能够结合具体物体把某一具体分数的含义表述完整,这样才能说明学生真正理解了某一分数表示的含义,否则就是一本糊涂账。通过这种数学语言的教学,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数学知识的含义,发展思维,增长智慧。

2.数学语言的抽象过程要清晰。

数学语言的抽象就是从众多的生活事实中舍弃非数学的,提取出共性的、共同的、数学特有的东西。提取的时候要分成两步,首先,相关的生活事实要丰富,其次,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提炼出数学本质的东西。如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教师可以先用镜框的边线进行引入:“围成这个镜框一周木线条的总长,就叫做这个镜框的周长。”教师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接着问:“什么是黑板的周长?”同样让学生一边用手比划,一边用语言描述。再接着让学生描述什么是讲桌的周长、教室里墙壁上画框的周长、窗户玻璃的周长等。最后让学生撇开这些具体的实物,用一句话来概括到底什么叫物体的周长?引导学生总结出:围成物体一周的总长度,叫做物体的周长。即先结合具体实物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接着再引导学生撇开具体实物概括出纯数学语言。

3.概括时要突凸显数学语言的核心词。

语文教学中要抓住关键词、关键句进行教学,同样数学教学中也要抓住关键词、句进行教学。如上述的物体的周长描述中的“围成”、“一周”、“总长”,就是周长定义的关键词,学生进行总结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这些关键性的词语凸显处理。那么,如何才能凸显这些关键词呢?

首先,举反例引出关键词,如孩子在概括周长的时候,如果没有加上“围成”这个词,教师可以在黑板上随手画上一片树叶,并用红笔描出大半个周长,质疑学生这是这片树叶的周长吗?引出“围成”这个词,说明“围成”是要首尾相连和封闭的。

其次,教师表述时语调要加重,以便引起学生注意。如上述周长的描述,教师在读围成物体一周的总长,叫做这个物体的周长的时候,特意把“围成”、“一周”、“总长”词语加重,便于引起学生注意。这样,物体的周长含义在学生头脑中才会印象深刻,而且清晰、明了。这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的发展是通过语言这个工具得到提高、发展的。所以,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数学语言的教学,找准数学知识的核心语言或关键词,运用大量的感性材料,进行抽象提炼,使学生不仅在学知识,更是在发展思维能力。

上言长相思篇3

关键词:中英思维方式英语长句翻译方法

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正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翻译也是将一种语言文化承载的意义转换到另一种语言文化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人类的思维是由存在决定的,而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因此,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用另一种语言重新表达出来也是完全可能的。

1. 中英思维方式的对比

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和语言的桥梁,是人们在长期实践过程中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反复认识,在头脑中产生概念,然后运用概念做出判断,再运用判断进行推理的思维过程。思维是人的头脑反映外界事物的认识活动;而语言则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工具,因此,思维和语言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思维发生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语言又能促成思维方式的形成和发展。人作为思维的主体,其思维形式是受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制约的。因此翻译过程,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而且是思维方式的变换。

1.1 伦理性思维与认知性思维

儒家思想是对中国社会影响最大的思想之一。“以儒家为代表的先哲对世界的认识主要不是出于对自然奥妙的好奇,而是出于对现实政治和伦理道德的关注⋯⋯儒家思想关心的是人道,而非天道,是人生之理,而非自然之性。”(连淑能,2002: 41)著名的语言学家林语堂曾经说过:“⋯⋯中国人知道理论是靠不住的,因此用“情”字来调和,不但言理,且兼言情,入情入理,则凡事不错,这是中国人思想原则之特征。”而在海洋型气候和地理环境中发展起来的英美文化促成了英美人对天文地理的浓厚兴趣,使他们形成了探亲自然的奥妙,向自然索取的认知传统。

1.2 整体综合性思维与个体分析性思维

中国人的整体思维把天、地、人和自然、社会、人生放在关系网中综合考察其有机联系,注重整体的关联性,而非把整体分解成部分加以逐一分析研究。中国人向来就有“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意识。从中医疗法(综合疗法)、综合性艺术、汉字的结构、对联和诗句中的对偶辞格的频繁使用等诸多方面都可以反映出中国人重整体和谐的心理文化。而英美人在以上方面都注重个体、重分析。英美人注重从事物的本质来把握现象,对事物整体加以分析。英美人分析性思维明确区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思维与存在、灵魂与肉体、现象与本质等,并把两者分离、对立起来,分别对这个二元世界做深入的分析研究。

* 李红霞(1971-),女,文学硕士,西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汉对比研究,语用学,翻译学;通讯地址:甘肃兰州西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邮编:730070。

1.3 直觉性思维与实证性思维

中国人思想上注重实践经验,注重整体思考,因而借助直觉体悟,即通过直觉从总体上模糊而直接地把握认识对象的内在本质和规律。直觉思维强调感性认识、灵感和顿悟。而英美人的思维传统一向重视理性知识,注重分析,因而也注重实证,主张通过对大量实证的分析得出科学、客观的结论,所以,英语的语言分析十分系统全面。

1.4 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

形象思维指人在头脑里对记忆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中国语言是意象性语言,文字符号具有象形、会意和形声的特点,而且注重“意在言外”、“意出言表”,注重语言背后的“意”和“象”,以形象符号隐藏意义,把意象看得比语言更重要。英美人的思维方式是“线形”的,往往以直线推进的方式,进行严密的推理分析,在语言表达上表现为先表明看法或观点、点明主题,然后再依次说明背景、条件、原因、方式等;西方人也注重语言分析,包括语法、语义、语用等。

从以上的汉英思维方式的对比研究可以看出,思维方式的差异来自文化的差异,思维方式受文化传统的影响。因此在进行英汉翻译,尤其是英语长句的翻译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些方面的差异,找到最佳的翻译方法,以达到基本的翻译标准:忠实和通顺。

2. 长句的处理策略

英语长句主要指并列句、复合句或并列复合句。由于英汉语思维方式及表达习惯的不同,在英译汉时应注意两点:调整语序和句子长度。语序指句子成分的排列次序,它是词语和句子成分之间关系的体现,反映语言使用者的逻辑思维和心理结构模式(陈宏薇,1998)。与以英语为母语的民族思维模式相比,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在语序上,汉语和英语的表达模式就有相同和相异之处。

相同之处表现在两者都以“主语+谓语+宾语”(svo)或“施事+行为+受事”为基本语序;

相异之处则表现在两种语言句内和句间语序的灵活性以及定语、状语等次要成分位置的差异。相应地,由于句子语序的调整,句子的长度也就会有所变化。汉语的句子特点是“以意统形”,因而汉语的句法特征是意合(parataxis),强调逻辑关联语意义关联而不在意词语之间和句际之间的形式衔接。英语句子的特点是强调形式和功能,因而英语的句法特征是形合(hypotaxis)。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要求用形式标记表明。所以,在使用这两种方法时,翻译就会出现下面这些情况:

(a) 保持原来的语序:即按英语句子中各个成分原来的次序来安排汉语的句子;

(b) 改变原来的语序:即把英语句子中某些成分的次序变动一下,或提前或挪后;

以上是为了把原文含义表达好,在句内做的语序和长度的调整。

(c) 拆开原来的句子:即把英语句子中一部分提出来,单独译成一个句子;

(d)合并原有的句子:即把两个句子(或句子中的部分)连接起来,译成一个单独的句子。以上是在句际间所做的语序和长度的调整。相比较而言,英语中长句较多,而汉语中的短句较多。基于以上原因,笔者建议以下几种英语长句的

翻译方法。

2.1 顺译法

顺译法是指在处理一些叙述层次依次相连的长句,这些句子或者是所叙述的一连串动作基本上是按动作发生的时间先后安排,或者是内容上按逻辑关系安排,与汉语表达方法比较一致,这样在翻译时一般可按照原文顺序译出,且根据情况增加或减少关联词。英语句子注重突出重点,往往把重要的话放在突出的位置。同时,英语有时态,可以通过动词的变化显出动作发生的先后顺序,而且英语大量使用分词和从句,用法也灵活,可前可后。因此,许多英语句子,各个成分安排起来比较自由,活动余地比较大。汉语没有英语那么多手段,叙事多靠并列结构(并列分句和并列谓语),因此较多地依靠各成分之间的顺序,尤其是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我们先来分析以下句子:

(1) watching on television, they vicariously jointed the undersea craft alvin and jason jr. as they toured the wreckage of the luxury liner, wandering across the decks past corroded bollards, peering into the officers’ quarters and through rust-curtained portholes. 分析:本句是由一个主句、一个从句和三个现在分词短语构成,分别对主语(they)起修饰、说明作用。原文是按照几个行动的时间先后次序排列的。

试译:观众们似乎身临其境地跟着潜水船阿尔文和机器人探测器小贾森号一起巡视这艘豪华句轮的残骸:一起漫步甲板,越过已被锈蚀的系缆柱,凝视高级船员的住舱,透过挂满铁锈的舷窗往里看。

(2) if she had long lost the blue-eyed, flower -like charm, the cool slim purity of face and form, the apple-blossom coloring which had so swiftly and oddly affected ashurst twenty-six years ago, she was still at forty-three, a comely and faithful companion, shoes cheeks were faintly mottled, and whose gray-blue eyes had acquired a certain fullness.

分析:这个句子是由一个主句、一个状语从句和三个定语从句组成的。原文各句的逻辑关系、表达顺序与汉语完全一致,因此可按原句顺序译出。

试译:如果说她早已失掉了那蔚蓝色眼睛的、花儿般的魅力,也失掉了她脸儿和身段的那种冰清玉洁、苗条多姿的气质和那苹果花私似的颜色——二十六年前这种花容月貌曾那样迅速而奇妙地影响过艾舍斯特——那么在四十三岁的今天,她依旧是个好看而忠实的伴侣,不过两颊淡淡地有点儿斑驳,而灰蓝的眼睛也已经有点儿饱满了。

2.2 逆译法

有些英语长句的表达与汉语不同。由于英语的修饰成分居多,如定语(从句)、状语(从句)且多位于所修饰、限定的中心词的后面,但在汉语中,定语和状语往往位于中心词之前。再看以下句子:

(3) and i take heart from the fact that the enemy, which boasts that it can occupy the strategic point in a couple of hours, has not yet been able to take even the outlying regions, because of the stiff resistance that gets in the way.

分析:这个句子是由一个主句、一个同位语从句、两个定语从句和一个宾语从句组成,全句共有四层意思,结构复杂。按照汉语的表达习惯,通常因在前、果在后,同位语从句内各层意思可由后往前译,同位语从句本身很长,可译成主句里主语的外同位。这样,这个句子就可以逆着原文的顺序译出。

试译:由于受到顽强抵抗,吹嘘能在几小时内就占领战略要地的敌人甚至还没有能占领地带,这一事实使我增强了信心。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英语中的定语从句与主句之间的关系不是那么密切,或是由于从句较长,在译文中不宜放在被修饰的词语之前,翻译时就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短语或分句处理。至于是放在前面还是放在后面,还是要视句中的具体情况而定。例如:

(4) the westerner who developed a farm, opened a shop, or set up in business as a trader, could hope to prosper only as his own community prospered --- and his community ran from the atlantic to the pacific and from canada down to mexico.

分析:在本句中,有主句和限定性定语从句,而且定语从句的内容多,字数长,译成汉语时如果放在中心词的前面,则显得累赘,过于冗长,因此,译在后面更加合适些。

试译:西部人经营农场,开设店铺,从事买卖,只有当他自己的集体兴旺发达,他个人才有指望发家致富,而他的集体有大西洋延伸到太平洋,从加拿大直抵墨西哥。

另外,在需要对某事发表评论或表明态度时,英语和汉语的语序不同。英语通常是先评论或先表态,然后再说有关的事情或情况。汉语则相反,评论或表态的话往往放在句子的最后。

(5) it does not do to live in memories, in regrets for the good old days, or in sadness about friends who are dead. 分析:原句是一个主谓结构,主语为形式主语“it”,后面动词不定式做真正的主语,来叙述某种情况,

并且有三个并列介词短语结构,在最后一个介词短语后又有一个定语从句,在汉译时不能保留原序。试译:老想着过去,总想着过去怎么好怎么好,或者总是为已故的朋友而忧伤,这是不妥的。

2.3 分译法

因为汉英两种语言的句子结构各有自己的特点,因此在翻译时,原文里的一句话在译文时可能分成两句或多句,使译文意思清楚,文字干净利落,尤其是在并列句中如果所谈的内容具有同等的重要性,或是相互间的关系不那么密切,往往可以分割开来。例如:

(6) when smith was drunk, he used to beat his wife and daughter; and (in) the next morning, with a headache, he would rail at the world for its neglect of his genius, and abuse, with a good deal of cleverness, and sometimes with perfect reason, the fools, his brother painters.

分析:原句是一个并列句。第一个主句(he used to beat his wife and daughter)带一个时间状语从句;第二个主句(he would rail at the world)前带有两个介词短语,分别为表示时间和方式的状语;第三个主句(he would abuse the fools his brother painters)带有两个介词短语,做并列方式状语。在有时间顺序的状语和表逻辑关系的状语都出现时,要根据情况合理地译出,而不能都放在所修饰的动词之前。并且英语中介词比较活跃,介词短语功能强大,往往译成汉语时成为动词。

试译:史密斯喝醉酒之后常常打老婆和女儿;第二天带着头疼发牢骚,抱怨世人不能赏识他的才华。他痛骂同行的画家都是糊涂虫。话很尖刻,有时候也很有道理。定语从句如果于主句的关系比较松散,或是因放在被修饰语前面而形成一个“大鼓包”,就可以分出来独立成句。

(7) the american economic system is, organized around a basically private-enterprise, market-oriented economy in which consumers largely determine what shall be produced by spending their money in the marketplace for those goods and services that they want most.

分析:原句是一个复合句,含有两个定语从句,分别修饰“economy”和“goods and services”,其中第二个定语从句是前一个定语从句中的句中句(内嵌句),如果按原来的顺序翻译出来,汉语则非常生硬。试译:美国的经济是以基本的私有企业和市场导向经济为架构的,在这种经济中,消费者很大程度上通过在市场上为那些他们最想要的货品和服务付费来决定应该生产什么。

2.4 并句法

有时还需要把英语原文中两个或更多的句子连接起来,在汉语中成为一个长度适中的句子。合并的目的是使句子的内容完整,表达更加有力。所谓长度适中,不仅仅是说句子的绝对长度不要过大,更重要的是句子的相对长度要恰到好处,即文字的长短要与内容的多少相适应。而决定一个句子的内容以多少为适当,就要看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是疏远的还是密切的。

(8) as he looks, he sees a strange expression come over the face of the hostess. she is staring straight ahead, her muscles contracting slightly.

分析:因为前后两句的关系较密切,即“the hostess”就是“she”,因此在两句都较单薄而关系密切时,尽量考虑并句法。

试译:在这样看时他发现女主人的脸色异常,两眼直愣愣地望着前方,脸上的肌肉有点抽搐。

(9) when we praise the chinese leadership and the people, we are not merely being polite.

试译:我们对中国领导人和中国人民的赞扬不仅仅是出于礼貌。

2.5 综合法

有些英语长句顺译、逆译或分译或并译都有困难,这时候就要仔细推敲,或按时间先后,或按照逻辑关系,有顺有逆,有主有次地进行综合处理。例如:

(10) as regards health, i have nothing useful to say since i have little experience of illness. i eat and drink whatever i like, and sleep when i cannot keep awake. i never do anything whatever on the ground that it is good for health, though in actual fact the things i like doing are mostly wholesome.

分析:在原句中有三个分句,但译文可并为两句来表明前后句是因果关系(逻辑关系)。同时,第一句可用了顺译法。第三句用逆译法把原因说在前面,这样就可以用逆译法。总体上说,本句可用综合法来译。

试译:谈到健康问题,我就没有什么可说的了,因为我没怎么生过病。我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眼睛睁不开了就睡觉,从来不为对身体有益而搞什么活动,然而实际上我喜欢做的事大都是有助于增进身体健康的。

3. 结语

总而言之,由于英汉思维方式的差异,在翻译英语长句时应考虑到诸多因素,尽量能使译文在忠实于原文的情况下,达到通顺、自然,符合汉语的行文习惯,因此在翻译时,不必遵循一成不变的方法,而是要视具体情况来具体对待,以求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宏微、李亚丹. 新编汉英翻译教程.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2.古今明. 英汉翻译基础.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5.

3.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5.王宏印. 英汉翻译综合教程.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

6.张培基等. 英汉翻译教程.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0.

上言长相思篇4

多年高考作文的数据表明,高考中写议论文的考生占绝对多数,但议论的语言大多单调呆板。有的文章全篇都是一种陈述句式,有的甚至全文都是逗号,段尾才有一个句号,连一个问号或一个感叹号都没有,真是静如止水,淡如蒸馏水了。有的议论语言概念不清,缺乏必要的修饰限制,进而导致表达不严谨,影响说服力。对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 长句与短句相结合。

一般地,议论文中有长句子可使文章表达更严密。但是,句子长,修饰成分多,往往会顾此失彼,以致使句子或成了结构上的病句,或因修饰不当而发生逻辑错误。考生在考场紧张的氛围中,尤其容易出现此类错误。我们建议,对复杂的句意,我们可以用几个句子分别表达。当然,如果我们训练有素,运用长句是能增添议论的色彩和力度的。所以,在考场作文中,我们应注意长句与短句的结合,这样还可以使句子形式富有变化而形成跌宕之美。下面文段长短句结合运用,很有启发性。

高尚的思维造就永恒的幸福。纵观古今,历览中外,楚之屈原,于“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中不合流同污而投身汨罗江,死亡的虽然是血肉的身躯而升华的却是永恒的幸福。在敌人的围剿之下,最后毅然决定长征,一个高尚清晰的思维就造就了新中国十几亿人的幸福。被流放的邓小平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然而思维的火花却在他的脑中飞扬——改革开放,一个让亿万中国人富起来的制度就这样产生了。至此,我们不得不说,思维的方式决定了人类文明的幸福,幸福需要思维的解读。(2008年海南高考优秀作文《思维解读幸福》)

2. 概括与具体相结合。

优秀议论文的语言应该富有思辨性。它文采斐然,但不能华而不实;它由材料充实,却不是完整情节的记录。在议论文中,我们学习运用概括性语言与具象性表达相结合的方法,可以使议论语言更有思辨的力度。如:

有一种“好奇心”在鲁迅的文章中最为常见:那驱使国民争先恐后看“砍头节目”的是好奇心;那驱使乡邻听祥林嫂哭诉的是好奇心;那驱使阿Q“革命”的亦是好奇心。但,也许这些都只能称为“好奇”罢了,“心”却是失去了了。这样的“好奇”,建立在对他人痛苦的窥探上,建立在“铁屋子”一般黑暗的愚昧上,如果这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好奇心”,那么没有,也罢。

试问:真正的好奇心又为何物呢?

真正的好奇心需要思考。如帕斯卡尔所言:“思维成就人的伟大,我们的一切尊严都在于思考——即使你只不过是强大自然下的苇草。”如果没有这种“灵魂在场”之下的思考,那么无论多少个苹果掉下来,恐怕也砸不出“万有引力”的发现;无论人类是多么费尽心思地观察与学习,也难有一丝一毫的创造与进步。(2008年江苏高考优秀作文《好奇心》)

在上述第一自然段中,作者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了国民中的某些“不良”的好奇心——鲁迅所批判的 “看客”的“好奇心”,以此与下文具体论述“真正的”“灵魂在场”的“思考”的“好奇心”形成对比。文章正是以这种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的写法,突出了作者所强调的“真正的好奇心”。因为文章的重点在立论,所以对“好奇心”的不良一面就用概括的事例提供对照。这样文章显得张弛有度,显示出考生相当的理论才情。

上言长相思篇5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家、心理学家、语言学家、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深感兴趣并争论不休的问题。从公元前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开始直至今天,仍未定论。概括起来,影响较大的有以下几种理论:第一,语言决定思维,思维只能在语言基础上进行;第二,语言对思维有较大影响,对思维起着指导和调节的作用;第三,思维决定语言,语言是在思维基础上产生的;第四,思维即语言;第五,语言和思维的关系错综复杂,二者间的作用既非单向的。也非直接的。

    语言和思维究竟是什么关系?笔者同意这样的观点:思维的载体是语言,同时语言也反作用之思维。思维创造了语言,语言又影响了思维。语言符号当然更是人类思维的产物,它对人类思维的作用也是两方面的,既有刺激的作用又有规范的作用。文字是语言的一部分,它的产生,发展也必然影响思维方式。英语和汉语分别属于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它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符号系统,作为视角符号系统一文字,汉语是表意文字,英语是表音文字。两种语言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它们所属的两个民族在漫长历史长河中,由于各自所处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背景等诸方面而不同,他们用各自的独特的方式观察世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因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带有民族色彩的语言体系,孕育出各自独特的思维方式,从而造就出各自独特的文化氛围。思维方式不同其结果是语言方式不同,而语言表达方式不同又反过来直接影响着思维方式。因此,有学者甚至认为文字是文化的基因,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是从文字体系的不同开始的。

    下面笔者从中西文字差异的角度来探讨其对思维方式的影响。

    二、文字的差异

    中西文字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音、形、义、语法四个层面。

    在语音层面,最突出的特点是:汉字是单音节,同时汉字每字都有声调,而且严格地分一、二、三、四声,是规定的,也很规则,而且它的声音很响。而印欧语既有单音节,又有多音节,无声调之区别,但有轻重音之分。

    在字形层面,汉字是惟一现存的象形文字。汉字的结构是一种方块形、建筑型的结构,是立体的。它的笔划是上下左右都可以通,各种笔画几乎多和某种实物有联系,所以有很强的具象性。而西方文字,以希腊字母为例,它借助于菲尼基字母,它是完全符号化的,因此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在字义的层面,汉字的立体结构导致汉字的总字量的有限性,不能随时根据语音造出新的字(词),也正因为如此,汉字常常采用一字多义的办法弥补。一字多用,字义就容易宽泛、笼统。而西方语言的造词功能很强,有很多种构词方式如:派生、合成、拼缀、缩略、逆构词法等。这样,西方文字的多义词相对少得多,新造词能满足西方人表达比较确切概念的需要,而且很精确,但相对而言,词的分类要多一些。

    在语法层面,汉语文字在词法方面没有性、数、格、时态、前缀、后缀等,这使得汉字的定位功能相对灵活,也造成汉字具有很高的创造性。而印欧语系有严格的性、数、格、时态、前缀、后缀,以及主谓宾定补状,词的定位灵活性差,词的位置限制性很大。因此汉语的词法和语法都不发达;而西方语言的词法,语法系统比较发达完备。

    总而言之,英语和汉语分别属于不同的语系,各有自己的思维特点。英语是声音语言,汉语是形象语言。英语强调刚性定位、固化指谓,汉语强调意义的积聚性。英语多为形合句,汉语多为意合句。英语是线性因果推理,汉语是因果相生推理。英语是原子论语言结构,注重单词、句子、段落之间的关系,汉语注重整体定位法,强调位置的重要性。英语求衔接而多推理,靠逻辑而非灵感,重论证而轻直觉:汉语求简捷而少推理,靠灵感而非逻辑,重直觉而轻论证。

    三、文字与大脑

    现代脑科学研究证实,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分工是不同的。右半球主要处理各种各样的形象,左半球主要处理形形色色的语言符号。这表明左右两半球的思维工具不同,右半球的主要思维工具是形象,也可称为形象思维;左半球的主要思维工具是语言,也可以称为语言思维。语言是形象的象征性符号,形象是语言代表的意义。文字有三个方面:字形、字音、字义。研究发现,字音作为语音,主要由左脑语言中枢处理。字义则由右脑处理。拼音文字字形由左脑处理,汉字字形由右脑处理。文字作为字形、字音、字义的综合符号系统,左、右脑都参与了处理。现代的计算机核磁扫描,也证明也这一点。但是使用表音不强、有序不强汉字的人,则偏重使用右脑。研究也表明如果由左脑处理汉字则比右脑慢得多,如果由右脑处理拼音文字则比左脑慢得多。

    研究还表明,不管信息是以什么方式进入大脑的,一般人的左半脑处理的是有序性信息,而右半脑处理的是各种继续性即混沌信息。生理研究也表明,大脑左半球的神经元的分布排列整齐有序:大脑右半球相应位置的神经元的分布排列,不如前者有序。

    拼音文字具有很强的序列性,所以由左半球处理,而汉字类似象形文字,有序性不强,由右半球处理。汉字与拼音文字它们的词意都是由右半脑处理,看拼音文字字符和理解词意必须左右脑并用,看汉字则主要用右脑,它的表音功能不强。拼音文字利于大脑的均衡发展,左右脑不同功能的并用才是科学的用脑方法。

    因此,文字的差异可以对大脑不同区域产生刺激。中西方人长期接受这种不同的刺激,使大脑的某些局部区域发达,从而为中西方思维差异奠定了生理基础。

    四、文字差异与思维

    关于思维方式差异的分类很多,笔者在这里只探讨几种最主要的思维方式: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综合思维和分析思维。

    (一)文字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中国人侧重形象思维,而西方人侧重抽象思维。导致这种思维差异的主要根源是:西方语言和汉语分别属于不同的语系,各有自己的特点;汉语是形象语言,英语是声音语言。

    汉语以形象为主导,汉字是象形文字,“六书”就以象形或取象为主,都是对客观自然现象的模仿,指事也以形象一符号显示自然关系、模拟自然关系。会意则是对事态的复杂关系的显示,不是单纯的象形。这基本上决定了汉字的形象性。转注、假借则是语义的延伸,是把象形文字的形象性延伸出去。语义的延伸也代表了形象的延伸。这种音、形、意互相联系的文字,为形象思维提供了方便的工具,使中国人长于形象思维。

    西方语言的书写形式是字母文字,这种文字既不表形,也不表意,而仅仅表音,也就是说,它完全割断了与形象的直接联系,是一种纯粹的记录语言的符号。这种纯粹记录语言的字母文字频繁地、广泛地刺激人们的大脑,就逐渐地形成了西方人长于抽象思维的习惯,使之抽象思维特别发达。

    (二)文字与综合思维和分析思维

    中国人重综合思维,西方人重分析思维。综合思维是指在思想上将对象的各个方面联系并综合起来。分析思维则指在思想上将一个完整的对象分解成各个组成部分,或将其属性、特征等各方面分开考虑。

    汉语以单音节为主要的意义单元,并表现为字的形象。因此,形象语言则以字的形象决定字义。汉语中一音多词现象很普遍,形象语言中的声音独自看来是模糊多义的,必须整体上把握。汉语很注重整体性,个别现象反而变得很模糊,导致意义的多样性。汉语采用相对定位原则,用相对定位来规定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因此汉语是整体定位法,强调位置的重要性。汉语的条理是隐性的。整体决定部分,对整体了解越多,对个体了解也就越多。整体与个体之间互相决定。

    英语把元音和辅音组合为音节,然后形成意义单元。因此,声音语言是以声音组合来决定字义。英语中,一个形象(即一个意思或意义)可有多个声音与之相应,声音语言中的意义独自看来是模糊多义的。声音必须要有意义,要掌握声音的意义,必须产生概念,人们依赖这些约定俗成的概念进行定义和推理。英语强调固定不变的指谓,每个意义必须加以固定而不能积聚,于是能够产生多元的概念系统和理论系统。英语则必须用明显的语法结构来表达现象,强调词的形态。汉英语言这方面特征的差异可以使中国人长于综合性思维,而英国人长于分析性思维。

    五、结语

上言长相思篇6

【关键词】幼儿;语言环境;语言能力;语言习惯;幼儿成长

幼儿语言对幼儿思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幼儿的语言能力要得以提高,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做支撑。如果幼儿所处的语言环境不健康,那么幼儿的语言习惯也极可能变得很糟糕,这是极其不利于幼儿成长与发展的。因此,要想幼儿的心灵不受创伤、得以呵护,那么创建良好的教育环境、家庭环境等语言环境就至关重要了。

一、幼儿语言对其思维发展的重要作用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进行思维和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人类保存认识成果的凭借。婴儿刚刚离开母体的那一刻便会嗷嗷大哭,这便是一种“语言”,它传递着“我来到了这个世界”的信息。当幼儿在说话的时候,便是他思考的时候。思维是指能动地反应客观事物的过程。例如,当一个幼儿在说“妈妈好美”的时候,这既是一种赞美妈妈的语言,也是他对自己妈妈的认可,换而言之,便是思维。当一个幼儿在说“这只小狗好可怜”,这既是一种表达同情的语言,也是大脑里产生的同情心,这也是一种思维。当一个幼儿说“我好害怕”,这既是一种恐惧的表达,也是一种恐惧心理,同时是一种思维。当幼儿说“我不喜欢”的时候,这也是他表达自己意愿的表现,也是他思考后的决定。因此,幼儿的语言与幼儿的思维发展就如同跷跷板上的两个物体,相互影响、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缺一不可。只有幼儿语言健康形成,幼儿的思维才能更好地成长,幼儿自身才能健康地成长与发展。我们在幼儿的语言能力提高上还有很长很难的一条路要走,我们需要有必胜的决心和徒步前行的耐心。

二、幼儿语言环境对幼儿语言发展的影响

以上提到了幼儿语言对幼儿思维发展的重要影响,那么,又该如何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呢?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便是营造良好的幼儿语言环境。

1.正负面影响

幼儿良好的语言环境有利于幼儿语言健康发展,反之,糟糕的语言环境则会有害于幼儿的发展。当幼儿处于一个爱说脏话的语言环境时,他自然而然便会学会说脏话,这便是幼儿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无道理。当幼儿处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环境时,或许他特别易于学习诗词歌赋,特别善于交际与表达,这便是环境对幼儿语言发展的有力促进作用。当幼儿处于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时,他的天生的语言能力便会慢慢退化,甚至消失,所以才会有“狼孩”、“狗孩”的出现,那是因为他们一离开母体便被抛弃到了渺无人烟的地方,没有说话的机会,自然而然语言能力便会消失,变得没有思想,像动物一样生存着。因此,为避免此类悲剧的发生,一定要创建良好的语言环境。

2.良好的幼儿语言环境的营造

(1)打造一个灵活的语言环境。其实,幼儿的语言环境以很多种形式呈现,包括家庭环境、教育环境、生活环境等。那么该如何打造一个灵活的语言环境呢?此处以家庭环境为例,当幼儿所处的家庭环境是那种缺乏交流与沟通的家庭环境时,幼儿极有可能也会成长为一个内向的人,即使他有独特的观点,他也不敢表达出来,慢慢地,他便会隐藏自己真正的观点,没有表达的需求,这是极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作为父母,应该努力为幼儿营造灵活的家庭环境。当幼儿活泼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时,即使不对,父母也应该鼓励、支持和正确引导,而不是直截了当地训斥和制止。父母应该多提问,少做答,把回答的机会多留给幼儿,或许答案千奇百怪,但是父母该表扬孩子,而不是置之不理,否则会对幼儿的心灵造成极大的伤害。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那么就要在孩子进入教育环境前,暂时扮演好老师的角色,履行好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同时,也要扮演好父母的角色,打造一个灵活有爱的语言环境,让孩子思维得到不断地创新,让孩子更有爱地成长。

(2)创建适当的教育环境。在笔者看来,创建适当的教育环境是最为重要的,教育对幼儿的成长起着导向作用。而在创建教育环境的过程中,老师又起着关键的作用。现在有很多幼师,自身素质较低,耐心不够,只要孩子哭闹或聒噪,便一顿怒吼,或许这暂时地制止了孩子的不当行为,却也损害了孩子幼小、单纯的心灵。后期无论如何修补,都是不可愈合的创伤。还有一些幼师,自身语言能力不够,普通话能力不过关,长期下来,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是一口方言,此处并非否定方言的价值文化,而是为孩子的长远发展而考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方言是不利于孩子的英语、语文等的学习的。更有甚者,有一些幼师强制性地灌输给孩子一些并不太好的语言习惯,让幼儿无法解放自己的思想,思维被牢牢地禁锢,成为死板的“乖乖孩子”,孩子的发展将就此止步,何等惋惜。因此,老师作为园丁,应该辛勤地呵护好祖国的花朵,让它们完美绽放。我会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为幼儿们创建良好的教育环境。与此同时,我也会积极带动其他人,营造幼儿美好的教育环境和语言环境,一起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努力。

(3)有效培养幼儿的语言习惯与自信心。语言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旦形成,便难以改变。因此,在培养幼儿语言习惯的过程中一定要格外重视,要努力让幼儿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这将受益终生。在有着良好的语言环境的前提下,只有良好的语言习惯形成了,幼儿的语言能力才能真正得到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幼儿发光发热,有利于幼儿增强自信心,更加踊跃地与他人交流,更快地感知、适应社会,这也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必经之路。其实,“自信的人最美”这句话不无道理,当幼儿自信的时候,他们的表现是最棒的,他们的思维是最跳跃的,他们的笑容是最美的,他们的心灵也是最美好的。而自卑会让幼儿整个人黯淡无光,情绪低沉,不愿与他人沟通交流,甚至会不愿听取他人的意见,这并不利于他们身心的发展。所以,有效培养幼儿的语言习惯,让他们做个充满自信的人,那么即使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面临再大的困难,他们都有信心去接受挑战。

三、结语

幼儿期是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幼儿语言学习能力最强的时期。良好的幼儿语言环境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让幼儿健康地成长与发展。幼儿园是幼儿所处的教育环境,也是幼儿较早接触的语言环境,是一个可以让幼儿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意愿和需求的场所,也是幼儿培养开发性思维的场所。因此,每一个人都有义务维护好幼儿园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让幼儿拥有一个干净的环境来说、听、读、写。当幼儿的语言能力提高了,便有了不懂就问的能力、认真听讲的能力 、感知世界的能力、理解他人的能力,慢慢地,幼儿的其他能力也会不断提高,这有利于幼儿以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马福全.语言与思维关系研究.学前教育研究,2005(11)

[2]马君.利用故事比赛发展幼儿语言能力[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12)

上言长相思篇7

1 开展趣味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是启动学生思维的钥匙

一是要精心设计学案,把课上的有声有色,使学生学得有滋有味,刺激学生的兴奋点,促使他们肯于动脑,乐于思考;二是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去研究问题。在引入新课时,要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

2 创设教学情境,引起探索活动,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

学生学习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般来讲不会自然涌现,关键取决于老师所创设的富有变化、能激发新异感的学习情境。我们必须设计一些有价值的问题,环环相扣,直逼目标,以达到突破思维难点之目的。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更要鼓励和提倡学生向老师质疑。这样才能鼓励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思考。在这一方面,教师要有一个端正的态度:一是不怕被学生问倒,更不能不懂装懂。二是回答学生的问题要周密,并能起到引导作用。

3 加强语言训练,重视口头表达,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剂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则是靠语言来表达,人们总是运用语言来进行思维活动的。小学生的思维与小学生外部语言几乎是同步发展的,所以对学生语言的训练,应该贯穿于思维能力培养的始终。一是注意语言训练的阶段性。不同阶段要有不同侧重,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有声思维阶段,在思维活动中往往多伴随自己说话的声音。如在做题时,嘴里要念叨,边做边说,这是低年级学生思维的特点,不说话,思维就无法顺畅进行。所以在低年级,就不能绝对要求课堂鸦雀无声,甚至禁止学生自言自语,要知道这样做是不利于低年级学生思维发展的;到了中年级,学生虽有了一些默默思考,但是那种愿说,敢说,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愿意表现自己的特点依然存在,对一些问题总想用自己的话表示想法和意见。这时候就鼓励他们把话自由地讲出来,把意见自由地发表出来;高年级爱说爱讲的特点相对少了,他们的想法多了,怕说错了丢面子,怕别人说是出风头等等,这都成了语言训练的障碍。这时候语言训练的重点,是把不自信转化为自信,把被动转化为主动,把自我表现转化我自我奋进。二是注意语言训练的有效途径。就是要促使学生大胆发言,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可以运用以下几点:①谈话法。教师用谈话的方式进行教学,师生可以直接对话,引导学生回答每一个问题。这样使学生既获得新知识,巩固旧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②合作交流法。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人数不要太多,对程度不同的学生进行搭配,分组训练他们的说话能力,这就起到了互助带动的作用,讲话就不受拘束了,发言也就活跃了。③鼓励法。要注意发掘学生的积极因素,对他们的进步表现要多表扬,多鼓励。尤其是对那些不爱说话,或不敢讲话的学生,在他们有了转变时,更应该给予肯定,给他们壮胆、打气,增强他们踊跃发言、大胆讲话的勇气和信心。

4 运用直观教具,提供操作条件,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必要手段

我从实践中感到,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只重视教科书的作用和使用是不够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其他教学材料的使用。因为教科书是教学的基本手段,而其他教学材料包括各种教具,也是教学的必要手段。运用直观教具,可以诱导和启发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使他们对知识点理解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如讲“长方形的认识”时,让学生准备一些长方形,先让学生观察,看到长方形有四条边、四个角;再让学生想办法,得出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把大小不同、形状不同的长方形摆出不同的位置关系,运用变式,再认真观察,以突出长方形的本质特征。又如在建立“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这一概念时,事先准备两个盛着同样多水、大小相等的玻璃水槽,再准备两个大小不同的铁块,然后分组让学生自己动手把两个铁块分别放入两个水槽内,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槽内水位的变化,着重分析水位变化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铁块占据一定的位置,从而使学生加深了对“物体所占空间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这一概念的理解。这种形象、直观又是通过亲自动手操作的办法,对促进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有着非常好的作用。

上言长相思篇8

我的案头摆放着许多教育著作,经常翻阅的大概一二十本。2016年6月份,我的办公桌上新添了一本书,名字叫《用生长定义教育》,作者是孟晓东,他是一位在江苏有着相当知名度的教育人。孟先生经历了从普通教师到特级教师,从中师毕业生到硕士,从校长到区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和区教育局副局长的多重角色变化,在每一个阶段他都有相当厚实的积淀。假如你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希望自己能解决教育问题、胜任教育工作,那么,这本书恰恰是需要认真阅读和理解的对象。

一、“生长”的思想体系是什么?

作为读者,阅读的过程常常是获取思想的过程。在《用生长定义教育》一书中,有着孟先生多年来追求的“生长教育”思想体系。他对中外“生长教育”的思想作了系统的梳理,最终形成了独到、深刻的语文教育思想体系。这是一种“思想之思想”,大致有以下三个识别点。

一是厘清了“生长教育”的思想脉络,为“语文生长课堂”找到了根。袁振国先生在这本书的序言里说:“晓东就像一个探索者,背着简单的行囊,以纯朴的学者之心,循着教育历史的足迹,与教育大家对话,从卢梭到杜威再到陶行知,他为生长教育找寻精神与理论支撑。在这种深邃的追根溯源中,他厘清了关于‘生长教育’的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在阅读中,我深深感受到:“生长”作为一个特定的教育名称,既是孟先生对教育的核心认知,也是他对儿童发展的核心期待。当教育事关儿童生命成长的重大使命时,我们不得不佩服孟先生“在学生的生命里种下一棵树”的教育理想,这不仅仅是他对杜威“教育即生长”的深度阐发,更是他关于教育意义的哲学思考和生命感悟。

二是阐释了“语文生长课堂”的基本理念,为“语文生长教育”找到了魂。真正的教育思想既要扎根课堂,又要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孟先生对“语文生长课堂”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教学主张。他说:“课程不是知识的载体或学习内容的运输线,而是人与知识相遇的场域;课程改革应该让儿童站在课程的中央,将教学活动投放到课程的广阔背景之上。”这样鲜明且坚定的教育观的背后是孟先生崇高的教育情怀和开阔的教育视野,它和教师观、学生观、方法观、教研观和评价观一起构成了他的语文教育思想体系。

三是突出了“语文生长教育”的阵地建设,为“语文生长团队”找到了家。教师的修养和人格魅力将影响儿童是否能茁壮生长。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的个性、思想信念及其精神生活的财富,是一种能激发每个受教育者检点自己、反省自己和控制自己的力量。”孟先生积极诠释“生长教育”的内涵,努力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开辟语文教育的新天地。他的学术修养和人格魅力不仅滋养了学生,也滋养了他的语文教育思想体系。

二、“生长”的文化愿景是什么?

在孟先生的思想世界里,有一种不可抗拒的愿景式力量,这种愿景既是一种宏伟蓝图,也是一种可视目标。在《用生长定义教育》一书中,孟先生提出了三个愿景。

愿景一:儿童生长。书中说:“教育,是为了儿童的生长。这不仅是一种教育观的改变,而且是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分水岭,是教育的丰碑。”“语文生长课堂应该站在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来建构,这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也是师生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孟先生对儿童的解读在书中随处可见,他特别告诫读者:“儿童是一个正在生长过程中的人,还没有成熟,还没有确定,还没有完成。有巨大的潜能,也有很多的不完善。”因此,教育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教育不仅仅是给儿童以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儿童有梦想和追求,有生命之精神。

愿景二:语言生长。语言不只是一种交流的工具,也是一种思维的工具。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语言具有独特的意义。孟先生的语文生长课堂充满着审美和诗意的语言教学,它扎根于语文的学科性质,体现出语文的课程特质。在审视语文课改生态现状的同时,孟先生倡导站在儿童生命生长的高度,以动态生成的方式去建构语言的生长,为语言的生长而教。他认为“语言可生长”“语言须生长”“语言生长的内核是言语素养”,呼吁语文教师要努力让儿童在语言生长中发育和丰满自己的人生品格。

愿景三:共同体生长。孟先生不仅自己进行教育研究,还和一批同仁组成了一支语文生长教育的团队,在省内外播种语文生长课堂的种子,形成了声势浩大的“语文生长现象”。孟先生期望每一位教师都能追寻“教学相长”这个古老而质朴的教学真理,在蓬勃生L的过程中点燃儿童生命的火把。

三、“生长”的智慧境界是什么?

作为教育人,我们可以将传统教育思想作为人的生命表现的存在形式,也可以在传统教育思想中融入对现实的渴望,催生出新的教育思想。《用生长定义教育》走过了一条教育思想的长河,这是一条从过去经现在,又流向未来的河。换一个角度来说,《用生长定义教育》是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架起了一座通向语文天地和广阔人生的彩虹桥。而这,就是我要说的智慧境界,一种“转识成智”的风度和气魄。

人是文化的主体,文化实践活动的本质就在于走向每个自我的发展和完善。检验一种教育思想是否有生命力,要到课堂上去看;检验一个教师是否有教育智慧,也要到课堂上去看。孟先生的教育思想有没有落地生根,就要看他的团队在具体的课堂上有没有开花结果。书中第四章的案例评述和第五章的工作室成长掠影,生动翔实地记录了生长课堂的种种情景和思索,可以让我们更具体地感受孟先生的情怀与心智,也可以让我们看到一大批语文教师正在自信地健步走在语文生长教育的路上。

每一位教育人都需要确立自己的生存动机。当我们通过自己的积极力量肯定自己的存在价值时,离不开三种教育智慧:一是情感智慧,它基于人的职业感、道德感和人际交往;二是知性智慧,它基于教育的直觉感知和整体把握;三是理性智慧,它基于对教育问题的理性思考。而无论哪种智慧,都离不开教育的实践与反思。如果说孟先生的理性智慧是建立在他对生长教育思想的解读之上的话,他的实践智慧则是站在语文生长课堂上反思语文教学,是经验感悟和教育反思的完美结合。真正的教育理论应来自实践,真正的教育家应来自课堂,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会有大希望,我们的儿童才会有大发展。

上一篇:相信未来赏析范文 下一篇:端午节作文开头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