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的变换课件范文

时间:2023-11-09 13:48:30

图形的变换课件

图形的变换课件篇1

西安交通大学王兆安和王进军教授主编的,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电力电子技术(第5版)第八章8.3.4节中的零转换PWM电路为软开关技术中的教学难点[3],教材中仅仅对其工作原理做了简单阐述,但是相对于其复杂的工作电路和工作波形,课堂上不但教师难以用最简单的讲解使学生明白,而且学生几乎没有什么兴趣去学习,更谈不上很好地掌握并与实际相结合。笔者经过多年的课堂教学,以教材为主,结合参考书和相关的文献资料,对教材上这部分知识进行了适当的改造,在课堂上将其工作原理的文字部分通过图解或者表格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理解其基本工作原理,然后将计算机仿真软件引入到课堂教学中,通过课堂理论知识的具体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突破教学难点。下面将完全的课堂教学演算呈现出来。

1.1升压型零电压转换PWM电路的工作原理教材193页8.3.4节中对零电压转换PWM电路常用的软开关电路—升压型零电压转换PWM电路的工作原理做了简单的叙述,相对于其实际的电路的复杂性,简单的几句话不足以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其工作原理。现在笔者将升压型零电压转换PWM电路分为两个教学过程,第一个是工作原理的详细介绍;第二个是课堂知识的具体应用。零电压转换PWM电路如图1所示[3],相对于传统的升压型变换电路—Boost变换电路[4](在教材第五章直流-直流变流电路的第123页有详细介绍),升压型零电压转换电路在Boost变换电路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辅助网络,该网络由辅助开关QZVT、谐振电感Lr、谐振电容Cr及二极管D2和D3组成。电路工作时,辅助开关QZVT先于主开关QMAIN开通,使ZVT谐振网络工作,电容Cr上电压(即主开关QMAIN两端电压)下降到零,创造主开QMAIN零电压开通条件。下面结合其工作波形图详细介绍其工作原理。

设输入电感足够大,可以用恒流源IIN代替,而输出滤波电容足够大,输出端可用恒压源V0代替。设T<T0时,QMAIN和QZVT均关断,D1导通,一个工作周期可分为七个工作模式[3],其中每个工作模式可以等效一个电路。图2为BoostZVT-PWM变换器工作波形图。下面是一个周期内Boost型ZVT-PWM变换器各个阶段的运行模式分析,一周期内7个运行模式的等效电路如图3所示。

(1)T0~T1Lr电流线形上升阶段。t=T0,辅助开关Tr1开通,谐振电感电流iLr线形上升,t=T1时达Is,二极管D的电流ID则由Is线形下降,t=T1时降到零电流下关断,等效电路如图3(a)所示。

(2)T1~T2谐振阶段。LrCr谐振,电流iLr谐振上升,而电压Vds由V0谐振下降。T=T2时,Vds=0,Tr的反并联二极管导通。等效电路如图3(b)所示。

(3)T2~T3主开关Tr开通。由于Tr的体二极管已导通,创造了ZVS条件,因此应当利用这个机会,在t=T3时给Tr加驱动信号,使Tr在零电压下导通,等效电路如图3(c)所示。

(4)T3~T4iLr线形下降阶段。t=T3,Tr1关断,由于D1导通,Tr1的电压被钳在V0值,Lr的储能释放给负载,其电流线形下降,等效电路图如图3(d)所示。

(5)T4~T5ids恒流阶段。t=T4,D1关断,这时Boost型ZVT-PWM变换器如同普通Boost型变换器的开关管导通的情况一样,等效电路如图3(e)所示。

(6)T5~T6Cr线形充电阶段。t=T5,Tr关断,恒流源Is对Cr线形充电,直至t=T6时,Vcr=Vo。等效电路图如3(f)所示。

型变换器开关管关断的情况一样,处于续流状态,直到t=T0,下一周期开始,等效电路图如图3(g)所示。刚才图3所示的七个工作原理可以用七个运行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经过教师的巧妙处理,将教材193页上复杂的升压型零电压转换PWM电路的工作原理通过图解结合文字解说的方式,进行详细的阐述,经过这样的处理,学生都能掌握和理解。接下来笔者将所学课堂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达到加深学生印象和突破难点的效果。

1.2课堂理论知识的具体应用上面对升压型零电压转换PWM电路的工作原理进行了阐述,学生对其工作原理有了一定的理解,但是他们可能疑惑,学了这个知识难点,到底它具体应用在哪些地方呢?逆变电路在教材第五章123页对升压变换电路的作用一个是电压抬升,另外一个是是功率因数校正,这两个知识点我们已经掌握,那针对这次学的升压型零电压转换PWM电路,跟普通升压型电路作用没什么差别。于是笔者就将升压型零电路应用于功率因数校正电路中,一个是验证软开关理论,另一个就是验证其功率因数校正功能。图4所示为升压型零电压转换PWM电路在功率因数校正电路中的具体应用,其整个系统的工作原理首先是市电220V交流输入,通过不控整流变成直流电,但是由于采用二极管整流以及大电感电容滤波,因此系统功率因数比较低,而且含有大量的高次谐波。关于功率谐波的危害在本教材69页第三章整流电路中的3.5.1节中有详细的阐述[6],在这里不做具体叙述。由此可见,在不控整流电路中引入升压型零电压转换PWM电路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系统的功率因数,另外一方面,由于引入了新的电路,因此系统的效率会降低,由此需要采用软开关技术来提升系统效率,这也是本节的软开关技术应用的一个具体体现。根据电路理论和模拟电子技术的知识可以算出系统的元器件参数:输入电压Vin为单相220V,升压电感L为470μH,谐振电感Lr为8.3μH,谐振电感Cr为958pF,输出滤波电容Co为2200μF,开关频率f为100kHz。然后在仿真软件Pspice中搭建仿真模型并进行仿真。图中显示了主开关管Tr是在辅助开关管Tr1关断后才开通的,而且辅助开关管导通时间很短,显著地减少了开关管Tr的损耗。图7为主开关管Tr驱动波形Vgs,漏源电流波形Ids以及漏源电压Vds的仿真波形图。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主开关管在开通前先有电流反向流过其体内二极管,使漏极电压箝位到零,再加驱动脉冲从而实现零电压开通。当驱动脉冲变为零时,由于主开关管Tr漏源极两端并联着谐振电容,使得主开关管Tr漏源两端的电压缓慢上升,从而实现零电压关断,在这里笔者要特别强调这就是这节课学习难点的软开关的工作原理。图8为输入交流电压和电流波形图,从图中我们清楚地看到输入电流很好跟随交流输入电压,实现了功率因数校正的目的。因此通过零转换PWM电路的课堂教学示范,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学生可掌握升压型零电压转换PWM电路的基本工作原理;

2)学生复习了功率因数校正的概念;

3)学生通过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的应用将前面所学章节和本节课知识联系起来,达到了融会贯通的效果。

4)最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加容易地掌握课堂教学难点。

2结论

综上所述,在电力电子技术课堂教学中,在针对教学难点的授课过程中,将文字叙述通过图形和图表的方式表示出来,然后把计算机仿真软件Pspice引入到课堂教学中,相对于传统的电力电子技术课堂教学,教学效果明显,值得广大高校电力电子技术专业课教师借鉴。

图形的变换课件篇2

关键词:几何;画板;作用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几何画板课件辅助教学,能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而较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的能力。但是,部分教师在使用几何画板上存在一定的误区,下文探讨一下如何正确利用几何画板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一、运用几何画板时存在的问题

几何画板虽然只是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辅助工具,以其自身无以比拟的优势让初中数学教师爱不释手。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却因使用几何画板不当,而走人误区。①使用目的不合理。在数字信息化时代,教学时若能合理利用几何画板,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我们运用几何画板是为了更好地辅助教学,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主动地突破重点和难点, 而不是为了装饰课堂,不管实际是否需要,一味地追求多媒体技术,使得课堂华而不实。有些教师对多媒体有着不正确的认识,认为上公开课就应该使用像几何画板这样的多媒体课件,否则就会降低了水准。孰不知,课堂教学盲目地乱用多媒体,反而会影响正常的数学教学。②呈现形式不合理。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尤其是几何教学,利用几何画板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问题,演示丰富多彩的“动画”模型,激发学生探求解决问题的兴趣,使学生可以在轻松偷晚的氛围里获取知识。但是,某些教师授课时,却把课件做得太花哨,把学生有限的注意力集中在了毫无意义的色彩和声音的变化中,这样反而喧宾夺主。课件制作时,要注意科学性和艺术性,不能仅仅是若干个题目和图形的堆砌,让人感觉杂乱无章。③学生参与不明显。几何画板不仅是功能强大的演示工具,更是互动性强的探索工具,我们若能合理地利用好它,便能给学生构建一个十分理想的“做数学”的环境,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部分教师上课时把几何画板视作一个普通的演示工具,像小黑板一样仅仅呈现几个例题,仍旧没有改变传统的教学局面“一言堂”,学生所扮演的角色还是被动的学习者,缺少共同探究、参与的过程。

二、几何画板在数学课中的作用

(1)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使用几何画板可以轻松地实现数形的结合,它能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具体、形象,使复杂的“数”通过直观的“形”来表示,是数形结合教学的强有力工具,是直观教学的优秀教具。函数知识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由于变量与函数概念的引入,标志着数学由初等数学向变量数学的迈进。它改变了以往数、式等常量的形式,使学生思维发生了质的变化。 学生不仅要学习新的数学知识,而且要掌握新的思想方法,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去认识世界,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因此,初中学生一开始涉及函数往往较难理解。 然而,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几何画板”构建数形结合的情境,就能让学生非常轻松地理解函数图象。例如,在教授一次函数时,为了更直观、生动地展示函数与其图象之间的关系,我用描点法画出函数图象后,可以利用几何画板演示函数图象的生成过程。

(2)动态地探究几何图形的规律。“动态”是几何画板的最大特点,也是其魅力之所在。这在数学上的意义非同寻常,它满足了数学教学之需,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之不足。在传统数学教学中,用圆规、三角板绘制的几何图形是静态的,要认识它的关系需要教师的语言描述、学生的理解和想象能力。随意拖动,已经构建的几何关系仍保持有效, 这是几何画板与众不同的功能,而几何图形变成动态的图形对几何概念教学的贡献是非同寻常的,由一个静止的图形到引入“无数个图形”,几何画板对几何教学注入无限的活力,教师可以在“动”中教,学生可以在“动”中学。例如:学生在学习三角形的高时,常常局限于高在三角形的内部,对高在三角形的外部理解起来感到困难,利用几何画板制作三角形的高,拖动点 A,使高 AD慢慢从三角形内部运动到三角形的外部,反复几次,学生自然就会领悟。

(3)方便地实现图形变换。几何画板提供了四种“变换”工具,包括平移、旋转、缩放和反射(即轴对称)变换。初中数学教材中出现的图形变换在几何画板中都能实现。图形的旋转是数学变换中的重要变换之一。同样,数学课程改革后, 图形的旋转变换也是初中重要的学习内容。三角形的旋转是数学旋转变换中最基本的形式。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上册图形的旋转中,有一个探究旋转性质的活动,教科书是用硬纸板上挖一个洞的方法来探究的。我们则可通过三角形的几何旋转,创设旋转变换的学习情境。同时利用它的度量功能,学生就很轻松地理解旋转的性质。我是利用几何画板中的标识角度制作的旋转变换,它的制作过程是这样的:先做出三角形 ABC,再做一个圆 0,在圆上取点 D、E,依次选定 DOE 为标识角度,另取一点 F 作为旋转中心;接着选定三角形 ABC,点击几何画板菜单中的变换、旋转则出现它的旋转图形;最后依次选定 D、E 点,点击菜单中的编辑、操作类按钮、移动。接着连接 F 与图形中的各点,把线段设置为虚线。点击动画,或者直接托动点 D 或点 E 即可。通过设置这种数学实验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图形的变换课件篇3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多媒体 恰当运用

数学是动静结合的学科,有时需要灵动的思维,有时需要安静的思考。在轰轰烈烈使用多媒体的当下,我们体验到多媒体所带来的容量大、效率高的便利的同时,不免也发出一些疑问。有些课件就是简单的“搬黑板”,比原来黑板的劣势还要更大的是“不留痕迹”,过目即忘。有些课件就是运动的“超级热闹”,不该“动”的时候“乱动”,学生正在思考的时候突然冒出来一个动画,还没来得及反应“呼”地又一下,画面还很大,严重干扰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思维,纯粹是一种无聊刺激,使原本注意力就不太集中的学生更加集中不到正题上。可能是制作技术水平受限,又想达到“动”的效果,于是就有一些课件插入了一些动态图片,小的尚可,有的大得冲淡了主题,反而哗众取宠,喧宾夺主。这不是教师的错,更多时候,教师处于不知道或者不得已状态。那么,到底该何时使用多媒体呢?笔者对此有以下看法:

一、用在动态变换处

“图形的变换”是新教材中的重要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对此部分的要求是:经历探索物体与图形的基本性质、变换、位置关系的过程,掌握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等的基本性质,在探索图形的性质、图形的变换以及平面图形与空间几何体的相互转换等活动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多媒体最突出的优势当属直观生动。数学书本的内容是静态的,所以要成为教师授课最有意义的补充当属化静为动,把平移、旋转、相似、轴对称等变换的动态过程展示出来,让学生通过对动态的观察。找到对应点、对应线段、对应角。比较变换前后的图形,概括出变换的性质。“空间与图形”部分有很多平面展开图以及平面图形旋转成立体图形的内容,仅凭语言叙述和静态的模型,是难以让所有的学生都理解深刻的。此时,就可以运用各种软件,制作成动态课件帮助学生学习。

新教材提供了内容。多媒体提供了载体,让所有的教师和学生都亲身经历着这些“变换”的知识对思维扩展带来的明显变化,促使教师和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更为深刻,在探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及基本图形变换性质的过程中,学生在头脑中想象图形的运动,不仅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还获得对图形自身的进一步理解。

二、用在创设情境处

新课程指出,教学要本着“创设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教学思路展开每节课的教学活动。我们可以结合教材,经常创设一些教学情境,拿来一些实际问题,选取一系列现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实验、度量、猜想、验证、实践,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来。“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概率与统计”、“实践与应用”这四个领域中的每一部分都会有创设情境的丰富素材,如一个实际问题的叙述与照片、多幅生活图片信息、生活现象的音像资料这样一些来源于生活的数学内容作为情境创设。对学生进行每节课的浸润。“学以致用”的思想不言而喻即可习得。同时,还能增强信息的精彩度和大容量,节约教师备课与讲课的时间和空间。创设情境的时间一般很短,但是对本节课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善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探究欲望。

三、用在学科融合处

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是一个基本趋势和要求。地理学科的海拔、比例尺、方位、坐标等直接用于数学学习中:数学知识的联系和变化所体现出的运动的哲学观点:历史上的名人、名著在数学史上的地位和成就;体育的循环赛计算场次,台球的运动路线预测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公式、图形体现出的和谐美、对称美、简洁美:对化学上的溶液配比进行数学计算:物理公式推导,重心和杠杆原理在数学推理中的运用;用圆、曲线描述磁力线;用计算机绘制统计图等内容,无不反映了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的密切融合。对数学教师而言,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师不仅要掌握精深的本学科知识,而且在传授给学生这些知识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对现代科技、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和新生事物保持高度的敏感性,比较充分地理解和掌握自然与社会的辩证法以及方法论,自觉地应用于学科问题的学习和研究。

数学课改最大的改变就是突出“用数学”的思想意识。讲究“做出来的数学”,学生操作得到的知识技能不仅记得牢,而且体验深刻。这些学科融合的知识大多比较浅显,所以可以利用多媒体恰如其分地嵌入到自己的数学教学中。比如在统计的学习中,借助电脑不仅加快了统计速度,而且使数据更加直观化。像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示范教给学生,在Excel表格中插入函数,对一些数据(比如身高、体重、分数、跳绳次数)作处理。学生就能感觉出这三个特征数各自的特长。还有最直观的统计图,教师在上数学课时用多媒体给学生演示几遍操作方法。找几个学生在多媒体上试一试。学生会非常感兴趣,而且对饼状图(扇形图)、柱状图(条形图)、折线图都跃跃欲试。再与信息课教师联系好,利用信息课让学生到机房操作相应内容,必要时请信息课教师再讲解辅导学生,学生还会用它分析自己和班里的一些数据。是用数学的眼光和方法解决问题。

四、用在展示作品处

以生为本的课堂追求的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想,给他们展示的机会。并尽可能多地创造这种机会,留更多的“空白”让学生去填补。教师设计出的课堂不是一个完美的“圆”,而是一个不封闭的“半圆”,教师要做“智慧之泉”的发掘者,所以,在这样的设计框架下,一定会进发出许多学生的灵感和创意、一些有价值的思考、一些新颖的解题方法,怎样能够将它们迅捷而完整地呈现给课堂上的每一个成员呢?使用多媒体是独一无二的最佳选择。

五、用在交流分享处

教材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载体,越来越多地设计了“课题学习”、“实践与探索”、“阅读材料”等内容。学生的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不同,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有差异,教学中教师要进行因材施教,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因此组织这些内容板块的教学通常采用的是分组合作模式。它既能反映学生的思路和看法,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可谓一举多得。当然这种课堂模式也可以运用到其他常态课上,交流分享是其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多媒体就成为必不可少而又绝佳的展示平台,可以运用多种手段表现小组的学习成果。学生带着高昂的热情、兴奋地汇报着小组的学习和调查发现,满脸洋溢着学会知识的喜悦和发现问题的成就感,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

图形的变换课件篇4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也广泛使用。基于信息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它对数学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产生深刻影响。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极为丰富的表现力,能根据教学需要将教学内容生动地再现事物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扩大学生的认知时空,缩短学生的认识过程。通过向学生展开丰富的、典型的、具体的经验和感性材料,突出观察点,揭示现象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减少思维的困难。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学习情景,导入新课,能激发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高中学生对信息技术一般都很感兴趣,在数学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形兼备的特点能为数学教学的精彩引入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学生之所以对数学感到枯燥、无味、怕学,其原因除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和严谨性以外,更主要的是由于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未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能以立体的、丰富的、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不仅有数式的变换,更重要的是有“形”的变换。把数学中的对称美、和谐美和曲线美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领略到数学学习中的无限风光,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情趣。

例如在学习《三视图》前我先给学生放了一个自己制作的苏轼的诗《题西林壁》的Flash,又放了几张从不同角度看效果完全不同的情景图片,使学生对学习三视图产生了浓厚兴趣;而在讲《数学归纳法》之前,我放了一段多米罗骨牌的游戏视频,当学生看到第一张骨牌倒下去后面一张又一张骨牌倒下去,尤其是看到围绕了一大片建筑群的骨牌模型都倒下去后,学生被这壮大的场景震惊了,是什么神奇的力量引起了这种毁灭性的倒塌呢?我借机让学生思考多米罗骨牌倒下的条件,继而顺理成章的挖掘出了数学归纳法的本质。无论是新课导入,还是情境巧设,采用了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能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有助于学生在课堂的学习和对知识的接受。

二、运用多媒体可以使抽象问题具体化

在数学教学内容中大部分知识太抽象,学生学习起来感到困难,若用常规手段学生难以接受、理解及掌握。运用信息技术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课件演示的直观性能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表象,展现知识的发生、转变过程,突破思维障碍。为促进学生思维由具体向抽象的飞跃发展架桥铺路,对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问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指数函数的性质》一节用《几何画板》设计创作“指数函数图像”,随意地取a的值(不一定是2、3等),并在同一个坐标系内画出图像,让学生观察指数函数在底数变化的过程中函数图像的变化特征,发现底数和函数性质之间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底数a是如何影响并决定着指数函数的性质的。由于函数的图像随着01而自然地聚集,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a=1这条分界线,而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单调性、特殊点(0,1)等更是一目了然。在此基础上,再通过a的连续动态变化来演示函数图像的变化情况,从而让学生更直观、清楚地看到指数函数的性质,并体会从量变到质变的事物发展规律。在这样的教学中,对“为什么以a=1为分界点”,“过点(0,1)为什么要作为性质之一”等的认识,都不是教师强加的,而是学生在学习中自己发现的。从而突破了由于数学的高度抽象性而带来的思维困难,极大地改善了学生的数学思维环境。这样教学将一个复杂的问题通过具体直观的形象展现出来,减缓了学生思维、推理的难度,实现由具体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

三、利用信息技术把静态知识动态视觉化

数学教学系列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能充分创造出一个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可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能直接感知的具体形象,把静止不变的图形、符号转化为不断运动的活动场景,使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使学生乐意学数学。

如在《函数的图像》一节的教学中,用《几何画板》制作课件,探讨图象变换过程中参数对图象影响.通过参数变化,向学生展示周期变换、相位变换和振幅变换,同时还能展示由的图像通过变换得到的图像的全部过程。首先利用几何画板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作的图象,然后观察这三个函数的图象,说出相同点和不同点.从图象“形”上的定性分析上升到用 “数”定量刻画,以此揭示曲线上点的规律。从图象上点的变化规律归纳出图象变换规律。从“数”上分析,这三个图象的周期都是,当曲线上点的横坐标相同时,它们的纵坐标成倍数。再利用动画功能演示图象的连续变换过程,从抽象分析到直观感受加深学生对变换规律的理解.由特殊回到一般情况,学生归纳:一般地,函数的图象,可以看作把正弦曲线上所有点的纵坐标伸长(当A>1时)或缩短(当0

利用多媒体技术,flash软件,展示几何模型,进行图象的平移、翻转、伸缩变换等动态显示,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具体化、简单化,将那些看似静止的事物动起来,化静为动,使学生获得正确、清晰的的概念。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真正地改变传统教育单调模式,使乐学落到实处。

四、多媒体教学中应融入传统的教学方法

图形的变换课件篇5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计算机步入课堂已经不是幻想,它为数学教与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出: “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如把算法融入到数学课程的相关各个部分),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高中数学应提倡利用实现现代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探索和发现。”

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我们自身不仅要加强学习,领会《课标》的要求,同时我们还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掌握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方面的技能,这是新课程改革对我们广大教师提出的要求。

在教学中应用计算机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把难以呈现的内容变的形象直观,从而可以活跃数学课堂教学气氛,把单调的、枯燥的数学问题趣味化,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

下面结合在新课程教学中的课例谈谈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一、变抽象为形象直观

在《数学1》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中,传统教学只能通过课本提供的几个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的图像或教师通过描点法做出这些函数的大致图像,在精度和准确性上都不能准确的做出函数图像,使学生没有直接准确的感受。利用计算机,教学中通过《几何画板》可以在课堂上准确地做出多个(可以由学生给出若干个)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的图像,为研究函数的性质作出铺垫。在函数性质教学上,让学生利用计算机画出图像,观察图像,得出函数的性质。

在选修2-1《曲边梯形的面积》一节的教学中,定积分的方法和极限的思想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学中我用《几何画板》中和“叠代”设计了课件《曲边梯形的面积》:求函数 与 围成的曲边梯形的面积。课件设计思路如下:①构建参数 ,将区间 分成 等分,②在每一等分上用矩形的面积代替小曲边梯形的面积,③再求这些小矩形的面积之和,③在演示课件时,让参数n变化,观察矩形面积的变化。课件用形象直观的方式展示了定积分的“分割-近似代替-求和-取极限” 这一高深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二、动态展示图像变换

在《函数 的图像》一节的教学中,用《几何画板》制作课件,把 均设为参数,通过参数变化,向学生展示周期变换、相位变换和振幅变换,同时还能展示由 的图像通过变换得到 的图像的全部过程。

三、让几何体动起来

在立体几何的教学中,以往都是用教学模具辅助教学,给学生以直观形象,但几何模型难以展示图形内部的几何关系,更不能动态变化,在旋转体的定义教学中,用课件可以清楚地让学生看到圆柱、圆锥、圆台分别是矩形、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绕一边旋转而成。在“侧面积”教学中,通过课件可以展示各种多面体和旋转体的侧面展开图。在体积的教学中,通过课件展示斜棱柱与直棱柱、正棱柱之间的关系,展示圆柱、圆锥、圆台之间的关系。

丰富的信息资源,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改变其学习方式,让他们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的能力,引导他们合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探求知识的来由,避免走进有现代信息技术的工具不知何用,只会玩玩游戏的误区。

图形的变换课件篇6

【关键词】信号与系统;MATLAB;改革

0 引言

信号与系统课程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基础课,同时也是电信类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一门重要课程。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熟悉并掌握信号和线性系统的基本理论以及基本分析方法,为后续学习研究通信原理、控制理论、信号处理与信号检测、图像处理等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学好这门课程对整个专业素质的提高起到关键作用。那么,如何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信号与系统课程的大部分内容都以数学推导为基础,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又是以板书和电子课件为主,这就造成了课堂内容的枯燥、抽象,学生学习的认知性和积极性都普遍较低。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课堂效率并很好的理解信号系统课程里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分析方法,同时也考虑到电信类学生学习过MATLAB软件,具备一定的初级编程能力,所以将MATLAB软件引入到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中。利用该软件强大的数值计算功能,可以简化书本上繁琐的数学推导过程,让学生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对概念的理解、分析和应用上,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1 MATLAB软件的特点在信号系统中的应用

MATLAB是由美国mathworks公司的主要面对科学计算、可视化以及交互式程序设计的高科技计算环境。它将数值分析、矩阵计算、科学数据可视化以及非线性动态系统的建模和仿真等诸多强大功能集成在一个易于使用的视窗环境中,为科学研究、工程设计以及必须进行有效数值计算的众多科学领域提供了一种全面的解决方案,并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传统非交互式程序设计语言(如C、Fortran)的编辑模式,代表了当今国际科学计算软件的先进水平。而信号与系统课程内容主要涉及到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连续(离散)系统的时域分析、连续(离散)系统的频域分析、系统的Z域分析、系统函数、系统的状态变量分析等。针对以上内容特点,利用MATLAB软件的信号处理工具箱和图形处理数据化等功能,教师可以将复杂的数学推算过程用软件演示计算,并实现可视化的图形,让学生对抽象的概念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学生也可以自己进行课题平台设计,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逐步提高利用软件解决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2 信号与系统仿真实验设计

2.1 针对课程重点、难点的仿真实验设计

“傅里叶变换”是信号与系统课程中的是重点,同时也是学生普遍觉得难以理解的部分,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傅里叶变换的概念,以及利用傅里叶变换解决实际问题,我们以利用Heaviside函数构成矩形脉冲为例,求Fourier变换。本范例主要利用了MATLAB软件的函数调用、simple指令的适当运用、绘图指令的配用等,分为两个步骤进行求解。

1)求Fourier变换

2)通过可视化操作得到傅里叶变换频谱

2.2 交互式仿真设计

在信号与系统的教学中往往会遇到一些综合设计实例,这需要学生有很强的数学功底和全局观的理解能力,往往有的学生碰到类似问题就望而却步。而通过Simulink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动态系统建模、仿真和综合分析的集成环境,这样就跳过了繁琐的数学公式运算,而只需选取适当的库及模块,就可以构造出复杂的仿真模型。

比如传递函数作为《信号与系统》里最重要的知识点之一,往往是考试的重点和难点,用传统的数学方法计算往往比较复杂,而通过Simulink可以达到简化晕死的效果。

图1 多环控制系统

如图1所示的多换控制系统,试求系统传递函数。本例的系统数学模型是通过形象直观的框图和各环节传递函数给出的,因此我们采用Simulink的传递函数模块建模。构造模型的主要步骤有:

1)引出空白模型窗

2)复制典型模块并进行翻转操作

3)整理模块并连接

4)模块参数设置及名称改写

接着进行系统模型的获取

[A,B,C,D]=linmod2(‘exm070102’);

STF=tf(mineral(ss(A,B,C,D)))

[Num,Den]=tfdata(STF);

Num{:},Den{:}

显然,利用Simulink模型,系统函数就很容易求出。

3 结束语

传统的信号与系统教学方法抽象复杂,很难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然而将MATLAB软件应用于信号与系统教学过程中后,通过实验的方法使得原本繁琐的数学计算过程变得形象化,简洁化,同时利用MATLAB软件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图像处理能力,高效的解决了信号系统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实践表明,学生对此方法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能深刻理解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利红,陈伯俊.高校信号与系统教学改革探讨[M].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12,下(33).

[2]李建华,马晓红,邱天爽.信号与系统课程体系剖析[M].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04.

图形的变换课件篇7

关键字:远程教育、备课系统、课件、RTF文件、HTML文件

一、前言

随着Internet的不断普及,网上的各种素材和资料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丰富,这给网络远程教育的迅速发展带来了机会。越来越多的网络课件被开发出来,给老师和学生的教与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可是这些课件一般都是由某个或某些老师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讲课习惯来编写制作的,有很浓的个人特色。而对于其他的学校、其他的老师,这些课件往往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但是制作自己课件又需要很大的工作量,导致许多老师对于网络远程教育望而止步。怎样才能够让老师们能快速,方便的制作自己的课件呢?

二、备课系统

本文介绍一个由暨南大学软件工具研究所研制开发的网络课件开发工具--老师备课系统。这个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等素材以编辑文档的方式制作成老师的课件,然后将课件转换成网页的形式到网上,老师就可以进行远程教学了。系统的操作界面与Microsoft

word非常相似(如图1),对于那些熟悉word的老师来说操作起来就驾轻就熟了。系统还提供课件框架生成器,以树形目录的方式管理课件中的网页,这样老师讲课就可以更加清晰有条理了。

图1

系统用的核心技术是将Microsoft word支持的一种通用的文件格式--Rich text format(RTF),转换成网页的格式--html。对于许多人来说,html已经十分熟悉了,可是对于RTF则不太了解,下面就来分析一下RTF的结构。

三、RTF文件格式

RTF的结构其实并不复杂,实际上每个RTF文件都是一个文本文件,里面包括"命令"和"正文",然后由编辑器来解释这个文本文件,分析里面的各种命令,并将相应的正文显示出来。

RTF文件中的命令都是一些以"\"符号开始的字符串,例如在文件的一开始就以"\rtf"来表示这个文件是一个RTF格式的文件。另外一个完整的RTF文件包括文件头和文件体两部分。在文件头中包括字体表、文件表、颜色表的几个数据结构,文件体中的字体、表格的风格都是根据文件头中的信息来格式化的。文件头中的每一个表都以一对大括号括起来。下面就是一个颜色表的例子。

{\colortbl;\red0\green0\blue0;\red0\green0\blue255;\red0\green255\blue255;\red0\green255\blue0;\red255\green0\blue255;\red255\green0\blue0;\red255\green255\blue0;\red255\green255\blue255;\red0\green0\blue128;\red0\green128\blue128;\red0\green128\blue0;\red128\green0\blue128;\red128\green0\blue0;\red128\green128\blue0;\red128\green128\blue128;\red192\green192\blue192;}

首先由一个"\colortbl"来表示大括号内是颜色表,然后由\red0\green0\blue0来表示正文显示时用到的一种颜色。这种颜色的红绿蓝分量分别都是0。其他以此类推,两种颜色之间用分号隔开。在内容中以"\cf0"命令来表示当前的文字用第0号颜色来显示。

文件体由版面格式化命令、正文和各种特殊命令组成的。版面格式化命令是用来控制要显示的正文的字体,颜色和其他与版面有关的项目的。而特殊的命令则是在显示一些例如图象,表格等特殊正文时所使用的。有一些特殊命令会用到大括号来括住他的一些子命令,但无论如何,左大括号的数目和右大括号的数目中是一一对应的(注意:整个RTF文件也由一对大括号括起来)。另外,在由于字符"\"用来表示命令的开始,所以用"\\"来表示正文中的字符"\"。

对于中文字,RTF文件进行了特殊的处理,众所周知,一个中文字是由一个16位的数字组成的内码来表示的,也就是两个ASCII字符的长度。RTF文件中并不是简单的将这两个ASCII字符放在正文中,因为这样会引起特殊ASCII字符和中文字的冲突。RTF文件使用了命令的方式来表示中文字:"\'内码1\'内码2"其中的内码是以文本的方式存储的。例如"老师备课系统"在RTF中表示为"\'c0\'cf\'ca\'a6\'b1\'b8\'bf\'ce\'cf\'b5\'cd\'b3"。

另外,RTF文件对图形的处理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也是实现备课系统的一个难点。在RTF文件中,图形以两种方式存在。第一种是直接嵌入的方式,以"\pict"命令开始,第二种方式将图片作为OLE对象嵌入,以"\object"命令开始。并且无论以那种方式,整个图片的数据都是由一对大括号括起来的(即"{\object

……}")。每一个OLE对象在RTF中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OLE的数据,如果RTF的文件解释器能进行OLE操作时,可以利用这部分的数据得到OLE的属性参数并对其进行修改显示,第二部分由"\result"命令引出,后面跟的其实是一个图片,当RTF的文件解释器不能进行OLE操作时,则可以简单的显示该图片。但这样就不能对该OLE对象进行修改了。图片数据是以Microsoft内部使用的一种矢量图"METAFILE"格式来存储的。在RTF中存放了一个完整的METAFILE文件,但其数据是以ASCII字符的方式存在。由于大多数浏览器都不支持这种格式的图片文件,因此需要将其转换成通用的图片格式,例如:BMP、GIF、JPG等等,但是在Microsoft

Windows的软件开发手册中没有对METAFILE进行说明,因此无法对起进行直接的转换,但是在Microsoft Windows的软件开发包(SDK)(software

develop kid)中有两个函数"GetMetaFile"和"PlayMetaFile",这两个函数可以将一个METAFILE格式的图片直接显示在屏幕上,这样就为格式的转换提供了方便,方法是:首先将以ASCII字符形式存放在RTF中的METAFILE文件变成以16进制数形式存放的独立的文件保存在磁盘的一个临时文件中,然后用"GetMetaFile"和"PlayMetaFile"将其显示在屏幕上(这里的屏幕实际上是一个虚拟的屏幕,即在内存中建立一个假的屏幕数据结构--Memory

DC,里面有虚拟的显示内存,因此在实际的屏幕上看不见图片的显示)。然后用抓图的方法就可以将图片的像素取出来并将其保存成BITMAP图片格式文件了。再通过一些通用的图形转换程序就可以将其保存成容量比较小的GIF或JPG格式了。(具体程序如附录1)

下面具体介绍一下从RTF转换成HTML的流程,流程图如图2:

图2

转换的流程其实也是很简单的,就是搜寻命令字的前导符"\",然后对其后面的命令进行相应的处理,要注意的是大括号的匹配,因为这会直接影响到命令的作用域问题,一般在进入一个命令的处理程序后,如果发现有左大括号存在,则这个命令会一直起作用,直到有相应的右括号与其相匹配为止,如果有大括号的嵌套,则命令将一直起作用到所有的左大括号都有相应的右大括号与其匹配为止(正文中的大括号用"\{"、"\}"来表示)。

有了RTF到HTML的转换器,备课系统可以说已经完成了一半了(图3所示就是图1的RTF文档转成的html后的效果)。

图3

四、课件框架生成器

为了老师上课的方便,单单将一个文档变成网叶是不够的,老师讲课是根据一定的层次、一定的顺序来讲课的,所以还要增加一个课件框架生成器,这里利用了一个控件"Treeview",这个控件可以显示一个树形的数据结构,利用每个节点带有的属性(key表示接点的ID;tag表示节点所连接的网页路径;text表示节点的名称)就可以树的形式显示一个课件的层次关系了。(如图4)

图4

这个树的结构可以存盘,以便下次老师修改。另外还可以通过javascript将其在网页上显示出来,具体的做法是:首先编写一段javascript程序(如附录2)用来把一个数组在网页上显示成树结构形式,其中数组的部分用一个标识符号标记,当每次要生成课件框架的时候先将数形数据结构以数组的形式存放,然后将数组信息替换掉这个标识符号,这样在网页上看到的就是Treeview控件中的数形结构。(图5就是图4的树结构在ie上显示的结果)

图5

为了老师使用的方便,系统还提供了超连接、资源管理器、java小程序连接和声音图象连接等功能。这样就形成了一套足够老师日常备课所使用的备课系统。另外,系统还提供了课件的上载功能,只要老师按要求设置好服务器,以后增加或修改课件是非常方便的。但由于我们的着眼点是面向老师使用的系统而不是给一些专业人士使用的,为了使老师更加方便的使用本系统,系统将一些复杂的操作尽量简化,这样做带来的结果是功能不能与"fontpage"等专业软件相提并论论,可是本系统也有自己的特点是"fontpage"没有的,例如"课件框架生成器"。另外,word里面也有将RTF另存为html的功能,但是起转换器经常将不能将图片完全转换出来。而且老师要用word来制作一个完整的课件需要许多工具的配合,给一些对电脑不太熟悉的老师带来了很大的麻烦。本系统为老师提供了完整的制作课件的环境,从最初的制作到最后的到网上,都有支持,因此与其他的一些系统相比,有其独特的地方。当然本系统也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例如对表格的转换,由于RTF文档中的命令随着要求的不断提高而改变,特别是表格的处理命令每个版本的RTF都有修改,因此很难对表格进行支持,所以需要老师将表格转换成图片才能显示表格。

附录1 将metafile转换成bitmap的程序段

int WmfToBmp(int width,int height,char *metafile,char *targetBmp)

{

HMETAFILE hmf;

OFSTRUCT of;

int fh;

HDC hMemDC,hDisplayDC;

HBITMAP hbmp,hold;

BITMAPFILEHEADER hdr;

LPBITMAPINFOHEADER lpbmpih;

HGLOBAL hg;

unsigned int j;

char FileBuffer[640*480];

hmf=::GetMetaFile(metafile);

hDisplayDC=CreateDC("DISPLAY",NULL,NULL,NULL);

hMemDC=::CreateCompatibleDC(hDisplayDC);

hbmp=::CreateCompatibleBitmap(hDisplayDC,width,height);

hold=(HBITMAP)::SelectObject(hMemDC,hbmp);

PatBlt(hMemDC,0,0,width,height,WHITENESS);

SetMapMode(hMemDC,MM_ANISOTROPIC);

SetWindowOrgEx(hMemDC,0,0,NULL);

SetViewportExtEx(hMemDC,width,height,NULL);

PlayMetaFile(hMemDC,hmf);

hbmp=(HBITMAP)::SelectObject(hMemDC,hold);

if((fh=OpenFile(targetBmp,&of,OF_CREATE|OF_READWRITE))==-1)

{

return 0;

}

hdr.bfType=0x4d42;

hdr.bfSize=sizeof(BITMAPFILEHEADER)+sizeof(BITMAPINFOHEADER)+2*256*sizeof(RGBQUAD)+width*height;

hdr.bfReserved1=0;

hdr.bfReserved2=0;

hdr.bfOffBits=sizeof(BITMAPFILEHEADER)+sizeof(BITMAPINFOHEADER)+256*sizeof(RGBQUAD);

_lwrite(fh,(LPSTR)&hdr,sizeof(BITMAPFILEHEADER));

hg=GlobalAlloc(GHND,sizeof(BITMAPINFOHEADER)+256*sizeof(RGBQUAD));

lpbmpih=(LPBITMAPINFOHEADER)GlobalLock(hg);

lpbmpih->biSize=sizeof(BITMAPINFOHEADER);

lpbmpih->biWidth=width;

lpbmpih->biHeight=height;

lpbmpih->biPlanes=1;

lpbmpih->biBitCount=8;

lpbmpih->biCompression=0;

lpbmpih->biSizeImage=width*height;

lpbmpih->biXPelsPerMeter=3790;

lpbmpih->biYPelsPerMeter=3780;

lpbmpih->biClrUsed=256;

lpbmpih->biClrImportant=0;

j=GetDIBits(hMemDC,hbmp,0,height,NULL,(BITMAPINFO*)lpbmpih,DIB_RGB_COLORS);

lpbmpih->biSize=sizeof(BITMAPINFOHEADER);

_lwrite(fh,(LPSTR)lpbmpih,sizeof(BITMAPINFOHEADER)+256*sizeof(RGBQUAD));

j=GetDIBits(hMemDC,hbmp,0,height,(LPSTR)FileBuffer,(BITMAPINFO*)lpbmpih,DIB_RGB_COLORS);

if(j==0)

{

LPVOID lpMsgBuf;

FormatMessage(FORMAT_MESSAGE_ALLOCATE_BUFFER |

FORMAT_MESSAGE_FROM_SYSTEM | FORMAT_MESSAGE_IGNORE_INSERTS, NULL,

GetLastError(),

MAKELANGID(LANG_NEUTRAL, SUBLANG_DEFAULT),

(LPTSTR) &lpMsgBuf, 0, NULL );

图形的变换课件篇8

关键词 多媒体 课件 模拟仿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多媒体概述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我们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多媒体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尤其在教学领域更是如此。多媒体技术是指能够同时采集、处理、编辑、存储的技术,它能展示两个或以上不同类型信息媒体,这些信息媒体包括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和活动影像等。通过多媒体可以非常形象直观地表达过去很难描述的课程内容,而且学生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相应的教学内容。多媒体的辅助参与有可能使教学领域产生一场新的变革。

2 多媒体的运用

2.1 Flash课件

老师们讲解或学生学习模拟电子技术的元器件结构和工作原理时,往往很难给学生构建一个较完整清晰的框架。例如,半导体PN结的载流子移动,二极管、三极管内部载流子的运动,场效应管的工作原理等等。这些元器件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学生一开始学不好,将会影响后面的学习,也可能失去学习的热情,到期末考试时他们的学习效果总能明显体现出来。我们学校每次开设这门课程都有数量可观的学生加入选修行列,就能印证这一点。如何给学生讲述完整的概念及提高学生的兴趣,就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困难。

我们知道Flash课件在演示动画效果方面有一定优势,因此可以用其制作课件进行辅助教学。我们用Flash制作P型半导体、N型半导体模型,先演示自由电子和空穴的产生,然后把两者合在一起,在交界处形成PN结,加上不同电场可以显示空间电荷区厚薄的变化,接着启发学生理解PN结具有单向导电性的特点,再用动画演示光敏二极管、稳压二极管、变容二极管的载流子运动规律,如此学生就能建立起PN结、二极管的概念。学极管后我们再引入三极管,通常我们给学生描述三极管结构是由两个背靠背的PN结构成,有学生就会理解为两个孤立的PN结,能用两个二极管简单组合获得三极管,还有认为发射极和集电极可以互换,学生这样的理解偏差,老师们很难用三言两语说清楚,就算是讲清楚了,学生未必就能理解。我们换一下思维用Flas课件,一方面可以演示三极管内部集电区、基区、发射区和对应集电极、基极、发射极的结构,另一方面可以动态演示内部载流子的运动情况,学生通过观摩动画就初步了解三极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三极管不完全等同两个二极管组合。

三极管属于双极型器件,当我们过渡到场效应管时,学生又将感到困惑,因为场效应管属于单级型器件。场效应管与三极管的工作机理完全不同,三极管属于电流控制电流型器件,而场效应管属于电压控制电流型器件。三极管工作时基极有微小的电流通过,而场效应管栅集输入端几乎没有电流。用语言向学生描述,学生很难想象出相应模型,我们用Flas表现,效果就不一样。Flas可以演示场效应管截面模型,进而沟道随外电压的变化,沟道的形象变化有助于学生理解电流的形成及变化。还可以演示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和结型场效应管导电机理的区别。所以,运用Flash课件既可以通俗易懂地阐明元器件的结构、工作原理,又能够激起学生探讨未知领域的学习兴趣。

2.2 PPT课件

尽管Flas课件效果很好,可是有时仅需展示图片文字或扩大信息量,这时我们也可以采用PPT课件。例如,当我们给学生讲解PN结、二极管和三极管工作原理之后,学生对这些元器件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还想象不出实物的外形。直接拿实物给学生看,又因为实物太小,大部分学生看不清楚,所以我们可以先用数码相机拍好实物图片,然后制作成PPT课件,那么不同型号、不同大小的实物照片就可以呈现给学生。学生认识照片实物后,等到他们实际使用二极管或三极管时就有依据了。

在分析讨论模拟电子技术电路时,离不开电路原理图,即电路图。有些电路图很简单,用粉笔就能很快地在黑板上画出来,而有些由于元器件很多电路图很复杂,这时用黑板表示就比较困难,且不说耗时间,就是画出电路图也很难做到美观大方。使用PPT课件制作就不一样,我们可以先做完整的电路图,展示时可以是局部放大图,也可以是整体图,老师操作和学生观看都很便利。这种情况下老师可以在同样时间内传达更多信息给学生。

2.3 模拟仿真软件

以上所说的两种课件能够形象直观地展示元器件的结构、原理和电路图等,但是元器件的重要参数、电路性能的优劣还很难顾及,这时我们就得采用相关软件进行模拟仿真。例如我们模拟一个单管放大电路,首先我们打开软件,在软件上画出电路图,设计好参数,然后逐渐增大输入信号,在输出端我们将看到输出信号也逐渐增大,到一定程度信号不能再大,而是变形即失真了。这说明要保证输出不失真,输入要有相应的限制。如果改变偏置电阻值,放大电路也可能出现饱和或截止想象,这说明要让放大器正常工作,还需要选好合适的工作点。

此外,学生学习三极管后,懂得它有放大的特性,但是他们对三极管的参数不太重视。有些学生认为只要是三极管都可以相互代替,甚至PNP型和NPN型都可以直接替换。针对这种现象,我们也可以运用软件模拟仿真。例如我们在上述电路中,换上不同参数的三极管,或者把原来为NPN型的直接换成PNP型,再来观察输出信号情况,由信号变化可以说明不同参数的三极管是有区别的,NPN型与PNP型不能直接替换。用模拟仿真的方法学生很容易接受我们传给他们的知识。

3 结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多媒体技术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手段具以下几点明显的优势:较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动机;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不再仅仅拘泥于传统课堂教学的“全凭教师一张嘴”的单一教学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学习;多媒体课件更多地强调的是人机的交互,能够更有利于学生对接受信息的意义构建。当然,多媒体教学如果使用不当也存在很多的弊端,而且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不可能把多媒体技术当成唯一的教学手段,那样也会变相地成为“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所以,在实际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只有做到以“趣”为教学的突破口,以“用”为教学的实际目的,以增强师生之间的交互为手段,根据教学资源的需要和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这一教学手段才能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江晓安,董秀锋等.模拟电子技术[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2] 王新,李阳.确立学生主体理念,探讨人才培养途径[J].教育探索,2003(10).

[3] 王如玫,石笑寒.关于电气专业基础课教学创新的探讨[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02(6).

上一篇:高品质的沟通范文 下一篇:公休假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