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改变命运的事例范文

时间:2023-10-07 12:01:40

知识改变命运的事例

知识改变命运的事例篇1

一、学习目标:

1、知道洋务运动的时间、背景、代表人物。熟练记忆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2、学会正确全面的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3、体会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深远影响。

二、学习重点:洋务运动的概况。

学习难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三、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由学生自己先在课本上做读书标记,然后与组内同学互相补充订正),快速阅读课文,完成基础知识填充:

1、时间:19世纪 ;

2、列举洋务派在中央和地方的主要代表。

(中央代表是 ,地方代表有 、 、 、 等)

2、洋务派先后提出什么口号?

(先“ ”——军事上,后“ ”——经济上)

3、洋务运动主要内容是什么?

(前期举办 ,后期还兴办 、 、兴办 等)

4、填表:认识洋务运动兴办的近代工业(分为军事和民用两种,要求工业名称与人名、地名“对号入座”)

地名安庆上海上海武昌汉阳福州

工业名

人名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

类别 军事军事民用民用民用军事

5、结果: 的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二)合作探究:

1、从洋务派的目的来看,洋务运动具有什么样性质?

2、从封建统治者的目的来看,洋务运动是失败了。但是它却在客观上对中国 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最近有的影视剧对李鸿章进行了莫名其妙的美化,把他塑造成“爱国者”了!但是,把课本27页“文献资料•李鸿章的自白”与民间“宰相合肥天下瘦”的说法相对照,能说李鸿章是爱国的吗?(允许学生争论,发表各自观点,只要“自圆其说”就给分)

(三)巩固小结:

四、典型例题精析:

例1、毛泽东曾说:“(在中国)讲重工业,不能忘了张之洞。”这主要指张之洞创办了( )

A、江南制造总局 B、福州船政局 C、大生纱厂 D、汉阳铁厂

解析:有题干中“张之洞”这一信息可回忆教材中他所创办的企业(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由“重工业”可知D项 符合题意,A项是李鸿章和曾国藩创办的,C项是张謇创办的。 故答案为D。

例2、上海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举办的规模的民用企业。它开张之初只有轮船3艘,后发展到30多艘,经营了国内运输,发展了海外业务,打破了外国轮船公司在中国的垄断地位,还一度兼并了美商的旗昌轮船公司。这段材料说明了洋务运动( )

A、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 B、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C、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D、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解析:本题材料说明洋务运动期间,外国公司在中国的贸易下降,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侵略。 故答案为C。

五、达标检测

1.若想了解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人物的情况,可查阅下列哪位人物的传记

A.奕B.曾国藩C.李鸿章D.张之洞

2.小兰曾在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学习过,你知道这所学堂的名称吗

A.福建船政学堂 B.京师同文馆 C.万木草堂   D.北洋水师学堂

3.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的先进技术,欲达到的目的是

A.发展中国科技   B.抵御外国的侵略

C.平定内乱 D.强兵富国、维护清朝的统治

4.若想了解李鸿章创办的民用企业的情况,可查阅哪个企业的资料

A.江南制造总局B.福州船政局C.轮船招商局  D.湖北织布局

5.丽丽以洋务运动前期的口号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丽丽的座右铭是

A.自强 B.求富 C.制夷 D.反帝

6.一位同学对洋务运动的作用作出了如下表述,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为中国的近代化进行了探索B.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使中国走上了富强的道路 D.引进了一些先进生产技术

7.如果你的同学想搜集洋务运动时期的歌曲,你应建议他在下列哪段历史时期寻找

A.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B.19世纪60年代—80年代

C.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D.19世纪70年代—90年代

8.一位记者在采访一位农民时问道:“目前,你的心愿是什么?”农民说:“我的心愿与洋务运动后期提出的口号一致。”农民的心愿是

A.自强  B.求富 C.求知  D.自立

9.学校让以“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为主题出一期板报,宣传委员不需要查找下列哪个工业的资料

A.安庆内军械所B.江南制造总局C.福 州船政局D.汉阳铁厂

10.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国轮船损失了1 300万两;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这说明洋务运动

A.能够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B.为民族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C.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和科技人员 D.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11.一名洋务派成员可能会参与下列哪些活动

①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②创办民用企业 ③筹划海防 ④创办新式学堂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12.勤学好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芳芳同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每当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她就会主动请教别人。如今,她在阅读下面的材料时,又遇到不懂的问题了,请你帮她解决一下。

材料: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请回答:

(1)这是谁在什么事件后发表的感慨?

(2)他为什么说练兵和海军都是“纸糊的老虎”?

(3)这里的海军具体是指哪支海军舰队?

(4)他说的“办了一辈子事”具体指的是他所进行的什么运动?

(5)这句话揭示出这场运动哪方面的不足?为什么会有这方面的不足?

六、课后反思:

我的收获:

我的不足:

第7课 戊戌变法

一、学习目标:

1、知道“公车上书”。 维新派思想的宣传。熟记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结果,认识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体会变法改革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二、学习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百日维新。

学习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三、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阅读课文,完成基础知识填充:

1、维新变法的序幕——“公车上书”

①背景:1895年春,《 》的签订;

②过程: 和 领导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 ,轰动全国。

③意义:揭开了 的序幕。

2、公车上书后百日维新前,康有为和梁启超有哪些主要的维新活动?

3、光绪帝按照维新派的意图,所颁布的法令有哪些主要内容?

政治方面: ;

经济方面: ;

文化方面: ;

军事方面: 。

4、想一想,当时社会上哪些人赞成维新变法?哪些人反对?哪些人无所谓?造成什么后果?

5、根据35页“活动与探究”:维新派要杀的“贼”指哪些人?他们为什么觉得“无力回天”?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

(二)合作探究:

1、公车上书虽未获成功,但我们能通过这件史实学习到当时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的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2、根据戊戌变法法令内容,思考讨论变法具有怎样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3、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从中得出什么样的教训和启示?

4、根据34页“动脑筋”:你同意谁说的意见?为什么?他的献身精神对后人有什么激励作用吗?

(三)巩固小结:

四、典型例题精析:

例1、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下令捕杀维新派,废除变法法令,变法失败。政变的实质反映了( )

A、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势的斗争 B、开明地主和封建顽固势力的斗争

C、资产阶级和封建旧势力的斗争 D、光绪帝和慈禧太后争夺统治权的斗争

解析:本题要求回答的是事件的“实质”,从选项的内容上观察、比较可知,光绪帝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支持下进行变法,慈禧太后囚禁光绪帝,捕杀维新派,则是属于资产阶级和封建旧势力之间的斗争。 故答案为C。

例2、戊戌变法运动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 )

A、挽救民族危亡B、推动资产阶级政治改革 C、发展资本主义经济D、促进了思想启蒙

解析:本题旨在考察综合归纳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戊戌变法本身虽然失败,但维新思想的传播特别是维新与守旧的论战,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故答案为D。

五、达标检测:

1.揭开戊戌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

A.成立强学会 B.公车上书

C.创办《万国公报》 D.康有为被请到总理衙门“问话”

2.某图书馆最珍贵的报纸就是强学会的机关报,这种报纸的名字是

A.《中外纪闻》 B.《国闻报》  C.《万国公报》D.《时务报》

3.在戊戌变法的法令中,对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有利的内容是

A.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D.训练新式军队

4.“戊戌变法”因发生在“戊戌”年而得名。“戊戌”体现的是干支纪年法,如果换算成公元纪年,这一年是指

A.1897年B.1898年C.1899年D.1900年

5.下列是四位同学对“光绪帝支持维新变法的根本目的”的看法,哪种看法正确

A.发展资本主义 B.抵制外国侵略C.镇压农民起义 D.维护清朝统治

6.戊戌政变时,慷慨表示甘为变法流血牺牲的第一人是

A.康有为 B.邓世昌 C.梁启超 D.谭嗣同

7. 使康有为、梁启超等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警醒并要求变法的事情是

A.鸦片战争失败 B.八国联军侵华

C.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签订《马关条约》 D.洋务运动失败

8.在戊戌变法法令中,直接触犯顽固派利益的是

A.训练新式军队 B.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C.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D.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9.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中共有的内容是

A.改革政府机构 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D.创办报刊

10、明明是位历史爱好者,特别喜欢研究清代皇帝的密诏,下面是他提供的清代一位皇帝的密诏和四个问题。他说谁能答对这几道题,他就会把“历史之星”这个光荣称号送给谁,你想得到这个称号吗?快快行动吧!

《密诏》:朕思考时局艰难,不变法不足以救中国,不去守旧之大臣而用通达英勇之士,则不能变法,但是皇太后不以为然。朕屡次劝谏,太后更生气。现在朕位几乎不保。你们康有为、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等,应妥当秘密筹划,设法相救。

请回答:(1)这道密诏是清代哪一位皇帝在哪一年下发的?

(2)密诏中提到的“变法”是指什么?

(3)密诏中的“皇太后”是指何人?最终,她如何对待皇帝和变法人士的?她这样做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4)密诏中提到的康有为、谭嗣同等人,为挽救变法,曾求助于谁?结果如何?

六、课后反思:

我的收获:

我的不足:

第8课 辛亥革命

一、学习目标:

1、知道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同盟会。武昌起义的过程和中华民国的成立。熟练记忆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及历史意义。

2、学会综合分析探讨历史问题的能力。

3、感悟辛亥革命对 中国历史的巨大推动作用。

二、学习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学习难点:对辛亥革命的评价。

三、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阅读课文,完成基础知识填充:

1、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①兴中会的成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年,孙中山在 (今美国夏威夷),组织革命团体 。

②同盟会的成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成立时间: 年, 地点: , 领导人: 担任总理。

革命纲领: , , , 。

机关报刊:《 》。

③革命指导思想——三民主义

1905年,孙中山在《 》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 ”、“ ”、“ ”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2、武昌起义:

时间: ;

重要地点: 全国十几个省

3、中华民国的成立:

年元旦,孙中山在 宣布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二)合作探究:

1、如何评价辛亥革命?(可以从革命的目标和直接结果进行分析)

A.革命目标:

B.直接结果:

2、辛亥革命已经*了清朝,为什么还说它的任务没有完成?

3、阅读课文P38左下角、P39左上角的小字部分,分析归纳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4、从辛亥革命的结局中你得出什么启示?

(三)巩固小结:

四、典型例题精析:

例1、辛亥革命实现了近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巨大变革。下列各项符合该变革的是( )

A、君主制立宪制 B、立宪制君主制

C、立宪制共和制 D、君主制共和制

解析:辛亥革命*了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故答案为D。

例2、 有的学者说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了,其主要依据是( )

A、袁世凯窃取了革命的果实

B、辛亥革命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C、孙中山辞去了临时大总统职务

D、辛亥革命未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阐释历史结论的能力,解题时要依据史实,D项错误,可以排除。A、C项是辛亥革命失败的表现,B项才是根本原因,故答案为B。

五、达标检测:

1.目前,李教授正在兴中会成立地讲学,他讲学的地点是

A.广州 B.香港 C.檀香山 D.东京

2.中国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是

A.《民报》 B.《国闻报》 C.《时务报》D.《湘报》

3.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

A.民生主义 B.民权主义 C.三大政策D.三民主义

4.某地拟建辛亥革命纪念馆,以纪念辛亥革命首义成功等事情,这一地点应该是

A.上海 B.武昌 C.北京 D.广州

5. 2011年,是纪念辛亥革命多少周年

A.98周年B.99周年C.100周年D.96周年

6.小红问妈妈:“谁是您心目中最崇拜的人?”妈妈说:“他是我们的国父,也是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这个人就是

A.孙中山 B.毛泽东 C.溥仪 D.袁世凯

7.*中国两 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革命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 D.义和团运动

8.历有这样一个人,他出卖过维新派,又窃取了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这人是

A.袁世凯  B.荣禄 C.蒋介石 D.陈独秀

9.李教授是个历史专家,他学习历史的一个窍门就是经常利用报纸上的新闻,自己给自己出题来学习历史。比如,他在一份残缺的报纸上阅读完下列内容后,给自己出了5道题,并迅速做出了答案。你是否也能答出这几道题,试试看。

材料:“九十年前,在中国这块古 老的土地上,爆发了一场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革命……先生是站在时代前列的历史伟人,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他为追求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贡献了毕生精力。”

──摘自《江泽民在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1)材料中的“九十年前”具体指哪一年?

(2)材料中这场“革命”指什么革命?“先生”是指谁?

(3)有人认为“这场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发生的第一次剧变”,原因是什么?

(4)“先生”从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所从事的主要革命活动有哪些?(介绍3个即可)

(5)2011年11月12日是这位先生诞辰145周年纪念日,如果在这一天让你搞一个纪念活动,你将如何做?请把你的方案写出来。(要求:形式新颖、方案可行、字数在50~200字之间。)

六、课后反思:

我的收获:

我的不足:

第9课 新文化运动

一、学习目标:

1、知道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著作。熟练记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学会用历史发展的观点,辩证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

3、体会新文化运动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深远影响。

二、学习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学习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三、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阅读课文,完成基础知识填充:

1、

新文化运动兴起标志 年,陈独秀创办《 》杂志。

旗 帜“ ”(德先生)“ ”(赛先生)

主要阵地《 》杂志

代表人物陈独秀、 、 、 等

内容前期提倡 ,反对 ;

提倡 ,反对 ;

提倡 ,反对 ;

提倡 ,反对 。

后期宣传 , 为代表,他连续发表了

《 》《 》,创办杂志《 》。

2、意义(评价):

①意义: ;

②局限性: 。

(二)合作探究:

1、根据40页“动脑筋”: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捏造出来的”吗?新文化运动的斗争锋芒为什么会指向孔教? [可从辛亥革命在思想观念上的影响、袁世凯统治的实质、进步知识分子的奋起等方面思考]

2、什么事件的发生,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

3、我们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或者:新文化运动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何启示?)

(三)巩固小结:

四、典型例题精析:

例1、某历史兴趣小组要查阅新文化运动的相关资料,下列刊物中,他们首选的应该是( )

①《青年杂志》 ②《民报》 ③《新青年》④《每周评论》 ⑤《新华日报》

A.①②⑤B.②④⑤C. ①③④D.①③⑤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有关新文化运动的书籍刊物。《青年杂志》后来改称《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每周评论》创办于新文化运动期间,主要是为了宣传马克思主义;《民报》是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新华日报》不是新文化运动中的刊物。故选C项。

例2、“八荣八耻”中提出“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下列哪一历史事件中也曾提出过类似的思想主张(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运动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历史事件的记忆、分析、理解能力。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此主张与“八荣八耻”中提出“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相类似。 因此选D项。

五、达标检测:

1.新文化运动的阵地是

A.《每周评论》 B.《中外纪闻》C.《新青年》D.《民报》

2.我们纪念新文化运动,是因为它大力提倡

A.自强、求富B.自由、平等C.民主、科学D.民族、民权

3.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是 ①李大钊 ②陈独秀 ⑨鲁迅 ④胡适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④

4.下列 是一位同学默写的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正确的是

①提倡民主 ②提倡新道德 ③提倡科学 ④提倡新文学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D.①②③④

5.新文化运动后期,在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方面成就较为显著的人是

A.李大钊   B.胡适 C.鲁迅  D.陈独秀

6.在近代中国,爱国知识分子创办刊物,著书立说,宣传进步思想,他们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一支重要力量。下图所示人物参与了

A.洋务运动B.辛亥革命C.新文化运动D.戊戌变法

7.鲁迅回顾历史说:“中国太难改变了……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一鞭,使中国开始认识到要学习西方军事技术,于是开始了

A.维新变法  B.洋务运动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8.在下列文献中,反映20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历史发展方向的是

A.《强学报》 B.《新青年》 C.《中外纪闻》 D.《民报》

9.爷爷让小华给他介绍一下新文化运动的作用,小华可以介绍下列哪些内容

①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②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③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 ④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A.①②③④  B.③④  C.①④  D.①②③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摘自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材料二:

图1   图2

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指的是什么?以此为口号,陈独秀等人掀起了一场什么运动?

(2)陈独秀等人掀起的这场运动在中国的影响是什么?

(3)图1是谁?图2是的哪本书的封面?它是谁创办的?这本杂志的诞生有什么意义?

(4)图1中的人物经常在这本杂志上发表文章,他在1918年在上面发表的两篇歌颂十月革命的文章是什么?

六、课后反思:

我的收获:

我的不足: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

一、复习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各阶层(清政府集团内部的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为摆脱列强侵略,实现国家独立所做出的不懈努力。

2、能力目标:对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各阶层为摆脱列强侵略,实现国家独立所做出的不懈努力进行分析、评价。

3、情感目标:通过分析使学生认识“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复习过程:

(一)回顾本单元内容,完成基础知识填充:

鸦片战争以后,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为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向西方学习,寻求新的出路,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1、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名 称时 间派 别代 表

人 物性 质目 的结 果评 价

意 义

洋务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央:

地方:

戊戌变法

又叫

(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走资本主义道路

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新文化运动(时间、代表人物、两面大旗、主要阵地、内容、影响)

名 称时 间派 别代 表

人 物口 号主要阵地基本内容影 响

新文化

运 动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二)合作探究:

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也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之路的过程。这一过程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近代中国各种政治力量经过艰难而曲折探索,开始逐步向近代社会转型。

1、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近代中国各种政治力量”主要指哪些政治派别?他们各进行了哪些尝试?结果如何?

2、中国近代化的过程,具有什么特点?

3、你认为影响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回首中国近代化历程,你有何感悟?

(三)巩固小结:

四、链接中考:

1、(2010•湖北黄冈)(8分)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从经济、政治到思想文化进行一系列探索,开始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下列图片分别反映了相应的四个重大历史事件,结合这些事件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图①江南制造总局 图②公车上书 图③起义军占领楚望台军械库 图④《新青年》

(1)上述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分别是什么?

(2)图①和图③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最终以失败结束,请简要说明主要原因。

(3)从上述四个事件上,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上呈现出什么趋势?

(4)请为上述图片拟一个恰当的主题。

答案:

(1)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维新变法、百日维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2)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是只学习西方技术,不学西方政治制度,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或资产阶级革命的软弱性,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力量过于强大)

(3)趋势: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逐渐向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转变(意思相近即可)

(4)近代化的探索(或起 步)

2、(2010•浙江宁波) (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翻开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近80年的历史,人们发现温和的改良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现实,必须彻底埋葬旧制度。于是革命党人举起义旗,发动革命,*旧王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和制政府。然而,这场革命引起的变化毕竟是有限的。清王朝皇冠落地后,不平等条约没有废除;从农村到城市,很多人家还是把君主当作神来供奉。

(1)材料中的“改良”和“革命”是指哪些历史事件?它们有哪些共同之处?

(2)这场“革命”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哪些变化?结合材料谈谈对“这场革命引起的变化毕竟是有限的”这句话的认识。

答案:

(1)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探索现代化道路、向西方学习、力图挽救中华民族危难等。

(2)*了君主专制制度;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没有根本改变。(照抄材料不给分)

五、达标检测:

1.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想一想,这是哪个派别的主张( )

A. 顽固派B. 洋务派 C. 资产阶级维新派D. 资产阶级革命派

2. 1905年成立的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

A. 兴中会B. 光复会C. 中国同盟会 D.强学会

3.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是( )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4. 江泽民指出,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历第一次巨变。下列关于辛亥革命历史功绩表述正确的是

A.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

C. 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D. 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5. 洋务派兴办洋务的根本目的是( )

A. 发展资本主义 B. 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C.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D. 抵御外国侵略

6.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提出的两大口号是( )

A. 民主和科学 B. 自由和平等 C. 平等和博爱 D. 民主和自由

7.1905 年孙中山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以下哪一项不在其中( )

A .民主 B. 民权 C. 民生 D.民族

8.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是下列什么事件?

A .戊戌变法 B. 公车上书 C. 百日维新 D.同盟会成立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材料二:他提出“民生”和“科学”的口号,并说“我们现在认定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回答问题:(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内容?孙中山将它阐发为什么?

(2)孙中山一生致力于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在20世纪初他领导了什么具有深远意义的革命斗争?此次斗争有什么重要意义?

(3)材料二中的“他”指的是谁?“他”等进步知识分子是在对中国革命中哪次斗争中失败教训的认真思考后而提出上述口号和想法的?

(4)材料二中“他”等由此而掀起了一次的什么运动?有何重要作用?

(5)结合材料二中“他”等掀起的运动的作用,谈谈该运动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有什么启示?(答出两点,切合题意即可)

10. (2010•江苏扬州)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支那四千年之大梦唤醒,始自甲午战败…… ——梁启超

材料二 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佑计的……因为他们没看到*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人民网

材料三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

请回答:

(l)为实现材料一中“大梦唤醒”,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了什么运动?

(2)指出材料二中“*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事件的性质。这一事件在思想上产生了什么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救治中国的“黑暗”,这场运动把矛头指向了什么?

(4)依据上述材料,谈谈思想解放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六、课后反思:

我的收获:

我的不足:

第 6课 洋务运动 达标检测答案

题号1234567891011

答案ABDCACABDDB

12.(1)李鸿章在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说的。

(2)因为北洋舰队被日本打得全军覆没。

(3)北洋舰队

(4)洋务运动

(5)结果方面,没有使中国富强。因为洋务派试图用近代西方科学技术挽救封建统治的危机,仅仅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嫁接在腐败的封建制度的肌体上,不触动封建制度,布新而不除旧。这是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根本原因 。同时西方列强也不会让中国富强,在引进的技术中,有些是不能用的。

第7课 戊戌变法 达标检测答案

题号123456789

答案BABBDDCBC

10.(1)光绪帝。1898年

(2)戊戌变法

(3)慈禧太后。她囚禁光绪帝,下令逮捕维新人士。因为变法触动了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

(4)袁世凯。袁世凯出卖了光绪帝和维新派。

第8课 辛亥革命 达标检测答案

题号12345678

答案CADBCACA

9.(1)1911年

(2)辛亥革命。孙中山。

(3)*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创立兴中会、建立中国同盟会、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等。

(5)略。

第9课 新文化运动 达标检测答案

题号123456789

答案CCDDACDBD

10.(1)民主和科学;新文化运动。

(2)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3)李大钊;《新青年》;陈独秀;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4)《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 达标检测答案

题号12345678

答案BCABBAAB

9、(1)同盟会革命纲领 三民主义

(2)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必。

(3)陈独秀 辛亥革命

(4)新文化运动 激发了广大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热情,促使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在近代中国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的风暴。

(5)启示:解放思想,不断创新,追求真理,崇尚科学,吸引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等。(答出两点即可,符合题意,观点正确,言之有理,均可得分)

10、(1)维新变法运动。

(2)资产阶级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维护封建统治的孔教。

知识改变命运的事例篇2

一、 数学中考命题的依据

目前的中考,一般有两方面的功能,一是对九年义务教育进行评估,因此需要体现基础性;二是为上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因此它具有一定的选拔功能,试题需要有区分度。为满足这两方面的要求,数学中考命题必须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全面体现新课程的要求,试题会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双基能力的基本要求。试卷的题型广泛,题量适度,难易搭配,屏弃了偏题、难题的内容,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强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关注各类学生的数学素质,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 数学中考命题的要求

数学中考命题要正确反映时代数学教育改革和学生发展的需要,考查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加强对基本运算能力、思维能力、空间观念以及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考查。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考查,加强对数学活动、数学知识发生过程的考查。试题中应有动态探究性试题、阅读理解题、开放性试题等新题型。

三、 数学中考命题的来源

1. 依“本”不拘“本”。

改编书本例题目和习题是中考命题的重要来源。例如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第二章二次函数的复习题中,有这样的一道习题:如图(单位:m),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以2m/s的速度沿直线l向正方形移动,直到AB与CD重合,设xs时,三角形与正方形重叠部分的面积为ym2.

(1) 写出y与x的函数关系表达式:

(2) 当x=2,3.5时,y分别是多少?

(3) 当重叠部分的面积是正方形面积的一半时,三角形移动了多长时间?

近年来被多次改编成中考试题,2005年河南省实验区23题、2005年徐州课改实验区26题、2005年南京市28题、2006年山东省青岛市(课改实验区)试卷24题等。

新颖的中考题目很多来源于书本习题,因此复习时一定要重视课本例题、习题的思想方法的挖潜。

2. 原创命题。

根据课标的要求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数学模型放到现实生活情景中,放到我们身边熟悉的生产情景中,构造出全新的数学中考题,这是近年来原创中考命题主要来源。因此,经常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释常见的生活现象,用数学的思想观察、分析周围的事物,储备更多的生活中的数学经验,对提高我们解陌生的原创命题的能力非常有益。

四、 数学中考命题的趋势

2007年中考数学命题将会更重视基础,注重过程,渗透思想,突出能力,强调应用,注重创新。特别是创新能力的考查和知识的综合运用、实际运用的考查。试题将体现如下新特点:

1. 双基能力并举,培养规律意识。

在数与代数式内容中,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日渐普用,运算能力的要求有所降低,计算量变小,这是中考命题的一个趋势。规律意识类试题成为命题热点,规律意识类试题有助于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进行自觉地探索,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代数式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规律意识类试题是中考命题的又一个趋势。例如:用一列数:1,3,2,-1……,其规律是,第三个数开始,每个数都等于它前面的数减去再前面的数。第2006个数为___________。

2. 体现时代特征,发展运用意识。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将更注重数学背景的现实性和数学化,以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为问题的背景,让学生从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归纳出变化规律,并能用数学符号表示,最终解决实际问题。这类注重联系实际考查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问题,体现时代性,并且结合社会特点、焦点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国家、人类和世界的命运,既有强烈的德育功能,又可以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分析社会现象,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它仍然是中考命题的热点。

3. 注重图表信息,发展统计意识。

统计和概率初步知识是新课标的重要内容,近年已经成为各地中考命题的热点,它考查学生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表达数据、处理数据的能力。同时考察学生阅图获取信息、对事件作出预料的决策能力。

4. 弱化几何论证,发展猜想探究意识。

几何论证的考查难度降低,主要考查学生对图形敏锐的观察力和对数学规律的发现探究能力。让学生从常见的几何图形中提出问题,并通过对问题的探索,发现数学规律。发现、猜想和探究型的几何题也是命题的方向。

5. 强化实践操作发展创新意识。

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创新能力是新课标的又一个理念,创新意识的激发,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中最具活力的课题。由于开放性、探究性试题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因此操作题型突出试题的实践性;创新题型,突出试题的开放性、探究性,成为命题的热点之一。

6. 渗透数学思想,发展数学数学素质。

发展学生的数学素质,是新课标的重要目标,试题在考核双基的同时,关注考生数学素质的发展是命题的方向,因此归纳、方程、函数、数形、建模等数学思想依然是今年命题的重要考查目标。

五、 数学中考复习策略

1. 回归课本系统看书。

只要认真掌握书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领会书本的例题、习题的意图,解好中考新试题是不难的。中考命题的方向以基础题为主,集中精力把书本看一遍,认真领会每一道例题、习题的意图、解法。认真地做一遍,并从中归纳出知识的体系。

2. 理解概念扎实基础。

初中数学课程中所涉及的概念、公式、公理、定理等都应该掌握。充分提示出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从整体上理解教材,熟练地掌握基本解法。

每年的数学中考会出现一两道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的数学问题。解决这类问题所用到的知识都是基础,并不依赖于那些特别的,没有普遍性的答题技巧,而主要是知识间的相互关系。

3. 掌握数学的基本方法。

数学中考命题除了着重考查基础知识外,还十分重视对数学方法的考查,如配方法、整体代换法、判别式法、待定系数法等。在复习时应对每一种方法的实质,它所适应的题型,包括解题步骤都要熟练掌握。其次应重视对数学思想的理解及运用。如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善于应用图形、直角坐标系熟练进行代数知识与几何知识的相互转换。

4. 掌握数学建模方法。

命题改革要求增加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试题。在近年的各省市的中考命题中突出地反映了这一要求,复习时应注意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建模的训练,加强探索性试题的训练。

5. 构建知识网络,整体把握重点。

知识改变命运的事例篇3

一、猜想命题

1.了解命题提出的方法

了解数学命题是怎样提出来的,是学习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所需要的。积极思维是探索知识的灵魂,而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了解提出命题的途径有利于发展思维的主动性。教材中或教师讲授新课时,提出问题的方式常见的有以下四种:

(1)从实际问题提出

理论来源于实践,实际问题本身就具有强大的魅力,它吸引学生去探索、去追寻。数学中不少命题是根据实际问题发现的,如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等差数列的前几项和公式等。

(2)过渡性提出

由于数学的系统性很强,数学中有不少命题可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过渡中去猜想而提出问题。如余弦定理可由勾股定理过渡而提出,倍角、差角的三角函数的公式可从和角的三角函数的公式而提出等。

(3)反例式提出

由于某些知识的负迁移作用,学生常常会产生错误的猜想,甚至想当然地把错误的猜想当作正确的合理使用。为了避免学生的错误,可用引入反例的方法,提出新的问题。例如,从判定定理“如果平面α外的一条直线与平面α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这条直线与这个平面平行”,想当然地得出“如果平面α外的一条直线与平面α内的一条直线垂直,则这条直线与平面α垂直”这个错误中,提出探索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问题。

(4)归纳式提出

定理、公式是对客观实际的抽象,要完成这一抽象,常常要用到归纳的方法。如幂函数的性质,函数y=f(x)的图象和它的反函数y=f-1(x)的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的定理、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二项式定理等,都是在观察、分析部分事实的基础上归纳猜想出来的。

2.掌握猜想命题的正确方法

问题提出以后,就要积极思维并用正确的方法去猜想命题。

(1)从实物提出的命题,要在观察实物的基础上,变实际问题为抽象的数学问题,抓住本质的东西去猜想命题。

(2)过渡性引入的命题,要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用推理的方法去寻求命题。

(3)反例式提出的命题。要在批判错误的同时,改变条件变化的方式,用已有的知识去探索命题。

(4)归纳式提出的命题,要在分析部分事实的基础上,用归纳的思维方法,抓住它们规律性的东西去猜想一般的结论。

3.验证猜想的正确性

对于猜想的命题,要用具体事例进行验证,检验猜想的命题是否正确,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4.把正确的猜想写成命题

二、试作证明或推导

学习命题的证明或推导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直接阅读教材,按照教材中给出的解答过程,找出每一步的理论论据及其推算过程,从而弄懂命题的推证方法。

另一种方法是先不看书,而是通过认真审题,分析命题的条件和结论,联想有关的知识,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理出解决问题的思维,并且试写解答过程,然后再与教材中的解答方法相对照、比较,再行修改补充,从而掌握命题的证明或推导方法。

两种方法相比较,一般说来,第一种方法比较省力,但不利于培养数学能力,有时会感到方法之突然,甚至感到不可捉摸,而且所学到的方法也往往是僵死的;第二种方法比较费力,但对其推证方法感到自然,印象深刻,便于灵活运用,更有利的是在学习命题的推证过程中,能较快地提高分析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剖析命题

1.剖析命题成立的条件或使用范围

由此看来,弄清定理或公式的成立条件和使用范围是非常重要的。

四、应用命题

1.命题内容的应用

2.证明方法的应用

3.命题的灵活综合应用

对于一个定理、公式,特别是一些重要的定理和公式,如三垂线定理、二项式定理、有关曲线的对称的定理(奇、偶函数的图象关于坐标原点(y轴)对称的定理,函数y=f(x)和它的反函数y=f-1(x)的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的定理)、三角函数的和差化积与积化和差的公式、万能置换公式、等差(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等,都不是一讲就通、一学就透、能灵活运用的,必须在章节复习和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乃至总复习时逐步加以补充完善,才能学得比较扎实,才可能达到灵活、综合运用。因此要注意学习的阶段性和连续性,既不能在低年级时,去做难以达到的事;也不能在高年级时,不注意原来学习的知识,而必须有意识地对低年级所学的内容,乃至小学、初中学的内容进行复习、加深、拓广,使之达到综合运用知识的目的。

知识改变命运的事例篇4

关键词:建筑专业;AutoCAD;教学改革

AutoCAD是美国Autodesk公司研发的一款应用范围非常广泛的软件,被应用于建筑、机械、电子、服装设计等多个行业。AutoCAD也是一门多学科综合性应用新技术,自得到运用以来发展十分迅速,它使产品设计现代化成为了现实。对于高校建筑专业而言,AutoCAD是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它可以实现将传统的建筑制图与现代信息技术绘图软件的融合。

建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建筑行业与施工企业培养具有建筑设计、建筑施工与管理、建筑监理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根据行业要求与培养目标,设计师表述设计方案、绘图员绘制施工图的必要工具AutoCAD软件,在建筑专业的课程里成为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课程之一。而且,AutoCAD课程在建筑专业教学中还起着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学习AutoCAD课程之前必须学习画法几何、建筑识图与制图,这样才能读懂图纸并在此基础上画对图纸,而室内设计原理、3D MAX等课程必须要有AutoCAD的使用基础才能开设。在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等专业开设AutoCAD,其任务是使学生了解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对建筑、规划设计、工程制图、工程造价等领域的影响,通过学习掌握AutoCAD的基本绘图方法及与其他软件关系,使学生了解计算机辅助制图的作用,端正学习态度,为参加工作以后更好地应用CAD制图打下坚实的基础。

就课程特征来说,AutoCAD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与其它图形软件如Photoshop、CorelDraw等相比有其显著的特点:第一,它对大量重复性的工作的处理优越性很强,这一点众所周知;第二,AutoCAD绘图如果脱离其应用领域的标准和规范,绘出的图纸将没有任何价值,因为AutoCAD除了在建筑类专业使用外,土木工程专业、设备机械专业、电子专业、服装专业等等都大量的使用AutoCAD绘制图纸,因此AutoCAD的教学应紧密切合行业实际应用要求;第三,在建筑类专业中,AutoCAD 课程是教学与行业差距最小的课程之一。

一、建筑专业现行AutoCAD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教学偏重绘图命令的讲解,难以实现绘图技巧的创新

现行的AutoCAD教学的主要特点是教师按照教材的先后次序,根据命令的种类逐一向学生宣讲介绍。这种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但难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程素养。AutoCAD功能强大,环境设置复杂、命令较多,如果照本宣讲则有很大弊端:一是学生学习起来较为枯燥;二是对这些单条的命令缺乏综合运用能力。有的学生学习了不少命令,但假如要求学生独立做出一幅工程图纸,他们却不知道从何下手作图,原因就在于学生缺乏综合运用各条命令、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不知道学这些单纯的命令对工程作图有什么作用,所以渐渐地失去了学习的兴趣,等到所有命令讲完后,很多学生还是不知道该用哪些命令来完成具体的建筑施工图。

2.课堂教学局限于通用知识,难以适应建筑工程个性化设计的需求

在现行的CAD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中比较被动,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学生只是机械地跟随老师的演示。其教学方法是用机房多媒体教学软件在教师机上先给学生详细介绍AutoCAD的命令,通过绘制简单的几何图形,使同学们能熟练掌握这些命令的使用方法;然后通过绘制一些建筑施工图纸,讲解如何画建筑工程的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和详图,最后让学生绘制一些作业。这种教学模式使命令的讲解与练习都是单个进行的,学生往往当时能听懂,但是由于没有及时与绘图实例相结合,到真正绘制实例图时,却不能根据实际条件灵活运用已学过的命令,没有任何的绘图技巧,有的学生甚至学了后面忘了前面。这必然导致学生听课积极性不高,没有主动练习的兴趣,更谈不上绘图技巧的创新。

3.课堂教学跟不上AutoCAD软件更新的步伐

众所周知,CAD技术更新频率很快,这对从事CAD技术教学研究的人员是一项挑战,需要我们时时保持敏锐的头脑,经常进行社会调查,紧密联系行业实际,及时调整CAD教学计划以适应市场变化,满足用人单位对建筑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建筑行业对计算机辅助设计知识的需求不仅在量上有所增加,而且在质的方面也有很大提高,从简单的平面图绘制,到立面、剖面图的绘制,甚至彩色效果图的制作;从单工种的设计,到多工种的相互协调,从2D软件到虚拟建筑设计软件,所有这些变化都要求我们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

二、改进AutoCAD教学的几点思考

1.利用实际施工图纸组织教学

AutoCAD软件除了在建筑行业被广泛使用外,还广泛应用于其他领域,所以我们没有必要教授AutoCAD所有的命令和功能,教学内容需要根据专业进行取舍,对于建筑工程专业来说应选取绘制二维图形所需的基础内容,主要有AutoCAD基本操作、二维绘图命令、辅助绘图命令、二维编辑命令、文字和尺寸标注、图案填充、图层以及图块等。因此在教学中应以实际施工图纸为引导来组织教学,集中讲解与分组学习有机结合,使学生适应CAD技术在建筑设计行业发展的趋势。

2.围绕教学目的选择图形

学习AutoCAD时遇到的另一困难是命令的连贯性差、实践能力弱。因此,在建筑CAD教学中,图形的选择十分重要,它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所选的图形既要贯穿教材的知识内容,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又要具有一定的难度、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

3.注重案例驱动法的运用

“案例驱动”教学是将所学新知识隐含于若干个案例中,学生通过完成案例而对所学知识进行建构,适用于(下转第98页)(上接第19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CAD软件只是一种辅助设计工具,学生只有不断地实践才能创作出真正高水准的设计作品。运用“案例驱动”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从知识的被灌输者变成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也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知识建构的促进者。

在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的今天,各行各业的技术也愈趋智能化,AutoCAD技术在建筑工程领域的发展已为人们带来了前无所有的便捷,同时在未来的发展中,CAD技术必将对从事建筑设计的专业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也使CAD的教学有着更高的目标。作为教师只有在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同时,及时地更新知识构架,与时俱进,不断地探索更好的教学模式,才能胜任新时期的专业教学。

【参考文献】

[1]赵冰华.《高校建筑专业CAD课程教学研究与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6):95-97.

[2]董晓丽.《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北京城市学院学院.2010,95(1):69-73.

知识改变命运的事例篇5

关键词:曾仕强;命运;天赋;改变;奋斗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7740(2010)03--0218--02

曾仕强教授是我十分敬佩的老师之一,我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里曾经人迷地聆听过他讲解胡雪岩的经营之道,然而最近又在《百家讲坛》里听他讲解《破解命运》,却不以为然了。

其一,夸大《易经》的作用。曾教授认为,《易经》的涉及范围相当广泛,博大精微,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容,完全可以算命,并举例“通过DNA鉴定,你三年后要得癌症,这不是算命吗?”笔者没有看过《易经》,只是经常听说这部书,也见过有的算命者算命时旁边就放着《易经》,以显示自己熟读《易经》,算命有据,不是胡说八道。但你多听一会,他几乎给每个人算得都差不多,不是你有大福大贵,就是你今后有血光之灾,若要破解消灾,必先交钱,哪里有什么《易经》的影子!笔者认为,《易经》涉猎范围广泛,也有许多科学道理是可以肯定的,但绝对不可以算命!曾教授举的例子是现代医学,是科学,而不是利用《易经》算命。《易经》已有上千年历史,倘若《易经》可以准确地算命,那么历史上就不会有悲剧存在,屈原、坡、岳飞等就不会遭奸臣陷害,因为他们家里很可能就有《易经》,回家看看书就可以避免了。倘若《易经》可以准确地算命,那么全世界人人都会有一本《易经》,人人都不会轻易出门,而坐等某一天去发大财!

其二,错误理解《命运》。曾教授认为,“命运是自己创造的”、“是可以预测的”、“运气”就是“会呼吸就会运气,气运得好命运就好,就会有创造性”,这是我完全不能苟同的。曾教授讲的“运气”是人体科学,是一种强身健体的锻炼方法,和人的“命运”毫无关系。笔者认为,“命运”就是动植物一生中所遇到的祸福及遭遇,重点是动物,尤其是人。影响植物命运的因素主要是外界条件的变化,和自身的素质无关,而影响动物命运的因素则来自两方面,一是自身的素质,二是外界的变化。倘若一个人变成了植物人,自身的素质就会失去作用,其命运的好坏则主要靠运气了。一个受尽磨难多年的人还没有享过一天福就病死了,可以说命运不好;一个活了100多岁而从未受过艰难的人,可以说是命运很好。纵观古今中外的一些名人或普通人物,其命运的好坏,可以说无一人是因为肚子里的气运的好坏而造成的。 ’

其三,我对《命运》的看法。本人也对《命运》研究了多年,2003年起就开始写有关《命运》的日记和感悟,并极力否定“知识改变命运”、“选择把握命运”、“中国人民已经掌握了自己的命运”等提法。笔者认为,“命运”的好坏取决于“天赋”和“运气”。动物一生中的行为都要受自己的思维和外界的变化支配。智商高、天赋好的人,加上好的运气,就可以干出大事来,甚至可以当皇帝;智商低、天赋差的人,如果碰上好的运气,可以当个宠儿;智商高、天赋好的人,如果碰上厄运,轻则受伤,重则丧命,夭折;天赋差运气也不好的人,几乎很难存活,也许刚一生下来就被父母抛弃了。“运气”里面分“好运”或“幸运”、“厄运”或“霉运”,这四种运里也有大小之分。在一次空难中,绝大多数人遇到了大厄运,只有极个别人幸运逃脱,免于一死。究其原因,只举一例,有辆出租车半路加了一会油,误了乘客乘机。谁知正与司机讨价还价要求赔偿时,机场传来了噩耗,那飞机起飞不久在空中爆炸了,所有人员全部遇难!乘客扑通一声跪倒在司机面前,拱手哭道:“师傅啊,您真是我的救命恩人,我真不知道该怎样感谢你呀!”司机双手扶起乘客真诚地说:“不要谢我,我有过错,忘了提前加油,是你的运气好啊!”而你打牌输了200元钱或乘车时歪了脚,你会告诉别人“今天真霉气”,霉气再大一些就会变成厄运。知识和命运是两回事情。知识是科学,掌握的科学知识越多,工作能力越强,而命运是没有规律的,是无法预见的,当然无法改变。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能力,做一个有用的人,而不是为了改变命运。溥仪三岁时就当了皇帝,是他的命运攒到这里了,而他必须努力学习,但学习的目的绝不是为了改变命运。随着年龄的增长,溥仪的知识越来越多了,但命运也越来越坎坷了。提出或宣扬“知识改变命运”的人本意没有错,他们认为知识越多命运越好,鼓励你多学知识,但没有弄懂“命运”的真正含义。自古到今饱读诗书的人多了,但他们的命运不见得都比普通人好。“选择”是动物的本能,动物时时刻刻都在选择,到底选择什么“可以把握命运”呢?我国一解放就提出了“中国人民已经掌握了自己的命运”,连1978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里都有这句话。但细想一下,连国家主席都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何况平民百姓呢?

天赋和运气谁更重要呢?它们是对等的,只有遇到不同的情况,才能显示谁更重要。在摸面前,你天赋再好也没有用,完全靠运气;而当舞蹈学校来挑芭蕾舞学生时,则主要看孩子的天赋了。

“来得早不如来得巧”、“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祸不单行”、“三喜临门”、“可遇不可求”、“因祸得福”、“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塞翁失马,焉知祸福”、“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难相逢”、“有福不在忙,无福跑断肠”、“众里寻她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栅栏处”、“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等等谚语都是讲的人的运气好坏,而和锻炼身体的运“气”无关。

“丈夫的命运决定妻子的命运”、“父亲的命运决定儿女的命运”、“家庭的命运决定个人的命运”、“国家的命运决定家庭的命运”、“世界的命运决定国家的命运”、“宇宙的命运决定地球的命运”,这些话都有道理,可见外界的变化对命运影响之大。

一句话、一念之差、一件小事情弄不好都会彻底改变你的命运或人生。所以,你要处处当心,防止你的命运向恶处转化。你必须要努力学习,因为无知的人其命运随时都有可能向恶处转化。只要你努力了,并且有了相当的技能,好运也会随时向你招手,待遇、地位等也会同时提高。

命运只能回顾,不可预测。我把人生的命运归结了12个字,即“生、死、病、残、高、低、胖、瘦、灵、笨、美、丑”。每个人都可以从这12个字里找到自己的影子。有的人出生得好,生活得好,寿命长,死得好,一辈子无病无残,高低胖瘦刚好,又灵又美。有的人则相反,另外一种命运。后八个字很难改变,乃天定也,前四个字既有天定的成分,也要看后天的运气如何。

厄运里还有幸运,幸运里可能潜伏着厄运。遇到厄运,只要不死,千万不要气馁,既要积极想办法,也要耐心等待救援;遇到幸运,也不要掉以轻心,比如你摸到了l 000万元,最好不要面对镜头满足电视台需要。厄运既有天灾,也有人祸。如今科学发达了,天灾少了;法制健全了,人祸也少了。但天灾人祸永远都不可能完全消灭,谁碰上了谁倒霉。要继续发展科学,进一步完善法制,减少天灾人祸对人类的危害。

时代对人的命运影响极大。现在是知识强国和重视法制的年代,和知识越多越反动、无视人权的年代有着本质的区别。人的命运由此也好得多了,但不是所有人的命运都好的多了,每个人的命运都会有所不同。

知识改变命运的事例篇6

教育真的不能改变命运吗?是什么让逾两成的公众对此产生质疑?政府又当如何做,才能让公众对“教育改变命运”重拾信心?

钟愧傲:除了特殊情况,真正脱离教育这个平台获得成功的,几乎不存在。

知识能改变命运,没有知识是万万不行的,这是大家都懂的道理。读书可以医愚,可以开阔眼界,可以实现成功,可见成长离不开教育培养这一提升途径。但教育只是给改变命运提供了可能,并非万能,因此对教育能否改变命运不能求全责备,更不能曲解。

接受教育没有错,但关键不能偏离人正常发展的思维轨道,更不能急功近利甚至鼠目寸光,假若教育能真正培养出有真才实学的人,有了让人认可的本领,是金子总会发光,知人识才的伯乐绝对不会埋没你这匹难得的千里马。

说到成功,除少数靠机遇与特殊原因得遂所愿外,真正脱离教育这个平台而轻松成功者,根本就不存在。特别是在当前什么都讲求“拼”的时代,没有什么可“拼”的普罗大众,不走教育提质的道路,就会连成功的门朝哪开都不知道!试想一个人没有技能来凝聚底气,没有知识作支撑,没有智慧的思想来武装头脑,这样的人还有什么资本与社会抗争,有什么优势可以抢占成功的先机?

由此可见,教育实际上一直为改变人生打开了一扇神奇的窗户,不过是我们感觉不到教育的实时利害而已。与其抱怨命运不公,不如沉下心来接受教育的熏陶,通过教育积累来提升自己的资本,或许时间可以改变一切,等到“媳妇熬成婆”之时,由量变到质变,就能实现人生的华丽转身。

当然,矛盾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活力因素之一,不合理、不公正现象也确实普遍存在,要改变现状决非一朝一夕之功可成,关键是要靠大家来逐渐打破这种窘局,才能拨云见日消灭久在人心的阴霾,从而重新制订好选贤用能、公平合理的明规则,让教育改变命运的理念深入人心,让实现梦想成为可能。

教育能改变命运,甚至能改变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只有重视教育发展,一切才有希望。现在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埋怨与指责,更不必歪曲抹杀教育的作用,而是要重视教育发展,增加投入,做强做大教育这块蛋糕,建立成才激励机制,拓宽就业渠道,开辟施展才华的空间,推行人性化合理竞争,剔除众多负面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展现积极阳光的一面,弘扬社会的正能量,真正为受教育者播下希望的种子,让世人知晓只要接受教育的熏陶拼搏进取,就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平江县南江镇中心小学)

曹灿辉:教育不是为改变命运而存在。

超两成人不相信“教育改变命运”很正常,即使不相信的比例再高些,也能理解。教育本不该承担改变命运的重任,教育也不是为改变命运而存在,之所以有“教育改变命运”这一说法,实际是从古至今都存在的“功利心理”在作怪。我们接受教育,其实是为了提升自己的素质,学会做人。蔡元培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教育的灵魂和目标并不在于改变公众的命运,教育的灵魂在于启迪人智,导人向善,提高公民综合素质。我们不应该在教育上附着太多的功利目的,应重新认识“教育改变命运”的含义。

然而,超两成人不相信“教育改变命运”,这背后折射出的公众焦虑却不可忽视。

不相信“教育改变命运”,不是因为他们认识不到教育的重要性,恰是因为他们曾经相信教育可以改变命运,而残酷的现实却告诉他们,很多时候,一些教育之外的因素在决定着他们的命运,决定了他们与别人之间的差距。如果一个人靠自己一两年甚至五年、十年都做不到的事,另一个人只需自己有权有势的父亲一句话就能做到,前者一定会对所谓的“教育改变命运”说辞感到怀疑,并进而感叹生存不易、社会不公。当越来越多的人不相信“教育改变命运”时,说明人为因素造成的不公平,不只固化了阶层流动,更加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进步。

(益阳市赫山区教育局)

丁海军:我们要坚信,教育改变命运是绝对正确的。

教育改变命运是个真命题,我们不能因为一个调查报告就怀疑这个命题。其实我们只要分析这些不相信教育改变命运的人的理由,就会发现怀疑“教育改变命运”,是错误的。

我们仔细看看这个调查报告的主题:公众教育公平感。有公众不相信教育能够改变命运,是因为他们认为教育不公平。他们看到了很多读了大学的,因没有关系,最后不能找到工作,或者工作不好。而有的读了同样的大学甚至没有读什么大学,但因为有关系,而工作很好,或利用关系做生意发了财。还有公众看到高分低能的学生,虽然读了高等学府,但因能力平平,而无所作为。其实,教育是一个大的概念,义务教育是教育,高等教育也是教育。不管有关系没关系,这些人都或多或少受过教育。一个从没受过教育的人,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想改变命运,那是天方夜谭。

因此,我们要坚信,教育改变命运是绝对正确的。

我相信,随着社会公平公正的发展,教育改革力度的加大,公众对教育的满意度会越来越高,不相信教育改变命运的人会越来越少,最后归于零。

(华容县教研室)

范军:教育为人们改变命运签署了一张“准入证”。

如果把教育理解为学校教育,那么,一个人受教育的程度对其命运一定会产生长期而深远的影响,但绝对不能决定他的命运。我们不能说,一个人受教育的程度越高,他就越能“时来运转”。其一,决定个人命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教育,个人命运还受到环境、社会关系、机遇、人才制度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制约,受过同等教育的一批学生,不可能获得同等的命运,走出学校,他们就有着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在某种程度上,社会关系和机遇对个人命运起了决定作用,而教育却显得无能为力。这看似是教育的贬值,实则是不公平的人才制度使然。其二,个人命运具有必然性和偶然性。良好的教育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必然性,也就是说,教育为人们改变命运签署了一张“准入证”,文化素养高的人更容易获得“时来运转”的机遇。在公平的人才运作中,他们更容易得到伯乐的赏识。但事实上,社会关系提供的偶然性常常喧宾夺主,化偶然为必然,使教育显得软弱无力。时下,在公务员和教师招聘中,那些文化素养高、有真才实学的人纷纷落马,不正说明了这一点吗?

在人才机制中,教育如果不能回归其应有地位,提高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就会成为一句空话,知识分子依然会仰天哀叹“生不逢时”,教育就会越来越成为公众怀疑的对象。

(隆回县荷香桥镇中学)

风飘笑云香:很多时候不是教育不能改变命运,而是你所受的教育不适合你的发展前景。

教育改变命运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厚积薄发的过程。初中、高中、大专及至本科都可能改变不了个人命运前进的轨迹,那么换成硕士、博士又会怎么样呢?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多元的世界需要多元的能力,而多元能力的获得,必需以教育为前提。

所以说,教育是可以改变命运的,只看你的受教育水平是否到了那个临界点,是否有足够的力量突破瓶颈。很多时候不是教育不能改变命运,而是你所受的教育不适合你的发展前景,自己的人生定位出现了偏差,没能到达改变命运的阶段。

教育能否改变命运,不能只横着比较,还得纵向比较。不能拿小学学历与博士比,只能从个人角度出发,自己跟自己比,如果一个人小学毕业后能上中学,是不是会比仅仅只是小学毕业更有成就?

教育可以改变命运,没能改变命运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还是属于受教育水平不够,自己所获得的教育不足以改变自己的命运。所谓“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只要知识水平够,还是可以“出人头地”的。国家机构要想选拔出真正有能力的人,必须尽最大可能构建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背景、关系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一个人的命运不必然决定于背景、关系,这本身就是一个或然推理。在当前世界及过往历史的制度和国家体制中,都不可能完全杜绝这一现象的存在,但在中国的现行机制下,真金还是可以发光的,只是需要自己找一个切入点,而不是一味地怨天尤人,抱怨上天不公。

坚信教育改变命运,有志向的人就应该手不释卷,时刻准备着。

(为先在线网友)

张媛:教育必会改变生活,而非命运。

在我国经济蒸蒸日上的同时,对教育的投资却令人失望。据统计,我国在教育整体上的投入全球排名倒数几位。在这本不多的投入之中,城乡教育资源的分配又存在着极大不公。政策不公的代价直接转嫁到农民头上,以至于他们不得不通过努力学习,奋力挤过那硝烟密布的应试独木桥来争取一个改变自己面朝黄土、背朝天命运的机会,但是这个争取的代价是那么大,得来的结果却让人迷惘,年轻的大学生像无根的水草漂泊在繁华的都市,在国家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依旧有那么多人为了没钱治病而犯愁,为了没钱上学而担忧。这就是教育改变命运的最大悖论!

事实上,“教育改变命运”这句话实在太具中国实用主义色彩,不禁让人思考教育的意义所在。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诚然,教育对一个人的改变不单单体现在就业和薪资上,还包括认识和思考问题的方法、深度,以及个人修养的提升。与其说“教育改变命运”,不如说“教育改变生活”。教育的意义,普遍来说,在于更新一代又一代人的素质,在于提高整个社会、民族、国家的素质。对知识与人生等重大问题的理解若是过于表面化、利益化、庸俗化,最终只会导致人格的矮化、弱化、淡化。教育必会改变生活,至于命运由什么来决定?显然不应仅是教育。

(绥宁县实验中学)

经常糊涂:教育依旧是每一个人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

教育能否改变命运,首先需要厘清一个问题,那就是何为改变命运。

在科举取士的时代,不少贫家子弟十年寒窗无人问,待得一举成名天下知,便获得施展抱负的机会,这是改变命运。在教育资源稀缺的年代,高考制度与国家包分配的政策使得千军万马挤过独木桥,最终让不少农家子弟实现了跳离农门的梦想,这是改变命运。同时,更多的人通过教育的启迪,让自己的见识发生改变,带动人生轨迹不再简单复制父辈的经历,不困顿于他人的预设,相比较而言,能更主动地把握人生,让自己的人生多见亮色,这同样是改变命运。

所以,当愈来愈多的公众表示不相信教育能够改变命运时,一方面我们应该从公众的人生观价值观方面来引导:改变命运并非局限于拥有更体面的工作,更丰厚的收入,更高的社会地位,更在于坚持做好自己。这就更有待于教育的作用:播下一种好的行为,收获一种好的习惯;播下一种好的习惯,收获一种好的性格;播下一种好的性格,收获一种与众不同的命运……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依旧是每一个人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而前提则是这种教育不能再单纯指向考试、分数,而是要着眼学生终身发展的素质教育。

(为先在线网友)

肖汉斌:要重拾人们对“教育改变命运”的信心,教育首先必须拓展知识的内涵,明确知识的意义。

现在,一谈起教育,很多人认为就是读书。理所当然地觉得读书越多,所学的知识就越多,教育水平就越高,取得的成就也应该越大。这种思维逻辑,让很多人误把教育当成了文凭,以为多上几年学、多读几本书,多拿了个文凭就更有了知识,就应该“学而优则仕”“学而多则富”,这纯粹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态度。

当前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为这种观点大行其道推波助澜。中学是分数至上,为了取得好成绩,不少教师让学生死读书、读死书,仿佛只有取得好成绩才有好前途,只要考上好学校就有好工作,把知识现实化、货币化。在潜移默化中,学生把自己每天所背的课文,所做的习题就看作是“教育”。始终认为成绩越高,所受的“教育”就越多,以后的生活就越好。中学如此,大学也不容乐观。很多高校的专业设置难以与市场实际需求接轨,所教内容落后陈旧,学生走上社会后才发现在大学里受到的教育派不上用场,文凭与能力不相当,收入与想象不一样,现实与期望差距远。所学的知识换不来想要的收益和地位,就抱怨读书无用、教育改变不了命运。

知识改变命运的事例篇7

【关键词】思维能力 理解能力 分析能力

历史是中学生的一门必修课,也是文科学生高考的一门必考课。要使学生学好历史、考好历史,教师必须注意平时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近年高考试题在考查学生所学历史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这些学科能力归结到一点,即历史思维能力。笔者多年担任高考文科班历史教学任务,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历史高考成绩上积累了一些不成熟的经验如下;历史思维能力是学习、研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它主要包括记忆、理解、分析和应变能力(另外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能力对学生不作要求)。平时注意培养记忆、理解、分析和应变能力,考试时学生就可以取得较好成绩。

一、记忆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求学生采用分散记忆法。学生往往把某一段教材一次背上七八遍或十几遍,当时记住了,过几个月差不多就忘光。我要求学生分开进行学习:当天看一遍,一周复习一次,一月重复一次,考试前巩固一次。总费时少而记忆的知识多。

其次,要求学生采用趣味记忆法。我传授一些,也要求学生自己创造一些。如清朝先后12个皇帝在位,时间跨古代近代两段,学生往往理不清顺序,我要求学生记“努皇顺,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押韵上口,学生念一两遍就记住。

再次,引导学生记忆纲要。先把大量内容归纳为纲要,使用时由纲要再扩展为详细内容。如美国独立战争经过,可抓住莱克星顿枪声、组建大陆军、《独立宣言》发表、萨拉托加大捷、约克镇战役和英美和约6件事即可。记忆纲要也易于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再如中国古代用人制度变化,我设计成下列示意图,一目了然,易于记忆。禅让制世袭制军功制荐举制士族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二、理解能力的培养

首先,教师讲清基本概念。如在讲授君主制、民主制、共和制、君主立宪制;民主革命、民族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革命;论述、叙述、评述、分析;改革、变革、沿革等基本概念时,就必须将其内涵讲清。世纪,前后中期,×届×中会议,×大,×届人大等也要同样讲清。平时也应该让学生区分历史概念的内涵,如试题里要求回答某一历史事件的后果,这就要指导学生分析后果与结果、成果的不同。并且在具体问题的指导下,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提高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能力。

其次,要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史学理论。在日常教学中,必须给学生讲清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个性与共性,原则与策略,必然与偶然等的辩证关系。像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尺度,人民和英雄人物的作用,历史发展的规律等问题,应该在教师举例说明后,让学生再举同类例子加以说明以巩固基本理论。

第三,引导学生将各学科知识互相渗透,以促进历史课的学习。现代的考试是大文科和大理科的考查,一科试题也涉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和能力。语文课本中大部分课文,如《五人墓碑记》、《改造我们的学习》、《最后一课》、《母亲》等都可加深对历史相关知识的理解。政治中的理论(如民族形成的4个要素)可指导历史的学习(考虑美利坚民族形成的要素),地理上的山川地形知识,英语上的词语知识,数学上的统计比例知识等都会促进历史学习。反过来,历史学科也促进其他学科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其他学科知识恰当灵活地运用到历史学习中来。

第四,前后知识的联系、贯通。如中国古代史中介绍战国时中原地区可购到东南西北各方的出产品,引导学生不能孤立死背,而要前联(春秋战国经济发展、交流增多),后联(为秦统一奠定经济基础——统一市场初步形成)。

第五,还要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以了解真实情况。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一次重要的革命而非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属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范畴而非无产阶级革命范畴。“封建”最早涵义是“封邦建诸侯”,“革命”最早涵义是“改朝换代”等。邹容是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家,而《革命军》中的“其(指满洲)部落居于山海关之外,本与我黄帝神明之子孙不同种族者也”就是错误的。

三、分析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求学生历史地看问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评价人和事。脱离当时的历史背景,用现

在的标准衡量历史事物,就难以得出正确结论。用现在“打破大锅饭”,反对绝对平均的经济标准去衡量洪秀全的绝对平分土地和产品的主张当然不行。用现在中学生就掌握对数和三角函数去和祖冲之推算出圆周率比较,以为祖冲之不伟大当然错误。平日的强调和潜移默化,学生就会有一双历史的目光。

其次,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这里并不是套用极左时期的“阶级斗争为纲”,而是引导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即注意人民性问题。例如,地主阶级或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改革或政策调整有利于当时人民生活和国家的发展,就应肯定。苏联牺牲波兰人民利益与德国法西斯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就应否定。隋炀帝奢侈腐化,滥用民力就应否定,而主持开凿大运河、派人去西域和台湾就应肯定。

第三,引导学生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历史材料就得看出处、提示语,看懂材料的时间、地点、类别和具体要素,充分提取有效信息。问答题则要逐字逐句,默读三遍,找出关键词,列好提纲。绝不能瞅上一眼,草率答题。不然就有可能把“俄国”答成“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答成“二次革命”,把“近代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共4次)误为“法国大革命”(1次)等。

四、应变能力的培养

首先,培养学生扩散思维能力。要求多思考相关问题。如: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主张。我引导学生思考当时国际形势、共产国际七大、国内形势、影响及国共二次合作形成等。

其次,培养学生审题能力。要求学生确定所给试题的时间、地点、人物、类别(政治、经济、文化或原因、性质、影响等),答题技术性要求(如对比、分析、归纳、叙述、引用原文等),教师加以补充。经常练习,培养学生的解题技能,提高学生审清题意能力。即使不会回答,也不浪费时间;若乱答一气,一分不得,却花了不少时间。

第三,培养逆向思维能力,如证明书上所给的结论。书上有“自从有了共产党,中国革命面目就焕然一新了”。引导学生考虑“革命面目新在何处?”能否用中共成立前后各30年的史实证明?“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你又如何证明?

第四,引导学生注意当前社会热点问题,以提高理论结合实际和应变能力。如当前的经济改革、香港回归、统一台湾、巴尔干冲突、冷战结束、多极发展、民族问题、科技文化发展等都应注意。平时注意了这些问题,考试中遇到相关试题就可以比较顺利地回答。

知识改变命运的事例篇8

关键词:新课程;高考命题;应试对策

一、新课程背景下历史高考命题趋势

1.注重基础知识

课程改革提出要“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试题避免“繁、难、偏、旧”的倾向,很好地体现了课程改革的要求。

例如:(2011年新课标全国Ⅰ卷)15《光绪朝东华录》载清末颁布的一份懿旨称:“嗣后乡试会试及岁考科考等,悉照旧制,仍以四书文试帖经文策问等项分别考试。经济特科,易滋流弊,并着即行停罢。”与这一懿旨的颁布有直接关系的历史事件是:

A.百日维新 B.戊戌

C.清末新政 D.预备立宪

对基本知识的掌握也是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之一,它不追求非基础性知识的范围广,更加重视对基础性知识的识记和掌握。

2.重视综合知识

考察最近几年来的历史高考试卷,我们不难发现,历史学科的高考命题越来越倾向于学科内部和学科之间既具有原始联系又具有可联想性的知识内容。例如:(2015年新课标全国Ⅰ卷)31图5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

据此可以推知:

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

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

近几年来,许多历史试题通过文学、绘画等,拓宽命题思路。

3.历史高考命题趋向“创新”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明确的规定,即“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2015年新课标全国Ⅰ卷)29《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义和团运动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为了历史教学理念的提高和教材、参考书表达阐释的丰富性,历史课程的思考创新能力成为高考历史命题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新课程背景下历史高考的应试对策

1.教师在教学中的应对策略

第一,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研读史料的能力,在此过程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基本的习史方法,使学生在运用材料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第二,提高讲评课的质量。主要是体现在解题模型化的教学之中,提高学生结构化知识的熟练程度。试卷讲评课作用是以分析学生考试情况,从应试心理、运用知识和方法上纠正考试中存在的普遍错误、弥补教学上的遗漏,帮助学生巩固掌握知识。试卷讲评课是师生教学双方的一个“反馈―弥补”的过程。试卷讲评课既是“讲”,更是“评”。“讲”,既要讲考查的知识点,讲解题的思路,还要讲答题方法。“评”,既需评“缺点”评“失算”,又需评“优点”,需评出信心、经验,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入、有兴趣地学习。

2.学生在学习中的应对策略

第一,会组织答题。首先,根据题干中的时间、人物、事件等关键词语,确定历史书中的相关章目。其次,根据题干中的事件和问题寻找线索、选择材料。最后,依据问题及所领会的材料思考、总结出重点,如归纳的史实要点及由此关联的知识点。

第二,答题要规范。首先是格式标准,努力做到形式和内容统一于完整结构,使阅卷老师对所答重点一清二楚。其次是语言标准,尽量使用历史学科的术语,可以模仿使用历史教材中的语言,特别是要注重教材中总结性的表述以及概括性表述。尽量避免不规范的语言表达,一定不能把历史答题写成语文答题。最后就是汉字书写要规范,字迹一定要清晰、工整,整体卷面整洁干净。

第三,考试过程中应合理分配时间。从理论上讲历史高考试卷的主观试题正常下思考每题大概十五分钟,在具体时间分配上应该是三分之二的时间用来读题、审题、选材、分析、打草稿,大概三分之一的时间是用来完成答题。当然,这只是理想状态下的历史高考答题安排,在实际操作中更是需要依据具体的试题题目的难易程度、材料阅读水平进行每道题目之间的恰当措施,沉着冷静,以平和、有序、严谨的考试策略完成答卷。

参考文献:

[1]刘冰玉.三十年历史高考试卷内容变化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2]曹心意.历史高考命题与选择性学习[J].课程・教材・教法,2009(9).

上一篇:讲普通话写规范字范文 下一篇:一条路千山万水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