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和平年范文

时间:2023-12-05 16:17:40

世界和平年

世界和平年篇1

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这是我们党在全面分析国际形势后作出的科学论断,也是我们制定内外方针政策的一个重要依据。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在外交中坚决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日俄领土争端,朝韩矛盾加剧,美在亚太的频密军演等等各种国际力量不断分化组合,都使得国际关系及国际局势变得深刻复杂。作为近邻,世界的目光无疑都聚焦到中国,关注中国政府的态度。

维护朝鲜半岛和东北亚和平稳定,是中方的一贯立场,也是中方处理朝鲜半岛核问题及有关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总书记强调,要缓和、不要紧张,要对话、不要对抗,要和平、不要战争,这是朝鲜半岛南北双方人民和国际社会的强烈愿望和呼声。

事实证明,没有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发达国家的繁荣也难以持久。由于种种原因,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但是,要和平、促发展、谋合作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和平是发展的基本前提,发展是和平的坚实基础,合作是实现持久和平、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携手开创未来、推动合作共赢,这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

今日的和平是我们的先辈们用血与泪换来的,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理性看待这样的地区争端。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特别是在中国经济发展不稳定,经济结构急需调整的今天,我们更应顺应历史潮流,创造和平的环境来谋求发展。发展与和平密不可分。没有和平,不可能有稳定的发展;没有发展,难以确保持久的和平。

汇报人:思想汇报网

世界和平年篇2

关键词:森林资源 覆盖率 人工林

 

中国辽阔的地域范围和复杂多样的气候环境,孕育了类型多样、种类繁多、结构丰富的森林资源。根据中国第七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目前,中国森林面积1.95亿公顷,森林覆盖率20.35%,活林木总蓄积量149.13亿立方米,森林蓄积量137.21亿立方米。具体来看,与世界森林资源禀赋和发展特征相比,中国森林资源禀赋和发展具有以下显著特征: 

1、与世界森林发展总趋势相左,中国森林面积在不断扩大 

根据《2005年世界森林资源评估报告》,世界森林总面积呈现不断下降趋势,从1990年的40.77亿公顷下降至2000年的39.89亿公顷,再进一步降至2005年39.52亿公顷,其中1990-2000年间的年均下降量8.87亿公顷,年均降速0.22%,虽然2000-2005年期间的降速有所缓和,但年均下降量和降速仍分别达到7.32亿公顷和0.18%。从各洲森林资源发展情况看,非洲森林面积退化最为严重,1990-2005年间年均降速高达0.6%以上,其次是南美洲,同期年均降速在0.44-0.50%之间,大洋洲森林面积也持续收缩,但收缩步伐较为缓和,年均降速在0.17-0.21%之间。与此相反,欧洲和亚洲森林面积出现了不断扩大的趋势,其中亚洲森林面积扩大步伐显著高于欧洲,前者为0.18%,而后者只有0.07%。就国别来看,在2000-2005年间,有79个国家或地区的森林面积在减少,年均减少总面积1307.7万公顷,其中巴西和印度尼西亚的年均减少量最大,分别达到268.1和187.2万公顷。森林面积在增加的国家有59个,年均增加总面积达到421.4万公顷,其中,中国森林年均增加的面积最多,达到198.6万公顷,年均增速2.2%,显著高于亚洲平均增速。 

2、中国森林面积居世界前列,但人均森林面积落入世界较低行列 

世界森林的地理分布具有很大的不平衡性,欧洲和南美洲的森林面积居世界第一和第二位,这两个地区的森林面积之和约占世界森林面积的1/2,其余1/2的森林分布在北美洲、非洲、亚洲和大洋洲,其中亚洲森林面积的比重仅有14.46%。具体到国家层面上,世界1/2的森林集中分布在俄罗斯(20.47%)、巴西(12.09%)、加拿大(7.85%)、美国(7.67%)和中国(4.99%)等五个国家,其中,中国森林面积居世界第五位。从人均森林占有量来看,大洋洲的人均森林面积6.29公顷,高居世界第一位,北美洲和欧洲的森林面积分别为1.58和1.38公顷,分别位列世界第二和第三位,南美洲和非洲的人均森林面积也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分别为0.80和0.73公顷。由于亚洲人口高度稠密,该洲的人均森林面积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只有0.15公顷。从单个国家角度看,在所关注的213个国家中,有73个国家的人均森林面积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40个国家的人均森林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中国森林面积居世界前列相反,中国人均森林面积只有0.14公顷,显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0.62公顷。 

3、较之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偏低 

从各大洲来看,单位面积蓄积量与森林面积的分布位次不尽相同,南美洲和北美洲的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分别为155和111立方米/公顷,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10立方米/公顷,分别位列世界第一和第二位。而欧洲、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亚洲和大洋洲分别为82和36立方米/公顷,位列倒数第二和第一位。进一步看各国情况,有63个国家的单位面积蓄积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21个国家的单位面积蓄积量高于200立方米/公顷,其中,瑞士、法属圭亚那地区和奥地利更是分别高达368、350和300立方米/公顷。虽然俄罗斯和加拿大的森林面积处于世界前列,但单位面积蓄积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分别为106和100立方米/公顷。与俄罗斯和加拿大相比,中国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更低,只有67立方米/公顷,属于世界单位面积蓄积量较低的国家之列。

4、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森林更多地发挥生产性和防护功能 

世界和平年篇3

论文摘 要:本文主要从多方面角度的分析在森林资源禀赋和发展特征上中国与世界之间的区别,从而得出中国森林面积在不断扩大、人均森林面积较低、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较低以及中国森林更多地发挥生产性和防护功能等特征。为中国林业发展提供有利的数据参考。

中国辽阔的地域范围和复杂多样的气候环境,孕育了类型多样、种类繁多、结构丰富的森林资源。根据中国第七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目前,中国森林面积1.95亿公顷,森林覆盖率20.35%,活林木总蓄积量149.13亿立方米,森林蓄积量137.21亿立方米。具体来看,与世界森林资源禀赋和发展特征相比,中国森林资源禀赋和发展具有以下显着特征:

1、与世界森林发展总趋势相左,中国森林面积在不断扩大

根据《2005年世界森林资源评估报告》,世界森林总面积呈现不断下降趋势,从1990年的40.77亿公顷下降至2000年的39.89亿公顷,再进一步降至2005年39.52亿公顷,其中1990-2000年间的年均下降量8.87亿公顷,年均降速0.22%,虽然2000-2005年期间的降速有所缓和,但年均下降量和降速仍分别达到7.32亿公顷和0.18%。从各洲森林资源发展情况看,非洲森林面积退化最为严重,1990-2005年间年均降速高达0.6%以上,其次是南美洲,同期年均降速在0.44-0.50%之间,大洋洲森林面积也持续收缩,但收缩步伐较为缓和,年均降速在0.17-0.21%之间。与此相反,欧洲和亚洲森林面积出现了不断扩大的趋势,其中亚洲森林面积扩大步伐显着高于欧洲,前者为0.18%,而后者只有0.07%。就国别来看,在2000-2005年间,有79个国家或地区的森林面积在减少,年均减少总面积1307.7万公顷,其中巴西和印度尼西亚的年均减少量最大,分别达到268.1和187.2万公顷。森林面积在增加的国家有59个,年均增加总面积达到421.4万公顷,其中,中国森林年均增加的面积最多,达到198.6万公顷,年均增速2.2%,显着高于亚洲平均增速。

2、中国森林面积居世界前列,但人均森林面积落入世界较低行列

世界森林的地理分布具有很大的不平衡性,欧洲和南美洲的森林面积居世界第一和第二位,这两个地区的森林面积之和约占世界森林面积的1/2,其余1/2的森林分布在北美洲、非洲、亚洲和大洋洲,其中亚洲森林面积的比重仅有14.46%。具体到国家层面上,世界1/2的森林集中分布在俄罗斯(20.47%)、巴西(12.09%)、加拿大(7.85%)、美国(7.67%)和中国(4.99%)等五个国家,其中,中国森林面积居世界第五位。从人均森林占有量来看,大洋洲的人均森林面积6.29公顷,高居世界第一位,北美洲和欧洲的森林面积分别为1.58和1.38公顷,分别位列世界第二和第三位,南美洲和非洲的人均森林面积也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分别为0.80和0.73公顷。由于亚洲人口高度稠密,该洲的人均森林面积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只有0.15公顷。从单个国家角度看,在所关注的213个国家中,有73个国家的人均森林面积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40个国家的人均森林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中国森林面积居世界前列相反,中国人均森林面积只有0.14公顷,显着低于世界平均水平0.62公顷。

3、较之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偏低

从各大洲来看,单位面积蓄积量与森林面积的分布位次不尽相同,南美洲和北美洲的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分别为155和111立方米/公顷,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10立方米/公顷,分别位列世界第一和第二位。而欧洲、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亚洲和大洋洲分别为82和36立方米/公顷,位列倒数第二和第一位。进一步看各国情况,有63个国家的单位面积蓄积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21个国家的单位面积蓄积量高于200立方米/公顷,其中,瑞士、法属圭亚那地区和奥地利更是分别高达368、350和300立方米/公顷。虽然俄罗斯和加拿大的森林面积处于世界前列,但单位面积蓄积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分别为106和100立方米/公顷。与俄罗斯和加拿大相比,中国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更低,只有67立方米/公顷,属于世界单位面积蓄积量较低的国家之列。

4、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森林更多地发挥生产性和防护功能

《2005年世界森林资源评估报告》显示,全球34.1%的森林用于木质和非木质产品生产,其中生产林比重超过50%的国家43个,阿曼、黎巴嫩和法国的生产林比重超过95%,中国生产林比重58.0%,约高出世界平均水平24个百分点。有18个国家将50%以上的森林用于水土保持功能,其中肯尼亚、巴林和科威特等国将其拥有的森林完全用于缓解和解决水土流失问题,中国用于预防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森林比重31.3%,远高于世界平均比重9.3%。全球11.2%的森林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其中有9个国家将50%以上的森林用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其中,新加坡的投入比重最高,达到100%。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尚待完善,仅将2.7%的森林用于维持和保护生物的正常活动。全球指定用于休闲、旅游和教育等社会服务功能的森林比重3.7%,其中中国只有1.2%。总而言之,中国森林更多地扮演了生产性和防护的角色。

5、中国人工林发展迅速,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

全球人工林占森林总面积3.54%,其中生产性人工林2.77%,防护性人工林0.77%,1/2以上的人工林集中分布在中国(22.44%)、美国(12.21%)、俄罗斯(12.14%)和日本(7.38%),中国人工林面积高居世界第一位。人工林占森林面积60%以上的国家有12个,其中阿联酋、科威特、埃及、阿曼、佛得角和利比亚等六国森林全为人工林。从人工林发展速度看,1990-2000年世界人工林年均增加226.80万公顷,2000-2005年,世界人工造林步伐加快,年均增量升至278.90万公顷。中国人工造林力度不断加大,人工林面积的增加速度不断提升,在1990-2000年间,年均增量为54.58万公顷,略低于美国的59.69万公顷,位列世界第二位,进入21世纪后,中国人工林年均增加量大幅度提升,每年净增加148.90万公顷,跃居世界第一位,约为俄罗斯的4倍,美国的10倍。

参考文献:

[1] 曹玉昆,朱江梅.林产品国际贸易与环境关系研究进展[J].世界林业研究,2008,(03).

[2] 陈盛伟,薛兴利.林业标准化促进林业保险发展的机理分析[J].林业经济问题2006,(02).

[3] 陈燕.山西省林 业标准化问题及发展对策[J].大众标准化,2009,(05).

世界和平年篇4

 

关键词:战争与和平 和平与发展 和平共处 反对霸权主义

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世界范围的战争与和平问题呈现出一系列新情况、新特点。邓小平同志在多年从事频繁的国际外交事务伟大实践中,以他深邃敏锐的目光,洞察秋毫的智慧和他那伟大外交家的气魄和胆量,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当代国际形势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观察和分析,在战争与和平的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具有远见卓识的重要思想理论,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战争与和平的理论。这些重要思想理论主要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一、和平与发展问题是当今世界带全球性、战略性和关系全局的突出问题

    20世纪60年代,我们党根据列宁、斯大林的理论,把世界矛盾概括为四大基本矛盾,即社会主义阵营同帝国主义阵营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内无产阶级同帝国主义的矛盾;被压迫民族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垄断资本集团同垄断资本集团的矛盾。然而,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世界的主要矛盾却发生了引人关注的重大变化。其一,苏联解体后,社会主义国家与帝国主义国家这两大陈营的矛盾已不复存在了。其二,由于生产国际化和社会化大潮流的出现,使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由过去军事争夺为主的你死我活的斗争向经济上既对抗又联合逐步转化。其三,由于帝国主义国家生产的迅速发展,使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有所缓和。其四,由于殖民地国家政治上逐步获得独立,帝国主义国家同殖民地国家的关系也逐渐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相互间经济发展上的矛盾。由于以上四个变化,使得当今世界经济政治关系也出现了新格局,即东西南北关系问题。

    面对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邓小平同志认为东西关系和南北关系,即和平与发展的问题是当今世界带全球性、战略性和关系全局的突出问题。他指出:“世界上关系到全局的两大问题是和平与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邓小平同志的这一科学论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主要矛盾的思想,对我们分析理解战争与和平等问题提供了理论前提。

    二、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但世界大战是可以推迟和避免的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关系的缓和和世界和平力量的发展,爆发世界大战的危险性逐步降低。对此.邓小平同志敏锐地指出虽然战争的危险仍然存在,如果搞得好,战争是可以推迟和避免的。如果世界和平力量发展起来,第三世界发展起来,可以避免世界大战。因为邓小平认为,和平力量首先是包括中国在内的第三世界,它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三.国家众多,因而成为谁也不可忽视的力量。美苏以外的发达国家人民也不希望有战争。同时冷战结束后,世界和平的呼声更加高涨.以中国、巴西、东盟等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迅速崛起,和平的中坚力量迅猛壮大。就战争力量而言.冷战时期有资格打世界大战的只有美国和苏联。美国虽然是当今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有能力发动和进行世界大战,但世界科技、经济竞争的严峻现实也促使它用更多的精力去解决国内问题,把立足点放在经济、科技的和平竞争上。冷战结束后,特别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虽然是唯一可以和美国抗衡的军事大国,但其实力已不足以支撑同美国进行全球范围的军事较量,更无力也无必要发动一场世界大战,其内政外交也不以其为目标。尤其是当代世界国际关系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竞争与合作并存和日趋激烈的新阶段。在这一阶段,经济立国、科技强国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旋律;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日益不得人心,谋求平等、寻求合作、加强对话、和平共处已成为国际关系发展的基本趋势;各种进步的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迅速得到发展,对战争因素也产生了空前的制约。以上这些因素形成了日趋强劲的维护世界和平的时代主流,而动摇了世界性战争发生的基础。

    三、世界仍不安宁,霸权主义是构成世界和平的新威胁

    1984年10月10日,邓小平同志会见联邦德国总理科尔讲话时指出:我们感到战争危险仍然存在.仍要提高警惕。第2年3月4日在会见日本商工会议所访华团谈话中又指出:世界和平的力量在发展,战争的危险还存在。邓小平同志通过对战争后国际形势的透彻分析,在继续肯定维护和平是有希望的同时,又强调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一个也没有解决,世界仍不安宁,并明确指出,霸权主义是危害世界和平、安全和稳定的根源,是世界最危险的战争策源地。霸权主义过去是讲美苏两家,现在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也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邓小平同志这一观点,对马列主义关于战争根源于帝国主义的观念作了继承和发展,是完全符合当代社会现实的。因为从当今国际形势看,前苏联的解体结束了两个超级大国对峙争霸的局面,但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但没有销声匿迹,反而有所抬头。西方某些国家违背国际关系准则,利用人权、贸易等问题干涉别国内政.凭借其经济实力和垄断传媒的优势,加强对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文化、思想渗透,力图充当“世界警察”,向不合其意的国家政府施加压力,甚至不惜使用武力,从而引起争端或紧张局势,进而爆发局部战争。例如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公然对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进行军事侵略.以及2002年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就是最好的说明。

四、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

世界和平年篇5

[论文摘要]邓小平的时代理论,揭示了当今时代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时代观,为人们科学地认识历史大时代的特征和走向,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和平与发展不仅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而且是今后历史大时代永恒的期盼。和平与发展时代是高于战争与革命时代的一个历史时代,是历史大时代的高级阶段。因此,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不仅是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者崇高的历史使命,而且是世界各国和全人类崇高的历史使命。

邓小平的时代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学说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十分重视考察和研究时代问题。他们对时代问题的研究,主要是揭示世界历史发展的规律,为未来新社会的创造者提供认识世界、建设新社会的思想武器,并提供根据时代主题和特征确定历史使命的原则和方法。马克思、恩格斯在时代问题上最重大的理论贡献。就是指出了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并揭示了历史时展的本质特征,即世界将进人共产主义逐步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大时代。列宁也非常重视对时代问题的研究。他说。“首先考虑到各个‘时代’的不同的基本特征(而不是个别国家的个别历史事件),我们才能够正确地制定自己的策略。’’。

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理论,着重从社会历史发展形态的视角来研究时代,以哪种社会形态走在世界历史的前列,代表世界历史发展方向为主要标准来阐述历史大时代。在世界历史发展长河中,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一些国家和民族走在世界历史发展的前列,另一些国家和民族则落在后面。在同一历史时期,世界范围内往往有几种社会形态同时存在,其中必有一种社会形态代表世界历史的发展方向。这种社会形态就成为区分和界定历史大时代的主要标志。1917年,列宁领导俄国人民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在世界上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列宁指出:“世界无产阶级共产主义革命的新纪元已经开始。”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历史大时代的理论。他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和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十月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在世界上创立,是划时代的重大事件,它代表着时代的前进方向。后来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发生了剧变和解体,并没有改变历史时代的本质和基本走向。马列主义关于历史“大时代”理论,并没有过时。但是我们应当看到,“大时代”基本矛盾的外在表现、运动形式、力量对比随着世界历史的发展而变化,“大时代”的具体内容也在不断发展,从而使“大时代”在其漫长、曲折的发展过程中显示出阶段性来。如果说,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帝国主义战争和蓬勃发展的革命运动是当时世界的主要历史潮流,那么六、七十年代以来及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和平与发展将成为主要的历史潮流。邓小平对时代本质和时代特征的深刻揭示,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观。

历史大时代是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理论基础,但在研究革命形势和战略时,列宁反复阐述的却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小时代”。他反对泛泛地谈论时代,反对空洞地滥用“时代”这个概念。他在批评彼·基辅斯基滥用“时代”概念时说:“时代所以称为时代,就是因为它包括所有的各种各样的现象和战争,这些现象和战争既有典型的也有不典型的、既有大的也有小的、既有先进国家所特有的也有落后国家所特有的。”斯大林把列宁所说的时代概括为“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后来毛泽东又进一步概括为“革命和战争的新时代”。

处在战争与革命时代的列宁,强调以哪个阶级居于中心地位来划分和界定时代。列宁认为,划分时代的主要依据有两个方面:其一,弄清楚“哪一个阶级的运动是这个具体环境里可能出现的进步的主要动力”;其二,确切知道“哪一个阶级是这个或那个时代的中心,决定着时代的主要内容,时展的主要方向,时代的历史背景的主要特点等等。”…列宁在1915年初写的《打着别人的旗帜》一文中指出:“这里谈的是大的历史时代。每个时代都有而且总会有个别的、局部的、有时前进、有时后退的运动”。研究者经常引用列宁在这篇文章中提出的“大的历史时代”的概念,但列宁在这里讲的“大的历史时代”同我们现在讨论的“历史大时代”不是一回事,它不是指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过渡的大时代,而是指比较长的历史阶段,即我们现在所说的“小时代”。

列宁当时的论断和分析具有充分的理由并发挥了积极的历史作用。他确实抓住了那个急剧变化时代的主要特征。但是以哪个阶级居于中心地位来划分和界定历史时代的观点,至少不能作为我们现在研究历史时代的理论依据。用经典作家讲“小时代”的理论和观点,来研究历史大时代,显然不符合老祖宗的原意,更重要的是不符合世界历史发展的过程与现实。自俄国十月革命以来的世界历史,尽管社会主义代表着历史前进的方向,但除特殊历史时期(例如,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时期)外,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并没有居于世界历史的中心或主导地位。当今世界,仍然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据统治地位并发挥主导作用。所谓工人阶级社会主义已成为时代的中心,决定时代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特征的论断,并不适合现时代的状况。邓小平的时代理论,充分反映了时代变化的新特点,深刻揭示了现时展的客观规律。

要全面正确的认识当今历史大时代,必须既要将“时代本质”与“时代主题”两个概念区别开来,又要统一起来。时代本质反映了历史时代的基本走向,即大时代的发展趋势;时代主题是大时代中不同阶段的根本特征。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带全球性的两大战略问题”,指的是时代主题已由“战争与革命”转换成“和平与发展”;邓小平还强调:“社会主义经过长过程的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指的是“时代本质”没有改变,仍然是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过渡的大时代。邓小平的时代观,体现了时代本质和时代主题的高度统一。

20世纪上半期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由于这个阶段的时代主题或基本特征是战争与革命,所以通常又称为战争与革命时代。20世纪下半期以来,时代的主题和基本特征变为和平与发展,世界进入了和平与发展时代。20世纪这“两个时代”都从属于俄国十月革命所开创的那个历史大时代。而且,和平与发展时代又高于战争与革命时代。从时间上说,战争与革命时代不到100年,而和平与发展时代,至少几百年,上千年甚至还要长;从内容上看,战争与革命仅仅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手段,而和平与发展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目的。因此,和平与发展时代是历史大时代的高级阶段。

国内多数学者将和平与发展时代定位于“现时代”或“小时代”。这是有理由的,但又是不全面的。邓小平关于时代的论述主要描述的是现时代或“小时代”。这一点同列宁是一样的,他们都着眼于现实,分析现实,研究现实。但是通过学习我们又发现,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的理论具有更深刻的内涵和更深远的意义。我们认为,不应该将和平与发展时代同战争与革命时代简单地相提并论,和平与发展时代不同于战争与革命这个“小时代”。和平与发展时代是历史大时代中的高级阶段,是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一个极为重要、十分漫长的发展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说,和平与发展时代也是历史大时代。

在探讨未来的历史大时代时,我们想到了马克思、恩格斯“共同胜利”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从当时资本主义处于上升阶段的具体情况出发,曾提出:共产主义革命将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革命,而将是在一切文明国家里,即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列宁提出了“一国胜利”的思想。十月革命的伟大实践证明列宁的论断的正确性。但80多年以后的世界,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在科学技术、民主政治、特别是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条件下,似乎又进入了“共同胜利”的时代。根据现有条件来推断,这种“共同胜利”不会在战争与革命的条件下实现,最大的可能是通过和平与发展来实现。共产主义是和平与发展的最高境界。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自由人联合体”。战乱与贫穷扭曲了人性,严重阻碍和破坏了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和平与发展的宽阔道路上,才能实现人类的最高理想。

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理论,不仅科学地揭示了历史大时代的基本走向,而且注重研究时代主题的动态转换。当邓小平领导中国启动改革开放时,他思考的不仅仅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也不仅仅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成功和曲折。他把深邃的目光投向世界。只有对世界的根本性问题有了正确的认识,对时代主题有了科学的把握,中国的内外政策的制定才会有科学的依据。邓小平和平与发展理论的科学价值,不仅在于论断本身,更重要的是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毛泽东曾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比喻为“望远镜和显微镜”。如果我们用邓小平使用过的“望远镜和显微镜”来探讨当今时代和未来时代的发展,我们就会发现,和平与发展的特征与趋势不仅是当今时代的客观存在,而且还会强劲地持续下去。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共同追求的崇高目标,也是人类永恒的期望,将贯穿整个大时代。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邓小平抱着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胜的坚定信念,深入思考时代主题问题,逐步形成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科学理论。他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副这一论断正确地指明了世界局势的发展方向,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历史进入了一个不同于“战争与革命”时代的新的历史阶段。

邓小平的新判断具有充分的理由:其一,科技革命的深入,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的大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使得和平的经济基础更加巩固。其二推进国际政治民主化的因素增多了,世界格局正在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各国独立自主的要求日益强烈,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越来越不得人心,全世界人民都强烈地反对战争。同时,国际行为主体增多。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独立地参与国际事务,使国际政治呈现多元化、多层次的新局面。1982年8月,邓小平在会见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时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政治中积极的因素是第三世界的兴起。在联合国中,第三世界的成员增加了。对这个变化的价值要给予充分的估量。霸权主义还要继续下去。但是,他们像过去那样主宰世界人民命运的时代已经过去。”这些情况说明,和平的政治条件正在发展。其三,战争的军事制约因素正在增强。

在未来的历史大时代,尽管可能会出现我们现在难于预料的情况,但这几个方面的因素无疑会强劲地发展下去,从而制约世界战争的爆发。当然,在未来历史大时代中,仍将充满各种各样的矛盾和斗争,而且在未来漫长的岁月中,世界战争的内涵和表现形态也可能发生变化,可是,当今意义上的世界大战,是不会再发生了。这就是和平也是未来历史大时代主题的基本理由。

至于发展作为未来历史大时代的主题,则是一个没有争议的问题。邓小平认为,发展是指以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为中心的整个世界共同发展与繁荣。因此,促进共同发展是当今时代的核心问题,也是未来历史大时代的核心问题。在邓小平看来,发展问题是一个全球性和长期性的大问题。发展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也是关系世界和平与稳定的政治问题。世界共同问题的根蒂在于发展。当今世界面临的一系列共同问题,如人口问题、环境问题、粮食问题、失业问题都是在发展中产生,也只有依靠进一步发展来解决。

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的理论不仅具有世界的广度,而且具有“全人类的高度”。邓小平在会见时任印度总理的拉吉夫·甘地时指出:“应当把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要从这个高度去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州正是这种深刻的立意,使邓小平和平与发展理论的意义和影响,超越了现时代,具有永恒的价值。

邓小平时代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将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两大问题——和平与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全面而深入地审视和研究。和平与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和平是前提,发展是核心。人类必须以和平求发展,以发展促和平。1984年5月17日,邓小平在会见厄瓜多尔总统乌尔塔多时指出:“我看世界存在两个最根本的问题。第一个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第二个是南北问题。这是今后国际问题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解决南北问题是实现国际局势稳定的一个长时间、很重要的问题。”1985年3月,日本商工会议所访华团来华,邓小平会见他们时又谈了自己对国际局势的看法。他说,“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

1990年3月3日,邓小平在同中央几位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和平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发展问题更加严重。”1992年春天,邓小平在南方谈话时又说,“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在邓小平看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并不是说这两个问题已经解决了,而是说这两个问题是国际范围内的重大的带全局性、战略性的问题,是关系到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问题,是关系到全世界人民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是全世界人民和各国政府需要着重加以解决的问题。这两大问题的解决须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这个历史过程可能是几百年,也可能上千年。因此,和平与发展是未来历史大时代永恒的期盼和永恒的主题。

当年,邓小平坦诚地表示:“我们希望至少50年到70年的和平时间。”。“邓小平的时代理论科学地论证了在50年到70年内维护世界和平的可能性。邓小平所关注的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这50年到70年,这并不是说中国实现现代化之后时代主题就不再是和平与发展了。邓小平作为务实的政治家首先关注的是中国现在的发展与复兴,他不想给未来提供教条式的现成答案。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打不起来。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可预见的时期”和“较长时期“究竟是多长?可以是几十年,也可以是几百年。政治家作为战略研究往往预测几十年或一、两百年,但理论工作者作为理论研究可以设想几百年或上千年。基于这种设想,我们提出了和平与发展不仅是当今时代主题,而且是未来历史大时代主题的观点。江泽民提出,要不断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认识”。我们认为,和平与发展作为历史大时代永恒的期盼和主题,应当属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认识”的成果之一。

马克思主义时代观是理论判断和战略任务的统一。维护和平,促进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早在1979年1月,邓小平在美国发表讲话时就指出:“世界人民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倍努力维护世界的和平、安全和稳定”。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和平与发展对人类发展的重大意义。这种情况,又成为维护和平与促进发展的强大动力。

争取和平与发展,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要求。邓小平指出: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争取世界和平。在争取和平的前提下,我们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发展自己的国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在揭示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主题的基础上,真正把握了当代中国和当代社会主义发展的机遇。他认为,在当今世界,共产党人和社会主义者最主要的任务不是进行激烈的阶级斗争和准备革命,而是争取世界的持久和平,促进经济发展。邓小平说,中国发展了,“国家总的力量扩大了,可以为人类做更多的事情,在解决南北问题方面可以尽更多的力量”。他指出:中国的对外政策,“不仅是从中国本身的利益来考虑,而且是从争取世界持久和平的角度来考虑的。”他强调,“中国现在要做的事情很多,但主要是两件事,一件是建设国家,另一件是为世界和平做贡献。”他又说:“中国争取和平的实际行动就是努力建设和发展,因为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每发展一步,就是为世界和平增加一分力量。我们发展自己不仅是为了改善本国人民生活,同时也是对整个国际和平的贡献,也就是中国对人类的贡献。”邓小平的这些观点,是在和平与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这些论述,科学地揭示了时代主题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要求,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中国和中国人民崇高的历史使命。

在和平与发展的新时代,邓小平强调要塑造一个和平大国的新形象。他指出:“现在树立我们是一个和平力量,制约战争力量的形象十分重要,我们实际上也要担当这个角色。”中国树立和平大国形象的理论与实践,对世界和平已经产生并将继续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如果世界上的大国都努力塑造和平的大国形象,那么世界和平就有保障了。邓小平表示:“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邓小平主张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这是新时代的迫切要求和前进的必由之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条件下,邓小平首倡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他认为,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就是要结束霸权主义,实现和平共处与友好合作;建立国际经济秩序,就是要解决南北问题,谋求各国共同发展与繁荣。这是时代主题的基本要求和现时代推动和平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根据邓小平的时代理论和新世纪新阶段的国际形势,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中国和平崛起的理论,表示要在和平崛起中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邓小平的时代理论承认国际政治的双赢原则。在邓小平看来,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不但可以和平共处,而且可以共同组成世界市场,制定国际体制,参与全球事务的管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还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取长补短。我们在同世界各国打交道的时候,有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要寻求相互利益的交汇点。无论是当前还是在今后,维护和平与促进发展都是世界各国最根本的利益和最大的利益交汇点。因为和平与发展反映了历史的要求,反映了人民的期盼,反映了人类的最高利益。从根本上讲,和平与发展同各国的国家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因此,越来越多的国际会议把维护和平与促进发展写进会议的文件,使维护和平与促进发展成为国际关系中最根本的指导原则。

世界和平年篇6

一场战争的到来,并不是意味能给这个国家带来幸福,大多是残酷的事实。

九千年了,科技不断提高,而战争也并不减少。

为什么人类不能和平共处呢?

不管是世界大战,还是反恐战。说来说去,还不就是图一个“利”。

中国的领土广大,为此遭受日本人的侵略,可今天日本人却光明正大的说是为了自卫:伊拉克因为国家中有大量的石油,石油是世界上最值钱的东西。美国人为了得到大量的石油,攻打伊拉克,而且还华丽的说是为了打击恐怖份子的组织。

这些“强盗”的理由多么冠冕堂皇,多么可笑啊!

“政府有时候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不会是强盗”这是法国作家雨果先生给英法联军的一位将军写的信里的一句话。

没人希望爆发战争,看到战争。

人们渴望和平的钟声早日敲起,希望这世界早日没有战争!

世界何时铸剑为犁?

何时铸剑为犁?就是说全世界到什么时候可以真正实现消灭战争出现永久的和平?

第二次世界的大战结束后,世界出现了和平景象,人们从战争的苦难中进入了和平时期,深感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各国人民都深切希望今后再也不要有战争出现,因此1949年4月20日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第一次大会于1949年4月20日至25日在巴黎和布拉格同时举行。

1949年4月20日,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

第二次在战后,冷战兴起,威胁居民的和平生活。一些国际组织和着名人士发起召集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反对侵略和战争政策,要求无条件禁止原子武器和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第一次大会于1949年4月20日至25日在巴黎和布拉格同时举行。出席大会的有来自72个国家的2千多名代表。大会通过了《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宣言》、《告世界人民书》等10多项文件,并选出常设委员会。

1952年12月,为祝贺在维也纳召开的世界人民和平大会,法国名画家毕加索又献出了一幅新的作品--一只和平鸽。它给了我们一个新的象征,表示出全世界人民争取和平的斗争达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

这是毕加索所画的第三幅和平鸽。第一幅是在一九四九年四月,当第一届拥护世界和平大会召开的时候,他画了一只恬静的鸽子,表示出爱好和平人民的纯朴的尊严的意志。第二幅是在一九五年九月,他又画了一只鸽子献给第二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这就是飞翔在世界各地的和平鸽,它已经不是恬静地停在那里,而是展翅飞翔的了。当1952年12月世界人民和平大会再次召开的时候,毕加索又献出了第三幅和平鸽。

世界和平年篇7

一、2008-2009年经济危机震撼世界

2007年美国政府的加息政策点燃了美国次贷危机的导火索,影响金融体系,演变为金融危机,又影响到实体经济,演变为经济危机,从美国波及到欧洲、亚洲,冲击世界,演变为世界经济危机。

这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危机的原因是经济不对称。在股东资本主义的美国,金融机构管理者为了获得更多收益,在市场需求饱和的情况下,盲目扩大金融信贷,向没有偿还能力的人提供贷款,利用所谓金融创新工具转移风险。美国政府为了繁荣经济,取得政绩和政治选票,放任纵容美国金融机构这种所谓金融创新。当美国的贷款人无力偿还贷款时,次贷危机爆发,影响实体经济,演变为经济危机。

分析表明,这次世界经济危机传播一是沿着金融链传递:美国次贷危机蔓延到金融领域演变为金融危机,影响实体经济演变为经济危机,美国经济危机波及欧洲、亚洲,演变为世界经济危机。二是沿着市场链传递:美国经济危机演变为世界经济危机,世界市场萎缩,进口减少,出口减少,增长下降。三是沿着产业链传递,美国经济危机后,经济紧缩,生产下降,与之分工配套的国际生产也同步下降。

面对经济危机,包括美国、欧盟、日本、中国在内的各国政府普遍采取扩张性的反危机政策。其中,美国提出7870亿美元经济刺激计划;日本政府出台四次经济刺激计划,资金总量约合3260亿美元;中国提出4万亿元财政投资和9.6万亿元银行信贷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

逻辑表明,经济危机是经济形态由经济膨胀转向经济紧缩的过程。相反,经济复苏是经济形态由经济紧缩转向经济膨胀的过程。从一个国家角度看,经济正增长、价格正增长是经济复苏的标志,经济正增长表明生产回升,价格上涨表明市场回升。与经济危机“市场萎缩-生产下降-失业增加”过程大体类似,经济复苏过程是“市场复苏-生产增加-就业增加”,就业增长相对滞后。

二 世界经济风险演变世界经济危机

报告数据显示,2009年基于世界110个国家计算的综合风险指数平均值为0.6901,比上年的0.7163下降3.7%,有49个国家风险综合指数低于指数平均值,世界经济风险明显加大。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2009年世界经济下降了0.6%。其中,发达国家下降了3.2%,美国经济下降了2.4%,欧元区经济下降了4.1%,日本经济下降了5.2%,俄罗斯经济下降了7.9%,中国经济从上年的9.6%下降到9.1%。与此同时,世界市场急速紧缩,2009年世界石油价格下降了36.3%,非燃料商品价格下降了18.7%,包括中国在内许多国家的CPI为负值,世界经济进入经济衰退、价格下降为特征的“经济紧缩”的危机形态。

2008-2009年世界经济危机在导致经济下滑的同时,也极大地打击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世界经济风险加大。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2009年发达国家出口下降了12.6%,发展中国家出口下降了8.5%。同时,国际资本流动规模也大幅度下降(见图3)。

分析表明,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与世界经济具有同步性,而变化弹性也更大,世界经济下滑1%,世界贸易和投资下降的比例可能超过10%。世界经济风险引发世界经济危机。世界经济危机,世界市场紧缩,国际贸易投资下降。

三 经济危机对110个国家经济影响显著

报告显示,30个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平均为-3.2%,经济危机风险大为增加。同期,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速度为-0.14%,相比去年4.8%的增长速度大幅下降。

报告显示,基于世界110个国家数据的综合风险指数为0.6901,比上年0.7163下降3.7%;同期,世界债务风险指数为0.5904,比上年0.6632下降10.9%。2009年基于世界110个国家数据的综合风险评级从上年的A级下降为BBB级,债务风险评级从上年的BBB级下降为BB级。世界经济风险和债务风险同时加大,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爆发了经济危机、债务危机。

报告显示,世界110个国家综合风险指数排名前10个国家中有8个是发达国家,其中丹麦以0.8419分取代卢森堡名列第一。相比之下,综合风险指数排名最后10名的柬埔寨、冰岛、牙买加、津巴布韦、马达加斯加、乌克兰、委内瑞拉、俄罗斯联邦、巴基斯坦、乍得都是中低收入国家(见图4)。

报告数据显示,世界110个国家综合风险指数上升的国家有33个,占总数的30%;下降的有77个,占总数的70%。受到世界经济危机冲击,2009年中国综合风险指数排名下降到26位,综合风险明显加大。

四 世界各大洲综合风险普遍加大

《世界经济风险指数与国家评级》(WERICR2010)显示,2009年世界110个国家综合风险状况在地区格局上并没有明显的改变。尽管大洋洲综合风险指数从2008年的0.7993下降到0.7737,降幅3.2%,但仍是世界经济风险最小的地方。不同的是,其他各个地区的综合风险情况较上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恶化。东南亚和西亚地区的综合风险指数小幅上升,其中东南亚地区的综合风险指数从0.7277下降到0.7101,降幅2.4%。西亚地区的综合风险指数从上年的0.7437下降到0.7226,降幅2.8%。北欧和西欧、南欧、东亚、北美地区风险较上年明显加大,其中北美地区的综合风险指数则从上年的0.7689下降到0.6835,降幅11.1%,下降幅度最大(见图5),综合风险预警显著,地处北美地区的美国爆发了严重经济危机。

五 世界和平稳定总体趋势继续加强

随着世界和平稳定,世界政治风险状况进一步改善。报告显示,包括国际和平、国内稳定、法律效率三项指标在内的政治风险指数平均值为0.8671,比上年平均值0.8563略微提升1.3%。

报告数据表明,2009年世界经济继续在和平的主旋律中向前发展。在世界110个国家政治风险指数排名中,排在前10名的均是发达国家,排在后10名中有6个国家是发展中国家(见图6)。可见,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政治风险相对要小,这源于发达国家更加稳定的政治体系、更为合理的政治结构和更加完善的法律制度。事实表明,和平稳定并非发达国家的专利,发展中国家也可以通过努力营造良好的和平发展环境,降低政治风险,为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投资创造良好的环境。发展中国家可能在经济发展方面由于历史原因相对落后,但在和平稳定等政治方面并没有明显的劣势,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完全可以通过和平稳定获得更高的评级。

2009年中国国内和平,政治稳定。中国政治风险指数为0.8944,高于综合指数0.7587水平17.9%。然而,中国政治风险

指数排在世界第33位,低于综合风险指数排名,表明中国政治风险状况仍需要进一步改善。

六 世界经济风险预警信号十分强烈

报告显示,包括经济增长、价格变化与宏观经济环境三项指标在内的经济风险指数平均值为0.4999,比上年平均值0.5469下降了8.6%,同时也大幅低于2009年世界110个综合风险指数平均值0.6901的水平,降幅高达27.6%,世界经济风险预警信号十分强烈。这一方面来自美国等部分国家总体风险加大,也来自世界经济8年周期波动规律及经济危机的巨大影响。

数据表明,阿塞拜疆取代巴林成为经济风险最小的国家,津巴布韦经济风险指数从0.0521大幅上升到0.4344,增加了7.3倍。瑞士经济风险指数从0.6799下降到0.3026,降幅55.5%。值得注意的是,排名前10位的国家中全是发展中国家(见图7)。

报告表明,2009年世界110个国家经济增长率平均值为-1.0%,低于上年3.9%的经济增长率水平,世界大多数国家经济处于低迷状态中,仅有少数国家表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其中埃塞俄比亚以9.9%的经济增长率取代卡塔尔成为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值得注意的是,在世界110个国家中,有63个国家出现了经济负增长,其中40%是发达国家。

数据显示,2009年世界通货膨胀水平有所下降,世界110个国家通货膨胀率平均值为4.7%,低于2008年通货膨胀9.6%水平,世界经济趋于第三象限经济衰退、价格下降为特征的“经济紧缩”形态。由于需求疲软,市场进一步萎缩,经济增长缓慢;同时能源、原材料、农产品等基础产品价格上涨,政府大量发行货币过度投资,使世界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增大。

事实表明,各国在采取扩张政策一揽子刺激计划的同时,也埋下新的危机种子。超量货币进入经济体系,导致通货膨胀,无论是总体通货膨胀率还是核心通货膨胀率都在显著上升(见图8),通货膨胀使大量货币从货币市场进入商品市场,导致价格水平上升。大量投资透支了未来的经济增长与消费增长,结果导致后期2010年经济增长乏力,许多国家不但出现了通货膨胀和财政危机,甚至出现经济衰退、价格上涨为特征的“经济滞胀”,传统经济政策失灵。报告显示,2009年世界110个国家宏观经济环境总体风险增大,指数平均值为0.7149,略低于上年经济风险指数0.7158的平均值,降幅0.1%,世界各国的宏观经济环境不容乐观。

数据表明,2009年中国经济风险指数0.6516,低于综合指数0.7587水平14.1%,经济风险指数排名从4位下降到17位,世界经济危机、世界市场紧缩冲击中国,中国经济风险加大,出现了事实上以生产过剩为特征的经济紧缩。只是在政府14万亿元巨额投资下,中国提前掉头进入第四象限经济增长、价格下降为特征的“经济实胀”形态。

七 世界贸易政策环境好于经济环境

报告显示,2009年包括贸易壁垒、投资壁垒、WTO成员三项指标在内的政策风险指数平均值为0.8097(见图9),高出同期世界110个国家综合风险指数平均值0.6901水平17.3%,世界贸易环境仍保持较好的状态。

报告显示,世界贸易政策环境有所下降,贸易政策风险指数由上年的0.8139降低到0.8097,下降了0.5%,表明世界经济危机还是在一定程度上使一些国家出现贸易保护主义的倾向。世界国际贸易投资政策环境最好的国家仍然是新加坡,继续享受经济自由的好处。

2009年世界110个国家政策风险的各项指标中,国际贸易壁垒指数平均值为0.7270,下降0.3%,略低于上年0.7291的平均水平。由于世界经济危机、世界市场萎缩,企业倒闭,失业增加,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反补贴、反倾销案例频现,贸易摩擦开始升温,世界保护贸易政策风险加大,国际贸易变得更加困难。

相比之下,2009年中国政策风险指数0.8057,低于110个国家平均贸易政策风险指数0.8097的水平0.5%,排在世界第65位,远远低于中国综合风险指数排名,中国贸易投资政策改善任重道远。

八 世界国际支付风险明显恶化

世界经济危机、金融紊乱导致世界市场萎缩,各国生产及出口下降,国际收支状况恶化。报告显示,包括国际贸易差额占GDP比重、国家信用等级和财政赤字占GDP比重三项指标的支付风险指数平均值为0.5904,比上年0.6659下降11.3%,世界国际支付风险显著加大,导致一些国家爆发债务危机。

报告显示,以丹麦为首的5个发达国家支付风险接近安全最高值,而发展中国家该项指标远远低于平均值(见图10)。与上年不同的是,发展中国家中巴基斯坦、孟加拉国、贝宁共和国支付风险急剧加大,排名剧烈滑落近60名,这主要是由急剧增加的贸易逆差和财政赤字引起的。

报告显示,世界110个国家贸易差额占GDP比重代表的贸易差额指数平均值为0.8818,高于支付风险指数平均值0.5904,上升49.4%,也高于世界经济综合风险指数平均值0.6901的27.8%,表明110个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显著改善。

数据显示,世界110个国家信用等级指数平均值为0.5881,低于110个国家支付风险指数平均值0.5904,比2008年支付风险指数平均值0.6659下降11.3%。世界总体信用状况恶化,这是出现世界债务危机的重要征兆。

今年在支付风险中新增加了财政风险指标。报告显示,世界110个国家财政赤字占GDP比重衡量的财政稳定指数平均值为0.4430,低于110个国家支付风险指数平均值0.5904,表明世界财政风险情况急剧恶化,2010年包括希腊、爱尔兰在内一些国家发生了财政危机。

受到世界经济危机冲击,2009年中国经济下滑、出口下降,支付风险指数0.6687,低于综合指数0.7587水平,排在世界第38位,低于综合指数26位的排名。尽管中国外汇储备充足,但使用效率不高,人民币汇率缺乏弹性,刺激经济一揽子计划的14万亿元天量投资不但引发了中国的通货膨胀,同时也潜伏巨大财政风险,中国面临巨大的财政危机风险。

九 世界经济风险指数综合分析

报告表明,2009年世界和平环境,国家政治稳定,国际收支改善,通货膨胀压力减轻,宏观经济环境和法律环境基本保持不变。但由于世界经济危机,世界经济增长显著下滑(见图11),2009年成为世界经济风险最大、经济危机最为深刻的一年。

十 世界110个国家风险评级明显下滑

《世界经济风险指数与国家评级》(WERICR2010)在指数分析的基础上,对世界110个国家进行综合风险和债务风险评级。其中,根据综合风险指数进行经济风险评级,根据支付风险指数进行债务风险评级,分级划分为10个级别,从高到低依次为AAA、AA、A、BBB、BB、B、CCC、CC、C、

D等10个级别,级别越高,抵抗风险的能力越强。其中,AAA为优级,AA为良级,A为中级,BBB为次级,BB、B、CCC、CC、C、D为危级。

1 世界110个国家综合风险加大

报告显示,世界110个国家综合风险评级中处于A级以上(含A级)的国家共有44个,其中AA级国家有丹麦、奥地利、德国、卢森堡、印度尼西亚、瑞典6个国家,占世界110个国家总量的6%。A级国家有芬兰等38个国家,占世界110个国家总量的35%。另外,有59%的国家综合风险评级在A级以下,风险较大(见图12)。由于综合风险评级是综合性的,综合风险评级较低的国家出现全面经济危机的可能较大,2009年美国综合风险评级为BB,已经出现经济危机。事实证明,《世界经济风险指数与国家评级》(WERICR2010)预测经济危机能力显著。

2009年世界110个国家综合风险评级平均为BBB级,世界经济风险不容忽视。同期,中国经济综合风险评级从上年的AA级下降到A级,中国经济综合风险显著加大。

2 世界110个国家债务风险严重

债务风险评级既考虑国际偿付对外国际债务的风险,同时也考虑国内财政危机的债务风险。

从世界110个国家债务风险评级情况来看,德国、丹麦、奥地利、韩国共4个国家为AAA级,博茨瓦纳等8个国家为AA级,债务风险状况良好国家数量占统计总量的11%。其余国家有81个国家在A级以下,其中乍得等9个国家评级在CCC级以下,津巴布韦债务风险最为严重,评级为D级(见图13)。2009年全球110个国家债务风险评级平均为BB级。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债务风险评级从上年的AA级下降到BBB级,为次级。债务风险显著加大,重要原因在于财政危机风险不断加大。

3 2011年:世界经济以债务风险为主

《世界经济风险指数与国家评级》(WERICR2010)对世界110个国家综合风险和债务风险评级结果显示,综合风险评级都在BBB级以上,2009年世界110个国家综合风险评级平均为BBB级,属于次级。同期,世界基于110个国家债务风险评级平均为BB级,属于危级。世界经济以债务风险为主,综合风险为辅(见图14)。其中,综合风险评级上升的国家13个,占11.8%;综合风险评级下降的国家45个,占40.9%;综合风险评级保持不变的国家53个,47.2%;债务风险评级上升的国家16个,占14.5%;债务风险评级下降的国家62个,占56.3%;债务风险评级保持不变的国家32个,占29%。

十一 2011年:新的危机爆发在哪个国家?

一个国家是否出现综合危机和债务危机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短期风险变化。如果在短期内一个国家综合风险和债务风险评级急剧下降,意味着短期内就可能出现危机。《世界经济风险指数与国家评级》(WERICR2010)报告示警,2009年世界110个国家风险综合指数排名变化剧烈,美国综合风险指数从上年的第25位下降到第97位,降幅达到72位。西班牙从第27位下降到第77位,降幅达到50位。下降位次最大的前10个国家还有瑞士(下降43位)、葡萄牙(下降41位)等国(见图15)。这些国家爆发经济危机的风险极大,其中美国、西班牙、葡萄牙、爱尔兰、比利时都爆发了不同程度的经济危机,预测准确性为50%。

报告显示,2009年世界110个国家债务风险指数排名变化同样剧烈(见图16)。巴基斯坦从第41位下降到第97位,降幅达到56位。下降位次最大的前10个国家还有贝宁共和国(下降55位)、孟加拉国(下降50位)等国。

实践表明,一个国家出现危机往往是经济危机和债务危机同时出现。当年冰岛风险综合指数从上年的第28位下降到第90位,同期债务风险指数从第67位下降到第95位,综合风险评级为BB级,支付风险评级为CC级,经济危机与债务危机同时爆发。

十二 2011年:世界经济进入缓慢上升过程

2008年世界陷入经济紧缩低谷,2009年后期世界经济V型复苏,2010年世界经济普遍梯次复苏,2011年世界经济将进入一个缓慢上升过程。

1 2011年世界经济增长缓慢的根据

第一,美国、中国等国家采取一揽子大规模财政货币扩张政策形成的经济冲力基本消失,各国政府限于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风险的考虑,也难以再扩大财政货币政策的力度。相反,通货膨胀、过度投资有可能转变一场通货危机和财政危机,各国政府正转向紧缩性的财政货币政策,经济增长由于缺乏通货支持和投资冲力,趋于减缓(见表1)。

第二,经济危机过程中,各国采取的扩张性政策提前透支了生产增长、消费增长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缺乏生产增长、消费增长的支持,难以持续。

第三,刚刚复苏的世界经济大病初愈,面临金融体系修复、生产体系创新、政府管理体系改革、贸易体系完善等诸多问题,难以在短期内快速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世界经济预测过于乐观。

第四,世界主要经济体面临经济增长的难题。美国面临增长下降、通货膨胀、社会就业的压力;欧洲国家面临财政赤字、社会就业和经济紧缩的压力;中国面临经济衰退、通货膨胀、财政风险的压力。这些主要经济体的宏观经济政策都将趋于紧缩,世界经济增长放慢是大势所趋。

第五,2011年是世界经济周期趋于上升的一年,这一基本格局不会因为各国经济困难而改变。

第六,《世界经济风险指数与国家评级》(WERICR2010)报告显示,世界经济虽然转向复苏,风险仍在,美国、欧洲、中国都面临通货膨胀、财政危机,高速经济增长缺乏社会经济基础。

总的来说,2011年世界经济将是缓慢上升的一年。我们预测2011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中速3.5%左右。

2 2011年世界经济面临五大风险

2011年世界经济面临五大风险,威胁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的安全稳定运行。

一是通货膨胀风险。2009年经济危机中,包括美国、中国、欧洲和日本许多国家普遍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超量货币流入经济体系,导致通货膨胀、物价上涨。

二是财政危机风险。2009年经济危机中,许多国家普遍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财政赤字大幅度上升,导致部分国家财政危机。

三是增长下滑风险。2009年经济危机中,许多国家普遍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透支生产与消费,2010年开始,包括中国在内经济增长已经显著放慢。

四是国际贸易投资下降的风险。随着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也将同步趋缓。

五是世界经济增长下滑的风险。美国、中国、欧洲这些世界主要经济体面临通货膨胀、财政危机、增长下滑诸多困难,势必拖累世界经济,导致世界经济增长放慢,甚至下滑。《世界经济风险指数与国家评级》(WERICR2010)报告显示,世界综合风险与债务风险指数正处于下行过程(图17)。

十三 2011年世界经济风险的有效对策

2011年,面对世界经济中通货膨胀、财政危机、经济下滑三大风险的复杂局面,主要问题是经济衰退、通货膨胀,是典型的“经济滞胀”(见图18)。按照传统经济学凯恩斯主义教条采取单一的紧缩政策或扩张政策都无济于事。如采取紧缩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通货膨胀、财政危机,但会出现增长下滑、失业增加。相反,如继续采取扩张刺激经济政策,又会加剧通货膨胀和财政风险。因此,必须以新的思想理论和逻辑方法,采取组合策略应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局面。

今天,世界经济的主要症结是“经济滞胀”问题。结构主义经济理论和逻辑方法提供了解决世界经济复杂问题的钥匙,通过“结构增长+增加进口”组合政策解决“经济滞胀”行之有效。一方面,通过结构增长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因为任何国家都有两种以上不同产业,不同产业的效率是不同的,相同生产要素由低效率产业转向高效率产业必定带来确定性的经济增长,这就是结构增长。世界各国首先按照结构增长理论来解决经济增长、社会就业、财政收支问题,同时扩大进口,确定性降低物价水平,抑制通货膨胀,保持社会稳定。不仅如此,扩大进口还有利于促进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维护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世界经济增长。

世界和平年篇8

作者:(美)托马斯·弗里德曼

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书评人:林志国

导语:“世界是平的”,并不是说地球已经改变了它的物理形态,只是展现出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的深刻而又令人激动的变化,它以高科技发展为动力,在地球各处勇往直前、势不可挡,

《世界是平的:一部二十一世纪简史》是一本由托马斯·弗里德曼(Thomas L. Friedman)所撰写的畅销书,书中分析了21世纪初期全球化的过程,描述了碾平世界的10大推土机以及夷平世界的三大汇流,主要的论点是“世界正被抹平”。

全书大致可划分为3大部份:

第一部份:讲述“世界是平的”之既成事实与成因;

第二部份:进一步阐述这一趋势的深层影响和国家、个人、公司的应变之道;

第三部份:阐述了“让世界不平”的残余因素和解决之道。

作者从一种全新的视角对全球化运动进行了分析,提出:自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进入了全球化的新纪元,如果说之前推动全球化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国家和公司,而当今世界全球化的独特动力就是个人和小团体在全球范围内的合作与竞争,这种个人和小团体在全球范围内的亲密无间合作的现象可以称为“平坦的世界”。作者从“微观”的角度来阐述“宏观”的全球化现象,透析了世界性变化的特征,探索了个人和企业的新的生存法则,用“世界是平的”这样的比喻来唤醒国家、企业和个人要积极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作者以“大历史观”(副题名为“21世纪简史”),将全球化进程划分为三个时期:

1)“全球化1.0”:

这一阶段始于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之时,直到1800年工业时代来临而结束。世界上的国家或民族依靠战争和政治手段来破除区域的边界,试图将世界的各个部分合并为一。全球化是由“国家”的力量在拓展,世界变“圆”了。

2)“全球化2.0”:

这一阶段从1800年一直延续到2000年。中间曾被经济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所打断。这期间,推动全球化的主要力量是跨国公司,这些公司到国外去的目的就是寻找市场和劳动力。同时,运输成本与通讯成本的下降推动了一体化的进程,出现了真正的全球市场。“跨国公司”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世界变“小”了。

“全球化3.0”:

这一阶段从2000年开始至今仍在继续。在这个时代,个人取代国家和公司成为全球化的主体,只要你有足够的能力和想象力,世界上的所有资源都可以为你所用。它允许世界各个角落的人们在一个全新的层面上合作或竞争,科技、经济和政治革命正在铲平各种壁垒,抹平了的世界似乎就是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脱离了全球化的国家、企业或个人,必将会沦为最贫穷的角色。个人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全球化的进程让世界变“平”了。

500年前,哥伦布在驾船西行返航后对西班牙国王和王后汇报说:“地球是圆的”。他也因为这一伟大的发现而名垂后世。500年后,普利策奖三度得主、《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东行印度考察一圈之后却对我们说:“世界是平的”。

我一直在想:世界为什么是平的?

我们的祖先对世界、对地球的认识老早就是:“天圆地方”,并把这种世界观固化在铜钱外圆内方的形状上。古人把浩渺无垠的宇宙敬之为“天”,日月星辰在空中周而复始地运动,好似一个闭合的“圆”,是为“天圆”;古人把也有土的能立足其上的空间称为“地”,地有各个“方”位,“方”是空间上的方向而不是指方形的板块大地,故曰“地方”;而万物之灵则生存于天地之间。所以,中国的“天、地、人”这古老的概念,不仅描绘了时间和空间的关系,同时也揭示了世间万物的原生状态。

“地球是圆的”、“世界是平的”,其实并不是两个截然对立的概念。“地球是圆的”这一共识早已得到验证。但是,“世界是平的”,并不是说地球已经改变了它的物理形态,只是展现出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的深刻而又令人激动的变化,它以高科技发展为动力,在地球各处勇往直前、势不可挡,在这样一个逐渐变平而不是平坦的世界里,将让每个个体都站在同一水平线上,任何企业、甚至个人都将参与到全球整合的业务环境中。换句话说,就是所有的商业机构都进入了一个扁平化的竞争平台。

再次翻开书本,细细品味其中的一个个鲜活的事例,感觉到的都是“全球化”进程在各个地区的表现,却无法证明在全球化进展迅猛的今天,世界已经真的变成“平”的了。

上一篇:四年级写动物的作文范文 下一篇:草房子好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