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范文

时间:2023-09-19 00:41:57

课改篇1

2002年秋季,我市全面推行新课程改革。为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笔者在教学中实施了三步走的教学策略,在创新中进行课改,具体的做法和收获如下。

1.角色转换,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一角色转换的切入点就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上打破传统的“一言堂”而提倡“群言堂”,课堂中让学生“说”起来。这个环节我的具体做法分为三个步骤:一是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说;二是注重打破传统模式,让学生多说;三是创设适宜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巧说。三个步骤的实施激发了学生智慧的火花,学生在课堂中活跃起来了,在学生说的过程中,个性得到了张扬,思想得到了升华,情操得到了陶冶,灵魂得到了净化。我也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把握了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更多地了解了学生的内心世界。

2.从教教材到用好教材。这一转换的切人点就是要充分挖掘教材,归纳总结教材的特点,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充分发挥教材中的典型人物形象,用好教材中的典型案例。这个环节我的具体做法也分为三个步骤:一是体验成功人物的生活,展示良好品格;二是再现典型人物的形象,培养良好的性格;三是利用典型案例人物,增强法制观念。这三步的实施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学生不仅动口,而且还开始动手、动脑,最终在典型人物的真实再现中思考着自己的人生之路。这个环节的开展不仅使学生知道了学习,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学会了思考。

3.知行转化,真正推进新课程的改革。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不只是让学生学懂知识,考个高分,更重要的是学生要用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去指导自己的人生,懂得辨别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扬正气、促和谐。这里的“懂”包含着两层含义,即学懂知识和学会生活,学生应该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爱心”、“孝心”、“诚心”和“责任心”;懂得“寻情”、“抒情”和“动情”;知道“醒悟”、“觉悟”和“感悟”。这些环节我都在自己的课堂中逐步开展,这些活动的开展真正促使学生升华情感,感悟人生,感悟生活。这个过程是一个用情、用心的过程,也是前两个环节的升华,这三个过程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课改十年,笔者认真践行课改,而课改也使我获益良多,可以不夸张地说,正是我教的这门课挽救了我的家人。2009年6月,我妹妹因尿毒症的并发症导致脑溢血,在她躺在青海省红十字医院的ICU病房中抢救时,医生征求我们家人的意见是救她还是不救时.很多我的同事都建议我不救,并且我身边就有同事的家人得了这种病,因为高昂的费用和日后的麻烦而放弃救治。在这紧急的时刻,正是思想品德课传授给学生的内容,即“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世界上每个生命都具有独特性,都有其生存的权利和意义,我们要永不放弃生的希望”鼓舞、激励着我,使我用感化学生的实例说服了我自己。因为我的坚持,我妹妹被救了下来,现在我照顾我妹妹已经五年多了,她生活虽然丧失了自理的能力,但我每天都让她开心快乐的生活,现在她的心态在一天天好转,因此,我热爱我的工作,热爱我的生活、热爱我身边的每一个人。我想告诉大家:相信课改、坚持课改、投入课改,最终我们都会有所收获。

课改篇2

一、认真学习、转变观念

    在市课改领导小组的组织安排下,对实验教师进行通识培训和课程教材培训。在培训期间学习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并结合当今国际、国内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等,再次学习邓小平关于教育“三个面向”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参加培训的120多名教师深有感触地认识到这次课改的重大意义,加强了对课改工作的使命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点在于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

(www.diyifanwen.com 教育整理)

 二、认真实践,探求发展

      基于思想观念的提高与转变,我们对课改形成了一个共识,即:实施课程改革是挑战也是机遇。说是挑战,是因为新课程对我们教师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理念,要实现课程目标,必须进行认真学习和认真实践,做到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说是机遇,是因为大家都没有经验,实施新课程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具有使命感、责任感和光荣感的事情,我们理应肩负起这一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在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我们主要抓住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以课程基本理念为依据。

     始终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位学生受益。

     2.课程目标统领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

     在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过程中,我们紧紧抓住课程目标的五个学习领域目标来统领教学内容以及方法的选择。课程目标的“五个学习领域”是一个有机整体,在实施课程的过程中,“五个学习领域”有机地进行渗透,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体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我们在学期初就要求教师依据“五个学习领域”的水平目标做好学年教学计划、学期教学计划和单元教学计划,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也要基本反映“五个学习领域”的内容。

      3.以研促教,以研促改,以研促发展。

      实施新课程,首先教师要转变教书匠的形象,要学会以研促教,以研促改,以研促发展,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体现教师是课程的参与者和开发者;其次要转变教学行为,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教师角色转变;第三,从真正意义上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体做法是:

      (1)以教研促教学、以教研促课改、以教研促发展是我们在课程改革中紧紧抓住的一条主线。

 依据“五个学习领域”的水平目标来制订教学计划,按人教版教师用书选择好内容;

 编写教案时将目标转换为可观察性、可检测性和可操作性;

 要进行课的设计;

 要上好课改课;

 教师要转变教学行为;

 课堂教学要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课堂教学要营造一个既宽松和谐又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要进行课堂教学评价(过程评价、形成性评价);

 要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

 要进行课后反思

       (2)建立了课改学科中心组。我们在XX年9月建立了课改学科中心组,中心组成员来自各校责任心强、有奉献精神的年轻教师,中心组成员的主要任务是以教研促教学,以教研促课改,以教研促发展。我们在专题研讨的基础上,有选择地解决一些突出问题,以达到以点带面,重点突破的作用。如上学期我们中心组成员陈志军、黄冉、叶浩等三位教师上了三节课改公开课,较好地传播了教师角色转变、如何编写教案以及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等课改理念。来观摩的教师的共同感受是这几节课很有创意,解决了他们在实践中不能有效跳出原来教学模式的难题,起到了示范作用。第二学期在全市四城区开展新课程的教学比赛,通过比赛极大地促进了教师们深入学习课程标准,用课程目标来统领教学内容、选择方法,真正体现了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转变,极大地推动了课改深入开展。本学期教育部课改中心组到我市检查课改工作时,观看了一节体育课,专家们给予了高度评价。

      (3)形成制度

 学习研讨制度,我们采用边学习、边实践、边发展的做法,首先是制定学习、研讨制度。每月的单周五上午为课改中心组学习时间,一年来人人都能坚持学习,学习内容丰富多样,有理论知识、专家讲座、专题研讨、实践探讨等,在学习时间上得以保证。 共2页,当前第1页1

 任务制度。每学期初,中心组选择突出问题,由中心组成员承担任务,结合学习,组织大家进行交流探讨,在一定时间内完成。

 管理制度。中心组成员的学习、任务、管理是一个动态的有机系统,管理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平时大家相互沟通、交流、相互促进,起到相互管理的作用,形成一种良性的管理制度(如学习情况、完成任务情况、建立教师成长袋等等)。

      三、实施新课程产生的变化

      1.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

      (1)课程基本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得以体现,如教师行为的变化,能为学生营造一个既宽松、和谐,又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体现在启发、引导、激励和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3)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民主、动态、和谐、互动,教师能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感。

      2.学生主体地位得以体现。

      (1)教学过程中学生有对内容选择的自主权,表现出学习的主动性、 积极性(如主动探究、主动与同伴交流、互相帮助等)。

      (2)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主动关心集体、关爱同伴、个人与集体共同发展。

      (3)教学过程中,学生态度、情感得到充分展示,在小组及全班学习中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成功体验。

      3.积极开展发展性评价。

      (1)关注学生的发展。以学生发展为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过程评价能客观地体现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评价方式多样化。关注学生的自评、小组评、家长评、教师评,从多角度、多层面对学生进行评价。

      (3)运用学生成长记录袋,记录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情感的、态度的、行为的、知识的、技能的等等。

(www.diyifanwen.com 教育整理)

课改篇3

说起新课程实施以来的教学实践,感触颇多。以高中历史学科而论,我最大的感触要属对课堂教学的重新思考与教学素材的重新整合了。这其中,关注教学活动的整体和细节,以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是经验与教训并存,个中案例更是俯拾皆是。

[教学案例]

课余,在办公室。同班教学、英语学科的王凡老师冷不丁问了我一句:你跟学生讲地震了?愕然数秒,方想起来刚刚在一个班讲过的《中国地质学的奠基人李四光》一课。根据课标要求,要使学生“了解李四光等科学家的主要事迹,认识他们对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因此,教学中必然涉及对李四光作为科学家的主要贡献的介绍与学习。而在教学设计和实践中,紧扣课标,并结合教材课后的“本课测评”(①李四光在科学研究上取得了哪些杰出成就?②李四光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哪些突出贡献?)于是,我对作为教学重点的李四光的主要贡献作了如下处理和表述――

李四光的主要贡献:

(1)科研成就(学术贡献):

①在地质力学领域:创立地质力学这一新兴学科。

②在古生物学研究领域:创立蜓科化石鉴定的10条标准,提高了鉴定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被中外古生物学家普遍采用。

③在冰川学研究领域:确定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存在,了外国人的错误结论,并最终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公认。

(2)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

①地质力学的运用――

A.勘探石油资源:相继找到大庆、大港、胜利、华北、江汉等大油田,了西方国家的“中国贫油论”,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能源保障。

B.寻找铀矿资源:为发展我国核能事业作出了贡献。

C.预测地震:有利于加强各种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预防。

②冰川学的运用――

为成昆铁路选线、攀枝花钢厂选址等重大工程服务。

而王凡老师所问的“地震问题”就在其中。原是我向学生介绍李四光的地质力学运用的过程中,提到了李四光的中长期地震震中预测,尤其还提到未来可能在河南境内如豫东地区发生大地震,当时学生的课堂反应相当强烈。只是没想到,学生对此问题的讨论居然“惊动”了英语老师!

[课后反思]

那么,我们该如何对待学生对于课堂问题的强烈反应,甚至如上述案例中延伸至课下、其他课堂的讨论?当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区别对待。

存在就具有合理性。从合乎情理的一面来理解,我们的学生是关注生活的,而当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与之发生有机联系之时,发生共鸣实属当然。

但如果作为教师的我们在课堂上所表达的,是游离于教材之外的东西,甚至是存在争议的,引发学生的强烈反应,那就要审慎以对了。“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这是党中央对新时期宣传教育工作的号召,结合这一教学小结似乎有些“唱高调”,但起码为师者,不能误导学生。

[改进措施]

考虑到学生对“地震问题”的强烈反应,之后另一个教学班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在突显课标要求和解决教学重点的大前提下,将李四光预测地震灾害的知识点作为一个开放性话题作了拓展与延伸:首先,地震是可防可测的,这体现了人类科技的进步和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在发展和增强;其次,地震离我们也并不遥远,这恰恰要求我们思考“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人生命题,好好把握生命赋予我们的每一天;再次,科学的世界奥妙无穷,等等。

[心得小结]

历史课堂上的一个“小问题”,课下却成为惊动其他老师的“大问题”!从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实践出发,这是否意味着从课堂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历史必然?

当然,我个人的实际感悟是,从“把教材作为教学的素材”的教材观的转变,到“把课堂还给学生”的两种主体地位的重新考量,“课改”不仅关乎课堂教学活动本身,还必然涉及我们当下所处的社会和生活本身。为什么新课程的历史教材中会出现李四光以及与之确乎有关的地震预测的内容?又为什么学生会对地震的问题发出强烈的共鸣?这难道还不能作为明证吗?

故而,以课堂教学的实际论,新课程“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的重要理念,其实已经包含了在我们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知识内容的同时,还要考虑其与现实社会与生活结合的可能性与合理性,努力在更高的层面做到活化知识、教书育人。

课改篇4

中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教育事业,老师也倍受人们尊重。封建时代,学子拜师要先对老师行跪拜礼,俗话说“男儿膝下有黄金”,由此足见他们对老师的尊崇。信奉“严师出高徒”的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也极为严格。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旧时老师与学生地位悬殊,等级分明。今天,“新课改”的春风刮了过来,刮遍了神州大地,刮走了那些在人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的盲目尊师思想,剩下的,则是一种崭新的、和睦融洽的师生关系。

孔子和曾子都是一代圣贤,但谁能料到一个为师,一个为生的他们竟是一对知心朋友。他们的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让我们称道,今天这一幕也到了我们身边。老师,既是我们在求学路上让我们学会认知的导师,也是一位能让我们倾诉心声的益友!

我们的课堂再也不是以往的老师高高在上拼命讲,学生恭恭敬敬在下乏味听,腰杆被沉重的书包压弯了,脑袋被文山题海搅浑了。这一幕已是“滚滚长江东逝水”!课堂内,是一片生龙活虎的景象,老师时而说几句幽默的话,引的大家哄堂大笑,大家像老朋友一样畅谈着自己的感想,交流自己的心声,在与别人思维的碰撞中,智慧的火花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在欢乐声中,我们度过了一节又一节课,懂得了一个又一个道理,掌握了一种又一种技能。谁也不会为下节课没预习好而担心受皮肉之苦,知识再也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巧学妙用了,我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解放,实现了“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愿望!

课间时分,大多同学都到外面去活动了,还会有三两个同学在向老师请教,他们纷纷“援疑质理”,却无“俯身倾耳”之举,有的只是那激烈的争论和得到答案后阵阵爽朗的笑声……

课改篇5

一、注重学习、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

二、在教学中努力实现几个转变:

1、教师“学生观”的转变。做到用孩子的心看待一切,不歧视孩子,多赏识孩子,达到班上“没有差生,只有差异”。

2、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学过程中,老师是学生的朋友,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不是统治者、长官,教学过程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是师生双方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3、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课堂上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过程,学生学习过程不仅要用脑子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才能无拘无束的置身于其中,尝试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课堂才能焕发无限的生命力,学生思维活跃,热情高涨,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角。

三、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是教师十分重视的问题,也是课堂教学发生的一个可喜变化,如,物理课堂中,讲解光的性质时可以把彩虹为什么五颜六色引进来,讲运动学的时候可以把关于运动会的相关内容引进来,讲力学的时候可以把地球的一些引力引进来等等。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然后再进入教学。

四、加强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

教材是教学过程的载体,但不是唯一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教材是死的,但作为教师的人是活的。所以,一名教师,应该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增加、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将教材中有限的知识拓展到无限的生活中去。作为一名新课改的实施者,我们应积极投身于新课改的发展之中,切实一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投入教学,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需要,切实发挥新课标在新时期教学改革中的科学性、引领性,使学生在新课改中获得能力的提高。在新课改形势下,教师首先需要考虑的不是如何有效地教学,而是应该带给学生什么样的教育经验,包括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什么样的主题最值得探索?而这又首先要思考的是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受过教育的人究竟是什么样的?教育承担着怎么样的职责和使命?如此一来,作为教师应该关注的就云元不止是课堂行为、有效的教学策略、课程教学模式等等问题,而更应该关注我们为什么需要教育?为什么要强调课程的综合化?为什么要倡导发展性的教育评价?为什么要开发校本课程?这就是新课程中的教师发展应关注的根本和核心。

五、新课程中的教学方法,趋于示范性、灵活性、新颖性和趣味性。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要根据学生的经验,体验已有知识基础,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这个每位教师可能都有所体会,你使用同样的教学流程在不同程度的班级,教学效果是明显不同的,有时自我感觉这是一堂失败的课,学生没学到知识,老师的目标没为能有完成。所以,我们不能一味模仿,套用别人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选择、运用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也是一种教学艺术,这就需要我们进行边学习,边摸索,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是对传统教师角色的最好概括。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单纯的传递和接受关系,由于师生关系单一,教师的角色也单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师作为文化传承执行者的基本职能没有改变,但教师的角色却越来越向多重化方向发展,不再是以往具有权威身份的单纯的传递者,而应该同时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过程的参加者和合作者,成为新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等等。只有教师角色的全方位更新,才能以优异的素质去主动适应并深化开展好创新教育,才能实现新课程标准要求我“应以培养有创造精神、有实践能力的人才”的这一主要目标,也就能最终实现科学发展观在教育工作中的全面贯彻落实。

在新课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已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它已经与协作、创新、探究、这些滚烫的字眼牢牢联系在一起,让我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为孩子们每一天的成长而快乐着,愿我们的课堂呈现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成为不由自主的从心灵深处,淌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

课改篇6

后现代主义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欧美的一种新文化思潮。它的产生源于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德里达、福柯、利奥塔,德国的伽达默尔、哈贝马斯,美国的奎因、罗蒂、杰姆逊等。后现代主义的思想派别众多,如新解释学、解构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和分析哲学等,也有学者把后现代主义分为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和庸俗的后现代主义等。后现代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反二元论、反实质化和去中心等,倡导多元化思维、否定性思维,强调不确定的内在性,对现代科学和技术的理性进行质疑。有学者将其概括为:怀疑和否定的思维特征;多视角、多元化的方法论;非中心性、异质性的解构策略;反思、批判现代性等。

后现代思潮对教育领域产生重大影响,其主要教育主张有:

1.宽泛的教育目的

后现代主义抨击理性主义的教育目的。他们认为,由于现代主义对理性、集体、制度和秩序的强调,在教育目的上忽视了人的个性,把生动的个人塑造成现代性工程的零部件,结果导致人的异化、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远和个人生活意义的丧失。因此,后现代主义者认为教育没有预设的终极目标,主张对学校教育目的采取较为宽泛的态度,建立一种多元多样的教育实践形式,从个体的差异性出发建立一个开放的、多元的教育,以塑造具有丰富内涵、个性自由的主体,使个体从现性社会的禁锢中解放出来。

2.多元的文化教育

后现代主义赞成文化多元,多元的文化在共存中,没有主要与次要之分,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和优势,都应该给以同样重视,都应该得到健康的发展。各国要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多元文化教育就不可避免。多元文化教育还意味着对差异的尊重,尊重来自于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学生,重视边缘人群和次要人群的教育呼声。

二、新课程的实施显示了后现代思想与现代教育的交锋

新课改将课程设计成开放型的、动态性的、过程性的课程,将课程目标设定成具有一般性的、转变性的、创造性的课程目标,这些都是符合后现代精神的,也是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的。然而,新课改在实施的过程中,却出现诸多的问题,以至于改革难以持续下去,教育在新课改的旗帜下,有走回传统教育的老路的危险。

这其中可能存在的原因:

1.我国正行进在现代化的路途中,现代制度强大而有力,难以有效突破

今天的中国社会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中国的教育也正进行现代化框架的构建,中国的现代性建构事实上并没有完成。人们已经觉察到情感被漠视,个性受贬抑,但还没有严重到痛定思痛的地步。正如新课程改革一样,课程制度内部有着丰富的后现代思想,但在连接基础教育与社会关系的最后的评价制度——高考却是理性的、功利的、分层的、现代性的。后现代的课程

观,难以突破现存的教育制度,它的无所作为也就不可避免。

2.“大一统”文化传统根深蒂固,浸润其中,无法自拔

中国文化传统一直是崇拜权威,崇尚大一统,这种文化经过几千年来的积淀已成为难以撼动的磐石。以理性主义为指导的传统教育视科学主义课程体系为真理,教育上追求育目的,追求“以不变应万变”的教育思想,追求“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化教育。强大的主流价值观,通过“文以载道”的操作,浸入到人心的角角落落,这就使后现代的去中心、消权威、解构的思想,成为偏居一隅的异声,只能停留在学术讨论上。

综上所述,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教育观、课程观为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新的眼光,也促进和引发了我们对课程目标、实施及评价问题更多、更深入的思考,同时后现代思想在实践中遇到的挫折,也引发我们对课程改革更大的背景因素的思考,推动课程改革下一步的发展。

课改篇7

一、专家先行:项目研究先于课改实验

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全面的变革。实验之初,没有任何现成的模式可供借鉴。考虑到实验的特殊性――实验对象是学生,改革不能出现任何闪失――我省采取了“项目研究先于实验”的审慎推进策略,针对实验工作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环节,先行开展项目研究,进行科学论证和民主决策,以确保实验的科学性。

比如:2003年,在全省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前一年多,我省就由我院专家牵头,组织了70多人的研究队伍,根据课改的主要方向,成立了若干个项目组,比如课改工作的组织、领导与规划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课改实施中的作用与角色项目组,学校课程方案的形成与学生选课指导项目组,新课程的教学实施与教师专业发展项目组,教材与课程资源研究项目组,新课程传播与社会理解项目组,等。研究人员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写出了54份研究报告、实验方案、教学制度、指导文件和操作案例,编印了《海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项目研究报告集》和《海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指导手册》。对课改实验难度较大的工作,如排课选课、走班管理、学分管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考试评价、实验评估、新课程宣传等,都研制了专门的指导文件、实施方案,提供了操作案例,为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展开奠定了较好的制度基础。

二、样本先试:样本实验先于推广

为了避免课改实验的盲目性,我省根据教育部的部署,在自愿的基础上,确定了20所学校作为高中新课程实验研究样本校,吸收样本校管理者和骨干教师参与实验项目研究。对于一些有一定难度的课题,按照“样本实验先于推广”的思路,要求样本校先进行实验或模拟实验。

例如:选课和走班是高中教育制度层面的一个重要变革,也是一大难点。在推进选课和走班方面,我省各样本学校都进行了有价值、有特色的探索,如海南中学经过反复研究,率先创立了“定餐制、配餐制、自助餐制”相互协调补充的课程编排特色模式,使国家主导,学校、教师、家长引导,与学生自主选择有机结合,充分调动了广大师生的积极性,有效促进了课程的实施。

课时不足是各高中学校进入新课程后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我省及时组织教学研讨会,交流破解课时不足难题、实施有效教学的经验。很多高中学校在遇到这个问题时,不是简单地增加课时,而是科学地分析课时不足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破解课时不足问题的办法,如洋浦中学经过仔细梳理问题,进行归因分析,寻找导致课时不足的深层次原因,在此基础上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样本校取得经验后,我们帮助学校总结提升,再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学校存在的实际差异,采取以点带面的推进策略,大面积推广样本校的经验。现在有多个学校的特色成果都被选为部级通识培训的案例。

三、整合力量:关键环节合力攻坚

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是推进课改的关键环节,也是课改能否成功的关键要素。为此,我们组织多方力量,合力进行重点攻关。

我省成立了专门的教学质量监测研究项目组、中考中招改革研究项目组、高中评价改革研究项目组、高考高招改革研究项目组和综合素质评价研究项目组,对考试评价问题进行持续的研究和探索。

我们通过多种渠道征集意见,并发挥多方面力量反复论证,仅高校招生考试改革指导方案的研制,我们就十易其稿;召开了十几次座谈会;下发正式文件到各市县及学校征集意见;通过网络征集意见,征集来的意见达634条、十余万字;邀请国内知名专家进行研究和论证;最后,经过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基础教育司、考试中心组织专家深入调研论证,进行“三堂会审”,才获得正式批准。

由于整合力量,合力攻关,多方论证,使得考试评价制度得以较顺利地实施。在普通高中阶段,我省积极探索和创建校本评价制度,开展学分认定和综合素质评价的探索,引导学校实施全过程管理和调控;实施“基础会考”制度,既减少了考试科目,又确保了课程的全面开设和学生的均衡发展。本着稳步推进、有所作为的原则,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目标,创立了“3+3+基础会考+综合素质评价”的高校招生考试模式。2007年,海南省高考和高招工作平稳顺利,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

四、技术突破:巧用网络破解难题

海南课程资源和教育基础都很薄弱,我们要承担新课程实验的繁重任务,深感专业支持力量严重不足,要有效实施通用技术课程和研究性学习课程,也面临极大的困难。我们深知,像这样的难题,按常规办法一时难以完全化解,因此只能另辟蹊径,思考和研究运用新的技术手段,从信息化方面找出路。经过多方接触,我们与热心教育网络风险投资的北京今日园丁科技文化有限公司合作,共同打造了“新思考()”网络平台,率先创建了“成长博客”、“普通高中技术课程”和“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等网站。

如在解决专业支持力量不足方面,我省充分利用“成长博客”等新课程教研网站,研究并创建了网络研修模式(包括网络教研和远程研修),为广大教师发表观点、交流经验、解决问题、释疑解惑提供了一个跨时空且低成本的网络平台。目前,我院负责的教研网站一周的总访问量最多达1200多万次,仅“成长博客”一个网站的访问量就达近5亿次,在全国颇具影响,在全球专业网站点击排名中也居前列。在“成长博客”网站上,海南省教师发表的文章数、评论数和点击率都占1/3以上。我们以这种网络研修模式为基础,结合近年推行的校本研训和联片协作机制,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的海南特色的“以校为本、区域协作、研训一体、网络支持”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新模式。

在破解资源不足难题方面,我省组织专家提供在线指导和答疑服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省以教育部规划课题“基于网络环境的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师培训及校本研究”成果为基础,首创普通高中技术课程网站,有效解决了这门课程资源空白、教师相关知识不足、专业支持力量薄弱等突出难题,保证了通用技术课程的大面积开设,为牢固确立这门课程在普通高中教育中的地位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课改篇8

带者新课程改革浓浓的春意,沐浴创新教育缕缕阳光,花季的雨露和园丁的微笑一齐映入我的视野。他告诉我人生的意义蕴含在丰富的过程之中,特别是精神的价值。越是崇高的境界,越是纯净的层次,越是深藏于迂回曲折的过程里。比如登山,一个个台阶,是拖起你生命之峰的基石,一道道绝壁,是刺激你生命活力的养份,极顶的风光,只有在征服了过程的艰险之后,才会具有勾人心魂的魅力。新课程改革让我体会到了教学的生命过程。20__年秋,我校七年级进入新课程。本次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次革命,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场攻坚战。它牵动着基础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纵向看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横向看涉及到千家万户,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学校两年来的课改实验,在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在进修学校的指导下,克服了许多困难,基本上明确了课改的方向和目标,理清了教学理念,课堂教学焕然一新,初步走出了具有我校特点的课改之路。

学习、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可见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对课改的认识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首要的任务是学习课改理论,培训教师提高素质。我校除参加进修组织的统一培训外,主要采取了两种培训学习的形式,自学和集中辅导,以自学为主,因为我校规模小,部分教师身兼多职,集中学习对教学冲击很大,只有采取自学的方式,为防止自学走过场。我们课改领导小组规定学习内容、学习范围、自学的题纲、整理下发80道走进新课程试题供教师学习,限定完成的时间,并写好自学笔记和体会,学校定期检查,定期交流学习体会。先后召开了“课改的意义”、“课改中教师角色怎样转变”的交流会。在自学的基础上,我们又组织了若干次辅导,先后对“课改的必要性”、“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等方面进行了专题辅导。通过学习培训,使全体教师初步掌握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并依据这些理论进行课堂教学,担任课改任务的教师制定自己的课改计划,实施方案,课堂教学研讨,没实施课程改革的教师也实现了旧教材,新理念、新方法。

课改实验、走进新课改课改实验运作两年多来,我们真切地感到新课改的春风已吹进了校园,吹进了课堂。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数学教学采取了提出问题——实验探索——引导观察——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实验教学法。特别是在练习的环节上,我们采取了“兵练兵”的训练方法,好带差,学生之间互相训练,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学习成绩明显提高。语文采取了尝试“三步”教学法,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动手写作要学习的课文内容,然后进入课文的学习(带着自己碰到的问题),最后可模仿借鉴所学课文内容修改自己的习作。同时增加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乡土文学的开发与学习,学生收集民间故事、英雄事迹、谚语、俗语、成语、笑话、家乡致富经验等丰富语文的知识。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英语课教学,为了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我们大胆的采用了“李阳疯狂英语”的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口语开始进行说的训练,从日常用语打招呼开始,以小学生口语速成(六本书)为训练内容,利用课前5分钟、晨会10分钟进行夸张的口型训练、加上手势、动作、学生兴趣实足,课堂上再结合湖南版教材学习效果非常明显,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胡井云的英语成绩七校联考第一。这种教学方法,让所有学生都有所收获。并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他学科,根据学科特点,采取自主、合作、交流、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谁走进学校都会感到,领导研究课改、教师谈论课改、学生参与课改、家长支持课改的浓厚氛围。传统的教师泛泛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已被生动活泼的讨论式,合作学习的方式所代替,教师的关注由单一的学习效果转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具体做法是:

1、确立一个思想,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准备”的思想。

学生的发展,我们主要强调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落实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当一个人他要把想到的事情准备付诸行动时,他才有动力,有激情,而当他想到的事情准备付诸行动时,那就激活他创新,所以在课改中我们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去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去做。七年级语文的作文教学,老师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观察秋天的景色,冬天的景色、带领学生亲自放风筝、把学生带到家里让学生动手做苜蓿柿子,然后品尝,观察时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以眼观之、以耳闻之、以鼻嗅之、以身触之、更要以心思之,产生联想,这样写出的作文既丰富又精彩,富有真情实感。数学课,老师在教学《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时,把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棱柱、三棱锥等实物摆到学生面前,让学生观察它们的特点,总结出概念,再让学生到前面闭 上眼睛用手摸之,通过感觉说出是哪一种立方体,最后让学生不看实物画出立方体,再组合成美丽的图案。这样学生对这节课的知识掌握就非常好了。

3、进行三个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个性发展的引导者、思想品德的塑造者。

(2)、学生地位的转变,学生由知识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

(3)、教学手段的转变,由一支粉笔、一本教材转变为学生利用学习工具自己学习。

4、采取四种方法

(1)、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助于挖掘他们的自身的潜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教学中我们的老师不断总结经验,做到以美引趣、以奇诱趣、设疑激趣、以动唤趣、练中增趣,从不同角度,多层次去思考、去学习。

(2)、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在教学中每位教师都要知道“授之以鱼,只借一餐,教人以渔终生受益”的道理,要研究学法,加强学法指导,要从以教为中心转移到以学为中心,教会学生会学习、会求知,这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基础。

(3)、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开发创造力,培养创造型人才,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需要,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都有好奇心喜欢提出各种问题,只要我们教师注意尊重他们的个性,研究他们的心理需求鼓励他们想象,创新的潜能就能被开发出来。

(4)、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学生各方面条件都较差,特别是学习基础参差不齐,针对这种状况,我们要求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教学中教师们要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多参与、勤动手、合作交流,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从思想上引导,方法上指导,知识上辅导,对学习有余的学生,给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这样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5、制订五种评价办法。

(1)、注意形成性评价与终止性评价相结合,对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由过去重结果轻过程转为结果过程并重。

(2)、把评课的重心放在关注学生发展上。

课上的好坏由过去只听教师讲,忽视学生的发展,转为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形成,创新精神的培养。

(3)、注重开放性评价

学校定期召开学生家长座谈会,教学开放日,倾听社会各界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意见评价。

(4)、提倡自我评价,学期结束要求每位教师对自己工作、表现做出书面形式的评价,自我反思、自我教育、激发他们自我完善、自我提高。

(5)、领导评价:根据每位教师学期的工作,表现过程、考核结果、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促进他们发展。

研活动为先导,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走进新课程以来,我校举行了骨干教师引路课,教学能手、新秀示范课,青年教师汇报课,新课程校级样板课、标兵课,说课竞赛,通识理论知识大赛等活动。为打造我校品牌教师、品牌课堂提供了教师展示自我的平台。20__年东辽县举办的“我与新课程同步成长”活动中,我校物理教师高思龙做观摩课《声音的发生与传播》受到与会领导的好评。在东辽县举行的通识理论知识大赛中我校获团体总分第五名。同时我校承担的两项市级课题:苏仲霞的化学科《创新教育的方法与途径的研究》,胡井云、李宝红的英语科《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研究》,已于20__年结题。并受到专家鉴定组的高度评价。教科研活动为教师在新课程中的成长起到了推动的作用,引领着广大教师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

四、新课程给我带来的思考

1、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教师认识到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教师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能把平时积累的知识有机地融进课堂,重视研究性学习。

2、教师意识到课改形势逼人,教师自身知识水平,业务能力的提高,掌握必要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等已迫在眉睫。所以教师的自我学习提高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教师们都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在职进修,业务培训或加强教师基本功的自我训练。教师们能积极地开动脑筋,进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如自制课件,集体备课等,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探索、研究热情。

3、课堂教学氛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重知识的掌握转变到更注重学习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4、学校、教师们更注重了通过开展校内外、课内外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来获得知识,培养能力。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

5、但强调在课堂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在系统教材体系下落实“双基”的主导性作用。

6、由于城乡办学条件的差异,教育经费的不足,农村中学因受办学条件的限制,有些课程的开设只能是“纸上谈兵”。现确实应进一步加大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力度,改善办学条件,使农村小学生也能真正享受新课改的益处。

体会

1、教师培训是关键。教师的才能和智慧决定着课改的质量和深度;

2、教育理念是基础。教师的观念决定着课改的方向和性质;

3、方法改革是重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学定教。

4、评价改革是动力。评价不是为了排队,而是为了促进发展。

与困惑

1、学生的思维发展了,表现欲强了,但学习不扎实,跳跃性大。在学生个性得到发展的同时需要进一步夯实双基教学。

2、教育的起点是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教育的终点是让孩子各尽其能,但学生中两级分化严重。

3、存在课堂教学形式化倾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流于形式。小组合作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制约了师生交流互动。

4、如何缩小由于新课程的开放性和弹性而造成的教师之间的差异?如何加强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人格、专业才能的专业化发展?

教育是学生的教育,课程是学生的课程,教育应向学生生活世界回归,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幸福的人。升华教育理念,保持与时俱进,为教师的发展而学,为学生的发展而教。我校在课改实验中锻炼教师,正逐步建立起与新世纪相适应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与新课程同行,与学生共同成长。

随着课改的深入,学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全面发展,在获得知识、增加技能的同时,思维活跃了,学习兴趣浓了,学习信心增加了,情感态度、健康个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道德情操、人生价值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在新课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已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它已经与协作、创新、探究、激情、希望、未来这些滚烫的字眼紧紧联系在一起,让我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为孩子们每一天的成长而快乐着,愿我们的课堂呈现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成为情不自禁的从心灵深处,淌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

上一篇:故乡的野菜范文 下一篇:执行力培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