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测验范文

时间:2023-02-21 04:29:12

智力测验

智力测验范文第1篇

智力测验是如何产生的?

在20世纪初,法国心理学家比奈(A,Binet)和西蒙(Simon)受巴黎教育当局委托,编制了一套鉴定智力缺陷学生的测验,其目的是为了让这些学生能够转入特殊班级,受到适合其智力的教育。从那时以后,智力测验就首先用来帮助预测儿童和学生的智力了。

191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推孟把比奈和西蒙智力测验译为英文,加以修订,称为“斯坦福一比奈”量表,使之适用于美国。

推孟还将德国心理学家斯坦的“心理商数”引用于智力测验,称为“智力商数”(简称“智商”)。被测验者在智力测验上测出智力年龄后,便可按下列公式计算智力商数:

智力商数=智力年龄/实足年龄×100

智力商数被用来表明智力的优劣:即智力年龄和实足年龄相当,智商为1 00,表示智力正常,智力年龄超过实足年龄,智商便大于1 00,表示智力优秀;反之,智力年龄不及实足年龄,智商便小于100,表示智力低下,智商还可用来比较不同年龄被试者的智力优劣程度。例如一个5岁儿童智力年龄为6岁;另一个10岁儿童智力年龄为11岁。从智力年龄相比,两个儿童的智力年龄同样超过实足年龄1岁,似乎智力处于同样水平。但如计算智力商数,5岁儿童应为120;10岁儿童则为110;5岁儿童的智力水平显然更为优越。

以后斯坦福一比奈量表经过不断修订,使用到现在。与此同时,又编出了许多适合缺乏文字知识或应用于不同语言文字的人的智力测验,以及集体智力测验的量表,测验的对象逐渐推广到婴幼儿和成人。

五十年代以来,在美国应用最广的是韦斯勒(Wechslet)所编的各种智力测验。尤其是“韦斯勒成人智力量表”(简称WAIS,1955)、“韦斯勒学前及初级智力量表”(简称WPPSI,1967)以及“韦斯勒儿童智力量表(修订本)”

韦斯勒也是采用智力商数来表示测验结果的。但他所采用的智力商数不是一个人的智力年龄和实足年龄相比;而是采用统计方法使一个人的测验成绩和同年龄组人的成绩相比,称为“离差智商”。

智力测验的内容

“智力测验应该测验哪些内容?”这是一个不那么容易回答,到现在还在研究的问题。但是,智力测验有时被称为“能力测验”,因此,无论个人测验、团体测验、言语测验或者作业测验等哪一种类型的智力测验,其项目都应该属于智慧性质,而不是测定知识量或气质、运动能力等等。在智力测验中,一般都包括数量较大、内容不同的测验项目。作业或智力测验的分数就根据成功地完成作业的速度或数目来确定。

怎样使智力测验尽量可靠

一个比较客观而可靠的智力测验,应该符合下面几项要求;

一、选用良好的测验材料。心理学认为,良好测验材料的标准是:

1,确实能够测定智力。智力应在运用知识、进行作业中表现出来;但智力测验所要测量的不是知识和作业。因此,测验必须应用被试者都能理解的知识,都能进行的作业作为测验材料。反之,应用过深过难、只有部分人熟悉的材料来测验,便不可能正确地测定智力。

2,在测试方法相同时,用这些材料测试同一被试者,每次都可以重复反映出相同的智力水平。

3,包括许多测验项目,每个测验项目不只一个问题,这样可以从各方面评定被试者的智力,得到比较正确的结果。

4,根据大量的测试结果,形成恰当的成绩标准。参照这些标准,可以评定受测验者的智力水平。

在进行智力测验时,最好采用正式编制的测验材料,如我国修订的比奈西蒙量表及韦斯勒智力量表等。当前,为了迅速评定入学新生的智力或评估精神病者的智能等,有的人自行编制一些问题进行测试,这样的权宜做法,也必须参照上列良好测验的条件,精心选取材料,并先做些小范围的预试,然后才能正式应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测量的有效性及可靠性。

二、按照规定方法实施。智力量表是标准化的测验材料,因此必须严格按照规定方法进行。不论测验顺序、问题解释、测验时间、评分方法等都要遵照规定,以免结果受到不相干因素的影响。自行编制材料进行测验,也要规定统一的方法,使每次测验或不同主试者掌握测验,都能用同样方法进行,以保持测验成绩的客观正确。

三、审慎处理测验结果。测验后,应按规定步骤评定成绩,而后比照量表确定被测验者的智力水平。

最后,应该强调的是,智力是极为复杂的能力,任何一个智力测验终究比较简单,不可能真正测出智力水平。

而且,智力测验所用的材料总受社会生活、文化教育的制约,不可能适用于城乡、社会地位、生活经验、文化教育水平不同的一切受试者,因而测验结果往往不能公正地反映智力的真实水平。

另外,智力测验的成绩标准也只是根据部份人的测试结果制订的,总有局限性,不可能完全反映某一年龄阶段或某一方面全体对象的智力成绩。

智力测验范文第2篇

(一)智力测验有助于特殊教育对象的甄别

智力测验最初开始于一个法国公共教育部部长在20世纪初所作的一项决定,正是这一决定产生了鉴定智力落后儿童的程序。每一个广为流传的智力测验都有自己的常模标准,根据这些常模标准,能够判断其智力水平,结合其他量表,比如社会适应行为量表等,可以鉴定出有不同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同时在某些特殊儿童的鉴别中也需要进行智力测验。例如,在天才儿童的鉴别中,智商分数的高低就是一条很重要的标准。

(二)智力测验有助于特殊儿童的测评

纵观智力测验的发展可以看出,智力测验的形式由静态、回顾性的测验向动态测验发展。动态测验常用的范式是将测验与干预结合起来,通常要求被试在测验中学习,其程序是:前测—教学(训练)—后测,被试在两次测验之间的获益代表了其学习潜能。动态测验不仅评价儿童的现有水平,还着眼于儿童的发展潜能即最近发展区,寻求将潜能变为现实的干预手段。这一方面为特殊教育中的干预提供了依据,另一方面还促进了特殊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特殊教育需要儿童也是不断成长与发展的,不能用静态的眼光看待他们。

二、智力测验对特殊教育发展的消极作用

智力测验是既有利又有弊的。尽管它促进了特殊教育对象的产生、甄别、测评,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还有助于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但它给特殊儿童贴上的标签,其消极影响是深远的。首先,标签通常关注残疾、损伤和能力上的缺陷,这导致很多人可能只根据其不能做什么,而不是他们能够做什么或可以学习什么来考虑问题。而且特殊教育标签具有持久性,一旦被贴上特殊教育标签,儿童就很难摆脱它。其次,这种标签可能会给儿童带来侮辱,导致同伴的拒绝或嘲笑,并且给儿童的自尊心带来消极的影响。再次,标签给特殊需要儿童家庭带来沉重的压力。由此导致父母的对待孩子的态度、行为方式会发生很大改变,不利于特殊需要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对其父母也是一种伤害。最后,对那些被归入某一特征类别的儿童来说,存在一种倾向,即认为这类特征的儿童其他特征也相同,这就减少了每个儿童特殊性的探究和正确评价。而且标签很容易让其他人降低对特殊儿童的期望,以标签为基础对他们区别对待,这样可能会阻碍特殊儿童的学习速率,并导致儿童的发展水平受限制。

三、特殊教育发展促进智力测验的完善

(一)智力测验的适用年龄范围扩大

二十世纪,人们普遍认为应该为所有的孩子提供学校教育。美国州政府有能力并且为特殊教育提供了财政资助,特殊教育一直在稳步发展,而且许多城市的学校教育体制中,特殊教育已作为一个基本的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对特殊儿童的鉴别和筛查也渐上日程。随着特殊教育的发展,研究者们发现,特殊儿童在接受合理的教育之后,在各方面的表现中是进步的,这一点是通过测验证明的。由此,特殊儿童的早发现、早干预成为人们的共识,现有的测验使用年龄范围不足以测查年龄比较小的特殊儿童。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难题,同时比纳-西蒙量表也在不断地改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特殊教育领域下特殊儿童的早发现、早干预理论促进智力测验的研究和设计,扩大了其适用的年龄范围,这无疑是一大进步。

(二)文化公平测验出现

在特殊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开始思考,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的人用同一种智力测验所得的智商(IQ),是否能真正说明一个人智力的高低、优劣。在现实智力测验中研究者们选取的样本是很有限制的,一般是中产阶级家庭,白色人种。这种种族、文化背景等等的差异对智力测验的结果有何种影响。这种对特殊儿童出于人道主义的思考,促使研究者进一步的探索,于是产生了各类不同形式的智力测验。例如,文化公平测验。在人类文明史上,在对特殊儿童的关注过程中,这类文化公平测验具有很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三)智力测验与多种测验的结合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特殊教育有了迅猛的发展。残疾人教育的成功使人们对残疾人的潜能,特别是智力落后者的潜能有了新的、更为乐观的看法,人们开始重新评价残疾人的教育。单纯的智力测验不能很好地反映特殊儿童,尤其是智力落后者的真实发展水平和特点。特殊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对特殊儿童的鉴别过程有了新的要求,必须由特殊教育教师、家长、学校、心理专家、物理治疗师共同参与特殊需要儿童的鉴定。与此同时,美国智力落后学会对智力落后儿童的定义有了新的界定,“智力落后是指个体在当前功能上的重大限制,表现在智力功能明显低于平均水平,同时伴有与下列各项适应技能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相关的局限:交往、自我照顾、居家生活、社交技能、社区利用、自我指导、健康与安全、功能性学科、休闲与工作,智力落后发生在18岁以前。”这一新定义要求在鉴别智力落后儿童时,除了智力测验外,还必须进行适应行为测量。特殊教育不断发展,特殊需要儿童也需要全面发展,发挥自己的优势,补偿自身的缺陷,要求在进行鉴别诊断时必须全方位的测查。智力测验势必要与其他多种测验相结合。

(四)对智力测验的施测者要求的提高

特殊教育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诊断阶段出现了施测者不专业的现象,对特殊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极为不利。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在特殊教育各个环节和过程中必须做到精益求精。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也是以测验和诊断为依据的。这就要求智力测验的施测者必须具备专业的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

智力测验范文第3篇

关键词:情绪智力;测验;混合模型;能力模型

中图分类号:B84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84(2013)04-0297-05

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简称EI)概念是美国新罕布什尔和耶鲁大学心理学家Peter Salovey與John Mayer于1990年正式提出的,情绪智力引发的广泛兴趣與研究热情非一般的心理学概念所能企及。到目前为止,互联网上有关“情绪智力”的网址超过了15万个,应用范围遍及人员选聘、员工管理、学校教育、健康促进、社会和谐等众多领域,不管是学术界还是普通民众对情绪智力的兴趣與日俱增。人们有理由期待,经过20余年的发展之后,情绪智力研究在理论建构、测量與应用等方面已然取得巨大的进步,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然而,情绪智力的研究與应用并非一帆风顺,一些发展初期争论不休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比如究竟应该怎样定义EI,EI包含哪些维度與成份,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與工具对EI进行精确测量,EI與其它心理结构的关系,EI应用的适切领域與实际预测力……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程度标志着EI发展的成熟水平,体现了EI应用的实践价值,影响着EI拓展的空间與前景。

1 两类定义衍生了两种测验取向

EI究竟是什么?如何定义EI?这是EI研究必须首先解决的根本问题,然而,就是在这一最根本问题上研究者尚没有取得一致意见。一般地说,从字面理解,情绪智力是情绪與智力的混合体,情绪智力是一种與情绪相关的心理能力,涉及精确地识别他人的情绪、理解自己的情绪及有效地利用情绪信息等维度。在EI的众多定义中,影响较大的有三个。Goleman(1995)将EI定义为“自我控制,热情與坚持,自我激励的能力”。Bar-On(1997)将EI定义为“能够影响一个人成功应对环境與压力的一系列非认知能力與技能”。Mayer和Salovey(1997)将EI定义为“精确地知觉、表达情绪;利用情感促进思维;理解情绪與情绪知识;管理自己與他人的情绪”。这三个定义的关键区别是前两个定义包含了诸如自我控制、坚持等似乎與人格交叉的特征,因而被称为特质EI(混合模型),第三个定义紧紧围绕智力和情绪的关系主要强调了一系列具体的情绪能力,因而被称为能力型EI。

在情绪智力的定义及理论模型存在着分歧與争议的情况下,基于理论而建立起来的测量工具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與两种概念模型相对应,情绪智力的测量也存在着两种不同取向:混合模型基础上的测量和能力模型基础上的测量。以混合模型为基础的测量使用的是人格量表常用的方法:自陈法,其中的典型代表如EQ-i(Emotional Quotient Inventory,Bar-On,1997)與ECI(Emotional Competence Inven-tory,Sala,2002)。EQ-i由133个题目组成,内容结构與理论模型基本一致,五大维度(个体内部成分、人际间成分、适应性成分、压力管理成分和一般心境成分)为5个成分量表,15个因素为15个分量表。ECI量表包含4个因素:个人胜任力、社会胜任力、自我管理以及关系处理,并把理论上的25种胜任力压缩为20种,全方位评估情绪能力和积极社会行为。以能力模型为基础的测量如MSCEIT(Mayer-Salovey-Caruso Emotional Intelligence Test,Mayer,Salovey,&Caruso,2002),包含了四个维度:知觉情绪、理解情绪、使用情绪和管理情绪。该量表有一小部分是体现解决情绪性问题能力的客观性测验,大部分是整体评定和专家评定相结合的测量方法。就测量方法而言,两种取向均有不足之处。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高水平EI,仅仅依靠被试自己的报告是不够的,犹如马拉松比赛的成绩是由参赛者实际的表现所决定的,而不是依据参赛者对长跑能力的自我报告。整体评定和专家评定相结合的方法一直以来饱受争议,尽管整体评分法與专家评分法有着较高的相关,但遗憾的是这种计分方法缺乏科学的标准。Murphy(2006)曾指出,“当一个人关于某个情绪问题的观点與专家或同时参加测验的大多数人不一致时,我们并不能确定究竟是他的能力低下,还是他仅仅采用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自陈测验與以能力为基础的测验(能力型测验)表现出一系列的差异。集中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自陈测验测量的是个体知觉到的EI水平,而能力型测验测量的是个体真实的EI水平;能力型测验测量的是个体的最佳表现,自陈测验测的是个体的典型特征。(2)自陈测验要求被试洞察自己的EI水平,属于内部主观评定,而能力型测验倾向于外部客观评定。(3)自陈测验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个体为了某种目的可能有意或无意地歪曲自己的反应,而能力型测验不存在这样的偏差。(4)與自陈测验相比,能力型测验费时较长,计分难度大,受测者需要接受详细的指导與较多的培训。

两种不同取向的测验在内容维度、测量方法及评分方式上各有不同,内容的区别决定了形式的不同。传统上,情绪智力的定义是基于能力特征的,故而以能力模型为基础的EI测验比以混合模型为基础的EI测验更为正统,从这一层面上来看,以能力为基础的EI测验更有优势。从另一层面来看,一个测验工具是否能被广泛接纳并采用还要看这个工具是否容易作和掌握,从这个角度来看,结论又有所不同。两种不同的EI测验取向,沿袭了不同的传统,衍生了不同的测量工具,对待现实问题采取了不同的解决方法。

2 两种取向测量工具的信度與效度分析

一般来说,所有EI测验都必须满足如下要求:(1)提供测验的信度证据與测量的标准误差;(2)证明测验内容與所测心理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3)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如社会称许性、反应偏见、欺骗等因素的影响;(4)证明EI的内部结构與设想的理论框架的一致性(如是单维的还是由不同成分组成的);(5)体现所测EI與其他个体差异变量(如人格)的区别。信度與效度是检验测量工具是否优秀的最基本的心理统计指标。我们就以MSCEIT與EQ-i作为两种取向的测量工具的代表加以对比與分析。

在信度检验上,一些常用的自陈量表的内部一致性alpha系数平均大于0.80,如EQ-i为0.93(Petrides&Furnham,2001),重测信度也显示出了较高的水平,EQ-i为0.85(Schutte,1998)。Mayer等人对MSCEIT进行了检测,指出其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95,在整体评分量表中,4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平均系数为0.77,在专家评分量表中,4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平均系数为0.62。两个星期后的总体重测信度系数为0.75,各个维度的重测信度在0.60到0.68之间(Mayer,2009)。总的说来,两种取向的测验量表显示的信度都处于可以接受的范围,相对而言,以能力为基础的量表信度系数略低于自陈量表,两种取向的测验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均较理想。

效度检验可以从多个维度加以考察,如结构效度、区分效度、预测效度等。结构效度表明测量工具在多大程度上测量了所欲测量的品质。预测效度考察了测量工具能够具体预测什么,预测效果如何。如果一个测验是一个独立的测验,它就应该具有较高的区分效度,不应该與其它的测验具有很高的相关。如MSCEIT不应该與一般的智力测验或自陈量表具有较高相关。一般来说,r=0~0.25之间意味着两者无关或轻微相关;r=0.25~0.5,意味着轻度相关到中度相关;r=0.5~0.75之间就意味着中度相关到高度相关。多数研究发现,MSCEIT具有较好的区分效度。MSCEIT與一般的人格测验低相关甚至无关(Dawda&Hart,2000),與情绪智力的自陈测验之间存在低相关或中度相关,如MSCEIT與EQ-i的相关系数为r=0.13~0.31(Liptak,2005),與ECI的相关系数r=0.18(Schutte,2002)。MSCEIT與各种智力测验之间显示出足够的区分效度,在一份针对330名大学生的研究中,MSCEIT分数與语言智力测验分数(SAT)仅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r=0.23~0.39)(Brackett&Mayer,2009)。研究表明,EQ-i與其它EI测验之间的交叉大约为36%,與IQ测验之间的交叉大约为4%,與人格测验之间的交叉大约为15%(MacCann,2010),显然EQ-i测量的是情绪和社会智力的不同方面,并非在测量人格特质與智力,EQ-i與其他情绪智力测量工具的相关明显高于與智力及人格测量的相关,表明了EQ-i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两类测量工具都表现出了一定的预测效度。MSCEIT在教育、组织、诊断、健康等领域显示出了一定的预测效度,可以作为一种预测工具预测心理與行为结果,当然,结论相当复杂,现有研究得出了不一致甚至相反的结论。如Boyle等人研究发现,MSCEIT测验分数可以预测领导者的效率,Rosete和Ciarrochi的研究得出了类似的结论(Rosete,2004)。而Weinberger研究发现,MSCEIT测验分数與领导與管理行为之间没有相关(Weinberger,2006)。有学者研究证明,EQ-i能够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职场员工與管理者的工作效率做出预测,并能够对人的生理與情绪健康具有一定预测作用。

两类测验的效度还需要得到更多关注,如定义與理论的模糊导致了对内容效度研究的缺乏。两种取向的测验量表在区分效度方面差别很大,基于混合模型的EI测验较多地涉及到人格特质,区分效度较低,招致了一些学者的批评。相对而言,专家们在聚合效度(與区分效度相对)、关联效度等方面的研究甚少。另外,先进的统计方法如结构方程等较少运用到EI测量的研究,导致EI测量的发展较为缓慢。

总体而论,两类测验工具信度尚可接受,效度有待进一步检验。同时,现有测验工具也暴露出了一些明显缺陷,集中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许多EI测验的结构效度模棱两可。EI测验的结构效度问题已经困扰我们十多年了,这一问题的出现與EI测验客观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取向有关,每种取向证明测验效度的指导思想、原则、策略迥然不同,以能力为基础的EI测验,将與其它能力测验的有意义相关作为聚合效度的重要佐证,而自陈测验将與智力测验的零相关作为区分效度的重要依据。(2)與重要效标的关联证明混合交织在一起。一些人对此领域持乐观态度,另一些人则不那么乐观,尤其是考虑到EI测验超越智力测验與人格测验的增殖效度,自陈测验效标效度很弱,以能力为基础的测验只是相对较好一点。(3)EI应当预测的结果不确定。EI能够预测学生的学业成绩么,它與非智力因素如药物使用、人际关系质量、压力应对、心理健康等的关系如何,不同研究得出的结论不尽一致。

Braekett等人(2009)对MSCEIT和EQ-i做了相关分析,测出它们之间的相关为0.21。Mauriee等人(2012)也对这两个量表做了相关分析,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36,两者之间有着13%的共同变异。综合这几项研究可以得出MSCEIT和EQ-i有着4%到13%的共同变异,这两种不同的EI测验的低相关说明它们所测量的未必是同一种心理品质。对两个模型的元分析发现,尽管两者拥有某些共同特征,但是两者的分离大于聚合,也许两个模型讨论的是不同的概念。这种分离的原因,是归于两个模型的测量方法多一些,还是两个心理过程的概念本身多一些,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究和思考。

3 两种测验取向的发展

EI定义與理论建构的混乱为EI测量的健康发展增添了难度,因此,消解理论建构的混乱局面是当前EI研究领域的首要任务。未来的研究有必要对情绪智力的不同理论模型进行整合。首先,系统比较情绪智力的不同理论模型及测量工具所包含的具体内容,析出这些模型中所包含的共同要素。其次,对與情绪相关的且最有可能被情绪预测的情境进行分析,选择效标。再次,根据系统比较分析的结果和效标来确定情绪智力的具体维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因素分析,确定情绪智力模型。

两种取向的测验都需要扬长避短,进一步发展與完善。相对而言,EI的自陈测验发展迅速,数量较多,人们对自陈式测验的倚重并非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更多地是从实用方面考虑,自陈测验操作时间短,对概念的精确性、心理统计的复杂性及被试的训练要求不高,與著作出版更为便捷快速。针对自陈式测验的批评从未间断,许多研究者从概念界定、逻辑基础、历史发展、研究数据、科学实践等方面质疑了自陈式测验作为情绪智力有效测量取向的切实可行性。以自陈式测验为基础,难以生成复杂的理论模型,在这一框架内,情绪智力基本属于人格领域,当人格变量被控制后,自陈式测验预测效度非常有限。

自陈式测验的确需要寻求新的发展方向。以下几点建议反映了一些学者的共同思考:(1)一种激进的观点是将特质EI放在人格领域的范畴,不要作为一种新的心理结构,避免影响與干扰EI作为一种年轻科学领域对测量信度、效度、公平的追求。将自陈式测验纳入人格模型序列,也有利于促进人格领域的进步。(2)在利用自陈式测验测量EI时,同时设计人格测验,确保压力、适应、学业成绩、工作表现等與EI的自陈式测量之间的相关不是人格因素影响的结果。(3)系统研究EI的自陈式测验的虚假(伪装)性影响。我们需要设计一系列的研究,确定虚假性與其它反应偏差对自陈式EI测验的影响程度、范围與结果。

如前所述,已有大量研究探索了MSCEIT與认知能力、人格因素的关系,MSCEIT與前者有中等程度的相关與后者有较低的相关,证明了MSCEIT的聚合效度。同时,也有研究表明,MSCEIT與一些重要的效标如社会支持、友谊质量、压力应对呈现出有意义的相关,体现了MSCEIT一定的预测效度。然而,对MSCEIT结构效度的探索异常贫乏。我们还没有获取有效的数据证明专家與新手在MSCEIT测验上的平均差异以及MSCEIT與经典情绪测量之间的关系,EI的发展轨迹以及在年龄、性别、文化、民族等维度上的差异尚缺乏系统研究,即便有关MS-CEIT與认知能力、人格及其它外部效标如坚持性、幸福感等之间关系的研究也不充分。虽然MSCEIT的设计符合标准化测验要求,纸笔测验的形式便于操作,然而,对某些能力尤其是模型中位于较高序列的一些技能没有办法直接评估,如情绪表达、情绪辨别、情绪管理等,对这些不依赖于他人的可塑性较强的技能的测量需要更为复杂的程序。经常受到质疑的另一个缺陷是测验的记分方法,MSCEIT的记分采用與多数人一致的评分和专家评分两种策略,有人指出,與多数人一致只是反映了EI的平均数,并不是高水平EI的标志,专家分数與多数人分数的一致只是意味着专家认同了流行的反应模式,未必就是正确的。

不少学者建议,EI研究的学术共同体需要共同努力,进一步开发EI的客观测量。除MSCEIT之外,信息加工、情景判断以及发展與实验范式都可以视为MSCEIT的补充與替代。实事求是地说,目前的情绪智力测验各有长短,任何一个单一的量表只是测量了情绪智力的某一方面,而无法测量情绪智力的全貌。所幸的是,情绪智力测验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一些新的测量技术與方法不断融入,助推了情绪智力测验的繁荣。几种比较重要的取向如:(1)信息加工测验。内隐联想测验、情绪再认评价、反应时测量等方法,对于情绪表达、情绪管理、情绪识别等方面的能力测验具有独到的优势。(2)情景判断测验。该测验是呈现给被试某一情景,使被试做出最适当或最典型的反应,目前,这种方法较多地应用于社会與情绪智力测验。(3)通过内隐信念评估情绪智力的条件推理范式。其基本原理是,每个人都有一套独特的内隐信念,用以解释模棱两可的情景,因此,可用这些模棱两可的情景构成的条目区分持有不同内隐信念的个体。如果具有不同水平EI的人也分别持有独特的有关世界的内隐信念,那么这一测验范式就可以拓展到EI领域。(4)主角一人范式。该范式是测评人基于主角在以往不同事件决策中持有的不同价值特征评估主角偏爱的能力,人观察了主角在复杂情景中的几次经典决策之后,就可以推测主角在新的复杂情景中的偏好與倾向。这一范式运用到EI领域,主要用于情绪理解。为了准确预测主角的感受與某种情景下的行为,人就需要学习、理解并推论主角对某些事件的经典情绪反应、情绪反应序列、某种情绪状态下最可能发生的行为。與其它取向相比,这种范式用于EI测验,是对社会與情绪知识的准确模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情绪反应,学习这些反应是一种重要的技能。

智力测验范文第4篇

科研人员以男性居多,男性和女性的智力特征存在差异吗?

世上有不少能够解数学难题的人、开发新技术的人、博闻强记的人,这些人的智力有共同点吗?

关于智力的疑问很多,心理学家从100多年前就开始利用智力测验等工具,对人类智力展开调查。让我们站在智力研究的角度,逐个解答上述疑问。

Q是什么?

智力测验的结果体现为IQ(智商)数值。IQ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比内提出的“心理年龄”。心理年龄的定义是,最多能够解答智力测验中哪个年龄水平的题目。起初使用的是“比率智商”这个概念,定义是:心理年龄除以实际年龄(生理年龄)再乘以100。5岁儿童如果能够回答10岁的题目,那么生理年龄是5,心理年龄是10,比率智商就是200。不过因为所有题目的设计都针对儿童,所以最多只能测试到15~16岁的水平;另外,随着年龄增长,定义中的分母变大,导致IQ变低,所以无法适当地测算成人的IQ。

针对这个问题,为了计算成人IQ而改进了计算方式。目前使用的是“离差智商”,以判断“在整体中处于什么位置”。例如,IQ145是指在整体排名中处于前0.1%的位置,IQ130是处于前2%,IQ115是处于前16%,IQ100是处于前50%,也就是平均水平。这种算法类似于常见的标准化考试中说明难易程度的“离差值”。

顺便指出,有意义的离差智商范围在45~145之间。高于145或者低于45的IQ值的误差较大,所以不具有意义。电视上介绍的“IQ180的人物”, 恐怕是使用古老的比率智商的智力测验得到的结果。

智力测验不同于普通测验

目前的智力测验是如何设计制作的呢?在学校里,如果要测试对概率知识的掌握程度,考试就会设计使用概率知识解答的题目。可是,想要测定“智力本身”的时候,应该设计什么样的题目呢?

事实上,能够测定一般智力能力本身的题目并不存在。所以智力测验使用的方法是“暂且把聪明人能很好解决的题目都凑起来”。这时候,题目内容就不那么重要了。

我们来看看智力测验的设计方法。

首先,选择一个规模在几千人左右的群体,比如某个学校的已经参加过考试的全体学生。在这个群体里,把考试成绩排名靠前的人看做比较聪明的人。

要求群体中的人回答大量的、各种各样的题。然后,把题按照“什么样的人正确回答”的原则进行分类。比如可以分为这几类:所有人都回答正确的题,所有人都回答错误的题,一部分人回答正确但与其考试成绩无关的题。然后,找出那些成绩好的人回答正确,而成绩不好的人回答错误的题。

最后,找到的这些题就能够很好地区分(识别)不同成绩的人。把这些题集中起来,智力测验就设计好了。

这种设计方法导致智力测验中都是一些乍一看跟智力无关的题。智力测验选择题的标准,是“成绩好的人回答正确,成绩不好的人回答错误”,并不关心题的内容。

比如“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在哪个大陆”这个题,就是乍一看与智力无关,但却是很好的智力测验的题目。

人类的智力正在持续不断地提高吗?

事实上在全世界范围内,智力测验得分存在逐年上升的趋势,IQ大约每20年上升15。这一现象称作“弗林效应”,由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弗林在1987年发现。

人类的智力不会在短短几十年内快速上升。产生弗林效应的原因是:在全世界范围内,越是年轻一代,接受了长期教育,适应了智力测验方式的人就越多。测验题目原本能够区分不同成绩的人,却变成了所有人都能正确回答的题目。

这样一来,与测验制作时参照的群体相比,得高分的人的比例提高了,罕见的“IQ145的天才”看上去就变多了。

与之相反,还出现了“反弗林效应”。这是由于教育内容的变化,智力测验中任何人都无法解答的题目逐渐增多,看上去出现了整体智力下降现象。

专家认为,从智力测验制作到使用的时间间隔越长,弗林效应越明显。为了防止出现弗林效应,定期修正智力测验题目十分必要。

你也许觉得,只要接受了智力测验,就能够判断自己的智力在整个人群中处于什么水平。然而现实中由于各国使用的智力测验题目不尽相同,所以只能说是“自己的智力在本国人群中处于什么水平”。

这种说法原因如下:比如A国的智力测验是以A国人整体作为参照对象来制作的,所以会包含“是否知道A国三大名山”之类关于本国文化的题目,在题目形式等方面也具有本国特征。所以生长在国外的人往往智力测验的IQ会比较低。一个在B国生长的人,在B国进行智力测验,IQ得分为115,在A国却只能得到100分。只有在其生长的B国测定的IQ,才是对这个人智力的合理适当的评价。

智力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改变吗?

不同年龄群体接受智力测验的结果表明,除了语词理解智力之外,其他方面的智力从20岁起出现下降。

但是,由于弗林效应的影响,年轻一代由于长期接受教育,在智力测验中更容易得到高分。这种对不同年龄群体进行测验的方法,成绩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的原因可能不在于智力,而在于教育经历的差异。理想的方法是对同一批人在间隔几年后再接受同样的测验,以排除弗林效应的影响。通过“人口同龄群分析”调查发现,“归纳推理”、“语言能力”、“语言记忆”、“空间知觉能力”等智力因子在50~60岁之前不断上升,而后缓慢下降。从20岁开始持续下降的只有“知觉速度”。不过需要注意,这个结果并不能说明“每个人的智力变化过程是相同的”。

智力存在男女差别吗?

数学好的人里面,男性比较多。事实上,智力测验结果表明,男性和女性擅长的能力的确存在差异。男性擅长计算和空间掌握能力,而女性擅长语言相关的能力。

想想你身边的人们,是不是所有人都符合这一规律呢?恐怕并非如此。实际生活中数学很差的男性、外语很差的女性都不少。这是因为个人差异比男女群体平均差异更大。

在一般智力能力方面(词语理解、联想记忆、计算能力、空间知觉等方面)男女存在差异吗?从目前已经进行过的大规模调查来看,平均IQ男性确实略高。不过,男女在这一方面的差异极小。

由于男女擅长的能力不同,当智力测验的题目结构改变时,这一微小差异会轻易发生逆转。

另外,极高IQ的人里面,以男性居多。原因在于,男性群体的IQ差异更明显,这点已经证实。

工作成绩与智力之间是何关系?

有的时候,企业招聘也会使用智力测验。企业把智力测验看作一种能够在短时间内发现人才的方法。除了智力测验之外,还有其他能够预测工作业绩的因素。

1998年,美国心理学家弗兰克·施密特与约翰·亨特使用meta分析方法,研究分析了过去85年间超过3万人的数据资料。结果表明,智力测验对工作业绩的预测能力(预测能力是表示测验成绩与工作业绩的相关性指标,取值范围从-1~1。预测能力为1的测验能够很好地说明工作业绩。预测能力为0的测验与工作业绩不相关。预测能力为-1的测验,成绩越差说明工作业绩越好。)为0.51,处于较高水平。另外,实际工作测验(0.54)、工作知识测试(0.48)、同事评价(0.49)等也是预测能力较高的因素。而工作经验年数(0.18)几乎没有预测能力。另外,拉文纳·海尔森等人在1999年的研究成功表明,那些“外向的、理智而情绪稳定的、不愿协作的人”更容易取得工作成功,这一结果稍稍有些出人意料。

与工作业绩相关的因素中,也有一些是智力测验无法测量的。比如,很多取得优异业绩的人都付出了持续不懈的辛勤努力,短时间的智力测验体现不出这一点。

智力测验范文第5篇

智力晶体智力泛指人类的记忆力、吸纳、处理和提取各种信息的能力。评估儿童及成人的晶体智力,要视其受教育程度的高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正面刺激和适时培育,例如训练儿童及成人的记忆力、加强处理和提取各种信息的技巧等,这些均有助于增强晶体智力,甚至使它延续提升至中年以后。语言能力可以反应一个人晶体智力的高低。

什么是流体智力

操作能力,亦称为非语言能力,与流体智力关系密切。流体智力涉及推理、数学逻辑、视觉感官协调、思考方法等各个方面。传统智力理论学者认为,流体智力才是“真”智力,泛指人类解决各种奇特疑难的天赋能力,儿童及成人无须刻意训练或事前接受咨询就能具有。国外研究指出,流体智力在成人早年已发展到达顶点,即约在30~40岁以后,流体智力会逐渐退化。

多大年龄测智力较准确?

测完智力测验,知道I.Q.结果后,通常儿童及成人会关心自己将来的智力发展。欧美研究者披露:接受智力测验时的年龄越大,测验结果越能准确地预测将来的智力发展。因此,在你安排子女或学生接受智力测验之前,可以参考不同受试年龄及预测将来智力发展的相关性:

要隔多久才可重测智力?

两次智力测验时间越近,智商分数会越接近。专业心理学家认为,重测智力测验的相隔时间,要视当事人的目的而定。原则上,智力测验报告的预测性可维持1~3年。儿童或成人由于个别原因,例如移民、入学等必要需求,重新进行智力测验的时间可以做弹性处理。如果父母或教师因为不满意初测的结果,在安排子女或学生重测智力之前,可以参考下列初测及重测后的智商分数的相关性:

与亲属智商的关系

如果你家族中有一位高智商人士,你可能想知道他的亲属,如兄弟姐妹、表亲等是否也是高智商。心理学家为分析遗传与环境对智力发展的影响,做了一些世界性的研究,如BouchardandMcGue(1981)有下列重要发现:

让谁测试才可靠?

智力测验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征兵 心理检测 注意问题

从智力能力水平和心理素质方面来衡量应征公民是否适应军人职业,已成为形势发展的需要。我院为乌市水区征兵心理检测定点医院,2010年11月征兵工作如期进行,专门抽调心理检测人员组成心理检测组,组织实施心理检测。工作中,坚持心理检测标准,所征集新兵的精神和心理素质均达到规定的水平。现结合心理检测资料,对心理检测结果作进一步分析探讨,将影响心理检测效果的因素报告如下。

检测者要求

检测组人员一般由心理检测负责人1人,计算机检测人员2~3人,心理访谈检测人员1人,纸笔智力测验人员1人组成。心理检测开始前,应组织培训。心理访谈人员应由心理或精神专业的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人员担任;计算机检测人员应熟悉心理检测软件安装、应用及卸载;纸笔智力检测人员要求具备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专业技术人员,除了检测技术娴熟程度外,最重要的是检测者本身要保密性、原则性强;要善于察言观色、机智敏锐;要情绪适于现实、常规;要有耐心、责任感;要严谨自律、知已知彼;注意避免存在不良情绪问题和外界干扰的心理特质。如果检测者缺乏某些心理特质,无论经过何种严格训练亦会前功尽弃,检测者的心理特质通过语言表达,非语言表达体现在应征青年的沟通中,直接影响到检测效果,应高度重视。

场地设置要求

应设计算机检测室、纸笔智力测验室、心理访谈室,并挂醒目门牌标识。计算机检测室要求整洁、明亮、安静、保暖,房间能宽松摆放检测计算机及配套桌椅,座位间保留足够空间;纸笔智力测验室和心理访谈室要求房间整洁、明亮、安静、摆放若干张桌椅。

计算机检测:配置中文WINDOWS 98SE以上操作系统,心理检测软件安装前须查、杀病毒,计算机严禁安装“还原卡”,以防关机后新装程序和数据丢失。日上站体检100名应征青年通常需配备10~15台计算机。

纸笔智力测验:提前备好足量数字运算测验、数字搜索测验和语词推理测验试卷,通常按日上站体验人数的20%准备;准备秒表1块和一定数量的铅笔、圆珠笔、钢笔。

心理访谈:提前备好足量《应征公民结构式心理访谈记录表》,通常按日上站体检人数的20%准备。预先准备医务人员使用的《应征公民结构式心理访谈提纲》,根据日上站体检人数,预先准备足量《应征公民心理检测登记卡》,在候检区醒目位置张贴有关检测须知。

检测前方法告知

心理检测一般安排在其他体检项目结束后进行,所有受检者应首先进行计算机检测,如计算机检验合格,直接做出“合格”结论;如计算机智力测验不合格,则加做纸笔智力测验;如计算机人格测验不合格或无效,则进行结构式心理访谈。

计算机检测:根据上站体检人数,检测工作人员预先在《应征公民心理检测登记表》上为受检者编写四位数的ID编码,从0001依次编起。受检者就位后,工作人员讲解答题操作方法、步骤等有关须知,应征青年按照提示在电脑上输入自己的名字及应征编号后,便进入了“征兵心理测试系统”。计算机智力检测和计算机人格检测同时进行,时间为50分钟左右。完毕后举手示意,检测人员确认并将检查测试结果填写在《应征公民心理检测登记表》上。答题完毕后系统自动返回“等待界面”。测试结果显示“(1)”,表示测验“合格”;显示“(2)”,表示需加做纸笔智力测验;显示“(3)”,表示需进行结构式心理访谈;如同时显示“(2)、(3)”,表示需加做纸笔智力测验和结构式心理访谈。专家应及时根据计算机测试结果对部分受检者安排做进一步纸笔测验和心理访谈。

纸笔智力测验:首先,根据《应征公民心理检测登记表》测试结果确定受检者纸笔智力测验具体项目。计算机智力测验中的数字运算测验、数字搜索测验、语词推理测验任何一项或多项不合格,均需加做该项纸笔智力测验。然后,工作人员向受检者说明测验目的和答题要求,分发试卷,受检者填写姓名、ID编码后开始答题,秒表记录测试时间,每项测试时间120秒。

结构式心理访谈:访谈人员按预先设定的访谈提纲进行讯问,并做好记录。

应征青年进入心理检测室必须遵守的规定

听从工作人员指挥,在工作人员指导下完成测验;关闭手机、传呼机和其他电子设备。

检测过程中保持室内安静,不得大声喧哗,不许交头接耳,不得干扰他人测验,不得擅自走动。

检测完毕,经工作人员同意后迅速离开检测室,在检测室外等候时保持安静,不得大声喧哗和打闹。

应征青年在心理检测时的注意事项

受检者在检测前一天应休息好,以便保持最佳精神状态参加检测,避免身体原因对检测结果造成直接影响。

计算机检测的全部内容都在计算机上完成,受检者要按照工作人员的提示按程序和要求进行操作,完成计算机检测内容后,不要再对计算机进行任何操作,以免影响成绩。

所有检测项目均有时间限制,受检者应在准确的基础上尽快完成检测项目。

受检者在心理访谈时,应如实回答主检医生的提问,以免影响检测效果。

结果判定

心理检测结束后,计算机检测人员、纸笔智力测验人员和心理访谈人员各自根据检测情况填写检测结果,在《应征公民心理检测登记表》上做出“合格”或“不合格”的结论,对不合格者应注明原因;所有单项检测表格及检测登记卡均由心理检测负责人汇总、复审后,做出综合结论并签名。将《应征公民心理检测登记表》粘贴在《应征公民体格检查表》的“辅助检查栏”中。

智力测验范文第7篇

Digitspantestperformedwithpaperandpencilingroups

WANGJinLi,ZHANGYueJuan

1DepartmentofMedicalPsychology,MedicalCollegeofChinesePeoplesArmedPoliceForce,Tianjin300162,China,2HebeiNormalUniversity,Shijiazhuang050091,China

【Abstract】AIM:TochangedigitspantestinWechslerIntelligenceScalefromindividualtesttogrouptest.METHODS:Thetestformofdigitspanwaschangedfromoraltesttopaperpenciltest.Inordertoensurethestandardizationofanswertime,theactionofuniformpencilliftingwiththeemergenceofdigitswasaddedintotestprogram.Thetotalofsubjectswas884.RESULTS:Thetestretestcoefficientwas0.658,andthecorrelationbetweengrouptestandindividualtestwas0.581.Therewasasignificantcorrelationbetweenthegrouptestandothersubtestsofotherintelligencescalessuchasnumberseries,wordstest,calculationtest,spatialabilitytest,tapspeedtestanddrawingcircletest.Thescoresofthe2groupswithdifferenteducationlevelweresignificantlydifferent(P<0.01).CONCLUSION:ItisfeasibletochangethedigitspantestinWechslerIntelligenceScalefromindividualtesttogrouptest.

【Keywords】digitspan;grouptest;memory,shortterm

【摘要】目的:改变测验方法,把韦氏智力测验中的数字广度个别测验改变成团体纸笔测验.方法:把数字广度测验的口头答题方式改成书写方式,在答题时增加举笔动作程序,实现答题时间标准化.以884人为样本施测.结果:重测信度0.658;数字广度团体测验与个别测验的相容效度为0.581,与韦氏智力测验的文字测验、数字推理、计算测验、空间测验、注意测验、打点速度测验等分测验有低度显著相关(P<0.01),对不同文化程度的群体区分达到显著水平(P<0.01).结论:改变韦氏智力测验中的数字广度的测验方法,把该个别测验作为团体测验使用是可行的.

【关键词】数字广度;团体测验;记忆;短时

0引言

短时记忆为1.5s到1min的记忆[1],对人的工作有重要意义,是智力的组成部分.对短时记忆的测量有文字广度测验[2]、数字广度测验和实物图片广度测验,其中最知名的是韦氏智力测验中的数字广度测验[3].在个体纸笔测验形式中,记忆的成套测验和智力的成套测验里面都有短时记忆测验部分[4],但在团体测验形式中尚未查到短时记忆测验.例如,团体用的“多维能力倾向成套测验(MAB)”,与上述的个体测验形式的韦氏智力测验结构相同,平行排列,惟独没有韦氏智力测验中的数字广度测验,原因是在团体中难以控制间隔时间,这是团体能力测验的一个弱点.在相关文献中,“多重水平成套测验”的研制者进行了团体记忆测验的尝试,但所能测量的是时距25min的长时记忆[5].短时记忆的团体能力测验目前还是空白.鉴于此,我们以韦氏智力测验的数字广度测验为蓝本,改变其测量操作方法,使之成为团体测验.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在武警某机动师抽取士兵825名,全部为男性,年龄19~29(21.0±2.6)岁.对其中2个中队56名被试相隔9d后重测;对另外2个中队43名被试相隔3d后用韦氏数字广度原量表做个体测验.在武警医学院整群取样59名,做不同文化组别的对照研究.

1.2方法

题目采用韦氏智力测验的数字广度分测验[4],采用自编定式答题纸.操作程序:主试先指令被试将笔举在空中,等主试读出一组数字并发出“答题”口令时,被试统一落笔答题,答完题目后立即把笔继续举在空中,主试再读下一组题目.将笔举在空中的目的是防止被试提前落笔从而影响时间间隔.以每秒一个数字的速度呈现,主试读完题目后间隔1.5s发“答题”指令.每次测验30~40人,获得有效试卷812份.本研究没有倒背数字部分.第一题4个数字记4分,以后每题每增加一个数字加1分,最后得分是被试通过的最长题目数.

统计学处理:全部数据以x±s表示,用SPSSl0.0软件,以相关分析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信度检验对2个中队56名被试,初测得分7.11±1.10,相隔9d后重测,重测得分7.53±1.42,两次测量的相关系数为0.66.

2.2效度

2.2.1相容效度为了考察数字广度团体测验与韦氏个别测验的相容效度,我们对另外2个中队的43名被试做团体测验,得分7.11±1.10,相隔3d后用韦氏数字广度量表做个体测验,得分7.81±1.20.43名被试数字广度团体测验得分与韦氏数字广度个别测验得分的相关系数为0.58.为了考察数字广度团体测验与其它能力测验的相容效度,我们把数字广度测验分数与其它能力测验(n=825)分数做相关比较,结果显示:数字广度测验分数与数字推理、文字测验、计算、空间、打点速度和画圆等能力测验分数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146,0.168,0.295,0.130,0.175,0.104和0.028.除了画圆测验外,数字广度与其它能力测验均达到显著水平(P<0.01).

2.2.2区分效度为了考察数字广度团体测验对不同团体的区分效度,我们把军校学员的分数(n=59)与其他战士分数(n=800)做了比较,结果显示军校学员和战士的平均得分分别为8.73±1.33和7.16±1.50,经t检验差异非常显著(P<0.001).

3讨论

3.1测验方法的改变改变数字广度测验口头答题为书写方式,并在施测程序中要求被试把手臂举在空中,按照统一的时间落笔答题,这种动作程序使主试能够很好地观察和控制每个被试的手臂动作,从而控制了答题时间,防止了被试提前答题.从测试884人的实际情况来看完全行得通,可以做到团体测验的标准化.信效度检验结果也支持这个结论.3.2信度原测验信度0.66~0.89[5],本测验信度达到原测验水平,在通常情况下,相同的测验团体施测信度应该低于个别施测,本测验能够达到原测验的下限也是合理的.

3.3效度数字广度团体测验与原测验相关0.58,证实了该测验测到了与原测验基本一致的记忆.口头回答的方式与笔答方式也应该有所区别,写字慢的可能在写到后边的数字时有所遗忘,因此相关系数不是很高也是合理的.从数字广度测验与其他智力分测验的相关看,除了画圆测验外,都达到了显著水平,但指数偏低,这与原测验在韦氏成人智力整套测验中的情况一致.画圆测验属于动作能力测验,与记忆测验应该没有相关.在对不同群体的考察中,本科学员得分明显高于普通战士,表明测验能够区分不同受教育程度的群体,这与GarciaMorales等[6]采用个体方法的数字广度测验研究结果一致.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130.

[2]TallandGA.Threeestimatesofthewordspanandthirestabilityovertheadultyears[J].QuartJExpPsychol,1965,17:301-307.

[3]龚耀先.中国修订韦氏成人智力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地图出版社,1992:49-50.

[4]MurielDeutsschLezakneuropsychologicalAssessment[M].3sted.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95:360,148,335.

[5](美)安尼.安娜斯塔西,苏珊娜.厄比纳著(缪小春,竺培梁译).心理测验[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66-375,379-382.

智力测验范文第8篇

关键词:伤残鉴定;智能障碍;评定影响因素

智能障碍者智力水平的客观评定是目前司法精神病学鉴定中的难题之一。由于受赔偿心理作祟而故意伪装的情况较为普遍,大多还受到亲属或人的纵容、教唆。在智能障碍评定中存在极大的伪装,只用智力测验等简便方法在鉴定中存在有限的价值,只能对影响智能障碍评定的多因素进行分析,得出较为客观的评定结果。并通过对智能障碍评定因素的分析,以探讨智力测验在智力损伤或伤残鉴定中的的适应性。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为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司法精神病学鉴定科2009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在交通事故和工伤事故中造成颅脑损伤接受司法精神病学鉴定的案例,排除既往有各种颅脑疾病、精神疾病以及家族遗传有颅脑疾病或精神疾病者。

1.2方法 依据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 2 版修订本及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第3版中智能分级标准, 结合鉴定检查、社会功能及修订的韦氏成人智力量表测查结果等情况, 并结合临床检查情况由两名精神科主治或以上职称的专家进行分类诊断 ,包括对夸大或伪装精神伤残的诊断作出有无智能障碍诊断。

颅脑损伤情况按照相关标准进行诊断,除个别"单纯性脑震荡"未进行影像学检查外,均以CT或MRI检查结果为依据。

所有数据均采用 SPSS 11.5 专业版进行统计 。

2 结果

2.1器质性精神障碍的诊断 见表 1。

2.2 伤残等级与颅脑损伤程度 伤残等级与颅脑损伤的程度成正比, 与鉴定时间的间隔和年龄成反比。见表 2。

2.3 韦氏智力测验完成情况 366例脑外伤患者韦氏智力测验,完成整套测验的317例( 86.6%);仅实施韦氏简式测验的16例(13.4%) ,其中二合一 12例(3.3%);四合一3例(0.8%);六合一1例(0.3%);未能实施韦氏智力测验结果的 33例(9 .0%) ,其中无颅脑损伤及轻型颅脑损伤 6例(18.2%);重、极重型颅脑损伤26例(78.8%)。

2.4智力测验结果与专家评定结果比较 366 例经韦氏智力测验所获得的智力商数与专家鉴定智力伤残结论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两者间具有明显差异(χ2=133 .709 ,P

3 讨论

3.1在器质性颅脑损伤致精神障碍的司法鉴定中,智能障碍占绝大部分,受伤后表现为注意力严重分散、记忆力下降、思维能力低、计算能力减退等,这些与颅脑损伤致精神障碍的临床表现相一致。

3.2颅脑损伤程度与致智能障碍的级别关系极其密切,脑干、轴索损伤导致严重智能障碍,影像学异常比例为100%;单双侧脑挫裂伤导致轻中智能障碍,影像学异常比例在70%左右。从而得出颅脑损伤越严重导致智能障碍的几率越大,外伤是致智能障碍的重要因素之一。在 本次研究中发现,鉴定时间对智能障碍的鉴定也有重要作用,在颅脑损伤1年内进行鉴定的患者伤残等级相对较高,这也许与受伤后组织修复功能缓慢相关。随着时间延长,康复训练的进行,损伤的大脑功能逐渐部分恢复,尤其是轻中度颅脑损伤的案例,其智能障碍等级可能较低。所以,为了保证客观评定智能障碍等级,要求所有要进行鉴定的案例在1年内完成有极大意义。

3.3在本次研究结果中看到,大部分被鉴定者在与检测者的共同努力下能够完成全套的智力检测,获得全面的结果,部分被鉴定者未完成整套测试,但也可得到智能测验的简单估计值,仅少数案例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未能获得智能检测的结果。在未能获得智能检测结果的案例中有很大部分是由于颅脑损伤过重、听力视力语言障碍或是年龄太小等无法与检测者配合的原因导致,并非检测方法的局限性。在本次研究中可知,影响智能测试结果的因素很多,一方面是智能测试试验本身的影响因素,如假阳性率、假阴性率等,其次是进行试验的操作者也影响着测试结果,如测试者的技巧、掌握熟练程度等,另一方面主要是被鉴定者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常见主观因素有多样的伪装如伪装智力障碍、伪装记忆障碍、伪装人格改变等和被鉴定者故意不配合等。主要的客观因素包括:颅脑损伤意识障碍脑外伤后的精神障碍如脑外伤性精神症状、脑外伤后人格改变及脑外伤后的身体功能障碍如颅脑损伤过重、视力听力语言障碍、肌萎缩等;以及包括年龄较小的被鉴定者。为得到客观准确的智能测试结果,鉴定者应充分分析以上各种因素,从而尽力规避干扰因素,使鉴定结果更加可靠。

3.4在本研究结果中显示,智能测试结果与专家评定结果呈正相关,一方面说明专家评定在一定程度上依据了智能测试结果,但一致性并不同,说明专家并不完全依据智能测试结果,而是结合了智能测试试验不能考虑的社会功能、文化水平以及客观的临床检查结果,导致智能测试与专家鉴定两者间存在显著差异。在本次试验中,在智能测试试验中未能主动的被鉴定者在专家鉴定中部分表现的主动配合,所以被鉴定者在面对不同对象、接触不同场景等所拥有的心态不同,鉴定者为得客观智能结果也应充分考虑这个因素。

综上 ,在智力伤残鉴定中 , 鉴定人员不能完全依靠智商测验结果 , 需要结合伤者的受伤程度、检查合作度、精神状况、社会功能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有时还需要结合伤者伤前的智力水平和功能状况进行评定,才能做出较客观、科学合理的鉴定结论 。

参考文献:

[1]张英,高北陵,吴冬凌,等.伤残鉴定中智能障碍评定的多因素分析[J].中国法医学杂志,2009,24(1):45-47.

[2]胡恒章,刘堂龙,张连仲,等.颅脑损伤伤残等级评定的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杂志, 2010, 22(4):432.

[3] 王明龙,汪志良.颅脑损伤人员伤残鉴定中的伪装与识别[J].法医学杂志,2013, 29(3):222-224.

[4]马长锁, 邢学毅.司法鉴定实践中智能障碍的几种检查方法[J].法医学杂志,2008,24(1):58-59.

智力测验范文第9篇

关键词:智力; 天赋; 智力理论; 智力测验

“Giftedness”一词有很多种中文翻译方法,例如“天才”,“天赋”“天分”等。台湾的学者翻译为“资优”,意指那些智力水平高于大众的儿童或者成人。在当代智力的研究领域,关于智力是什么的探索始终在进行。而在教育界,人们对那些超常儿童的特殊教育正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什么样的人算是天才?那些被称为天才的人有什么样的特点?当我们说一个人很有天分的时候我们意味着什么?天才等于高智商吗?动机,努力程度或者学习方式能否对天赋产生影响?创造力和天赋是什么关系?天赋到底是真实存在的,还是只是一种被发明出来的社会评价人们的一种方式?或者仅仅是教育者们人为的制造出来的一种评价学生好坏的方法?关于这些问题的争论在这个世纪就没有停止过。

定义天才的重要性在于,由学校或地区所采纳的具体定义将决定谁能够被挑选出来,接受特殊教育和训练,以及谁将被排斥在外。例如:如果一个学校或地区把天才定义为高智力,那么选择过程可能相应的以智商或成绩分数为基础,识别程序本身就限定了哪些儿童能够进入某项特定的教学计划。

在我国的天才儿童教育实践中,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在我国,各种各样的少年班,实验班,层出不穷。但是究竟什么样的儿童少年才有机会获得这种教育?在这里,一个正确明晰的定义,显得尤为重要。如果采用了正确的定义,就可以基本保证进入这样的教育计划的儿童少年可以获得适合他们的教育;但是,如果采用了不恰当的定义,就有可能使一部分具有潜能的儿童被排除在外,得不到合适的发展。

人们必然想通过智商测试来给天赋下一个定义。根据人们在智商测试中获得的分数,人们就由此划分出了弱智,低能,正常,超长,天才等不同的等级。这种仅仅通过一个测试分数来反映天赋高低的方法竟然被绝大多数的人们所接受。人们都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对天赋的定义,虽然通过智商得分来定义天赋的方法没有任何理论基础,但是这种定义的方法已经可以很好的为学校教育工作者们所用了。

根据前人的研究,我们可以将天才的定义分为以下几个观点:

(1)心理测量定义。这类定义强调的是从心理测量的角度来定义天才。心理测量包括对天才的智商的测量,认知水平的测量等等。然后根据测验分数,确定哪些是天才。

(2)教育与个体特质定义。强调的是天才儿童所具有的某种特殊的超出常人的特殊品质。比如说超人的毅力,坚持性,创造力等等。如Feldhusen在他的定义中强调天才儿童必须具有以下四个基本要素:一般的心智能力、积极的自我概念、成就动机,及特殊才能。他认为天才就是在成长期间有良好的心理与物理倾向,使其能有优越的学业表现,并且在成年有高水准的成就以及卓越的贡献。

(3)强调社会需要定义。即从社会的需要出发,社会认可哪种才能,就把具有这种才能的儿童称为天才儿童。

(4)特殊才能定义。这种定义强调的是在艺术、音乐、数学、自然科学,或其它一些特殊艺术或领域中具有特殊才能的人。即只要在某一方面具有超出常人的特殊才能,就可以称为天才。

(5)多维定义。从多种角度定义天才儿童,也就是以上几种定义的综合。在天才的众多定义中,我们发现人们似乎偏爱从智商得分的角度进行的定义。抛开对智力和天赋的概念的讨论,让我们看看为什么智力测验仍旧在天才的定义中仍旧保持着一种主导的地位。在许多对天才教育的研究中,它仍旧是一种权威的预测指标。虽然有很多学者对智商测验的科学性提出了质疑,但我们仍然无法否认它在实际应用中的统治地位。时至今日,这些不同版本的智力测验――如WISC-R,WISC III ,Stanford-Binet IV――已被人们所熟识。许多试图取代他们的测验的测验法面临着很多障碍。究其原因,首先人们非常认可这些智力测试的题目。其次那些新的测验方法同样少有标准化,少有足够的理论支持――这是可想而知的,因为关于智力的讨论就没有最终达成共识。其次,那些负责出版这些智力测验的市场人士们,他们自然不愿意舍弃现有的可以给他们带来利润的智力测验,儿转身投资那些不知道前景如何的新的测试方法当中去。

所以,虽然智力测验备受争议,但它仍然占据着巨大的市场份额,没有任何理论支持,却能得到广大民众甚至学者的欢迎,这似乎成为了一种悖论。如果你在网上搜索关于智力测验的内容,我敢保证你会被那些琳琅满目的信息所困惑不已。或许你在这个智商测试中的到了高分,但是马上下一个智商测试中让你觉得自己无比的愚蠢。你的智商到底如何?或许智商测试也不能给你一个绝对准确的标准。

心理学界有一个著名的实验,有心理学家以做智商测试为名,将任意挑选出来的学生分为两组,然后任意指出一组是高智商,另一组是低智商。数月之后,那组被认为智商高的学生智力果然提高了不少,而另一组的学生智商却果然降低了。另外,美国有一位心理学教授经过多年跟踪调查,发现当年被认为智商不高的一些学生,在其后来的发展中所取得的成就远高于那些所谓高智商的同班同学。由此我们可以发出这样的疑问:用智商所涵定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即使智力测验能够真实的反应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那些智力测验的题目却没有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也让人产生疑问。自从比奈发表第一套测试题以来,已经过了上百年。智商测试技术几乎没有发生过什么变化,即使有,也只是形式上的改变。例如对问题采用单项选择的形式等。智商测试的分数在逐年提高,这是一位叫弗林的美国教授发现的现象。到底是人们的智商升高了,还是那些智力测验的题目过时了?没有人能说得清。为此,弗林教授给出了一个解释:人们对这个社会的接触媒介以及由此所产生的思维方式,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现代人来说,这种类型的思考并不是在阅读书籍、与人交谈或者准备历史考试中所获得的,而恰恰是在设置一个录像机的自动录制程序,或者掌握新手机的界面功能中所获得的……每一种新的视觉媒体特别是交互性的视觉媒体,都对我们大脑带来了新的挑战。我们必须解决新界面的逻辑,追寻线索,判断合适的选择,得出隐含的规律。毫不奇怪,这些正是IQ测试中我们所需要的思维技能。在以“科学”为基础的所谓的IQ测试,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种“单向度”的科学思维。

到底什么样的人是天才?这实在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或许问一个人“你拥有哪发面比较突出的智力”才是比较正确的问法。这样的问法揭露了一个事实,即我们知道的并没有我们应该知道的那么多――智商有很多种表现形式,单一的智商测试永远无法准确测量出我们的智力,更何论我们的天赋呢。

从最初关于智力的研究到现在,关于智力的定义越来越复杂。智力是一个如此复杂的问题,以至于我们很难全面的解释它。随着致力研究的深入,我们似乎正陷入智力的“深渊”中不能自拔,强烈的探索精神驱使着我们不断深入的去探究它,试图将它进行完全的透彻的解析。

让我们在重新审视一下对于天才的定义的意义。众所周知,最初的“智力测验”的目的是为了筛选出那些智力低于正常水平而不是高于正常水平的儿童。而现在智力测验却常常被人们用来关注那些被我们定义为“天才”的儿童。我们想挑选一些智力较高的儿童,进行特殊的教育。我国的天才儿童的教育实践正是这样做的。例如中科大的“少年班”。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儿童的确在某一领域取得了远超同龄人的成就,但是就他们整个人生发展来看,事实似乎并不总是这样。他们真的能被称之为天才吗?

许多学者认同,现在的天才教育存在着五大困扰:一是概念和定义的困扰;二是教师与教材的困扰;三是超常人才教育的评估困惑;四是教育体制的困惑;五是超常人才的持续发展困惑。普遍理解的超常教育更重视天资,而对后天获得的非智力因素认识不足,特别是家长的教育心态还存在着一些误区,或是望子成龙过于急迫,不能给孩子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或是以世俗标准来要求孩子,为孩子的成长设置了无形的障碍。

在整个国家的教育工作中,超常教育的确应当享有重要的地位,但对于儿童来说,教育方法上的重视和社会环境上的宽松都是他们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中国超常教育的发展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家长、教师、和新闻机构都有责任避免各种形式的对超常儿童的戕害。重视超常儿童主体性的发挥,培养其独立意识和“平常”心态,把他们的成就意识和创造能力建立在坚实的主体人格之上。

我们与其关注如何筛选出那些智力水平超常的儿童,不如更多的把注意力放在如何让每个在学校的接受教育的儿童都能提高自己智力上面。根据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理论,因材施教似乎是一个比较正确的方式。对于具有不同人格特质的儿童,我们应该给与不同的教育方式。现在的学者们渐渐的达成了一种共识。智商测试是一个很有效的定义天才的方法,但他是远远不够的。“天才”应该是对一种行为的描述而不是对一个个体的描述――即我们可以称某个人的某个行为是很有天分的表现。这有点像我国古代所说的“天生我才必有用”。此外,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研究中心不应该放在寻找一种“正确”的测量天赋的方法,而是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激发每个儿童各自的潜能。

参考文献

[1] 李莉.有关天才儿童定义的研究综述.中国特殊教育,2003.3

[2] 赵健伟.“弗林效应”与智商悖论.中国社会科学院报

智力测验范文第10篇

高歌猛进的智力测验

在1905年,因为某种特殊原因,法国人比奈和西蒙制订了一套试题,专门给儿童使用,叫作“比奈―西蒙量表”。这份量表由30个测验组成,事先对大量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测试,根据测试成绩,得到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平均得分。假如,小明在测试的时候,得分与6岁小孩的平均分相同,那么小明的智力水平则是6岁,即智力年龄为6岁。如果小明今年已经10岁了,那么显然他的智力发展出了些问题。

比奈―西蒙量表一经推出,就因简单易用而受到欧美学界的热烈欢迎。1916年,美国心理学家推孟更是将其修订成适合美国本土使用的版本,即知名的“斯坦福―比奈量表”。在推孟的量表中,结果并非是用智力水平表示,而是使用德国心理学家斯特恩提出的概念――智商。它的完整名称是智力商数,用公式表示为:智商(IQ)=智力年龄/生理年龄×100。如果小明的IQ接近100,说明他的智力正常;如果远远大于100,就表示智力非凡;如果远小于100,则视为智力低下。

从那时起,智商的概念和随之而来的各种智力测验,开始席卷全球。无数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将智力测验奉为圭臬,我们看到了一个属于智力测验的盛世,各种智力量表层出不穷,比较知名的有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瑞文推理测验等。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各种智力测验,从某种意义上讲都是当年“比奈―西蒙量表”和“斯坦福―比奈量表”的后裔。即使到今天,智商测验的热度依旧不减――一些家长或者老师会带着孩子测智商。结果就是,得分高的人得意洋洋,得分低的人垂头丧气。

但是这个分数,可能压根就不准确。

为什么说智商的分数可能不准确?

除了智力,还有很多因素会影响测试者的智力得分。

首先,是使用的量表的准确性。制订一份合格的智商试题,要在统计学的基础上,经过严格的前期测试和筛选之后,这往往要耗费几个月甚至一年以上的时间。可以说,没有一份智商试题是一劳永逸的,在制订好之后,还要根据人群、地域文化、时代的不同,不断进行修改。否则,这套量表就会变得不准确。这样成本巨大的量表,你相信会是网上可以免费找到的吗?

其实,在测试时测试者的身体情况、情绪状态以及学历经历,都会影响到最后的得分。比如测试者刚经历一件伤心的事情,或者恰巧在练习册上做过类似的智力测验,这都可以影响分数的高低,但这些因素和测试者聪明与否显然无关。

此外,测试者在测试时候的天气、时间、环境、试卷上的字体颜色……这些我们看似不起眼的外部因素,都会造成测试者智商成绩的波动。

没错,上述的影响因素对智商得分的影响都是有限的,如果控制得好,智商测验还是能测出一定的智力,但测出的智力也是片面的。

智力是什么?

关于智力的定义和理论,百年来一直争议不断。智力是人意识当中很抽象的东西,它和人类社会中的幸福、爱、美丽等概念一样,你能感受到它们,但是你永远解释不清。心理学家们一直像物理学家探索力学那样,不断试图用完善的理论解读智力。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提出智力的二因素理论,认为智力是由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组成的,一般因素是我们解决问题用的基本能力,特殊因素是解决特定任务的能力。但是还没有一种智力理论,能像力学中的牛顿定律一样,能在一个相对广的条件下,取得权威性的认同。

面对如此难以捉摸的智力,智商测验往往只能做到对其中某些因素的考察,比如逻辑推理能力。结果就是,一些擅长推理的人智商分数都还不错,但是在阅读理解、艺术、动手能力、创造性方面,表现就不那么好了。

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因为智力不好测量,当人们发现可以用直观的数字来反映智商,满足了其对于了解智力的需求时,它便风靡全球;可一串数字并不能真正地解释抽象的智力,它隐藏着巨大的漏洞,甚至是危害。

两三位数的数字,怎可主宰一生?

110年前,比奈和西蒙制订智力测验量表之初,将测试的结果称为智力水平,而不是智力年龄或者智商。因为他们担心后两种解释,会让其他人以为智力是一成不变的,进而给孩子们错误地贴上“弱智”的标签。他们制订量表的初衷,是为了发现智力发展缓慢的儿童,以便更好地给他们提供教育帮助。诚然,智商在用于发现智力问题上依然有用处,比如诊断先天性智力问题、脑神经受损等,但是在公众中的发展却事与愿违。

在对智商的一知半解上,很多人武断地认为高智商的人学习会更好,成就也会更高,而低智商的人就是笨蛋,难以取得出色的成就。可事实并非如此,一些高智商的人从事着极其平凡的工作,而一些智商平平的人却有卓越成就。至于流传的达・芬奇、牛顿等名人的智商值,显然也是无稽之谈。

上一篇:三维技术范文 下一篇:c语言程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