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神韵范文

时间:2023-10-15 02:28:27

闽南神韵篇1

泉州市刺桐幼儿园陈悦

一、作品及来源

1. 歌曲(乐曲)的名称与谱例(打印、抄写或者照片格式均可)。

老安公

老安公哎哟老安公,

今年算来八十统。

身躯看来真健康,

厝内歹志会斗摸。

举笔会写又会讲,

有人问他吃啥补?

安公笑笑共你讲,

平时若是爱劳动,

身体就健康康。

2. 音乐来源介绍(如果是采风来的,介绍民间音乐家的具体情况;如果是资料收集的,介绍资料的来源)

二、作品分析

1. 审美特点

老公安歌词浅显易懂,工整简短,朗朗上口,歌词内容又适合小班幼儿生活水平;旋律舒缓,跨越音域符合小班幼儿歌唱水平,所以选择该歌曲作为歌唱、韵律活动的素材。让幼儿感受歌曲的结构美、韵律美,通过感受与欣赏,激发幼儿对闽南歌谣的兴趣,萌发对美的感受和体验,用心灵感受美、发现美,用肢体表现美创造美。

2. 文化意蕴

歌谣传唱了老安公身体好的原因是因为常锻炼,向小朋友们传递了运动与健康的理念。闽南歌谣反映着闽南人生活的气息与活动、娱乐方式,它通过其特有的习俗、精神价值等,维护国家的统一,文化的传承。不仅可以让孩子们感受闽南古时候音乐的结晶,又能够让幼儿传承闽南音乐文化的民族精神。

三、幼儿园运用分析

1. 该作品运用于幼儿园的适宜性以及途径、形式等分析

(1)为什么选择该作品运用于幼儿园

闽南童谣优美动听,通俗易懂,简单易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既是一份宝贵的文化资源,又是一种难得的教育资源。挖掘本土资源进课堂,让宝贵的文化资源得到传承与弘扬。老公安歌词浅显易懂,工整简短,朗朗上口,歌词内容又适合小班幼儿生活水平;旋律舒缓,跨越音域符合小班幼儿歌唱水平,所以选择该歌曲作为歌唱、韵律活动的素材。

(2)适宜运用在幼儿园哪些类型的活动中:歌唱、韵律

(3)适宜运用的活动形式:集体教学、户外韵律操等

2. 幼儿感受、理解、想象与表现该作品的重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歌词大意,感受闽南歌谣的有趣。

闽南神韵篇2

关键词:语言接触;类型;方式;过程

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81(2013)04-0163-07

收稿日期:2013-09-21

作者简介: 李如龙(1936-),男,福建南安人,厦门大学文学院、海外教育学院 教授,主要从事方言学、音韵学、应用语言学方面的研究。

Research on Language Contact: Types, Methods,and Process

LI Ru-long

Abstract: Language contact happens when different kinds of languages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There are four types of language contact. They are early nation language elements from the bottom layer of the language, loanwords from other nations; remain of pronunciation and vocabulary in lingua franca and dialects. Some of them are accumulated to form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There are usually more language variations on the boundaries of different dialects. Common ways of language contact are including overlappedness, paratactic bilingualism, lending and borrowing, and affectedness. Language contact are developing from surface to deeper layer, change from quantitative way to qualitative way, from part to the whole system. Deep contacts of languages results in inter language, lingua franca and language transformation.

Key words: Language Contact; Types; Ways; Process

一、语言接触是历史语言学的新视角

历史语言学研究语言的演变与发展,早期的历史语言学从发现印欧语的亲缘关系开始,着重于语言的发生学研究。

然而语言的演变有自变和他变。“自变”是本源性的分化与统一、变异与创新;“他变”是不同质的语言接触中的相互影响。古往今来,语言接触普遍存在,因而自变与他变是长期并存的两种语言的演变。他变通过自变起作用(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研究自变是重要的,但不能不研究他变。语言接触的研究对历史语言学是不可或缺的补充。

自变是内在的矛盾所引起的变化,是时间轴上的纵向变化。内在矛盾可以有语音和语义的矛盾、结构和功能的矛盾、语言系统和言语运用的矛盾等等。语言内在的矛盾所引起的变化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积累多了引起质变,质变的结果可以是分化或整合。

他变是不同质的外在矛盾所推动的变化,是语言接触所造成的空间轴上的横向变化。最常见的不同质的矛盾是本族语和外族语接触中的矛盾。不同质的语言有了接触就会有矛盾和变化,这种变化往往从借用开始。词汇、语音的成分和结构和句式都可能互相借用。借用多了也可能发生蜕变。古语是过去的时代形成的系统,有时会和后代的语言系统造成重大的差异;通语是在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并常常借助于书面语的力量造成与种种方言的或大或小的差异。古语和今语、通语和方言之间如有较大的差异,也就会在接触中发生相互的影响。不过这种同源的接触和异源的接触有很大的不同。古语对今语的影响、通语对方言的影响都是垂直的影响,既有共时的接触关系,也有历时的承变关系。

方言和语言只是分布地域和社会地位的不同,方言也有自己的结构系统和社会功能,也是鲜活的语言。方言的演变过程中也有接触,而且接触的类型和方式更多,所造成的变异也更复杂,更需要研究。

汉语方言分布广、品种多、历史长、差异大,在发展过程中不但有不同民族的语言接触,还有通语的接触(包括历代通语影响的积存),以及周边方言的接触。多种接触引起的方言变异必定更加复杂。

二、语言接触的类型

1. 早期民族语言的底层现象

南方的原住民是古“百越”族,古越语底层在地名里有不少反映,例如 (又作畲,指半山旱地)、寮(简易的棚子)、坂(坡地)、(烂泥田)、那(水田)、六(山)在粤、客、闽诸方言地区都是常见的地理通名用词。

闽粤客方言口语中还有一些诸方言共有的无字可写而语音雷同的方言词,例如:[lut](滑落)、[ne??]()、(刚好)、[lin](滚动)、[lia ](舔)、[??ak](骗)。

2. 历代向周边语言借用的外来词

汉唐时代从西域传来的外族借词,例如:菩提(佛教用语,梵语)、葡萄(依兰语,一说大宛语)、玻璃(梵语,一说波斯语)、菠菱(尼泊尔语)、唢呐(波斯语)、沙门(梵语)。

近代以来共同语及粤语和吴语借用了一批英语词,例如:麦克风、雷达、咖啡、可可、光年、法西斯、法郎(以上为通语);燕梳(保险)、士担(邮票)、士多(小商店)、波士(老板)(以上为粤语);水汀(暖气管)、扑落(插销)、康白度(买办)(以上为吴语)。

由于数百年间闽南人下南洋与马来人深入而融洽的交往,闽南话借用了一批马来(印尼)语词汇。例如:雪文(肥皂)、镭(铜片)、道郎(求助)、马滴(死)、浪邦(依人糊口)、洞葛(手杖)、交寅(结婚)。

3. 历代通语造成方言字音的叠置

历代通语的语音对现代方言不同程度的影响造成了许多方言的字音的“叠置”。闽方言语音就普遍保存了上古无轻唇、无舌上的声母特点,中古之后受通语影响也形成了一系列的文白异读。例如厦门话(下例所标的音前者是白读,后者是文读):

方png-hong,分pun-hun,腹pak-hok,飞pe-hui

柱thiau-tsu, 转tng-tsuan,肠tng-tshiang(烟肠:腊肠)

4. 古代通语词汇在方言中的积淀

官话方言常被认为保留古代汉语成分少,其实不少官话中通行较广的词正是上古通语的积存,有的在非官话里已经失传,例如:矬(矮)《晏子春秋》:“以晏子矬……”。(踩)《庄子》:“市人之足。”(溅)《说文》:“,污洒也。”中(成,行)《战国策》:“秦之计中……”。百叶(牛胃)《周礼》郑玄注:脾析,百叶也。

北部吴语有不少普遍的说法也是见诸古字书而少见于其他方言的,以上海话为例,就有《广韵》《集韵》所收的:掇,丁括切,双手端,te ,大浪切,《说文》涤器也,d?; ,德合切,湿,t? ; 趵,巴校切,跳跃也,P?。

有些古通语常用词为现代多种方言所传承:

(娄刂)《广韵》郎侯切,小穿也。上海l?1,并见于赣语、闽语。(月曹)《广韵》昨劳切,脆。南昌[tsau2],另见于湘语、客家。

闽粤语留存的古通语更多,例如:姣,《广韵》胡茅切,淫。广州hau2,厦门[hiau2]。饫,《广韵》依据切,饱也,厌也。广州[y5],厦门[i5]。,《广韵》迁谢也,斜逆也。广州[tshε5],厦门[tshia5]。畀[pei3],《广韵》必至切,与也。《诗经》早有“捉畀豺虎”之说,为粤语特征词。

5. 古代方言词在现代方言中的积淀。这些词有的是原方言的传承,有的是相关方言的留存,例如:囝,九件切,《集韵》“闽人呼儿曰囝”,至今仍是现代闽方言普遍通行的特征词。又有囡,奴解切,“楚人谓女曰囡”,今通行于多数吴方言。

又,《六书故》:“吴人谓人侬”,《乐府诗集》早有“鸡亭故侬去,九里新侬还”句。今吴语或谓人或用作“你”,沿海闽语也普遍“谓人侬”,福州音n?y??2。

又如,《集韵》:鲑,户佳切,吴人谓鱼菜总称,今未见于吴语而见于闽语,谓荤菜或制小鱼为鲑。《方言》郭璞注“衣,江东呼(衤宛 ),音婉,”今亦未见于吴语而通行于闽语,指袖子。《说文》:“楚谓竹皮曰箬”;《广韵》而灼切,竹箬。今闽语泛指叶子为箬。《方言》:“猪,南楚谓之”,郭璞注《尔雅》“江东呼”,《广韵》虚岂切。今仅见于闽北、闽中一带。

字书上记录的语词也有在现今的南北方言中传承的,例如:《玉篇》:“(弥女),齐人呼母。”。不少现代方言仍用来称母亲。洪洞晋语音[mε1];各地客家亦用,音同;另见于山东,如博山。《方言》:“荷,儋也。”“自关而西,陇冀以往谓之贺。”王念孙疏《广雅》:“荷与贺通,亦通作贺。《广韵》:荷,负荷也,胡可切。”今梅州客话[khai1],保留匣母古读,浊上归阴平。为古北方官话的传承。

6. 方言间的接触造成的语音区域特征

几个相邻的方言由于交往密切,往往会在一个或大或小的区域形成相同的语音特征。例如:长江流域中上游的城市,从成都到苏州,包括江淮、西南官话和湘、赣方言,乃至吴方言,都有高元音之后的-??韵尾归入-n尾的特点:深臻曾梗等摄字读为[in](林心民斤兵丁情灵)或[?n](针真恨顿轮等层升)。

在闽语之中,属于武夷山脉和闽江水系的闽北、闽中、闽东方言除了个别点(如永安)外,鼻韵尾只有[-??],不少阳声韵字有元音韵尾与[-??]并存的ei??、uei??、ai??、uai??、ou??、u??等韵母,而没有鼻化韵;属于戴云山和晋江、九龙水系的闽中闽南方言则大多不止一种[-??]韵尾,但没有元音韵尾和鼻音尾的共现,并且有不少鼻化韵。

7. 词汇方面也有方言的区域特征。例如,秦晋方言由于叠音词多,双声叠韵连绵词多,带前缀、中缀、后缀的双音词和四字格也多,因而复音词较其它官话方言丰富,东南方言更是不可比。《忻州方言俗语大词典》收词18000条,单音词仅有475条,而“圪头词”就有600多条。

一定区域中,几种方言并存,强势方言成为地区共通语,对弱势方言也会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词汇上。如广东境内强势的粤语已经成为共通语,省内闽语和客家话就吸收了一批粤语词汇。例如:遮(伞)、樽(瓶子)、煲(久煮)、(合适)、火水(煤油)、番鬼(洋人)、波鞋(运动鞋)、炒更(额外兼职)、马仔(随从)、泊车(付费停车)、吉屋(供租用的空屋),语法上也有客家话和闽语向粤语靠拢的趋势。例如:客家话(亻)肥过(我比他胖),中山闽语:三身代词复数式“我侬、汝侬、伊侬”改说成“我、汝、伊”,“借我一本书”改说“借本书我”,都是来自粤语。

8. 边界方言和方言岛由于与外方言接触频繁,语音和词汇都会发生更多的变异。例如闽南方言区的西沿龙岩、漳平话,由于和闽西客家话连界,闽南人和客家人穿插杂居,在语音和词汇上都受客家话影响,例如:部分全浊声母字闽南不送气,龙岩随着客家话读为送气:贫途庭才全奇强球群;部分章组字闽南读为细音,龙岩和客家话一样读为洪音:遮蔗车种正章唱社份声少上熟。词汇方面也吸收了一些客家话的说法:老公、老婆、老弟、自家、牛牯(公牛)、鸡(母鸡)、禾秆(稻草)、灶下(厨房)、跌鼓(丢丑)。

福建的南平官话方言岛因受闽语的包围和影响,吸收了不少闽语的的词汇,例如:做旱(天旱)、平洋(平地)、滚汤(开水)、年头(年初)、桌布(抹布)、水鸡(田鸡)、老妈(妻子)、索子(绳子)、(藏)、番柿(西红柿)。

三、语言接触的方式

1. 叠加式 通语与方言接触,最常见的方式是语音、词汇、语法上的局部叠加。这类叠加没有造成系统的调整。

语音的叠加就是造成字音的异读,包括文白异读、别义异读和新老异读。三者有时纠缠在一起。例如山西平遥晋语:

调thi?1调解,ti?1调和 骑t?hi1 骑兵,t?i1 骑马

芒ma??1芒种,u?1 麦芒 丈tsa??5两丈,tsu?5 丈人

生s???1 学生,s??1 生日 青t?hi??1青年,tshie1青色

闺kuei1闺房,t?y1闺女 货xu?5百货,xuei5杂货

词汇、语法上的叠加必须为方言增加同义词和同义句型,例如上海话:屋顶~房顶,家生~家具,物食~东西,窗盘~窗台,方台~方桌,抽斗~抽屉,镬盖~锅盖,篮头~篮子,拨伊糖吃~拨糖伊吃,拨我一张纸头~拨张纸头我,好看伐?~阿好看?~阿好看伐?,贴邮票上去~拿邮票贴上去,到苏州快嘞~苏州到快嘞~苏州快到嘞。

2. 双语并用式

双语现象在普通话普及地区普遍存在:本地人之间使用母语方言,与外地人交往用普通话。

通语和方言可以双语并用,不同方言之间也可以双语并用。在方言交界地带和方言岛,这种双语现象十分常见:在家、在村里和家人、同乡使用母语方言,出门和外人交往使用所在地方言。双语区的人在交际中有时还常有语码转换。交际双方的两种语言的语音、词汇和句型则会在并用、换用中逐渐接近。

3. 借贷式

非双语区的邻近方言之间最常见的是词汇的借用。

汉语方言之间互借词汇,最常见的是按音类折合,如龙岩话借用客家话“老弟、自家”,弟[ti4]、自[tse6]不送气,有时连方音也借用了,如“老婆”的“婆”[pho2]。

不同民族语言之间词汇的借用:汉语方言向其他民族语言借用的词不多,借用时都按方言自身的语音结构折合、转换。如粤语Taxi[tek7 si2]的士,spanner[si6 pa1 na3]士巴拿。更多的是用音译加意译的办法借词,如粤语的波(ball):波鞋、打波、波衫、波楼、波场。

4. 感染式

所谓“感染”不是具体语言成分的借用,而是某种语言特征或结构方式上的模仿和趋同。

语音方面就有模仿外族语言的个别特殊发音,如海南闽语的紧喉浊音 b、 d可能是临高话(壮侗语)影响的结果,台山一带粤语的?声母也可能来自于壮侗语。

语音、词汇结构方面也有类型上的感染作用,如河西走廊的官话和阿尔泰语系的无声调、有重音的民族语言相处,有些方言调类合并为三调或两调,有的方言出现了双音词前重音和后重音的模式(如甘肃河州方言)。

阿尔泰诸方言多音词多、单音词少,秦晋方言叠音连绵词多,加缀词(前缀、中缀、后缀)多,有明显的向多音化类型发展的趋势。而粤方言与壮侗语接触时间长,相互影响也较深,粤语的连读音变少、单音词多,与壮侗语结构类型较为接近。

四、语言接触的过程

1. 变异的方向:由浅层到深层

接触总是从表层开始,例如新增的音值或异读,新词新语或新的义项。先是作为一般词汇借用,久而久之,其中的少数也可能进入基本词汇。

深层的接触包括音类的调整,音节结构的变动,基本词汇、核心词的更替,构词法、造句法上产生的新模式。

对于语言的系统来说,语音是“形”,词汇是“体”,语法是“神”。形、神都依附于体,体是无数音义组合单位的集合――词汇,词语按照语法规律组成语用表达的“句子”。词语是语言接触的最敏感、最容易变异的前沿,语音、构词法在语言接触中的变异往往要经过大量词语借用的积累。一般说来,形、体的变异是经常发生的,结构性的变异(如构词法和句法)则较难借用。仿造英语分用“他、她、它”已经一百多年了,至今还没有完全分开呢。

2. 变异的途径:由量变而质变

音素和音节的模仿,词语的借用、并用、连用(如沙发椅、x光、bb机一类的合璧词)都属于量变。量变的积累有时会造成部分的质变。例如音系结构的调整(连读音变的生成、韵类的增减)、新的构词法(如字母词、离合词)、新句式(如“被认捐”、“栽赃我”、“好你个头”、“爱谁谁”)的产生就是部分的质变。部分质变扩大之后,可能造成类型的转变。

类型的转化在语言史上是常见的。川藏交界处的藏缅语中至今还存在着有声调和无声调的多种语言,处于从无声调到有声调的类型转变过程中。在印欧语中,英语是从古英语的复杂的形态中简化为形态最简单的一种。多方面的类型转变,从历时方面说可以造成语言史上的不同分期;从共时方面说可能造成语言的蜕变。蜕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类型转变的积累使得语言逐渐疏离甲型语言的特征、向乙型语言的特征靠拢。我国境内的壮侗语有与南岛语共有的核心词,在语言类型上又有许多异于南岛语而接近汉语的特征(如有了声调、形成近似汉语的“四声”,有许多单音词,有收塞音韵尾的入声韵等),有些学者就认为壮侗语是从南岛语经过类型的演变转化而来的。

3. 变异的扩展:局部到系统

局部的变异是经常发生的,例如增加异读,产生连读音变的新规则,词语的借用,产生新的语缀等等。

从局部变异到形成系统的变化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有些汉语方言的连读变调、轻声、儿化还停留在有限的常用词里,形成规律的也总是从局部到全面地逐步覆盖,从不定型到定型。广大的官话方言地区大多有轻声、变调和儿化,但读轻声的字和儿化的词语有多有少,变调的调类也多少不一,规则有繁有简,就是反映了这种从局部到系统的变化过程。语法新规则的形成就更加需要一个类推扩展的过程了。

4. 变异的结果:过渡、混合和转化

就汉语方言发生相互接触后的变异结果看,常见的有三种情况:第一,由于深度接触而疏离甲方言并向乙方言靠拢,形成新的方言“过渡区”。这种情形常常发生在大方言区的边界。例如浙江西部和安徽连界的严州方言,就是吴语和徽语的过渡区,在闽赣两省的交界处,顺昌、将乐、泰宁一带是闽语和赣语的过渡区。第二,由于两个方言长期接触、密切交流、融合,逐渐形成了非甲非乙、亦甲亦乙的混合型方言。湘南土话兼有湘语、赣语和西南官话的特征,粤北土话兼有客赣语和粤语的特征,桂北土话则兼有湘语、赣语和平话、西南官话的特征,可能都属于混合语。第三,由于处在方言区的边沿,长期、大量地接受邻近方言的影响,从类型上、整体上已经从甲方言转化为乙方言。闽北边界的邵武、光泽已经完成从闽语的蜕变和向赣语的转化;浦城县的北半部则是从闽语蜕变为吴语,这都是经过详细论证过的结论。

参考文献:

[1]陈章太、李如龙.闽语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1.

[2]李如龙.汉语方言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李如龙、张双庆主编.客赣方言调查报告[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2.

[4]李如龙、庄初升、严修鸿.福建双方言研究[M].香港:汉学出版社,1997.

[5]李如龙:汉语地名学论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6]李如龙.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7]李如龙.汉语方言研究文集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8]李如龙.论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J].语言研究,1999,(1).

[9]李如龙.论汉语方音的区域特征[J].中国语言学报,1999,(9).

[10]李如龙.关于东南方言的“底层”研究[J].民族语文,2005,(5).

闽南神韵篇3

关键词海丰方言 多元化 语音特点 词汇特点

海丰地处广东省东南部沿海,北倚莲花山脉东南麓,东接揭阳,西连惠州,北隣河源,南临南海的红海湾和碣石湾,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东、西、北三面群山高耸,形成一道天然屏障。中部平原,东南台地丘陵起伏,境内河流纵横,海域辽阔,气候宜人,风景秀丽。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在这块土地上流下了沙丘、贝丘遗址。东晋、宋末、明末清初几次移民高潮,大量中原汉人迁入海丰,原住民百越土著则或迁徙或同化。中原移民带来了各地的中原文化和语言,因此形成了海丰地区方言多元化的特点。海丰地区使用的方言主要有福佬话、客家话、军话、尖米话,另外还有白话和畲语。流行于海丰地区的语言,主要是福佬话,海丰讲福佬话的居民占全县人口的80%,分布在县中部、东南部和沿海地区,如海城、鲘门、赤坑、大湖、可塘、赤坑等地。讲客家话的居民占全县人口20%弱,主要居住在县东北部山区,如黄羌、平东,此外,西部的赤石、鹅埠、小漠也有讲客家话的。军话则只流传于平东的龙吟塘这个方言岛。至于讲尖米话的居民不到1万人,分布在海丰与惠东交界处的梅陇镇南山管区和鹅埠两地。

1 福佬话

在1500年以前,黄河、洛水一带的中原汉民族为了躲避战乱,辗转到河南光州,此后再迁至闽南,再接下来,闽南漳州人大量移民广东的海丰地区,汉民族的中原文化也就这样由其子孙带到此处,并形成了独具一格又很接近于漳州话的福佬话,也称河洛语。福佬话,又称闽南语,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最复杂的一个方言,它来源于闽南话而又自成体系。保留了较多的古汉语词,与潮州话的词语基本相同,受官话(中州语音)的渗透而有差异性变化。

1.1 语音方面

海丰福佬话有18个声母,72个韵母,8个声调,其语音构成比北方话复杂。

1.1.1 声母18个(包括零声母)

海丰福佬话的声母直接继承上古汉语的声母系统,没有受到中古时期汉语系语音演变的影响。现在普遍认为上古汉语有19个声母。按照福佬话的18音分析,福佬话的声母有18个,就是说上古汉语的19个声母福佬话保留了18个。

[p(b)]包飞诐[p‘(‘p)]皮冯标[m(m)]毛务麻

[b(一)]无米抚[t(d)]刀竹茶[t‘(t)]他丑痔[n(n)]拿女人

[l(l)]来你内[ts(z)]精主责[ts‘(c)]秋楚慈[z(一)]若儿唯[s(s)]四师细[k(g)]高经滑[k‘(k)]开起宏[(一)]五议岑[g(一)]吴玉牛

说明:(1)海丰话的[ts、ts‘、s]三个声母发音部位比普通话的平舌音z、c、s靠后,与广州话的舌叶音[t∫、t‘∫、∫] 较接近。(2)[b]、[g]、[z]是全浊音声母,普通话没有。[b]和[m],[g]和[]常常反映为文白异读。如“雾”文读为mu4,白读bu6,“饿”文读为o4,白读为go6。

上古汉语有一些特点:古无轻唇音、 古无舌上音、古多舌音。这些重要的古代汉语语音现象,福佬话保存得很好。

福佬话没有齿唇音声母[f]。古代非、敷、奉三个声母的字在今天海丰话的白读音中念双唇音[p]和[p‘]。如“飞富分幅斧父吠肥房放”声母为[p],“浮帆冯缝藩捧芳纺”声母为[p‘]。保存了上古时代这些字的“重唇音”(即双唇音)音值。

福佬话没有翘舌音声母彩缤纷。北京话里的翘舌音字在海丰话里一部份变成平舌音[ts][ ts‘][s][z],如壮ts‘a5 、唱ts‘ia5、时si2、日zit8;另一部分北京话念和声母的字,海丰话念成舌尖音[t]和[t‘], 如“猪中置展治竹兆召宙陈茶除沉池唇”声母为[t],“耻超彻丑持澄錘窗斥滞柱痔”声母为[t‘],保存了上古时代这些字的“舌头音”(即舌尖音)值。

1.1.2 韵母72个

单韵母5个:[a]亚[e]哑 [o]窝[i] 衣 [u]污

复韵母12个:[ai]哀 [ei]鞋 [au]欧 [ou]乌 [ia]爷 [io]腰

[iu]优 [iau]要 [ua]蛙 [ue]画 [ui]威 [uai] 歪

鼻韵母2个 : [m]唔 []嗯

鼻尾韵14个: [am]庵[om]掩[im]音[iam]盐[uam]凡[in]因[un]温[a]安[o]翁[e]英[ia]央[io]容[un] 汪[ue]宏

鼻化韵11个: []敢[]耗[e]楹 []丸 []营 []羊 []闲

[]碗 []关[]黄[]高

手声韵28个:[a]鸭[o]学[e]呃[au]福[i]噎[ia]益[io]约[iu](-) [iau](-) [u](-)[ua]话 [ue]划[m](-) [](-) [ap]盒[op](-)[ip]邑 [iap]叶 [uap]法[it]壹 [ut]笏 [ak]恶 [ok]握[ek]亿 [iak]越[iok]育[uak]挖[uek]获

说明:音标后的‘‘(-)’’表示没有合适的字,这类韵母都是在口语中出现的。

福佬话没有撮口呼韵母。北京话的撮口呼韵母€黣、€黙n、€黱在海丰变为齐齿呼或合口呼。如鱼[hi]、月[gue]、元[ia]、云[hun]。

福佬话保留了古代阳声韵(鼻音韵母)和入声韵两套尾的对应,即[-m、-n、-]与[-p、-t、-k]的对应。如心(-m)/湿(-p);新(-n)/失(-t);生(-)/色(-k)。

福佬话有一大批字存在着文白异读。有的是韵母不同,如“变”念[pia5]是读书音,念[p5]是说话音;有的是声韵调都不同,如“饭”文读为[hua4],话音为[p6]。海丰话的文白异读现象主要反映在韵的不同。如:“毛逃号抱稿道宝倒好草高告”读书音韵母是[au],说话音韵母是[o];“东通同桐笼丛公工空烘翁动送孔”读书音是[o],说话音是[a]。

福佬话的声母有丰富的鼻化韵母,且大多数具有相应喉塞入声韵。海丰话的鼻化韵母有十一个之多,其中八个与入声相配,它们是:(敢~甲),(毛~学),(楹~厄),(圆~噎),(羊~约),(营~益),(碗~话)。

1.1.3 声调8个

调类: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

调值:3355 5135213 11255

例字:诗分时云死粉是混世训示份闪忽蚀佛

1.2 词汇方面

粤东地区的海丰,过去比较闭塞,山川阻隔、交通不便,因此语言文字的发展变化较小,而原来在中原带来的河洛话也就相对保留得比较多。在海丰福佬话中能找到大量的古汉语和古文字。

例如:

古汉语福佬话普通话

扁食扁食馄饨

屣屣拖鞋

蕹菜蕹菜空心菜

福佬话中有一些属于本方言区常见而其他方言少见的方言词,这些方言词中,继承古代的语词较多,也较多地保留了古义。单音节词也多。例如 “涂”(泥土)、“曝”(晒)、“拍”(打)、册(书)、箸(筷子)、习(翅膀)、粟(稻谷)、目(眼睛)等等,都是单音节词,都可以从古籍中找到出处。

2 客家话

客方言不是一种独立的语言,而是汉语的一个支派。原来居住在中原一带的客家人祖先,因躲避战争、灾荒等原因,经过六次大迁徙,从北方流离转徙至广东,不但带来了北方的文化,也带来了北方的语言。这些语言后来被称为客家话(又称客话、客家语、客语)。客家人大都聚族而居,而且定居的地点大都是在偏僻的山区,与外界交往较少,因而更容易保存原来的语言和文化习俗。海丰客家话保

存了很多唐朝后期(大约公元10世纪)到宋朝古音。

2.1 语音方面

海丰客家话中保存着大量的古音,声母17个,比普通话21个声母少4个;但韵母有74个,声调有6个,比普通话的韵母和声调多得多。

客家方言无浊声母[dz]、[dz] 、[dz]、[v]、[],只有塞擦音[ts]、[ ts’ ]和擦音[s],在三十六字母中属精、清、心声母,无舌上音[ts]、[ts’]、[s],因此客人说“知”为“低”(di),说,“知道”为“抵得”等等都是属于上古语音。客家话的字音,读为送气音的比较多。这是因为中古全浊声母(并、定、群母)在客语全部变成送气清音。而其它方言则是一部份变化为送气一部份变不送气。客家话中有一些轻唇字念为重唇。例如肥、浮、飞等,表现了“古无轻唇音”的现象。

客家话中有一个丰富而复杂的韵母体系,它保持着中古汉语中存在的m, n, ng, p, t, k六种韵尾,相当整齐。这也是客家话保存中古语音特点的一种表现。其保存完整的程度在汉方言中仅次于广东话。客家话中没有撮口呼一类的韵母,只有开口、合口和齐齿呼。中原汉语的撮口呼是在明代才出现的,客家话在明代以前便分化出来,所以没有这一类韵母。这叫做“四呼不齐”。

2.2 词汇方面

客家方言词汇丰富多彩,表情达意,准确细腻。例如“死”这个词,称小孩的死曰“取债”;年轻人的死叫“短命”;老人死称“归仙”,如有忌讳则说“老了”或“走掉了”。客家人说吃早餐为“食早”吃晚饭为“食夜” 。

客家方言单音词丰富,如索、闲、企、行、寒、食等。一般而言,古汉语的单音词较现代汉语丰富很多,保存比较多的古汉语语词,如捼(两手相切搓)、镬(锅子)、遮(雨伞)、犁(低头)、禾(稻)等。

客家话保留中州古汉语的语词较多。煮菜用的铁制器具,客家话不叫“锅”,而叫“镬”。据古书注,有足曰鼎,无足曰镬。“锅”是没有脚的,客家话称“镬”,是古原义的保留。生活煮饭用的木柴,客家话叫“櫵”,据《说文解字》注:櫵,散木也,可见即是今天的木柴。“櫵”的古音古义,仅保留在客家话。客家话里保留的古语词还可举出很多。列举数例:脸说成(面)、绳(索)、找(寻)、怕(惊)、走(行)等等。后者都是客家话所用古语词。

客家话有些语词在语素的构成上其先后次序刚好与普通话和其他方言相反。有时语素相同,排列颠倒,例如普通话中的“灰尘”,客家话叫“尘灰”;普通话中的“喜欢”,客家话叫“欢喜”。例如公鸡(鸡公)、拖鞋(鞋拖)、干菜(菜干)、轻重(重轻)、狸猫(猫狸)等等。有时语素相同,附加成分不同,例如普通话中的“虾”,客家话叫“虾公”;普通话中的“虱子”,客家话叫“虱婆”。

3 军话

“军话”是明代初期“卫”、“所”军制的直接产物,由明代卫所后裔讲的类似于明代通话的一种方言。它是一种含有官话成份但深受客家话、闽南话影响的混合型方言。明代推行卫所制度,海丰因扼惠潮官道,为粤东海防重地,在境内设置了碣石卫和海丰千户所、捷胜千户所、甲子千户所,因此带来了属于北方的屯军文化。

3.1 语音方面

海丰平东镇龙吟塘军话声母共有16个(包含零声母)。海丰军话相较其他军话的特别之处在于没有/f/ 、/v/ 等声母,但却多了/b/ 、/f/ 、/v/ 声母的存在。相对的,/b/ 声母,则是客语没有,且是闽语的常态。海丰龙吟塘军话,处于闽、客的过渡地带,虽然处于平东镇,然而主要的生活圈是和公平镇的福佬人打交道,因为主要接触的汉语方言不同,促使其语音与其他地区的官话语音产生了差异。龙吟塘军话中古声母晓匣合口的部分,一律都发/h/ 声母,并不会产生客语/f/的情形。龙吟塘军话的语言现象,发现其中包含明清时代的音韵系统,是一种兼具汉语南方方言与北方官话的次方言。从与《中原音韵》部分韵部相同的呈现,却与邻近的闽客方言有所区别即可得知。龙吟塘军话与闽西客语有部分的关系存在,如同在蟹、开、一的主要元音皆是 /ei/ 韵母即可得知。不过却也发现其阳声韵的韵母有鼻化的现象,如同在中、古、臻、摄当中,而鼻化韵母出现在海丰地区的福佬话,因此很明显是受到当地福佬话的影响。

3.2 词汇方面

3.2.1 名词

① 时间节令—“时候”一词,在当地是以“时日”来表现,其他汉语方言多以“时后”直接命名。“明天”说成“清早”,则是以原本仅限定于清晨的词语,扩充为一整天的代称。“端午节”则是称为“五节”,和客家方言的“五月节”雷同,应为“五月节”的简称。

② 矿物及其他—“石头”说成“石牯”。部分客家方言也有此种说法,然而客家方言多会加“头”字,成为“石头”或“石头牯”。当地军话则是限定“石”后头,仅加后缀“牯”。

③动物—“猫头鹰”说成“猫头雀”,是以“雀”一词作为一般鸟类的代称。“螃蟹”说成“蟹”,与粤语广州话相同,而异于客家话修饰词语于前的模式,如“毛蟹”。“蚯蚓”说成“虫獜”,和海丰客语的“虫虫宪”相似,“獜”在此为假借字,而不知其本字为何。

3.2.2 动词

①肢体动作—“蹲”读作“跍”,与闽方言中的厦门话,潮州话,建瓯话皆相同,亦与台湾部份客家话相同。

②日常生活动作—“理发”读成“剃头”,与福佬话皆相同,亦与部份客家话、赣语相同。

4 尖米话

在海丰县的梅陇、后门、小漠、赤石和鹅埠五个乡镇,存在着一种被当地人视为“四不像”的混合型汉语方言——尖米话。据史书记载和民间的说法,明朝末年,东莞籍农民起义军领袖黄萧养曾领导数以十万计的农民在珠江三角洲发动起义,后来起义失败,为逃避官军追击,保存实力,黄萧养便率其所部逃到惠东、海丰沿海一带的山区、半山区住了下来。后来这支部队便与当地讲闽南话和客家话的居民杂处、通婚,这样一代一代传下来,造成了几种方言的混合,粤语的特点不断消失而闽客方言的成分则逐渐增多。由于语音发展演变慢于词汇,所以语音保留粤语的成分多,而词汇则为了适应与当地居民的交际需要而不断地补充闽客方言语词。以海丰各地尖米话的词汇看,至少有50%与海丰福佬话词汇是相同或相近的,这就导致了今天尖米话词汇的复杂化和多样化。海丰讲尖米话的人口不多,约1万人,集中点是鹅埠,鹅埠镇有百分之八十左右的居民讲尖米话。“尖米话”因何得名尚不清楚,按当地方言,“尖米”是指与“糯米”相对的粳米,糯米软,尖米硬,大概是因为尖米话在听感上比当地的闽客方言音色较“硬”,故用“尖米”来指称。

4.1 语音方面

尖米话在语音上保留了三套鼻音韵尾[m、n、]与三套入声韵尾[p、t、k]的严格对应。入声分阴入、中入和阳入三类。有一批韵母存在着与广州话类似的前低元音[a]与央半低元音[]的对立。从音系来推断,尖米话当是由粤方言的一支演变出来的。

尖米话可分两大类,即客味尖米和粤味尖米。海丰尖米话较接近“粤味”,主要特征是:(1)有长短a的对立,如三(sam)心(sem)j (2)人声三分,如“北百白”三字不同调,分别为pak54\ pak313 \ pak210。

4.2 词汇方面

尖米话的词汇情况比较复杂,可以说是粤闽客三种方言的混合。海丰尖米话里闽南方言词较多,加之尖米话本身源于粤语,所以导致尖米话词汇系统相当复杂,粤闽客词语都有。以海丰鹅埠尖米话为例:

(1)属于粤语词的如:

细佬哥--小孩儿 孤寒--小气大佬--哥哥冷衫--毛衣

(2)属于客家话词语的如:

赖仔--男孩儿 落水--下雨哥魔--瘟病 屎忽--肛门

(3)属于福佬话词语的如:

石牯--石头婆生--观音生日 冤家--吵架 赤虾仔--婴儿

从海丰各地尖米话的词汇看,至少有50%与海丰福佬话词汇是相同或相近的,这就导致了今天尖米话词汇的复杂化和多样化。

方言是地域文化和乡土文化的载体,也是民间思想最朴素的表现形式。方言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宝贵的信息,代表着一个时期的文化精神,具有很强的“活化石”价值。在经济强劲发展、社会加速融合的形势下,我们应该有抢救方言的紧迫感,把前人研究中尚未涉及的方言土语资料尽可能地记录保存下来,为后人留下一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谢立群.海丰音字典[m].汉学出版社,2008.

[2]丘学强.青塘军话中的粤语成分[m].香港:现代教育出版社,2000.

[3]李如龙.汉语方言的比较与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4]黄晓东.汉语军话概述[j].语言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闽南神韵篇4

到了店中,他也烧好水装好干茶等着我了。我打开杯盖一看,墨绿的于茶呈颗粒状,这不是挺常见的铁观音吗?我大呼上当:“今年的春茶早让我喝了个遍,你拿一些新进的春茶来品品倒说得过去,‘尝鲜’的说法是不是有点不厚道呢!”看着我一脸着急,他倒不紧不慢:“我让你尝的就是这铁观音的‘鲜’,但是这可不是闽南铁观音,它是土生土长在福鼎的闽东铁观音。”

铁观音的生长对土壤、海拔、降水、温度、湿度等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要求非常严格,品质好的铁观音要生长在高海拔、偏酸性的红壤中。福建的闽南地区境内多山,常年云雾缭绕,年平均温度18℃,光照适宜,山地土质多为酸性红壤和砖红壤,非常适宜铁观音茶树生长。福建的闽东地区大部分茶山海拔不高、土壤松软、含砂质高、偏碱性,本不适合种植铁观音的,倒是我的朋友如此大胆的实践精神让我来了兴致。

朋友接着介绍,现在在技术上略微成熟的铁观音有两款,它们之间差价100元1斤,但是相对于闽南铁观音来说,这两款只能算中低档铁观音,店中超过500元1斤的铁观音还是要从安溪批发来的。

先喝稍低价位的一款,就称它为“A款”铁观音。经过一系列泡茶工序,出汤。我先不着急品饮,先取来盖碗闻闻杯盖香,有一股淡淡的兰花香,但是久闻之下香气的持久性和浓度都略显不足,茶汤入口,汤水顺滑,滋味纯正,回甘有涩感。往下冲泡。茶汤滋味渐薄,到5道、6道时,香气渐无;叶底整齐,叶片匀齐,柔软有亮度。

相对于“A款”铁观音,我们把另一款铁观音称为“B款”。“B款”铁观音花果香较为浓郁,持久性较为绵长;口感较为醇正,回甘好,略有涩感;叶底匀齐、软亮。虽然在香气和口感的表现上,“B款”胜于“A款”,但是两款铁观音均有涩感且耐泡度不足。

朋友告诉我,从种植茶树到这两款福鼎铁观音的制成,经过了3年多的实践,中间换过3个制茶师傅,最开始制作出来的铁观音无香气、无韵味,只能卖到四五十块钱每斤,现在这两款铁观音的香气表现不错,但是韵味还显不足,较好的B款能卖到300元1斤了。

的确,朋友的这两款铁观音整体表现虽说可圈可点,但是比起闽南铁观音,明显在香气和韵味上稍逊一筹。同价位的安溪铁观音香气更为浓郁和悠长,韵味显,口感也更醇厚一些。不管如何,在种植和工艺条件相对不足和落后的情况下,这样的两款闽东铁观音已经能让人感到惊喜了。

圈点:

离开福鼎后,我带着这两款闽东铁观音茶拜访了茶界专家刘宜渠(福建省农业厅研究员、福建省茶叶协会秘书长)。

闽南神韵篇5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晚上好!

2005年是“福建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年”,省政府把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列为今年的重点工作。晋江,素有“海滨邹鲁”之称,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继续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此次布袋戏、唆啰连、笼吹申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继成功开展“乡土文化进校园”之后,我们又组织了晋江市“乡土文化进企业”活动。

舞狮,是晋江民间传统的表演节目,集强身健体与艺术欣赏于一体,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下面请欣赏由安海水泵厂舞狮队带来的精彩表演;

市井小民的生活,最足以反映时代的变局。一首来自海峡彼岸的歌,成功地展现了“来自民间底层的声音”。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生活如何艰难,仍要坚持做人的原则,对未来充满乐观的希望,请欣赏由陈秋迎为我们带来的闽南语歌曲《烧肉粽》;

高甲戏,又叫戈甲戏,九角戏,擅长丑角表演,是福建的主要剧种之一,流行于海内外闽南人聚居之地。其表演特点活泼、轻快、舞蹈性强,节奏明朗,夸张性大,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浪漫主义色彩。下面请欣赏由国家一级演员、文华奖得主赖宗卯为我们带来的高甲小戏《骑驴探亲》;

欣赏完具有浓郁闽南地方韵味的高甲小戏后,让我们来听一听由菲莉员工杨雅为我们带来的歌曲《昂首未来》;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离不开他们的参与。流行于闽南各地,别具南国情调的民间传统舞蹈在她们的表演下,益发显得优美活泼、欢快风趣,下面请欣赏由安海中心小学带来的民间舞蹈《彩球舞》;

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和南管。它曲调优美,情韵深沉,雅俗共赏,是保存我国古代音乐文化最丰富和最完整的一大乐种,素有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下面请欣赏由有370多年历史的深沪御宾南音社为我们带来的南音表演唱《薪传不息汉古乐》;

唆罗连,又称采莲。每年端午节这一天,采莲队伍扛着木刻龙王,举大旗,提花篮,敲锣鼓,奏管弦,唱采莲歌,游街串乡,挨家挨户“掸尘”,数百年来沿袭至今,是一种独具晋江特色的民间民俗活动。后由安海民间艺人改编成富有乡土气息的民间舞蹈。请欣赏由安海养正中心小学的小朋友为我们带来的《唆罗连》;

掌中木偶戏,民间俗称“布袋戏”,音乐唱腔以闽南傀儡调为主,吸收梨园戏和南音部分曲调,曲音悠扬动听,广泛流传于闽南、台湾、东南亚一带。我市的掌中木偶戏剧团继承南派布袋戏传统艺术,而且不断发展、改革、创新,形成独特的南派艺术风格。下面请欣赏折子戏《大名府》片断

善拼敢赢的300万海内外晋江人,在这片原本贫瘠落后的土地上缔造了一个个神奇的创业神话,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最具代表晋江人奋发向上、勇于拼搏和决不服输个性和精神的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有请歌手上台演唱。

闽南神韵篇6

所以,通行于闽西客家人中的闽西客家文化,在闽西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闽西客家文化生成与特质

闽西客家文化的生成和发展,与其创造者和传承者即闽西客家人的历史演进同步,同时又受闽西客家人生存空间制约,因此,认识闽西客家文化,首先必须了解它赖以成长的时空背景。

众所周知,客家是汉民族一支重要而特殊的民系。其根在中原,所以分布于今日中国南方各省以至世界各地,成为一个人口近亿、个性鲜明并举世瞩目的族群,主要因其特殊的历史命运和生存空间所决定。客家文化--包括闽西客家文化的生成和发展,与这种独特的时空背景息息相关。据客家学有关成果和客家谱谍表明:中古以前,客家先民的主要居住地大约为黄河流域以南,长江流域以北,淮河流域以西,汉水流域以东,即今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和陕西一带,由于战乱和饥馑等原因,才从这片曾被称为中原的广大地域不断往南迁徙,直至形成今日客家的分布。

客家先民南迁虽在晋前就己开始,但那时毕竟人数不多,真正大规模迁出中原并朝特立的客家族群演进,则在晋朝之后,而且期间尽管零星迁徙者不计其数,但形成移民浪潮者约计有五次。第一次始于东晋,因受五胡乱华影响,中原大地群雄逐鹿,兵荒马乱,致使大批中原汉人纷纷南迁入长江中下游的湖北、安徽、江苏、浙江一带,有的进入江西由九江至鄱阳湖或溯赣江而至赣南闽赣交界。这批移民当时被称为"流人",他们中的一部后来成了客家人的祖先。

第二次肇于唐末,主要因黄巢为首的农民运动横扫了河南至华南一线以东地区,其中最惨烈者又是河南及长江中下游等地。这些地区正好是客家先民第一次徙居之地。而战乱所及,唯有赣东南、闽西南和粤"比较堪称乐土",于是不少客家先民又从中原大地特别是第一次徙居地往闽粤赣边一带迁徙。

第三次起于宋高宗南渡,先因金人南下,不少中原遗民纷纷南渡而汇入客家先民行列,并推动一部分客家先民再往南移而进入粤东、粤北一带;而后元人入主,文天祥等在闽粤赣边勤王抗元,客家弟子云集响应,崖山兵败后不少流亡海外。

第四次自明末清初,一方面受清人南下及入主的影响,另一方面因客家内部人口膨胀,致使客家先民从原徙居之地特别是闽粤赣边分迁至粤中及其滨海地区,甚至还远播川桂湘台和东南亚等地,同时还有一些从闽西粤东倒迁回赣南旧地。

第五次从清同治年问起,由于广东西路发生了持续十二年的土客械斗,另外还因两广客家多参与太平天国运动,因此,受其影响,不少广东西路的客家分迁于广东南路和海南等地,而参与太平天国运动者在天京陷落后多逃匿边远山区甚至远走异国他乡。作为客家族群的重要组成部分,闽西客家文化生成和发展自然与五次客家移民浪潮密切相关。

概而言之,五次客家移民浪潮对闽西客家文化的作用和影响,前三次主要在于自身的生成,后两次主要在于向外传播。而更重要的是,客家先民根在中原,他们迁离中原之际,正值中原文化经历过汉唐盛世而达到高度成熟和灿烂辉煌阶段,而据谱谍记载,客家先民每次从中原南迁时,都有不少人从中原直抵闽西,其中第一次客家移民浪潮时,从中原直接流人闽西的就至少有卓、罗、郭、詹、邱、何诸姓,由此可见,闽西客家文化的根基和底蕴是中原文化。当然,由于自第二次客家移民浪潮起,流入闽西的客家先民不少曾徙居过长江中下游和赣东南等地,这就使闽西客家文化不可避免会受到居住于这些地域的民族和民系的文化的影响。然而,决定闽西客家文化生成的主要因素除了闽西客家的历史背景之外,还与闽西客家生存的自然环境紧密相联。与中国各地的客家居住地一样,闽西历史上是个典型且比较偏僻的山区。其境内山地起伏,丘陵相连,更有武夷山支脉,玳瑁山、彩眉岭山脉,博平岭山脉和松毛岭山脉等崇山峻岭纵横其间。在古代,闽西客家地区与外界沟通的途径,主要是一条纵贯南北而入粤东并最终流向南海的汀江。据考古发掘与史籍表明,闽西在客家先民未大量流入以前,是一片林荫深郁、瘴气弥漫、猛兽肆行的区域,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居于其中的人类只是少数刀耕火种的畲瑶土著。正因为如此,历史上中原北地战乱不断,甚至唐末黄巢起义军横扫中原至华南以东,闽西仍一世外桃园"般相对比较安宁,因而成为中原移民逃避战乱,重建家园直至形成客家民系的理想与现实场所。而客家先民在这种封闭的空间生存和发展,其文化的活动表现,除因顺应和改造新的环境而须吸纳土著文化之长外,更多的还是客观上促使了对中原文化传统的固守与承袭。

总之,闽西客家特有的源流发展及其生存空间,决定了其文化是一种以古中原汉族传统为本,但又融通了一些闽西客家先民南迁中沿途相处的民族和民系;特别是闽西境内古代畲瑶民族人文所长的文化。这种文化与各地客家特别是闽粤赣边客家文化大同小异。

二、闽西客家文化事象类举

闽西客家文化丰富多彩。它是客家文化内涵丰富、独具特色的一个侧面体现,也是中华文化根深叶茂、博大精深的又一具体例证。限于篇幅,在此择其几个重要方面予以介述。

(一)闽西客家方言。

客家方言是汉语方言之一。闽西客家方言是客家话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龙岩市,讲客话人口不下100万。他们分布在长汀、上杭、武平、连城、永定等五个纯客家县,另外,新罗区和漳平市至少有分布于27个村庄约3万人讲客家话。闽西客家话的代表点是长汀城关话,但由于闽西境内地理复杂,因而各县通行的客家话彼此间语音上有些差异。同属汀江流域的长汀、上杭、武平、永定四县间的语音虽有所区别,但基本上可听懂通话;连城却因分属汀江、闽江和九龙江流域,音调显得特别复杂,不少乡镇连村与村之间都难用方言通话。因此,闽西客家话尽管在音韵方面与以梅县话为代表点的客家方言一样,保持着大量古中原汉语的要素特色,但其自身还有一些区域性特点。这些特点,据长期研究闽西方言的原闽西大学校长郭启熹教授规纳有六个方面:

一是多数地区舌尖音分为舌叶音[t][t''''][∫]和舌尖前音[ts][ts''''][s]两套;一般古章组、知组字读舌叶音,少数知章组字读[k]组字组。二是古合口晓母字一般读为[f];古合口匣母字、古合口影母字、古合口喻母字都多读为[v]。三是除靠近粤东的少数地区如下洋话和武平话外,一般只具后鼻音尾韵母[η],没有前鼻音尾韵母[n]。四是古江通两摄均合流读为[oη]。五是古人声韵尾[p][t][k]大多地区合并为紧喉[ι],仅靠近粤东少数地区还保留[t][k]辅音韵尾。六是多数地方上声不分阴阳,阳去多归上声,因而只有五个或六个音调。

至于在词汇和语法方面,闽西客家方言则与梅县话基本一致,这里不再赘述。

(二)闽西客家文学。

闽西客家文学包括文人文学和民间文学。尽管闽西地理偏僻,汉化较迟,但其文人创作仍取得一定成就,产生了一些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作家和诗人。据中国社科院出版的《客家风情》一书作者统计,从北宋至清末,汀州府至少出现过76位较知名的诗人,如北宋的郑文宝,明朝的李鲁,清代的李世熊、刘坊、黎士弘等,都是成就杰出的作家或诗人。其别是郑文宝,不仅著有《郑兵部集》、《江表志》、《谈苑》、《南唐近事》等,诗文与史学在当时都有巨大反响。其诗承晚唐五代诗风,格调轻盈柔软、小巧玲咙、清新酣畅,深得同时的晏珠、司马光、欧阳修等著名诗家称赏,当代著名学者钱钟书在其《宋诗选注》中说他?quot;宋初一位负有盛名的诗人"。

民间文学是闽西客家文学的瑰宝,不仅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妙趣横生,而且受众也十分广泛。其种类有传说、故事、寓言,也有山歌、童谣、谚语等,反映的内容包罗万象,但都与闽西人民劳动生活和思想情感密切相关,不少作品现在仍在民间流传。

闽西客家民间文学最富生命力和有影响的是客家山歌。它上承古代"诗经"遗风,并吸收了当地畲瑶民歌的成份;艺术上以"赋、比、兴"为主要表现手法,且常用"重章迭句",尤以比喻"双关"见长;句式多七言四句,诗句精炼,押韵上口;而演唱时都用当地方言,富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特别是海外客家华侨华人更是把客家山歌作为思念乡土、回忆乡情的一种形式,所以,它已深深扎根于海外乡亲的心坎,并成为一种意识存在而经久不衰。

(二)闽西客家艺术。

闽西客家艺术也有文人创作和民间创作之分。其中前者以书

画为主,并且影响深远。自清代以来,闽西书画界人才辈出,著名

画家有上官周、黄慎、华岩、李灿、丘田、宋省予、胡一川、罗晓帆等。其中上官周为闽西客家画界始作俑者,其传世之作《晚笑堂画传》

依据翔实史料和丰富艺术构思,精心刻画了自汉高祖刘邦至明朝骁骑舍人郭德成止共120位历史人物图像,画风继承我国传统人物画"以形写神"注重"神似"的创作方法,用粗线条勾勒出人物的形象,形成自己独特风格。鲁迅对其十分推崇,日本学者所著《支那绘画史》还专文论述了《晚笑堂画传》的价值和影响,并将《画传》影印发行。黄慎是上官周的学生,与华岩同列"扬州八怪";宋省予则为岭南画派代表人物。此外,书界著名者有伊秉缓、黎良得、罗丹等,特别是伊秉缓,其书字工四体,尤善隶书,在其生活的清乾嘉时就有"南伊北邓(邓石如)"之说,并享有"书雄清代,隶尤独出冠的美誉。闽西客家这一独特的书画现象,与赣南的理学、粤东的诗文平分了明清客家人文界的天下,而且这传统至今仍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扬。

闽西容家习俗丰富多彩,但多为中原汉族风俗习惯的延续,只不过一些习俗在闽西客家中办得更认真、隆重,所以显得有些特别而受人瞩目。

岁时节日方面,由于这些习俗活动基本都在农闲期间或农忙前夕进行,这在农业社会对于生活在山区艰苦环境中的闽西客家是忙里偷闲、"苦中作乐"的好时机,所以每个节日都办得隆重热烈。如春节贺岁贴春联、正月十五闹元宵、端午裹粽划龙船、中秋赏月吃月饼、重阳登高放风筝、过年舞狮舞龙灯等,无不热热闹闹、喜气洋洋。其中最奇特而壮观者,当推连城正月十五日的"游大龙"和"走古事"。所谓"游大龙"是以每姓一龙进行的竞技娱乐活动,其龙由一节节高二米、长四米的竹编纸糊龙身组成,龙首与龙尾还各长六、七米,制作按一家一节分配,所以大姓村屋制作的龙往往有一百多节,长四、五百米,出龙时,从祠堂沿村口婉蜒排去,浩浩荡荡,十分壮观,因而素有"连城大龙甲天下"之称。至于"走古事",则是每台由一孩童装扮成古人古事的担架,由青壮年肩扛护送竞跑。竞赛时,一声令下,几台"古事"齐发,前面不论江河山地都勇往直前,争先恐后,所以非常紧张刺激。近年来,每年元宵时节都有不少中外游客为此特前往连城观赏,甚至被媒体誉为"山区的狂欢节"。

婚丧礼仪方面,也同样多保留中原古风。如婚嫁习俗,尽管各阶层繁简不同,但一般都要经过"六礼仪式":(1)说亲;(2)送亲;(3)报日子和说聘金;(4)盘送嫁妆;(5)接亲和送亲;(6)拜堂。这和古代汉族婚俗"六礼"基本相同。丧葬习俗则正常死亡者一般须经"着寿衣"、"报丧"、"摆孝堂"、"落枕"、"入棺"、"吊孝"、"安葬"、"酪三朝"、"做七"和"检金"等程序。其中"检金"(即二次葬)虽在别民族民系中少有,但闽西客家地区却与别地客家一样十分盛行。它是指死者安葬若干年后,挖开墓穴将其遗骸用炭火烘烤,然后按人体结构屈肢装人特制的陶瓮再就地或另择地安葬,这才成为永久的坟墓。据考此俗与历史上客家常迁徙难定居的命运有关,因受中原汉族敬祖睦宗文化的影响,他们在不定期的迁徙中

不忍舍下祖宗便将其灵骨装人陶瓮,每次迁徙时都担挑肩背而行,到达新地点后又再入葬,最后便形成这种二次葬俗。至于其他的社会、生产、信仰各方面的习俗,闽西客家与在中原相关习俗都大同小异。

(五)闽西客家建筑。

建筑是文化的物化体现。历史上闽西客家将中原汉族的建筑艺术与当地实际相结合,建造了大批风格独特并影响深远的建筑物,为世人留下了一批珍贵的文化遗产。土楼、屋桥和阴塔可谓其中的代表。

土楼是闽西客家的一种住宅形式,分方、圆两种,在闽西客家县中几乎每村都有,但最集中和著名者当属永定县。该县素有"土楼之乡"之誉,在其全境2223平方公里土地上,分布着1882个以自然村落为单位的土楼群,而且客家地区最大的方型土楼和圆型土楼以及最古老的土楼都集中在这里。其中因外观造型独特而备受人注目的大型圆楼,仅在著名侨乡金丰里就有300余座。它们一一座座散布于金丰山区的群山峡谷之中,如同地上冒出的一个个巨型蘑菇,构成了神话般别具一格的土楼风景。

土楼建筑用料简单,可就地取材,用当地泥土并适量加入竹枝、木条和碎石瓦砾板筑而成,但其结构与功能却非常讲究和奥妙。每座土楼都比一般民居规模弘大,而且坚固厚实;其内部厅堂布局、卧室配置、楼梯分布以及边门开设都取严格的中轴对称;所有公共空间都集于中轴线上,沿此线形成丰富的空间序列;中心位置即是祖堂,供奉着祖宗的灵位;楼内还设有厅堂、水井甚至学堂和花园,青砖卵石铺地,干净整洁。因此,土楼极便于聚族而居和抵御盗匪与野兽的侵袭,集中而鲜明地体现了中原文明与当地实际的完美结合。遗经楼和承启楼可分别视为土楼中方楼与圆楼的代表,前者占地10336平方米,由三座五层主体建筑组成;后者占地5376.17平方米;从外到里依次由一圈大环大楼和二圈较小环楼及一个圆心楼组成,环环相套,楼中有楼。屋桥又称阴桥,是指一般桥梁上再构架亭台等以供行人遮阳避雨。这种建筑在长汀、连城较多,其中连城的云龙桥、永隆桥最为著名。阴塔是种倒立在地下的塔,看似泉井,代表者为汀州双阴塔,据说这种建筑在世界各地绝无仅有。

三、闽西客家文化的作用和影响

闽西客家文化根植于闽西客家人中并规范着他们的心理和行为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而且这种现象在今后一个时期内恐怕还难以马上彻底改变,因此,人们不禁要问:闽西客家文化在其生成和发展过程中,究竟产生了什么作用和影响?

首先,它充实和丰富了客家文化的内涵,并为延续和光大中华传统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中华文化百花园中,客家文化独具特色,令人瞩目,其所以如此,主要原因之一是很大程度上延续和承袭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古中原文化的传统。作为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闽西容家文化在这文化演进运动中,无疑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正因为如此,我们在闽西客家文化具体事象中,才会看到诸如方言多古汉语成份、习俗类同中原古风,以及连民居布局都讲求等级、次序等儒家伦理的现象。然而,闽西客家文化的地位和影响远不仅此,更主要的还在于它从中原文化演变而来的漫长历程中,能够不断随客家先民经常改变的徙居环境而调整,甚至吸收当地民族和民系文化之所长,从而使它一方面光大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如土楼建筑、"游大龙"和"走古事"习俗等都是如此。这些文化事象在本质上都遵循和继承了古代相关的文化传统,但在功能和效果上却大大得以发展和进步;另一方面则作为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些独具闽西客家特色的文化,又充实和丰富了客家文化的内涵,使得客家文化更加博大而精深,光彩夺目。

闽南神韵篇7

清同治年,福建南安菲律宾华侨蔡启昌、蔡资深父子载誉而归,身为成功商人的蔡资深,满脑子却是儒家思想,认为“久远之业,商不如农”,把大量财富转移到国内,在故乡斥资买地,大兴土木,建启昌厝、攸楫厝等房屋。当时,许多建筑装修材料都是从菲律宾海运过来,加之闽南独具魅力的雕刻艺术和装修风格,构成了一幅中西合璧的建筑图画——蔡氏古民居。

蔡氏古民居,位于福建省南安市官桥镇漳里村。现存较为完整的宅第共16 座,有序地分布在15300 平方米的长方形地块中。东西通长200 米,南北通宽100 多米。轴线取南偏西五度,夏季南面日晒不入室内,冬季北风被后墙挡住,实为最佳朝向。整个建筑设计独特,布局严整,精工巧饰,气势恢弘。远远望去,就像整齐精致的城郭,红墙碧瓦,蕴秀其中,屋顶连成一片,似海浪汹涌起伏。建筑多为穿斗式木结构,主体建筑为硬山燕尾脊五开间大厝,左右为卷棚式厢屋,单体建筑多为三进或二进五开间的布局。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的主体建筑为硬山及卷棚屋顶,穿斗式木构架,上铺红瓦及瓦筒,燕尾形屋脊。座座雕梁画栋,装饰着精美的木雕、泥灰雕、砖雕、石雕, 细腻逼真,富有立体感。门墙厅堂书画点缀,施色有墨、彩、金、素,色彩斑斓,富丽堂皇;篆、隶、行、楷各具韵味;雕琢的图案中,飞禽走兽、花鸟虫鱼、戏剧故事、山水人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匾额如书卷、扇、菱,别具一格。门窗圆、拱、菱、方,形式多样,窗棂镌花刻鸟,千姿百态,装饰巧妙。

古民居座座屋脊高翘,雕梁画栋,门前墙砖浮雕,立体感强,窗棱镌花刻鸟,装饰巧妙华丽,门墙厅壁书画点缀,别有一番情趣,篆隶行楷,各具韵味,留下较多当时名流的书画。随处可见的木雕、泥塑、砖雕及石雕,工艺精美,多数采用透、浮、平雕等手法。

雕琢内容丰富多彩,有禽兽、花鸟、鱼虫、山水人物,图案古博。古民居精美的雕饰,不仅集中表现了闽南成熟的雕塑艺术,而且反映了受印度佛教、伊斯兰教及南洋文化和西方建筑艺术的影响,被誉为“闽南建筑的大观园”。

走在蔡氏古民居建筑群里,就恍如身处一座五光十色的清朝闽南建筑博物馆,精彩尽收眼底。这个建筑群包括15 座宅第和1 座宗祠,计大小房间近400 间,东西长200 多米,南北宽100 多米,总建筑面积16300 平方米。主体建筑为悬山式屋顶,雕梁画栋;门前墙砖石浮雕,立体感强;窗棂镌花刻鸟,装饰巧妙华丽;门墙厅壁书画点缀,篆隶行楷,各具韵味,留下较多当时名流的书画。书画如墨、彩、金、素等,色彩斑斓;匾额如书、卷、扇、菱等,别具一格;门窗如圆、拱、菱、方等,形式多样。

在这庞大的建筑群内参观,有一个地方不能不去,那就是“梳妆楼”。这里演绎过缠绵、哀婉的才子佳人爱情故事,为蔡氏古民居增添了神秘色彩。

据传,蔡世添是蔡资深的侄子,品貌出众,颇有文才,有次蔡资深带他去拜访晋江状元吴鲁,被状元看中了,有意把女儿吴明珠嫁给他。两家交换了生辰八字,就下聘礼定亲,蔡家特地为状元家的千金赶建起一座梳妆楼。佳期临近,万事俱备,不幸吴明珠小姐忽得急病,临终前请以堂妹吴宝珠代替自己完婚。于是,迎娶之日,吴宝珠和吴明珠的木主神位一起来到了蔡家。祸不单行,吴宝珠来到蔡家没过上几天好日子,夫婿蔡世添又染病而亡。吴宝珠18 岁之后终身不出小楼一步,赢得门扉上“安贞”二字。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里,总共有五种雕刻艺术,包括石雕、木雕、砖雕、泥塑雕,还有一种雕刻艺术非常奇特,至今为止没有专家考证出来。而正是这样四种精美的雕刻以及一种不知名的工艺,让蔡氏古民居成就了闽南建筑的独特魅力,展现了独一无二的建筑特色。此外,蔡氏古民居一律青石墙脚、红砖墙身,还有红瓦顶和燕尾脊,属于典型的闽南皇宫起大厝。

建筑群体中的12 座主体民居,面积适中,布局规整。东部七座成一排两列组合,由南向北纵深,前后平行;之间留有约两米宽的防火通道,笔直贯穿,透视感极强。西部四座成两排组合。其中一座在整个建筑群体中布局完整,功能齐全;东西两侧各设院门,入内是一宽大石庭,庭北正屋两进,东西护厝,大门居中,额书“莆阳世胄”;庭南有侧屋一列,为佣仆所居。整座建筑占地1250 平方米,规模不算最大,但轴线完全对称,等级分明,十分庄严。

闽南神韵篇8

>> 临水照花 临水照花张爱玲 临水而筑 临水(组章) 厦门沿海的临水栈道 张爱玲:临水照花人 依山造势,临水筑屋 画卷人生 擎天画卷 南国神韵 复刻神韵 神韵独具 贵族神韵 秋雨神韵 临水酒香传四方 临水而居 健康指数并不高 酒香何处有 临水赊店镇 临水而居 惠似清泉 为我,临水而居(组诗) 黑莓或面临水土不服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神韵临水 天然画卷 神韵临水 天然画卷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张敏熙")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临水神韵 钱锦承 摄

在闽东的青山秀水间,有一个色彩斑斓的千年古镇――古田县大桥镇。这里是闻名海内外的临水宫祖庙所在地,也是乡亲遍天下的闽东第一侨乡。古镇依山面海、抱湖临江,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热烈碰撞,民族生活与宗教活动绽放异彩,菌菇奇葩与瓜果特产交织荟萃。不经意间,好摄之徒、游走吃货、文化学者纷至沓来,从不同的视角揭开这个千年古镇的神秘面纱。由她捧出的文化艺术产品,展示着独特的精神风貌,散发着醉人的艺术魅力。 千年守候 钱锦承 摄 朝觐祖庙 赖华辉 摄

廊腰缦回 檐牙高啄

位于大桥镇的古田临水宫是海内外4000多座分宫分庙的祖庙,也是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陈靖姑信俗文化的发源地和传播中心,发祥于此的陈靖姑信仰拥有上亿的信众,前来请香接火、朝觐叩拜者络绎不绝。历经千载风雨湔磨的祖庙建筑群,以中轴线依山就势布局,主次错落有致,向空中腾挪发展,整体气势昂扬飘逸,充满动感,红墙黛瓦泥塑精美,每条屋脊曲线弧度各异,屋脊上的龙凤狮子和狻猊、獬豸、行什等众神兽与周围峰峦叠嶂相映成趣,在蓝天白云下显现其官庙的庄严和气韵神采。建筑群整体外观红墙黛瓦、飞檐翘角、雕梁画栋、龙凤簇拥,唐代建筑风味尤浓,让人叹为观止。海峡女神陈靖姑的倩影,连同这里的唐砖宋瓦,吸引着大批“生活在别处”的艺术信徒前来捕捉灵感,唤醒心灵深处的情愫,邂逅最美丽的风景。

溪山晴雨 乡愁拂面

翠屏湖,是一个水域面积达三十七平方公里的人间仙湖,湖上烟波浩渺,鸥鹭翔集,景致怡然。半个世纪之前的那一场淹城蓄水壮举,造就了闽东山区一片旖旎的湖光山色,碧波潋滟的水下蕴蓄着乡愁缕缕的精神家园和数不尽的春花秋月,落霞孤鹜的水面包容着林木葱葱的玲珑岛屿和品不完的鱼米飘香。踏青极乐,摅怀旧之念;闲吟溪山,发思古之情。步移景换,朝夕变化,晴也草木悠悠,雨也凉风习习,每一款景物都能点亮你的眼睛,涤荡你的灵魂,引领着你回到精神的原乡。 翠屏湖风光 x丁洋 摄 翠屏湖的夏天 钱锦承 摄 桃源春晨 S谷上 摄

畲家桃源 绿野仙踪

上一篇:妈妈好孩子范文 下一篇:时空飞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