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测验范文

时间:2023-11-16 17:43:59

智力测验

智力测验篇1

在智力测验诞生之前,没有统一的、严格的、科学的标准来区分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据记载,公元17世纪,人们对智力落后与精神疾病还未能给予科学的区分。智力上的残疾往往被当作精神上的障碍,与精神病人关在一起,接受着同样野蛮的看管和治疗。社会对弱智者和精神病患者仅仅提供了一个勉强生存的空间,对这些人不进行任何的教育。从某种程度上说智力测验推动了特殊教育的发展,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智力测验扩大了特殊教育对象的范围

在世界特殊教育发展的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是盲、聋哑教育,对于智力落后与精神疾病最初还不能给予科学的区分。1905年比纳和其同事西蒙发表了《诊断异常儿童智力的新方法》,即比纳—西蒙智力量表,标志着智力测验的正式出现。这一量表提出了智力年龄的概念,人们借助于这一概念首次得到一个可用来评定儿童智力的定量标准,依据测量结果把儿童送到适合于他们教育的学校之中。20世纪20年代开始,流行智力落后分类的三分法,把智力落后儿童分为三个等级。1916年,在对比纳—西蒙智力量表重新修订和出版以后,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推孟开始对天才儿童进行研究,他的研究致力于发现天才儿童应具备的生理、心理特征和个性品质,以及其将在未来的社会中成为怎样的人。继比纳—西蒙智力量表之后,很多研究者修订,研创了一系列的智力量表。这些智力量表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如,在美国WISC-R操作量表是使用最广泛的听觉受损儿童智力测验;比纳量表的改编本被用于盲人测验;斯坦福—比纳量表通常应用于对运动受损个案的检查等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智力测验的产生和应用扩大了特殊教育对象的范围。

(二)智力测验有助于特殊教育对象的甄别

智力测验最初开始于一个法国公共教育部部长在20世纪初所作的一项决定,正是这一决定产生了鉴定智力落后儿童的程序。每一个广为流传的智力测验都有自己的常模标准,根据这些常模标准,能够判断其智力水平,结合其他量表,比如社会适应行为量表等,可以鉴定出有不同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同时在某些特殊儿童的鉴别中也需要进行智力测验。例如,在天才儿童的鉴别中,智商分数的高低就是一条很重要的标准。

(三)智力测验有助于特殊儿童的测评

纵观智力测验的发展可以看出,智力测验的形式由静态、回顾性的测验向动态测验发展。动态测验常用的范式是将测验与干预结合起来,通常要求被试在测验中学习,其程序是:前测—教学(训练)—后测,被试在两次测验之间的获益代表了其学习潜能。动态测验不仅评价儿童的现有水平,还着眼于儿童的发展潜能即最近发展区,寻求将潜能变为现实的干预手段。这一方面为特殊教育中的干预提供了依据,另一方面还促进了特殊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特殊教育需要儿童也是不断成长与发展的,不能用静态的眼光看待他们。

二、智力测验对特殊教育发展的消极作用

智力测验是既有利又有弊的。尽管它促进了特殊教育对象的产生、甄别、测评,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还有助于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但它给特殊儿童贴上的标签,其消极影响是深远的。首先,标签通常关注残疾、损伤和能力上的缺陷,这导致很多人可能只根据其不能做什么,而不是他们能够做什么或可以学习什么来考虑问题。而且特殊教育标签具有持久性,一旦被贴上特殊教育标签,儿童就很难摆脱它。其次,这种标签可能会给儿童带来侮辱,导致同伴的拒绝或嘲笑,并且给儿童的自尊心带来消极的影响。再次,标签给特殊需要儿童家庭带来沉重的压力。由此导致父母的对待孩子的态度、行为方式会发生很大改变,不利于特殊需要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对其父母也是一种伤害。最后,对那些被归入某一特征类别的儿童来说,存在一种倾向,即认为这类特征的儿童其他特征也相同,这就减少了每个儿童特殊性的探究和正确评价。而且标签很容易让其他人降低对特殊儿童的期望,以标签为基础对他们区别对待,这样可能会阻碍特殊儿童的学习速率,并导致儿童的发展水平受限制。

三、特殊教育发展促进智力测验的完善

(一)智力测验的适用年龄范围扩大

二十世纪,人们普遍认为应该为所有的孩子提供学校教育。美国州政府有能力并且为特殊教育提供了财政资助,特殊教育一直在稳步发展,而且许多城市的学校教育体制中,特殊教育已作为一个基本的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对特殊儿童的鉴别和筛查也渐上日程。随着特殊教育的发展,研究者们发现,特殊儿童在接受合理的教育之后,在各方面的表现中是进步的,这一点是通过测验证明的。由此,特殊儿童的早发现、早干预成为人们的共识,现有的测验使用年龄范围不足以测查年龄比较小的特殊儿童。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难题,同时比纳-西蒙量表也在不断地改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特殊教育领域下特殊儿童的早发现、早干预理论促进智力测验的研究和设计,扩大了其适用的年龄范围,这无疑是一大进步。

(二)文化公平测验出现

在特殊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开始思考,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的人用同一种智力测验所得的智商(IQ),是否能真正说明一个人智力的高低、优劣。在现实智力测验中研究者们选取的样本是很有限制的,一般是中产阶级家庭,白色人种。这种种族、文化背景等等的差异对智力测验的结果有何种影响。这种对特殊儿童出于人道主义的思考,促使研究者进一步的探索,于是产生了各类不同形式的智力测验。例如,文化公平测验。在人类文明史上,在对特殊儿童的关注过程中,这类文化公平测验具有很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三)智力测验与多种测验的结合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特殊教育有了迅猛的发展。残疾人教育的成功使人们对残疾人的潜能,特别是智力落后者的潜能有了新的、更为乐观的看法,人们开始重新评价残疾人的教育。单纯的智力测验不能很好地反映特殊儿童,尤其是智力落后者的真实发展水平和特点。特殊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对特殊儿童的鉴别过程有了新的要求,必须由特殊教育教师、家长、学校、心理专家、物理治疗师共同参与特殊需要儿童的鉴定。与此同时,美国智力落后学会对智力落后儿童的定义有了新的界定,“智力落后是指个体在当前功能上的重大限制,表现在智力功能明显低于平均水平,同时伴有与下列各项适应技能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相关的局限:交往、自我照顾、居家生活、社交技能、社区利用、自我指导、健康与安全、功能性学科、休闲与工作,智力落后发生在18岁以前。”这一新定义要求在鉴别智力落后儿童时,除了智力测验外,还必须进行适应行为测量。特殊教育不断发展,特殊需要儿童也需要全面发展,发挥自己的优势,补偿自身的缺陷,要求在进行鉴别诊断时必须全方位的测查。智力测验势必要与其他多种测验相结合。

(四)对智力测验的施测者要求的提高

特殊教育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诊断阶段出现了施测者不专业的现象,对特殊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极为不利。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在特殊教育各个环节和过程中必须做到精益求精。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也是以测验和诊断为依据的。这就要求智力测验的施测者必须具备专业的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

智力测验篇2

【关键词】 认知;智力;精神卫生;学生

【中图分类号】 B 842.1 R 39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7-0804-02

Cognitive Characteristics of 50 Students with Mild Mental Retardation/ZHANG Hai-cong*, XU Jia-cheng, LI Chang-qing, et al.* Special Education College of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100075),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intelligence level and cognitive characteristics of mild mental retardation students, 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taking effective intervention measure. Methods Cognitive Assessment System (CAS) was taken to survey 50 mild mental retardation students in Beijing. Resul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otal score between CAS and WISC-CR(t=0.419,P>0.05). The score of attention was most lowest and successive was most highest in four cognitive processes for mental retardation students(P

【Key words】 Cognition; Intelligence; Mental health; Students

认知评价系统(The Das-Naglieri: Cognitive Assessment System,简称DN-CAS)是一种新的智力测验[1],主要测量与学习有关,但又独立于教育的基本认知技能。全量表由12种任务类型构成4个分测验,分别对计划、注意、同时性加工和继时性加工进行测试[2]。以往对儿童进行智力测验主要应用的是韦氏智力测验和瑞文标准推理测验。为了解CAS作为一种新的智力测验能否准确地反映被试的智力水平,以及被试的计划、注意、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认知过程的特点,该文应用CAS认知评估系统对轻度智力障碍学生进行测试,探讨他们的智力水平和结构特点,以便教育工作者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为北京市培智学校50名9~16岁轻度智力障碍学生(韦氏智力测验智商为50~70),包括朝阳培智学校6人,崇文培智学校7人,通州培智学校8人,丰台第一培智学校7人,丰台第二培智学校7人,宣武培智学校9人,石景山培智学校6人。其中,男生20名,女生30名。

1.2 研究工具

1.2.1 CAS认知评估系统 CAS认知评估系统由4个单元组成,分别对计划、注意、同时性加工和继时性加工进行测量,适用于5~17岁的少年儿童。CAS又可分为标准测验和基础测验,基础测验中每个单元包含2个分测验,共8个测验,标准测验中每个单元包含3个分测验,共12个测验。考虑到被试的特点,该研究采用的是基础测验。

1.2.2 韦克斯勒儿童智力测验 采用林传鼎修订的中国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ISC-CR),适用于6~16岁的少年儿童。它可以提供总智商(FIQ)、言语智商(VIQ)和操作智商(PIQ),还可以提供常识、类同、算术、词汇、理解、填图、排列、积木、拼图、译码10个分测验分数,是目前普遍应用的传统智力测验之一,具有较高的信度[3]。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平均数差异检验、单因素和多因素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CAS与WISC-CR测验比较 测试对象FIQ和CAS全量表得分分别为(62.39±13.61)和(61.21±12.79)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19,P=0.678)。CAS量表分与WISC-CR的FIQ,VIQ和PIQ相关系数分别为0.284和0.204,0.330,相关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2.2 轻度智力障碍学生CAS各项测验得分情况

2.2.1 CAS4个分测验的得分 50名轻度智力障碍学生的注意分数最低,为(60.05±11.79)分;计划、同时性加工的分数稍有上升,分别为(64.25±14.15)和(68.41±18.44)分;继时性加工的分数陡然大幅提高,达(82.16±20.11)分。方差分析表明,4个认知过程的分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841,P

2.2.2 CAS测验8项任务得分情况 50名轻度智障学生8项任务的得分分别为数字匹配(2.34±1.76)和计划编码(5.20±3.79);非言语矩阵(5.07±2.79)和言语空间关系(6.44±3.68);表达性注意(3.88±2.44)和数字觉察(1.68±1.23);继时性加工分测验包括单词序列(7. 37±3.35)和句子重复(8.15±2.73)。数字觉察和数字匹配的分数比其他6项任务的分数要低得多,而言语空间关系、单词序列和句子重复的分数相对较高。

2.3 轻度智力障碍学生CAS测验与性别、年龄等因素的关系把样本按年龄分为9~12岁组和13~17岁组,对CAS总分、分测验分和任务分进行2×2的ANOVA分析,见表1。

表1表明,计划编码和计划受到性别和年龄的交互影响;非言语矩阵和数字觉察年龄的主效应明显。

3 讨论

3.1 CAS认知评估系统能客观地反映轻度智力障碍学生的智力水平 结果表明,用CAS认知评估系统对轻度智力障碍学生测验所得的分数与韦氏儿童智力测验所得的分数极其接近。

3.2 CAS认知评估系统为测量轻度智力障碍学生的智力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结果表明,2个测验的相关较低,这主要是由于传统智力测验往往偏重于对人已获得的能力进行测量,而CAS则克服了传统智力测量的局限性,从认知过程的角度来重构和评估智力,对智力的内部结构进行一种历时的考察[4-5]。

3.3 轻度智力障碍学生在认知过程上普遍存在缺陷 结果表明,轻度智力障碍学生在4个认知过程上的得分都较低,与相关研究结果[6]有类似之处,验证了“就认知功能的缺陷而言,智力落后形成的原因,就是计划、注意、同时性加工和继时性加工4个过程都低于正常水平,但是各个方面落后的程度可能是不平衡的”的结论[7]。

3.4 轻度智力障碍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缺陷是不平衡的 注意尤其是选择性注意得分最低。这可能是因为选择性注意要求更高的记忆负荷和辨别力,而轻度智障学生的知觉广度很小[8],工作记忆普遍不佳。面对选择性任务,他们存在心理资源分配和任务协调的困难,需要调动更多的认知资源来应付。这个结果和陈国鹏等[9]的图形辨别任务的结果相似。而智力障碍学生的继时性加工过程要明显好于其他认知过程。

3.5 轻度智障学生完成言语任务要好于数字任务 轻度智障学生在与数字有关的任务上得分都比较低,说明轻度智障学生对数字任务的操作更困难一些。这可能和智力障碍儿童数字记忆的组织水平很低,对数字材料识记的速度缓慢有关[10]。

3.6 轻度智力障碍学生的某些认知过程受到年龄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轻度智障学生的非言语矩阵和数字觉察任务存在年龄主效应。随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图形类比推理能力和选择性注意能力有所增强。

4 参考文献

[1] 钱文.智力落后的成因:当代智力理论新解.心理科学,2004,27(6):1438-1441.

[2] DAS JP, NAGLIERI JA, KIRBY JR. Assessment of cognitive processes: The PASS theory of intelligence. Boston: Allyn & Bacon, 1994:102-135.

[3] 林传鼎,张厚粲.韦氏儿童智力量表中国修订本测验指导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心理测量中心,1986:1-2.

[4] 金瑜,李其维.传统比奈式智商测验和智力测验的新发展.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72(2):1-8.

[5] 张澜.认知过程的评估:智力的重构和测量.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3,26(1):46-48.

[6] DAS JP, NAGLIERI JA, KIRBY JR,著.杨艳云,谭和平,译.认知过程的评估:智力的PASS理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47-152.

[7] DAS JP. Planning: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and empirical evidence. Psychol Res, 1980,41:141-151.

[8] 杨慧武,赵国秋,张铁忠.弱智儿童感知-动作技能特点的实验研究.应用心理学,1996,2(1):36-43.

[9] 陈国鹏,姜月,骆大森.轻度弱智儿童工作记忆、加工速度的实验研究.心理科学,2007,30(3):564-568.

[10]高亚兵.弱智儿童识记材料的组织特点及训练的实验研究(一).心理发展与教育,1996,17(2):60-64.

智力测验篇3

关键词:人格,特质,智力,SAI,交互作用。

分类号 B848

1 问题提出

人格与智力是个体差异心理的核心内容。然而,从概念的本质分析,它们却分属不同的研究领域,预测的是行为的不同方面:人格“是促进个体行为一致性的持久的、内在的特征系统”[1],人格测量是为了预测个体在一般化、典型化情境中的操作或表现;智力则是指“一般的心理能力,包含推理、计划、问题解决、抽象思维、理解复杂思想、快速学习以及从经验中学习等能力”[2],智力测验一般是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进行,预测的是个体最大化操作,较少考虑现实情境因素。一般认为,人格是一个人整体面貌的反映,而智力则反映在行为操作的效率方面,两者是相对独立的个性特征。尽管如此,人格与智力的交互作用依然明显:无论是内部的心智操作还是外部的实践活动,它们都同时受制于人格与智力。

就人格研究而言,人格结构是否应该包含智力因素?Cattell主张人格结构中应当包括智力因素,在他的16PF中因素B就是智力因素。Eysenck则认为,人格与智力是两个相互独立的概念,因此他的PEN人格三维结构不包含智力因素。但是在人格的五因素模型(FFM)中,O因素(对经验的开放性)反映了个体的智慧、想象力和创造性的程度,它与测验智力密切相关,为此研究者称之为狭义上的智力(Intellect)[3]。就智力研究而言,有人认为IQ测验分数并不完全是真正的“智力”分数,因为在这些测验分数中人格因素也是相当重要的变异,因此主张用更为客观的认知参数如信息加工速度来取代传统的智力测验。即便如此也避免不了人格因素的影响。研究者认为,信息加工速度之所以与IQ有较高相关,是因为人格因素的作用[4]。许多现代智力理论如多元智力理论、情绪智力理论以及Ackerman的PPIK智力理论等都强调人格因素的作用[5],认为智力概念中应包含人格因素。

最近,Chamorro和Furnham在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人格与智力交互作用的可能性模型[6]。他们指出,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尽管对人格、主观评估智力(SAI)与心理测验智力关系的关注反映了研究者们试图为整合能力与非能力特质所做的努力,但其中仅有很少一部分研究为整合与解释两者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框架,而在描述人格特质可能影响智力测试成绩的过程或机制方面,目前还几乎没有相关的理论或模型。

2 人格与智力模型中可能包含的关系

探讨人格与智力的关系,首先必须对两个概念作深入分析和分解。Chamorro认为,无论是人格还是智力的界定,都应该是多角度的,既要包括心理测验测量的人格与智力,也应包括自我估计的人格与智力。换言之,人格与智力的关系不能仅限于客观测量的,而且还涵盖主观评估的。因此,看似单一的人格与智力关系实际上牵涉到复杂程度不同的四层关系:①自我估计人格与主观评估智力;②心理测验人格与心理测验智力;③自我估计人格与心理测验智力;④主观评估智力与心理测验人格。在这些关系中,大多数理论和研究主要探讨的是第②层关系,即心理测验人格与心理测验智力之间的关系。但是,作为完整的人格与智力的理论模型,必须充分体现上述四种关系。

首先,自我估计人格是指一个人对自身人格的知觉和评估,涉及个体的自我意识层面。例如,在自我评估时觉得自己是一个活泼、开朗或敢于冒险的人。而心理测验评估的人格一般是指通过自陈式问卷得到的人格测试结果,它代表了人格的客观测量。Furnham采用NEO-FEI测量了被试的大五人格特质,同时让他们对这五种特质进行自我评估[7],结果发现:被试能够相当准确地估计自己的人格,自我估计的人格与NEO-FEI测量的人格在认真性特质上的相关最大(r =0.57),其次是外倾性(r =0.52)和神经质(r =0.51),被试不太擅长估计自己对经验的开放性(r =0.33)。

其次,智力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评估,外行往往根据一些非心理测验的标准如收入、学术成绩、社会技能等来评估自己或他人的智力,而标准化的智力测验则是一种结构良好的科学测试方法。自我估计智力是指个体对自己智力水平的主观估计,心理测验智力则代表了智力的客观评估,主要通过个体在IQ测试中的成绩来体现。由于IQ测试测量的能力不尽相同,因此自我估计智力与IQ测试成绩之间有一定的差距。如Reilly等人使用WAIS中的数字符号和词汇测试测量学生的智力[8],然后将它与学生的自我估计智力进行对照,结果发现男生自我估计智力显著高于IQ测试成绩,而女生的则低于IQ测试成绩,但结果不显著。随后,Furnham要求大学生估计其整体的IQ[9],4个月后再让他们完成一个空间智力测试,结果表明:无论自我估计的还是IQ测试的智力,男生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女生,自我估计智力与心理测验智力的相关在男生身上显著,而在女生身上不显著。

最后,以自我估计人格与心理测验人格、主观评估智力与心理测验智力关系的研究为基础,Furnham等人进一步考察了人格与智力中的所有上述四层关系[10],结果显示:(1)被试可以比较精确地估计自己的神经质、外倾性和认真性特质,自我估计智力与心理测验IQ显著相关(r = 0.30);(2)自我估计智力与心理测验评估的人格特质之间存在大量显著的相关,尤其是神经质(r = - 0.30)、宜人性(r = - 0. 20)和外倾性(r = 0.18)三个维度;(3)无论是自我评估人格还是心理测验测量的人格,它们都不能有效预测IQ测试成绩,即人格与心理测验智力之间没有显著相关。

3 人格与智力关系的交互作用模型

基于对概念的分析和获得的结论,Chamorro重点剖析了智力的层次模型、自上而下的加工取向以及智力的投资理论。在这些理论中,Cattell的流体智力(Gf)和晶体智力(Gc)是两个核心概念。其中Gf代表了信息加工和推理能力,主要依赖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有效作用;Gc通常指获取、贮存、组织和概化信息的能力,主要取决于文化中的经验和教育[11]。此外,他们还对“真正的”能力即智能(intellectual ability)与IQ测试成绩和主观评估智力(SAI)做了进一步区分。因为无论是人格对智力的影响或智力对人格的影响,只要两者存在交互作用,都要视不同的人格特质和不同的智力结构而定。在此基础上,研究者提出了人格―智力交互作用的可能性模型。

3.1 智能与IQ测试成绩

路径1a和1b是关于智能与IQ测试成绩之间的关系。尽管“真正的”智力与IQ测试成绩之间有着概念性的差别,但是我们仍然相信IQ测试或能力测量是个体智力的理想指标,亦即它们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和预测效度。正如Goff和Ackerman指出的那样[12],暂时性的因素使“真正的”能力(Gf和Gc)有别于“最大化”能力(IQ测试成绩)。路径1a和1b说明了Gf和Gc对认知操作尤其是IQ测试的影响。我们认为,如同它们代表智力的可靠和有效测量那样,IQ测试应视为认知操作的一部分,与其他操作类型一样,这些测试的操作首先受个体“真正的”智力影响。

3.2 SAI与IQ测试成绩

路径2是关于SAI与IQ测试成绩的关系。如同Gf和Gc一样,SAI也是认知操作的主要预测源。尽管SAI的预测力可能比IQ测试的预测力要低,但它仍然可以较好地预测考试成绩。与“自我激励”和“自我效能”一类的概念相比,SAI的优势在于它是指个体的智能,可作为IQ测验分数的指标。路径2暗示了SAI可能受真实操作影响的假设。换言之,当个体评估其智能时,会考虑到先前的成绩,其中不仅包括IQ测试,而且也包括职业或学术成就。这样,SAI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果的连续性和真实性,它可以解释为什么SAI能够用先前的IQ测试做显著性预测。

3.3 人格特质与IQ测试成绩

路径3a和3b揭示了人格特质对认知操作的影响。研究发现,人格特质能够显著预测学业成就,甚至可以解释期末考试成绩中近30%的变异[13]。在这些特质中,神经质与外倾性是学业成就的两个负性预测源,而认真性则是正性预测源。关于人格特质与IQ测试成绩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IQ分数与大五因素之间存在显著而适中的相关,其中智力与认真性显著负相关。研究者认为,神经质和外倾性影响的是IQ测试成绩而不是“真正的”智力[14]。神经质与IQ分数所以呈负相关,可能是因为神经质个体在诸如IQ测试或考试一类的唤醒任务中容易感到焦虑或压力;外倾性与IQ测试的正相关可能反映了外倾者较快的反应速度和果断性,这种品质对于大多数心理测验都极为有利。

3.4 人格特质与SAI

路径4a、4b、4c、4d反映了人格特质与SAI之间的关系。有证据表明,SAI与神经质(负)、外倾性(正)和开放性(正)显著相关[15],人格特质主要与SAI而不是与IQ测试成绩相关,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个体对自身智能的洞察。在人格与IQ测试成绩之间,SAI可能是一个中介变量:高神经质个体会低估其智力,因为他们有对自我做消极判断的倾向;而外倾者可能因果断性而高估其智力。开放性与SAI的关系比较复杂,因为两者之间有大量的重叠。正如SAI一样,开放性是自我评估的结果,是指个体自陈的智力而不是客观测量的智力。值得一提的是,IQ测试成绩与开放性和SAI的相关均为0.30。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格影响个体对自己智能的评估,这些评估继而又影响真正的认知操作。

3.5 智能与人格特质

路径5a和5b是关于人格特质与智能之间的关系。按照Ackerman的观点[16],人格特质决定了个体在特定领域内的知识和技能获得。因此,对智力活动的选择与投资可以调节人格特质与智能尤其是Gc发展之间的关系。这样,人格便影响到“真正的”智力(5a)。路径5b概括了Gf对认真性的影响。需要指出的是,有人认为Gf较低者倾向于高认真性,而高认真性的人Gf可能也较低。这种负相关的原理在于:在竞争的学习或工作环境中,能力欠佳者会随时间的流逝而变得更加尽责,以此作为其智能相对不足的一种补偿[17]。反之我们可以推断,高Gf者倾向于发展一种较低的认真性,因为他们依靠自身天赋的能力就足以达到目标。

上述五个方面的相互联系,有的已被证实,有的只是一种假设,关键问题在于:如何通过实验而不是简单的相关来检验这一交互作用模型?从理论上讲,必须进行大量有效而又具代表性的Gf和Gc的测量、人格特质的测量以及自我评估智力和智力稳定性方面的测量。所要检验的不仅是各变量间相互关系的稳定性,而且也包括如SAI一类不太稳定的因素如何影响其他变量。令人遗憾的是,作为五因素之一的宜人性并没有进入交互作用模型,该特质主要反映人性中的人道主义及人际取向,尽管它与学术智力关系不大,但却与社会智力尤其是社会交往技能的关系密切。因此,未来的检验与整合研究也应包括宜人性在内。

4 对人格-智力关系交互作用模型的几点质疑

4.1 谁代表了人格和智力的真实评估?

人格与智力评估的方法多种多样,我们不禁要问,在这些评估中谁代表了它们的真实评估?在人格特质中,是自我估计或他人评估的还是人格测验的更准确?在智力评估中,自我估计、IQ分数、SAI还是Gf、Gc更真实?如果上述概念之间相关非常显著,那么当然可以认为各自都具一定的代表性,但问题在于有些概念只是表面上的相关而实质上无关,此时我们应该相信哪一个呢?如果继续探究,或许还能发现与人格或智力评估更多有关联的概念,那么人格与智力关系的探讨岂不永无止境?我们认为,只有在把握概念的本质以及综合自评、他评与心理测验的基础上才能获得人格与智力的真实评估。

4.2 人格与智力能等同于人格特质与智力吗?

研究者在考察人格与智力的关系时,常常将切入点放在人格特质上,因为只有人格特质才能跟IQ一样量化。但是,人格与智力的关系是否能等同于人格特质与智力的关系?答案是否定的。人格特质充其量只是人格的一个单元,人格中还包括动机、需要、认知等单元。因此,以人格特质和智力的关系来涵盖人格与智力的关系未免有些片面。在“交互作用”模型中,人格特质居于模型中央;在Brand的“双锥体”模型中,随着智力(g因素)的增长,人格特质表现出明显的宽广性和多样化[18]。很显然,研究者们在构建人格与智力关系的理论模型时,习惯于避难就易,因为特质容易测量。这种做法很容易给我们造成这样一种错觉:人格与智力的关系就等同于人格特质与智力的关系。

4.3 与人格(特质)相关的究竟是哪一种(类)智力?

“交互作用”模型至少涉及三种(类)智力,即“真正的”智力(Gf和Gc)、主观评估智力(SAI)以及心理测验智力。研究者认为,人格的五种特质与上述三种(类)智力均有不同程度的相关,这些相关有的已被证实,有的还需进一步验证。但是,按照目前一些比较流行的智力理论如多元智力或成功智力理论的观点,人类的智力远不止上述三种(类)。相应地,与人格相关的智力也远远超出了传统的智力范畴。难道只是一个量化问题就让研究者将人格与智力关系的探讨局限于特质与IQ的关系上吗?事实上,研究人格与特定领域或特质任务所需要智力或能力的关系比特质与所谓的“真正的”智力或IQ的关系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

[1] Leary M 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personality. In: Derlega V J, Winstead B A, Jones W H (Eds.), Personality: Contemporary theory and research. USA: Wadsworth Group, 1999. 4~24

[2] Gottfredson L S. Mainstream science on intelligence: An editorial with 52 signatories, history, and bibliography. Intelligence, 1997, 24: 13~23

[3] Goldberg L R. An alternative ‘description of personality’: The big-five factor structur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0, 59: 1216~1229

[4] Howe M J A. Does intelligence exist? The Psychologist: Bulletin of the British Psychological Society, 1990, 3: 490~493

[5] Ackerman P. L. A theory of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Process, personality, interests and knowledge. Intelligence, 1996, 22: 227~257

[6] Chamorro-Premuzic T, Furnham A. A possible model for understanding the personality-intelligence interfac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04, 95: 249~265

[7] Furnham A. Knowing and faking one's five-factor personality scor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1997, 69: 229~243

[8] Reilly J, Mulhern G. Gender differences in self-estimated IQ.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995, 18: 189~192

[9] Furnham A, Rawles R. Correlations between self-estimated and psychometrically measured IQ.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999, 139: 405~410

[10] Furnham A, Chamorro-Premuzic T. Estimating one's own personality and intelligence scores.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04, 95: 149~160

[11] Stankov L. Complexity, metacognition, and fluid intelligence. Intelligence, 2000, 28: 121~143

[12] Goff M, Ackerman P L. Personality-intelligence relations: Assessment of typical intellectual engagemen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92, 84: 537~552

[13] Chamorro-Premuzic T, Furnham A. Personality traits and academic exam performance. 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2003, 17: 237~250

[14] Zeidner M, Matthews G. Intelligence and personality. In R Sternberg (Ed.), Handbook of intelligenc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581~610

[15] Furnham A. Self-estimates of intelligence: Culture and gender difference in self and other estimates of both general (g) and multiple intelligence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01, 31: 1381~1405

[16] Ackerman P L. Traits and knowledge as determinants of 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Putting it all together. In: Ackerman P L, Kyllonen P C et al. (Eds.), 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Process, trait, and content determinants. Atlanta: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999. 437~462

[17] Moutafi J, Furnham A, Crump J. Demographic and personality predictors of intelligence: A study using the NEO-personality inventory and the Myers Briggs Type Indicator. 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2002, 17: 79~94

[18] Brand C, Egan V, Deary I. Intelligence, personality, and society: constructivist versus essentialist possibilities. In: Detterman D K (Ed.), Current topics in human intelligence. Norwood, NJ: Ablex, 1994. 29~42

Personality and Intelligence: An Interface Model

Chen Shaohua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405, China)

Zeng Yi

(Department of Nursing, South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515,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elevant concepts and researches about personality and intelligence, and discusses the four possible relations among of them. A model for understanding the personality-intelligence interface, which put forward by Chamorro-Premuzic and Furnham (2004), is an integration theory on base of these relations. In this model, the researchers regard personality traits as the center, and consider subjectively assessed intelligence (SAI) as a mediator variable between personality and IQ test performance. Moreover, the model analyzes the interface among personality trait, fluid intelligence, 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 IQ performance, SAI, and cognitive performance. Therefore, the present model provides a new approach for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ity and intelligence.

智力测验篇4

高歌猛进的智力测验

在1905年,因为某种特殊原因,法国人比奈和西蒙制订了一套试题,专门给儿童使用,叫作“比奈―西蒙量表”。这份量表由30个测验组成,事先对大量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测试,根据测试成绩,得到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平均得分。假如,小明在测试的时候,得分与6岁小孩的平均分相同,那么小明的智力水平则是6岁,即智力年龄为6岁。如果小明今年已经10岁了,那么显然他的智力发展出了些问题。

比奈―西蒙量表一经推出,就因简单易用而受到欧美学界的热烈欢迎。1916年,美国心理学家推孟更是将其修订成适合美国本土使用的版本,即知名的“斯坦福―比奈量表”。在推孟的量表中,结果并非是用智力水平表示,而是使用德国心理学家斯特恩提出的概念――智商。它的完整名称是智力商数,用公式表示为:智商(IQ)=智力年龄/生理年龄×100。如果小明的IQ接近100,说明他的智力正常;如果远远大于100,就表示智力非凡;如果远小于100,则视为智力低下。

从那时起,智商的概念和随之而来的各种智力测验,开始席卷全球。无数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将智力测验奉为圭臬,我们看到了一个属于智力测验的盛世,各种智力量表层出不穷,比较知名的有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瑞文推理测验等。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各种智力测验,从某种意义上讲都是当年“比奈―西蒙量表”和“斯坦福―比奈量表”的后裔。即使到今天,智商测验的热度依旧不减――一些家长或者老师会带着孩子测智商。结果就是,得分高的人得意洋洋,得分低的人垂头丧气。

但是这个分数,可能压根就不准确。

为什么说智商的分数可能不准确?

除了智力,还有很多因素会影响测试者的智力得分。

首先,是使用的量表的准确性。制订一份合格的智商试题,要在统计学的基础上,经过严格的前期测试和筛选之后,这往往要耗费几个月甚至一年以上的时间。可以说,没有一份智商试题是一劳永逸的,在制订好之后,还要根据人群、地域文化、时代的不同,不断进行修改。否则,这套量表就会变得不准确。这样成本巨大的量表,你相信会是网上可以免费找到的吗?

其实,在测试时测试者的身体情况、情绪状态以及学历经历,都会影响到最后的得分。比如测试者刚经历一件伤心的事情,或者恰巧在练习册上做过类似的智力测验,这都可以影响分数的高低,但这些因素和测试者聪明与否显然无关。

此外,测试者在测试时候的天气、时间、环境、试卷上的字体颜色……这些我们看似不起眼的外部因素,都会造成测试者智商成绩的波动。

没错,上述的影响因素对智商得分的影响都是有限的,如果控制得好,智商测验还是能测出一定的智力,但测出的智力也是片面的。

智力是什么?

关于智力的定义和理论,百年来一直争议不断。智力是人意识当中很抽象的东西,它和人类社会中的幸福、爱、美丽等概念一样,你能感受到它们,但是你永远解释不清。心理学家们一直像物理学家探索力学那样,不断试图用完善的理论解读智力。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提出智力的二因素理论,认为智力是由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组成的,一般因素是我们解决问题用的基本能力,特殊因素是解决特定任务的能力。但是还没有一种智力理论,能像力学中的牛顿定律一样,能在一个相对广的条件下,取得权威性的认同。

面对如此难以捉摸的智力,智商测验往往只能做到对其中某些因素的考察,比如逻辑推理能力。结果就是,一些擅长推理的人智商分数都还不错,但是在阅读理解、艺术、动手能力、创造性方面,表现就不那么好了。

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因为智力不好测量,当人们发现可以用直观的数字来反映智商,满足了其对于了解智力的需求时,它便风靡全球;可一串数字并不能真正地解释抽象的智力,它隐藏着巨大的漏洞,甚至是危害。

两三位数的数字,怎可主宰一生?

110年前,比奈和西蒙制订智力测验量表之初,将测试的结果称为智力水平,而不是智力年龄或者智商。因为他们担心后两种解释,会让其他人以为智力是一成不变的,进而给孩子们错误地贴上“弱智”的标签。他们制订量表的初衷,是为了发现智力发展缓慢的儿童,以便更好地给他们提供教育帮助。诚然,智商在用于发现智力问题上依然有用处,比如诊断先天性智力问题、脑神经受损等,但是在公众中的发展却事与愿违。

在对智商的一知半解上,很多人武断地认为高智商的人学习会更好,成就也会更高,而低智商的人就是笨蛋,难以取得出色的成就。可事实并非如此,一些高智商的人从事着极其平凡的工作,而一些智商平平的人却有卓越成就。至于流传的达・芬奇、牛顿等名人的智商值,显然也是无稽之谈。

智力测验篇5

关键词 征兵 心理检测 注意问题

从智力能力水平和心理素质方面来衡量应征公民是否适应军人职业,已成为形势发展的需要。我院为乌市水区征兵心理检测定点医院,2010年11月征兵工作如期进行,专门抽调心理检测人员组成心理检测组,组织实施心理检测。工作中,坚持心理检测标准,所征集新兵的精神和心理素质均达到规定的水平。现结合心理检测资料,对心理检测结果作进一步分析探讨,将影响心理检测效果的因素报告如下。

检测者要求

检测组人员一般由心理检测负责人1人,计算机检测人员2~3人,心理访谈检测人员1人,纸笔智力测验人员1人组成。心理检测开始前,应组织培训。心理访谈人员应由心理或精神专业的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人员担任;计算机检测人员应熟悉心理检测软件安装、应用及卸载;纸笔智力检测人员要求具备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专业技术人员,除了检测技术娴熟程度外,最重要的是检测者本身要保密性、原则性强;要善于察言观色、机智敏锐;要情绪适于现实、常规;要有耐心、责任感;要严谨自律、知已知彼;注意避免存在不良情绪问题和外界干扰的心理特质。如果检测者缺乏某些心理特质,无论经过何种严格训练亦会前功尽弃,检测者的心理特质通过语言表达,非语言表达体现在应征青年的沟通中,直接影响到检测效果,应高度重视。

场地设置要求

应设计算机检测室、纸笔智力测验室、心理访谈室,并挂醒目门牌标识。计算机检测室要求整洁、明亮、安静、保暖,房间能宽松摆放检测计算机及配套桌椅,座位间保留足够空间;纸笔智力测验室和心理访谈室要求房间整洁、明亮、安静、摆放若干张桌椅。

计算机检测:配置中文WINDOWS 98SE以上操作系统,心理检测软件安装前须查、杀病毒,计算机严禁安装“还原卡”,以防关机后新装程序和数据丢失。日上站体检100名应征青年通常需配备10~15台计算机。

纸笔智力测验:提前备好足量数字运算测验、数字搜索测验和语词推理测验试卷,通常按日上站体验人数的20%准备;准备秒表1块和一定数量的铅笔、圆珠笔、钢笔。

心理访谈:提前备好足量《应征公民结构式心理访谈记录表》,通常按日上站体检人数的20%准备。预先准备医务人员使用的《应征公民结构式心理访谈提纲》,根据日上站体检人数,预先准备足量《应征公民心理检测登记卡》,在候检区醒目位置张贴有关检测须知。

检测前方法告知

心理检测一般安排在其他体检项目结束后进行,所有受检者应首先进行计算机检测,如计算机检验合格,直接做出“合格”结论;如计算机智力测验不合格,则加做纸笔智力测验;如计算机人格测验不合格或无效,则进行结构式心理访谈。

计算机检测:根据上站体检人数,检测工作人员预先在《应征公民心理检测登记表》上为受检者编写四位数的ID编码,从0001依次编起。受检者就位后,工作人员讲解答题操作方法、步骤等有关须知,应征青年按照提示在电脑上输入自己的名字及应征编号后,便进入了“征兵心理测试系统”。计算机智力检测和计算机人格检测同时进行,时间为50分钟左右。完毕后举手示意,检测人员确认并将检查测试结果填写在《应征公民心理检测登记表》上。答题完毕后系统自动返回“等待界面”。测试结果显示“(1)”,表示测验“合格”;显示“(2)”,表示需加做纸笔智力测验;显示“(3)”,表示需进行结构式心理访谈;如同时显示“(2)、(3)”,表示需加做纸笔智力测验和结构式心理访谈。专家应及时根据计算机测试结果对部分受检者安排做进一步纸笔测验和心理访谈。

纸笔智力测验:首先,根据《应征公民心理检测登记表》测试结果确定受检者纸笔智力测验具体项目。计算机智力测验中的数字运算测验、数字搜索测验、语词推理测验任何一项或多项不合格,均需加做该项纸笔智力测验。然后,工作人员向受检者说明测验目的和答题要求,分发试卷,受检者填写姓名、ID编码后开始答题,秒表记录测试时间,每项测试时间120秒。

结构式心理访谈:访谈人员按预先设定的访谈提纲进行讯问,并做好记录。

应征青年进入心理检测室必须遵守的规定

听从工作人员指挥,在工作人员指导下完成测验;关闭手机、传呼机和其他电子设备。

检测过程中保持室内安静,不得大声喧哗,不许交头接耳,不得干扰他人测验,不得擅自走动。

检测完毕,经工作人员同意后迅速离开检测室,在检测室外等候时保持安静,不得大声喧哗和打闹。

应征青年在心理检测时的注意事项

受检者在检测前一天应休息好,以便保持最佳精神状态参加检测,避免身体原因对检测结果造成直接影响。

计算机检测的全部内容都在计算机上完成,受检者要按照工作人员的提示按程序和要求进行操作,完成计算机检测内容后,不要再对计算机进行任何操作,以免影响成绩。

所有检测项目均有时间限制,受检者应在准确的基础上尽快完成检测项目。

受检者在心理访谈时,应如实回答主检医生的提问,以免影响检测效果。

结果判定

心理检测结束后,计算机检测人员、纸笔智力测验人员和心理访谈人员各自根据检测情况填写检测结果,在《应征公民心理检测登记表》上做出“合格”或“不合格”的结论,对不合格者应注明原因;所有单项检测表格及检测登记卡均由心理检测负责人汇总、复审后,做出综合结论并签名。将《应征公民心理检测登记表》粘贴在《应征公民体格检查表》的“辅助检查栏”中。

智力测验篇6

随着智能化变电站近几年的大规模推广,智能二次装置整体技术日益成熟,对于装置本体功能及性能的测试已经不再是智能站投运和日常运行与维护的工作重点。现阶段智能站二次系统的集成测试涉及环节多、周期长,缺乏行之有效的调测手段,工程建设和运维检修的效率不高。本文归纳总结了针对智能站、满足IEC61850标准的二次系统集成测试的主要内容和技术特点,并结合一种新型的智能移动终端调测设备的研究成果,重点对调试过程中出现的关键性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 IEC61850 二次系统集成测试 智能移动便携式调测终端

目前,智能化与集成化是变电站建设的引领新趋势。要实现智能变电站数字化、网络化和标准化,需要依托信息自动采集、测量、计量及监测等基础功能,并依据IEC61850 SCD模型完成二次智能设备(IED)系统的建设与配置。针对日益增加的智能变电站,结合其IEC61850的标准化特点、探索针对二次系统的集成调试的主要内容和方法,成为改进当前运检工作的重中之重。对其中所包含的关键性技术手段及其实用化的实现,能够缩短变电站建设时间、提高全站系统的运行可靠性,为提高智能站工程建设效率提供支撑。

1 智能变电站及二次系统特征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保持电力系统稳定性、安全性和可靠性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电力企业面临的问题需要智能变电站加以解决,而智能变电站的建设则需要依托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支持。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能够实现信息交互、共享和自反馈,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1 自动控制,高度集成

二次系统结构具有完整性,可通过无缝连接技术,实现控制中心和变电站的信息联通。同时,全数字采集能够保证数据不出现重大遗漏,最大限度上减少了系统维护工作强度。

1.2 在线反馈,协同保护

所有数据均能够实现电子化收集,使得二次系统通过全面整合而实现性能上的优化。同时,通过对数据的在线监测,可将变电站运行状态、实时信息反馈出来,实现同步决策。

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使用IEC61850为主要信息交换标准。其基本框架包括三个部分:“过程层”、“间隔层”和“站控层”。过程层主要任务是针对一次设备相关功能的就地化完成。该层主要有互感器、智能终端与合并单元等,实现一次设备电气信号的数字化、实时监控一次设备的运行状态、和对上层下发来的命令的执行实现控制。间隔层主要包括监测、保护、计量等二次智能装置(IED)来实现站内核心业务。站控层主要提供全站运维的统一人机界面、并对间隔层和过程层中设备进行管理,全方位对全站实行监控,以及与远动监控中心实现通信功能等。

智能站二次系统以高速以太网构建出全站的通信网架,通信规约遵循IEC61850相关标准。全站的信息交互接口模型、逻辑接口与物理接口的映射模型、数据集模型和相关配置,都定义在IEC61850所严格规范化的SCD模型文件中。站控层与间隔层之间的数据交换接口可以传输IEC61850中规范的MMS和GOOSE报文。在间隔层的设备之间以及与过程层设备间的数据通信,是以IEC61850中定义的GOOSE和SV报文来实现的。

2 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系统集成测试方法

智能变电站的调试以变电站功能为主线,侧重于系统集成层面的设备配置校验、组态配置校验和核心功能应用的实现。现阶段,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调试的标准流程是:

组态配置 C> 系统测试 -> 系统动模 -> 现场调试 ->投运试验 ->定期运维检测

与传统变电站的二次系统调测过程比,二次系统的集成测试是智能站的特定和非常重要的环节。集成测试是指在二次设备单体测试完成之后,将所有的智能装置(IED)或应用功能模块按照设计要求组装成整体系统后,测试各个分部工作或系统总体联动工作是否达到相应的设计技术指标或系统功能是否工作正常。

智能站二次系统的集成测试,一般公认的主要内容有:

(1)单装置功能基本试验,确保该装置满足可以加入集成测试的基本要求;

(2)二次系统装置互联互通试验;

(3)合并单元同步性能和延时测试;

(4)时钟同步系统测试;

(5)智能终端延时测试;

(6)站控层监控系统试验;

(7)相关高级应用功能方案测试;

(8)三层网络性能测试。

在这个过程中,针对模型文件的管理和验证尤为重要。很多智能变电站并没有对相关全站的配置文件SCD进行规范化的管控与校验,且整个过程缺乏直观的检测与分析手段,制约了变电站设计、施工、调试、维护及系统扩建的有序进行。这种现状导致了变电站运行环境更加复杂,因此需要依托可视化系统配置工具在集成测试阶段加以解决,为二次系统维护提供便利条件。除此以外,智能站二次系统集成调测在现阶段的一些技术难点有:

2.1 变电站的仿真调测

综合多个仿真测试实例,观察相关IED之间的响应,从而快速对定位对IED之间的通讯问题和配合问题进行协调和定位,并对校验装置内部依存关系和逻辑性关系进行辅助测试。利用一次系统数字仿真强大的功能,对一次系统典型异常行为进行全面仿真模拟,进而实现智能变电站整体业务的完整性检验。

2.2 电信号采样量(SMV)回路联调试验

在智能变电站正常工况运行二次设备系统,检测合并单元、保护装置、测控装置的准确性,针对跨间隔保护及MU,需要对其性能和运行状况进行同步检查。

2.3 开关量(GOOSE)联调试验

开关量联调试验主要是对智能终端示值、系统响应性进行检查,同时也应做好间隔层设备与智能终端互操作性测试,如保护和测控功能等。并为间隔层设备间闭锁、启动失灵等信号进行互通性检查。

2.4 间隔层设备、监控系统联调试验

其中间隔层设备联调试验主要目的是为了对间隔层设备进行检查,包括间闭锁、启动失灵以及信号互通性检查,而监控系统联调试验则是对间隔层设备系统与监控系统之间的信号互通正确性进行检验。

2.5 远动通信系统检查

利用调度主站向外发送系统运行规则和要求,应符合设备系统实际运行情况,使其具备遥信量、遥测量、报文量等联通功能,并将其清晰显示出来。同时,可利用设备操作相关面板对设备系统进行实时性监测和遥控。

2.6 综合联动调测

将SCD中配置模型所传达的静态信息和站内实时IEC61850报文事件进行结合,实现对全站各个IED对外信息交互接口的快速检查,从中发现潜在问题。针对具有典型特征的变电站业务流程,例如保护、遥控过程等,实施实时监控,进而对整体业务流程进行检验。同时,能够对智能变电站关键性事件开展关联系分析,例如跳闸事件,因此能够快速寻找到导致不良事件发生的根本性原因,并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处理技术进行在线判断。

一个针对智能站二次系统的集成测试平台的功能性结构与核心组件如图1所示。

3 一种新型的智能移动调测终端在智能站二次系统集成调测中的应用

文献[4]中提出,应该基于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推动智能站运维技术的创新和模式变革,构建以信息化装置、自动化巡视、智能化检修和不停电检验为特征的智能运维检修体系。基于移动便携终端对继电保护和其它二次设备进行精益化的开发和调试成为一种新趋势和新需求。我们在工作实践中尝试了一种新型的智能移动专用设备,较好的支持了上述的一些智能站二次系统的核心集成调测任务,又增加了系统测试的灵活性和便利性,其技术方向十分符合[4][5]中提及的新发展模式。

该设备将广泛应用于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基于ARM微处理器和安卓(Android 5.11)操作系统的大屏平板技术和具有实时处理智能站通信报文的嵌入式FPGA技术相结合,构建出了一款符合国家电网站内调测类设备规范的专用移动测试终端。其基本参数特点为:

(1)具有8寸适合于室内外作业的触屏;

(2)采用实时优化的安卓操作系统;

(3)具有多种可与智能站通信系统和设备的直连接口,满足各种站内调测数据交互的要求;

(4)具备高工业级防护等级、符合国网关于站内调测类设备的硬件指标;

(5)配置了高续航能力的工业电池;

(6)装载了可涵盖站内二次设备运维调测功能的多款APP。如图2所示。

采用它,我们进行了一些新模式下的调测工作,实用效果良好。

(1)通过它从后台SCD管控系统中自动下载针对某个变电站的SCD文件和关联的配置信息。在站内工作时,可以便利地高可视化展示和分析站内的网络连接信息、IED间的虚连接和虚端子信息、虚拟保护回路与软压板信息以及SCD/CID的差异比较信息。做到了主要二次信息的全程高可视化。

(2)通过它实时捕获与采集站内IEC61850 SV、GOOSE和MMS等多种报文,结合SCD静态配置信息,可以完成上述的多种二次系统集成测试与分析。

(3)通过它的状态序列模拟仿真功能,可以针对多种二次设备(保护与测控IED、MU和智能终端等)进行跨设备的联动功能调测。如图3所示。

针对智能站二次信息不可视、配置复杂、测试时间长等问题,该装置对智能站可观、可控与可维护做了有益的尝试,提升了现场的工作效率和防误水平。采用它后,我们相关的集成测试实验时间缩减了60%。

4 结束语

智能变电站是国家电网公司电网建设的重点内容,是我国发展智能化电网竞争能力的外在体现,其整个项目建设过程与二次设备系统总目标联系密切。因此,研究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集成调试,并寻找简单、高效调试方法具有现实意义。通过以上分析,认为在对智能变电站开展二次系统集成调试时,应严格遵守行业标准,立足于全局,实现统筹规划,促进测试流程趋于科学化和合理化,保证设备集成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本文主要对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集成调试流程、方法进行分析,介绍了一种新型的智能移动调测装置,应用它提高站内二次设备运行维护人员的信息化单兵装备和移动化检验测试的水平,提高现场智能化系统集成调测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聂德桢.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故障诊断方法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2014,04(16).

[2]朱诗卉.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优化设计及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2014,21(14).

[3]王振华.智能变电站嵌入式一体化平台的设计[J].山东大学学报,2013,11(31).

[4]国家电网继电保护处[Z].继电保护专业发展方向新思考,2016(04).

[5]国家电网调度中心[Z].调继[2016]59号2016年继电保护专业重点工作的通知,2016(05).

作者简介

李晓峰,男,湖北省天门市人。硕士学位。现为国网湖北省电力公司检修公司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力系统自动化、故障诊断技术。

张焕青,男,湖北省武汉市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为国网湖北省电力公司检修公司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及自动化技术。

江渊,男,湖北省十堰市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为国网湖北省电力公司检修公司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及自动化技术。

张园园(1979-),男。现为网湖北省电力公司检修公司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智能变电站运行与维护。

作者单位

智力测验篇7

【关键词】 智能变电站;保护功能;自动校验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在生活中的各种产品越来越依赖于各种现代的智能产品,本文将对于智能变电站保护功能的自动校验进行简要分析。

二、自动校验

2.1 保护系统

该系统以及各个部分完成的大多数功能,通常由过程层设备、间隔层保护设备、站控层后台管理设备和连接各设备的光纤网络以及通信设备等一起组成。保护功能的实现要求系统内部每个环节相互配合,任意一个环节异常都可能造成保护拒动或误动。所以,需要从保护系统的角度出发,制定出完善的校验方法。

2.2 智能变电站的保护校验系统

该系统校验可分为要素级、设备级和系统级。检验功能实现集成于保护系统设计里,通过在现有的智能变电站保护系统中添加校验手段,实现对保护系统的周密校验。系统级校验根据保护系统完成的功能设计设备间配合校验方案,进行整体校验;设备级校验针对单个设备进行;要素级校验对设备内部实现的各个环节进行逐级检验。三级校验的配置,不仅可以实现对保护系统的整体状态检测,同时可以从多角度明确系统内各组成部分的性能状态。站控层设置校验信息分析专家系统,以来自智能变电站保护系统各个环节的校验及检测信息为基础,实现对智能变电站保护系统状态的综合评估。

三、保护系统校验实现

3.1 智能变电站的保护系统校验实现

智能变电站保护系统校验能够按照两步进行:虚拟和实际参量校验。前者不需要外部输入,可以虚拟各类数据,在保护系统的范围内校验系统内的各个实现环节是否正常。后者则需要外部输入配合,根据输入状态,控制命令,控制输出。虚拟的校验可以在线进行,不会对保护系统外部接线造成影响,对外部系统也不会,能够迅速切换至正常运行状态。后者则需要外部配合,对外部系统发生影响。所以在现场调试或运行时,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校验模式。并且系统内设备增设相应各校验点监测信息输出环节,通过各校验点监测信息获得系统校验初始信息。目前智能变电站的保护设备已具备故障信息和告警信息的报告功能,但大多沿用传统保护模式。智能变电站保护系统监测信息的丰富,一方面用于对功能的校验,另一方面可以实时对二次设备状态进行细节监测,监测信息的丰富有利于对保护系统的工作状态进行正确判断。

3.2 智能变电站的保护系统虚拟参量校验

智能变电站可以利用虚拟参量校验完成保护系统每一个环节的校验。各个设备根据其校验项目,虚拟各个类的数据,给需要的环节。虚拟数据可以在装置预设,也可以通过参数配置方法来进行修改。通过校验要素的配合,完成整个保护系统的虚拟检验。校验环节在添加原则上不改变需要校验的环节本身,只在这个环节外部设置虚拟的输入部分,根据其输出响应确定该项功能的状态。DL/T 860 标准为其提供了支持,数据和状态的描述都需要配置品质标志,在品质标志里面,能够对数据来源及有效性、品质、状态等进行标识。在测试过程时候能够利用品质位取代以及测试标识,标注所的数据或者信息是否用于校验功能。各个设备根据其数据品质,判断是否为正常运行或者校验及测试。

3.3 保护系统实际校验

智能变电站保护系统实际校验需要外部输入配合,由实际系统或测试设备从合并单元及智能终端、过程层网络、站控层网络以及站控层系统远动终端等环节输入测试参量,实现实际校验。实际参量的输入可以校验保护系统对外部输入的响应特性及互动性能。相对虚拟参量校验,实际参量校验的内容丰富,范围广,可以涵盖保护系统所有需要校验的环节。

3.4 智能变电站的保护系统实际校验与虚拟校验的配合

智能变电站的保护系统实际校验可以和虚拟校验结合,在实际校验的基础上,自适应设置虚拟校验的参数,针对实际校验中发现的问题,实时配置虚拟校验方案,对保护系统进行细节校验。

四、智能变电站保护校验专家系统

保护系统校验形成了多个校验要素结果,利用校验结果对设备做出校验结论成为体现校验系统智能水平的重要步骤。

校验系统的信息量少,实时性要求高。所以,本文提出利用该系统进行智能变电站保护校验信息分析。该体统由智能变电站保护校验命题集、知识库、证据规则推理机连同解释机制组成。校验命题集作为校验项目的集合。知识库作为校验分析方案的集合,校验方案的设置是为了保护校验规程和专家经验为依照,包括校验环节、校验数据设置等等。推理机通过对校验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最后得出校验的结论。

相对于传统变电站,智能变电站系统架构发生了重大变革。保护功能的实现,不仅需要单台保护装置,还需要过程层、间隔层、站控层设备以及站内光纤网络及网络交换设备的配合。因此,保护功能的监测及校验实现,需要从系统的角度对涉及到的各个环节进行周密监测及测试。智能变电站保护系统采用了大量新技术和新设备,其应用尚需实践检验,并在运行中积累经验。传统保护设备依靠对单套设备的离线定检以及对其在线运行的工况信息进行简单监视已经无法满足智能变电站保护系统的运行管理需要。目前对智能变电站中保护系统的功能校验,普遍依据传统校验的项目,通过人工试验,逐项测试,尚未实现自动校验;保护系统运行状态监测,大多采用传统保护监测模式附加通信报文及通信状态的简单监测实现,还未实现针对保护功能实现的各个环节的系统在线监测。同时,智能变电站功能分布的变化,使不同厂家的设备联调成为影响智能变电站现场调试验收的关键环节。目前智能变电站保护系统调试周期较长,如何设置通用的智能变电站保护系统检验内容,并且简化现场工作量,这成了保证其保护系统正常运行的关键。下文将提出一种智能变电站保护系统功能校验和利用证据理论对保护系统当前状态进行分析的方法,在现在已有的智能变电站保护系统设备应用软件中添加辅助校验手段,提高其自我诊断、自我监测能力,优化完善现有智能变电站保护校验功能,达到其对保护功能的在线监视,减少现场调试和运行维护管理工作量,为变电站保护运行维护管理工作提供参照。

结 论

目前已投运的智能变电站普遍存在调试周期长的问题,其主要问题是因为各个功能检验需要多个设备来配合,目前依然没有将各个设备进行联合自动校验。

参考文献

[1] 孟恒信,梁旭,刘愈倬,等.数字化变电站继电保护闭环实时仿真系统研究[J].电网技术,2010,34(12):198-203.

[2] 周春霞,詹荣荣,姜健宁,等.500 kV 数字化变电站动模试验研究[J].电网技术,2010,34(6):193-197.

[3] 王和生.数字化变电站的保护模式及现场继电保护校验[J].上海电力,2010(6):357-359.

[4] 马丽萍,焦彦军.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在线校验系统的研究[J].陕西电力,2011(1):41-44.

[5] 王旖旎,瞿璋俊.数字化变电站继电保护校验的研究[J].华东电力,2010(12):1993-1994.

智力测验篇8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安全性维护;系统调试

在我国智能电网的全面建设阶段,由于智能变电站集信息数字化、通信网络化、信息共享化等优势,在电力系统全面改造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通过全国各大电力系统中变电站的改造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智能变电站能够较好地完成信息采集、测控及保护等功能,并且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自动对电网进行实时控制与调节,在线对数据进行分析。并且,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能够通过智能终端、测控装置等来更好的维护电网的安全性。但是,在不同的系统调试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在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调试时应该注意以下措施与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智能变电站运行调试的安全性。

1 智能变电站的特征及二次系统调试的流程

众所周知,智能变电站具备以下的特征:一次设备智能化、二次设备网络化、基础数据完备化、信息交换标准化、运行控制自动化、信息展示可视化、设备检修状态化、保护决策协同化、设备安装就地化、及二次系统一体化。基于智能变电站的这些特征,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在调试过程中需要注意变电站各设备各系统的互操作性。从而及时有效地对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进行调试。

一般来说,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调试要经过出厂验收、集成测试与联调、分系统测试、系统调试、带负荷试验等过程。由于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调试的整个系统构成比较复杂又面临多种多样的对象,因此要提高二次系统调试工作的效率则需要进行全过程调试。

目前,分系统测试、系统调试、带负荷试验等过程为现场调试部分,在智能变电站的现场调试过程中,通过对大量工作经验的总结,在智能变电站的调试过程中要加大对系统集成的测试和对系统联调深度及广度的测试与调试。因为在二次系统集成测试与联调阶段容易出现影响智能变电站的可互操性及运行的安全性。

及时对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进行调试使其符合安全规范及运行的要求,就需要在出厂验收阶段严格验收产品的工艺及制作过程,使其符合相关规定、标准的要求。在集成测试及系统测试的联调阶段,要注意和设备生产方联系,对二次调试中的单体调试、一致性、互操作性、网络性能等测试时要避开设备生产方。注意以上内容才能更好地开展智能变电站的调试工作。一般在二次系统设备和接线完成之后,再进行功能性测试。

2 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测试的主要目的及方法

智能变电站进行二次系统测试的主要目的是:测试智能变电站各个系统单元(智能终端、保护及测控装置、故障录波器)的性能及其互操能力;测试保护装置及智能操作箱对goose跳闸机制的可靠性;测试系统对相关标准、规程的执行情况。

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测试的主要采用一致性测试法。通过验证通信接口与标准的要求来检验通信线路上的数据流对访问组织、肘间同步、电平、位顺序及错误的处理等信息。通过一致性测试可以有效地提高系统协议间的互操作性。一致性测试既是系统互操作性测试的前提与基础,也是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设备互操作性对各种标准运行的要求。

在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测试中,需要应用rtds仿真系统、模拟信号接口、电子式互感器模拟装置等设备。通过这些装置对智能变电站的系统测试中的模拟量回路联调试验、开关量联调试验、间隔层设备联调试验、监控系统联调试验、远动通信系统检查及操作试验等。

3 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调试的策略

通过以上对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测试主要目的及方法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智能变电站中,各种新设备的试验都有别于传统的变电站试验。智能变电站由智能化一次设备及网络化二次设备构成,整个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的良好运行是整个网络交换保护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保护间的各个命令信号的传递。为了更好地对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进行测试,应该采取更加完整性的测试方法来提高二次系统的调试水平。

针对我国大多数智能变电站的二次系统调试工作的现状,采用全场景试验方法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策略。通过将二次系统作为智能变电站中的一个整体,同时把合并单元、网络交换机一起进行性能检验,从整体上提高智能变电站的性能。智能变电站全场景试验的策略可以有效地保证二次系统接线及输入信息

的完整性。

全场景试验作为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调试的一种策略需要利用采集器模拟器、开关模拟器等设备,通过把时域仿真结果发送到采集器模拟器,再通过光纤传送到各个合并单元。经过合并单位的再传送,测试系统继保装置的智能操作动作。通过这种形式对智能变电站进行全场景试验。在智能变电站全场景试验系统中主要通过变电站仿真系统、无线主控主机、采集器模拟器、开关模拟器对系统进行控制。

智能变电站仿真平台:在全场景试验中通过图形化建模软件、电力系统仿真软件等临时智能变电站仿真平台的建模及时域仿真。通过将仿真结果的波形显示对调试的整个过程进行控制,然后通过开关模拟器的智能操作箱来检验分、合闸命令。

无线控制主机:无线控制主机由gps对时模块、无线收发控制模块、高稳定主时钟模块等构成。它主要完成调试系统测试和gps的对时,通过对采集器模拟器与开关模拟器的时间校正来紧凑测试。对比智能变电站仿真平台的时域得出的仿真结果来完成同步试验的控制。

采集器模拟器:采集器模拟器由高稳定从时钟模块、输出控制模块、无线收发模块等模块构成,它主要完成无线控制主机发送仿真数据的接收工作。通过无线控制主机的控制,将设备中采集器模拟器的信号同步发送出去。

开关模拟器:开关模拟器主要测试智能变电站中智能操作箱发出的开关操作,并对开关操作命令标记上时间,然后通过无线方式传达到无线控制主机。除此之外,开关模拟器通过无线控制主机发出的智能变电站仿真系统的开关状态,对“开关位置”信号进行传送,从而实现对智能变电站智能操作箱开关状态的模拟测试。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电力系统改革的深入,智能化变电站数量越来越多。而我国的智能化变电站作为我国智能化电网建设的关键部分,对于我国智能电网的发电、变电及输电工作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变电站越来越“智能化”也对智能化变电站的安全运行提出了新的要求。

由于智能变电站应用智能化信息系统,集信息数字化、通信网络化、信息共享化为一体,能够更好地完成信息采集、测控、保护等工作,在电力系统的改革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智能变电站由智能化一次设备及网络化二次设备构成。因此整个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的良好运行是整个网络交换保护的关键。文章主要通过智能变电站的特征及二次系统调试的流程、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测试的主要目的及方法等方面对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调试的方法进行解析,提出二次系统调试全场景试验的策略。通过全场景试验中采集器模拟器、开关模拟器等设备,把时域仿真结果发送到采集器模拟器,再通过光纤传送到各个合并单元,再经过合并单位的传送,测试系统继保装置的智能操作动作,从而进一步提高智能化变电站的安全运行水平。

参考文献

[1]卫民.110kv数字化变电站二次系统检验规范的研究[j].华东电力,2010,37(7):1185-1286.

[2]黄国方,孙军陵.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自动检测[j].浙江电力,2011,3(24):18-19.

上一篇:c语言程序范文 下一篇:三维技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