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行性分析包括范文

时间:2023-10-12 01:46:16

可行性分析包括

可行性分析包括篇1

1.引言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及信息工程技术等实现对各种空间信息及其属性数据进行采集、处理、存储、管理、查询、分析、应用和维护更新的空间信息系统。近年来,随着卫星定位系统(GPS)、遥感技术(RS)等对地观测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GIS在理论和应用技术上,都日渐成熟;GIS已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等各个领域及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

城市规划是根据一定时期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布局功能及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正因为GIS是一项处理地理空间信息的综合性技术,而城市规划是对城市各项建议发展进行综合性规划管理,两者相互结合、互相促进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2.系统的构成

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构成与其他地理信息系统基本相同,即主要包括计算机系统、数据库和系统管理操作人员三部分。

2.1计算机系统

计算机系统包括计算机硬件系统、计算机软件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系统。

计算机硬件系统是系统中实际装置的总称,是GIS的物流外壳。计算机硬件系统由计算机设备、数据输入设备、数据存储设备、数据输出设备等组成。

计算机软件系统是指GIS 运行所必需的各种软件程序。它包括计算机系统软件(计算机操作系统、汇编程序、编译程序、序程序等)和GIS应用软件(计算机图形软件、CAD、图像处理软件,根据规划管理需求编制的应用程序)两部分。

计算机网络系统包括局域网、专用网和互联网。

2.2数据库

城市规划管理系统一般都用数据库来存储地理空间数据。地理空间数据是指以地理表面空间位置为参考平台的自然、社会、人文景观等数据,这些数据可以是文字、图形、图像、表格和数字等。

2.3系统操作人员

系统操作人员是GIS中最重要的构成因素。GIS从其设计、建立、运行到维护整个过程都离不开人员操作。GIS中的计算机系统和数据库需要操作人员进行组织、管理、维护和数据更新,进行应用程序开发、系统扩充完善和数据分析,为专业研究和政策服务。

3.系统的功能

3.1系统的一般功能

系统的一般功能通常包括数据获取、数据处理、数据集成、查询

分析和显示输出等功能。

3.1.1数据获取

数据获取也叫数据采集。它要保证GIS数据库中的数据在内容与应用上的完整性、数值逻辑的一致性与正确性。目前,GIS数据库采集的技术方法很多,有卫星定位技术(GPS)、遥感技术(RS)、数值摄影测量等对地探测技术,还有数字化仪、扫描仪等室内采集方法。

3.1.2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也叫数据操作,它包括数据格式化、数据转换和数据概化。

(1) 数据格式化:指不同数据结构的数据间变换。

(2) 数据转化:指数据格式化和数据比例尺变换。

(3) 数据概化:指数据平滑和特征集结等。

3.1.3数据集成

数据集成也叫数据存储与组织,它涉及到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

的组织。如何在计算机中有效地存储和管理数据,是GIS的基本问题。在数据组织与管理中,最关键的是如何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融于一体。

3.1.4查询分析

它包括空间查询和空间分析。

(1) 空间查询:它是GIS应具备的最基本的功能。

(2)空间分析:它是GIS的核心功能,也是GIS区别与其他

计算机系统的根本区别。空间分析包括空间数据计算、空间数据分析和空间模型分析等。

3.1.5显示和输出

显示和输出是指将地理数据处理与分析结果通过输出设备直观形象地表现出来,以便人们观察、使用与分析。

3.2专业功能

专业功能主要包括规划成果管理、规划审批管理和规划监察验收等功能。

3.2.1规划成果管理

规划成果管理包括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景观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成果管理。

3.2.2规划审批管理

规划审批管理包括项目选址、用地规划许可、工程规划许可、城市基础设施工程规划等管理,即所谓“一书两证”的审批管理。规划审批管理是城市规划管理中最繁忙的日常业务。

3.2.3规划监察验收管理

规划监察验收包括规划放线、验收和竣工验收等管理。

4.系统的建立

与其他信息系统相似,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主要包括前

期准备、系统设计、软件开发、数据库建立、人员培训、系统测试、系统运行维护等过程。

4.1成立组织机构

在GIS开发建设过程中,需要领导层、技术人员、开发单位、用

户单位之间的相互协同合作;涉及项目立项、系统调查、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开发、系统运行和维护阶段的建设实施,需要进行自己筹措、人员配置、系统研制等各方面的组织与管理。因此,必须有一个高效科学的组织机构,负责系统全过程的实施。

4.1.2系统调查分析

系统调查分析包括用户需求分析和可行性分析。

(1)用户需求分析。它是对用户需求和用户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确定系统的用户结构、工作流程、用户对应用界面和程序接口的要求,以及系统应具备的功能等。用户需求分析主要是对用户类型及需求特点、技术力量、资金财力、数据资料、系统效益、运行可行性进行调查分析,以及对系统的功能需求与业务流程进行分析。

(2)系统可行性分析。它是在系统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分析技术、经济、社会等因素,确定系统开发的可行性。系统可行性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技术水平、资金、进度和组织运作等。

一般来讲,系统调查分析阶段的工作是解决“做什么”的问题,而“怎么做”这一问题是系统设计阶段的主要工作。

4.2系统设计

系统设计是在系统调查分析工作完成后,在确定用户对系统的需求和确定系统逻辑模型的基础上,确定系统的物理实施方案。系统设计主要包括系统的硬件配置和软件选择、系统的模块设计和数据库设计、系统的程序设计与安全性设计和网络设计,以及设计系统实现计划等方面的内容。

4.3软件开发

软件开发是指开发GIS应用软件。软件开发可以在计算机操作系统软件平台的基础上,利用CAD、ARC/INFO等现有计算机图形软件和地理信息软件,根据用户需求和系统设计,开发和编制系统专题应用程序,从而满足系统功能需求和用户需求。

4.4数据库建立

建立GIS数据库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进行数据的采集、整理和输入工作。GIS数据有矢量数据、栅格数据和属性数据。矢量数据的系统模块主要用于图形输入、图形编辑、拓扑生成、格式转换、查询检索、指标量算、空间分析、符号编辑和绘图等,其入库方法采用二进制直接存取方式;栅格数据一般由遥感影像或其他外部图像得到,它可以通过矢量化软件转为矢量数据入库,还可以通过栅格格式模块直接入库;属性数据则通过相应因素符号与图形建立联系。

建立数据库时,必须对数据的录入和处理过程以及数据的质量进行严格控制。

4.5人员培训

为保证GIS的开发测试和运转,应提前对有关管理人员、操作人员和维护人员进行培训。

4.5.1管理人员培训

GIS能否顺利运行并获得预期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与系统管理人员有关系。可以通过讲座、报告会的形式,向管理人员说明系统的目标、功能、结构、工作方式等,培训时必须做到通俗具体,尽量不采用与实际业务领域无关的计算机专业术语。

4.5.2操作人员培训

系统操作人员是GIS的直接使用者,系统操作人员的培训是人员培训工作的重点。对操作人员的培训,除了学习必要的计算机知识外,还必须让他们掌握系统的工作原理、使用方法和纠错等知识和技能。

4.5.3维护人员培训

系统维护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并对系统的原理和维护有深刻了解。系统维护人员一般由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担任。

4.6系统测试

系统测试是指对新建GIS进行全面测试和检验,看它是否符合系统设计的功能要求,发现系统中的错误,保证GIS运行的可靠性。系统测试一般由系统开发人员提供测试标准,制定测试计划,确定测试方式,然后和用户、系统设计员、程序设计员共同对系统进行测试。

4.7系统运行维护

当软件开发完成并通过测试后,即可交用户使用,系统即进入运行维护阶段。在运行阶段,系统维护人员要对投入运行的GIS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修改。

系统运行维护主要内容有:

(1)改正性维护:指用户在使用软件遇到错误时,诊断和改正这些错误的过程。

(2)适应性维护:是随计算机的发展,硬件产品的生命周期明显缩短,更新速度加快,必须适当加快扩充、更新,以提高系统的运行功能;也为使系统适应软件升级与软件外部环境变化而对软件的修改。

(3)完善性维护:指在系统使用过程中,为了满足用户对软件新的功能需求,而进行的修改或软件再开发。

(4)预防性和安全性维护:指为提高软件的可维护性、可靠性、安全性而进行的维护。

5.数据库管理

5.1数据库内容

城市规划管理数据的主要内容有以下七类:

(1)基础图:主要包括基本地形图、遥感影像图。

(2)资源与环境数据:主要包括地质、水文、水利、植被、土壤、矿产、文物、环境保护等数据。

(3)社会经济数据:主要包括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基础数据。

(4)土地利用:主要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分类、规划对建设用地的许可、房产宗地的权属等数据。

(5)市政和公共设施:主要包括各种市政、交通、公用事业设施,以及公共服务、社会福利、防灾救灾设施等数据。

(6)规划编制成果:即城镇体系规划、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以及各类专项规划等成果数据。

(7)日常管理档案:主要包括日常规划管理中“一书两证”审批档案和规划竣工档案数据。

5.2数据采集与更新

数据采集与更新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完成:

(1)摄像测量与遥感:大范围的基础地形图和遥感影像图,必须通过航空摄影测量和遥感获取。

(2)现有地形图数字化:包括扫描仪数字化和数字化仪数数字化。

(3)野外数据采集:指采用RTK或全站仪进行野外测量采集数据。

(4)规划设计成果数字化:通过GIS数据处理功能,将规划设计CAD成果数字化。

(5)规划放线:现场规划放线资料可直接输入数据。

(6)竣工验收测量:建筑物(包括地下管线和人防工程)竣工后,一般有规划勘测部门进行现场验收测量,将验收测量成果输入数据库,对原规划数据进行动态更新。

5.3数据共享

降低数据采集与更新成本最有效的措施就是数据共享。要解决数据共享问题,除了改革管理体制,统一数据标准外,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数据共享观念:在规划管理数据中,一些专业数据需要保密,但一些基础数据作为社会基础设施的一部分,为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成本、保证数据效能,应实现社会共享。

(2)确定数据共享目标:对于一些公益性的基础数据,应降低保密要求,以极低的价格向政府和社会供应,使社会各行业受益。‘

(3)扩大数据共享的途径:可采取打印、复印、图文传送、网络询查或通过互联网将数据集成到各种应用系统中。

6.结语

可行性分析包括篇2

这种报告可以涵盖整个项目的前期、中期、后期的整个建设过程,在工程项目可行性报告总就体现的淋漓尽致,所以可行性研究报告要考虑的知识应该是全面性的。

防雷设施

应根据项目区雷电活动情况,结合生产生活用房、水文缆道、各类钢塔支架等水文设施防雷要求,确定防雷设施型式、尺寸、材料及布设情况。

其他设施

应根据工程形状与占地面积,测算围墙长度、庭院绿化与地面硬化面积,按需要确定测站标志、大门、消防、防盗等其他附属设施的型式、材料选择与布设情况。

技术装备应符合下列要求

1 . 水位信息采集仪器设备:主要包括超声波水位计、雷达水位计、气泡式水位计、压力式水位计、浮子式水位计、电子水尺等仪器设备性能指标确定和选型。

2. 流量、泥沙信息采集仪器设备:主要包括水文测验缆道设备(水文绞车、测验控制系统、吊箱、铅鱼、浮标投掷器等)、桥测车、流量、泥沙信息采集、处理、分析仪器和防雷接地设备等仪器设备性能指标确定和选型。

3. 降水、蒸发等气象信息采集处理仪器设备:主要包括蒸发皿、蒸发器、遥测蒸发器、雨量器、雨量计、雨(雪)量遥测采集系统等仪器设备性能指标确定和选型。

4. 水质监测分析仪器设备:主要包括水质监测分析仪器设备、水质自动监测站仪器设备、移动实验室等仪器设备的性能指标确定及选型。

5 . 实时水文图像监控设备:主要包括视频捕获单元设备、视频信号传输单元设备、视频编码单元设备、云台控制等仪器设备性能指标确定和选型。

相关设备

1. 测绘仪器设备:主要包括GPS、全站仪、经纬仪、水准仪、工程绘图仪、平板(淘宝平板热卖)仪、工程复印机、工程扫描仪等仪器的性能指标确定及选型。

2. 通信与水文信息传输处理设备:主要包括计算机及其设备、网络通信设备、程控电话、电台、中继站、GSM终端、卫星传输设备、数据采集终端RTU、无线对讲机(基地台)、电源设备、防雷接地等的仪器设备性能指标确定及选型。

3. 生产交通工具:主要包括巡测车、交通车、水质采样车、采样船、水质分析船等交通工具的性能指标确定及选型。

4. 供电、供水、供暖设备:主要包括变压器、供电箱、发电机、水泵、采暖等设备的性能指标确定和选型。

5. 防雷设备:主要包括生产生活用房、水文缆道、各类钢塔支架、信息采集、通信、网络等防雷接地设备的性能指标确定和选型。

6. 其他设备:主要包括防暑、安全等设备的性能指标确定和选型。

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格式范文1.2.1 前瞻可行性研究步骤

1.2.2 工程承包项目可行性研究基本内容

(1)项目名称

(2)项目建设背景

(3)项目承办单位

(4)项目建设用地

(5)项目建设期限

(6)项目建设内容与规模

(7)项目开发建设模式

(8)工程承包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1.2.3 前瞻对工程承包项目可行性研究结论

(1)前瞻项目政策可行性研究结论

(2)前瞻产品方案可行性研究结论

(3)前瞻建设场址可行性研究结论

(4)前瞻工艺技术可行性研究结论

(5)前瞻设备方案可行性研究结论

(6)前瞻工程方案可行性研究结论

(7)前瞻经济效益可行性研究结论

(8)前瞻社会效益可行性研究结论

(9)前瞻环境影响可行性研究结论

第2章:工程承包行业市场分析与前瞻预测

2.1 工程承包项目涉及产品或服务范围

2.2 工程承包行业前瞻市场分析

2.2.1 政策、经济、技术和社会环境分析

2.2.2 工程承包市场规模分析

2.2.3 工程承包盈利情况分析

2.2.4 工程承包市场竞争分析

2.2.5 工程承包进入壁垒分析

2.3 工程承包行业市场前瞻预测

第3章:工程承包项目建设场址分析

3.1 工程承包项目建设场址所在位置现状

3.1.1 项目建设地地理位置

3.1.2 项目建设地土地权类别

3.1.3 项目建设地土地利用现状

3.2 工程承包项目场址建设条件

3.2.1 项目建设场址地形、地貌、地震情况

3.2.2 项目建设场址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

3.2.3 项目建设场址经济条件

3.2.4 项目建设场址交通条件

3.2.5 项目建设场址公用设施条件

3.2.6 项目建设场址防洪、防潮、排涝设施条件

3.2.7 项目建设场址法律支持条件

3.2.8 项目建设场址气候条件

3.2.9 项目建设场址自然资源条件

3.2.10 项目建设场址人口条件

3.3 工程承包项目建设地条件对比

3.3.1 项目建设条件对比

3.3.2 项目建设投资对比

3.3.3 项目运营费用对比

3.3.4 项目推荐场址方案

3.3.5 项目场址位置图

第4章:工程承包项目技术方案、设备方案和工程方案

4.1 工程承包项目技术方案

4.1.1 项目生产方法

4.1.2 项目工艺流程

4.1.3 项目技术来源

4.1.4 推荐方案工艺流程图

4.2 工程承包项目设备方案

4.2.1 项目主要设备选型

4.2.2 项目主要设备来源

4.2.3 推荐方案的主要设备

4.3 工程承包项目工程方案

4.3.1 项目工程建设内容

4.3.2 项目特殊基础工程方案

4.3.3 项目工程建设规模

4.3.4 项目建筑安装工程量估算

4.3.5 项目主要建设工程一览表

第5章:工程承包项目节能方案分析

5.1 节能政策与规范分析

5.1.1 节能政策分析

5.1.2 节能规范分析

5.2 工程承包项目能耗状况分析

5.2.1 工程承包项目所在地能源供应状况

5.2.2 工程承包项目能源消耗状况分析

5.3 工程承包项目节能目标和措施分析

5.3.1 项目节能目标

5.3.2 节约热能措施

5.3.3 节电措施

5.3.4 节水措施

5.4 工程承包项目节能效果分析

5.4.1 装备节能效果

5.4.2 建筑节能效果

第6章:工程承包项目环境保护分析

6.1 工程承包项目建设场址环境条件

6.2 工程承包项目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

6.2.1 项目主要污染源分析

6.2.2 项目主要污染物分析

6.3 工程承包项目环境保护措施

6.3.1 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6.3.2 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6.3.3 水污染防治措施

6.3.4 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措施

6.3.5 绿化措施

6.4 环境保护投资预算

6.5 环境影响评价分析

6.6 地质灾害及特殊环境影响

6.6.1 工程承包项目建设地址地质灾害情况

6.6.2 工程承包项目引发发地质灾害风险

6.6.3 地质灾害防御的措施

6.6.4 特殊环境影响及保护措施

第7章:工程承包项目劳动安全与消防

7.1 编制依据和执行标准

7.1.1 项目编制依据

7.1.2 项目执行标准

7.2 危险因素和危害程度

7.2.1 安全隐患主要存在部位与危害程度

7.2.2 有害物质种类与危害程度

7.3 前瞻安全措施方案

7.3.1 工艺和设备安全选择措施

7.3.2 对危险作业的保护措施

7.3.3 对危险场所的防护措施

7.4 前瞻消防措施方案

7.4.1 火灾隐患分析

7.4.2 前瞻消防设施方案

第8章:工程承包项目组织架构与人力资源配置

8.1 工程承包项目组织架构

8.1.1 项目法人组建方案

8.1.2 项目管理机构组织架构

8.2 工程承包项目人力资源配置

8.2.1 项目员工数量

8.2.2 员工来源及招聘方案

8.2.3 员工培训方案

8.2.4 工资与福利

第9章:工程承包项目实施进度分析

9.1 工程承包项目实施进度规划

9.1.1 项目管理机构设立

9.1.2 项目资金筹集安排

9.1.3 项目技术获取转让

9.1.4 项目勘察设计

9.1.5 项目设备订货

9.1.6 项目施工前期准备

9.1.7 项目完整竣工验收

9.2 工程承包项目实施进度表

第10章:工程承包项目投资预算与融资方案

10.1 工程承包项目投资预算

10.1.1 项目总投资

10.1.2 固定资产投资

10.1.3 流动资金

10.2 工程承包项目融资方案

10.2.1 项目资本金筹措

10.2.2 项目债务资金筹措

10.2.3 项目融资方案分析

第11章:工程承包项目财务评价分析

11.1 财务评价依据及范围

11.1.1 财务评价依据

11.1.2 财务评价范围和方法

11.2 前瞻对工程承包项目销售收入估算

11.2.1 产品生产规模

11.2.2 项目实施进度

11.2.3 年新增销售收入和增值税及附加估算

11.3 前瞻对工程承包项目经营成本和总成本费用估算

11.3.1 费用估算基础数据

11.3.2 年总成本费用估算

11.3.3 年经营成本估算

11.4 财务盈利能力分析

11.4.1 利润总额及分配

11.4.2 现金流量分析

11.4.3 投资效益分析

11.5 财务清偿能力分析

11.6 财务生存能力分析

11.7 不确定性分析

11.7.1 盈亏平衡分析

11.7.2 敏感性分析

11.8 财务评价主要数据及指标

第12章:前瞻对工程承包项目社会效益与风险评价分析

12.1 社会效益前瞻

12.2 工程承包项目风险前瞻

12.2.1 项目风险定性分析

12.2.2 项目风险防范措施

可行性分析包括篇3

【关键词】电力企业 经济活动分析 应用研究

电力企业的经济活动分析是对电力企业经营状况进行的一次全面的、彻底的研究和分析过程。这一活动是建立在经济指标的基础上的,通过对电力企业一定时间内的经营情况和企业效益的分析研究,从而找到电力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案,从而不断提高电力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通常情况下,电力企业经济活动分析采用的方法有:因素分析法、对比分析法、趋势分析法、盈亏分析法等。

一、电力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相关体系

电力企业通常会在每个月都进行一次经济活动分析,而这一分析活动会涉及到企业内部的财务、调度、安全等多个部门。

通常相关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会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建立一种全面的、复杂的指标体系;另一种是根据自身企业的特点,从众多的指标中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指标来构成相应的指标体系。从实际的操作上来讲,前者在构成时具有烦琐、复杂的特点,而且操作起来较为困难,后者的可操作性较强,有利于企业进行有针对性的综合评价。电力企业的经济活动分析内容包括安全生产指标分析、经营销售指标分析、财务指标分析、劳动生产率指标、多种经营指标分析等。

安全生产指标包括:变、配电事故、一类责任障碍、供电可靠率、主要设备健康情况、电压合格率。

营销指标包括:供电量、售电量、线损率、售电平均单价、电费回收率、电费余额。

财务指标包括内部利润、变动成本、固定可控成本、单位固定成本、福利费、材料费、盈利能力等。

生产指标包括:负荷率、报装及接电率。

劳动生产率指标包括:全员劳动生产率、生产人员劳动生产率。

多种经营指标包括:总产值、上缴税金、完成工资额。

二、电力企业进行经济活动分析的常见内容

1.对宏观层面上的经济环境进行分析,比如说国家政策、宏观调控以及地区生产总值等经济因素可能给电力企业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

2.电力企业总的经营状况的分析。

3.企业相关的电力营销方面的分析。企业相关的电力营销分析是电力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力营销分析是指电力企业的内部用电管理部门,在根据本企业的经营目标,对电力企业相应地营销市场的变化、电力的营销指标等进行的较为全面、复杂的分析。针对电力企业营销分析,企业可以很好的掌握外部市场的发展变化,从而制定更加有利于自身企业发展的方向。

电力营销分析主要包括售电量分析、单价分析等。其中对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贡献率,通过贡献率我们就可以分析出各个因素在电力经济增长中发挥的作用大小。在电力营销分析中常用的分析方法是因素分析法。通常综合指数的特点表现为,进行对比的总量指标是由两部分组成,而其中一部分的固定将会反映出另外一个指标的变动对总量指标的影响情况。这一综合指标的制定应该遵循统计学的原则,例如在进行售电单价变动分析时,我们可以将售电单价的变动分为分类售电单价的变化与分类售电量的变化,然后再进行分析。

4.电力企业成本和费用分析。电力企业的成本和费用分析主要包括购电量分析、购电价格分析、固定成本分析等。我们可以通过对电力企业的成本和费用所包括的内容进行分析,从而对电力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分析。

5.电力企业生产资源利用率的分析。电力企业生产资源利用率的分析主要包括安全生产情况分析、电网运行与设备情况分析等,通过对企业生产资源利用率的分析,我们就可以大概了解电力企业的经济活动。

6.电力企业财务和资产分析。电力企业财务和资产分析主要包括电力企业盈亏和获利能力分析、财务情况和资金变动分析、债务偿还能力分析等。在财务指标分析中,内部利润变动情况的分析主要包括企业各项利润额指标计划完成情况和增长变动情况的影响、企业营业利润和营业外损失对企业利润增长的影响分析等。

7.总结性分析,从上述的各种分析中,找出电力企业在经济活动分析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得到企业下一步应该进行的经营活动方向和措施,并上报企业上层领导。

三、改善电力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有效途径

1.对分析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改善。在进行经济活动分析时,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这与事物的发展规律是相符合的,只有坚持对立统一的规律和辩证统一的观点来解决经济活动分析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够使整个分析过程更加合理和科学。在进行经济活动分析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定期分析结合不定期分析,单项与综合分析相统一,事前和事后分析并存,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等原则,才能够正确的得到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趋势,从而作出相应的对策和改变。

2.分析质量的加强。首先,应该对所处的经营环境进行充分的把握,通过大量资料的收集与归类,分析研究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其次,注重分析中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对此类问题不应该采取回避的措施,而应该对其进行充分的分析和研究进而解决问题;最后,对于主要经济指标进行重点分析,从而得到可靠的经济运行规律,进而把握趋势制定相应的对策。

3.积极主动的对分析方法进行创新。通过此种方法来增加经济活动分析的活力,进而实现通过经济活动分析来提高企业生产管理经营的目的。

总之,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电力企业的经济活动分析是电力企业管理的最基础的工作,只有对电力企业的经济活动的各个因素进行分析,才能更好地开拓电力市场,扩大电力的需求,保证电力企业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孙长伟.谈电力企业经济活动分析[J].华北电业,2007(9).

[2]刘艳.对陕西省电力公司经济活动分析的思考[J].陕西电力,2008,36(7).

[3]杨素萍.电力市场环境下电力企业经济活动分析及综合计划管理[J].电力技术经济,2006,18(5).

可行性分析包括篇4

关键词:经济评价;房地产项目;可行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F293.3文献标识码:A

一、房地产开发项目经济评价的特点

(一)房地产项目财务分析的特点。除大片开发的新开发区项目需要对项目进行国民经济、特别是地区经济、社会、环境等影响的经济评价外,一般住宅、写字楼、宾馆等房地产项目,只作项目的财务分析即可。房地产项目的财务分析是从微观上判断项目可行性的评估分析活动。这里应注意以下两点:

1、正确界定财务收入与财务支出。房地产项目的财务收入主要包括土地转让收入、商品房销售收入、出租房租金收入、配套设施销售收入等房地产经营收入。房地产项目的财务支出,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投资、经营资金、开发产品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和税费支出等。

2、正确计算财务评价指标。在进行房地产项目的财务分析时,应通过计算财务评价指标,进行项目的投资回收期、盈利能力、清偿能力和资金平衡能力的分析。

(二)房地产项目不确定性分析的特点。房地产项目不确定性分析主要包括:临界值分析、敏感性分析和概率分析。这里应注意两方面的问题:

1、根据房地产项目的特点合理确定项目的不确定性因素及分析指标。房地产项目不确定性分析的主要因素包括:销售价格、销售进度、预售售出比例、出租空置率、建筑容积率、可租售地产面积、开发周期、项目总投资、土地费用、建筑安装工程费、融资比例、融资成本等。在对房地产项目的一个或多个不确定性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时,还要选定用于敏感性分析的评价指标。这些指标应为:项目利润总额、财务内部收益率、最低产品售价、最低租金等。在具体选择指标时,除了考虑房地产项目特点外,还应考虑分析的目的、计算的复杂程度。

2、进行临界值分析时应抓住关键因素。临界值分析是分析计算一个或多个不确定性因素的变化,使项目达到允许的最低效益的极限值,并通过不确定性因素的临界组合,显示项目风险程度的一种分析方法。就房地产项目进行这种分析,应着重选择与之有关的敏感性因素来进行,如土地价格、工程费用、房屋售价、销售量、房租和空置率等。

二、房地产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核心

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可以归为三大核心,即市场调研与市场定位、技术分析和经济效益分析。

(一)房产市场调研与市场定位。这是通过对社会宏观经济发展形势进行调查和分析,从市场的需求结构、市场容量供求情况、项目的净增值能力、项目的竞争能力等方面对项目进行客观的评价和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确定项目开发的产品定位和建成后的销售策略及周期计划。

(二)技术分析。包括项目总进度统筹安排,即前期准备工作的计划立项、规划设计、拆迁方案、主体工程、环境工程、配套工程的进度安排、工程的给排水、供电、有线电视、电话、煤气、宽带及建设后期的道路、园林绿化、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等。

(三)财务分析。包括征地期、拆迁期、建设前期、中期和销售期的各项成本核算和税费支出,建设资金筹措和使用计划,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价、风险分析等。

三、房地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改进措施

(一)建立科学的指标评价体系。项目指标评价体系是可行性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规划评价、设计方案评价、市场定位评价、经济评价等。其中,经济评价指标分两方面,一是财务评价有财务收支、分析项目的财务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及资金平衡状况,判断项目的财务可行性和风险预测等;二是综合评价,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和计算房产项目对区域经济的效益和费用,考察项目对社会经济的贡献,判断项目的社会经济合理性。

(二)加强项目风险分析。在经济评价的同时,加强项目运营中的不确定性分析,制定多套方案以规避宏观经济环境和区域市场变动所带来的投资风险。

(三)培育专业房地产可行性研究市场,规范房地产咨询业发展。国家建设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可行性研究工作的管理和引导,培育可行性研究专业市场。

(四)完善房地产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审批备案制度和引进社会监督机制。国家要加强房地产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法律法规建设,房地产开发项目审批必须提交经专业可行性研究机构盖章和国家注册房地产评估师签字认可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汤炎非,杨青.可行性研究与投资决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2]李竹成.房地产经济专业知识与实务.团结出版社,2001.

可行性分析包括篇5

关键词:项目管理;风险管理;风险识别;风险应对

一、基本概念

项目是为创造独特的产品、服务或成果而进行的临时性工作。项目管理就是将知识、技能、工具于技术应用于项目活动,以满足项目的要求。项目风险管理是指通过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去认识项目的风险,并以此为基础合理地使用各种风险应对措施、管理方法技术和手段,对项目的风险实行有效的控制,妥善的处理风险事件造成的不利后果,以最少的成本保证项目总体目标实现的管理工作。

项目风险管理包括风险管理规划、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应对规划和风险监控等各个过程。项目风险管理的目标在于提高项目积极事件的概率和影响,降低项目消极事件的概率和影响。

二、风险的分类

风险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具体如下所述:

按风险后果分为:1、纯粹风险。纯粹风险是指风险导致的结果只有两种,即没有损失或有损失(不会带来利益)。2、投机风险。投机风险是指风险导致的结果有三种,即没有损失、有损失或获得利益。

按风险来源划分:1、自然风险。自然风险是指由于自然力的不规则变化导致财产毁损或人员伤亡,如风暴、地震等。2、人为风险。人为风险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风险。人为风险又可细分为行为风险、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技术风险和组织风险等。

按风险的形态分:1、静态风险。静态风险是由于自然力的不规则变化或由于人的行为失误导致的风险。从发生的后果来看,静态风险多属于纯粹风险。2、动态风险。动态风险是由于人类需求的改变、制度的改进和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等环境的变迁导致的风险。从发生的后果来看,动态风险既可属于纯粹风险,又可属于投机风险。

按风险可否管理分:1、可管理风险。可管理风险是指用人的智慧、知识等可以预测、可以控制的风险。2、不可管理风险。不可管理风险是指用人的智慧、知识等无法预测和无法控制的风险。

按风险的影响范围分:1、局部风险。局部风险是指由于某个特定因素导致的风险,其损失的影响范围较小。2、总体风险。总体风险影响范围大,其风险因素往往无法加以控制,如经济、政治等因素。

按风险后果的承担者划分:政府风险、投资方风险、业主风险、承包商风险、供应商风险、担保方风险等。

按风险对目标的影响分析:工期风险,费用风险,质量风险,市场风险,信誉风险,人身伤亡、安全、健康以及工程或设备的损坏,法律责任。

按照项目目标系统的结构进行分析:它是以项目结构图上项目单元作为分析对象,即各个层次的项目单元,直到工作包在实施以及运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技术问题,人工、材料、机械、费用消耗的增加,在实施过程中可能的各种障碍、异常情况。

三、风险管理规划

邢继在《浅谈核电设计风险管理机制的建设》中认为:风险管理规划是对项目风险管理进行规划和设计的过程,是在项目前期针对整个项目周期制定如何组织开展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量化、风险应对计划及风险监控计划。项目设计风险管理规划的目的是确定风险管理工作的原则,明确基本的管理方法并落实责任,形成开展项目设计风险管理工作的策划方案?穴如项目设计风险管理工作大纲?雪,可由项目设计经理通过组织召开规划会议制定。参加人员应包括项目经理、设总、所领导以及与风险管理规划和实施相关部门的人员。

风险管理规划应包括的内容有?押

1、确定风险判定的依据?押据此可判断是否存在影响工程设计的风险事件,如根据工程项目设计目标?穴如法规、标准规范的要求、合同规定的安全与技术经济指标、项目设计质量、进度与费用控制目标等?雪、根据其它约束条件?穴如设计的技术与管理能力、设计工具条件、人力资源情况与经验等?雪,也应考虑项目利益相关者?穴主要是业主与供应商?雪对风险的敏感程度和承受能力。

2、确定风险管理方法?押包括风险管理过程中使用的工具、数据资源以及相关的执行方式。

3、明确风险管理人员?押落实风险管理的责任分工、各角色的关系。大体上责任分工为?押项目设计经理负责风险管理的总体组织策划与检查,设总根据分工负责具体风险管理工作,相关设计所负责实施方案的具体执行,相关部门参与配合。详细分工还应在具体的单个风险的应对策略及应对措施?穴即风险应对计划?雪中进一步明确。

4、界定风险管理的各个阶段,进行评价、控制和变更的周期,初期建议可以简化为风险分析?穴包括风险识别、评估与量化?雪与应对计划确定、应对计划的实施与跟踪,以及应对计划的实施效果评估与总结等三个阶段,以便于操作。

5、确定风险管理基准?押定义和说明风险评估和量化的级别类型,统一的基准可以对各种风险和不同时期出现的风险进行同一基准上的比较与排序,确定风险等级?鸦在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后,可针对出现的各种风险,自动启动和开展相应的风险管理工作,防止决策滞后,保证过程的连续性。

6、建立风险管理过程中的汇报制度,明确应当汇报或沟通的内容、范围、方式和渠道。

7、明确风险跟踪方式?押确定设计过程中发现各种风险以及风险管理情况的文档记录方式,便于管理、检查和经验的总结,对以后项目起到借鉴和指导作用。

然而在《PMBOK》中,作者按输入,处理,输出看风险管理规划,这三方面分别如下:输入包括:项目范围说明书,成本管理计划,进度管理计划,沟通管理计划,事业环境因素,组织过程资产。处理过程:工具与技术,规划会议和分析。输出包括:方法论,角色与职责,预算,安排,风险类别,风险概率和影响的定义,概率影响矩阵,修订的干系人承受力,报告格式,跟踪。

四、风险识别

屈大韵在《核电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中认为: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风险识别是指风险管理人员在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方法对尚未发生的潜在风险以及客观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系统归类和全面识别。风险识别的主要内容是:识别引起风险的主要因素、识别风险的性质、识别风险可能引起的后果。

下面介绍风险识别的方法、过程步骤,以及各种工具。

1、风险识别的方法多种多样,例如:文件资料审核,信息收集整理法,检查表法,流程图法,因果分析图,工作分解结构(WBS)等等。

2、风险辨识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确认不确定性的客观存在

首先要辨认所发现或推测的因素是否存在不确定性。如果是确定无疑的,则无所谓风险。众所周知的结果不会构成风险。

(2)建立初步清单

清单中应明确列出客观存在的和潜在的各种风险,应包括各种影响生产率、操作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的各种因素。

(3)确立各种风险事件并推测其结果

根据初步风险清单中开列的各种重要的风险来源,推测与其相关联的各种合理的可能性,包括赢利和损失、人身伤害、自然灾害、时间和成本、节约或超支等方面,重点应是资金的财务结果。

(4)制定风险预测图

风险预测图采用二维结构。

(5)进行风险分类

对风险进行分类具有双重目的:首先,通过对风险进行分类能加深对风险的认识和理解,其次,通过分类,辨清了风险的性质,从而有助于制定风险管理的目标。核电工程项目风险一般包括风险有:技术风险、质量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项目组织风险、外部风险等。

3、卢有杰在《项目风险管理》中认为:风险识别的工具:包括核对表,以前完成项目的结果,问卷调查,事件树。向文武在《大型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相应策略》中认为:项目风险主要包括一下几方面:?押?穴1?雪市场相关的风险。市场相关的风险主要包括需求市场风险、供给市场风险和金融市场风险。?穴2?雪完工相关的风险。与项目完工相关的风险主要包括技术风险、建设风险和现金流风险。?穴3?雪制度相关的风险。投资项目能否如期完成还要面临所在国法律规则等制度方面的有关风险。制度有关的风险主要包括社会接受风险和政府管制风险。然而在《PMBOK》中,同样是运动输入处理输出的方法阐述风险识别的,其中信息收集技术: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技术,访谈,根本原因分析;图解技术:因果图,系统或过程流程图,影响图。

五、风险分析

屈大韵认为风险分析包括以下三个必不可少的主要步骤:

1、采集数据

首先必须采集与所要分析的风险相关的各种数据。这些数据可以从投资者或者承包商过去类似项目经验的历史记录中获得。所采集的数据必须是客观的、可统计的。

2、完成不确定性模型

以已经得到的有关风险的信息为基础,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可能的结果给以明确的定量化。通常用概率来表示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可能的结果体现在项目现金流表上,用货币表示。

3、对风险影响进行评价

在不同风险事件的不确定性已经模型化后,紧接着就要评价这些风险的全面影响。通过评价把不确定性与可能结果结合起来。

常见的风险分析方法有八种:即调查和专家打分法、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法、统计和概率法、敏感性分析法、蒙特卡罗模拟、CIM模型、影响图。其中前两种方法侧重于定性分析,中间三种侧重于定量分析,而后三种则侧重综合分析。

康斌、诸听雷在《核电项目风险管理浅析》中认为风险估计是指对核电项目的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进行估计,以对可能的核电项目的结果的范围进行估计。对各种风险源以及风险事件进行分析可以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并且,应当尽可能地采取定量的方法和工具。

六、风险应对规划和监控

在《PMBOK》中,消极风险或威胁的应对策略包括回避、转移、减轻、接受;积极风险或机会的应对策略包括开拓、分享、提高、接受。卢有杰在项目风险管理中认为制定风险防范措施包括回避、转移、减轻、自留(自愿接受)、分散。邢继认为风险应对的方法有多种,包括?押风险回避?穴改变计划以消除风险或风险条件,避免产生该风险?雪、风险转移?穴通过应对措施将风险的影响转移给第三方。?雪、风险缓和?穴采取措施将风险的概率或影响降至可接受的程度?雪、风险接受?穴不改变计划面对风险,接受风险事件的后果?雪等。但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往往更多采用的是通过采取应对措施来减小或消除风险的做法,即风险缓和的方式。为此通常需要考虑必要的组织与技术措施,需要在设计上投人更多的资源。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风险管理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在我国,风险管理的发展时间还不长,理论还不够完善,风险管理的意识还很淡薄。然而,风险管理对于企业乃至国家都是需要的,尤其对一些大型项目。因此需要我们不断的摸索前进。

参考文献

1康斌,诸听雷.核电项目风险管理浅析?眼J?演.核工程研究与设计,2010,(6).

2卢有杰,卢家仪.项目风险管理?眼M?演.北京?押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3邢继.浅谈核电设计风险管理机制的建设?眼J?演.核工程设计与研究,2009,(6).

可行性分析包括篇6

关键词:现代化战略;目标;战略管理

中图分类号:F124.1

现代化战略是实现现代化目标的方法。发达国家的现代化目标是保持世界领先水平或世界先进水平,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目标是追赶和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战略有很大差别。现代化战略既是现代化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化政策的一个关键环节。它是联系现代化理论与现代化实践的桥梁。

一般而言,现代化战略是基于现代化理论的战略,发展战略是基于发展理论的战略。前者适合于所有国家,后者常见于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包括文明发展、文明转型、国际竞争和国际地位变化。所以,现代化战略与发展战略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一、现代化目标

现代化目标是未来一段时间现代化的目标。它有许多类型,例如,战略目标和计划目标、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动态目标和固定目标、理论性目标和政策性目标、国家目标、地区目标、领域和部门目标等。现代化目标的制定,需要遵循现代化规律,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清自身水平和客观条件。这里讨论21世纪的现代化目标。

(一)理论基础

现代化目标是基于现代化理论和国家相对水平的目标。第二次现代化理论认为,现代化的结果包括现代性、特色性和多样性的形成,包括国际分化、国家分层和副作用,包括世界前沿、国际体系和国家状态的变化等;第一次现代化、第二次现代化和综合现代化的结果是不同的;国家现代化的理论目标是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完成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完成第二次现代化,完成从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转型;追赶、达到或保持世界先进水平;国家现代化的政策目标是提高生产力和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的公平和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与自然互利共生等;发达国家的政策目标是保持世界先进水平,发展中国家的政策目标是追赶和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现代化理论为现代化目标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般而言,国家现代化目标包含三类目标:共性目标、个性目标和减少副作用。共性目标包括完成两次现代化,追赶、达到或保持世界先进水平。个性目标包括形成、保持和扩展自己的特色,强化竞争优势等。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减少副作用的要求是不同的。

固定目标: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形成第一现代性,减少第一次现代化的副作用。发达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它们60年代的平均水平可以作为完成第一次现代化的参考标准。

动态目标:完成第二次现代化,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先进水平,减少副作用等。目前,没有国家完成了第二次现代化。预计21世纪后期,发达国家能够完成第二次现代化。那个时候,发达国家的第二次现代化水平,可以作为完成第二次现代化的参考标准。

(二)目标制定

现代化目标有不同类型和特点,它们的制定方法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固定目标的参考标准是已知的,可以采用标杆法、现代化水平评价和现代化阶段评价等来制定相关的政策目标;动态目标的参考标准是世界先进水平,可以采用标杆法和目标预测评价等来制定相关的战略目标和政策目标。

一般而言,战略目标的制定大致包括三个内容:战略定位、战略分析和综合目标。战略定位是对现代化的水平、阶段和国际地位的精确判断。战略分析包括国际环境、客观条件和竞争优势分析等。综合目标包括三类目标(共性目标、个性目标和减少副作用)的综合集成。

首先,战略定位。包括现代化阶段和水平评价。确定现代化的阶段、水平和国际地位。

其次,战略分析。包括世界趋势、世界前沿、国际环境、客观条件和竞争优势分析等。

其三,选择共性目标。可以采用标杆法、实际进展评价和目标预测评价等方法。

其四,选择个性目标。可以采用国际比较分析和竞争优势分析等方法。

其五,减少副作用目标。需要个案分析。

其六,提出综合政策目标。包括共性目标、个性目标和减少副作用等。

(三)主要方法

首先,目标预测法。在实际进展评价或目标预测评价的基础上,进行政策目标预测。目标预测方法很多,例如,线性外推、非线性预测、目标逼近等。

其次,标杆法。选择某种水平为参考标杆,设置政策目标。一般而言,发达国家的政策标杆值是世界最大值或发达国家平均值;发展中国家的政策标杆值是发达国家平均值、发达国家的底线(门槛值)、世界平均值或第一次现代化的参考标准等。

其三,竞争优势分析。现代化结果包括特色性和多样性。在遵循现代化规律的前提下,分析国家的竞争优势和劣势,选择可以保持和扩展的竞争优势,培育和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形成自己的优势特色,提出个性目标。

(四)注意事项

制定现代化目标,一般需要注意如下问题:

首先,尊重规律。政策目标应该符合现代化原理和世界发展趋势。

其次,符合国情。政策目标不能脱离实际,必须考虑国情和国际环境的制约。

其三,适度超前。战略目标的时间跨度可以长一些,政策目标的时间跨度不超过5年。

其四,可行性。通过努力能够实现,不努力实现不了。社会可以接受,国力可以支撑。

其五,特色性。不同地区的政策目标,可以相互借鉴,不宜相互攀比。

其六,开放性。关注新潮流、新生长点、新科技等的影响,保持目标的弹性。

一般而言,现代化目标的不同类型目标,需要分别制定和分类管理。第一次现代化、第二次现代化、综合现代化的政策目标,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政策目标,发达地区和发展中地区的政策目标,不同领域和行业的政策目标,都会有自己的特点和要求,需要区别对待。

二、现代化规划

现代化规划是未来一段时期的现代化建设蓝图,是实现现代化目标的计划。它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现代化战略的具体化和操作化。现代化规划有多种类型,例如,战略规划和实施计划、国家规划、地区规划、领域规划、部门规划和专项规划等。现代化规划的制定,需要遵循现代化规律,需要考虑客观条件和国际环境,需要量力而行。

(一)理论基础

现代化规划是基于现代化理论和现代化战略的规划。第二次现代化理论认为,现代化过程包括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两个阶段,两次现代化有不同内涵、特征、动力和模式,两次现代化的协调发展是综合现代化;2005年发达国家已经全部进入第二次现代化,少数发展中国家已经进入第二次现代化,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于第一次现代化,部分发展中国家采用综合现代化路径。现代化理论为现代化规划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规划制定

现代化规划包括许多基本内容,如战略目标、基本任务、分段目标和任务、路径选择、模式选择、重点选择、政策和措施选择等。一般而言,规划制定过程是一个目标导向的开放过程,目标分析、任务分析和各种选择是交互进行的。

首先,目标分析。解析战略目标,明确基本任务,提出分段目标和年度目标等。

其次,路径选择。选择基本路径,选择实现三个目标的细分路径。

其三,模式选择。选择三个目标相关的合适的模式,或者进行模式创新。

其四,重点选择。选择三个目标相关的重点,明确重中之重,相应配置资源。

其五,政策选择。包括政策分析、政策创新、政策和措施选择等。

其六,形成完整规划。包括目标、路径、模式、重点、政策和绩效评价等。

现代化战略规划,一般包括战略目标、任务、原则、布局、重点和措施等。

现代化实施计划,应该包括年度目标、任务、要求、重点和措施等。

(三)注意事项

首先,一个重点。共性目标的实现途径和方法,是现代化规划成败的关键环节。目标是提高现代化水平,追赶、达到或保持世界先进水平。发达和发展中国家有所差别。

其次,四个选择。路径选择、模式选择、政策选择和重点选择要慎重。

其三,分段规划。第一次现代化、第二次现代化和综合现代化的战略规划是不同的。

其四,分类规划。发达与发展中国家、国家与地区、领域与部门的战略规划等有所不同。

其五,国家规划。特别关注国家发达的方法和六个领域的优先次序等。

其六,地区规划。特别关注地区现代化水平、特色和竞争优势等。

一般而言,现代化规划,发达国家可以比较多地关注人均创新价值、人均高效劳动、人均先进技术、人均技能和投资效率等;发展中国家可以比较多地关注人均资本、人均技能、人均高效劳动、人均有效劳动、人均高效投资、人均有效投资、人均高级资产和技术进步等。

三、战略管理

现代化战略的战略管理包括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价的全过程管理。战略管理需要战略制定者和战略执行者的通力合作,需要全过程的和良好的信息沟通。

(一)战略制定

战略制定大致包括三个主要内容:目标制定、规划制定和战略预评价。

首先,现代化目标的制定,核心是长期目标和基本任务的制定。

其次,现代化规划的制定,核心是分期目标和实施方案的制定。

其三,战略预评价,对各种战略方案进行评价,遴选优良战略,提出优化建议。

战略周期指从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到战略结束的时间周期。

战略制定周期大致有四种:任职周期、竞选周期、项目周期和不定期等。

(二)战略实施

战略实施大致包括三个主要内容:启动、执行和定期调整。

首先,战略启动。公布战略和实施方案,明确重点和措施,配置资源。

其次,战略执行。年度计划的实施、检查和评估等。

其三,战略调整。根据外部变化和内部进展,对战略进行必要调整。

(三)战略评价

战略评价大致包括三种评价:前期、中期和结果评价。

首先,前期评估。在战略制定阶段的战略预评估,包括目标评估。

其次,中期评估。在战略执行中期的执行评估,提出调整建议。

其三,结果评估。在战略结束后的评估,包括绩效评价等的全面评估。

可行性分析包括篇7

关键词:交易费用;承发包;工程造价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我国工程承发包中的交易费用及其与工程造价的关系分析

收录日期:2012年5月22日

一、引言

针对交易费用,不同学者出于不同角度给出不同概念。科斯认为:“交易费用是获得准确的市场信息所需的费用,以及谈判、签订和维持合同的费用”;阿罗认为:“交易费用是经济制度的运行费用”;张五常则从更广泛的角度认为:“交易费用是一切不直接发生在有形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本文综合张五常和科斯的定义,将交易费用定义为一切不直接发生在有形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费用,从交易的过程分可具体包括为获得准确市场信息所需费用,谈判、签订合同、实施并维持合同、运行相应机制整个过程产生的费用。

一批学者对中国工程交易费用进行了相关研究,陆歆弘、金维兴从建筑企业寻求市场需求和建筑产品生产过程两个方面分析了建筑业生产过程中的交易费用,并建议一体化的建筑企业承发包模式能降低工程交易费用;张飞涟、冯小玲从建筑市场交易环节的聚合度来分析,指出不同的承发包模式因聚合程度不同而产生不同的交易费用;同时以陈欣为代表的一批学者针对不同的项目管理模式从项目生产费用、组织费用综合分析工程项目交易费用;以洪伟民等学者为代表针对不同交易方式,将建设工程总成本分为合同前交易费用、生产费用和合同后交易费用三个部分,并建立了建设工程交易方式总成本比较分析框架。综上所述,针对我国工程承发包模式下交易费用研究,很多学者站在不同的交易模式的角度来分析不同阶段工程项目交易费用,但是很少有学者明晰地划分和研究工程交易费用、生产费用及工程总造价三者关系,本文重点从业主角度分析对承发包模式下工程交易费用与工程造价的关系。

目前,国内存在多种承发包模式,针对不同规模和复杂程度、技术难度的工程,不同的承发包模式因组织结构和合同方式不同,交易费用也不同。本文从工程项目交易时交易环节的聚合程度从定量分析不同规模、复杂程度的工程在不同聚合度交易方式下,交易费用及其与总造价的关系。

本文提到的工程造价是站在业主角度从确定工程承发包模式后,工程项目所发生的所有费用,包括整个过程中的交易费、生产费两个大的部分。交易费包括合同前交易费用、合同后交易费用两个部分,生产费用包括合同价格、施工过程中的变更费用等。

二、我国工程承发包中的交易费用分析

(一)承发包交易费用分类和内容。交易费用从时间段上划分可以分为事前交易费用、事后交易费用,具体工程承发包交易费用分为合同前交易费用、合同后交易费用。合同前交易费用包括项目前期咨询费用、委托招标的费用、合同谈判费用等,合同后交易费用包括业主方管理组织费用、委托监理费用、争议仲裁/诉讼费用等。

从内生交易费用与外生交易费用角度来看,工程项目外生交易费用主要包括签订合同前发生的委托招标、合同谈判、招标可能失败的风险费等。内生交易费用包括合同确定后谈判签订合同费用,工程实施所产生的约束、监管和控制费用,发生争端时解决所产生的费用、纯粹由机会主义行为而引起的费用(如工程质量低劣)等。

从工程项目市场交易费用、经理交易费用与政治交易费用分析,工程项目市场交易费用包括前期业主搜寻和获得有关承包商和项目相关信息等的费用、与承包商讨价还价签订合同的费用、工程实施时产生的监督和执行费用;工程项目内部交易费包括业主单位相应项目部及业主代表的项目管理公司组织设计、设立与运行的费用;工程项目政治交易费用包括业主单位为获得项目的报建、审批等组织设计、建立、运行组织的费用。

(二)承发包交易费用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市场、产权、信息的不确定性,机会主义和有限理性,资产专用性,交易对手数量和交易频率构成了交易费用产生的原因。而工程项目交易与一般商品相比,具有工程交易标的价值高并具偶然性、工程交易持续时间长、工程实施过程和交易过程相互交织、工程合同不确定性、工程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也对应成为承发包交易费用产生的原因。

1、工程交易标的价值高,并具有偶然性,易产生众多不确定性。工程交易的标的是工程产品,其交易价值一般较高,且工程产品的单件性都使得工程交易具有较大偶然性,从而会产生工程交易过程中交易双方市场、相关产权及工程信息与参与方的不确定性,同时工程产品的单件性也容易滋生机会主义和有限理性。

2、工程交易的长期性导致不确定性增加。工程交易贯穿整个生产/施工全过程,这使得交易过程持续时间较长,多变的外部环境导致市场、信息的不确定性,同时也使得交易对手数量有所增加,如交易过程中的指定分包商、其他各个专业分包商等的参与。

3、工程实施、交易过程的交织,交易频率增加产生一定的不确定性。工程招标是工程交易开始,交易随工程的实施而展开,工程交易与工程实施交织在一起。因此,工程实施过程中的技术因素、环境因素等不确定性容易产生各方的纠纷等,这就增加了相应的交易费用。

4、工程交易的不确定性伴随合同不完备性,导致产权的不确定性。工程生产过程/交易过程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而此不确定性是不可预见的,通常通过合同规定来应对此种不确定性,而这就会导致工程交易合同具有不完备性。不完备的工程合同,容易导致产权的不确定和机会主义。

5、工程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性。由于交易过程的一次性,招标过程中承包方存在隐藏信息的问题,合同签订后承包方又存在着隐藏行为的问题。这些信息的不对称,给工程承包方产生了机会主义的动因,使工程发包方面临“道德风险”。

可行性分析包括篇8

国家审计机关应注重外资绩效审计法规的完善和绩效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的建立等相关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既要有通用指标,又要有专项指标;要遵循科学性、合理性、适用性、系统性、综合性原则,逐步建立和完善外资基建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使外资基建项目绩效审计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规可循”,以解决目前审计依据不足和审计评价不科学、不规范等问题。现就评审指标(通用指标)体系的构建作一探讨和分析。

外资基建项目绩效评审指标是构建国家基建项目绩效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外资基建项目绩效评审工作的载体,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简便易行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外资基建项目绩效评价工作至关重要。外资基建项目绩效审计评价通用指标体系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是财务类评审指标,二是非财务类评审指标。

(一)指标选择的依据

结合项目特点,区别不同情况,选择相关评价指标。1.选择国家、行业和部门确定的有关通用指标。2.选择国家统计部门颁布的适用于绩效评价的通用指标。3.选择投资项目管理审计、财力收支审计和效益审计的真实性、合规性和有效性的定量指标及其有关法律法规要求的指标。

(二)财务类评审指标

1.基建项目合规性分析与评价。政府外债项目的合规性,是指项目从立项到竣工投产整个过程中遵守法律、法规、国家或行业技术标准等有关规定的情况。其主要内容包括:(1)立项合规性指标。包括:①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前评估报告的内容是否完整可靠;②项目立项决策的依据和程序是否正确,是否存在先决策后立项再评估,违背项目建设客观规律,执行错误的决策程序等。(2)项目准备合规性指标。包括:①是否按国家规定进行了项目的招投标工作,招标投标主体是否合法;②项目是否建立了建设管理机构并制定了必要的建设管理制度;③概算的编制和调整是否合规等。(3)项目施工合规性指标。包括:①开工前项目是否办理相关手续;②扩大施工规模和设计变更是否履行相应手续;③工程监理制度落实是否落实到位等。(4)项目运营合规性指标。包括:①项目内控制度是否健全;②项目资金收支是否真实、完整、合规;③项目运营财务核算是否合规等。

2.基建项目管理的科学性分析与评价。(1)施工管理评价指标。施工管理评价指标主要是对竣工项目的质量和工期等进行评价,目的是从这些方面设立的指标来进行项目实施情况的分析,判断该项目的质量,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工程,不得交付使用。主要指标包括:①工程合格率;②工程优良率;③竣工项目工期率等。(2)运营管理评价指标。实际年运营收入变化率指年实际运营收入与预测年运营收入的相对变化程度。若指标结果>0,说明项目实际运营经济效益比预测的要好。反之,则说明实际运营经济效益没有预测的好。这一指标可以通过项目运营以来多年的平均运营收入计算。(3)债务管理评价指标。主要包括:①债务管理是否健全;②是否建立还贷准备金;③还贷情况指标:项目还贷率等。(4)资金管理评价指标。主要包括:①资金到位情况指标主要有贷款到位率和配套资金到位率;②资金利用情况指标主要有贷款利用率和配套资金利用率;③资金违纪率等。

3.建设成本分析与评价。建设成本的分析与评价,实质上是对建设成本控制的分析与评价,从大的方面讲是实际发生与初步设计概算指标的对比分析,或者是实际发生和项目法人与投资方根据初步设计概算分解,并考虑项目执行过程中的主客观因素后,更加细化的成本控制责任目标的对比分析,评价和分析的指标应该是概算指标或建设成本控制的责任目标指标;从建设成本构成的具体因素来讲,是对构成工程实体的建筑成本,设备选型和采购以及安装成本,需最终摊销和核销的费用控制成本,筹资的资金成本,工期和物价的变化等因素的分析与评价,因此评价的主要指标有:平米或单位造价、技术规范要求的设备选型标准、采购渠道和采保费率、待摊和其他费用的控制标准、筹资过程中的利率以及资金运用过程中的资金沉淀率、招投标、工期和物价变化等,通过对上述指标的评价,分析评价建设成本超支或节约的主客观原因。

4.盈利能力分析与评价。项目盈利能力对建设项目评审来说是一类预测指标,考察项目的规定的寿命期内的投资的盈利水平,主要评价指标有:财务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也可以根据项目特点及实际需要计算财务净现值、投资利润率、投资利税率、资本金利润率等指标。财务内部收益率是指项目的整个寿命期内各年净现金流量现值累计等于零时的折现率,反映了项目所占用资金的盈利率,与国家和行业颁布的基准收益率进行比较分析,据以作出分析评价,高于基准收益率则项目盈利能力较强和可行,低于则不可行;投资回收期是指以项目的净收益抵偿全部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产)所需的时间,投资回收年限的长短反映项目盈利能力的高低,与盈利能力成反比;其余的辅助指标都是管理会计的内容,是针对某些单项财务指标分析时采用的。

5.清偿能力分析与评价。项目清偿能力对建设项目来说也是一类预测指标,考察分析项目在寿命期内各年的财务状况及偿还债务能力。主要指标有:资产负债率、借款偿还期、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是反映项目各年所面临的财务风险程度及偿债能力;借款偿还期是指在国家财政规定及项目具体财务条件下,以项目投产后可用于还款的资金偿还投资借款本金和建设期利息(不包括已用自有资金支付的建设期利息)所需时间。当借款偿还期满足贷款合同的要求期限时,即认为项目有清偿能力。流动和速动比率是指项目各年正常或快速偿付流动负债的能力指标。

6.贷款合同及担保分析与评价。对贷款合同及担保的分析与评价,主要应从合同和担保的真实、合法和有效性进行分析与评价,对合同和担保的标的和相应条款如:贷款本金、执行的利率政策、偿还期限、担保的资格、担保方资产的变现和代偿能力以及合同及担保双方的权利义务的条款等的真实、合法和有效性进行分析与评价。

7.银行贷款风险分析与评价。银行贷款风险分析与评价是一项综合性的分析与评价工作,从项目可研的资金筹措方案和借款偿还期的预测,以及对项目各项财务指标的分析与评价都与项目银行贷款风险预测有关,具体评价首先应在充分考虑国家的产业政策、利率政策和项目资金筹措合理比例的前提下,用项目盈利能力和借款偿还能力等指标去分析评价。也就是说,财务评价的通用指标都适用于项目银行贷款风险的分析与评价,同时在资金实际筹措和运用中应对资金使用的沉淀率、流动资金的贷款的周转率以及项目寿命期潜在的风险因素形成的银行贷款风险,也就是从银行贷款角度进行的不确定分析和评价。

8.其他方面分析与评价。在进行基本财务评审指标分析评价后,作为财力评价还应该充分考虑项目在寿命期内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变化,给项目经营过程中所带来的动态风险和效益变化,即不确定性分析。主要包括:产量、消耗量、价格、利率、税收以及国家财政政策的变化等给项目带来的风险和效益。一般通用的分析评价方法有:敏感性分析,选取的指标通常是项目的主要投入产出指标,如:建设成本、燃料原材料以及产品的价格,产品产量和原料消耗量,或者某项政策的变化。针对不同行业的不同项目的特点,这些指标的敏感性程度有所不同,可以选取一项指标因素进行分析,也可以选取多项指标因素共同作用进行分析评价。如:电力项目对上网电价最敏感,其次上网电量,再次燃料价格等。另外,还有评价项目的成本和收益的平衡关系的盈亏平衡分析和依靠数学模型进行的概率分析等评价方法。

(三)非财务类指标

外资基建项目不论是公益性的,还是准公益性的或经营性的,除了定量的指标分析和评价外,定性的分析和评价也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是必需的。项目效益评审的核心内容是工程成本、工期和质量,具体可以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微观层面包括建设项目效果、项目前期效益、项目预算执行效益和项目竣工决算及运营效益的分析和评价,这部分内容大都可以量化,通过各种指标的分析和评价来反映。宏观层面包括社会(经济)效益、环境(生态)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分析和评价,这部分内容不便通过量化指标来反映,甚至无法量化,定性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更有利于描述客观实际。

1.社会效益分析与评价。社会效益分析与评价应当从以人为本的原则出发,分析与评价内容包括项目的社会影响分析与评价、项目与所在地区的互适性分析与评价和社会风险分析与评价三个方面的内容。

项目的社会影响分析与评价在内容上可分为三个层次四个方面的分析与评价,即在国家、地区、项目(社区)三个层次上展开,包括项目对社会环境方面、社会经济方面、自然与生态环境方面和自然资源方面的影响。上述四个方面可能产生的包括正面影响(通常称为社会效益)和负面影响。互适性分析主要是分析评价项目是否为当地的社会环境、人文条件所接纳,以及当地政府、居民支持项目存在与发展的程度,考察项目与当地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关系。项目的社会风险分析是对可能影响项目的各种社会因素进行识别和排序,选择影响面大、持续时间长并容易导致较大矛盾的社会因素进行评价,分析可能出现这种风险的社会环境和条件。那些可能诱发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的项目要格外关注,并作深入的研究考察、分析改进和注重这方面的分析,并提出防范措施。

2.生态环境效益分析与评价。项目的环境效益分析与评价,是指对照项目前评估时批准的(环境影响报告书),重新审查项目环境影响的实际结果。分析项目环境管理的决策、规定、规范、参数的可靠性和实际效果。实施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应遵照国家环保法的规定,根据国家和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排放标准以及相关产业部门的环保规定。在审核已实施的环评报告和评价环境影响现状的同时,要对未来进行预测。对有可能产生突发性事故的项目,要有环境影响的风险分析。如果项目生产或使用对人类和环境有危害,或项目位于环境高度敏感的地区,或项目已发生严重的污染事件,那么,还需要提出一份单独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一般包括以下五项内容:项目的污染控制、区域的环境质量、自然资源的利用、区域的生态平衡和环境管理能力。

政府外资基建项目,特别是一些大型的政府外资基建项目一般都具有建设周期长、耗资大等特点,比较容易对环境产生影响。因此在进行绩效审计时,要对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常用的环境指标一般有以下几种:环境质量指数,反映项目实施造成污染物排放与国家相关标准允许的最大排放量相比较的结果。自然环境影响指标和生态环境影响指标。政府外债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动植物种类的分布和丰富程度的影响,以及对自然景观及自然灾害预防方面的指标等。

3.项目的可持续性分析与评价。项目的可持续性分析与评价是指在项目的建设资金投入完成(或竣工)之后,对项目的既定目标是否还能继续,项目是否可以持续地发展下去,接受投资的项目业主是否愿意并可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继续去实现既定目标作出客观的分析与评价。项目可持续性分析与评价的要素主要是:财务、技术、环保、管理、政策等。对项目可持续的制约因素分析与评价应列出制约项目可持续的主要因素,然后分析原因。项目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条件分析与评价:针对可持续的主要制约因素及其原因,分析项目持续发展的主要条件,区分内部与外部的条件,提出合理的建议和要求。

二、外资基建项目绩效审计评价程序和方法的应用

(一)合理选定评审指标

评审指标的选择,也就是评价策略的确定,需要考虑两方面因素:一方面的因素来自评价工作本身,它涉及所收集的资料的质量;另一方面的因素来自进行分析评价的决策环境。这两方面的因素都是很重要的。但是,在科学性和决策的相关性之间,通常有一个替代关系。在确定合理而可行的评价指标时,需要权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具体地说,就是要遵循以下原则或标准:

1.指标的可靠性是指当原来的情景保持不变时,把它重复应用到原来的情景中,它能前后一致地产生相同的结果,即一个可靠的指标测验应该是无论用多少次都会产生相同的结果。

2.指标的有效性是指它表示了它所想要表示的。这意味着,指标的手段反过来又依赖于指标的目的。用不同的指标来反映同一个概念经常是有用的。

3.指标的适用性是指不同的项目将采用不同的指标进行分析和评价,并确定指标在这个项目中的重要程度和权重比例。

(二)基本数据的取得

数据的收集方法应根据数据的性质和来源确定,可以将数据划分成多种类型:定量数据和定性数据,主观数据和客观数据,纵向时间数据和横向部门数据,原始数据和二手数据等。收集数据的方法通常有查找项目文献,文件回顾,自然观察,问卷调查,专家意见和案例研究等。前两个方法收集的是二手数据,其他收集的是原始数据。最基本的方法是从会计报表、账册获取。所有这些方法都涉及定量和定性两种数据。此外,还可采用抽样法、数据选择法和实证分析。

(三)结合项目的具体情况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由于各分项指标对综合评价的目标的影响程度可能是不同的,为了能正确地反映各分项指标对评价目标影响的重要程度,通常通过加权予以修正,重要的指标赋予较大的权重,相对次要的指标赋予较小的权重。权重的确定应当主要依靠专家来进行。若外资基建项目属于公益性或准公益性的项目,则不以盈利为目的。所以,这类项目所采用的指标,属于盈利为目的分析评价的指标就应当用的少一些,其权重分值的比例就应当低一些,至于确定各指标权重的具体情况和分值要结合项目的不同特点来定。经营性项目则正好与此相反。

(四)编制综合评审计算分析表

通过采用一系列的分析与评价方法,对各个指标的计算,在综合项目所有情况的基础上,可以编制项目综合评审计算分析表。既可人工编制,也可采用计算机软件进行编制。对编制完成的综合评审计算分析表,一要进行完整性核对,使每个表内类别之间具有相关逻辑关系;二要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交流,保证项目评价人员所编制的相关分析表的完整和衔接;三要对编制的综合评审计算分析表进行分析,与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四要征求专家和工程项目建设者的意见。

(五)评审结论和建议

上一篇:减肥计划方案范文 下一篇:小学划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