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之旅范文

时间:2023-11-23 02:47:45

文明之旅

文明之旅篇1

这种势头无疑是好的,但这种情况也是不容乐观的,中国真不愧为大国,要么不动,一动就地动山摇,山河为之变色,大地为之震颤,行路难,看景难,立刻就摆在人们面前。不仅如此,各地报道得较多的还有文明问题。

风景因人而美丽,但也因人而丑陋。随地乱丢乱扔,做到“路不拾遗”,行人过处,“满地黄花”,垃圾充斥着各个角落,侵入人的种种感官。不论是展示会、博览会,还是现场会、表演会,人流拥挤后,全是“垃圾开会”。我听说在日本亚运会开幕式后全场没有一张纸屑,让人感叹这是一个可怕的民族,而我们国民旅游过处尽是污染,也不能不说是一个可怕的民族,可怕在文明素质的低下。

看了一则新闻,说有韩国朋友在杭州旅游时帮助捡拾垃圾,让中国人汗颜。他们是看不下去才这样做的,但我们那么多人却熟视无睹,还不断地制造出来。不由让人想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可以很快向人家看齐,但文明习惯的养成却学不来。有人说中国要想改掉随地吐痰的陋习没几十上百年的时间是做不到的,或许用环境塑造人,让所有地方都铺上红地毯,都用上大理石,像高级宾馆般华丽,人的行为就能检点了,但不知要准备多少痰盂在地上呢。人没有将它吐在纸巾上带走的习惯。

文明不是一个表面词,而是一个内涵词。你看着一个人走路端庄,打扮时尚得体,可以觉得文明,但不能断定文明,文明是外修内养的综合体,当你听到脏话从那样的人口中出来的时候,就再也感觉不到文明了。或许不丢不扔不吐看上去文明了,但更重要的是主动的文明,用“不”字来约束自己始终是被动的。文明不是做表面文章,而是主体的一种意识。不是给别人看,而是为自己做。之所以自称文明之人的有钱人所过之处全是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那是人前与人后两种做法的体现,当只有自然在他身边的时候,往往没有去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了。

我们谈荣辱观,说人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原本都是小孩子就应该知道的礼仪,只是可能人越大脸皮越厚,到后来竟然就不知道自己做得对错与否了,甚至人为地颠倒过来了。人之所以那样做,是因为不知道何为荣,何为辱吗?我想人是应该明白的,只是看重与否罢了,当荣辱的份量不及自己的方便来得重要,当荣辱不能左右自己的行为,当荣辱没有明确的标准时,人会自然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不顾及其它。如果像新加坡一样,随地乱丢最高可罚2000元的话,可能会更主动地在表面上去做好这些事。当然,更重要的是慢慢养成习惯,内化为自己的素质。

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同样,社会大了,什么人都有,人多了,什么事都有。要想让这么一个大国举国文明实在不易,读书知礼仪廉耻当是一条不错的路径,只可惜“一切向钱看”、“有钱就有一切”的思想占据了很多人的心扉,国民读书量总体还是太少太少。但愿人们富了以后,不忘多学文明。

文明之旅篇2

自岳西县向西南部出发,距县城42公里就可到达明堂山景区大门,然后步行来到停车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月亮崖景区,那地势险要,月门光更是陡峻异常,让人琢磨不透,它就象一位调皮的孩子,从山的边缘曲曲折折地蜿蜒伸去。你看,主峰石壁上有一天然雄鸡图案,且由北望之群峰形若鸡冠,听说,明堂山曾因此景而得名为“鸡公山”呢!

山势越来越陡,我们艰难的向上爬,终于到达了山顶。站在山顶往远处撩望,远山就像只用绿色的墨线,不用彩笔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流。太阳光斜照着,一切都生机勃勃。在这种境界,首先感到的是亲切与舒服,真想高歌一曲。

休息了片刻,我们又来到了古井庵竟区,这里被称为寻幽探险区。千山一碧,青翠苍莽,有如龙翻腾,有若风展翅,真是无奇不有,各展英姿。“玉兔望月”是群山中的佼佼者,“她”孤峰突起,高山一筹,似亭亭玉立的少女,正眺望方......

葫芦河景区真可谓是“水上乐园”,因为这里大多以“水”为主,瀑布就有两三个,各有各的特点,我由其喜欢的是马尾银瀑布。侧看瀑布似马的尾巴,远视瀑布似飞练的瀑布,近似瀑布受到一种惊心动魄的震撼,俯视瀑布看到溅起密密的水珠。

明堂山,虽比不上秀甲天下的桂林;也比不上天下一奇黄山,但它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气势。

文明之旅篇3

做了一个多小时的车,头有点晕,但是一想到可以看到“明思克”,就情不自禁的兴奋起来。我们在来的过程中,还看到了许多山,山上还有雾。听爸爸说,那就是梧桐山。

终于来到了明思克航母世界。这艘航母是来自俄罗斯,1998年8月被中国的一家公司买进,经过改造成为了世界上唯一一个以航空母舰为主体的军事主题公园。

爸爸买了门票,我们很高兴地跑了进去。我们上了航母,第一眼看见的就是一颗鱼雷。讲解员走过来说:“你们好,这是鱼雷,它是在水里对敌人的航母偷袭的一种武器。”

接下来爸爸带我们来到了第三甲板,那里是接收雷达信息和其他设备的地方。在幽暗的灯光下,各种各样的控制台信号灯闪耀不停,电子显示屏不断地改变数据,让人有一种做好战斗准备的状态。

然后我们来到了第二甲板,那里是导弹库。从窗口看,成千上万的导弹竖立在仓库里。在往里走,这就是官兵的生活区域。我看见许多以原貌实物的房间,房间里有床,书柜,桌子椅子都有,他们用这种方式体现出了当年舰上官兵的日常生活。在旁边,还有许多纪念品。

我们去参加了一次模拟游戏,你从入口开始走,走到指挥部后,那里有许多的机器,还有很多嘈杂的声音,总是报告、报告。爸爸说:“这是在模拟以前战斗”。忽然,我们站的地方剧烈的抖动了几下,把我吓了一跳。“这是被别人的鱼雷炸到了”爸爸说。

看完了我们就来到了第一甲板,那里非常地宽阔。在前面,有一辆直升飞机、雷达、电子战武器、歼击机。我们在那里照了很多相片,留作纪念。这个第一甲板还是飞行甲板,以前,飞机就是在这里起飞的。在舰尾,还有许多导弹发射口,和导弹存放口。

然后,我们要上岛式建筑02甲板,那里有许多的航母模型,我们第一个看见的是日本的航母,讲解员说:“这些都是日本的航母,有一次他们攻击珍珠岛,被美军的航母炸毁。这辆是林肯号,1990年9月移动到太平洋,它在西太平洋的首次部署就遇上了1991年5月28日爆发的海湾战争,随即出发前往波斯湾。”

我们接着来到了岛式建筑03甲板,那里是“明思克”的中心,也是最机密的地方。在那里我看见了许多废弃的机器。有一样东西我一眼就认出了——最原始的打字机。

我们在航母上逛了好久,也看到了许多有趣的东西。我们还在航母上看了立体电影、充满异国风情的俄罗斯歌舞表演异彩纷呈,简直令人赞叹不已。

文明之旅篇4

一、生态文明与旅游生态文明

(一)生态文明

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及工业文明等人类发展的三个阶段之后,生态文明顺势产生,它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二)旅游生态文明

对旅游业来说,生态文明指引旅游业发展的方向,旅游业又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依托。旅游生态文明,就是以把握自然规律、尊重自然为前提,以旅游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改变传统产业制约,建立可持续的生态产业结构,依托科技生态化,推进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生态产业发展和生态文化建设,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完善。

二、旅游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旅游促进人与自然和谐。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曾说:“旅游,是自然界对人类的最佳馈赠,是人类对自然界最平和的探询”。余秋雨先生的这句话是对“旅游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的精辟论述,发展旅游产业,有助于人与自然在发展中不断磨合,走上和谐,旅游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

旅游业的本质属性要求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现代旅游业具有资源利用率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等特点,在全世界范围内被公认为“绿色产业”。与传统产业相比,由于基本没有生产活动,更适合向生态建设方向引导,使旅游业成为与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冲突最小的生态型产业。加之游客对优美环境的需求,旅游业也更有动力不断强化旅游与环境、旅游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契合,从而实现互惠互利的良性循环。

生态文明建设保障旅游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游客提供了良好的旅游体验,创造了旅游经济,使得投资和开发经营者更加明确旅游发展方向,不断完善旅游环境,开展生态旅游产业建设,有助于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旅游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响应

生态文明建设对旅游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是一种文明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规范旅游产业,有助于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达到互利共赢的理想状态。旅游产业的发展,必须紧抓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契机,在建设过程中强调生态文明理念先行,不断追求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对旅游产业发展成效显著,然而旅游业自身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较为复杂,各企业发展层次参差不齐,部分企业在积极发展旅游的同时对旅游生态保护不够重视,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忽视整体环境效应,严重破坏了自然及人文生态环境,旅游发展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价值理念融入旅游发展的全过程,强化各利益相关者的责任意识,平衡旅游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为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切入点,从而有助于更好地指导旅游生态文明建设。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应对旅游资源环境生态约束的必然选择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可持续旅游和生态旅游日益面临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巨大压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以“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为方针,有助于从源头上扭转旅游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是应对其旅游资源环境生态约束的必然选择。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提升各建设主体生态文明意识的手段

各旅游企业、从业人员、旅游社区居民及相关政府管理部门等利益相关者对生态旅游建设的主题,应正确理解和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从思想源头上杜绝基于自身利益出发、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旅游行为,恢复各方之间的利益平衡,加强监督与合作,积极打击生态破坏行为,维护生态文明建设有序进行。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培养各利益相关者的生态意识,有助于推进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和新契机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绿色革命”,是对传统工业文明的超越,它的核心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经济发展与生态发展缺一不可,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为旅游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走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之路,通过生态旅游产业的践行,在发挥其经济拉动功能的同时,最大化程度地保护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将旅游产业的社会、文化等综合功能体现在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的和谐统一发展中,最终实现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高度价值取向。生态文明建设强调走低碳、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有助于旅游产业发展转型,在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注重生态研发,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技术,不断开创新的增长模式,有助于把握时代方向,获取新优势,为创造生态文明的旅游环境的提供新契机。

文明之旅篇5

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中国旅游业已跨入“大众旅游”时代,2015年国内旅游人数达到40亿人次,出境旅游人数达到1.17亿人次。在频繁旅游活动的背后,暴露出诸多不文明的旅游行为,特别是一些带有“中国式”烙印的不文明饱受诟病、引发争议,严重损害中华礼仪之邦的形象。

为此,国家旅游局于2006年提出了《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2013年正式出台的《中华人们共和国旅游法》,第五条明确指出“国家倡导健康、文明、环保的旅游方式”;2015年4月国家旅游局制定了《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并根据实施情况于2016年5月修订形成《国家旅游局关于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2015年5月,《旅行社行前说明服务规范》、《导游领队引导文明旅游规范》两项旅游标准实施,标志着文明旅游首次以行业标准形式出现。

一、旅游标准与游客不文明行为概述

(一)旅游标准的发展现状

我国旅游标准化工作起步于1987年,是服务行业最早开展标准化的领域之一,经过三十年的不懈努力,旅游标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局部到全面、从行业到跨界,截止2016年底,我国旅游业已有国家标准32项、行业标准50项、地方标准400余项、企业标准2万多项。标准已成为提高旅游产品和服务质量、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化行业监督管理、推动经济新常态创下旅游业改革创新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技术支撑。

(二)游客不文明行为的类型及影响

游客不文明行为主要表现为影响他人或损人利己行为,如不遵守交通规则、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插队拥挤、乱丢垃圾等,或是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触禁行为,其违背了民族地区或他国的风俗习惯。概而言之,游客不文明行为可分为无知型、习惯型、放纵型三类。其中,无知型和习惯型是由于对陌生社会环境缺乏认知,已有的生活习惯与旅游目的地社会道德规范的矛盾或冲突,以至于游客做出不文明的行为。只有放纵型是为了追求所谓的“自我满足”,肆意放任非道德本能和私欲的行为。所以从中国游客种种不文明的表现可以看出,放纵型是少数派,若能通过有效的宣贯和教育机制,依法管理、标准引导,方可制约不文明行为的发生,提升公民旅游素质,重塑大国形象。

二、涉及游客不文明行为管理的旅游标准解析

(一)完善休假时间的安排和旅游公共产品与服务的供给

目前,我国公民休假时间主要集中在“十一”、“春节”两大黄金周,以及寒暑假等公共假期,旅游需求在这几个时间点集中释放,必然导致旅游景区、公路交通、食宿接待等旅游公共产品与服务供给不足,从而引发游客不自觉地产生“不合作”心理和“不文明”行为。

依据《旅游休闲示范城市》(LB/T 047-2015)“带薪年休假制度的落实”(4.5.1条)的要求,落实职工休息权益的政策,制定职工休假的保障措施,机关企事业单位应制定并执行带薪年休假及弹性休假制度。标准引导行政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保障公民充足的休假时间,使“有闲”旅游成为可能。

依据《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LB/T 034-2014)“以人为本”(3.1条)及“景区旅游者流量控制”(5章)的要求,景区景点应设置最大承载量,提高游客游览舒适度,减少游客与游客之间、游客与服务人员之间、游客与旅游管理者之间、游客与当地居民之间的矛盾与冲突,防止不文明行为出现。标准引导旅游目的地管理坚持宜人、宜游、宜居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提供优质的旅游规划建设和有效的旅游安全保障

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目的地规划建设应立足于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生的发展理念,旅游要素配备完善,全面满足游客体验,确保在更大的时空下,旅游活动安全合法,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保障旅游者的人身财产安全。

依据《国家商务旅游示范区建设与管理规范》(LB/T 038-2014)“规划”(4.6条)与“城市品牌”(5.1条)的要求,规划设计应尊重地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建筑和设施与自然环境、景观协调统一,保护与节约资源,示范区所在城市安定、文明、和谐。标准引导旅游项目规划设计尊重生态环境,保护旅游资源,不损害公共社会和他人利益。

《旅行社安全规范》(LB/T 028-2013)规定了旅行社安全工作的一般原则,对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安全经营与服务体系,以及突发事件的处置提出了基本要求。如“旅游交通安全”(5.3.2条)提出旅游汽车应配备一部“游客安全乘车温馨提示”宣传片,乘坐飞机、火车等公共客运交通工具时,导游应提醒游客遵守相关安全要求。依据《旅行社老年旅游服务规范》(LB/T 052-2016)“相关信息介绍”(7.4条)的要求,导游应帮助老年游客正确安全使用交通工具上的常用设施,主动引领其入座用餐等。标准所引导的公共交通安全、有序用餐等都是文明旅游的重要组成。

(三)旅游从业人员良好的形象示范和有效的引导教育

《旅游法》第四十一条规定:导游和领队从事业务活动,应向游客告知和解释旅游文明行为规范,引导游客健康、文明旅游,劝阻游客违公德的行为。不仅是导游和领队,所有旅游从业人员都应身先士卒,发挥率先垂范作用,积极宣传倡导文明旅游,主动监督管理游客的不文明行为。

《旅游饭店星级的划分与评定》(GB/T 14308-2010)和《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 17775-2003)分别对饭店及景区的服务质量及员工素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尊重游客的信仰与风俗习惯,为游客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从业人员形象良好,言行举止文明礼貌。旅游从业人员良好的职业素养与形象示范是文明旅游的重要表征。

依据《导游服务规范》(GB/T 15971-2010)“食宿服务”(5.3.3条)、“行程游览服务”(5.3.4条)、“娱乐服务”(5.3.6条)的要求,导游应告知游客住宿、用餐基本情况及注意事项,向游客介绍当地的风俗人情,倡导游客文明观看文娱节目。依据“购物服务”(5.3.5条)的要求,导游不得强迫游客购物。标准引导旅游从业人员接待游客时态度诚信、言语温暖、行为磊落,对不文明行为进行监督和指正。

(四)“文明旅游”专项标准编制和相关规定提出

对文明旅游的呼吁、对不文明行为的谴责,既需要宣传教育,更要依靠法律、制度、标准的规范。根据国家旅游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旅游行业文明旅游工作的指导意见》,积极推动文明旅游要求入法入规,推进相关标准的制修订与宣贯落实。

《导游领队引导文明旅游规范》(LB/T 039-2015)是规范文明旅游的第一个专业性行业标准,它围绕法律法规、风俗禁忌、绿色环保、礼仪规范,从吃、住、行、游、购、娱,以及口岸进出、如厕、突况处理等方面对文明旅游引导做出了具体要求。《旅行社行前说明服务规范》(LB/T 040-2015)是国家旅游局首次将“文明旅游”以旅行社行业标准的形式明确下来。两大标准的出台填补了行业标准空白。

依据《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 18973-2016)“管理”的要求,旅游厕所内应设置语言文字规范、位置醒目的文明用厕宣传牌。最新的《国家绿色旅游示范基地》(LB/T 048-2016)、《国家蓝色旅游示范基地》(LB/T 049-2016)、《国家人文旅游示范基地》(LB/T 050-2016)都将“教育培训”作为“质量管理服务”的重要组成,要求示范基地应承担起向游客宣传绿色旅游意识、海洋文明旅游意识及历史人文知识的责任,同时对旅游从业人员及社区居民进行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绿色生活等知识的普及。多项标准不约而同地在内容中体现了提出了涉及“文明旅游”的相关要求。

三、旅游标准对游客不文明行为的全方位管理模型构建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已实施的旅游标准,内容涉及完善休假时间的安排和旅游公共产品与服务的供给、提供优质的旅游规划建设和有效的旅游安全保障、旅游从业人员良好的形象示范和有效的引导教育,以及围绕“文明旅游”的专项标准编制和相关规定提出。

在对游客不文明行为管理过程中,首先,充足的休假时间与完备的旅游公共产品与服务是实现不文明行为管理的基础性条件,有效抑制了因旅游供给不足所带来的拥挤插队、抢道占位、不顾老幼、破坏旅游资源等问题。其次,科学的旅游规划建设和有效的旅游安全保障是实现管理的保障性条件,在描绘“蓝图”时融入文明旅游理念,发展绿色低碳、生态和谐的旅游经济,为游客创建舒适且安全的旅游大环境,有效抑制了因项目“先天不足”和安全措施不到位而引起的游客损害公共及他人利益、过度维权等问题。再次,旅游从业人员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有效的引导教育对游客不文明行为管理起到示范作用,服务经营者的“言传身教”,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及礼仪禁忌等内容的宣介,适时的提醒和劝阻将有效抑制了不文明行为的发生。最后,围绕文明旅游工作的专项标准编制和相关规定提出对游客不文明行为管理起到有力的监督作用,文明旅游不仅有赖于宣传普及,同样需要制度约束,通过标准化工作的不断推进,使不文明管理有章可循、有“标”可依,有效抑制了“放纵型”不文明行为的出现。

经过三十年的培育发展,我国旅游标准体系已日趋完善,标准化工作逐步深入到文明旅游行为的规范。从基础与保障条件提供,到示范与监督两手共抓,四个方面协调作用,基本实现标准对游客不文明行为的全方位管理,我们可以构建一个管理模型,如图1所示。

四、提升旅游标准对游客不文明行为管理的对策

(一)优化标准管理,做好基础保障

结合国情,建立旅游标准“制定―实施―监督”相分离的管理模式,以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带动行业协会参与,积极引入第三方机构对标准体系进行认证,提高旅游标准的有效性,增强优秀企业的辨识度,提升旅游企业实施标准的积极性。一是在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业标准要进一步打破行业壁垒,体现产业融合,强化公共资源配套;二是旅游项目要确保宜游、宜居、宜人的体验设计,将整体规划民主化与产品设计开放化方式相结合;三是旅游建O要从全境出发,统筹配置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设施,打造安全完善的旅游设施体系;四是旅游管理以人为本,既确保有序运行,有能兼顾全体旅游参与者权益。

(二)强化标准宣贯,倡导文明旅游

贯标工作是旅游标准化的重中之重,为同时推进旅游标准化与文明旅游两项工作,相关部门应统一部署,组织一支熟悉相关旅游标准的专家队伍开展授课与指导。一是利用媒体宣传、网络平台、旅游手册、移动终端APP,以及公益活动和专题培训等形式,积极开展全民文明旅游教育及文化知识普及,倡导全体旅游参与者进行自律监督,约束自身行为举止;二是增强旅游企业标准化意识,确保合乎标准要求的经营和服务,直至养成文明旅游惯性;三是培养并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与应变能力,以形象感染游客、以服务感动游客,在引导游客文明旅游工作中起好示范引领作用。

(三)提高标准实效,加大监管力度

标准实施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最佳秩序”,而旅游标准对游客不文明行为的管理是否有效,首先要引入评价体系对其进行检验,通过对数据的收集、分析实现对标准实效的评价、监控、预警及协调作用;其次要以《旅游法》为基础,研究制定不文明旅游行为等级和判定标准,依据标准对游客不文明行为进行监管,严格执行、措施有力、惩戒得法;最后要积极探索旅游标准的绩效评估与反馈机制,可以通过区域(企业)旅游标准化试点,运用“示范+推广+完善”的方法,促进标准落地,并不断提升完善。

(四)完善标准体系,提升发展质量

旅游文明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旅游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不坚决遏制旅游不文明行为,将直接影响旅游强国目标的实现。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从国家层面将文明旅游工作纳入旅游标准体系发展规划之中,提出若干以“文明旅游”、“游客不文明行为管理”为核心的标准项目,同时在相关标准制修订过程中强调相关内容的补充。统一的旅游标准体系,有助于形成统一的行业要求与市场信号,通过标准强化全体旅游参与者对文明旅游工作重要性的认知度;有助于引导各地在落实旅游标准化工作时,结合地方实际,将行业文明以标准规范的形式贯穿于旅游工作始终;有助于在“新常态”下,推动旅游业创新发展,实现旅游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文明之旅篇6

一、大夜郎文化旅游圈的战略开发

众所周知,所谓夜郎地区应该是以贵州为主体的牵涉四川、重庆、湖南、湖北、广西、云南等七省市区的广大区域(五省一区一市),怎样打造夜郎文化旅游一直是相关各省高度关注的话题。本来夜郎的中心区域在贵州,贵州研究夜郎的成果也最多,但是长期以来贵州境内的贵阳、赫章、威宁、普安、平坝、盘县、镇宁、黄平、福泉、长顺、桐梓、兴义、安龙、望谟、石迁、安顺、六枝等市县都在互相争论谁是夜郎的中心,最终耽误了时间,丧失了机遇,反而形成不了活力,形成不了整体,更不要说联合起来开发夜郎文化旅游。最近湖南新晃打算投资50个亿来打造“夜郎古国”,将把新晃旅游分成夜郎古韵、山水侗乡、温泉度假、森林休闲等多个板块打造,形成夜郎访古、山水逸情、侗族探秘、户外自助等主题旅游产品系列,这一举措不仅震惊了全国,而且刺激了贵州。目前我们应该站在大夜郎文化旅游圈的高度,把夜郎故地的贵州作为一个整体,宣传出去,开发出来,这样的考虑不仅在于符合历史及其贵州文化发展的实际,更因为有利于促进贵州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阳明文化旅游圈的战略开发

王阳明是对当今东西方世界最有影响的中国哲学家之一,因而在当今世界的哲学界、文化界中一直成为热点关注的对象。今天,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孔子学院在全球铺开,全世界掀起了汉语热、中国文化热、儒家文化热。随着儒家文化影响的扩展和深人,阳明文化日益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文化价值资源,世界各地的学人、游客对阳明文化的兴趣和迷恋亦持续升温。王阳明谪居贵州,龙场悟道,使举世闻名的心学诞生于贵州,同时,他创办龙冈书院,主讲贵阳文明书院,首开黔中书院讲学之风,培养了一大批黔中弟子。王阳明离黔后,王门弟子在黔中南北分化,继续弘扬师说,大振阳明心学,讲学之风,盛极一时,使阳明心学遍播全省,贵州人文蔚成大观。继王阳明于龙场创办龙冈书院后,其弟子和再传弟子中也有许多人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建书院、讲心学。王阳明谪黔成就了黔中人文的大事因缘,为贵州培养了一大批心学弟子,再通过其亲传弟子、再传弟子、三传弟子、四传弟子等的大力宏传、发展,至晚明时期遂形成贵州阳明文化圈。贵州阳明文化圈中的历史文化资源,不仅是王阳明“龙场悟道”、“贵阳讲学”、“游历黔中”的真实见证,而且也是蕴含着贵州明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习俗等诸多方面的信息载体,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不可再生性的历史价值,因而它们将对当今的学人和游客产生越来越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有学者认为,王学的核心区域有四处,即浙江绍兴地区、江西吉安地区、江苏泰州地区和广东潮州地区。绍兴地区是王学的发祥地和阳明学说的成熟地,吉安地区是王学的发展地和极盛地,泰州地区是王学的创新地和变异地,潮州地区则是王学的跨文化互动的融合处。(参见钱明《王阳明及其学派论考》第277页,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但是如要加上贵阳地区就更为全面了,即贵阳地区也是王学的核心区域之一,它是王学的奠基地和过化地,故史称阳明“悟道于龙场,传道于贵阳”,即此之谓也。而“黔中王门,不仅可单独立门户,还可以作为王学向文化边缘地区传播的成功范例”(参见钱明《王阳明及其学派论考》第280页,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由此可见,贵州阳明文化圈是中原主流文化与贵州民族文化相交汇融合而产生的富有本土特色的文化现象,具有极高的文化品位,不仅本土色彩鲜明、民族特色浓郁、历史积淀深厚,而且独具魅力,价值非凡,意境深远,值得我们去关注、去研究、去开发。

文明之旅篇7

关键词:旅游伦理;体系;旅游企业

1加强旅游伦理建设的必要性

1.1旅游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与旅游伦理息息相关

近年来,大理出现的“三角债”问题反映组团社、接团社、景点等企业之间的诚信经营问题,不论是“先付款后游玩”还是“先游玩后付款”,企业之间都应该按合同办事,实现利润共享,但是受到层层盘剥,所剩无几的资金使大理难以应付日常开支,更不用说用于环境保护和产品开发了,大理旅游业因为“大理风波”遭遇重创,充分说明旅游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和诚信合作是旅游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根据2009年春节黄金周期间全国假日办总值班室受理的69件投诉情况来看(见表1),大多数投诉者反映旅游服务人员态度差,旅游行程中降低住宿、交通工具和餐饮等服务标准,餐饮和住宿等卫生状况差,硬件设施不足,合同履行不力等,老年游客对旅行社出境游加收团款、在国内景区不能完全享受优惠门票的问题投诉增多,这些表面上都是各种各样的硬件和软件问题,但根本上说明旅游企业和服务人员的旅游伦理问题,旅行社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按合同标准或与游客约定的内容来服务,景点的购票说明无明显告示使老年人和军人等得不到应有的优惠说明没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服务人员态度差是职业道德的问题。

1.2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积极引导良好旅游伦理建设

全国旅游系统正在开展“诚信旅游活动”,绝大部分省市都制定了本地的“诚信旅游工作实施方案”,并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诚信旅游活动,如黄山倡导诚信经营,推行“透明旅游”,安徽省开展首届“百家诚信旅游企业”评选活动,广西开展“让游客满意在广西诚信旅游活动”;上海、江苏、浙江三地携手构建“江浙沪诚信旅游区”等,“全国模范导游员”文花枝在赴陕西延安旅游途中发生的交通事故中,让施救人员先救游客,自己却因耽误最佳救治时机而导致左腿高位截肢,她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让给游客,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这种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为其他旅游从业人员树立了榜样,是良好的旅游伦理建设的实践者。

1999年,世界旅游组织制定了《全球旅游伦理规范》,提出旅游业应致力于促进人民和国家间的相互尊重和了解,应尊重平等,促进人权;倡导旅游发展中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承担义务,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文化遗产的利用与保护,促进当地人参与旅游业并平等地分享收益。这是一项为了对旅游业所依赖的各种资源进行保护的计划,以确保其所带来的好处能够按照“千年发展目标”(MillenniumDevelopmentGoals)实现公平的分享。它为各国政府、旅游景点、旅游运营商、旅行社、旅游从业人员、开发商以及游客自身都制定了指导原则。

加强旅游伦理建设是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是解决当前暴露的一系列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是旅游法律法规制定的必要补充,法律法规是从法律效力上对旅游业相关活动的硬性要求,而旅游伦理是从道德和精神层面上对人的旅游活动进行感化和约束,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旅游业健康发展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2旅游伦理的含义

中国古代的旅游有着鲜明的伦理特征,传统的旅游具有群体认同感和伦理归属感。旅游活动倾向于“向善”,即塑造旅游者道德品格,比西方人更注重表达旅游的社会形式和内心的道德修养。2000年4月11日,李健在《光明日报》发表了《关于旅游伦理的思考》的文章,指出旅游伦理是人们在旅游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的总和。旅游伦理基本规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尊重爱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尊重保护文物古迹,实现人与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的和谐;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认真对待自我,实现身心和谐,从包含的内容来看,这四个方面侧重从伦理学而不是从旅游业的角度解释旅游伦理的概念,本文将旅游伦理理解为:狭义上来说,是与旅游活动密切相关的旅游行为主体如旅游企业、旅游者、政府以及旅游媒体和协会等其他组织所应遵守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广义上来说,一切推动旅游业健康发展的旅游行业内部道德规范和行业外部对旅游业起作用的道德准则,旅游伦理涉及的主体主要包括旅游发生地和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的政府组织及非政府组织、旅游开发商、旅游及相关企业、旅游企业人员、旅游目的地居民和社区、旅游媒体等等。

3建立良好的旅游伦理体系

良好的旅游伦理体系主要包括旅游企业(景区、旅行社、饭店、其他与旅游有关的企业)、旅游者、政府、旅游行业协会等其他组织,以及全民旅游教育等,各主体之间以及主体内部都有自己的道德规范,如企业与企业之间,政府与旅游者之间等,只有将这些方面的统筹处理好,才能营造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部和外部环境。

3.1旅游企业

员工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旅游企业管理者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企业个体以及社会整体的角度衡量决策和行为的对与错,形成企业良好的道德标准,并有效地建立和保持企业的价值观,塑造企业文化。旅游企业的不同,具体的伦理观念也有不同,旅游企业伦理道德的基本要求是承担社会责任和依法纳税;基本保证是公平竞争和诚实守信;关键是顾客至上,企业要崇尚高尚伦理,把企业制定的行为规范和规则标准化为员工的自觉行为,企业的伦理道德观才能得以贯彻。

3.1.1景区

旅游景区的开发、评估和规划中应尊重自然规律,不能急功近利,过度开发,应保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不能因为短期的经济利益破坏生态环境,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是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景点的设计应顺应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尊重生态多样性,保护当地特色文化,树立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的生态伦理观。鼓励和支持东道区居民参与和景区相关的决策,分享旅游发展带来的收益,如果景区的开发需要上游居民付出代价,还应相应的给予生态补偿。景区管理应充分以游客的利益为出发点,主要体现在解说系统的设计和旅游个性化服务等方面。制定文明游览公约,引导游客增强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进行文明游览。

3.1.2旅行社

随着旅行社数量的增多,旅行社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有些旅行社采取降价竞争手段,以致出现零团费或负团费的现象,低廉的价格使旅行社经营环境更艰难,服务水平下降降低了游客的满意度,长此以往使旅行社陷入恶性竞争和恶性循环。旅行社之间应公平合理竞争,互相尊重,引导竞争向提高质量和提高服务水平等方面努力。旅行社自身应诚信经营,充分考虑游客的利益,提供真实透明的信息,合理安排旅游线路和项目,提高车队和导游的服务水平,按质按量完成合同的约定内容。

3.1.3饭店

饭店从业人员要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坚持“顾客至上”的服务理念,营造温馨如家的氛围,饭店管理人员要爱护员工,体会一线员工的辛苦并实行人性化管理,给员工和客人提供良好的服务。饭店之间应建立互惠互利的关系,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努力提高服务水平,避免陷入削价竞争,使游客真正感受到物有所值或物超所值,饭店的软硬件设施应根据客人的需要建设,建设节约型绿色饭店,引导客人进行绿色消费。

3.2旅游者

旅游者的伦理教育主要包括进行社会公德教育,例如在旅游地等公共场所,要相互尊重和关心、互相帮助、诚实守信、文明礼貌、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物等;进行生态伦理教育,例如宣传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规范,并内化为旅游者的行为准则,进行交往伦理教育,使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尊重异类文化,努力营造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的氛围,建立平等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等,旅游者是旅游活动参与的主体,只有旅游者的素质提高了,旅游才能够更加有序、健康和文明。

世界旅游组织在《全球旅游伦理规范》中提出,负责任的旅游要抱着对不同、哲学观点和伦理观念宽容和尊重的态度。其内涵可概括为,旅游者必须尊重目的地国家在政治(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社会、道德、宗教文化方面业已确立的秩序,遵守当地实行的法律,对当地的习俗和信仰做出最大限度的理解。还将旅游对促进人民和社会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尊重的贡献放在第一条,要求“旅游活动的开展应该与东道地区和国家的特征与传统保持一致,病尊重其法律,惯例和习俗。”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要尊重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理解文化差异。如果爱护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文物古迹和文化遗产可以视为对旅游者的基本道德实践,那么,抱着尊重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更好地理(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解文化差异的目的进行旅游活动则是旅游者道德的内在动力机制,其实,早在1985年世界旅游组织旅游第六次大会通过的《旅游权利法案》和《旅游者守则》中,就要求旅游者除了尊重过境地和逗留地的政治(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社会、道德和宗教及遵守当地的现行法律和规定外,还应做到充分理解东道国的风俗习惯、和行为活动,要特别尊重其自然和文化财富;不应强调自己与当地居民之间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差异;要以受教育者的身份去领略作为人类整个财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当地文化,

同样,涉及到与旅游服务人员的关系时,旅游者要认识到“顾客总是对的”、“旅游者是上帝”等等,只是为旅游者服务的旅游企业及其旅游从业人员道德认识的形象化语言,而不能成为旅游者自我身份判断的依据,旅游者在充分享受旅游消费者权利的同时,应该尊重旅游服务人员的人格尊严和辛勤劳动,毋容置疑,旅伴之间则更需要相互关爱。旅游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但长期以来,我们只注重旅游的经济贡献,随着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关心社会发展日渐成为世界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课题。世界旅游组织近期所致力推动的主要工程如“旅游与消除贫困”、“保护儿童免受旅游性剥削”等,充分反映出世界旅游发展的“社会导向”,实现这些目标,不仅是政府和法律的问题,更需要旅游者道德的“他律”和“自律”。

3.3政府

国家旅游局日前表示,全国旅游行业要用3至5年的时间,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诚信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和有效的诚信执业、诚信经营监督机制。当前一方面将继续推动《旅行社管理条例》、《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和《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管理办法》3个行政法规的修订,同时推动更多的省市实现地方综合性旅游法规建设的新突破,夯实诚信建设的法律基础;另一方面,要在国家、省和城市三个层面,推动建立旅游诚信指标体系,逐步建立起旅游诚信征集、管理、评价、公示、信息披露等工作体系框架,以此推动行业自律机制的形成,加强行业自律能力建设。推动社会和媒体对旅游诚信监督机制的形成和监督能力的提升。

各个部门、各个地方的法规、规章就像是跑向不同方向的马匹,应当有一个统一的纲领性旅游立法来驾驭,事实表明,这是十分重要的,否则对于旅游资源,有的部门以保护之名限制开发,有的部门则以开发之名行破坏之实,如果在法律上有统一、协调的旅游资源管理框架,将有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而这是目前的分散型旅游法律体制所无法做到的,旅游法还应充分考虑旅游伦理、旅游道德方面的问题,并适当地将相关规范写入法律,世界旅游组织的《世界旅游宣言》强调,现代旅游更注重文化,道德方而的意义。

3.4全民旅游教育,营造旅游大环境

道德既是社会调控的重要方式,也是个人自我完善的精神力量。在旅游者道德建设过程中,如何很好地发挥旅游道德的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以及教育、导向、辩护、激励功能,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在旅游者道德建设的初始阶段,重要途径有三个方面:

3.4.1强化社会公德意识,提高国民道德素养

社会公德是指人们在日常公共生活中所形成的和应当遵守的起码的行为准则,旅游者道德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就是旅游者公德,遵纪守法、相互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诚实守信、文明礼貌、遵守公共秩序等等社会公德是旅游者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在旅游实践中我们都能观察和感受到,整体上,来自文明程度较高的国家和地区的旅游者,往往能比较自觉地遵守旅游道德规范。今年是贯彻落实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第八年,随着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加强,国民道德素质将有很大的提高,这也将为造就文明旅游者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3.4.2加强社会舆论监督,倡导文明旅游

个体道德的形成和发展渐次经历他律、自律和他律与自律统一共三个阶段,他律是旅游者道德建设的起始阶段,社会舆论的广泛性和外在强制性对旅游者道德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每年的“旅游黄金周”都成为各种媒体关注的焦点,但遗憾的是,很少有媒体涉及旅游者道德问题。对旅游者行为缺少道德评价,更多的是关于旅游者权利的辩护,缺少关于旅游者义务和责任的宣讲,通过媒介倡导文明旅游、谴责不道德旅游行为,让旅游者和潜在的旅游者熟知什么样的旅游行为是“对的”,什么样的旅游行为“不对”,这是旅游者道德“他律”的基础,也是旅游者道德内化到“自律”阶段的前提。

3.4.3从教育着手,纳入学校道德教育体系

文明之旅篇8

(一)省域战略升格为国家战略带来的机遇

2012年1月12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将贵州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升格为国家战略。2月,国家发改委编制、的《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中,把黔中经济区纳入西部重点经济区的经济布局,明确其目标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以航天航空为重点的装备制造基地、烟草工业基地、绿色食品基地和旅游目的地,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同年8月12日,国家发改委批复了《黔中经济区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黔中经济区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这一系列对贵州的文件和规划中,在“三化同步”的贵州发展战略中,都显现出一个相同视点――旅游业,其文化背景是生态文明,核心理念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十报告中,首次单列论述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并列为“五大建设”,已超越了节能、环保的实践层次。

(二)国内产业转移为贵州旅游文化凝聚了人气

为应对世界经济处于低谷的国际形势,我国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东部沿海一些产业向西向贵州转移,以及本省对内对外开放度的提高,外界对贵州社会历史的认识更加迫切,与贵州的文化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对贵州旅游文化产业形成不可忽视的“气场”。

(三)原生态资源和民族民间文化是发展责州旅游文化的依托

贵州旅游具有多民族聚居的村落文化和山地文化特征,并带有中原文化的烙印。不可替代的原生态资源形成旅游的自然优势,多元的民族民间文化形成独特优势,这是贵州旅游文化的依托。

二、贵州旅游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一)旅游文化学科中几个概念的浅解

“旅游文化”一词,在今天曝光度不低。就其内涵,一般来说,旅游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与旅游有关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外延很广,涉及文学、艺术、哲学、宗教、民俗、建筑、生态、园艺、公共关系等学科。一般采用“总和说”来定义“旅游文化”,但特点并不鲜明。也有“旅游民族”说的观点,即认为旅游文化是“某个民族或某个国家在世世代代的旅游实践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本民族或本国家的文化”。这是从旅游文化的民族特殊性来定义的。

旅游文化归根结底是适合自身发展的文化形态,是旅游主体文化。旅游文化以旅游客体(以自然景观、地质地貌、山川等组成的旅游资源)为基础,旅游主体(旅游者)是旅游文化的创造者和感受者。笔者更赞同“碰撞说”,即在旅游主体和客体之间有不可缺少的桥梁,就是旅游媒体,连接旅游主体与客体,是旅游文化的发现和传播者。再好的旅游景观,没有人去发现、宣传、保护,不能真正成为旅游资源(旅游客体)。因此,媒体的作用是不可取代的。在此,媒体不仅指报纸、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更包括从事旅游宣传、歌赞旅游的人,如诗人、作家、记者、歌者、民俗学者等。如此,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媒体就形成一个完整的旅游文化系统。从基本组成来看,旅游作为一门产业,还涉及旅游管理部门、服务团体和从业人员(旅游局、旅行社、导游等)。

(二)贵州旅游文化的传承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气候宜人,风景秀美,从雄奇、神秘到绮丽,不同特点的景致星罗棋布,有“公园省”的美称。贵州全境生活着苗、彝、侗、水、布依等多个少数民族,占全省人口的37.9%,蕴含多彩多姿的山地村落民族民间文化和人类遗产。其中,世代口口相传的侗族大歌为世界非物质遗产,水族的水书遐迩闻名。更有大哲学家王阳明、一代经营之神沈万三等非黔籍名人留下的精神财富,以及安顺地戏、屯堡文化的大明遗风与江南遗韵等,还有宝贵的红色旅游资源。这些,都是贵州旅游文化的根基。

发展贵州旅游文化,要抢救和保护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一是保护好青山绿水的自然生态;二是有组织发掘、整理贵州民族民间文化,如名胜古迹的修缮、民间传说的梳理和编撰:三是民间技艺、节庆、历法、医药、传统体育、原生歌舞等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并有传承人;四是积极推动贵州非物质遗产世界“申遗”:五是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中注意环境保护。

加大非物质遗产保护并向世界“申遗”,是发展贵州旅游文化的重要基础。因为非物质遗产具有独特性、活态性、综合性、民族性,从民族文化的视角看,具有不可复制的垄断性。“汉人有字传书本,侗家无字传歌声”,这样的话只来自侗族世居的民间。

发展贵州旅游文化,要克服存在的“短板”问题,如旅游从业人员职业素养的提高、与此配套的交通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如省内国际航班,只有贵阳到曼谷)。

旅游业要做大做强,必然要与文化结缘。少林寺如果离开了少林文化,不过是普通的寺庙。唐朝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的诗歌,让寒山寺名扬天下;郑绪岚亮开嗓子,一曲《太阳岛上》让哈尔滨松花江北岸不起眼“太阳岛”几乎家喻户晓:一部电影《庐山恋》,胜过给庐山打专门广告上万次。由此可见,旅游业的发展,必以文化内蕴为灵魂。因此旅游文化,除了民俗学家、园艺学家、博物学家等参与,还应有媒体人和诗人、作家、艺术家的参与。

(三)贵州旅游文化的创新

第一,观念的创新。发展旅游文化不只是旅游服务行业的事情,如前所述,它是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体“三位一体”的体系。因此,就需要政府和服务行业、文化新闻界和民间多方努力。

第二,战略思维的创新。旅游文化要与文学艺术结缘,借文学艺术之光照亮旅游客体。借开展活动的行为文化和影视文化宣传旅游,已成为宣传战略的重要一环。就本省人才资源来说,是做得到的。这类影视剧本身,也是旅游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第三,与文化创意产业结缘,把创意理念融入旅游文化中,如旅游商品的创意设计与市场运作、特色旅游文化活动的策划等。

第四,通过精心策划和包装,把贵州旅游文化做成品牌,并加大对外推介力度,建立、完善常态化、动态化的“网上贵州旅游”数字化平台,实现宣传域面的全覆盖。

第五,借鉴外省乃至国外好的做法和运作模式,借他山之石以攻玉。

第六,通过旅游学校、旅游培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三、以旅游文化推动贵州跨越发展的思路

发展贵州旅游文化,不只是打造一张贵州名片,而是通向生态文明建设与文化事业(产业)的贵州特色的跨越发展之路,是落实国发[2012]2号文件和黔中经济区规划,是提升贵州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上一篇: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范文 下一篇:读音范文