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测试题目范文

时间:2023-12-02 19:32:39

智力测试题目

智力测试题目篇1

关键词:题库测评智能化网络化

一、现代测评理论基础

评测的理论基础源于个体差异性。进行题库评测有两个著名测量理论:CTT(经典测评理论)和项目反应理论(Item Response Theory,简称IRT)。为克服经典测验的各种不足,研究者纷纷展开各种研究,各种现代测验理论逐渐出现。针对经典测验理论中项目参数和能力参数循环依赖的问题,提出了项目参数不依赖于考生样本的能力分布、考生能力参数也不依赖于项目的参数特性的项目反应理论(Item Response Theory,IRT)。项目反应理论又称潜在特质理论,它假设被试对测验的反应受某种心理特质(因其无法直接测量,称为潜在特质)支配。项目反应理论可以估计出被试的这种特质的分数,并根据其高低来解释、预测被试对项目或测验的反应。因此,项目反应理论主要在于建立各种与数据拟合的模型以确定被试的潜在特质值与其对项目的反应之间的关系。

二、题库中的智能测评功能

智能网络题库的建设理论近些年来有了较大发展,对学生成绩的评价分析等方面有较大进展,主要包括在线测试、答案回收和监考管理,以及学生样本的智能选取、试卷的自动化批改、设计开发的网络教学质量测评功能等。

测评模块界面灵活、操作简易,后台由题库支撑,并能实现智能化生成。智能测评系统创造性地实现对测试过程的自动记录、智能分析,并提供对测试分析结果的网络自动回收、统计、查询功能。具体功能如下:

通过对阶段考试成绩的统计分析,得到考生学习水平的量化值。

通过个别试题多次使用结果的分析,得到试题的信度、效度等。

根据考试出题教师的要求,制作个性化的统计工具,提供定制的统计信息。

三、智能测评系统的智能化网络化

传统概念的专家系统是指运用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总结,汇集有关领域专家的思想、技术、经验所建立的计算机系统。近年来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专家系统的涵义、功能得以进一步拓宽。它的主要功能是对知识的综合和应用,提供一种专家推理与决策工具。这种专家系统利用了涉及系统各方面的综合知识。

专家决策支持系统是一种智能的计算机程序,它能够运用知识进行推理,解决只有专家才能解决的复杂的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的决策问题。它是一个便于教师和学生调用分析-决策模型以及对数据库进行存取的会话系统,始终支持决策过程中的分析和判断,而不是代替人去决策,其目的不仅是为了提高决策的效率,更是为了提高决策的有效性,是一个应变能力强的、交互式的人-机系统。它根据专家对行为的分析经验来形成一套推理规则,然后再在此基础之上构成相应的专家系统,它以逻辑推理为手段,以知识为中心解决问题。专家系统能为学习者按系统设置的特点或其特殊爱好提供各方面信息(如生物、地理、历史、文学、新闻、相关案例等信息),同时利用可动态定义的数学模型做出预测,为题库智能组卷提供依据。

因此,在下一步的系统开发与完善过程中题库的智能测评系统智能化网络化将成为一个需要重要解决的问题。使系统能够适应测评组织者的要求以及客观环境的变化,为测评组织者提供有效的支持,满足其要求。测评系统将实现提供符合上述要求的人―机界面接口,使人―机有机的组合成一个整体,根据情况变化随时调整测评方法和测评内容,使测评结果更加有效。

四、未来智能化题库测评系统模型构想

目前,国内基于网络的教学处于迅速崛起的发展阶段,非常需要能够很好地支持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基于因特网的教育平台的智能题库系统。在进一步研究工作中将把各个功能模块拆分与网络资源紧密整合,无缝的集成到网络教学平台中,从而实现智能化生成测试试题和试卷,使其功能达到在管理上具有动态性,在使用上居于易操作性,在发展上具有连续性和先进性,在保密控制上具有安全可靠性, 技术上具有智能性等领先水平。

未来智能化题库测评系统模型

基金项目:

智力测试题目篇2

关键词:人机共生;智能语音;信度;语域;效度;动态语料库

中图分类号:H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3)06-0188-005

一、“人机共生”与PSC智能语音测试系统

1.“人机共生”概念与研究现状

20世纪50年代,计算机开始被用于智能研究。1960年,美国科学家立克里德指出:“人机共生是人与电子计算机之间合作互被期盼的发展。它将涉及伙伴关系中人与电子成员之间非常密切的耦合。”[1]与立克里德对人机交互关系的乐观态度相反,1960年,Bar-Hillel对理论基础项目强烈不满,特别是那些研究中间语的方法,他还证明了全自动高质量翻译(FAHQT)在原则上的不可行性。他拒绝所谓的FAHQT这样的理想目标,提倡开发基于计算机的翻译系统,为人类译员提供帮助,即所谓的“人机共生”环境,将机器发展为人工的最佳助手。[2]

“人机共生”概念从出现至今,相关研究充分证明了Bar-Hillel主张的人工为主导、计算机为辅助这一观点的正确性和现实意义。立克里德盼望的人机之间密切耦合远未实现。以机器翻译为例,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机器翻译研究者碰到的语言问题比他们预想的要多得多,研究结果令人失望。1966年美国语言自动处理咨询委员会建议有关FAHQT的机器翻译研究应该停止,研究人员的注意力应该转向为翻译人员提供水平比原来所定的高目标要低一些的辅助系统。上世纪90年代至今,机器翻译得到改善,但除天气预报、旅游等窄领域外, 通用意义上的机器翻译产品仍不实用,译文质量远不能达标。目前,国内外自然语言翻译公司多数仍以人工翻译为主,机器为辅。[3]

2O世纪末,语言测试越来越多地使用计算机技术,语言测试的方法和手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及电脑化测试手段开始逐步普及,并使得语言学习和语言测试的许多方面都得到了发展。计算机在语言测试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题库建设、计算机辅助语言测试以及计算机自适应语言测试等方面。然而,鉴于现阶段技术瓶颈,计算机给出的测评结果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语言能力测评的唯一标准。

“人机共生”研究与应用,体现研究者致力于实现计算机技术的最大辅助功能、不断缩小人机之间差距的努力。自上世纪50、60年代以来,研究者和使用者对其应用价值的审视越来越客观,不再过度理想化设定目标,而是致力于人机交互应用性与科学性研究,研究的应用价值由误差率大小和使用者对误差的容忍度来决定。

2.PSC智能语音测试系统与应用现状

2004年11月安徽中科大讯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承担“智能语音技术在普通话辅助学习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研究目标为在普通话水平测试规程的指导下,建立实用化的计算机辅助智能测评系统,将计算机辅助测试和语言学习系统结合起来,初步建立比较完善的智能普通话口语学习系统,2006年1月18日项目通过国家鉴定。2007年普通话计算机智能化测试系统(以下简称“机测”)开始使用并逐步推行。以2010年为例,全年参加机测的人数逾160万人次,占当年测试总人数的50%以上。[4]

机测系统承续了人工测试时期的目标,旨在以测促推,从测试过程、测试结果、成绩等各个方面试图以其高效、公正、客观促进普通话推广。“机测的推行使得普通话测试逐渐从繁重的人工劳动中解脱出来,从报名、评测到归档均大大提高了效率。机测也使得测试的公平性得到了极大保证,一定程度上也保证了结果的准确性。科大讯飞公司经过一年多的技术攻关,项目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全国主要方言区进行的现场人机测试对比结果表明,计算机测试的结果在分数和等级上已经达到了和高水平测试员高度一致的水平。”[5]

机测从2007年推行至今,其成果有目共睹,但也存在许多值得业界探讨的问题。本文有鉴于PSC机测系统的应用与发展,从“人机共生”的角度分析该系统的信度、效度与深层影响。无论是人工还是机测时期,高校在校生都是受测主体,高校生的测试数据具有一定代表性,因而本文数据主要采用安徽某高校的大学生测试数据。

二、PSC智能语音测试系统的信度、效度与影响

2005 年Bachman提出的“评价使用论证”[6]是测试学界非常有影响力的理论模式。 Bachman认为,有用性是测试的重要性质,包括信度、效度、真实性、交互作用、影响、可实践性六大属性。

1.信度与PSC智能语音测试系统

信度是指测试结果受随机误差影响程度的指标。高信度是高效度的前提。

目前,学界对PSC智能语音测试系统中高分段的机测结果存在较大争议,主要体现在:(1)等级越高,测试差异越大;(2)机测前三项对自然度、贴合度、表现力没有评价;(3)前三项与第四项评分割裂,导致第四项评分容易过细过严。这些因素都会直接导致一级以上的通过率很低。

笔者(国家语委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核定成绩为一级甲等)曾经上机测试前三项,机器给予的分数只有55分左右,如果结合第四项评分,最终成绩至多达到一级乙等中低分段。“从2008年11月到2009年2月期间, 对该系统做过多次试验:请不同时期、不同年龄段、以及不同性别的已经获得过国家语委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认定的一级甲等成绩人员来进行试验测试。”“同时为了减少其他因素的影响,试验人员事先全部都对测试试卷前3题的正确读音进行过正音。结果前3题测试完之后,机器打出的分数最高的为57.2分,最低的为53.8分。按照这样的结果,即使应试人最后一题只扣一分,最终成绩都达不到一级甲等。”[7]

由于测试结果与实际听感差异大,考生对考试结果质疑也越来越大。以表一、表二为例,无论是否接受过培训,一级乙等以上的通过率都极低。一级通过率严重影响应测者普通话学习的积极性,对普通话的使用和进一步推广很不利。

2.效度与PSC智能语音测试系统

效度是“对测验分数所做的特定推论在恰当、有意义以及有实际实用价值几个方面的程度”[6]。在语言测试领域,效度比较多地被理解为测量理论、构成和分数有效。

PSC智能语音测试系统重点测评受测人的语言标准度,涉及字音准、词音准、句音准、语篇音准。机测系统不仅测评音准,对词汇、语法、语用能力也有一定的要求。

PSC智能语音测试系统的效度主要体现在对受测人口语测验的分数推论较为妥当,在语言使用能力上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值得斟酌探讨的是,当话语表达发展到语篇阶段时,语篇的语域风格与说话人的表达策略使得语流出现多种音变,停顿、重音、语气、连贯等均对音节音准产生较大影响。以第三项朗读的语篇为例,机器只能标注出显性音变,而对于因语域风格与表达策略造成的隐性音变不可能也无法处处设定评测标准。第四项说话题的语料则由于过于开放,机器无法完成评测,只能交给人工,而由于人工与机器测评的连贯性被切断,对有限语料的独立评测(说话项时长3分钟)容易造成评分过苛,影响总分的客观性。

3.真实性、交互作用与PSC智能语音测试系统

语言测试中的真实性是指受试者在测试中使用目标语完成测试任务与其在现实生活中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的相似程度, 也就是语言测试与语言交际的统一程度。交互作用是指受试者与测试内容和过程的关系。最主要的是受试者的语言能力、专门知识和情绪。

以PSC智能语音测试系统第四项评测为例,第四项主要测试完全独立的话题性单向口语表达,其特点为:单向表达、无人工引导与提示、围绕选定话题展开表述、表达流畅自然。以上与日常生活中的口语表达差异甚大。日常口语基本是双向或是多向交流,话题可以散漫无拘束,表达无需流畅性,达意即可。因而,评测出现以下几种现象:一是因不了解、不适应这种表达方式,受测人在第四项中会出现诸如缺语、重复、语言表现僵硬呆板等诸多问题,有些受测人因此错误使用背稿、朗诵、读秒等应试方式。二是受测内容与受测人日常交际口语内容相去甚远,受测人对语言标准与语言应用能力概念的认知与掌握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近些年很多受测者表现出口语篇章能力薄弱,话题涣散、框架紊乱、词汇贫乏、言之无物。三是由于机测评分体系已经智能化,全程只由程序提醒受测人测试内容,受测人在测试过程中缺乏心理调适与语言引导,情绪容易紧张,不少测试点出现过很多受测人迟迟不能进入系统进行测试的情况。四是受测人因不了解评测方式,在各项中出现不同的问题。

4.影响、可实践性与PSC智能语音测试系统

“影响”指对社会、教育制度以及个人的影响。“可实践性”指测试付诸实施的方法。

PSC智能语音测试系统实施影响上文提及高效、公平、客观等积极效用,“系统基于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可准确地对考生命题说话之外的所有测试题型进行自动评测,并可以自动检测发音者存在的语音错误和缺陷,对使用者高效提升普通话口语水平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该系统应用于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当中,不仅可以提高普通话水平测试效率、降低测试成本和组织难度,同时也可以开展目前无法开展的考前模拟测试,为考生提供针对性的考前指导。”[5]

除却积极效用外,PSC智能语音测试系统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

(1)评测研究趋弱,评测专家流失。一是机测前三项不需要测试员评分,使得第四项人工评分缺乏前后比对依据。二是测试员独立听测,又不能占有考生语料,因而无法就一个语料展开评测交流。三是因语料匮乏、研讨稀少,测试员尤其是专家测试员流失相当严重,对普通话测试研究是极大的损失。

(2)母语标准模糊,应试趋于功利。机测时期高校受测者语言标准度较人工测试时期明显提高。为便于考生参考,各省市级语言文字管理部门的网页上都对考试流程做了比较详细的说明。因而,主测单位、考生、考生所属单位都普遍认为考前培训并不重要。以安徽省某高校09年受测情况分析为例:

表一:受测总人数324人,教育系,未经考前培训

数据显示,在校大学生即使未经普通话培训,拿到合格证书也并非难事。因此,普通话培训工作难以得到考生重视,很多考生对标准母语的认知很模糊,仅凭语感应考。

Bachman提出“反溅作用”[6],指测试对教育、主管部门、社会评价及个人等的反作用力,比如以考试为准绳制定教育策略与评价标准等。由于机测系统测评语言标准化,对连续语流中的隐性音变无法逐一标注,语音的语用效果不能在成绩上有效体现,因而,部分受测人会放弃语用效果,刻意强调音准,追求分数最大化,部分受测人也会因追求表达的流畅、话题的完整性而背稿应试,这种现象屡禁而不能止。

近年来,市场在不断提高对人才能力的需求,在校大学生对语言沟通能力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考生也认识到普通话测试等级与语言能力并不构成正比关系,拿到了较好的普通话成绩,不一定就具备良好的自我表达和沟通能力。既然普通话考试并不能代表实际语言使用能力,受测者参考目的仅为获得证书,迎合体制,这种功利性应考趋势严重限制甚至削弱了普通话测试的社会影响力。

三、“人机共生”环境构成分析

鉴于上文对PSC信度、效度以及影响的分析,本文认为,理性评价PSC智能语音测试系统,建构“人机共生”测试环境,机测与人工相互辅助,是PSC测评系统进一步完善的必要途径。建构良好的“人机共生”环境,可由以下策略实现:

1.机测与人工分级并行。囿于现有技术水平,机测中高分段的测评结果存在较大争议,而在中低分段的争议较少。实行分级评测,高分段恢复人工测评,既弥补机测评分之不足,也可进一步完善考试体系。中低分段评分相对准确、高效,使用机测。因此,如考生已经取得二级甲等以上的证书,可以自己选择是否参加高分段的人工测评。分级测试可以进一步鼓励并促进普通话的高水平发展,培养更多的语言爱好者;分级测试也利于专家队伍建设,能够评测高分段的测试专家,不仅语言标准度高,还具有较高的语言专业分析与研究能力,专家队伍的建设可以进一步促进语言测试的发展,中高分段出现的存疑语料研讨也可以进一步丰富测试研究。因此,分级测试高分段人工测试可以弥补机测评分弱点,使考试机制进一步完善,实现更大的社会价值。

2.专家团队普及标准认识。现阶段母语标准度普遍提高,即使标准度很好,表达能力也未见得好。受测者认为普通话测试只是完成测试工作,对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应试热情并不高。由于上文提及的诸多原因,目前高校对普通话培训重视程度很不够。但通过下表可见,经过相关课程培训后的考生,二级乙等以上的通过率合格率获得极大提高。

表二:培训后(2010年教育系整体受测情况,总培训34课时)

上表体现,一是总达标率为97%,较未培训前的92.8%有明显上升;二是二甲合格率达到了57.2%,大大高于未培训前的21.4%;三是培训后,二甲57.2%的比例大大高于38.5%的二乙比例。经过培训,语言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因此,各省测试中心应存有高水平测试员组成的培训队伍, 普及对标准母语规范的认识,端正考试目的,强调语言应用。指出并分析高分段考生的语言表达问题,在专业层面上做有针对性的指导,不仅可使高分段的受测者进一步提高普通话水平,还能纠正这类人群对普通话测试体系的错误认识,能够培养更多高分段高质量的语言爱好者。但普通话考试仅提供母语标准度的测试,不可能解决受测者语言交际问题。在语言标准度已经达到顺畅交流的基础上,受测者应进一步发展自身的语用能力。如无特殊目的(如志在向传媒业发展或将语言作为职业能力等),则不必将普通话高分段作为考试目标。

3.软件开发与语言专家合作,动态推进语料库的建设。现阶段机测前三项的封闭式评分与第四项的开放式评分既需要动态熟语料库,也需要测评者对动态的测评理论的把握,以及对语言动态发展的观察和正确评价。

机测封闭式评测软件所需的熟语料,还需要标注的进一步细化。动态语流中的隐性音变标注,尤其是第三项朗读语篇的处理,其标准需要与语言专家合作、研讨,不断细化、修正。只有如此,才能做到前三项对语音的语用能力的体现。

对第四项说话题的开放式语料的评分,则需要评测团队自身建立对语言发展与语言规范的动态认识。

首先是现时期语言规范中还存在大量需要细化并落实的工作。如书面语语篇的语域规范、语句衔接的规范、字词规范的动态考察等,辅助语言学习的工具如语音标注的方式也有待进一步严格界定、甄别,分属不同语域文本的语音标注(如普通话教材、儿童读物、汉语对外推广读物等)使用严式标音还是宽式标音,轻声、儿化、一和不等音变情况标注是否在同一文本注音中做到统一,编者是否要做出语域说明以更正确地指导言语发声等等。以上都需要评测者有一定的认识和评析能力。

其次是评判说话题中的言语规范需要建立以下两个认识:

一是分清“公众言语语域”和“个体言语语域”。本文把在考量公众接受度的前提下对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典雅性作出一定的调整的语域称为“公众言语语域”,说话题的语域趋于“公众言语语域”。相对的是“个体言语语域”,较多的语言表达者只存在非公众公开平台下的个体交际言语观念。个体言语只追求语用效果的最大化,私属领域里的言语交际往往不过度追求准确、生动、典雅,允许出现语用失当,其语域风格常常亲切、随和甚至使用俚俗。说话题项目的绝大多数语料处于“公众言语语域”和“个体言语语域”中间状态,如何评价并给出合理的分值,需要细心谨慎。[8]

二是尊重并科学对待语言创新。“语言建立维持社会规则,包括由语言本身造成的交际角色……通过此功能……社会团体被划分,个人也得到识别与强调,因为通过人们之间的语言互动,自身人格得到了表达和发展。”[2]语言创新突破交际常规,因其新颖而获得倾听、关注,因其语用效果良好而获得社会认同、赞赏,是凸显社会自我能力的标志之一。动态的语言创新既是语言发展的基础、语言发展的常态,也是语言发展的动力。语言创新的目的旨在凸显,为达到凸显的目的,言语主体往往突破常态表达,追求即时语境下的准确、生动的传达,使用创造新词新语、曲变惯用句式、悖逆惯常逻辑、违反语用常规等手段。

鉴别创新与谬误,需要树立说话题的良好样本。好样本不仅语音自然标准,有效传递语码信息,还能体现良好的语用效果,同时也遵循伦理规约。

标准与规范的认识、评价与执行为的是树立语言典范,提高全民的语言素质,构建良好的社会语境,这也是PSC智能语音测试系统推行的最终目的。

四、结 语

机测虽已实现极大的社会价值,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益,实现了公平与透明,但也要理性地认识到,机测作为新兴测试系统,必然有自身的不足。部分不足可以通过自身完善补足,部分不足是目前技术能力无法实现而不可避免的缺陷。由于自然语音往往基于语境和语域灵活而又随机地处理,使得现阶段智能语音测试的目标过于理想。

机测单一推行以来所体现出来的利弊,凸显了人工参与测评、完善测试体系的重要意义。“人机共生”的研究历史证明了,那些以小样本为基础,在最初实验中取得成功的新理论,最终都被证实存在一些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检验一切有希望的方法并鼓励修正。因此,本文结论如下:

1.理性思考Bar-Hillel主张的人工主导、计算机辅助这一观点的正确性和现实意义,承认现阶段计算机对自然开放语言评测的不确定性,建立“人机共生”的PSC测试智能与人工并轨机制,实现对高分段、低分段语音测试的人工参与,从而弥补缺憾,提高标准母语的质量与社会影响。

2.通过专家团队普及对母语标准的认识,培养更多的语言爱好者。

3.软件开发与语言专家合作,动态推进语料库的建设,不断细化、修正机测封闭式评测软件所需熟语料。前三项的评测是进一步体现对语用能力的鼓励。

4.评测团队需要建立对语言规范的动态认识,尊重并科学对待语言创新,推动良好的社会语境,树立语言典范,提高全民的语言素质。

参考文献:

[1]Licklider, J.C.R.Man 2 Computer Symbiosis[J].IRETranscations on Human Factors in Electroincs.Volume HFE 21 March.1960:4-11.

[2]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45,9.

[3]浑洁絮.基于语义语言的英汉机器翻译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11:2.

[4]姚喜双.普通话水平测试概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49.

[5]科大迅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系统技术手册[M].安徽:科大迅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2008:2,3.

[6]张凯.语言测试理论与汉语测试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3 ,203,4.

[7]雷峻.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测试的问题思考及技术对策[J].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0,(7):160-163.

智力测试题目篇3

【关键词】 文职人员;招聘技术;社会人才

当前,军队改革即将开始,军官职业化也势在必行。此次军队改革后,非指挥类岗位将招聘大批文职人员。由于军队非指挥类岗位众多,其功能不同,职责也不同,就需要各种类型的文职人员。但军队选人用人的传统方法已不适宜军队的发展,必须借用政府机构和企业单位的一些招聘方法,为军队选招一批适宜在军队发展且军队需要的优秀社会人才。近些年来,军队每年都会从社会上招收各类人才,如文职人员聘用、接收地方大学生干部、接收国防生、特招地方专业技术人员等。在人才招聘过程中,为保证在更大范围遴选适合到军队工作、具有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军队干部工作者掌握几项人才招聘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一、资历评价

资历评价是考察应聘者过去的工作经历、表现以及学习、生活等各方面情况,以了解其是否适应拟聘的军队岗位。该方法是人才招聘中比较常用且简便易行的,是对传统履历考察的科学化、规范化。该评价主要有三种形式:经验与训练、加权申请表和经历调查。经验与训练是考察应聘者的过去的工作经验以及曾经接受过的教育训练情况等是否符合军队拟聘岗位的要求。它要求事先确定招聘岗位所需具备的经验和接受培训的标准,然后将应聘人的资历时间、工作情况与其相对照进行评价,最后将应聘人划入特定资历等级。加权申请表是将应聘者履历表改成履历的问题形式,组成开放式问卷,确定每一答案的权重,将各项内容加权计算后,再以此为依据对应聘人员的申请表的经历进行评价。经历调查表则是对加权申请表的标准化,它需要做一些基础性的技术工作,编制一些标准化的调查表,并根据现实情况确定具有不同分值的标准答案。

二、人格测定

人格是指人们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稳定性和经常性的个性特点和行为模式的总和。人格测试常用的方法有自陈测试和投射测试两种。自陈测试是事先编制出若干问题的量表,被测试者选择适合于描写个体人格特质的答案,然后从量表表示的分值来判断其人格的类型。目前,国内较为常见的有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验(简称16PF),加州心理测验(CPI)等等。投射测试是向被测试者提供一些模棱两可的材料,让其在不受任何限制的条件下,自由地表现出各种反应,使被试者不知不觉地将自己的感情、态度、动机等人格特质投射出来,以了解和掌握其人格特征。目前,最著名的有美国的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检查量表、罗夏墨迹测试和主题理解测试(简称TAT)。人格测试的目的主要是用于一些特殊岗位,例如某些专业性较强的岗位、某些特殊的机要岗位,而潜在人格不同将会对这些岗位的工作成就产生较大影响。招聘过程中,可以选用国外成熟的或经过国家修订后的标准量表,必要时则必须根据实际编制出适合军队岗位任职特点的人格测试量表。

三、兴趣测试

兴趣是指人们经常主动地倾向于认识和掌握某种事物,并且愿意参加此种职业的心理。兴趣测试包括一些关于日常活动和事物的项目,被测试者从中选出自己的爱好。其基本前提是:假如一个人表现出与某一职业中那些工作出色的人相同的兴趣,那么,此人在这个职业中就很有可能得到满足。需要注意的是,一个人对于某种职业有很大的兴趣并不意味着这个人一定能出色地做好这项工作,但是一个从强烈的兴趣出发,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本职工作的人和一个对其职业毫无兴趣、以应付、消极的态度对待本职工作的人,其工作动力与成绩会截然不同。军队干部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学会如何将个人的兴趣与其所从事的具体职业相结合。兴趣测试的目的一方面看应聘者对军队拟聘岗位是否具有相当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帮其对将来要从事的工作岗位进行选择,使其从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

四、智力测试

智力测试在军队招聘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智力的高低一般是以智商IQ来表示的,正常人的IQ在90-109之间;110-119为中上水平;120-139为优秀水平;140以上为非常优秀水平,而80-89为中下水平;70-79之间为临界状态水平;69以下为智力缺陷。智力是人们学习和掌握新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劳动的能力,是有目的和有用的行为潜能。智力的内涵具有多元性,如语言、逻辑运算、空间想象、音乐、身体运动、人际交往、内省等能力,它们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从而产生显性的外部行为。因此,智力测试的目的在于客观、正确的了解和评价拟聘用人员的长处和短处,以便扬长避短从而合理地选拔和任用他们,或者让他们有意识地锻炼提升自己的短处。实践证明,智力高的人,其学习和工作的效率较高,具有更好地培养前途和发展潜力。但智力太高并不一定有利于工作。有些工作需要智力高的人,而有些工作则需要智力一般的人。况且一个团队里,如果所有人的智力都较高,则往往容易产生矛盾。因此,军队招聘工作中采用智力测试,是为了让智力高的人担任比较重要、难度较高的技术类职位,而让智力较低的人在一般性的操作类岗位工作。

五、职业能力倾向测试

职业能力倾向测试是指人们在从事某一职业获取成功所应具备的各种潜在素质和能力,也就是人们在该职业领域内获取新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潜力,它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广泛性的特点。

1934年,美国劳工部就业保险局编制了一套一般性能力倾向成套测验(GATB)试题,自问世以来,多次被其他国家引进和修订。在我国,人们普遍对职业能力倾向测验的认识还只是在1997年国家公务员录用招考中。实际上,早在1989年,在公务员制度试点的国家统计局的录用考试中就尝试使用了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到目前为止,除了部分跨国公司在招收人员时采用此项测试外,国内运用最常见也比较成熟的就是公务员考试中的行政职业能力测试(AAT)。

我国的一般职业能力倾向测验已有不少成果。目前我国应用较广,具有较高水平的《BEC职业能力测验》。该测验分为Ⅰ型和Ⅱ型两种,Ⅰ型是一般职业能力倾向测试,Ⅱ型是特殊职业能力倾向测试。

专门的职业能力倾向测验则用来考察被测试者就某一具体职业的发展潜力,因此它的功能是选拔人员。常用测验有飞行员素质测验、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文书测验等。目前我国的AAT已有了长足的进步,其信度和效度都已经达到了国内外优秀测验的水平。

六、知识考试

知识考试主要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管理知识,以及相关知识等等。可运用知识性考试软件进行。 应聘者在计算机上作答,系统自动记时,考生答完后,系统自动给出考试结果。该类软件设计要求某一专业(或数个专业)具有一定规模的标准化试题库,考试前主考者可以通过输入考试要求的各种信息,如考试时间、难易度、区分度、试题类型、试题分值等,由系统自动或人工按要求快速组成标准化试卷,考生直接在计算机上作答,并由计算机自动阅卷。这类软件系统有很强的保密性,功能比较强。但设计比较规范的题库需要较大的投入,一旦建成具有标准化试题的题库,除了定期的维护、调整外,一般不再需要投入。因此,该类系统有着很广的应用前景。

七、能力测评

能力测评有两种方式可供选择,一种是运用心理学上的相关测试(如各类测试量表或量表式的软件),测试应聘者的基本通用能力,另一种是运用专门方法测评其与岗位相关的专业能力。

测试基本通用能力的软件是比较多的,测试结果也比较可靠。尽管这些能力是普遍意义上的通用能力,与工作岗位间的联系不是很紧密,但它是一项基本的能力测试,可用于普遍的筛选应聘者或用于应聘的初试阶段。

测评与工作岗位直接相关的专业能力,可以运用系统仿真技术。首先对拟招聘岗位进行详细的工作分析,根据其岗位的任务、职责、素质、环境、个性等要求,分别建立数据模型,将这些模型编制成计算机可以接受的仿真模型,被测评者利用该模型来模拟分析、处理或解决实际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其模拟的结果来测评出被测者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将指导员岗位的工作内容、职责范围和素质要求等设计为仿真数学模型,让应聘者可以以指导员身份进行模拟工作,身临其境的处理工作内容,以此来考察应聘者的实际能力。所有模型都是仿照真实情况而设计的,是从实际工作中抽象而来,有些完全就是现实中曾经发生过或有可能发生的情形,需要应聘者去处理、去决策。如果应聘者没有相关的实践经验,是较难完成的。所以系统仿真测评技术对经验型实际能力的考察和预测很适用。

军队是特殊的职业群体,有些社会人才可能素质很好,但其兴趣、性格、职业倾向也许并不一定适应军队。因此,军队干部工作者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用部分测试,做出较为科学的结论,以为军队接收社会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胡星月,梁康主编《现代领导人才测评》[C].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4.

[2] 张文贤主编.人才测评[C].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3] 赵洪俊主编.中国领导人才能力测评手册[D].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智力测试题目篇4

[关键词]单独招生 考试改革 高职院校 职业教育 实践创新

[作者简介]邬卫(1967- ),女,黑龙江呼兰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教务科研处,馆员,主要从事高职教育教学考试改革研究。(广西 南宁 530008)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课题“高职院校自主招生考试改革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12JGZ172)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9-0031-03

我国高职院校的单独招生考试(以下称“单招考试”)始于2007年,是国家示范院校建设项目的一项实践,其初衷是建立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多元化选拔录取机制,让高职院校招到适合的学生,以提升生源质量。教育部给予国家示范院校以充分的自,由学校组织命题、考试、评卷、划定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确定录取名单后直接报省教育考试院备案录取。从试点实践效果来看,这种改革实践可以克服高考弊端,为考生创造一个双向选择和轻松考试的良好环境,让有职业潜能的学生有机会进入高校学习,解决高职院校的招生问题。

一、国内单招考试改革试点概况

2007年,教育部批准在江苏、浙江、湖南、广东4省8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进行单独招生试点;2008年,单独招生试点院校的范围扩大到8省区20所;2009年,教育部又安排33所高职示范校单独招生,计划招生9240名;2010年,试点院校扩大到73所,计划招生25505名;2011年,有159所国家示范与骨干院校参与试点,实际招生59000多人;2012年,开始将单独招生试点权限下放给各省区,不少省区的单招试点扩至省级示范院校,全国有250多所国家示范与骨干院校进行了试点;2013年,单独招生的范围进一步扩大。目前国内高职院校的自主招生模式大致有单独招生、对口招生、“3+2”中高职贯通、技能拔尖人才免试入学、综合评价(注册)入学、“高考成绩+技能测试”六种,单招考试是试点时间最早、范围最广的一种。

二、单招考试命题的价值取向

单独招生采用什么样的考试内容与形式,取决于高职教育选择什么样的学生。高职教育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建设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要求学生要有较好的职业意识、职业潜能、形象思维和学习能力。目前高职院的学生大部分是第三批录取的高中毕业生,近年来也有一部分来自技校、职高、中职校的对口生及少量的社会生源,他们的文化基础、职业素质、技能基础、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加上各校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差异,造成目前各地院校单招考试模式的多样化。考试既有院校单独组织的,也有多所院校抱团组织的,内容大致分“文化基础+专业基础”“文化知识+职业技能”“文化知识+职业素质”等,其中超过70%的院校采用传统文化考试为主的“小高考”方式,内容、方式、方法都缺少高职教育的针对性、特色性与创新性。

本文探讨的“人文素质+学习能力+职业潜能”的考试模式,彻底改变以文化考试为主的做法,侧重对情商、智商、学习能力和职业潜能的检测。这种考试取向是可以找到理论依据的。如借鉴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设置关联“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识智能”等方面的智能测试题;依据人文心理学的“情感、情绪、志向、态度、价值观、人际关系等在学习和人格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教育观念,设置情商方面的试题;受“以人为本”的哲学个体论思想启发,把发展人的个性和帮助学生实现个人的潜能作为教育目标与根本任务,设置学习能力和职业潜能方面的测试题等。此外,还要遵循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三、单独招生考试的内容选择

高职教育的生源要求与现实生源的多元差异性矛盾十分突出,因此,科学设置一套有效的考试系统、选择适合高职教育的学生,非常重要。“人文素质(情商、智商)+学习能力+职业潜能”模式自2009年开始试点,由考生在电脑上完成120分钟的综合素质测试。这种考试经过4年多的实践探索和不断改进,目前已逐步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稳定的考试体系,以下是相关内容的分析。

1.以情商和智商为核心的人文素质。情商EQ(Emotional Quotient)是个体重要的生存能力,是一种发掘情感潜能、运用情感能力来影响学习、工作、生活各个层面和未来的关键品质,它反映一个人控制自己情绪、承受外界压力、把握自己心理平衡的能力,是衡量人的性格、情绪、意志、情感、社交、挫折耐受等素质的重要指标。本模式主要考察考生的自我意识、自我管理、自我激励、社会意识、处理人际关系技能和负责任的决策等素质,考生可根据给出的答案选择与自己最相符的一项。其中,“自我意识”主要检测考生准确评估自己的性格、气质、感受、兴趣、价值观的能力;“自我管理”主要考查考生在压力之下,是否具有调整自己的情绪、控制冲动、持之以恒地克服障碍、制定并监控自己的个人目标及学业目标、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等方面的基础素质;“社会意识”主要考查考生是否具有理解他人的情绪并与之形成情感共鸣,识别并欣赏个体间和群体间的异同,了解家庭、学校和社会资源等素质;“人际技能”主要检测考生与人的合作认识、沟通技能、抵制压力,预防冲突等方面的素质;“负责任的决策”主要检测考生对伦理标准、安全问题、社会常规、尊重他人以及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的决策,主要检测考生在社会责任心方面的素质。

2.基于形象思维的行动学习的学习潜力。高职学生在智能结构、智能类型方面与本科院校的学生存在本质的区别,因此,用文化考试标准来考量这类学生既是不公平的,也是不科学的。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倾向形象思维,善于掌握过程性、经验型和策略性等程序性知识学习,可成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检测招生对象的认知能力、自学方法、自学习惯、自学活动等自我调控等要素很重要,具体包括求知欲、态度,方法、习惯等方面的基础能力,以及独立确定目标、制订计划、获取信息、实施计划、评估绩效等方面的独立能力。

3.融合在兴趣意向中的职业潜能。它指从事未来职业潜在的能力,表现为职业兴趣、职业意向和职业基础、潜在的职业知识、职业素质与能力,主要检测考生倾向选择的职业应具备的基础职业能力与素质,如人文、语言、沟通、组织、策略等方面的素质,数理、空间、思维、逻辑、实践等方面的素质。不同专业的职业潜能测试侧重有所不同,考生可根据给出的答案选择与自己最相符合的一项。

四、单独招生考试的运行管理

单独招生作为高校多元选拔的录取方式之一,从制度、命题、考试到录取等整个过程有一整套规范的方案和制度,包括组织机构、管理办法、考场规则、考生守则、监考员守则、巡考员守则、系统维护规定、违纪处理办法、安全守则等规章制度。在命题方面,可以建立试题库,组建有固定成员的命题专家组,每年更新、充实试题库,考试时根据大纲要求,由计算机从试题库中自动组题,并由命题专家组进行审题。在考试安全方面,制订一套缜密的防控方案,如采用计算机自动排序试题,即使相邻的考生,试题内容相同,题序完全不同;由计算机自动控制开放考试时间,在考前公布登录密码;如遇计算机故障需再次登录,可以索取二次登录密码等,这样可以确保考试的每个环节都能按国家有关考试的保密标准进行监控。

五、单独招生考试的效度分析

笔者所在学院“人文素质+学习能力+职业潜能”的考试试点迄今进行了四次。从首次的3个试点专业发展到第四次的44个试点专业,招生指标从200名发展到1500名,考生人数从144人增加到5340人。每次考试结束,都对考生测试成绩进行分析比对。每次命题前,都在总结上一年测试分析的基础上,调整考试大纲和试题结构,使之更趋科学、合理。33页图是四次考试的分数段与人数比例的分布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四次结果都呈正态分布,且图像分布一次比一次好,尤其是2012年的结果很理想,说明结果分布的合理性和稳定性不断趋于成熟。

2009年,首次进行单招考试,试题结构按学习能力、心理素质和职业潜能组成。从参加测试的144人的成绩统计情况来看,综合素质测试试题总体难度偏小,部分考题难度偏大,考生参差不齐、差距较大。其中,学习能力与职业潜能部分试题的区分度较好,但综合心理素质与职业取向方面的试题的区分度稍差,特别是逻辑思维部分题目偏难;学习能力、综合心理素质和职业潜能三大指标待进一步优化,各个指标的维度不均衡的问题突出,说明试题的控度不是很理想。

2010年,单独招生专业试点扩大到32个专业。试题结构分为公共部分和职业潜能, 32个专业则分成语言类、机电类、财经类、艺术类、建设类五大专业类别,分别按照艺术型、现实型、社会型、传统型、企业型五大类型进行类别命题和测试。从参加考试的3410人的成绩来看,题目结构与分布比第一次合理,其中,试题的区分度比较合理,从各类试题的得分情况看,学习能力与人文素质部分试题的区分度较好,但职业潜能尤其是职业取向方面的试题的区分度稍差,考生在这部分试题得分总体偏高,说明这类试题的区分度设计有待进一步研究,而逻辑思维部分题目偏难。从五种类型的检测维度看,测试的控度不是很理想。

2011年,单招试点专业扩至38个,考试结构以依照38个专业分成理工类、社会类、艺术类进行布局,并增加测谎模块。从这次3774人的考试成绩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智商类题目总体偏难。成绩曲线图表明,试题的区分度基本合理。从各类试题的得分情况看,智能、常识和职业潜能部分试题的区分度较好;素质模块首次采用测谎题,根据测谎结果看,对应系数的设计不是很合理。从职业潜能的得分看,结果相对合理,其中每类分4个维度,试题针对性相对集中,区分度比较理想,说明控度相对前两次较为理想。

2012年,单招试点专业增加到44个,有5340位考生参加了考试。试题以人文综合、学习能力、职业潜能三大类进行命题,题目维度分8个模块。从考生成绩看,虽然部分题目难度偏大,但总体结构很合理,各分数段考生比例呈正态分布,测试结果的分度、控度较好,基本达到了预定的效度。比较前三次考试,试题的内容、结构和考试的方式方法都相对稳定和完善。

上述四次考试的结果表明,“人文素质+学习能力+职业潜能”的创新性单招考试模式是合理有效的,并获得考生的认同,学校通过这套考试可以选到想要的学生。

六、对高职单招考试问题的思考

单招是近年来众多考试中的一种,但重复高考的模式去做一些变相的“小高考”,不是我国高考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初衷。抛开文化科目考试,探索一种全新的考试内容与模式,是招生考试改革的一个崭新领域。本文在考试内容、方式、手段的合理、有效、安全、公平等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但仍有不少问题需进一步研究。

1.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环境、个体身心状态、价值取向、教育规律、个体发展因素、教育的综合条件(环境、方法、手段与途径等)诸多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借鉴多元智力论等理论为指导,引入情商、智商、学习能力、职业潜能(职业兴趣、职业意向、职业基础)等作为理论假设标准,通过实践验证并不断改进,有一定合理性,但关于对应各类指标的维度设计,还需要有培养对象的质量比较才能验证其有效性。

2.以综合素质测试取代文化考试是对传统考试的颠覆。学绩和特长分认同考生此前的学习成果及素质教育,但在我们对“文化”与“素质”之间的关系尚未明晰之前,通过这种方式是否可以招到适需对口的学生、是否出现人们担心的“无文化”或“低技能”学生等问题,亟待实践。如果采用学绩分测试,应考虑文化因素,增加各种面试来检测学生的技能,可以采取“学绩与特长认证+综合素质测试+专业面试”的模式。

3.要建立一套适应发展需求,体现公平、公开、公正思想,体系结构和操作运行机制科学合理,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招生考试制度及运行体系,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例如,考题的内容如何与高中素质教育改革接轨、与社会用人需求接轨、与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健康成长成才接轨等;由于一年一次的考试很难平衡不同考试的命题难度,如何保证考试的公平问题等,都需要进一步思考。可以考虑借鉴美国SAT考试经验,采用多次考试法进行单招考试,在每年七月由学校组织数据采信并完成录取工作。

[参考文献]

[1]蔡笑岳,向祖强,庄晓宁.当代智力研究的基本状况与发展趋向[J].心理学动态,2004(6).

[2]董雪.当代大学生情商教育研究[N/OL].http:///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0&CurRec=1&recid=&filename=1011230999.nh&dbname=CMFDLAST2012&dbcode=CMFD&pr=&urlid=&yx=&v=MjA1MzdJUjhlWDFMdXhZUzdEaDFUM3FUcldNMUZyQ1VSTDZmWmVabkZ5cm5VYjdNVkYyNkg3RzdIdGpGcHBFYlA=,2011-05-01.

[3]秦月.智力研究新说[J].世界博览,2009(1).

[4]邬卫.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考试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5).

[5]王玉香.谈情商培养与素质教育[J].青少年研究,2001(4).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通知(中发[2010]12号)[Z].2010-07-08.

智力测试题目篇5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过程层;在线监测系统;智能终端;合并单元

【Abstract】The debugg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smart substation construction,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substation, the secondary system of the smart substation debugging technology is more complex, more abstract. The process layer of the network structure is the basic part then the debugging efficiency of it has a decisive role on the secondary system debugging. This paper obtains from the process layer functions with the device itself, respectively analyzed the debugging steps and debugging points of the on-line monitoring system、smart terminal and the transformer merging unit system then it put forward the improvement suggestions.

【Key words】Smart substation; The process layer; The on-line monitoring system; Smart terminal; Merging unit

0 引言

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加速,智能变电站也越来越普及,与传统数字式变电站相比,智能变电站具有数据互换性好,组网灵活等优点。因智能变电站基于IEC61850协议,实现了电力系统和设备数据格式的统一,减少了大量电缆连接,便于设计施工,但是,数据以数字信号形式在光纤组成的网络间传输,与传统电缆连接相比,直观性较差,给整个变电站的调试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1]。目前,国家电网公司新建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多采用三层两网结构,其中,过程层处于变电站二次网络最底层,在调试过程中,过程层设备调试效果对二次系统整体调试至关重要。因此,需对智能变电站过程层设备调试技术进行研究,采用效率较高的调试方法和手段,有效促进智能变电站的推广和应用。

1 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结构

目前,智能变电站采用三层两网结构,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过程层智能一次设备集成的二次设备和上层(间隔层和站控层)二次设备两大部分。

过程层二次设备主要包含智能一次设备在线监测装置、控制装置(智能终端)以及信号采集装置(合并单元)。其中,一次设备在线监测装置,通过采集安装于一次设备本体的传感器信号,对一次设备状态进行监测,并对设备状态进行判断。以高压开关为例,目前,在线监测主要实现断路器分合闸时间、行程、分合闸线圈电流大小以及SF6气室内部气体密度、微水等状态信息的监测。控制装置实现对一次设备的网络化控制,例如,断路器智能终端设备能够接收保护装置、测控装置的分合闸命令,并在短时间内实现断路器的分合闸操作。信号采集装置,实现对电力系统实时信号的采集与转换,例如,电子式电流互感器采集电力系统实时电流就地数字化处理后将数据传给合并单元,合并单元完成电流信号的同步,并安装IEC61850协议要求,传输给继电保护装置和测控装置以及其它二次设备。

间隔层二次设备主要包含继电保护设备、测控装置等。继电保护装置通过接收合并单元的电流、电压信号,实时计算,在电力系统出现故障时,及时发出分合闸命令信号,实现对电力系统的保护。测控装置完成二次系统的测控功能。

站控层是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后台,其二次设备主要包含有监控后台、远动装置、保护信息子站以及在线监测主站系统等[2]。

2 智能变电站过程层二次设备调试

2.1 一次设备在线监测装置调试

第一,传感器调试,传感器是将监测量的变化转换为电量的装置,应用于电力系统在线监测的传感器在使用前需经检测,检测项目包括:安全性、气密性、精确度等。安全性检测主要是检测传感器的绝缘设计是否符合要求,一般有耐压、雷电冲击等;气密性主要是检测传感器的安装结构是否对一次设备本体的气密性造成影响;精确性主要检测传感器的测量准确度是否能够满足相关要求。

第二,监测IED配置,根据整站二次设计文件,编辑相关配置文件对监测IED与传感器通信的参数、监测IED在网络中的通信参数等进行设置。部分监测IED具有数据分析等应用功能,还需通过配套的后台软件对应用功能进行调试。完成相关配置后,测试其通信功能是否正常。

第三,系统接线及调试

由于被监测量较多,相关传感器的型式也多种多样,不同的传感器对应的输出信号也不相同。常见的4-20mA电流信号、RS-485串行通信等,从传感器到监测IED的接线多用电缆或屏蔽双绞线。从监测IED到站内后台系统的接线,由于采用以太网技术,多采用光纤进行连接。

系统调试时,采用分层调试的方法。

首先,确认各传感器的输出信号是否正常;

其次,连接好传感器与监测IED的接线,依次给传感器和监测IED供电,通过监测IED读取传感器数据,如果能够正常读取,则接线正确,如果读取数据时出现异常,则分析原因并解决知道监测IED能够正确读取其连接的所有传感器数据,则该部分调试完成;

最后,待监测IED与传感器调试完成后,连接监测IED与站内监测服务器,检测通信是否正常,如果正常则接线调试完成,如果不正常,检查接线,重新调试。

2.2 智能终端调试

在完成智能终端的配置文件下载后,其调试重点是分合闸命令执行的实时性。因此,其调试主要是进行动作时间的测试和位置信号传送测试。

按照图2所示,连接智能终端和数字继电保护测试仪,由测试仪发送出一组网络分、合闸命令,同时,测试仪接收智能终端发出的分、合闸的触点状态信息,记录报文发送与硬触点输入的时间差,该时间差需满足标准规定的要求。

位置信号传送测试,通过数字继电保护测试仪硬接线分别给智能终端输出相应的分、合信号,并且接收智能终端所发出的GOOSE报文,解析相应的虚端子信息,观察其状态与实端子状态是否一致。

2.3 电子式互感器与合并单元调试

近年来,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推进,电子式互感器逐渐开始应用,与传统互感器相比,电子式互感器有较好的抗饱和性能,是未来互感器发展的方向。在智能变电站工程中,电子式互感器与合并单元配套使用,组成一个系统,对系统的电压、电流进行实时测量,并将测量数据提供给保护、测控、计量等。在调试过程中,一般把二者分开单独调试,待单个系统调试完成后,再进行总体调试。

电子式互感器的调试内容包含:互感器基本功能调试、回路检测、互感器稳定性检测以及电压、电流信号同步性检测与调试等。合并单元需要调试的内容包含:发送的SV报文检测、失步再同步性能检测以及电压合并单元的电压切换/并列功能的检测与调试。

3 智能变电站过程层二次系统调试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3.1 问题及建议

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与传统变电站二次系统相比,在连线上,由原来的电缆连接变为光纤连接,且整个系统运行更依赖于IEC61850协议,因此在调试过程中,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IEC61850协议的细节方面有待完善。虽然该协议对变电站信息进行了统一规范,但是,在实际工程中,由于各个厂家对协议的理解不同,在细节上有一些差别,这样,在二次系统调试过程中,不同厂家装置之间的互联就存在一定的障碍,给整个系统的调试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今后还需要根据智能变电站实际情况,针对IEC61850协议自身的特点对其进行进一步完善。

第二,装置单台数量较多,且功能分散,不利于组网调试。虽然智能变电站实现了二次设备功能模块化设计,但是,由于各个功能模块分散在不同的单台物理装置上,各台装置间信息互联共享性较差。从技术角度分析,目前,单个间隔的二次设备功能可以整合到单台物理装置内,例如,可在现有合并单元装置内整合一次设备状态监测功能,从而简化工程设计,方便调试运行。

第三,传感装置与信息处理装置间通信协议不一致。例如,气体状态传感器与状态监测IED通信,普遍采用RS-485方式,但是,各家协议细节有差别,给工程应用带来一定困难。再例如,电子式互感器与合并单元间的通信协议,目前也没有实现统一,这些都需要有统一的规范,便于智能变电站调试。

3.2 发展趋势

随着智能变电站建设的加快,对过程层二次设备调试效率要求越来越高。目前,过程层设备调试的发展方向是:集成化、网络化、可视化。采用一体化设计的集成调试平台,通过生动直观的可视化界面一次完成所有设备的设置、调试及验证工作,将大大提高过程层设备调试效率。

4 结语

智能变电站过程层二次设备是智能变电站调试的基础和重点,目前,采用分系统调试的方法分别对一次设备在线监测系统、智能终端、电子式互感器与合并单元系统进行调试。随着技术的进步,未来过程层设备调试将向集成化、网络化、可视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郑玉平.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与技术[M].中国电力出版社,2014.

[2]王天锷,潘丽丽.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调试技术[M].中国电力出版社,2013.

[3]黄新波,等.变电设备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M].2版.中国电力出版社,2013.

[4]何建军.智能变电站系统测试技术[M].中国电力出版社,2013.

[5]曹团结,黄国方.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技术与应用[M].中国电力出版社,2013.

智力测试题目篇6

关键词:健康体适能;智障青少年;测评标准;解读

中图分类号:G 804.3 文章编号:1009-783X(2017)02-0188-05 文献标志码:A

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DC)提出,“体适能”是人们通过执行身体活动的相关能力所具有或者获得的一系列属性特征。美国体适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进步就是将体适能分为“健康体适能”和“运动体适能”2类,并确立了发展健康体适能的目标。现有的研究证明,健康体适能是慢性病尤其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预测指标;保持一定体适能水平是人们未来独立生活的基本保障。欧美发达国家都把健康体适能的测试与评价研究作为改善其身体功能状况和控制慢性病风险的重要手段和方法。美国于1993-1998年完成了残疾青少年健康体适能测试标准的研制,对不同残疾特征的青少年提供了具体的测试要求与评价标准,测评标准的提出促进了相关领域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进而又促进了标准的修改与完善。智障者作为残疾人群中最大比例的群体,其身体机能低下被国内外许多学者认为是导致智障者早亡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提高智障人群的身体机能就是通过体力活动的干预致力于体适能的提高,其目的就是要让其能够通过体育活动,改善身体功能状况,能够完成和维持日常活动并表现出一种与运动相关、且具有疾病早期发现并控制的低风险能力,更好地融入社会,提高生存质量和延长寿命。

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未出台关于残疾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测评标准,对智障人群体质健康的相关研究也多见于以普通人群的标准对其体质状况进行调查,智障青少年是各国学者研究残疾青少年体适能的首选对象,美国智障青少年体适能测评标准中对智障青少年身体残疾特征(限制与需求)、理想体适能状态、标准的设定及评价的分区,这种评价能直接反映被测者的体适能水平是否适宜,患病的风险程度、身体功能状况改善、适应能力等;它与体力活动促进和生活方式教育形成了一个综合的教育干预系统,极大地促进了美国智障青少年体适能水平的提高,是智障青少年个性化教育方案与运动处方的基本依据与重要参考。系统研究美国智障青少年体适能测试标准能为我国智障青少年体质健康标准的研制提供思路与借鉴,也将是我国残疾青少年体质健康标准研制的一个好的开端与尝试。

1.智力障碍青少年身体特征与健康体适能测试的限制与调整

智障的概念基于1992年美国智力发展迟缓协会给出的智力愚钝定义:显在机能的实质性缺陷,以显著低于平均智力功能的平均水平为特征,在以下2种或以上的应用技能领域存在缺陷:交流、自我护理、家庭生活、社会技能、社区活动、自我引导、健康和安全、功能性学业、娱乐和工作,智力缺陷在18岁以前发生。智力愚钝的定义包含3个决定智障的主要标准:低于平均智力水平、适应的不足和18岁之前的表现。2013最新版本的美国残疾青少年健康体适能测试采用“智障”取代“精神迟滞”,尽管许多智障青少年在体能活动中没有限制,但其他人则表现出“轻度”到“严重”范围内的限制,总体表现为动机及认知能力缺乏及适应行为障碍,不会尽最大努力去完成体适能测试,因此,需要不同的调整来测试评估他们的体适能。体适能测试中具有轻度限制的智障青少年既包含在学习和执行体适能测试内容中需要间歇性和有限性支持的人群,也包含在测试过程中需要大范围调整测试内容或者提供选测内容来进行体能测试的人群(见表1)。这些人群具有很好的健康体适能水平,在设置好的合适的环境中能参与一些游戏和休闲活动,也能完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活动。有严重缺陷的智障青少年在体适能测试时一般需要很多的支持,这些人群在学习和执行体适能测试内容时需要很多的帮助,他们在1个或多个测试内容中需要选择不同的适合测试内容或对测试内容作出调整(见表1)。

2.智障青少年健康体适能测试的目标与内容组成

美国智障青少年体适能测试标准的目标是避免高血压、冠心病、肥胖糖尿病和一些癌症的形成,维持腰背部健康,维持功能性健康;维持有氧活动和骨骼肌功能以一个可接受的水平维持独立的生活和⒂肴粘5纳活(包括体育运动和其他运动活动);从10-17岁的男女孩最大摄氧量和身体成分的水平最低具有有氧能力的水平以维持适中的身体活动或一定的有氧能力能达到积极健康;身体成分与积极健康水平一致;上体与腰腹力量和耐力适合独立生活,参与体育活动和向普通人一样的表现水平。智障青少年体适能测试项目由3个健康相关体适能内容组成:身体成分、有氧功能和骨骼肌肉功能(肌肉力量与耐力、柔韧性),具体测试指标见表2。仅需要选择其中4~6个项目就可评估特殊个体的健康相关体适能,包含推荐和备选项目。

身体成分采用皮褶厚度法和身体质量指数(BMI)进行测量与评价,测试者在选择测试内容的时候有一定的范围,但2种皮褶厚度的总和通常是推荐的测试内容,对于智障青少年来说,推荐的项目是选择三头肌与腓肠肌(TC),因为TC具有可接受的效度和信度水平,也因为腓肠肌比肩胛下肌更容易接触到,再者是与FITN~RAM的兼容。BMI提供身高和体重的合适比例,但并不能精确估计身体脂肪百分比,BMI与身体脂肪百分比相关度的范围是0.7~0.82;与皮褶厚度不同的是,BMI标准随着年龄波动。对于身体成分的测量,效度首先来自于皮褶厚度和RMI测试一致性和可预测性的特征,有证据证明它与健康相关的问题及皮褶厚度有很大的关联。有氧功能测试包括有氧能力与有氧行为测试,智障青少年可以根据其身心特征和需求选择一项进行测试;16 m(10-12岁)和20 m(13~17岁)PACER(渐进式有氧耐力跑)是评价有氧能力的推荐项目;有氧行为的测试也在评估有氧能力的评估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维持中度身体活动能力15 min满足健康相关有氧行为普通标准的最低值,最大心率的70%代表中等练习的强度,此种类型的活动不仅仅是功能性健康的表现,而且当该活动有规律地进行时被认为是维持和提高健康的推荐活动方式,还能充分地刺激有氧训练的效果。无论选择有氧能力还是有氧测试来评价其有氧功能,至少能够反映出智障青少年在学校和其他生活环境中维持适中身体活动的能力。骨骼肌功能柔韧测试内容选用了坐位体前屈和肩部拉伸,因为上身和躯干部位被认为在维持功能性健康和正确身体姿势方面很重要,从而减少未来下腰痛和独立生活受限的可能性。肌肉力量与耐力注重上体、躯干和腹部肌肉力量与耐力的功能,选择修改的仰卧起坐和俯卧背伸作为测试内容与身体2区域肌肉力量与耐力有联系的研究报告有关。

3.智障青少年健康体适能测试的评价标准与分区

与智障青少年健康相关的标准既有普通的,又有特殊的,普通的标准适用于无限制和轻度智障人群;特殊的标准在测试成绩中已经经过调整,考虑到一定残疾或身体功能丧失的影响,适用于中、重度智障。在许多测试项目中,普通标准设立最低和首选的标准,一个最低的普通标准代表对于普通人群是最低可接受的健康体适能水平,也就是大部分人群达到的最低标准;一个首选的标准建立代表普通人群好的健康体适能水平。对于严重智障青少年的测试内容仅采用一个特定的标准,青少年能达到一个特定的标准也被认为达到一个好的健康体适能水平。对于无限制或智障青少年基于标准参照的评价区通常以不同标准区间的临界值来确定,以图1智障男生的脂肪百分比为例,8.8是首选标准,33.2是最低标准。标准参照评价以上述的1种或几种方法为主,设立一个绝对的标准,把学生的评价结果分为2个或以上的区域,对智障青少年身体成分设立HFZ(健康区)、NI(需要锻炼区)和NI“Health risk”(健康风险区)3个区(以图1为例,8.8~22.4属于HFZ,22.5~33.1属于NI,大于等于33.2属于NI“health risk”);有氧能力和骨骼肌功能分为NI、AFZ和HFZ3个区,HFZ代表身体健康区,处于这个区的青少年的健康体适能水平较高,应积极维持;NI代表需要锻炼区和患病风险区,处于NI的青少年存在一定的患病风险,需要通过身体干预来提高体适能水平,降低风险;AFZ属于调整功能区,处于这部分区青少年的体适能水平往往比HFZ下调10%。对于严重智障的青少年根据特殊标准的临界值分为HFZ和N12个区(因有氧能力测试的指标过多,且对智障的限制进行区分,所以只提供标准以供参考,可以根据标准的值推算评价分区)。

3.1身体成分

对于所有残疾青少年来讲,美国残疾青少年体适能测试中没有为身体成分的测量推荐或选择特定的标准。也就是说,尽管残疾,他们还是被期望和非残疾人一样达到同样的标准,尽管有研究显示智障者皮褶厚度更高,但并没有研究证明这是可靠的,可接受的。一个静态的生活方式,长时间的残疾状态,能够解释皮褶厚度的增加,但这并不是合理的理由;相反,过多的身体脂肪代表着对残疾人健康状况的担忧,更可能恶化原本已经残疾的身体状况。因此,图1~图4中智障青少年的脂肪百分比与FITNESSGRAM标准与评价区一致。智障青少年身体成分划分标准点时重点考虑2个因素:1)青少年学生生长发育对标准参照的影响。例如:男生的青春期是肌肉增长的时期,而女生却是脂肪增加的时期,因此,在男生11~13岁时身体脂肪含量出现一次较高值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逐渐降低;女生青春期较早于男生,9岁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脂肪含量逐渐增加,14岁后进入较为平稳的发展时期。2)脂肪百分比与慢性病风险的相关性。Lohman在心脏研究中发现,男孩和女孩分别具有25%和32%以上的脂肪百分比时心脏病的风险会增加,因此,对于男孩,lO%~25%是最低标准,10%~20%是首选标准;对女孩,17%~32%是最低标准,17%~25%是首选标准。

3.2有氧能力

有氧功能或心肺耐力被认为是体适能测试最主要的部分。智障青少年有氧能力的u估基于特殊和一般的标准使用PACER项目进行测试,身体健康区反映有氧能力的最大吸氧量水平代表将未来健康问题的潜在风险降到最小并能胜任日常的生活。有氧行为通过TAMT测量,水平1是15 min是一般标准的健康体能区水平,代表维持中度身体活动的能力,评价采用“通过”或“失败”来记录是否达到标准。从表1可以看出,进入青春期10-17岁轻度智障男生的最大摄氧量是恒定的,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体重的增加对PACER及TAMT要求也是逐渐提高的,它们之间的比值是恒定的,当然这些都是基于对不同年龄青少年有氧能力的测试研究,认为最大摄氧量与瘦体重密切相关,而青春期男生的瘦体重是相对稳定的;对于女生而言则有一定差异,女生10~13岁脂肪增加明显,瘦体重比重下降,最大摄氧量是逐渐下降的,14~17岁进入稳定期,瘦体重稳定,最大摄氧量标准值也保持恒定。与普通青少年相比,智障人群最大摄氧量比普通人群低10%(见表3),基于对智障和非智障人群有氧能力的反复观察与测量。就这点而言,Shephard估计智障个人比同一年龄普通人群低8%~12%,Fernhall等认为智障人群的水平比普通人群低10%~40%。对于中重度智障的青少年采用特定的标准(见表4),特定的标准往往再下降10%作为鼓励,达到标准也被认为是具有较好的有氧能力。

3.3骨骼肌功能

与有氧能力的最大摄氧量和身体成分的身体脂肪百分比不同,没有类似合适的指标在骨骼肌功能测试中使用,骨骼肌功能对于健康是有益的,能提高日常生活的表现,提高移动和独立性,提高身体姿势和肌肉平衡,预防损伤,减少运动后的疼痛,但活动的合适强度并没有相关的研究证据,因此,美国智障青少年骨骼肌功能的评价标准(图5~图8)源于专家建议、对普通青少年常模参照的数据回顾、临床上使用的数值,以及在研究结论中的推荐和参考值综合考虑设定的。基于特殊标准的体适能测试HFZ和AFZ用来评价智障青少年握力、扩臂悬垂、直角俯卧撑及仰卧推举水平。具体的标准以普通学生成绩的百分比来评价:握力65%,扩臂悬垂75%,直角俯卧撑、仰卧推举、曲臂悬垂及改进的仰卧起坐则为50%。智障青少年也可以通过一般标准进行评价。对握力、扩臂悬垂、直角俯卧撑及仰卧推举以普通人群青年学生成绩的约第20百分位成绩计算;曲臂悬垂及改进的卷身起以普通青少年的最低标准计算,坐位体前屈、俯卧背伸和肩部拉伸鼓励以普通学生的标准进行评估,基于一般标准的HFZ代表体适能的积极水平。

4.结束语

智力测试题目篇7

    一般认为智力由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基本因素组成,因此外企的智力测试也着重考察这些方面,有时是注重其中某一方面,有时则对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1)侧重考察思维力的测试    (2)侧重考察观察力的测试

    这类测试往往包含在一些图形认知测验中,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只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正确回答尚不困难。

    (3)侧重考察记忆力的测试

    记忆力对人来说非常重要,虽然人们平时不觉得,但在生活中几乎随时都离不开记忆力的应用,如常用电话号码、公交路线、经常要去地方的地址,基本上都储存在我们的大脑中,也似乎永远不会忘记。在工作中,客户给你的电话你可能来不及或不方便写下,而只能记在大脑中,但往往很快就忘记了。记忆力测试一般来说也没有对错之分,只有一个评价表,得分高,记忆力好;得分低,记忆力差等。

    如有的公司让求职者接受这样的测试以考察其记忆力水平:随机拿16样物品;将16个物品放在一个4×4的方格中,给一分钟的时间记住物品摆放的位置;将这16个物品拿走,然后由受测者用最短的时间恢复物品摆放的次序。最后统计求职者摆放物品的正确数量,从而推知其记忆力的强弱。

    (4)侧重考察想象力的测试

    如有外企的测试题目如下:请估计北京市该设置多少加油站比较合适,并说出理由。当然,这一题目不仅仅测试想象力,还包括对思维方式、推理能力等素质的考察。

    当前更多的情形则是,大多数外企的智力测试不仅仅是为测试求职者某个方面的能力而设,而多以综合考察为主,即一道题往往测试求职者多个方面的素质。因此,大学生如果平时不注意思维方式的训练和知识的积累,往往在面试时就会铩羽而归。

《外企面试侧重的智力测试》出自:查字典

智力测试题目篇8

关键词:考试策略研究;效度验证;考试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8-0137-02

考试效度研究自上世纪80年代起出现转变,开始转向重视研究考试过程而非仅仅关注考试结果,考试策略研究也开始受到广泛关注。受试者在考试过程中采取何种策略完成了语言测试,关键在于其是否按照考试设计者的意图完成了考试,并完全或者基本达到了考试设计所希望达到的语言测试的目的和要求,这已成为一项重要的语言学习与教学研究领域。考试策略研究已逐渐成为外语考试设计和效度验证的重要环节。

一、考试策略研究综述

考试策略研究主要针对受试对象在考试过程中有意识地选择的解题步骤和程序的研究。通常认为考试策略的应用是弥补语言能力不足而进行的一种补偿行为(Canale & Swain,1980),也可看作是一种应用于考试场景下的一种学习策略(Cohen,1994)。可见考试策略的应用的出发点源于语言能力的不足。有关语言能力的重要阐述之一是1980年应用语言学家Canale & Swain提出的“交际能力”,并成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重要理论依据,从而为第二语言或者外语教学研究这门学科提供了最基本的目标、任务和研究对象。语言能力或交际能力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语法能力、语篇能力、社会文化能力这些表象的能力,还包括了语境的判断能力、语义的推理能力、概念能力,以及运用这些能力完整具体的意义构建、语篇理解和现实交际的能力。当受试者在上述语言能力的某个环节存在着不足,那么在考试情景下,尤其是高风险考试中,就倾向于通过考试策略的运用以完成考试。

考试策略可分为语言学习者策略、考试掌控策略和考试智慧策略(Cohen,2006)。语言学习者策略是指受试调动听、说、读、写、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和技能来完成试题的能力(Cohen,2006)。Jeron S Bruner(1956)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发现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摈弃那些无效策略,即为一种问题解决策略。考试掌控策略通常与考试形式相关,受试者通过了解和适应考试形式和类型,主动采取策略以应对相应的考试特点。在听力考试环节采取预读试题选项,确定选项类别,然后重点听写等可归类于考试掌控策略的运用。考试智慧策略则是指受试者在做题过程中没有经历一定语言、心理和认知加工过程(Cohen,2006),而是利用测试形式、特点或测试环境来取得高分的能力。(Millman,Bishop & Ebel,1965:707)这种策略脱离了语言认知过程,通常与受试者个人的行为习惯、个性等直接相关。例如听力测试选择出现频率最多的词,阅读测试选项中选择最长或者最不同的一个答案等等均属于考试智慧策略的应用。

二、考试策略的运用对考试的影响

上世纪80年代以前,考试研究多集中于考试智慧策略研究。经过深入地研究发现,考试智慧策略主要受考试者和受试者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方面考试者在试题题型设计方面存在不合理之处。许多题项无需借助语言能力和认知思维即可通过猜测和比较选出正确答案,从而为考试智慧策略的使用提供了机会。例如听力测试中,考试要点设计为考试材料中重复出现的重点词汇。另一方面考试智慧策略的频繁应用经常出现在选择题类的考试中。具体表现为题目选择各项正确答案有明显的个体化特征,如选项过长或在意义、词类别等方面完全区别于其他错误选项,从而使受试者通过简单猜测对比即可锁定目标选项。这类考试漏洞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考试效度。因为受试者个体的不同等因素都导致智慧策略的使用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所引发的考试结果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考试的公平性,偏离了考试检测受试者语言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和应用技能的本质目的。

考试学习策略和考试掌控策略这两类与考试智慧策略的最大的区别在于前两者均需要动用语言能力,而后者基本不需要借助语言能力。考试掌控策略和考试智慧策略的共同之处在于二者均需要结合测试特点来答题,均动用猜测、推理等答题手段,但不同在于前者是基于语言和认知能力进行符合知识逻辑的相对合理的猜测,而后者可视为利用考试设计存在的漏洞进行符合行为逻辑的推断。研究表明,在课堂上教授考试学习策略和考试掌控策略的应用对提高考成绩有明显的作用(Cohen,Weaver & Li,1996;Li & Liu,2008; Thompson & Rubin,1996)。另外,研究也证明高水平的受试者在某些考试的策略的使用上明显高于低水平的受试者,另外其使用的考试策略的种类相对也较多,而且对自己考试过程、考试策略有更清楚的认识。(Taguchi,2001)

三、考试策略研究应用于考试设计和效度验证的意义

考试策略研究与考试设计和效度验证紧密相关。最初的试题效度研究的目的一方面在于确认试题设计的合理性、全面性,试题质量是否达到相应的水准,另一方面在于通过考试结果的分析考试效果参照。由此可见,此时的研究重点在于考试结果。但是随着对考试效度的深入研究,研究者逐渐更多地关注考试的过程,开始考察受试对象是否以出题者所预期的方式完成考试,并达到所设计的考察目的。因此考试策略研究对考试设计和效度验证有极为重要的参照意义。

(一)考试策略研究为考试设计调整提供参考数据依据

以托福考试改革为例,可以看出由于效度理论的改变和英语考试策略的研究所引发的试题设计调整。托福经历了多次的改版,第一次版本包括听力、阅读、语法、词汇以及标准的书面英语,但并没有口语和写作能力的测试。后来托福增加了口语和写作测试,此时的托福要求30分钟的论文写作。2006年托福进行了重大调整,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技能的测试。托福总体设计理念着眼于测试考试者语言应用沟通能力的水平。只要求反映出在大专院校教学和校园生活中对语言的实际需求,即进行学术阅读和沟通的能力。这反映当前的发展趋势:从重视语言要素转向强调实际的语言应用能力,从结果研究导向过程研究。新托福的改版和其他代表当今先进理念的考试,颠覆了传统的考试理念和模式,大幅度缩减了考查语言点的选择题与判断题,增加了听说能力和交际能力的试题,“听说能力、交际交流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考试模式成为英语测试的主导模式。很显然在托福考试设计充分体现了学习策略和考试策略在理念和技术上的发展。

(二)考试策略研究为考试效度验证发挥了重要作用

效度是对实证证据和理论原理在多大程度上支持从测验分数或其他评估形式中所得出的推论和决定的充分性和适宜性做出整体的评估判断。(ETS,2006)效度验证是一个收集证据证明分数解释和测试使用合理性的过程。考试智慧策略对试题效度的影响最大,因为考试智慧策略的应用不需要借助受试者的语言能力。因此如果受试者可以不需要语言能力即能选出正确答案,那么该试题可视为效度过低,未能通过考试结果正确地反映出受试对象的语言能力。而语言学习者策略和考试掌控策略研究的重点是考虑受试者的答题过程是否会按照出题者所预期的方式完成考试,如果研究结果发现受试者未按预计方式答对或者打错题项,那么从考试效度的角度可同样是为该项考试设计效度未达预期,需要作出必要的改进和调整。

(三)考试策略研究对学习和教学策略研究的影响

考试本质是对学习效果的一个验证。因为考试策略本质上是语言学习策略应用于考试场景的情况,所以考试策略的研究与学习策略研究是紧密相关的。现实状况是,许多教学机构和教师均在教学过程中涉及各种考试策略的研究和教学。不可否认,他们的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成功完成考试,取得较好的成绩。但是在客观上,这些针对考试策略的传授和研究相应地促进了学习和教学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改革了语言测试方式,促进知识、技能的传递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兆增.外语测试题库理论及试题编制策略的研究[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1).

[2]许余龙.学习策略与英汉阅读能力的发展[J].外语教学研究,2003,(5).

[3]胥云,武尊民.国外考试策略研究综述——五十年回顾[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1).

[4]Cohen,A.D. 2006.“The coming of age of research on test-taking strategies”,Language Assessment Quarterly 3/4.

上一篇:大学专业及就业方向范文 下一篇:新版红楼梦演员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