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好孩子范文

时间:2023-10-07 14:13:33

妈妈好孩子篇1

作为妈妈,我一直觉得自己很称职,对孩子的衣食住行照顾得很好,学习方面也一直督促她,不管工作多忙,每天都坚持检查孩子作业。可是女儿学习不是很自觉,逼紧了就考得好点,一放松成绩马上就下来。就拿这次来说,考试前刚好小长假,孩子假期里除了完成作业,剩下的时间都是看电视上网,书几乎没看,怎么能考好呢!

越想越气,不由大声责骂女儿:“你怎么回事?天天就知道玩,再这样下去怎么对得起父母!”女儿畏畏缩缩地站着,一脸的委屈。我看了更生气,“你委屈什么?我还委屈呢!从今天开始不准再看电视,不准上网!”女儿转头就走,关房门的声音很大。

第二天,女儿没有跟我说话,只是上学的时候偷偷在餐桌上留下了一本书――《做个不骂孩子的妈妈》。

利用午休时间我大致翻看了这本书,觉得说得很多都是很对的。晚上的时候,我又仔仔细细翻看了一遍。

《做个不骂孩子的妈妈》一书搜集了现代家庭中几乎所有可能用到的话语类型,分为父母一定不能说的话、父母应该经常说的话和父母应该这样说的话三个部分,一一加以分析。书中没有空洞的大道理,只是切合实际,把一些有价值的家教观念展示给家长,以正误例句的方式“手把手”教父母如何与孩子交流。

父母教育孩子,是希望孩子好,很多伤害孩子的话当然就不能说;而有些会对孩子产生积极影响的话,就一定要说;还有一些话,完全可以换一种方式说。总之,要尽量避免责骂孩子。

我仔细想了想自己的教育方式,的确存在着很多不妥之处。父母说出酸溜溜的话,也许本意并非想挖苦孩子,但是一开口就忍不住把话说成讽刺意味了。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父母往往把孩子当作自己的附属品,觉得自己有资格说任何话,孩子只有听的份儿;无论说什么,都是为孩子好。这种自以为是,完全忽略了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所拥有的自尊和感情。

孩子犯了错,父母最应该做的,就是给予引导和鼓励。要是一开始就否定孩子,那么他哪里还会有继续努力的热情?

家庭教育是从父母的一言一行开始的。凡是受过良好家庭教育的人,心中都铭记着父母曾经对自己说过的那些难以忘怀的话语。关键时刻,父母的一句话,一个嘱托,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会改变孩子的一生。

“一言以教子”,古今皆然。青年徐霞客欲出门远游,但又顾虑母亲年老无人照料,不禁左右为难。徐母见状,鼓励儿子说“好男儿志在四方”。这段佳话,至今令人回味无穷。

第二天早上,我敲开了女儿的房门,把这本书放在孩子桌上,对她说:“妈妈看过了,是妈妈不对,没有考虑到你的心情,这次考不好你的情绪也很低落,妈妈没有安慰你,反而骂你了。”女儿说:“妈妈这本书我也看了,我也有错误,是我不仔细不认真,下次我也会注意的。”

妈妈好孩子篇2

“拼妈”到底拼的是什么?记者为此专访了畅销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教育专家尹建莉女士。

“拼妈”的核心是比拼教育理念

记者:有人说,“拼妈”就是比拼妈妈的个人素质,妈妈的个人素质越高,孩子越容易成才。对此你怎么看?你认为“拼妈”应该比拼什么?

尹建莉:“拼妈”是继“拼爹”之后出现的一个新概念。“拼爹”指的是比拼权力和金钱,比如为孩子安排工作或办一些事情,是贬义词。而在我看来,“拼妈”则有关子女的教育和发展,有关子女的幸福感,因此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拼妈”的核心应该是比拼家长的教育理念,也就是科学的家庭教育手段,而非妈妈的个人学历或社会地位。

现在的家长有三种,第一种是不懂教育,也不管孩子;第二种是不懂教育,但非常用心地去管孩子;还有一种是既懂教育,又用心地管孩子。在我看来,最有破坏力的就是第二种了,即使有的妈妈学历很高,但乱管,比不管更可怕。在教育上,一个高学历的破坏者,其破坏性很可能比没学历的家长还大。

多陪孩子不一定是“好妈妈”

记者:我们身边经常有这样的妈妈,她们为了多一些时间陪孩子而辞职回家,你认为多陪孩子的妈妈就是“好妈妈”吗?

尹建莉:对于陪孩子这个问题,我认为第一不要太具象了,不要认为坐在孩子身边就叫陪。只要孩子天天能见到家长,和父母关系良好,就认为这是好的陪伴。这是误读。第二,质量重于数量,和孩子相处时间固然重要,但并不是越多越好。陪孩子要放在“用心”上,而不是在“用力”上。有的家长把“陪”理解成处处看管着孩子,包括写作业也要坐在边上。其实,家长陪孩子学习的时间越长,扮演的角色越接近监工。而孩子从骨子里是不喜欢一个监工的,他最多表面上暂时屈从于妈妈,内心却并不想听妈妈的话。所以说,陪孩子写作业,不是在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而是在瓦解好习惯,是对儿童自制力的日渐磨损。

记者:你说过“不管”比“管”好,怎样理解这句话?

尹建莉:“不管”绝不是对孩子漠不关心,不闻不问,而是一种技巧,以不管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觉意识。比如,从我女儿上小学之后,我就有意培养孩子自觉学习的习惯,所以我不陪孩子写作业,也不检查她的作业,甚至看着她忘了写作业也不去提醒。这表面上是不作为,实际上则培养了孩子的自觉意识,让她对自己的作业负责。我认识一个男孩,大三了,门门功课不及格,到最后索性连考场都不进,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打电脑游戏。他妈妈从外地来看他,跟我诉苦。我一问,这位妈妈也是教师,以前对儿子的学习实行严防死守,儿子功课还不错,考上了大学。但一离开妈妈的视线,他立刻就不知道该做什么了。这个孩子就是典型的被家长管得太多,没有自主意识了。

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与时俱进

记者: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妈妈的教育水平,你能给出一些建议吗?

尹建莉:首先我想说,在当今这个时代,妈妈们不能安于现状,一定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也许有人会问:我妈没有多少文化,不是也把我养大了吗?但时代不同了,家长们的文化程度普遍提高,科技发展也突飞猛进,如果不学习,不加强主动教育的意识,就会落后,就会被淘汰。其次,关于怎样学习,我认为有三个途径:一、看书。应该多看教育类的书籍,因为其中不乏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学起来比较便捷。二、多向周围优秀的家长学习。尤其是那些孩子已经长大成人、在各方面都表现突出的家长,更应该认真地向他们请教家教之道。三、反思自己和孩子的相处方式、相处问题。教育全在细节中,大的目标及理论大家都知道得差不多,关键是细节的处理水平。当遇到孩子出现问题时,不要指责孩子,而应该反问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过于粗糙、简单,从而不断修正,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

妈妈好孩子篇3

不陪孩子做作业

我常常听到很多家长抱怨,说孩子作业写多久,家长就得陪多久,中途只要离开一分钟,孩子马上开始玩。而女儿从小学四五年级开始,我就不再操心她做作业,她说做完了,将作业本递给我让我签字,我提笔哗哗地就签上。但我从未接到老师的电话,说女儿的作业没有做,或者完成得不好。

现在的很多作业,需要家长配合才能完成,比如说听写。可是女儿很早就不要我报听写了,她也是独立完成的。每次她把需要听写的部分先读一遍,用录音设备录下来,再播一遍,这样就可以给自己听写了。既不用家长报,自己读的时候还可以再复习一遍,听写出来的效果肯定更好。

我认为,孩子如果从小养成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完成的习惯,家长不需要太劳心费力。现在的竞争压力大,学校为了出成绩,取得好的升学率,给孩子总是布置过多的作业。很多家长疼爱孩子,总想着为孩子分担,能不让孩子做的,家长都去代劳。殊不知这样长久下去,孩子就觉得:我做作业不是给自己做,而是在帮家长做。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女儿的作业就是独立完成。我会准备好一本错题本,在她做完作业后进行检查,错了的题让她订正并记在错题本上,下次让她再做,直到把这道题弄懂为止。女儿上高中后,这个方法仍有效果。女儿的物理比较弱,常常比班上的最高分低20分左右。这是一个很可怕的数字,20分如果放在高考,名次会相差2万名左右。我正犹豫是不是给女儿请家教或是让她上补习班时,女儿说:“我把以前的错题拿出来看看吧,争取把错题都弄懂。”就是这么简单的方法,女儿在接下来的期中考试中,物理取得了全班第二名的成绩。

我和女儿后来总结经验:为什么整理错题、订正错题这么重要?因为考试的题型就是那么多,把盲点找出来就无敌了。这个方法适合所有的理科学科。而孩子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了自觉的习惯,学习起来就会事半功倍,家长也轻松。

不要培养高分低能的孩子

家长会上,和有些女儿同学的家长在一起交流时,她们常常会说:“我的孩子,除了学习,其他什么都不要她操心,饭来张口,衣来伸手。”那种自豪的表情好像在说:“看,我为了孩子,做得多么完美。”我却常常报以微笑,不发表意见。因为我有过这样的经验,以前当他们这样说的时候我曾不以为然地反驳:“我女儿很多事情都是自己做,有时候还要分担家务。”这些家长就以一种谴责的眼神看着我,好像在说:“你真是一个不合格的妈妈,懒惰的妈妈。”

我读过这样一则新闻,有个男孩考上了外地大学。由于他以前在家里从不做家务,家长考虑到他不会洗衣服,一次买了几十件衬衣给他换,让他穿脏了就扔掉。即便是这样,这个孩子后来还是申请了退学,理由很“强大”:离开父母要自己洗衣服,我实在是不能忍受。看到这样的新闻,我不胜唏嘘。

我是个“懒妈妈”,女儿五六岁时,我就指挥她拿小抹布擦客厅的地板。女儿累得满头大汗,我则在旁边上网。女儿做完了,我表扬了她,她也很开心。我很“”地告诉她,要在劳动中体会到快乐。后来,这件事被我妈妈知道了,她狠狠批了我一通:“你是孩子的亲妈吗?”

可是我不理会这么多,而是逐步培养女儿独立生活的能力,让她学会洗内衣、打扫房间卫生,甚至我不在家的时候做饭。这种好处在女儿读高中住校后就显现出来了。女儿很快适应了住校生活,并且和寝室的同学相处得很好。寝室里的同学遇到生活难题都来找女儿解决,连遇到了蟑螂这种问题女儿都可以处理。她常常骄傲地对我说:“妈妈,我就是一个‘女汉子’。”我也颇感欣慰,看来女儿以后大学生活也不要心太多。

我觉得,家长应该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能提升孩子的动手能力及自信心,对孩子是大有益处的。

让孩子主动监督我和丈夫

女儿慢慢长大,懂得的知识越来越多,很多事情就有了判断力,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我和丈夫有些不好的习惯,她会坚决督促我们改正。

比如孩子爸爸抽烟,女儿认为是一个大大的陋习。很小的时候,她就知道烟味闻着很呛,常常提出抗议,抗议的结果是老公躲在阳台或者厕所吞云吐雾。长大些后,女儿知道抽烟对身体有害,要求她爸爸把烟戒掉。可是老公自制力太差,常常以工作为借口,迟迟不肯戒烟。一天他回到家,打开卫生间一看,里面张贴了几张字条:严禁吸烟。字条是女儿以各种彩色字体写出来的,极为显眼。他不好意思地躲到阳台,发现阳台上也被贴上了同样的警示语。自此,老公下定了决心,再也不在家里吸烟了,我家里就彻底成为了无烟区。

我闯红灯的问题也是女儿不能容忍的。女儿小时候上课,都是我骑电动车去送,有时候为了赶时间,难免会闯几次红灯。或者有时候我看有几个人闯了红灯,也就随了大流。女儿知道这种行为是错误的后,坚决严厉地制止我,扯着我的衣服不让我走,让我等信号灯变绿了以后才让我过去。她常常说:“中国人的素质被你们这些人拉低了。”这样一顶大帽子扣下来,真的是让我汗颜啊。我只好乖乖听女儿的,老老实实地等绿灯。现在不用送女儿上课了,但我还是保持了遵守交通规则的习惯。

我和老公生活中还有很多不好的小习惯,女儿就会在家里的冰箱上、镜子前贴上小字条。只要看到女儿熟悉的笔迹,我和老公就知道,又有哪里做得不好了。我们也很尊重女儿这个监管员的意见,积极按照她提的要求去改正。

如今,我和老公继续经营着我们的小生意,女儿则已经就读于南昌市重点高中――南昌市第三中学,成绩稳定在年级前10名。虽然每次考试前,她总是吓唬我:“妈,你要抱着绝望的心态等待我的成绩。”我知道,这是孩子在宽慰我。我也常常这样回答她:“我不要求你出类拔萃,但要求你要努力。只要你努力了,不论是什么结果我们都可以坦然面对。以后你也不会因为自己的懈怠而后悔。这就已经足够。”

妈妈好孩子篇4

    每位家长都知道自己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都懂得“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如果我们请家长讲一讲怎么给孩子当好第一任教师,又不一定能说得清楚,有的会认为第一任教师就是督促孩子学好功课,孩子不懂的,讲给他听,不会做的,教给他做;孩子有缺点、错误,要批评他、教育他,孩子有优点、进步,要表扬他。

    这些固然是第一任教师应该做的,还有没有其他更重要的内容呢?

    至于给孩子做榜样,也不一定说得很清楚。

    一、 正派上进。

    大多数家长是正派的。在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上层有腐败现象,下层有道德滑坡,能够做到正派,也是不容易的。这需要有正确的人生观、是非观,对社会上的丑恶现象,不但要分辨清楚,而且要嫉恶如仇,该反对派的反对,该揭发的揭发,能抵制的的抵制。如果有人拉你下水,决不同流合污。这样的态度在生活中,应明显地表现出来,让孩子也看得见,听得见,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

    报载,一个孩子跟妈妈一起坐公共汽车,孩子发现一个小偷在伸手掏别人的钱包,孩子对妈妈说:“妈妈,那个人在偷别人的钱包!”妈妈看了一眼偷钱的人,对孩子说:“别瞎说,那个叔叔跟人家闹着玩儿呢。”这位母亲是害怕小偷报复才这样说的,但把是非、善恶完全混淆了,对孩子会是什么影响?

    上进,既体现在工作态度上,也体现在思想作风上。家长虽然已成-年-人,但上进心不能没有。家长不断地有所追求,不断地有新的进步,对孩子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孩子会从家长的精神风貌中,学到做人的真谛。

    二、 勤俭自律。

    勤俭是立国之本,是立身之本。

    勤劳节俭相辅相成,不勤劳的人,不懂得物质财富来之不易,往往不珍惜劳动成果。每一位家长都应把勤俭这种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自己身上、在家庭里继承发扬。

    据我们调查,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孩子的勤劳节俭表现超过家庭经济富裕的。这就提醒我们,越是有钱,越要做到自身勤俭,教育孩子勤俭。

    着名科学家居里夫人经过刻苦研究,从数以吨计的沥青油矿渣中提炼出 0.1克纯净的镭。

    当时,1 克镭价值在 100万法郎以上。居里夫人的丈夫固车祸逝世,有人建议居里夫人把这些镭卖掉,用来抚养孩子。可是居里夫人毅然将这些镭无偿地赠给了巴黎镭学研究所。她认为:“贫寒固然不方便, 过富也是多余而且讨厌的,孩子们将来必须自谋生活, 这才是妥当而且自然的事情。”

    她经常教育自己的孩子:“应该不虚度一生,应该像蚕一样,自愿地、坚持地工作,永远忍耐地向一个极好的目标努力。”居里夫人以勤劳节俭的美德要求自己,也要求下一代。

    一个人要做到勤劳节俭,需要有很强的自律精神,要想获得任何成功和进步也离不开自律精神。家长对自己是不是能严格要求并持之以恒,孩子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自律,是人的意志品质的反映,家长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够要求孩子自己管好自己。如果家长抵制不了花花世界的诱惑,经常放松自己,说话不算数,是不可能教育好自己孩子的。

    三、 求知善思。

    渴求知识,善于思考,这是人们开阔视野、建立良好知识背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前提。懒得学习、懒得动脑的人,不会有什么创造性。

    如果家长是这样的“懒”人,你对孩子说再多“要好好学习,多动脑子”的话,恐怕也无济于事。因为,在父母身上,他看不到知识的力量,也看不到开动脑筋的效果。

    常常听到一些成年人在家里说:“累死了,烦死了,真懒得再动脑子。 ”也有些成年人认为学习阶段已经过去了,现在是工作阶段,对于读书、学知识十分冷淡。这不但影响自身的发展,也影响孩子的发展。

    世界着名作家用泰戈尔,小时候曾因学习不好被学校除了名。泰戈尔的父亲为教育好儿子,以自己的示范作用影响儿子。

    每天早晨,父亲把泰戈尔叫醒,父子俩一起背诵古诗。早点之后,父亲让泰戈尔坐下来,静静地听自己颂唱经文,然后一块儿去散步,散步时讲各种知识。回到屋里,教孩子读英文。晚上,爷俩又一块学习,还以天为书,讲初级天文知识,泰戈尔的求知举越来越浓,父亲把家里的藏书展示给孩子,泰戈尔饱览名着,写出第一部诗剧。

    在父亲的精心引导下,泰戈尔经过自身努力,成为名扬全球的大文豪。

    我们应从泰戈尔父亲“求知善思”的榜样中受到启示,做一个爱学习、爱动脑的家长。

    四、 文明友善。

    家长讲文明、懂礼貌,孩子也就会学着家长的样子做一个文明的人。

    家长待人友善,团结亲友、邻里、同事,乐于助人,孩子也能学会与人友好相处,多做好事。

    有些家长不重视文明礼貌,只顾自己,对别人冷漠,这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社会上,没有人会喜欢不文明不友善的人。

    社会犹如一个大家庭,文明友善的人受人尊敬,受人欢迎,人们愿意与他交往,这就为他的成功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遗憾的是,有的家长这样对孩子说:“谁打你,你就打他;谁骂你,你就骂他。”有一位家长在孩子被另一孩子打了一巴掌之后,领着孩子到学校找到打人的孩子,当众亲手给了那个孩子一巴掌,而且说:“儿子,记住,就得这样!”本来可以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家长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五、 民主乐观。

    家长要讲民主,我们在前边已经写到。家长要尊重孩子独立的人格,给孩子参与家庭事务的权利,给孩子说话的权利。

    家长与孩子既有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又有民主平等的关系。学校里讲教育民主,教学民主,家庭里也要贯彻民主精神。讲民主,孩子会更有积极性。讲民主并不是全听孩子的,全听孩子的会走向放任。有一位家长的话说:“宽严有度。”

    乐观是一种品质,是心胸宽阔、勇于面对现实、正确对待顺逆与逆境、充满自信、有幽默感等多种素质的综合表现。

    在坎坷的生活中,做到乐观并不容易,需要不断地磨炼。家长的乐观品质会潜移默化地传给孩子,对一生都有好处。

妈妈好孩子篇5

纠正宝宝的偏食习惯

偏食的危害很多,有的孩子是“荤食主义者”,往往很小就开始不吃蔬菜,个头没有同龄人高,体检下来各项指标都与同龄人有差距,健康状况也不好。而“素食”的孩子各项发育指标同样不理想,导致孩子营养不良、易感冒、身体抵抗力和免疫力均差。不同食物具有不同的营养成分,机体对各类营养成分都有一个量的要求,摄人多了或少了都不行,任伺挑食、偏食都会妨碍宝宝获得全面营养。

按时用餐,饥饱适度

一日三餐是宝宝摄入营养的主渠道。一日三餐总热能应为早晚各占30%,午餐点40%。不吃或少吃早餐会影响身体健康,降低体力和影响大脑的正常活动。如果午餐马马虎虎吃一点,晚餐就会进食过度。因此三餐饮食一定要定时,要有规律,饥饱适度,这样才能使宝宝的身体及时获得维持生命和健康成长的营养素。

从小培养孩子喝白开水

很多家长爱给孩子喝碳酸饮料和营养饮料,并认为:饮料中的成分可以帮孩子补充能量和维生素、蛋白质等,却不知饮料中营养素的含量比天然食品低很多,而且大多数添加了防腐剂、糖精等对孩子身体无益的物质,常喝会影响孩子的正常生长发育。其实,孩子在生长发育阶段,最好的饮料就是白开水。新鲜的白开水对人体的新陈代谢有着十分理想的生理活性,能及时清除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废物,提高人体的耐受能力和抗病能力,使人体不容易产生疲劳感。养成喝牛奶的习惯有助于孩子营养均衡

牛奶对生长发育中的孩子很重要,它不仅合有丰富的蛋白质,为孩子的生长发育提供所有的必需氦基酸与谷氦酸,而且牛奶蛋白质属于优质蛋白,在体内消化利用率高。牛奶中钙的合虽也较高,是较好的补钙食品;牛奶中还合有较高的维生素B2。因此饮用牛奶除可保障孩子的止常生长发育外,还可提供有助于大脑的发育与功能完善的营养物质,是一种良好的裕智食品。但有的孩子偏食,拒绝喝牛奶,这会导致孩子营养不良。营养均衡型牛奶,专门针对容易偏食、挑食的成长期孩子,平衡膳食,提供全面均衡营养,让偏食孩子营养不缺失。因此,耍想孩子营养均衡,一定耍帮孩子养成喝牛奶的好习惯,全面助力孩子睦康成长。

给孩子选择健康的零食

从营养学角度来看,中小学生止处于长身体的特殊时期,对能虽和各种营养素的需要量比成年人相对耍多,三餐之外,再吃一些有益于睦康的零食,能为身体发育提供一定的能量和营养素。允许孩子吃零食,但不能以零食来代替止餐。购买零食应选择牛奶、酸奶、水果、蛋糕、肉松、牛肉干、干果等营养价值高、卫生干净的食品。还耍合理的安排吃零食时,在两顿饭之间适当吃些零食,既可以起到防止饥饿的作用,还能增加营养。

养成孩子文明用餐的习惯

不少孩子吃饭时端着饭碗也耍跑到电视机面前坐着,眼睛一动不动地盯着屏幕,嘴巴做着机械式的咀嚼,筷子往嘴早塞着食物。长此以往,就会引起肠胃消化道疾病,导致孩子营养不良。吃饭看电视还让部分孩子与父母的沟通减少,容易造成性格孤僻,成为一个既不健康也不快乐的人。因此不耍让孩子在用餐时看电视、看书、玩耍或大声交谈,给孩子一个安静的就餐环境,培养孩子细嚼慢咽的习惯,保持孩子喻快的用餐情绪。

甜食口感好,加之包装精美、做工考究,便成为孩子“挡不住的诱惑”。然而,长时间嗜吃甜食却可以给孩子带来众多的危害,造成营养失凋、影响骨骼生长、损害牙齿、引起肥胖等,还会削弱孩子的免疫力。因为经常食糖会使止常的崩碱性体质变成酸性体质,而酸性体质是各种疾病产生的温床,易使孩子感染疮、疖、扁桃腺炎等各种疾病,甚至还会导致“甜食综合症”,使宝宝的情绪发生变化,出现莫名其妙的恼怒、情绪激动、脾气暴躁、多动等现象,对孩子的生长发育极为不利。

妈妈好孩子篇6

最常见的父母关于“死亡”的解答

敷衍了事的作答

当孩子开始表达对死亡的恐惧感时,引发了妈妈内心对死亡的焦虑体验,担心死亡这个概念给孩子带来不好的讯息,因此通常当孩子问:“妈妈,你会死吗?你死了以后我还能见到你吗?”妈妈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孩子:“傻孩子!妈妈不会死的,你也不会死,我们会永远都在一起的!”

虽然这样回应有利于暂时平复孩子内心的紧张,但是用敷衍的方式来回应孩子对死亡的焦虑感,是不恰当的做法哦!首先孩子在向你表达一种不安的感受,其次,孩子也是有观察力的,很有可能会穷追不舍地问你:“那为什么小红的外婆死了呢?为什么浴缸里的小鱼死掉了呢?”

讲解死亡的真相

除了敷衍了事,还真有的父母会认真地讲解死亡的真相给孩子听。那这样做究竟对不对呢?我就听过一个妈妈描述她如何正面应对孩子提出的死亡问题,这位妈妈是这样回答的:“孩子,你长大了,妈妈现在就告诉你。妈妈也会死的,等妈妈老了走不动了,就会死掉,那个时候你也长大了。等你像妈妈一样变老的时候,也会经历死亡的。死亡是每个生命都会经历的,谁也逃避不了,是自然规律。”这位妈妈解释得很科学很严谨,孩子听完了以后,愣了一会儿接着问了一句:“那你死了以后去哪里了?我可不可以去找你?”

很显然,小孩子根本不明白什么是自然规律,理解不了妈妈的科普内容。毕竟在幼年的阶段,孩子的大脑里还未贮备好足够的信息来理解这样的内容。这样做科普解释不但解决不了问题,有时候甚至会形成恶劣的结果,例如孩子可能听到妈妈会死这样的话而整天粘着妈妈,担心哪一天妈妈就死掉了。加深了孩子对死亡的强烈感受而迁延出许多其他的问题来。

如何应对孩子 关于“死亡”的话题

死亡的意义并不存在,真正需要解释的不是死亡,而是如何让孩子接受对死亡的恐惧感受。心理学认为死亡恐惧这种感受与人类的分离焦虑有很大关系,通俗地说,如果你的孩子曾经有过深切的“分离体验”,例如睡醒了看到的不是妈妈而是一个空荡荡的屋子,或者孩子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突然找不到妈妈,这种突然出现的强烈体验引发的恐惧感,称为“分离焦虑”。没有过分体验过分离焦虑的孩子,是不会纠结于死亡这个话题很久的。如果过分的纠结,也许在向家长报信说“你的孩子内心有深刻的分离焦虑体验,请妈妈好好的陪伴孩子,减轻孩子的分离焦虑感。”

死亡恐惧如果不是病态的,最合适的解释方式分三步走:

Step1 认真倾听

不要试图堵住孩子的嘴,也不要立即对这个话题做出任何反应,只是把孩子抱起来,认真的倾听。等孩子问完“妈妈会死吗?”一连串的问题以后,妈妈可以这样回应:“宝贝是怎么想到这个有趣的问题的呢?”“宝宝想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心里是怎样的感觉呢?”通过提问来引导孩子把剩余的藏在心里还未表达出来的部分表达清楚,耐心的倾听,不要打断。

Step2 引导孩子接受对死亡的恐惧感受

例如孩子问:“妈妈如果死了,我就再也见不到妈妈了吧?”妈妈可以温柔的轻轻拍着宝宝说:“宝贝是担心妈妈离开你吗?如果妈妈离开你了,妈妈心里也会觉得非常非常的难过的!”通过文字游戏,将“死亡”解释为“离开”,然后像孩子表达自己对“离开”的感受也是很难过的情绪。孩子看到妈妈表达这种情绪时,也就学会了表达自己的难过感受,同时学习如何去接受自己内心体验到的不良情绪感受。教给孩子接纳各种原始情绪,例如死亡恐惧、孤独感等,是非常重要的早期教育,通过与孩子一起去感受并表达(澄清)这种情绪而得到释放和安全感。

Step3 安抚孩子的情绪

妈妈继续轻轻地拍着宝贝,说:“妈妈跟你一样,也害怕离开你,那就让我们开开心心地在一起生活好不好啊?”或者要求宝贝抱抱妈妈,用力地抱抱妈妈,这种行为举动既能够安抚孩子的心灵,又能够教会孩子珍惜与亲爱的人在一起的时光。

这三步,从开始到结束都应该是温馨的画面,既不需要妈妈教授知识,也不需要一惊一乍地打断孩子的提问,更不能敷衍孩子。如果孩子非要妈妈解释死亡,而不单是因为分离焦虑才提问的话,妈妈应该尽可能地用这个年龄段的思维解释给孩子听。例如:“死亡就像白雪公主躺在水晶棺材里睡觉一样啊!”用孩子气的方式让这个问题顺利过渡是面对此阶段孩子疑问的最好方式。

妈妈好孩子篇7

    【随机应变:自己学习解决问题】

    倩倩和妈妈去楠楠家玩,倩倩很喜欢楠楠的音乐琴,妈妈看出女儿的心思,对倩倩说:“你去和楠楠商量吧。”两个妈妈聊着天,眼睛看着两个孩子。显然,倩倩遭到了拒绝,楠楠妈妈想过去,倩倩妈妈拦住了她。她们看到倩倩拿出了自己的口琴,对楠楠说:“我给你玩我的口琴,你给我玩一会音乐琴,好吗?”楠楠答应了,两个小伙伴玩得高兴,妈妈们也放心了。

    如果孩子凡事都需要父母来解决,一旦父母有事无法照看孩子时,孩子的生活将不堪设想。孩子的事总归需要孩子自己去解决的。

    建议一:鼓励孩子自己解决和同伴的问题

    如果孩子遇到问题了,妈妈可以这么说:“怎么办呢?妈妈也想不出好办法,你说怎么办好?”把问题抛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去想一想。妈妈可以鼓励孩子:“妈妈相信你会想出好办法的!”

    如果孩子一时想不到好办法,妈妈可说:“妈妈和你一起想想,你觉得这样做好不好?”鼓励孩子自己去解决,相信孩子最终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建议二:教孩子明确“别人的”和“我的”概念

    在日常生活中,即便是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也应该在孩子头脑中强化一个概念:别人的东西不属于我,我要想玩,只有在人家同意的情况下才能享用一会儿。如果别人不愿意,自己只能坦然接受。孩子在接受他人说“不”时,会联想到自己有喜欢的玩具,别人想玩,也得经过我的同意。这样,碰钉子与拒绝他人都会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

    【自主选择:让孩子自己作决定】

    嘟嘟每天吃饭时,她总是对妈妈说:“我不要!”妈妈被她搞得不知所措,后来,妈妈就问她:“那你想吃什么?”嘟嘟说:“我今天要吃面条!”“我要吃紫菜包饭!”刚开始,妈妈觉得烦,总是需要另外为孩子准备饭菜,但后来,妈妈发现,嘟嘟每次吃饭都非常痛快。

    穿衣服时,嘟嘟也总是对妈妈说:“妈妈,我不要穿这件!”于是,妈妈把穿衣服的自主权也交给了嘟嘟,没想到,嘟嘟更加珍惜衣服了,不再随意把衣服弄脏了。

    建议一:相信孩子有自己的判断力

    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不把自主权放给孩子,就是因为不相信孩子有自己的判断力。其实,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观念和判断。也许他们生活经验还不足,可能会出现错误的判断,但这种错误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必要的,他们需要从中吸取教训。没有足够的自由发展空间,没有足够的实践,将来需要孩子自己作判断的时候就很可能束手无策,毕竟谁也不会一开始就能自主判断。

    建议二:要多征求孩子的意见

    家中的一些事情,父母尽量给孩子提供参与的机会,比如,房间的布置、家具的选择、布艺的装饰等,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筹划设计方案,尊重孩子的想法,鼓励孩子提出自己的建议,认真斟酌孩子的建议并加以以采纳。

    在要求孩子做事时,家长不妨将命令式语气改为商量式语气,比如:“这件事能不能这样做?”等等,这种表达方式会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对自己的尊重,从而引导孩子独立思考,按自己的意志主动处理好事情。

    建议三:让孩子在限定范围内选择

    当孩子自己选择做决定时,考虑到孩子知识、经验的缺乏,父母可以给孩子一定范围的选择权利,也就是让孩子在限定的范围中进行选择。比如,和孩子选择房间的窗帘,考虑到颜色的搭配,可以给孩子提供几种适宜的颜色,让孩子选择。

    【自我负责: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小小喜欢上亮亮的小飞机,几次缠着妈妈买,妈妈都没有答应。小小想到了一个好主意,他知道亮亮喜欢自己的遥控汽车,就跟亮亮商量,用小汽车换飞机,亮亮同意了。虽然妈妈知道遥控汽车比小飞机贵的多,但是没有阻止。可是才过了两天,小小就后悔了,因为他觉得小汽车更好玩。他又想着和亮亮换回来,可是这次亮亮不同意了。看着闷闷不乐的小小,妈妈没有安慰他,也没有责怪他,而是对他说:“换玩具是你自愿的,你要为你的行为负责呀!”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伴随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妈妈能做的,就是让孩子认清自己的问题在哪里,并为自己的行为所产生的后果负责。

    建议一:孩子的事让孩子负责

    孩子做了错事,父母不要因为疼爱孩子而为孩子收拾残局。这样做不能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过失,更不能让孩子树立起对自己言行的责任感。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在孩子犯错后,让孩子去承担他的错误所带来的后果,当然必要的时候,妈妈可以给予孩子一些帮助、建议和指导。比如,“是你把小汽车弄丢的,妈妈不能因为丢了就再给你买。”或者“做错了就要吸取教训,也许你可以试试这样做……”

    建议二:让孩子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孩子由于身心发育还不健全,做事情或者做决定时,往往更多地重视行为过程本身,而不太重视行为结果。这时,妈妈要先提醒孩子,让孩子明白可能会导致什么后果。如果孩子一意孤行,那就让孩子自己来承担可能会出现的后果。比如:“妈妈已经告诉过你了,如果你还要这样做的话,结果你自己负责,妈妈不会帮你的。”因为孩子自己愿意做出这样的选择,出现不良后果时,孩子会学会分析和思考,学会如何去承担责任。

    【自我安排:做事有条理】

    心心的玩具非常多,她总是拿起一个玩具,就把另一个扔一边。有时候,当心心想玩一个玩具时而总是找不着时,她就会大叫,然后妈妈就会帮忙寻找。如果一时找不着,心心就会发脾气,埋怨妈妈把她的玩具弄丢了。妈妈跟她说过几次,让她把玩过的玩具收起来,都不管用。

    孩子做事情缺乏条理、没有计划是儿童时期的一种自然反应。只要妈妈正确引导,给孩子提供做事的机会,注意引导孩子有条理地做事,就会让孩子养成好习惯。

    建议一:教孩子做事有条有理

    不管是做什么,妈妈都希望孩子能做得有条有理。例如,房间摆设井井有序,玩过的玩具要放到相应的地方,用过的东西要放回原处。晚上睡觉之前,要教孩子把看过的书放到相应的位置、准备好第二天要穿的衣服等。这些归位的活动,都可以帮助孩子养成做事有条理有计划的好习惯。

    建议二:和孩子一起制定计划

    妈妈可以向孩子示范或者和孩子讨论计划,比如,在周末的清晨,妈妈可以这样对你的孩子说:“今天妈妈先带你去公园玩,然后回来吃午饭,午饭后你先睡一会,起床后我们去少年宫学画画,学完画妈妈带你去王阿姨家玩,好不好?”如果孩子不同意,妈妈可以和孩子一起商议能够执行的计划和安排,这种示范不仅可以帮助孩子理解计划的重要性,而且,他能够学着去安排自己的事情。

妈妈好孩子篇8

妈妈不懂我心事扣她一分

昨天,参加活动的广州市海洋地调局员工吴能友的女儿吴玢是小学三年级学生,她给妈妈蔡秋蓉打出99分。之所以扣掉一分,吴玢说:“有时候,她不懂我的心事,不知道我喜欢什么。妈妈总是扔掉我做的手工,我觉得自己做得还可以。”可爱的女儿一席话让妈妈马上“自我检讨”起来,蔡秋蓉说:“除了学习,我不愿意她花太多时间在做手工等活动上,其实,多参加别的活动很好,以后我一定会注意的。”

参加活动的张光远小朋友对妈妈也有点意见,不过他还是给妈妈打出满分,他说:“她有时候有点粗暴,会布置很多作业给我做,我希望她不要以妈妈的名义来‘欺压’我。”

八成孩子最喜欢妈妈热心助人

关于母亲,孩子最有发言权。省妇联在组织这次活动前,对广州市一些学校的中小学生进行了题为《你心目中的好妈妈》问卷调查。

接受调查的孩子年龄从11—15岁。你最喜欢妈妈哪一点?80%的孩子选择的是“热心助人,能与邻居融洽相处”,其次是“即使考试分数差,也不打骂”和“能接受电子游戏、网络等新鲜事物”。受访孩子认为,妈妈能接受新鲜事物很重要,这样和自已会有更多共同语言。

八成孩子讨厌妈妈安排培训

你最不喜欢妈妈哪一点?80%的孩子都选了“让孩子参加各种课外培训班”一项;专家分析说:“被高度计划的童年是孩子们最不能接受但又不得不接受的事,他们有权利讨厌。”30%的孩子最讨厌妈妈“当着孩子或他人的面与爸爸争吵”。

六成孩子希望妈妈改善教育方式

你认为“现代好妈妈”的标准是什么?所有的孩子都选择了“善于与孩子沟通,能满足孩子的求知欲”和“热爱生活,有现代家庭生活知识”两项。还有的孩子填写了“不要随便误会我做的事情”。在被问到“你觉得妈妈在哪些方面最需要改善”时,60%的孩子对母亲的教育方式不满意,希望母亲改善,40%左右的孩子认为自己的妈妈缺乏幽默感,希望她们能“增添家庭乐趣”;还有30%的孩子希望妈妈“多学习,提高文化素质”。

孩子最想说“妈妈,我爱你!”

孩子们希望妈妈为自己做很多事,但最多的是“能抽空和我一起看书、游戏、去郊外活动”。母亲节孩子们最想对妈妈说的一句话,“I love you”出现的频率最高,95%的孩子都用“妈妈,我爱你”

上一篇:海的声音范文 下一篇:闽南神韵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