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的临摹(五)

时间:2022-04-02 05:09:18

临刻有实临、意临之分,实临近于篆刻,只是不采用描摹印稿。意临是临其大意,遗貌取神,是临刻的主要方式。此外,有人把创造性临摹称为“创临”,其实也是意临的一种。我们下面主要介绍意临。

(1)意临的目的

意临,顾名思义,就是临其大意,既不为原印所囿,又不能与原印毫不相干。邓散木在《篆刻学》中说:“临右要不为古人所囿,临其神不临其貌,取其长不取其短,有似而不似处,有不似而似处,斯为得髓。”这一段话简直可以做意临的注解。实临主要是再现原印,锤炼技法,而意临则有一定的创作成分,有一个构思的过程,对原印有一定的改变。构思中要改变哪一部分,预期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最终是否成功,都是为创作积累,经验的重要实践。意临与集字创作、任意创作一样,是由临摹到创作的过渡。所以,意临的主要目的是锻炼创作技能,同时,更加熟悉技法与效果的关系。

(2)范本的选择

临刻的范本选择标准与摹刻有着显著不同。摹刻要求形似,且属学印的初始阶段。所以范本大都平正、清晰、完美,利于表现。而临刻则不然,太完美的作品是不宜临刻的。只要作品有气势,有趣味,有吸引自己的字法、章法、刀法乃至线条、残损等均可选为范印。范印不完美也没有关系。临刻的构思中可将不完美处加以改正,正好锻炼一下自己的判断力及综合平衡能力。临刻锤炼创作技能的过程也就是构思与表现两个环节。

(3)印稿的构思

摹刻的印稿只要忠实地描摹原印即可,临刻则不同,临刻的构思中也有一个寻找“切入点”的过程,比如对某一印的某个方面甚至是很小的细节很欣赏,或者以为特色与缺点并存可以完善,便可以此为契机设计印稿。各方面都非常完美的作品反而不好临刻一一很难找到构思的切入点。构思印稿时也可以加入一些原印没有的东西,可以来自另一方印,甚至借鉴篆刻之外的金石资料。印稿的构思其实在选印时就在进行,有了感觉,才会确定某方印为临刻范本。临刻前产生的都想不一定都行得通,其成功率的高低可以检验除作者的综合创作能力。将印稿反复设计,达到满意后用水印上石法翻印于印石之上。

(4)刻制与修改

临刻有一定的创作成分与发挥空间,所以在用刀上也有一定的选择余地,一般而言要比原印见刀。刀法的选择要有预见性、目的性,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最终是否成功,都是检验用刀技能,自我对比提高的好机会。

临刻也要有一个修改的过程。这个修改是不以原印为参照,而是以印稿构思时的设想为标准,看看是否达到了目的。与摹刻一样,意临的修改也要以刻为主,残损则可用制作法,意临的修改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不仅达不到构思预想效果的部分可以修改,突发奇想欲制造某种残损效果也可以通过修改过程完成。但是要注意,临刻的构思是否可行,表现是否成功,是检验作者综合创作水准的一面镜子,这和修改中突发奇想的应变能力是两码事。

下面我们选一些秦汉印的临刻作品进行评点,这些作品的水平良莠不齐,有实临、意临、创临。

①汉私印“成晏柜”(图1)及其临作(图2)

这是一方很精彩的汉私印,“柜”字的篆书本为左“木”右“巨”,现在挪移为上下结构,印面效果呈左平右直的对比,富于理性。此印的有趣之处还在于排叠的平直比较粗而斜笔较细。临作正是以此为契机,但表现较为失败。作者将印面放大较大,左右对比机械简单,粗细的对比也显得刻意,丢失了原印的含蓄,线条软弱无力,是一方失败的临作。

②汉官印“东朝阳侯”(图3)及其临作(图4)

原印苍茫古朴,但章法简明。临作主要学其气韵,但表现较为简单,不是靠线条本身来塑造,而是靠残破。这也并非不可行,但临作线条过于软弱,加之“朝”、“阳”字内留红过多,造成章法拖沓,再怎么残损也好不到哪里去。这一方印代表着临摹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不好的现象,不在构思、表现上下功夫,而是寄希望于残损。这不惟对临摹,对创作也是有害的,是一种应抛弃的不良习惯。

③汉私印“孙益寿”(图5)及其临作(图6)

这方满白文私印工致而富于韵味,形式感优美。实临的这方印,将原印稍微放大,临得很成功。临作见刀见笔,线条挺劲而富于变化,整体协调很好。不用描摹印稿能达到这样的临摹精度,诚属不易,表现技法基本过关。

④汉私印“蔡常有”(图7)及其临作(图8)

原印线条较细,间有残损,但印面的轻重虚实反见情趣。临作即以此为切入点,将之清晰化,并依原印轻重虚实来表现。相当成功,整体效果甚佳。在一些局部,如“有”字,线条起收尚有待改进。

上一篇:文征明及其书法艺术 下一篇:初学书法要正确处理“四对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