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的临摹(三)

时间:2022-10-25 06:51:47

①广陵王玺

原印(图1)是一方汉代的金印,文字出于刻凿。此印章法端严,文字规整,线条方起方收。为什么选此印为范本呢?因为这是汉印中比较见刀痕的一类,其线条苍劲有力。临摹这方印除了对线条形似的要求外,还对线条质感有较高的要求。这是临摹铸印类的作品时容易忽视的。而这一点又是篆刻学习中应重点考虑的。因为原印线条方挺,我们采用双钩法,得到了原印的描摹稿(图2)。然后,我们采用前面介绍过的水印上石法,将原稿上石。

在刻制前,我们又分析了原线条的特点。原印出于刻凿,线条硬挺,但一些线条有细微的锯齿状起伏,那么在摹刻中怎样表现出原印的线条特点呢?摹刻虽要求尽量毕肖原印,但也不可能完全相似。如果注意到线条的每一个细节,则临印时很容易因小失大。反复考虑,我们采用冲刀为主,一些原印毛涩感突出的线条上,我们省略了细微的起伏变化,下刀果断。在形似上,我们,要求位置准确,线条方向、大形态准确;在神似上,只要有原印的线质,没有拘泥于细微的形态变化。

临刻效果见图3。作为一方摹刻作品,此印在形的把握上是比较准确的,这种准确既表现在原作的面貌得以较忠实地再现,线条也有凿印硬朗的作风,可以满意。但是临作也有不足,比如“陵”字的线条略粗,显得局促,不如原作雍容大度。这方印的摹刻难度较高,在顾及形的同时,对神的要求远较一般作品高。临摹中是这样,创作中更是如此,每刻一方印都应注意到线条的质感,这种厚重的金石气是保证作品厚度必需的。

②汉玉印“和福”(图4)及临作(图5)

原印是汉玉印中最整饬的一方,它整饬中见流动,工而不板。这方摹刻大的位置基本准确。但转折、线条形态上差距较大,更遑论线条质感了。一般而言,临摹古印都比原印更见刀意,对汉玉印这样的作品就更是如此了。此临作线条粗细不均,起收不够果断,几类铸印,原印线条中清刚的气息丧失殆尽。临作转折或生硬、或臃肿,与原印判若两印。此临作准确性缺乏,需要提高的地方较多,尤其刀法的精准方面。

③汉官印“冀州刺史”(图6)及其临作(图7)

原印章法平正整饬且疏朗,线条方挺精劲,各字疏密变化较大,线条粗细相对突出。这方摹刻大章法表现较好,但线条质量较欠缺,一是臃肿,如“刺”上的横笔等;二是柔弱,没有原印线条的挺劲;三是残损,不如原印自然。在摹写、水印印稿熟练后,章法上字的位置一般不成问题,但刀法不是一下子就能提高的。临作线条上毛病较多,这是初学者中常见的现象。如果认真练习,临摹几十方之后便可熟练。

④汉玉印“杨年”(图8)及临作(图9、图10)

此玉印隽永而具巧思,这种字法对摹刻的精度要求非常高,稍有不准,便会失去平衡。这方印有两方临作。图9一方的精度就不够,笔画间的位置不准确,个别笔画严重走形,如“杨”字“木”部的两弧笔,形态也不准,呈现凿印的气息。玉印的线条有独到的特色,尤其起收、转折,表现不当就会丧失其清刚的气息,不可不察。这两方作品都有待提高,特别是对玉印线条的韵味应加深理解。

(待续)

篆刻点评

最近,“小小刀客”栏目陆续收到了一些自由投稿。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篆刻艺术的影响力在日益扩大。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少年书法爱好者在学习书法的同时也拿起刻刀,在方寸之间领略书法篆刻的神采,感受中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更希望看到一批有水平的小小刀客不断成长和进步。

这一期点评的是黑龙江省丹鹤印社二位小作者的作品。

“乙丑”印。此印力求摹汉,用刀遒劲,线条粗壮饱满,横平竖直,比例均匀,印面视觉效果很突出。不足之处是线条平淡,缺少微妙变化。“己”字末笔臃肿。“丑”字最上面的一横破边过于直接,使此处变得单薄。“牛年大吉”这方朱文印刻得好,颇具趣味。字型统一,印面四字均分,工稳安定,行刀流畅。小作者在篆刻上很有天赋,继续努力!

许多小朋友的“双牛”肖形印,两头牛采用相背图形设计,充满了童趣,敢想敢刻,颇有些汉肖形印的味道。应注意的是造型比例问题。

希望正在学习篆刻和关注“小小刀客”栏目的小作者积极投稿。

(张九玉)

上一篇:以如履薄冰的态度对待书法启蒙教学 下一篇:谈在中小学书法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