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范文

时间:2023-10-25 20:37:18

思想品德课

思想品德课篇1

一、认真钻研教材,科学设计教学流程

有些教师认为,一年级思想品德课,内容简单,道理浅显,容易说得清楚,于是,不愿花精力去考虑教学方案、教学手段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结果教学收效甚微。要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明确道理,规范自己的行为,教师就要认真地备课,科学地设计教学流程。如何备课?首先要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生理特点,确定每课的教学目标,然后设计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的熏陶。牋如教《我上学了》一课中的“我将在这可爱的学校里学习、活动”一句,成人看来简单,但对不到七岁的一年级学生来讲,上学是生活的转折点,是一件大事。他们头脑中会产生各种想法,有新奇,有高兴,有自豪,也有害怕,甚至带有疑问。

我们要紧紧抓住学生的不同想法,充分利用挂图、幻灯、课本中的图片等直观教学手段,让学生回忆开学第一天,校门口“欢迎新同学”的横标,老师、大哥哥、大姐姐在校门口迎接他们,并把他们领到教室等情景,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生活的温暖,集体生活的和谐友爱。由此可见,只有认真地钻研教材、了解学生,教师才能确定准确的教学目标,从而制定出最佳的教学方案,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这是上好课的第一步。

二、寓教于乐,形象地讲清观点

形象生动地讲清观点,提高学生的道德观念,是思想品德教学的重点,而关键是如何做到讲清观点、形象生动,千万不要连篇累牍。要注意从儿童抽象思维不发达的特点出发,并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可以通过活动、游戏、插图、幻灯、参观等,把道理寓于游戏活动和感性的认识之中,做到情理交融、深入浅出。

三、加强行为训练,促进知行统一

小学教育主要是养成教育思想品德课不仅要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而且还必须重视道德行为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知行统一的目的。一年级学生是培养和形成道德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我们根据“学一点,懂一点,做一点”的原则,在课堂上坚持行为规范的指导,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坚持每节课进行道德行为的评论,强化道德观念。引导学生用所学过的内容进行道德行为的评论,即进行课堂行为分析。学生的评论虽幼稚简单,但通过这样一评,表扬了先进,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学生明白了是与非。根据一年级小学生分辨能力低的特点,经常向他们讲述革命英雄人物故事以及学校中的好人好事,让他们学有榜样,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就能加强学生自我行为训练,达到了思想品德课动情、晓理、导行的目的。

思想品德课篇2

[关键词] 思想品德 教学 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在探索思想品德活动课的实践中经常采取小组讨论、演讲辩论、小品相声、视频播放、课堂游戏等形式,以便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但是在具体的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活动中,其有效性与实效性却没有预期中的好。

一、初中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关于活动目标

评价一节课的质量,就要从教学目标开始。一节成功的思想品德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要全面考虑,不可有所偏废,在具体的每节《思想品德》课中教学目标,更要全面完整。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在课堂上,经常出现一些为了活动而活动,课堂活动的设计、开展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这样一来,课堂活动就仅仅流于形式。

2.关于活动主体

新课标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那么在活动课教学中,很显然学生更应该成为活动的主体。举例而言,在课堂的小品表演中,学生就成为了主要的演员。但是在活动课的过程当中,学生参与的仅仅是表演而已,大部分的准备工作都是由教师来完成的,那么这时候活动的主体是谁就让我们产生了质疑。而同时,只有少部分的学生参加了表演,而多数学生担当的只是观众的身份,这又使让学生课堂主体的身份大打折扣。

3.关于学生的参与度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也是教学评价的重要标准。在笔者的教学过程中经常遇见这样的情况,一个问题、一个活动,愿意积极参与配合的仅仅是课堂中的一小部分而且是固定的人群,那么这是对教师的学生课堂积极性调动的一个考验。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学生在思想上的参与度也值得我们关注。学生对于新奇的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是他们思考问题的角度往往会产生偏差。在某次课堂活动中,教师给学生展示了央视关于社会和谐的公益广告,希望学生关注身边与人为善的事例,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所见到的央视主持人是谁这个问题上。这说明学生在思想上的课堂参与度也决定了活动课的教学效果,各种形式的活动有可能会转移学生课堂学习的注意力。

二、改进初中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的策略

1.明确与完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的方向、过程、内容和方式方法,关系到课堂教学的全局,创设情境、设计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观点发现问题的所在,明白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了解基本的知识,切忌在情境中“兜圈子”、“绕远路”。要有效地进行活动教学实践,必须首先明确活动教学的主要思想。“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用”是对思想品德课教学提出的一项新要求。开展活动教学并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其目的就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习,获取知识和能力,体验情感,发展个性品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应本着“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自我发展的理念,采取丰富多活动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自我教育,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产生深刻的心灵。

2.活动设计必须周全

(1)明确设计目标。课堂活动的设计要直接指向预设的教学目标,并且活动的程序要围绕目标展开。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活动过程容易走向混乱。同时,如果活动设计所指向的目标价值不高,就可以不要。

(2)动机性强。政治课堂活动是否有效的关键在于学生的内在需要和动机是否激发,因此,政治课堂活动的设计必须能够引起学生的参与动机。从这个角度看,政治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要考虑以下因素:一是活动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规律。一般来讲,中学生对展示思维水平类的课堂活动兴趣较高。二是活动情境设计要体现新、奇、趣。新就是要有新的内容新的形式,奇就是要让活动有悬念和期待,使学生产生好奇心。趣就是课堂活动的形式要富有趣味性。

(3)设计方案要简约。第一,每一单个活动的过程要简约,让学生很快明白活动的规则、要求、程序,活动也就能容易达到预期的效果。第二,活动形式要简约,热烈华丽的课堂活动,常造成活动形式对活动内容的负作用。第三,活动频率要简约,过多的活动只能使学生走马观花。第四,相连的几个教学活动之间的关系要简约,一堂思想品德课内的几个教学活动之间应该呈现逐步递进的关系,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构成一个统一整体。

三、实施策略必须得当

1.有效活动的外部条件

首先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活动氛围,有效教学理论认为良好课堂活动氛围的标志是:民主、和谐、自由和安全,它能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其次要为学生参与活动提供足够的时间,时间充分了,学生才能与老师形成真正的互动,提高学习的效率。

2.有效活动的内部动因

教师一方面要给学生最充分的表现机会,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角,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另一方面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切实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使他们的学习成为主动的、有效的学习。

3.活动过程要合理

在课堂活动伊始,教师要明确交待活动的要求、程序和规则,活动实施中,教师要作为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来参与活动。其中最主要的方面是: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组织学生,让学生既能整体参与,又各司其职形成一个统一整体;促进学生思维的提升,让模学生找到思维的方向,思维停滞于表层时学会深层追问,而当学生在预设之外合理生成了新的目标新的结果时,要及时帮助学生总结和提升。

4.活动结果的优化

在活动进行时,教师应该对活动的进程进行调控,对学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的实际状况作一定的把握,以及这些状况与教学目标的差距判断,然后在此基础对课堂活动的设计和进程做恰当的微调,以使课堂活动的效果尽可能完美地接近教学目标。

思想品德课篇3

一、 准

所谓准,即教师要准确地把握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准确地把握住小学生的思想状况,有的放矢,针对性强。

如:《勤劳守法致富光荣》这一课,就要准确地抓住“勤劳守法”四个字,而且难点在“守法”二字上。小学生对“劳动致富”还是理解的,对“致富要守法”则陌生,不太理解。我们要充分抓住课文正反两个例子,结合社会上的现实问题,从这两个方面讲清勤劳守法与致富的关系,讲清楚国家的政策。

中高年级的教材中,大都有总结概括的几句话为我们准确把握教材提供帮助。低年级教材则以图画为主,文字少。我们要反复推敲全面分析,努力把握准教材的主题,《红萝卜回来了》一课,有的老师引导儿童总结出“心中有他人”这句话是正确的,这比“关心别人”,“不吃独食”要好得多。

二、 新

运用的教学手段尽量要注意新颖,避免死板说教、生硬灌输。教材是把深刻的道理、严肃的主题,通过生动的故事,多彩的画面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教师则不要把它讲“老”讲“陈旧”了,更何况学生是活生生的富于思考的人。要把教材讲得入耳入脑,必须精心设计新颖的教学方法,例如运用电教手段,排演节目、参观访问、请有关人物参加教学活动、设计答辩质疑、现身说法等。现在有些老师把思想品德课变成一言堂、读讲课、默练课,呆板得很,引不起学生兴趣,不受欢迎,必须改变。

三、 活

教学方法要灵活,教学气氛要活泼,寓教于乐。教学手段的新颖,为教学的生动活泼提供有利条件,但并不能说是“活”。这里意谓借助灵活机敏的教育技巧,把全体学生的注意力、兴趣、乃至思维都要调动起来,参加教学活动。如二年级《认真作业的小花鹿》一课,执教者用上了幻灯片这一教学手段,但只是简单地去图解课文,供老师讲课文、提问题之用,而没有借此―或不敢放手让学生凭此争议、讨论、深思,恐怕“走神”、“岔题”,因此课堂上仍是很冷清。

四、 近

即教学设计,问题辨析、讲解讨论等都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这样的课才上得扎实、有份量、有实效。这里要注意坚持正面教育,表扬为主。让同学讲自己的故事、经验,讲身边的先进事迹,发扬正气,自然就是批评邪气,此其一;其二指出缺点,批评过错,检讨过失,要恰到好处,用在刀刃上,不要搞成“检讨课”灰溜溜的;其三千方百计巧加引导,努力让教材之矢射中学生思想之的,善意地鼓励儿童敞开思想接触心灵,真正入耳入脑,而避免空洞说教,泛泛而谈。

三年级《邻里新风》课文中和课后“想一想”题目中,涉及到的问题都是儿童生活中常见的事;二年级《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课文中的事例,也是儿童常发生的事。通过这贴近学生生活和思想的教材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接受教育,在亲切、融合之中完成教学任务。当然适当引伸、深化也是必要的,但要放得开收得拢。

五、 情

只有真正地动之以情,才能深深地晓之以理,才能有效地导之以行,这是适合少年儿童心理特点的好办法。

一位老师在教四年级《我的妈妈》,课时,首先是以合唱《妈妈的吻》导入新课,创设了良好的气氛,在读讲课文时,是以充满深情的语言激起学生“爱妈妈―理解妈妈―感激妈妈”一浪高于一浪的心灵波涛,然后用较多时间,启发学生讲自己妈妈关心自己品德、学习,健康的事例,学生动了感情,讲得纯真,听得入神,“妈妈是良师益友”、“热爱和敬重妈妈”的教育,便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可见,要激发学生的情感,一要善于创设气氛浓烈的情景,二要善于运用充满真情实感的语言,三要引用学生自身或身边的真实事例等。

六、 易

尤其是公开课,示范课,让听课者观摩后,易理解、易学、易采用、易搞。

思想品德课篇4

关键词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

思想品德课是中华民族未来合格公民的思想启蒙课,学生良好人格的奠基课,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先导课。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当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及方法仍存在简单化、说教化、灌输化和成人化的倾向,存在脱离学生实际、脱离社会实际的现象。在新时期,中华民族将面临更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对人的思想品德和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因而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新要求、新挑战。必须将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结合教学对象的生活实际,将生活融入课堂,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促进学生健康地发展。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是要求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要把课堂教学与学生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学习背景,通过生活化的活动和实践,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增添思想品德课堂的活力,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小学生的品德行为与现实生活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教思想品德课时,要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的生活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进行加工,以生动形象的生活场景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遵循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学原则。导入新课时,可创设与本课教学主题相对应的趣味活动。

二、采用生动方法,实现教学形式的和谐开放

教学形式是教学内容的外在表现。选择合适的教学形式,将思想品德课中相对枯燥的内容转化为生动形象,将外在的书本知识转化为内在的体验与感悟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角色扮演式、访问式、调查式、游戏式、小组合作探究式等。采用这样的教学形式,教师可以从“师道尊严”的权威中解脱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引导者,学生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合作和信任的氛围中全面发展自己,感受成功的喜悦。可以说,这样生动、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把教材内容与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相融合,为教学活动注入了新鲜的材料,让学生走出社会大课堂,做到学以致用。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三、以生活化的目标要求来确定思想品德学习的途径

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由于教师在课堂上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实施的教学活动未能达到教学目的,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这无疑与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目标不确定有着密切的关系。新课标下的生活化思想品德教学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有掌控、驾驭教材的能力,用心留意在学生身边发生的实事,适度调整课堂教材,使教学更具生活化、时代性,更有利于学生的内化。实际上,教学对象生活的过程就是道德学习的过程,生活自身就具有教育作用。鲜活的生活事例是思想品德很好的学习途径,学生易与活动内容产生共鸣,使先前“纯而又纯”的课本教学“鲜活”起来。让生活化的学习来充实教材内容,常常能够收到出乎意料的效果。

四、以生活为源头,重体验为教育手段

美国巴特勒教授认为:“教学过程只有让学生参与连续的反应才是有效的。”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课程,学生所学的道德知识,必须在日常生活环境中感受与体验,才能得到深化和巩固,内化成自己的精神力量。所以说,思想品德教师要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现实生活环境中自主地运用所学知识,判断道德行为,独立解决自己所遇到的各种生活问题。当这种体验积聚、内化成为一种自我意识时,它就将转化为一种主体的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能力。比如,我们尊重残疾人不妨让学生扮演残疾人去参加活动;讲环保意识,不妨让学生参与社会劳动。通过体验更能增进对残疾人、劳动者的理解和同情。

五、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感受乐趣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为实现快乐学习的目的,我们在教学改革中应该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激趣式的情境活动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然后进行学以致用的能力综合练习,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还需要增强学生的参与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他们做学习的主人,从而使学生学出乐趣,学出成就感。实践证明,这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乐趣,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信服度和接受度,让学生感受学习思想品德的价值,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运用知识的实践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毛天杰.让思品教学的火花在和谐高效的课堂中闪闪发光[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8(6).

[2]赵志新.让思品课教学活起来[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0(9).

思想品德课篇5

关键词:规律;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3-099-01

为进一步深化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加快我校实施“愉快教育”的步伐,完成历史赋予的重任,根据我们实践体会,就思想品德课的地位、功能和教学规律问题略谈浅见,与同行研讨。

一、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的特殊规律和运用

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是系统内部诸要素以及与他系统之间复杂的矛盾运动的过程。教与学之间是这一过程 的基本矛盾。这对矛盾的开展和解决一刻也离不开教学载体--教材。在教师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 观能动性,达到学生提高道德认识;在此基础上内化为道德情感;进而形成道德观念,相信真理性的教材内容;然后在教师指引下通过学生主观努力,把道德认识、道德观念转化为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由此可推断出: 知、情、信、意、行诸要素的相互促进、相互转化,是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固有的特殊规律。

既然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矛盾运动过程,它必然受着诸多客观规律所制约。如注意规律、认 识规律、直接知识与间接知识相统一等规律同样支配着思想品德课教学。因此,教师在处理教材,选择教法,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指导学生道德行为都必须胸中有全局,站在理论的高度,全方位地把握教学规律,方能胜 利地完成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历史使命。

二、思想品德课教学规律的具体运用

1、激情。激情指的是激感。是学生萌发学习兴趣、内驱力启动的必备前提和基础。人们常说,兴趣 是最好的老师。孔夫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学生学习兴趣盎然,心情 振奋,心扉敞开,内驱力启动,学习动机必然易于确立。同时,少年儿童具有好奇心、追求新颖感、渴求新知 识的心理特点。用“愉快教育”手段撞击童心,必然能最大限度地集中学生注意力。因此,教学伊始,应精心 设计,创设童心情境,展示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教学实践证明,创设情境因人、因教材特点而异, 形式多种多样。小品、讲故事、直观演示、教师有声有色的讲述、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电教手段等都是行之有 效的好形式。如讲授“怎样穿着才算美”一课,先由两个学生分别扮演学生珍珍和她表姐如何教她打扮去参加 “怎样穿着才算美”的讨论会的小品。矛盾由此展开,全体学生身临其境,思维活跃,兴趣盎然,从乐趣中开 始探求美的道德观念。

2、悟理。悟理即领悟真理。要求学生提高道德认识,并内化为道德情感,形成道德信念,明确观点,初 步能分清是非善恶美丑。为达此教育目标,教学过程中必须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设置若干个 问题(矛盾)逐层推进。即把矛盾作为一根红线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形成激疑一求疑一解疑的过程。如,在 《珍珍穿着》的小品演完后,教师逐个出示下列问题,组织学生讨论。①珍珍的打扮美不美?②为什么说珍珍 表姐的打扮用在珍珍身上就未必美?③鲜艳、时髦能不能与美划等号?④小学生的穿着打扮怎样才算美?怎样 不算美?这些问题象投石激浪,学生情情骤增,举手争先发言。教师从中因势利导,适当点拨,间中穿插音乐 伴随穿着表演。最后教师归纳板书“质朴、自然、大方”,并略加解释。矛盾展开至解决,高潮迭起,学生思 维始终处于紧张、兴奋和欢乐之中。从而让学生在愉快体验中获得“穿着美”的道德真理。

3、导行。导行就是在悟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道德行为。这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根本目的和落脚点。“愉 快教育”不仅要求寓教于乐,寓学于乐,从乐学中求发展,而且通过学生自己勤学获得真理,享受着成功的欢 乐。倘若缺乏道德行为的体现,必须导致理论脱离实际,学用脱节,成为空洞的说教,那就会丧失本门学科的 生命力,违反设置这门学科的初衷。

如何指导学生道德行为?我们着重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第一,运用观点,辨析是非。思想品德课基本上是一节课灌输一个道德观点或观念。在悟理的基础上,针 对学生现实思想、行为或社会生活中“热点”问题,组织学生议论,运用刚学过的道德观点来进行辨析,分清 是非、美丑、善恶。让学生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该那样做。以此来规范自己的 道德行为。

第二,课后检查,深化导行。根据每堂课讲授的道德观点,提高相应的行为要求(有时采用书面作业形式 )。经过一、二周,采用简便形式或在一堂思想品德课讲新内容之前的几分钟组织汇报,做对的给予肯定,不 足之处再提出要求,教师适当做好记录,作为评定成绩的一项依据。

第三,客观评从,巩固成果。学业成绩考试是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不仅体现在 课堂教学和课后检查督促上,而且还应体现在考核评价上。目前思想品德课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只重书面 考分,不管运用,不管行为表现,久面久之,势必导致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单纯背条文,学用分离的恶果。

思想品德课篇6

【关键词】思想品德 课堂导学 基本步骤 导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七年级思想品德新教材最大的一个亮点在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因此,七年级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探讨新课程的教学方法,不能象以前那样只是“教教材”,要引导学生自己“学教材”,让学生利用教材这根“拐杖”学会走路,课堂教学要由过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导学方式”。现就思想品德课如何导学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1.自设问题,学习探究

思想品德新课程一节课究竟应当让学生学习一些什么知识,明确哪些道理,解决怎样的实际问题,这是每位授课教师都必须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我在导学实践中体会到,让学生自己从教材中寻找问题,设计提问,比教师在课堂上直接告诉学生“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什么、理解什么、掌握什么”要好得多。因为,教师直接提出、告诉给学生的问题,学生没有动脑、动手,是被动地学习,机械地接受,实践证明,教学效果并不好,课堂效率并不高。人们不是常说提出一个“好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要有价值得多,那么我们为什么只说不做呢?这里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创新。否则新课程改革就会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我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到:学生自己设计的问题,自己解答,具有较高的主动性,是主动者;教师设计的问题学生作答,学生就是被动者,两者对人大脑的开发,对人思维的锤炼,对人技能的培养,对人能力的提高,由于其内因不同、主动性有差异,效果显然不同。所以,七年级思想品德课,让学生自己设问作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体现,是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关键。

2.自由发言,激发兴趣

一节课教学效率如何,是否成功,关键在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充分调动起来。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是外因,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才是内因。七年级新教材的导学,首先可以给学生巧设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言,发言时间为一至三分钟。学生围绕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上台演讲,讲一段感受最深的人或事,并说出印象最深刻的部分与原因。如,我在教“秩序来自规则”这节课时,要求学生上台讲一讲自己过马路,过十字路口的感受。学生纷纷上台发言,由于讲的都是自己非常熟悉的人或事,所以学生讲得真实生动,有真情实感,启示也说得特别深刻,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为导入新课成功地进行了铺垫和引路。

3.成果交流,深化提高

思想品德课学生提出了问题,也探究了问题的答案,课堂上教师再导什么呢?那就是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成果,共享获得成果的喜悦。人们都十分清楚,一旦自己解决了某个难题,或者某项试验取得了成功,喜悦、激动之情难以言表,学生也不例外。我让学生把学习成果进行交流、展示,是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继续深化,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根本途径,是学生自我风采的展示,也可以说是人生价值的体现。我狠抓这一导学环节,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其实是一件非常快乐而富有意义的事。

“二个人一人一个苹果,交流后手中仍然只有一个苹果,而二个人一人一个思想交流后,就可以获得两个思想”,这是大家公认的道理。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成果十分重要。通过交流不仅可以分享他人的学习成果,加强交流,增进友情,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而且还可以取长补短,对照他人寻求的问题答案,找出自己的差距和不足,促使自己再次探究学习,深化提高,寻找出全面而又准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课堂教学如此引导,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开发了智力,培养了能力。

4.创设情景,促进成功

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我在思想品德课堂导学过程中,特别注重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感受,辨别善恶,识别美丑,分清是非,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中学生。比如,我在执教“秩序来自规则”一课时,把教材“又迟到了”这则材料,将学生分两组,一些同学演“老师”,一些同学演“学生”。同学们在表演的过程中就充分感受到浓浓的师生情谊。创设这样的情景学生感受到了社会生活需要规则,学生在创设的情景中经受了洗礼和磨练,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利于今后人生事业的成功。

思想品德课篇7

一、预习作业。

预习作业就是围绕教材中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给学生设置纲领性的预习内容。恰当地设置思想品德课的预习作业,可以使学生上课时任务明确,学习积极主动,使教师教学有的放矢,富有成效。如:在教授《我代表我的祖国》一课时,教师根据课文内容,事先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并思考:徐悲鸿是怎样一个人?他为什么能为中国人争气?这就为讲授课文时让学生体会“有志者事竟成”、“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这一道理铺平了道路,使学生受到徐悲鸿全国精神的熏陶,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口述作业。

口述作业是根据课文的内容,让学生在讲台上或放学回家之后进行讲述,这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语音表达能力,更重要的,通过口头讲述巩固课堂所学道理,加深学生的道德认识。如,设置《人民的孩子》一课的口述作业时,要求学生在讲台上讲述雷锋故事,并要求回家把故事讲给自己的父母、姐妹听。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受到雷锋精神的感染,启发学生向雷锋同志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一个雷锋式的好少年。

三、行为作业。

行为作业是一项课外思想品德教育活动,是结合教材内容设置的行为训练,是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它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又能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如教授《宝贵的一分钟》一课时可设置这样的作业:放学后试试看,你在一分钟内能做多少事,你打算怎样珍惜一分一秒时间,勤奋学习?并要求在课堂上汇报给老师和同学。这样使学生知道时间是宝贵的,要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惜时、守时习惯。

四、阅读作业。

阅读作业是围绕教材内容“指导学生阅读有关课外读物,以深化学生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思维能力的作业。如讲《要读好书好报》一课,教师可提供有关读物,开展每人读一本好书、订阅一份好报的活动。通过阅读可丰富学生知识,同时巩固和深化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判断是非和辨别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

五、讨论作业。

讨论作业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课文内容重点,给学生设置一定数量的思考题,让学生进行讨论的作业,是使学生深入领会和反复巩固所学知识的手段。这一作业较其他作业,有以下特点:1.可以把教材所讲内容系统地理解。

可以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讲授《珍惜集体荣誉》一课时,教师结合课文重点内容,设置讨论思考题:1.我们生活在集体个,哪些言行、举动都和集体荣誉相关?2.怎样取得集体荣誉?3.怎样珍惜集体荣誉?4.为取得集体荣誉都做了些什么?这样经过思考讨论,对学生进行了集体主义教育,培养了他们热爱集体、为集体争光、珍惜集体荣誉的良好品德。

六、调查作业。

调查作业是学生根据教材特点,进行有目的调查活动。学生从家庭、社会这两个课堂中探求真理,以提高道德认识水平和道德实践的自觉性,激发高尚的道德情感。如讲授《社会主义好》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两课时,教师设置专题,让学生走出课堂,调查家庭的今昔变化,深入社会了解优秀共产党员的事迹,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使学生知道社会主义事业在不断前进,社会主义好,要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

七、摘抄作业。

摘抄作业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重点,要求学生摘抄课文中名言的作业,可以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指导学生言行,使之成为激励学生前进的力量。如教《从小立志》一课后,让学生摘抄周恩来同志的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铭记这句名言,懂得学习是为了建设祖国,振兴中华,从而立志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发学习。

总之,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设置多种作业,注重多种形式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有利于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为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各类建设人才打下初步的思想基矗(陕西信息员夏群录)""让计算草稿直进课堂作业本""让计算草稿直进课堂作业本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计算能力。教学中首先应要求正确。四 则混合计算由于综合性强,计算步骤较多,正确率往往不高。究其原因,是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某一环节上出现了差错,导致后面跟着错;要找出错误的症结,就必须了解并分析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演算过程,从而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由于草稿在展示学生计算过程中作用确实不小,所以,在计算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将每页课堂作业统一分为二,计算的主要过程及其对应的草稿各占一半。

草稿同样要求学生书写整洁、有序,便于师生检查。当然,能口算的尽量口算。

思想品德课篇8

[关键词] 生活化;思想品德;课堂

思想品德是一门教育学生如何做人的课程,要使学会如何做人,这既需要通过学校教育的正确引导,又需要通过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去内化。传统的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远离学生生活经验,流于知识的灌输和道德的说教,无法真正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缺乏实效性。新课程改革指出;道德存在于学生的生活中,要引导学生回归生活,热爱生活,有道德地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做人。教师只有把思想品德堂教学生活化,才能增强思想品德课程的有效性。那么怎样才能使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呢?下面我对如进行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谈谈几点做法。

一、新课导入生活化

新课导入的目的是为了消除学生课前紧张、恐惧的学习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好的方法就是新课导入生活化。以“孝亲敬长是我们的天职”一课为例,我在上课前首先让学生欣赏陈红演唱的一首歌曲《常回家看看》,让他们在优美动听的旋律中体会孝敬父母的感受,听完歌曲之后,我随即又启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让他们各自谈谈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孝敬父母的,让学生来评评谁最孝敬父母。经我这样―动员,学生的学习兴趣马上就来了,纷纷述说自己在家中是如何孝敬父母,惟恐自己落后。就这样,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带着浓浓的学习兴趣与我一同进入新课教学活动。

二、创设问题情境生活化

在日常的教学中,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实际出发,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可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我有在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义务教育法”时呈现了这样一个家庭调查:“李华今年他读初一,姐姐李芬上初二,最近几天他们父母在一起商量说,李华马上要上初二了,家里农活多,初三李芬就不要读了,女孩子读了八年也够了。”问题:⑴假如你是弟弟李佳,姐姐不能读书了,你会怎么想?假如你就是李芬,面对父母的决定你的心情会怎样?⑵李芬家长这样做对吗?李芬该不该读书?快给李芬想想办法保证他不流失,不辍学。

这个问题情境将情、理、法三者纠织在一起,具有充分的内心体验、换位设想、多途径出主意的空间。同学们在感同身受的过程中内化了对李芬的同情,反过来,强化了对法律保护受教育者权力的重要和必要。

三、探索过程生活化

探究式学习是以道德问题,行为方式,价值观念为主要内容,借助比较、判断、讨论、调查研究不断排除疑问,不断否定错误,不断形成独自的认识,最后得出大家认为比较全面而又科学的结论的一种学习策略。如在教学“相信科学不迷信”这一内容时,我讲述了一个容易盲从并需要澄清的现象,即“小花的奶奶生病了,吃完了医生开的中药,奶奶叫小花把药渣必须倒在行人最多的地方,说是这样就可以带走她身上的病”。问题:怎样将不懂科学的奶奶说服。要求人人准备一个发言在班上交流。于是大家都采取了到图书室查阅有关资料,找老师咨询意见,有的甚至还找到中医大夫请教怎么说明白中医治病的原理。一时间,同学们通过多方探讨来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就这样形成了。其实,老人倒药渣是多少年来司空见惯的习俗,能引起学生下一番真功夫学习,全在“探究”内容与方式所产生的诱惑力。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尽量让学生把生活中的行为冲突、思想矛盾、真实的问题呈现出来,引导学生自己想出解决的方法。如在课尾,可以有意让学生思考:“在保护有益动物这个问题上,有没有使你感到很为难的时候?”学生一下子说到了许多生活中的二难问题,如:“人们认为青蛙肉有营养,就常常捕食青蛙。”“爷爷喜欢养鸟,就把鸟关在鸟笼里。”是对还是错?”“杀鸡杀猪很残忍,应该停止。”这些问题,有的已经涉及到动物价值的多重性和家禽与动物的不同概念,问题由学生提出,则充分显示了学生思考的深度和广度,课堂上,即使是不可能一一解决,但每一次的学习却都给学生留下一些思考,能极大地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能带着问题走进教室,也能带着问题走出教室。

四、创设教学情境生活化

创设情境所选用的材料必须是与课堂教学内容有着内在联系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的、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例如,我在教学“两代人的对话” 时,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了这样的教学情境:精选电影《九香》中母亲含辛茹苦疼爱孩子的镜头,配上满文君的歌曲《懂你》,让学生反复看、反复听,尽管我不说话,但学生的思维却一刻也没有停止过。他们一直在感动,在沉思,将平时父母对自己的爱和关怀一幕幕在头脑中闪现。此时此刻,他们的内心因为受到感染而百感交集,感动、幸福、激动、愧疚……各种心情交织在一起。平时自己对父母的不服、不理解、不满甚至叛逆都随之烟消云散。紧接着我让学生探讨在实际生活中如何与父母进行沟通,学生们说了很多很实用的沟通方法。就这样,巧用教材内容设置情境,设置出人性化的教育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学生,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去与父母沟通,从而尽到孝敬父母的责任。

五、课后延伸生活化

思想品德课要将德育教育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扩展到社会上,力求使学生将课堂教学获得的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学习为生活服务。如我上完《生活中的雷区》一课中的“学会拒绝”时,我给学生留了这样一道课外作业。小乐玩了一次电子游戏后,就被游戏中打 斗的情节深深 地吸引了 。从此,小乐沉迷于电子游戏,经常逃学,学习成绩急剧下降。在老师的指导下,小乐运用联想后果抵制不良诱惑的方法和主动请人帮助自己拒绝不良诱惑的方法,战胜了电子游戏的诱惑,再也不沉迷于电子游戏,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⑴什么方法使小乐从沉迷游戏到战胜游戏而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⑵ 除了以上的方法外,你还有没有更多、更好的方法?这样既加强了对所学内容的巩固,即巩固了从生活中获得的思想品德知识,又使学生把这些品德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上一篇:最早的医书范文 下一篇: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