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9-26 02:05:16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篇1

一节新课程目标下理想课堂的探索课 阳店一中     建启超 近日,听了镇一中李永谋老师的一节语文课《看云识天气》,听后感触颇深,深受启发,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创新,就在于对新课程目标下的理想课堂的探索与尝试。 创设温馨的教学环境,轻松完成教学任务。上课铃声响后,李老师走进教室,师生相互问好之后,李老师直接走到学生中间,用亲切温和的语调以贴近生活的天气现象引出了课题——《看云识天气》。这一动一语,一下子和学生贴近了许多,为后进的教学奠定了宽松自如、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整个课堂李老师在讲台上只讲了5分钟,其余的时间均在学生中间启发、诱导、点拨、讲解)这节课的教学任务也就在这样的氛围中轻松愉快地完成了。新课程目标下的理想课堂就应该是让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的怀抱,平等、民主、安全、愉悦是她最显眼的标志。 创设问题情境,增强了学生参与意识。本篇课文的内容分析均在李老师的点拨,学生的主动参与活动中进行。李老师在吃透教材、驾驭教材的基础上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精心设计提问,让学生去读、去思、去议、去讲,思源于疑,思源于问,学生通过读、思产生疑问,又通过问、议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精神,探究发现的能力,直到问题得到解决(整个课堂的教学任务均由学生上讲台讲解完成)学生获得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参与到课堂中去。新课程目标下的理想课堂就应该是教师在上课时设计出启发性的问题,在学生想知道而没有完全领悟、欲言而又无言时,抛出你的问题,充分激发学生探究未知领域。 焕发生命活力,发现美丽图景。这节课,李老师的板书只写了“看云识天气”、“结构”、“晴”、“阴雨”四个词共10个字,把课文的主脉、框架呈现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上讲台边讲解,边板书,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卷云等四种形态云的出现将是晴朗的天气,卷层云等的四种形态云的出现将是阴雨天气等内容分别详尽而规范地书写在黑板上,给人以简洁明白,一目了然的感觉。新课程目标下的理想课堂就应该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可能出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陶行知先生提倡:处处是创新之地,天天是创新之时,人人是创新之人。只要广大的语文教师实施创新教育,展示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语文教学就会出现全新的气象和崭新的面貌。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篇2

一、构建高中地理评价体系的关注点

1.关注学生对所学地理内容中涉及到的地理知识的理解情况,如学习地球的经纬度时如何理解什么是经度,什么是纬度,英国到我们国家跨过几个时区,经纬度怎么计算等。

2.关注学生在地理空间中对地理空间的知识规律,如世界地理中地区间差异、不同地理位置的植被和地貌等信息,非洲的地形和气候与亚洲大陆有哪些差异,形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关注学生在探求地理知识过程中的兴趣点和个人表现,看学生对所学地理知识的关注度,让学生了解某个区域的地理知识关系到这个地区的工业、农业及人文等很多信息。

4.关注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时读写、计算及利用图解的能力,分析地图、了解世界地理和我国地理等自然现象。

5.关注学生设立的地理课程学习目标和达到这个目标所表现的学习态度、价值理念,学生通过地理知识学到的学习方法可以在很多领域学习中发挥作用。

二、构建教学评价体系的主体-多主体参与

教学评价作为体系以学生、教师、家长为地理教学评价的参与主体。学生为最主要的主体,教师、家长作为辅助主体参与其中。这个体系以互动来增进教学效果,让学生和教师有充分的民主参与权,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教师在整个教学评价过程中的指导作用更为突出,同时整个过程让家长作为评委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大气的运动”这节课堂设计可以充分体现多主体参与的效果,教师首先设计“假如你是一个城市规划者”“暖气为什么要安装在房间较低且靠窗的部位”以及“太阳能热水器的加热器在下部,但为什么能加热位于上方水管中的水呢?” 等创新和贴近生活实际的问题,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思考,让学生自主求学,乐中求学。教学设计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也是很重要的环节。多主体参与下的“寓教于乐”已是新课程改革下素质教育的重要要求。当学生充分理解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后,恐怕有些日常生活现象的疑问比家长掌握的还要多呢。

三、高中地理教学评价中的评价指标

合理的高中地理教学评价指标,才能客观的评价教学评价体系的合理性,下面分别对评价指标进行分析讲解。

(1)教学目标

教学大纲就是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在高中阶段对地理知识应该把握到什么程度,对学生学习地理知识要求达到什么样的认知,对学生地理知识相关的实践能力有什么要求,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教学评价指标制定的第一步。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设定的这一步就至关重要,围绕教学目标设定学生感兴趣的地理知识入手,围绕我们日常生活中与地理知识相关的问题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如讲述气候因素时,可以把卫星发射基地的选择作为课题入口,分析适宜的地区的气候、地形等因素,让学生由浅入深从实际现象看到本质,通过灵活的教学方法尝试,使学生保持对地理知识学习的热情,培养充满激情的地理知识课堂,让学生从活跃的气氛中充分认识自我,学会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效果

教学课堂最后达到了什么效果是衡量教学体系的关键因素。判断该地理课堂的教学是否达到了素质教育的效果,判断学生在地理教学课堂中是否得到了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否完成了最初制定的教学要求。

知识技能方面:比如学习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这篇内容时,学生是否理解了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是气候、地形、土壤、市场和交通运输等因素综合的原因。了解了农业主要地域类型的特点,对特定区域如我国的秦淮地区和澳大利亚的大牧场放牧业形成的原因就有了一定的认识。在学习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这篇内容时,要对世界各地城市的形成历史和区域特征进行了解,进而分析不同城市的区位特点和成因。通过这种教学评价体系,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对地理知识的变现进行深层次挖掘,分析地理问题,进行地理表面现象的搜集,学习地理信息定能带来实践性能力提高和探索技能的提升。

四、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高中地理教学评价体系中

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地理课教学完全可以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将地理信息更直观生动的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对所学地理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当今社会让学生提早培养信息素养非常重要,在地理课堂借助于地理信息技术完成教学,丰富了高中地理教学评价体系,同时进一步培养了当今社会所需的信息素养。有的地理现象讲起来非常宏观,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抽象变得具体,同时将复杂变得生动。地理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评价体系中将大有用武之地。

当教师在设计气候教学时,给学生准备一张卫星云图,这张云图和我们在中央台天气预报中看到的一样,我们通过信息技术可以看到云图上台风的旋转,可以看到云的流动,这些动态的景象可以加深学生对气候千变万化的理解。这种图示是一张静态图的效果无法比拟的。在天气气候教学章节,运用动态生动的云图,同学们能够看到气团的交汇,可以看到晴朗的天空如何变为阴云密布。教师获取这些教学素材可以从网络上获取,如今有很多气象局网站提供实时的云图。比如,在讲述台风这一自然现象的成因时,教师可以利用卫星云图,让学生直观了解台风的立体结构,台风的移动速度,学生对看到的现象进行直接的解释,这不仅让学生深刻理解地理知识,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跃。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篇3

【关键词】云纹 文化内涵 现代设计 现代价值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其优秀的传统文化是这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是中国文化得以继续发展的强大后劲。而中国传统图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先祖们留给我们的巨大的精神财富,充分挖掘、运用这笔财富,能使具有传统文化寓意的图案和现代设计达到形式、内涵上的完美融合,这是现代设计师都应深思的问题。

云纹是中国传统图案中的一个种类,是先祖们喜爱的图案之一,在中国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不管是漆器、铜器、陶器,还是建筑、石刻、壁画上都可以看到大量的云纹的应用,有抽象的几何云纹,也有生动自然的卷云纹,可以说形态多样,仪态万千,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理念和审美精神。而云纹的内涵与中国先民对“云”这一自然现象的认识和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下面我们就通过对云纹的文化内涵的阐述和现代价值以及运用的分析,来了解云纹所具有的中国鲜明的民族气息和文化理念。

一、云纹的文化内涵

1.“云”与“气”的关系

“气”,是先秦以来诸子百家的关注对象之一,他们认为天地万物的本源是“元气”, 一切事物都是从阴阳二气交通和合产生出来的,万物生于“元气”,统一于“元气”,这被称为“元气自然论”。而 “气”字象形,好似云气蒸腾上升的样子,本义为“云气” 。《说文》中写到:“气,云气也。”,“云者,地面之气,湿热之气升而为雨,其色白,干热之气,散而为风,其色黑。”表达了古人对云这一自然现象的朴素认识,他们认为云就是气,气就是云。例如:《黄帝内经》中写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云与雨的循环变化,契乎一气于天地间的上下交流,其形其态乃为一气之聚散分合、往复运动的具体体现。”这也说明了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古人认识到气与云、云和雨的联系,雨与五谷生长的关系,认为“云者,天地之本也。”因此,“气”与“云”是互为一体、紧密联系的。

古人常常在画面和装饰中采用云纹不仅仅是一种云的图腾崇拜,而且也是追求“气韵生动”的表现。“生动”是中华民族始终追求的审美思想,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非常注重事物的动态特征,有着热衷于流动形式美的审美习惯。中国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在《诗品序》中谈到:“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行诸舞咏。”根据人们对云和气的认识和感受,他们认为云本身有动感,云是由气的运动变化而生成的,它变幻莫测,高高在上,主宰着天地万物。在形态上,它又是由流动飘逸的曲线和回转交错的结构构成的。因此,他们用变化多端的云纹去增添装饰的流动感、神秘感。

2.云纹与神仙思想

自然中的云具有变幻莫测、来无影去无踪的神秘感,人们自古就把云和神仙、神兽、妖魔鬼怪联系起来,神话传说和中国文学作品中作描绘的各路神佛仙怪,莫不乘祥云而上、遨游天宇,几乎有神的地方就有云的存在。汉代,神仙思想异常兴盛,云气纹成为非常流行的装饰纹样。比如长沙马王堆彩绘漆棺的整个装饰主要是由云纹组成的,那些云纹是带有深刻含义的装饰符号,象征天界仙气,它们借助自身形态的流动性特征,有规律、有秩序地布满整个装饰面,形成一个装饰的主要形式结构和框架,与其它作为填充物的装饰形象组合成一个完整的装饰图式,那些神仙、神兽填充在流动的云纹中间,将会把你带入一个虚无缥缈的具有神幻气氛的意境当中,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因此,中国意匠的云纹图形,不仅有着丰富生动的形象,且更具有中国图案独特的意境美,而这意境美与中国的神仙观念有着很千丝万缕的关系。

3.云纹的吉祥意义

云能造雨以滋润万物,给人们带来吉祥如意。另外,“云”与“运”谐音,含有运气,命运之意。因此,云纹也是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中的一种。国人爱用 “云”字来修饰许多美好的事物,如云鬓、云梯、云锦、云锣、云游等等。用云来比喻“盛多”,如“云从”比喻随从众多,“云会”比喻聚集,众多,“云涛”形容云起盛多如波涛汹涌;云还有“高”的意思,如:“云天”,极言其高,《庄子・大宗师》中有“黄帝得之,以登云天”,“云步石梯”比喻登向高处的石阶,“云房”指的是古时称隐士或僧道的住所;还有唐代诗人元稹用云来比喻“爱情”,他的《离思・五首之四》这样吟道: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以巫山之云比喻他对爱妻无限眷念之情。这些都说明了云在中国人心中有着吉祥、美好、高升、盛多等等含义。因此,人们把云纹来装饰器物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云纹在我国传统吉祥图案中用途广,贯穿时间长,形态多种多样,有祥云纹、如意云、灵芝云等等。它不仅是宗教、神话传说中的吉祥物,还是民间彩画、刺绣、雕刻、什器等处不可少的装饰。我们都知道,在中国,“如意”是一种象征祥瑞的器物,它由云纹、灵芝样式做如意头,衔接一长柄而成,出于各自不同的用途,最初是摹仿人的手形来创造构思的,而后来手形如意演变成卷云形、灵芝形、心字形如意,增加了几分仙气与祥和的神韵。如意云纹就是吉祥云纹的典范,隋唐以来已经定型化,如意云纹的基本形状是由“祥云”与“卷草”的结合而构成的。云头形的上、中、下三个停顿与卷草状的一波三折的曲线,构成了如意云纹的整个造型,表现了人们对曲折、空灵、气韵、节奏等审美特征的追求。这些都与中国人民的生存环境、宗教理念等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

二、云纹的现代价值与运用

1.云纹的艺术意境

云纹作为中国传统装饰图案中常见的意象,它具有了浓郁的象征性,蕴含着渊深的禅宗意蕴,有着空幻的本质和一种超脱、空灵、空幻、含蓄的美。中国艺术一向都追求一种空灵动荡的意境。因此,许多艺术家常用云来表达一种身心解放、心灵空闲、不为物累而神清气容的心性外化的介质,这又与中国的禅宗大有关系。禅宗是是中国人接触了佛教之后体悟到一种新境界,它与中国原有的老庄哲学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主张对一切外境不生忧乐悲喜之情,在清静雍和的心境中,体验到一种淡淡的,却是超越凡俗的恬静与怡乐,达到一种“平常心”的境界。而云的那种自浮自动,自长自消的形态就成为大多数艺术家心性外化的介质。诗人们借用“云”来表现自己空灵睿智的禅心和玲珑透彻的诗境,明人洪应明的《菜根谭》中幅对联:“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深刻道出了作者心境平和、淡泊自然、超脱的博大情怀,“云卷云舒”更有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崇高境界。这反映出在中国艺术中,“云纹”作为一种艺术意象所具有的独特的意境。在汉代工艺装饰纹样中,云纹非常盛行,有流云纹、云气纹、卷云纹、云龙纹、云凤纹、云兽纹、云鸟纹等等,这与汉代人崇尚虚无、心灵超脱、柔静平和的心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2.云纹的现代审美价值和运用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云纹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空灵超脱的艺术意境,寓意着宽容豁达、含蓄旷达的东方精神和喜庆祥和的美好祝愿。除此之外,云纹的形态特征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独有的审美心理,它丰富多变的造型,流动而富有韵律的曲线活泼生动,通常能够自由变形以适合于任一平面与空间范围中,构成一幅幅生机勃勃、绚丽多彩的装饰图案,颇有中国意蕴。如今,关于“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一观点越来越被国人所接受,设计师已经开始重视中国自己的传统文化,他们将一些吉祥图案应用到现代设计中来,向世界展示我们的文化。作为一种符合大众审美习惯的代表着传统文化的图形符号,云纹容易与公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其本身又蕴含着中国深厚的文化思想和艺术意境,极易被公众解读和接受,于是对云纹的再借用与再创造存在着极大的价值和意义,并且已经被当今设计师挖掘、再利用。

但是,这种对传统图案的借用和创造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生搬硬套,而应该重新发掘其造型的形式美,并且对其文化精神进行再延伸与深化,真正体现传统图案的内涵,以便更好的传达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理念。因此,我们的设计师已经开始深入地理解云纹图案所传达的艺术意境和文化内涵,结合现代人们的审美观,在原型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变化和寓意的提炼,运用国际化的视觉沟通语言,不断创造出新的云纹图形。比如,今天我们已经骄傲的看到一些将云纹图案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优秀设计作品,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创意灵感就来自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祥云图案,寓意“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文化理念和奥运精神。祥云、漆红、纸卷轴等中国元素的融入,使得古老的东方文明和现代的奥林匹克精神再一次完美结合。祥云的“和谐、吉祥、完满、如意、生生不息的永恒意象,传达出中国天人合一、和谐自然的人文精神和古老而厚重的哲学思想。因此火炬在传递奥林匹克精神的同时,也传递着一个民族的精神,传递出人们和平共处、和谐发展的梦想,而中国古老文明也将在奥林匹克运动的史册上写下浓重的一笔。而在中国设计史上,承载着中华人文精神而又具有现代感的创意符号又有了新的发现。

总之,云纹作为一种中国传统吉祥图案,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它所具有的空灵的审美意境和吉祥寓意,都表明了云纹具有永恒艺术生命力。在一切视觉形象中,最基本的是纹饰,对于现代设计来说,有着中国文化渊源的云纹当然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并且运用,它是一种非常值得我们重视的视觉形式和文化符号,重新研究它对我们国家的设计和文化的发展将起到难以想象的促进作用。一旦设计的内容和题材化成了人们喜见而又有内涵、有韵味、有情感的纹饰,作品就更容易被人们接受了。因此,中国传统吉祥云纹是先人留给我们后代的一笔巨大的文化财富,我们要科学的运用、开发它,不断地将现代设计艺术民族化、国际化,使我国的现代设计屹立于世界艺术设计之林。

参考文献:

[1]汉宝德,王安祁,李霖灿,陈其铨,姜一涵,颜昆阳,傅佩阳,柯庆明.中国美学论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2]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3]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知识出版社,1994.

[4]石景昭.中国传统美术造型法则图论.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篇4

【关键词】教育技术 创新精神 提高 探究 教学效率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被引入教育教学过程,学生的阅读对象不仅有文字和图片,而且有大量的有声读物、大量的动画、大量的视频资料。它以其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资源,形象生动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的主动建构者。以初中语文教学为例,谈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体会。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改变课堂模式,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信息化教育环境下,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为学生提供丰富有序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创设最佳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组织学生深入到学习过程中去思考探究,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而自觉主动地学习,让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讲《木兰诗》时,首先,备课时根据学生和本课文的特点,教师只需做好指导、点拨和引导学习即可。上课时,先让学生讲述自己知道的花木兰故事,让学生点击课文出现花木兰像。让学生共同点击课文朗读,读准生字词音,并给生字词注音,二读课文是学生跟读,三读是有课文,无读音,学生自己准确朗读课文。最后,利用课件中的“古代诵读”课文欣赏让学生欣赏古文朗读。这种教学模式,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较大的空间,深受学生欢迎。在这类学习中,教师的讲解只需较短的时间,教师控制的教学资源从讲台上来到学生的座位前的计算机上,学生用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动手在计算机上使用课件提供的素材资源学习,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参与性强,主动性高,学习效果也较好。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渲染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它与认识过程紧密联系,具有组织人们的感知、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的作用,是人们进行学习、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新颖巧妙的开头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第一桥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场景,从而达到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的目的。例如,在上《黄河颂》一文时,笔者在课前播放《黄河大合唱》组乐,同时利用电子白板播放黄河壶口瀑布等景色图片。以这种方式导入是为了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渲染课堂气氛,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这样很容易就进入了课文。这种设计以一种轻松、抒情的方式创造出优美的情境,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三、运用现代教学技术,便于创设情境,突破重难点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关键在于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把教材中的语言文字演化成有声有色的客观世界和真切生动的人类生活。由于多媒体的直观性,便于学生观察、比较,从而能促进和启发学生思考,一些教学的重难点不需老师多讲解,学生就能很清楚地认识、理解。如讲授《看云识天气》一文时,用制作的课件先展示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的云;有的象羽毛,轻轻的飘在空中;有的象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的排列着……课件通过教师熟练的操作现代化教学仪器,大屏幕上显示了各种各样的云,教师导入新课:“看云识天气,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学生的感官和思想都被美丽多变的云吸引了,注意力自然高度集中。教师再分别从屏幕显示“卷积云”“积云”“高积云”……这种教学方式直观,形象,学生功能如象亲眼看到色彩逼真的天气。是传统教学一支粉笔加教师的讲解无法比拟的。这种根据教材进行选择、制作课件进行讲解的模式,较为广泛和普及。可以迅速使学生进入课文情景,感受课文内容的氛围,引起学生兴趣。课件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容易突破重难点。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积极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我们可以把简单的文字变成一幅幅有趣生动的图片再现于学生面前,再配以适当的音乐,使学生看得直观、听得悦耳,得到一种美好的视听享受,就能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从而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以《紫藤萝瀑布》为例,笔者利用多媒体制作了两组画面:盛开的紫藤萝和伶仃稀疏的紫藤萝,再配以适当的《命运》作为背景音乐。在让学生仔细观看紫藤萝图片的时候,利用音乐的起伏,结合当时作者的心境,思考:你从图片上看到的紫藤萝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作者对此有何感悟?通过观看画面,聆听音乐,让学生感受到了紫藤萝花的旺盛与作者内心凄凉的矛盾,进而理解了作者对于生命的感悟这一难点,自然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徐越化.中学语文教学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篇5

关键词:小学科学;多媒体;技术应用;拓展视野

科学是多门自然学科的统称,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自然探索远远不是小学生的思维和观察所能完全想到的,再者作为探索自然学科重要手段的实验有时候囿于条件限制,我们也无法通过常规方式来完成,这些情况下我们就可以借助多媒体集合声、影于一体的优势来弥补教学不足,提升教学效率。为了更好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本文提出了化难为易、指导操作和拓展视野三种应用策略,为小学科学教学提供了宝贵的建议。

一、应用多媒体技术化难为易

小学科学教学中有许多问题都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面对这些问题往往会感到极其困惑,而教师面对教学难点常用的解决方法就是反复讲解、多做练习。虽然尽可能地让学生明白了科学知识,但实际的课堂效果却不够理想,学生觉得教师“嗦”,教师也同时感觉找不到理想的教学途径。其实,多媒体技术能够化难为易,使得教学更为简单,解决了教学难点的同时也使得课堂教学更为有趣生动,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食物在体内的旅行》时,食物在胃部和肠内的分解属于多种运动和化学反应,学生理解起来较难,因此教师可以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如下的教学设计:

(一)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解决食物在胃部和肠内的分解

(二)多媒体动画出示“食物在我们体内完整的旅行过程”

(三)教师提出观看要求

1.仔细观看食物在我们体内的旅行过程

2.食物在旅行过程中除了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在工作外,还有其他的器官在帮忙吗?

生:食物在旅行的过程中许多器官都帮忙了,有胆汁、胰腺、肝脏、血管等。

生:食物旅行真的是很复杂的经历呀!

(四)多媒体巩固

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人体轮廓图

师:同学们能说出食物的旅行路线吗?

(生回答。)

师:请同学们来贴一贴人体的这些消化器官。

生:在人体图上按照食物旅行路线贴消化器官。

通过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借助多媒体的展示、练习、反复提示的功能,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并动脑分析问题,巩固知识,形成牢固的记忆力。

二、应用多媒体技术培养操作能力

科学教学离不开相关的科学实验,科学实验的作用使得小学科学课堂有了更多的动手空间,学生也有了实际操作的机会。但是在进行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往往会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课堂时间有限,多数需要长期观察的实验很难开展;另一方面是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较少,多数是由少数优等生有参与操作的机会。利用多媒体技术就可以使得这些问题得到解决。例如,教学《声音的传播》这节课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实验:

(一)实验一

教师提出要求:让小组学生相互听写字时的声音(正常坐姿听;耳朵贴在桌面上听)。

生:都听到了声音。

生:贴在桌面上听声音更大。

教师多媒体总结,通过动画展现声音在固体和空气中的传播过程。

(二)实验二

用小闹钟、小电铃、音乐卡片、小播放器等放入水盆之中,小组同学听声音。教师利用多媒体总结展现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途径和过程。

通过这个教学案例可以发现,多媒体技术能够给实验操作带来全面的总结,使得教学中得不到动手操作的学生也有全面理解实验过程的机会。同时,对于需要长期观察的实验,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现。

三、应用多媒体技术拓展视野

小学科学教学需要借助教材拓展学生的视野,尤其要关注日常生活中的课程资源,拓展他们的视野,启发他们更好思考。例如,教学《云的观测》这节课,这节课需要了解云的特点、形成和类别。教学中,教师可以在组织实际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拓展教学。

师:提出观察任务:(1)观察天空中的云量;(2)云的高度和云的形状;(3)在观察云的过程中,会产生哪些联想;(4)带好文具,将你观察到的天气情况记录到天气日历记录表中。生:仔细观察然后进行记录。联想的内容可以进行简单记录。

师:利用多媒体出示多种云的图片,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结果,细致地给云分类。最后总结出气象学家的分类。

生:进行记录,小组内尝试分类。

师:不同的云与天气的变化相关,许多历史故事都说明了这点。多媒体播放“诸葛亮借东风”的片段。提出拓展问题:同学们想知道历史上借助云来观察天气的故事吗?

接下来,教师进行拓展,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更多的知识信息,鼓励学生课后继续学习。通过这个案例可以看出,运用多媒体将生活中的丰富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能进一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这种模式效果良好。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多媒体技术来降低教学难度,拓展教学空间,培养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马晨辉.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策略研究[J].新课程:上,2013(01).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 开放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4.15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这就说明了语文教学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放性教学尤其必要,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开放性教学的意义,挖掘开放性因素,积极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开放式教学要求扩展教学内容

由单一的课本知识延伸、扩展到课外阅读。据统计:在学生掌握知识总量中,课本知识约占35%是知识的核心部分;课外知识占约65%知识的部分。前者求“精”,后者求“博”,“精”与“博”是知识大厦纵横两部分的构件,是知识的最佳结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出现“通才取胜”的局面。所谓“通才”,是具有一、二门专业知识,而又知识面广博、基础扎实的人。美国曾对1311的论文、成果、晋级等方面情况作了五年调查,发现很少有人是仅仅精通一门专业的“人才”,而多数是以博取胜的。杨振宁、李政道两位博士指出:知识面窄是我国青年的一大缺点。学生在多读多写和多向评价过程中,他们感到轻松、自然、有趣、和谐,精神压力消除了,心理状态改善了,就能变“苦”为“乐”,变“难”为“易”,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由于学生语文积累丰富,语文素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必然大幅度提高。大量阅读和写作对发展学生的智力是大有裨益的。正像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转化“差生”时曾经说过的:“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思维变得更加迟钝。我曾经用许多手段来减轻这些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个结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写作范围。”

中学语文教材是语文信息的载体,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内容,它的综合性很强,不仅涉及社会、经济、人文等因素,也与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密切联系。尽管这几年教材改革力度在不断加大,然而,语文教材在目前还是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还有许多尚待完善的地方,这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发展的空间。如此这些,要求我们在教学实际中,应力戒照本宣科,注意活用教材,提高教材的开放性。我们知道,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我们的教学应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跳出教材,对教材做灵活变通、或重组或增加或删补,还可以选取文化内涵比较丰富、深厚的文章或文学作品,如冰心、朱自清、老舍等著名学者的文章。还可以增加一些富于时代气息、体现时代特点的文章或文学作品,如韩寒、贾平凹、王安忆等的作品,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语文的教学面,开阔语文的教学视野,这一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个性。

二、灵活教学方法

现代教育离不开手段的现代化。中学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感人至深的名篇,但由于年代的久h,跨越国度等原因,教师“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单调乏味,学生很难在短时间里真正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而这又往往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不在此有所突破,学生就无法真正理解课文。现代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师要充分了解信息技术和传统语文教学方法的利弊,“观古今于一瞬,抚四海于须臾”,让现代化教学手段为语文教学添翅插翼。利用多媒体演绎,课堂教学直观化;利用多媒体教学,创设课堂教学情景化;利用电脑网络,开启课堂教学数字化。

结合课本内容,充分向生活延伸。任何脱离生活的知识,或者在生活中找不到落脚点的知识都是没有生命力的,语文更是如此,日常的交流、信件来往、公文写作、学习都离不开语文,所以把语文知识在课堂基础上向生活中延伸,建立开放的语文课堂,对提高学生对语文的认知能力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或者节假日组织学生开展读书、读报、朗诵、演讲等活动。并积极要学生走出教室,去一切可以学习语文、实践语文、感悟语文的地方,给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在生活中寻觅知识,体验生活,引导他们在开放的大课堂中阅读、观察和写作,从而拓展他们的思路,使他们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和自我实践的活动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不断提高语文能力。尤其学习写作的时候,这种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的方式,对于学生收集素材、组织语言具有非常明显的效果。

三、丰富教学模式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课堂教学只是一小部分,最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后、在生活中对于语文知识的积累,因此,我们提出把课堂拓展到实践中,在实践中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形式,丰富学生们的知识,培养学生对语文课程的感情。比如在学习“看云识天气”一堂内容时,课堂上提到的“卷云”、“卷积云”或“高积云”这些名词对于学生来讲是非常陌生的,而且由于云状是不断变化的,靠语言描述很难有更好的效果。这时候可以利用一些特殊的天气条件,让学生自己去露天里观看,由教师指导也可以,由学生跟有经验的老人交流询问也可以,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走访气象台、设立气象学专业课程的学校等等,通过实地的咨询、调查,最终掌握云与天气的关系。学习“两小儿辩日”也可以采用类似的方法,先让学生自己去仔细观察早晨与中午太阳在形状、颜色、温度上的差别,自己先揣摩,然后查阅资料,最后再有教师讲解。这样把课堂挪到实践中,让学生一方面可以学到知识,另一方面还锻炼了与人交流、查阅资料、记录等很多方面的能力。

四、开放作业模式

郭沫若说:“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新课标下的作业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学习需要、生活需要和人生需要,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作业设计要体现更多的合作性,“有效”是最根本的要求。自主性作业,即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选择、参与作业内容的设计,自己设计学习思路,搜集与所学知识有关的信息材料等,这类作业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创新精神。教师在开放性作业的设计中,有意识地设计多样化的作业类型,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的作业,这样既能使学生带着愉悦的情感体验完成作业,又能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发展。例如,学完《水调歌头》一课后,设计这样的作业:为《水调歌头》选配乐曲,并练习配乐朗诵。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篇7

1、朱泳燚,1962~1965年间,由江苏省教育厅借调至南京,参加农业中学语文课本编写工作,除一般的挑选课文、组织单元、编写注释、设计练习外,还负责编写十几篇语言知识短文和说明文课文(包括《看云识天气》);

2、1999年评为首批江苏省名教师。朱老师从事语文教学和语言研究多年,多次参加编写本省、全国和香港地区中学教材;3、1993年被人民教育出版社聘为特约编审;应国家教委聘请,先后参加起草、拟订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的《语文教学大纲》。代表作有专著《叶圣陶的语言修改艺术》、说明文课文《看云识天气》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篇8

关键词: 初中语文;开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134-01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怎样真正让初中语文教学摆脱拘泥于对文字的考证、词语的理解和语法的分析这种沉闷、低效的困境,是目前最值得语文教学工作者思考的问题。尤其是在教育背景不断转变的前提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培养现代化人才的需要,对语文课教学来说弊端尤为明显。所以,做为初中语文教师,非常有必要在正确了解学生心理与兴趣的前提下,改革教学模式,努力创造宽松开放的学习环境,营造学趣并重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1.开放式教学对师生的要求

1.1 对教师的要求:(1)教师要熟练地掌握和驾驭教材,明确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及单元知识要点;(2)教师在整体导读中要考虑学生的实际和各种文体的特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内容要具体、清楚,便于总结规律,进行迁移;(3)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只起引导、点拨作用;(4)教师要准备好课外阅读材料和与课文有关资料,如时代背景、作者介绍、书籍介绍、有关评论等。

1.2 对学生的要求:(1)学生对单元的各篇课文要充分预习,了解与课文有关的资料;(2)学生要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自学能力,善于独立思考,质疑问难。

2.开放式教学的策略

2.1 改变教学思路。改变传统教学思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一切教学方法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身上,任何教学方法也无法改变学生自身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所以,无论什么类型的教学方法,设计的初衷都要以适应学生的学习,能够调动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动性为目的。只有学生产生了学习的积极性,才会对知识有更强的学习欲望,当然教学有效性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开放,不单纯是课堂地点的开放,还包括教学思路的开放。在以往的教学思路中,教师是主动的,通过提问学生来考察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而在开放式的教学体系下,要改变这种身份的限制,让学生提问教师。在学生的提问中,学生必然要总结问题,只有具备一定的基础才可能提出问题,教师通过为学生解答问题,解决了学生的疑惑,而且还可以通过学生的问题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另外,教师还要创设学习的民主,比如让学生参与教案的设计、考核的设计,包括作业批改、学习小组的互评等环节,引导学生能动地学习,主动发现哪些方法能更加适合学习。

2.2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空间。反思传统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最基本的一点是学生主体地位在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理念中的失落。教学设计由老师主观指令,并千方百计地在每一个事先规定的详尽的细节上迫使学生就范,形成了由老师单向灌输知识、独自主宰课堂的格局。课堂上,教师一怕"乱",二怕"错",追求严谨有序的教学氛围,这是以教定学,而不是以学定教。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是一个实践活动的整体,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为语文课堂的开放奠定基础。如在识字课中,我经常鼓励学生独主解决识字问题。学生通过学习,研究出了不同的识字方法:用连词的方法记、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用想像的方法记……课堂生动而活泼,不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创造力也得以很好地体现。

2.3 开放学习方式。"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陶行知语)教师必须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合作探究虽是新课改大力倡导的一种课堂模式,但要不要进行合作学习,都要依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而定。为了提高合作探究效率,组间进行交流可通过竞赛方式展开。这样可以增强组员之间的合作意识,调动组员寻求最佳合作方法的积极性,让课堂始终处在高效的状态。将模式灵活变通和优化组合,寻找内容和方法的最佳结合点。

2.4 结合课本内容,充分向生活延伸。任何脱离生活的知识,或者在生活中找不到落脚点的知识都是没有生命力的,语文更是如此,日常的交流、信件来往、公文写作、学习都离不开语文,所以把语文知识在课堂基础上向生活中延伸,建立开放的语文课堂,对提高学生对语文的认知能力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或者节假日组织学生开展读书、读报、朗诵、演讲等活动。并积极要学生走出教室,去一切可以学习语文、实践语文、感悟语文的地方,给语文教学注入全新的活力。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在生活中寻觅知识,体验生活,引导他们在开放的大课堂中阅读、观察和写作,从而拓展他们的思路,使他们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和自我实践的活动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不断提高语文能力。尤其学习写作的时候,这种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的方式,对于学生收集素材、组织语言具有非常明显的效果。

3.丰富教学模式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课堂教学只是一小部分,最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后、在生活中对于语文知识的积累,因此,我们提出把课堂拓展到实践中,在实践中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形式,丰富学生们的知识,培养学生对语文课程的感情。比如在学习"看云识天气"一堂内容时,课堂上提到的"卷云"、"卷积云"或"高积云"这些名词对于学生来讲是非常陌生的,而且由于云状是不断变化的,靠语言描述很难有更好的效果。这时候可以利用一些特殊的天气条件,让学生自己去露天里观看,由教师指导也可以,由学生跟有经验的老人交流询问也可以,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走访气象台、设立气象学专业课程的学校等等,通过实地的咨询、调查,最终掌握云与天气的关系。学习"两小儿辩日"也可以采用类似的方法,先让学生自己去仔细观察早晨与中午太阳在形状、颜色、温度上的差别,自己先揣摩,然后查阅资料,最后再有教师讲解。这样把课堂挪到实践中,让学生一方面可以学到知识,另一方面还锻炼了与人交流、查阅资料、记录等很多方面的能力。

上一篇:思想品德课范文 下一篇:幼儿启蒙故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