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二本三本的区别范文

时间:2023-11-06 02:16:19

一本二本三本的区别篇1

一、护肤品

*全国市场品牌监测情况

前十位品牌市场综合占有率总和与上月相比略有减少,为64.71%,降低了0.77个百分点。玉兰油继续蝉联冠军,市场综合占有率为22.89%,高出亚军近12个百分点。欧珀莱也稳居亚军宝座毫不动摇,市场综合占有率为10.54%。本月羽西未能保住季军桂冠,与欧莱雅互换位置,市场综合占有率分别为7.01%和6.02%。小护士、大宝和采诗位次没有变化,依然保持第五、六、八的排名。本月新上榜的品牌有第七位的隆力奇和第十位的郑明明。

* 分地区护肤品品牌市场综合占有率排名情况

华北地区:玉兰油与欧珀莱两大强势品牌再争雌雄,玉兰油仅以0.02个百分点的优势险胜,夺得冠军,欧珀莱位居第二,两品牌市场综合占有率为22.81%和22.79%。依旧排在第三、四位的欧莱雅和羽西市场综合占有率略有升降,分别为9.25%和4.645%。本月持上升趋势的品牌有资生堂、郑明明和大宝,且均上升两个位次,分别排在第五、六、八位。入榜新秀是美宝莲和兰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美宝莲,由二十名之外一举上升至前七,可谓业绩惊人。兰蔻排在第九位。

东北地区:本地区品牌位次变化不大,排在前两位的依旧是玉兰油和欧珀莱,市场综合占有率分别为21.51%和10.34%。欧莱雅取代羽西排在第三,市场综合占有率为9.79%;羽西下降一位,市场综合占有率为6.93%。大宝、小护士、隆力奇不进不退,继续保持在第五到第七的位置。爱茉莉与郑明明本月表现不俗,双双闯入前十,排在第八、第九位。

华东地区:该地区品牌位次变化明显,除玉兰油稳居榜首外,其它品牌位次都有所调整。玉兰油的市场综合占有率较上月有所下降,为23.12%,但优势依然明显,高出亚军近14个百分点。欧珀莱、欧莱雅这对劲旅再次互换位置,市场综合占有率分别为9.20%和7.71%。本月隆力奇表现突出,由十五名开外迅速上升至前四。小护士上升一位,排在前五。羽西、蝶妆、郑明明、雅倩均下降两位,分别名列第六、第七、第九、第十。

中南地区:该地区本月有三个品牌冲入前十,李医生刚入榜单就位列三甲,市场综合占有率为7.11%;索芙特、佳雪表现不俗,排在第九、第十位。玉兰油的市场综合占有率再次下滑2个百分点,为20.72%,但领先优势依然明显,霸主位置不可动摇。采诗排名第二,市场综合占有率为12.87%,低于冠军近8个百分点。可伶可俐、小护士、欧珀莱位次不变,分别排在第六、七、八位。

西南地区:玉兰油以绝对优势继续蝉联冠军,市场综合占有率持续不低于29%。大宝以9.64%的市场综合占有率排在第二。羽西仅以0.11个百分点的优势击败欧珀莱,夺取季军之位;欧珀莱下降一位,排在第四,市场综合占有率为7.72%。位列五强的是欧莱雅,较上月上升两位。本月入榜的新面孔有艾丽碧丝、丁家宜和姗拉娜。艾丽碧丝和姗拉娜上月均在二十强之外,本月冲入十强值得嘉奖,分别排在第六和第十位。丁家宜也表现不俗,排在第八。

西北地区:本地区的冠亚军没有变化,玉兰油的市场综合占有率为25.78%,高居榜首。羽西的市场综合占有率略有下降,为9.46%,与排在第三的欧珀莱实力相当,地位岌岌可危。小护士下降一位排在第四;大宝上升四位,名列五强。排在第六与第八位的欧莱雅、束氏本月不退不进,位次没有变化。雅倩上升一位挤进前十。

二、彩妆品

*全国市场品牌监测情况

前十位品牌市场综合占有率总和与上月相比略有增加,为69.86%。全国彩妆品市场的前三把交椅依然被美宝莲、欧莱雅、羽西三大品牌占据,其市场综合占有率分别为35.28%、7.43%和7.35%。其中,美宝莲以绝对优势占据榜首,霸主地位无人能敌。欧珀莱变化不大,本月位次没有调整,市场综合占有率为5.74%。露华浓、郑明明均前进一位,排名第五、第六;曼秀雷敦前进两位,排在第八。本月雅芳战绩突出,冲入前十,排名第七。蝶妆业绩稍有逊色,后退两位。

* 分地区彩妆品品牌市场综合占有率排名情况

华北地区:本地区排名前十的品牌中前五位在排序上没有变化。美宝莲以绝对优势占据榜首,市场综合占有率较上月略有提高,为39.32%。排在第二位的欧珀莱与冠军差距较大,相差近30个百分点,市场综合占有率为10.80%。欧莱雅紧跟欧珀莱之后,市场综合占有率为8.03%。羽西、露华浓实力相当,分别排在第四、第五位。第六位由玉兰油夺得,上月排名第八。郑明明后退一位,名列第七。雅芳、兰蔻表现抢眼,双双闯入前十榜单,特别是雅芳进步飞快,一口气前进了十多位。

东北地区:美宝莲继续蝉联榜首,市场综合占有率为34.28%。欧莱雅的市场综合占有率较上月略有下降,为9.46%,但依旧稳坐亚军宝座。羽西表现突出,上升三位,夺取季军桂冠,市场综合占有率为5.64%。欧珀莱战果喜人,刚入榜单就跻身四强,市场综合占有率为4.21%。紧随其后的是雅芳,本月脱离榜单边缘,进入五强。色彩地带、露华浓同时后退三位,排名第六、第七。曼秀雷敦也是入榜新秀,表现不俗,名列第八。红地球后退一位,本月徘徊在榜单边缘。

华东地区:美宝莲继续保持领先位置,市场综合占有率较上月又有提升,为37.48%。欧莱雅、羽西本月同时晋升一位,市场综合占有率为7.98%和6.13%,分别夺取亚军、季军桂冠。紧追其后的是郑明明,市场综合占有率为4.59%,上月排在第七位。蝶妆本月业绩略有下降,后退一位,名列第六;欧珀莱跻身五强。排在第七的是露华浓,较上月上升一位。雅芳、娥佩兰突破重围,闯入十强,分别排在第八、第九位。

中南地区:美宝莲市场综合占有率与全国其它地区相比呈偏低趋势,为25.64%,但仍是本地区消费者的首选,排在榜单首位。在第二、三、四位的羽西、曼秀雷敦、欧珀莱本月位次没有变化,市场综合占有率分别为11.48%、10.33%、6.47%。欧莱雅实力稍逊于欧珀莱,排在第五,与上月相比上升一位。大宝、优芳力排重敌,出现在十强榜单之内,并且刚刚入榜就表现不俗,分别排在第六、第七位。郑明明、采诗互换位置,名列第八、第九。

西南地区:美宝莲继续保持其领先优势,市场综合占有率超过30%,高出亚军约15个百分点。羽西排名第二,市场综合占有率为14.82%。季军桂冠由市场综合占有率为8.73%的雅芳夺得。紧随其后的是卡姿兰,本月位次没有发生变化,继续名列四强。欧莱雅表现抢眼,由榜单之外一举跻身五强。排在第六位的是玉兰油,本月上升一位。欧珀莱后退一位,名列第七。心采、旁氏也是本月入榜新秀,分别排在第八、第十位。

西北地区:美宝莲的优势在本地区也十分明显,市场综合占有率为28.44%。亚军宝座由羽西夺得,市场综合占有率为9.69%。欧珀莱本月闯入十强,并且一举夺得第三把交椅,市场综合占有率为5.11%。娥佩兰表现突出,跻身四强,上月排在第十位。欧莱雅下降两位,名列第五。奥斯曼、大宝不退不进,排在第六、第八位。露华浓、Za也是本月入榜新面孔,分别排在榜单第七、第十位。

三、洗发护发品

*全国市场品牌监测情况

前十位品牌的市场综合占有率总和与上月相比又有提升,为87.17%。飘柔蝉联冠军位置,市场综合占有率为32.78%,较上月提升了近10个百分点。排在第二位的是海飞丝,市场综合占有率为16.02%。季军宝座依然由潘婷把持,市场综合占有率为14.22%。紧随其后排在第四位的是舒蕾。本月夏士莲、力士双双晋升一位,分别排名第五、第六。沙宣表现欠佳,后退一位,排名第七。第八位蜂花原地踏步,位次没有发生变化。伊卡璐离开榜单边缘,前进一位,排在第九。

* 分地区洗发护发品品牌市场综合占有率排名情况

华北地区:本地区前三强的排名没有发生变化,冠、亚、季军桂冠依然被飘柔、海飞丝、潘婷捧走,市场综合占有率分别为23.09%、18.39%和16.74%。舒蕾、伊卡璐表现抢眼,均前进一位,进入五强。排在第六的是沙宣,本月后退两位。上月刚入围十强的夏士莲紧随沙宣之后,排在第七。黛颜、韦氏力排重敌,从二十强之外一路拼杀进入十强榜单,排在第九、第十位。

东北地区:飘柔、海飞丝两大强势品牌继续蝉联冠、亚军,市场综合占有率均超过20%。舒蕾表现欠佳,后退一位名列第四,市场综合占有率为15%;潘婷抢先一步夺取季军之位,市场综合占有率为19.34%。蜂花、沙宣本月也互换位置,分别排在排行榜第五、第六位。伊卡璐表现突出,上升三位,名列第七。标榜和力士是本月新入围品牌,分别排在第九、第十位。

华东地区:本地区十强榜单中品牌位次变化不大。海飞丝力战飘柔终于夺取冠军宝座,市场综合占有率为23.07%;飘柔退居第二位,市场综合占有率为21.02%。本月排行榜中的第三位到第七位位次都没有发生变化,分别为潘婷、舒蕾、沙宣、蜂花和风影。力士是入榜新力量,排在榜单第八位。夏士莲、脱普本月略有退步,双双后退一位,排在第九、第十。

中南地区:飘柔依旧是该地区消费者的最爱,排在榜单首位,市场综合占有率为26.68%。海飞丝表现出众,上升三位,夺取亚军桂冠,市场综合占有率为15.45%。排在第三的是舒蕾,本月下降一位,市场综合占有率为14.11%。潘婷、夏士莲表现欠佳,均后退一位,排在榜单第四、第五位。排在第六、第七的是奥妮、力士,本月纷纷上升一位。太阳神和蒂花之秀紧随其后,力排重敌进入十强。

西南地区:飘柔可谓是该地区的强势品牌,占据了将近一半的市场份额,市场综合占有率高达47.90%,高出第二名36个百分点,霸主之势无人能及。海飞丝以11.86%的市场综合占有率夺取亚军之位。季军桂冠落入潘婷之手,市场综合占有率为10.28%。排在第四、第五位的是舒蕾和力士,本月位次没有发生变化。夏士莲上升两位,名列第六。拉芳不退不进,依旧稳坐第七位。奥妮、隆力奇是本月入榜新面孔,分别排在榜单第八、第九位。

西北地区:本地区市场份额的分布相对均匀,强势品牌的市场综合占有率也不超过20%。潘婷表现出众,上月排名第四,本月一举夺魁,市场综合占有率为17.98%。舒蕾、飘柔、海飞丝均后退一位,排在第二、三、四名,市场综合占有率分别为16.77%、16.20%和12.74%。力士表现不俗,冲入五强。蜂花不退不进,继续徘徊在第六位上。紧随其后的是夏士莲,本月后退两位。沙宣、风影是入榜新秀,分别排在第九、第十位。

四、美发品

*全国市场品牌监测情况

排行榜前十位品牌占据了大约一半的市场份额,市场综合占有率总和为57.15%。排在前四位的品牌依然是温雅、美涛、迪彩、欧莱雅,市场综合占有率分别为13.10%、9.71%、7.97%和5.52%。丰采上升一位,进入五强。雅倩紧随其后排在第六位,上月排名第九。侬丝本月稍有逊色,后退两位,名列第七。彩蕴不退不进依旧排在榜单第八位。光明有所进步,离开榜单边缘,上升至第九位。本月十强榜单中没有新入榜品牌。

* 分地区美发品品牌市场综合占有率排名情况

华北地区:欧莱雅再接再厉夺取本地区冠军宝座,市场综合占有率为12.09%。温雅退居第二位,市场综合占有率为10.40%。雅倩进步飞快,一口气前进七位,夺取季军桂冠,市场综合占有率为6.37%。美涛业绩平稳,依旧位列四强。排在第五位的是光明,本月上升两位。好迪后退一位,排在第六。丰采、美源是入榜新秀,分别名列第七、第九位。貂油不退不进,依旧徘徊在榜单边缘。

东北地区:温雅继续蝉联本地区排行榜冠军,市场综合占有率为19.59%。美涛也稳坐亚军宝座,市场综合占有率为10.33%。季军之位依旧由市场综合占有率为9.12%的侬丝把持。彩蕴紧随其后,排名第四。光明小有进步,挤入五强。欧莱雅表现不俗,上升三位,名列第六。排在第七位的是章华,本月脱离榜单边缘。丰采位次没有变化,依旧排在第八位。现代终于突出重围,闯入十强,名次排在丰采之后。

华东地区:本地区排行榜前三把交椅依旧由美涛、温雅、欧莱雅把持,市场综合占有率分别为12.50%、11.57%和7.95%。彩蕴表现欠佳,后退一位名列第五;四强之位由雅倩夺得。雅芳表现抢眼,从二十名之外一举冲入十强,并且刚入榜单就取得第六名的好成绩。好迪、卡尼尔本月位次没有调整,依旧排在第七、第八位。迪彩也是入榜新秀,排在榜单第九位。

中南地区:迪彩依旧是该地区消费者的首选,市场综合占有率较上月又有提升,为18.70%。温雅继续占据亚军之位,市场综合占有率为9.91%。美涛后退一位,排名第四;季军桂冠由市场综合占有率为8.61%的丰采夺得。沙宣位次没有变化,名列五强。本月新入榜单的品牌分别是排在第六位的法丝、排在第七位的久美为宝和排在第十位的现代。其中法丝是由二十名之外一举冲入十强的,表现出众。

西南地区:本地区十强榜单位次调整较大。温雅击败群雄,前进四位,夺取冠军宝座,市场综合占有率为12.86%。貂油再接再励,上升一位,捧走亚军桂冠,市场综合占有率为12.37%。美涛后退一位,暂居季军之位,市场综合占有率为11.86%。匠人错失冠军宝座,排名第四。现代小有进步,跻身五强。排名第六的是法丝,上月排在第四位侬丝、潘婷业绩平稳,位次没有发生变化,分别排在榜单第七、第九位。迪彩是本月入榜新面孔,名列第八。

一本二本三本的区别篇2

【关键词】要素转移 结构红利假说 生产率增长 房地产泡沫

一、问题的提出

关于要素转移、产业结构演进与生产率增长三者之间的关系,国内外学者已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一般认为,生产率增长受到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而产业结构的演进的主要动因来自于要素转移。其基本思想可以追溯到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假设经济中存在多余的劳动,随着更多的劳动投入到具有更高生产率增长的现代经济当中,总生产率水平将不断提高。国内对“结构红利假说”进行较为深入研究的当属李小平、干春晖和郑若谷(2009)等。国内外现有文献中关于资本和劳动等要素的“结构红利假说”的实证研究存在缺陷:计算资本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时,人们往往习惯于将GDP直接除以资本或劳动数量后得到资本生产率或劳动生产率,而没有在此之前先将GDP分解为劳动份额和资本份额,这样在分析要素在三次产业间流动效应时,往往会得出谬论: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远远低于第二、第三产业,而第一产业的资本生产率远远高于第二、第三产业,所以理论上劳动应从第一产业流入第二、第三产业,相反资本则应从第二、第三产业流入第一产业。现实中因劳动流动遵循了这一“理论”,而资本则反其道而行之,所以现有文献一般得出劳动要素的产业间流动具有“结构红利”假说成立而资本要素的产业间转移则存在“结构负利”或“结构红利”假说不明显的错误结论。

2010年初以来,受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利好消息”刺激,海南房地产市场快速升温,海口、三亚等地一时出现抢购商品房的“狂热”局面。1993年房地产“泡沫”破灭后海南经济长达10余年萧条景象犹在昨日,所以本文试图以1993年房地产“泡沫”破灭为界将海南自改革开放以来的产业发展过程分为1978―1992年和1993―2007年两个阶段对要素转移、产业结构演进与生产率增长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实证研究,以便重新认识房地产“泡沫”破灭对海南产业发展深远的负面影响。为弥补现有文献研究的不足之处,本文在估算海南三次产业资本存量的基础上,按照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三次产业增加值的资本和劳动份额进行估算,并以此为前提,进行后续实证研究。

二、有关数据的估算

1、三次产业1978年不变价资本存量的估算

近年来,国内外大量文献估算了我国的资本存量,但是对于全国或某一省份三次产业资本存量估计的文献则较少,主要有两条思路:一是徐现祥、周吉梅和舒元(2007)对中国省份三次产业资本存量估计思路,他们采用的是永续盘存制的方法;另一条是干春晖和郑若谷(2009)对全国三次产业资本存量估计思路,他们用“基期资本存量+本期新增资本存量”先估算出全国历年总的不变价资本存量,然后计算三次产业各自在全社会新增固定资产累计总额中的比重,并以此近似地作为三次产业资本存量的比重;最后将历年总的资本存量分别乘以三次产业资本存量比重,得到三次产业各自的资本存量。由于永续盘存制需要基期资本存量、固定资产形成额和折旧的数据,海南建省办特区时间较晚,历年《海南统计年鉴》只有全省总的固定资产形成额,所以本文总资本存量估算采用徐现祥、周吉梅和舒元(2007)的思路,而三次产业资本存量估算则按照干春晖、郑若谷的思路。

海南总资本存量(1978年价)的数据本文根据有关资料估算得到,具体步骤如下:首先估算海南1978年(基期)资本存量(即K1)。国家统计局课题组(2006)估算出全国1978年当年价资本存量为18366.6亿元。由于当时海南行政区与全国经济环境基本上是一样的,即区情与国情差不多,所以假设1978年海南资本效率与全国平均水平一致,是比较合理的。1978年全国当年价GDP为3624.1亿元,海南当年价地区生产总值为16.4亿元。这样可近似计算出海南1978年资本存量为83.11亿元(16.4×18366.6/3624.1)。然后根据公式:

Kt+1=(1-?啄)Kt+It+1(1)

可以估算出海南1978―2007年当年价资本存量,式中?啄为折旧率(本文?啄=5%)、I为固定资本形成额。然后用海南地区生产总值平减指数平减海南历年当年价资本存量即可得到历年1978年不变价资本存量。为了节省篇幅,本文仅公布与后续研究有关1978、1992、1993、2007年海南资本存量(1978年价)数据(下同),估计结果分别为83.10亿元、153.00亿元、181.09亿元、869.17亿元。然后按照干春晖和郑若谷的思路估计海南三次产业资本存量的比重和三次产业资本存量(1978年价)。将1978―2007年总资本存量分别乘以相应年份三次产业资本存量比重即可得到1978―2007年海南三次产业资本存量(1978年价),其中1978、1992、1993、2007年海南三次产业资本存量(1978年价)的估计结果如下:第一产业分别为24.42亿元、17.34亿元、14.08亿元、52.76亿元;第二产业分别为38.83亿元、48.50亿元、65.08亿元、243.35亿元;第三产业分别为19.85亿元、87.16亿元、101.93亿元、573.06亿元。

2、三次产业增加值中资本份额和劳动份额(1978年价)估算

为了避免目前学术界计算资本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的不足,本文首先按照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估算海南三次产业增加值中资本和劳动各自的份额。首先建立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公式(2)中Y为地区生产总值,L和K分别为劳动和资本,A表示技术水平,?琢和?茁分别表示资本和劳动的弹性,?滋为随机误差项,i(=1,2,3)为三次产业,t(1978=1)为时间。然后通过对公式(2)两边取自然对数将生产函数转化为线性形式:

然后从《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和《海南统计年鉴2008》中分别收集1978―1981年和1982―2007年海南地区生产总值和就业人数,并将当年价海南地区生产总值换算为1978年不变价地区生产总值,利用Views3.1估计1978―1992年和1993―2007年海南三次产业生产函数,其中1978―1992年估计结果分别如(5)、(6)、(7)式所示(为节省篇幅,没有公布检验结果):

lnY1t=-30.96+0.31lnK1t+6.21lnL1t(5)

lnY2t=-6.86+0.76lnK2t+1.95lnL2t(6)

lnY3t=-3.74+0.87lnK3t+0.78lnL3t(7)

1993―2007年估计结果分别如(8)、(9)、(10)式所示:

lnY1t=-5.67+0.67lnK1t+1.40lnL1t(8)

lnY2t=-5.21+1.12lnK2t+1.01lnL2t(9)

lnY3t=-3.30+0.33lnK3t+1.22lnL3t(10)

根据以上回归估计结果,可以出计算1978―1992年、1993―2007年海南三次产业增加值中资本所得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琢/(?琢+?茁)和劳动所得在总产出中所占的比重?茁/(?琢+?茁):1978―1992年三次产业增加值中资本所得所占的比重分别为0.048、0.279、0.528,劳动所得所占的比重分别为0.952、0.721、0.473;1993―2007年三次产业增加值中资本所得在总产出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0.322、0.526、0.212,劳动所得在总产出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0.678、0.474、0.788。据此可以出计算1978―2007年海南三次产业增加值中资本份额和劳动份额(1978年价),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三、要素转移和产业结构演进

根据本文计算的结果,总的来说,海南三次产业资本存量结构的变化较为单调:1978―2007年第一、第二产业的资本存量比重逐年下降,第三产业的资本存量比重逐年上升。分期来看,后期变动的速度明显变慢。1993―2007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资本存量比重每年平均分别变动-0.12、-0.56、0.68个百分点,而1978―1992年分别为-1.29、-1.07、2.36个百分点。2007年海南三次产业资本存量比重分别为6.1%、28.0%、65.9%,而根据干春晖、郑若谷(2009)估计的结果,2007年全国三次产业资本存量比重分别为1.6%、46.9%、51.4%,可见海南资本存量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而第二产业资本存量远远低于全国水平。

同样,1978―2007年海南就业结构也具有单调的特点,即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逐年下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基本维持不变(在10%左右),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则逐年上升。分期来看,后期变动的速度也明显变慢。1993―2007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每年平均分别变动-0.52、-0.05、0.57个百分点,而1978―1992年分别为-0.91、0.26、0.65个百分点。目前海南三次产业就业比重分别为55.4%、10.8%、33.9%,而2007年全国分别为40.8%、26.8%、32.4%,可见海南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明显偏高,而第二产业偏低。

两种要素构成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产业结构的变化,从1978年不变价产业结构来看,前期海南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由53%迅速下降至33.1%,下降近20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1.42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则迅速上升,分别由22.6%、24.4%上升至33.1%、43.5%。这一时期产业结构迅速调整,主要得力于海南建省办特区后,特别受邓小平南巡讲话的鼓舞,加大了改革开放的步伐,大量吸收岛外要素,投入到第二、第三产业,特别是房地产业。但由于调控不到位,导致了后来的房地产“泡沫”产生,加上接踵而来的金融信用危机,使海南后来十余年经济发展陷入困境之中。后期是海南产业结构调整徘徊不前的年代,三次产业结构分别由30.1%、28.8%、41.1%调整为28.0%、36.7%、35.3%,15年时间里变化不大。但2002―2007年海南产业结构调整有明显加快的趋势。其原因主要是1996年初海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省两地”产业发展战略,在本世纪初开始发挥作用。同时由于房地产清理直到2004年才基本结束,影响了这一时期第三产业的发展。

四、要素生产率的差异

产业部门之间生产率水平和增长率的差异和由此而导致的投入要素在部门之间的转移是“结构红利假说”成立的前提。1978―2007年海南资本生产率,以1993年为分水岭,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前期三次产业资本生产率按高低排序为:第三产业(1978为0.106、1992年为0.221),第二产业(1978为0.027、1992年为0.113)和第一产业(1978为0.017、1992年为0.077);后期排序正好相反:第一产业(1993年为0.698、2007年为0.599),第二产业(1993年为0.237、2007年为0.278),第三产业(1993年为0.087,2007年为0.046)。第二,三次产业资本生产率的变化具有多样性。第一产业资本生产率总体上后期远远高于前期。这得益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大陆农民和台湾农业企业就开始对海南农业的投资。前者熟悉大陆市场,而后者的投资具有很强的“外溢效应”。第二产业资本生产率总的来说是逐年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海南丰裕的要素禀赋有利于发展工业。而第三产业资本生产率变动速度要小一些,特别是后期呈负增长,这主要是1993年海南房地产“泡沫”破灭后,长期积压数以千亿计的资产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第三,与资本转移的速度一样,三次产业资本生产率后期变动速度慢于前期。结合前文资本要素转移的特征,前期资本要素的转移是与“结构红利假说”相吻合的,而后期无论是从资本生产率水平还是资本生产率增长率的差异上看,资本转移并不是从低水平或低增长率向高水平或高增长率移动,这明显不符合“结构红利假说”的基础前提。

对于劳动力而言,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都是呈上升趋势的,只是增长的幅度有所不同。1978年海南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分别为0.047万元/人、0.174万元/人、0.063万元/人,2007年分别上升为0.300万元/人、1.411万元/人、0.718万元/人,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高于第一、三产业,而第三产业又远高于第一产业,同时第二产业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差距在1997年之后迅速拉大。再次印证1996年海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省两地”的产业发展战略是正确的。这种第二、三产业与第一产业在劳动生产率水平上的极大差距和三次产业间劳动率增长率上的区别保证了第一产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长期流动趋势,这也是“结构红利假说”的基础前提。

总的说来,建省办特区以来海南劳动前后两期以及资本的前期转移与“结构红利假说”相一致,而资本后期转移则违背了“结构红利假说”的前提。

五、“结构红利假说”的实证研究

根据本文计算数据,采用偏离―份额法将1978―2007年海南要素生产率增长因素分解如表2所示。从表2可以得出以下三点结论:第一,1978―2007年海南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来源于内部增长效应,即三次产业内部技术进步是提高生产率增长的关键;第二,劳动要素的转移在1978―2007年“结构红利假说”一致成立,而资本要素的转移只在前期即1978―1992年成立;第三,总的来说,前期的结构效应大于后期的结构效应。

六、主要结论

本文在估算三次产业资本存量的基础上,以1993年房地产泡沫破灭为界,分析1978―1992年和1993―2007年两个阶段生产要素转移与产业结构演进的关系以及三次产业生产率的差异,采用偏离―份额法分析了产业结构的生产率增长效应,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1978―2007年海南三次产业资本存量结构的变化较为单调,第一、第二产业的资本存量比重逐年下降,第三产业的资本存量比重逐年上升;就业结构也具有单调的特点,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逐年下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基本维持不变(在10%左右),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则逐年上升。分期来看,后期各个要素变动的速度明显变慢。

第二,无论是在劳动还是资本,在要素生产率水平和增长率变化上,海南三次产业之间都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一点满足“结构红利假说”的基础前提。但是,结合要素流向分析时,本文发现劳动前后两期转移以及资本前期转移与“结构红利假说”相一致,而资本后期转移则违背了“结构红利假说”的前提。

第三,1978―2007年海南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来源于内部增长效应,即三次产业内部技术进步是提高生产率增长的关键。

第四,劳动要素的转移在1978―2007年“结构红利假说”一直成立。而资本要素的转移只在前期即1978―1992年成立,可见1993年房地产泡沫对海南经济增长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

(注:本文系海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要素与市场约束下海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模式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批准号:Hjsk2010-86。)

【参考文献】

[1] W.Lewis: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r[J].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Social Studies,1954(22).

[2] 李小平: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源泉及其特征――基于“结构红利假说”的实证检验[J].当代财经,2008(3).

[3] 干春晖、郑若谷: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演进与生产率增长研究――对中国1978―2007年“结构红利假说”的检验[J].中国工业经济,2009(2).

[4] 徐现祥、周吉梅、舒元:中国省区三次产业资本存量估计[J].统计研究,2007(5).

一本二本三本的区别篇3

全球变暖问题日益严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呼声高涨。从2007年的“巴厘岛路线图”到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虽不承担减排义务,但作为全球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国,减排压力与日俱增。中国政府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上公布了“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强度相对于2005年降低40%~45%”的减排目标。根据Laspeyres指数分解和Kaya公式可知,二氧化碳排放受人口、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其中经济增长是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的重要原因。因此,气候变化问题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而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重化工比例较高,能源消费增长较快,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大,虽然实施碳减排政策有助于能源效率的提高,但要强制性减排必将对经济增长带来负面影响。在充分考虑国际环境与本国国情的情况下,“十二五”规划适度放慢了经济发展速度,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降低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减少污染物排放等,说明我国越来越注重经济质量发展,注重经济、能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如何把总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合理地分配到各省区,对实现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双重约束目标非常关键。

许多学者对碳减排成本和配额分配进行了详细研究。高鹏飞等(2004)对2010-2050年中国的碳边际减排成本进行了研究,指出中国的碳边际减排成本是相当高的且越早开始实施碳减排约束越有利。王灿等(2005)分析了部门碳减排边际成本曲线,发现重工业、电力、煤炭部门是减排成本相对较低的行业。随着减排率的提高,所有部门成本急剧上升,重工业削减二氧化碳排放的弹性相对较大。韩一杰等(2010)在不同的减排目标和GDP增长率的假设下,测算了中国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目标所需的增量成本,发现GDP增长速度越快或减排目标越高,减排增量成本也越高;但由GDP变化所引起的增量成本变化远小于由减排目标调整所引起的增量成本变化。巴曙松等(2010)发现各种主要能源消费的碳减排成本之间存在差异性,提出施行燃料转换政策是一个很好的减排政策选择。也有一些文献研究了省区减排成本和配额分配问题。褚景春等(2009)以综合能源成本为准则,对省区内外的各种资源进行筛选,得出总成本最小的电力资源组,然后将减排成本计入综合资源规划,使系统排放量达到最优水平。Klepper, G. 等(2006)研究了不同地区的减排成本、区域二氧化碳排放等问题。李陶等(2010)基于碳排放强度构建了省级减排成本模型,在全国减排成本最小的目标下,得到了各省减排配额分配方案,但其各省减排成本曲线与全国类似的假设,与现实情况有些差距。以上文献均是基于碳排放强度的单约束,通过估计碳边际减排成本曲线来分析减排配额的。但“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分别降低16%和17%的双重约束目标,为完成此双重强度约束目标,国务院《“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国发[2011]26号)(下文简称《节能减排方案》)对各省设定了能耗强度降低目标,各省也相应制定了经济发展的年度规划目标。如何在双重强度约束下,实现各省经济增长、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最优分配,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基于以上想法,从全局最优的角度,建立在全国及各省的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目标约束下的省际经济增长优化模型,考察全国及各省的能耗强度、碳排放强度及省际经济增长扩张约束对各省经济增长、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找到各省经济增长、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最优分配值,比较各种情景下的节能成本和减排成本,分析全国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对全国生产总值的脱钩状态,并对全国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最大降低幅度进行了预测。

二、优化问题及模型

我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阶段,发展经济是当今及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的首要任务。因此,本模型的目标函数为最大化各省区生产总值总和,约束条件为全国及各省的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的目标约束,以及经济增长扩张约束。根据分析问题的侧重点不同,可建立如下两个优化模型。

(一)如果2010-2015年全国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至少降低16%和17%,各省能耗强度和能源碳强度与2005-2010年变化幅度相同,各省经济增长遵循历史发展趋势并兼顾东中西部协调发展,并且各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等措施实现《节能减排方案》中各省区能耗强度的降低目标,那么就有关各省经济增长、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应该如何优化分配问题,可建立如下模型来考察。

利用模型Ⅰ可分析以下两种情景:

情景1:2015年全国能够完成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分别降低16%和17%的目标,各省能够完成《节能减排方案》中的下降目标,各省2010-2015年能源碳强度降低程度与2005-2010年相同。以各省政府工作报告中确定的2011年各省经济增长速度作为2010-2015年各省经济增长扩张约束上限;“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2010-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的预期目标,本情景以7%作为2010-2015年各省经济增长扩张下限。

情景2:为适当减缓因经济发展过快而造成能源的过度消耗,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情景中各省经济扩张约束上限在情景1基础上同比例缩小,其他假设与情景1相同:全国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分别降低16%和17%;各省能耗强度能够实现《节能减排方案》中的下降目标;各省2010-2015年能源碳强度降低率与2005-2010年相同;2010-2015年各省经济年均增长扩张下限为7%。

(二)能耗强度和能源碳强度共同决定碳排放强度的变化。若2010-2015年全国能源碳强度降低程度与2005-2010年相同,则全国能耗强度最大降低幅度是多少,以及全国能耗强度降度最大时各省经济增长、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最优分配值又是怎样的?此问题可转化为情景3。

情景3:2010-2015年全国能源碳强度降低程度与2005-2010年相同,全国能耗强度降低率为可变参数。其他假设与情景2相同:2015年各省能耗强度能实现《节能减排方案》中的下降目标,2010-2015年各省能源碳强度降低程度与2005-2010年能源碳强度降低程度相同;2010-2015年各省经济增长扩张下限为7%,上限在情景1基础上 同比例缩小。可利用以下模型分析。

三、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样本期为2005-2010年,基期和分析期分别为2010年和2015年。因西藏能源消耗数据缺失,模型中暂不考虑。由于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来源于化石能源消耗,本文主要计算了各省煤炭、石油、天然气三种主要化石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煤炭、石油、天然气的排放系数分别为2.69kg/kg、2.67kg/L、2.09kg/kg(采用IPCC推荐值)。由于统计口径不同,所有省区生产总值总和与国内生产总值数据不等,本文所说全国生产总值为所有省区(除西藏外)生产总值总和,所说全国能耗强度为所有省区能源消耗总量与全国生产总值之比,所说全国碳排放强度为所有省区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与全国生产总值之比,所说全国能源碳强度为所有省区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与所有省区能源消耗总量之比。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可得2005-2010年各省区生产总值(2005年不变价)。从历年《能源统计年鉴》可得各省各种能源消耗量。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消耗量与它们相应的排放系数相乘,可分别得到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而可得样本期每年全国及各省区能耗强度和能源碳强度,可得样本期内各省及全国能源碳强度的变化率。能耗强度的降低率来源于《节能减排方案》。由于2010年各省区各种化石能源消耗量数据目前没有公布,无法算出2010年各省二氧化碳排放量,在此假设2010年各省化石能源消费结构与2009年相当,则各省2010年能源碳强度与2009年能源碳强度相同。情景1中参数标定见表1,其他情景中参数的具体变化见本文分析过程。

四、情景优化结果分析

下面利用所建模型来分析三种情景中各省经济增长、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优化分配。

(一)地区GDP优化分析

优化结果显示三种情景下模型均有最优解,说明从全局最优角度看,在全国及省际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约束下,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能够找到各省区经济增长的最优路径,进而可分析三种情景下各省区经济增长最优分配值的异同(见表2)。

情景1优化结果显示,2010-2015年全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为10.2%,八大经济区域中,东北、中部、西北和西南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各省经济年均增长率均大于全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京津、北部沿海、华东沿海和南部沿海地区经济年均增长率均低于全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但均在9%以上。说明若各省能够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八大经济区域就能够协调发展,尤其是东北、中部和西南地区经济能够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从省区看,山西、贵州、青海和宁夏的经济增长速度较慢,其中山西年均增长率为8.5%,没有达到本省经济增长扩张上限;贵州、青海和宁夏的年均增长率为7%,取值为经济增长扩张下限,经济增长速度最慢。其他省区经济年均增长率取值为各省经济增长扩张上限,经济发展较快。说明如果经济发展保持目前势头,现行的全国及各省能耗强度约束对山西、贵州、青海和宁夏的经济发展较为不利,对其他省区的经济发展较为有利。

为了维持能源、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避免能源过度消耗,需要适度放慢经济发展速度。情景2在情景1基础上同比例缩小了经济扩张上限,为保证2010-2015年间各省年均增长率不低于8%,各省经济发展水平扩张上限缩小比例不超过4.504%。优化结果显示,同比例缩小上限约束对各省及全国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是全方位的。当各省经济扩张上限缩小比例为4.504%时,全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为9%,下降了1.2个百分点。从八大经济区域看,京津、华东沿海、南部沿海、中部、西南、东北、北部沿海和西北地区经济年均增长率下降程度依次增大。从省区来看,河北、内蒙古、云南、甘肃和新疆经济增长率为7%,最优值从经济扩张上限降到经济扩张下限;辽宁年均增长率为9.1%,没有达到经济扩张上限。除此之外,其他省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在情景1基础上同比例缩小了4.504%,最优值为经济扩张上限。

情景3优化结果显示,若2010-2015年全国能源碳强度降低程度与2005-2010年能源碳强度降低程度相同,则全国能耗强度的最大降低幅度为17.27%,与此同时全国碳排放强度降低了21.07%。与情景2对比,全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为8%,下降了一个百分点。从八大经济区域看,东北、中部、西北和西南分别下降了2.9、1.7、1.2和2.8个百分点;其他区域没有改变。从省区来看,河北、山西、内蒙古、贵州、云南、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的经济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最优值仍然是经济扩张下限;吉林、黑龙江、河南、湖北、湖南、重庆、四川和陕西的经济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最优值从经济扩张上限降低到经济扩张下限;辽宁年均增长率从9.1%下降到7%;广西年均增长率从扩张约束上限下降到7.3%,接近经济增长扩张下限。说明进一步降低全国能耗强度对东北、中部、西北和西南地区的经济增长有较强的阻碍作用。

(二)地区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优化分析

各省GDP优化值乘以相应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可分别得到各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最优分配值。图1和图2分别为三种情景下各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增加量的变化情况。

图1 三种情景下2010-2015年能源消耗的增加量 单位:10000 tce

从图1中可见三种情景下,山东、广东、江苏、河北、河南、辽宁等省区能源消耗较大,北京、上海、江西、海南、贵州、青海、宁夏等省区能源消耗较少。情景2与情景1相比,北京、上海、贵州、青海和宁夏能源消耗量没有改变;其他省区均有不同幅度的减少,其中能源消耗变动幅度排在前十一位的省区依次是内蒙古、河北、辽宁、山东、甘肃、新疆、云南、江苏、广东、河南和山西。情景3与情景2相比,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湖北、湖南、广西、重庆、四川、陕西等地区能源消耗进一步减少,其中河南、四川、重庆、黑龙江和辽宁的能源消耗减少幅度较大;其他省区的能源消耗没有改变。同理可分析各省区二氧化碳排放情况。三种情景中二氧化碳排放变动均较大的省区有河北、内蒙古、辽宁、黑龙江、山东、河南、广东、云南、陕西、甘肃、新疆等。从图2中可看出,情景2与情景1中各省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减情况与能源消耗的增减情况一致。二氧化碳排放变动幅度排在前十一位的省区依次是内蒙古、辽宁、河北、山东、山西、新疆、甘肃、河南、云南、江苏和广东。但其省 区排序与能源消耗变动大小的省区排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二氧化碳排放量不仅受能源消耗量的影响,而且还受能源碳强度的影响,即各省能源碳强度不同导致二氧化碳排放的变化与能源消耗的变化不一致。情景3与情景2相比,二氧化碳排放没有变化的省区和能源消耗没有变化的省区相同;二氧化碳排放减少的省区与能源消耗减少的省区也相同,但省区排序有所不同。

图2 三种情景下2010-2015年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加量 单位:10000 t

结合情景2与情景1中的经济增长优化结果可知,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变动较大的省区比较容易受经济扩张约束上限变化的影响。缩小经济扩张上限,虽然放慢了全国及一些省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但有利于节约能源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结合情景3与情景2中的经济增长优化结果可知,当2010-2015年各省能源碳强度与2005-2010年的能源碳强度变化相同时,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变动较大的省区比较容易受全国能耗强度变化的影响。为了实现全国经济增长、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最优配置,各省区在制定政策时,要充分考虑本省区的具体情况,制定出适合本省低碳发展的路径。

(三)三种情景下全国节能减排成本与脱钩状态分析

我们把各种情景下全国总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优化结果进行对比,当GDP改变量与能耗改变量为负值时,令GDP改变量与能耗改变量比值为节能成本;当GDP改变量与二氧化碳排放改变量为负值时,令GDP改变量与二氧化碳排放改变量比值为减排成本。由三种情景的经济增长、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最优化分配可看出,情景2在情景1基础上同比例缩小了经济扩张上限,减慢了某些省区的经济增长速度,有利于节约能源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其节能成本和减排成本分别为0.963万元/吨标准煤和0.310万元/吨。情景3在情景2基础上考察了全国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的最大降低幅度。在此种情况下,节能成本和减排成本分别为1.010万元/吨标准煤和0.339万元/吨。两种对比结果显示节能成本和减排成本均较低,说明适度放慢经济发展过快省区的经济发展和进一步加快全国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的降低,虽然对全国及个别省区的经济发展有一定的阻碍作用,但对全国总体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起着较强的抑制作用。

本文采用Tapio脱钩指标,将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弹性分解如下:

其中分别称为碳排放弹性脱钩指标、能源消耗弹性脱钩指标和能源碳排放弹性脱钩指标,经济增长、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率采用2010-2015年年均增长率。由三种情景的经济增长、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最优化分配,可计算出三种情景下2010-2015年年均碳排放弹性脱钩指标、能源消耗弹性脱钩指标、能源碳排放弹性脱钩指标(见表3)。结果显示,能源消耗在情景1中处于增长连接状态,在情景2和情景3中处于弱脱钩状态,且能源消耗脱钩指标值越来越小,说明能源消耗和全国生产总值的弱脱钩程度越来越强。能源碳排放在三种情景中虽均处于增长连接状态,但能源碳排放弹性脱钩指标值越来越趋于0.8(增长连接与弱脱钩状态的临界值),说明虽然二氧化碳排放与能源消耗之间还处于增长连接阶段,但越来越趋于弱脱钩状态。二氧化碳排放在三种情景中均处于弱脱钩状态,而且碳排放弹性脱钩指标值越来越小,说明二氧化碳排放与全国生产总值的弱脱钩程度越来越强。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根据所分析问题的侧重点不同,从全局最优的角度,建立了两个在全国及省际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约束下省区经济增长优化模型。分析了三种情景下各省区经济增长的优化问题,比较了各省经济增长、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最优分配路径的异同。发现三种情景下均能实现“十二五”规划中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预期目标、单位GDP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的约束目标。若2010-2015年全国能源碳强度降低程度与2005-2010年能源碳强度降低程度相同,则全国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的最大降低幅度约分别为17.27%和21.07%。

在地区经济发展方面,本文比较了三种情景下各省经济增长最优分配的异同,分析了缩小经济扩张上限和进一步降低全国能耗强度对全国及各省区的影响,指出了经济发展较慢和较快的省区。如果经济保持目前发展势头,那么现行的全国及各省能耗强度指标约束对山西、贵州、青海和宁夏的经济发展较为不利,对其他省区的经济发展较为有利。同比例缩小经济扩张上限,对各省及全国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是全方位的,中部、西南、东北、北部沿海和西北地区经济年均增长率下降程度较大,其中河北、内蒙古、云南、甘肃、新疆和辽宁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减慢。若全国能耗强度降低率从16%进一步降低到17.27%,则全国经济年均增长率将进一步下降1.2个百分点,西北、中部、西南和东北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减慢,其中吉林、黑龙江、河南、湖北、湖南、重庆、四川、陕西、辽宁和广西成为经济发展较慢省区的新成员。说明进一步降低全国能耗强度对西北、中部、西南和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长有较强的阻碍作用。

在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方面,本文指出了三种情景下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变动较大的省区。同比例缩小经济扩张上限时,内蒙古、河北、辽宁、山东、甘肃、新疆、云南、江苏、广东、河南、山西等省区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变动幅度均较大。进一步降低全国能耗强度,则河南、四川、重庆、黑龙江和辽宁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减少幅度较大。说明这些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变动较大的省区比较容易受全国能耗强度变化的影响。二氧化碳排放变动幅度大小的省区排序与能源消耗变动幅度大小的省区排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各省能源碳强度不同导致二氧化碳排放的变化与能源消耗的变化不一致。

一本二本三本的区别篇4

关键词:人力资本;水平;结构

对人力资本的估算一般分为两种思路:一种思路是基于人力资本积累的考虑,认为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类似,也是由积累形成的,积累生成人力资本;另一种思路是基于人力资本贡献的考虑,这是一种基于收入的做法,认为工资收入中含有人力资本的信息,高人力资本意味着高工资收入,不同的工资收入水平对应着不同的人力资本,工资的相对差异反映了人力资本的相对差异。

一、黑龙江省的人力资本状况分析

本文从人力资本的两个维度,即水平视角下的人力资本和结构视角下的人力资本来分析黑龙江省人力资本状况。

(一)人力资本水平

结合人力资本积累的形成机制,区域人力资本结构主要从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类别和各行业就业类别来分析。本文选取就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来衡量区域人力资本结构及水平。从统计数据来看,2007年黑龙江省大学及以上教育程度的职工占就业人员总数的7.5%,中学教育程度的占67.9%,小学及未上小学的占24.6%(见表1)。2007年全国大学及以上教育程度的职工占就业人员总数的6.6%,中学教育程度的占59.1%,小学及未上小学的占34.3%。同年在东部经济发达省份,这3个指标分别是6.4%、62.4%和31.2%。由此可见,黑龙江省就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从整体上看高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和我国东部经济发达省份的同期平均水平。但是,从东北地区看,2007年辽宁省大学及以上教育程度的职工占就业人员总数的9.7%,中学教育程度的占66.4%,小学及未上小学的占23.9%;2007年吉林省这3个指标分别为7.5%、64.6%和27.9%。黑龙江省就业人员的教育程度与吉林省较为接近,而与辽宁省相比,却存在很大差距,尤其是在大学及以上的教育程度上,二者相差2.2个百分点。

尽管黑龙江省2006年就业人员的教育程度在大学本科、大学专科和高中这3个层次上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黑龙江在研究生学历劳动者占就业人员的比例上却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7年黑龙江省研究生学历劳动者占就业人员总数的0.086%。而2007年全国研究生学历占就业人员总数的0.197%,黑龙江的比例仅为全国平均比例的不足半数(见表2)。从东北地区看,同年辽宁、吉林研究生学历占就业人员总数的比例分别为0.304%和0.159%,是黑龙江省该指标的3.5倍和1.8倍。2007年黑龙江大学本科学历劳动者占就业人员总数的比例为1.881%。同年辽宁和吉林两省分别为3.368%和2.564%,高于黑龙江1.487和0.683个百分点。可见,在大学本科和研究生学历层次上,就业人员占总数的比例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在东北地区内部也处于较低水平。黑龙江省就业人员的教育程度具有学历层次偏低的特点。

(二)人力资本结构

下文从人力资本就业所属的产业结构分析黑龙江省人力资本的就业结构。1998-2004年,黑龙江省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就业人员总数的比例变化不大;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占总数比例下降幅度为1.6%,这与国有企业改组、下岗职工分流存在密切联系;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就业总数的比例由1998年的28.6%上升至2004年的30.5%,上升了1.9%(见表3)。同期,吉林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就业人员总数的比例下降,辽宁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例略有上升;吉林、辽宁两省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占就业人员总数的比例分别下降1.7%和7.0%,高于黑龙江省的下降幅度1.6%;吉林、辽宁两省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例上升较快,增长幅度分别为3.5%和6.2%。可见,在此期间,黑龙江省在第一、二产业上的就业状况与邻近两省差别不大,而在第三产业就业发展上,无论是就业人员比例数,还是第三产业就业增长速度,都落后于吉林、辽宁两省。

从2007年的统计数据看,黑龙江省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总数的比例为43.7%,从2004年以来下降速度加快;第二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得到回升,由2004年的21.2%上升至2007年的21,6%;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例上升速度加快,2004-2007年增幅为4.2个百分点,为1998-2004年增长幅度的2倍多。尽管黑龙江省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长加快,但是与吉林、辽宁两省相比,黑龙江省第三产业就业比例仍然低于吉林1.5个百分点、低于辽宁5.4个百分点。从1998-2007年,黑龙江省第三产业就业比例增长幅度为6.1%,而第一、二产业就业比例均逐年下降,可见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作用非常明显。

1998-2007年黑龙江省第一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由15.5%下降至13.0%;第二产业产值比例变化不大,长期在53%左右徘徊;第三产业产值比例由31.1%上升至34.7%,增幅4.6个百分点(见表4)。从截面数据看,2007年黑龙江、吉林、辽宁3省第二产业产值比例分别为52.3%、46.8%和53.1%,第三产业产值比例分别为34.7%、38.4%和36.6%。从三次产业的产值比例和就业比例对照中(见表5)发现,产业产值与就业结构之间存在一定偏差,第一产业就业结构滞后于产值结构,第二、三产业产值结构则超前于就业结构。这种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错位是与各次产业内的劳动生产率差异、剩余劳动力造成和区域产业引导政策有密切关联的,这不仅表明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低于第二、三产业,而且反映出我国的三次产业之间长期以来都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二元结构现象。

二、人力资本投资强度是解释人力资本状况的关键因素

影响人力资本的主要因素有人力资本投入、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劳动者接受培训、劳动者工作经验等。决定区域人力资本状况的关键因素是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总量和投资速度,而人力资本的存量是人力资本投资强度的反映。因此,我们通过对黑龙江省人力资本存量的考察来分析黑龙江人力资本现状的特点。

从业人员占总人口比重来看,自1998年以来,黑龙江省从业人员比重一直低于全国同期水平。2001年黑龙江省从业人员占总人口比重是41.8%,为近年来最低水平。2007年该指标上升至47.8%。但是,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黑龙江省从业人员占总人口比重仍然偏低。2001年黑龙江省从业人员比重与全国平均水平低15.4%,2003年为15.3%,2007年缩减为10.5%,差距呈现缩小趋势。

从每千人在校学生数看,黑龙江省每千人在校中小学生数一直低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这主要是由人口结构分布导致。从每千人在校大学生数方面,黑龙江省每千人在校大学生人数由1998年的13人上升至2007年的64人,增长了4.9倍。同期全国每千人在校大学生人数增长了5.3倍。1998年黑龙江省每千人在校大学生人数比全国平均水平少14人;2007年二者相差79人。可见,黑龙江省在校大学生人数与全国水平的差距在逐渐拉大。

从职工平均工资看,职工平均工资不仅是人力资本投资的经济基础,而且是区域吸进人才流入的关键因素之一。1998年黑龙江省职工平均工资为6328元,相当于全国职工平均工资的84.6%;2007年黑龙江省职工平均工资为19386元,相当于全国职工平均工资的77.8%。黑龙江省职工平均工资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加大,一方面说明黑龙江省人力资本投资不足的原因,另一方面解释了黑龙江省新增劳动人员中省外高级人才的比例偏低。

从医疗卫生水平看,1998年至2007年黑龙江省万人平均拥有床位数平均为32张,每万人拥有医生及卫生技术人员数平均为42人。全国同期水平分别为24张和35人。显然,在医疗卫生方面,黑龙江省要走在全国的前列。以上分析表明,除医疗卫生水平外,黑龙江省的人力资本投资水平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教育经费支出看,1998-2007年黑龙江省人均教育经费支出由1998年的人均115.3元增长至2007年的人均522.4元,增长了4.5倍。这与经济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经济发展水平是提高政府人力资本投资的基础,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支出越多。

从人们享受人力资本外部性方面看,2004-2007年黑龙江省人均移动电话数增长最快,2007年人均移动电话数每百人近38部;2007年人均电信业务量为12.6万元,是2004年的1.8倍。而人均国际互联网数和人均电话机数目增长速度较慢。这些数据反映了近年来人们之间的联系程度越来越密集,人们享受人力资本外部性的程度在不断增强。

区域人力资本的积累,一方面来源于地区的人力资本投资强度和固有的人力资本积累效率,这不仅在于区域生产力发展程度、学校教育、职工工资、健康投资、通信网络的发展,而且与地区长期发展中形成的社会文化底蕴关联;另一方面,区域人力资本存量的大小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外来人力资本的吸纳能力相关。经济发达省区在改革初期享有和运用灵活的用人制度和人才政策,吸引了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所以会发生人力资本的高增长,带动经济的高增长。而区域经济一旦失去对人才的吸引力,将会造成高级人才流失,使本地区人力资本增长相对缓慢。2007年黑龙江省国有单位新增就业人员18.6万人,集体单位新增就业人员1.6万人。其中,国有单位由外省调入人员为274人,仅为辽宁省同期的不足1/3,集体单位由外省调入人员为5人(见表6)。所以,黑龙江省与辽宁、吉林两省的人力资本差异性的扩大是区域内部人力资本投资和外部人才吸引力这两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

经济欠发达地区引进先进技术能否形成高效的生产力取决于本地区的劳动力素质及其知识吸收能力,也即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力资本水平与引进技术的匹配程度。引进的技术水平越高,技术对人力资本水平的要求就越高。而知识吸收能力取决于其人力资本水平和结构,因此,黑龙江省只有尽快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并依据产业结构特征优化人力资本结构,才能获得与发达地区相当的技术创新机会和能力,从而通过人力资本促进经济快速增长,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先进技术吸收能力与再创新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邹薇,代谦.技术模仿、人力资本积累与经济赶超[J].中国社会科学,2003(5).

2、岳书敬,刘朝明.人力资本与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分析[J].2006(4).

3、刘林.黑龙江高新技术产业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学习与探索,2008(6).

一本二本三本的区别篇5

季节轮回,时光流转,告别了一个学期的忙忙碌碌,我们又迎来了轻松愉悦的暑假生活。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学校的各级组织向辛勤耕耘在教育教学第一线、为学生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倾注了无数心血的老师们致以诚挚的谢意,向勇于接受挑战、乐于拼搏进取,在学习和活动中屡创佳绩的同学们表示祝贺,接下来就让我们共同回顾一学期来的丰硕成果:

(一)表彰:

这一学期中,我们学校有很多同学都表现的非常出色,而且取得了优异成绩,下面,将本学期的获奖情况向全体师生进行表彰:

集体方面:本学期,四(4)中队被评为xx市优秀中队,六(4)中队被评为学区优秀中队。在学区运动会上,我校运动队获xx学区小学组三等奖。四(1)班、四(4)班在学区英语书写比赛中分别荣获三等奖。学区艺术节比赛我校群舞节目获学区二等奖。

教师方面:本学期xx老师撰写的《钓鱼的启示》入选xx市《小学语文课外实践活动设计》;xx老师在xx市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中获一等奖,xx老师在xx市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中获三等奖,xx老师在市新教师汇报课上成功开出一节汇报课赢得了进修学校领导好评;xx老师成功开出学区级研讨课,xx老师在学区研讨会作了主题论坛。xx老师被学区评为英语优秀指导师,xx老师在学区语文说课比赛中荣获二等奖,xx、xx老师学区语文说课比赛中分别荣获三等奖。xx老师在学区体育说课比赛中获三等奖。在xx市举行教育教学论文评比活动中我校的xx、xx、xx等十五位老师的论文被推荐到学区参加评比。

(2)六(4)班的林巧艳同学在xx市“华峰杯”创新作文现场赛中荣获二等奖;六(2)班xx同学、六(3)班xx同学在xx市科学综合能力比赛中分别荣获二、三等奖。艺术节一(4)班的xx同学获xx市器乐组比赛三等奖。

(3)五(1)班xx同学、五(3)班xx同学在学区小学五年级英语口语比赛中分别荣获一等奖,五(3)班xx同学、五(1)班xx同学分别荣获三等奖。

(4)学区艺术节比赛成绩喜人,四(2)的xx、二(4)xx等同学合作的舞蹈获学区群舞比赛二等奖,四(2)班的xx获美术组二等奖,四(4)班xx获器乐组三等奖,四(4)的xx获声乐组三等奖,一(4)班的xx获器乐组一等奖。

(二)假期要求及有关活动:

为了让同学们过一个欢快、充实而有意义的暑假,要求大家做好以下事情,在假期中体验生活的乐趣。

一本二本三本的区别篇6

东海防空识别区公布后,得到广大相关国家地区的理解和认同,截至12月4日已经有19个国家和三个地区的55家航空公司向中方通报了飞行计划。然而,日本等极少数国家在这个问题上颠倒黑白、不断挑衅、借题发挥,甚至不顾国际惯例,明令禁止本国航空公司向中国政府递交飞行计划书。

防空识别区是国际通行做法

目前,全世界有20多个国家设置了防空识别区,其中包括美国以及几乎所有中国的主要周边国家,如日本、韩国、菲律宾、越南、缅甸、泰国、印度和澳大利亚等。尽管各国对防空识别区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有一些概念是得到公认的,即:防空识别区一般指濒海国家和地区出于海防和空防的安全需要,为防范可能面临的空中威胁,在面向海洋方向上空划定的特定空域,用于及时识别、监视、管制和处置进入这一空域的航空器,留出预警时间,保卫空防安全。

防空识别区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在二战期间提出的,当时为防范来自轴心国,尤其是日本的威胁,美国提出了“沿海岸线建立对空监视网”的设想。但防空识别区的真正出现是在冷战期间,由于高速喷气式战机的大批量投入使用,对各国传统防空体系构成巨大威胁,美国在上世纪50年代率先划定防空识别区,目的是扩大预警距离,增加反应时间。

总的来说,防空识别区具有“三大作用”、“五大特征”。

“三大作用”是:第一,有效扩展防空预警范围。随着军事技术的进步,战机航速不断提高,预警范围和时间成为防空的“生死线”。比如,美国防空识别区外缘距其大陆边缘就达到700余公里。第二,增大飞行活动的管控空间,提高空域管控的有效性。为保证飞行活动的安全有序,设有防空识别区的国家大多明确要求,进出或活动于防空识别区之内的飞机,不论哪国国籍,都需预先申报飞行计划,经批准后方可按计划的时间、航线、空域和高度飞行。第三,强化空中管控行动的规范性。这样防空相关单位可以更紧密协调,有序合作,做出更有效的反应。

“五大特征”是:第一,国家性。防空识别区的设置是一种国家行为,是否设置、何时设置、怎样设置、如何管控等,都属于一国范围内的事。第二,单方性。防空识别区的设置毫不违反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和要求,这已成为国际法学界的普遍共识。国家在不影响其他国家依据国际法享有的航行和飞越自由权的前提下,有权单方决定设置防空识别区,无需事先征得其他国家同意。第三,稳定性。防空识别区一般是国家在对国际形势、安全需要和自身实力等方面综合分析判断后作出的战略决策。这个决策一旦做出,除了特殊情况,一般不会随意撤销。第四,防御性。防空识别区是现代空中预警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各国规定稍有不同,但目的基本都是为了提早预警时间,扩大预警范围,防止领空受到侵犯。第五,强制性。防空识别区与领空不同,尽管设置国并不享有完全、排他权利,但根据国际通行做法,他国航空器应遵照设置国的有关规定通报身份、方位、飞行计划等情况,否则设置国可对其采取跟踪、监视,甚至驱离、拦截、迫降等措施。在国际实践中,防空识别区制度得到了大多数国家的默认和遵守。

日本的反应罔顾事实、颠倒黑白

东海防空识别区一经公布,日本立即做出激烈反应,且四处勾连,煽风点火,企图抹黑、诬蔑中国的这一合理合法的行动,以在问题上赢得更多的“国际支持”。

安倍内阁要员纷纷跳出来向东海防空识别区“泼脏水”,用词耸人听闻。在11月25日的日本参议院决算委员会上,安倍指责中国的东海防空识别区“单方面改变现状,使得事态进一步升级,很可能招致形势失控,因此非常危险”,并且诬蔑中国“试图依靠实力改变现状”,更表示东海防空识别区对日本“无效”,“日本将坚决固守本国的领海领空”。此前一天,日本外相岸田文雄发表了与安倍几乎如出一辙的言论,称东海防空识别区“极度危险,令人十分忧虑”,并且称其“是对公海飞行自由原则的非法侵害”,因此要求中国“撤回防空识别区”。日本防卫相小野寺五典11月25日在参议院的国家安全保障特别委员会上,甚至威胁要“按照国际法和自卫队法采取严正的措施应对领空侵犯”。此外,日本政府还迅速通过各种渠道第一时间与美国进行沟通,极力夸张、渲染东海防空识别区对美日的“巨大威胁”,力图争得美国的全力支持,共同打压中国。日本媒体也纷纷摇旗呐喊,煽风点火,制造东海防空识别区“强迫他国接受,不服从就会受到攻击”以及“中国防空识别区将覆盖菲律宾”等谣言,企图煽动周边国家与其一道抵制东海防空识别区。

然而,只要对照上述防空识别区的内涵,就会发现日本的污蔑和歪曲根本不值一驳。日本政府和媒体所玩弄的手段不过是两个:一是混淆概念。要么把防空识别区说成是领空,诬蔑中国侵犯了其他国家的权利;要么把防空识别区指为禁飞区,“指责”中国妨碍了其他国家的飞行自由。但防空识别区绝非领空,而是在领空外国际空域设置的识别和预警范围;也不是禁飞区,决不会影响其他国家的合法飞行自由。二是歪曲事实。要么说设置东海防空识别区是中国的单方面行为,无法接受;要么说中国要求通报飞行计划的做法与众不同。然而实际上现有的防空识别区都是各国单方制定的,日本亦是如此;许多国家都要求通报飞行计划,中国绝非特例。

更恶劣的是,日本还颠倒黑白。日本指责中国设置东海防空识别区是单方面改变东海现状,升级地区紧张局势。但事实上,日本早在1969年就设置了防空识别区,并在此后多次扩大识别区范围,最远距其海岸达到800公里。范围除覆盖日本领空、领海和专属经济区外,向西还覆盖了黄海东部以及东海的大部分空域,包括我海空域,日本防空识别区最西侧距离我国海岸线仅有130公里。因此,其对我国遵照国际通行做法设置东海防空识别区的合理合法行为的污蔑和指责,完全是颠倒黑白的霸权姿态和行径。

一本二本三本的区别篇7

    关键词:图像分割 车型识别 目标跟踪 模型匹配

    在现代交通管理和道路规划中,交通流量和通行车辆的类型、速度是重要的参数。自动获取这些数据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利用压电、红外、环形磁感应线圈等传感器获得车辆本身的参数, 这类方法跟踪识别率较高,但是容易损坏,安装也不方便;还有一类就是基于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的方法,克服了前面一类方法的局限,由于图像处理识别技术的进步和硬件性价比的大幅提高,有一定实用价值的系统已经出现。这些系统的使用证明;图像处理识别车辆的方法晶趋成熟,环境适应能力较强,能长期稳定工作,但是计算量大,识别正确率不如感应线圈、激光读卡等方法高。本文的研究属于后者,利用安装在高处的单个静止摄像头监视路面,利用运动分割与模型匹配的方法,检测并统计多车道的车流信息。

    识别过程分三步:分割、跟踪和车型判定。运动目标的分割常采用幅差法。在监控场合,摄像头大多是固定的,背景基本没有变化或者变化缓慢,可以从图像序列中逐渐取出背景图像,然后利用帧差法检测出目标区域,同时还可以检测静止目标。由于识别过程中利用二值边缘,所以本文在图像分割中对输入图像进行了梯度二值化处理。三维空间和二维图像平面之间映射关系的确定,采用基于针孔模型的摄像机定标来计算。对目标区域的跟踪,采用了区域特征向量的匹配跟踪方法,减小了运算量。由于图像处理的方法很难提取轮数、轴距等车辆本身参数,所以在图像车型识别中一般都采用三维模型在图像上投影和车辆边缘相匹配的方法。

    1 背景重建和图像分割

    由于摄像头固定,背景变化缓慢,因此,可以利用图像序列逐渐恢复出背景图像。其基本原理是:对每一个像素进行监控,如果在较长时钟内灰度不发生明显变化,则认为该象素属于背景区域,将该象素灰度值复制到背景缓冲区,否则属于前景区域。由于光照以及车辆阴影等影响,采用这种方法恢复出来的 背景图像存在较大噪声。因此大实验中对原始输入图像进行了梯度二值化处理,然后进行背景重建。这样可以减小阴影的干扰,加快背景重建速度。由于识别是利用边缘信息,所以度化对后面的识别过程没有影响。

    在得到背景边界图像后,利用帧差法可以分割出感兴趣的目标。但是,如果目标区域和背景边界后果合(都兴趣的目标。但是,如果目标区域和背景边界重合(值都为“1”),相减之后该目标区域被错误判定为背景区域(来"0")。为了减小错误判决区域,本文在分割时参考了相邻两帧的二值化帧差fdmask,判决准则如下:如果fdmask中革像开绿素为“0”,则输入图像和背景图像相应像素相减;否则直接复制输入图像中相应的像素值。分割结果经过噪声消除、形态学平滑边办、种子填充、区域标记等后续处理,就分字出了目标。

    2 摄像机定标

    在模型匹配中,需要从二维图像恢复目标三维信息,同时将三维模型投影到图像平面上,因此必须计算三维空间到图像平面的投影关系矩阵。这个过程就是摄像机定标。本文采用基于针孔模型的摄像机定标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给定的一组三维世界的点坐标和这些点在图像中的坐标,求解线性方程组,计算透视投影矩阵中的各个元素。透视投影矩阵如下:

    其中:(u,v)是图像坐标,(Xw,Yw,Zw)是三维坐标,M为投影矩阵,Zc为三维空间中点到摄像机镜头的矢量在光主轴上的投影距离。要求解M的各个元素,通常方程组不独立,没有唯一解,采用近似计算的误差罗大。在(21)式基础上经过变形,将12阶方程分拆成三个4阶方程组,只需要利用4个点的投影关系,方程组的阶次也只有4阶,可以有效避免出现奇异矩阵,求出唯一解。由式(1)可以得出:

    另外,除了4组点的坐标之外,还需测定镜头主光轴的水平垂直倾角。

    3 车辆的跟踪和分类

    在区域分割后,接下来进行区域跟踪,利用相邻两帧的区域匹配从而图像序列中建立目标链,跟踪目标从进入监视范围到驶离监视范围的整个过程。首称要确定区配准则。常用的图像匹配方法有Hausdorff距离区域法和图像互相关。这两种方法都需要逐个含金量纱的计算。为了减小计算量,采用区域特片跟踪法。目标区域的特征包括区域形心坐标、区域包围矩形、区域运动速度及运动方向和区域面积。本文匹配准则采用了两个假定:同一目标所对应区域在相邻两帧中面积相近;同一目标在前一帧中的区域形心加上运动速度所得到的形心预测值与后一帧中区域形心距离相近。跟踪过程如下:

    (1)将第一帧的各个区域当作不同的目标,对各个目标区域启动目标链。

    (2)根据判决准则,如果某目标链中的区域在当前帧找到了匹配区域,则用找到的的匹配区域特片更新该目标链中的区域特征。

    (3)如果在形心预测值所在位置,当前帧区域和目标链中区域面积相差很大,则可以认为发生了合并或者分裂现象。对目标链中的区域包围矩形,在本帧查找该矩形覆盖了几个区域,如果多于一个区域,则认为发生了分裂现象。对分裂现象出现的新区域,启动新目标链。同理,对于本帧区域的包围矩形,查找该矩形覆盖了几个目标链中的区域,如果多于一个,则认为发生了合并现象,利用合并区域启动新的目标链,同时终止那些被合并区域的目标链。

    (4)对于目标链中的区域,如果在本帧没有与之相匹配的区域存在,则认为发生了消失现象。目标链并不立即终止,只有在经过数帧仍没有找到匹配之后,才终止该目标链。

    (5)查找本帧是否还存在新进入的区域,如果存在,则启动新的目标链。

    采用这种方法可以快速跟踪图像序列中的目标,同时得到车辆在监视范围的平均速度。在计数时,只有目标在连续数帧里出现才认烛一个真正的目标区域,只有目标在连续数帧都没有出现才认为消失,因此可以消除那些暂时消失引起的计数错误。

一本二本三本的区别篇8

一、主要做法

(一)高度重视,精心安排。镇党委高度重视,于7月28日组织召开镇党委会议,专题研究镇领导参加村(社区)“三委”工作会的具体方案,制定镇主要领导参加村(社区)“三委”工作会时间安排表,明确责任,提出具体工作要求。

(二)强化责任,狠抓落实。我镇共16个村(社区),由于我镇没有镇长,所有村(社区)的三委会均由镇党委书记带领联片领导和驻村干部深入各村参加会议。从8月1日起,逐村听取村(社区)“三委”工作汇报,研究剖析“三本台账”处理情况。

(三)精心筹备,开展有序。全镇16个村(社区)“三委”精心准备,会议组织有序,会议质量高,效果好。各村组织村支部、村委会、村监委会全体委员参加会议。会议分别由支部书记代表村党支部对全村基本情况、基层组织建设、“三本”台账运行情况作全面汇报,村主任、村监委会主任分别作了补充汇报。镇联片领导、驻村干部详细查看各村的“三本台账”建立情况。

各村会议最后由镇党委书记或镇长对各村的工作情况进行详细点评,对“三本台账”的建立和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对反映的问题和困难进行解答。对村反映的断头路问题,通过县级联系部门县红会争取到香港红十字会援建项目予以解决,对村反映的水葫芦阻塞河道的问题,通过县审计局、水务局予以解决,对村、村反映的塘堰除淤问题,提出了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筹集资金,争取项目逐步解决。

(四)亮点突出,效果明显。一是通过“三本台账”察民情。实行网格化管理,定人、定时、定格、定责,全镇100余名镇村干部走村入户,深入基层、深入农户、深入田间地头,采取访能人问发展、访老干部老党员问良策、访上访户问情由、访困难户问民需、访群众问民生“五访五问”措施,深入责任区域,调查摸底,了解社情民意。同时通过信箱、电话、与群众拉家常等方式,认真了解群众意愿,广泛收集民生、困难群众、稳定等信息。对收集到的信息,及时进行分析,梳理、归类、汇总,集体研究,落实专人,分门别类建账,实行专帐管理。二是通过“三本台账”解民忧。坚持信息当天收集、及时处理,积极妥善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和问题,要求镇干部“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忧”,切实做到解民困、办民事。各村(社区)在建好“三本台账”的同时,还增建了计生台账。截至6月底,全镇共收集的39件民生问题,通过“一事一议”政策、“挂、包、帮”活动等,已解决34件,有5件已制定方案正在解决过程中。10件稳定问题,通过县级相关部门协调,已解决9件。1065件困难群众问题,通过低保、五保、临时救助、医疗救助、新农合、小额意外保险、“挂、包、帮”等予已解决1063件,有2件正在解决过程中。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三本台账”的建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具体体现在:一是“三本台账”还需进一步完善。二是在建立好“三本台账”的同时,还进一步做好二级台账的建立,目前为止,部分村还未建立起来。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1、加大对“三本台账”建立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真正让“三本台账”工作落到实处,不留于形式,切实发挥好“三本台账”的作用。

上一篇:分析化学课件范文 下一篇:上网的坏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