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困惑问庄子范文

时间:2023-11-11 09:27:38

人生困惑问庄子篇1

关键词:社会转型;精神家园;人文关怀

贾平凹是一个时刻都背负着精神重负的作家,他的小说创作表现出追寻精神家园的强烈意味,从文化寻根、人性反思、都市文化批判到超越乡土与都市文化而直探人类文明本源,作家进行精神探索的心路历程在其小说创作中留下深深的印痕。贾平凹这些年来在反思现代性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精神或心理轨迹,其中既有绝望的批判,又有矛盾而困惑的进退两难,从中传达出现代人精神无处扎根的感伤与茫然以及失去精神家园的焦虑,贾平凹的精神探索和文化价值追寻充满矛盾困惑和走向迷茫虚无,这其中蕴涵着贾平凹的文化人格及其内在矛盾冲突。

一、营造精神的乡土

阎连科曾深有感触地谈到:“作家精神的故乡,就是产生一个作家独有的一种精神的那块土地。我们只有找到了那块土地,才能使我们的种子在那里种植和结果。贾平凹也深怀感念地说:“商州成全了我作为一个作家的存在。商州成了他创作的根据地,他产生了这么一个妄想:“以商州作为一个点,详细地考察它,研究它,从而得出中国农村的历史演进和社会变迁以及这个大干世界里的人的生活、情绪、心理结构变化的轨迹。在时代变化不息的思潮里,贾平凹始终在自己的世界中开拓对于人生和生命的理解,坚持着自己对文学的理解。商州不仅是生养他的故乡,也是他的文学创作沃土。商州不仅成为贾平凹认识世界、历史、人生的一个法门,而且还是贾平凹精神世界的一个“乌托邦”。故乡永远是人类心灵的家园。“故土”和“家园”的回忆已不仅是一种心灵获得暂时安慰的手段,更是一种获得力量的途径。贾平凹从小在农村生活了19年,长大后,读书写作进城,城市文明使他有了新的视角。在极大的变化和文明反差中,回视曾经生长的乡土,乡土迫使他逃离,乡土又令他魂牵梦绕。在告别乡土的过程中徘徊反顾,寄情于村野,托志于乡情,从乡土文明中挖掘理想的生存方式和生命形式,商州世界与他的生命有着一种内在的交融与对应,商州情结内化为一种价值观念,成为他观照和反思都市生态的参照尺度,贾平凹在困惑与浮躁中构筑着自己心中的商州乡土圣地,以此对抗现代文明,坚守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贾平凹的《山地笔记》就带着浓厚的乡恋情结,以充满真挚与热情的孩子般清澈的眼光回望滋育他成长的苦难而饱含温情的故乡母亲,用散淡纡漫的笔调创造了温情脉脉的田园般的商州乡土氛围,向人们讲述着一个个温馨的故事。20世纪80年代初发表的《好了歌》、《二月杏》、《厦屋婆悼文》、《晚唱》等反思讽喻型作品受到的批判让贾平凹感到异样茫然,也促使他寻找创作上的变化,他找到了“心灵根据地”,用“商州系列”构筑乌托邦式的商州世界,并进行文体试验,刻意追求形式的自觉,把拙厚、古朴、旷远的美好追求与中国农业文化的优美之处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表现了乡风民习的挚爱和对纯朴人性的赞美。从此,他魂归商州,从商州故土及传统文化中去寻找文化之根和精神家园。随后,贾平凹一方面进行文化寻根,另一方面反映时代的变革。《小月前本》、《鸡窝洼的人家》、《腊月·正月》、《浮躁》这四部反映农村生活变动的小说在普通农民浸着古风的日常生活情态中,通过商州农村变革与传统文化人格的冲突,传达出时代变革的律动。对变动着现实关系的态度,最直接地牵动着人们对传统的态度,对于商州,贾平凹有着复杂的感情,从文化的依恋走向文化的批判,又努力在文化批判中寻找着文化的精魂。

二、失园者的焦虑

20世纪90年代以来贾平凹的小说创作表现出对失落的家园的苦苦追寻。贾平凹浮躁不安的灵魂在乡村文化和城市文化之间飘荡,不断地寻寻觅觅以安妥自己的灵魂。从《废都》开始,透露出一股浓重的迷失家园的沮丧感。《废都》、《白夜》、《土门》、《高老庄》、《怀念狼》、《秦腔》和《高兴》这些长篇小说表现出贾平凹对精神归宿的痛苦追寻。

与其说《废都》表达的是作家一种文化批判态度,不如说是作家对失落的精神家园的痛苦追寻。《废都》中的庄之蝶集迷醉与清醒于一身。小说主人公庄之蝶在“废都”中由颓废而不甘沉沦到迷途,则代表了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在社会转型时期的精神焦虑。庄之蝶对自己也有清醒的认识,也想有所作为:“我觉得我并没有完,将有好的文章叫我写出来,写作或许能解脱我”,他不止一次地呼喊“我要写书啊!我是作家,我很想静下心来写我的书!”,身为知识分子而无法实现自身价值的痛苦、无奈、酸楚溢于言表。他想抗争,却无法突围和超越自我,最后却在温柔乡里难以自拔,放纵肉欲,寻找感官刺激,他失去了麻木,在放浪形骸、自暴自弃中实现自我消解,结果,他毁了自己,也毁了他所爱的女人,庄之蝶最后试图逃离西京,隐喻着他企望精神突围和灵魂自救,却中风倒在车站,他的出走并没有找到精神归宿。庄之蝶对人生的痛苦和焦虑,暴露了一个病态而痛苦的真实灵魂和作家心灵的痛苦无助、精神的迷茫,对现实的困惑失去精神家园的悲凉,《废都》表达出对现代人失去精神家园的焦灼。

《废都》还通过牛的境遇表现出强烈的“生存焦虑”,牛的话语背后是无比的苍凉、孤独和寂寞,灵魂的无所依靠,精神的无所寄托。牛哲理性的话语提醒现代人因脱离自然的天性而导致的人种和身体病变。作家是借牛对现代城市文明进行反思,站在农耕文化的基点上来批判、否定城市文明,以警诫世人对城市生活方式的盲目崇拜和迷恋,防止人的本真生存价值的丧失,“作者对当代城市文化的一种悲怨、失望之情,而愈益反衬出作者的乡村、自然、田园情结之浓烈,寻找精神家园的焦灼。”

如果说《废都》表现了贾平凹对失去精神家园的痛苦与悲怆,《白夜》则表达了作家追寻精神家园而不得的悲哀。《白夜》写了在物欲横流的现世中一批小人物的抗争与沉浮、寻求与悲欢及他们殊途同归的悲剧命运。以颜铭等为代表的对现实物质生活的追求与失败,和以虞白等为代表的精神贵族们的悲凉和孤独的命运,而兼具白天与黑夜即雅与俗双重性格特征的夜郎试图超越自我再生,却像精卫填海那样成为非人非鸟,找不到应有的精神归宿,他们都在都市之海中浮沉、挣扎着。《白夜》寄寓了作家深切的人生感受和严肃思考,注目于当代文化转型中人们的生存困境和灵魂的痛楚与蜕变,探寻的悲剧表达了作者深重的忧世情怀和内在精神的彷徨。

在《废都》、《白夜》这两部以西京城为背景的长篇里,贾平凹对当代中国的城市生活和现代城市文明进行了不遗余力的价值批判,尤其是深刻地揭示了人们置身于当下消费社会中精神异化、无家可归的生存处境。于是,作家把目光投向了城市与乡村的交界地——仁厚村。《土门》写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的冲突,寄寓着作者对理想生存方式的思考与追求。《土门》通过成义的毁灭和仁厚村的消失,真实地再现了现代化对传统文化的胜利,仁厚村的必然消亡象征着农业文明的没落,整个西京城在物欲支配下呈现出的冷酷与浮躁,作者同时展开对现代城市文明和传统农耕文化的双重批判。城乡文明都是残缺的世界,理想的生存家园在哪里呢?作品提到了神禾塬,它是一个理想的生态乌托邦,作者在寻求一种独立、健全的文化理想来调和乡土与都市、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对立冲突。然而,无家可归如丧家之犬的仁厚村人在寻找生存的归宿,梅林找到的却是母亲的子宫,“呵,我们没有家园了,不是真正的家园而暂居这里的阿冰也没有了家园和生命。真正的狗没有了,我们成了又一群丧家的犬,我们将到何处去,何处将怎么等待着我们呢?”这种慨叹,传达出的是双重文明意义上的无家感。人们在寻找新的家园,然而却又疑惑、茫然。乡村城市化,既可以反映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也能表现人的选择的困惑。“《土门》把背景放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揭示了乡村的城市化问题,对城市文明的野蛮无情和乡村文明的保守落后进行了双向批判,同时表现出在传统与现代相冲突的时下,人们的选择与困惑。作者既认识到城市文明的发展标志着时代的进步,却又满怀对城市文明侵吞传统农耕文明的焦虑。

《土门》和《高老庄》是贾平凹精神旅途中的两部重要作品,集中体现了社会转型期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之间的冲突和碰撞以及中国人普遍的无归宿感,留下了作家心灵探索的轨迹,他在城与乡之间挣扎着,寻找着。作为精神上“被抛于都市”的作家,贾平凹痛切地感到寻觅精神家园和灵魂栖所的重要,尤其是坚守文化理想与寻求精神超越的重要。因而,贾平凹创作《高老庄》,进一步在文化选择的困惑与矛盾中寻找文化理想与精神家园。回到高老庄是人们在城市与城郊寻找精神归宿而不得之后的无奈之举。《高老庄》展示文化的冲突,进行文化的审视和反思。《高老庄》体现了贾平凹精神还乡的尴尬,诗意的乡村看不见了。《高老庄》暴露了存在于贾平凹精神深处的一种文化迷茫和困惑。他留恋着乡村,但又痛感它的种种弊害,乡村严峻的真实在他笔下流出,揭示着人种退化和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与交融,表现的是作家对于人类生存的一种焦虑与忧患。从都市里进行精神突围的子路回到《高老庄》仍逃不出精神重围,子路又要回城了,要出走了,要再度去继续他的精神漂泊和文化追寻,家园不在,正映衬着精神上渴望家园存在的巨大心灵伤痛。子路的还乡是贾平凹长期以来致力于寻找人类精神家园的一种艺术的呈现,子路与传统文化的决裂,寓含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贾平凹的文化选择的矛盾与困惑,这意味着创作《高老庄》时的贾平凹是痛苦的,进退失据,但还无法摆脱内心的精神困境。这种回归与逃离的悖论,是一切具有怀乡情调的乡土作家所面临的难题,也是贾平凹创作中长期存在的难题之一。一方面,他对乡村的民间传统和精神文化充满着眷恋,另一方面,又对传统文化的弊端充满着失望。

贾平凹在《怀念狼》中表达了对于现代人生命力萎缩和精神危机的焦虑。作品表现出一种人类生存、人存在的焦虑,一种生命的困惑与恐惧,甚至一种人类生存的荒谬感。“寻找狼”的过程本来出于保护目的,最终变成对狼的杀戳过程。这一过程却尽显现代物质文明面对自然和人类生命本真的无奈和尴尬。作家正是出于对人类文明走向的忧患意识,对人类自身的生命状态的改善和强化表现出深切关注。《怀念狼》是贾平凹20世纪90年代思想矛盾和精神冲突的一个继续,作品视野投向了更广阔的境地,作家由对现实的忧患与批判转向了对人类环境与生存的忧患与批判,这应该说是贾平凹文化关注的深入,是他自觉的文化探寻领域的扩展。展现出作家对人类文明的疑虑和对人类生存境遇的关注,隐含了作家对当下人类困境的忧虑和对东方“天人合一”观的怀念。

真正宣布了乡土家园失去的是《秦腔》。“《秦腔》是贾平凹行将逝去的故乡的纪念碑,也是他漫长的精神旅途上的里程碑,它记载着作家30年寻找的心路历程,也标志着他一贯视为精神家园的乡土故乡的失去。在《秦腔》中读者能感受到作者面对30年来农村变化时精神与情感上的强烈困惑。经历着情感的困惑与悲虑,作为精神流浪者的作家在为自己寻找一种心灵栖息,他把最后的目光投向了哺育他成长的故乡,当他面对以往的熟悉时,竟然惊恐,再也找不到以前的那种慰藉,作者对变化着的时代有惊恐感,对乡村世界及其文化即将消失这一事实怀着惊恐。贾平凹写作《秦腔》时满怀着内心的惶惑和悲怆,他复原了这个世界,却对这个世界不安心,对故土的现状和未来充满迷茫。

乡土中国的历史与文化发展到今天正在经受着深刻的裂变,当下的农村,不可避免遭受着现代化、城市化浪潮的冲击,新一代农村也不可避免要面临古老的农耕文化的解体,现代化带给人民的,不仅仅是幸福的承诺,它被遮蔽的灾难时时在其进程中显露出来,现代化不是令农民失去家园便是直接摧毁文化传统,它面对的是一个非常深的精神困境,表现出极大的矛盾性,处于两难境地。贾平凹一直关注乡土精神的变化,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展示乡村文化的尴尬境地,对正在蜕变的乡土精神流露出深深的忧虑,家园已被摧毁,还乡寻根的可能性正逐步丧失,精神家园已失却,使作家感到滞重、困惑与绝望,贾平凹在《秦腔》中写出了处于式微瓦解状态的乡村文明与传统文化的凭吊和惋惜,这表现了贾平凹对都市对乡村的冲击,现代对传统的侵蚀的深深忧虑,表达了他思索和展示文化转型所致的思想困惑和价值冲突。

作家对于当代中国农村的观察分析与思考担忧,形象地反映在其对清风街乡民的生活描写中,小说以凝重的笔触对当下农村作了全景式的展示,贾平凹为家乡立的这块碑文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贾平凹在矛盾和痛苦的心态中,讲述故乡的现实,讲述乡亲在现实中的转变,集中表现了改革开放中乡村的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和传统格局巨大、深刻变化。作品讲述了农民从土地剥离的解脱与无奈,失落与无助,期待与努力。现代人与土地的关系正在面临着破裂和毁灭。作者寻根的过程其实也是失去根的哀叹,就像一曲绝唱。秦腔成为一种与农业文明相联系的精神情感的载体,是传统文化的精神符号。秦腔作为一种整体性的精神意向消失,是一种纠结太多矛盾的尴尬。夏天智、白雪、王老师等对秦腔精神的坚守也无法挽回秦腔衰落的局面。贾平凹很关注社会变革对农民的传统心理与价值观念所产生的强烈撞击以及引发的后果,“小说表现了作者对传统村社文化的“仁义礼智”的精神的失落和现代商业文明的急功近利行为的茫然。”深爱着故土的作家内心已蒙上了一层浓重的感伤与困惑,贾平凹的乡土情结经历了一个感伤与焦灼的阵痛,《秦腔》表达出乡村在城市化过程中所带给人们的生命情感的无归宿和精神飘游以及由此所带来的困惑、眷恋与挽留、叹息,表达了对现代人失去精神家园的焦虑。

如果说《秦腔》展开的是一群在家园中生活的农民,在社会转型期如何在自己的土地上一步步挣扎的心灵故事的话,那么《高兴》无疑是在继续追寻这些开始脱离自己的土地到城里谋生的农民的心灵之旅。贾平凹诠释的是农民工在城市里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流浪、漂泊。都市的扩张和现代文明的侵蚀,使乡村的可耕土地越来越少。生存困境和都市的诱惑,使这些身份难以确定人开始了都市的漂泊生涯。他们离开故乡便开始了身体与灵魂的飘泊,他们靠捡破烂维持生计,在城市中艰难地生存。作品着重描写了小人物刘高兴的悲喜剧。刘高兴努力地活着,想使自己成为一个真真正正的城里人,刘高兴在坚韧中享受生命的自在和生活的情趣,内心却隐藏着深深的伤感、落寞与悲凉。作为光棍汉的刘高兴,他来城市的目的,除了找到另一个肾、挣了钱做城里人,另一个目的是寻找他的爱情。可那仅有的浪漫是沉重的,颜色灰暗,迷茫痛苦。刘高兴为这一份不太可能成为婚姻的爱情付出了全部,甚至同伴五富的生命。失去了五富,刘高兴仍然在城市漂着。农民所具有的坚韧性又使他毅然、决然地继续留在这个城市里“去不去韦达公司,我也会呆在这个城里的,遗憾五富死了,再不能做伴”刘高兴在以后的日子里还能得到什么?他以后真的能成为城里人吗?能寻回自己的精神家园吗?值得深思。

三、魂归何处

贾平凹的文学创作是在中国社会转型、中国文学转型的背景下进行的。社会生活和文化背景作为文学的时代条件,它们的丰富性必然在历史转折时代尤为明显。时下正处于社会转型,改革开放进入发展的新时期,出现了更加复杂的新情况、新问题。他焦躁不安的灵魂时刻在历史和现实、现代和传统之间游移不定与漂泊,从特有的中国文化困境中作艰难文化选择和反思。贾平凹执著精神家园的求索和追寻,随着贾平凹对时代、人生感悟的日渐成熟,他在小说中表现的追寻家园的思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

贾平凹在20世纪80年代魂系商州,曾诚挚地咏唱传统乡土文化的一切美好因素,对冲击、侵蚀传统乡土文化的现代文明有害成分予以坚决地拒绝与否定。也正是这浓郁、深厚的乡土情感,又使作家后来对给乡村带来物质丰富的现代文明逐渐予以认同,对阻碍乡土社会向前发展的传统文化中负面因子予以理性审视与批判。这矛盾的心态使得作家面对乡土时感觉迷惘,在追寻安妥灵魂的精神家园时产生了困惑。随着时代的变革,作家的精神自我、文化心理和价值,其实也自觉地在发生极大变化,所有这些都难免造成作家创作的转移变异性以及审美价值取向上的矛盾性。在这个新旧交替、一切都处于变动中的时代里,困惑正是生活的普遍特征,贾平凹经历着社会转型期、文化蜕变期一个现代知识分子所具有的大阵痛,作家的困惑也是时代的困惑。“贾平凹在20世纪90年代创作的都市和乡村题材小说体现出对城乡文明的双向审视、抉择与否定。他承认都市文明是历史的发展方向,但都市本身的种种弊病又使他不能不对其予以排斥;他看到了乡村文明的岌岌可危,却又本能地系心于乡土。矛盾、困惑是这一时期的主色调。“贾平凹在商州和西京、农村文明与城市文明之间,贾平凹在艰难地游走和选择,他的作品越到后来越是苦闷的象征。从《废都》到《白夜》、《土门》、《高老庄》、《怀念狼》、《秦腔》和《高兴》,作品中都弥漫着一种迷惘、徘徊、失望甚至绝望的情调,作家在迷茫中努力寻求人类精神归宿之地,追寻失落的精神家园。在对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的双向批判和扬弃中寻找着灵魂的栖居,这注定是现代人无法找到却永远在追寻的精神漂泊。

人生困惑问庄子篇2

关键词:大学生命教育;庄子哲学;精神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7-0067-02

尽管当前教育界越来越关注生命教育,但对生命教育的研究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大多数的研究成果也都关注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性,但是不足的地方在于他们都从生命本身出发来了解生命的重要性,就生命之重要性而论教育,而没有真正究其根源来解决人内部的根本问题,即从人的精神层面来解决生命教育的问题。同时,尽管生命教育在许多高校不断兴起,但是在中国,每年还是有很多大学在校生或毕业生,因为人际关系不合或者是求职道路坎坷等原因轻生,让我们对生命产生了敬畏之感和忧虑之心,也给我们的当下教育敲醒了警钟,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大学的生命教育是否缺了点什么?本文尝试从庄子哲学中体现的“求生之本”、“处世之态”、“溯真之源”以及“修养之方”四方面的内容来讨论当下精神生命的教育,以此作为探讨当下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出路。

一、求生之本:护养精神

从古至今,对生命的追问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庄子在《养生主》的开篇中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庄子认为对个体而言,以有限的生命去实现无尽的理想愿望和精神追求,是不可能的事情,同时他向世人提出了什么是人的生命中最应该护养的问题,生命之本是什么?是外在的物质满足?还是内在的精神需求?庄子哲学在生命之本这个问题上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

“庄子主张养神(即养心),亦即通过静功,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养生主》的要旨是顺其自然,才能养生。庖丁解牛,‘因其固然’,‘依乎天理’,便可以‘得养生’。外篇有《达生》,主旨是全精、养神。守气,全形保真,方能畅达性命,对于世人‘养形足以存在’的观点持批评态度。《知北游》则认为,养心要去掉‘四六’,不以外物所累,方能‘平气’、‘顺心’。”庄子给我们的启示就是人只有在精神上得到了护养,才能真正畅达性命,才会活出生命的本真意义。《逍遥游》其实是一个思想者庄严的人生宣言。他向世人宣告了自己生命意义以及生存法则。正是因为深刻理解了人的真实处境,他的内心变得旷达而澄明。他要尽自己的全部心力游于逍遥之境,不断突破自我的种种局限,去探索那无穷之域的秘密――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的觉醒”。庄子逍遥的人生态度,实质是一种回归生命的本源,是一种对自我精神的护养与超越,他倡导以一种超自然的精神面貌来应对生命中的种种苦难与诱惑。而这种超自然的、自由的精神正是当下大学生所缺乏的,也是当下生命教育所缺少的灵魂部分。

二、处世之态:豁达人生

从庄子的哲学中,可以概括出其处世之态有以下五种:平常之心、应变之力、舍弃之当、利害之衡、用处之智,而这五种的处世之态,对当下精神生命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第一,要习得一份平常之心。庄子著名的话: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这句话给当下的大学生带来的启发除了“有限胜无限”的含义之外,还有一层“不追求神奇,脚踏实地,活在当下”之意。因为无涯之境是虚幻之境,不切合实际之境,是不可预见之境,只有以一颗平常之心来处世,才会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人生境界,生命才会活得真实而又有意义。

第二,要获得一种应变之力。庄子提倡人们要做有“水智慧”的人,他认为“水的智慧”是一种很高超的智慧,水是善于变化的,它常常因势利导,最终能取得胜利。当代大学生在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过程中,不要被外物损伤自己,也不要为了达到最佳的效果而损人利己,只有善于巧变,才能通达。

第三,要学会恰当舍弃。当代的大学生,往往雄心壮志、志向远大。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常常会有无奈和无力之感,生命也变得异常“脆弱”。但是为了实现理想,为他人所不齿而“奋不顾身”。显然这是一种极端化的处世态度,庄子告诉我们只有学会放弃,懂得舍弃,生命才会得到升华。他的逍遥游有四大境界,第四层境界就是“弃风”。“弃风是最高境界,弃风后鹏才是鹏,飞才是飞……放弃,是智者面对生活的明智选择,是一种将生命升华为安然超脱的精神。”

第四,要权衡利害关系。庄子说:以人之言而遗我栗,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这里的意思是说虽然难以猜测福祸的变化,但是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正所谓“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依”,只有正视事物的利害关系,不为表面的利益所迷惑,才能够真正取得成功。

第五,具备用处之智。庄子以《大葫芦》的小故事揭示了一个大道理:世上无无用之物,关键在于有无一双慧眼。在处理人际关系的过程中,我们不能轻视任何人,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个人的身上都有闪光点;同时,我们也不能自我轻视。很多大学生在求学或者求职的过程中,因为屡次受挫,就轻易自我否定,所以在精神生命教育过程中应该有意去引导学生拥有一双善于发现他人和自己的智慧之眼。

三、溯真之源:追求真我

当小悦悦事件、“最美司机”①等社会冷漠的现象相继涌现,究其根源,不是社会的冷漠和他人的无情,而是由人自身所造成的。如类似老人“假摔”诸事件的频频出现,使得人心开始相互猜测、相互漠视。同时,大部分的商人失去真我,违背良心来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相当多的知识分子失去真我,无视道德来追求名利双收等的现象比比皆是。而这种现象也蔓延到了圣洁的校园之中,大学生与大学生之间纯真感情的淡化、物质化、世俗化,使得很多大学生面临着交往的障碍、精神的困惑;随之也带来了很多生命的隐患。在这样的环境之下,生命承受了不可承受的负重,所以追求世界的“本真”面目就要追求“真我”。

庄子在《齐物论》里提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其实就是强调了真我的存在。因为只有真我的存在,才能真正实现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庄子思想的精神,乃是在于他首先把握住这个真我,然后再破执,使破执成显正的一个前奏。譬如《逍遥游》一文的开端,便揭出大鹏的境界,这是真我的化身说法,由这只大鹏的出北冥,这是把海天打成一片,把时空浑然一体。然后,再反观小蜩小鸠的行为,就能破其浅陋了。再看《齐物论》中从头到尾都在批评世俗的一切观念意识,但并非只是批评而已。因为《齐物论》从头至尾都在衬托着一个真我。可以看出庄子精神的本源在于追求真我,体现真我。很多学者都认为庄子的逍遥是一种忘我之境,究其思想的内涵,其实忘我并非是要世人忘记自己,而是一种超越自我、超凡脱俗的精神状态。

四、修养之方:涵养智慧

生命是一个过程,是个有始有终的过程;因为人作为有感情、有思维能力的动物,所以它更是一个需要修养的过程。庄子的在其哲学中提到了“心斋”与“坐忘”和参透的做法,笔者认为对当下精神生命教育有着重大的启示,是精神生命教育的修养之方。

第一,心斋与坐忘。庄子认为“心斋”与“坐忘”都是人要达到“无己”的自由的精神境界。其实“心斋”是达到境界的方法,而“坐忘”就是其工夫。关于“心斋”,庄子提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心斋”其实是一种去除忧虑和欲望的精神修养之方,促使心不被外界的物所困扰,从而保持一种空明清静的状态。关于“坐忘”,庄子明确指出: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坐忘”即一种端坐而物我同一,从而达到精神自由的境界。在当下有很多社会人士为了争名逐利,而患得患失,没有了安然自得的精神家园,这种风气也逐渐蔓延到学校里面,尤其是当代的大学生,面对工作的忧虑,面对金钱、名利的诱惑,使得精神极度地迷惘。而庄子的“心斋”与“坐忘”正是我们大学生在应对复杂的社会过程中急需的一种修养之方。

第二,参透。庄子说:语道而其序者,非其道;语道而非其道者,安取道哉。东方夫子认为,庄子的道是存在于事物当中,说出来的道非事物中的道,参透即是一种在实践中领悟道的过程。在精神生命教育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透,将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悟出生活之道、生命之道。而纵观当下的大学生,有很多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他们很少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而一旦走出学校的时候,便措手不及,无从适应。因为他们虽然在校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但还是不懂得如何巧妙地处理人际关系,如何智慧地运用文化知识。所以这些也应该是生命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个人只有参与实践活动,积累实践经验,才能使真正了解世界,悟出生活的真理和生命的真谛,也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内心不断强大。

生命教育在关注如何使大学生的珍爱生命的同时,应该更加关注大学生精神生命的教育,因为只有抓住问题的根源,才能真正治本。不言而喻,大学生的精神生命教育对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而庄子的哲学对当代大学生精神生命的教育有着深刻的启示,同时它也是当代的大学生走出时代困惑,精神迷惘的智慧之源。

注释:

①2010年12月,在济南长途汽车总站南区,司机为保护乘客行李身中五刀,乘客冷漠旁观。

参考文献:

[1]熊铁基.二十世纪中国庄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426-427.

[2]东方夫子.国学与人生[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6:141.

[3]庄子・人间世[A].郭庆藩.庄子集释[C].北京:中华书局,1982:147.

人生困惑问庄子篇3

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是没有定论的教学方法,教育专家做出过多样探讨,但莫衷一是。作为教学一线的我对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存有诸多困惑,总结其症结为“急功近利”“涉异猎奇”和“迁移嫁接”等,在此找不出好的方法来指导教学,所以仍在困惑中。课外阅读教学急功近利涉异猎奇迁移嫁接困惑从小学到大学都有课外读物,目的是对课本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而就涉及到怎样教的问题,怎样安排课程的问题,怎样检测的问题,怎样评价的问题。凡此种种,似乎语文教学界专家们也没有说出个子丑寅卯。虽有宏篇大著,但那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无以形成系统理论来指导我们课外阅读教学。因此好多一线从教者只能摸索着教,甚至干脆不教。因而学生得不到课外知识的阅读,积累知识上面难免失之偏颇,影响着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影响着学生终身发展。本人身处一线,反复尝试着课外阅读教学,也曾涂鸦附会过几篇论文,居然也发表了。我窃喜,我抛出的砖定会引来玉的,可是令我沮丧的无人短评,甚至无人读来。因此,我至今也不知道课外阅读那种教好,虽然教无定法,但有着理论作指导相信那是不可多得的捷径,甚至教者会豁然开朗的。但现实情况,令我无所失从,以致徘徊、困惑。但作为一个语文教师的高度责任感,还得拿起自己的笔和思维,阐述自己的陋见,以博大方之家的指点迷津。下面我把这种状况姑且称之为“课外阅读教学中的困惑”。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形成课外阅读教学中的困惑的原因,试图引得同行的抛玉之言。一、因“急功近利”而形成“阅读教学困惑”中学生课外阅读资料,林林总总,因为多而杂,教者遴选不出佳篇,只好要求学生读考试能考到的,于是放任自流地让学生读,忽视和淡化了其具体的指导,学生凭兴趣遨游书海,久而久之,必然因“急功近利”而形成“富有个性”的读书嗜好。在中学阶段,尤其初中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文学鉴赏能力、艺术审美能力都很不成熟,面对芜杂的阅读类作品,难免“情人眼里出西施”。比如因历年中考考唐宋古典诗词,学生就非唐宋古诗词以外不读;前些年港台言情类的文学作品大行其道,部分学生就认为文章不华丽,不煽情,不浪漫就不够味。我曾要求学生做课外读书笔记,检查中发现了几个比较共性的问题:有一些学生的课外读书笔记摘抄的尽是些唐诗宋词,有一些学生的课外读书笔记写的全是些浪漫柔情的片言片语,还有一些学生做的读书笔记里摘取的又大多是些险僻生冷的词句。学生如此这般地进行课外阅读,反应在课堂测试里边,就会暴露出很多的问题来。我们时常听到一些学生这样反映:对文言语段的阅读能力感觉还可以,但对现代文语段的阅读却一点把握没有;写起议论文来还比较上手,写起说明文来却觉得无从下笔,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以上情况充分说明,我们这些学生在语文能力的发展方面绝对是不全面不平衡的。而究其原因,恐怕因教者指导学生阅读“急功近利”而形成“困惑”逃不了干系。正因为“急功近利”有所偏废,导致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变成是“镜花水月”。二、因“涉异猎奇”而形成“阅读教学困惑”“涉异猎奇”是人们的一种普遍心理,对于中学生来说,生活阅历浅,求知欲旺强,受此影响,在具体的课外阅读时候,总有一部分学生过分放大“新颖别致”这一点,弃其它于不顾。比如读古典名著,一些学生只追求精彩离奇的故事情节;阅读期刊杂志,又总偏嗜于文中林林总总的奇谈怪论。而教者往往默许学生这样做,认为这样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我曾对此作过相关的实验调查,暑假里,要求学生阅读长篇小说《水浒传》,学生返校后我们拟出六个小问题要求学生回答:①有人说,宋江是主子的奴才,又是奴才的主子。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②林冲打虎、杀嫂、造反三项,他哪一项是可敬的?哪一项存在疑问?③李逵身上有缺点吗?若有,试举两例说明。④三打祝家庄与晁天王的关系?⑤怎样评价梁山好汉征方腊?⑥“水泊梁山”的核心价值是什么?结果显示,对于前面三个问题,大多数学生不能作答,对于后面的三个问题,反而有不少的学生回答出来。通过调查分析我发现,后面三个问题所涉及到的是小说情节,有一定的“新颖别致”味在里面,比如“三打祝家庄”的情节,“征方腊死人多”的情节,“李逵救母”的“夸张”情节,都是学生津津乐道的一些精彩场面。 而涉及到那些与主题密切相关的情节内容以及鲜活而细腻的人物刻画,反而忽视了。所以,学生虽然花了一定的时间读了《水浒传》,仍然还是懵懵懂懂。我发现班级中学生私下里有不少的课外读物,比如说,《少男少女》《故事会》以及各种漫画书、网游小说,而对语文学习有直接益处的《散文选刊》《小小说》《杂文》等杂志,鲜有发现。这一状况同样表明,很多学生的课外阅读还仅仅是基于一种盲目的涉异猎奇心理,从而不能理智地立足于开阔眼界、丰富知识这一目的,最终进入单纯满足于感官刺激的课外阅读歧途。 三、因“迁移嫁接”而形成“阅读教学困惑”“迁移嫁接”是大部分学生乃至一些语文教师所热衷的写作法宝,他们希望通过课外阅读找到一条提高语文写作能力的捷径,以期“学以致用”“现学现卖”的一种表现。在教学中我们苦恼学生作文水平不高,一时两时无明显进步。据我所知,有些老师为了提高作文水平,向学生推荐“中学生写作范文”一类的文章来读,但他们写起作文来,眼前还是一片茫然。我们甚至发现,在平时的作文训练或考试中,有些学生竟将所谓的“范文”照搬或“克隆”。这类情况表明我们教师在指导上是不当的。于是,部分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竟像明清两朝的童生读“八股文”一样,捧着《中考满分作文》之类的书籍如获至宝,不管好坏,一味仿写临摹,而对其他优秀文学作品则束之高阁,或干脆视而不见。步入这一阅读教学误区,有些老师还沾沾自喜,认为给了学生一支马良的神笔。殊不知,这些学生一旦写起记叙文来就是只见“故事”而不见“人物”。写起议论文来只是填充一些人云亦云的官话套话。古语云:“欲速则不达。”那些认为只要通过背几段“妙文佳句”,或者眼光只盯在一些考场“佳作”上,来个“迁移嫁接”,其结果只能是邯郸学步,作文越写越别扭,越写越空洞。比如近年的一些考生中考作文,不是表达对生活的认识、领悟,也不会思考,“迁移嫁接”后内容空洞乏味、牵强生硬,所谓“呆滞”的确名副其实,令人啼笑皆非。以上现象表明,教学生课外阅读“迁移嫁接”,势必导致张冠李戴,生吞活剥,不但无益于中学生写作能力提高,反而大大禁锢了他们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其结果只能是因急功近利而得不偿失,甚至事与愿违,适得其反。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我想要表明的是,当前对于学生课外阅读教学中的“困惑”,应急需对教师加强阅读教学理论指导,课堂上明确告诉学生“读什么”“怎么读”这两个主要问题,而如何切实地引导和指导学生科学的进行课外阅读,确是一个看似简单却难以实现的问题。仅将这些情况摆出来,实属一孔之见,抛出一块无济补墙的砖块罢了,以求引来无瑕之美玉。

人生困惑问庄子篇4

一、比喻是幽默的重要载体

“常以轻松、戏娱而又含有深意的笑为其审美特征,是艺术家观察生活和反映生活的一种特殊本领。方成认为,幽之所以使人发笑,重要的因素是因为它有奇巧,因为奇巧能造成“主观预想和客观结局之间发生矛盾而感到突然”,使人在突然中爆发出笑声。”

“奇巧”,这种基本功,不是靠条分缕析、深浅先后而束发受书的,而靠长期的经明修行,博综深究。它不仅需要幽默者能深谙世俗人情,而且需要幽默者博览群书,言辞精妙。因此,它需要幽默者聪慧敏锐、胸怀宽广、潇洒超脱。这样,才有可能居高临下地俯视人生,看穿世间万象的变化,审视社会大舞台上的各种滑稽怪诞之象,才能随口而出,即成幽默,让人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悟出许多道理。王国维《人间词话》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因为生活上的体验,不但使我们多识多知,也与一个人的思想见解、趣味非常地有联系。”庄子身处社会的下层,他看透了统治阶级的虚伪、残酷,同时他也看到了文明的发展对人性的异化、对人的自然本性的扭曲,于是他采取了不与统治者合作,保持自身自由的处世态度。因此庄子的文章对统治阶级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尖锐的讽刺。其次,幽默者必须有深厚的语言功底,文学修养以及运用语言的能力,如修辞的运用。散文作家秦牧说:“我在创作中是有意识地在适当地方造成作品的幽默感的。我采用最多最基本的手法,就是学习鲁迅,用喜剧的手法,‘把人生没有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或者将处于平常状态的带有可笑性的事物,加以放大,进行淋漓尽致的描绘……我还经常借助谚语、歌谣、歇后语、格言、警句,恰如其分地引用中国文学、外国文学和民间文学中有现实意义的又有趣味性的掌故、轶事、传说、神话、故事、笑话,从而造成幽默感,加强可笑性。总之,生动地状物传神,恰当深刻地讽刺,警譬的比喻和锐利的剖析常常就产生幽默。”他明确地指出了作为幽默者需要博古通今、融贯中西,对于语言材料能够旁征博引,融会贯通;同时还要有驾驭语言的能力,会恰当地使用比喻手法便是其中之一。因为作为修辞手法的比喻能够把事物形象、生动、具体、传神的一面描写得栩栩如生,从而增加事物的新鲜感;同时比喻还能把比较深刻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把比较严肃的事情说得比较轻松,从而创造出比较轻松愉悦的氛围。这恰恰是幽默所需要的,因此比喻就成了幽默重要的载体,或者说比喻是创造幽默重要的方式。

《庄子》一书充满了大量的比喻,琳琅满目的比喻使庄子的幽默异彩纷呈。总之,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深厚的学识,使得庄子能够随心所欲地运用比喻,从而使得他的幽默风格光照文坛而世代仰之。

二、形象鲜明的比喻使庄子的幽默含蓄蕴藉

不用计虑,坦诚直率,无意中触及问题的实质,但不做价值判断,接受者自能心领神会。不直接肯定或否定,而用婉转形象的语言引出判断,这是庄子比喻中的一个重要特点。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杆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秋水》)

庄子的这段对话以“神龟”为喻,巧妙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而寓意深邃。他运用心理学上的“同理心”,即能感受他人内心感受的能力,让两位大夫设身处地自己来回答。显然,这是以庄子的借喻为前提的。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外物》)

这种寓言式的比喻,连小孩子也听得明白的“故事式”的语言里,却蕴含着耐人寻味的道理,这也是构成庄子语言幽默的一种方式。对于监河侯的不欲贷粟,反而虚嘴掠舌,庄周虽然怒形于色,但并未嗔目相斥,而是采用了“急脉缓受”之法,把监河侯的“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的虚妄之舟与“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的漂浮之瓦并提,并指出“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的结果。有力地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虚伪、残酷、无情。形象幽默的语言中隐含着严肃而深刻的话题。

三、悦人耳目的比喻使庄子的语言幽默尖锐深刻

庄子用刻薄的比喻创造了大量的深刻的幽默,这种幽默意在突出某一现象的不合理,或某一对象的可笑之处。例如:

儒以《诗》、《礼》发冢,大儒胪传曰:“东方作矣,事之何若?”小儒曰:“未解裙襦,口中有珠。”“《诗》固有之曰:‘青青之麦,生于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接其鬓,压其,而以金椎控其颐,徐别其颊,无伤口中珠。”(《外物》)

在这里以诗礼为重的儒者却被描写成盗墓贼,为了证明自己的行为合乎礼的要求,大量引用诗经中的“逸”来为自己开脱。儒者言和行的分离,造成二者之间的不和谐,使人觉得他们的行为非常滑稽可笑。原来在白天满口仁义道德的儒者,在整个盗墓的过程中,一点也不感觉不好意思,反而感觉就应如此。可以说庄子用他幽默的话语使人在情不自禁的耻笑中看透了大小儒的虚伪、。

宋人有曹商者,为宋王使秦。其往也,得车数乘;王说之,益车百乘。反于宋,见庄子曰:“夫处穷闾厄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者,商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庄子曰:“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子岂治其痔邪,何得车之多也?子行矣!”(《列御寇》)

这个娓娓动听的讽喻式的寓言,不仅使读者认识到曹商的鄙俗,更显示出了庄子人格的伟大。庄子对当时的统治者甚至国家、政治制度都是持否定态度的。他说当时的统治者是“昏上乱相”,痛斥统治者为窃国大盗,并把为统治者服务的人比喻为“舐痔”,这是非常低下的,“所治愈下,得车愈多”,毫不留情地讽刺了社会上靠阿谀奉承而获得高官厚禄的之徒。这种讽刺可以说既非常辛辣、刻薄,又意味深长,让曲私污漫者无地自容。

四、诙谐恣肆的比喻使庄子的幽默令人忍俊不禁

胡范铸《幽默语言学》说:“不同类事物之间的比较、描写为比喻;同类事物之间的形象性比较为较物。倘若较物也用来沟通崇高与鄙俗、精神享受与日常烦恼,那么如同比喻一样,也可获宣泄之笑。”庄子聪慧敏锐,观察力超强,这非常有利于他通过对比的方法来创造诙谐的比喻,从而使得他的幽默洋溢着诙谐的情趣。如:

子独不闻夫坎井之蛙乎?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吾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还视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坎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于是逡巡而,告之海曰:“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于是坎井之蛙闻之,适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秋水》)

庄子并没有说青蛙是如何得无知、自满,而是由青蛙它自己的言语和行为表现出来。当它听到“东海之大乐”时,“适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很是吃惊。于是之前的自满与现在的自失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里庄子用戏谑的语句嘲笑了见识短好自满的青蛙。

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固行矣,直匐而归。(《秋水》)

燕国人听说邯郸人走路的姿势优美,便慕名前往去学习人家走路,结果没有学会人家走路的姿势反而把自己原先走路的样子给忘记了,最后只好爬着回家。我们设想一下那个燕国人爬着回家的情景,简直令人喷饭,叫人忍俊不禁。这就充分体现了幽默是以“让人发笑为特征的”。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时则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鲲鹏展翅高飞,需要飞行九万里才可到达南冥,而这种境界又岂是蜩与学鸠这样的小动物所能明白的。但是蜩与学鸠却反过来嘲笑大鹏的雄伟壮志,岂不可笑?蜩与学鸠那种自负、自大、自满的形象跃然纸上,令人叹服!

五、通畅活脱的比喻使庄子的幽默旷达超然

俄国诗人普希金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需要镇静。相信吧,愉快的日子就要来临。”其实,忧郁的日子不仅需要镇静,还要保持幽默感,表现豁达、乐观的天性。

幽默者不仅怀有一颗爱人的心,而且要豁达倜傥任性率真,能笑谈自身的窘境与情闷。

大声不入於里耳,《折杨》、《皇华》,则嗑然而笑。是故高言不止於众人之心,至言不出,俗言胜也。以二缶锺惑,而所适不得矣。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其庸可得邪?知其不可得也而强之,又一惑也,故莫若释之而不推。不推,谁其比忧?厉之人夜半生其子,遽取火而视之,汲汲然唯恐其似己也。(《天地》)

这个寓言式的比喻,表层含义是丑女知道自己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像自己。在这儿,庄子以此自我解嘲,担心自己的作品流传不下去,陷入了“知其不可而强之”的迷惑中。意味着有所作为就是迷惑,只有忘掉自己的美丑才能不迷惑。孩子生了以后就顺其自然,如此而已。因此,我们在对待客观事物的时候一定要遵循其发展的规律,因势利导,而不可人为地强其所难。

孔子周游列国历尽艰辛,一日至郑,学生都走散了,他独自站在城东门。

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孔子闻之欣然,形状,未也,而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能够很坦然地谈笑自己的困境,并对自己的挫折付之一笑,表现出了对嘲笑他的人的极度宽容。

六、新奇怪异的比喻使庄子的幽默亦庄亦谐

庄子为说明其深刻的哲理,常常塑造一些奇特的形象,这并不是为了让人聊博一笑,而是把他玄妙高深的思想寓诸其中。正如刘熙载说:“庄子寓真于诞,寓实于玄,于此见寓言之妙。”不能因为庄子散文荒诞玄虚,而忽视其中包含的真实意义。庄子是把严肃的社会问题,用比喻的语言,曲折的表现出来,因而才使得他的文章,他的幽默文心奇妙,寄托深远。这种哲理性的幽默,意在深入浅出地表达一种哲理,化深刻为浅易,变严肃为轻松。如《人间世》中写道:

支离疏者,颐隐於脐,肩高於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胁。挫针治线,足以糊口;鼓播精,足以食十人。上徵武士,则支离攘臂而游於其间;上有大役,则支离以有常疾不受功;上与病者粟,则受三锺与十束薪。夫支离其形者,犹足以养其身,以终天年,又况支离其德者乎?

在这里庄子通过夸张和想象塑造了支离疏这么一个形体支离的人,却惟妙惟肖地揭示了自己的处事理想:只有放弃功名利禄才能终养天年。《齐物论》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罔两问景曰:‘囊子行,今子止;囊子坐,今子起。何其无特操与?’景曰:‘吾有待二然者邪。吾所待,又有待而然邪。吾待蛇■蜩翼邪,恶识所以然,恶识所以不然。’”

在这里,庄子以“身子”与“影子”、“蛇”与“腹鳞”、“蝉”与“翅膀”的依赖关系为比喻,活灵活现地阐述了人的认识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揭示了事物存在的相对性。

七、结语

庄子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幽默讽刺大师,他以极端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比喻。前人罗璧读《庄子》时,赞叹不已:“文章一事数喻极难,独庄子百穷不变”,宣颖《南华真经》说得更好,“庄子之文,长于比喻,其玄应空明,解脱变化,有水月镜花之妙。且喻后出喻,喻中设喻,不音峡云山起,海市幻生,从来无人及得。”宣颖所说的“比喻”,包括寓言和比喻两种含义。庄子在阐述他的哲学道理时,往往不是用一种正面阐述或写实的方法来表述他的思想,而是以超现实的虚构、神奇怪异的想象、荒唐无稽的言辞编造虚妄荒诞的寓言故事,将他的真实思想寄寓在这些虚妄的寓言故事中。庄子通过比喻手法创造出来的寓言,往往具有“奇特新颖的构思,变幻莫测的情节,惊世骇俗的形象,生动传神的描写,热情奔放的抒情,恣肆的语言,以及作为这些特点总汇的超凡脱俗的意境和妙趣横生的韵味。”这些又使得庄子的语言呈现出幽默风趣而寓意深邃的特点,是后人世代学习的典范。

参考文献:

[1]王国维.人间词话[M].

[2]钱钟书.管锥篇[M].

[3]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6.

[4]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6.

[5]胡安良.言语的内察与外观[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7.

[6]胡范铸.幽默语言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

[7]白本松.先秦寓言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

[8]秦牧.一朵永不凋谢的智慧之花―幽默[J].光明日报,1983-9-1.

人生困惑问庄子篇5

可是,看了《于丹心得》后,我才真正地了解了庄子的一点皮毛。仅是一点,也让我惊叹庄子思想的博大精深。他的思想会让人变得轻松自在,他教导人们看破名利,看轻富贵,不惧怕生死,这就是他之所以活得轻松的原因吧。一个可以完全抛弃这些包袱的人的境界是如此之高,他的心可以装下整个世界!庄子教导我们要以全面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一种事物,你要善于发现它的美,它的有用,世俗者们往往只会看到它的缺陷,往往被现状所迷惑,只有大境界的人,才会看到事物真正的价值,所以,我们要像庄子说的那样,以一种辩证的、觉悟的角度去看世界,这样,我们就会在人生的道路上绝处逢生。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大境界呢?就是要善于去发现,去发现每一种不经意的事物,从这些最小的细微处,想象出一个人生的大道理。一只蚂蚁,它的坚强勇敢的团结精神,一片落叶,它义无反顾的无私奉献精神――这都是大无畏的体现。那么做到大无畏的前提又是什么呢?是认识你自己。只有充分地了解自己,才可能找到自己的出发点,否则你将一片迷茫,甚至迷失方向。所以,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善待自己。如此,在这漫长的人生道路上还有什么可以阻拦你呢?

庄子可以笑着去对待死亡,笑着去迎接死亡。庄子之所以可以坦然地去接受妻子死亡的事实,是因为他认为生是降临,死是回归,如此循环中,死是一件可喜的事。因此,庄子可以在妻子的灵柩前高歌,他是在庆祝生和死的交替。在庄子的思想中,人的身体是可以消耗掉的,但思想却会永存,永存于这个世界。在时代的发展中,庄子也同样认为要勇于去顺应历史潮流,真正做到外化而内不化,他认为人的思想是可以在继承中谋求发展的,但本质是不可以改变的,只有坚持生命中的所有,大家相互扶助,这样的社会才会和谐。发展庄子的思想之所以有价值,那是因为他带给后代人深深的反省以及处世的态度。他认为一个真正聪明的人是敢于去实现自己心中最本初的愿望的人,而不是一个安于现状、被现实所逼而违背我心的人。或许也因为这样,庄子敢于追求自己的道,自己的思想,所以,他活得快乐!

庄子所拥有的心态与状态非同寻常,让我感到玄妙。当今社会,我们主张的是学习的技巧,工作的技巧。注意,这不是投机取巧,但庄子认为一个人的见识和阅历决定了人的一切。他在《达生》中说过: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或许,一个人的见识和阅历也是人一切的前提吧。庄子认为大道与自然,虚无恬淡,乃合天德,天下皆为道乎。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有它一定的道理。庄子在他的《知北游》中有那么一句话:“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个世界上只有知我心者,方才可以把握人生独一无二的自己。或许,在这条人生之路上,我们经历了太多困难或是荣誉,但一切皆成过去式,唯一留下的只有淡淡的回忆,但外在的世界不论改变与否,都在影响着我们,因此,要善于去探索这个世界,发现这个世界的美,因为每个人的生命都在自己的手中,牢牢地抓住它,让它变得精彩。

如果人真的可以做到像庄子所期望的那样,那么人生又有何痛苦、困难而言呢?因为你已具有了大无畏、忘我的精神,没有什么可以在这人生之路上阻扰你,因为你已经穿上盔甲上路了。

人生困惑问庄子篇6

一、村级经济良莠不齐,存在多种困惑和可追溯性

金城镇32个村,10个城郊村的经济相对要好,这里有土地出让金、店面出租金、标准化厂房出租金,还有原始积累,靠银行利息和入股分红足以应对各种建设和民生需求,有了钱,日子过得滋润,不看人脸色,身价也高,市镇两级也当回事,吃个虱子也少不了往这里添一只脚。新农村建设、城市扩张立竿见影,因为人家有钱,拿得出手,不劳人烦心。而其它村,如原白塔的6个村、洮西的10个村却是另一幅景象,除集镇村白塔、中巷、新河有少量厂房出租和少量存款外,没有一点增收的路途。是没有资源,还是没有路子?显然是后者。因为在村主要负责人的心目中,没有工业就没有一切的思想根深蒂固,少数人眼睛向上等、靠、要,要到就吃饭,做点事,要不到只能忍饥挨饿,盼望阳光普照。这两年,农林办、农经办为经济不发达的村争取到很多的省市农业项目和项目资金,建成了很多无公害特色农产品产地,每年有几百万元的“输血”资金注入。从2012年的统计表明,不发达的村也过了50万元的收入,然而,这不能证明是正能量和硬实力,这里面有冒牌货,掺了不少水份,其它地区也有雷同之处。如土地整治费、乡镇转移支付、项目资金等,有的甚至在账上过过,只停留很短的时间,也算作收入了。这些项目不是年年有,一旦花落别处,便无所适从了。调研中发现,村里有三大困惑难以破解:一是没有土地指标,招商引资难,办企业更难;二是没有资金,上门的项目因无米之灶告吹;三是没有好的项目,无从下手。当下的现状是,穷的更穷,富的更富,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受其影响,劳动力转移难、农民增收难,新农村建设更难,农村工作者的工作压力更大。金城镇的城南、南戴、小坵、冯庄、上庄、联城,其村资产都在千万元以上,城南达到4000多万元,落后村无从相此,欠发达村甚至还有倒挂户。分析认为,多与少、好与坏不能衡量村干部的履职行为,这里面有历史渊源、经济基础、地理环境的因素,也有人文环境、社会公共资源、财力供给、信息与交通资源的整合,也有很多先天性的因素存在,如城郊村的土地优势、产业优势等等。如果可以追溯,这里面确实存在思路和方法问题;有创新与创业的热情问题;有肯干事、愿干事的务实问题;有敢冒、敢试、敢创的精神问题;更有责任意识、作为意识、亲民意识的问题,只不过发达村先试,步伐加快了一点,而欠发达村观望了很多年,资源各有千秋,谁有慧眼,谁能把握,就能抓住机遇。

二、干部队伍素质差异,存在尽责困惑和可追究性

思路即出路,出路即财路,财路是富路,村里受穷由底子簿、资源少、区域偏的客观原因,但人为因素不可小视。过去的村干部职责是跑腿的、吹哨的、催粮催款的,只要照葫芦画瓢,按上级的意图办啥事也没有,现在不同了,村干部不仅要有政策引领的能力、化解矛盾的能力,更要有发展经济的能力、带头致富的能力、安抚的能力。除此之外,还要有想干事、肯干事、干成事的雄心和魄力,如果这些条件都不具备,就难以胜任角色,无法驾驶农村工作。素质即形象,素质也代表着一种能力和象征,表现为文化素质、政治素质。现在的村干部年龄大、文化低、思路窄,有撞钟的嫌疑。胆子小、担责差、怕惹事是最大的心理障碍。笔者曾对村干部队伍素质画个相,也对个性、处事作风、形象作过探究,结果发现,少数村干部不出门、怕说话,几乎是上午坐坐办公室,下午忙忙自留地,没啥心理压力和工作压力。村看村、户看户,党员看支部,支部看支书,一把手很重要。我们常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又曰:将帅无能,累死三军。村支书混日子,村里肯定一团糟。没资金、没技术、没土地指标真办不成事?我想,这是找个理由推托;靠白手起家不现实,这是主观上的托词;有事就办事,没钱少折腾,找理由。想做没有条件照样做好,金城镇方边村党总支书记田松青玩的就是空手道。行政村合并前,方边是原洮西最穷、矛盾最多的上访村、问题村,账上红扁担吃了几十万,村支书一年换一任,连个档案和村史都没有,这个角色不好演,演不好就砸、玩玩。田松青没有三头六臂,走的也不是高科技,他的方法很简单:党务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接受百姓监督,推行村级民主,这一招虽是土办法但管用,村民乐意接受。借力发力,建设新农村。有钱要办事,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办事,方边新农村建设雏型是企业老扳、个体工商户、拖拉机手、村民摊钱做成的,透明、公开,大家愿意领这个单;争取项目,建设新农村。上面有政策、有项目资金,但不是每个村都能拿得到。方边村的心得是,做最好的、最大的,让职能部门来验收,这不,近10年来,该村投入了1000多万元资金建成江苏省小康家园示范村,这是一大创举,仅凭该村现有财力不知到猴年马月才能做到。“输血”不是办法,“造血”才是路途,方边村通过招商引资和土地流转建成3000亩河蟹高效养殖示范基地、600亩花木基地、5000亩优质米生产基地、生猪养殖基地,每年纯收入达到20万元。去年,该村还成立了长荡湖特色农产品展示中心,使增收的渠道拓展到5个方面。联丰村也是一个纯农业村,这里的雪山草鸡养殖达到260万只,生猪养殖达到1万多头,花木、果品达到1200多亩,村里靠土地流转的收入也达到10多万元,新农村建设也是风生水起,有声有色。再说湖溪村,治理流域,靠水吃水,其思路也不错,不仅农民增收,村里也有10多万元的土地流转收入进账。黄庄村的土地流转出让金更高,每亩达到1200元,1200亩花木就收入15万元。由此看出,路子随处可见,但你得有慧眼发现,有热情去做,尤其要头顶压力和一份责任。金城镇有不少集镇村,村里的基础好,资源广阔,但没有做大做强,甚至有的落伍到比纯农业村还要差。因何?责任在人。现在,金城镇大胆启用大学生村庄担任主职,有3个村启用了女支书,这充分说明,干部队伍建设迫在眉睫。

三、发展制约瓶颈较多,存在项目困惑和探讨性

没有土地指标引不来工业项目,即便是引来了,村里也没有明显的收入;原始积累少,可供资源乏,搞投入不现实;项目找寻难,万一砸锅怎么办?这些都是现实问题,也是经济欠发展村普通存在的心态。然而,这些制约真的能阻碍前进的步伐?非耶。金城镇很多村在夹缝中不仅找到了生存之道,而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这就是搞土地流转,提升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力,把大批农村剩余劳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这种合作双蠃、土地集中后的规模经营就是经济发展的组合拳,也是走出贫困窘境的必由之路。既合理又合法又顺民意,土地增值、农民增收、村也受益的既讨苦又讨好的做法何乐而不为。调研中发现,金城镇的土地流转所建项目全是农特产品,没有变更土地性质之嫌,不违背土地红线和可耕土地保护规定,像白龙荡村的芦家湾农业生态园、白龙山庄、长荡湖水乡农庄、城南何氏果园等观光农业,不仅添景,而且生态,村与民都获益。据统计,目前,金城镇的土地流转面积达到 亩,今年规模面积达到1万元,最低的租金每亩600元,最高的达到1200元,有8个村的土地流转收入达到了10万元以上。调研中还发现,土地流转前景广阔,眼下不是没项目,而是没有努力去找,或是怕这怕那的心作祟,耽搁了引进的机会,再则是准备不足,有等上门的嫌疑。除了土地流转外,还有其它路径可走,金城镇党委、政府的一着妙招就很好地解决了无米之灶的困惑。由镇政府在工业集中区提供120亩土地,有10个城郊村共同出资10亿元,建成10万平米的标准化厂房,让22个经济欠发达村出租收租金,经济欠发达村的职责是引进企业,出资村只享有产权,不享有受益,这种平富平穷、搭建载体的做法,让贫困村看到了希望。这样一来,也消灭了工业空白村。综上所述,发展经济需要胆略和思路,更需要前瞻性和市场,要敢于亮剑。鱼塘发包、闲置厂房出租、闲置土地出让,我们不能跟农民争利益,但可以搞盘活、搞开发、搞流转,可以借力发力;可以合作共赢,搞深度开发;可以蓄势培源,提升附加值。目前,金城镇有1万多人在基地打工,年薪在1.5~1.8左右,有3万多人在企业打工,有1万多人从事物流、运输、餐饮。2012年,32个行政村的收入全部达到了50万元以上。

人生困惑问庄子篇7

感谢而且佩服日本朋友们,为论坛选了这么一个丰满的议题。

人类社会闹闹哄哄、乱七八糟、灯红酒绿、声色犬马,看上去无比地复杂,但认真一想,也不过是贫困者追求富贵,富贵者追求享乐和刺激――基本上就是这么点儿事儿。中国古代有个大贤人司马迁说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中国的圣人孔子说过:“富与贵人之所欲也,贫与之所恶也。”中国的老百姓说:“穷在大街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无论是圣人还是百姓,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文盲,都对贫困和富贵的关系有清醒的认识。为什么人们厌恶贫困?因为贫困者不能尽情地满足自己的欲望。无论食欲还是、无论虚荣心还是爱美之心、无论去医院看病不排队,还是坐飞机头等舱,都必须用金钱来满足,用金钱来实现。当然,如果出生在皇室,或者担任了高官,要满足上述欲望,大概也不需要金钱。富是因为有钱,贵是因为出身、门第和权力。当然,有了钱,也就不愁贵,而有了权力似乎也不愁钱。因为富与贵是密不可分的,可以合并为一个范畴。

贫困者羡慕并希望得到富贵,这是人之常情,也是正当的欲望,这一点孔子也给予肯定,但孔子说:尽管希望富贵是人的正当欲望,但用不正当的方法得到的富贵是不应该享受的。贫困是人人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手段摆脱贫困是不可取的。时至今日,圣人两千多年前的教导,早已变成了老百姓的常识,但现实生活中,用不正当的方式脱贫致富的人比比皆是,用不正当的方式脱贫致富但没受到惩罚的人比比皆是。虽然痛骂着那些用不正当的方式脱贫致富的人,但只要自己有了机会也会那样做的人更是比比皆是,这就是所谓的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古之仁人君子,多有不羡钱财、不慕富贵者。像孔子的大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三国时高人管宁,锄地见金,挥锄不顾。同锄者华歆,捡而视之,复掷于地,虽心生欲望,但能因为面子而掷之,已属不易。庄子垂钓于濮水,楚王派两个使臣请他去做官,他对两个使臣说:楚国有神龟,死后被楚王取其甲,用锦缎包裹,供于庙堂之下,对神龟来说,是被供在庙堂之上好呢?还是活着在烂泥塘中摇尾巴好呢,使臣说,那当然还是活着在烂泥塘中摇尾巴好。庄子的这则寓言,包含着退让避祸的心机。

尽管古人为我们树立了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道德榜样,却收效甚微。人们追名逐利如蚊嗜血、如蝇逐臭,从古至今,酿成了无数悲剧,当然也演出了无数喜剧。文学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形式,当然会把这个问题作为自己研究和描写的最重要的素材。文学家大多也是爱财富逐名利的,但文学却是批判富人、歌颂穷人的。当然文学作品中批判的富人是为富不仁或通过不正当手段致富的富人,文学中歌颂的穷人也是虽然穷但不失人格尊严的穷人。我们只要稍加回忆,便能想出许许多多的文学中的典型人物,作家在塑造他们的性格时,除了给予生死的考验和爱恨情仇的考验之外,经常使用的手段,就是把富贵当成试金石,对人物进行考验,经过了富贵诱惑的自然是真君子,经不住富贵诱惑的便堕落成小人、奴才、叛徒或是帮凶。当然,也有许多的文学作品,让他的主人公借着金钱的力量,复了仇、雪了恨,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也有的文学作品,让自己的善良的主人公有了一个富且贵的大团圆结局,这就又从正面肯定了富贵的价值。

人要有“放下”的智慧。

人类的欲望是填不满的黑洞,穷人有穷人的欲望,富人有富人的欲望。普希金《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中,渔夫的老婆起初的欲望只是想要一只新木盆,但得到了新木盆后,她马上就要木房子;有了木房子,她要当贵妇人;当了贵妇人,她又要当女皇;当上了女皇,她又要当海上的女霸王,让那条能满足她欲望的金鱼做她的奴仆。这就越过了界限,如同吹肥皂泡,吹得过大,必然爆破。凡事总有限度,一旦过度,必受惩罚,这是朴素的人生哲学,也是自然界诸多事物的规律。民间流传的许多具有劝诫意义的故事都在提醒人们克制自己的欲望。据说印度人为捕捉猴子,制作了一种木笼,笼中放着食物。猴子伸进手去,抓住食物,手就拿不出来。要想拿出手来,必须放下食物,但猴子绝对不肯放下食物。猴子没有“放下”的智慧。人有“放下”的智慧吗?有的人有,有的人没有。有的人有的时候有,有的人有的时候没有。有的人能抵挡金钱的诱惑但未必能抵挡美女的诱惑,有的人能抵挡金钱美女的诱惑,但未必能抵挡权力的诱惑。人总是会有一些舍不得放下的东西,这就是人的弱点,也是人的丰富性所在。

中国的哲学里,其实一直不缺少这样的理性和智慧,但人们总是“身后多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贪婪是人的本性,或者说是人性的阴暗面。依靠道德劝诫和文学的说教能使人清醒一些,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于是,佛教就用“万事皆空,万物皆无”来试图扼制人的贪欲,因为贪欲是万恶之源,也是人生诸般痛苦的根源。于是,就有了《红楼梦》里的《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欲望,人类痛苦和快乐的根源。

要控制人类的贪欲,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还是法律,法律如同笼子,欲望如同猛兽。人类社会千百年来所做的事,也就是法律、宗教、道德、文学与人的贪欲的搏斗。尽管不时有猛兽冲出牢笼伤人的事件,但基本上还是保持了一种相对的平衡。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关系,需要克制欲望才能实现;国与国之间的和平关系,也只有克制欲望才能实现。一个人的欲望失控,可能酿成凶杀;一个国家的欲望失控,那就会酿成战争。由此可见,国家控制自己的欲望,比每个人控制自己的欲望还要重要。

我们要用文学作品告诉人们,维持人类生命的最基本的物质是空气、阳光、食物和水,其他的都是奢侈品,当然,衣服和住房也是必要的。我们要用我们的文学作品告诉人们,人类的好日子已经不多了。当人们在沙漠中时,就会明白水和食物比黄金和钻石更珍贵;当地震和海啸发生时,人们才会明白,无论多么豪华的别墅和公馆,在大自然的巨掌里都是一团泥巴。当人类把地球折腾得不适合居住时,那时什么都变得毫无意义,当然,文学也毫无意义。

我们的文学真能使人类的贪欲有所收敛吗?结论是悲观的,尽管结论是悲观的,但我们不能放弃努力,因为这不仅仅是救他人,同时也是救自己。

谢谢大家!

人生困惑问庄子篇8

面前是普通而温馨的大门,不加任何修饰。“这是什么门?”我问。一个亲切的声音回答:“这是真情之门,里面有你的亲人,你的朋友。”“那我怎么样才能够进去?”“你要用真心实和实意铸造一把钥匙,才能打开它。”

古老而厚重的大门,庄严地耸立在门前。“这是什么门?”我问。一个深远的声音回答:“这是知识之门,里面有你最需要的知识。”“那我怎么样才能进去?”“你要用永无止境的探索之心和不知疲倦的勤奋铸造一把钥匙,才能打开它。”

在金碧辉煌的宫殿外,是两扇水晶大门。“这是什么门?”我问道。一个充满希望的声音回答:“这是理想之门。”“我怎样才能进去呢?”“你要用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不计其数的汗水铸造一把钥匙才能进去。”

在阴暗潮湿的沼泽地旁,一扇肮脏小门里传出充满诱惑的声音:“这是邪恶之门,里面有不劳而获的安逸和黑暗,快进来吧!”我摇摇头说:“我是不会为它停留的。”

我铸造了一把又一把的钥匙,打开一扇又一扇的门,这使我感到快乐而充实。

上一篇:陆川父亲范文 下一篇:失恋三十三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