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与百本

时间:2022-09-07 02:47:07

文化大师陈寅恪被聘为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导师是由梁启超推荐的。据传,梁启超向清华校长曹云祥推荐时,曹问:“陈是哪一国的博士?”梁答:“他不是博士,也不是学士。”曹又问:“他有没有著作?”梁答:“也没有著作。”曹说:“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梁启超有些生气地说:“我梁某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

虽是一则举贤任能的佳话,从中却可看出老一辈的学问家对著书立说是非常审慎的,即便学问在身,仍惜墨如金,轻易不敢成一家之言。国学大师黄侃亦如陈寅恪格调,学问深,著作少,传说章太炎曾为之劝说黄侃:不能写书而硬去写书是“不智”,而能写书却不写书则是“不仁”。言来着实够分量吧,但黄侃仍不为所动,淡然语云:“学问成熟,自然要著书,我打算五十以后从事著作。”

呜呼!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前一阵子,有幸拜读了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散步》一书,展阅出版说明,才知:原来宗白华先生一生也著述不多,这部几乎汇集其一生最精要美学篇章的论集是先生生前惟一的一部美学著作。一代美学宗师,生前仅出版了一本不到20万字的书,令我有些许遗憾。再细看版权页内容,此书于1981年初版,此后不断再版重印,迄今已是第16次印刷了,印数已超过20万册。阅读之余,不禁思忖:《美学散步》或许未能身登畅销书榜,却可位列常销书林,她滋润着每一个渴望心灵充沛的读者的心灵,她是一部字字珠玑的美学经典。

不久前逛书市,偶翻一位花甲作家的书,得知其已出版100本书,可百本作品对于那位作家在文坛上的地位也增加不了几何。宗白华先生的著作是以质见长的,小说、散文、随笔、红学研究齐上阵,文武混乱不挡,“全能选手”一个,真应了一句流行语:不在乎天长地久,只求能曾经拥有。恕我出言不厚道,那位作家的作品要是摞在一起,得有一人高,确属等身,但是若用手一挤压,不光是手,只怕脸上都会溅上“水”吧!

一本与百本,前辈学者与当代文人在著作观上的言行迥异,委实耐人寻味,令人深思。人眼是尺,时间是秤,“短斤少两”或“掺杂使假”、“含金量不足”的作品终究会丢人现眼,这是毫无疑问的。追求数量远甚于追求质量的作家们,当你们在笔尖挥洒一泻千里的激情时,最好能想到清朝的乾隆皇帝,他一生所写的诗够多了,但好像还没有哪一个文学史家说他是一个大诗人。

上一篇:中考名著阅读考查的新动向 下一篇:《达·芬奇密码》留下的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