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之歌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03 18:27:47

长江之歌教案

长江之歌教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预设;生成;调动;热情

布卢姆说得好:“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能成为一种艺术了。”预设,能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有效发挥,让课堂教学效率不断提高。但绝不是只有周密的预设才有精彩的生成。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筛选与把握来自学生的非预期的有教学价值信息,激活、运用这些资源,促使其成为有意义的教学资源,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道美丽风景线!

镜头:

《长江之歌》是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首歌。我想以它作为一节创新活动课的基础,创编演唱、演奏、舞蹈等形式,营造欢乐的气氛,体验母亲河波澜壮阔、曲折回转的壮丽景象,生动优美、惟妙惟肖。同时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上课前我做了精心的准备,安排了一系列可以让学生参与的音乐实践活动。我感觉信心十足:这节课一定很精彩!

上课了,当我在课件上出示《长江之歌》时,不知谁来了一句:“老掉牙”紧跟着趴下睡觉的睡觉,看课外书的看课外书。说这句话的××是班里最顽皮的学生,学习习惯不好,而且喜欢搞破坏。刚开学班主任就向我提过他,平时的音乐课我都特别留意他。我向发出声音的地方望去,只见××趴在桌上睡觉。我看了万分恼火,简直有点气急败坏。此时教室里静悄悄的,所有目光全都集中在他的身上。有审视的,有担心的,还有幸灾乐祸的,好像都在等着一场暴风雨的来临!

解决问题:

我的头脑飞速运转着,寻找处理眼前被动局面的办法。越在关键的时候,教师的言行越要冷静,我时刻提醒自己。我静静地看着他(他已抬起头),想从他脸上找出一些隐藏在内心的动机,他稚嫩的脸上挂着一些“无所谓”“不想学”的笑容,游移不定的目光掩饰着些恐惧。我稳定了一下自己的情绪然后微笑着对他说:“你是不是不喜欢长江,那你可以告诉老师你喜欢什么吗?”他一愣,又故意刁难地说:“张雨生。”这时学生都静静地注视着,看我怎么做。我笑着对学生说:“那我们就一起想想,张雨生赞美过长江吗?”“大海!”××和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那好,你能把张雨生的《大海》奉献给大家吗?”听我这样说,××有些腼腆起来。见此情形,我立刻提醒大家:“同学们,掌声欢迎他为我们演唱张雨生的《大海》。”话音刚落,全班同学发出了热烈的掌声。××同学红着脸成功地演唱了《大海》。我趁机表扬了他。“是啊!大海有时风平浪静,充满诗情画意;有时却波涛汹涌,涛声如雷。无论是柔、静,还是雄壮,都是一种美!是一种力量!音乐世界中的大海更富于诗意地展现它博大的胸怀与澎湃的激情,涌动着人类对生命的热爱与追求。同样,我们的母亲河长江也有它波澜壮阔、曲折回转的壮丽景象。同学们难道不想了解一下我们伟大的母亲河长江吗?”“想!”同学们的热情高涨起来。我也就此与同学们一同学习了《长江之歌》。

学习完《长江之歌》根据刚才××的表现我灵机一动说:“你们还知道哪些歌曲赞美过我们美丽祖国的大好河山呢?”“《青藏高原》《听海》等等!”边说还边唱其中的旋律。看此情形我提议他们把自己这些熟悉的歌曲完整演唱出来。学生们的兴致越来越高,此时的课堂已成了小型演唱会。就这样,所剩的半节课时间远远满足不了他们的要求,学生们都觉得不过瘾,走出教室时还嚷着时间太短了!

感想:节外生枝,造就精彩

看着学生们的这种热情,我觉得这节课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了音乐课的教学目的,是一节比较成功的音乐课!课前我预设的教学设计是绝对没有想到过的,本节课会有这样一个结尾。无疑,学生们的个人演唱会就是课堂的升华,我们新课程所追求的不就是这些吗?设想,如果当时我表现出一些不理性的情绪,少了对××同学的宽容,多了对他严厉的责备,结果可想而知。课堂上的“捣乱”现象屡有发生,如何处理,是我们这些技能常识科的老师必须思考的课题。教材是静态的,教学内容是固定的。作为教师,以往常不自觉地将精力放在了教案各个环节的设计上,为避免节外生枝,为追求教学环节的完整、教案的精彩设计,任学生精彩的发言和智慧的火花在课堂上自生自灭。然而现实的课堂上,一群群活生生的孩子,有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性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教学过程不可能会如老师课前所设想的那样一帆风顺。因此,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与实施,我们的音乐教学更加关注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独特性,努力营造一种使学生个性得到真正凸显、全面调动学生主体意识的新型学习环境。让我们的音乐课堂焕发全新活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长江之歌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儿童视角度;个性差异;动态生成;课堂反馈

文章的内容和形式都很重要,追求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是我们语文教师形成的共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得意不忘言”。但教师应该从儿童的角度来关照课堂教学为,从这一课来看,学生最感兴趣的是曲折故事情节,丰满的人物形象,因此,教师应引导孩子反复诵读文本,适时将文章中描写人物的相关语句或横向或纵向地放在一起让学生来品读、把玩、咀嚼,学生在感受人物形象、品出人物性格的同时,初步地悟出文章的写作特色。所以,我想说语文教学,应更多地站在儿童的立场上。

1 以儿童视角解读文本

解读文本,就是读者与文本的交流,走进文本,走近作者,甚至要揣摩编者的意图,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于永正老师说,这法儿,那法儿,不解读文本就没法。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立足于文本,依据文本提供的信息或材料去理解文本,达到深层次正确解读文本的目的,如今对文本解读可谓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有追求文本深度,仿佛要在文本上钻一口井;有追求文本广度,仿佛要撒一片肥;还有人追求文本的细度,因为叶圣陶先生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等等。无论是角度,还是广度,还是细度,都应该是“儿童的”,应当建立“儿童的宽度”,“儿童的细度”,“儿童的深度”。儿童文学家,要善于从儿童的心灵去体会。作为老师,也不是这样吗?;因此当孩子写到:“鸡蛋破了,一个太阳流出来。”这就是一首优美的诗,这就是典型的“儿童眼光,儿童的立场”。

我们的课堂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服务的,归根到底,要一切为了学生。需要教师对待文本要认真阅读,全面分析,融会贯通,并根据认知水平与心理特点,站在孩子角度,走进童心,与孩子进行心与心与心的交流,以儿童的视角来解读文本,处理文本,运用文本,真正把教材文字系统转化为适合儿童接受与发展的教学活动系统,让文本为儿童的发展服务。以儿童的视角解读文本就会在解读的过程中产生许多有价值的问题,沿着这些问题,往往会有许多独特的发现,就会发现适合儿童学习的最有趣、最简便、最有效的途径与方法,就会发现适合儿童学习需要的教案来。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语文园地》“我的发现”,我就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设计教学的。第一句:妈妈还是死命追着不放,到底追不上,可是雨来浑身光溜溜的像条小泥鳅,怎么也抓不住。第二句:雨来像个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用手抹一下眼睛和鼻子,嘴里吹着气,望着妈妈笑。这一题和主要意图是让孩子从不同的比喻句中体会不同的情感。我知道在生活中孩子们喜欢给同伴起外号,我从孩子的角度入手,在教学时先问学生在生活中,同学说你像小泥鳅,像小鸭子一样你高兴吗?孩子几乎都不愿意这样的叫法,并说出了自己的理由,然后我让孩子们反复读这两句话,反问孩子们,说雨来是小泥鳅,像小鸭子,是批评贬低吗?学生豁然开朗,原来这里的比喻更多是对小雨来的可爱,机智,游泳本领高的赞美之情。这一教学就是从儿童角度出发的,这也许就是老师们常说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2 依个性差异设计流程

教师在钻研教材写教案之前,首先应关注儿童差异。这是教学中最重要也是最容易忽略的环节。很多老师拿着别人的精彩“设计”来到自己的课堂上,却怎么也上不出精彩的课来。即使是同一位老师,使用的是同一篇教学设计,面对不同儿童,教学效果有时却完全不一样。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千差万别的学生,课堂是学生的天地,所以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课堂效果。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关注他们的心理、兴趣、个性等各个方面差异,以此设计出符合儿童个体差异的教案来。

在预设性教学中,教师要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把它当作一资源开发与利用,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潜能,让所有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各尽其长,各有所得,最大程度地让每位学生获得最大可能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密切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教学才能有针对性,才会更有效。教学时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主要体现在:首先,教师要设计分层教学教案,把儿童差异发展放在第一位;第二,教学时教师要真正让儿童找到自己的“位置”,让不同的儿童有不同的发展,在分层教学中各得其所。第三,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让不同儿童获得体验,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体现教师的价值,从而产生循环。我们在教学时,预设几套学习方案,而不是整齐划一齐步走。《长江之歌》一文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儿童颂读诗歌,可以让儿童吟唱诗歌,还可以让儿童展示自己积累的关于长江诗句,预设多套学习方案。有和学生善于朗诵,就让孩子们反复诵读,读中悟情;有的学生天生就有一副好嗓子,干脆就让他一展歌喉;有的学生课外积累丰富,就让他们展示他们所知道关于长江的诗句。这样设计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要,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热情,但最终都顺利地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3 借动态生成调整预设

长江之歌教案范文第3篇

一、把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信息技术有着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在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弥补了很多传统教育的不足和缺陷,是教育方式的一个重大变革。如教学《我爱三峡》一课,三峡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新闻中常常听见关于它的新闻,但是真正见过它、领略它风采的人却很少。因此,在导入时,我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在学生面前展示了美丽的三峡风光。

在悠扬的歌声中,教师深情地介绍:"在我国广阔的土地上,流淌着一条养育着中华民族的河流--长江。在万里长江的上游,有一段地形险峻的峡谷,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三峡以其绚丽的风光、磅礴的气势和众多的名胜古迹而令世人赞叹不已。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畅游长江三峡,一道去领略'峰与天光接、舟从地窖行'的奇思妙想。"壮丽山川的画卷,震撼心灵的长江之歌,撞击着师生的心灵,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纷纷地进入状态,参与到学习中去。

二、把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初中物理课讲授"平面镜成像"时,虚像对于学生是非常难理解的,可以通过一小段魔术视频进行导入。魔术内容:先在镜前放置一点燃的蜡烛,镜后放置一未点燃蜡烛,把镜头推进到只看到像,学生这时以为镜后蜡烛是被点燃着的,这时往镜后蜡烛上浇水,蜡烛不灭,最后再把镜头拉到镜子后面,让学生看到镜后蜡烛本来就没有被点燃。通过观看这样的视频,学生感到新奇,自然而然想知道答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而如果在课堂上真实再现这个魔术,学生很容易揭穿现实,对于知识内容本身失去了兴趣,可想而知这节课的效果会如何!

三、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有助于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教师的教学手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一方面原来教师用笔写教案,现在教师改用电脑写教案,另一方面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需要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庞大的书库也只有有限的资源,况且教师还要一本一本地找,一页一页地翻,这个过程耗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网络信息为教师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教学资源,为广大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开辟了一条捷径,只要在地址栏中输入网址,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下载,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大大节省了教师备课的时间。总之,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远程教育网络的建立,给教育工作者创建了一个庞大的交流空间,大量的练习型软件和计算机辅助测验软件的出现,让学生在练习和测验中巩固、熟练所学的知识。计算机软件实现了教师职能的部分代替,如:出题、评定等,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至此作为教学辅助工具的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功能已体现得淋漓尽致。

四、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完成教学

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声、形、色并茂,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愉快,这种生动形象的课堂情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同时能培养学生较强的信息获取能力、创造能力和思考能力。

(一)使用信息技术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设计,给学生提供适当的参考信息,如:搜索网址、相关人物事件等等,让学生登陆到互联网上获得相关信息,也可以在课前把课堂上需要用的资料整理好,保存在特定的文件夹下或者作成一个网站挂在局域网上,让学生通过访问该文件夹或网站来获得有用信息知识。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

在讲授《网页的编辑》一课时,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学会插入文字、水平线、图片、艺术字以及网页背景的设置,如果逐项讲解演示,势必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由于本课的内容与word中的操作有所类似,所以采取的方法是制作一个学习网页,让学生浏览网页,掌握教学内容,并制作作品,最后就很轻松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使用信息技术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利用信息技术设计任务或问题,由学生结合多媒体技术下呈现的情境,运用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进行个别或者分组的探究讨论活动,通过探究来获取知识,并运用所获得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这种运用信息技术的方法不仅有利于课堂的组织,而且有利于知识点的讲解。

如:本人在讲授《创建形状渐变动画》一课时,这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理解形状渐变动画的原理和掌握形状渐变动画的制作方法,由于学生上节课《创建移动渐变动画》的基础,所以本人在这节课上采用了探究性教学方法。首先,先讲授了制作形状渐变动画的原理是:某一个关键帧中的图形形状逐步过渡到另外一个关键帧中的图形形状,并布置了教学任务:制作由圆形到矩形的动画,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学习,最后由本人再讲解制作要点,这样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制作方法,而且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了更深的了解。

长江之歌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提高;有效方法

一、课前准备

新课改前提下呼唤新型的教师,这就意味着我们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要不断学习、研究和掌握本学科知识体现中对社会发展起重要作用的新思想、新手段,使自己专业知识不断深化提高,扩展知识面,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与此同时,还要做好充分的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活动,所以课堂教学设计应更重视对“学法”的研究和设计,那么,怎样才能做好课堂教学设计呢?

(一)深入研究教材,研读新课标,明确教学目标。

(二)认真分析“学情”,这是教学设计重要的前期工作,根据本班学生自身的特点,制定

相适应的教学方案,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从而促进学生发展。

(三)精心设计教案,地理教案是地理教学的实施方案,是教师教学活动必须具备的“行动纲领”。那么,怎样设计一份优秀的教案呢?首先是导入部分, 每节课的导入是非常重要的,好的导入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关键,也直接影响到一堂课的成败。所以导入的选择最好是学生有所了解而又感兴趣的事物,这样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只有对学习地理活动本身感兴趣,才能发展为对学习地理内容和结果感兴趣。其次,根据“学情”制定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过程和方法,合理的选择教具。结合现行的地理教材来看,课本文字内容较少,而图表资料较多。所以,地理教学若采用多媒体教学得话就比较直观,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又有利于学生的读图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老师应精心制作课件,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学而不厌。运用投影、幻灯、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把学生的思维迅速带入到具体的地理场景中,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后,在现今的初中阶段,专业地理教师人员奇缺,为了更好的进行教学,地理教师之间应加强研讨,充分发挥集体智

慧,提高备课效率和质量。

二、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科学而严谨、生动又活泼,能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参与性,发挥学生学习的

主体性,是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那么,如何组织好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

习的积极性呢?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一种原动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

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无疑会收到好的效果。如引用歌曲,在学习“长江的开发”时,我

就以视频《长江之歌》导入,这样学生就在很宽松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进入主题学习,

一改死板直白的引入模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再如,学习季风概念时,可以

请学生仔细观察我们芜湖地区冬夏季节风向的差异;除此以外,教学中穿插古诗句、趣

味性故事等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这些犹如调味剂一般,给地理课堂教学增添了一番

韵味。

(二)充分发挥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过去的教学一味地强调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习被动性强。但新课标强调的是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所以,我们要把过去的教师教、学生学重新理解和定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在这四种因素中,教师是“教”的主导、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它支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的组织安排、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等都是取决于教师的主导。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动力靠教师来强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靠教师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方法靠教师指导。从这个意义上说,提高教师“教”的效率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最主要的途径。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重视对学生热情的激发,创设不同的情景引导学生全面参与活动,加强师生相互沟通与交流,倡导教学民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三)注重培养问题意识,锻炼学生质疑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注重培养问题意识,锻炼学生质疑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学生创设一个研究现实未知问题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实现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在学习中学会学习,这正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想问”问题情景是指教师设计的问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一时无法解决,从而产生一种努力探究问题的内心需要。教学中应努力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以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使之乐于学习、乐于发问。例如,学习地球的运动时,先邀请两位同学上台演示地球自转的方向,一位同学顺拨地球仪(自西向东),另一位同学逆拨地球仪(自东向西),然后教师提示:显然,二种转动方向,只有一种是对的。究竟哪一种是正确的呢?再让学生观察地球仪的造型,想想看:地轴为什么不是垂直于底座而是倾斜的,而且所有地球仪的地轴倾斜的角度都是一样的?这样的造型是不是为了设计上的美观?通过一系列的演示、观察、设疑,一次又一次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理,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参考文献:

[1]刘明,《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科教导刊・下旬》,2015年10期

长江之歌教案范文第5篇

初中地理学习的内容时间和空间跨度大,长期以来依靠挂图、手画图等传统的教育手段进行教育,在突破教学重难点上有其局限性,现代信息技术爆炸性发展为教学手段改进提供了新的机会,产生不可估量的教学效果。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整合信息技术,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是改变教学手段的必然选择。因此,在教学实践中须尝试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来丰富地理课堂。

此前,由于学校条件限制,难以将多媒体教学常态化,这样的背景之下可利用有限的计算机登录各大教育网站获取更多的教育资源,如新的教育理念、优秀教案和试题等。常见网站如:地理学科网、中国地理课程网初中地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吸取成功的教学经验能更快地促进教师本身的专业成长。除此之外,通过网络还能及时了解世界各地发生的时事新闻,如美伊战争、巴以冲突、印度洋海啸、汶川地震等,在授课的过程中把这些新闻引入到课堂,不仅能让学生耳目一新,提高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而且让学生了解世界时事,开阔视野,拓展知识。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多媒体设备日渐普及,教师能更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地理教学服务。借助于信息技术的优势,精心制作教学课件,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①创设情境,感知氛围,引起学习兴趣,激发探究热情。例如在学习《长江的开发》时,播放长江三峡的美丽风光视频,配以歌曲《长江之歌》来导入新课,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长江,感受长江的豪迈,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尽快地融入课堂的探究学习状态中。②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形象,有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例如,在学习《地球的运动》一节中,地球的公转特点及其地理意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由于七年级的学生没有足够的空间想象能力,利用多媒体演示“地球的公转和四季变化”,让学生观看地球绕太阳公转,还可以让地球停在公转轨道上的不同位置,清楚看到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从而探究和归纳地球公转的现象和四季形成的原因,使得以往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变得具体、形象、通俗易懂,能有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在平时的教学中,除了使用最多的PPT课件外,还应尝试不同的教学形式。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在地理的学习中,时刻离不开地图的阅读和分析,交互式电子白板提供了强大的地图处理能力。交互式电子白板不仅内置有丰富的学科资源供教师使用,而且教师还可以把搜集到的资源(图片、文本、音视频等)分类存储到交互式白板资源库中。比如,在学习《34个省级行政区》时,可把我国行政区图和各省轮廓图放在资源库中,上课时,根据学习的需要放大或突出显示某一个区域,便于分区域学习省级行政区和了解各省的相对位置。甚至学生能够利用提供的各省轮廓进行拼图,操作简单,效果明显。又如,在学习《澳大利亚》一节,分析农牧业与地形和气候的关系时,把澳大利亚农牧业分布图分别和澳大利亚地形图、气候图放在一起,比较起来方便,从而能够分析出澳大利亚农牧业与地形和气候之间的关系。

网络主题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团结协作的情感态度,适合于主题性的地理知识教学。比如,笔者和学生曾经结合乡土材料,提出了“水乡南通有必要节约水资源吗?”的探究主题,通过南通水资源专题网站建立,学生可自主浏览网页,了解家乡南通水资源的优势和不利方面,学生就这些问题进行讨论甚至是激烈的辩论,并针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论,每个人的发言或评论都及时地被所有参与讨论的学习者看到。主题探究模式有利于学生技能、良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当代人工作和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网络平台与教育同仁交流教学方法,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跟上时代的步伐,满足新形势下学生新的需求。通过探索与实践,信息技术给地理教学带来的影响必将深入每位地理人的心中。

作者:储呈伟 单位:海安县海陵中学

长江之歌教案范文第6篇

小学音乐教学方法有很多,并且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优势和劣势。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结合具体条件,发挥每一种教学方法的最大优势。它就像一首歌曲,美声、民族等多种唱法都可以唱,但要看唱给谁听、用什么乐器伴奏、怎样伴舞等。不同的形式,其效果肯定会不同。那么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也要根据其特征、师生特点等,灵活运用。

一、 小学音乐教学方法要根据师生特点灵活运用

小学音乐教学方法是小学音乐教师和小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它包括“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并且都要以适应学生和教师为前提。所以教师和学生的特点,不仅影响着教学方法的选择,还影响着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我们知道每位小学音乐教师都有与别人不同的性格、爱好和特长。所以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个人优势,结合自身的特点运用教学方法,教学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

案例:小学四年级唱歌教学《小鸟请到这里来》,三位教师分别用音乐情境法导入新课教学:

第一位教师对电脑很熟,制作了一部短小的音乐动画片。小鸟随音乐在有小溪和草地的树林里自由飞翔和歌唱。

第二位教师笛子吹得很好,于是他边在多媒体上播放小鸟和美丽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幻灯片,边吹了一段《小鸟请到这里来》。

第三位教师有舞蹈特长,随着《小鸟请到这里来》这首歌,她让几位同学带着小鸟的头饰跟着她跳了一段舞蹈。

三位教师都发挥了个人优势,采用音乐情境教学法,并以其他教学法为辅助,导入新课教学,效果非常好。第一位教师利用小学生爱看动画片的特点,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欣赏,成功导入新课。第二位教师用优美的笛声,把学生带入了画面,使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第三位教师用舞蹈的形式,让同学参与进来,使他们很快进入角色。

小学音乐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要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及审美认知规律,让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及学习音乐文化知识。小学生喜欢做游戏、喜欢模仿,爱参与活动表现自己,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思维方式多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感兴趣的事物,喜欢问“为什么?”教学方法的运用要结合小学生的这些特点,才能灵活起来,才能真正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过新年》教学设计:

1.组织教学,播放《春节序曲》的第一部分,把学生带入到欢乐喜庆的气氛中。

2.新授。

(1)感受音乐作品。

①放歌曲录音,并播放有关新年景象的课件,初步感受歌曲。(体验歌曲欢乐喜庆的气氛。)

②再放音乐,教师跟着歌曲跳起欢快的舞蹈。欣赏音乐、欣赏舞蹈。(进一步熟悉歌曲曲调,体验歌曲的美感。)

③听音乐,指导学生用最美的动作表现音乐。(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创造力。)

④放音乐,教师带学生做简单动作。(加深学生印象,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歌曲,培养其审美能力。)

⑤让学生跟伴奏音乐小声唱歌曲旋律。(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歌唱激情。)

⑥带领学生边做简单动作边唱歌词。

(2)师生互动,学习表现作品。

①指导学生跟琴以中弱的力度,缓慢的速度练唱歌曲。

②放合唱团小朋友演唱录音,提出歌唱方法:歌唱的嘴放在胸口;张开小嘴;有表情地演唱。(培养学生聆听、感受、分析音乐的能力。)

(3)用形体表现音乐作品。

①指导学生说出并表现过年时的情境。(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②各小组汇报演出,演唱、表现歌曲。(探究与创作活动。)

3.提高升华

师生共同表演,演唱歌曲,跳舞。(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和审美能力。)

4.结课 (略)

用丰富的音乐情境支持学生音乐体验的形成,教师在课堂中抓住了过新年喜庆、热闹的特点。用《春节序曲》创设的音乐情境,结合节日的各种图片、过新年的道具、喜气洋洋的音乐,进行欣赏、学唱学跳,使学生感受到新年喜庆的氛围。本节课,教师采用先感受体验、后随感受学唱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了使学生善于表现和创新的目的。

二、 小学音乐教学方法要根据时间、空间特点灵活运用

小学音乐教学方法运用于小学音乐教学活动当中,而教学活动是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里进行的,教师要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教学方法贯穿始终,并对完成教学任务和实现教学目标,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教学方法的运用同样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影响。

为了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小学音乐教学方法的运用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就纵向而言,小学音乐教学方法,要随小学生的成长和小学音乐教学的发展需要,灵活运用。在小学低年级教师应注重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而高年级在直观、形象的基础上,教师应注重采用挖掘学生想象空间的教学方法。第二,就横向来讲,小学音乐教学方法要根据教学活动中的有利时机和音乐教学能够维持的有效时间,灵活运用。每种教学方法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只有抓住有利时机和掌握好有效时间段,才能灵活运用。第三,小学音乐教学方法,要根据教学活动的空间条件灵活运用。这里所说的空间条件,主要是指教室、场地、实验室、活动室等。教学空间对教学方法的使用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教师运用教学方法时,要最大限度地运用和发挥教学空间条件的功能与作用。比如: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表现,要根据空间大小,确定参与人数,以便于每位参与同学的动作都能做开、做到位,互不影响,这样才会有效果。

案例:不同时期的教学对比。

上世纪90年代初小学五年级第二学期教案《我向党来唱支歌》片段:

1.导入新课。

请学生回忆学过哪些具有民歌风格的歌曲。教师小结:例举以前学过的民歌,介绍《我向党来唱支歌》这首歌曲。

2.学唱曲调。

告诉学生混合拍子,轻声哼唱曲调,注意四度、八度音程的音准和两种拍子的节奏与强弱规律,然后放声唱曲调。

3.学唱歌词。

首先有表情地朗读歌词,要求咬字、吐字准确。然后在学生熟练掌握歌词的基础上,有表情地演唱新歌。

4.巩固新歌。

采取集体唱、小组唱、领唱、齐唱等形式反复练习,巩固新歌。

5.小结:教师根据本课的学习情况,表扬优点,指出不足之处。

现在的小学五年级第二学期教案《长江我的家》片段:

1.导入。

(用多媒体小声播放《话说长江》片段。)

教师:什么是“母亲河”?(学生回答。)

教师:对,被称为母亲河的就是长江和黄河。

2.欣赏《长江之歌》。

教师:同学们对长江有多少了解呢?请说一说在你心中长江是怎样的?

(学生交流。)

教师:长江全长六千三百多公里……

(播放媒体课件介绍长江。)

教师:《话说长江》的主题曲,后经填词,与曲调完全吻合,具有较高的艺术性。

3.学唱歌曲《长江我的家》。

教师:歌唱母亲河的歌曲有很多,今天再学唱一首,就是《长江我的家》。

……

以上两个不同时期的小学音乐教学案例,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有着明显的区别。前者学唱新歌,用不同形式的反复练习,巩固新歌,后者在创设音乐情境的基础上,练唱新歌。同样的音乐技能练习,前者注重学生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提高,而后者更注重学生对音乐的情感态度和体验。小学音乐教师应当把学生看成是知识的主动探究者、教育发展的引领者,并与他们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长江之歌教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教学 渗透 环保教育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的生活习惯和技能,3岁前形成50%,6岁时形成30%,其余20%是在20岁前形成的。少年儿童精力旺盛,接受新事物快,可塑性强,如果从小受到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培养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并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习惯,长大后无论走到哪里,无论做什么工作,自觉调整自身环保行为的意识就强一些。因此在中小学各学科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是每个人自身存在的需要,是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需要。

目前,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世界许多国家在中小学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环保教育活动,以期培养出懂得环保知识、具有环保意识、能采取适当行为保护环境的未来公民。我国义务教育大纲中也明确提出要重视环境教育。我国实施环保教育的主模式,是在学校各科教学中融进环境教育。中小学的各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很强的思想性,不同的学科内容与环境教育主题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涉及各地的风景名胜、珍奇动植物等,目的是让学生对自身所处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产生喜爱之情,从而能自觉地对造成这些破坏或伤害的人和行为加以防范和抵制,以保护环境和美化环境为己任。

我认为,在中小学各学科中渗透环保教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的家园被污染的严重性。

现代工业文明造就了人类辉煌的物质现实,但是,由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环保意识的淡薄、对大自然过度的

开发和利用,造成了一系列问题,诸如水和大气污染,土地沙化,沙尘暴频繁,温室效应加剧,世界各大城市酸雨日益增多,珍稀动物数量减少,我国黄河中下游水质恶化并长期断流,长江下游江面上漂浮物长达几公里,生态已经严重失衡。面对如此多的恶化现象,有识之士在高声呐喊:“我们的眼泪将是地球上最后一滴水!”“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还我一片洁净的蓝天!”“把绿色还给大地!”这是当代社会对于眼前生态现实的深切关注。面对此情此景,在目前的学校教育中,如何渗透环保教育,如何使生态环保教育由口头上的道理转化为生活中的实践,如何使被动性知识转化为主动性的意识,实在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其次,在中小学各学科中要渗透环保教育。

1. 在语文学科中渗透环保教育。

目前小学的语文教材编进了不少有关环保题材的课文,有赞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古代山水田园诗,如《山行》、《绝句》《游园不值》等,那和煦的阳光、清新的空气,那峻峭的山峰、激流的江水,无一不流动着人与自然和谐的旋律。还有现景散文如《北大荒的秋天》、《九寨沟》等,人与自然组成了一幅和谐完美的画卷,读来令人心旷神怡。优美的环境能陶冶人的情操,能改变人的思想,进一步说,能改变人的行动。换个角度讲,这正是语文课程的实用功能的体现。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理论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地渗透环保教育,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吸引学生参与环境教育活动,思考环境问题。根据学生所在地的实际环境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环境教育。

2. 在思想品德学科中渗透环境教育。

如在小学五年级思想品德教育中就有《长江,黄河――我们的母亲河》内容。教师可收集资料,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施为学生讲述有关环保方面的内容,先让学生欣赏《长江之歌》和《黄河颂》,进入美的意境,激发他们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感情。然后出示一幅幅黄河长江被污染的图片,设疑置问,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分析讨论,得出长江黄河被污染的原因。最后分组让学生讨论治理污染的措施,从而增强环保责任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大自然,明了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树立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

3. 在其它学科中渗透环保教育。

在中小学的各门学科中都有有关环保教育的内容,教师要对各学科(数学、英语、科学、美术、音乐)的内容进行分析、归类,选出有关环境保护的篇目,适当地进行补充和扩张。精心设计教案,使这些课文的教学与环境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接受环保教育。树立环保意识,达到渗透环保教育的目的。

最后,学校要因地制宜,营造校园的环保氛围。

1. 利用《学生守则》培养学生的环保习惯。

通过对《中小学生守则》背诵等形式,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在校园里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用纸,爱护花草树木,研究节水措施,自觉抵制不爱护花草树木的行为,自觉地回收垃圾,并鼓励学生出谋献策,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实行全员参与,做好环保工作。

2. 利用主题节日,开展环保教育。

学校可结合少先队活动,利用各种主题节日,如一年一度的“植树节”、“爱鸟周”、“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粮食日”等开展环境宣传教育,督促学生发倡议,出计划,定措施。在校内开辟环保专题宣传栏,让孩子们从感性的认识和自身活动中积极、轻松、自然地接受环境教育,使全校师生养成不乱扔杂物、不大声喧哗、不随地吐痰等良好的行为习惯,激发师生的环保热情。

长江之歌教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学讲计划 课堂教学 不可节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4-0215-01

当今社会极力倡导节约,坚决抵制铺张浪费。勤俭节约,打造一个节约型社会的确是件好事。那么我们的“学讲计划”下的课堂能否也倡导节约呢?这要看具体情况,如漫天胡扯与课堂无关的话,由于生气而大骂学生,甚至利用课堂时间去打扫卫生……我们坚决抵制,绝对不能在这些事情上浪费时间;但有些事情绝对不能节约,是什么呢?对此,笔者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

1 教学设计不可节约

“学讲计划”教学方式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为主,所以学校积极配合教研室的精神,以年级组为单位,每科统一制定导学案,在课前发放给学生,以备在课堂上使用。所以许多教师认为,我们教师在备课上是彻底解放了,再也不用花费那么多的力气去设计教案了,因为小学知识那么简单,看看导学案就行了嘛。

真的如此吗?实际上我们的这个教学设计真的不能节约。首先我们的每个班级的学生情况不一样,学生的认知水平也存在着差别,学生的预习情况也会存在差异,每个教师的教学风格也各不相同……所以,我们要结合导学案,根据自己的课堂需要设计一个对自己有用的教案,尤其体现在细节上,要针对自己班级学生的特点,自己讲课的个性特征,确实保证自己在课堂上能够得心应手。如有些教师喜欢以读为主,让学生在不断的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品味作品的语言特色、领会作品的妙处。那么他的教学设计要考虑怎么引导学生读,采用哪些朗读方式,读那些段落,品味哪些内容;如有些教师书法很好,喜欢把所讲的内容用板书写下来,那么他的教学设计就应该考虑如何让学生讨论探究,如何设计板书,怎样才能让这些板书既实用、又艺术性地表现了教学内容……语文老师教学风格不同,我们在教学设计上坚决不能节约,才能使课堂异彩纷呈。

2 学生的自主活动不可节约

“学讲计划”教学模式倡导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采取分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学习效果非常好,但是因为我们在使用这种教学模式还是学习阶段,操作起来并不是很顺手,它有一些不足之处,那就是比起我们原来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来,这种学习方式学生的知识体验进程慢,造成教学容量少,进度稍慢点。所以,有些教师就担心进度太慢,耽误教学进度,所以,教师能自己的就不让学生小组讨论了,能自己解决的就帮助学生解决了。

为了赶教学进度而牺牲了学生自主讨论探究的时间,这种节约值得吗?答案是否定的,长此以往,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小组学习方式不是变味了吗?其实在操作分组学习方式时完全可以节约时间,如我们一共有四道讨论题目,我们可以按难度水平分为两组题目,让学生分组讨论,没有参与讨论的那组可以听参与讨论的小组展示,然后对不懂的地方提出质疑,对方给予回答。双方如此一来,不但节约了时间,反而还加深了对学习内容的认识程度,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我们一碰上问题不应该又回到从前,而应该努力想办法去解决,省却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这种节约要不得。

3 教师的引导参与不可节约

我们知道,“学讲计划”教学模式是以学生自主讨论为主的,所以很多教师认为现在上课简单了,只需要拿几个讨论题目让学生分组讨论去,教师在一旁看看,别出乱子就行了。我们的课堂是不是就这样“放羊”了呢?不要教师的引导了吗?我们不能从“一言堂”的极端走向另一个“放羊式”极端,教师不能剥夺学生的讨论时间,但是在学生分组讨论出现状况的时候,我们教师就不能无视这种状况,要抓紧视具体情况加以协调。

如对于小学语文的文章来说,学生欣赏语言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那种含蓄蕴藉的句子,学生小组讨论遇到“卡壳”时,教师要及时加以引导,做一下关键性的点拨,让探究讨论能顺利进行下去。如果遇到的难题无法进行下去,这时候教师就赶紧当机立断,让大家跟着教师的引导一起思考,共同解决难题。这样既解决了难点,又完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所以,教师的主导地位到什么时候都不可能改变,课堂的引导参与是不可节约的。

4 教师的教学热情不可节约

还记得学校每次来实习生老师吗?学生面对新老师是那么地兴奋,其他班级的学生也是满含羡慕。按理说,老教师教学时间长,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应该更好,学生更欢迎。可为何学生对新教师那么地欢迎呢?是因为新教师那年轻的脸庞、青春的活力吗?按理说我们很多教师年龄不大,还都比较年轻,这是为什么呢?主要还是因为新教师上课的热情特别高,特别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我们说“亲其师信其道”嘛!而经验丰富的我们恰恰是少了刚工作的那股热情了。别看小学生特别单纯,但他们还是能够感受到老师在上课时投入了多少感情在里面,教师哪点是为了自己一己之私而对他们好,哪点是像朋友一样对他们

好……他们是可以分得清的。

所以,不能因为我们的教学成熟就节约了我们最初的真诚和热情,我们应该走下讲台,走进学生的心灵。

5 德育的渗透不可节约

新课标明确规定:“教学目标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而许多教师认为,反正情感目标也不考查,不如把时间节约给前两个目标。真的能省吗?你看近些年来许多孩子不问家庭条件如何,动辄就让家人给自己买名品,家人不买就使劲闹,直到目的达到为止。更有个别孩子达不到目做出伤害家人的事……虽说德育的任务学校和家庭都有义务,但是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学校的教育比家庭的教育更管用,很多家长都说他们说的孩子不信,就特别听老师的话……看来小学生的德育任务教师要当仁不让喽,不能因为不考试而有所节约。

如学习六年级课文,跟着《长江之歌》感受祖国河山的壮美;跟着《聂将军与日本姑娘》学习宽容仁义;跟着《天游峰的扫路人》学习工作负责、热爱生活;跟着《山谷中的谜底》学习懂得避让、能屈能伸的精神……

长江之歌教案范文第9篇

关键词:精彩课堂;学情;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7-070-1

在“新基础教育”的教育教学学习研究实践中,我的课堂开始了全新的尝试:通过开放式的问题、情境、活动,使学生能联系自己的经验、体验、问题、想法或预习时收集的信息,进行交流,开发学生的“原始性资源”,实现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资源生成;再通过教师、学生的评价、反馈、生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新问题“生长元”……但课堂是灵动的,它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在一次次活动历练中,我更感受到成就一堂好课,功夫在课外。所以我开始关注课堂的前奏(学情分析)和后续(反思重建)。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的备课喜欢抄搬教案,所以,尽管教案写得很好但教学效果不佳,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脱离教学实际,特别是学生实际。按照认知建构的观点,学习过程是知识不断重组的过程,这一过程必须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因此教师备课必须认真分析学生的情况。

学情分析的基本内涵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已学过并掌握的知识: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从这个角度理解,学习的过程类似于推理的过程,要想得到正确的结论,必须具备正确的、可作为判断的前提。这个“前提”,在学习上就是知识。掌握学生已经学过哪些知识,已经掌握哪些知识,对于制定科学的教学实施方案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2.相对于学习新知识,学生尚缺乏的知识:若学习某一新知识,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已有知识作为理解、运用新知识的基础。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已有知识,那么在学习时就会出现知识障碍。掌握学生知识方面存在的缺陷对于制定有针对性的补偿措施有积极的意义。

3.学生的思维水平:学习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人的思维分为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如果思维能力存在问题,那么学生对于新知识的理解就会存在思维障碍,学生的直观动作思维、直观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就会受到限制。在教学设计时,教师首先要自己做到思维清晰,运用思维方式准确,这样才能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

有了对“学情分析”的准确解读,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很注重思考学生在学新课前已经知道什么?熟练程度如何?对所学的知识的学习一般采取那些思维形式(或认知方式)?学生总体的认知风格如何等等。明确这些以后,再结合新课教学要求,分析该课学生学习的难点和关键,并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和新课预期达到的目标差异设计教学过程。

在实践中,我通过下列方法来了解、分析学情:

1.观察法: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他们的一颦一笑我们都能捕捉到。我们可以在自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或谈话主动考查每一位学生。只要我们做有心人,许多珍贵的资料是可以通过观察获得的。

2.资料法:这是了解学情最直接的方法。它的特点是通过已有的文字记载材料间接了解、研究学生的基本情况。材料包括档案、笔记本、练习本、作业、试题、班级日记、成绩单等。比如学生词语默写本上的正确率是生字词掌握情况的最后说明;阅读学生日记则可以比较系统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个性等方面的情况,并以此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依。

3.问卷法:问卷是主要由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的由学生填写的问题表格,它是直接了解学情的一种方式,可以有开放式的即不予限制的,有封闭式的如选择题,也有图表式的等等。

当然,在教学设计中除了学情分析外,还有教材的解读。只有将学情分析与教材解读融合起来,才能制定切实有效的教学目标。以下是我针对苏教版第十二册第一单元做的教材解读和学情分析:

“第一组教材共四篇课文,《长江之歌》、《三亚落日》、《烟台的海》、《记金华的双龙洞》这四篇课文都是写景的,都是景美、情美的美文,适合朗读感悟和积累运用。教师可以把这四篇课文整合起来,成为一组“壮丽山河”的单元去综合处理。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品词赏句和感悟文章情感的能力,他们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求知欲较强,一经点拨便能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情感也易被激发。但班中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个性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一部分学生常是课堂的“守望者”,缺乏课堂学习的积极参与习惯和专注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积极提倡和推行各种形式的合作型阅读的教学理念,相信能在发扬个性,分享思想和经验的基础上,面向全体,关注更多学生知识的接受力和情感的感悟力,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和责任感,促进学生良好学习方式的养成。

教师在此基础上再来确定本单元的训练目标。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根植于对文本的把握、对学生的全面分析及目标的准确定位,这是我在实践中的深刻感受。

[参考文献]

[1]唐莉莉.怎样抓好“学情”的前馈和反馈[J].今日科苑,2008(14).

[2]冷霜.“两课”教师眼里的“两课”教情与学情[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3(04).

[3]王连清.眼里有学情 心中有学生[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3(10).

长江之歌教案范文第10篇

一、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多元智能的理论基础与思路

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结构是多方面的,在每个人的智能结构中都包含言语―语言智能、音乐―节奏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自知―自省智能、交往―交流智能等,同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因而都有某方面的发展潜能和发展机会。

我国对多元智能的学习和实践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力求创造一个开放的教育系统,促进人类智能全面充分地发展。并非每个人都要成为伟大的艺术家、音乐家或作家,但是通过开发多种类型的智能,尽可能地发掘每一个人的潜在能力,当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挖掘自身的潜能而高效地学习时,他们必将在认知、情绪、社会甚至生理等各方面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积极变化。

二、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多元智能的具体方法

在地理学科的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多种智能。例如,对《徐霞客游记》、《梦溪笔谈》中涉及的地理现象进行解读,可以将文学和地理相融,培养言语―语言智能;对《长江之歌》等赞美地理事物的音乐、歌曲的学习,使学生将音乐与地理画面、知识结合起来,培养音乐―节奏智能;对《地图投影》的学习,可以训练视觉―空间智能等。

如何把多元智能理论观点恰如其分地应用到地理教学当中呢?下面就地理教学各环节做些探讨。

1.备课

在地理教学当中,我们往往在开展教学之前,事先要做好备课工作。如何备好一节课,这里就有一个抉择的问题。理想的情况是,备课应是在基于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结合学科特点、当前可用课程资源而进行可行性最优化教学设计即教案设计。在这里面,有一首要任务就是如何科学全面确定三维目标。这个三维目标要考虑学生多种智能的培养和唤醒,如语言表达形式设计,是单纯介绍还是讲地理故事或相声;如地理空间差异知觉训练设计,是空白填图还是电脑游戏拖放……尽可能让原有智能生长,又要考虑目标本身的多元化、多层次化,让每个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2.教学活动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地理教学活动。主要有三步。

第一步是活动准备。让学生在充分明确把握学习主题的情况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表达对活动的理解和认识,初步让可能智能得到唤醒或强化。在这个准备活动中,教师只要积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去准备,相信在这个准备活动当中,各种智能都会得到有效的培养。

第二步主要是活动展示。在展示过程当中,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表达。这样,不仅形式上多样化,内容上也不单一,会极大地促进学生多种智能的发挥。如在组织学生学习中国的南北区域差异时,学生在展示过程中很积极踊跃,不仅从各个方面介绍了相关区域情况,有的还带来了相关区域的歌曲,带来了诗词,带来了舞蹈,带来了小品,带来了当地的物产等;形式上有个人的,也有集体合作完成的,如代表南方区的几位同学把巴山舞的味道展现得淋漓尽致,代表北方区的同学“扭秧歌”也扭得味道十足……这从不同方面极大丰富了课堂,激活了学生的智能。通过这些学生个性化的交流与表达,个性的张扬与流露,我相信,上面提到的多种智能都得到了培养。

第三步是活动总结。总结意味着提高,这里,不仅是意味着以后活动经验水平的不断提高,还有学生进行充分的自我反省、自我教育。

总之,坚持开放性教学,实现地理教学中学生多元智能的培养和开放性教学的统一,这是地理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探索。

参考文献

[1]加德纳.智能的结构[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

[2]白学军.智力心理学的研究进展[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3]David Lazear.多元智能教学艺术:八种教学方式[M]. 吕良环 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上一篇:高中语文教案范文 下一篇:陈涉世家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