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文化范文

时间:2023-11-27 16:36:31

葡萄酒文化

葡萄酒文化篇1

2001年,联合国第25 届世界遗产大会首次批准了葡萄牙的一项与酒有关的世界文化遗产。全称为“上杜罗葡萄酒产地”。

上杜罗(Alto Douro),即杜罗河上游山区,位于葡萄牙北部。当地生产葡萄酒有近两千年的历史。18世纪以来,其特产是驰名世界的波特酒(Port)。葡萄牙的法律对杜罗河上游山区酿制波特酒的工艺过程有详细的明文规定。

波特属于混合型葡萄酒,由于制造和储存方法的区别,一般分为Touriga Nacional等五大类型。在酿制中,至今仍有一些地方采用古老的脚踩法进行榨汁,以保持葡萄核的完整无损。

杜罗河上游山区,地势起伏很大。有许多葡萄园是从悬崖峭壁上开垦出来的,一层层狭窄的梯田上只能种植两三行葡萄树。酒厂就在山顶的一块块平地上。它们,连同村落的宅舍、小礼拜堂和乡间道路网,构成了一道表现传统的欧洲葡萄酒产地的文化景观。

2002年,联合国第26 届世界遗产大会又将匈牙利著名的葡萄酒产地―托考伊,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托考伊(Tokaji)位于匈牙利东北部博德罗格河与蒂萨河交汇的低地地区,当地土壤极宜于种植葡萄。自12世纪从意大利引入葡萄栽培技术后,当地的葡萄种植区已发展到26个村庄,面积共有13425公顷。

托考伊酿制的葡萄酒,是由著名的高劳伊家族于1502年创造的,比法国著名的苏特恩葡萄酒还早两个世纪。托考伊现有6处石砌的古老酒窖。有的地窖内还藏储着300年前酿制的葡萄酒。

托考伊生产的以“ASZU”为代表的葡萄酒,属于世界名牌,享誉全球。从前,“ASZU”是欧洲许多皇家与贵族们最喜爱的葡萄酒之一。法国路易十四曾赞誉其为:“王者之(葡萄)酒,(葡萄)酒之王者”。“ASZU”也深受伏尔泰、歌德、拉伯雷、罗西尼和舒伯特等著名作家、音乐家的青睐。

更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是,在匈牙利国歌的第三段歌词中,也有赞美托考伊葡萄酒的词句:“你酿造的甘美的托考伊葡萄酒,一滴滴地往下淌”。(匈牙利国歌的歌词,是著名诗人费伦茨・克尔柴伊于1823年创作的长诗,共8段。匈牙利在正式场合一般只演奏或演唱其中第一段歌词。)

2004年,联合国第28 届世界遗产大会再次批准了葡萄牙的一项与酒有关的世界文化遗产。全称为“皮库岛葡萄种植园文化景观”。

皮库岛(Pico)是葡萄牙亚述尔群岛中的第二大岛。长42公里,最宽处15公里,面积433平方公里。高2351米的皮库角(Ponta do Pico)火山挺立在岛的西南部。岛上呈火山熔岩地貌。为抵御海风和海水对海岸的侵蚀,岛屿上的许多岸边砌有石墙。岛上拥有19世纪建造的教堂、酒窖和港口。岛上农民的生产活动,除制酪业和养牛外,尤以栽种葡萄与酿造葡萄酒最为闻名。田野上到处是大片大片的葡萄种植园。皮库岛人酿造葡萄酒的传统技术,最早可以追溯到15世纪。他们酿造过许多获奖的葡萄酒。当年尤其深受俄国沙皇们的青睐。皮克岛传统的葡萄酒文化,是欧洲酿酒技术发展的历史见证之一。

2006年7月12日,联合国第30 届世界遗产大会批准了墨西哥的一项与龙舌兰酒有关的世界文化遗产。全称为“特基拉地区的龙舌兰种植区和早期的龙舌兰酒酿造设施遗址”。

特基拉(Tequila)地区位于墨西哥西部太平洋沿岸哈利斯科州的中心区域,地处特基拉火山和格兰德河之间的谷地(简称哈利斯科谷地)。

龙舌兰属多年生常绿多肉植物,呈蓝绿色,茎节短,边缘和顶端有刺。种植后,至少需要8年才能成熟。特基拉地区以盛产品质最优的龙舌兰闻名于世。它包含nucleo 1#与nucleo 2#两个种植区。共占地34658公顷。

龙舌兰最重要的用途是酿造龙舌兰酒。相传,特基拉酿造龙舌兰酒源于16世纪,是龙舌兰酒最早的原产地。特基拉地区酿造的龙舌兰酒,是世界上最受欢迎、最畅销的的烈性酒之一。被称之为“龙舌兰酒一族的顶峰”。它反映了前西班牙统治时期特基拉人酿制龙舌兰酒的传统方法与从欧美引进的提取工艺的融合。在墨西哥,只有特基拉酿造的龙舌兰酒,才允许以“龙舌兰酒(Tequila)”冠名。其它地区酿造的龙舌兰酒,则只称 “梅斯卡尔酒(Mezcal)”。经过四百多年的发展,特基拉的龙舌兰酒文化,已经成为墨西哥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列入这项世界遗产名录的,包括龙舌兰种植地、酿酒厂(仍然开展生产和已经停产的)、酒坊(西班牙统治时期的非法酿酒厂)、小镇(有些可以追溯到18世纪)。

2007年6月29日,联合国第31 届世界遗产大会又批准将瑞士 拉沃(Lavaux)的梯田式葡萄园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拉沃位于风光秀丽的日内瓦湖畔,当地的梯田式葡萄园面积898公顷,缓冲地带面积1368公顷。葡萄园的垦殖与优质葡萄酒的酿造始于11世纪。拉沃现存的最古老的经营葡萄酒的家族企业始建于1552 年。瑞士特有的白葡萄酒品种夏思拉(Chasselas)是当地的特产。葡萄园中尚留有大量的房屋、磨坊和堡垒的遗迹,许多景观都反映了酿酒方式在不同时期的演变。

葡萄酒文化篇2

[关键词] 法国葡萄酒文化;中国葡萄酒文化;饮酒习惯;影响

一、引言

法国葡萄酒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它随着法国社会文明一起成长,可以说葡萄酒文化已渗透进法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在宗教、政治、文化、艺术等领域中都可以看见它的踪迹和影响。自改革开放后,越来越多的法国葡萄酒被引进我国。中国人也越来越了解法国的葡萄酒文化。从以前的“葡萄酒加雪碧”到现在的细细“品味葡萄酒”,从以前的认为葡萄酒即是红酒到现在开始了解葡萄酒的分类,中国人越来越被法国灿烂的葡萄酒文化所吸引和影响。

二、灿烂的法国葡萄酒的的历史与文化

当人们谈到葡萄酒自然而然的会联想到法国,虽然现在葡萄酒的生产基地遍布全球,但要说到质量最好名声最高的当属法国的葡萄酒。法国的葡萄酒文化是世界葡萄酒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虽然法国葡萄酒的名声可谓是居全球之冠,但是葡萄酒的起源之地却并不在法国。现今,关于葡萄酒的起源,学界并没有统一的说法,人类大概在一万年前就已开始了葡萄种植与葡萄酒酿造①。考古资料证明,人类七千年前在南高加索、中亚细亚、叙利亚及伊拉克等地区已经开始栽种葡萄。考古学家们在伊朗(古波斯)的扎个罗斯山脉发现了距今最古老的葡萄酒。大约六千年前葡萄的栽种技术传入埃及等地区,在埃及墓葬壁画上的图画清晰的描绘了当时人们酿造葡萄酒的过程。距今大约三千年前,葡萄种植及酿造技术传入欧洲。现在,葡萄酒一词在欧洲的很多语言中的拼写有相似的组成部分——“V”(或它的变形“W”)和“N”。例如在芬兰语是“Viini”,德语中为“ Wein” ,英文中是“Wine”。甚至在有些语言中拼写是完全相同的,比如在法语、丹麦语、冰岛语和瑞典语中写作“Vin”,在西班牙语、意大利和捷克语中都写作“Vino”。 因为他们都是从拉丁语中Vinum(意:酒)一词转变来的,更早的词源可追溯到古希腊语。这与葡萄酒在欧洲的传播与发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希腊是欧洲最早开始种植及酿造葡萄酒的国家。在荷马的史诗中记录有很多关于葡萄酒的描述。在公元前六世纪,葡萄栽种术和葡萄酒酿造技术传入高卢(la Gaule即现在的法国地区)的南部地区。

罗马帝国的兴盛带来了葡萄酒酿造在欧洲大陆的第一次大发展。随着罗马帝国版图的扩张进入法国东部、西班牙、德国等地区。在罗马帝国时期,高卢被罗马帝国所战领,葡萄种植及酿造技术这一时期在这片土地上得到巨大的发展,先后进入罗纳河谷(Vallée du Rh?ne)勃艮第 (Bourgogne)、波尔多(Bordeaux)、卢瓦尔河河谷(Vallée de la Loire)、香槟地区(Champagne)和 摩泽尔河谷(Vallée de la Moselle)地区,如今这些地区仍是法国著名的葡萄酒出产地。随着罗马帝国衰落,葡萄园也随之衰落。基督教的兴起带来了又一次葡萄酒酿造的发展。法国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及土壤使其成为葡萄酒的主要产地。在十八世纪之前法国的葡萄酒产业一直掌握在贵族及僧侣手中。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解除葡萄种植和酿造的限制,并使之高速发展。十九世纪,随着铁路交通的发展,法国南部的葡萄酒业渐渐赶超北部。20世纪,法国出台了各种法规条例更加规范了葡萄酒的生产与等级(1935法定产区(AOC)法例管制;1949年优良地区餐酒(AO VDQS)的管制法令;1979年地区餐酒(Vins de Pays)和日常餐酒(Vins de table)管制法令)。这些法令使的法国葡萄酒更加完美并得到世界的赞誉。如今,法国葡萄酒的等级(classification des vins fran?ais)为:法定产区葡萄酒 (AOC):这是最高等级的法国葡萄酒、优秀地域餐酒(Appellation d’Origine Vin Délimité de Qualité Supérieure)、地域餐酒 (Vin de pays)和日常餐酒( Vin de table)。

现如今,法国葡萄酒有六大产区,分别是:波尔多、罗纳河谷、勃艮第地区、卢瓦尔河河谷、香槟地区和 阿尔萨斯(Alsace)。每个产区的葡萄酒都有自己的特色。如勃艮第地区的葡萄酒酒力浑厚,波尔多地区的葡萄酒口感柔顺。香槟区主产起泡葡萄酒并且只有在这一区域生产的起泡葡萄酒才能被称之为香槟。

在法国,喝葡萄酒有可称之为严格的礼仪。一般喝酒是从淡到浓,从年份新到年份久。喝葡萄酒讲究酒器与酒的搭配,酒与菜肴的搭配,酒的温度。可谓从斟酒到品尝各个环节都有要求。

人们说到法国葡萄酒总有个误区,认为葡萄酒就是红酒。其实葡萄酒种类很多,人们根据颜色,质地及生产地,含糖量等因素可以做不同的划分,在这里给大家介绍最常见的几种分类方法:

1.根据颜色分类 (la robe)

葡萄酒的颜色(robe)是人们最常用来划分葡萄酒的方法。根据颜色的不同,我们可以把葡萄酒分为:白葡萄酒,红葡萄酒和粉红葡萄酒。其中中国消费者最常见的事白葡萄酒和红酒

2.根据酿造方法

根据酿造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葡萄酒、起泡葡萄酒、加烈葡萄酒、价位葡萄酒四大类。

3.根据酒的含糖量(la teneur en sucre naturel):

这种分类方法对于无气泡的葡萄酒和气泡葡萄酒有不同的划分

3.1无气泡酒 (vins tranquilles)

干葡萄酒(vin sec):指的是每升的含糖量少于2克的葡萄酒

半干半甜葡萄酒 (vin demi-sec):每升酒中的糖含量在2克到30克之间

葡萄酒文化篇3

仪尔乡都,历经20载的匠心和坚守,在成为区域葡萄酒领军品牌之后,正经历着新的阶段——代表中国高品质民营葡萄酒向世界展现“中国酿造”的魅力。这也是面对全球化经济环境,众多中国民营企业多年坚守质量关、以高品质产品赢得市场的一个缩影。

用酿造还原葡萄本来的生命力

在美丽的新疆焉耆霍拉山脚下,仪尔乡都新采摘的葡萄早已踏上酿造旅程。时间回到1997年,国家尚没有严格要求必须用100%的原汁生产葡萄酒。为何在品牌设立之初,仪尔乡都就给自己设了一个如此高的起点?

仪尔乡都葡萄酒品牌创始人兼董事长李瑞琴告诉本刊记者:“1997年,中国高品质葡萄酒少之又少。我从新疆回到家乡山东,发现当地葡萄酒发展很好,就想为什么不能把葡萄酒产业引到新疆。新疆的葡萄品质很好,用新疆100%葡萄原汁酿造的酒是不是也应该特别好?”

带着这样的想法,李瑞琴邀请国内外土壤、水文、农业、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到新疆考察。专家们的考察结果也证实了仪尔企业所在地焉耆县七个星镇西戈壁是出产优质葡萄和顶级葡萄酒的地方。据了解,位于新疆天山南麓霍拉山下焉耆盆地的西戈壁,天气干燥,没有病虫害,无需任何化学制剂的喷施,全年长达3400小时光照,18℃的昼夜温差利于香气、糖度及酸度的积累,加上天山雪水滋润,是葡萄种植的上佳环境。

专家的考察给了李瑞琴“定心丸”,也让她带着企业员工和当地农民开始了茫茫戈壁的改造计划。1998年他们在焉耆种下了当地的第一株葡萄树之后,经过一年努力,当地葡萄园面积就达到了618亩。如今,经过20年的发展,当初的茫茫戈壁已经发展成为40000亩有机葡萄种植基地,也成为中国面积最大的自有有机葡萄种植基地。

对于如何酿制出优质的葡萄酒,除了对原料坚持“有机高品质”之外,李瑞琴还强调说:“我们一直很欣赏法国人对葡萄酒的态度,尊重每株葡萄的不同,并将这种对生命的尊重融到我们的‘随身随性’酿造理念中。”

以品质助力中国葡萄酒文化发展

以自有有机种植方式获取葡萄酒原料,并采用法国酿造工艺还原葡萄的生命力,这种如匠人般的酿造方式,李瑞琴和她领导的仪尔乡都品牌一做就是20年。而这20年也正是中国葡萄酒消费文化快速成长的时期。较之于国外一些葡萄酒消费领先的国家,他们成熟的葡萄酒文化是经过上百年的积累沉淀及一批批优秀的葡萄酒酿制企业的不断努力、一代代优质产品的更迭才得以形成。

对此,李瑞琴表示:“在很多年前,大家谈到好的葡萄酒,是一种盲人摸象的感觉。有的人按年份,有的人按品种,有的人按香味,有的人按酿造工艺,有的人按葡萄酒年龄,殊不知在国外真正优质的葡萄酒是几大因素缺一不可的。我们一直坚持好的葡萄酒是种出来的,这是我们所弘扬的葡萄酒文化。对企业而言,葡萄酒文化的传播来自于对自身产品品质一贯卓越的追求,通过一代代产品的积累,产品品质不断完善。”

回望仪尔乡都发展的20年,中国人对葡萄酒的认识从当初以舶来品为主到现在越来越理性,品质成为选择的关键。中国消费者用了很短时间就实现了其他国家几百年才能完成的消费观念更迭。国际葡萄酒及烈酒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五大葡萄酒生产国,仅次于意大利、法国、美国和西班牙。中国消费者的葡萄酒消费量在2007至2013年之间增长了2.75倍,2016年达到18.65亿瓶。据业内人士估计,目前中国葡萄酒的消费年增长率为15%。

对此,李瑞琴表示,中国葡萄酒生产企业一方面要坚持以质量为中心,更新升级产品;另一方面要与时俱进,开辟电商经营渠道,线上推介、线下体验和个性服务相结合。“沉下心,做好酒”不仅是她对企业的要求,同时也是她对中国葡萄酒发展的期望。

民营高品质葡萄酒走出国门

历经20年的发展,仪尔乡都没有辜负李瑞琴的期望,以有机品质和出色口感受到新疆消费者的青睐,成为他们喜爱的葡萄酒品牌。如今,随着整个消费环境的变化以及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仪尔乡都也在积极寻求变革与转型,开始“走出去”的步伐。

2016年12月18日在昆明举办的国际马拉松晚宴上,仪尔乡都以“上合组织秘书处指定用酒”的身份助力晚宴,为18国代表奉上仪尔乡都安东尼和干白两款精品系列。这标志着以仪尔乡都为代表的中国民营葡萄酒品牌正式登上国际舞台,与张裕、长城等知名品牌跻身国宴用酒,向世界展现“中国酿造”的独特魅力。

此外,2016年仪尔乡都还与全球领先的在线教育机构vipabc达成了战略协议,双方将进行优质资源互换,共同致力于将中国本土的红酒文化推广至全世界。

李瑞琴表示,供给侧改革和“一带一路”倡议更坚定了仪尔乡都做中国高品质葡萄酒的决心和信心。

2016年11月28日,仪尔乡都以中国葡萄酒代表的身份亮相2017年(第七届)中国全国年货购物节,又在第25届中外管理官产学恳谈会和2016中国餐饮企业家年会上备受精英阶层好评。如今,又以“上合组织秘书处”指定用酒的身份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这充分证明了仪尔乡都葡萄酒的品质和魅力。

“未来,我们将继续以高品质‘中国酿造’为己任,以更优质的服务和产品,向全球的葡萄酒爱好者展示东方葡萄酒的独特风味和品质实力。”李瑞琴说。

20年的发展铸就了今天仪尔乡都的成就。这份坚守与执着对李瑞琴来说是辛苦的,也是幸福的。她告诉记者:“1997年,我开始坚持做中国高品质葡萄酒,直到今天拥有40000亩葡萄基地,并让仪尔乡都葡萄酒品牌走出国门,我很自豪。如今65岁的我,希望下一个20年同样用我的匠心来守护这个品牌。”

葡萄酒文化篇4

【摘要】云南是优秀的葡萄与葡萄酒产区,也是旅游、文化大省,本文以葡萄与葡萄酒产业与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为主题,从论述葡萄与葡萄酒产业是最具备产业融合发展时代特征的战略性产业入手,分析了葡萄与葡萄酒与旅游文化产业的相互依存关系,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论证了葡萄与葡萄酒产业与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可行性,提出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探索创新等促进葡萄与葡萄酒产业与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根本对策。

【关键词】葡萄与葡萄酒;旅游;文化;融合;对策

doi:10.3969/j.issn.1007-0087.2016.01.011

近年来,我国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发展十分迅猛,作为一种朝阳产业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旅游文化产业也充满活力、方兴未艾,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那么,有着朝阳产业称号的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和起着龙头作用的旅游文化产业能否融合发展?二者怎样融合发展?下面,笔者以云南省为例,谈谈自己的观点以求教于同仁。

一、葡萄与葡萄酒产业的产业特征分析

葡萄与葡萄酒产业是一个高度复合的产业,和农业、工业、服务业、文化业(也被称之为第四产业)关联度高,与四大产业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近年来,就葡萄与葡萄酒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开始破题。2015年6月,在第二届中国葡萄酒论坛上,中国酿酒大师、山东滨州医学院刘树琪教授首次提出“葡萄酒+”,来论述葡萄与葡萄酒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问题[1]。

笔者认为,“葡萄酒+”实质上是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向其关联产业融合、延伸。葡萄与葡萄酒产业与其他产业关联度高,向其它产业渗透力大、融合速度快、延伸能力强,极易形成葡萄酒旅游、葡萄酒养生健康、葡萄酒体验休闲等新的产业业态。葡萄与葡萄酒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的成本低、效率高,而融合出来的新产业具有高成长、高效益、竞争力强、可持续发展之特征。因此,葡萄与葡萄酒产业本身不仅是关联性极强的产业,也是绿色、生态、高效和成长性极好的产业,这是它与其他产业融合的基础。葡萄与葡萄酒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延伸到不同的产业领域内,以不同的演进方式,形成富有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新业态,最终将推动整个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合理化,直接促进行业变革升级,激活一个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构架出融合型的产业新体系。

其实,所谓的“葡萄酒+” 即是指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和其他关联产业的融合。它是葡萄与葡萄酒产业与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不同行业相互渗透、交叉,最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更进一步分析,这种融合在经济进入新常态、新工业革命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最大化为中心,以葡萄与葡萄酒产业为基础,依托与多个紧密关联产业之间的融合,形成相互密切的技术经济联系和互补关系的新型产业形态。当然,从产业组织的角度,还可以将“葡萄酒+”理解为在经济全球化、国内外市场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下,产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成本最低化,提高生产率和竞争力的一种发展模式和产业组织形式。

产业关联度高、融合能力强、具备高成长、高效益、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产业才能成为融合其他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依托。而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完全具备这些特征,其他关联产业可以以葡萄与葡萄酒产业为依托进行产业间的融合,引发新业态的形成和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所以,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完全能够成为融合某个关联产业的基础。从这个角度上看,“葡萄酒+”不仅反映了葡萄酒业与众多产业之间的直接和间接关联性,而且反映了葡萄酒业与众多产业之间融合的可能性,既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和基础,又拓宽了产业融合发展的范围和空间。从实践上来看,实施“葡萄酒+”战略,让葡萄与葡萄酒产业作为基础和其他产业进行融合发展,就能够优化市场结构、促进产业创新和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新的复合产业,实现资源的流动和合理配置,助推区域经济一体化。因此,“葡萄酒+”的这些特征和作用,也决定了葡萄与葡萄酒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具备产业融合发展特征的战略性产业。

二、葡萄与葡萄酒产业最适宜与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产业间能否融合发展的最基本条件是产业之间的关联性,产业融合的内在动力是对效益最大化的追求。葡萄与葡萄酒产业与旅游文化产业关系紧密,高度关联,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葡萄酒、旅游都是人类历史社会文化活动的产物,葡萄酒、旅游离不开文化,更进一步说,文化可以当之无愧的成为葡萄酒、旅游的灵魂,是文化把葡萄酒和旅游有机地结合起来。而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它必须有载体,例如葡萄酒、旅游等其他能够物化承载的东西。刘云山同志在2010博鳌国际旅游论坛上的主旨演讲上指出,一次难忘的旅游,必定是一次文化之旅、精神之旅,时刻都在触摸着文化的脉搏、感知着文化的神韵、汲取着文化的营养[2]。这是对葡萄酒文化、旅游文化则是最好 的诠释。

自古以来,葡萄与葡萄酒与旅游文化相生相伴,形成了葡萄酒旅游和葡萄酒文化。有史记载 ,人类最早发现葡萄酒是在山野中结伴游玩时 发现的,漫山遍野的野葡萄藤下散发出芬芳的酒香,这就发现了最早的自然发酵的葡萄酒。后来就有了葡萄酒文化。看来,葡萄酒文化的传播者是葡萄酒旅游者,葡萄酒旅游的根本动因就是文化需求,葡萄酒旅游的核心资源在于文化资源。通过葡萄酒文化来促进交流沟通、获得精神愉悦、审美享受是旅行者出行的最大动机。从目前情况来看,葡萄酒旅游过程实际上是葡萄酒文化的体验和享受过程。葡萄酒旅游拥有文化底蕴和内涵,就会魅力无穷,一旦失去,就会索然无味。一言以蔽之,葡萄酒旅游活动是一种高品位、综合性的葡萄酒文化体验活动。

从国内外葡萄酒旅游业的发展来看,现代葡萄酒旅游的第一资源一定是葡萄酒文化资源,旅游的最基础要素在于独特的文化魅力、文化品格和文化环境。一个葡萄酒产区要实现葡萄酒产业与旅游文化业融合发展,一定离不开葡萄酒、旅游、文化这三大资源,而且更重要的是必须有独特的元素来支撑葡萄酒与旅游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

就云南旅游来看,云岭高原上的高山大川孕育了云南许多独特的自然景观,“天下第一奇观”的石林、高原水城丽江、风花雪月”的大理,千姿百态的元谋土林,“香格里拉”― 中甸的神奇,世所罕见的“三江”并流,孔雀曼舞的西双版纳、江狭水凶的虎跳峡……云南旅游资源丰富且特色鲜明,绝无仅有,弥足珍贵。近年来,云南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多元化综合开发旅游文化资源,已经吹响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进军的号角。因此,地处大西南的云南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独一无二,为云南葡萄酒与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前提。

从云南葡萄与葡萄酒来看,在这神秘的云岭高原,培育了我国海拔最高的特色葡萄产区-大香格里拉,产生了中国的ROSEHONY(玫瑰蜜),俗称“云南红”,云南自然成为中国葡萄酒的摇篮。目前,云南已经把葡萄酒产业作为全省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重要战略产业重点扶持,云南葡萄酒产业发展十分迅速,葡萄园和酒庄建设已有相当的规模和品牌优势。这是云南葡萄酒与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

就云南文化底蕴来看,“彩云南现”给神秘的云岭高原增添了不少的文化底蕴。云南也是我国少数民族较多的省份,地理地貌、历史变迁、民族分布都很特殊,尤其是多样的民族文化让人们感觉到云南的神奇瑰丽。神秘的云岭高原孕育着多元化的文化,各民族文化在此碰撞、交融,形成强大的文化合力,推动着云南经济文化的发展。这是云南葡萄酒与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根本。

综上所述,文化底蕴深厚的云南已经具备葡萄酒产业与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基础。作为一个边疆、山区、多民族的以农业为主的经济欠发达省份,推动云南经济的跨越发展,完全可以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实施“葡萄酒+”战略,推动葡萄酒与旅游文化产业深度融合,促进葡萄酒旅游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在众多可以作为产业融合依托的产业中,葡萄与葡萄酒产业与旅游、文化有着天然的亲和力,是产业融合的最好的基础产业,这在实践中也得到广泛认可。在国外,美国纳帕、法国波尔多等国外产区,因葡萄酒而形成的葡萄酒旅游文化这一复合业态超常规发展是产业融合协同发展的成功典范[3],每年都有世界各地的数以亿计的旅游者来到这里的葡萄酒产区参观葡萄园与酒庄美景,品位鉴赏体验葡萄酒文化,为当地带来了很多的财富和人气。

在国内,葡萄酒与旅游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如火如荼。近年来,国内葡萄酒旅游文化产业伴随葡萄酒产业的蓬勃发展,蒸蒸日上,到葡萄酒产区去旅游体验葡萄酒文化蔚然成风,葡萄酒旅游文化活动呈现出井喷增长的态势。今年以来,作为我国优秀的旅游城市、国际葡萄・葡萄酒城烟台大力实施“葡萄酒+”战略,推动葡萄与葡萄酒与旅游文化深度融合,出现了可喜的发展局面,实现了相互补充互相促进的目的。据统计,今年国庆期间,仅烟台蓬莱葡萄酒庄旅游人数达到上万人次。截至目前,2015年蓬莱葡萄酒文化旅游突破10多万人次。今年来烟台进行葡萄酒旅游的海内外游客将超过千万人次,旅游收入将达百亿元[3]。烟台的实践证明了葡萄酒产业融合旅游文化产业的巨大魅力。国内的葡萄酒企业张裕公司、君顶酒庄、云南红酒业公司等运用“葡萄酒+”,促进葡萄酒与旅游文化的融合发展,带来了数以万计的国内外来客和不菲的综合收入,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国内葡萄酒与旅游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实践,说明葡萄酒同旅游文化的融合发展大有可为,大有潜力可挖。因此,葡萄酒产业要取得持续发展,必须要与旅游文化深度融合,而旅游文化产业的腾飞同样要融合于葡萄酒产业之中,达到互补互促的效果。

我国是在近几年才开始开发葡萄酒旅游文化市场的,运用“葡萄酒+”,促进葡萄酒与旅游文化融合发展刚露端倪。在国外葡萄酒与旅游文化的融合早已开展,比如法国、美国、澳大利亚等,葡萄酒旅游已经成为了一种十分成熟的旅游模式[4]。葡萄酒原产地欧洲联盟主席卡尔巴斯特表示,葡萄酒旅游繁荣的秘诀之一,就是要重视其背后独一无二的历史和文化。他说:“葡萄酒是很多国家、城市历史长河的一部分,而每个城市的历史都是不同的,所以中国应当发掘自己独特的葡萄酒历史和文化[5]。”

文化是葡萄酒的灵魂,更是葡萄酒旅游的依托。国外许多著名产区的葡萄与葡萄酒文化已发展到很高的水平。以法国的波尔多等地为例,当地在推广美酒的同时,会把一些看似关联度不高的元素整合在一起,例如在旅途中融入酒的历史、品牌等知识介绍[5]。这样的旅游规划叫做“配套服务”,而这一点正是我国在葡萄酒旅游上的短板。葡萄酒旅游文化主要由三个要素构成:品牌故事、独特的资源及配套服务。品牌故事包括一款酒名字的来历,独特的资源是指每个酒庄背后独一无二的故事,例如不同的葡萄品种和不同的价值,不同的制作工艺等,旨在调动消费者的兴趣。与旧世界葡萄酒国家差异最大的旅游要素在于我国的“配套服务”还不够完善。

正是品牌、独特的资源、配套服务这些独特的元素促使葡萄酒与旅游文化之间产生了诸多的必然联系,让其融合更为顺畅、高效。可以说,没有美酒就没有一种良好的旅游文化氛围。旅游者似乎离不开葡萄酒与文化,而葡萄酒和文化也似乎离不开旅游者,没有旅游者的青睐体验,再好的葡萄酒也难以成为美酒,再丰厚的葡萄酒文化也无法张扬。旅游者之所以对葡萄美酒情有独钟,并不仅仅在于葡萄酒本身的风味,更在于葡萄酒的文化魅力。正是由于旅游者对葡萄酒文化内涵的高度追求,才使旅游与葡萄酒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因此,文化才是旅游与葡萄酒结合在一起的根本原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葡萄酒产业与旅游文化产业融合,不仅是最完美的结合方式,也是业态创新的最好途径。

三、促进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和旅游文化业融合发展的对策

葡萄酒旅游是一种高品位、综合性的文化活动,这一旅游过程实际上是文化的体验和享受。“葡萄酒+旅游+文化”之所以成为葡萄酒与旅游文化融合发展的基本模式就在于此。那么,我们如何做好“葡萄酒+旅游+文化”这篇大文章,促进葡萄酒产业与旅游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

(一)洋为中用

向国外葡萄酒旅游业发达的国家学习融合发展的经验,洋为中用。只有善于学习借鉴国外经验,拿来为我所用,才能少走弯路,加快融合进程。目前,在国外葡萄酒业发达的国家,葡萄酒旅游业搞得相当出色,葡萄酒与旅游文化业融合发展,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国外葡萄酒与旅游文化业融合发展方面比较成功的国家是澳大利亚。在澳大利亚,葡萄酒旅游已经涵盖了旅游活动的重要部分,葡萄酒与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为葡萄酒业和整个社区以及政府财政带来了巨大收益。据澳大利亚制酒业联合会预测,每年通过旅游文化活动和酒窖直销给酒业带来的直接效益在4至5亿澳元之间。以维多利亚一个州为例子,该州葡萄酒旅游的每年总收入就达1.85亿澳元,其中大约0.7亿澳元来自酒窖直销[6]。

再比如法国、意大利、美国、南非、摩尔多瓦等国。这些葡萄酒生产国为了扩大本国葡萄酒在世界上的影响,并且提高本国葡萄酒产品市场占有比例以及销售量,就把旅游文化业与葡萄酒业两者很好地融合起来,以葡萄酒业丰富和提升旅游文化业的内涵和吸引力,用旅游文化业来带动和促进葡萄酒业的稳步发展。当然,国外在葡萄酒与旅游文化的融合发展上,特别注重葡萄酒环境创新、旅游文化产品开发,新的旅游文化业态培育以及整体规划等等。国外的一些经验表明,促进葡萄酒与旅游文化的融合发展,一定要做好葡萄酒旅游文化环境创新、葡萄酒旅游文化产品开发、 新的旅游文化业态培育、推广好葡萄酒旅游文化。对于我国发展葡萄酒产业文化有得天独厚条件的云南来说,要很好地学习借鉴,做好葡萄酒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规划。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实施“葡萄酒+”,推动葡萄酒产业与旅游文化的深度融合,创造性地打造葡萄酒旅游文化形态,彰显葡萄酒旅游文化的魅力和风采,才能真正促进葡萄酒产业与旅游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

(二)古为今用

在推动葡萄酒产业与旅游文化产业的融合上,要坚持古为今用的原则。古代的风景名胜、历史文化等资源,可以很好的古为今用,使我们的葡萄酒旅游业文化发展的更加完善。云南具有悠久灿烂历史,留下了许多历史文化资源,如,云南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历史悠久,农耕文化灿烂文明,具有以包容和谐为最大特征的云南农耕文化,如能运用“葡萄酒+”,促进葡萄酒、旅游和农耕文化深度融合,即实施“葡萄酒+旅游+农耕文化”战略,把云南高原的葡萄酒庄变为融葡萄种植、葡萄酒生产、文化休闲体验及旅游于一身的复合体,让它们尽情发挥云南葡萄酒旅游文化特色,让来云南的旅游者在遍布葡萄园的山野与彰显古今中外特点的各种各样的酒庄建筑之间徜徉,在葡萄园采摘葡萄与酿造美酒中体验,在葡萄美酒与琴棋诗书画之侧鉴赏,尽情畅享彩云之南葡萄酒旅游文化的休闲情趣[6],那么,结合古老的云南农耕文化,让葡萄酒旅游与云南农耕文化深度融合,即通过实施“葡萄酒+旅游+农耕文化”战略,就能够很好地实现“古为今用”的目标,促进葡萄酒与旅游文化的融合发展。此外,云南是开埠较早的省份,开埠文化历史悠久,要紧紧抓住这些厚重的开埠文化史实,实施“葡萄酒+旅游+开埠文化”战略,充分将开埠文化与旅游及百年葡萄酒历史文化深度融合,通过建设云南红葡萄酒文化博物馆、历史风情街、历史建筑遗存和各种文艺形式、传媒,深入挖掘文化内涵,赋予新的时代气息,把葡萄酒与旅游及开埠文化深度融合,让丰厚的文化底蕴与葡萄酒、旅游相辉映,张扬葡萄酒旅游文化的丰厚底蕴,显示葡萄酒的文化张力,大大提升云南葡萄酒旅游文化的品质,增强吸引力,扩大影响力。

(三)探索创新

由于葡萄酒与旅游文化业的融合发展在国内还是发展中的新事物,在发展中还会遇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和困难,亟待我们进一步的探索和创新。相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改变、葡萄酒文化的推广、葡萄酒业的健康发展,葡萄酒旅游文化业发展空间将会越来越大,并将成为一个新的旅游收入增长点,甚至是区域经济的新增长点。所以,我们必须充满自信,必须结合国情、省情,运用“葡萄酒+”,必须自我探索、摸出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葡萄酒与旅游文化的融合之路。

促进葡萄酒与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必须勇于实践、勇于创新,大胆探索,决不可因循守旧、故步自封。运用“葡萄酒+”,没有现成的经验和固定的模式可循,必须以自我探索为主,结合国情、省情以及产区实际,摸索出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省情、符合产区特色的葡萄酒旅游文化运作模式,并精心培育使其成为一个具有竞争力的旅游文化产品。换言之,运用“葡萄酒+”,促进葡萄酒与旅游、文化的融合发展,就是要以葡萄种植和葡萄酒消费为基础,以葡萄酒文化体验为主题,以酒庄为依托,融观光旅游、度假旅游、工业旅游、农业旅游、城市旅游、乡村旅游、节 事旅游、会展旅游等多种旅游形式于一体,互相促进,协调发展[6]。当然,具体产品的开发应当因地制宜,灵活多变,形成类型多样、多层次的产品体系。近年来,云南省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我国七大葡萄产区之一,云南的多个子产区已形成自己的特色,如弥勒产区种植的特有葡萄品种“玫瑰蜜”、“云中舞”,迪庆高原产区的有机葡萄园及赤霞珠干红、冰红酒,楚雄的早熟鲜食葡萄等。因此,必须结合云南葡萄酒产区的这些实际,创新思路,自我探索。如结合“玫瑰蜜”文化,即十八世纪中叶,年轻的法兰西传教士来到云南,在香格里拉的茨中坝子,种下了第一株来自法国的古老酿酒葡萄,于是有了云南红。1904年来云南南部修筑滇越铁路的法国人在铁路沿线车站院落里栽培了许多酒葡萄,成为云南高原最早的“玫瑰蜜”酿酒葡萄园;围绕这些文化历史,可以编撰一些葡萄酒的故事、小说、电影、电视剧等,还可以围绕这些历史整理出版一些经典性书籍,编撰云南葡萄酒史志,使之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结合云南多民族(26个)呈现出不同的社会文化形态和各民族丰富多彩的风俗民情的特点,开发每一个民族的衣、食、住、行及节典、婚恋、丧葬、礼仪、生育、图腾、语言、宗教、文字、禁忌、审美,把这些个性鲜明的文化链与葡萄酒旅游有机结合起来,把大理的白族文化、傣族的贝页文化、纳西族的东巴文化、彝族的贝玛文化与葡萄酒旅游有机结合起来,既增加了云南葡萄酒旅游的文化内涵,又能够围绕这些开辟新的葡萄酒旅游文化景点(产品),从而给旅游文化业注入新的活力,促进云南葡萄酒旅游文化业的大发展。

四、结束语

总之,把葡萄与葡萄酒产业作为产业融合的基础,高度融合旅游、文化产业,就一定能够推动云南的葡萄酒产业与旅游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能够促进云南葡萄酒产业发展跃上新台阶,从而形成以葡萄酒产业为基础、旅游为龙头、文化为支撑的葡萄酒旅游文化融合发展新格局,整体上带动云南各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目前,葡萄酒产业与旅游文化业的融合已是大势所趋,云南葡萄酒产业和旅游文化产业的融合才刚刚破题,产业融合的经验不足,融合进程中困难不少,有些问题亟待解决。但我们相信,只要大家一起努力,乘当今世界产业融合的东风,更好地实践运用“葡萄酒+”理念,大力推进葡萄酒与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就能够促进旅游文化大发展,促进葡萄酒业快发展,实现云南“旅游文化q强省之梦”的共同梦想。

参考文献

[1]韩永奇,刘世松.开创中国葡萄酒的美好未来――2015中国葡萄酒论坛综述[J].中外葡萄与葡萄酒,2015(4):60-66.

[2]刘云山.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在2010博鳌国际旅游论坛上的主旨演讲[N].光明日报,2010 -03-21(1).

[3]刘树琪.葡萄酒产业密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78-90.

[4]韩永奇.张天良之经营智慧[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5:56-62.

[5]李鹊.葡萄酒旅游重在文化中外配套服务差异大.[N].国际在线,2014-08-01(2).

[6]韩永奇,刘世松.2015年我国葡萄酒产业将进入新的发展平台[J].市场经济与价格,2015(6):45-48.

Study onCoordinate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ofWine Industry and TourismIndustry around Yunnan Province in China

HAN Yongqi

(College of Viticulture & Enology, Binzhou Medical University, Yantai264003, China)

Abstract:Combination of Yunnan is good wine, is also a big province of tourism, culture, tourism with the wine industry and cultural industry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as the theme, from the wine industry is the mos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convergence time of strategic industrie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ine and tourism culture industry, from two aspects of theory and practice demonstrates the feasibility of wine industr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culture industry integration, puts forward the such as in the past, present, explore innovation to promote the wine industry and tourism culture industry integration synergy of basic countermeasures.

葡萄酒文化篇5

做产品先做产品文化,这几乎已经是所有中国酒类企业的共识。就在国内的企业大打文化牌的时候,许多外国的酒商们还不太明白“文化”这个词对于中国酒类市场的重要性。他们往往带着优质的产品却找不到销路。原因在哪里?且看本文对中国的酒类市场与中国人的文化习俗之间特殊的关系的分析。

眼下,葡萄酒关税下调,对外国葡萄酒围攻中国市场的议论也纷至而来。不仅是议论,外国葡萄酒的市场推广活动也显加强趋势。然而,众多议论和推广活动始终未论及如何解决中国文化对外国葡萄酒形成的天然屏障这一关键。

外国葡萄酒发展中国市场的最大障碍不是经销通路的区别,不是经销商本身的财力,也不是对中国市场文化背景的认知深度;如果外国酒公司对中国市场加强重视,投入相应资金,努力发掘人才,最大程度实现中国本土化应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的。

最大障碍是中国是使用非拉丁语系语言─中文的国家。

文化的核心是语言。综观葡萄酒生产国,基本是拉丁语系国家。虽然各国语言相差较大,发音、语意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均用拉丁字母形成文字。因此,尽管各国对葡萄酒标的法规不同,却不妨碍拉丁语系国家的消费者从酒标上认知其他国家葡萄酒的品种、品牌。

中国的汉字是与拉丁语系完全不同的文字表达方式,与亚洲其他非拉丁语系表达国家也有巨大区别。日文中的片假名是日本与西方在语言上接轨发展的结果,借鉴拉丁语系的表达方式,从发音到文字都向西方语言靠近。许多亚洲其他国家在近代史上都被欧洲国家占领过,在有些国家英语至今还是官方语言之一。而中国则不同,从来没有通行任何西方语言。汉字以及由此发展的特殊文化传统所形成的天然屏障,是大多数外国葡萄酒品牌无法逾越的。

首先,95%的中国消费者是不懂外语的,在短期内懂外语的消费者比例不可能有明显的提高;而大多数外国葡萄酒在中国销售量使外国酒厂不可能为中国市场重新设计中文酒标;背标的作用永远是小小的补充说明,无论对品牌形象,还是葡萄酒知识本身都无法同酒标相比。这样,95%的消费者是无法真正认知一个外国葡萄酒品牌。没有品牌的认知,便不可能有目标明确的重复品牌购买行为。

其次,目前葡萄酒消费量最大是在餐饮业,除四、五星级酒店可雇用到外语熟练的餐饮服务员外,占中国餐饮业年销售额5000亿中95%餐馆、酒吧是雇不到懂外语的服务员的,绝大多数餐饮服务员是从农村刚刚进入城市的“打工族”。这些不懂外语的餐饮服务员无法掌握外国葡萄酒知识,也就无法对顾客进行推介。他们真正可以“卖的清楚”的,可以推介的是市场推广力度高的中国品牌。长此以往你消我长,消费者点酒趋向于中国品牌,并随中国葡萄酒质量的逐步提高由低向高提高欣赏水平。最典型的例子是圣诞夜。在这个西方文化背景的节日中,大多数中国消费者是在高中档的中餐厅用餐,多数点这类餐厅酒单上仅有的中国葡萄酒助兴。于是,出现了西方节日反促进中国品牌葡萄酒消费的现象。

其三,葡萄酒消费目前来说以社交功能为主,即商务宴请和礼品、个人团聚和礼品。最高收入阶层如此,纯粹的个人欣赏凤毛麟角。最高收入阶层如无特殊需要,花费在学习葡萄酒上的精力非常有限,通常以仅仅知道国际最著名品牌为限。因此,这部分市场的外国葡萄酒品牌欣赏基本限定在非常小的范围。一般社交功能的消费以中档为主,即餐馆价格介於100~600元之间的酒(从大多数餐馆酒单上的国产白酒价格便可以看出这一倾向)。最重要的是,消费目的之一是希望被宴请的客人明白主人的宴请档次,即“喝得明白”。由于上述语言原因,多数消费者无法了解外国葡萄酒的品牌和品种,于是转向市场渗透力度大的国产品牌,形成新的品牌消费取向。由此引起的后果是高中档餐馆基本不订购外国葡萄酒,已经销外国葡萄酒的餐馆有逐渐减少订购的趋势。例如,邻近王府饭店、和平宾馆、台湾饭店的一些高档中餐馆逐步减少订购外国葡萄酒,转向适应消费者的中国葡萄酒。因此,出现国产葡萄酒审时度势地根据消费者心理需求定价,在提高质量的基础上占据高中档中餐馆的高端市场。而外国葡萄酒则更加集中在大型高档酒店和豪华餐馆,即七个细分市场中的最小一个。

其四,无重点品牌推广的局限。大型高档酒店和豪华餐馆是利润丰厚的细分市场,是外国葡萄酒商的传统市场。鉴于外国葡萄酒商的局限性,他们的利润增长点不在于为某个品牌作特别推广,而是充分利用已开拓的销售渠道增加经营品牌和品种。于是每个经销商品牌数以百计,品种更是翻了几番。这种仅仅对大型酒店葡萄酒单多样化有益的经营方式,却成为对拥有某些著名品牌,进入中国以深入渗透大众市场为目标的外国葡萄酒公司的钳制之策。

即使在大众购买的商超终端,无重点品牌推广的局限也已显现出来。在外国人购买集中的大型连锁商店中,如家乐福,常常可以看到300种以上的葡萄酒摆在货架上。消费者中除少数具备一定的外国葡萄酒知识,有备而来购买外国葡萄酒,另一部分有备而来购买零售价格相对较低的国产葡萄酒外,大多数是以试探心情浏览货架。由于语言障碍和知识局限,一部分消费者最终以试探国产品牌或品种酒为购买决定。

最后,如何本土化是外国葡萄酒公司深入大众市场的关键。本土化并不仅仅是雇用中国人,提拔中国人到管理位置那么简单;也不是包装几个“漂亮” 的假洋鬼子照外国本宣科那么容易。本土化是对中国市场状态和文化背景真正了解,随时把握市场命脉,针对现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将国外积淀深厚的葡萄酒文化与中国文化相结合,找到推动消费动力的按钮。

葡萄酒消费的成熟是以消费者逐步了解酒的品牌、品种、质量区别,并根据自己的知识判断进行购买为标志的。这种成熟是消费者通过品饮葡萄酒经验而来,而不是看少数人文字积累的。没有消费者个体的亲身体验,就没有市场的成熟;没有推动消费者购买的有效诉求,不可能有市场的广泛开发。

仅举一例,外国烈酒进入中国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例子。法国干邑将中国培育成为其海外的最大市场,策略就是强势品牌广告和广泛软性宣传。从20世纪80年代中起,在中国的商超终端、媒体和街头,可以看到无数干邑的广告,经销商的铺货能力也达中国的中等城市和重要的小城市。观其策略,仅仅是由几个大品牌的运作和带动,便风靡全国。反观外国葡萄酒,不但没见到任何一个公司遵循外国烈酒的成功中国经验,制定规模市场运作策略。反而不时地看到以国外媒体报道的方式批评规模广告策略的做法,实在百思不得其解。纵观国外著名葡萄酒品牌发展,哪一个不是以强势广告建立形象的。若非如此,国外众多葡萄酒专业媒体如何生存?如果到中国,以为市场开拓可以不用广告而建立品牌,以为可以不花费公关费用便能建立良好品牌形象,甚至运用不当方式,不仅是对中国市场缺乏了解,而且是缺乏最基本的市场营销知识。

外国葡萄酒公司真的没有市场费用吗?非也!按照一般规律,每箱葡萄酒有固定的公关广告费用。不但企业在进入一个新市场和推动深入市场时有特别的市场推广预算,而且各国政府均有相当的资金奖励。如美国联邦政府和加州政府今年为推动农产品发展的7000万美元基金中,1600万美元为出口奖励资金,奖励各个企业和相关的行业协会。这类资金不是贷款,是政府补贴。除此特别出口奖励基金外,还有常年的促进企业出口的奖励基金。类似的出口奖励资金在欧盟各国也有,是外国葡萄酒业在中国进行推广活动的主要资金动力。问题在于大部分推广活动是以国外惯用的方式在中国进行的,很少有对中国进行深入研究后针对特定市场推广,因之,效果大打折扣。?

葡萄酒文化篇6

人们熟知,企业生产经营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这就决定了企业的行为会随着市场起伏,去实现利润的最优。对于中国葡萄酒市场,也是如此。当红葡萄酒红遍大江南北时,白葡萄酒渐渐黯淡时,国内葡萄酒企业纷纷做起红葡萄酒,而华东葡萄酒却没有放弃,并把干白葡萄酒做到了极致。难怪有行业人士向记者感叹,华东莎当妮充满着法国勃艮第的味道。

葡萄酒≠红葡萄酒

根据考古研究推测,葡萄酒的历史已经有6000年。在古埃及,图坦卡蒙法老的墓中考古人员发现了白葡萄酒的残留物,而此次发现比埃及最早出现在公元三世纪的白葡萄酒记录提前了1600年。作为世界三大葡萄酒(按颜色划分)之一,自葡萄酒有着悠久的历史,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佐餐酒。

中国市场最早流行的葡萄酒其实是白葡萄酒。资料显示,中国第一瓶干白葡萄酒诞生于1979年,直到1988年,中国才生产出第一瓶符合国际标准的干红葡萄酒。从能生产干白到干红,中国用了近10年的时间,可是让人难以料想的是干红迅速走红,干白被排斥到边缘化却是在1995―1996年,一年之间,中国人自创的红葡萄酒加雪碧、可乐的喝法在当时非常流行,而白葡萄酒配海鲜冰镇饮用的正确配餐方式人们却知之甚少,究其原因。华东葡萄酒公司总经理刘红梅说:“由于缺少葡萄酒文化基础,加上舆论一边倒的效应,造成红葡萄酒的非理性消费,让普通消费者往往对红葡萄酒和葡萄酒的概念混淆,把红葡萄酒认作是葡萄酒。”

中国葡萄酒市场红葡萄酒为王的现象在西方葡萄酒世界极为少见。如今,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人们对葡萄酒文化的认识逐渐加深,白葡萄酒慢慢走出红葡萄酒的耀眼光环,开始更多地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亚当斯密认为,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一步一步趋向和谐与均衡,乃是自然秩序的本质。在中国。这只看不见的手正在发挥调节作用,葡萄酒市场通过供求转换走向一种动态平衡。这从近几年,白葡萄酒原料遭到疯狂抢购中,可以看出端倪。“红酒配红肉,白酒配白肉”,虽然是一条最基本的葡萄酒与饮食搭配的原则,可这一原则被葡萄酒文化缺乏的中国消费者逐渐接受的时候,未尝不是一个好的开始。

立足差异化

随着国外葡萄酒大量涌入中国,葡萄酒文化慢慢开始普及,白葡萄酒市场前景被普遍看好的时候,葡萄酒企业也开始准备蓄势待发。与其他企业不同的是,早在1985年,华东葡萄酒创建之初就定位为以干白为主打,突出干白的典型性,只做单品种产地年份酒。华东葡萄酒公司总经理刘红梅介绍,华东葡萄酒之所以会这样定位主要是因为创始人百利先生。这位钟情于葡萄酒的英国绅士在中国寻址三年,最后在崂山九龙坡驻足。九龙坡群山环抱,紧邻黄海,光照充足,气候变化缓和,具有生产优质葡萄酒的先天条件。于是,按欧洲酒庄模式建造的中国第一座葡萄酒酒庄――华东百利酒庄诞生了。

避开同质化的红葡萄酒市场,百利先生有意选择了具有典型性的白葡萄酒。和红葡萄品种相比,白葡萄品种普遍更加难以管理。采摘时,白葡萄比较容易被氧化,要小心保持果粒完整,以免影响品质。白葡萄酒发酵必须缓慢,以保留葡萄原有的香味。由于白葡萄酒比较脆弱,培养的过程必须在密封的酒槽中进行。乳酸发酵之后会减弱白葡萄酒的新鲜酒香以及酸味,一些以新鲜果香和高酸度为特性的白葡萄酒会特意映低温处理的方式抑制乳酸发酵。因为对品种、酿制技术都有严格要求,二十多年前,一般的中小企业都不愿增加资金投入设备来生产自葡萄酒。

华东葡萄酒勇敢地走出了第一步,并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1985年华东葡萄酒建厂之时,就从法国引进了莎当妮、薏丝琳、佳美、赤霞珠等13种名贵葡萄种植在自己的葡萄园内,以后又扩种到山东各地。有了上好的葡萄原料,华东葡萄酒又坚持按照法国AOc法则酿制高品质的白葡萄酒。仅仅两年之后,华东莎当妮干白葡萄酒、华东薏丝琳干白葡萄酒就以其卓越品质,在全球瞩目的法国波尔多葡萄酒博览会和比利时等名酒大赛中屡获殊荣,成为被载入《世界葡萄酒百科全书》的干型葡萄酒,是中国干白葡萄酒的典型代表。

定位高端

差异化的选择,给华东葡萄酒带来了生存的契机,同时也让其遭受了严峻的考验。从1995年开始,红葡萄酒开始以压倒性的优势迅速占领全国市场,进一步抑制了白葡萄酒的增长,以白葡萄酒为主导产品的华东葡萄酒公司面临着生存危机。1999年,现任青岛饮料集团董事长张正欣临危受命,接手濒临倒闭的华东葡萄酒公司。华东葡萄酒开始了二次创业,而定位高端。走酒庄葡萄酒的高品质路线,让华东葡萄酒找到了一条重生之路。总经理刘红梅认为,未来葡萄酒行业产品结构的发展方向将会是逐渐取缔低端产品,向中高端产品转变和延伸。这一方面源于当前高昂的市场运作费用、激烈的市场竞争所导致的企业营销成本大规模增加;另一方面源于国内不断扩大的高收入人群及其不断增长的高端消费需求。

定位高端不能是一句口号,必须要有高品质的产品和富有含金量的品牌文化相支撑,让消费者真正去感受和认同。显然现在的华东葡萄酒已经逐渐具备了这些条件。葡萄酒讲求的是“七分原料,三分工艺”,华东葡萄酒第一批种植的葡萄树已经有20多年的树龄,处于葡萄树进入全盛的成年期,扎根渐深,吸收丰富的矿物质,因而可酿造出拥有产区地质、气候所赋予的特有风味的葡萄酒。同时,华东葡萄酒建立专项科研实验室,而且聘请法国、澳大利亚、美国、新西兰等国际优秀酿酒专家担任公司顾问。同时每年都会选派公司的园艺师、酿酒师出国学习国外先进的种植、管理和酿酒技术,确保了华东干白葡萄酒产品日臻完美的品质。

在西方人们品尝葡萄酒的同时更多的是在回味一种文化。一瓶顶级佳酿蕴含着酒庄的历史、土地的精华、酿酒师虔诚的心情。华东葡萄酒不倪率先在国内大力推广酒庄文化,而且通过华东百利会所,开创业内体验式营销模式。总经理刘红梅说:“做品牌是一项长远的事业,华东葡萄酒对品牌推广的投入向来是超前投放,超前预热,超前形成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

葡萄酒文化篇7

很多人相信,即使没有08年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中国也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世界葡萄酒的消费中心。目前,葡萄酒在我国的消费市场和消费人群不大,但葡萄酒的消费市场潜力巨大。随着经济的回暖和我国居民消费能力的提高,我国葡萄酒的消费量也将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在酒类消费中的比例已不断的提高。

由于金融危机导致传统的葡萄酒消费国家消费能力下滑,随着以中国为代表的葡萄酒消费新兴市场的壮大――毫无疑问,中国成为世界葡萄酒消费主战场的日程提前了。

中国一直是国际葡萄酒巨头眼红的市场,现在,许多品牌都进入中国市场。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数据,2008年进口葡萄酒的市场销售份额占到了国内整个葡萄酒市场18%左右,而中国葡萄酒市场的增长量则在15%左右。

客观地讲,18%这个数字显然过于扎眼,因为在很多同行的眼中,由于进口葡萄酒基数很小,很难在整个葡萄酒市场上掀起大的波浪。但数字毕竟能说明问题:进口葡萄酒正在逐步蚕食葡萄酒的市场份额。

进口葡萄酒抢“渠道”初战告捷

尽管进口葡萄酒一直在中国市场有很好的“声誉”,但由于国外酒商的操作思路不同,进口葡萄酒一直没有抓住中国酒类营销的一个利器――渠道。而这种情况近两年来开始有所变化,意识到渠道重要性的进口葡萄酒商开始以高额利润空间等手段逐步抢夺原来经销国产葡萄酒的渠道商。

大大小小的葡萄酒专卖店目前销售的主要产品都是进口葡萄酒,一些主流的经销商在相对较高利润的驱使下,也开始逐步减少国产酒的进货量,转而投入进口葡萄酒的怀抱。目前,张裕、中粮等大的国内知名厂商都在进口葡萄酒,而类似云南红这样的二线品牌也开始利用自己的渠道优势打起了进口酒的主意。

5月下旬,云南红宣布“化敌为友”:卖起了和自身产品线不同特色的进口葡萄酒。云南红酒业发展有限公司经营部常罡表示,云南红的酒具有很强的特色,也有稳定的消费人群和忠诚客户, “但每个人对葡萄酒有不同的喜好,进口葡萄酒不可否认是有市场的,我们为什么不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在这个市场上施展拳脚呢?”

这话看上去无可辩驳,但从长远来看,如果进口葡萄酒慢慢地占领了我们的渠道,国产葡萄酒的日子显然将越来越难过。

国产葡萄酒的短板

事实上,国产葡萄酒厂商并不是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葡果酒专家委员会秘书长杨强告诉记者,现在国产葡萄酒的骨干企业对进口酒的发展态势是有了解的,不同的厂商也会根据自身情况来应对。杨强认为,好酒是种出来的,目前的国产葡萄酒企业,在技术和设备上已经和国外接近,在渠道、品牌商占据着绝对优势,但我们在原料上有一定的差距。

葡萄酒专家郭松泉也认为,中国80%的酿酒葡萄不归属于葡萄酒生产企业,而国际葡萄酒生产国的酿酒葡萄80%隶属于葡萄酒厂(庄),这是我们的差距,从长期看,这个差距不弥补,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国产葡萄酒的竞争力。北京东方星策划顾问机构总经理杨卫东则认为,目前进口酒来势汹汹,但良莠不齐,国产葡萄酒应该抓住时机来补足自己的短板。而如果大量的进口原酒涌入中国,显然会对我们的酿酒葡萄基地建设产生巨大的破坏。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已经形成了数十个具有自身特色的葡萄酒产区,各大酿酒企业如何结合自身的情况,强化自身产区概念,打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葡萄酒,将成为中国葡萄酒成败的关键。中国酿酒工业协会葡萄酒分会秘书长王祖明表示,随着我国葡萄酒行业的继续发展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来临,只有打造有自己特色的葡萄酒,才能使我国的葡萄酒在国内竞争中取胜,最终走出国门。

需弘扬本土文化

毫无疑问,世界上比较知名的葡萄酒大国都有自己的特色,法国以酒庄享誉全球,美国则走了新世界路线,中国国产葡萄酒企业目前还缺少自己独特的文化。

昌黎诗百轩庄园董事长薛辉认为,现在,我国葡萄酒与外国葡萄酒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已经不是单纯的产品和渠道竞争,而是以品牌、文化为主的综合实力竞争,而品牌是以文化为基础的,只有本土葡萄酒文化的发展与丰富,才能从根本上增强中国葡萄酒的市场竞争力。

葡萄酒文化篇8

一、我国葡萄酒产业的发展和分析

20世纪末以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多样化、健康化生活方式的推广,我国葡萄酒产业的发展是快速的。2000年以来,酿酒产业均实现销售收入复合增长和利润总额复合增长,而且利润增幅大大高于销售收入增幅,说明整个行业的盈利能力获得持续改善,行业处于良性增长状态。其中盈利能力最强的就是葡萄酒产业。

中国现代葡萄酒产业的快速发展开始于1994年,该年国家颁布了含汁量100%的葡萄酒产品国家标准,同时取消含汁量50%以下葡萄酒的生产。1995年以后,含汁量100%的优质葡萄酒数量持续较快增长。我国葡萄酒生产区域分布较广,有葡萄酒生产的省、市、自治区就有26个,但是,发展较快并生产量较大的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北、吉林、天津、新疆、北京、甘肃、广西、云南、宁夏等省、市、自治区。

随着我国西部甘肃、新疆等省、自治区一些区域葡萄酒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葡萄酒产业的发展区域正在调整扩大,特别是不同产区的优势品种、特色品种会进一步突显,形成不同产区的葡萄酒风格。目前,一些省市如甘肃、宁夏、新疆、河北已把培育葡萄酒优质产区作为未来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一些南方省市,如四川的攀枝花和西昌、江西的新余等也在谋划发展南方葡萄酒产业。

目前,国际著名酿酒葡萄品种,如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品丽珠(Cabernet Franc)、美乐(Merlot)、霞多丽(Chardonnay)、雷司令(Riesling)、马瑟兰(Marselan)、贵人香(Italian Riesling)等已占我国酿酒葡萄栽培面积的80%以上。我国自己选育的酿酒葡萄品种如“北红”、“北玫”等也正在一些区域示范推广。

但是,我国葡萄酒业仍处于前期起步发展阶段,在整个酿酒行业饮料酒总产量中,葡萄酒仅占到约1.2%的份额,在世界葡萄酒总产量中也只占到1.7%~1.8%的比例。

目前,我国葡萄酒业存在的问题是:1. 葡萄酒的科研投入和基础研究不够,葡萄酒质量体系(如分级体系)尚未建立;2. 规范企业少、产业链不完善,特别是酿酒葡萄基地建设落后,而且与产品设计脱钩;3. 我国的特色品种缺乏,产区和企业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优质产区和产区特点尚未建立;4. 葡萄酒文化和健康的饮酒生活方式也未得到推广。其结果又造成我国葡萄酒市场的无序,表现在:1. 葡萄酒的分级体系和产区体系缺乏监管的标准和指标;2. 企业的葡萄酒质量分级混乱,广告的宣传和酒标的标注不规范;3. 消费者处于“雾里看花”的状态,给不法企业和不法商贩提供了市场空间。如:市场出现的所谓“年份酒”、“小产区酒”、“特色产区酒”、“品种酒”以及“不同等级酒”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名不副实现象,甚至造假。

在葡萄酒传统世界国家,好的或者高端葡萄酒特别关注本国特色品种、小产区的地域性(“terroir”,即“气候、石砾和土壤”),而且关注在这种条件下最适宜的品种――单品种或混合品种(必须注明比例)和酿造方法。也就是说,在传统世界国家,越好的葡萄酒,它的“身份证”越清楚。如在意大利,最高质量的葡萄酒, 都有法律的严格规定, 如果酒庄使用了外国葡萄品种(如法国的赤霞珠)酿成的酒, 品质即使很高, 也不能定最高的等级。

目前,我国大多数葡萄酒企业连葡萄园都没有,都是采用公司+农户的形式,收购葡萄进行酿酒的,产区也划分得过大,没有细分,管理也不到位,也没有严格的评级,不规范的行为不少。只有很少的企业生产的葡萄酒,身份证是清楚的,如张裕的“威代尔”冰酒,山西怡园的葡萄酒,北京波龙堡葡萄酒,河北朗格斯葡萄酒,中法庄园葡萄酒等。大多数企业生产的葡萄酒,基本上处在保证是葡萄酿制的葡萄酒的水平上,也就是说,处在法国的地区餐酒和日常餐酒的水平上。

葡萄酒市场是从2000年开始逐步起步的。目前,在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高收入阶层和年轻的白领人群,对葡萄酒的消费越来越大,葡萄酒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消费的增长还表现在我国葡萄酒的进口上。特别是2006年以后,葡萄酒进口快速增长,开创历史新高11.47万千升(是2005年的2.14倍)。其中, 2升以下包装2.02万千升,增长95.68%; 2升以上包装9.44万千升,增长120.70%,占我国葡萄酒总产的19.07%。2007年,进口葡萄酒又比2006年增加28.62%,达到14.75万千升;特别是2升以下包装的葡萄酒进口量达到4.23万千升,增加109.29%。预示着国外葡萄酒带来的挑战离我们越来越近,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可见,我国葡萄酒市场未来的发展空间是巨大的。在我国发展葡萄酒产业和推广葡萄酒产品是大有前途的。

二、未来我国葡萄酒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

目前,中国葡萄酒产业消费市场已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对葡萄酒数量和质量也提出了较高的需求。作为我国的新兴的开放性竞争行业,而且是一个涉及文化创意、农产品加工和农业种植行业的长线投资产业,在国外处于优势的情况下,我们国内产业的规范有序发展是未来产业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特别是优质特色产区的培育和管理尤为重要。

我国的优质葡萄酒产区发展越健康,特别是产区拥有更多的特色资源(包括特色品种、特色小产区和特色葡萄酒文化),在未来的国内外葡萄酒竞争中,我们就拥有特色和风格,就拥有竞争力!

1. 培育特色,强化特色

目前我国的葡萄酒产区和企业,产品的同质化严重,而且主要产区和企业也没有想改变的趋势和行动。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加大投入力度,支持葡萄酒产业发展的基础研究,选择出适宜的优质产区、特色品种和酒种,特别是我国自己选育的特色酿酒品种,打造葡萄酒产区特色品牌。产区也要加强小产区的研究,细分出个性化的村庄级产区、名酒庄级葡萄酒等。

全球经济的一体化,特别可怕的是带来产品的同质化和文化趋同化。尤其是具有明显欧洲文化特征的葡萄酒产业和葡萄酒文化。在我国葡萄酒产业发展的早期,引进欧洲的酿酒葡萄名种和技术,老老实实学习、认认真真酿酒是必须的。但是,在进一步的发展中,学习和借鉴应该上升到更高的水平,尤其是要学习他们的葡萄酒评价方法、分级体系和管理体系等。

葡萄酒产品和葡萄酒文化还是多样的。强调它的多样性对于我国葡萄酒产业的健康发展尤其重要。首先,我们不能因为目前欧洲的葡萄酒产品比我们的好,葡萄酒文化比我们的历史长就忘记了借鉴和创新,忘记了选育我们自己的特色品种、酿造我们的优质酒种,忘记了打造我们的葡萄酒文化。因为,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只有选育出自己的优质酿酒品种,打造出我们自己的特色产区,培育出我们的特色葡萄酒文化,在世界葡萄酒舞台上才有我们的位置!

而且,我们也不能因为国外葡萄酒产品和葡萄酒文化对我们的冲击,就闭关锁国,拒绝同国外交流、拒绝国外产品、拒绝国外葡萄酒文化。相反,我们应该以更高的热情、更积极的态度,认真地向他们学习。进而培育出有自己特色的优质酿酒品种、有自己特色的葡萄酒优质产区和葡萄酒文化。

2. 强化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

酿酒必须以人为本,酒的品质,首先是人品,然后才是酒的质量。我国葡萄酒产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我们的自主创新品种还很少,葡萄酒产品和产区的风格还缺乏特色,品牌也很弱小,我们的中华文化更没有融入葡萄酒文化之中・・・・・・因此,我国的葡萄酒产业迫切需要我们的努力。

一直以来,我国的葡萄酒产业缺乏创新意识,短期行为明显。我们要从基础做起,这方面要向葡萄酒新世界国家,如智利、阿根廷、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学习,学习他们认认真真向传统葡萄酒世界国家学习,老老实实酿酒进而再不断创新的精神。

我国首先要摆脱已有的葡萄酒产区的经营模式――只关注企业和酿酒工艺而不重视原料生产(基地建设)。葡萄酒是“种”出来的。要培育出一批具有我国特色的葡萄酒优质产区以及众多的特级优质小产区,如村庄级产区。

要从过去以生产主体(企业品牌)的竞争转变为由产业链上各相关利益主体分工与合作形成的新的经济综合体或联合体的竞争。我们的葡萄酒产区要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更要带动农民合作组织、中小企业以及农业大户的发展。要培育好产业链,更要培养好整个产业体系。

目前,我国的大多数龙头企业,葡萄园都是与农民合作的。企业要负责任,要统筹产业链各个环节的运行质量和安全。要强调和形成产业生产诸环节(产业链或产业体系)的有机联结,这包括产业链相关利益主体的明确分工、风险(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共担和利益的合理分享。

3. 搞好标准化生产,加强规范化管理

生产的专业化、区域化、标准化,产品的多样化和管理的规范化,产品的可追溯制是未来我国葡萄酒产业发展的方向,我们的企业和管理部门要共同努力,确保企业的原料管理、工艺管理、市场管理的规范化,建立葡萄酒产品的可追溯制。

葡萄酒企业发展将向两个方向发展:1)龙头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生产的专业化、区域化、标准化,产品的多样化和管理的规范化使现代葡萄酒龙头企业更具竞争力;2)酒庄葡萄酒企业逐步形成各自的风格和特色,走多样化的高端葡萄酒发展之路。

4. 不断创新、调整产品结构和提高葡萄酒质量

葡萄酒企业要实施产品创新战略,不断推出新产品,提高市场份额。特别是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新产品(包括中国原产品种、地域风格、企业风格等)。要把我们的葡萄酒产区培育成真正的、特色的优质葡萄酒产区,培育出一批特级的葡萄酒酒庄和村庄级葡萄酒。

上一篇:最美逆行范文 下一篇:我的青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