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的英语单词范文

时间:2023-10-23 01:31:56

葡萄的英语单词

葡萄的英语单词篇1

关键词:葡萄酒文化;葡萄酒工程专业;全英文教学;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1-0276-03

人类酿造、饮用葡萄酒至今已经有了数千乃至近万年的历史。葡萄酒文化所涉及的对象侧重于葡萄酒的社会属性,即葡萄酒在人类社会活动中对政治、经济、文化、宗教、艺术、生活等各个领域所产生的具体影响。狭义而言,葡萄酒文化主要指葡萄酒的品尝、饮用的礼仪与风俗;而广义上讲葡萄酒文化则涉及到葡萄酒的历史起源和文化传播,几千年来不断进步的葡萄栽培管理与葡萄酒酿造技术,生产和贸易的法律、法规,品饮礼仪与佐餐搭配,以及艺术家所创作的与葡萄酒相关的书画、诗歌、音乐和影视作品等方方面面的内容[1]。

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传播与演变,葡萄酒文化如今已经在西方社会中占据了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但葡萄酒文化并非是西方文化的专利,我国也有着数千年的葡萄栽培、葡萄酒酿造和饮用的历史,我国古代的葡萄酒文化也曾经辉煌灿烂一时[2,3]。为了满足我国葡萄酒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也为了满足大学生提高自身文化素质的需要,我国许多高等院校已经开设了与葡萄酒文化相关的专门课程,并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探索和实践,不仅加强了学生对葡萄酒文化知识的理解,更推进了葡萄酒文化在我国的良性传播和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3,4]。

中国农业大学“葡萄酒工程专业”本科专业成立于2003年,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学校招考的热门专业。多年来,为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同时也为了丰富广大在校生的文化学习与生活,我校已经开设了一系列与葡萄酒文化相关的专业或公共选修课程。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发展,我国已经与澳大利亚、新西兰、智利等葡萄酒重要产出国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自贸圈”规模也在不断发展扩大,国外优质、廉价葡萄酒的大量进口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葡萄酒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为产业的发展带来的不仅是极大的机遇,更有诸多的挑战,专业人才相关知识结构的调整与补充就是其中之一[4]。为了充实学生的葡萄酒文化背景、提高学生的葡萄酒专业英语,自2012年起我们积极与国外相关院校、相关专业开展教学合作,对《葡萄酒文化》全英文教学进行了探索,至今已经有了三年的授课实践与积累,总结了一整套较为完整的教学理论与实践方法,以期为我国该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开阔思路,积累经验。

一、课程定位

《葡萄酒文化》全英文教学课程,定位于“非专业性葡萄酒文化欣赏和传播的公共选修课”,以英语作为授课语言,面向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基于北京学院路地区高校教学共同体的构设框架,将来将面向学院路共同体所有本科生)进行授课,主要以国际化的视角向学生介绍葡萄酒文化的相关基本知识,向学生展示葡萄酒与葡萄酒文化的起源、发展、传播及其在现今社会不可替代的影响。对于葡萄酒工程专业本科生而言,该课也是对专业课知识的补充。课程涉及葡萄酒数千年来的发展历史、葡萄酒文化的传播和演化、酿酒葡萄的栽培与世界上重要的葡萄种植区、葡萄酒的品尝、葡萄酒的基本酿造原理、葡萄酒的储藏和酒窖文化,、葡萄酒与食品的搭配、葡萄酒与健康等葡萄酒相关知识的方方面面。

课程重点在于以全英文授课,结合中外葡萄酒文化的比较,传播葡萄酒文化,扩展学生对葡萄酒相关知识的了解,提升学生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同时培养学生对葡萄酒领域英语的了解和学习。

二、教学纲要的制定

针对文化而言,葡萄酒文化可以包括葡萄生态文化、历史文化、品种文化、酿造文化、品尝文化、保健文化、收藏文化、餐饮文化、文学艺术等,蔚为大观[5]。如何归纳和总结,将极其广泛、复杂的授课内容高度整合,便于“非专业”学生甚至是“零基础”学生的体会和学习,成为课程教学大纲制定的一大重点和难点。为此,结合国内、外本课程的教学经验和专家针对本项目的建议,吸取精华,避免冗赘,制定了该课程全新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以期让学生用全英文的视角了解世界葡萄酒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变化,及其在我国的悠久历史和渊源。课程内容的编排基本上按照总体概括到一般技术详述的顺序,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全部授课共分八个章节,共计16学时。章节名称和基本授课内容如下:

章节1 葡萄酒的历史(History of Wine,2学时):介绍葡萄与葡萄酒的起源,葡萄酒在古希腊、埃及、罗马和中国的传播,在中世纪的中东和欧洲的历史,以及葡萄酒向新世界的传播与发展。章节2葡萄酒与西方文化和社会(Wine in Western Culture and Society,2学时):介绍西方社会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葡萄酒角色,葡萄酒在宗教和古老传说中的地位,以及葡萄酒与当今西方社会文化生活的紧密联系,如诗歌、小说、绘画和影视等。章节3 当今世界的主要葡萄酒产区(Major Wine Regions in the World Today,2学时):介绍当今世界葡萄酒主要产区及其特点,包括旧世界(欧洲: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德国等)和新世界(美国、加拿大、智利、阿根廷、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章节4 葡萄酒的品尝(Wine Tasting,2学时):介绍葡萄酒品尝的操作方法和专业术语,包括对颜色、香气和味道的感官品尝和描述;此外介绍葡萄酒品尝的一些相关知识,如品尝温度、品尝时机和品尝环境等。章节5 葡萄酒的酿造(General Winemaking,2学时):介绍从酿酒葡萄栽培和采摘到葡萄酒酿造和灌装基本生产工艺,同时对红葡萄酒、白葡萄酒、起泡葡萄酒和一些特种葡萄酒(如冰酒、贵腐酒、波特酒等)生产工艺的异同进行简要的介绍;章节6 酒窖文化和葡萄酒旅游(Cellar Culture and Wine Tourism,2学时):介绍葡萄酒的收藏,酒窖在葡萄酒陈酿中的重要作用,展示葡萄酒旅游在西方葡萄酒产业中的重要地位。章节7葡萄酒与食物的搭配(Wine and Food Matching,2学时):介绍葡萄酒的一般物理特性,以及不同葡萄酒与食物搭配的一般性原则,通过示例介绍不同国家特色菜肴与葡萄酒的典型性搭配。章节8 葡萄酒与健康(Wine and Health,2学时):介绍适量饮用葡萄酒对人体健康的有益作用,包括抗氧化、抗自由基、抗心脑血管疾病、抗癌症等;同时强调过量饮酒对人体健康的有害作用。

三、适宜教学方法的选择

《葡萄酒文化》全英文教学课程定位于“非专业性葡萄酒文化欣赏和传播的公共选修课”,决定了这门课程具有两个重要属性:一方面采用全英文教学,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英语听说表达能力和葡萄酒领域扎实的专业背景;一方面教学内容更倾向于文化、科学普及而非专业深度教学,要求教学内容难易适中,容易被非专业学生理解,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6]。

为了解决这些难题,我们在课程开设前广泛调研了国内外相关课程的授课经验,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邀请外国专家来校进行授课示范。因为整个教学过程以英语授课,需要教师能够灵活调整授课语言,当学生遇到专业性较强的术语或不容易理解的内容时,教师需要“换个说法”方便学生的理解和学习,而不是简单的换以中文解释,走中英文教学的路子。这种方法虽然极大地提高了对授课教师的要求,但避免了学生产生“知难而退”的心理,克服困难之后理解得也更深入,收获也更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避免“照本宣科”,强调师生间积极有效的互动,灵活采用多种授课方式,活跃课堂氛围。例如,在葡萄酒与西方文化和社会部分,播放与葡萄酒有关的影视作品片段,让学生寻找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葡萄酒的品尝部分,现场让学生实际参与葡萄酒的品尝练习,强化实践操作能力;在葡萄酒的酿造部分,通过多媒体软件和视频演示葡萄酒酿造的整个流程和关键工艺,方便学生的理解。

四、考核方式的选择

相比而言,《葡萄酒文化》全英文授课比一般文化类选修课的学习难度大许多,简单以卷面考试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会加大学生的学习压力,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选择了弹性考核方式,意图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加强教学互动,课堂之外培养学生对《葡萄酒文化》的自我学习。具体考核办法如下:平时课堂表现占该课程成绩的50%,主要考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即课堂的问题回答、与授课教师的互动情况,强调学生课上认真听讲,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期末课程论文占该课程成绩的50%,要求学生积极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结合自身生活经历和经验,用英文撰写以“葡萄酒文化”为主题的课程论文,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喜欢或者关心的话题,例如过去有学生撰写的论文题目有《The early history of the arrival of the Vitis vinifera grapevine and subsequent winemaking in China(欧亚种葡萄到达中国及随后葡萄酒酿造的早期历史)》、《Comparison of the role and position of wine in western and Chinese society today(当今西方和中国社会中葡萄酒角色和地位的比较)》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考察学生对相关知识发掘、理解和整理能力。同时以英语为课程论文撰写语言,进一步锻炼了学生学习、使用专业英语的基本能力。

五、多媒体与网络教学

为配合课堂教学,我们归纳整理了《葡萄酒文化》全英文多媒体教学课件一套。课件内容较为丰富,涵盖了葡萄酒文化相关领域的基本知识,方便学生课余时间查阅课件,补充学习课堂知识,丰富课余生活;此外,加强了学生对葡萄酒专业英语的学习和掌握,提高了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听、说能力,为部分出国留学深造的学生提供了学习通道。

此外,基于《葡萄酒文化》全英文教学纲要的制定,完成了该课程的网站教学建设(http:///article/Index/index?id=8),从课程介绍、授课内容、教师介绍、课件演示、公告通知和参考信息等几个方面进行介绍;同时制作了大量与葡萄酒文化有关的读物、绘画、影视作品的目录,选择性摘引了一些撰写质量较高的网络媒体文章,在保证传播正确知识的同时,开拓学生的视野,为学生课后的自我学习开阔思路。今后,我们将在课程习题、网上教学、疑难解答、意见反馈、网络文摘等方面对网站进行改进和完善,方便学生的实际操作和使用,开拓学生的视野。

六、学生意见的反馈与总结

针对《葡萄酒文化》全英文教学的授课效果,对学生进行了三年次的回访调查,完成了学生对课程反馈意见的调查报告。统计结果表明:学生对本课程总体评价较好,76.5%的学生对全英文授课方式接受并认可,认为外教授课内容新颖、综合了大量外国材料,但部分专业性内容难度较大,学习起来需要预先补充相关知识。86.5%的学生可以理解外教授课内容,能够与其交流,感觉课堂互动丰富、有趣味,学习兴趣较高。学生认为最有效的互动环节是师生互动,占学生总数的62%;其次是课堂注释(21.5%)与多媒体教学(16.5%)。95%的学生对品酒环节评价很好,认为该环节非常有必要且自己的收获颇多,希望增加品酒环节的课程比重。学生对课件总体质量(82%)感觉满意,认为较为充分地介绍了外国葡萄酒文化,开拓了国际视野。学生认为收获最多的分别为:了解了西方葡萄酒文化、扩展了国际视野、提高了自身的专业英语、掌握了葡萄酒品评等实用技术。过半学生(56.5%)期望其他文化类选修课可以借鉴此授课模式,主要问题还是在于部分专业词汇学习理解难度较大。

此外,部分学生认为目前很难找到葡萄酒文化的书籍或教材,期待结合我国的葡萄酒文化现状进行编写。部分学生认为学习内容较多,部分问题得不到更深入的学习,建议延长总课时,增加授课次数,方便学生消化吸收。一些学生,特别是非葡萄酒专业学生期望能够准备专业英语词汇表,以备课前预习使用,增进学习效果。

七、研究总结和启示

葡萄酒文化涉及到葡萄酒历史、科学、艺术文化的方方面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我国葡萄酒消费的快速增长,已经受到了大众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正确、有效地推广葡萄酒文化知识,不仅有利于高等院校学生文化知识的扩展和提高,也为我国葡萄酒产业发展培育健康、理性的消费市场。面对葡萄酒产业国际化发展的大趋势,在高校开展《葡萄酒文化》教学,特别是全英文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葡萄酒文化》全英文教学的探索只是课程建设的初级起步阶段,随着葡萄酒文化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广泛渗入,无论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将需要不断的改进与完善,才能适应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这也成为今后该领域不断探索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柴菊华,侍朋宝,高海生,等.《葡萄酒文化概论》课程教学方法与效果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94-96.

[2]王仕佐,黄平.论中国的葡萄酒文化[J].酿酒科技,2009,(11):136-143.

[3]孔维宝,高校《酿酒科学与酒文化》公共选修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酿酒科技,2013,(1):58-61.

[4]陶永胜,杨和财,兰圆圆.基于国际化视角探索我国葡萄酒专业教育应对策略[J].中国酿造,2012,(9):190-192.

[5]杨吉华.葡萄酒文化产业初探[J].中外葡萄与葡萄酒,2012,(3):65-68.

葡萄的英语单词篇2

 

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中叶的日本被一些学者称为“切支丹世纪”[1]。在此期间,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四国商人均赴日通商。其中,日葡贸易量及影响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日西、日英贸易仅维持了短暂时间,以失败告终。荷兰人属后起之秀,他们凭借强大海军,通过复制葡萄牙人的贸易经验,迅速在亚洲立足,并成为最终获利者。日欧贸易兴盛之时,恰好是(帆船)大航海活动的最后高潮。通常来讲,地理大发现与大航海活动指相同的历史事件[2]。严谨地说,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发展到16世纪,已经进入尾声。但若仔细对比,“大发现”与“大航海”仍然有细微区别。前者重在“探索”,后者重在“通航”,“大航海”的延续时间可以再长一些。16-17世纪,虽然西班牙、葡萄牙的航海事业逐渐衰落,但英国、荷兰的海上活动明显增多,因此有学者提出了“第二期大航海”的概念[3]。由此看来,16-17世纪的日欧贸易仍然处于大航海的时间范围内。无论如何,就当时贸易与航海的关系来看,两者必然产生了互动,航海业的发展为贸易准备了条件,贸易的开展更是推动了航海业的进步。国内外史学界虽有论著提及日欧贸易,但少有学者探讨该时期贸易与航海的关系。鉴于此,笔者试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以期补苴罅漏,抛砖引玉。

 

一、航海术的交流与日欧航线的经验

 

简言之,16-17世纪的日欧贸易指欧洲商人万里迢迢,驾船赴日开展贸易活动。无论欧洲人从哪个方向前往东亚,无论乘坐何种船只,航海术与航行经验都是保证航行成功的重要条件。

 

16-17世纪的航海手册(也称航海指南)是欧洲人重要的航海工具之一,也是欧洲航海术的精华所在。欧洲第一本航海手册大概出现在地中海,日期可追溯到腓尼基人时代。大航海时期,葡萄牙人对航海手册的贡献很大,这得益于“航海家”亨利王子及葡萄牙优秀航海员多年经验的总结。16世纪中后期,葡萄牙人来到亚洲,其航海手册也日臻完善。来到亚洲后,葡萄牙人发现欧洲人并非唯一使用手册的航海者,阿拉伯和中国人都有类似手册。于是,欧洲航海手册又从阿拉伯人、波斯人、土耳其人和印度人有关印度航海术,可参见加布里·法拉德(Gabriel Ferrand)在1913-1928年的研究。达·伽马及后来的欧洲航海家从印度航海术中汲取了不少“营养”。那里得到补充。

 

日本人对航海手册的贡献重在传承,而非创造。他们把欧洲人制作的航海图和手册翻译成日文,妥善保管。1622年,曾沦为葡船“德乌斯号”奴隶的池田与右卫门翻译出欧洲航海手册,在其基础上制作出具有日本特色的手册,其至今保存于京都帝国大学的图书馆。内容包括:怎样使用南十字星(Southern Cross)进行海上定位;怎样依靠正午的太阳确定纬度;怎样解释和定义各种气候及航海术语;怎样使用星(相)盘和指南针;怎样使用儒略历和格里高利历等儒略历是格里历的前身,由罗马共和国独裁官儒略·恺撒参考数学家兼天文学家索西琴尼的历法,制作出来。儒略历在公元前46年1月1日起开始执行,从此取代了旧罗马历法。儒略历一年设12个月,大小月交替,四年一闰,平年365日,闰年于二月底增加一闰日,年平均长度为365.25日。由于儒略历累积的误差越来越大,1582年,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用格里历代替儒略历,格里历即沿用至今的公历。。手册还收录了一些从长崎前往中国(南方港口)的航海记录。时至今日,日本大阪的住吉氏后人仍保存有葡萄牙的牛皮航海图,其制作者的姓名不详,但风格接近果阿制图专家费劳·瓦兹·杜拉多(Fernao Vaz Dourado)的作品杜拉多的制图特点是在地图上标出许多小旗,每一小旗代表一个葡属据点。。随着牛皮纸和制图技术传入日本,日本人也开始广泛制作航海图。今天的长崎博物馆保存有17世纪初日本人制作的航海图,属于日本豪商角屋氏。其制图风格仍然源自葡萄牙,因为图上标记出许多小旗子(葡萄牙特色),但其文字已经变成日文。相比葡萄牙人的原创地图,日本航海图的标识更准确。

 

欧洲人来到亚洲后,日本人学习到了不少先进的航海技术。池田好运一直跟随葡萄牙商船船长曼奴尔·冈萨雷斯(Manoel Goncalvez)学习航海知识,最终编成《元和航海图》(1616年)一书。内容包括:日历、经纬度表、利用太阳测量纬度的方法、使用指南针的方法、象限仪和星象仪的使用、航海图的偏差辨别、长崎—澳门航海图、水深测量法(铅锤测量)、暹罗—日本航海图和水位图、领航员的必要知识以及天文学基础等[4]352353。总之,《元和航海图》介绍了很多来自欧洲的航海知识,还不乏最先进的航海技术。当时日本的造船业不发达,尚不能完全领悟和实践书中的记载。不过,这些宝贵经验通过书籍传到下一代。除了葡萄牙人,英国人威廉·亚当斯新教徒亚当斯是首位抵日的英国人,经过不懈努力,成为日本历史上第一位外籍武士(白人),他也是德川幕府初期最具影响力的欧洲人之一。也将自己的航海知识和经验传授给日本人,为日本现代航海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欧洲商船要想成功、安全地抵达日本,除了依靠航海手册、海图及技术,还需要参考一些重要资料或书籍,林奇顿新教徒简·胡英根·范·林奇顿(Jan Huyghen Van Linschoten, 1563-1611年)是荷兰著名探险家、商人、旅行家和历史学家。他将自己在亚洲探险的经历、葡萄牙人的航海记录、地图、航海图收集起来,编成《环航记》。此书在欧洲引起关注,并对英国、荷兰人的亚洲航行起指导作用。的《环航记》(Itinerario)就是较突出的一本。《环航记》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林奇顿对亚洲海域的情况进行了详细记载,且内容多经过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荷兰人的航海实践证实是正确的。这位勤奋的荷兰人利用其在1583-1589年担任印度主教秘书的机会,收集了很多有关亚洲的地理资料(港口、浅滩、干地、峭壁、季风、风暴、海潮、海岸等情况)[5]。1598年,林奇顿的私人翻译将这些资料译成英文,并出版。《环航记》的大部分内容来自亚洲人和葡萄牙人的航海经验及日志,另有一些日本地理、地形的珍贵记录[6]。《环航记》中有12个章节与日本有关,内容以葡萄牙人赴日的航行记录(1550-1586年)为主。

 

《环航记》中有几章是关于日本九州、四国和内海的记录。比如林奇顿对堺市的介绍较详细,据其描述,堺是一处浅滩,亦是开放港口,这是其能够繁荣的原因之一。另载,当欧洲人到达纪伊,要穿过海峡时,当地人提醒他们,此处倭寇和海盗猖獗,并且岛上的人都很狡诈:

 

淡路岛被描述成为一个避风良港,但不适合船舶停靠,因为浪人和偷窃者甚多。……四国东部的德岛居住着许多凶猛强悍的盗贼,甚至有军队,随时准备作战。如果在德岛周围停靠,一定会被抢劫,甚至会被杀掉。[7]127

 

另外,林奇顿还在航海图中仔细标出九州丰后地区的臼杵、日出、大分等港口。

 

在第三十五章,林奇顿重点分析了中国海的天气,其中对台风关于“台风”一词的解释,还可参见:Michael Andre-Driussi, Lexicon Urthus: A Dictionary for the Urth Cycle, Albany: Sirius Fiction, 2008:352; Henry Yule, Arthur Coke Burnell, Hobson-Jobson: The Anglo-Indian Dictionary, Hertfordshire: Wordworth Reference, 1996:948.的记载颇有价值:

 

在亚洲海域,有一种暴风被称为tuffon(台风),这个简单的词语可能会引起语言学家注意,很多人认为这可能是中文“台风”的意思。不过葡语中这个单词是否指汉语的“台风”还需探讨,有可能葡语的tuffon仅指暴风(雨)。同时,阿拉伯语中也有类似词语,比如其tufan表示突然出现的暴风,此词最接近葡萄牙语的tuffon。所以,中文“台风”亦可能是汉语中的外来词。[7]130

 

第三十七章提供了长崎港的停靠指南。这可能对亚洲船没有多大用处,但对欧洲船却非常重要:

 

如果要在长崎靠岸,办法很简单。你只需将船驶入港口,然后沿水面正中航行。找到停靠地点后,把锚抛入4.5~5英寻的深度(fathom,深度单位,每fathom等于6英尺)。如果你正对着长崎最大最高的教堂,那么你的位置就正确了。如果不能面对教堂,那么最好向左移动。另外,请注意港口附近有珊瑚礁[7]131。

 

虽然林奇顿也在书中收录了一些航海图,不过这些海图多半是从航海手册和日志中摘录下来的。《环航记》中的海图按照1∶12 500 000的比例画出。如果用于实践,它们根本看不清楚。当时有关中国海的航海图确实很少,而且从现存资料来看,当时中国、日本制作近代海图的技术都不高,尚待进步。

 

据弗洛伊斯和维列拉等初抵日本的传教士描述,中世纪的日本人基本没有开展过远洋航海活动,他们只是沿着日本海岸进行短距离的航行,太阳落山时就返回港口。日本少有经得起大风大浪的船舶,也缺乏“对付”风暴的经验。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仅局限于中国和其他一些亚洲国家。日欧航海术的交流对东西方交通均有促进作用,但似乎对日本的意义更大些,日本人不但吸收了欧洲先进的航海术,还丰富了自己的地理知识,其世界观也得到拓展和更新。

 

二、东西方地图的绘制及海员交流

 

日欧贸易不但让东西航海术得到交流,还推动了地图绘制的发展。看到一幅精美的日本地图,人们可能会赞叹绘制地图的欧洲人。实际上,这要更多归功于提供资料的亚洲人和在亚洲活动的欧洲人,早期欧洲绘图者制作日本地图时,主要参考日本的手绘资料。日本人在16世纪使用的地图源自公元9世纪的“行基样式”(Gyogi-zu)地图。虽然经历了800多年,还是有立体的感觉。当时的日本地图画有66个地区,每个地区和主要道路均被标注出名字。后来,日本学者复制了多份这种地图。16-17世纪,欧洲人绘制的日本地图无疑也受到了行基地图的影响当时的欧洲专家坚信,欧洲人绘制的日本地图没有受日本风格影响,制图专家达尔格瑞(Dahlgren)和科里罗(Crino)就反对欧洲人曾模仿行基地图一说。不过,当代日本学者木村教授坚持认为,欧洲人绘制的日本地图确实以日本行基地图为模本。。

 

日本山野公园博物馆保存了一些16世纪的欧洲地图,它们由牛皮纸(只能从国外进口)制成。地图上的文字基本上是葡萄牙语,一些较大的地名用荷兰语。地图的绘制者是科内里斯·多伊德兹(Cornelis Doedtsz),但他并非地图的最初作者,原版来自葡属印度。这些地图不仅标出欧洲,还有中国(明朝)、朝鲜和日本等地。地图上本来没有这些地名,于是有人猜测是日本制图者或是亚当斯将其加入图中。亚当斯到达日本后,还制作了地球仪,标出了澳门、日本等地。葡萄牙史学家迪奥哥·多·库托还提到:“亚当斯的地球仪甚至标出了日本的66个小国”[8]。如果该地球仪能够保存下来,将是相当珍贵的史地资料。

 

当瓦利格拉诺(中文名为范礼安)与日本遣欧使节团于1590年返回日本后,欧洲人又开始尝试用新的、系统的、科学的方法绘制日本地图。葡萄牙著名绘图师英阿西奥·蒙特罗(Inacio Monteiro)于1590年随使节团抵日,在传教士的陪同下,他花费2年时间,到日本各地收集、测量、采访和调查。经过研究,蒙特罗计算出日本的纬度在305~39度之间直到1646年传教士安东尼奥·卡迪姆(Antonio Cardim) 出版了更为精确的日本地图前,蒙特罗对日本纬度的计算一直被认为是最准确的。参见:Lutz Walter, Japan: A Cartographic Vision: European Printed Maps from the Early 16th to the 19th Century, Munich: Prestel-Verlag, 1994:52-54.。1595年以后,特克希拉、杜拉多绘制的日本地图就更加精确了。

 

17世纪,日本人还初尝制作世界地图。其参考资料来自欧洲制图专家亚伯拉罕·奥特琉斯(Abraham Ortelius)的《世界地图》,日本人将世界各地画在屏风上。他们不但画出了欧洲和亚洲,还尝试勾勒出美洲和非洲。屏风上的日本地图比奥特琉斯的原作更加准确,并且标出日文地名。这些地图屏风不但满足了大名或权贵的好奇心,还可用于教育和航海,同时也是一件精美艺术品。日本闭关前的地图偏重于葡萄牙画风。幕末,“兰学”在日本兴起,制图风格遂转向荷兰画风。

 

.

 

此外,通过日欧贸易,东西方还开展了绘图、制图交流。1583年,天正少年使团访问欧洲时,瓦利格拉诺就指示日本使节,将一幅画在屏风上的中国地图赠与西葡国王菲力浦。同时,瓦氏也请求欧洲画师将安土城堡和中国地图绘成油画,返赠日本使节。日本使团还从欧洲带走了奥特琉斯的《世界地图》等有价值的资料[9]。德川幕府初期,亚当斯还向家康介绍了简单的世界地理知识。而且,耶稣会士利玛窦在中国印刷的《山海舆地全图》和《坤舆万国全图》,也被带到日本。

 

欧洲人能够在亚洲航行成功,不但要依靠自身努力,还需要亚洲海员的帮助。当时的欧洲人充分利用了亚洲海员的作用,后者也在欧洲船上学到先进的航海技术。在阿拉伯、印度、日本、马来群岛和中国等地的海员的帮助下,葡萄牙人顺利地从马拉巴尔海岸来到锡兰和金色半岛(The Golden Chersonese,克尔索尼斯半岛);还从马六甲顺利驶抵巽他群岛、爪哇、摩鹿加、苏门答腊岛、暹罗、广东和宁波等地,最终成功抵达日本。著名航海家瓦斯科·达·伽马曾经雇用马林迪(Malindi)的阿拉伯海员,引领他们前往马拉巴尔海岸。1539年,远航红海的葡萄牙船长若昂·德·卡斯特罗(D. Joao de Castro)在曼德海峡迷路,不得不找来阿拉伯、印度领航员引路,才最终到达目的地[10]。在东亚,葡萄牙船上通常配有中国海员。他们多来自福建,协助葡萄牙领航员引路。中国海员精明能干,能够看懂中、日文的航海手册,对葡萄牙人的帮助颇大。而在日本(德川幕府初期),日、葡还签订了一系列航海协议。幕府要求,所有去东南亚经商的日本朱印船必须配备葡萄牙领航员,以确保航行安全。如果将欧洲海员与中国、日本海员相比,前者在航海理论和技术上占优,后者却拥有地域、语言优势。17世纪初,英国赴日使节萨利斯船长返回英国时,便雇用了15名日本海员。1614年9月27日,英国船顺利返回普利茅斯,这些日本海员可能是首批登陆英伦岛的日本人[11]70。

 

葡萄的英语单词篇3

【关键词】英语教学素质创造性思维问题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106-01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当前高职英语教学的要求,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光是教授学生英语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创新,不要局限于传统的学习方式当中,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意义

高职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学生对英语学习热情不高,英语水平不是很高,感到学习英语特别困难,厌学,对英语学习失去了信心和动力。然而,一些学生有一定的英语基础,自制力极强,学习主动、热情。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如何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进取心,开拓和发展学生的思维?为高职英语教学提出了更严峻的课题。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启发学生去创造性思维,发展智力。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内容,注意文化导入,适当增加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内容和知识,善于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的创造性火花。在英语课堂教学环节,教学设计要灵活多变,有效的实现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上的双向互动,创造最佳的英语学习课堂环境。

二、高职英语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的课堂设计

在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应灵活多样,注重培养高职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智力,教学上强调学生与教师的双向互动,创造最佳的英语学习课堂环境。

(一)在英语教学中,巧设猜想环节,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从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过渡为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的教学模式,把知识性和趣味性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创造性思维,课堂形式生动活泼,在适当的时候,安排一些游戏或活动,为学生培养创造能力和生存应变能力打好良好的基础。例如:有这样一个故事The Fox and the Grapes《狐狸和葡萄》,讲述的是:炎热的夏日,一个狐狸正口渴时,看到了一个葡萄树,可经过多次努力,狐狸也没能吃上葡萄树上的葡萄,他断定,树上的葡萄还没有熟,肯定是酸的,于是走了。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入这则英语故事,巧设猜想环节,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让学生换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创造性想象的积极参与正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给学生二十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们去做这样的一个假设或猜想:假设你就是那只狐狸,可是,你没有因为得不到葡萄而离开,而是利用森林里的资源,想出了办法,最终吃上了葡萄。在教学中,英语老师采用积极、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创造性思维,用尽可能多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在这个活动中,不管学生想到什么样的办法,他们的思维,在原来定势上都受到了冲击,学生都学会了从已有的思路的相反方向去思维,学会了换一种角度来分析问题。

(二)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优势,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注重教学设计上的多元化,教学过程中要灵活地加入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加大学习效果。在高职英语教学设计中,借助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优势,有效的激活学生的思维,大胆创新,发散思维,充分想象,给予学生创造空间。例如:有这样几个英语单词:street-smart; country- casual。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多媒体课件,把以上几个词,制作成带声音背景音乐的图片,在屏幕上以动画的形式显示这几个词。之后,画面上给出一个汽车驶入的背景画面。教师再给出该节课的任务,要求学生在二十分钟的时间内,利用上面的英语单词,为该汽车设计一句中文广告词,该汽车广告词没有正确答案,但要体现汽车的气派、便捷、无处不在的特点,让学生突破自己,结合自己多年来的中文学习知识,完成课堂任务。视听结合的动感内容,开放式的思维,视听、思考、言语的有机结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视听,让学生整体感知英语词汇,去发现学生瞬间产生的创作火花。

(三)以音乐为载体,鼓励学生大胆联想,勇于创新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利用音乐为载体,把英、美国家的通俗音乐引入教学,通俗歌曲生活化、口语话,语言丰富,包含着英、美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生活方式、文学艺术等方方面面。运用歌曲进行学生听说练习,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去感知歌曲的魅力,激发学习的兴趣。歌曲Love Story,这是美国影片《Love Story》(1970年)的同名主题歌,由卡尔・西格曼作词,弗朗西斯・莱依作曲。这部电影传入中国后深受欢迎,主题音乐家喻户晓。《Love Story》于1971年获“金球”奖,旋律优美动听,歌词真挚感人。

歌曲中的英语单词简单,意境深远,更有诗歌的美感,可以作为听力材料使用,把一些简单,容易听懂的词留出空格,要求学生听音乐的同时,对空格填空。然后,再放一遍歌曲,学生可以跟读或跟唱。为了实现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学的最后,要求学生结合歌曲所表达的信息,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对歌曲进行翻译,但要求翻译成诗歌,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的去翻译,会发现学生所翻译的句子过程中,总有一些句子会翻译的唯美,及富有感染力。新颖性和创见性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标志,通过对英语歌曲的翻译,让学生在吸收和接受外国文化的同时,也传承和弘扬了中国优秀文化,学会去欣赏和吸收本国文化和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

课堂教学是一门综合艺术,也是师生情感互动,产生共鸣的过程。在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以传统的英语教学为主,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去培养高职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智力,让学生与教师的双向互动的前提下,创造最佳的英语学习课堂环境,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学习内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正是我们高职英语教学者一直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王哲.创新思维训练500题[M]. 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9(8).

[2]贺春英.两种英语教学科研方法的对比: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J].外语学刊,2008(5).

葡萄的英语单词篇4

没有法国人不爱葡萄酒

他从迪拜来,那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中的第二大酋长国,地处沙漠地带,夏天最高温度可以达到48℃,他在那里工作了三年。而来到北京时正是飘雪的一月,这里的寒冷令他惊讶。“没有想到会这么冷”说这话时他做了一个鬼脸,缩了缩脖子,就好像又回到了刚刚走过的寒冬。但现在的北京已经是绿荫扑面的浓夏,我告诉他过阵子会更热。“我从迪拜来,还会怕热吗?”他笑了。“在迪拜你只有几件事可做:享受美丽的海滩、到处去购物还有就是体验高档酒店的服务”,说起曾经的生活,他仍然很享受的样子,“虽然我并不喜欢晒太阳”。

他的故乡是法国,一个最近与中国有着最复杂情感的国度,也是一个在世界上有着最出名葡萄酒的国度,在法国最最闻名的波尔多是Cedrick葡萄酒的启蒙之地,“没有法国人是不爱葡萄酒的,如果你是一个法国人,你却和别人说你不爱葡萄酒,那人们会用很奇怪的眼神看你,葡萄酒在法国人的生活中是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的,任何Party、婚礼、庆典都是与香槟为伴的,人们会在一起分享美酒,即使是小Baby,我们也会在他的嘴唇上沾一点酒,也让他来分享这种快乐,而我们每个人也都是这样长大的。”在这种氛围中成长起来的Cedrick在很小的时候就常常到位于波尔多的亲戚家去玩、品尝美酒,多年之后,当地的各式酒庄、那时的生活仍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记,更成为他事业的开拓点,“做侍酒师不仅仅是我的工作,更是我的兴趣和梦想,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每天早上一睁开眼就会为即将开始的工作而兴奋,而不会因为这只是一份工作而苦恼。”

然而,这样的他却没有留在葡萄酒人的“朝圣地”故乡法国,而是游走于世界各地,这其中的原因则恐怕是由于对法国人对于饮食、葡萄酒的态度以及法国餐饮业的传统的不认同感。从13岁开始在厨房打工,眼见老板对于雇员的苛刻、行业内升迁的艰难,6年餐饮职业学校毕业之后,Cedrick加入了法国海军,军旅生涯将他带到了西非、中东等世界很多地方,开阔了眼界,他开始苦练英语,然后到英国,6年的时间在四个不同的地方供职于多家五星级大酒店,然后又到了迪拜。“现在法国餐饮业的情况已经改善了很多,当然我还是很爱我的祖国的。”介绍完自己的经历,他不忘又补充了一句。

来到中国的好年头

而现在Cedrick住在北京,正如酿酒的年份一样,他说他选择了一个好年头―中国的奥运年。将他从迪拜的酒店中挖来,威斯汀大饭店恐怕是出于对他专业的信赖与欣赏。然而他自己则还有一些其他的想法,“我想感受一下中国以及整个亚洲的这种葡萄酒氛围,因为现在世界上最大的葡萄酒市场就是在亚洲,而且以后我的目标是自己做生意,推广我们法国的葡萄酒。”虽然有威斯汀大饭店公关的陪同,他仍不讳言自己的梦想和规划。“我会在亚洲开辟自己的事业。”

提到中国本土的葡萄酒,他说他品尝过张裕的葡萄酒,到过北京周边的酒庄,惊叹于中国葡萄酒的高水准,更对中国葡萄酒商开始在国外设置葡萄产地表示赞叹,钦佩他们的魄力与远见,得知现在国内的部分葡萄酒庄开始生产冰酒,他很讶异,也更加深了对于中国产葡萄酒种类的了解。

最重要的是尊重客人的选择

在即将开业的金茂北京威斯汀大饭店里Cedrick担任的是餐饮部营运经理和首席侍酒师,6月份的开业令他的每天都很忙碌,做大量的市场调查,选择供应商,挑选最具特色的酒,刚刚制作完成了可以说在北京地区最大的包括400种酒之多的酒单,为使酒店员工能够更好地为客人服务而对其针对酒店酒类的产地、历史、酒名字的由来等方面所进行的大量的培训,饭店内拥有两间酒吧、两个酒廊,各自拥有不同的风格,他希望能带给客人许多全新的感受,而在这之中,他最关心的则是发掘那些价格低廉、品质优秀的葡萄酒,“并不是所有的客人都能承受价格高昂的葡萄酒,我们正在发掘一些便宜的但仍然很出色的葡萄酒,我认为这是我们酒店与其他酒店的最大不同之处。”这些忙碌的工作花去了他几乎所有的时间,所以当问起来到中国几个月都品尝了哪些中国美食这个小问题时,他竟露出了微微羞赧的表情,“实在是太忙了,还不是很了解,但我们的中餐厅正在尝试用中国的白酒来调鸡尾酒,到时候需要用中餐来搭配,我一定会多多体验的。”

随着谈话的深入,终于讲到了他作为侍酒师的事业和发展,这似乎触动了他的兴奋点,开始滔滔不绝了起来:“作为一个专业的侍酒师我最注重的还是尊重客人的选择,因为任何事情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10年前,我们吃西餐主食如果是鱼的话就要用白葡萄酒来搭配,因为它是白肉的一种,但现在世界各地葡萄酒的口味有改变,搭配标准也有改变,所以标准反倒不是特别重要了,自己的口感才是重要的。但当然也有一些基本的标准大家还是在遵循,例如先喝白葡萄酒再喝红葡萄酒,先喝口感淡一些的再喝口感浓重的,还有就是甜葡萄酒一般会放到最后,因为糖分会将味蕾覆盖,口感会不准。这些都是基本的标准、规则,其他就没什么很严格的标准了。而针对很多侍酒师所提到的要遵循本地食材搭配本地的酒的原则,我也不是完全同意,这可能是因为我不喜欢循规蹈矩,喜欢尝试新鲜的感觉、比较开放自由的风格,还是强调要看对象、服务的客人,让他们满意、找到他们喜欢的酒才是我们的目的。但就如同在法国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是葡萄酒的行家一样,现在的客人也并不是都喜欢侍酒师的推荐和指导,这一点我们也会尊重客人的选择,在他们需要的时候为他们服务。侍酒师的工作不仅仅是酒品方面的,还有一点要强调的是来到中国这样一个茶叶大国也给了我以很多新的选择。”

想做侍酒师?Study,Study,Study

对侍酒师这样一个在国内刚刚声名鹊起的金领行业来说,已经有很多的年轻人将它作为未来的职业规划,正当我想为这样的年轻人向这位远道而来的大师请教经验时,他却对这个问题惊讶了,也许是侍酒师在欧洲已经兴起了好久,他再三询问了这个职业在中国的发展状况然后认真地说:“欧洲的每一家大酒店,都会有侍酒师,而且往往不只是一个而是一个团队,在有的地方甚至只有侍酒师才被允许碰酒。针对年轻人的发展,我的建议只有三个词就是:Study,Study,Study(学习,学习,再学习),因为关于酒方面真的有特别多的东西、特别多需要学习的,侍酒师的最高等级大师级侍酒师现在在全球只有50名,考试是非常严格,而且现在总是会有新的国家、新的产地出产葡萄酒,知识是需要不断的更新的,而这个过程是永远不会停止的。

后记:

采访结束后,趁摄影师准备照相的空隙,我们聊起他最近与中国同事的相处,他说他很喜欢他的中国同事,只是有时还有一些语言障碍,这正是北京五月明亮的正午,阳光透过酒店的大窗户直射进来,他边说边从随身的纸袋中拿出一瓶红酒,“这瓶酒来自法国波尔多,它的价格不贵,但品质很好,喝它的时候你可以搭配肉类,我的推荐则是羊肉,希望你喜欢法国红酒。”一恍然,似乎感觉自己变成了他正在服务的客人,大家会心地笑了起来,声音大的引得隔壁桌的人都转过头来,我看见他坐在我旁边扬起的脸,在北京的天空下,那样的笑容真的很灿烂。

葡萄酒教育在中国

编辑_杜伟 文_华玉(北京逸香世纪葡萄酒文化传播公司)

随着中国葡萄酒消费的日益增长,以及进口葡萄酒的强势进入,加之葡萄酒文化的渗透,现在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喝葡萄酒,而开始想更多地了解葡萄酒以及品酒的知识。那么,在国际上,有哪些较为权威的葡萄酒教育的机构和团体呢?

世界上有许多葡萄酒相关课程,最好的酿酒课程在法国大大小小的葡萄酒学院里,一般要学2到4年不等;最著名的品酒课程在英国,以葡萄酒和烈酒的品鉴见长;最顶级的侍酒师课程在美国,美国拥有数量最多的各种各样侍酒师联盟、协会、组织、社团。

对于消费者,学习葡萄酒知识才是他们所需要的,我们来看看国内能学习哪些葡萄酒课程吧。

美国国际侍酒师学院(ISG),全称International Sommelier Guild,全球最为权威的葡萄酒侍酒师教育机构。也是唯一被美国教育部承认的侍酒师文凭颁发机构。于26年前成立,总部设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在全球60多个城市设有分校,所培养的侍酒师遍布美国、欧洲的顶级餐厅和五星酒店,是餐饮行业最为抢手的人才。

侍酒师是2008年的热门话题,也是一门黄金职业。侍酒师教育包括评判葡萄酒,如何倒酒、侍酒和如何贮藏葡萄酒,以及葡萄栽培、葡萄酒酿造、品酒技巧、藏酒、葡萄酒投资策略、菜单设计和葡萄酒、烈酒和啤酒的地区分析。可以看到,侍酒师培训覆盖的知识面非常广泛。而且还会兼顾服务和管理方面。

通常来说,侍酒师的初级课程除了适合从事餐饮行业人员,也适合享受葡萄酒乐趣的爱好者,更高级的课程则适合酒店餐饮服务行业的专业人士和管理人士,需要取得全球通用的侍酒师文凭。

英国品酒师学院(WSET,全称为Wine & Spirit Education Trust)成立于1969年的英国,致力于高品质的葡萄酒及烈酒教育培训,其最顶级的Master of Wine 文凭全球仅200多人,是葡萄酒行业最炙手可热的权威认证。在全球100多个国家设有分校。

WSET课程主要包括葡萄酒的初级至高级的品尝知识、全球葡萄酒产地、葡萄的种植和酿造、葡萄酒的分类、以及烈酒的核心知识。

WSET课程适合愿意学习葡萄酒品尝的爱好者,时尚白领、高端人士以及做一个权威买手的专业人士。

波尔多CIVB葡萄酒学校,正式法文全称为L' Ecole Du Vin de Bordeaux,英文全称为Bordeaux Wine School。自1992年开始,学院已培训了10000多名来自全世界各地的葡萄酒教育者、贸易商和爱好者。波尔多葡萄酒学院提供从初级到高级的课程,课时长短灵活,内容丰富可定制。波尔多葡萄酒学院的宗旨是分享品尝的愉悦与美酒的品质。

目前国内比较知名、做正规葡萄酒教育最早,拥有以上国际权威机构授权的葡萄酒培训公司,是北京逸香葡萄酒公司(Ease Scent)。该公司由致力于提供国际化水准的葡萄酒培训和认证,并在北京、上海、广州、长沙设有四个一流的葡萄酒培训中心,是美国ISG在中国的独家授权培训机构和亚洲代表处,英国WSET葡萄酒学院在中国的首家培训中心,法国波尔多CIVB葡萄酒学校中国区独家合作学校!另外还有一些其他葡萄酒公司所做的培训课程,主要是以培训简单的葡萄酒知识讲座为主,让大家初步了解葡萄酒的基本知识和礼仪。

葡萄的英语单词篇5

葡萄酒职业化教育主要有三个特点:第一是系统性。

中国葡萄酒行业随着市场的快速发展,对相应人才的要求也在不停地发生着变化,至今行业中真正炙手可热的人才是需要一个具备全球化思维的专业人员,而这就需要葡萄酒职业化教育为相关人员提供系统化的培训,通过学习全球葡萄酒的历史、主流品种、产区、分级及侍酒品酒相关知识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二是全球化。目前葡萄酒的主流语言是英文,很多知识也来自于国外很多年的沉淀,但是,我们发现有些海外刚回来不久的人,可能对一些常用的中文名字并不清楚,有些海外专家具有很高的水平,却无法用中文描述得绘声绘色,引起消费者的共鸣,有些在中国本土学习了葡萄酒知识,并不知道相对应的术语,无法和海外做最基本的交流。

因此我们认为,葡萄酒的教育应该用大家听得懂的中传播,同时在葡萄酒品牌、产地、品种、法律等术语使用双语以保证具有一定英文基础的人可以阅读国外书籍或与人交流。

第三是本土化。职业化教育需要根据本土市场对人才的要求进行培养。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国情,对葡萄酒人才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培养出来的人,除了完善的国际知识化体系,还应该了解本国葡萄酒知识和文化、本国葡萄酒消费者的特点等。

例如,对于很多酒店和餐厅,需要员工具备一些波尔多名庄的知识,需要员工具备一些应付客人常见问题的知识。这些是在国际课程里面不包括的,但在逸香课程里面我们会做额外补充,并给与一些参考书或者软件,以帮助学员获取更多的竞争力。

整体来看,中国葡萄酒行业虽然缺乏人才,但整体竞争也远高于国外。打个比方,国外一个中级认证可以胜任的职位,国内可能需要中级加强版或者是高级认证才能胜任。对于一些大企业,职业教育应该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对人才和岗位的需求,设计出定制课程以保证企业的快速同步。

葡萄酒行业人才需求及就业现状

根据我多年的培训经验以及和企业家的探讨,我认为目前葡萄酒行业需要复合型人才,具备专业知识+职场能力+工作热情的人才将受到更多的欢迎。

专业知识:在大家的认识中,专业知识往往就是指常说的通过职业化教育考取的证书,例如品酒师、侍酒师。但其实取得证书只是一个方面,对于行业中的初级人员,我们也许只是看看他们是否取得过证书,以确定他们是否具备专业的基础知识,而对于中高级从业人员来说,如果是应聘培训师职位或高级编辑等,还要考察证书上的分数,以了解他们知识的扎实程度,因为一些高级证书获取高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另一方面,我想强调的是,葡萄酒专业知识的确是非常重要的技能,但这些都应该是行业人才所应该必备的最基本技能,但绝不应该是唯一的技能。

职场能力:对于任何行业必要的职场能力都是十分重要的,葡萄酒行业也不例外。专业知识技能可以通过职业化的教育来实现,但职场能力就要取决于人员自身的天赋及后天的学习能力,这些是任何一个葡萄酒职业化教育所不能达到的,所以,必要的职场能力也是行业人才所应该具备的。也就是说,不能期望学到了一个很高的级别,就可以在一个公司担任副总或者总监的职位。

工作热情:对于这一点,我认为是最重要也是最难得的,虽然我见过很多人都说对葡萄酒拥有热情,但是真正将激情和热爱注入到学习和工作中的并不多见。因为有了这份热情,工作也就成为了乐趣爱好。如果想成为葡萄酒行业的出色人才,那么对于这份职业的热爱是必需的,同时,对于一家优秀的公司,是否具备海纳人才的能力也是对公司价值的一种评估。

我特别喜欢海归学子,因为我经常能在他们身上看到对葡萄酒巨大的热爱和付出,这一点在国内目前院校里不是特别常见。

行业人才缺口依然存在

整个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缺口还是巨大的,葡萄酒目前在市场上比较热门的职位有:高级管理人员、核心采购人员、葡萄酒讲师、侍酒师、媒体作家以及销售人员。

虽然中国大陆的葡萄酒职业化教育开始得比较晚,但通过行业人员的不懈努力,现在,无论是整体的数量还是质量均超过了比我们起步早的一些国家及地区,例如新加坡、日本、中国香港及台湾地区。

关于逸香

葡萄的英语单词篇6

根据酒的品质而言价格非常合算。

许多国内经销商也将视线越来越多地聚焦到西班牙,“酒之园”网站的运营方北京博赛中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晓告诉记者:“西班牙的葡萄酒产量居世界第三位,葡萄种植面积世界第一,而且有很多质量非常优秀的葡萄酒,更值得庆幸的是它不像法国葡萄酒被世人了大量的目光,也不像加州的葡萄酒,有专业媒体替他宣传炒作,我们还可以得到更加实惠的价格。”一般人可能认为新世界的酒价格一定比旧世界便宜,其实这是个误区,新世界代表的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同样品质的酒一般是比西班牙和意大利要贵的。而西班牙如今酒厂越来越国际化和集团化,虽然西班牙不如法国某些产区酒庄那般的贵族化,但是我们喝的毕竟是酒本身,而不是喝以前的贵族的历史和故事,我想我们的消费者也是不愿意被老外取笑我们喝葡萄酒根本不管酒滋味如何,就是因为所谓的潮流才喝的。

西班牙酒业的革命

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西班牙葡萄酒行业掀起了一场革命,革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对酿酒技术的革新、对栽培技术的革新、采用新包装和新的营销手段、葡萄酒旅游业。经过这四方面的改革,西班牙葡萄酒业现在发展势头良好,对外出口稳步增长。

最先进行的是酿酒设备的革命,从七十年代开始,酒厂逐渐把酿酒设备都换成了不锈钢制品,压榨设备和酒罐都换成了最新产品。

当酿酒师熟悉了新的酿酒设备的时候,他们又意识到了一个新问题:葡萄质量不过关。所以80年代的革命集中在了葡萄园里,修剪葡萄枝叶,减少产量,改变葡萄的间距。西班牙的坦普兰尼约(Tempranillo)已经成了世界级葡萄品种,歌海娜和Carinena 的品质也令人惊喜。

做完了这些工作,九十年代的改革开始了。这时酒厂酿出的酒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好,但由于酒桶质量低劣美酒常常坏掉。美国的橡木一直是西班牙大宗进口的商品,很多有远见的酿酒师开始从法国、保加利亚和斯洛维尼亚寻找橡木,制作高档橡木桶。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为适应海外市场的需要,西班牙酒标设计得比较简单,酒的名字变得简明,橡木味减轻了,更偏重于葡萄风味,这些因素使得西班牙酒畅销美国市场。

九十年代末,西班牙葡萄酒营销部门掀起了一场革命。西班牙语里没有营销一词,因为过去西班牙酒厂酿好酒之后就被动地等待订货电话,很少有人尝过本产区外的酒,更别提欧洲大陆其他国家的酒了。但现在几乎所有的葡萄酒厂都有一个营销部,负责接待销售商,做广告,给葡萄酒评论家送酒样。

现在西班牙酒业正在进行它的第四次革命―葡萄酒旅游。所有新建的酒厂都带有葡萄酒商店、游客中心和品酒室,还有一些酒厂建有旅馆、会所和餐厅。葡萄酒旅游在西班牙发展很快,很多酒厂鼓励游客把旅游过程中品评的葡萄酒带回家。

西班牙卡瓦酒

就像朗姆酒代表着拉丁风情与粗犷,而伏特加则象征着俄罗斯民族,西班牙的卡瓦酒和雪利酒成为这个伊比利亚半岛国度的符号与民族风情的形象。

卡瓦酒(Cava)是带气泡的葡萄酒,类似香槟酒,主要产区位于Catalonia(加泰罗尼亚)的巴塞罗那。所使用的葡萄必须经过严格挑选,为避免沾染秋天的热气,通常在清晨采摘。卡瓦酒要进行两次发酵后成为泡沫酒,主要为白葡萄酒和玫瑰红。西班牙卡瓦酒的酿法对葡萄园进行监管,对加工法也具严格约束力。目前约有270个葡萄园年产2亿箱卡瓦酒,约1000个牌子,其中一半外销。

由于卡瓦酒进入中国的时间较晚,认识它的人还不多。甚至,很多人都还简单地认为“香槟就是起泡酒,起泡酒就是香槟”,并不知道它们之间有何区别。含有碳酸的葡萄酒都被称为起泡酒(Sparkling Wine),香槟酒和卡瓦酒都是起泡酒的一种。此外,它们在酿造方法上也是一致的:都是将无气泡的酒装瓶,然后加入酵母,使其在瓶内进行第二次发酵。相同的酿造方法,造就了卡瓦酒与香槟相似的品相及口感。(编者注:香槟(Champagne)是法国一个主要的葡萄酒产区的地名。按法国人的分类标准,能被称为香槟的葡萄酒,只能产自法国的香槟区,其他地区的起泡酒采用香槟的名字就是违法。)

这种低酒精度、有着清爽果香的卡瓦酒,如今已是世界最受欢迎的一种起泡酒。甚至法国最著名的香槟制造商酩悦(Moet & Chandon)也在西班牙设了厂,生产卡瓦酒。卡瓦酒在英国的畅销也预示了它的良好前景:英国2007年圣诞的酒品消费统计指出,卡瓦酒击败昂贵的香槟,成为了英国家庭欢度节日的首选佳酿。同时,英国森斯伯瑞(Sainsbury’s)超市称,2007年卡瓦酒在英国销量涨幅高达200%,卡瓦酒的销量目前占了所有起泡酒销量的一半。

卡瓦酒和法国香槟给人们的感觉是不同的。香槟来自法国的凉爽地带,带给人含蓄而文质彬彬的温情,当然有时也带着故意扮酷的味道,是纸醉金迷的社交场所的催化剂。而Cava如西班牙的阳光、西班牙的男人一般,是热烈的、直接的,也是最实惠的。试想,一对相爱的男女单独在一起,要是一个衣冠楚楚,一个绷着小蛮腰穿着紧身礼服,举着香槟毕恭毕敬的,那是多么不合时宜,哪里比得上穿着休闲服、自在地饮着卡瓦那般无需掩饰的激情盎然?当然,饮用之前看准这卡瓦是来自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的,一般不会错喔!

葡萄的英语单词篇7

谜一般的身世

赤霞珠的起源和身世一直是让人感兴趣的话题。最初人们认为Sauvignon的意思被认为是来自法文单词sauvage的变异,该单词是“野生”的意思。还有人认为它是用来酿造古罗马葡萄酒的葡萄品种Biturica 。也有人认为它跟卡蒙乃(Carmenere)有一定的亲戚关系。甚至还有人认为赤霞珠的原产地来自西班牙的Rioja。有记录显示,18世纪开始,赤霞珠就成为波尔多梅多克流行种植的葡萄品种。Chateau Mouton和Chateau D’Armailhac 就是最早开始种植赤霞珠的庄园。

可是直到上世纪90年代,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通过DNA技术发现了赤霞珠的起源。原来赤霞珠是红葡萄品丽珠(Cabernet Franc)和白葡萄长相思(Sauvignon Blanc)的杂交产物,令人吃惊的是,它的名字也正是这二者名字的结合。因此,它不仅带有品丽珠的醋栗和铅笔芯的味道,并且带有长相思的青草的香气。

扬名波尔多

赤霞珠的祖籍是法国波尔多,如果没有它,波尔多红葡萄酒不可能拥有誉满全球而且生生不息的魅力。赤霞珠在波尔多地区虽不是种植最广泛的品种,种植面积少于美乐,但却是波尔多红酒,特别是波尔多左岸地区红葡萄酒的灵魂,著名的波尔多五大顶级酒庄的酒都是以它为主要品种酿制。

赤霞珠的果皮厚、果肉少、颜色深,能够提供足够的色素及酚类物质,使其所酿造的酒浓郁厚实、多层次、含丰富的单宁,有着长久陈年的潜质,堪称是经典的酿酒品种。也正因为赤霞珠这本身的特点,加上波尔多当地的土质和偏冷的气候等因素,使得波尔多地区新出产的红葡萄酒常常涩度较大、口感偏生硬。所以,在波尔多地区用赤霞珠酿酒时也加入一定比例的其他品种,如美乐等葡萄以柔和口感增进酒的平衡感。

在新世界崭露头角

其实,单独使用赤霞珠就足以酿出好酒的地方并不很多,这些产地几乎都在新世界。美国加州的纳帕谷,澳大利亚的玛格丽特河,智利的梅波河谷等产地都以出产优质赤霞珠酿制的酒而著名。新世界产酒国的这些优良产地占了天时地利的条件,赤霞珠所结的葡萄可以达到足够的成熟度,酿制的酒虽有着丰厚的单宁,但却不会太过生硬和涩口,而且有着足够的果香和果味,所以并不需要其他的品种来调和其平衡度和口感。

中国种的赤霞珠,新疆品种是典型的新世界风格,来自山西产区的怡园酒是旧世界波尔多右岸风格再偏一点点新世界特点的葡萄酒,河北沙城、宁夏和甘肃应该是介于新旧世界中间的风格;河北昌黎产区,倾向于旧世界风格,虽然产量高而导致葡萄的成熟度不够均衡,酒淡了一些,但是风格倾向于波尔多。至于山东烟台地区种的赤霞珠,似乎谈不上什么风格,应该是成熟度不够,而且产量太高的原因所致。

巴黎评判上出尽风头

旧世界的意大利和西班牙等,近年来赤霞珠的种植也在不断地增加。虽然在这些国家,赤霞珠常常用来与当地品种混合酿酒,以增加酒的浓郁度、复杂度、平衡感和陈年潜质,但常常这些混有赤霞珠葡萄酿制的酒可以让人感受到赤霞珠的身影,那独特的黑加仑子果香,坚实的单宁和浑厚的质感让他无法默默地成为辅助品种。

葡萄的英语单词篇8

早在18世纪,法国作家布封就说“风格即人”,20世纪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格尔更认为“语言是存在之家”, 他们都把语言提升到了本体论的高度。文学语言不仅是符号工具、表现形式,其本身便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可以说,语言与“存在”同在,与人同等丰富。

然而,当下的中学语文教学,并未对语言的诗性有足够认识,更未能自觉有效地守护语言的诗性。老师们更多地关注内容、思想、情感,却往往忽视了语言本身的“美”。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我们不难听到以下课例:

这两篇文章的内容几乎 “一望而知”,没有曲折奥峭之处,教学却还匍匐在学生已知的能力层面,仅仅列取作品那可听可见的语义层面,简单地筛选信息、简化内容,却将文章本身精湛传神的语言弃掷不顾。如此,教学的无味无趣、单薄浅俗也就在所难免。

其实,读这一类文章,即便学生读懂了内容,也未必能深入文心,推敲作者语言表达的苦心孤诣、写作思维的电光石火,进而意与文合,读出那“雷转空山惊”的高峰体验。如果师生长期缺乏高水平的阅读审美体验,仅只盘桓在文章内容的表层,那么其阅读兴趣、审美能力都难以灌注活力,最终难免阅读的低水平重复和作文语言的伧俗简陋。

文学语言特别忌讳“抽筋剥骨”,斩断文脉。汪曾祺先生有个精辟的比喻:语言像树,树干树叶,汁液流转,一枝动,百枝摇;它是“活”的。语言的美不在每一个字,每一句,而在字与字之间、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包世臣论王羲之的字,说单看一个一个的字,并不觉得怎么美,但是字的各部分,字与字之间 “如老翁携幼孙,顾盼有情,痛痒相关”。 所以,好的语言是不能拆开的,拆开了就没有生命了。当文学作品被人为分解为几个段落、被删削得只剩下零散的词语、被剥离得只剩下筋骨构架、被直白地暴露出写作技法的时候,文学作品引人入胜的魅力何在?惹人沉醉的美何在?删繁就简的分析,删去的是文学的美感,简化的是生命的班驳。所以,依靠内容的精简、提炼、概括,期求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大概只能是缘木求鱼。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语言,字词的选用、句式的参差、文气的流转、声韵的抑扬理应成为语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字与字之间的关系,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体会语言的艺术性和审美性理应成为语文教师的基本修养。

北京大学张世英教授认为,汉语的诗性特征,不在辞藻之华丽与否,而在于说出的言辞对未说出的东西所启发、所想象的空间之广度和深度。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言约旨远、隐喻性、画意性和音乐性。笔者拟从这四方面,考察汪曾祺先生的散文代表作《葡萄月令》。

这篇文章不以内容取胜,倒以语言见长。简淡平常,恰是作家汪曾祺创作上的自觉追求:我希望文章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不过,表面上的平淡随便,背后是作者的苦心经营。

首先,言约旨远,用意精深而下语平易。文学语言区别于口语,就在于它经过了作者的提炼加工,看似轻描淡写,实则举重若轻。请看先生描写“二月”的相关文字:

二月里刮春风。

立春后,要刮四十八天“摆条风”。风摆动树的枝条,树醒了,忙忙地把汁液送到全身。树枝软了。树绿了。

雪化了,土地是黑的。

黑色的土地里,长出了茵陈蒿。碧绿。

“醒”、送”二字拟人,一草一木,在汪先生眼里都是有情的,都是活泼泼的生命。“软”则将娇嫩的枝条随着春风摇摆的柔美映人眼帘。“树绿了”,“土地是黑的”,着“绿”“黑”二字唤起读者直观的美感;“绿”写出了树木吐芽,洋溢着盎然生意,“黑”写出了土地肥沃,包孕着无限生机;并且两相映衬,构成春天的美丽多彩。而“碧绿”单词成句,置于句末,豁人耳目,舒朗中唤起读者的想象与美感。汪曾祺先生特别讲究语言的干练简洁,他用字精准,惜墨如金,力求每一个字都气韵生动,神气完足。这就是先生强调的“空白艺术”,“能不说的话就不说,……以己少少许,胜人多多许。”

其次,隐喻性,以表示具体实景的语言,暗示(象征)深远的意境。汪先生这样写给葡萄施肥:“在葡萄根的后面,距主干一尺,挖一道半月形的沟,把大粪倒在里面。”先生把俗人眼中不堪的粪沟居然比作玲珑优雅的月牙形,别出心裁!但读来那粗俗甚至令人嫌恶的劳动立刻就有了诗意与美感。又如 “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凡俗的梨花在作者眼中如玲珑剔透的月亮,读来美不胜收。果园劳作,起早贪黑,农活粗重,况且,还背着“”的恶名。然而,再艰辛的劳动,再艰苦的处境,在先生的诗心慧眼里,竟都能展现出惊世的美。先生对生活滔滔汩汩的热望、对艺术一往情深的执着,令人倾心不已。

再次,画意性,即语言让鉴赏者在头脑中产生一幅状溢目前的生动画面。汪曾祺先生的语言凝练简远,极具画感。请看八月雨后的葡萄园:“白的像白玛瑙,红的像红宝石,紫的像紫水晶,黑的像黑玉。一串一串,饱满、磁棒、挺括,璀璨琳琅。”先生运用生动的比喻、贴切的形容词,把葡萄的形态、色泽、质地之真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仿佛热闹的葡萄园近在眉睫。

当然,画意不仅只是单纯形象的再现,画意的背后还隐藏着耐人寻味的境界。

请看先生笔下的“一月”:

一月,下大雪。

雪静静地下着。果园一片白。听不到一点声音。

葡萄睡在铺着白雪的窖里。

雪中的果园,天地洁白、静谧安宁,安宁中潜伏着生命的跃动。读这段文字,让人从凡俗之境一下跌入一片虚静之场,洗净尘滓,澡雪精神。

最后,语言的诗性还表现在其音乐性。汉语音调有四声,优秀的诗歌、骈文甚至散文,其语音的轻重、清浊、平仄都有讲究,需得读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汉语句子不受严格的语法规律制约,因而组合自由、句式多样、形式灵活。请看一段为葡萄搭架备料的描写:“把立柱、横梁、小棍,槐木的、柳木的、杨木的、桦木的,按照树棵大小,分别堆放在旁边。立柱有汤碗口粗的、饭碗口粗的、茶杯口粗的。一棵大葡萄得用八根、十根,乃至十二根立柱。中等的,六根、四根。”三句话句内“柱”“木”“粗”音韵铺叠,回环往复;句间平仄交错,波澜起伏;更兼长句短句错落,读来舒疾相间,真似嘈嘈切切,珠落玉盘。当然,语音的安排浸润了作者的情思和匠心。比如铺排的短句读来节奏明快,读者不难体会出作者劳动时轻松愉悦,津津有味的情态。

入选教材的文学作品,多是像《葡萄月令》这样语言惊人,字字闪光的典范之作,如若教学仅只在内容、思想方面兜圈,无异于买椟还珠,离博大精深的文心差得太远。真诚地希望语文课能立足语言品读,读出字句的精妙、读出语言的魔力,以此提升学生的阅读审美能力、写作表达水平。

参考文献:

[1]张世英.语言的诗性与诗的语言[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1).

[2]汪曾祺.汪曾祺散文精选[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

上一篇:写给老师的一句话范文 下一篇:关于生活的谚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