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之歌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10-24 11:31:29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篇1

我在第二课教学采取了另一种方法:要让欣赏者对作品产生积极的兴趣,首先必须对作品有所关注。《紫竹调》具有典型的江南民歌的特点:温柔、细腻、明丽。但是学生不太熟悉它。于是,我设计了让学生伴随着熟悉的,着名的,具有典型江苏民歌特质的歌曲《茉莉花》的旋律带学生进入教室,并带领学生跟随音乐进行江南水乡舞蹈的律动。《茉莉花》委婉的曲调,律动设计的柔和的动作,把学生带入了如梦如画的江苏。让学生对江苏民歌温柔、细腻的风格,有了切身的体验。

这之后,我并没有着急进入歌曲的教学,而是通过一系列的中国江苏地区和西北民歌的欣赏,让学生猜猜哪些是江苏民歌?当一首首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经典西北、江苏民歌响起时,学生的情绪高涨,迫不及待地投入分析,专注的聆听。从地理风貌上的不同风格,到民歌的不同风格的对比,很快找出了其中几段江苏民歌,进而又归纳了江苏民歌细腻、秀丽、温柔、甜美的特点。从而为学唱歌曲时正确运用音色及情绪演唱歌曲,能唱出歌曲韵味打下了基础。

紫竹调教学反思(二)

我在设计新歌教学《紫竹调》这节课时,有一个观点始终萦绕着我,我努力地想使课堂拥有宽松的氛围,给学生以展示的空间,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上课开始,我便让学生在民乐合奏《紫竹调》的音乐声中踏着轻松的脚步进入教室,大屏幕上不停地出现紫竹林、紫竹乐器、紫竹工艺品等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听觉和视觉上都有所感受,潜移默化中,对音乐内容有了情感上的体验。然后,又请学生欣赏由豆豆姐姐演唱的沪剧《燕燕做媒》,吸引学生的眼球。接着自然过渡到新歌的学习。而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又注重通过学生自主的学习,来发现问题,解决难点。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篇2

一、猜谜导入

孩子们最喜欢猜谜语。根据孩子们的这一特点,我们可以针对课文的课题、内容,采用猜谜语的方法导人新课。这样能快速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文内容上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思维。如上《神奇的书》一课,课文讲的是:作者以形象的比喻,简明的语言,热情讴歌了书的神奇、书的魅力、书的美丽。针对课文内容我在课前是这样设计导人的: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猜一个谜语:“四四方方一座城,里面住着四方字。天下大事全知晓,多看能使人聪明。”(猜一物)

学生们议论纷纷。(谜底是“书”。)

书带给我们无穷的知识,是我们的好朋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一首诗歌《神奇的书》。

二、设疑导入

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只要教师适当地设置疑问和悬念,学生定会产生急切地“愿闻其详”的心理。因此,在导人新课时,教师可以围绕课题,提出疑问,让学生去思考,猜测文题的含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月球之谜》,教师可先谈话激趣:在浩瀚无边的宇宙中有着不可计数的星球。每一个星球都是一个未知的神秘的世界。今天,我们要走近地球的近邻一一月球,去探索它的奥秘。板书课题后,教师提出疑问:月球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课文写了月球哪些没有揭开的谜?话音刚落,孩子们便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他们渴求了解知识的欲望油然而生,这样很快地把学生带入了要学习的内容中去。

三、激趣导入

苏霍姆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会积极主动进行学习,并把学习当作一种享受。结合所授课文的内容及特点,用歌曲或画画等形式激趣导人新课,既活跃课堂气氛,拓宽学生视野,发展想象力,又寓教于乐。如在教学《太阳》,我先营造一种竞争的氛围,让女同学唱歌曲“摇太阳”;男同学画一个“太阳”;老师则出与“太阳”有关的谜语:有位老公公,一副圆面孔。有朝一日不见它,不是下雨就刮风。师生互动起来,学生马上对课文产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潜意识地被调动起来。

四、情境导入

所谓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的不同,通过建立师生问、认知客体与认知主体之间的情感氛围,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让学习者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以期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维,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活动。导课时创设情境更为关键,如果老师能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就会马上吸引学生注意力。如:教学《九寨沟》,先播放“神奇的九寨沟”歌曲,用音乐渲染情境,创造气氛。再用饱含深情的语言描绘情境:我们祖国山川锦绣,富源辽阔。我们曾去过富饶而美丽的西沙群岛;游览过坚固而美观赵州桥;惊叹过雄伟而壮丽庐山瀑布……今天老师带大家去游览以绝天下的原始、神秘气氛而闻名的九寨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瑰丽,让我们一起走进九寨沟。通过语言的描绘,音乐的渲染,学生很快人情人景,缩短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媒体导入

根据课文内容创设出形象生动的情境,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多种感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根据课文内容和孩子的年龄特点,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借助歌曲、画面等媒介,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在讲《大江保卫战》时,课前播放歌曲“长江我的家”。歌声一停止我就说这首歌曲不仅唱出长江的气势磅礴而且唱出它的委婉秀丽,同时勾起我们对母亲河长江的情思,同学能谈一谈对长江的了解吗?(出示长江美景图,学生畅谈)

谈得真好,可是,98年的夏天,我们的母亲河——长江出大事了。(播放灾情)当时灾情严重,情况的危急……是谁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呀?(学生齐声答人民)对,是人民。他们日夜兼程向大江挺进,与群众一起打起了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板书课题:大江保卫战。

这样导人新课为学生创设形象、直观、生动的情景很容易把学生带到课文中去,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情感。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篇3

《杨柳青》是一首在江苏地区广为流传的民间小调,它以衬词“杨啊杨柳青”而得名。歌曲通过对党的赞颂,抒发了美好生活所带来喜悦之情和对家乡的热爱。歌曲欢快、活泼、热情、风趣,衬词在歌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扩充乐句的重要手段。第一、二两个乐句均为六小节,其中结尾两小节均为衬词,第三、四乐句则全由浓郁的地方方言特点的衬词构成,造成了一种诙谐的情趣,增强了江苏民歌的风格特点。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至三年级的学习,已经形成了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对音乐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积累,对于他们而言,音乐学习是在好奇、好动的过程中完成的,属于小学音乐学习的第二个阶段。对音乐学习已由初步的了解、认识升华到更进一步的探知音乐领域的调式和曲式、尝试合唱、掌握一定的音乐学具的演奏等。对此,作为音乐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引导学生走进音乐世界,为他们打开学习音乐知识的大门,帮助学生学习音乐,了解音乐,从而喜欢音乐。

教学用具

钢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

1.体验、探究江苏 民歌的风格特点,并能用扬州方言演唱歌曲。

2.掌握附点八分音符节奏型,并能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杨柳青》。

教学重点

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杨柳青》。

教学难点

1.准确运用附点八分音符节奏型表现歌曲。

2.准确演唱一字多音的乐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要送同学们一份礼物,是什么呢?一起来听!

教师范唱歌曲《杨柳青》,学生聆听,感受歌曲的情绪和风格。

师:歌曲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和我们平常学习的歌曲一样吗?

师:我们中国有很多的民歌,因为地域的不同,运用的又是各地的方言,所以就产生了不同风格特点的民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江苏扬州民歌《杨柳青》。

师:《杨柳青》是江苏扬州地区最富代表性的民歌之一,歌曲因衬词 “杨呀杨柳青”而得名。(出示课题江苏民歌《杨柳青》)

设计意图:教师“送礼物”,引起学生的好奇,紧接着教师的范唱更让学生对江苏民歌有了浓厚的探究欲望。

二、聆听作品,整体感知,突破难点

1.初听,了解歌曲的内容。

2.复听歌曲,感知歌曲的节拍、节奏。

师:《杨柳青》表现扬州人民下田耕地劳作的场景,那歌曲应该是几拍子呢?歌曲的节奏又有哪些特点呢?让我们在歌曲中寻找答案吧!

① 解决附点八分音符节奏型“x.. x x x ”。

② 对加衬词末尾的节奏“x x x 0 ”做处理,在此处加拍手动作。

3.对照歌谱,再次聆听歌曲,找出歌曲中的音乐知识,师生、生生合作解决。(一字多音的演唱)

师:同学们,歌曲中还有哪些乐理知识是你不懂的,哪个乐句是你认为比较难唱的,找出来让老师和同学帮助你。

4.再次聆听歌曲,学生可小声跟唱歌曲。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在音乐体验与感受中,享受音乐审美过程的愉悦,体验与理解音乐的感性特征与精神内涵。”基于这样的理解,此环节在学生反复的聆听中,把歌曲的难点―附点八分节奏、拍号以及八分休止符等乐理知识突破,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而且还有自主学习获得知识的成就感,学生始终以听为主,每一个环节都注重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再到理解,实现音乐课堂的音乐性。

三、完整演唱歌曲,体会歌曲的情感

1.学生有节奏的读歌词。

师:同学们在读歌词中发现了什么?(歌曲的衬词很多)

师:你觉得衬词有意义吗?能去掉吗?衬词虽没有实际意义,但歌曲是民歌,有地域特点,衬词可以烘托气氛,抒感,要轻唱。

2.有声音位置地、有节奏、有感情地读歌词。

3.学生再次有感情地读歌词。

4.学生跟琴轻声演唱歌曲。

师:同学们,轻声演唱歌曲,音高位置不变,力度弱一些,音量小一些,能做到吗?

5.师生、生生接龙接唱,学生齐唱歌曲。

6. 讨论并思考应从哪些方面入手,使歌曲演唱得更好。

7.师生一起设计(出示课件)。

情绪:欢快活泼

速度:中学速稍快

声音:明亮轻快

8.学生根据调整后的要求:轻快跳跃,衬词要轻,完整演唱歌曲。

设计意图:这首歌曲有多处难点,学生掌握起来有困难。通过念歌词、师生接龙、对比等方法,让学生掌握歌曲歌词衬词多的特点及一字多音的演唱。不失时机的评价让学生有主动学习的动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体会到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学生在互动中感受到音乐学习可以是自主的,也可以是和同学合作的,更可以是师生合作的。音乐学习充满快乐、活力和无穷的魅力,学生有学下去的愿望!

四、方言演唱歌曲,感受民歌的地域特点

师:你们真是乖乖龙地咚!“乖乖龙地咚”是江苏扬州话,表示很好、很棒的意思,我们来学一学。

师:扬州话说起来比较轻柔,细声细语,所以又被人们称作“吴侬软语”, 前鼻音较多,发音的位置相对靠前,翘舌音要读成平舌音。

1.指导学生读歌曲的衬词。

虐 七 麦 石 水 嗬 产 步 哥

2.学生与教师接龙读歌词,感受扬州方言的特点。

3.学生尝试用方言演唱歌曲。

4.学生自己评价。

五、课堂小结(略)

教学反思

《杨柳青》是“人音版”教材四年级第八册第三单元的歌曲教学课,教学目标设计是让学生在唱会歌曲后能用方言演唱歌曲,并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体现“新课改”的教育理念。本课设计,我从教材入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教法,突破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音乐知识、技能、技巧,并鼓励学生大胆进行音乐实践活动。真正让音乐课成为学生愉悦性情、陶冶情操、形成品性的殿堂。

在整个歌曲教学环节中,始终关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以送学生礼物为开端,让学生的视线始终围绕在教师身上,教师以声情并茂的演唱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学生听得投入、认真,思考、回答问题踊跃;以多次聆听加问题解决,让学生的注意力在歌曲中,在问题答案中。由于多次聆听的铺垫和问题生成、解决,学生已经能达到哼唱歌曲;再以有节奏地,有声音位置和有情绪地读歌词,一遍一遍地反复实践,在学生对歌曲熟练掌握的基础上,加以扬州方言的范唱,再次激起学生学唱民歌的浓厚兴趣。通过这节课我得到几点启发。

首先,准确地确立教学目标很重要。在确立教学目标时,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既重视音乐知识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又要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同时又要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因此《杨柳青》的教学目标定为:指导学生能用明亮、自然的声音演唱《杨柳青》,感受歌曲轻快、活泼的情绪;在感受的基础上进行音乐知识的渗透,音乐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通过学唱歌曲,让学生体验、探究江苏扬州民歌的风格特点。

其次,以听觉为先,突破教学难点。在本课教学中,从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入手,以情动人,以美育人。让学生在反复的聆听中,掌握歌曲的一字多音的演唱。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首先根据学生好模仿的特点,先听辨教师的范唱,体会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再让学生试唱、模唱,达到教学的目的。学生学习音乐的畏难情绪减少了,更多的是自信、轻松地学习音乐。

最后,教学应注重学生年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要把专业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能理解和能掌握的内容。

赵云丽 陕西省宝鸡实验小学

【专家点评】

本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第八册第三单元,执教者在教学设计中全面贯彻“新课标”理念,在研读教材和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大胆的重组和拓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以学生为本、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理念,紧紧抓住民歌的特点,用开放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积极参与体验。整堂课,教师充分发挥声乐特长,围绕“新课标”中 “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这一理念,引导学生通过设置不同的情境,为学生介绍了江苏民歌的风格特点,并通过听赏结合、实践探索、合作表演,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方法灵活,激发兴趣

从教学准备―导入―展开―拓展―总结,思路清晰、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教学设计的全过程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感受体验音乐情感与内容、发展学生音乐能力为出发点,紧紧抓住江苏民歌的地域与方言的特点,让学生在高效的音乐实践中,比较、理解、掌握江苏民歌《杨柳青》的旋律特点、节奏特征等,把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落实在揭示音乐要素上,使得学生不仅仅学会一首歌曲,更重要的是学生认识了民歌的地域特色,喜欢民歌,爱唱民歌。整个设计和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音乐学科的特点,关注音乐本体,巧妙地将知识与技能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创造参与为手段为目的”的教学理念。

二、落实“四基”,提升能力

“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发展学生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聆听是学习音乐的前提,只有让学生熟悉旋律才能顺畅达到唱会旋律、唱会歌曲。本节课,执教者在歌曲学习环节中,始终让学生带着问题聆听音乐,在反复的聆听中,学生熟悉了歌曲的内容、节拍、情绪、风格特点、难点乐句等,而这些又是教师精心设计,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互帮中完成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和锻炼。

三、潜移默化、教会方法

实践是学生学习音乐技能技巧的最好手段,在这个过程中执教老师教会学生两种技能技巧:1.读歌词的技巧。有声音位置、音高不变、有节奏地朗读歌词。为培养学生歌唱的状态和良好的歌唱习惯打基础。2.轻声演唱方法,“轻声演唱”运用较小的音量,有良好的气息支持、声音集中而具有丰富表现力的歌唱方法。培养了学生正确的歌唱方法和歌唱习惯。以上两种技巧的渗透,教师一直在示范,并且运用了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在“眼睛看、耳朵听”的双重作用下及时掌握。

四、教师主导,促进发展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扎实的音乐基本功是上好一堂音乐课的重要因素。执教者的教学基本功非常扎实,这也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课堂要教授的民歌《杨柳青》,她能很好地用普通话和扬州方言准确地范唱,是学生“听得见、看得到”的最直观的教学手段,是真实而鲜活的。当教师以饱满的热情演绎民歌《杨柳青》时,充分激起学生的共鸣,对学生的情感投入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最直观的体验音乐的美、发现民歌的美,拉近了学生与歌曲的距离,给学生营造了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篇4

如果初中地理教师需要利用课堂活动推动课堂教学过程,就需要做好课堂活动的前期准备工作,如选择教课堂活动的内容、设计课堂活动的形式和准备课堂活动的教具等,这样才能使课堂活动的应用更有目的性、计划性和实效性,避免课堂活动流于形式。例如,初中地理教师在讲解“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的时候,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长江源头和沿途各段的自然特征,以及长江流经地区的发展状况,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地理教师设计了“我爱长江”的课堂活动,并围绕这一活动内容,进行如下课前准备:(1)准备《长江之歌》的歌曲伴奏带,在教学开始前进行播放,引导学生一起唱,让学生在欣赏和合唱的时候,顺利导入教学内容;(2)制作中国地图课件,在课堂教学中以投影形式展现,带领学生观察和认识长江的源头和流经的省市和自治区;(3)准备长江之歌的歌词,带领学生分析歌词的内容,结合歌词了解关于长江的知识,如长江源头、长江流向、长江流经地区的地势状况和长江的贡献等,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初中地理教师课前准备的资料越充分,课堂活动的开展就越顺利,课堂教学的效果也会事半功倍,使课堂活动推动课堂教学过程,活跃课堂氛围的作用得到充分展现。

二、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初中地理教师在课堂活动中,需要坚持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做好课堂活动的组织工作,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疑惑。这样既可以发挥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又有利于保障课堂活动的顺利进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例如,初中地理教师在讲解“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的时候,可以进行导游的角色扮演,带领学生认识美丽富饶的西双版纳。如,旅游景点介绍,四季春城———大理,天堂之地———香格里拉,浪漫之地———泸沽湖;动植物资源介绍,1700多年前的古茶树,珍稀濒危的懒猴和亚洲象,抗癌治癌的植物嘉兰;民俗风情介绍,傣族的泼水节、象脚鼓舞和孔雀舞等,傣家的酸笋和香茅鸡等特色美食,当然还有木雕、银腰带和绣花腰包等民族饰品和工艺等。而在介绍西双版纳旅游资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如学生对西双版纳的印象、旅游经历和旅途中的小故事等,这样可以在学生的脑海中勾勒出美丽的西双版纳画卷。初中地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不要局限于一问一答的形式,可以以启发的形式,让学生自由阐述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以及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给学生创造更自由的空间,使课堂活动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进行。

三、重视布置课堂活动的作业

在课堂活动结束后,初中地理教师还需要为学生布置针对性的课堂活动作业,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总结课堂活动的内容,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又可以帮助温故知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巩固课堂教学的成果。例如,初中地理地理教师在讲解西半球的国家中“美国”的时候,可以带领学生欣赏美国不同的时期和不同风格的电影片段,如南北战争时期影片和西部风情影片等,通过影片认识美国社会人员构成、科学技术发展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矿产资源等。在课堂教学活动结束后,地理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和观影体验,总结美国被称为移民国家的原因、农业专业化的表现、高新技术的发展和资源矿产的分布与消耗情况等。通过对这些知识的总结归纳,学生可以更全面地认识美国和了解美国的历史、文化、政治和经济等,使学生的头脑中有更为清晰的美国印象。总之,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不但要认识到课堂活动的重要性,而且需要掌握应用课堂活动的方法,从而增加地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篇5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审美教学情境,把学生的学习积O性有效调动起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审美活动。因此,教师要注意设计导语,把学生的审美欲望激发出来,让学生在学习和鉴赏诗词的时候释放出求知的欲望和审美的欲望。

例如,在对苏教版高中语文《念奴娇・赤壁怀古》进行情境创设时,教师就可以设置这样的导语:“见到过长江的同学们都会知道江水滚滚东流的景象。长江之水奔腾不息,历史上的名人名士也会随着时代的更迭而消逝。周瑜是三国的名将,接下来学习的这首诗歌就是关于古代名人周瑜的。”通过导语引导学生对苏轼笔下的周瑜进行追忆,还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周瑜的事迹,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是否主动学习对于教学质量的高低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只有引导好了,学生对于诗歌的学习才不会感到困难。学生产生了成就感,就增加了学习诗歌的自信心,他们也才会主动积极地去学习诗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引导,充分吸引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让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可以多开展趣味活动,如以诗歌为主题的诗词接龙大赛,类似于成语接龙的玩法,表现优秀者可以得到奖励。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大大促进学生对于诗歌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主动融入到学习中去,甚至还会因此爱上诗歌。

二、感受诗歌意境,陶冶学生情操

诗人对现实进行了解、思考和想象时,就会形成诗歌的意境。在实际阅读中,读者对诗歌中的情景通过现实中的人、物、景来进行体会,感觉到情感的升华是因为对诗人所表达的情与景的融合有一个深刻的感悟。所以,教师在诗歌鉴赏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让学生融入诗歌环境,从而感受到诗歌意境的独特魅力,能够体会到诗歌所表达的关键含义和诗人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

古典诗歌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古诗词语言高度浓缩和精炼,大多数学生也只是语文课上接触得比较多,生活中一般接触较少,所以对于内涵丰富的古诗词学生会感到难以理解,对于古诗词的学习难以产生兴趣。再加上诗歌审美教学活动比较乏味,缺少多样化形式,所以,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中,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生课上的学习效率,提升教学的质量,教师要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改变以往单调乏味的诗歌讲解,充分联系生活实际。教师要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从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入手,充分调动学生感官,让学生主动融入到作者创造的情景中去,从而更加真实地了解作者想表达的情感,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对学生的情操进行陶冶。

三、拓展诗歌审美视界,引导学生感悟

新课标突出强调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对知识和问题都要进行及时深入的思考,从而产生更深层的理解。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各自不同的想法和看法,对于诗歌这种深奥的文体,看法和理解也多种多样。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学生深层次理解诗歌的能力,为学生创造一个思考的氛围,解放学生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思维,让学生走入作者所创造的意境中去。教师要对诗歌的审美视界进行拓展,从而引领学生欣赏、发现诗歌的美,并通过感受诗歌所蕴含的魅力对诗歌的内涵进行感悟。

例如,讲授陶渊明的《饮酒》,文章虽然看起来平淡无奇,可是教师要引领学生发现和感悟其深远的意境,从而了解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超脱尘世的情趣。还有王维的《使至塞上》,教师对于诗中关键的“直”“圆”二字要重点讲解,引导学生认识其寓动于静的用法,从而体会到诗歌的意境。让学生能够通过诗歌的学习,涵养自己的审美人格,对自己的审美视界进行拓展,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诗歌学习的质量和水平。

总而言之,诗歌是我国古老的文学艺术之一,作为新生一代的学生要强化学习,从而发扬中华文化。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了解自己的不足和优点,发扬优点,改正不足,强化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而通过学习古诗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生境界。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篇6

本节课在深挖教材的基础上,合理设计课堂教学,利用放录相,看图片,分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引导学生利用地图分析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特征及形成原因,体现学为主体,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并发挥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优点:

1. 用歌曲《长江之歌》引入课题,在播放的同量让学生欣赏长江的一些景观图片,既营造了一种欢快的学习气氛,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 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利用课本中提供的长江流域水系图,干流地开剖面图等到信息,为学生推理分析长江的水能资源优势创设了情景,使学生能够联系已掌握的一形知识,气候知识分析长江水能丰富的原因。

3. 在学习长江洪涝灾害的原因时,引导学生能够结合中国人口增长后所带来的人地矛盾,分析洪灾形成的自然原因及人为原因,并提出治量的措施。使学生提高了分析能力,树立防灾减灾,变害为利,人地协调等价值观念。

4. 通过对长江地区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人们创造性地劳动成果的展示,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不足:

由于本节课所学内容比较多,所以在有些内容的教学处理显得急促,如流经地形区和长江的支流名称及位置没有拿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巩固,在讨论荆江河段的治理时学生自主时间较短等。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篇7

一、民国时期教会学校的发展概况

清末至民初是天主教在中国办学的鼎盛时期,当时的江南传教区(即今长三角地区的江苏、上海、浙江)成为天主教办学的集中之地,而掌管江南传教区的法国天主教耶稣会更是广开中、小学校。据1914年的统计,法国耶稣会在全国共兴办8034所小学,招收132850名小学生。[2]教会因此成为推动中国现代教育的重要力量之一:从“一九二〇年到一九四〇年,中国的高等教育,即大专院校,有百分之十二到百分之二十的中国学生是在教会学校念书”[1]3。民国时期,据1931年江苏省三个主教区南京教区、徐州教区、海门教区统计,其所属大小学校共894所,学生达41560人。[3]仅在上海地区,天主教会就办有大学、中学、小学、外侨子弟学校、专业学校等40余所。[4]教会在不少论及教友主要任务的材料中明确提出,教友除了要“洞明圣教道外,尤当有进取思想,在政治上,社会上,学术上,常占据一重要地位,不特为荣主救灵,为圣教广扬起见;然尤当为社会幸福,为国家光荣着想也。故为今之计,一,注重子女教育。……二,研究学术。……三,团结精神。”[5]可见,教会已逐步认识到“前日只需安分守己,守好天主诫命,做一个热心教友而已矣”的教育观念已不合时宜,“现在则当进于是。”[5]

教会学校的这种世俗化倾向,随着民族国家(nation-state)的政权形式在中国的建立和现代国家主义意识的进一步增强,学校成为世俗政权塑造国家认同的重要场所。政府直接介入办学的力度空前,教会学校在国家的强势之下,不得不逐渐放弃通过单一的宗教课程教育进行传教的原有办学宗旨。在课程设置上,教会学校除所开设的宗教神学教育类课程外,其他课程大都与现代学校教育的科目相似,从小学到中学的教学课程中都设有唱歌课,而且各科设置均注重综合平衡[6]。民国政府成立以后,教育部即颁发《普通教育暂行办法》《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其中规定唱歌为中小学校随意科目之一,初小唱歌和体操合为每周四课时,高小唱歌每周一或二课时,中学、师范学校音乐课每周一课时,师范学校第一、二学年音乐课亦可每周授课二课时。[7]2此后,教育部又于1916年1月颁布的《国民学校实施细则》中规定,“唱歌要旨,在使儿童唱平易歌曲,以涵养美感,陶冶德性。宜授平易之单音唱歌,歌调乐谱宜平易雅正,使儿童心情活泼优美。”[7]21类似的音乐素质教育实际上一直是教会学校的传统,因此,对大部分教会学校而言,国民政府教育部门颁行的教学大纲对于他们原有的教育内容并没有产生多少负面影响,它无非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世俗的内容。

二、民国时期上海教会中小学校的音乐教育

民国政府成立之后,即开始对宗教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规范和限制。②教会学校也由最初以宗教课程、仪式为主的教学内容,逐渐转入国家教育法规所规定的课程和教学方式上来,从而逐步被纳入国家设立的国民教育体系。与此同时,宗教课程及宗教仪式规程也逐渐退出了教会中小学校课程设置。③1923年6月5日,教育部颁布新学制。教会学校根据国家新学制规定,在原有基础上不断规范、调整开设课程,并积极参与国家、地方组织的各级学校会考,这不仅增强教会学校学生的竞争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教会学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新学制具体规定小学分为初级四年、高级两年的四二制;中学分为初级高级六年四二制或三三制。小学课程分为国语、算数、卫生、公民、历史、地理(前四年卫生公民历史地理合并为社会)自然园艺、工用艺术、形象艺术、音乐、体育等十一目。初级中学课程分为社会科:公民、历史、地理三目;言文科:国语、外国语二目;算学科;自然科;艺术科:图画、手工、音乐三目;体育科:生理、卫生、体育三目。共六学科。高级中学以选修为主,然亦分为公共必修科及分组必修科。新学制的小学课程,用分数计数。各学年的每周教学总分数:第一、二学年,每年每周至少得1080分;第三、四学年,每年每周均得1260分;第五、六年每年每周均得1440分。

中学课程则以学分计数,每半年每周上课一小时,又须课外自习一小时为一学分。但有数课不须课外预备者,如艺术科及各种实验工作等,折半计数。初中毕业共需学满180分。高中最低学分限度定为150分。如果以1923年教育部颁布的新学制课程作为一个标准,那么在新学制颁布前,即民国建立的最初几年,教会学校的课程设置就已经非常接近新学制规定课程开设标准。上海徐家汇崇德女校及徐家汇圣母院所设女校圣诞小学校,是专供教中寄宿生的学校,兼授英法文科。从该校1914年7月10日暑假奖赏优等学生的科目中可知,该校所设的课程科目主要有:品行、问答、圣教史、文课、讲读、科学、数学、代数、书法、手工、唱歌、弹琴、图画诸科。④这些科目已含有新学制所规定的主要课程,如文课、讲读(国语);数学、代数(算数、算学科);科学(自然科、历史、地理);书法、手工、图画(艺术科、手工、图画);唱歌、弹琴(音乐)。虽然英法文科未在奖赏范围之内,但至少说明学校已开设有外语课程。徐家汇启明女校的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课程内容则更为具体,分类更为详细:“本校教授科目分为国文、科学(自民国起至中学及高等科止)、外国文辞及艺术”。[8]

教会学校不仅在学制、课程设置等方面上开现代教育之先,还十分重视对学生个性品行的修养教育。学生每日作息都被严格要求,且安排具体。如下为启明女校校方规定的学生作息时间表:……十八、六下钟一律起身,梳洗早膳;八下至十二下钟,授中西文课、科学、算术、或自修;十二下至一下二刻,午膳后散心,需散步行走,至一下钟始坐;一下二刻至四下二刻,习西法歌唱、绣工、图、西乐及习字;四下二刻至五下钟,点心散心;五下至六下钟,中文课;六下至七下自修,温中西文学、算法、读新课;七下至八下钟,晚膳、散心;八下钟读书,小学生八下钟安歇;八下二刻一律安歇。……十九、每日除上课自修外,学习临摹画一小时;铅笔或柳条画一小时,杂艺一小时。二十、每星期授修身伦理一小时,体操一小时,唱歌一小时,卫身学一小时,又,家政学一小时(或一小时半)。二十一、学习音乐之时刻,视学生之程度以定,惟年在十六岁外者,不便学习钢琴。二十二、学生不习西文者,兼习各种科学,兼读中西文者,科学中随意择定一门。……[8]从以上材料可见,1923年教育部颁布新学制之前,启明女校的音乐课程已有明确的学分和学时的要求,所开课程也与新学制规定基本吻合:中文(国文);算术、算法(算术);西文(外文);科学(自然科、历史、地理);音乐;图画;体操、卫身学(体育)。此外,启明女校还针对艺术课程进行详细分类,并提出修习要求,如音乐科中要求学习西法歌唱、西乐,每周有一小时唱歌,而且还对钢琴修习者提出年龄的要求。美术科分为临摹画、铅笔画、柳条画、习字、图画、杂艺。手工课则主要是绣工以及家政学。该校的音乐教学理念、音乐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不仅体现了教会学校办学的特色,而且也对当时中国音乐教育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三、民国时期江浙地区教会

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民国以来浙江教区由浙东、浙西两个主教区组成:浙西教区以杭州为传教中心和主教府所在地,主教田服法;浙东教区则以宁波为传教中心及主教府所在地,主教赵保禄,教务主要由味增爵会会士管理。杭州自明末清初由耶稣会传教士郭居静、金尼阁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开教以来,成为全国传教中心之一,公教教育及教务“有蒸蒸日上之势,为其时传教之中心区域。曾创立公教公学一所,及初学院一所。郭居静、阳玛诺、艾儒略、伏若望、费奇规诸司铎均历掌教鞭。……是为浙省公教教育之嚆矢也。”[9]但在经历雍、乾、嘉、道禁教三百年后,耶稣会传教士重回江南传教时发现,杭州教务已大不如前。而1840年《南京条约》的签订,宁波成为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其教务随之逐渐发达。据1926年全国省区天主教小学总数统计,宁波共有教内小学7所,其中男校4所,女校3所。2所中等学校均为男校。作为早期传教中心的杭州,教务则相对发展缓慢。同期教内小学没有统计,中等学校也仅有男校1所,女校2所。[10]当时的一份教会文件有云:“杭州公教向不注重外务,已知教务每落誓凡教之后。谢总铎安东公有鉴于此,商诸曾唯道司铎。议将仁慈堂内旷屋改作女校。”[11]

1919年,杭州公教学校———粹贞女校成立,在包括杭州在内的浙西教区为数较少的教会学校中,该校的办学宗旨、教学内容、管理制度等方面,皆具有地区代表性:定名粹贞两等女子学校,请某会女修女为该校教员,附设法文专修科,及幼稚园等。定明年二月开学,俟办有成效,再办高小中学,如此计划,不但造就人才,且广扬公教,爱主爱人,莫逾于此。兹将该校招生简章照录如下:仁慈堂粹贞女校(国民学校,附设幼稚园、女子高等小学,附设法文专科。)招生简章宗旨,留意儿童心身发育,施以女子生活适用知识技能,并授以真正道德基础,养成他日贤母为宗旨。学科按照部章,特加法文,音乐绘图科,另有简章。资格,身家清白,人品端方,身体健全,有志求学者为合格。年,高等小学,十二岁至十五岁;国民学校,七岁至十二岁;幼稚园五岁至七岁;法文专科生,十二岁至十八岁。纳费,高等小学生学费,每月半元;国民学生,每月三角;膳费,均每月三元。余参观简章。校址,设在武林门内天汉洲桥北首仁慈堂内。报名,本校事务,所及各处天主堂司铎处,皆可报名,自阴历十一月十一日起,至十二月二十日止。开学,阴历正月初十日。杭州仁慈堂启。[11]这所学校附设有法文专科、幼稚园,以及女子高等小学。在中小学校设置法文专科教育,可说是当时江南地区耶稣会传教士开办学校的主要特色。这主要因为江南传教区大部分属法国巴黎耶稣会管理,所以在耶稣会所管辖的教区和堂口学校中都普遍开设有法文课程,学习法文因此在江苏、上海,及浙江教区非常盛行,而上海各堂口学校尤为突出。粹贞女校学科设置完全按当时教育部章程执行“学科按照部章”,即民国政府教育部于1916年1月颁布的《国民学校实施细则》。该细则对国民学校的音乐教学目的、方法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唱歌要旨,在使儿童唱平易歌曲,以涵养美感,陶冶德性。宜授平易之单音唱歌,歌调乐谱宜平易雅正,使儿童心情活泼优美。”[7]21按照民国教育部要求,中小学校必须开设音乐、绘画等艺术课程,以陶冶情操,提高国民素质。

从以上简章可见,粹贞女校不仅将音乐、绘画列入教学课程,而且还加以强调:“音乐绘图科,另有简章。”该校招生简章还对各层次学生年龄、学费等事项作了详细要求:幼稚园入学年龄为5-7岁;7-12岁可入国民学校;12-15岁适合高等小学;12-18岁可修习法文专科。按照年龄招收学生的做法完全吻合当代招收中小学学生的年龄要求。另从上文关于粹贞女校的介绍中,我们还可推断出,该校当时的学制应是小学五年制、初中三年制,完全吻合现代国家教育体制规定的学制要求。民国以来杭州地区的意大利及法国耶稣会还建有中学和小学,即廷筠中学和淇园、廷筠、海星、圣心4所小学。此外还建有仁爱护士学校。按常规,这些学校课程设置都应符合教育部要求,由此也开设有音乐课。虽然教会中、小学音乐课程设置基本符合教育部要求,但由于当时教育部对与音乐课程标准相应的教材还没有统一要求,故各校在具体实践中选择不一。这一现象在1936年教育部令中小学采用部编音乐教材之后得以统一实施。具体内容如下:“查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早经本部颁布施行。为音乐教材之选择,各校多漫无准绳,影响于音乐教育,实非浅鲜。本部先后组织中小学音乐教材编订委员会暨音乐教育委员会负责选集中小学音乐教材,小学音乐教材初集业经编辑发行并由本部通令转各小学采用在案。”[12]教会学校不仅积极配合民国政府规范教育、调整教育,还在不断地变化中努力建立与社会、地方的联系,以期在获得社会各界认同的基础上扩大教会影响。从1932年7月1日浙江临海赵巷天主堂附设原德小学举行的毕业典礼中,即可看出教会是如何利用办学进行传教和扩大影响并获得社会认同的。

原德小学的具体做法是[13]:(1)毕业班学生参加县教育局举行的毕业会考,考试科目包括国语、历史、地理、算术、工作、三民、图画、体操、音乐等,成绩合格者准予毕业。该教会学校作为私立小学参加国家地方政府教育部门所举行的考试的行为,充分体现了其积极向国家教育体系靠拢的倾向,表达了其希望得到当地教育部门认同的愿望。(2)结交精英人士并建立关系网。每届毕业典礼,学校都邀请社会各界重要人士参加。1932年7月1日毕业典礼的参加者有当地行政教育当局、团体的人士,包括县长、教育局长、第一区教育员、民众教育馆长、县党部常务委员,以及各界人士、学生家属和台州教区宗座校董主席、校董等,共计400余人,隆重程度可见一斑。(3)扮演特定的社会角色。当时以宗教力量办学的做法得到国人的普遍接受,教会办学已成为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4)传播西方文化、科学、艺术,在音乐素质培养方面尤为突出。学校组织有军乐队,典礼时奏军乐;唱歌普及,典礼时全体唱“党歌”、校歌、“送别歌”、“留别歌”等。(5)采用中国社会的交流渠道和方法。典礼礼堂装饰上体现出中国传统装饰风格,额为“敬业乐群”,对联为“学无尽期,喜今日小成初步”。“业荒於怠,愿此后孟晋前程”。典礼开始前,全体起立,唱“党歌”;向总理遗像行最敬礼。接着,主席恭读总理遗嘱,静默三分钟。教会学校完全遵守民国政府在公开场合集会时的规定。在校长主席发给文凭后,则是官长训词、校董训词、教职员训词、来宾演说,等等。发言顺序由地方官员到校董,由学校的行政训导官员到教职员,层级分明,秩序井然。(6)建立本土化的教会基础。私立学校引进欧美管理方式,设有董事会,虽然是教会办学,但学务基本按照国家教育部门及地方教育行政相关规定执行,这样不仅保证了教会学校在地方拥有的声望、地位,而且也为宣教打下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篇8

江苏省职业学校艺术类竞赛设艺术设计、中国舞与当代舞、声乐独唱、器乐独奏四个项目。除艺术设计外,其他均为舞台表演类专业。近三年来,多样的舞台表演技能竞赛活动,有效地调动了职业院校学生学习舞台表演类职业技能的积极性,突出了专业技能在职业教育中的位置,使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更紧密地结合了起来,有力地推动了江苏省舞台表演类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技能竞赛已成为创新职业院校学生舞台实践的重要形式,成为提高学生舞台表演技能水平的有效手段。

“舞台表演类专业师生职业技能大赛分析研究”是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如何探索舞台表演类职业技能大赛的创新形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对舞台表演类专业岗位需要,提升舞台表演各专业在社会所需求的各岗位的实践水平,展示高等职业教育相关专业的教学成果并引领其教育教学改革,是此课题的研究初衷和力求达到的目标。

课题研究依托江苏省职业学校艺术类竞赛承办方南京艺术学院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十二五”省重点一级学科的理论平台和全省100多家职业教育院校、多家优秀企事业单位共同成立的江苏艺术职业教育集团,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出发,对舞台表演类专业职业技能大赛进行多维度的研究分析。在课题组成员参与承办江苏省职业技能大赛舞台表演类专业比赛的实践基础之上,采用“一横一纵一发展”的基本研究思路。

宏观层面上,横向比较舞台表演类专业与其他艺术类专业职业技能大赛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处,并通过比较,凸显该专业高等职业教育独特的教育精神和社会价值。中观层面上,着重对以往舞蹈和声乐专业比赛的经验进行多角度的纵向分析和总结,并对即将增设的比赛种类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研究和论证。微观层面上,细致深入地对每一个比赛项目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同时,以多次承办江苏省中职学校职业技能大赛舞蹈及声乐专业的实践为基础,借鉴国内外具有权威性的其他舞台表演专业的比赛经验,通过实证和统计学的方法得到所需要的数据和论据对研究进行支持。从舞台表演专业各门类的独特形态特征、技术手法入手,对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和研究。

本课题紧扣舞台表演类专业的特色,抓住“生源—高等职业院校—社会需求”这条纽带,通过大赛使生源学校能提升专业基础水平,指导职业学校的教学,检验职业能力。研究更科学的舞台表演教学体系,提高本专业职业教学的质量是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体现比赛的社会效益也是课题研究力求突破的重点和难点。课题具体的研究成果将按要求分阶段呈现。(谢景全)

注:本文为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APD),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舞台表演类专业师生职业技能大赛分析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声乐专业比赛分析(一)

声乐大赛是艺术性的歌唱比赛,它不同于平时生活中的唱歌。声乐演唱属于综合性的舞台表演艺术,集多种美学元素于一身,要考量一个人的演唱水准要从多方面综合衡量,其中最重要的则是看选手的演唱是否更为贴切创作者的意图,更能表达歌曲本身所蕴含的情感因素。因此,演唱者必须具备良好的文化艺术修养和过硬的心理素质。

本次比赛的评分标准从以下几个方面衡量:音色、音准占20%,形象、台风占20%,技术应用占30%,作品表现占30%。

从选手的最终得分分布可以看出,无论是教师组还是学生组,参赛选手们的声乐演唱水平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85分以下的选手所占比例不小,绝大多数选手的得分都徘徊在85-90分之间,得分在95分以上的只有一个。

本次比赛值得注意的是,美声、民族两种唱法的选手表现得不太令人满意,原因一方面是在训练的过程中片面注重技巧的练习,忽视了舞台表演和歌唱心理的训练,另一方面可能是对歌唱的概念存在某些方面的误解。

一、歌唱的认识

所谓“乐由心生”,歌唱应该是出于情发乎心的自然而然的情感宣泄,歌唱的发声是有气息支撑的,放在高位置共鸣腔体里面的“说话”。一切的训练应该符合人自然的发声状态,不能为追求某一种声音的状态违背这一规律。歌唱时选手应该根据自身的条件并且选择适当的曲目演唱,不能为了追求耳朵过瘾和演唱的戏剧性忽略自身的条件。

二、歌曲的处理

唱曲宜唱情,对歌曲情感充分表达才是歌曲演唱者最终追求的目标,音色、音量只是完美表达歌曲内涵的手段和方法。一些选手的嗓音条件非常好,音色纯净明亮,但是最终排名并不靠前。究其原因就是这些选手忽视了对歌曲情感的把握,自始至终都是用同一种力度演唱,没有音色音量的变化,没有强弱的对比。歌唱是一门感情艺术,演唱者应通过对声音强弱、高低、长短、明暗、虚实的控制来表现歌曲的喜、怒、哀、怨。单一的声音、节奏、旋律缺乏艺术性、情感性,是不能打动人心的。因此,在演唱过程中应该很好地把握歌曲的情绪,贴切、到位地表现歌曲的情感。

三、歌唱的语言

能否清楚地将歌词唱得准确是完整表现歌曲的关键。比赛中的问题主要有:1.乡音难改,普通话、意大利语语音不标准。2.发声状态引起的声音位置靠后,导致声音含糊不清。3.喉咙打开过度导致声带不能很好地挡气,影响发声的清晰度。4.没有很好的气息支撑,导致在高音区声音不稳吐字不干净。

四、歌唱的心理

比赛过程中的心理状态是否稳定,是影响声乐演唱水平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心理状态不稳定影响声乐演唱水平正常发挥的因素不外乎以下几点:其一,没有能够很好地掌握技术技巧,害怕演唱失败。其二,能够很好地掌握演唱的技巧,但是缺少舞台经验,不敢在人前展示自己。其三,既有技术技巧,又有舞台演出经验,但是心理压力过大导致心态不稳。通过多参加演出、增加其舞台表演的机会,随着歌唱状态的日趋稳定,技术技能的日渐成熟,这种不良的心理因素会逐步得到改善。(陆 剑)

声乐专业比赛分析(二)

从具体各组别的赛况分析能折射出当前我省声乐学科职业技能教育的现状。

1.美声唱法

上一篇:英语新年祝福语范文 下一篇:刘易阳语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