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二卷语文作文范文

时间:2023-11-01 13:01:10

全国二卷语文作文

全国二卷语文作文篇1

【题型盘点】

2012年高考语用题各种题型在各地语文卷中的分布情况主要如下:

一是应用类语言表达题。如广东卷的为某公司写招聘启事、为摄影作品展写前言,湖北卷的为配合读书月活动写宣传语等。

二是情景类语言表达题。如安徽卷的想参加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对话交谈,四川卷的针对两个节日写对联,湖北卷的针对“宝黛初会”写对联,天津卷的针对“国际SOS儿童村日”写寄语等。

三是概括类语言表达题。如安徽卷的拟写一条“年画”的定义,四川卷的“用一句话概括朱光潜对陶渊明的评价”,山东卷的对“京剧”的概括,辽宁卷的对“飞行板”的概括,重庆卷的对“蝴蝶鱼”的概括等。

四是描述类语言表达题。如江西卷的对一曲旋律或几句歌词,用动情的笔墨把它抒写出来;浙江卷的使用几个词语写一段描写性的文字,还有全国新课标卷、全国大纲卷的根据所给示例进行仿句等。

五是衔接类语言表达题。其命题形式主要是“填入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选出衔接最恰当的一组”,如安徽卷、全国新课标卷、全国大纲卷、辽宁卷、福建卷等。

六是修改类语言表达题。如全国大纲卷对以“梨园客”为内容的一段文字的修改,山东卷对一封回信的修改,福建卷对以“快递报务”为内容的一段文字的修改等。

七是漫画类语言表达题。如湖北卷的为“猫和鱼”这幅漫画题诗或配文,福建卷的为一幅讽刺性漫画拟选标题,江苏卷的阅读漫画写出合适的一句话等。

【命题特点】

从上面的题型盘点可以看出,今年的高考语用题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 取材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关注时代,关注文化现象

语言运用题的最大特点是时代性、生活化,这在2012年的高考试题中表现得最为明显。2012年的这类题目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材料内容涉及时事、社会生活、自然生态、经济、艺术等多个领域,更加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如天津卷的针对“国际SOS儿童村日”写寄语,安徽卷的有关志愿者的选材,浙江卷的为“食品添加剂”写定义,湖北卷的为配合读书月活动写宣传语等,都能从中感受到时代的气息。安徽卷的有关“年画”和“园林艺术”的选材,北京卷的有关“京剧”选材,江西卷的抒写音乐感受,都能从中感受到艺术的气息。另外,与父母沟通、摄影作品、数字媒介阅读等也出现在试题中。所有这些都会起到一个良好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关注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二、 体现新课改理念,重视语言环境,考查表达质量

2012年高考语用题在命题思路上仍注意“语境”的运用,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考查语言表达质量。口语交际能在具体语境中进行,如安徽卷的想参加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对话交谈、重庆卷的小张和小李的对话等。词语运用或修改错误在具体语境中进行,如全国大纲卷、山东卷、福建卷等。连贯题设计在具体的语境中,如四川卷、全国新课标卷、辽宁卷等。谈自己的看法,也依托在具体的语境中,如浙江卷面对两代人的代沟问题谈自己的看法,福建卷对纸笔书写与电脑输入发表看法等,所有这些都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考查。

三、 落实语用基础知识,重视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

1. 加强对考生正确运用修辞手法能力的考查

综观2012年的高考语用题,共有8道试题直接考查了考生对修辞手法的运用,试题中对考查的手法大都作了具体的要求,这些手法主要是比喻、比拟、排比、对偶等常用的手法。

如江西卷书写对音乐的感悟,要求运用排比修辞和疑问句式;全国新课标卷和全国大纲卷都仿照示例写话,要求使用比喻等修辞方法;浙江卷使用词语写一段描写性文字,要求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所有这些,都注重落实语用基础知识,重视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

2. 加强应用文写作的考查,注重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

如广东卷的为某公司写招聘启事、为学生会举办的摄影作品展写前言,湖北卷的为全民读书月活动写阅读宣传语,四川卷的为端午、中秋两个节日写对联,天津卷的针对“国际SOS儿童村日”写寄语等,所有这些,都明显地考查了应用文的写作和对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

3. 图文转换有新的突破,能力要求有所提高

今年的图文转换题,不是简单地将图画转变成有关介绍性的文字,而是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如湖北卷要求考生为一幅漫画“题诗或配文”,这便是一个高难度的动作。江苏卷则是阅读漫画,在横线上写出合适的一句话,这就要对漫画内容作出高度概括。福建卷则是为一幅讽刺性漫画选择恰当的标题。所有这些考查形式和内容,都注入了新的元素。

【命题展望】

2013年高考语用题的命题重点将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一、 语用题型考查体现综合性。近几年的高考情况表明,语用题型已从单纯的语言技能的考查逐渐过渡到语言技能与生活事务、社交礼仪及文学想象的多向考查,综合性明显加强,作为命题呈现出的却是各个考点的有机组合和题型创新。

二、 语用题型考查突出情景性。即要求考生答题时必须将问题置于命题人所设置的特定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中。考题中常常有特定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或场景的限制,考生须置身于虚拟或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去解决问题。这样的考题可以很好地检测考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 所给材料体现社会性和人文性。从近几年语用题的语料来看,人文性和社会性逐渐加强。试题往往让考生运用语言的规律来表达一定的社会精神,从而培养考生能够应对社会并与生活合拍的健康的情智、思想。2013年的高考语用题也必将沿着这个方向进行命题。

全国二卷语文作文篇2

关键词: 《千顷堂书目》 黄虞稷 校正

清黄虞稷撰《千顷堂书目》三十二卷,主要著录了明人的著作,还补有宋、辽、金、元各代的书目。这是一部著录明人著作最完备的书目,也是我们今天查考明人著作情况的最重要的书目。

《千顷堂书目》成书以后,一直以钞本的形式流传,直到1913年,张钧衡始据十万卷楼钞本和汉唐斋残钞本互校,刻入《适园丛书》第二集。后张氏又根据吴骞校本作了增订。199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瞿凤起、潘景郑点校本,即以张本为底本,并据他本进行了整理。2001年又出版重印本。由于点校本内容比他本更为完备,所以多被当今学者所重视,人们使用《千顷堂书目》,多据此点校本。然而,这个被大家认为是比较好的本子,也存在不少文字讹误。本文对卷十一子部儒家类作相应的校勘。

1.张九韶《理学类编》八卷,自注云:“字九韶。”(P297下。此为点校本页码,下同。)

按:《明史》卷一百三十七《宋讷传》附传云:“张美和,名九韶,以字行,清江人。”又四库本《理学类编》提要云:“臣等谨案:《理学类编》八卷,明张九韶撰。九韶字美和,后以字行,故《明史》附见《宋讷传》作张美和,清江人。”据隆庆《临江府志》卷十二载:“张九韶,字美和,新淦人。”故应为“字美和”,四库本与此本同,皆误。

2.詹凤翔《理学括要》六卷,自注云:“字道存,江西乐平人,洪武中举为本学训导。”(P297下)

按:詹凤翔籍贯,四库本与点校本均作江西乐平人。雍正《江西通志》卷八十一载:“詹凤翔字道存,乐安人,洪武进士。”明代江西乐安属抚州府,乐平属饶州府,两处相距甚远。同治《乐安县志》卷八人物传载:“詹凤翔,字道存,衙背人。洪武初郡守。潘至善荐任本府学训。所著有《学庸课》、《书经释义》、《家礼括要》、《宋辽金三史说》、《井田策》、《性善辨》等书。”此条记载内容可谓详矣。衙背属乐安县,可证其为乐安人,非乐平人。故“乐平”应作“乐安”。

3.金润《心学探微》十二卷(P299上)

按:乾隆《江南通志》卷一百六十三与一百九十均作《渊学探微》。查道光《上元县志》卷十六儒林载:“金润字伯玉,……著《渊学探微》十二卷。”可证此条之误。

4.薛敬之《定性说》(P300下)

按:《明儒言行录》卷二引《理学宗传》云:“所著有《思庵野录》、《道学基统》、《洙泗言学录》、《尔雅辨音》、《田畴百咏集》、《归来藁》及演作《定心性说》诸书。其言多有补于名教云。”《少墟集》卷二十载与《明儒言行录》同。故应作《定心性说》。四库本“说”字作“记”,亦非是。

5.林祺《考亭渊源录》,自注云:“录豫章、延平诸先生及蔡西山,下至元许谦诸儒行实。”(P302上)

按:四库本“渊源”作“源流”。《大清一统志》卷三百二十九载:“林祺……尝缉续朱子《伊洛渊源录》、《考亭丽泽录》、《古今指掌录》。”乾隆《福建通志》卷五十一载:“林祺……著有《考亭丽泽录》、《考亭源流录》、《{氏遗泽编》、《陈布衣文抄》、《古今指掌录》。”又卷六十八载:“林祺《考亭丽泽录》、《文抄》、《漳献备忘》、《漳文备忘》、《考亭源流录》、《续朱子伊洛渊源录》、《{氏遗泽编》、《陈布衣文抄》、《古今指掌录》。”此记载均与四库本《千顷堂书目》同。查乾隆《龙溪县志》卷十六人物传载:“林祺,字子祥。……集南轩、东莱、象山诸先生行实与朱子叙论,名曰《考亭丽泽录》。又朱子以上若豫章、延平诸公,以下若蔡西山至许谦诸君子,集其行实为《考亭源流录》。”与此条自注内容大致相同。据此,则应为《考亭源流录》,疑点校本误混《考亭源流录》与《伊洛渊源录》,故应据四库本改作《考亭源流录》。

6.何盖之《友问集》十卷(P304上)

按:“何盖之”,四库本、适园本均作“何益之”,是也。《m州续稿》卷一百二十九收《通议大夫南京刑部右侍郎何公神道碑》载:“祖泰书其掌曰迁,觉而异之,遂名公曰迁,后字益之。以尝读书吉阳山中,故自号吉阳,而学者遂称之曰吉阳先生。……以文行世,其家孙二人所著《诗文集》百卷,《全楚志》若干卷,《友问集》若干卷,《江台政略》若干卷,《学指测言》若干卷。”据此,则其人应为何益之。

7.胡直《胡子衡齐》八卷又《衡庐精舍杂言》十五卷,自注云:“言末二卷,明中二卷,申言二卷,谈言二卷,征礼二卷,传辨二卷,理问一卷,续问二卷。”(P305上)

按:《四库全书总目》卷九十六载《胡子衡齐》八卷,云:“明胡直撰。……是书分言末、理问、亡锢、博辨、明中、征孔、谈言、续问、申言九篇。”《续修四库全书》939册收有据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明万历曾凤仪刻本影印本《胡子衡齐》,其目录为卷一:言末上、言末下,理问上、理问下;卷二:六锢;卷三:博辨上、博辨下,明中上、明中下;卷四:征孔上、征孔下;卷五:谈言上;卷六:谈言下;卷七:续问上、续问下;卷八:申言上、申言下。疑《衡卢精舍杂言》即为《胡子衡齐》,仅卷数不同。其中,卷一言末分为二卷,卷三明中分为二卷,卷八申言分为二卷,卷五、卷六谈言为二卷,卷四征孔分为二卷,卷三博辨分为二卷,卷一理问上下为一卷,卷七续问分为二卷,除去卷二六锢,共为十五卷,与《衡庐精舍杂言》十五卷目录同。根据明刻本目录,可证点校本“征礼”为“征孔”之误,“传辨”为“博辨”之误,并脱去“六锢”篇名。而《四库全书总目》之“亡锢”亦为“六锢”之误。

8.刘长鳞《浙学心传》四册(P306下)

按:此条为吴补,在“陈云渠《浙学谱》一卷”后。《四库全书总目》卷六十二载《浙学宗传》无卷数,为浙江巡抚采进本,云:“明刘鳞长撰。鳞长字孟龙,号乾所,晋江人。万历己未进士,官至南京醪苦O中。”又云其因周汝登所辑《圣学宗传》颇详古今,略于今儒,故编成此书。据此,点校本误,应改作刘鳞长《浙学宗传》。《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111册收《浙学宗传》不分卷,据浙江图书馆藏明崇祯十一年自刻本影印。有《浙学宗传》序,云:“时戊寅孟春之望,浙江督学使者刘鳞长乾所父题于学署鞠躬堂中。”并其二印曰:“乾所”、“督学使者”,亦可证。是本书作者为刘麟长,点校本作“刘长麟”误。

9.杨起元《天泉要语》(P307上)

按:四库本作《天泉会语》。雍正《广东通志》卷四十六云:“杨起元号贞复,归善人,……所著有《天泉会语》、《论学存笥稿》、《白沙语录》行于世。”因杨起元为罗汝芳门人,罗汝芳曾撰《会语续录》,起元加以评语,而成一书。据此,点校本《天泉要语》,应据四库本改为《天泉会语》。

10.耿汝志《廓如编》三卷,自注:“字克励,黄安人。耿定向子。万历中举人。”(P310下)

按:康熙《黄安县志》卷十载:“耿汝,字克励,赠大司农讳定力之子也。”据此可知,点校本作“耿汝志”为误。又耿汝胛耿定力子,非耿定向子。《黄安县志》载耿定力,云:“寻病殁,……男孝廉汝肟耸榔浼摇!币嗫芍,则此条误两处。

11.《圣贤心法》四卷,自注云:“……遂名曰《圣贤心注》,命司礼监刊行。”(P312下)

按:四库本作《圣学心法》。《四库全书总目》卷九十五载《圣学心法》四卷,云:“明成祖文皇帝撰,前有永乐七年御制序。”又云:“遂名曰《圣学心法》。命司礼监刊行,上亲为之序。”又《明史?艺文志》载《圣学心法》四卷。《续修四库全书》册935收《圣学心法》,据明永乐七年内府刻本影印。有永乐七年五月望日《圣学心法》序,云:“……采古圣贤嘉言,编辑为书,名之曰《圣学心法》。以为上智则生而知之,其次则必学而后能。学之之至,则可以为圣人;学不至于圣人,则不足谓之学”云云。此即《四库全书总目》所载之书。故应作《圣学心法》,点校本此条之误明矣。

12.《五伦书》六十二卷,自注云:“先是宣宗万几之下,采辑经、传、子、史、嘉言、善行有关于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道者,为是书。”(P313上)

按:四库本“下”字作“暇”。《续修四库全书》收《五伦书》,为据首都图书馆藏明正统十二年内府刻本影印。有《御制五伦书》序,云:“……我皇考宣宗章皇帝纂承大统,益隆继述,尝于万几之暇,采辑经传百家,嘉言善行之有关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道者,……”此处作“暇”,可证点校本“下”字为误。

13.徐元大《全史吏鉴》四卷(P314上)

按:四库本作“徐元太”。《四库未收书辑刊》第二辑册26收《全史吏鉴》十卷,明徐元太辑。又《贩书偶记》亦载《全史吏鉴》四卷,明徐元太辑,万历庚子刊。《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三十六载:“元太字汝贤,宣城人。嘉靖乙丑进士,官至刑部尚书。”乾隆《江南通志》、光绪《宣城县志》有其传。故应作“徐元太”。

14.杨庭筠《杨氏塾训》六卷(P315下)

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册152收《杨氏塾训》六卷,据天津图书馆藏明万历三十一年饶景タ瘫居坝 C餮钫追蛔。其万历癸卯(1603)曾同亨《杨氏塾训序》云:“塾训者,武林柱史杨苏门公所手辑,以训其后人者也。先是,公仲子仲坚令吾旁邑,有惠政。不佞为文寿公,又数年而得是编。……”此“仲坚”即杨廷筠本人,而杨兆坊乃其父。据其意则此书为杨廷筠之父所手辑。又《塾训序》末有“杨廷筠谨述”五字。此书每卷均有“武林杨兆坊思说甫纂辑,男杨廷筠仲坚甫校”之语。则此书为杨兆坊所作明矣。

15.戴良齐《曾子遗书》又《中说辨妄》。校语:“齐”字疑为衍文。(P318下)

按:万历《黄岩县志》卷五载:“戴良齐,字彦肃,号泉溪,嘉熙二年进士。……所著有《中说辨妄》、《通鉴前纪》、《曾子遗书》、《论语外书》、《孔子年谱》、《七十子说》。”又《南宋馆阁录》多处有其记载。据此,则“戴良齐”为一人名,“齐”字非衍文。点校本此校语误。

16.许熙载《女教》六卷,自注云:“字敬臣,官缺州路经s。”校语云:卢校臣下有“许有壬父”四字。(P321下)

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三十一载《女教书》四卷:“元许熙载撰。熙载字献臣,彰德相州人。参知政事,有壬之父也。”雍正《河南通志》卷五十八载:“许熙载字献臣,……辑为《女教》六卷,《经济录》四卷,文曰《东冈小藁》。”《千顷堂书目》卷二十九许熙载《东园小稿》条下小注云:“字献臣,许有壬父。为会福院照磨,见《彰德志》。”嘉靖《彰德府志》卷八载:“许熙载,字献臣,汤阴人。……送官进抚州照磨,改会福院。……著《女教》六卷,《经济录》四卷,文曰《东冈小藁》。”则其字应作“献臣”非“敬臣”。

参考文献:

[1][清]黄虞稷撰,瞿凤起、潘景郑整理.千顷堂书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清]永、纪昀等编.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3][清]纪昀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

[4][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65.

[5][民国]张钧衡编.适园丛书.民国五年乌程张氏刊本.

[6][民国]孙殿起录.贩书偶记.上海:中华书局,1960.

[7]朱保炯,谢沛霖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8]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1.

[9]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社编.中国地方志集成.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成都:巴蜀书社,1991.

全国二卷语文作文篇3

关键词: 《三国志》 人称代词

《三国志》成书于晋代,为前四史之一,也是中古时期比较重要的文献。本次研究只选取陈寿所撰《三国志》中的《魏书》部分作为研究的语料,裴松之作的注不在研究范围内。全部语料约有25万字。要特别说明的是,本次选用的语料尽量避免书中的诏书、奏章等仿古类文体,以及引用上古文献的语料。由于人称代词的特殊性,第一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几乎全部出现在人物对话中,而第三人称代词既有出现在对话中的,也有出现在普通的叙事中。

本次研究主要选取的人称代词包括第一人称代词(我、吾、余、予),第二人称代词(女、汝、尔、若、而、乃),第三人称代词(其、之、彼)。这些人称代词在使用中存在不少异同之处,下面将就这些人称代词在《三国志·魏书》中的使用情况做一些描写。

一、第一人称代词(我、吾、余、予)

1.吾

“吾”是《三国志·魏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第一人称代词,约有250处,占所有第一人称代词的50%以上。王力认为,在上古汉语中,“吾”可以作主语、定语,一般不作宾语,只有在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时候,“吾”才可以用作宾语。但在《三国志·魏书》中,“吾”不仅可以做主语、定语,也可以作宾语、兼语,但比例不均,用作主语的情况最多。

(1)作主语。可以解释为“我”或“我们”。(篇幅限制,每处只举1至3例,下同)

①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于此。《三国志》卷一

②若军有利,吾必全,今军败,吾其死矣。《三国志》卷六

③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三国志》卷十七

(2)作定语。约有50处,可以解释为“我的”或“我们的”,一般是表领属关系。

①诸君听吾计,使勃海引河内之众临孟津……《三国志》卷一

②吾老寡,岂复多惜余命邪?《三国志》卷四

③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三国志》卷十七

作定语时,也有在其后加“之”字表示领属关系。此时解释为“我”、“我们”。

①吾之危殆,过于累卵。《三国志》卷四

②祖大悦曰:“吾之子房也。”《三国志》卷十

(3)作宾语。可以解释为“我”、“我们”,虽然“吾”在上古汉语中一般不作宾语,但在《三国志·魏书》中却可以作宾语,而且出现将近20次。

①事已觉露,直欲因际会举兵入西宫杀吾……《三国志》卷四

②唯恃臧洪,当来救吾。《三国志》卷七

③固为人多计而无断,必伪受吾。《三国志》卷十六

此外,在上古汉语中,否定句中“吾”可以作前置宾语,但在《三国志·魏书》仅有的一个“吾”作宾语的否定句中,宾语“吾”却并没有前置。

①豨降不诣吾而归禁,岂非命耶!《三国志》卷十七

在《三国志》中,“吾”既可以作主语,也可以作宾语,这一情况在下面的例子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②贼来追吾,虽日行数里,吾策之,到安众,破绣必矣。《三国志》卷一

在这个例子中,前一个“吾”作宾语,后一个“吾”作主语。

(4)作兼语。可解释为“我“我们”。

①卿父劝吾协同曹公,绝婚公路。《三国志》卷七

②此勋非但破胡,乃永宁河右,使吾长无西顾之念矣。《三国志》卷十五

③今欲使吾坐行西伯之德,恐非其人也。《三国志》卷二十一

2.我

在《三国志·魏书》中,第一人称代词“我”的出现频次也比较多,但少于“吾”,约有150处。“我”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这和上古汉语中的使用情况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1)用主语。

①我当必死为魏国鬼,不苟求活,逐汝去也。《三国志》卷四

②我未劳而彼已困,不及二年,可坐克也。《三国志》卷六

③我若不还,往依孟卓。《三国志》卷七

(2)作宾语。

①断亢父、泰山之道乘险要我……《三国志》卷一

②欲杀我者,便速杀之。《三国志》卷四

③曹公众弱,其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三国志》卷十

与“吾”不同的是,在否定句前置宾语宾语中有代词我”,这与“我”字在上古时期的使用规律不同。如:

①刘备别军在上庸,山道险难,彼不我虞……《三国志》卷九

(3)作定语。解释为“我的”、“我们的”。

①袁绍孤客穷军,仰我鼻息……《三国志》卷六

②凡我同盟,齐心勠力,以致臣节,殒首丧元,必无二志。《三国志》卷七

③负要杀我贤君,宁俱死耳!《三国志》卷十五

作定语时,“我”字后面也可以加“之”字,此时解释为“我”,或“我们”:

①此古所谓国之司直,我之周昌也。《三国志》卷十二

3.予、余

作为第一人称代词的“余”和“予”在《三国志》中出现的频率比较低。除了仿古类的诏书、奏章,以及引用古人的文字外,“予”和“余”出现次数各只有5处左右。

其中,“余”字仅有一处作主语,大多作定语,而且没有复数“我们的”的意思,一般可解释为“我的”。而作为第一人称代词的“予”虽然使用频次也不多,但作主语、宾语、定语的例子却都出现了。

(1)作主语。解释为“我”、“我们”。

①如有缓救之戮,余为诸军当之。《三国志》卷二十三(仅一例)

②岂予一人获乂,俾九服实受其赐。《三国志》卷二

(2)作宾语。解释为“我”、“我们”。

①君其力疾就会,以惠予一人。《三国志》卷十三

(3)作定语。解释为“我的”、“我们的”。

①且以子之才,穷该典籍,岂将闇于大道,不达余趣哉!《三国志》卷七

②瓒怒曰:“余弟死,祸起于绍。”《三国志》卷八

③无怠乃心,以慰予灵。《三国志》卷二十

二、第二人称代词

第二人称代词主要有:“女(汝)、尔、若、而、乃”等,在《三国志·魏书》中,“女、若、而”这几个在上古常见的第二人称代词并未出现。本书中主要使用第二人称代词是“汝”,其次是“尔”、“乃”,但这两个人称代词也仅出现几处。

1.汝

“汝”是《三国志·魏书》中出现频次最高的第二人称代词,一共出现近50次。占所有第二人称代词的80%以上,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

(1)作主语。这种用法较为常见,占到了将近一半的比例,一般可直接解释为“你”。

①汝非臧洪俦,空复尔为!《三国志》卷七

②汝何自哭刘虞墓,而不送章报于我也?《三国志》卷十一

③汝不念读书慕圣道,而好乘汗马击剑……《三国志》卷十九

(2)作定语。大约有10例,可以解释为“你的”。

①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与!《三国志》卷十九

②悉可以示汝国中人,使知国家哀汝……《三国志》卷三十

(3)作宾语。可以解释为“你”、“你们”,也有10多处。

①听汝则违令,杀汝则诛首,归深自藏,无为吏所获。《三国志》卷一

②诸葛公欲活汝,汝可具服。《三国志》卷四

③今虽厚待汝,是欲杀汝计也。《三国志》卷三十

此外,当“汝”在否定句中作宾语时,宾语“汝”也不前置。

①种不南走越、北走胡,不置汝也!《三国志》卷一

②却十五日为汝破绍,不复劳汝矣。《三国志》卷一

③臣子为蔑死君父,不忠不孝,使死者有知,将不福汝。《三国志》卷二

在《三国志·魏书》中,当第一人称与第二人称并用时,使用的是“我”和“汝”。

①不如还我,我与汝是骨肉至亲,岂与仇等?《三国志》卷三十

2.尔、乃

《三国志·魏书》中,“尔”作为第二人称代词一共出现了不到10处,除了在仿古的诏书、奏章以及援引古人的文字外,对话中出现只有2次。

对于第二人称代词“乃”,王力认为,在上古汉语中,“乃”是不能作宾语的,连否定句中的前置宾语也不能,一般也不作主语,所以“乃”一般只能作定语。

在《三国志·魏书》中的用法与上古相似,出现的例子全部用作定语,可解释为“你的”、“你们的”。

(1)作主语:

①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动以王法从事,尔其戒之!《三国志》卷十九

(2)作定语:

①宜权停留,须来年秋冬,比尔吴亦足平。《三国志》卷二十八

②有司各率乃职。《三国志》卷一

③群公卿士谠言嘉谋,各悉乃心。《三国志》卷四

三、第三人称

1.其

上古汉语中,第三人称代词“其”一般只用作定语,相当于“他的”、“他们的”,在《三国志·魏书》中也是如此:

①代郡乌丸行单于普富卢与其侯王来朝。《三国志》卷一

②养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三国志》卷一

王力提到,上古汉语中,“其”不能作主语,很多像主语的“其”,其实不是主语,因为它代替的不是一个简单的名词,而是在名词后面加“之”,这种情况在《三国志·魏书》中也有出现。这种“其”通常不能作为整个句子的主语,而只能和后面的部分结合,构成整个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如:

①大将军以其尚幼,谓当改心为善,殷勤执据。《三国志》卷四

②蜀所恃赖,唯维而已,因其远离巢窟,用力为易。《三国志》卷四

③太祖闻其不悦,密有杀绣之计。《三国志》卷八

但是,通过与上古时期的这类用法的比较可以发现,在这些句子中,“其”可能更像是主语,我们也在《三国志》中见到了一个比较特殊的例子:

①其作威如此。《三国志》卷九

这个例子是一个单独的句子,并不是作为整个大句子的一个成分存在,虽然“其”后面确实可以加“之”字,但说“其”在此处作主语或许更合适。

2.之

(1)作宾语,解释为“他”、“他们”,这是人称代词“之”主要的语法功能。

①邑中或窃识之,为请得解。《三国志》卷一

②建安中,袁绍为中子熙纳之。《三国志》卷五

③夫人情虽愛其子,然吾怜戩之小,请以陵易之。《三国志》卷十一

在《三国志·魏书》中,否定句中的“之”为宾语时,也需要将宾语前置:

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三国志》卷一

(2)作定语。解释为“他的”、“他们的”。王力认为,在上古汉语中,第三人称代词“之”只能作宾语,但在《三国志·魏书》中,我们发现了“之”作定语的情况,只是这仅仅存在于“为之XX”的结构中。

①是时大将军爽专权,尚书何晏、邓飏等为之辅翼。《三国志》卷十二

②有郭图、逢纪为之谋臣,必交斗其间,还相离也。《三国志》卷十四

3.彼

第三人称代词“彼”在《三国志·魏书》中出现的频率并不高,可以作主语,也是第三人称代词中唯一能作主语的。有一例作定语,但不作宾语。

(1)作主语。解释为“他”、“他们”。

①就彼攻琼等,吾攻拔其营,彼固无所归矣!《三国志》卷一

②若先疑之,彼将怒而成计。《三国志》卷十

(2)作定语。解释为“他的”、“他们的”。

①追兵虽精,将既不敌,彼士亦锐,故知必败。《三国志》卷十(仅此一例)

另外,“其”、“之”、“彼”这三个第三人称代词的分工是比较明确的,从下面的一个例子中就可以明显的看出来:

②彼欲战不得,攻又不能,其势必离散,后选精锐,据其要害,击之可破也。《三国志》卷一

其中,“彼”作主语,“其”作定语,“之”作宾语,这也是它们在《三国志·魏书》中的基本功能。

四、人称代词的复数

上古时期人称代词的单复数是同形的,在《三国志·魏书》中,大部分情况下也是单复数同形的,但是也出现了个别复数形式,较为明显的是在人称代词后加“等”字,但只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有此用法,而且极为少见。

①汝等凶逆,乃敢执劫大将军,复欲望生邪!《三国志》卷九

②勋无活分,而汝等敢纵之!《三国志》卷十二

③公明于利钝,宁肯捐吾等邪?《三国志》卷十八

另外,“曹”字也可视作复数的标志,“曹”字本身就有“等辈;侪类;同类。”“曹”的意思,虽然出现频次不高,但已经有固化为复数标志的趋向,但只出现在第二人称代词“汝”之后:

①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三国志》卷二十

②欲使汝曹立身行己,遵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三国志》卷二十七

五、结论

1.《三国志·魏书》中,人称代词系统与上古相比更加简单。第一人称代词主要使用“吾”和“我”,而“余”和“予”已经很少使用;第二人称代词主要使用“汝”,其他第二人称代词很少使用,或者未使用;第三人称代词有“之”、“其”和“彼”。其中第三人称代词使用最为广泛,而由于谦辞的存在,第一人称的使用频次低于第三人称,又由于敬辞和表字、别号等原因,导致第二人称的使用频次远远低于第一和第三人称代词。

2.《三国志·魏书》中,人称代词的语法功能更加明确。第一人称代词中,常用的“我”和“吾”基本已经没有差别,均可作主语、宾语、定语;主要的第二人称代词“汝”主要作主语,也可作宾语和定语;第三人称代词则分工比较明确:“其”主要作定语,“之”主要作宾语,“彼”主要作主语。

3.《三国志·魏书》中,人称代词的使用与上古相比产生了一些新的变化。比如出现了在人称代词后加“等”、“曹”变成复数的现象。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M].中华书局,1981.

[2]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3]张诒三.《三国志·魏志》否定副词的特点[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

[4]赵宏.古代汉语中第三人称代词“其”字活用的语用分析[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

[5]徐四海;夏锡骏.古代汉语第二人称代词三题[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

全国二卷语文作文篇4

我们查阅以往资料,发现有关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分析很多,但是关于同时掌握英语和法语的本科生的就业研究很少。比如在CNKI数据库中,2015年以第二外语为全文关键词的数据有28875条,以二外法语为全文关键词的数据有124条,但多为教学研究;以“英语专业,就业”及以“法语专业,就业”为全文关键词的数据分别有13557条和691条;以“英语专业,二外法语”为全文关键词的数据有97条;而以“英语专业,二外法语,就业”为关键词的有0条数据。因此,我们的研究领域几乎无人涉足。

笔者也发现,过往的关于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分析绝大部分是以学生为调查对象,而以学生视角切入的研究极少,更没有学生独立开展相关研究、撰写研究报告。

综上所述:几乎没有同时关注“英语专业,二外法语,就业”的研究,没有学生独立开展“同时掌握英语和法语的本科生就业前景”的研究。基于上述两点,我们认为本研究论文具有独创性。

本文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掌握英语论文和法语的学生及求职者进行调查,且调查了企业对求职者英语和法语能力的要求,探讨分析同时掌握英语和法语的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和就业前景,最后提出相应建议,为英语专业且第二外语为法语的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提供指导性参考。

二 数据及分析

我们编制了英语和法语相关求职者和学生调查问卷(简称问卷一)以及英语和法语相关企业调查问卷(简称问卷二)两份问卷,通过购买问卷星的网上调查样品服务以及其他渠道收集数据,得到比较真实客观的第一手资料。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本文的科学性和可供参考性。

问卷一通过纸质问卷和网上问卷两种方式,以第二外语为法语的英语专业在校本科生和第二外语为法语的英语专业求职者这两类人群为样本,采集了有效问卷共209份,主要调查了他们的求职意愿和对同时掌握英语和法语的就业前景的态度;问卷二同样通过纸质问卷和网上问卷两种方式,以涉及英语和法语的相关各类企业为样本,其中私营企业、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居多,采集到有效问卷共171份,通过对相关企业的人员(尤其是众多中小企业的领导和员工)进行调查,了解相关受访企业的内部状况以及他们对同时掌握英语和法语人才的需求。

我们分析问卷一的数据,发现209名受访者学习英语的原因主要是课程学习需要。56.94%的受访者出于个人兴趣选择了学习法语。因为课程学习需要、就业需要、个人兴趣需要学习法语的受访者共占83.74%。我们总结样本情况后认为:大部分第二外语为法语的学习者出于个人兴趣和提升自我的目的,选择了学习法语。对同时掌握英语和法语的就业前景问题上,77.03%的受访者认为学习英语有助于就业,52.15%的受访者认为学习法语有助于就业。虽然受访者同时学习英语和法语的原因各有不同,但是他们都认为这对未来就业有帮助。我们还发现超过50%的受访者认为口语能力是听、说、读、写能力中最为重要的,这与我们问卷二中企业对求职者哪种外语能力较为看重所得出的数据一致,因此我们认为大部分学生、求职者和企业人员在对外语口语能力的重视程度上有一定共识,这可以为学生及求职者在提高自身何种外语能力问题上提供参考。从总体上看,受访者对同时掌握英语和法语的就业前景持较乐观的态度,认为在掌握英语的基础上学习法语能让他们在就业上更胜一筹。

作者研究问卷二的数据后,发现53.22%的受访企业与国外企业在业务上有交往,其中23.39%的受访企业与国外企业交往频繁;在与国外企业有业务往来的受访企业中,54.06%与法国企业有业务来往,其中19.18%与其他国家也有业务来往。这表明大部分在华企业与国外企业有业务交往,且目前较多企业与使用法语的国家和地区有业务往来,这一调查发现,同时掌握英语和法语的人才有较好的就业前景。83.63%的企业受访者表示经常或偶尔用英语交流,71.93%则表示经常或偶尔使用法语交流。这说明在受访企业中,员工在处理业务问题上总会使用英语和法语交流,因此同时掌握英语和法语是必须的。关于企业对求职者英语、法语能力的要求,52.05%的受访企业要求大学英语四级或大学英语六级,33.92%的受访企业只要求英语日常交流能力,52.63%的受访企业只要求法语日常交流能力,39.77%则要求法语文书处理能力和商务谈判能力。通过数据分析,我们认为,虽然企业比较看重求职者的英语能力,对求职者的法语能力要求略低,但同时掌握英语和法语会让求职者在就业前景上更有优势。问卷二的数据表明,51.46%的受访企业看重口语能力,26.90%的受访企业看重良好的书面阅读理解能力和翻译能力。因此,从样本中可以发现,大部分的企业由于业务工作需要,对求职者的口语表达能力有相对较高的要求,在此我们建议,英语专业在校生可重点培养口语能力,同时也需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翻译能力。

我们通过对比两份问卷的数据,发现受访的在校生、求职者、企业人员都最为重视外语口语能力,对写作能力的重视程度较低。事实上,对于一个部门来说,写作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管理工作或单位处理日常业务工作的质量和效能,因此我们建议在校生注重培养口语能力、书面阅读理解能力和翻译能力的同时也应该重视培养写作能力。

三 结论和对策

法语是联合国六种官方语言之一,仅次于英语之后,为世界第二大语言。全球共有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以法语为官方语言或日常用语,法语的使用者遍布了全球五大洲。近几年,法国不断拓展中国市场,越来越注重与中国的经济合作,各类在华法国企业数量剧增,涵盖工业产品、大型连锁销售企业、农产品、食品、奢侈品等领域。法国企业大举进军中国市场使得会说法语的人才拥有更多优越的就业机会。根据调查,在华法企通常以英语作为工作语言。虽然在华法企业务工作中较多使用的是英语,但这并没有减少他们对通晓英语和法语的人才的青睐。随着在华“三资”企业规模的扩大和营业额的激增(“三资”企业指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经营企业三类外商投资企业),他们对具有双语能力的人才格外青睐。因此,如果在精通英语的基础上会讲法语绝对能大大提高职场竞争力。

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除了在华外资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外,多数行业企业与外国企业、外资企业都有一定的业务往来。据我们了解,英语专业和法语专业本科生的就业方向,大概有:政府公职人员和事业单位人员、媒体和出版行业从业者、旅游产业从业者、各类企业员工、自由职业者。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第二外语为法语的英语专业本科生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

经过对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大多数企业主要注重求职者的口语能力,因此本文对求职者如何提高口语能力提出相应的建议:首先,学生及求职者在学习一门外语时,要敢于向老师发问,要勇于开口与外教交流,以便老师或听者能及时较好地帮助矫正发音或指导语法等,以此来逐渐提高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其次,学生及求职者在学习二语时,可以把语块作为学习的最小单位。学习者可以把语块作为一个整体单位存储在记忆中,并且在使用时可以把语块从心理词典中迅速提取出来运用,这样在语言表达时可以减少大脑语言加工的时间,加快语言产出的速度,进而极大地促进语言表达的流利性、得体性和地道性。最后,学生及求职者可以多模仿和朗读英、美、法语的作品,或者观看英、美、法语的影片,听英、美、法语的歌曲和新闻等,这样一方面可以矫正自身存在的发音错误,又可以模仿地道的语音语调,并且提高自己用英语记忆及思维的能力,熟悉大量的地道句子结构及表达方式,进而增加口语的流利程度。虽然口语能力在交际中相对来说比较重要,但口语只是听、说、读、写、译技能之一,学习者在语言学习时不能只关注口语能力的提升,应在注重口语能力的同时也关注听、读、写能力的提高。

我们建议英语专业且第二外语为法语的本科生要了解各类企业对求职者英语和法语能力的要求,利用闲暇时间通过“自言自语”的自述训练等方式强化自己的口语能力,同时兼顾提高听、读、写、译的能力,把潜在优势变成实在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吴显峰.法语在英语专业二外选择中的优势[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1)

[2]赵小芹.探究法语作为第二外语的优势[J].中外企业家,2013(14)

[3]郝娟、芦峰.“三资”企业对高职毕业生英语口语能力的要求及其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11(8)

[4]陈研.关于提高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探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

[5]李俊凯、何晓玉.非专业法语教学的实践与反思[J].学园,2015(1):54~57

[6]张晖.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

 

全国二卷语文作文篇5

审题重要,自毋庸赘言。每年高考作文题新鲜出炉,总引起社会较大反响,然中间不无杂音。有些人所言不得要领,就须斟酌与反思。

一、高考作文要义一,讲政治

把政治讲好、讲明白,并非虚言。每年都有语文老师乍一见作文题,言必称政治色彩浓了,人文色彩淡了。直白地说,开科取士,不讲政治,还讲什么?

如今高考未尝不是开科取士的流风余绪。科举千有三百余年,始终是一个政治。史载隋炀帝设进士科,破门第而重人品,垂拱之间削弱门阀大族世袭特权,就是最大的政治。乾隆帝殿试,内容为时务对策,亦窥政治色彩之一斑。

近几年高考作文题因政治诉求而改变,并非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节点是2013年11月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全会决定深化教育领域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并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先看看近五年全国Ⅰ卷或Ⅱ卷,就颇见端倪。

2012年Ⅰ卷,是关于修船工补漏,船主补偿的故事;2013年Ⅰ卷,是关于高手勇于切割钻石的故事;2014年Ⅰ卷,是关于山羊过独木桥比赛规则的故事。三年出题思路层层相因,都有准“寓言故事”的命题色彩,主旨被有意遮蔽。2015年Ⅰ卷,是关于父亲开车接电话,女儿向警方举报的故事;2015年Ⅱ卷,是直接呈现三名当代风采人物候选人,及他们的事迹。2015年两卷两题,Ⅰ卷题旨继续被隐藏,Ⅱ卷题旨则全然显豁。

当时,我们在网上听到了两种声音。2016年3月,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发文《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旗帜鲜明地大讲“立德树人”。2016年4月,教育部考试中心语文学科命题秘书赵静宇发文《2015年高考全国卷作文的两个新变化》,反对作文命题的“价值立场预设”。比较之下不难发现,高考全国卷命题层思想严重滞后,且认识不统一,致使2015年作文命题发生摇摆。2016年Ⅱ卷,直接提供了语文学习关系到人的发展、国家的实力的三条途径。2016年Ⅱ卷,最为典型地发表了官方的声音。

当一种声音强势表达的时候,2017年两卷作文命题,就已变得没有多少悬念。Ⅰ卷是给出“中国关键词”,Ⅱ卷是给出“中国名人(文)名句”,关键词与名句,意蕴再明白不过,而题旨已不容故作遮蔽。自此,风既生而水方起,三中全会精神得到不折不扣的贯彻。

2017年,可谓“天行健”,国家乃至民族,面向全世界开放的强者胸襟,这在两卷两题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二、高考作文要义二,懂课标

读懂课标,至关重要。2016年9月,教育部出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课标既出,高考作文命题必与之匹配。但时至今日,仍有不少任教高中毕业班的语文老师不读新课标,所谓新课标云者,不知为何物,以己之昏昏,焉能使人昭昭?

新课标《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说:高中语文课程,坚持立德树人,弘扬民族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

新课标还新在有了《学业水平测试与高考命题建议》,说:典型任务要多样、综合、开放。考试材料的选择与组合要角度多样,视野开阔,为学生的思考与拓展留有足够的机会和空间。减少单一知识点或能力点的试题,可命制侧重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某一方面的题目,也可命制整合了三个方面认知活动的综合性题目。让学生在复杂情境、多样角度、开放空间中充分展示其个性化、创造性的学习成果。

读懂新课标,我们便有如醍醐灌顶。语文新课标最为核心的问题是人的发展。如何发展?答曰:立德树人。而要使人终身发展,使社会整体语文素养提升,最为现实且迫切的任务,就是引领学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这就是为什么2017年全国卷作文题,题旨显豁,角度多样,刻意开放更大空间的命意之所在。

如此放开,又有人出来担心题目涵盖及其承载的公平性。如果我们还将目光对焦在作文题目更适合何时何地何等人群上,一定切分出城市学生、乡村学生,北京考生、海南考生,且让不同出身及地域的考生对题目的感受性是一样的,那么所引领的三大认识势必大打折扣。客观做不到,也显然不合新课标精神。如此,就走不出画地为牢的圈,所谓不公平,终成了自话自说。

可以预期,今后的高考命题,始终不离三大关注,且将以前所未有的前瞻性,引I学生去学习走进自然、融入社会、提升自我,进而规划人生。

2017年的考场,考生真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中国梦”,而对于关键词、名句的个性组合及其觉解,正是命题层所希望看到的。

三、高考作文要义三,遵考纲

考场文须遵循考纲,一纲在手,绝不动摇。事实上,不止于社会一般人士,每年都有高中语文老师站台,表达对作文题的不满。不满是一种认知权,但发表怎样的不满,还是拗不过一个考纲。每年考纲是预为的广而告之,仍有老师不见考纲,跟风说些“热点过热”“对话太虚”“文章会往外交辞令上靠”的话。

纲为提网总绳。有了考纲,也就有了总领考试的依据。宋神宗时科举,《诗经》《书经》《周礼》等称为大经,《论语》《孟子》称为兼经,定为应考士子必读,或者可算较早的考纲。

考纲制定,并非孤存。新课标《学习要求》指出:学生能自主写作,自由表达,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

近几年,《高考考试大纲・语文》对应新课标,也相对固化了写作要求: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评分是基础等级40分。其中,内容20分,要求符合题意,思想健康,内容充实,中心明确;表达20分,要求符合文体要求,语言通顺,结构完整。发展等级20分,要求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内在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丰富,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有文采,用语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有创新,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今年高考全国Ⅰ卷Ⅱ卷,分别给出“中国关键词”“中国名人(文)名句”若干,以供考生选词择句,自主组合,提炼观点,进而以负责的态度向外国青年介绍中国,或表达对中国文化中名人名句化育后世的看法。所给关键词、名句,既见文化传承,亦显时代精神。考生大可以一种认知为统率,连横合纵,行文如布阵,将其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怎么写怎么有,而关键在读书之杂,积累之富。

至于忧虑于内容过热、文字或偏,其实立不住脚跟。

两卷两题巧在对应发展等级而有所要求,设了个不高不低的门槛,选用两三个词或句,来组织材料,表述看法。诸如Ⅰ卷,长城/一带一路;美丽乡村/中华美食;高铁/共享单车、移动支付;中华美食/食品安全;美丽乡村/空气污染;等等。Ⅱ卷,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等等。在组合中可见深刻和丰富、个性和创新。举例说,写“长城/一带一路”,就要娴熟于有关史实,而有所发现;写“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就可书家国情怀,而有所托寄,韵味尤其别致。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平常的作文训练中或者误解了实用类文。考场出现的实用类文往往与议论类文在文体上有交叉。今年Ⅰ卷,向外国青年介绍中国,可说是实用类,但表述起来,仍是观点先行,态度引领。

2017年的考场作文,因命题的亲和性而预留了空间,可资选择,便激活了想象,容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四、高考作文要义四,知时事

明察时事,则洞若观火。高考作文命题万千腾挪,我自从容信步。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话说多了,有人还是不信。全国多少校长、老师,把高三学子圈禁在校园那一亩三分地,“两耳不闻窗外事”!

2017年1月,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新时期,国家重大决策:全面复兴传统文化。《意见》一文,在在可读全国两卷两题题意。

今摘要文中关键语句如下:

文化是民族血脉,是人民精神家园。(Ⅰ卷Ⅱ卷)

中华文化,积淀着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Ⅰ卷Ⅱ卷)

社会深刻变革、对外开放扩大、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快速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频繁,需要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Ⅰ卷)

面向未来,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Ⅰ卷)

把跨越时空的思想理念、价值标准、审美风范转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Ⅰ卷Ⅱ卷)

中华民族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了基本的思想理念。(Ⅱ卷)

加强“美丽乡村”的文化建设,挖掘和整理家训、家书文化,用优良的家风家教培育青少年。形成良性乡村文化生态,让子孙后代记得住乡愁。(Ⅰ卷Ⅱ卷)

比照今年全国Ⅰ卷Ⅱ卷作文题来阅读,巨大的视觉冲击,足以使每位高中语文老师如坐针毡,心魂颤栗。可以说,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凸显了一个主导,就是全面向传统文化复兴。寻根,以重新捡拾和回归我们的精神家园,而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原就有她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这个主导,当然不是今年全国卷作文题旨的全部,但它真就是主导!

要特别说明的是,2017年的全国卷作文题,其命意主脉已然汇入时代的主流。主流里,人、家、国都在我们的沉思和奋笔疾书里,静静流淌。有了这样一种眼光,对2017年全国卷作文命题作全景式扫描,我们便看到,核心还是发展中的人。只是这个人,被放置在家园中、社会中、国家中,他们不仅有着发展的空间,更有着看清潮流、认识社会、划人生的能力。

我们曾一度迷失在西方的文化里。早两天,读到旅美作家万维钢的《做个复杂的现代人》,书中指出,美国的教育是分阶层的教育,教育内容并不相同。这就需要反思,国人所羡慕的美国教育到底是哪个阶层的教育?法国高中会试作文命题,几乎清一色地提问方式,主旨不显山不露水,也极具哲学的思辨色彩,于是为不少人所津津乐道。比如:我是由我过去经历所塑造的吗?“给予的目的在于获得”,这是否是一切交流的原则?欲望是否可以在现实中得到满足?我们是否应该为获得幸福而穷尽一切手段?等等。西风东渐,这或许就是全国高考作文命题,一度不知所云的所在吧。

今年高考全国卷命题层,终于一个激灵,从半睡中被叫醒,迷途知返,不再“犹抱琵琶半遮面”,终于勇毅而感切地直面了鲜活的社会、民生与青年成长本身。

2017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或者是一个节点,一个转身。

重新审视我们的时代、国家,社会,包括我们的生活质量及其追求,会顿悟很多。人生活着,总得有物质之外的精神支撑。活法,不仅是一种需求、一种选择、一种安排,更重要的是,它关乎生命的、精神的、未来的青年的进步。这样思考,正是高考作文之应对所需要的,而能这样思考,我们最终就豁然开朗了,思想不再囿限于作文题只是题的表层意义上,大可以藉此回归自然、审视社会、评判人生和感悟生命等。

全国二卷语文作文篇6

2016年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试题基本上延续了前两年的命题风格,呈现出极大的稳定性,但在稳定中也呈现出了一些变化。

(一)试题材料类型

稳定――2016年高考作文试题虽说以新材料作文为主,但仍然延续了前两年的选材理念,试题材料类型仍相对集中,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生活现象(故事)类:此类试题材料在近三年高考作文试题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016年在全国9道试题中占5道;2015年在全国15道试题中占4道;2014年在全国18道试题中占9道。

社会现象(焦点)类:此类试题材料在近三年高考作文试题中所占的比例为:2016年在全国9道试题中占2道;2015年在全国15道试题中占4道;2014年在全国18道试题中占5道。

言论类:此类试题材料在近三年高考作文试题中所占的比例为:2016年在全国9道试题中占1道;2015年在全国15道试题中占5道;2014年在全国18道试题中占3道。

变化――具体表现如下:

侧重现象淡化故事。2015年,安徽卷“观察蝴蝶翅膀”,山东卷“辨别丝瓜藤与肉豆须”,全国新课标卷Ⅰ“违反交规的父亲”;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Ⅰ“山羊过独木桥”,辽宁卷“祖孙看风景”,这些题目试题材料均为一个完整的故事。而2016年,这种以故事为试题材料的题目数量明显减少,仅全国新课标卷Ⅲ“市场规则”试题材料属故事型,其他大多为现象型。

将“我”融入材料。2015年,广东卷“感知自然”,天津卷“范儿”,湖北卷“泉水与喷泉”;2014年,广东卷“数码与胶卷时代”,北京卷“老规矩”,这些题目的试题材料中均找不到“我”。而2016年, 全国新课标卷Ⅱ“语文素养”,浙江卷“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天津卷“我的青春阅读”,江苏卷“我的个性与创新”,这些考题试题材料中均突出了“我”,从材料的内在要求上强调了考生写作的自我意识。

(二)关注方向

稳定――2016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重点关注的方向,和前两年所关注的方向大体相同,主要集中在:关注时代焦点、关注传统文化、注重价值构建三个方面。

变化――2016年高考作文试题和前两年试题相比,在关注的方向上有以下细微的变化。

将个人的价值观念与时念有机结合。2015年,广东卷“感知自然的远与近”,四川卷“老实人与聪明人”,上海卷“造就和谐自我”;2014年,重庆卷“出租屋的故事”,江苏卷“不朽的青春”,浙江卷“门与路”,广东卷“数码时代与胶卷时代”。这些考题要么重在从个人的角度上切入注重价值构建,如“老实人与聪明人”、“造就和谐自我”、“不朽的青春”,要么从社会的角度上引导考生关注时代焦点,如“感知自然的远与近”、“数码时代与胶卷时代”。但2016年高考作文明显地做到了让二者有机结合,如全国新课标卷Ⅰ“教育的奖惩”既是个人角度又是时代的焦点话题,天津卷“我的青春阅读”既是对个人阅读方式的思考又是对全民阅读方式转变的思考,天津卷“评价他人的生活”既是我与他人之间的评价又是整个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评价,全国新课标卷Ⅱ“语文素养”既是个人的素养又是全民的文化素养……这些考题考生均可从自我切入,然后便可升华到时代的高度上,可谓可大可小,亦可先小后大。

避开具体的社会热点事件,关注焦点话题。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Ⅰ“违反交规的父亲”,2014年大纲卷“老王生病”与福建卷“坚守大山的党支书”,这些试题均以具体的社会热点事件、特别是每年4、5月的热点新闻为载体引导考生关注时代焦点话题。而2016年此类试题一个也没有,取而代之的是从“面”上给考生展示一个时代焦点现象,如天津卷“我的青春阅读”,浙江卷“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上海卷“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形式既能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又有效地避免了试题被猜中的可能,从而保证了考试的公平。

(三)考查能力

稳定――2016年高考作文试题仍延续前两年对考生能力的考查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两方面:

辩证分析能力。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结合体,没有绝对的对,也没有绝对的错,所以对同一问题进行辩证分析是考生应备的基本科学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不仅是一个人应具备的能力,鼓励创新更是一个社会应倡导的风气。

变化――对“二元矛盾”即辩证分析能力的考查有所淡化,对“多元矛盾”即开放思维能力的考查明显增强。

鼓励考生大胆质疑,自由表达,让考生有话可说一直是高考命题者的追求,而这个追求在2016年体现得特别明显。上海卷用一句“人们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作为提示语,而没有限制某个具体的写作方向;天津卷用“请围绕自己的阅读方式,结合个人的体验和思考,谈谈我的青春阅读”作为提示语,写作角度同样很宽泛;浙江卷用“对材料提出的问题,你有怎样的思考”作为提示语,也没有限制某个具体的写作角度。

守正创新

2016年高考作文试题难度及命题形式从整体上来看是趋于守正、平和的,但在守正中也有所创新。

例如全国新课标卷Ⅰ“教育的奖惩”这个试题,可以说是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说其“意料之外”是因为在全国上下都将材料作文作为备考重中之重的大背景下,最具有代表性的新n标卷却命了一道漫画型材料作文,让广大师生感觉自己被狠狠地“耍”了一把;说其“情理之中”是因为新课标卷并没有“耍”广大师生,只是换考了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形式而已。因为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一般以时事热点文字素材为载体要求考生就事论事,而漫画型材料作文的写作仍是要求考生就事论事,二者对考生的写作能力要求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新课标卷以漫画命题,只不过是将试题材料由文字材料换成漫画而已。避开大家都能想到的形式命题,既是创新,又是命题中心反押题思维命题的具体体现,可谓一箭双雕。

全国二卷语文作文篇7

一、“稳”中有“变”

试题材料类型

稳定――2016年高考作文试题延续了前两年的选材理念,试题材料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类。

1.生活现象(故事)类

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Ⅰ“教育的奖惩”,全国新课标卷Ⅱ“语文素养”,上海卷“评价他人的生活”,天津卷“我的青春阅读”,山东卷“我的行囊”,共计5道。

2015年――安徽卷“观察蝴蝶翅膀”,山东卷“辨别丝瓜藤与肉豆须”等,共计4道。

2014年――山东卷“打开窗户看风景”,江西卷“探究式学习”等,共计9道。

2.社会现象(焦点)类

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Ⅲ“市场规则”,浙江卷“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共计2道。

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Ⅰ“违反交规的父亲”,全国新课标卷Ⅱ“最具风采人物”等,共计4道。

2014年――广东卷“数码时代与胶卷时代”,北京卷“老规矩”等,共计5道。

3.言论类

2016年――江苏卷“个性与创新”,共计1道。

2015年――浙江卷“文章与人品”,江苏卷“智慧”等,共计5道。

2014年――上海卷“自由与不自由”等,共计3道。

变化――2016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材料虽说主要集中在以上三个方面,但却呈现出以下细微的变化。

1.侧重现象淡化故事。2015年安徽卷“观察蝴蝶翅膀”等;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Ⅰ“山羊过独木桥”等,这些题目试题材料均为一个完整的故事。而2016年,这种以故事为试题材料的题目数量明显减少,仅全国新课标卷Ⅲ“市场规则”试题材料属故事型。

2.将“我”融入材料。2015年广东卷“感知自然”等;2014年北京卷“老规矩”等,这些题目试题材料中均找不到“我”。而2016年, 全国新课标卷Ⅱ“语文素养”,浙江卷“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天津卷“我的青春阅读”,江苏卷“我的个性与创新”,这些考题试题材料中均突出了“我”,从材料的内在要求上强调了考生写作的自我意识。

关注方向

稳定――2016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和前两年试题所关注的方向大体相同,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关注时代焦点

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Ⅰ“教育的奖惩”关注的是教育改革话题,全国新课标卷Ⅱ“语文素养”、天津卷“我的青春阅读”及北京卷“神奇的书签”关注的是文化传承及学习方式话题,上海卷与浙江卷关注的是“科技与人文”话题。

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Ⅰ“违反交规的父亲”探讨的话题是“依法治国”,同时在依法治国的过程中又如何处理好“情与法”的关系。

2.关注传统文化

2016年――北京卷“ 老腔何以令人震撼”与“神奇的书签”,“老腔”与“书签”既是具体的事物,又是传统文化的代表;全国新课标卷Ⅱ“语文素养”及天津卷“我的青春阅读”,“语文素养”与“阅读”既是工具又是文化传承的手段。

2015年――北京卷“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浙江卷“文章与人品”,在一定程度上关注了考生对民族文化经典的阅读情况。

3.注重价值构建

2016年――上海卷“评价他人的生活”告诉考生既要学会尊重、客观公正地评价别人,又要理性地面对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全国新课标卷Ⅲ“市场规则”告诉考生只有创新与分享才会有更大的成功;江苏卷“个性与创新”教导考生既懂得“藏”又要懂得“露”。

2015年――四川卷“老实人与聪明人”,引导考生做一个实实在在的“老实人”;重庆卷“赶公交车的妈妈”告诉考生,人应该有一颗宽容、理解、尊重之心。

变化――2016年高考作文试题和前两年试题相比,在关注的方向上有以下细微的变化。

1.将个人的价值观念与时念有机结合。2015年,广东卷“感知自然的远与近”,四川卷“老实人与聪明人”等;2014年,重庆卷“出租屋的故事”,江苏卷“不朽的青春”等。这些考题要么重在从个人的角度上切入注重价值构建,要么从社会的角度上引导考生关注时代焦点。但2016年高考作文明显地做到了让二者有机结合,如:天津卷“我的青春阅读”既是对个人阅读方式的思考又是对全民阅读方式转变的思考,上海卷“评价他人的生活”既是我与他人之间的评价又是整个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评价,全国新课标卷Ⅱ“语文素养”既是个人的素养又是全民的文化素养......这些考题考生均可从自我切入,然后便可升华到时代的高度上,可谓可大可小,亦可先小后大。

2.避开具体的社会热点事件,关注焦点话题。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Ⅰ“违反交规的父亲”;2014年大纲卷“老王生病”与福建卷“坚守大山的党支书”。这些试题均为具体的社会热点事件。而2016年此类试题一个也没有,取而代之的是从“面”上给考生展示一个时代焦点现象,如,天津卷“我的青春阅读”,浙江卷“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上海卷“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形式既能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又能有效地避免了试题被猜中的可能,从而保证了考试的公平。

考查能力

稳定――2016年高考作文试题,仍延续前两年对考生能力的考查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辩证分析能力

2016年――天津卷“我的青春阅读”既可赞同电子阅读,又可赞同“纸质阅读”;浙江卷“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各有其优缺点;山东卷“我的背囊”,背囊中的东西有用与无用没有绝对的评价标准。

2015年――广东卷从远与近的角度上感知自然其结果一定是不一样的;四川卷“老实是另一种聪明,聪明未必是真聪明”。

2.创新思维能力

2016年――江苏卷“个性与创新”鼓励考生要张扬个性,敢于创新,说出自己的想法;全国新课标卷Ⅲ“市场规则”告诉我们,坚守固然可贵,但突破自我、大胆创新更有出路。

2015年――天津卷认为“智慧是一种境界”;湖南卷大树转变思维能让“种子传播到远方”。

变化――对“二元矛盾”即辩证分析能力的考查有所淡化,对“多元矛盾”即开放思维能力的考查明显增强。

上海卷用一句“人们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作为提示语,而没有限制某个具体的写作方向;天津卷用“请围绕自己的阅读方式,结合个人的体验和思考,谈谈我的青春阅读”作为提示语,写作角度同样很宽泛;浙江卷用“对材料提出的问题,你有怎样的思考”作为提示语,也没有限制某个具体的写作角度。

二、守正“创新”

创新试题――全国新课标卷Ⅰ“教育的奖惩”。在全国上下都将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作为备考重中之重的大背景下,适用范围最广的全国新课标卷Ⅰ却命了一道漫画型材料作文,这让广大师生感觉自己被狠狠的“耍”了一把,但静下深思,其完全在情理之中。因为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一般是以时事热点文字素材为载体要求考生就事论事,而漫画型材料作文的写作仍是要求考生就事论事,二者在对考生写作能力的要求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以漫画命题,只不过是将试题材料由文字材料换成漫画而已。避开大家都能想到的形式命题,既是创新,又是命题中心反押题思维命题的具体体现,可谓一箭双雕。

创新试题――北京卷“老腔何以令人震撼”。试题的命题背景是试卷上的阅读理解《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如此设计作文试题既降低了命题作文试题的难度又增强了其开放性,这种命题形式将考查考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有机结合,将材料作文与命题作文有机结合,可谓独树一帜。

2017年全国高考作文命题展望与备考策略

1.命题展望――继续鼓励考生关注自我,抒发真情实感。

备考策略――从生活和学习中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可通过坚持写日记、读书笔记、书札、读后感等方式提升自己感悟生活的能力。

2.命题展望――继续鼓励考生关注社会焦点,增强历史使命感。

备考策略―― 关注各大媒体时事新闻,并思考热点背后的时代性话题。

3.命题展望――继续加大对考生科学思维能力的考查力度。

备考策略―― ①关注哲学中的基本原理,这些原理包括两个论断(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三个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几个范畴(内因与外因、原因与结果、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现实与可能);②多做开放式思维训练。

4.命题展望――在命题形式上会继续有所创新。

全国二卷语文作文篇8

一、引言

学习者的情绪是影响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国内外关于中小学生情绪弹性的理论研究是一个热门的研究课题,但关于汉语学习者的情绪弹性研究尚属空白。国际文凭(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ib)教育制度下国际学生的语言习得与情绪弹性的关系还无人研究。本文尝试探讨泰国国际文凭学校的学生汉语习得与情绪弹性的关系,通过分析比较汉语为母语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生的汉语学习时情绪弹性的特点,为人们深入了解影响汉语学习的情绪因素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提供新信息。

二、相关理论和研究综述

(一)情绪弹性的概念

丁乃姝、石文典(2009)的研究首先提出情绪弹性的概念,认为情绪弹性指影响情绪的诸因素变化以后,情绪做出反应的程度,或人的情绪对外界客观刺激等因素变化的反应程度或敏感程度。他们还进一步对情绪弹性的概念提出五种说明:1.情绪弹性是情绪变化的一种性质或特点,是个体情绪对外界刺激等因素的反应程度和灵敏度的一种描述。2.情绪弹性具有个体差异。3.情绪弹性是一个动态概念,随着外界刺激的变化而变化,并因人而异。4.情绪弹性是有限度的。超出限度则要进行干预。5.情绪弹性具有可塑性,可被适度调节。

近年来,国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内外关于中小学情绪弹性的理论研究正处于初步探究阶段,系统性的实证研究较少。

(二)国际文凭学校的中文学习

1.汉语作为母语的学生表现出来的特点:双语学习及其造成的负面影响较小;对中文主流课程(科学、人文)的学习比不懂汉语的学生更具优越性;与脱离母语,完全使用第二语言的学生相比,学习成绩会更好些。学习母语可增进民族自信心,对汉语、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背景保持积极的态度,有助于提高认知能力。

2.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的学习特点: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有助于在不同学科之间建立联系,增进对汉语及中华文化的认知。

三、泰国ib学生汉语学习的情绪弹性的实验研究

(一)研究方法

1.通过对初始问卷项目筛选,最终拟保留10个作为正式问卷的项目,包括“积极情绪能力”5个项目和“情绪恢复能力”5个项目。计算问卷的克伦巴赫cronbach'alpha(α)信度系数,结果显示,cronbach α系数=0.9907。从以上结果来看,ib学生汉语学习情绪弹性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情绪问卷总分数与积极情绪能力分数的相关系数r=0.868,情绪问卷总分数与消极情绪恢复能力分数的相关系数r=0.839。两个因素与ib学生汉语学习情绪弹性问卷有显著相关,有着很好的内部一致性。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效果。

2.汉语水平考试试卷的编制。根据ibo(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tion)制定的母语和二语的教学标准来制定考卷和开展评估。试卷分别为母语班和二语班的两套汉语考试卷。问卷调查前后的考卷难度相同,以便测试出实验组的干预实施后的考试成绩与学生情绪弹性的联系。

3.实验实施过程。实验过程分为前测、干预过程和后测三个步骤。首先在干预过程前一星期,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同时进行问卷测试,了解到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积极情绪能力及情绪恢复能力得分没有显著的差别,在干预前没有差异性。并通过汉语考试测试出学生的中文水平。

(二)结果与分析

1.母语班与二语班情绪能力的比较。t检验结果显示,就积极情绪能力而言,母语班和二语班的差异显著,t(44)=3.567,p<0.05,母语班的积极情绪能力分数比二语班的高。就消极情绪恢复能力而言,母语班和二语班的差异不显著,t(44)=1.547,p>0.05。

2.实验组积极情绪能力与消极情绪恢复能力的比较。t检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的积极情绪能力分数与消极情绪恢复能力分数之间的差异显著,t(22)=3.083,p<0.05,实验组学生的积极情绪能力分数比消极情绪恢复能力分数高。

3.情绪干预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汉语成绩的比较。在实验干预之前,实验组的汉语成绩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在实验干预之后,实验组的汉语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汉语成绩。

四、基于ib学生汉语学习情绪弹性特点的教学策略

(一)基于汉语作为母语学习的情绪弹性特点的教学策略

1.对母语班的学生汉语教学重点不是学习语言本身,而是应用语言开展各学科领域的学习。可以涉及别的科目的教学,如:音乐课、简单的数学课、科学常识、社区活动等等。在此过程中强化学生的积极情绪培养。

2.母语为汉语的学生已经掌握了足够的汉语,可以将汉

语作为教学的媒介,因此“通过汉语开展学习”就成为首要任务,这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汉语为母语的学生还可以通过“学习语言的知识”来提升理解能力,如阅读时查字典、理解成语和谚语、辨识排比句和比喻句、写诗歌和记叙文等等。

4.针对ib汉语母语的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长期的阅读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可以定期给学生布置“阅读报告”,通过分析不同程度的问题,进一步巩固所学并加深探究兴趣。

5.基于母语学生情绪恢复能力特点的教学策略。

(二)基于中文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情绪弹性特点的教学策略

1.尽早提供汉语读写机会。教学计划中尽早提供汉语读写的机会对于开始使用第一语言学习,后来选修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生来说具有潜在的意义。

2.二语班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汉语”。

3.基于二语学生情绪恢复能力特点的教学策略(见表2)。

五、结语

通过实验研究,以泰国国际文凭学校学习汉语的46名学生(母语班和二语班)为研究对象,将学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的学生开展情绪干预,在情绪干预之前和之后对两个组的学生都进行汉语水平测试。研究结果显示,在情绪干预之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汉语考试成绩没有显著差异,对实验组进行情绪干预后,实验组的汉语考试成绩要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成绩。这个结果表明情绪干预对汉语学习有显著影响。

通过《ib学生中文学习情绪弹性问卷》考察ib汉语学习者的情绪弹性的特点,结果显示,ib汉语学生的积极情绪能力要高于情绪恢复能力。

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教师可以根据ib汉语学生情绪弹性的相应特点,采用以下教学策略和方法:顺应ib汉语学生积极情绪能力较高的特点,对汉语母语班的教学可以提出更高要求:重点不是学习汉语,而是通过汉语开展学习;加强汉语言知识的学习;增加阅读训练。汉语为第二语言的学生教学班重点是学习汉语。对于ib汉语学生情绪恢复能力不高的特点,可以采用分心恢复的策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不断提高情绪恢复能力。

最后,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本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还需进一步改进:

1.问卷的被调查对象数量还要再增加,可以扩大到几所国际学校中开展调查;

2.进一步研究国际文凭学校中文母语班和二语班中个体变量的情绪弹性与中文学习的关系,并研究其如何影响中文学习;

上一篇:节能降耗管理办法范文 下一篇:高考加油的句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