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峡指哪三峡范文

时间:2023-10-16 18:34:27

长江三峡指哪三峡

长江三峡指哪三峡篇1

这篇提出怒江峡谷为世界第一长的稿件,是我的一位记者同行传真给我的,希望我能给以认可。里面有两段是这样写的:“怒江大峡谷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分属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华南、印支、泰马、羌塘和昆仑5大地块,在此碰撞、挤压、汇聚,造就了怒江大断裂带。受地壳强烈上升的影响,怒江河流的下蚀力与溯源侵蚀力十分强大,这些山地受河流强烈切割,与峡谷谷底之间高差巨大,一般均超过2500米,最大高差达4500余米。

“从峡谷的长度来看,怒江大峡谷堪称世界之最。从境内的班丁湖下丁青、嘉玉桥一带算起,到云南怒江州泸水县的跃进桥为止,怒江大峡谷总长约六百余公里。再算上下游的延伸部分,长达七百余公里。这样的长度约等于总长350公里的科罗拉多峡谷的两倍,比长达五百余公里的雅鲁藏布大峡谷还要长。因此,根据现有资料分析,目前已经可以认为怒江大峡谷是世界第一长峡谷。”

这不是一般的随便说说的文字,而是要经有关高校地貌专家认可的。

但现在的问题是,这个结论的论据充分吗?就我所知,在可以称得上峡谷的峡谷形态还没有科学界定以前,任何一条峡谷都不宜称为“世界最长。”峡谷形态最基本的概念是两山夹一水。没有水的可称其为裂谷,例如河北省野三坡的百里峡。严格意义上的峡谷应该是看上去为“V”字形,仅仅这样也不尽科学。有些峡谷近看来为倒“八”字形,远看又成了“V”字形,这样的峡谷算不算峡谷?因此,要给峡谷概念设定数据。例如,江河两侧与各一侧山的基部相距不能超过500米;从江面或河面为起程点,两侧的山高不能低于500米。超过这些限数,即不算峡谷。

当然,界定峡谷形态的数据需要地貌学家给以综合评价后才能得出,我在这里只是抛砖引玉,希望它能作为一个科学课题引起重视。这项工作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一旦有了结果,人们就可以根据这些数据去衡量自己所在地区的峡谷的长度。若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其结果必然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怒江大峡谷是不是世界第一长峡谷?也可能是,也可能不是。称是的人要出示怒江大峡谷的全程形态,如最窄的地方在哪里,具体的数据是什么;最宽的地方在哪里,具体的数据又是什么。还有,在某一段是否出现单边山体为丘陵和平地,造成短距离的峡谷形态消失。怒江峡谷的起点和终点究竟在什么经度和纬度,同时还要拿它同已知的世界著名峡谷的对比数据。仅仅美国的峡谷不行,还要与秘鲁、尼泊尔等地的峡谷对比。

这种对比,费时费力费钱。其方式有两种,一是派员实地踏勘被称为世界第一长的峡谷,用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综合评估,然后得出结论。二是利用卫星遥感照片,去评估所关注的峡谷,个别地段也需派员去实地踏勘一番。现在的卫星遥感精度已达到米级,用这样的资料,甚至再粗放一些的资料去判读,是可以对全球任何峡谷作出科学评价的。但这种室内工作同样要花费大量资金。不过,要是真的以科学家给定的峡谷形态量化指标,去判读卫星遥感资料照片,最终获得所关心的峡谷确是世界第一长峡谷,也值了。倘若得出相反的结果呢?虽然说在科学上又迈进了一步,搞不好谁花这个钱谁都会觉得窝囊。

我不敢贸然认可怒江大峡谷是世界第一长峡谷,也有我自己的切身体会。我从米林县的派出发,沿着雅鲁藏布江,驱车走到曲水大桥。估计这段距离能有五六百公里。如果我随意些的话,也可以称这五六百公里均处于峡谷状态。只不过这峡谷是以“V”字形与倒“八”字形轮换出现的。有的地段仅有五六十米宽,有的地方宽达十多公里。的贡嘎机场就建在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谷地上。山南地区泽当城北的雅鲁藏布大峡谷谷地更宽,谷地除了又宽又缓的江流,再就是江南的大片防护林和江北的大片沙丘。由于过宽的谷地,看对面的群山根本没有山的气势,好像是连绵的小丘陵。

从曲水往上直至雅鲁藏布江源头杰马央宗,我没有走过,不知这一千多公里的谷地形态如何。假如也同曲水至派相近,那么雅鲁藏布大峡谷又该有多长呢?总有二千公里左右吧!我看过四位科学家合写过的一份材料,他们就明明白白地写道,澜沧江峡谷长达2000公里。推而论之,把金沙江与长江的峡谷合起来算,这条峡谷又该有多长?长江全长约为6300公里,假如去掉上游与下游没有峡谷形态的地方3300公里,可否估算长江峡谷为3000公里?

没有峡谷形态的科学的量化指标,必然会出现2000公里或3000公里的峡谷长度数据,让人不能肯定也不能否定。雅鲁藏布大峡谷、长江三峡、怒江大峡谷、澜沧江峡谷、闽江峡谷、岷江峡谷等,我均或长或短地走过一段。我觉得越是这样越要慎重地对待重大峡谷数据的推出。科学需要严肃和严谨,惟有如此才能有效地认识自然、认识宇宙。

雅鲁藏布大峡谷就不存在上述问题。它之所以被称为世界第一大峡谷,是由它的最深和非同一般的长度综合指标决定的。最深是对比深度,地球上所有峡谷,迄今都要俯首称臣。五百余公里的长度,是指雅鲁藏布大峡谷在这长长的距离里,始终处于“V”字形形态。

1.金沙江峡谷。

2.澜沧江峡容。

3.怒江峡谷。

长江三峡指哪三峡篇2

5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通过了《三峡后续工作规划》,会议指出,三峡“在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规划》的出台被坊间传为“政府首次承认了三峡不利影响的存在”,甚至还有人大胆猜测:三峡问题已经到了很严重的地步。

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正式通过了关于修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三峡终破土动工,但主建派与反建派的争论却一直未停。此次《规划》指向的诸多现实后续问题,再次引发人们对三峡庞大工程的追问: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大计”到底怎么了?

围绕三峡工程现实争议,当年三峡工程上马内幕,以及三峡后续工程责任等问题,《京华周刊》记者采访了三位亲身参与三峡论证、建设及评测的权威专家、学者。

陆佑楣,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国家水利电力部副部长、能源部副部长和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总经理等职务,并曾亲身参与三峡工程论证,主持三峡工程建设长达十一年之久。

翁立达,国内著名水资源保护专家、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原局长。曾长期参与三峡工程环境评价、规划、监测管理工作。

黄济人,重庆市作协主席,第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见证了三峡工程在全国人大通过过程,长期关注三峡移民问题。

工程责任“未完待续”

“问题都解决好了,才能说三峡最终成功了”

京华周刊:《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出台,是否意味着三峡工程对于三峡库区及长江中下游造成了影响,要对“后三峡工程”予以治理?

陆佑楣:任何一项工程都有它明确的目标和任务,三峡工程也一样,在其可行性论证之后还完成了国家审查和立法程序。自2003年投入运用以来,如今三峡工程的运行实践证明了工程已全面达到预期的各项目标。

长江流域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三峡工程尽管解决了其中很关键的一部分,但它不可能解决长江流域的所有问题。比如长江上、下游的旱涝现象属于自然灾害,需要有相应的工程措施和社会措施予以解决,其因果关系要分清楚,我不同意称之为所谓“后三峡工程”。

翁立达:三峡工程是开发治理长江的核心关键工程,事实上今后我们谈长江都绕不开三峡工程。三峡工程对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经济等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其中的影响是有利有弊的。

有些人认为后续工作不应该再和三峡工程挂钩,我不同意这种观点。三峡主体工程建成了,但是一些有关问题仍然需要妥善处理,这些问题都解决好了,才能说三峡工程最终成功了。不能说蓄水到了175米,工程就算完成了。

:很多人指责是三峡工程加剧了中下游干旱,干旱与三峡水库的蓄水有关?

翁立达:现在还没有证据表明今年长江中下游干旱与三峡工程有直接关系。三峡水库下泄的水含沙量减少,清水下泄造成长江干流河道下切,致使在同样的流量下,水位降低,进入洞庭湖的水减少了,客观上一定程度地间接加剧了湖泊的干旱。当然,造成干旱还有很多其他因素,主要原因还是今年长江中下游降水偏少。

陆佑楣:要准确地认识三峡工程和水力发电。三峡工程没有引走长江一立方水,水库蓄水发电只是利用了水的势能,通过水轮机后仍流向下游,水力发电并不消耗一立方水。

三峡水库只是一个季节性调节的水库。长江流域年降雨量和长江径流量的变化是由于大气环流引起降水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造成的。今年春季长江中下游各地出现了50年到70年一遇的持续性旱情,导致了明显的旱灾。在此期间,三峡水库不仅没有截留一立方水,而且按照国家防总的调度指令,将去年汛末蓄的水在今年春季不断向长江中下游补水,自5月7日进行应急抗旱,至6月9日已累计增加下泄水量53亿立方米,三峡水库下泄流量大大高于三峡上游的来水量,缓解了中下游的旱情。指责三峡水库加剧了长江中下游的干旱是没有根据的。

黄济人:很多人问旱是不是由三峡工程造成的,这种问题非专家人士是很难给出科学答复的。我认为《规划》出台不是针对干旱而来,而是针对三峡大坝课题保持了一贯的关注和政策支持。

:三峡对于水华和污染等问题有哪些影响?

陆佑楣:陆地上的营养物质排放到水里面,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再加上适当的外部条件,就会产生藻类发育,称为水华。水华现象主要是在三峡水库的支流上,因水流速度减慢,岸上的垃圾、废水等污染物进入支流水体,每年就会出现一到两次。藻类的腐败会产生废气,这就形成污染,但这只是在局部地区,而且是支流,而不是在干流,事实上出现的数量是非常有限的。

不能再把长江作为一个排污通道,污染源产自陆地上,这些污染物都应该在陆地上得到治理。保护长江的水质、保护三峡水库的水质,是当代中国人的责任,即使没有三峡工程也是必须做的事情。

翁立达:在污染问题上,三峡公司一直讲三峡水库本身没有排污,所以水库出现水质问题与己无关。但客观地说,污染是内因,而三峡大坝拦截了长江水之后,改变了江水的流速和流态,降低了水体对污染物的自净和降解能力,这是外因。事实上,虽然在三峡大坝建设之前也有污染的情况存在,但并没有发生过水华。而恰恰是在2003年6月6日,就在三峡蓄水的过程当中,我们的监测船在香溪河和大宁河发现了水华,这充分说明外因通过内因产生了作用。应该说,水库局部支流、库湾水华的发生比我们当年环评报告中的预测来的要快,程度也要更严重一些。

目前水库水华还主要出现在支流、库湾,因为蓄水以后这些地方的水几乎不流动,水体自净降解能力降低。总体而言,蓄水以来水华的程度和范围这几年一直呈发展的趋势。

:三峡的移民是否是自愿迁移的?这样的迁徙对他们意味着什么?

黄济人:国家对三峡移民采取了强制性移民政策,个人服从集体,舍小家,为国家。比较现实的问题是:重庆地区移民和其他地方的移民不同,他们都是以家族为单位,对群体生活具有一种依赖感,不愿意改变固有的生活习惯。由于亲缘血统的关系,到了新的地方可能就会面临大量分散,固有的关系就可能面临破坏,这让他们产生一种恐慌。这是所有移民共同的心态,物质的改变不是最重要的。在生活质量上,有些移民的生活水平提升了,有些下降了。

陆佑楣:当时人大通过兴建三峡工程的决议以后,最先放鞭炮庆祝的是重庆三峡库区的老百姓,他们都希望三峡工程能上,以改变三峡库区的贫困落后面貌。总体来讲三峡库区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大幅度提高的,建库之前一些老百姓的生活根本不是现代人的生活,没有公路,没有可靠的电源,也没有自来水,城镇设施也极其落后。三峡建设资金里,移民费占了一半还多。通过开放性移民、对口支援、部分外迁并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小城镇建设,三峡库区移民已经能享受到现代人应有的基本条件。

:如何保障移民的利益,尤其是很多失地农民?

陆佑楣:对于失去土地的农民,国家已出台办法,规定每人每年补助600元,期限是20年。对于失地农民来讲,这笔补助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个重要支撑点。根本的出路就是我一直强调的,水电的电价适当调高一点。比如每度电调高五分钱,将调高的电价收入每年返还给库区用于移民生产生活补偿以及后续发展的支持等,这样可以使库区的建设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这也是社会财富合理分配的问题。

黄济人:应该说一些移民接收地的工作做得很好,部分农民获得了肥沃的土地,经济状态远远超过三峡库区。也有一些移民虽然有土地,但离他们的安置地非常远,耕种不便,这引起移民很大不满。由于迁入地和迁出地土地属性不同,也造成部分移民无法劳作。比如移民以重庆的方式耕种,用重庆的农家肥料,到异地完全无济于事。又如迁往广东肇庆的重庆移民,耕地时,他们吆喝牛走,牛就是不走。移民就抱怨说:广东的牛听不懂重庆话。连牛都赶不走的农民又怎么可能种田呢?这些移民只靠种田也无法保证生存。

更重要的还有文化领域的冲突,无法适应迁入地生活,走上犯罪道路的移民也有。

三峡上马争议多

“当时2600多名全国人大代表很多都不懂水利”

:为什么三峡的议案要拿到人大表决?

陆佑楣:作为一项重大工程项目的立法程序,将兴建三峡工程的议案拿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投票表决,这是史无前例的,我觉得当时充分地发扬了民主。因为三峡工程涉及面广,毕竟要在长江这条母亲河上修一个巨型水利枢纽工程。

黄济人:我认为这是没有必要的。当时2600多名全国人大代表很多都不懂水利,把一个重大的水利工程列入到经济范畴中去,这也意味着三峡工程命运掌握在不懂水利的人手中。用这种方式来表决,我们当时就很困惑。当然现在讲这样的话意义不大,因为大坝已经在那里挺立很多年了,也正在发挥它的功效,现在的话题更应该集中到如何更好发挥效力上。

:三峡在论证阶段就有专家提出异议,反对声最大的是黄万里,如何看待他提出泥沙淤积等质疑?

陆佑楣:黄万里老先生是我们大家非常尊敬的教授、学者,他曾经认为黄河上不该建三门峡电站,他的观点是对的。由于黄河的泥沙量极大,修建三门峡水库造成了大量泥沙淤积,导致水库无法运行。但三峡水库是建在长江上,长江单位水体中的泥沙含量不大,和黄河的相比不是一个数量级的概念。

三峡工程修建时,黄万里老先生年纪也大了,他也没有再到上游实地考察查勘过,泥沙的实际情况他可能也不掌握。事实上,现在三峡水库的泥沙运动规律不是黄万里先生想象的那样。通过科学合理的水库调度,不会出现影响正常运行的泥沙问题,三峡水库可以长期安全运行。三峡水库从2003年开始蓄水,每年都监测下来的石头量、泥沙量以及水库淤积量,发现比原来预计的少了一半,所以泥沙专家们都比较乐观。

:人大表决三峡是否上马时,据说有三分之一代表投了反对或者弃权票。

陆佑楣:当时是2633名人大代表投票,有超过三分之二投了赞成票,这种情况也是可以理解的。新中国成立后没有一个工程项目要到人民代表大会上投票,三分之二的人赞成,我相信这里面有很多人是相信我们的党和政府的。因为当时看到有人反对,所以600多人弃权。还有少数反对的,大约有170多人,他们对三峡工程认识不清,就投了反对票。这些情况都是正常的,也不是什么事情都能百分之百全通过,有超过三分之二的人通过就已经可以了。

黄济人:由于当时很多人大代表不懂水利,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在军事博物馆组织了三峡展览,这在增进代表对三峡认知的同时,也对投票结果产生了一定影响。一些赞成三峡的专家亲自解说,讲解三峡工程的好处,态度非常诚恳地说:“国家需要三峡。”

当时很多代表,尤其是工农代表对于三峡大坝的理解是很少的,甚至不知道三峡大坝建在哪里。倒是有一批知识分子比较重视,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他们对于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还是心存顾虑的。

:有人说三峡工程上马时功能被夸大了?

陆佑楣:没有夸大,说这种话要讲究证据。在防洪的功能上,使下游荆江大堤的防洪能力从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保护江汉平原1500万人口的地区和150万公顷的耕地。发电方面,预计是每年发电847亿度,基本上都达到了预计目标。

黄济人:虽然当时也是投了反对票,但我认为现在讨论这个问题意义不大。无论是赞成上马的专家和反对的专家,他们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国家利益考虑,这点我坚信不疑。现在看来尚存在很多未可预见的事情,这也是在政治、经济、哲学等方面普遍存在的。对于三峡大坝,我们为什么要急于否定其功效呢?

三峡未来在何方?

“还需要经过时间的检验”

:有人评价,三峡大坝有一种“人定胜天”的妄想。

黄济人:有一定的道理,人定胜天是中国人一直以来的一种意志,从孙中山开始提出修建三峡大坝也是在这种思想体系之下的。用今天的眼光看,对生态环境不做任何破坏,是非常符合当今的认识潮流的。尽管有些专家比较超前地认识到这个问题,但是超前的东西很难被理解,更难被接受。

陆佑楣:应该是“人定应天”,而非“人定胜天”。自然规律是不可改变的。人类对自然规律认识清楚了就可以加以利用,来改造自然的状态,这是可以的。人本来就是自然界的一份子,所以不要人为地把人和自然对立起来,人的任何行为都是自然的一部分。

:三峡大坝究竟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陆佑楣:肯定是利大于弊的。

黄济人:在当时论证三峡的时候,就有利和弊的争论,既然最终决定上马这项工程,显然利大于弊。三峡大坝经过几十年论证并修建,这是针对中国现在的状态来决策的,中国目前仍面临着洪灾、电力不足等状况。

翁立达:当年论证时就指出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有利有弊,应该肯定三峡在防洪、发电等方面效益是明显的,但不能否认它不利影响的存在,这也是当年很多人对三峡工程的质疑所在。现在的问题是必须把不利影响处理好,更好地体现出工程的综合效益。现在一提三峡工程的不利影响,有些人就跳起来了,这是很奇怪,很不正常的现象。

:黄万里曾预言“三峡大坝最终将被迫炸掉”,三峡未来会怎样?

黄济人:一切要遵守自然法则,既然人为建起来了,也无需人为把它毁灭,应该遵照自然法则,顺其自然。大坝还需要经过时间的检验。

陆佑楣:三峡工程今天看来没有什么问题,达到了预计设想目标,同时还需要在运行过程中长期监测。我相信它能够长期地为中国人民服务。

翁立达:三峡工程的效益正在逐步显现,与此同时,工程引起的负面效应也都必须予以考虑和解决,这也正是这次国务院批复的“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只有把有关问题都解决好才能说这个工程是成功的。

长江三峡指哪三峡篇3

如何评价三峡以及中国的水利工程?《瞭望东方周刊》日前专访了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名誉理事长、中科院院士陈祖煜。

69岁的陈祖煜作为一名水利水电、土木工程领域的权威人士,长期奔波于水利建设一线,曾参加三峡工程船闸和大坝相关科研工作。他现为国务院三峡工程质量检查组成员。

此次访问中,陈祖煜就多起对三峡工程的质疑进行了回应。而在他看来,三峡工程蓄水近10年的实际情况,是回应这些疑问的最好的答案。同时,他还对反大坝声音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要理直气壮地宣传三峡工程

《瞭望东方周刊》:三峡工程蓄水即将10年,它到底给中国带来多大效益?近年来对它的主要功能—— 防洪方面的质疑也比较多。

陈祖煜:谈起三峡工程的效益,自然要从防洪开始。在长江中游防洪形势图中,可以看到明显的荆江大堤,江水在汛期高过江汉平原10米之多,一旦大堤溃决,滔滔洪水将直取沙市、武汉。出现这种“腹背受敌”局面,是无法采用工程措施防御的。三峡工程修建以前,长江中下游的防洪标准仅为10年至20年一遇。修建三峡工程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洪。

三峡工程建成以来,长江中游虽然尚未遭遇类似上世纪那样的几次全流域规模的洪水,但是也已经在抗御特大洪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10年7月20日,三峡工程迎来自上世纪以来最大入库流量,达每秒7万立方米,经过三峡工程的调控,出库流量仅为4万立方米每秒。

2012年,长江上游又出现了更大的一次洪峰,达7. 12万立方米每秒。如果没有三峡工程,长江会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像1998年那样上百万军民严防死守的场面。可以说,三峡工程蓄水以后,已经为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建立了丰功伟业。

三峡工程建成后,在不超过百年一遇标准洪水情况下,可不启用荆江分洪区和其他分蓄洪区。因此,三峡工程对于湖北省国民经济建设具有重大的潜在推动力,也是重要的民生工程。

此外,就是发电方面。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2010年是长江的丰水年,三峡年发电量达到了900亿千瓦时,而这一年,上海市的用电量是1020亿千瓦时。在过去的9年里,三峡为华东、华南地区国民经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三峡工程还大大促进了我国水电工程建设的技术水平。

《瞭望东方周刊》:除了防洪和发电以外,三峡还有哪些效益呢?

陈祖煜:应该说航运的效益并不亚于发电。长江2008年的货运量超过12亿吨,是1978年的29倍,相当于18条京广铁路的年运量。2010年干线货运量达15. 02亿吨,是欧洲莱茵河的5倍、美国密西西比河的3倍。但是,川江河道通航能力历来受到激流险滩的限制。

三峡建成蓄水后,长江上游干流渠化里程近700公里,航道尺度增大,吃水深度增加,大部分河段可双向通航。沿线绞滩站全部撤销,全线全年可昼夜通航,船舶单位平均能耗降低了20%以上;三峡枢纽2010年过闸的货物量7880万吨,比2003年增长了5倍。它为重庆市打开了一个通往外部世界更大的窗口,为这座新兴的城市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三峡工程蓄水后还增加了一个新的功能,那就是抗旱供水。2011年,长江流域降水较历史同期均值偏少近5成。这是50多年来最严重的旱情。当年1月至5月,三峡水库向下游补水约200亿立方米,为保证下游沿江两岸地区粮食增收和人民生活、工农业正常用水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峡工程就像一头老黄牛,它连草都不吃,只挤奶。我觉得,可以理直气壮地宣传三峡工程。

年表现

《瞭望东方周刊》:在谈论三峡工程效益的同时,人们总还是要提出对三峡工程在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种种质疑,您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

陈祖煜:谈起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以至于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应该说在三峡工程论证阶段是经历过激烈的争论的。现在,三峡工程已经建成,回答各种质疑的最令人信服的论据就是事实。当年各种关于三峡工程负面效益的担忧出现了吗?让我们依据三峡工程这9年的实际表现逐一回顾。

泥沙。鉴于三门峡工程的教训,泥沙淤积是当年三峡工程论证中的头号问题。三峡水库蓄水以来,多年平均泥沙量为2. 18亿吨,仅为建成前的多年平均值的48%,这要归功于近年来长江中、上游卓有成效的水土保持工作。

黄万里先生曾担忧:“四条巨川排泄着侵蚀性盆地上的大量卵石进入峡谷,在水库蓄水后,这些卵石和泥沙就会堵塞住重庆港……所以长江三峡根本不可修高坝,永远不可修高坝。”黄先生预言的这一现象至今尚未见到,以后也不可能出现。因为上游的向家坝和溪洛渡这两大水电站分别将2012年、2013年建成,即便有“卵石”,也不会流入三峡水库。

水质。三峡水库布置的5个国控断面提供的监测成果表明,库区长江干支流各月水质均达到或优于Ⅲ类,蓄水前后和蓄水期间水质未发生明显变化。

自2003年蓄水以来,三峡库区支流回水区多次出现水华现象,时间集中在3月至8月。支流回水区的问题是由于农村耕地和人畜生活条件尚未适应由河流转变为水库带来的改变造成的。目前,正在加紧治理。由于是小范围的环境改造,问题是不难解决的。

地震和地质灾害。175米试验性蓄水以来,三峡库区共发生地灾378起。滑坡崩塌总体积约3. 2亿立方米,塌岸57段总长约25. 1公里。紧急转移群众10482多人,至今没有灾害造成死亡的报道。

水库诱发地震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但是学术界普遍认定这是浅层、低量级的地壳运动,与自然界频发的构造地震不在同一数量级。三峡水库在论证阶段,确定其最高震级不会超过5. 1级。实际监测到的最大的一次为4. 1级。

水库诱发的地震和地质灾害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经过蓄水初期一段高发期后就会平静下来。这里有两张图分别显示了地质灾害和地震随时间演变的发生频率。可以看到,三峡工程的地震和地质灾害经过了一段活动期,现已趋向平缓。

国力和移民。在三峡论证阶段专家对国民经济的承受能力和高达120万移民对社会带来的冲击,表达过关注意见。当年有的专家认为三峡工程快上不如缓上。等将来翻两番任务实现,国家实力增强,科技水平提高了,到那时再来考虑三峡工程的修建问题。

至今,三峡工程已发电近7000亿千瓦时,通过电费已经得到了3500亿元的回报,而三峡工程包括移民和输电线路的动态投资估算为2628. 4亿元。三峡工程赶上了我国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最好时机,不仅没有拖垮国民经济,而且促进了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

客观评价三峡负面效应

《瞭望东方周刊》:那么,三峡工程难道没有一点负面效应吗?

陈祖煜:应该说上面提到的有关泥沙、地质灾害和移民、环境等问题均或多或少包含有负面效应,只是处于受控状态,和三峡工程带来的巨大效益相比,当属次要的地位。

另外,尚有一个实实在在的负面效应,那就是长江的渔业资源在三峡工程建成后确实减产了。特别是中华鲟,仍然处于濒临灭绝的状态。

中华鲟原产卵场位于长江上游干流和金沙江。上世纪60年代,葛洲坝水电站建成后截断了中华鲟通往金沙江的水道。为了挽救这一珍贵鱼种,专门成立了中华鲟研究所,开展人工繁殖中华鲟的研究。2009年10月,经过15年的培育,中华鲟幼苗终于出世了。如今这些子二代已经长到1米多长了。我们期待着这一科研成就开花结果。

此外,地质灾害部门对水位变化有严格要求。这样一来,三峡的航运、发电、蓄水等效益都受到制约,无法最大化。水位从145米到175米的升降,这里面的制约因素太多了,学问太大了。

另外,就地后靠移民居住地的地质灾害问题,是当初没有意识到的。实际操作中,才发现这是一个问题。一个大的工程项目,很难保证顺顺当当,很难保证不出现滑坡、塌方、移民上访的问题。但总体来看,蓄水9年来三峡工程应该说比较平稳。

《瞭望东方周刊》:库区水质基本稳定在三类水体,但部分支流出现了富营养化问题,有哪些好的方法和策略治理支流水质?

陈祖煜:支流富营养化属于今后三峡工程要治理的问题。一个是改变当地的生活习惯,目前也有人专门研究一种化肥,不让氮、磷等有机物质大量流入水体。只要愿意投入的话,具体办法很多。

对于这些小支流,工程院院士魏复盛说过一个比较好的办法,就是养鱼,不是网箱养鱼,而是投放养鱼,现在也有很多成功的经验。鱼把富营养的藻类都吃掉了,渔业也发展起来了。现在比较大的问题是,投了鱼苗以后还要知道有没有效果,投放、监测这样一整个的系统,现在没有一个完整的计划。我最近参加了一个乌江的验收项目。他们在投放鱼苗,也不知道效果的好坏。每年几千万尾鱼苗投放进去,没人去管,没人监测。

反对妖魔化大坝

《瞭望东方周刊》:根据您对三峡工程正、反效应的论述,应该说事实是清楚的。那么为什么三峡工程一直是个焦点,建坝前是、建坝后仍然是,今后还会继续争论下去吗?

陈祖煜:有关的学术争论还会继续,而且是有益的。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有些人见了三峡工程不高兴。建坝以前担忧的问题已经被事实澄清了,于是又要用放大镜去找新的毛病。提的问题越来越离谱。

2007年,在武汉召开了一次三峡工程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研讨会,有关领导和专家在肯定三峡工程建设的巨大成就时,研讨对支流出现的生态问题的改善措施。没有想到,这一会议成了西方记者恶意炒作的机会。

英国《泰晤士报》9月27日以一种不失嘲讽的语气说,“三峡大坝曾被誉为20世纪的一个建筑壮举”,但现在“这个横跨长江的大坝可能变成一场环境灾难”。德国《法兰克福邮报》称,当年有关三峡工程会污染的预言,今天“不幸言中”。在西方世界对中国经济建设成就的种种质疑中,三峡工程不幸从一头老黄牛又变成了替罪羊。

我这里想举一些数字。三峡工程的蓄水量只有295亿立方米,在世界高坝大库中,列第26位,排位第一的乌干达的欧文瀑布水库库容为2048亿立方米。三峡大坝坝高 185米,列第81位,排位第一的是中国的锦屏一级水电站达305米。三峡既不是蓄水量最多,也不是水头最高的大坝。在谈到水库对环境的关系时,为什么总要拿三峡说事呢?

《瞭望东方周刊》:全世界目前有近20万座大坝,中国有近8.5万座左右,不过现在有人说美国已经开始拆坝了,您如何评价这个情况?

陈祖煜:千万不要上当。根据我们了解,美国拆掉的是有数的几个年久失修小池塘,他们才不会那么傻,把胡佛大坝都给炸掉。

大坝在防洪、保证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用水方面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水能又是我国得天独厚的资源。2004年,随着公伯峡水电站最后一台水电站并网,我国水电装机容量达到了1亿千瓦,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

在以后的7年里,我国的水电事业一路高歌猛进,目前装机容量已突破2亿千瓦。到本世纪中叶,当完成了地区的水电开发事业后,水电装机容量将突破5亿千瓦,“万里大江向东流,流的都是煤和油”。我们不但不会拆除那些有用的大坝,还将会建设更多世界级规模的大坝。

《瞭望东方周刊》:您怎么评价目前反对大坝的理由?

陈祖煜:大坝,作为一个区域性地改变了流域的地质、生态、环境和社会结构的控制性建筑物,不可能只有百利而无一弊。有一些问题,甚至成为了工程上马的制约因素。

例如,位于虎跳石的金沙江龙盘水电站,该电站装机容量4200MW,建成后带动下游的梯级水库,保证出力可以增加11460MW,相当于1. 5个三峡的效益。但由于该工程需迁移8. 91万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人口,目前还没有妥善处理的方案,只能搁下来。任何一个大中型水电工程都要对生态、环境和移民问题进行慎重、细致的研究。

我们欢迎任何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有关大坝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并愿意一起努力,把可能的负面效应降至最小。但是,决不容忍没有根据地罗织罪名,妖魔化大坝。

有的人说:我就知道流水不腐。如果你指的是支流回水区,那没有问题,我们有同样的看法。但如前所述,这是局部的、容易治理的问题。如果你指修了大坝水就不流了,那是在误导百姓。修了三峡,长江在宜昌这个地方的每秒1. 4万立方米的水还在流动,水体的交换率远大于天然湖泊。

还有一些人说修了水库以后,排放的二氧化碳比火电站还要多,这是常识所不容了。有一本书叫《沉默的河流》,翻成中文,叫“大坝经济学”,在我们国家一些院校还被列为教材。先把结论下了,然后找一些有利于他们的证据,已经没有客观科学的态度可言。

《瞭望东方周刊》:由此可见,修建三峡工程并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建设的问题。

陈祖煜:这使我不得不回想起96年前,孙中山先生首次在他的“建国方略”中提出的关于修建三峡工程的宏伟构思。今年,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庆祝了由詹天佑任会长的“中华工程师会”成立100周年。我想孙先生、詹天佑先生和无数的先辈如果能够看到今天的三峡工程,他们一定会热泪盈眶。随着像三峡工程、青藏铁路、杭州湾大桥等无数一流工程的拔地而起,我们中国的工程师可以骄傲地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长江三峡指哪三峡篇4

小三峡的第二个峡谷巴雾峡,从乌龟滩至双龙,全长约10公里,山高谷深,风景如画。峡谷两岸钟乳密布,怪石嶙峋,形成了一组组妙趣横生的天然雕塑,其中最有名的是猴子捞月、马蹄山、虎出、龙进、仙女抛绣球、观音坐莲台等等。

最让人拍案叫绝的是,在巴雾峡东岸的一片绝壁半空,还有一具据说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悬棺。而关于这具悬棺的主人究竟是谁,以及悬棺究竟是通过怎样的方法运输和搁置到绝壁中去等问题,至今仍是众说纷纭,疑团重重……

山亦空水亦奇

但凡去过长江三峡的人,都总是久久不能忘情于那里山山水水的峻险、热烈和神奇。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长江就像天地间一个日夜奔腾,躁动不安的谜,它壮阔又雄浑,似乎永远在激扬,永远在火一般尽情地绽放。

而事实上,这并不是长江的全部。在长江的雄浑霸气背后,另外还隐约藏着一种情绪,这就是:安详和静谧。比如巫山县境内,一条名叫大宁河的长江支流上,小三峡的第二个峡谷――巴雾峡里的山山水水便是如此。河水到了这一段,似乎打了个盹儿一般,忽然安静了下来。而那沿岸的山,也忽地安稳下来,不再像夔门或者别的峡谷那样居高临下,咄咄逼人。

过了瞿塘峡顺江而下,不久便可到达长江支流大宁河上的小三峡。所谓“小三峡”其实就是全长约五十多公里的龙门峡、巴雾峡和滴翠峡的总称。其实,不用等到船过巴雾峡,一进龙门峡立即就能感到这里的江水的确不同于大三峡的“壮烈洒脱”,相反,这里仿佛是眉清目秀的小家碧玉,河水明净澄澈,清蓝如黛,而河面上飞烟袅袅的样子,更是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山亦空水亦奇”这样的意境。

随着航船的一点点深入,过了“银窝子”险滩便进入了巴雾峡。这时候,绵延不尽的山、树、水……一起扑进眼帘,而人在大自然面前简直快要笨拙得手足无措了。人们只能一个劲儿地惊讶两岸的奇景和大自然的匠心独运。

放眼望去,峡中一组组钟乳石的天然雕塑,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在最近的一处山岩上,四根钟乳石凌空悬着,形如马腿纵横交错,宛如马的后部和马尾。就像一匹久经驰聘回归山林的骏马,它匆匆地穿越岩缝,只有后腿还没来得及进入,露在了外面,因此人们将它称作“马归山”或“天马钻山”。

而河的东面,在一片岩层向南倾斜的泥灰岩上,由于风化剥蚀,鳞片向外。阳光下,这片石灰岩的山势犹如一道金光鳞鳞的曲线,仿佛一条遨游太空后归来的巨龙,正欲奔入龙洞。于是人们依势取名,叫它做“龙进”。此外,在“龙进”对岸的山腰上,还有一个深幽庞大的洞府,洞门边卧着一只猛虎模样的石头――人们将它叫作“虎出”。沿岸风景数不胜数,除了“龙进虎出马归山”之外,还有仙桃峰、狮子峰、猴子捞月、观音坐莲台、仙女抛绣球等景观,共同构成了大宁河岩溶的妖娆风情。

上天对于美似乎永远是慷慨而挥霍的。它总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连连给予人们惊喜。就在我们还没来得及从眼前的风景回过神来的时候,忽然,前方峡口又出现了一座山峰,由右往左倾斜着一直绵延浸入到江水之中。远远望去,那婀娜多姿的山崖天际线,就好像一位正在倾身洗头的仙女。只见她长长的臂弯里垂着一头黑发,仿佛一阵微风就能将她的面纱撩起,从底下露出一双澄澈而哀伤的眼睛……

就这样,随着一座座山峰摇晃着从肩上退去,随着一堵堵绝壁在阳光中擦身而过,我们感慨万千。忽然意识到原来每一座山,都是这个星球的一块肋骨;每一条河,都是这个世界的一条经脉;每一阵风,都是这片天地的一次深呼吸,而我们翻山越岭,不断发现“新大陆”或者寻找“旧足迹”,都不过是为了返回。只不过这种“返回”究竟指向哪里,往往都是因人而异罢了。

千古未解之谜

巴雾峡对于无数的过客来说,除了山清水秀、怪石嶙峋,以及两岸猿啼之外,它的意义也许更在于它与我们的祖先之间那个神秘而浪漫的,关于死亡和灵魂永恒的约定。而这个约定的见证者便是:峭壁上的悬棺。

浪花飞溅,船只在微风中继续向前。忽然,在巴雾峡东岸的莲台峰斜对面的峭壁上,一个距河面约四五百米高的空洞处出现了一个火柴盒大小的黑东西。大家欢呼起来:“悬棺,悬棺。”只见黄褐色的石缝处,一个长方形的洞穴里安静地躺着一具黑色棺木,仿佛铁铸的一般……现在,我们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巴雾峡又被人称作“铁棺峡”。

那么,悬崖上的棺材真的是铁铸而成的吗?

事实上,巴雾峡的悬棺并非铁铸,根据专家的实地考查,棺材确确实实为木质,内部还有清晰的斧凿痕迹,但它之所以会是黑色的,除了年代久远等原因之外,主要还在于棺木有火烤熏过的痕迹。也就是说,棺木上的黑色极有可能是火熏制后留下的。

若果真如此,那这些棺木究竟是哪朝哪代的遗物呢?为什么它们要特意用火将棺木熏黑呢?它的主人到底又是什么人呢?

有专家指出,悬棺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春秋、战国时期生活在此的濮人遗留之物。从史料记载来看,当时大宁河一带的确有濮人生活在此。关于濮人,历史上所述不多,只知道他们是参加过周武王牧野誓师的庸、蜀、羌、、微、卢、彭、濮八族中的一族。此外,由于濮人长期处于分散的部落状态,他们分布的地域十分广阔,所以也有“百濮”的称号。从两岸都是高山峻岭、断崖绝壁,中间一条河流日夜奔腾的情形来看,濮人应该是一支逐水草而居的渔民部族。可以想见,这是一支浪漫的部落,他们居无定所,终身沿河漂泊。以大地为床,以苍天为帐。

可是,为何与中国人传统的“入土为安”思想不同,濮人偏偏费尽心机将亲人的尸体安放到鸟兽也难以企及的峭壁绝崖之上呢?这是巧合还是另有深意?是个别现象还是一种流行的风俗呢?

和其他远古居民一样,濮族人也相信:祖先的灵魂具有佑护子孙、赐福后代的神秘力量。因而濮人相信,尸体和尸骨就是灵魂的寄居之所,假若毁坏了尸骨,灵魂就会失去依托。所以为了使祖先的灵魂永远得到幸福、安宁,后人就必须认真地、仔细地处理好尸骨的安置问题。而只要祖先尸骨能长久地保存,活着的人便能与死者的灵魂长久地保持密切联系。

如此看来,无论是出于对祖先深深的怀念,还是出于得到祖先庇佑的渴望,濮人都将安放祖先灵魂的寄居之所看得十分重大。在他们对世界的朴素认识中,大自然中最伟大最不朽的便是高山,如果能将祖先的尸骨安放在山的怀抱中,不仅能避免或其他因素对尸骸的伤害,而且也不会受到水流的侵扰与腐蚀。这样,先人的灵魂便能得到永存。

《尚书》记载:“惟月孟春,獭祭披崖,永言孝思”。这段话的意思是,当时的人们在每年初春之际,用猎获的水獭作为祭品,向悬崖上的棺木祭祀,而人们之所以选择高山上的峭壁为灵魂的归宿,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高山是这个世上最接近天的事物,将尸骨安放在最接近上天的地方才能离神灵最近……

也许,这就是现存的悬棺都被安放在“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峭壁半空的原因。濮人一方面希望祖先的尸骨不受任何侵扰,让先人的灵魂得到安宁,另一方面又努力让尸骨安放在尽可能高的地方,以便祖先能更接近天上的神灵,获得不朽。所以才有了“弥高者以为至孝”的说法。

然而即便如此,悬棺也不是随便什么人死后都能享受到的礼遇。限于当时的技术和物质水平,悬棺葬不仅费时费力,而且还劳民伤财,不是一般人家花费得起的。如此看来,能享受悬棺葬的都应是身份高贵的贵族,他们要么是部落的首领,要么便是氏族中功高德厚之人,或者一个大家庭中的主要当家人。

此外更令人费解的还有,在当时落后的技术条件下,人们究竟是如何将悬棺运到峭壁之上的?而且还在峭壁的半空中凿出洞穴或台坎,将棺木完好无损地放进去?

为此,人们众说纷纭,至今也还没有定论。综合各地悬棺的现场观察,比较可靠的有这样三种解释:一为栈道说,即悬棺是通过平行的桩孔,联桩铺道而设置;二为下索说,人们曾在桩孔旁发现有踏脚窝,即用绳索从山顶悬着棺材向下放置的;三为上攀说,即指距地面较近的棺木,可能为人工攀登悬置而成。

而巴雾峡的这具悬棺重达千斤,要将它搁置在崖洞岩洞之中,的确不易。至于它究竟是用何种办法放置进去的,说法也很多。大多数人比较倾向于相信第二种,也就是“自山上悬索下柩”这种方法。因此,悬棺之谜和三峡古栈道之谜、“巫山野人”之谜一起,又构成了三峡的三大未解之谜。

悬崖上的归宿

对于中国人来说,无论何时,死亡都是一件意味深长的事。而巴雾峡上的悬棺,可以说是濮人对祖先的一种本能崇拜,也是我们的祖先对于死亡的一次集体想象,是他们对于灵魂归宿的一种假设,一种信仰。

多少年后的今天,那些依然悬于绝壁之上的黑色棺木,仿佛冥冥中是被一只从天空中伸过来的巨大手掌托住。看着它们在无数场风雨之后仍能如此安稳,如此完好,谁又能说在这永恒的高山和永恒的河水之间,一定没有祖先的灵魂在将我们庇佑呢?

就这样,在巴雾峡的山水空中,灵魂选择了它的归宿。对于我们来说,濮人将祖先安葬于此,不知是他们的幸运,还是巴雾峡的幸运,总之到最后,他们一定是相互成全,相互感激的。濮人祖先的灵魂借了巴雾峡的山水,撇开了十丈红尘和流年侵蚀;而巴雾峡也借了濮人与死亡和灵魂永恒的这个约定具有了非比寻常的意义和价值。

凉风如歌,无数动人又凄迷的传说在巴雾峡的高山、河水、流云和霞雾中起起落落,分分合合。然而对于灵魂,巴雾峡从不吝啬,它让天地垂首,让日月也放轻了脚步,让自己的一切通通都为灵魂让路。它的每一条沟壑,每一支溪流,每一块石头都学会了深情和守护,守护无数生于斯长于斯的子子孙孙的生,也守护他们的死。

因此可以说巴雾峡成全了濮人丰饶的生,也成全了他们丰饶的死。在这里,灵魂枕着一江幽幽的流水,在山岩的臂膀中获得巨大的安慰。从此,漂泊的靠岸了,出走的返回了,短暂的永恒了。任春去秋来,时光荏苒,先人的愿景和祝福穿越千年来到我们身边,教会我们对永恒的追寻与向往,也教会了我们对自由的渴望与敬仰。

长江三峡指哪三峡篇5

大坝性能非常安全

记者:三峡大坝全面挡水,大坝是否稳定,安全性能怎样?

曹广晶:三峡大坝蓄水至135米水位后,从埋设在大坝里的1万支监测仪器读取的数据表明,大坝挡水建筑、闸门等各项指标均在设计范围内。三峡工程从工程开始施工起总共设计埋设监测仪器近10万支,其中三峡大坝占1万多支。这些仪器汇集了世界各国最先进的设备,种类达60多种,监测系统和规模居世界第一。

三峡大坝监测项目按性质分有变形、渗流、应力应变、裂缝、水力学、动力学监测等6种。三峡蓄水后,从测量引张线提取的数据分析,三峡大坝坝基、坝中、坝顶变形位移只在1毫米以内,坝基单宽总渗流量每分钟控制在1立方米以内,帷幕后测压管水位变化量在1米以内,大坝上下游面裂缝处于闭合状态,纵缝开合度在l米以内。坝体应力均在材料允许范围之内。

安全监测工程作为三峡主体工程的一部分,在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对工程建筑物进行了全面的监测和评估,为大坝安全鉴定和工程建设各阶段验收提供了翔实、科学、准确的数据和资料,为三峡工程蓄水、通航、发电三大目标的实现发挥了重要作用。

变形位移只在1毫米内

记者:主体建筑物有无沉降?如何进行有效监测?

曹广晶:三峡蓄水后,从测量引张线提取的数据分析,三峡大坝坝基、坝中、坝顶变形位移只在1毫米以内,坝基单宽总渗流量每分钟控制在1立方米以内,帷幕后测压管水位变化量在1米以内,大坝上下游面裂缝处于闭合状态,纵缝开合度在1米以内,坝体应力均在材料允许范围之内。

为了监测三峡工程建筑物的水平位移,三峡建设者在坝区红线内外布设了水平位移监测网。通过测出各点的坐标,并以此为基准,就可以随时计算出坝区内任意一个点的水平位移。对建筑物的沉降监测,三峡建设者在坝区内外布设了垂直位移监测网。网点主要有双金属标和测温钢管标两种类型,它具有两个功能,一是为测量建筑物的沉降提供参考基准,二是测量近坝区的库盆沉降和地壳变形。与“两大网络”相匹配的是布设在岩石高边坡、混凝土重力坝、大型地下洞室、土石坝、碾压混凝土坝、塑性心墙、沥青心墙等不同类型建筑物上的监测仪器。这些监测仪器聚集了国内外所有先进、成熟的安全监测仪器,可称之为当今水利工程监测项目和设备的博览馆。

挡水后不会影响大坝安全

记者:三峡大坝全面挡水以后,对库区的地质有何影响?

曹广晶:对三峡库区地质和水库诱发地震的问题,我国专家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就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的探讨,取得的科研成果居世界一流水平。

三峡坝区属于地壳相对稳定的地区,远离地震活跃的板块边缘。在历史上,三峡工程所在地的最大地震震级为6级多一点,但三峡工程是按照7度地震标准设计,8度地震标准设防,即使发生地震也不会影响到大坝安全,不会影响三峡水利枢纽的正常运行。

2001年,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已建立了三峡地震监测系统,还制订了三峡库区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三峡库区蓄水两年多,库区地震活动有所增多,但大于2级的地震极少,对三峡库区及枢纽无危害性影响。滑坡是长江上游分布较为普遍的地质现象,水库蓄水和库水位变动,有可能导致库岸失稳。对此,专家进行了大规模的勘测、调查和研究工作。

据悉,三峡库岸全线长5014公里的干支流库岸中,稳定以及较为稳定的库岸长4629公里,占库岸总长的93.3%,剩余欠稳定的和不稳定的库段,除链子崖为危岩体之外,都只是普通的崩、滑体分布段。截至目前,三峡库区原有的一些大的崩滑体大都已经处理。

鉴于三峡工程施工进度比原计划提前,库区195个紧急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在2005年4月中旬全面启动。从总体上看,在没建三峡水库前,崩塌、滑坡对长江航道有严重威胁。水库建成后,由于江水变深,崩塌体和滑坡体入江碍航的危害大为减轻,也不会影响大坝的安全。

多项措施保护水土流失

记者:上游区要采取哪些措施,使水土流失重点流域得到保护?

曹广晶:三峡库区在2003年二期蓄水以前,已经完成了135米水位以下库底垃圾清理任务,完成了库区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建设,正式投入运行。到2005年,库区及其上游主要控制断面水质基本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基本得到遏制。到2009年前,完成对污染严重的次级河流整治,保证库区滞水区水质达到水环境功能区要求。到2010年,库区及其上游主要控制断面水质整体上基本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库区生态环境将得到明显改善。

三峡工程蓄水两年多来,三峡水库水质总体良好,以三类水质为主。这说明三峡工程蓄水以来,长江上游水质没有明显变化。

三峡风光总格局不变

记者:长江三峡自然风光会被三峡水库淹没吗?

曹广晶:由于三峡两岸的山峰海拔高程都在1000~1500米,山势陡峭,河谷狭窄,即使水位升高30~80米,峡谷感丝毫不会减弱,自然风光依然存在,总体格局不会改变,长江三峡仍将以其美丽的风光吸引众多的游人。

长江三峡指哪三峡篇6

各位朋友,我们今天参观举世文明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既我们通常简称的三峡大坝。三峡大坝位于长江三峡西陵峡中段,湖北省宜昌市境内的三斗坪。古往今来,地球上发生频率最高,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莫过于洪水。

人类与洪水抗挣的历史久远,并在抗挣中催生了人类的早期文明。华夏民族尤重治水,且在治水中表现了无与伦比的胆量和智慧。治水者名垂千古,水利工程福泽万代,古代大禹和李冰父子及古都江堰工程就是很好的例证。世界第三长河长江,源于世界屋脊,上经天府之国,中贯鱼米之乡,下串人间天堂,给两岸以灌溉之利和舟楫之便。然而,它一旦暴怒,便为浩劫,沃野成为泽国,民众或为鱼鳖,是中华民族一大心腹之患。尤其在险段荆江,每至汛期,千余万人头枕悬河,夜不成寐。所以,解决长江中下游地区,特别昌荆江河段的防洪问题是兴建三峡工程的首要出发点。

1942年4月3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七届五次会议(即七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自此,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水利工程进入具体实施阶段。1994年12月14日,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向全世界正式宣布三峡工程开工。三峡大坝为钢筋混凝土重力坝,全长2335 米,坝顶高185米,正常蓄水位175米,总库容393亿立方米,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相当于4个分洪区的库容。电站装机26台,单机热量70万千瓦,总容量1820万千瓦,年均发电量847亿千瓦时。电厂一年上交的利税可以建一座葛洲坝枢纽工程。大坝通航建筑物年单向一级垂直升船机可快速通过 3000吨级客货轮。三峡大坝建成后形成的三峡水库将淹没陆地面积632平方公里,范围涉及湖北的四个县,重庆市的16个县市区,共计20个县(市、区)。须迁移的总人口将达113、18万人,称为百万大移民,任务十分繁重。

长江三峡工程采用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的方案。主体工程总工期17年,分3个阶段进行,一期工程5年,二期工程和三期工程均为6年。1997年实现大江截流,2003年启用永久通航建筑物和首批机组发电,2009年工程竣工。大家或许会问:如此宏伟的工程需要多资金投入呢?这么多钱又是如何去筹集呢?1993年7月,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批准的枢纽工程概算为500、9亿元(按1993年5月末价格水平),库区移民安置概算400亿元,两项合计,三峡工程按1993年5月末水平的静态投资总额为900、9亿元。筹集这些资金有以下主要途径:

一、三峡工程建设基金。全国除西藏自治区、贫困地区农业排灌用电外,每度电征收厘钱;从1996年起,直接受益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每度电加征到7厘钱,其余地区仍征收4厘。由此看来,我们每个人都对三峡工程建设作出了贡献。

二、葛洲坝水电站利润,在每度电上网价格4、2分的基础上,从1993年起每度电提升1分,到1996年提高到8、2分后不再提高。

三、三峡水电站利润,2003年首批机组发电所得到的利润。此外,还需要从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国外商业借贷、发行债券、用卖方出口信贷等方式筹集资金。那么,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究竟有哪些好处呢?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防洪。前面已讲过,防洪是兴建三峡工程的首要出发点。三峡工程正常蓄水位175米,有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防洪效率十分显著,可使荆江河段防洪标准从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若配合运用荆江分洪工程和其他分、蓄洪区,可将防洪标准提高到千年一遇,基本上可消除洪涝灾害的影响。调查资料显示,三峡工程平均每年的直接经济效益为25亿元。若遇1870年那样的特大洪水时,经三峡工程调节可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为:可减少农村淹没损失510 亿元,减少城镇淹没损失240亿元,减少江汉油田淹没损失9亿元,以上各项合计达769亿元。此外还可避免大堤、垸堤溃决而造成的大量人口伤亡;避免洪水对武汉市的严重威胁,避免京广、汉丹等铁路干县中断或不能正常运行;避免灾区疾病流行,传染病蔓延;避免洪灾带来的饥荒、救灾、灾民安置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这些效益是很难用经济指标来具体表示的。

二、发电。长江滚滚向东流,流的都是煤和油。流经长江三峡的江水,如不加以利用,就相当于每年有5000万吨原煤或2500万吨原油白白流入了大海。三峡水电站建成后,无论是装机容量还是年平均发电量,在一定时期内都将是世界上第一大水电站。其装机总容量达1820万千瓦,平均年发电量达到 847亿度,相当于我国1992年全年发电量的七分之一,每年信电收入达181亿元,除在几年时间内还清贷款本息外,还可成为国家缴纳利税的大户。

三、巨大的环境效益。与燃煤发电相比,每年可少排放1亿吨氮氧化合物,以及大量灰尘、废渣,将减轻环境污染和因有害气体的排放而引起的酸雨等危害。同时,三峡工程还可以使长江中下游枯水季节的流量显著增大,有利于珍稀动物白鳍豚和其他鱼类安全越冬,减免因水浅而发生的意外死亡事故,还有利于减少长江口盐水上溯长度和入侵时间。有此可见,三峡工程的环境效益是巨大的。

四、航运。三峡水库将改善航运里程660公里,使万吨级船队可以从重庆直达汉口。经三峡水库调节,每年枯水季节可使中游航道水深平均约增加0、5米,保证3万吨级船队的通行。然而,世上的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兴建三峡工程也有其不利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三峡工程对水生珍稀动物的影响。

(一)对白鳍豚的影响。白鳍豚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为我国特有珍稀水生哺乳动物,有水中熊猫之称,已被列入世界濒危物种名录中。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干流的湖北枝城到长江口约1600公里的江段内。总头数已下降到200头左右,其中50%分布在湖北石首县至武汉江段。三峡工程建成后,中上游段航运事业将发达起来,轮船密度增大,白鳍豚被轮船螺旋桨击毙事件将会增加;白鳍豚的分布范围将缩短200公里。为保护白鳍豚,政府拟建立严格管理、设备先进的自然保护区。

(二)对中华鲟的影响。中华鲟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一种大型洄游鱼类;是一亿四千万年前和恐龙同时代的生物,素有活化石之称,最大可达 500公斤以上。中华鲟主要生活在海区,只是到性腺发育成熟后即从东每进入长江口,一直上溯到金沙江下游交尾产卵,然后再游回大海。葛洲坝工程1981年 1月大江截流后,阻断了中华鲟的洄游路线。国家为了保护中华鲟物种,除明令禁止商业性捕捞外,还在宜昌建立了中华鲟人工繁殖研究所,1983年人工繁殖成攻,并将幼鲟放流入长江中。1985年又研究成攻采用人工合成激素代替雄鲟脑垂体给雌鲟催产。自1984年至1987年,共放流入长江的幼鲟达77万尾。三峡工程位于葛洲坝上游,不再存在阻隔中华鲟洄游路线问题。但三峡工程在每年10月份开始蓄水将使下游泄流量比天然流量有所减少,这就有可能干扰中华鲟在葛洲坝工程下游的栖息和产卵活动。此外,三峡工程还将对其他的动物和库区气候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第二,三峡工程对三峡地区名胜古迹和自然风光的影响。

这也是包括在座的所有旅游者所关心的问题。大家都很担心:大坝建好蓄水后,三峡那雄伟秀丽的自然风光会不会被淹没呢?是不是就要告别三峡 呢?其实不然,三峡工程位于西陵峡的中上段,三峡工程实际上只影响两个半峡,即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上半段。而三峡两岸的山峰峰顶海拔高度都在1000 米~1500米,神女峰上秀丽婀娜的神女的海拔高度为922米,而江面宽仅150米~200米。

三峡水库蓄水后,即使在冬季枯水季节蓄水水位升高难70米~80米,水位最高也不会超过175米海拔高程,三峡的峡谷感丝毫不会减弱,游客仍要引颈仰视,才能一睹神女峰的风采。瞿塘峡雄伟险峻、巫峡幽深秀丽的自然风光依然存在。但有些景观如粉壁墙、孟良梯、古栈道以及涪陵白鹤梁石刻群和云阳张飞庙等将被淹没,国家将组织有关专家将它们照原样或移刻在175米高程以上,或建水下石刻博物馆、或整体搬迁等方法加以保护,仍可供游人观赏。

综上所述,三峡水库蓄水后,瞿塘雄、巫峡幽、西陵秀的自然风光总格局不会改变,雄伟壮丽的三峡仍然会以迷人的风采使游人流连忘返。随着三峡工程的兴建,库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三峡江段库区两岸幽谷深涧中的一批新景观将相继出现,现在有些交通不便的奇山秀水,那时可乘坐游艇前去游览。三峡水利枢纽建成后,它那多种现代化的巨型建筑物,大坝泄流时形成的气势磅礴的人工瀑布,必将成为三峡旅游线上游人必看的宏伟景观。

长江三峡指哪三峡篇7

一个爱国学者

清华大学西南角那处幽静而普通的教师住宅区里,一个竹篱笆围成的小院便是张光斗院士的寓所。高大的槐树茏茏葱葱,空气中散发出牵牛花的香气。院中有两棵枝叶茂盛的枣树,夫人钱玫荫亲手栽种的两排整齐的玉簪花使小院绿意盎然。房子是简单的二层小楼,进入客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墙上悬挂的总理像和三峡工程、密云水库、葛洲坝水库的照片,屋里简陋的家具和摆设沉淀了厚厚的记忆。

在卧室的一角,摆放着一台电脑。因手抖得厉害而写字很吃力,张光斗老人在85岁时就开始学习用电脑打字。当记者得知56万字的自传书稿《我的人生之路》是张老在放大镜的帮助下自己在计算机上一个字一个字地敲进去时,心情真是难以形容。翻开自传,张光斗笃定科技报国、志在江河安澜的人生追求如叶脉般清晰可辨。

张光斗1912年5月出生于江苏常熟县鹿苑镇一个贫寒家庭,父亲在福山镇海关任职员,母亲操持家务,兄弟四个,全家靠父亲的微薄薪金维持温饱。“母亲治家非常节省,每日粗茶淡饭。我总是穿哥哥的旧衣,能吃到一个鸡蛋就是过节了。”张光斗说,“我的童年梦想,就是看到中国强大起来,不再受人欺负,选择水利专业,是认为它可以为民造福。”1934年秋,他考取了清华大学水利专业留美公费生,在美获得两个硕士学位后,他又获得了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全额奖学金。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初期,张光斗已获得继续在哈佛攻读博士学位的奖学金。期间,他多次徜徉在田纳西河河畔,看到这条曾经兴风作浪犹如蛟龙一样的野河如今乖乖地流淌时,心中感慨万端:什么时候,中国这个拥有世界级河流的国家,也能征服洪水的肆虐。

此时“七七事变”的战火使他再也无法在美国静心读书,他毅然放弃继续深造的机会,回国参加抗日。他说:“国将不国,我心何安。”解放前夜,在华工作的美国水电工程师力邀张光斗“逃离沉船”,赴美工作。他回答:“我是中国人,中国人民养育、培养了我,我有责任建设祖国,为人民效力。”对张光斗来说,优厚的物质利益诱惑怎比得过他对祖国江河的拳拳爱恋。

在抗日战争的战火中,从国外留学归来的张光斗一头扎进水利资源十分丰富的四川,先后负责设计了桃花溪、下清渊硐、仙女硐和鲸鱼口等水电站,为长寿和万县的军工生产提供了电力,有力支援了抗战。这些电站虽然装机容量很小,但它们却是中国人完全靠自己的力量设计、施工建成的第一批水电工程。

解放前夕,政府多次下令,让张光斗把自己多年参与查勘、积累的水电资料送往台湾,可他就是不肯。在地下党的帮助下,张光斗巧施“掉包计”,将假资料交出去,20大箱真资料藏到地下保存。解放后,他将这些资料全部捐赠出来,成为国家“一五”期间水电建设的重要依据。

投身于祖国的水利建设

解放后,在新中国规模空前的水利水电建设中,张光斗渊博的学识和高深的造诣得到了充分的施展和发挥。1951年,在清华大学任教两年的张光斗接受了黄河人民胜利渠渠首闸的位置和结构设计任务,首次在作为悬河的黄河下游破堤取水成功,做了中国人几千年想干而不敢干的事情。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清华大学创办水利工程系。张光斗出任系副主任兼水工结构教研组主任。他在国内首次创建了水工结构和水电工程学科,开设了水工结构专业课,编写了国内第一本《水工结构》中文教材,建立了国内最早的水工结构实验室,开创了水工结构模型实验。

1958年,水利电力部和清华大学合办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张光斗出任院长兼总工程师。就在这时,北京市决定修建华北地区库容最大的密云水库,张光斗是这一水库设计的总负责人。按照总理的指示,凡有关设计图纸必须一律经张光斗教授签字才能有效。根据建设单位“一年拦洪,两年完工”的要求,张光斗在设计中大胆创新,采用了大面积深覆盖层中的混凝土防渗墙、高土坝薄粘性土斜墙、土坝坝下廊道导流等技术措施。这些技术都是当时的国内首创。密云水库的设计,后来获北京市优秀设计奖。

近60年的奋斗历程,张光斗院士始终立足于祖国的水利水电事业,跟着大江大河走,与山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中国,从黄河上游的龙羊峡、拉瓦西到长江中上游的葛洲坝、三峡,从雅砻江的二滩到红水河的龙滩,没有哪一座重要的水坝在遇到重大技术难题时,没有得到过张先生的指导。

即使在极端艰难的逆境当中,他仍一如既往地工作。1976年唐山大地震波及密云水库。为了抢险加固,北京市委急召在外地的张光斗回京。张光斗连夜赶到密云水库工地。当时“”还很猖獗,张光斗处于受审查、受批判的逆境中,他被告知:“这次加固工程的设计你要负责,但不准在图纸上签字。”在蒙受如此不公正待遇和极端扭曲的工作环境中,他不顾一切地投入到工程的加固工作中。每天奔波在大坝工地,爬上爬下检查施工质量,对设计图纸一张一张仔细审查,提出意见后交给“负责人”签字。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是为人民工作的,不是为哪一个人工作,让我签字也好,不让我签字也好,总之我要对人民负责。”

葛洲坝开工之际,正值“”时期,“”鼓吹的“知识无用论”喧嚣一时,像张光斗这样的大批专家学者大都“靠边站”了,工程建设中技术人员没有发言权。工程开工不久,就出现了不可克服的困难而无法继续施工。当时长江水利委员会出面邀集了几位国内一流的专家到湖北宜昌共同研究修改设计的总体安排,张光斗应邀出席。在这次会议上,张光斗发言精辟,一针见血,对涉及工程安全和效益的重大关键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意见和建议。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发言稍有不慎,便会被扣上“、主义”的大帽子,但张光斗不畏压力,敢于慷慨直言,体现了一名科学工作者尊重客观规律、坚持真理的职业道德。

在葛洲坝两年多的修改设计和其后的恢复施工中,张光斗作为主要技术顾问,亲自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的处理方案,确保了工程的安全。至今,这座被外国人誉为“中国新长城”的大坝仍坚固地屹立在长江之上。

为三峡工程奉献毕生的精力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是举世瞩目的跨世纪工程。张光斗是60多年来三峡工程规划、设计、研究、论证、争论,直至开工建设的全过程的见证人和主要技术把关者。

1993年5月,张光斗先生被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聘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初步设计报告》审查核心专家组的组长,主持了三峡工程初步设计的审查。在汇集10个专家组、126位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慎重研究,反复推敲,逐字逐句地核定最终审查意见。面对300万字的三峡工程初步设计报告,他提出了“要抓住设计中的大问题,即关键性问题”这一指导原则,而且身体力行,亲自研究和指导审定了一系列重大方案。

三峡工程开工后,张光斗教授担任国务院三峡建委三峡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副组长,每年至少两次来到三峡工地的施工现场进行检查与咨询。2001年1月,年近90岁的张光斗来到三峡工地,一定要爬上56米高的基坑,去看看那里的施工质量。他眼力不好,就用手仔细地触摸基坑导水表面。当他发现表面不够平整光滑时,要求一定返工补救。在场的三峡总公司陆佑楣总经理和其他同志,望着那脚穿套鞋、头戴安全帽的老人瘦弱苍劲的身影,一个个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张光斗说,现在三峡工程能够蓄水135米,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这表明,我国有能力建设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

敬业的倔强劲儿始终不减

自20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张光斗教授曾先后为官厅、三门峡、荆江分洪、新安江、丹江口、葛洲坝、二滩、小浪底、三峡等数十座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提供技术咨询,对工程枢纽布置、结构设计、工程质量提出了许多重大建议。他以科学家的严谨作风和科学态度,不畏压力,不怕权威,直言不讳,成了水利工程学界一位有名的、可亲可敬的“倔老头”。

1950年夏季,张光斗陪同苏联专家查勘黄河潼孟河段,研究开发方案。在潼关坝地址方案选择上,他同苏联专家产生了意见分歧,并毫不留情地批评苏联专家的想法不符合中国国情。在当时的形势下,敢与“老大哥”争论,不禁使同事们为他捏了一把汗,个别领导批评他不虚心向苏联专家学习。在这种压力下,张光斗坚持自己的意见,据理力争。

在筹建和设计葛洲坝工程时,张光斗提出将处于江中的葛洲坝岛炸掉,以增大二江泄洪闸和大江电站的布置长度。但这样做加大了工程的开挖量。工程局的一位副局长每天晚上拿上一瓶好酒,到张光斗那里软磨硬泡,希望他放弃炸岛方案。张光斗说:“酒可以喝,但岛必须炸。”后来的事实证明,张光斗的这一方案对于改进枢纽水流河势、保证大江截流和扩大电站装模,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在丹江口大坝的浇筑过程中,张光斗发现了工程的质量问题,他当即上书中央,陈述自己的意见。他的意见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及时对大坝采取了停工整顿措施,重新加固了大坝。事后,有位专家感慨地说:“若非如此,将是后患无穷。”

1980年8月2日,张光斗正在葛洲坝审查设计,突然接到学校催他尽快返校的电话。他急忙绕道武汉回到北京,才知道自己37岁的儿子不幸因病逝世。张光斗强忍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巨大悲痛,就在等待为儿子开追悼会的日子里,仍然写出一份长达十几页的《葛洲坝工程设计审查意见书》。时任水利部长的钱正英在接到这份意见后,泪水不禁夺眶而出。

“我国水资源紧缺,洪涝和旱灾交加,而水污染又十分严重……节水与开源要并重,必要时进行跨流域调水,如南水北调等。”1989年,张光斗与水利水电科研院陈志恺所长中央,力陈我国水资源的严峻形势,提出解决对策。中央领导不久指示:“要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此后,水资源保护与开发被列为国家战略重点,水利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大发展阶段。针对工程技术被忽视、高等工程教育一度受冷落的情况,他多次大声疾呼:要尊重工程师,重视工程技术和工程教育的发展。1992年,他和王大珩等6名中科院院士,直接促成中国工程院的成立。在他的建议下,经国务院批准,中国工程院于1997年启动“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课题,由钱正英和他牵头,组织34位两院院士、近300位专家,对水资源状况进行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调查,并形成报告,为我国解决新世纪水问题提供了权威决策参考。

张光斗毕生为祖国水利事业操劳奋斗,功勋卓著,被国家授予“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教学成果奖”、“水利功勋奖”。

长江三峡指哪三峡篇8

【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教育学生牢固树立首创精神,在现代化建设中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为振兴中华而奋斗。2.学习课文在行文上善于联想、思路开阔的特点。3.体会文中哲理性极强的议论语句,引导学生理清思路。

【教学重点】课文的思路

【教学难点】课文的结构特点

【教学设想】[课前准备]墙报上开辟“三峡园地”,介绍三峡风光、三峡工程以及有关三峡的诗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由李白的《朝发白帝城》导入,“轻舟已过万重山”说明船过三峡时速度之快。课题“过万重山(长江三峡)漫想”,“漫想”指没有限制的、不拘形式地随意想。“漫想”二字已清晰地告诉我们文章的组材方式。“过”体现的是空间,线索;“漫想”反映的是时间,组材。

人们一旦面对奇景,惊叹之余,总喜欢追根溯源,遥想当年。这是很自然的联想。看长城,会想秦始皇时代人们是怎么造长城的。同样,过三峡,也会想到很多很多。想象力的丰富奇幻,思路的活泼开阔,是与一个人的渊博的学识是分不开的。刘征(原名:刘国正,是当代著名的诗人、作家和教育家、中华诗词学会的副会长、全国中语会名誉理事长)的想象是依据历史知识的推理,有根有据地想象的。我们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确是思路开阔的重要条件。

二、学生快速阅读,作记号,查字典

三、指名学生分节朗读课文

1.问:漫想的起点在何处?终点又在何处?作者是在什么情形下开始漫想的?

起点——夔门;终点——船过三峡。

带着神往之情的作者在穿过三峡时面对奇景感慨之极,头脑出现了空白,然后跳出了古怪的念头。这个过程就是我们常说的“触景生情”。写景部分请同学朗读(第2节)

2.面对的是怎样的“奇景”?投影填空:

“万重山”之景的观感:狂暴的江流,连绵起伏的高山,高山缺口处伸出几道光束所营造的神气境界。

作者在这里用了多种修辞以突出过万重山的观感。而这观感更详尽的则来自刘白羽的《长江三峡》,请看投影:

三峡各自特点总特点

瞿塘峡(夔峡)雄、奇风光神奇

雄伟壮美

巫峡秀、奇

西陵峡(巴峡)滩多特险充满险情

3.齐声朗读写景部分,体会想像一下这雄、奇、险的万重山。

四、分析课文

1.找出课文中说明作者产生联想的句子(在结构上起重要作用体现作者思路的句子)。

①头脑里一无所有。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

作者“一个古怪的念头”缘何跳出来?熟读第二段后再反复思考和体味。

②于是,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地延展开去。

从而引发了一场上下几千年的“漫想”。1-3节是文章的第一部分,也可叫作“引子”;话题就此打开,遐想展翅飞翔……

③再想下去。

④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

⑤我的思路被隆隆的爆破声打断。

2.作者的思路沿着“历史——现实——未来”这样一条线索展开的。

提出了“天问”式的疑问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

在这个总题目下,作者首先肯定了这个人的存在而不着眼于落实到具体的某个人,然后宕开一笔,延展开去,寻找一连串问题的答案:

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比春秋战国时期“自然还要早一些”。

那个时候,穿过三峡用的是什么交通工具?——毫不含糊地使用原始的独木船。

他是否真是第一个?——绝然不是第一个;在他之前必定已有许多个半路折回者,中途遇险者……

他站立在独木船上,拿起竹篙的时候会想起什么?——只是想走出去,去扩大生活的世界。作者通过一连串的设问,在他的想象里为我们塑造出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的有血有肉的光辉形象。这个人敢为人先,不怕危险,不顾旁人的讥笑和阻拦,毫不含糊地登上独木船,面带微笑,勇往直前,而鼓舞他穿过三峡的力量就来源于那个“只是……”的想法。这是一种朴素而又伟大的思想,是历史前进、社会发展的方向。作者在完成了对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的刻画之后,又将他漫想的触角伸向茫茫的江水,并向凿开三峡、洋洋东去的江水发问:可曾想到后来竟会变成“人的胯下坐骑么”?从而反衬出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的伟力。

由此,作者进一步联想到另外一些“第一个人”:

①第一个使用石器的人。②第一个燧木取火的人。

③第一个弯弓射箭的人。④第一个骑上马背的人。

⑤新长征中“无量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

行文至此,作者笔下的“三峡”已经成为一种象征,代表着人类已经跨越和将要跨越的各个领域的高峰;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也成为一个象征——代表着人类创造历史的意志和力量。正是难以数计的这样的人,构成了历史的脊梁。作者的“漫想”就因为从“实在的三峡跳到了抽象的“三峡”,意境由此而开阔、深邃。

3.作者讴歌什么,期望什么?不怕风险、勇于开拓的精神。

在建设现代化的事业中,我们需要的正是那种敢于第一个穿过“三峡”的精神。

五、思考:

1.文章结尾作者为什么能感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

2.文章从“艰险”到“喜悦”,包含着一个什么哲理?

六、继续分析课文

1.齐读课文最后两段(第三部分)

作者收束了他的遐思漫想,运用记叙和抒情的笔触,描绘出万重山过后那种宽阔、平静、恬然的自然景象。江水一泻千里,天空开阔,地面平旷,沙鸥在自由飞翔。这景象,与文章开头所描写的江流狂暴、高山起伏、神奇莫测既是鲜明对照,又构成前后呼应。只有在这个时刻,在穿过三峡之后,才能真正体味到成功的喜悦。

为什么作者能感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

作者在事业上有首创者甘苦的体验,面对三峡,他能想像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开拓通道的胜利喜悦。至于今日畅游三峡的喜悦又是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未曾感到的喜悦,而这种喜悦正是他给后人创造的幸福。因为,我们今天所从事的伟业,毕竟是古人说无法想象的。还想象着“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何况几千年的人们。这样写,既显示了今人与古人的相通,又显示了今人对古人的超越,既显示了继承,又显示了发展。

2.文章从“艰险”到“喜悦”,包含着一个什么哲理?闯过艰险的征途就有胜利的喜悦。

七、结束语

同学们,原本带有神秘与幻想之感的21世纪已充满竞争气息地站在我们面前,面对这样一个世界,你在“一课一得”中能对“三峡精神”写点新的注脚吗?让我们拿起新的武器——科学技术去穿越更多的“三峡”!

八、课后比较本文和《长江三峡》在写作方面的异同。

①内容②表达方式③语言特点

词句赏析

1.船出了夔门忽然落进……变得狂暴了。

忽然,写出感情变化之大;落进,写出水势落差之大。

后两句则从感觉上写出河面变得窄小,水流变得汹涌。

2.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第一个,是的,……无边无际地延展开去。设问——回答,字里行间演绎着的是作者对这一问题的思考的轨迹,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严肃的探索精神。

八、总结

1.体会三峡的像征意义:三峡风光神奇、雄伟壮美,但却充满了风险,今天的“新长征”犹如穿越三峡,行程是艰险的,但我们应该有敢于冲越险阻,向着既定目标执着前进的大无畏精神。作者讴歌什么,期望什么?本文借游三峡漫想,讴歌了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期望人们在新的征程中发扬首创精神,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2.本文由景生发联想,感悟哲理,融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叙议结合是本文的鲜明特点。本文有许多语段由问句组成,反映了作者对人生思索的认真程度。由现实引出“设想”,而“设想”又紧扣现实,文章神思飞越,却又显得实在,很具感染力。

九、布置作业

1.朗读第八至末尾几段,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情感和主旨。

2.当堂完成【思考和练习】三

3.作文:首创者的艰险与喜悦——读《过》有感

(写作启示:联想;文化底蕴——崔永元主持实话实说,阅读上千本书。

过万重山漫想(2)

[教学目的及要求]

1、理清思路,深入理解文章蕴涵的哲理;2、体会联想和想象在扩展思路,沟连上下问中所起的作用;3、学习知难而上,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

[教学设想]

1、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点拨;2、让学生充分接触课文,充分思考,发表见解;3、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落实有关理清思路的学习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教学节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以李白诗《朝发白帝城》引入新课。美丽的景色总是让人神思飞越,神采飞扬.这是千百年来人们喜爱三峡的原因.那么,刘征面对三峡,又有什么感受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过万重山漫想>

二.解题:漫想:是随意,不受拘束的畅想;文体特点:写景抒情散文

三.阅读全文,思考问题

1、挑选生字生词,结合课文注解查字典,理解语句;2、筛选有助于理解全文中心的语句或段落,快速理解文意;3、筛选文中议论和抒情的句子,把握文意.

四.了解本文的学习重点

五.理清全文思路,提高阅读能力

"披文入情,缘情而寻":前四个字意思是整体把握,体会全文主旨;后四个字意思是以全文主旨为钥匙,摸清作者的思路.

(一)理清文章的总体思路

[学习方法点拨]

题目分析法

例如:<过万重山漫想>中的"过"------体现了作者行走路线的思路

"漫想"------体现了作者联想和想象的思路

思路分析法(重点讲叙):思路分析法要注意扣住:"探","循","悟"三个字.

第一步:探路.找出作者思路的起点,发展和终点的过程.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1>找出显示作者行走路线的语句.

<2>找出显示作者联想和想象思绪的语句.

图示:

起点----------------------------------------------------终点

(夔门)(过三峡)

现实-------远古--------现实-------未来-------现实

(联想\想象)

"第一个"(首创者\开拓者)

"三峡"(未知领域)第二步:循路.遵循作者的思路去联想体会作者叙述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①作者"漫想"都扣住了"第一个",先后想到了哪些"第一个"?请你列举.作者的思路是怎样展开的?②作者想象"第一个"穿过三峡时面临哪些困难?③面对如此多的困难,"第一个"是否退缩?你从中是否受到启示?请找出文中相关语句并加以分析.④作者讴歌什么?期望什么?⑤请你结合前文的分析,指出"第一个"和"三峡"的象征意义?

第三步:悟路.弄清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展开思路?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①本文以丰富奇特而又合理的想象和联想编织成文,那么,作者是如何将写眼前的景物与展开联想和想象联系起来的?②文中提及史料和引用古人名句的作用是什么?

段落分析法: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⑾\⑿\⒀\\⒁⒂

表现手法分析法:区分不同表现手法,注意筛选文中抒情和议论的句子.

(二)理清文章的局部思路

[学习方法点拨]以文中第五至第九自然段为例进行分析,写出局部思路图示.

远古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

时间----------------工具---------------压力---------------局限

精神:知难而上,义无返顾

六.总结,思路拓展

鲁迅说过: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伟大的人。"第一个"可称为开拓者和首创者.作者赞扬"第一个"实际上是讴歌知难而上的首创精神.

我们应该发扬"第一个"的精神,去体味开拓的喜悦.

七.作业

⑴摘录出你认为最精彩的语句;⑵诵读课文;⑶以"第一次"为题作文.

教学目的

1.理清作者思路,领会文章主旨;

2.学习用联想、想象拓宽写作思路,活跃思维,培养创造力;

3.学习文中讴歌的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在生活、学习中勇当“第一个”。

教学设想

以作者的联想与想象、首创精神为重点,以开发学生联想、想象能力为难点,以思路为点拨教学的“引爆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式点拨

1.文题“过万重山漫想”与作品内容有何联系?

提示:a文题揭示了写作内容,同时也交代了缘起。

b.万重山:万重群山。唐•李白《早发白帝城》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文题中关键词语是什么?

提示:“漫想”。漫:本义不受约束,随便。作者这里所想是否散漫无约束?(埋下伏笔,第三步解答)。想:游览中所感所想。

(二)研究性、鉴赏性点拨

1.船过夔门后面对浩瀚的时空,作者是怎样开始打开想象之门、展开联想的翅膀的?

找出第一段中与文章思路有关的关键词语、句子:……第一次穿过三峡……

第二段中概括景物特点:“落”“狭小”“狂暴”“神奇”——险、奇

面对景物,作者心理活动是什么?作者触景生情,“头脑里一无所有”,“……空白,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是谁?”这种以设问|、疑问的方式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方法我们应该学习。

2.这种漫想是一种什么类型的联想?

提示:相关联想。(由三峡想到与之相关的人和事)

3.作者接下来又连续四次进行了联想,分别是什么?这些引出想象的方法有什么共同之处?

提示:第一个人穿过三峡的时间、使用什么交通工具?所遇的外界舆论阻力,当时的心理活动如何?

都使用了由疑问引出想象的方法。

4.在这之后,作者的思路是怎样宕开的?

提示:由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联想到历史前进过程中的许许多多的“第一个”:第一个使用石器的人;第一个燧木取火的人;第一个弯弓射箭的人;第一个跨上马背的人。至此文章思路再一次宕开,进入一个更宽更阔的境地。

5.作者的思路之波是不是一直发往过去?

提示:不是,“我的思路被隆隆的爆破声打断”表明漫想由古入今,引出葛洲坝工地。而且又向未来发射,“千百年后”,“他们会崇敬我们的精神”,放眼未来看今天:“今天是对过去的超越,而未来又是对今天的超越。”6.文章是怎样收尾的?收尾写景有什么特殊作用?

提示:运用记叙和抒情的笔触收束全文,抒发穿过三峡时精神上的喜悦。点拨学生抓关键词语:“天渐渐开阔,地渐渐平旷。”

这种景物描写的作用:与文章开头第二段呼应;浅层次描写作者穿过三峡后所见到的景物,实则深层次象征人生事业途中穿过“三峡”后所达到的开阔、平旷的境界与胸襟;自由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喜悦的心情。

(三)反馈性点拨

1.这篇文章之“想”过于散、漫,没有一根红线贯穿统一它,对此同学们是如何认识的?

提示:“漫”而不散,一根红线即“一种精神”“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

2.主旨总结:

提示:可抓住关键词语、句子、段落:“抖掉昨天的恶梦”“在新长征中”“行程是艰险的,……绊不住历史的脚步”。及写作时间:文末“1980年12月”,得出如下结论:作者借过万重山所想,大力讴歌、倡导首创精神,讴歌“敢为天下先”的勇气,鼓励人们勇于做改革开放事业的“第一个”,从而使改革开放事业“天渐渐开阔,地渐渐平旷”。

(四)迁移性点拨

上一篇: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专题报告范文 下一篇:爱的练习本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