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祭祀范文

时间:2023-11-23 20:09:18

文明祭祀

文明祭祀篇1

清明节即将来临,它是我国传统节日,已列入国家法定假日。是进行祭奠活动的高峰期,人们将以各种方式缅怀英烈、祭奠逝者、祭扫灵墓、悼念先人、寄托哀思,表达怀念之情,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然而,以往每到清明等祭祀时节,烧纸焚香祭奠之风愈演愈烈,大街小巷路口、江堤、野外墓地、纸制冥品花样繁多,火光冲天,烟雾弥漫。这种不文明、不卫生、不健康的祭扫方式,不仅影响了社会风气,又严重污染环境,还容易引发火险,给社会公共安全带来隐患。为了进一步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道德素质,深化文明创建内涵,营造白山良好形象,倡导文明新风尚,我们向广大市民发出如下倡议:

一、倡导科学祭祀,摒弃愚昧的祭奠方式。要自觉开展文明祭奠,*******员、共青团员、机关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争做文明之风的倡导者和传播者,带头"践行荣辱观,崇尚科学,倡导文明祭奠",用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身边的居民。 二、倡导环保祭祀,摒弃污染的祭奠方式。要大力维护优美整洁的城乡环境,树立文明意识、科学意识、公德意识,把传统的祭奠习俗用环保、时尚、自然的方式进行表达,做到不污染环境、不影响他人生活等。 三、倡导节俭祭祀,摒弃浪费的祭奠方式。做到不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相互攀比。以节俭方式寄托哀思。

四、倡导文明祭祀,摒弃庸俗的祭奠方式。大力提倡鲜花祭奠、植树祭奠、网上祭奠、公祭悼念等多样式、现代式祭扫活动。将祭拜逝者的传统习俗用更加健康、文明的方式进行表达。 五、倡导安全祭祀,摒弃不安全的祭奠方式。要严格遵守有关防火规定,不违规用火。做到不在山头、林地、公墓内烧纸焚香、燃放鞭炮,杜绝各种不安全隐患的发生。一旦出现火险,要立即拨打119报警电话。

广大市民朋友们,让我们行动起来,从现在做起,从你我他做起,讲科学、讲文明、树新风,弘扬先进文化,用文明祭奠的实际行动,度过一个安全、文明、和谐的清明节,以表达我们对逝者的怀念之情,激发出建设美好家园,创建文明城市,构建和谐白山的热情,为全面实现我市创城目标贡献力量! 相关文章:

小学生学雷锋倡议书

低碳生活,你我做起,低碳绿色生活倡议书

“树立节水意识、养成节水习惯”倡议书

公益宣传行动倡议书

中学环保倡议书

学生会生活部大学校园环保倡议书

文明祭祀篇2

2、每逢清明倍思亲,环保祭奠念亲人。

3、推行火葬,改革土葬,文明节俭办丧事。

4、严禁在街巷道路.什字路口等公共场所内烧纸祭祀。

5、告别街头烧纸陋习,营造一方清新空气。

6、倡导文明祭祀,树立和谐健康.文明时尚社会新风。

7、祭祀献花多文明,杜绝污染保环境。

8、鲜花献故人,植树绿祖坟。

9、上坟不烧纸,献花表哀思。

10、倡导文明祭祀,反对封建迷信,保护生态环境。

11、禁止燃放鞭炮,减少城市环境污染。

12、植树献花祭亲人,生态健康又文明。

13、珍惜生命和健康,请勿燃放烟花爆竹。

14、积极行动起来,坚决禁止违规燃放烟花爆竹行为。

15、严厉打击非法生产.销售烟花爆竹违法犯罪行为。

16、从严查处在禁放区内燃放烟花爆竹行为!

17、禁止燃放鞭炮,,保障生命财产安全。

18、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创造宁静.安全.清新的生活环境!

19、倡导文明新风,莫燃烟花爆竹。

20、清明上坟莫烧纸,栽花种树祭故人。

21、烧香烧纸皆陋习,文明祭祀应牢记。

22、倡导绿色殡葬,推行文明祭祀。

23、清明时节寄哀思,花香袅袅故人知。烧纸旧习莫仿效,文明上坟好风气。

24、上坟不烧纸,献花表哀思。文明搞祭祀,无火过清明。

25、清明祭奠做文明人,只送鲜花纸不焚。

26、烧香烧纸皆陋习,文明祭祀应牢记。

27、烟火污染环境,鲜花环保芬芳。

28、物燥风大,上坟莫烧纸;怀亲念友,献花寄哀思!

29、平安清明,安全第一。

30、清明祭先祖不忘前人泽被,慎火护山林常使后人蒙荫。

31、关爱生命,文明祭祖。

32、纸焚寄思深,空林欲断魂。

33、严禁在城区组织鼓乐队送葬,乱撒冥纸。

34、情系家祖熊似火,此火非彼火;心念林木深似海,此海非彼海!

35、清明时节寄亲人,默哀三分告亡灵。

36、清明时节祭祖坟,鲜花百绫告天灵。忧心之时莫玩火,注意环保与文明。

37、烧香烧纸祭先祖,森林防火记心间!

38、留得青山埋宗骨,慎用火烛祭先人。

39、祭祖宗多怀念做孝子,爱子孙保环境好老子。

40. 文明祭祀,标语

41、文明祭祀,防火保林!

42. 文明祭祀,标语

43、讲文明,树新风,文明祭奠!

44、清明时节寄哀思,花香袅袅故人知。烧纸旧习莫仿效,文明上坟好风气。

45、清明时节寄哀思,鲜花一朵告天知。

46、文明祭扫鲜花祭祀文明祭祀,标语

47、祭而丰不如养之厚

48、鲜花祭故人,思念之意存于心。莫把纸来焚,环保健康文明人。

49、倡导文明祭祀,反对封建迷信。

50、上坟不烧纸

51、清明时节雨纷纷,一束鲜花祭故人

52、清明时节雨纷纷,网上行人欲断魂。博客片语寄相思,逝者已斯生者思。

53、禁止在"三沿五区"修建坟墓。

54、禁止骨灰"二重葬"。

55、关爱生命,平安出行!

56、文明祭祀,平安清明!

57、严控爆竹,谨慎用火!

58、纸火危险,祭祀在心!

59、推行火葬,改革土葬,文明节俭办丧事。

60、鲜花祭故人,春雨现哀思。

61、祭祀献花多文明,杜绝山火保森林!

62、祭祖毋忘文明,扫墓注意防火

63、文明祭祀,平安清明。

64、推行殡葬改革,落实科学发展观。

65、厚养薄葬,文明祭奠

66、鲜花献故人,植树绿祖玟

67、鲜花祭祖要提倡,森林防火有保障!

68、告别丧葬陋习,崇尚文明治丧

69、文明祭扫鲜花祭祀

70、清明时节雨纷纷,一束鲜花祭故人

71、清明时节寄哀思,花香袅袅故人知,烧纸旧习莫仿效,文明上坟好风气

72、禁止将骨灰埋在非公墓区。

73、提倡文明祭奠保护生态环境

74、关心生者,关爱逝者,关怀人生

75、骨灰应存放在合法的公墓(骨灰楼)

76、破祭奠陋习,树文明新风

77、禁止骨灰"二重葬"。

78、清明扫墓不小心,烧了林木害六亲

79、逝人鲜花祭,美好你我他

80、清明上坟莫烧纸,栽花种树祭先人

81、倡导绿色殡葬,推行文明祭祀。

82、文明祭扫,为创建山水生态园林城尽一份微薄之力

83、祭而丰不如养之厚

84、告别陋习文明祭奠

85、推行文明殡葬,构建和谐社会。

文明祭祀篇3

为开展好“我们的节日”清明节主题系列活动,倡导科学文明的祭祀方式,破除祭扫陋习,推动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培树“文明祭祀、感恩清明”祭奠新风,挖掘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彬彬有礼石嘴山人,巩固我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我们特向广大市民发出倡议:

一、文明祭祀。积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大力提倡鲜花祭奠、植树祭奠、清扫墓碑、撰写追忆文章、手机短信、微信微博微视频、网络寄哀思和召开家庭追思会等文明祭祀活动,寄托哀思,礼敬故人,营造引导文明祭祀的社会新风。

二、科学祭祀。提倡科学意识,摒弃焚烧纸钱、冥物等陈规陋习。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公务人员以及广大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做“告别陋习、文明祭祀”的先行者、带头人,用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身边的城乡居民。

三、环保祭祀。自觉保护环境,提倡不用塑料花祭祀,做到不在市区、城乡大街小巷等公共场所和小区、树林、绿化带、草坪或建筑物下烧纸钱、撒冥币、泼洒酒水和食品,以免污染环境或影响他人生活,切实维护好优美整洁的城乡环境。

四、节俭祭祀。遵守社会公德,崇尚孝老、尊老、敬老传统美德,树立厚养薄葬新观念。提倡对在世老人尽孝心,多关心孝敬老人,使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人逝去时,不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相互攀比,以节俭方式寄托哀思。

五、网上祭祀。广泛动员并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和未成年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在石嘴山文明网首页开展网上祭英烈活动,通过编发健康向上的信息,引导人们缅怀先辈,深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革命传统、理想信念教育和国情区情市情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增强文化自信自觉,激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热情。

六、安全祭祀。严格遵守防火和消防安全等规定,不违规用火,做到不在山头、林地、墓地烧纸焚香、点燃蜡烛、燃放鞭炮,杜绝火灾和各种不安全隐患的发生。

文明祭祀篇4

“清明寒食好,春来百花开”。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即将到来,在这慎终追远、缅怀故人、寄托哀思的时节,为推进殡葬改革,树立文明新风,我们向全市人民倡议开展文明祭祀,推行节地生态安葬,弘扬文明新风:

一、摒弃陈规陋习,实行文明祭祀。自觉破除焚烧香烛纸钱、燃放鞭炮烟花等陈规陋习,大力推广鲜花祭扫、植树祭扫、网络祭扫、组织社区公祭、集体共祭等现代追思活动,组织祭先烈、敬先贤等各种缅怀仪式,提升传统节日的现代意义。

二、发扬传统美德,倡导厚养薄葬。薄葬只是身后的一种形式,生前厚养才是尽孝的关键。百善孝为先,我们要弘扬尊老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人在世晚辈多关心,死后不搞假孝敬。

三、党员干部带头,带动文明祭祀。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要求,发挥党员干部在遗体火化、生态安葬、节俭治丧、文明祭祀方面的表率作用,以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身边的群众。

四、倡导移风易俗,推广生态安葬。在火葬区,推行骨灰存放、树葬、花葬、壁葬、草坪葬等节地葬法,提倡骨灰撒散或者深埋、不留坟头;在土葬改革区,遗体应在公墓或农村公益性公墓内集中安葬。不私建坟墓,把更多的人类生存土地留给子孙后代,造福于人民。

五、倡导安全祭祀,共度平安清明。清明期间,正值人流和车流高峰,交通拥堵。广大市民应科学合理安排祭祀时间,错峰出行,严防火灾事故,自觉做到不在山头、林地、墓地烧纸焚香;不在交通要道两侧、景区及水源地等处建坟立碑和焚烧冥纸。自觉遵守祭扫秩序,增强安全意识,严防事故发生,确保祭扫活动安全、顺畅、有序进行。

文明祭祀篇5

移风易俗

文明祭祀倡议书

广大干部职工及居民朋友们:

春节将至,大地回春。祭祀祖先、缅怀逝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为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共同营造文明健康、低碳环保、安全有序、欢乐祥和的春节氛围,我们特发出如下倡议:

一、文明祭祀。

树立文明祭祀理念,提倡用敬献鲜花、网上祭祀、家庭追思等文明低碳祭祀方式缅怀故人;坚决摈弃焚烧纸钱、冥币等旧习,坚决抵制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拜祭活动,形成文明健康的祭祀新风。

二、环保祭祀。

树立环保意识,倡导生态优先、绿色环保理念。坚决做到不在小区、街道、公园、广场、十字路口、园林景区等场所焚烧纸钱、摆放祭品、燃放鞭炮;不污染环境,不影响他人正常的生产生活,维护整洁、优美的城市环境。

三、安全祭祀。

树牢安全防火意识,坚决遵守有关防火规定,祭祀不起明火、不留隐患,增强防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杜绝各种不安全事件的发生。

四、守法祭祀。

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XX省殡葬管理办法》《XX市殡葬管理办法》《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作懂法、尊法、守法好公民,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广大居民朋友们,文明城市人人创、文明成果人人享!文明的社会秩序和安全的春节氛围需要您的支持与配合,建设美丽美丽XX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共享,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用环保、安全的文明祭祀方式祭奠逝者,共同度过一个平安、祥和的春节!

XXX文明办

XXX城市管理执法局

XXX民政局

文明祭祀篇6

“现在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传下去难度很大。”说起入选四川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叙永县木格岛苗族祭祀鼓乐的传承,传承人陶福然的忧心大于申遗成功的喜悦。

走进叙永县分水镇木格岛村,一个保存完好、川南特有的苗家村落就呈现在眼前,我们要探究的木格岛苗族祭祀鼓乐就在这里传承了数千年,苗家儿女用这一独特方式缅怀先祖,祭奠已逝的亲人,它在苗家神圣的祭坛上演奏着神秘和庄严,演绎着苗家数千年的丧葬文明。

木格岛苗族祭祀鼓乐源于叙永县分水镇木格岛,流传于川、滇、黔三省交界的赤水河流域。苗族古老的优秀文化和赤水河秀美的地理环境孕育了苗族牛皮鼓的独特演奏技巧。由于该鼓乐用于苗族祭祀活动,数千年来一直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外人知之甚少。2007年7月13日,该鼓乐入选四川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才逐步走入人们的视野,从而揭开了它那神秘而优美的面纱。

“木格岛苗族祭祀鼓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我们苗家的远古时代。”传承人陶福然向我们讲述了木格岛苗族祭祀鼓乐的起源—一个远古时代充满着血与火的故事。

相传大约在四、五千年前,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东夷集团中的蚩尤部族(即苗族祖先)在今河北省涿县一带展开了一场大战——史称涿鹿之战。蚩尤部族被打败,在逃亡的途中,大队人马精疲力尽,弹尽粮绝。在途中休息时,随军迁徙的牛把蚩尤部族的经书吃了,引起了蚩尤部族的公愤。这时,牛开口说话,叫战士们杀了它,然后吃它的肉以解饥饿,并用它的皮制成大鼓,用反复捶打发出的声音祭奠死去的战友,鼓舞战士的斗志。

战败的蚩尤部族大部分向南流徙,开始了苗族多苦多难的迁移史,其中的一支就来到了赤水河流域的木革岛,历史上称乌蒙、茫部地区定居,牛皮鼓也就随之传入这一带,能歌善舞的苗家儿女,随着时代的进步,逐步赋予牛皮鼓新的文化内涵,才演变成今天的祭祀鼓乐,传承到现在。至今苗族人民间还广泛流传着蚩尤的传说,他们信奉蚩尤为其始祖。为了躲避追杀,分散的苗族同胞在选择居住地的时候,大多选择在比较安全的高山上。倘若有同伴去世,他们就敲击家族的大鼓,召集同胞,共同祭奠逝去的同伴。

“我家在制作打鼓时,家族人员仅休息时喝掉的白酒就达100公斤。”传承人陶福然在回忆制鼓过程时告诉我们木格岛牛皮鼓制作过程非常艰辛和讲究。

制作牛皮大鼓时要将材料拿到有山洞的大山顶上,而且选择的制作地点最好是正处于山洞的上面。待牛皮蒙好后,就用山上的藤条抽打牛毛,将牛毛逐一打断,直至皮面光滑、无一丝牛毛。 这样将牛毛打断后皮面就没有小毛孔,制作出来的鼓才会响声如雷。制作一个大鼓往往要整个家族的几十家人辛苦10天左右才能完成,简直可以堪称是一个家族的“浩大工程”,陶福然家在制鼓时,光白酒就喝了100公斤。牛皮鼓的讲究之处还在于它的鼓框只能用圆木香樟树掏空而成,两端蒙以整块足够大的生牛皮,皮边四周用竹钉固定。其规格有鼓面直径50厘米、60厘米,鼓高73厘米、56厘米两种。鼓两侧各设一鼓环,以方便搬运和悬挂。同时,苗族同胞在制作牛皮鼓的时候必须要家族中的每家人都参与,否则就没有用鼓的资格。

“在击打牛皮鼓时,均配以规范的打跳套路,再用芦笙乐器配合演奏,充分体现了舞蹈与鼓乐的完美结合”。传承人陶福然在介绍演奏技巧时边比划边讲述,仿佛将我们带入一个远古时代的鼓乐现场。

木格岛苗族祭祀鼓乐称之为“鼓舞”,有很强的地域性。由于苗族文化、历史和审美的因素,木格岛“鼓舞”通过叙事性的表演方式,构成了木格岛苗族祭祀鼓乐的独特个性。它通过一个个生动的舞蹈动作,再现了木格岛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娱乐画面,充分体现了木格岛苗族祭祀鼓乐表演的地方特色。

表演过程中,打鼓的人员首先开始轻缓地敲击牛皮鼓,随后是芦笙手按节奏参与进来,待鼓声节奏与芦笙配合奏出适当的旋律后,身着苗族服装的同胞们便顺势踩着节拍,围着牛皮鼓逐渐形成一个圆圈,以他们独特的舞蹈动作边转边跳。在演奏木格岛苗族鼓乐时,通常情况下都要用芦笙配合表演。在打鼓与芦笙舞蹈动作的配合中,鼓打得慢,舞蹈动作就慢,鼓打得快,舞蹈动作就加快,可以说这是音乐、舞蹈的完美结合。

在木格岛村的苗寨里,大到六、七十岁的老人,小到几岁的小孩,几乎人人都会基本的苗鼓打跳套路。更有甚者还会创造性的表演“倒立‘鼓舞’(即利用头肩倒立在地上配合鼓声的节奏吹奏芦笙)”,或吹奏芦笙时还单手翻筋斗。看木革岛苗族祭祀鼓乐表演,犹如欣赏一台独具特色的鼓乐盛宴。

“过去牛皮鼓只用于苗族祭祀,现在也用于大型的欢庆仪式,只是鼓绝不能像祭祀那样吊着敲。”传承人陶福然在介绍鼓乐的古今区别时讲。

随着时代的发展,苗族同胞也赋予了牛皮鼓新的寓意和内涵。据《易》记载:“鼓之以雷霆”,意指鼓为雷神的化身,祭祀祭神的神器。在古代,鼓不作为娱乐之用,而是祭礼通神,威镇鬼邪的神器。苗族牛皮鼓在古代可能也只有这样的功能,今天变化是时代演变的历史见证。

从大禹至今,苗族祭祀鼓乐只用于亲人去世、迁坟和祭祀表演。打鼓的基本节奏有一锤、二锤和三锤鼓,在亲人去世场中打三锤,做斋场中打二锤,迁坟场中打一锤,这属于基本节奏型。

每个苗寨家族就有一个牛皮鼓,一般是由家族中德高望重的人保管。平时就悬挂在房梁上,不准任何人触碰。苗寨有同胞去世的时候,就将牛皮鼓悬挂在丧家门前,敲击三下,家族人员听到鼓声后自然就会知晓某人家有人去世了,都会放下手中的农活赶来帮忙或者参加祭祀活动。

据传承人陶福然介绍,随着时代的发展,牛皮鼓的使用范围也逐步在扩大,近些年在大型的公益欢庆仪式如庆祝公路通车、庆祝丰收等喜庆活动中也在演奏牛皮鼓,但必需立放在地上边跳边敲,绝不能像祭祀那样将鼓吊着敲。

文明祭祀篇7

[关键词]远距离 祭祀 历代皇帝 南海神

自开皇初年起,隋文帝开始致力于整顿国家礼仪制度,十余年间采取了诸多影响深远的政策措施,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祭祀时代,南海神庙的建立即是例证之一。

一、南海神庙的建立与远距离祭祀格局的开启

隋代以前的长久历史中,历代统治者基本遵循“集中建祠、统一祭祀”的建祠祭祀原则,在国都附近集中建立国家诸神的祠庙,并定期统一祭祀。早在先秦时,四海祠就成为雍地众多祠庙之一,享受国家的“岁时奉祠”。汉代以后,郊制度确立,海神亦成为众多配祀神灵之一,“背外营神,二十八宿外官星,雷公、先农、风伯、雨师、四海、四渎、名山、大川之属也”,享受祭祀不断。

到了隋开皇十四年(594年),文帝以“就近(靠近神发源地)立祠、分开祭祀”的建祠祭祀原则代替旧有规范,下诏曰:“东海于会稽县界,南海于南海镇南,并近海立祠。……并取侧近巫一人,主持洒扫。”,宣布将南海神等国家诸神在发源地单独建立祠庙,并派人专门祭祀。此举产生了两方面影响:一是颠覆了雍地、郊祭祀时期的祭祀格局,南海神等国家诸神不再“拥挤”在国都附近一地,而成为拥有单独祠庙、散布全国各地、享受专门祭祀的“特殊”神了。二是祭祀方式遭到了变更。隋以前皇帝多亲赴祠庙,亲自祭祀包括南海神在内的诸多神,如汉武帝“尤敬鬼神之祀”,在位期间亲赴雍地祭祀达十次之多。而在隋代以后,集中统一祭祀无法实施的同时,南海神庙等国家祠庙也与国都相隔万里,中原王朝皇帝再难亲赴祠庙开展祭祀。譬如清乾隆八年(1743年),广东巡抚王安国向皇帝奏明祭祀南海神之事,乾隆皇帝充满疑问,在奏折上朱批道:“此即昌黎文中之南海神耶?其碑石今存否乎?随便查明具奏。”乾隆皇帝的反应是祭祀方式改变的生动写照。身为国家祭祀领头人,乾隆帝不仅不能亲自祭祀,而且连庙宇的基本情形都一无所知了。

因此,南海神庙等诸多祠庙的异地单独兴建,完全打破了隋代以前旧有的建祠祭祀原则,远距离祭祀已登上历史舞台。

二、历代皇帝祭祀与远距离祭祀格局的完善

隋代以后的千余年中,历代皇帝均遵循了隋代开启的远距离祭祀格局,并从祭祀名目、祭祀方式等方面不断补充完善,形成了远距离条件下特有的祭祀生态。

(一)多样的祭祀名目

概括起来讲,隋以后历代皇帝祭祀南海神有四大类情形,包括皇家事务、内外战争、自然灾害以及褒奖册封等,具体如下:

1.皇家事务。历代皇帝祭祀南海神首先表现在以皇帝本人为核心的皇家事务上:一是皇帝登基、封禅、即位庆典、亲政、立太子、立后、出巡等皇帝个人相关事务。以明清时期为例,皇帝登基时告祭南海神等国家诸神成为制度性规定,明代除太祖、惠帝、成祖和光宗外,其余12位皇帝均在即位时进行了祭告;清代世宗以后的7位皇帝,均在即位当年举行了祭告国家诸神的仪式。二是皇室成员相关事务。明清两代,以皇帝之外的其他皇室成员名义,进行的庆典性祭祀活动也非常多,主要名目包括皇太后诞辰、上徽号等,先皇、太后、后谥号,及升袱太庙等。可见,皇家事务与南海神祭祀紧密相连。

2.内外战争。祭祀与战争都是关乎国运的大事,二者也往往密不可分,重要战争开始与结束时,都要告慰神灵,这一点在历代皇帝祭祀南海神的过程中表现非常明显。以北宋为例,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年),南汉归降,派司农少卿李继芳祭祀;真宗咸平二年(999年),因御驾北征,遣官祭告; 仁宗皇佑五年(1060年),因平侬智高叛乱,封南海神为昭顺王,并派员祭祀;神宗元丰年间,打败交趾李朝进攻,祭祀南海神。所以,几乎每次重大战争,都会告慰南海神。

3.自然灾害。在古人的观念中,南海神主管南海,掌控风雨阴晴,能够透过干旱、降雨等自然手段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因此祈祷灾害平复成为历代皇帝祭祀南海神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譬如,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由于天下大旱,派太常少卿张九龄祭祀南岳及南海。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因连续干旱、蝗灾,派人祭祀。宋代孝宗、宁宗时期,以及元明清历代也都有关于平定叛乱、祭祀南海神的记载。

4.褒奖册封。作为南海神帮助解决军事、灾害等棘手事件的回报,历代帝王会以褒奖册封的形式,感谢南海神的庇佑。唐宋至明清的千年历史进程中,南海神先后六次封王,可谓桂冠顶顶。唐玄宗天宝十年(751年),封南海神为广利王,派义庆王长史张九章祭祀。宋仁宗先后于康定二年(1041年)、皇佑五年(公元1053年),封南海神为洪圣王、昭顺王,并派人祭祀。宋高宗赵构南渡,为求半壁江山平稳,封南海神为威显王,派员祭祀。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年),五岳四海四渎并封王,南海神获封“广利灵孚王”。清雍正二年(1724年),封南海神为“南海昭明龙王之神”。褒奖册封通常是某个王朝最高祭祀礼仪的体现,在各种祭祀名目中也最为醒目。

(二)多种的祭祀方式

在客观情况的驱使下,历代皇帝继承并创造了多样的祭祀形式,主要有遥祭、代祀和常祀三种。

1.遥祭。遥祭又称望祭,历史非常久远,秦始皇时,“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此举即属遥祭,意思是山高路远不能到达,唯以远眺表寸心。其实,在隋文帝南海就近立祠祭祀南海神之前,历代在首都附近建海神祠举行祭祀的活动,均未达大海之滨,同样属于遥祭范畴。

隋代以后,在某些特定时期,同样需要进行遥祭。宋初,南方属南汉管辖,只能就近遥祭。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元代初期,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年),“五岳四渎、名山大川、历代圣帝明王、忠臣烈士,载在祀典者,所在官司岁时致祭”,此时南方尚属南宋,祭祀属遥祭。直到至元十三年(1276年)以后,元灭南宋,占领广州,遥祭南海神正式取消。与隋代以前相比,此时因政权割据出现,正常的祭祀秩序被打乱,遥祭仅是不得已采取的临时性措施。

2. 代祀。即遣使致祭,元世祖曾言:“五岳四渎祠事,朕宜亲往,道远不可……宜遣重臣代朕祠之,汉人选名儒及导师习祀事者。”皇帝本人不能亲至,委派合适的臣子代替自己祭祀,是历代皇帝祭祀南海神的最主要方式之一。祭祀大臣品秩中等,一般是四品,与南海神享有的祭祀等次相一致。当然,在某些时期也有更高品秩的官员进行祭祀,如元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年)遣郑制宜南下祭祀,史载郑制宜为功臣之后,深受皇帝器重,祭祀南海神时任御史台侍御史,为从二品。通常,祭祀大臣被赋予了特定的祭祀使命,携带圣旨、信物、礼品等,南下广州,是无尚光荣的事情。但是,由于南来路途遥远、艰险,令很多大臣畏惧,甚至发生生命危险。譬如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年)派遣欧阳炯祭祀南海神,遭到拒绝;又如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派遣张信祭祀南海神,行至河南唐河县遭遇地震而死。代祀以专使携带圣旨直接参与祭祀,是皇帝旨意的最直接表达,在各种祭祀形式中作用最为突出。

3.常祀。在隋至清的大部分历史时期内,历代皇帝均制定了由地方官每年祭祀的制度,祭祀时间一般选择在立夏日,被称为常祀。如唐代规定“立夏日,祀赤帝于南郊,炎帝配”,祝融等从祀,“其牲皆用太牢,祀官以当界都督刺史充”又如元代,“至元三年夏四月,定岁祀岳镇海渎之制……三月南岳、镇、海渎,立夏日遥祭衡山”。常祀是制度性祭祀,是在没有皇帝专门旨意的情况下,进行的例行性的祭祀,也是代祀的重要补充。

三、远距离祭祀的深刻历史影响

隋代及其以后,历代皇帝在远距离条件下长时期祭祀南海神祝融,造就了多重积极的历史影响,表现在:

(一)南海神在国家祭祀中的地位显著提升。

从表面上看,隋文帝按照就近立祠、分开祭祀的原则,将南海神庙放置在远离国都的海滨,造成皇帝无法亲自祭祀的局面,会弱化南海神在国家祭祀中的地位。但事实却完全相反,隋文帝推行远距离祭祀,是将南海神从国家诸神中分离出来,单独建祠,专门祭祀,洽是一种提升南海神祭祀地位的举措。更甚之,上述措施得到了后世王朝的深度认同,有力地促进了南海神祭祀的繁荣。在某些朝代,统治者对南海神的尊崇可谓无以复加。如国土狭小的南汉,国主刘“尊海神为昭明帝,庙为聪正宫,其衣饰以龙凤”,以祈求保佑。又如偏安一隅的宋代,先后三次将南海神封王,并恩及妻、子、女。因此,由于有了遥远的专门祠庙,南海神受到了更加专门化的尊崇,遥远的距离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成为南海神享受国家祭祀的优势。

(二)远距离祭祀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

远距离祭祀确立了皇帝不能亲赴南海的前提,南海神的祭祀任务只能由皇帝委派的祭祀大臣完成。代祀时,祭祀大臣要谨记皇命,南下万里,完成使命,地方官员也要不折不扣做好准备,配合祭祀大臣完成祭祀。以雍正三年(1725年)的祭仪为例,遇到皇帝御令祭祀时,首先,“文武各官衣朝衣,出郭跪迎登岸”;确定祭祀日期后,“船至波罗庙,番禺县一跪三叩头礼,恭请登岸”;最后,等到祭祀当天“黎明,各官齐集行礼”,进行祭祀。细致入微的祭祀礼仪都无不是在诠释各级官员必须维护纲纪、心思忠君等核心要求。

常祀时,历代大都要求当地最高长官亲自祭祀,如唐代要求节度使祭祀,清代则要求巡抚祭祀。当然,也常有些不法的情形出现,一是有官员懈怠、将责务委予他人,如宋代,有人批评地方官员“位既高矣,往往懈怠于神事,失虔上意”;二是地方统治者擅自祭祀,如元代曾发生地方诸王未奉令私自祭祀海岳等神,但都受到了皇帝的严厉苛责。

因此,皇帝旨意在前,中央官员往来,地方官员责任加身,国都到南海的万里通道变成祭祀大道,围绕南海神开展的祭祀活动成为中央了与南方联系的重要桥梁之一。

(三)推动了“波罗诞”民间习俗的形成。

在历代皇帝身体力行地倡导下,民众逐渐加入到祭祀南海神的行列中来,久之便形成了以为南海神祝融祝寿为核心的“波罗诞”民间习俗活动。“波罗诞”民俗活动最晚至宋代已经出具规模,有诗为证:“香火万家市,烟花二月时。居人空巷出,去赛海神祠。”明代也有一些诗文流传下来,记叙了“波罗诞”的热闹非凡。“青春二月当艳阳,观者千人皆叹绝。” “几历兴亡香火在,年年铜鼓撼潮鸡。”清代“波罗诞”活动更盛,《波罗外纪》中载:“波罗庙每岁二月初旬,远近环集如市,楼船花艇、小舸大艇泊十余里……入夜明烛万艘,与江辉映,管弦呕唾,嘈杂竟十余夕。”此时,“波罗诞”已成为连续十余日的民间盛会,与皇帝远距离祭祀所发挥的带动作用密不可分。

四、结语

南海神祭祀是国家祭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礼仪和等级社会的重要代表,是历代皇帝维护统治的重要手段。自隋代开始的远距离祭祀,不仅提升了南海神在国家祭祀体系中的地位,更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推动了“波罗诞”民间习俗的形成发展。因此,看似虚无缥缈的南海神祭祀,在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现实作用。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范晔.后汉书 [M] .北京:中华书局,1965;

[3]魏征.隋书 [M] .北京:中华书局,1973;

[4]明清皇宫黄埔秘档图鉴[M]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

[5]大元圣政国朝典章[M] .涿州: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

[6]宋濂.元史[M] .北京:中华书局,1976;

[7]杜佑.通典 [M] .北京:中华书局,2003;

[8]马端临.文献通考 [M] .北京:中华书局,1986;

[9]徐松.宋会要辑稿[M] .北京:中华书局,2012;

[10]南海神庙文献汇辑[M] .广州:广州出版社,2008,第145页;

[11]崔弼.波罗外纪[M] .博陵崔氏修补.清光绪九年(1804)刻,清光绪八年(1882)修补印。

文明祭祀篇8

关键词:文字 祭祀文化 语言

《礼记・王制》中说:“天子社稷皆太牢,诸侯社稷皆少牢。”同是祭祀社稷之神,天子与诸侯因身份的不同,他们所使用的祭品也就出现了差别。在具体的祭祀活动中,使用什么样的祭品,不仅取决于祭祀的规模还取决于进行祭祀活动的人所具备的身份。可以说对于祭祀所用的祭品,我们的先民有着严格规定。这里我们就通过对一些古文字的解读,来看看先民大体使用什么来充当祭品进行祭祀。

一.祭祀中的“牺牲”

先民祭品中最主要也是最常用的祭品就是牺牲,所谓“牺牲”即祭祀中用的纯色全体牲畜。《字汇・牛部》:“牲,祭天地宗庙之牛完全曰牲。”“牲”指古代祭祀用的全牛,侧重于体完。“牲”也泛指供祭祀、盟誓和食用的其他家畜。《周礼・地官・闾师》中说:“凡庶民不畜者,祭无牲。”《左传・桓公六年》中说:“不以畜牲。”孔颖达疏:“牲、畜一物,养之则为畜,共用则为牲。”这里的“牲”就不专指牛了。“牺”为古代供宗庙祭祀用的牲畜,这种牲畜的特点是纯色。《六书故・动物一》中说到:“凡畜之牡,毛羽纯具者,牺也。”“牺”强调的是毛色纯一。《书・微子》中说:“今殷民乃攘窃神o之牺、弧⑸。”孔安国传:“色纯曰牺,体完曰唬牛羊豚曰牲。”按照孔安国的说法这里的“牲”泛指牲畜,而以“弧北硎咎逋耆的意义。《周礼・地官・牧人》中说:“牧人掌牧六牲而阜藩其物,以共祭祀之牲弧!敝P注:“郑司农云:‘唬纯也。’”从“牺”、“牲”、“弧闭饧父鲎挚醇漓氲奈锲肥分考究,所用牲畜要求纯色全体。

除了对祭牲体貌上的要求以外,所用祭品的种类数量也有要求。比较隆重的祭祀,其祭品采用的是“太牢”、“少牢”。“牢”字的甲骨文形体作“ ”(粹五七四)、金文形体为“ ”(貉子卣)都是关养牲畜之状,本指关养牲畜的栏圈,进而指古代祭祀宴飨时所用的牲畜。所谓“太牢”是指牛、羊、豕三牲都具备的祭品。此外,太牢也用来专指牛,《大戴礼记・曾子天圆》中说:“诸侯之祭,牛,曰太牢。”所谓“少牢”是指只用羊、豕两种祭品。如此牛、羊、豕成为了祭祀的重要祭品。

二.祭祀中的圭璧及皮币、牲血

一些古文字的训释中还记录下了除了“牺牲”以外的一些其他的祭祀物品《说文・示部》:“祠,春祭曰祠,品物少多文词也。从示司声。仲春之月,祠不用牺牲用圭璧及皮币。”许慎在这个训释中指出,“祠”这种祭祀使用的祭品不是牺牲而是圭璧及皮币。

圭璧是古代帝王、诸侯祭祀或朝聘时使用的玉器。《诗・大雅・云汉》中说:“靡神不举,靡爱斯牲。圭璧既卒,宁莫我听。”朱熹集传:“圭璧,礼神之玉也。”朱熹在这里也点明了圭璧用于祭祀的社会功能。皮币指毛皮和绢帛,在古代祭祀和圭璧一样,可以作为祭品使用。唐代封演在《封氏闻见记・纸钱》中说:“按古者享祀鬼神有圭璧币帛,事毕则埋之。”这里大体描绘了祭祀的方式,以圭璧币帛进行祭祀,等到祭祀结束以后,要将这些祭品掩埋入土。

除了圭璧及皮币这些财物以外,鲜血也是先民所采用的一种重要祭品。“血”、“”、“ ”几个文字,记录了先民以“血”祭祀神灵的历史事实。《说文・血部》:“血,祭所荐牲血也。从皿,一象血形。凡血之属皆从血。”“血”字的甲骨文形体写作“ ”(碎一二)、“ ”(前四・三三・二)商承祚在《殷虚文字类编》中说:“《说文解字》‘从皿,一象血形’,此从‘’者,血再皿中,侧视之则为一,俯视之则成‘’矣。”正如许慎的分析,“血”表现的形态为血在器皿中的样子。许慎以“祭所荐牲血也”指出血的意义为祭祀时用的牲畜的血。段玉裁说:“不言人血者,为其字从皿,人血不可入于皿,故言‘祭所荐牲血’,然则人何以亦名血也,以物之名加之人。古者茹毛饮血,用血报神,因制血字,而用加之人。”按照段玉裁的说法,“血”本就指祭祀用的动物血,人血是不放在器皿中的,在后来的词义发展中,“血”才用以指人血。《周礼》说:“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郑玄注:“阴祀自血起,贵气臭也。”贾公彦疏:“荐血以歆神。”这样的记述也进一步证明了,杀牲取血以告神明的血祭,曾经是祭祀中一种重要类别。

下面我们来看看血祭的具体操作过程,这集中体现在“”、“ ”两个字中。我们先来看“”字,《说文・血部》:“,血祭也。象祭灶也。从爨省,从酉,酉所以祭也,从分,分亦声。”赵岐给《孟子・梁惠王》作注说:“新铸钟,杀牲以血涂其郄,因以祭之曰。”w岐在这里说的钟,也就是把血涂在钟的缝隙中来进行祭祀。段玉裁曰:“凡言庙、钟、鼓、宝镇宝器、龟册、宗庙名器,皆同,以血涂之因荐而祭之也。”从赵岐和段玉裁的话可以大致了解血祭的方式也就是涂血以祭。许慎对血祭的描述主要通过“象祭灶也”、“从分”这几个字来体现,段玉裁于“象祭灶也”下注:“祭灶亦血涂之。”于“从分”下注:“取血布散之意。”如此看来,血祭的形式,主要是涂血祭祀。我们再来看看“ ”这个字,《说文・血部》:“ ,以血有所Z涂祭也,从血咨。”王筠说:“Z,割伤也。……祭也者,谓 为祭礼中之一名也。……Z 二字,一表一里,故以Z涂说 ,而以祭实之。”这里也指出,血祭主要是用血涂抹来进行的祭祀,并以“Z”字来显现割伤动物取血的祭祀程序。

三.祭祀中的香酒

中国的制酒业起步很早,许慎说“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这句话可以看出,我们的先民认为酒是具有两面性的,其美味让人们受益,而过度饮酒又会使人堕落。正如美味的羊肉不能由人类独享一样,“酒”这一伟大而奇妙的饮品,自然也不能由人类独享。我们的先民将“酒”摆上餐桌的同时,也将其摆上了祭坛,使这种佳酿成为了祭祀中的重要祭品。

我们先来看看古人以酒祭祀的事实,许慎对“鬯”字的解释为:“鬯,以酿郁草,芬芳攸服,以降神也。从凵凵器也,中象米,匕所以Q之,《易》曰:‘不丧匕鬯。’凡鬯之属皆从鬯。”“鬯”是古代宗庙祭祀、宴饮时所用的香酒,用郁金香与黑黍酿造而成。《礼记・曲礼下》中云:“凡挚:天子,鬯;诸侯,圭。”孔颖达疏:“天子鬯者,酿黑黍为酒,其气芬芳调畅,故因谓为‘鬯’也。”孔颖达的话基本表达了许慎所谓“以酿郁草,芬芳攸服”的意思,指出了香酒的酿造原料与酒气的香醇。此外许慎还通过“以降神也”指明了“鬯”这种香酒的用途――祭祀神灵,祈求神佑,从而也让我们看到先民以酒祭神的历史事实。

那么古人酒祭的具体形式如何呢?“奠”、“x”、“”是古人以酒祭祀的三种形式。《说文・酋部》:“奠,置祭也。”“奠”字的甲骨文形体写作“ ”(乙六五八三) 、“ ”(后下三六・三),金文形体写作“ ”,形体表现的是将酒放置在祭台之上的样子,意义为放置祭品、祭祀鬼神或亡灵。《诗・召南・采O》中有“于以奠之,宗室牖下。”的句子,毛传:“奠,置也。”许慎用“置祭”表明此乃放置祭品进行祭祀。段玉裁于“置祭也”下注:“置祭者,置酒食而祭也,故从酋丌,丌者所置物之质也。如置于席则席为丌。”同时,许慎指出“酋酒也”即祭祀物为酒,段玉裁说“置之物多矣,言酒者举其一端也。”从段注我们可以了解到两点:其一、祭祀中放置的祭品并不是单一的,酒仅仅是其中之一;其二、酒是具有代表性的,所以才可以用它来代指祭品。“置祭也”、“酋酒也”、“下其丌也”在许慎的这些文字中,为我们明确了用酒祭祀的形式之一即为放置于祭台之上待神灵享用,来进行祭祀。

酒祭的第二N方式――“x”。《说文・酉部》:“x,礼祭束茅加于圭,而灌鬯酒是为x。象神歆之也。一曰x}上塞也。从酉从H,《春秋传》曰:‘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供,无以x酒。’”“礼祭束茅加于圭,而灌鬯酒是为x。”描绘了祭祀中的操作过程,即用酒洒在茅草束上来祭祀。“象神歆之”指出了洒酒于茅草之上的原因:茅草渗透能力极强,酒水撒到上面很快就会渗入其中,所以先民以茅草渗酒来象征神灵饮酒。《周礼》说:“祭祀,共萧茅。”郑玄注引郑大夫曰:“萧,字或为x。x,读为缩。束茅立之祭前,沃酒其上,酒B下去,若神饮之,故谓之缩。缩,浚也。”这里的记述和许慎的说法是一致的。《春秋传》中的“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供,无以x酒。”正好说明了以茅草缩酒的祭祀活动。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另一种以酒祭祀的方式――用酒灌注在茅束上以祭祀神灵,以茅草渗酒象征神灵饮用。

酒祭的第三种方式―― “”。《说文・示部》:“,灌祭也。从示果声。”酎酒灌地之礼即为。同样也是洒酒,但是这里没有茅草,而是直接泼洒在土地之上。酒洒在地上以后,就会渗入地下。这尽管不像泼洒在茅草上那样渗透迅速,但最终效果是基本相同的,我们的先民认为这也是神灵饮用了美酒。“”成为酒祭的又一种形式。

四.结语

由于祭祀本身在先民生活中的重要性,祭祀名物、器具、祭品、程序都极其繁杂。从名目繁多的祭祀活动中,我们不难体会先民对于神灵的膜拜,对祖先的崇敬,能够感受到华夏民族隆重盛大的祭祀场面。古文字的分析无疑提供了一条客观冷静有色彩缤纷的文化之路,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先民璀璨文化的一角。

参考文献

[1]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2]何九盈,汉字文化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4][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3

上一篇:好好爱自己范文 下一篇:思政大课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