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培训范文

时间:2023-09-23 10:31:12

篆刻培训

篆刻培训篇1

漫步在这个不大的校园里,记者眼前看到的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篆刻天地,墙壁上的标语和每一间办公室、教室的名字都是篆体字,不过篆体字的下面还印有一行印刷体字,有文字的地方都有篆体字。在陈天景校长的陪同下,记者参观了该校的篆刻教室、书法教室和该校师生创作的篆刻、书画作品。篆刻教室里的每一张桌子上,都摆放着刻刀和印石,以及学生的篆刻写作。篆刻教室里还陈列着师生参加各级各类篆刻比赛的获奖证书及优秀的学生篆刻作品,可谓“满园书香关不住”。

在一般人眼里,金石篆刻书画艺术是阳春白雪,是少数人的专利,但在北京路学校却已经“堂而皇之”地走进了课堂,正式列入了学校日常课程表,成为学校的一个特色,现任校党支部书记方维应是“播火者”。

曾担任北京路学校校长的方维应,是美术专业教师,年轻时候也是一名篆刻“发烧友”。“当时的国家教委(现为国家教育部)要求各学校开设劳动技术课。在城区学校开劳动技术课要受到许多条件的限制,因而有的学校组织学生种花种草,有的学校办缝纫机班,而我们学校决定搞篆刻教育,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动体力,又能够让学生动脑子,一举两得。”方维应书记说。从20多年前开始,篆刻教学在北京路学校就开始起步,点燃了星星之火,现在已成燎原之势。

北京路学校规模不大,学生只有400余人,但篆刻艺术教育全面铺开,基本形成了“人人一把篆刻刀,个个一方中国印”的特色。学校把篆刻列为校本课程,每周一节课,并设计了一套独特的篆刻艺术教学系列课程:在小学低年级,篆刻教学主要是在美术课上识篆字、写篆字;在小学高年级,则是在美术课上,学生利用肥皂、萝卜、蜡块等材料刻出自己喜爱的图形和文字,拓展弘扬学生的自由想象思维和精神;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受到的篆刻训练非常规范、严格,教师指导学生用毛笔写篆字、练习刻石印,指导学生鉴赏吴昌硕、齐白石等名家名作,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篆刻比赛。

学校以篆刻作为立校品牌,营造学生人人学篆刻、教师作表率的浓厚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校建立了由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和在校学生组成的篆刻队伍,成立了北京路学校金石篆刻艺术社团,制订了学生篆刻8年整体规划,并独立完成整个课程的设置和教材的编写。

金石传情,古风悠悠显个性,北京路学校的篆刻艺术教育如山花烂漫,又如“一枝红杏出墙来”,成为学校的一张文化名片。

在方维应书记执教的初二年级的一堂篆刻课上,这样一个细节深深地留在记者的脑海里:学生人人手握一把刻刀,聚精会神地刻着石印。教室里非常安静,只有刻刀雕刻石印发出的声音。方维应书记在教室里巡回指导。

看着学生沉醉在石印世界里的情景,记者不禁感慨万千。在当今网络时代,青少年学生能够有如此高雅的情趣,实在是件令人高兴的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兴趣的培养,需要有大环境的营造,也需要教师的引导。经过多年的努力,北京路学校已经营造了浓郁的篆刻氛围,教师对学生篆刻兴趣的培养也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课堂故事化是该校教师的一个“秘密武器”。为了让学生了解寿山石,方维应书记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据说过去北峰的寿山不叫作“寿山”。山下住着个樵夫叫陈长寿,十分喜欢下棋,而且棋艺很高。有一天,陈长寿上山,看见两位老人在一块大岩石上下棋,心里发痒,就站在旁边看得入了迷。两位老人觉得有趣,便说:“先生,难道你也懂得下棋?”陈长寿点点头笑着说:“颇懂得一些。”老人都高兴起来:“那好,我们同先生下几盘棋。”想不到,下了几盘棋,陈长寿都赢了。老人说:“想不到人间有这么高的棋艺。今天我们都输给你了,没有什么好送,这一盘棋子就给你吧!今后你不必去砍柴了,自有好日子过。”说罢化作一阵风走了……

听着方维应老师讲故事,学生个个兴趣盎然。很多学生说,方老师经常在课堂上讲篆刻故事,而且故事非常好玩,所以非常期盼上每周一节的篆刻课。方维应书记不仅给学生讲历史上的篆刻故事,而且讲学校里学生练习篆刻的故事。近年来,学校学生中涌现了许多篆刻高手,在全国大赛中获奖或在报刊上发表作品的人比比皆是。教师们就向各班学生宣传学校的篆刻艺术教育在全市、全省所处的位置,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为学校荣誉而战的豪迈之情;介绍校园内篆刻佼佼者刻苦学印的真实故事,激发学生学印治印的兴趣。因为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学生爱听,教育效果更好。

在教学过程中,学校注重适当“瘦身”,使篆刻教学更精彩。篆刻教师主动改变策略,对教学内容做适度的“瘦身”,降低篆刻学科本身的难度,使学生不至于谈“刻”色变,觉得无从下手。适度的“瘦身”也使教学内容主次更加分明,难易更加适合学习发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习篆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们细心指导,经常在课外义务辅导学生。北京路学校还将篆刻艺术与博文国学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各班选择一些适合学生吟诵的古诗文,用篆文和楷书两种形式书写在黑板的固定位置上,两周更换一次内容,学生利用早读、语文课、班队会等时间进行吟诵,既积累了古诗文,又认识了更多的篆字,更洗礼了精神。同时,学校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把技艺培训和才艺展示结合起来,不定期举办全校性的篆刻展览。校领导还到班上去为获奖者颁奖。

北京路学校以篆刻引领师生唱响学校文化建设的主旋律,并将“自强不息,止于至美”的精神渗透到学校的每一项教育教学工作之中,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学生陶醉在这一方方气象万千的篆印中,也从中领悟到了篆刻艺术的深邃内涵和精神实质:它所追求的是和谐和自然的美,体现了“自强不息,止于至美”的精神,并提升精神的高度。

2012年12月26日,《南昌日报》刊发了一条新闻:南昌市北京路学校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篆刻这一教学特色,对全校师生、教职人员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该校将文化篆刻有机地融入到学校的廉政教育中,让师生及教职人员从一点一滴入手,从一时一事做起,时刻提醒大家做一个廉洁自律的人,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在北京路学校,篆刻艺术教育已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载体,丰富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形式和内容,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陈天景校长说:“我校80%的学生是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因为家庭环境的影响,很多学生缺乏自信。学校通过篆刻教育,让学生找回了自信。事实上,很多学生因为在篆刻上获得成功,带动了其他学科成绩提高,他们对未来的发展也信心满满。”

篆刻教学是一门“泛学科性”的综合艺术。它是美术学科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涵盖了中国画、书法、构图、雕刻等美术知识,在操作上又与版画制作、藏书票制作、浮雕制作、拓片制作相近。刻印要识篆、习篆。这又涉及古汉字及书体演变发展历史。所以,篆刻教学要与美术、文学、历史、政治等其他学科相结合,通过篆刻教学,拓宽了学生的人文知识面,而且对其他学科的教学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北京路学校通过学生参与治印的实践,培养学生做事有始有终、耐心细致的良好品质。全校每个班级开设篆刻特色校本课程的“第一课堂”,使篆刻特色课程在学校得到普及。在此基础上,让学有余力的学生组成课外兴趣班,进行提高型的课外进修,开设了课外特色教学的“第二课堂”。为此,学校建立了与此相适应的评价体系,使评价的主体多元化,即对学生的篆刻作品教学参与过程等实行教师评价、同学评价、自我评价并行的制度,甚至利用网络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评价活动中来。同时,评价方式也实现了多元化,即定性与定量结合,口头与书面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等。通过多元的评价机制来促进学生的发展,促使学生提高篆刻方面的技能与素养。

初二(2)班的袁子彦同学高兴地对记者说:“学习篆刻以后,我的课余生活比以前更加丰富了,课外生活成为一种享受、一种娱乐,同时还能够学习到很多传统文化知识。”余心仪同学也谈道:“在刻的时候很放松,简直是休闲活动,而且能够在轻松中学到历史知识。比如历史书上插图中的篆字,以前不认识,现在能够认得出,对提高学习效果有帮助。”胡源芮同学说,她非常喜欢篆刻,寒暑假里主要是学习刻篆字,爸爸妈妈也非常支持,主动跑到新华书店去为她选购了很多篆刻的书籍,让她兴奋不已。

发掘特长,形成特色,缔造成功。如今,北京路学校学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礼貌待人、乐观向上成为他们的精神面貌。教师积极进取,不断走出一条教研结合的专业化道路。校园文化浓郁,学校正朝着强化特色打造、深化品牌创建的方向不断发展。

篆刻培训篇2

张小明的书法和篆刻,似行云流水,珠走玉盘,神韵悠长,刚柔相济。张小明说:“技艺重分析,流派需掌控,风格要升华。不要死钻牛角尖学一种门派或跟风,同时善学善用,融汇贯通,集古今之精华,走自己创作之路。”30多年的勤奋好学,成就了他的事业,他凭借顽强与执著、梦想与真情,达成了“精、气、神”丰韵的最高境界。

张小明的篆刻,体现其书法功底的扎实,作品气韵宏达、精炼精粹、精华四溢。观赏张小明的众多篆刻作品,真可谓刀笔神韵,张力圆润,气韵神似,精彩纷呈。从事篆刻30年,铸就了张小明的创作理念,张氏风格,独树一帜。他认为,搞篆刻必须要刻苦,钻研勤学,有超前思维。他遵循书法、篆刻市场的发展规律,驾驭现代工艺刻印技术,将自身创作理念融汇到制印技艺之中。正像张小明所说:有充实的印章风格和制印技巧,心中就有了东西,碰到问题一点不慌,根据文字繁简,字的多少,就会得心应手地创作出一个好创作来。

张小明对于事业的专心、专业、专长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尤其在硬质、异材、宝石的刻印更是首屈一指。如羊脂白玉、翡翠、玛瑙等6-7级硬度的材料加工难度大,工艺复杂,这就要求制印者有极高的艺术水准。这些石材对张小明来说都均可制印,并较好地完成了一系列相关作品。张小明与时俱进,不断开拓,解决了硬质材料刻印淡化、失传现象(当前流行都是软石刻印),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为杭州市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名城作出了贡献。

张小明践行浙江省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目标,依托杭州市萧山区丰韵独特的文化底蕴,自成体系发展自己的事业。2005年浙江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作出了《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全面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2008年6月,省委召开工作会议,并制定了浙江省大发展大繁荣纲要,纲要掀起了文化大省建设新高潮,推动了浙江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经过一年的实践,浙江省、杭州市的多项文化工作已走在全国前列。

作为韩登安先生(萧山印石大家)第三代传人,他利用自己的专业,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落实中共浙江省委提出的“大力实施文化精品工程,促进文化艺术的大发展大繁荣”战略,并着力实施文化精品工程,申办近代印石文化艺术馆。

张小明30年刀耕不辍,影印间,渗透着时代的印迹。各种形体,把握其各自的风格,反映出各种流派的独特个性。他汲取秦汉的拙朴、蓄西泠的清雅兼收浙皖派而自成一体,已形成自然、大气、敦厚、古朴的艺术个性。无论大印小印、朱文白文的硬质、异材、宝石如羊脂白玉、翡翠、玛瑙一一奏刀而成。曾为著名书画家丁绍光、肖峰、韩美林、官布、李福安等众多名流大家及外国友人、政企要员及国家省市政府刻印,其作品受到好评并精心收藏。

2006年6月,《兰亭序》荣获中国手工艺精品博览会“华茂杯”银奖。

2006年6月,《中国印石四宝》获第三届中国名石雕刻艺术展铜奖。

2006年10月,《龙凤同心章》、《四大名石组合》荣获西泠印社首届中国印文化产品(礼品)创意设计大奖。

2007年10月,篆刻作品在浙江省西湖美术馆展出。

2008年11月,荣获中国改革三十周年成就巡礼暨改革之星推选活动“改革之星――影响中国改革优秀人物”荣誉称号。

2008年12月,经国务院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审查、评定,授予“全国百家企业家”称号。

理想引领理念,心境决定行动。杭州市萧山独特的印石文化,受到多方关注与支持。经过多年的准备,创办近代印石文化艺术馆的条件已经成熟。它不仅是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发展文化大省,实施精品工程的的一部分,也是杭州市打造文化名城,发展创意产业的基础。目前,建有“张小明印石文化创作室”和“浙江省国际美术交流协会篆刻艺术创作基地”共400多平方米。“萧奕斋”“夫妻龙凤同心印”“古玺秦汉印”“古稀秦汉印”“印石四宝”“四大名石”等多项商标在2006年分别由国家注册登记。

中国第一印石文化艺术馆展馆,为传承印石文化、展现大师作品、促进国际交流构建了一个平台,将推动杭州市文化艺术向一个更高的高度发展。

作为印石文化的传人,张小明利用民间资本创办印石文化艺术馆,他敢为人先,勇拔头筹,使该馆将成为全国第一所印石文化教育培训基地,四大名石中国第一展馆,是杭州市展现民族文化活动的重要标志之一,这种气势与萧山文化融为一体。

印石文化艺术馆突出印石文化教育培训,这在全国实属首例。其专业的传统篆刻、刻印、印石、雕刻技术,吸引培养了一大批一流的、有志于继承发扬我国印石文化艺术的技术人才。印石文化艺术馆是印石文化爱好者艺术交流的场所,在深化印石文化内涵的同时,还推动了旅游观赏及印石文化创意的产业链。

篆刻培训篇3

“上党自古天下脊”,地处魅力城市长治的刘晓勇书法工作室,2003年成立以来,立足于高起点、高标准,弘扬书法传统,坚持造就书法人才的办学宗旨,坚持以人为本、激发兴趣、科学训练、注重效果的办学思路及训练中的站姿与坐姿相结合、毛笔与硬笔相结合、实用与艺术相结合的方法。在全国以及省、市各类大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先后培训学员500多人。2007年在全国青少年书法评级大赛中获得“教学成果奖”,在山西省临摹大赛中有6名学员获奖入展,在山西省少儿书画大赛中获金奖8人次、银奖10人次、铜奖15人次,在长治市“六一”书画现场大赛中囊括了金银奖,占获奖总数的82%,已成为长治市课外培训的名牌单位,在全国全省小有名气。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刘晓勇老师的辛勤努力与汗水。

刘晓勇老师对书法艺术的钟爱、痴迷、苦学与孜孜不懈的追求,我是早有所闻了,刘老师在谈学书经历时曾感叹年轻时“苦于不得名师指点,只是遵着民间的习俗方法”,“因而久久徘徊于书法门外”。为了学书,到处寻师访友,他曾先后参加河北举办的函授、省书协主办的书法篆刻培训、徐正廉篆刻函授、中国书协培训中心函授、汪永江工作室,后来又考入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高研班、首都师大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研究生班学习,不倚于古人、不偏于南北。古今相容,南北相长。取人之长,熔为一炉。凭借着自己的文史知识、哲学基础,以及对民族整体文化精神的理解,在学习书法的道路上,刘晓勇冷静地把握着自己的途径,力求所师者高,以免枉向凡禽觅凤毛。

而在多年的书法教学中,他拓展了孟子所言“人皆可以为尧舜”的内涵与外延,大胆地提出了“我的学生个个富有翰墨诗才”。在他看来,人的潜能是一个有待开发的丰富矿藏,只是人们平时将其投入沉睡状态而已。唤醒和激发这种潜能,便会还人类一个巨大的惊喜。但“沉睡”并不是轻易可以“唤醒”的,寻找最佳契合点,当是直达目的的第一要义。在他看来,中国人本身就具有一种天然的浪漫情怀与经典风尚,正所谓“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而优秀的古诗文恰恰反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心性情趣和审美追求,彼此形成一种天然维系与内在联系。所以用古诗文激发学生内蕴的想象力,即与孩子们心魄相系的古诗文的独特美质,学生的书法作品才会如春风里的绿树红花一样绚丽灼人。孩子们不仅会写很多古文古诗词作品,更能倒背如流,丰富了孩子们对古典文化的内涵的理解。

他教孩子临写,不停留在概念化上,要求孩子们对笔法、力感、势态、线条的组合关系与节奏,都有一种鲜活的审美自觉。他教楷书,功力中透出性情;教行书,性情中见出功力。许多晓勇学堂的孩子,在用笔和间架结构的把握上,很重视线条的力度及其搭配关系与势态。用笔清劲而不臃肿,能努力于静态中求鲜活,放而不纵,留而不滞,不板不浮,不故逞险怪,不扭捏作态,更不甘做书奴;艺术上最难逃避的平庸、易粘惹的市井之气,最忌讳的媚俗,都在晓勇书法学堂中被理智地跨越了。

在传统教育所秉承的理念中,师生关系是一种师尊生卑的不平等关系,更是一种“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错位关系,故而师生之间是根本不存在平等可言的。在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老师的尊严被无限放大,而学生的尊严则被忽略甚至被阉杀了。

而刘老师颇具人性化的“拇指教育”,却是对这种畸形的传统教育的否定和修正,它能令每一位学生以一个具有完整人格的人出现在老师面前,学生们做人的尊严受到前所未有的呵护和重视。如此充满人性元素和温馨气息的“拇指教育”,更是现代社会“以人为本”理念在教育领域的完美体现和有力渗透。

篆刻培训篇4

作品率意洒脱,妙趣横生。书法初习坡黄庭坚等人墨迹、汉魏碑版、近年于徐生翁书法、敦煌遗画用功最勤,篆刻多取法陶文、汉将军章。书法生拙朴厚,不拘成法,其印更是用刀恣态奔放。时出险绝,颇为大气。出版有《程风子篆刻集》、《性灵风骨――程风子卷》、《中国名画家精品集(写意山水)程风子》、《中华书画》(程风子专辑),《当代逸品十家 程风子》、《当代书法十家 程风子》,有作品诸见于《人民日报》、《美术报》、《江苏画刊》、《荣宝斋》、《十方艺术》、《中国书画》、《收藏界》、《中华书画》、《艺术市场》等报刊。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及海内外藏家收藏。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山东卫视以及内蒙古卫视先后作专题报道。

古人论书法有:“沉着痛快”之议,盖“沉着”不易,“痛快”亦不易,然而“沉着”和“痛快”是不同性格不同形式的表现,将二者结合而为一,最为不易。风子的书画即笔笔“沉着”,又笔笔“痛快”,他每一笔都“入木三分”,又每一笔都显示出率易自然,实为难得。犹如做人,古格言有云:“气象高旷而不入疏狂,心思缜密而不流琐屑,趣味冲澹而不近偏枯,操守严明而不伤激烈。”二者对立的东西统一于一体,最为不易,尚能做到,也最为完整兼美,书画亦如之,风子做到了这一点,真难能可贵也。风子学书,是下了狠功夫的。为了提高自己的书艺,尽二十年青春年华,苦练基本功,广采博集,探幽发微。初学《张迁碑》、《黄庭坚诸上座贴》,风子说过:“《张迁碑》以朴拙深厚见长,沉稳有力,骨力雄健,气满神足,细细揣摩,其味悠长。”黄庭坚的书法以用笔灵动著称,在用笔上最讲究“擒纵”二字,最轻蔑作字者如新妇梳妆,提倡凡书要拙多于巧。其笔下出神入化,曲尽其妙。风子书法中的欲收反放,欲藏反露,欲连反断的具有强烈震撼力的用笔大多受益于山谷道人。

观风子濡墨作书,一笔在手,顿挫圆转,如行云流水,爽爽有疾闪飞动之势,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其字则锋芒映带,章法掩抑。字字耐看,笔笔见精神。所以,欣赏风子的行草书作品,需立定脚跟,狠下心来,要早做精神准备。胆怯者不敢看,力弱者不能看。纵观风子今日之书,粗服乱头,姿态奇异;若篆若隶,钢浇铁铸。充满山林幽壑之气,其端朴若古佛之容,其所显示的丰富文化底蕴,洋溢的古老东方精神,高张的壮美华夏气韵,盖均源于此也。

在学画的道路上,风子秉承古训,既师人,又师自然造化。他不顾阮囊羞涩,举目无亲,一人一担,慨然走进祖国的山岳河海。饥餐渴饮,晓行夜宿,相沿多次。他大处着眼,观水观淘,小处细辨,洞幽烛微。出游见山川之美,必录之,时人谓之“写生”,然而他“写生”也与众不同,他不是如实描实,而是将自己的感受,以自己的笔法写出,真实之景在他的意识中融化了,其境与兴会,笔与心融,墨同情洽,景、境、情、法化而为一了。他的画形成了自己鲜明的风格:野趣扑面,难以看出路数。野趣是因为他师法自然崇尚性灵自由,难看出路数是因为他从未囿于门户门派之见。删繁就简,乱中取胜就是他作画的特点和路数,重艺术感觉超过对技法的追求乃是他成功的最大奥秘。

“艺无止境”,艺术不是讲丰姿多彩,而是讲精益求精。前人说过:“画画要讲心和气”,心是壮志雄心,气是浩然正气。古往今来,一个真正献身艺术的人,应不断突破自己,刷新自己。在这一点上,风子成功了,也还需要突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岁月会在艺术的生命里自然衍化出“大乘之境”。怀珠抱玉、特立独行的风子,在书画艺术上是个苦行僧,一生为艺术而奋斗。艰难困苦,玉汝其成。不惑之年,已取得骄人眩目的成就,是颠沛流离的生活培养了他,是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培养了他,相信在书画这块艺术天地里,他定能走得更远。

成就

1991年:国画入选中国画研究院主办事员的《91中国花鸟画邀请展》。

1993年:入选《全国第五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

1994年:入选《全国第三届篆刻艺术展》,入选《第一届全国文联书法大展》。

1995年:入选《全国第六届中青年书法家篆刻家作品展》、《首届国际篆刻艺术交流展》、《全国第六届书法篆刻展》。

1996年:入选《中国画名家新作展》、《中日篆刻艺术交流展》。

1997年:入选《第二届国际篆刻交流展》、《第四届全国篆刻艺术展》。书法荣获由文化部艺术局、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联全主办的首届《世界华人书画展》银获。

1999年:入选《北京画院建院四十周年画展》。

2000年:作品参展《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

篆刻培训篇5

兰甫任学海堂学长达二十七年之久,并主讲于菊坡精舍,桃李遍布岭南大地。他引导学子从事“经史理文”等切实学问的研究,善于“引导人们从乾嘉年间埋头考据的狭窄天地破墙而出,又极力纠正学术界中汉学宋学的门户纷争,使之各展所长而避其所短,大力提倡考据训诂为手段以达到阐明义理的目的”,(丁宝兰:《岭南历代思想家评传》179、180页,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为广东培养了众多金石学人才,形成了“东塾学派”。由经学而小学,由史学而金石,由金石而至书法、篆刻,使这些金石学子在研究“经史理文”的同时,还对篆刻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中些人日后成为岭南印学的中坚力量。

兰甫作为当时广东学术界的核心人物,享有崇高威望,所以他的篆刻审美思想对广东印坛有很大的影响力。他的印学理论逐渐演化为一种潮流,受兰甫印学观影响的金石学者及印人有徐灏、陈璞、朱越生、孟鸿光、何昆玉、谢耀、宋泽元、梁垣光、何瑗玉、梁于渭、江逢辰、李阳、何瑛、苏展骥等。

徐灏、陈璞、孟鸿光与兰甫皆为著名的金石学家,他们关系融洽,经常在起诗酒唱酬,共研经史小学及印学,对兰甫印学思想的传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徐灏(1810-1879),字子远,号灵洲山人、番禺人。少好诗文,平生致力于小学,著有《说文部首考》、《象形文释》等。子远避兵乱于横溪村时,曾与兰甫为邻,两人常诗酒唱酬,共研金石、书画印学。兰甫曾赋诗称:“徐君讲小学,神游皇颉初。因物画其形,文字勘权舆。谐声日孳乳,惟此握其枢。而君抉奥窒,探骊真得珠。”(汪兆铺辑:《陈东塾先生遗诗》)诗中对子远在小学的造诣称许有加。子远刻印受兰甫影响,所作师法汉人,古穆典雅。

陈璞(1820-1887)是广东朴学运动的主力,又是东塾学派的中坚。字子瑜,号古樵,番禺人。咸丰元年(1851)中举人,后延为学海堂学长。为文清雅,能诗,善书画,分纂《番禺县志》,著有《尺冈草堂诗》、有《缪篆分韵补正》等。古樵精金石考证之学,与兰甫友善。兰甫与古樵为学海堂学长时,为使学子便于金石碑刻的研究,他们将一些历代的名碑重刻于石,置于学海堂壁问,兰甫手摹旧拓,古樵亲主碑铭翻刻,创获颇多。学海堂新修落成时,古樵绘图,兰甫题诗以贺。他们感情深厚,并常在一起研讨印学,所以在篆刻创作上所见一致。古樵治印宗汉人元人法。马国权云:“余尝见古樵旧藏《看篆楼鉴藏古铜印》数册,手自释文批校,并于其内附有手拟印稿若干款,均追摹汉法,甚得神妙。”《广东文物》载其自刻朱文名印“陈璞”及“学海堂”印,浑穆朴拙,古意盎然,饶有汉人神韵。所刻“尺冈归樵”,文字以圆取势,运刀如笔,富于笔意,乃小篆韵致。

孟鸿光是兰甫的金石知交。字蒲生,番禺人。道光十四年(1834)举人。少时即以博闻强记惊其侪辈,侯康、陈澧皆携重之。工诗文、能篆隶、精小学及金石文字学,尤工篆刻。蒲生与兰甫年龄相仿,兰甫曾馆于张维屏家,张家与蒲生所居处不远,故兰甫常常造访,与蒲生往来甚密,彼此切磋印艺,研讨金石,相互推重。蒲生篆刻初法浙派,线条不露圭角,沉稳浑朴,实兰甫之诫也。由于常与兰甫一起研究印学,蒲生后来治印取径汉印及元人朱文法,其朱文印线条畅逸道劲,颇见笔情墨趣。白文印深得汉人韵味,用刀干净利落,有刚健沉厚之韵。兰甫对蒲生之印极为赏识,并云:“蒲生深于篆隶、金石之学,其所论,往往造微。”并有“绿剑山人善妙词,即论摹印亦吾师”句称之。(陈澧:《和韶台谢孟蒲生刻印并简蒲生八首》,汪兆镛辑:《陈东塾先生遗诗》)兰甫中年以后,因目力关系甚少刻印,所篆印稿,多为蒲生所刻,蒲生能传其神。“蒲生每刻印得意,辄曰:‘令兰甫见之,当识此耳。’”(陈澧:《乐石斋印谱・序》,《冼玉清文集》86、87页,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蒲生殁后,兰甫又云:“自蒲生死后,无复能刻印者矣,若孔夫子之恸颜回者焉。”蒲生辑有《梅雪轩印谱》传世,兰甫尝作诗推许曰:“梅雪开编挹古香,芝泥红艳灿成行,山人可是无官职,看取累累石一囊。”

何昆玉、谢耀、宋泽元、梁垣光、何瑗玉、梁于渭、江逢辰、李阳、何瑛、苏展骥等,或为兰甫的亲传弟子、或私淑兰甫、或推崇兰甫印学观,对东塾印派的形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推动作用。

何昆玉(1828-1899)是兰甫的嫡传弟子。字昆玉,高要(今肇庆)人。工金石、鉴别、碑碣摹刻之学,尤精于篆刻。昆玉自髫龄入塾,即喜刻印。十三岁起从潘董坪、林甫南、余曼庵、孟蒲生习金石篆刻。二十岁得名儒陈兰甫所赏识,乃授其说文偏旁、篆隶源流之学。教诲他要提高印艺水平就必须“未学刻,先学写,勿用俗体,不入奴书,用刀如用笔,能篆能隶能刻,斯为印学。”还劝其治印宗汉法和元人法。昆玉自始即循是以求,精研印学,并“得古钟鼎彝器款识二千余种,晨夕观览,开拓心胸。欲选其佳者摹刻成书。”(何昆玉:《乐石斋印谱・自序》,《冼玉清文集》88页,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可见他对古印探求痴迷之深,既植根基,兰甫对其印艺的进步甚为称赏。昆玉尝言:“自惭素性鲁钝,谨守绳墨,未能上追古人,惟当潜心小学,精研古金石之蕴奥,庶不负诸先生爱我之盛心也。”(见同上)可见其师生情谊之深。兰甫常为之篆稿,昆玉刻后,兰甫称其“甚能知笔意”。这时期昆玉的印艺日趋成熟,他立足于浙派,又熔冶汉印、元人印,在多种印风中广征博取。中年以后,昆玉所作玉筋笔意静穆雍容,布局疏朗有致,线条圆润秀雅,格调甚高。他将汉印的质朴和元印的妍美融会贯通,将碑刻的浑朴和玉筋的匀净熔于一炉。昆玉是兰甫印学实践中最出色、而又富于变化出新的印人。马国权《广东印坛三百年》称:“谢景卿、何昆玉、朱越生等,是以富有元人韵致的著名篆刻家。”又谓:“三家均于雍容端丽中而有挺健之姿,彬彬文质,秀逸绝伦。”有《乐石室印谱》、《百举斋印谱》、《吉金斋古铜印谱》、《汉印精华》传世,影响和传播甚广。

谢曜为兰甫亲炙的弟子,字子辉,南海人。为清中叶篆刻名家谢景卿曾孙、谢兰生之孙。少承家学,工诗词、书画,篆刻。子辉因家藏历代印谱甚多,十三岁即喜治印,后从师兰甫,得传摹印之法。兰甫在致子辉的信札中曰:“前承惠赠佳篇。过奖为愧.不能奉答,特此布篆尊名字二小印奉赠。眼昏不能精细,不过醇雅有章法而已。白文汉法,朱文元明人法,所谓圆朱文也。”(《书艺》1999年卷二,20页)可见兰甫与子辉的师生情谊十分融洽,子辉在治印上传承乃师的印学审美观。他曾摹刻古印八十方,汇辑成《摹古印式》四卷,兰甫题:“子辉之为此,不独明古法,亦明其先人家法也。”(冼玉清:《广东印谱考》,1962年油印本)子辉治印.溯源秦汉。力继元明,印风苍劲古朴,直入古人神髓。

宋泽元(1832-1912),号瀛士,番禺人。博学嗜古,工书画、善诗文、精篆刻。尝自云:“予家所藏《三桥印腋》及《汪氏诩庵集古》三十二册,真艺林宝也。佞少好篆、隶之学,束发入塾即取秦汉金石碑版简牍以为揣摩临池之晦。又以铁笔昕 夕免刂\,丧志,乐此不疲。”(马国权:《广东印人传》17页,香港南通图书公司1974年版)可见瀛士少时即勤于治印。篆刻或师法汉印。或拟皖人,或仿浙派。由于《摹印述》倡导印学风气所及,瀛士所作朱文印多为元人气韵,气息雅淡,具见渊源。辑有《忏花庵印存》。

梁垣光(1835-1903),字星堂,三水人。徐琪视学粤东时所得士,因赏其艺而与以秀才。张之洞督粤时曾以艺隐目之。星堂工装潢,善吟咏,尤精于篆刻。其印不主一家,受陈澧印学的濡染,追汉溯元,并融会皖浙。朱文印似元人法,也曾在徐三庚印风中下过功夫。其印茂密圆润,于厚朴中见圆润之笔,风规自有。尝为陈兰甫刻“庚辰年七十一”,为陈氏所赏。所刻小字印,人称绝技。1894年,星堂六十岁时,徐琪嘱刻玉印为俞曲园祝寿。此印计刻字142个,约2.4厘米见方,可谓字字珠玑,精细入微,被传为印坛佳话。有《梁星堂印存》行世。

何瑗玉(1840-?),字蘧庵,与兄何昆玉同师于兰甫。曾官翰林院待诏。叶铭《广印人传》有传。工书画、善篆刻,富收藏,精于鉴别。蘧庵早年治印,与兄昆玉受学于余曼庵,后博师陈兰甫、孟蒲生。徐三庚寓粤期间,蘧庵得其亲授篆刻之法,获益良多。后与兄游艺于南北名家之间,耳濡目染,由是深研金石碑版文字。尝得看篆楼古玺印一千三百余方,摩挲玩赏十余年,对古印法了然于胸。蘧庵言:“今世所见者,大则鼎彝,小而精者莫若印章,始于商周,精于秦汉,其古茂朴拙,则又不及商周也。”(赵志钧:《黄宾虹金石篆印丛篇》261、260页,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所刻浙派一路印作,篆势因势利导,敛横放纵,辅以一波三折的切刀,使线条波磔律动,颇富金石气。所作汉印,浑厚庄重。似古玺并皆佳妙。与兄何昆玉辑有《汉印精华》。尝著有《书画所见录》十余卷。

梁于渭(1842-1913)曾在兰甫主持的菊坡精舍读书。以文章渊雅而深受陈氏激赏。于渭字杭叔,番禺人。杭叔工书画,精金石碑版之学,并擅刻印。光绪十五年(1889)进士,为礼部主事。他自负雅才博学,以未能八词馆而耿耿于怀。著有金石学著作《麟枕簿》。兰甫在主持学海堂与菊坡精舍时,倡导在研究“经史理文”的同时,由经学而小学,由史学而金石,由金石而至书法、篆刻。杭叔早年曾临习兰甫的印章,后遵兰甫之训,白文宗汉朱文法元,旁窥浙皖印风。中年后我行我法,自出新意,颇有个性。晚年则不刃一石。其印刀法古拗崛劲,苍莽朴拙,表现出一种豪迈不羁之气。他曾刻一印文曰:“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这正好是他篆刻审美思想的注脚。近人辑有《梁于渭印存》。

江逢辰(1859-1900)为梁鼎芬高弟,鼎芬为兰甫门人,逢辰是兰甫的再传弟子。逢辰字孝通,归善(今惠州)人。孝通为光绪十八年(1892)进士,官吏部主事。曾主讲赤溪书院。精于金石经史,工篆隶,擅山水墨竹。孝通在印学上遵循师祖兰甫“古摹印既有师法,故文字精雅,为物虽小,而可与鼎彝碑版同珍。”所以他在刻印时十分注重文字溯源,笔意秀雅,字法奇妙,线条劲健婀娜,别具神韵。其印作之妙趣实为他多年研究金石碑帖的深厚功力所至。

李阳,字药洲,顺德人。本为市工能手,后受《摹印述》影响,并得到兰甫的指点,由此深研印学,对古印心摹手追,曾摹刻汉铜玉印千余方,辑成《汉铜印原》十六卷,他序中日:“汉印沉邃坚密,度越绳墨,奇形离合,数意兼包;分布字势,类出茧之蛾;结画于间,似闻琴之鹤;抽丝散水于笔下,猗刀较尺于字中;或横牵而竖制,或浓点而轻拂,或将放而更留,或欲挑而还置,圆则中规,方则中矩,所谓钻之弥坚,仰之弥高,诚同为终古独绝。”(冼玉清:《广东印谱考》,1962年油印本)他对汉印的深刻认识,实甘苦有得之言。复有《秦汉三十体印证》二卷,谱中选秦汉玉铜三十体,每体皆钤印以便参考。可见药洲传古之功及致力之勤,为其篆刻创作奠定了厚实的基础。药洲刻印纯拟汉铸,线条之剥蚀处,朴茂古拗,下刀老辣,气息醇厚,堪称佳制,备受黄子高、陈澧、陈璞等学者青睐,皆以得其篆刻为幸,由是印名大噪。

辑有《药洲印谱》传世。

李阳门人何瑛,字昆山。香山(今中山)人。笃好金石文字,搜罗六书简册和历朝印谱,会心之处,即心摹手追。拟浙派意,章法得宜,方中有圆,舒畅自然。尝摹刻汪氏《百美名印谱》,高登衢跋其印云:“见其篆刻之妙,迥出时流。”又曰:“刀法精神,近古。”辑有《月令七十二候印谱》一册。

苏展骥(1861-1908),字梓敬,三水人。工书法,擅楷、行、隶诸体。深于篆刻之学。尤于金石印谱,尽心搜罗。辑有《文印楼印存》四卷、《宝刻经眼印存》、《秦汉印记》等印谱。梓敬每得古印谱即晨夕摩挲.深会其趣。尝在《汉铜印集》中跋云:“此谱无印不精,若经选择其整齐光洁和平静穆者固精神奕奕,而欹斜险仄变动不拘者亦皆元气浑然、沉雄飞宕,非他谱之剥烂以为古。呆笨以为厚,诡谲恶劣以为奇者。”由辑谱而篆刻,梓敬由是渐悟出印学的真髓。其篆刻得力于汉印而兼习元人、皖浙。笔势舒展,线条的方圆、转折变化自如,运刀所向,极尽笔意,神韵畅逸。

篆刻培训篇6

座谈会由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苏士澍主持。作为本次座谈会的发起人之一,苏士澍在近年的调研和考察中发现,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一些传统的精髓在不经意间被忽视。比如中小学生可以熟练地操纵电脑,但是却写不出像样的汉字,而且这种现象非常普遍。苏士澍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发言,指出这种现象亟需改观,而且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并身体力行主编了湖南版的《写字》教材,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在湖南使用。为了扩大战场,充实战果,苏士澍和其他有识之士共同倡议召开了本次座谈会。提出书法家在自己提高技艺、创新开拓的同时,也要把书法教育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呼吁中小学书法要真正地走进课堂,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要解决好教材、师资问题,形成一种风气,让学生由被动变主动,在普及的基础上,发现并培养尖子人才,使中国的汉字书写名副其实地做到后继有人。

参加这次座谈会的有广东省中山市石岐中心小学校长李筠瑞、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研室艺体科副主任周凤甫、中直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章巧珍、北京大学书法研究所教授王岳川、首都师范大学书法文化研究院教授叶培贵、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院长骆芃芃、台湾书画教育协会名誉董事长苏安德、台湾中华书学会会长张炳煌、澳门书法家协会主席连家生等。

座谈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对中小学书法教育问题,结合各自情况充分阐述了意见,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中国书法家协会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赵长青做了总结发言。他对这次会议给予很高的评价,说大家由认识问题到行动起来解决问题,这就是实干兴邦的具体表现。由于问题不是一日之内形成的,所以解决起来也要有一个过程。希望大家有恒心、有信心,要经过不懈的努力,彻底解决这一关系到继承文化遗产,复兴强国的重大事情。坚信有这么多人齐心协力,我们的书法教育事业一定会走上正轨。今天的会议,不是一次寻常的集会,而是共同奋斗的一次誓师会和动员会,一个全新的书法家教育局面即将出现,在大家的努力中一定会实现。

多家新闻媒体现场采访了本次座谈会。 (中书)

《苏白朱迹》首发暨苏白篆刻艺术研讨会在青岛举办

《苏白朱迹》首发暨苏白篆刻艺术研讨会2013年5月22日在青岛黄海饭店举办。此次活动由山东省书协、山东印社主办,青岛市书协承办,并且得到了中国书协篆刻专业委员会、西泠印社的大力支持。出席活动的有苏白遗孀孙蕴才女士,中国书协篆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西泠印社理事刘一闻,中国书协理事、山东省书协主席顾亚龙,中共青岛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青岛文联主席吕振宇,山东省书协副主席、山东印社社长范正红,山东省书协副主席、青岛市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张伟,青岛市书协副主席范国强、姜乐平、宋文京、张景、杨乃瑞,火天印社社长、苏白弟子王善杰,《青少年书法》杂志主编谷松章,中国书协篆刻专业委员会委员陈靖,山东印社副秘书长王瑞,以及苏白先生后人、弟子,青岛的书法篆刻家等6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研讨会由青岛市书协主席贺中祥主持。

张伟宣读了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专业委员会的贺信,范国强宣读了西泠印社的贺信。在贺信中,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专业委员会和西泠印社对苏白先生的篆刻艺术成就均给予高度评价。顾亚龙发表讲话,对《苏白朱迹》的出版和研讨会的举行表示祝贺,并希望以此为契机,促进山东篆刻艺术的发展。《苏白朱迹》编著者、苏白弟子刘一闻先生发言,深情回顾了苏白先生对他的教诲之恩。范正红做了重点发言,全面介绍了苏白先生的篆刻艺术的特点和在当代篆刻史上的重要位置。孙蕴才女士讲述了苏白先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回忆起苏白先生对弟子的深情厚谊。她特别感谢刘一闻、王善杰两位弟子对整理出版苏白遗作所作的努力。与会者轮流发言,就苏白先生的篆刻艺术展开研讨。

苏白先生是当代著名篆刻家,生于1926年,1983年病逝于青岛,享年57岁。苏白先生少好治印,先后得到张叔愚、张大石、陈大羽等名家指导,更于1956年起得到邓散木先生函授七载,尽得乃师精髓。他最终形成个性鲜明的艺术风格,并在篆刻理论上也多有建树。苏白先生1983年获得上海《书法》杂志主办的全国首届篆刻评比一等奖,驰誉印坛。他人品高尚,乐于奖掖后学,亲自面授或者函授多名篆刻晚辈,并到河南等地传授篆刻艺术。苏白先生一生命运坎坷而治印不辍,正值篆刻创作处于巅峰时期却英年早逝,是当代印坛的重大损失。今年5月26日是苏白先生逝世30周年,为了纪念他,刘一闻先生历时数年编辑出版了《苏白朱迹》,并策划了此次《苏白朱迹》首发暨苏白篆刻艺术研讨会。 (谷松章)

清华美院洪亮工作室开学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洪亮书画篆刻艺术工作室”于2013年5月16日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B座104教室正式开学。工作室招收了28位书家入学。开学典礼仪式由清华美院培训中心书法教研室负责人董雁主持并代表学院宣读了贺信,工作室导师洪亮教授介绍了高研班教学计划、全部一对一教学来完成任务和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然后,学员们一一作了自我介绍,并表示认真学习,争取取得优异成绩的决心和信心。学员们都是业内精英,有较好的书法基本功,有一定的文学素养、理论功底、很高的人品修养。开学仪式结束后,进行了首次教学活动,导师洪亮亲自邀请书坛名家共同执教。本次集中教学至5月19日完成。四天学习,学员们聆听了洪亮老师主讲《书法笔法原理》,西泠印社副社长、中国书协理事、中国书协篆刻委员会副主任李刚田老师主讲《展览时代书法面面观》,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高风老师主讲《当代展览作品创作》。每次授课都得到学员们的一致好评。

“洪亮书画篆刻艺术工作室”是在清华美院本部举办的第二个书法名家工作室。洪亮,九三学社中央文化委员、中央书画院副秘书长,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院导师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客座教授、美国费佛尔大学孔子学院名誉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客座教授、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出版编著《中国书法大师经典研究系列——邓石如》、大学书法教材等系列、《吴昌硕》《当代篆刻九家·洪亮》《洪亮行书桃花源记》《洪亮楷书三字经》《洪亮书法律格言》(正、行、隶、篆各一本)、《历代咏竹诗选》等22种。 (刘德举)

深圳市第九届外来青工文体节书法大赛作品展在光明新区文化馆开幕

2013年5月16日下午,深圳市第九届外来青工文体节书法大赛优秀作品展开幕暨颁奖仪式在光明新区文化馆隆重举行。出席开幕颁奖仪式的有深圳市光明新区公共事业局副局长黄海涛女士,光明新区光明办事处党工委委员、宣传文化办主任林开梓先生,深圳市书法院院长、深圳市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赵永金先生,深圳市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李静先生。另外有媒体记者以及书法爱好者二百多人出席了展览开幕暨颁奖仪式,相关领导现场为郭迪辉、马国峰、梁国炎、王清等数十名获奖者颁发了获奖证书和奖品。

深圳市第九届外来青工文体节作为第十届关爱行动的一项重点实施项目,定于2013年4月26日—5月26日举行,主题是“追梦,踏着深圳的节拍”。“文体节”由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文体旅游局、共青团深圳市委员会、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深圳市宝安区委员会、深圳市宝安区人民政府等单位联合主办,由宝安区委宣传部、宝安区文体旅游局总承办。本届“文体节”以关爱来深建设者为核心,以数百万外来青工为主体,以丰富文体生活、提高文化素养和增强体质为目的,通过广泛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吸引广大外来青工踊跃参与,实现其享有、参与、创造文化的权利,增强外来青工的家园意识,营造和谐、欢庆的社会氛围,为深圳建成文化强市做出贡献。

本届书法大赛由深圳市书法院具体主办、深圳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具体承办,光明新区公共事业局、光明新区文化馆承办首展,由深圳市书法院院长、深圳市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赵永金策划的常设性年展。大赛还得到了深圳市书法家协会等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

本次展览将于5月24日结束,并将于5月26日在深圳市书法院巡展。 (赵永金)

“诗咏保定 仇必鳌书法作品展”在保定博物馆开展

本刊讯 5月25日至30日,由保定市委宣传部、市文联主办的“诗咏保定 仇必鳌书法作品展”在保定市博物馆开展。在5月25日上午的开幕式上,保定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李国英致辞并宣布作品展开幕。本次展览共展出仇必鳌书写的历代吟咏保定诗词联句作品60件。

据了解,展览旨在摭拾保定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通过遴选历代名人歌咏保定的诗篇并书丹的形式,含英咀华,吐故纳新,形式新颖、格调高雅。作者从卷秩浩繁的古代文翰中撷取60首展现保定风俗美景、洋溢保定人文情怀的诗篇,加上精心为每篇诗文的书丹,进一步深化解读了保定历史文化的内涵。

仇必鳌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力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副秘书长,在中国书法界有较高的知名度,作品参加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各类展览30余次,多次荣获全国大奖。 (谷国伟)

中国政协文史馆言恭达艺术研究院成立

为了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研究人文学术思想,推进艺术多元交流,切实拓展中国政协文史馆新时期中华艺术研究、展示与交流的综合功能和成果积累,5月30日,中国政协文史馆特别批准成立了中国政协文史馆言恭达艺术研究院,同时举行了言恭达艺术研究院签约仪式。

据悉,著名书法艺术家、全国政协委员言恭达成为首个进驻中国政协文史馆的艺术家,中国政协文史馆馆长赵珩还向言恭达颁发了“中国政协文史馆首批文化艺术指导委员会委员、研究馆员”聘书。

赵珩指出,言恭达艺术研究院的成立是在当代人民政协舞台上一种有价值、有意义的新探索,它将在十精神指引下,新时期弘扬、传播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发挥优势,引领时代核心价值和艺术发展方向,注重经典文化积累。

言恭达表示,经过几十年的艺术实践,他将对自己的艺术创作、学术与教育在中国政协文史馆的平台上进行全面的总结与提升,逐步形成艺术成果与学术思想的积累,致力于中国当代艺术的时代文化创造。同时,他也将充分发挥艺术研究院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充分发挥文化艺术在团结统战中的作用,积极开展海内外艺术交流活动,推动中国优秀艺术走向世界。

中国政协文史馆隶属于全国政协办公厅,是集征集、收藏、研究、展示、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部级综合性文史馆,肩负着宣传和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及其实践成果;宣传和展示人民政协的光辉历程和历史贡献,同时也展示全国政协委员履行职责,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成果,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存史、资政、育人的国情教育馆。

篆刻培训篇7

陈B 原名陈凤珍,一字莲舟,室名赏秋堂,1969年5月出生。现供职于昆山市昆仑堂美术馆,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农工党员。作品曾多次入选全国第三届新人新作展,全国隶书展,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中国书法篆刻兰亭奖,第三、第四届全国妇女书法篆刻展,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江苏澳门妇女书法展,江苏书法篆刻晋京展等。1998年赴新加坡参加中国当代百家妇女书法展并作交流。2004年随中国书法家协会组织的妇女书法代表团出访日本并作交流。

我认识陈B,始于忝列昆仑堂美术馆顾问,时间在本世纪初,虽然10年来与她只有几面之缘,但留下了明显印象。印象之一是她对书法的痴迷。走进办公室,就可以看到桌子上的字帖笔砚,墙上临时张贴的习作。不难想像,她一有空闲就会沉浸在点画使转的奥妙中。印象之二是她的开朗朴素。多年前,她随陆馆长和夏天星先生陪我们这些来自北京的顾问到阳澄湖吃大闸蟹,当时也就而立之年吧,但衣着举止随意自然,不忸怩作态,不追求时尚,淡扫娥眉,朴素真诚,举杯应对,还有几分巾帼须眉的豪爽。

说到她的书法,可惜我看得不多,管中窥豹的印象是:秀丽而文雅,从经典入手,自探灵苗,从容自然,深究古法,慢慢消化,随入随出,一点也没有时下艺坛的心浮气躁,更没有去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视觉效应。听说,她读书时代即醉心书法。毕业于师范后,从事少儿书法教育,26岁时书法作品就入选了全国展览。随即来到昆仑堂,在陆家衡先生的严格指点与精心培训下,不断进步。我看过的作品,有隶书、有楷书、也有行书,都写得秀丽天然,不作态也不拘谨,颇堪赏玩。

她的书法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碑,一个是帖。大概早期主要写唐碑,工作之后,碑帖并攻,由唐人上追汉晋。隶书优入法度,得益于汉碑,以《曹全碑》《礼器碑》《鲜于璜碑》《石门颂》《封龙山颂》互为体用,并润之以帖学,典雅而从容,展势而沉稳。楷书和行书取法二王,略参唐人,灵动中见虚和,有法而变化。其中,一些楷书,规模小王,出入虞褚,不减明人的清丽。一些行书,追踪兰亭,佐以颜柳苏米,或近王宠之疏淡,而恬淡中有筋骨;或近东坡之烂漫,在规矩外见天真。

陈B说,凭着自己的随缘与执著,近几年忽然有悟,开始集中于《曹全碑》的灵动与《阴符经》的跌宕。这确实是一个认识上的飞跃。因为中国书法艺术的美,尤其那微妙动人之处,往往是看似难于协调的审美因素的对立统一,这才是“法”后的“理”,是布白、结字和运笔写出高度写出性灵的钥匙。理解至此,假以时目,陈B一定会取得更新的成绩。她前些时间来信,告以将有书法集面世,希望我在卷首写几句。千里信赖,岂敢推辞,于是写下这篇短文,聊以代序吧。

篆刻培训篇8

北京太庙大殿里,陈列着108枚“华夏编钟——中华和钟”。这套为迎接新世纪而铸造的编钟上篆刻着古雅的小篆铭文,其作者便是有“当代李斯”之称的书法家张永明(其中央大镈正面“中华和钟万年永保”八个大字为主席题写)。还有为迎接澳门回归的“华夏宁昌”鼎、为迎接新千年的“龙腾宝鼎”,均有张永明所书写的近600字大小篆铭文。2000年,应北大方正集团之邀,张永明为方正计算机字库书写7000余字小篆字模,已被社会广泛运用。张永明是为数不多的由文化部评定的国家一级美术(书法)师之一。

学书杂咏(一)

少小攻书渴奔泉,

盲人瞎马闯层巅。

家贫困置求师礼,

囊涩难筹买纸钱。

常和锅灰当墨水,

每将沙地作诗笺。

秃毫破帖随身伴,

苦辣酸甜年复年。

张永明自幼酷爱写字,只是生在贫困山区,家境艰难,勉强上完小学,便只好辍学回家放牛——这就是他后来自号“牧子牛”的由来。他后来在《访谈录》里有一段回忆,读来令人唏嘘:“每到正月十五,乡亲们到坟山上给祖坟送灯,坟前砍几根木棍插在土里,里面再插一根点燃的蜡,远看像灯笼。每年这个时候,就是我弄纸的时候,一夜不睡觉,十几座坟山周围几里地,穿一双破球鞋……脚常常被木桩、竹钉扎破流血。等蜡烛快燃尽时吹灭,然后将纸摘下来,弄回来一大捆,够我一年用。”

12岁起给全村写春联,十五六岁已是全公社公认的写字第一名,19岁凭着一手好字到县里参加工作,20岁以写字特长破格入伍进了北京……张永明注定倾一生于书法。自24岁毅然选择篆书作为主攻的书体后,张永明在一般书家视为畏途的这条道路上艰难跋涉,凭借刻苦与执着,终成为卓有成就的实力派书法家。

刘熙载说:“盖古文有字学,有书法,必取相兼,是以难也……但务识字,已矜绝学。”张永明十分注重自身文化修养,尤其是与篆书直接相关的字学修养。为此,他深入研修古文字学,熟读《说文解字》。亦十分注意汲取后人的研究成果,他认为:写篆字不仅要规范严格,不同时期、不同体制、不同形体、不同写法的差异也不能不加区分,更不可混杂于一幅作品中。他还多次撰文就篆楷差异、一字多用、一字多形、形似易混等现象举例辨析,对当代篆书创作的规范起了很好的作用。

采桑子 丙戌元宵有感

谋生处世真辛苦,

偶有荒唐。

亦有辉煌,

心态平和自健康。

是非荣辱寻常事,

失莫悲伤。

得莫张狂,

风物长宜放眼量。

张永明学习、从事书法、诗词创作大半生,写字无数,字帖、教材、字模、录像带、VCD等20多种,发行量已近千万册(盘)。他担任常务副主编,倾注了大量心血劳动的大型书法工具书《书法字海》获得了中国书法“兰亭奖”编辑出版三等奖,也是迄今唯一获得“兰亭奖”的书法字典。张永明的书法作品上百次参加国际、全国书法大赛、大展并屡屡获奖,作品赴20余个国家、地区展览并被中南海、首都图书馆、国防部、英国皇家博物馆、法国卢浮宫、香港博物馆等几家国内外著名馆、堂、碑林收藏。

上一篇:名人名言精选范文 下一篇:酸梅汤的功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